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麓斋卮言


《金风集》

《金风集》,发在光明网博客。光明网博客以停运了,由于上网时间太短,许多功能不会运用,所以所发文章没有留下痕迹。凭记忆整理,发于此,权作对光明博客的追念。


少年时曾喜欢辞赋,但又觉得很难读难懂,尤其是扬雄司马相如那样的长篇巨制,于是请教先生。先生指教说,读长篇大赋,首先要静下心来,不要望而却步;要逐字逐句来读,对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层次的起止字句要搞定,需要知道作者依次写些什么,之后自会懂得全篇旨趣,然后产生美感,字不可辍止。依此教诲,登堂入室,翻然一新。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究竟是谁的作品,争论来争论去尚无定论。萧统《文选》收入此三赋,认为是宋玉所做。

《高唐赋》写楚怀王梦中的巫山之女,是“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神女瑰丽变幻,仪态万千,飘飘渺渺,形象奇特。作者由此宕开笔墨,描摹巫山云雨。其山势,其水势,其树木百草,其人物鸟兽,林林总总,作者展现了夸饰奇功。作者笔下的楚襄王君臣、云梦之台、高唐之观,引出如此声势逼人的壮观,令读者耳目一新。

《神女赋》是《高唐赋》的姊妹篇,两赋也可视为一篇的上下阙。《神女赋》重在描写神女之姿态。神光离合,色与魂授,楚襄王最终是“惆怅垂泣,求之至曙”。

《登徒子好色赋》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东家之子之美和登徒子之妻之丑。东家之子天然去雕饰,嫣然一笑可以“祸阳城,迷下蔡”,如此之殊美,然而宋玉不为之动心;登徒子之妻之丑却可以赢得登徒子。究竟谁好色?荒诞滑稽之说,读来轻松,可以解惫涤尘。

瑰丽、壮观、光怪陆离,飘渺恍惚,此谲诞之笔煞是引人入胜。大赋在于铺张夸饰,宋玉作之。此三赋所寄寓何事,应是见仁见智。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1-28 08:40:41 +0800 CST  
《金风集》二

曹植的《洛神赋》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由“睹一丽人”而展开。写洛神之美,于是写“託微波而通辞”,写“于是洛神感焉”而相会,写“恨人神之道殊”而不得不分离,写“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情节层层推进,读者不能不会心兴叹。
《洛神赋》写洛水之神宓妃,写的美不胜收。亦幻亦真,亦虚亦实,是一首人神相恋的凄美之歌。

读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曹植对为什么作此赋有交代:由京师回归贬谪之地,济洛川,有感宓妃事,有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事而作此赋。作者寥寥几语,读者读之不可忽略而过,要想到曹植无法舒展怀抱被禁锢被废黜的身世。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1-28 08:42:36 +0800 CST  
《金风集》三

嵇康《琴赋》由制琴的材料梧桐木写起。“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经千载以待价兮,寂神跱而永康”,类似这样描写琴木生长环境的文字,恣意尽情。再写制琴。在云蒸霞蔚鸾凤齐集的崇山峻岭,梧桐被遁世之士荣期绮季之俦发现,于是制成宝琴。再写弹琴听琴,以何种心态弹琴,以何种心态听琴,便会产生不同的所需效果,这一部分描写大有道家意蕴。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读《琴赋》不能不由此句想到《晋书》的嵇康传。嵇康家贫,锻于大树之下,锺会来访,仍锻之不辍。终有“‘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对话。嵇康被司马氏集团不容,临刑索琴弹之,慨然兴叹:“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读罢《琴赋》,似乎隐约听到嵇康的琴声:《琴赋》的“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悽,愀怆伤心”之语,难道不是写给苍天后土的吗?

嵇康死时刚四十岁。嵇康撰《养生论》,其中有“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之辞,其中“五弦”,即古琴也。关于养生,嵇康能说得到,却做不到,因睥睨世事而就斧锧。不过他死而无憾,因为将就刑东市之际,还有太学生三千请以为师,而且死后“海内之士莫不痛惜”!

临死之际居然有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那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的血风苦雨之际,这真乃空前绝后:这大概正是终生以琴养德的缘故吧?
2010、8、29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1-28 08:43:51 +0800 CST  
《金风集》四

《离骚》叙事抒情的脉络很清楚。叙述身世生辰名字;讲述楚怀王“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齐齌怒”的昏聩;讲述面对“众皆竞进而贪婪”的混浊之世,下定决心不与之同流而“愿依彭咸之遗则”,他抒发“哀民生之多艰”以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内心情感。屈原用笔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天上忽而地下,但叙述层次仍是十分条理分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求索到了什么?“时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他看到感到的不过如此而已,虽然如此,却没有听从灵氛的劝告去远游,仍留下来求索不已。可是最终美好理想完全破灭,他不得不下定决心去投汨罗而死。屈原是一位崇高的殉道者!

