东麓斋卮言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苏东坡谪居黄州,写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历来评此词者甚多,惟黄山谷最得真髓,他评道:“语义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呜呼!苏东坡,眉州人,贬谪黄州,背井离乡,历尽沧桑,偶有触发,顿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之苍凉。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30 10:31:05 +0800 CST  
sisaoyue网友的一条回复

在天涯论坛的股市论谈板块读《我在2900点展开反攻》一文,读到一条回复,这条回复是:

作者:sisaoyueLv 22 时间:2012-03-15 16:18:56
德隆旧部早就散了
德隆最不好的就是对属下不够仁义

--------------------------------------------------------------

德隆,很多传说中的故事会被传说得越来越神.
殊不知TW*现在京城依托某个企业做起了土地掮客,为了100万的中介费而奔波.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最终由于地块问题未成)

另,南怀瑾老先生的历史知识博而不精,看过一本书(书名就不提了)头三十页就有若干处常识性错误.其它方面不懂,故不敢断言其水平.

习惯深潜,冒个泡泡,赶紧走人.


在闲闲书话会读到sisaoyue网友 的《我的书架》。


南怀瑾先生的书,我一本也没读过,因为他的书被标举得太高太高,所以我想,就不要花费时间去读。簸之飏之,沙之汰之,一个人的著述经过历史检验后,人们才知可读否,才知如何去读。

“南怀瑾老先生的历史知识博而不精,看过一本书(书名就不提了)头三十页就有若干处常识性错误.其它方面不懂,故不敢断言其水平”——sisaoyue 网友能够这样评价南怀瑾先生,可以看出这位网友读书博而精来。sisaoyue 网友既能指谬于名人之顶,何不举出例证,来证明那“若干处常识性错误”果真是错误?而且应该指出南怀瑾的这些错处出现在哪一本书,以增强说服力。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05 07:45:36 +0800 CST  
读韦庄《菩萨蛮》

今天想到韦庄的《菩萨蛮》,拿过来再读。于是想到故乡,想到我的祖辈父辈。我没有韦庄那样的门阀地位,没有韦庄那样的金粉生活,惟以再读,以之排遣乡愁聊以打发时日耳。

好久没有回到生我养我的老家去看望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他们在故乡那里长眠。我有时会梦见他们。“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们应当承认,“慎终追远”,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已与日淡化了。

韦庄的五首《菩萨蛮》把我的思绪带到唐末战乱年代。唐僖宗一朝,内有强臣阉宦,外有藩镇争锋,纲纪败坏,每况愈下,自从黄巢乱起,唐朝崩颓之势终于不可收拾。

唐哀帝天佑四年春二月(907年),朱晃受禅称帝,后梁始建。韦庄于是谋划王建称帝事宜。

王建本是一个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被乡里骂为“贼王八”的人,他东晃西晃,被大宦官田令孜收为养子,得到朝廷委寄,从此逐渐形成自己的强大势力。天复三年八月,唐封王建为蜀王。王建不断攻城略地,平定蜀地境内。朱晃接受唐朝禅让称帝之后,在韦庄众人拥戴下,王建于公元907年九月,即皇帝位,国号大蜀。

王建称帝,其一切开国制度,多出自韦庄手;韦庄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韦庄累官至吏部尚书,兼平章事。

韦庄(838——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中进士,官为校书郎。乾宁四年,两川宣喻和协使李洵辟之为判官,韦庄奉使入蜀,与王建交往,不久返京。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再入蜀,王建辟之为掌书记,为王建所重用,从此再未还乡,直至终老川蜀。

韦庄著有《浣花集》,收词四十八首。韦庄是花间词派的代表。《菩萨蛮》五首因何而作,历来说法不一,一说为宠姬而作,一说为感时而作。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乡虽好,毕竟不是故土不是家乡,而一任飘零,不能落叶归根,自是痛楚历历。韦庄无以抚平伤痛,韦庄的五首《菩萨蛮》所抒发的就是这样的情感,我们认为韦庄之《菩萨蛮》是感时而作。


再读韦庄词,思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待春回大地时,回故乡拜祭先人于墓塚,




附韦庄《菩萨蛮五首》

其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絃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鑪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其四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06 08:28:19 +0800 CST  

说梦

“以剑断其舌”之梦
——说沈约
“沈腰潘鬓消磨”,是李煜词中的名句.沈腰,指代沈约形貌之美;潘鬓,指代潘岳形貌之美。沈约潘岳玉树临风,美得极致,而且文采斐然,轰动当时,映照后来。沈约曾是一个被追捧的美男,“肌腰清癯,时语沈郎腰瘦”,“沈腰”足见沈约以风流见称。李煜的这一名句让我们想到沈约和潘岳对文学的历史贡献,尤其是沈约对唐朝近体诗的贡献。