《离骚》有“启九辩与九歌”之辞,为什么以“九”来称谓?《易》称阳爻为“九”;李善则注曰:“九辩九歌,禹乐也”,又曰“九州之物,皆可辩数,九功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李善引《左传》曰,“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六府谓之曰水火金木土谷,三事谓之曰正德、利用、厚生。读楚辞,要遇到《九歌》《九辩》,读者应知道其来处。

从天上到人间,从神仙到凡夫俗子,《离骚》的想象力联想力非常丰富,使长诗瑰丽无比,浪漫无比。《离骚》和《诗》一样,多用比兴。美人香草,众芬芳比作什么?众女忌妒美人比作什么?如此纷繁的比兴,使文章意蕴倍增。
2010、9、4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1-28 08:46:38 +0800 CST  
《金风集》五

屈原《湘夫人》开篇即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来写秋天的悲凉。宋玉《九辩》开篇即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宋玉开文学悲秋之色彩。
2010、9、8


注:《金风集》是记述读辞赋的随笔文字,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十年前。选几则发于此,以此作为对往日的追念。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1-28 08:51:50 +0800 CST  
金风集 六
东方朔的论辩语言(之一)

东方朔,字曼倩,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是一位最著风采的雄辩家。《汉书》为他单独立传。欣赏品味他的文章,我们发现东方朔是最善构筑语言修辞的大家,以下几点可供学习和借鉴。

(一) 整饬晓畅,声韵激越的排偶

东方朔的辞赋中,有些对偶句值得研究。《非有先生论》中的非有先生在吴王再三要求下,开始滔滔不绝发议论。非有先生阐述桀纣昏聩而造成的贤能贬黜邪佞举进时说道“是以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之后,辞锋一转,纵论开明君主当怎样对待天下。非有先生展开论述:“褒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总远方;壹统类,美风俗”;“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放郑声,远佞人,省庖厨,去侈靡;卑公馆,坏苑囿,填池堑,...开内藏,振贫穷,存耆老,恤孤独;薄赋敛,省刑辟......”。

像这样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对偶句构成的排偶,能在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其声韵激越流畅,其精气神自得提振。

大都认为,对偶句的应以“正对为劣,反对为优”。“反对”,是指用语意相对或相反的词语组成对偶。“反对为优”这样的对偶句会避免语意重复繁缛,会使思维丰富,语境开阔。东方朔在《答客难》中批评用人存在的问题,他长叹道:“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之后顺势而下: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

在这组排偶句中,一个“故”字领起绥与动,安与苦;尊与卑,将与虏;抗与抑,青云之上与深渊之下;于是逐一构成“反对”。

东方朔运用排偶,妙合自然,毫无斧斫痕迹。东方朔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的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他的《非有先生论》《答客难》理圆事密,声韵铿锵,给人以湍流急注,势如破竹之感。

一九九八年八月中旬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1-30 18:30:13 +0800 CST  
金风集 之七

东方朔的论辩语言(之二)

(二) 意象新奇,色彩斑斓的博喻

先秦诸子的散文多用比喻进行说理论辩。通过形象思维来阐述抽象的事理,可以使论辩者进退自由,使立论和驳难岿然涣然。锋芒寓于内,婉转形于外,以之增强论辩的有机性和主动性,东方朔继承这一特点,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博喻,是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的修辞方法。东方朔的博喻色彩斑斓,且别具姿态,他想象新奇,以汪洋浩瀚之气摄人心魄,他的文章赢得读者喜欢。

《汉书东方朔传》收录了博喻的例子。东方朔生逢其时,赶上汉武帝下诏求贤,他上表自荐,形容自己的容貌和操守:
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东方朔一口气用六个比喻,六个比喻构成六个意象共同形容自己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道德品行。汉武帝读到这样一篇雄奇壮伟的自荐表,大加赞赏,立即宣东方朔待诏金马门。

比喻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在论辩之中运用这一修辞可以诱使对方思维舛错紊乱,进退维谷,又可以使自己留有余地左右逢源。博喻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运用创造思维来完成。