我们在此暂不谈潘岳,只谈沈约。沈约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人物,齐永明年间沈约与萧衍、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号曰“竟陵八友,他们开创了"永明体"。《南史》这样介绍永明体:“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一次制韵, 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有学者这样归纳永明体的特征及贡献:“(永明体)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所作之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永明体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沈约为提倡声韵格律,为促成诗歌由古体向近体发展,撰有《四声谱》。沈约促进声韵学发展,其功绩尤著。
如果寻找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足迹,当特别考察永明体,不可忘记沈约以及竟陵八友。

沈约在文学上有独创,在仕宦路上也曾一帆风顺,然而他的生命结局令人叹息。

沈约(441 --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先后为安西将军,外兵参军兼记室,步兵校尉,管书记,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兼右仆射,尚书仆射等职。沈约与萧衍在文学上是竟陵八友,在政治上与萧衍志趣相投,曾力促萧衍夺取齐朝江山而自立。梁武帝萧衍受禅即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首推沈约和范云,以沈约为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

然而沈约在某一天,开始产生忧惧。忧惧来已为君主的萧衍。沈约晚年的某日竟然做了一个令人极度恐怖的梦,并由此梦而早死。

公元501年春三月,齐和帝即帝位,以萧衍为左仆射,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黄钺。南齐的江山已大都由萧衍掌控。几个月之后,萧衍为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萧衍的内心世界被沈约看得一清二楚,于是步步助推萧衍,萧衍成为相国,总百揆,封梁公,未几日进位梁王。公元502年夏四月,齐和帝禅位于梁,梁武帝萧衍封齐和帝为巴陵王。
此时沈约为尚书仆射,沈约对梁武帝说:“古今殊事,魏武所云‘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沈约要斩草除根,梁武帝听从沈约建议,决意杀巴陵王。没有几日,昔日的齐和帝今时的巴陵王知道自己必死,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之后,被萧衍派来的人摺杀之。

一个十五岁的无辜少年由沈约而死。沈约对梁武帝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可是非常显赫的沈约却因忧惧而死。齐和帝同沈约同为不得善终。

《资治通鉴》有沈约忧惧所由来:“上(梁武帝)尝与侍中、太子少傅建昌侯沈约各疏栗事,(沈)约少上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则羞死。’上闻之怒,欲治之罪。徐勉固谏而止。”这些文字记述的是萧衍未即帝位时与沈约的过往。《资治通鉴》还有文字说的是这两位君臣当下情形:梁武帝向沈约从容征求对张稷的处置意见,他们君臣说着说着就不相投。沈约惹得梁武帝大怒,吓得沈约回到家里仍是失魂落魄,“未至床而凭空,顿于户下,因病”,《资治通鉴》因此继续写道,病中的沈约梦中看见齐和帝来找他清算旧账,齐和帝以剑断其舌。醒后的沈约虽然知道自己的舌还在,完好无损,并没有被齐和帝割断,但还是请道士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不由己出”。梁武帝萧衍知道了这些,又次大怒。沈约益惧,没几天就死了。
沈约死于忧惧!忧惧是由杀害齐和帝而来,还是由与笃信佛陀的帝王萧衍意见不合而来?还是由悔恨自己终身仕宦而来?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沈约由梁武帝而产生惊吓病重;病重而梦齐和帝以剑断其舌再度被惊吓;将死之际请道士奏赤章于天来推卸责任,把事情原委加在帝王萧衍身上,萧衍再次大怒,沈约再次被极度惊吓;沈约终于死于非命,这样的结局是咎由自取。

史籍记载梦中见到鬼魂来索命的,并非沈约一人而已。汉武帝的舅父田蚡亦是如此。田蚡杀害窦婴灌夫两贤,他后来病中梦窦婴灌夫鞭笞之,痛楚嚎啕,朝廷派人祛鬼,鬼在田蚡他自己心中,岂能除掉,田蚡由此吓死,即是一例,这一精彩事例均被《史记》、《汉书》记载。

人将死之际是否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回顾一下自己是否有亏良心?是否都要回顾一下愧于天否怍于地否?大概有缺失良心者都该像沈约田蚡这样不安或被鬼魂索命而死吧?沈约是这样吗?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09 08:50:11 +0800 CST  
说梦

再说沈约之梦
梁武帝受禅即帝位,封齐和帝为巴陵王,在姑苏为他建立宫室。不久,梁武帝欲以南海郡为巴陵国,派巴陵王(齐和帝)去定居。尚书仆射沈约于是援引故事说服了梁武帝,梁武帝采纳沈约意见,派人杀掉齐和帝。那一年,齐和帝还是一位少年,十五岁。沈约为什么会梦到齐和帝以剑断其喉舌?是因为他鼓噪梁武帝杀害齐和帝以绝后患,与其说梁武帝杀害齐和帝,莫如说杀害齐和帝的是沈约。沈约竭尽全力摇旗呐喊,促使齐和帝下诏禅位于梁,倘若齐和帝不死死在他手上,他也不会梦到齐和帝来剑断其喉舌了。

沈约把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斧锧而死,死于非命,沈约把人性丑陋残忍的那一面在他身上显露出来了。沈约如果不梦,不梦见齐和帝以剑断其喉舌,就不会有推脱责任而请巫觋祷告祈佑的场面,就不会再次遭到梁武帝的斥责惊吓,也许病还有救,不至于死。沈约做过的事在梦后不承认了,声言“禅代之事不由己出”,沈约倘若坦坦荡荡光明磊落,那位帝王或能不再计较过往诸事。他不能这样,不死何以?

沈约历仕南朝宋、齐、梁。萧衍位置已在上升,大司马、相国、梁王,直至受禅登极为帝,沈约功不可没。《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载:
“大司马(萧衍)内有受禅之志,沈约微扣其端,大司马不应。他日,(沈约)又进曰:‘...今童儿牧竖皆知齐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记又复炳然;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历数所在,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
沈约摇旗呐喊,如此效忠萧衍,使萧衍成为改朝换代登基为帝,孰料十年之后在一个接一个的忧惧中死去,死在梁武帝萧衍手下。

这位当年被追捧的美男沈约,临终之际如此恓惶惊惧,备受折磨,竟然也会死得这么惨,他何曾料到?!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13 08:02:07 +0800 CST  
@xixiange1963 2021-01-13 10:31:23
好,推荐一下,期待继续!
-----------------------------
谢谢!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14 06:51:18 +0800 CST  

@zhilishu9 2021-01-14 06:51:18
-----------------------------
@草桥关 2021-01-14 10:49:23
zhi兄涉猎广博,基础深厚,学习:)
-----------------------------
谢谢!
草桥兄过奖。向草桥兄学习。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14 18:27:14 +0800 CST  
@xixiange1963 2021-01-13 10:31:23
好,推荐一下,期待继续!
-----------------------------
谢谢!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14 18:32:41 +0800 CST  

说梦



梁武帝之梦

如果说沈约之死是因为那个断舌之梦所带来的一个接一个的忧惧,那么令他产生致命忧惧的梁武帝也是死于一个梦,死于一个光怪陆离非常吊诡的美梦。梁武帝之梦与沈约的那个梦,把这一对君臣形象的另一面铺洒在湮黄暗淡的一页纸上,把他们的影子投放在历史的屏幕上。

永泰元年秋八月(498年)齐明帝萧鸾以太子中庶子萧衍为雍州刺史,六天之后齐明帝殂,太子萧宝卷即位,史称东昏侯。萧衍于公元501年春三月拥立南康王萧宝融即皇帝位于江陵,是为梁和帝。梁和帝以萧衍为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黄钺。是年冬十二月,昏聩无能的东昏侯被左右之臣斩杀,集中书监、大司马、扬州刺史于一身的萧衍将欲如何?萧衍再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梁公,502年夏四月,受禅为帝,是为梁武帝。

梁武帝“孝慈恭俭”,尤其即帝位之后笃信“释氏法”而“长断鱼肉,日止一食,惟菜羹、粝饭而已”,他“敦尚文雅,疏简刑法”,以佛家慈悲为怀来理政。然而,他在某夜居然做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梦,做了一个吃斋念佛之后本不该有的贪欲之梦。

《资治通鉴》把梁武帝的美梦记了下来:
“是岁(太清元年,547年),正月,乙卯,上(梁武帝)梦中原牧守皆以其地来降,举朝称庆。旦,见中书舍人朱异,告之,且曰:‘无为人少梦,若有梦必实。’异曰:‘此乃宇宙混一之兆也’...朱异叩知上意,对曰:’...今侯景分魏土之半以来,自非天诱其衷,人赞其谋,何以至此!若拒而不纳,恐绝后来之望。此诚易见,愿陛下无疑。’上乃定议纳景。”

梁武帝宠陷佛家之境而贪欲之心非但未净,尚有萌生,希冀混一天下;朱异是邪佞险躁之臣,妄图乘机奠定牢固地位;此一对君臣逢遇,业障备生矣!