古人衡量比喻运用得好不好,强调要看一看是否做到了“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同时还要看一看有无“刻鹄类鹜”之嫌。我们从下面的比喻来看一看东方朔是否做到了这些。

《汉书》的《东方朔传》记载了东方朔与郭舍人的故事。郭舍人与东方朔在武帝面前打赌,郭舍人因失败受杖罚,疼得大嚷大叫,屁股一蹶一蹶的。东方朔见状脱口而出:“咄!口无毛,声謷謷,尻益高。”郭舍人向汉武帝告状,说东方朔辱骂天子大臣,该重重责罚。东方朔于是辩解道:夫口无毛者,狗窦也;声謷謷者,鸟哺鷇也;尻益
高者,鹤俛啄也。

把郭舍人的嘴比作狗洞,把郭舍人的惨叫比作小鸟叽叽喳喳的要食声,把郭舍人挨打屁股一蹶蹶的比作高腿的长颈鹤低下头吃东西,三个比喻真的是“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绝无“刻鹄类鹜”之嫌。东方说这样一比,简直是勾勒了一幅活生生的棒责图。

郭舍人告状,说东方说不断辱骂天子大臣,应是重罪,面对郭舍人险恶用意,东方朔从几个侧面揭露郭舍人阴险毒辣,无耻与丑陋。唇枪舌剑,化险为夷,而最终打败郭舍人,东方朔完成了一桩惩恶扬善的大事。

好的博喻就是这样,会使语言色彩斑斓,意象繁丰,声情并茂,能使人耳目一新:东方朔是一位修辞大家。

一九九八年八月中旬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1-30 18:36:28 +0800 CST  
《金风集》八

东方朔的论辩语言(之三)

(三)厚积薄发,风卷残云的反诘

东方朔一片忠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可是汉武帝并不重视他,东方朔于是设“客”难己而成一篇《答客难〉》。

论辩的语言或文章,反诘句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驳难对方,为了申明自己,引起听众和读者的注意,于是反诘句备受青睐。东方朔是擅长运用反诘修辞的雄辩家。他的《答客难》结尾部分这样写道: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答客难》最后这一段,语势急骤,一连用“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至则靡耳,何功之有?”四个反诘句,对“客”的种种发难进行反驳,来抒发怀抱。其文回环往复,其反诘修辞助发文势,有如风涛相激,有如雷电并发,东方朔于是乎多层次多角度抒发了久积于中的郁闷和怅惋。

如果没有严密的思维和想象创造,没有深厚坚实的生活积淀,没有久积于中的笃重的情感,不管运用排偶还是博喻和反诘,可能会出现有伤语意,落下把柄,咎由自取的遗憾。我们读过东方朔的文章和语言,会感知到这些。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1-30 18:44:21 +0800 CST  
《金风集》九

东方朔的论辩语言(之四)

(四 )亦庄亦谐的东方朔

夏侯湛在《东方朔画赞》中认为,东方朔是一位“远心旷度,赡智宏材,倜傥博物,触类多能”的文学家,雄辩家。夏侯湛所论,发吾之所不能发,身为惬意。读东方朔的文章,我深被他的语言魅力感染,所以写下一些文字,向喜欢东方朔的朋友们请教。

夏侯湛用一个“远心旷度”评价东方朔,公允肯綮,是在强调东方朔并不是在无由地落笔游戏文字,而是自有一个“远心”在,而且是一个“远心旷度”的远心在。

国家的“治乱之道”“存亡之端”关键在于用人,在《答客难》中,东方朔深刻地批判了用人方面的弊端,他感叹自己宦路之艰难,他高呼:“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是人尽其才还是良莠不分?东方朔用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地例举出来。这组比喻让人深感东方朔内心有多么不平,但他并不是在抒发一己之不平。东方朔在《答客难》中阐述怎样才会通条贯、考文理、发音声,怎样才会使贤能脱颖而出时,他用三个典故作比,他说,万万不能“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锺”。“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锺”这三个比喻,是一组动态感极强的漫画,勾勒出柄政执权者的形象。东方朔的比喻标新立异,洋洋洒洒,他以此来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雄辩风采,还可看出他的鲜明政治主张。

东方朔在《非有先生论》中抒发政治理想:“凤凰来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远方异俗之人向风慕义,各奉其职而来朝贺。”纵观东方朔的理想和追求,他的远心旷度就在这里;当然还有面对汉武帝对郭舍人的教训。东方朔是值得赞誉的,他虽然亦庄亦谐,虽然亦发牢骚。

《礼记》指出,“能博喻,然后能师”。东方朔“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博喻运用得这么精彩,而且远心旷度,系念国家,以他为师,幸甚至哉!