梁武帝经此一梦,接纳侯景来降,“以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河北诸军事、大行台,承制如邓禹故事。”

侯景是一个大野心家,他反东魏而投靠西魏,再反西魏而要投靠南梁,梁武帝在美梦的驱使下不计较这些。梁武帝之梦,使之招降纳叛,引狼入室,于是祸乱骤生。侯景来降,深入梁地,梁武帝给予侯景权势和资财,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以清君侧为名再反南梁于寿阳。

侯景长驱直入,很快就攻入建康。他控制了朝政,身为丞相,政由己出。被囚禁的梁武帝喟然长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侯景要取夺取梁之江山社稷,八十六岁的梁武帝被幽禁而死。

侯景之乱给江南造成这样惨象:“道路阻绝,数月之间,人至相食,犹不免饿死,存者百无一二”。梁武帝由“中原牧守皆以其地来降,举朝称庆”的那一美梦所导致的惨象,历史不会忘记。

一位文武兼备的帝王、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居然做起虚幻之梦,进而招降纳叛,不仅自己死于侯景之手,而且招致祸乱天下,惨不忍睹,看来佛非但没有眷顾梁武帝,也并未给天下带来和谐安康。

梁武帝博学,诗文俱佳,他对阴阳、卜筮、骑射、声律、草隶、围棋无不精妙。《昭明文选》、《玉台新咏》收录他的诸多诗文。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16 10:26:05 +0800 CST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一位网友呼唤我:“重顶此贴,求教于东麓斋先生。”他的这个帖子自2017-02-12以来,已经四年没有与谁互动和讨论,不知怎么想到了我,大概是因为读到了我的一个帖子,在那个帖中我说王国维是一位殉道者,我认为,王国维先生和王仲闻先生都死于不该死。
• 。《吕氏春秋》说过一句话:“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丹”,虽然他们父子死于不该死,但我还是要用这句话来评论,他们有个风骨在,他们有个节操在!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28 08:07:11 +0800 CST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以此形象地揭示道理,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来论述这个道理,进而推论出“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的结论。伯夷叔齐面对故国,面对周武王的封赏,用他们选择证明了“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之品格精神的可贵与不朽。
然而关于伯夷叔齐的故事,一向是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不过如此而已,争论来争论去,都已经成为过往。
虽然已成过往,但依旧出现类似故事。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由此联想到其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人物。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28 08:09:57 +0800 CST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样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爱好文学尤其是爱好写诗的的人对司空图无人不知。司空图的《诗品》,本身就是一部流芳后世诗集,每一字都是精金粹玉,贵不可言。“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诗品》评论诗歌的诗句,其意象构成其意境,真是美不胜收。
《新唐书》《旧唐书》都为其立传。司空图是唐㦤宗咸通末进士,曾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官。唐昭宗时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作亭,名亭曰休休亭。朱全忠篡唐,召为礼部尚书,不予理睬。代表大唐帝国的唐哀帝被弑,司空图希望大唐复兴而希望全无,他不食而死。他以死殉道,是迂腐之举?是节操之举!

读司空图,读史家所评,为之一振!

如果要找出与司空图相对的历史人物来,那么大唐帝国灭亡之后,一个叫冯道的人出现了.冯道在唐末五代,在一国亡来一国兴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契丹那里,都得到优宠,尤其是在后唐开始,总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该怎样评论他?在他为宰相为三公的那一朝行将灭亡时,他不奋力拯救,而是俯仰浮沉,而是谋划着怎样去迎接新主子,在改朝换代之后怎样再居高位,你说这样的人是否连黎民百姓都不如?这个卖国求荣忘恩负义的冯道是谁造就的?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28 08:30:55 +0800 CST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唐朝末年,兵燹连连,多灾多难。刘守光是个乱伦的枭雄,他夺取父亲刘仁恭的姬妾,还把刘仁恭囚禁起来,夺取刘仁恭的权位。唐朝皇帝不得不任命刘守光为卢龙节度使、同平章事,来接替他的父亲。刘守光任冯道为参军,冯道踏入仕途,开始混迹于乱世。刘守光父子本是晋王李克用手下的将领,后来背叛,与李克用、李存勗父子为敌,最终被李存勗俘获。李存勗“刺其心血以祭先王墓,然后斩之”,刘仁恭刘守光被戮杀,在刘守光手下效犬马之劳的冯道非但没被株连致死,反而摇身一变,得到李存勗的青睐。
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冯道犹未停步,到了明宗李嗣源那里,居然官居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后晋灭后唐,冯道摇身一变,仍是香饽饽,后晋的帝王石敬瑭以冯道为司空,同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
契丹来了,入主中原,灭后晋,由于冯道说出的“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一句话逗乐了耶律德光,冯道化险为夷,还是安然无恙,他得意洋洋,居然做起太傅来

契丹扶立刘知远建国,是为后汉,后汉的帝王刘知远以冯道为太师。后汉也逃不掉历史魔圈,在行将灭亡之际,冯道运筹已定,终于在某一天,这位太师“帅百官”谒见郭威。郭威受禅建国,是为后周。
后周帝王郭威拜冯道为太师、中书令。

冯道的经历非常特别。五代前后共五十三年,冯道除去没有在梁担任要职外,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以及辽(契丹)入侵后都莅临要位,任宰相,任太师,任太傅,位居三公。显德元年(954年),冯道病逝。
五代的历史,是一个国家灭掉上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仇杀的历史,很多人连一代一位君主都侍奉不好,而冯道历经所有的改朝换代,不仅性命无虞,而且都能得到每一个新国家新朝代每一位新君主的倚重,直至得以善终作罢。冯道为相,为太师为太傅为三公,历五朝八姓十君。这样的“奇迹”试问古往今来有无第二人?
(也许有人会问,春秋战国时期,有才能有抱负的豪杰贤能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寻求建功立业,譬如孙武、商鞅、吴起、苏秦、张仪等等,与冯道不是一样吗?其实完全不一样。那是中华民族一段分而治之的历史,不是朝代更替的历史。)
《新五代史》的《刘越传》对冯道的形象相貌有所交代,说,“宰相冯道世本田家,状貌质野,朝士多笑其陋”。以貌取人,用在冯道身上也许是大错特错了,也许并无一点错处。刘越因为冯道世为田家而嘲弄冯道,冯道大怒,把他贬官,这个细节是说冯道并不宽厚。
《新五代史》写冯道,给人最深刻印象的是上文已经提及的一段情景:契丹灭晋,冯道拜谒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讥诮他:“尔是何等老子?”冯道回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冯道,其实他真的是一个“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很多人斥责冯道,说冯道寡廉鲜耻,毫无操守,涎皮赖脸,大概是从冯道与耶律德光这一对话引发的吧?这倒不完全是,按照欧阳修司马光的说法,应该这样讲。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冯道从来不在乎这句话,他把这句话视为敝屣,他早就把这句话抛掷荒野,所以才获得个辅佐五个朝代八姓十君,权位总是太师太傅宰相三公,创造出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无以打破的纪录来。
欧阳修评论他:“予读冯道《长乐老序》,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矣。”
司马光评论他:“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而变辞,曾无愧祚,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朝为仇敌,暮为君臣”,冯道而且“历五朝八姓”,伴随着唐末五代整个乱世的历史过程,是乘乱而乱,毫无操守,冯道其人,道在何处?!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冯道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和节操!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1-31 17:06:52 +0800 CST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五)

“朝为仇敌,暮为君臣”,历史舞台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可是像冯道历经五代者,大概唯其一人而已。冯道历五朝八姓十君,伴随着唐末五代整个乱世的历史过程,推波助澜,是乘乱而乱,毫无操守。然而冯道在七十三岁那年死后,却被后周君主谥曰懿,追封瀛王。为此,欧阳修、司马光都予以否定,他们批评冯道的仕宦一生,他们的批评涉及着有关对人性的思悟。

我们把历史焦距拉得更近些,看一看对明末清初的扫描。还是回顾一下明朝将亡的故事。

刘宗周,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到了天启年间成为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代表人物。魏忠贤死了,他的徒子徒孙依然是气焰嚣张。周延儒、温体仁奸险当道,刘宗周与温体仁、周延儒做不可调和的斗争,被斥为民。福王于南京监国,回复刘宗周职务,刘宗周自称“草莽孤臣”,疏陈时政,再次得到马士英等人的仇恨,奸臣马士英等人欲杀之而后快。刘宗周抗疏劾奏马士英,于是得到马士英的再次回击,虽然如此,刘宗周还是应召入朝。未几,刘宗周被迫告归,虽告归,又上书痛陈五事。忽忽将近一年,南都陷落,潞王降,刘宗周正在进餐,听到消息,遂推案痛哭,自是遂不食。刘宗周一日投水而死,未遂;又绝食二十三日而死。他的门人随其赴义而死者,《明史》亦为之立传。

明朝灭亡之际,还有一位以身殉国者,他是孙承宗。

孙承宗,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天启二年供职兵部。大清兵步步挺进,孙承宗临危受命,为兵部尚书,为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一面与魏忠贤阉党周旋,一面为捍卫疆域奔劳,他食不暇暖,倥偬征尘。然而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孙承宗归老还乡,大清兵来攻城,他率家人抗击,城池陷落,孙承宗投缳而死,以身殉国,时年七十六。

刘宗周,孙承宗,在任期间为国忧劳,致仕之后不忘操守道义,最终以身殉国。当此际有很多人脚踏两只船,譬如阮大铖,譬如钱谦益等等,他们像冯道那样,朝为仇敌,暮为君臣,后来被写入贰臣传。

由王国维之死联想到在朝代更替之际一些人何去何从生死抉择,我们难免生有累累沉痛感,磊磊坚石,熠熠丹赤,我们为之自豪。然而不禁发问,贤人的生命是否不可这般丢弃?可以不与新政混同,可以不与世俗杂溷,宇宙还有无穷空间,总可令你择其一处,去从事一番有益人间世的工作:这不是苟活,而是一种新的再生。