一九九八年八月中旬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1-30 18:52:37 +0800 CST  
曾随笔几篇古人读书故事。两年前发了一篇皇甫谧,近日回看发现错字舛漏处,改动。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02 09:56:21 +0800 CST  

读书读来的雅号之“书淫”
我们今天所谈到的书,是纸张印刷的书,不是电子媒介意义上的书。我们想谈谈古人读书的故事,古人读书留下来的很多故事,闲来谈谈很有别趣。

想到古人由读书而得到的“书淫”“书库”、“书簏”“书橱”、“书痴”之类的绰号,无论用怎样的观点去解读它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会是一样的,那就是昔非今比,当今这样的绰号和称谓总归少而又少,不知什么时候会绝迹,再也没有书淫之类的浑号或雅号出现,因为不问功利不问前程的读书人少之又少了。
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谈谈古人对读书人的称谓,谈谈对读书人所命名的那些不大雅的浑号。

把酷爱读书沉迷于书籍中的人譬之以淫,似乎不公与不恭,但是皇甫谧在他的《玄晏春秋》却这样写道:“余学或兼夜不寐,或临食忘餐,或不觉日夕,方之好色,号余曰书淫。”是皇甫谧把自己比方之好色,因此“号余曰书淫”,还是他人把他方之好色,称他为“书淫”?从这些文字看来,应该是自谓之。亦乃自讽自嘲耳。

细细想来,说他是自谓之,是说皇甫谧把书喻之美色,说自己总是禁不住书之美色的引诱,所以自己称自己是书淫,也未必尽然。是否那些奔竞功名利禄者嘲讽之,先赠予书淫之绰号,然后自谓之?大概亦如此。
总之,皇甫谧接受了这一雅号,而且一点也没有生气的样子,还很惬意。

皇甫谧在那个要么纸醉金迷浮生若梦要么鬼躁鬼幽奔竞禄位的年代,他沉静若止水,渊默若松云,于是中国历史上增多了一位卓异的高士。
当然,还有很多被称为书淫者,中华文化中的很多典故已有说明。但凡有如此称谓者,一定是嗜书若命的饱学之士。

皇甫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他在哲学、史学、文学、医学诸领域都有很大建树。“考晋时著书之富,无若皇甫谧者”,人们这样评价他。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提起皇甫谧,就会想到他撰写的《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书,这些文学性趣味性极强的书颇具魅力,引人入胜,其影响更是深远。

皇甫谧是赫赫有名的汉太尉皇甫嵩的曾孙,到了他那一代,家庭贫穷,他二十岁时还不好学,游荡无度。后来他醒悟了。皇甫谧亲自稼穑耕耘,总是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他读书如饥似渴,于是“博览典籍百家之言”,皇甫谧的名声越来越大。

他二十岁产生顿悟,方知读书,他如此读书,目的何在?他说不清楚,但有一点那就是与仕录毫不相干,与富贵毫不相干。

有人好心劝告皇甫谧要修名广交,去取富贵。皇甫谧沉静寡欲,不为所动,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于是不去为了那个浮名而广交势利。皇甫谧违背了“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他不营造氛围,不设定情境,他不去做官,他耽玩典籍,废寝忘食,以著述为务,因此《晋书》上说,“时人谓之‘书淫’”。

朝廷一再下令,催促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一再婉言谢绝。《晋书》记下一个这样的故事:
“帝(晋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岁余,又举贤良方正,并不起。自表就帝(晋武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

皇甫谧不管皇帝怎样催促,就是不听皇帝的话,而且还向皇帝讨要借阅书籍,这是多么胆大又滑稽的事儿!皇甫谧一再忤旨,晋武帝不但不怪罪,而且还满足了他的心愿,送给他一车书,这位帝王很有宽容大度的范儿。

按照《晋书》的记载,皇甫谧本来就被称之为“书淫”,晋武帝偏偏又满足这位“书淫”的请求,晋武帝显然是在助淫,使这位本已是“书淫”的陶陶然怡怡然,乐在书籍中,于是淫之复淫之,淫得更进层次。这是一则何等非同一般的读书雅趣!
然而,皇甫谧已经患上了羸疾。皇甫谧在日益羸弱疾病缠身的情况下,读书仍然“批阅不怠”。