庄子曾批评伯夷叔齐这样的贤人,庄子认为他们不是自适其适者:“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而不是自适其适者也。”

自适之适,逍遥之谓也,不徇名不苟利者之谓也。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等人甘于奉献而不求回报,甚而以死避之;避之可嘉,然而何以以死避之?庄子批评他们是有道理的。以庄子所论来看刘宗周、孙承宗、司空图,还有王国维,他们也应该珍惜生命,生命在,还活着,就能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对这句名言,我们真不能囿于一隅来解读。

冯道,还有钱谦益之流,遗臭万年,他们不是贤人,当然不在庄子所评之列。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2-04 17:42:35 +0800 CST  
黑牛圈 .火牛阵 . 牛弘 (一)

今年是丑牛年,我想到了牛,想到了黑牛圈。黑牛圈是我出生的地方,呱呱落地,寒来暑往,如今的黑牛圈还好吗,我的家乡?

黑牛圈由大黑牛圈、小黑牛圈两个屯组成。在我的记忆里,两个屯中间是一座小学校,小学校有三四间土坯房,三间是教室,一间是老师办公室。学校的西边是大黑牛圈屯,学校的东边是小黑牛圈屯,两个屯子加起来也就是四五十户人家,谁都认识谁。

这是我的五十年代初记忆。历史在变迁,那时黑龙江土地多,不挨饿,所以从山东、辽宁还有南方其他省份来到黑牛圈落户的人逐年多起来,屯子的院落也多起来,鸡犬牛羊也多起来。

小时候到外地去,有人会问,你是哪屯的,我不好意思回答,总感到黑牛圈三字不好听,人和大牲口混杂在一起,共为一圈,这成了啥?而且还都是黑牛,连个青青黄黄花花相间的牛都没有,这成了啥?

我的出生的地方为什么叫作黑牛圈?小的时候感到蹊跷,曾不止一次自问,自己问自己想不通,得不出满意答案,也问过长辈。长辈们大都说不明白,有的说得很玄乎,颇有强盗夜杀人的味儿,令我发怵打颤。我的年纪稍大一些,对风高夜黑杀人夜之类不再害怕,还是追问命名“黑牛圈”的原因,于是把种种玄乎的回答叠加一起,构成了那一幅天高地阔人烟稀少黑牛遍野的图画。

到现在也没能弄清楚我诞生的屯子为什么叫黑牛圈。

有个ID译了一点文字,还结集卖钱给孩子们看。我发现他是哈尔滨人,于是问他,准备向他祝贺(鼓励一下)。谁知他说他不是哈尔滨人,祖籍在南方。其实他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发现他在帖子里发牢骚,哈尔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个人生在哈尔滨,好像哈尔滨的水土没有生养他,也好像对不起他。呜呼!此类人不可知也。


黑牛圈不好听,还有好多演绎者说些不好听的话,可是我无比热爱黑牛圈!

除夕夜鞭炮如雷贯耳,一直到下半夜才得以歇下。除夕夜要写一点文字来缅怀过往,今晨喝点酒之后才写。

由牛年,由黑牛圈想到两个人,待睡后酒醒后再续。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2-14 09:38:26 +0800 CST  

忽然想到,在黑牛圈屯的西北八里的地方,还有个叫牤牛屯的,那时是一个生产大队。

我的家乡以牛为村庄名字,会是我们想到距今久远的历史。没有河流,没有山峦,有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不知何故,在西风萧瑟晚照夕烟的秋季看到那遍野的牛羊慢悠悠地回来,在莽莽白雪滴水成冰的冬日看到野兔雉鸡还有黄犬猎枪浑然一体,唯有类似这样的记忆不曾淡漠,是无比的唯美!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2-21 08:01:45 +0800 CST  

黑牛圈 .火牛阵 . 牛弘 (二)

吕尚年老穷困,以渔钓奸周伯,周伯载之以归,以之为师。周伯从此逢凶化吉。周伯与吕尚励精图治,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周武王即位,太公吕尚殚精竭虑辅佐,终于灭殷商,建社稷,一天下。吕尚被封,国于齐。齐国伊始,大约是公元前十一世纪。

我们今天说到的田单,虽然也是齐国人,但此齐国非彼齐国,此齐国并不是吕尚所建的社稷,田单也不是吕尚的后裔。

春秋时期,陈国陈厉公之子陈完因国家祸乱而奔往齐国,那一年,齐桓公立十四年,即公元前675年。齐桓公厚待陈完,赐陈完姓氏为田。时光又过了二百七十年,到了战国时期,吕尚创立的齐国居然被当年逃亡齐国的陈完之子孙后裔夺去,虽然国家依旧号称为齐,然而江山易帜,此齐与彼齐已不再是同一个社稷了。

田单,是“诸田疏属也”,他是田氏之齐国君主的远支,齐湣王时只是一个临淄管理市场的官员。官职不大,人们不会注意到他。

齐湣王晚年骄狂,目中无人,他灭宋之后,遂发动对楚国的战争,西侵三秦,欲吞并二周而为天子。齐湣王在政治、军事、外交上都犯了一系列致命错误。


齐国和燕国此前曾连年交战,结下难解难分的仇怨。在燕国积贫积弱,命运难卜的情形下,燕昭王继位。燕昭王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天下英才荟萃,燕国变得民殷国富,兵力强大。燕昭王二十八年,燕昭王命上将军乐毅率领大军攻伐齐国。乐毅所向披靡,攻城略地,锐不可当。

燕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齐国的贵族政要闻风丧胆,狼狈逃窜之际,田单脱颖而出。田单逃难来到安平,但是,安平也危如累卵,朝夕难保。他回想到在逃往安平途中,由于道路狭窄,车辆拥挤碰撞,那一幕幕车仰马翻,人死家亡的惨象,深感侥幸和后怕。他不得不总结经验教训,准备着继续逃难。

安平这座城池危如累卵,为了准备逃生,田单决心改造车辆。为了便捷,为了不再被其它车马撞断车轴而翻车,他决定锯掉车轴外端长余无用的部分,然后把车轴与车轮连接处用厚铁包笼牢固。时过不久,燕军向安平扑来,百姓四处奔逃。在拥挤不堪的路上,很多逃难之家因为车轴被撞断,车子倒的倒,翻的翻,成为俘虏。田单未雨绸缪,他一家“以铁笼故得脱”,平平安安来到即墨城。

田单锯掉车轴末端多余之处,再用铁笼包封,这样做虽然不难,却是一个打破习惯束缚,冲出常规思维而进行创新的过程。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改进,可是很多人却做不到。
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田单因此被推立为将军。

田单身为将军,坚守一座孤立无援的即墨孤城,没有大智大勇,岂不是妄谈?此时,偌大的一个齐国,除了即墨和莒城,其余的城池都被燕军占领了。田单要攻城略地,收复河山,只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然而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够保住即墨城。

黑云压城城欲摧,就在十分危急时刻,燕昭王病逝,燕惠王继位。田单知道燕惠王心胸狭隘,刚愎自用,与乐毅有私仇旧恨,他知道机遇来了,他也知道机遇难逢。田单要牢牢抓住机遇,要进一步恶化燕惠王与乐毅之间的关系。田单灵感来了,田单知道,灵感稍纵即逝,于是立即运用反间计!

田单派人到处宣言乐毅野心勃勃,到处宣言乐毅攻取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就是要自立为齐王,乐毅不积极攻取即墨,是因为在相机行事。
田单还派人散播,齐人最怕燕国派别的将领取代乐毅,攻取即墨,如果那样即墨城就会土崩瓦解。

天赐良机,田单运用大量反间计,于是对乐毅充满猜忌的燕惠王完全落入田单计谋中,他命大将骑劫取代乐毅。

乐毅弃离燕军,急冲冲地逃到赵国避难。乐毅一去,燕军军心动摇,士气低落。骑劫是一个缺少军事才能的平庸之辈,形势开始向有利于齐国方面转化。

田单知道,城中军民只有具备坚定的信念,才能够战胜敌人。田单于是想尽办法来增加军民对胜利的希望。田单要让敌人陷入他设下的圈套。田单派人四处宣言说,齐国军队最怕燕军把割掉鼻子的俘虏放在头排来攻打齐军,于是骑劫就把俘虏的齐国士卒割掉鼻子,放在阵前。田单派人四处宣言说,齐人最怕燕军盗掘齐国军民的祖坟,鞭尸烧骸,坏了风水,于是骑劫就掘坟墓鞭尸烧骸。骑劫身为燕军主帅,以此恫吓,却轻易中了田单反间计,任凭田单的摆布。

燕军所作所为,在齐国军民心中种下刻骨的仇恨,于是即墨城中的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消灭来犯之敌。

田单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诱使敌人劓鼻掘墓,是不可为之而为之的计谋。田单这些举措,为取得击退燕军,争取彻底胜利,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田单摆脱常规思维的羁绊,使两军形势发展越来越有利于齐国。于是准备反攻。

在即墨城中,田单一边把精兵隐伏起来,派老弱妇幼守城,以示假象,迷惑敌人,一边派使节去诈降,诈降者与燕军约定好出降时间,燕军将领信以为真,鼓噪喧嚣。田单再次派城中富豪去诈降,富豪献上金银财宝,装出可怜巴巴的样子,然后提出投降条件,那就是燕军进城后,一定要保证富豪之家的安全。燕军从上到下,到此更是深信不疑。燕军从此放松警惕,认为城池唾手可得,等待那一日到来。

强兵压境,田单处变不惊,他从容不迫,在敌强我弱,兵势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根据敌人心理势态而运筹帷幄。“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用兵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田单的部署指挥下,燕军心理错位,思维悖谬,出现观察、分析、判断一系列的逻辑错误,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田单运用易将、劓鼻、掘墓、诈降一系列智谋,最终使两军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齐军士气大振,燕军放松警惕只等接收纳降。

田单认为时机到了,应该反攻了。如何反攻?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田单标新立异,他写下了军事史上一首绝妙的交响曲!