“书淫”之号伴随着皇甫谧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是写作著述的一生,虽然二十岁才顿悟,才起步。

古人读书,不都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鐘粟,书中自有美如玉,很多人是因为书中有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领略到的境界和情趣。书中有清风朗月陪伴着你,书中有鸟语花香温馨着你,书中有千山万壑萦绕着你,书中还有沧海和涓涓溪流呼唤着你,书中种种美好意象构成美好意境,足以让你美不胜收,让你流连忘返;当然还有历数不尽的悲怆,也足以让你拊膺咨嗟,让你扼腕长叹。皇甫谧读书,一定是这样。

“书淫”皇甫谧把人的生生死死参悟得极其透彻。他留下遗嘱,写了一篇《笃终》:“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太康三年,六十八岁的皇甫谧病逝,他的后人遵循他的遗嘱,很简朴地来料理后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賷送。吾葬具岂不备邪?”皇甫谧与庄子的生死观何其相似,本同一源!

皇甫谧一生不为官,这位书淫并未仅此高谈阔论,并未遗落世事,他的弟子门生张轨、挚虞、牛综、习纯等人,都是晋之名臣,即可为言。

像皇甫谧这样读书读得入迷被称之为书淫的人,亦称之为“书颠”。书颠,是说读书入迷到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到了“疯疯癫癫”的地步。这或许是夸张的说法。那些看不惯这样饱读之士的势利者,什么绰号起不出来呢。陆游《剑南诗稿》之《寒夜读书》即有“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颠”句,看来陆游读书也是这个样子,不过书颠的称谓大概也是自己给自己命名的,他与皇甫谧心迹相通着呢。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02 10:06:36 +0800 CST  
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比赛

曾记下一条随笔《看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比赛》,全文如下:

今天晚上八点多钟打开电视机看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汉字比赛,比赛小选手都很棒,真的令人赞叹。当一组选手写道“绾摄”一词时,康震教授讲到此词出处,他说出自三国时期的《魏书》,他说这个典故说的是“曹魏”时期的有关宋弁故事。

宋弁是曹魏时期的人吗?宋弁不是曹魏时期人,而是南北朝时期人。《魏书》是写的曹魏吗?当然也不是,而写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魏。

因为经常读《北史》,《北史》有《宋弁传》,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孝文帝与他的弟弟拓拔勰(元勰)在接见宋弁时说过“统摄二曹”之事,感动得宋弁顿首辞谢。

或因我孤陋寡闻,不知三国时期也有个宋弁被写在曹魏历史中,康震教授也应该把两个宋弁都提出来为好。

以前听康震教授讲节目,曾发现他的纰漏。

一个学术性很强的节目,居然出现这样的小问题,而且还是在大名鼎鼎的中央电视台,让人很失望!
2015、9、25,晚九点三十分





呜呼! 在浮躁喧嚣的盛世,在一切都向名利挺进的年代,学术也不学术了!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06 08:24:59 +0800 CST  
因为经常读《北史》,《北史》有《宋弁传》,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孝文帝与他的弟弟拓拔勰(元勰)在接见宋弁时说过“统摄二曹”之事,感动得宋弁顿首辞谢。
————————
这句话中的“统摄二曹”应是“绾摄二曹”。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06 09:02:46 +0800 CST  


楼主:zhilishu97Lv 12 时间:2020-12-06 09:02:46
因为经常读《北史》,《北史》有《宋弁传》,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孝文帝与他的弟弟拓拔勰(元勰)在接见宋弁时说过“统摄二曹”之事,感动得宋弁顿首辞谢。
————————
这句话中的“统摄二曹”应是“绾摄二曹”。
黑名单 | 举报 | 37楼 | 埋红包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玉枹鸣鼓:2020-12-06 19:26:10 评论

评论 zhilishu9:刚才在百度搜一下“绾摄”一词,还真的搜到,搜到的是比赛这个视频。这位教授始终说是曹魏。请你也百度一下,再听一听主持人和康老师的对话。
————————————————————
刚刚百度一下“绾摄”词条,果真百度到康震解说“宋弁”的视频。2015年至今已经五年整了,这个视频还在,而且《魏书》依然是写三国时期曹魏的书,宋弁依然是曹魏的将军。不知拓跋氏、宋弁提出抗议否?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07 08:46:55 +0800 CST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比赛有关“绾摄”的视频在百度上搜到,想发到这里,可是发不出来。发几幅图吧。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07 09:37:51 +0800 CST  
汉字的魅力:灵感和顿悟