田单把即墨城一千多头牛都收集起来。他命令将士们在绛红色的丝绸上面画上五彩龙纹,然后把画有五彩龙纹的丝绸裁制成牛衣,给每头牛都穿戴上。每头牛都穿上五彩龙纹的衣服,那么一千多头牛该是一种怎样景象?这是一奇,然后在每头牛的两只角上结结实实地绑上利刃,在牛的尾巴上再绑上灌满油脂的芦苇。这是第二奇。第三奇是选定夜深人静燕军酣然入梦时,把牛尾上的芦苇点燃,让武装好的一千多头牛从城墙十几个洞穴同时冲出,疯狂奔向燕军大营;一千多头火牛的后面紧紧跟随五千多精兵强将,他们要彻底击溃入侵之敌;这时即墨全城鼓声、锣声、军民百姓的呼喊声,伴随着火牛的疯狂吼叫声和将士的喊杀声响彻云天掀动大地!毫无准备的燕军慌作一团,心惊胆寒。燕军看到疯狂而来的火牛,看到似龙非龙的牛群,不知是天兵还是神将,无不丢魂落魄,吓得兵溃如山倒,连统帅骑劫也死于乱军之中。

田单的创造力多么不同凡响!田单运用火牛阵战术使燕国和齐国在政治、军事上发生根本转变。田单一鼓作气,所向披靡,一举收复全部失地,迎接齐襄王回到国都。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并任之为相国。

田单由一名临淄的小小市吏而屡建奇功,驱逐入侵之敌,收复所有失地,堪为标新立异。他创建的火牛阵成为一桩军事史上的美谈,堪谓标新立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田单由丰富想象力而创建的包括火牛阵在内的军事杰作堪谓标新立异!

我们感谢司马迁的《史记》,将火牛阵绘声绘色地写给我们读。




注:这是一九九二年春写的一篇读《史记》随笔,一晃三十年了。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2-21 08:43:55 +0800 CST  

黑牛圈 .火牛阵 . 牛弘 (三)

牛年说牛,想到了吏部尚书、上大将军牛弘。想到牛弘, 是因为他把一件事处理得很好,从他的神色气态看出他内力之强大。这件事是由为他驾车的牛被他那个弟弟杀死引起。由牛年、牛弘姓牛、为他驾车的一头牛被杀死而三牛适逢一处,所以曾写一篇读史小札,叫作《 牛弘只道“作脯”》。把这篇小文发在下面:


牛弘只道“作脯”

兄弟之间、家人之间该如何相处?牛弘为人们做出了榜样。

《北史》的《牛弘传》记下牛弘一则故事。牛弘的弟弟牛弼经常酗酒,一次酒醉回到家中竟然把牛弘驾车的牛射杀了。牛弘回到家里后,夫人告状,牛弘全然不理,只说一句话:“作脯”。牛弘刚刚坐定,夫人又来告状,《北史》这样说:“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夫人感到牛弼特别怪异,为此担忧,她提醒丈夫要引起格外关注;牛弘仍是不理不睬,只淡淡地回应一句“已知” ,之后神色自若,读书不辍。

当然,牛弘此时不管,牛弼还是得到醒悟。

牛弘不仅对待家人如此宽容,对待他人也如此。牛弘“宽宏恭俭,学术精博”,隋炀帝虽屠戮忠臣,牛弘竟以此免。

《牛弘传》里“作脯”的这则故事也被《资治通鉴》收录,《北史》和《资治通鉴》都说“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牛弘一人而已”。

————————————————————————————


我把关于牛弘的这篇小文再在今年牛年发出来,是因为想到了当今时下。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潮流下,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所带出来的种种现象与高度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很不和谐。

历史这样记载牛弘:“(牛)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牛年伊始,但愿一些官员带头读读《牛弘传》,虚心向牛弘学习学习,移风易俗,出现一个新气象。


牛年伊始,说了家乡、火牛阵和牛弘三段话,作为一个痕迹来留存。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1-02-23 18:55:15 +0800 CST  

楼主:zhilishu9

字数:37983

发表时间:2020-10-05 18:06: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24 11:04:57 +0800 CST

评论数:1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