据说纪晓岚船行江上,一武夫也驾一船与其并行。纪晓岚的船无帆,以橹前行,武夫的船有帆,以风帆而行。武夫知道这位行驶无帆之船的是满腹学问才情四溢的纪晓岚,于是想要调侃调侃,奚落奚落这位大学士。这位武夫出一上联,请纪晓岚对下联,他出的上联是: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听了听,再看了看,怎么也对不出,思索好一阵子还是对不出来。很窘迫,很尴尬,一介武夫让他丢了颜面。纪晓岚要维护读书人的尊颜,他此时办不到。

他告别武夫之后,为此昼思夜想,被困好些时日,仍是想不出下句。

纪晓岚后来抵达福州主持院试大典,听到美妙的音乐旋律,他灵感迸发,于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一联脱口而出。

顿悟!是什么触发了他?日夜萦绕,一有得当环境顿悟来了!

从此之后,遂有一幅佳联传世: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不如箫和

橹速、帆快;笛清、箫和;何来鲁肃、樊哙?何来狄青、萧何?中国文字之谐音也!鲁肃、樊哙,狄青、萧何,这四位留芳历史的人物,被大学士和武夫再次以对联的形式提起。而这幅对联也必会镌刻于流光岁月里。

按照逻辑思维来推理,有人一定觉得这幅对联荒唐可笑。然而,在中国人的心里却是妙不可言,在中国人的眼里却是熠熠生辉。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接受和嘉叹,我们为之自豪!

这幅由武夫与大学士共同创作的对联,是用创造思维完成的。创造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而灵感和顿悟则属形象思维范畴。

说起形象思维,就要想到汉字的功劳。从这幅对联谈起,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字相比,真是独具魅力,难怪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地区还是对汉字恋恋不舍,而且文化层次越高的人使用汉字的频率越大。

由此想到一句话:“计算机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证明,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特点的汉字更有利于现代科学的发展”。这句话这一论断见于赵光武主编、钱学森作序的《思维科学研究》一书。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11 09:26:02 +0800 CST  
@吴斯宁 2020-12-11 16:27:58
不如对不如?
-----------------------------

由你的提醒,使我想到在《闲读庄子》中发生的同类事情。请看这个帖中的有关文字:

“罗结福禄寿三者皆备,与罗结对读的是崔浩。崔浩小字桃简,字伯深,他与罗浩一样,也历经道武、明元、太武三朝,但地位要远远高于罗浩,其建树也远远多于罗浩。然而崔浩被太武帝杀戮。太武帝不仅杀戮崔浩本族,还广为株连,连崔浩的姻亲族系亦尽为诛戮。”

在这段文字中第一句第二句还是罗结,第三句罗结的结就顺随崔浩的浩了。


在你勘误的一段文字如下:
“纪晓岚后来抵达福州主持院试大典,听到美妙的音乐旋律,他灵感迸发,于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一联脱口而出。

顿悟!是什么触发了他?日夜萦绕,一有得当环境顿悟来了!

从此之后,遂有一幅佳联传世: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不如箫和”


这些文字,上面的文字明明是“笛清怎比箫合”,掉过身来“怎比”就随着对联的上句“不如”顺拐为“不如”了。

电脑前打字,好顺拐。年纪大了,连自己都忽悠自己,扛不住忽悠,是不是很可悲?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12 07:44:56 +0800 CST  
书簏:李善李邕父子

《旧唐书》为李善、李邕父子分别立传,只是《李善传》的文字少之又少;而《新唐书》只为李善之子李邕立传,《新唐书》李邕传对李善有所介绍。

《新唐书.李邕传》开篇提出,李善有雅行,淹贯古今,然而不能属辞,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辞赋,所以人们赠给他一个诨号叫“书簏”。李善为《昭明文选》作注,渐久声誉满天下,所以诸生不辞千里从四面八方赶来拜在门下,于是诞生了“文选学”。这位不能“属辞”的书簏居然专力一门学问,以光顾后来,此书簏非彼书簏也!

《新唐书》和《旧唐书》把李善诨号之由来及开创的《文选学》交代之后,随之交代李邕与书簏父亲的关系。

史书上说:“邕少知名,始(李)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而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是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为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

李邕年少忠孝形象跃然纸上;李善不耻问其子,其慈严形象跃然纸上。

《李邕传》从多个角度来说明李邕才思浩荡淹贯古今,同其父一样淹贯古今,李邕却未获“书簏”之雅谑,那是文笔之名冠天下的缘故。李邕文名天下,尤其擅长撰写碑颂之文,他为官一次次遭贬谪,而为文则是求碑诵之文者愈多,由是文名愈振。他曾为官北海太守,天下称其李北海。

李北海有一个致命硬伤,那就是交恶过多。他与邪佞交恶,也与忠良交恶,诚如卢藏用卜測:“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

李邕李北海与张说交恶被张说不容;李邕与姚崇交恶,被姚崇不容。李邕曾与奸邪崔湜交恶,被贬;与中人不睦再被中人嫉妒而被贬为北海太守,李邕李北海最终遭李林甫妬忌而遭其迫害,李林甫命其爪牙罗钳吉网杖杀之。

李善没有李邕名气大却有雅行,专力《文选》作注名扬后世且得善终。雅行并不意味着左右逢源柔媚俯拍,善养生者之谓也。一个是李书簏,一个是李北海,这一对父子足以启示人生也。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16 07:41:27 +0800 CST  
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三字经》讲座

打开电视,看到钱文中教授讲《三字经》,钱教授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解北朝那段历史。
“当初胡太后花费了大量精力大量的国力,这就削弱了北魏的国力,花钱太多了,......今天的中国人没几个人知道北魏了,也没几个人知道拓拔宏胡太后,但谁不知道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啊!”钱文忠教授说到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把孝文帝和胡太后连在一起说,让我感到吃惊。

钱教授讲北齐灭亡,特别着意渲染高纬和冯小怜,讲高纬和冯小怜的时间占这一集最长。钱教授说出“所以高纬和他的随从都被赐死,估计也包括他的冯小怜,史籍上记载,一起赐死,死的时候二十二岁”这一句,也让我感到吃惊。

钱文忠教授所说的胡太后,究竟是哪一位?北魏的太后(皇后)只有两位胡氏,这两位胡氏都在孝文帝之后,一个是灵太后,一个是孝明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是灵太后的侄女。灵太后是孝文帝的儿媳,如此可知,这两位都与云冈石窟无关,云冈石窟始建于文成皇帝时期历经献文帝、孝文帝才完成。

与云冈石窟有关的应该是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文明文成太后冯氏是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的嫡母;孝文帝生下来后,冯太后即亲自抚养,献文帝退位,冯太后又立孝文帝。在献文帝、孝文帝两朝,冯太后垂帘听政,她稳定江山社稷,发展壮大国力,她死后孝文帝才亲政。
云冈石窟建成时,这两个胡氏皇后(太后)还不知在哪里呢!

龙门石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始建,历经数朝,不断扩建完善。无论如何,也没有胡太后的影子,这个灵太后胡氏除了淫荡、祸国殃民、杀子弑君(她为了无拘无束肆意淫荡将亲生儿子孝明帝杀死了)而外,还能干什么?

钱教授所说的胡太后是谁呢?北齐武成皇帝的皇后也姓胡,这位胡氏是北齐后主高纬的母亲,后主尊为太后。武成帝高湛一朝,这位胡氏左右朝政,重用和士开、陆令萱母子等邪佞,她不避风声,公然与和士开通奸,武成帝一任由之。高湛死后她更为放肆,他有一习惯,是在寺庙选择面首奸夫,选那些貌美年轻的和尚,之后把他们扮成尼姑来到宫中任她享用。钱教授要想表述的是这位胡太后吗?因为这位胡太后太有八卦了。《北史》上说,这位胡太后当了俘虏入周以后,仍然是“恣行奸秽。开皇中殂。”“开皇”是隋文帝的年号。如此看来北周的帝王并未赐死她,到了隋朝隋文帝也没把她如何,她还受到他们的礼遇,不然怎么会依旧“恣行奸秽”而善终呢?

冯小怜是北齐后主高纬的淑妃。冯小怜极具蛊惑力,有很多人认为是她把后主蛊惑得丢掉了北齐江山。其实把北齐灭亡的责任都算在高纬冯小怜身上是不客观的,因为武成帝高湛与他的皇后胡氏重用和士开、陆令萱等等邪佞之徒,使得宫室秽乱,纲纪不存,倾颓崩塌已经在即。高湛死后,陆令萱等人仍旧牢牢掌控朝政,他们是杀害忠良,北周听到斛律光被陆令萱杀害竟然举行全国欢腾庆祝,还进行大赦。周武帝宇文邕俘获高纬、冯小怜、胡太后等北齐君臣之后感慨道:“(斛律光)此人在,朕安得至邺(北齐都城)!”如果斛律光安在,北齐和北周孰赢孰输不可断言。

那么究竟是谁杀了斛律光而毁长城,这个主要责任是在胡太后和陆令萱里!


钱教授着意讲胡太后和冯小怜,而不点出徐纥、郑俨,不讲和士开、陆令萱,不讲这些奸佞之徒怎样祸国殃民,让观众听起来似乎缺少点什么。

钱文忠教授说估计冯小怜也被周武帝赐死,他的这个“估计”没有估计对。冯小怜被周武帝俘获,并未杀她,把她赐给北周代王宇文达。杨坚夺得北周江山,是谓隋文帝,隋文帝杀了代王宇文达,隋文帝没有杀害冯小怜,又把冯小怜赐给李询。李询母亲逼令冯小怜自杀。

冯小怜的那首名诗就是被赐给代王宇文达之所写。冯小怜在为宇文达弹琵琶歌唱,琵琶弦断,她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诗一首。把这首诗录于下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


冯小怜被一赐再赐,她被赐给宇文达,这个不爱声色的宇文达竟然“甚嬖之”,看来冯淑妃很有妖媚力。“达妃为淑妃所谮,几至于死”,看来冯淑妃冯小怜蛊惑之性难改!人性之善恶,诚如此也。冯小怜最后被逼而死,其身世结局堪谓凄苦悲凉。

一些教授和明星很爱讲女人,利用央视百家讲坛的优势滔滔不绝,让一些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与之齐动,闹闹哄哄,然而谁又知他们信口开河在八卦无聊呢!

然而自己写了这么多文字又意味着什么在?或许人家要问,你的八卦之嫌不是也在于电脑键盘?我会回答,此八卦是有根由的,不是揣测与演绎。

2009、10、23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19 08:43:16 +0800 CST  
读柳宗元

《两唐书》称王叔文王伾韦执谊等“以猥亵待诏”。

《两唐书》称王叔文“以棋待诏”,称其“强藩剧帅,或阴相贿赂而自结”。

《两唐书》称韦执谊“便敏侧媚得幸德宗”,王叔文专政用事而以之为相成为一党。

《两唐书》甚至交代王伾“貌寝陋”“本阘茸”.说其长相特别丑陋,品质相当坏。《两唐书》还特意说他,“当其党盛,门皆若沸腾,尤通天下赇谢,日月不阙。为巨柜,裁竅以受珍,使不可出,则寝其上。”
《资治通鉴》对王伾以大櫃藏贿赂金银珍宝其妻寝卧其上这一细节更是加以强调。

史家如此等等,把王叔文一党猥琐贪鄙之形象讥斥揭示殆尽。

柳宗元被王叔文韦执谊擢拔,遂与之一党。《两唐书》书写柳宗元之文字,却与书写王叔文王伾等人不一,未见讥讽之语气。

王叔文败,柳宗元随其被贬。永州、柳州,虽置蛮荒之地,然为官之本不忘。为民谋福,移风易俗,奖掖后进,柳宗元之功绩亦未被史家忘记,史家书之丹青。

《旧唐书》曰:“贞元、太和年间,以文学耸动缙绅之伍者宗元禹锡而已...足以平揖古贤,气吞时辈。而蹈道不谨,昵比小人,自致流播,遂隳素业。故君子群而不党,戒惧慎独,正为此也。”

《新唐书》则曰“彼(柳宗元)若不傅匪人,自励才猷,不失为名卿才大夫,惜哉!”

司马温公对《旧唐书》评论柳宗元持有不同意见。

温公把柳宗元《梓人传》、《种树郭橐駞传》引入《资治通鉴》,来论述治世之道。柳宗元又一次被全面评价。为《资治通鉴》作注者曰:“《梓人传》以喻相,《种树传》以喻守令,故温公取之,以其有资于治道也。”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如果以此评价柳宗元,看来司马温公并不同意,他是从君子的高端来仰视柳宗元的,所以才引用其文畅谈资治之道。

政治态度如何,在于觉悟;是否具备人格魅力,在于品质。读古人,如何辨知君子小人?察言观行耳。柳宗元君子也;王伾之流小人也。虽曾一党,然不可不辨也。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12-23 17:38:10 +0800 CST  

楼主:zhilishu9

字数:37983

发表时间:2020-10-05 18:06: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24 11:04:57 +0800 CST

评论数:1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