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记的笔记

1
楼主 卼臲  发布于 2020-03-10 14:08:52 +0800 CST  
多年以后,我还会想起和席殊书屋闵老板聊天的那个闷热的下午。

当时,“宏图席殊书屋”只是个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店,一本本人文书籍堆在书架上,阳光朗澈,沿着遍布书籍的书架流去。书架上的书籍光滑、洁白,活象跳动的字符。

后来由于房租的原因,书店从百福广场的2楼搬到了小北街的育才路口,又从育才西路搬到船山体育馆。书店老板以前在单位上班,一直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几个分店,还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

一般书店的老板并不了解书,或者不喜欢书。但是闵老板不是,他是真的喜欢书。那天可能是他刚刚开店,特别热情。书店老板在谈到他读书的偏爱,他说他最喜欢读古代笔记。问我喜欢笔记体的哪本书,可以帮我进货。我说那就进一本《阅微草堂笔记》吧。其实那时我并不了解《阅微草堂笔记》,只是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叫《不怕鬼的故事》,里面有两则出自《阅微草堂笔记》。于是我就陆陆续续地跟着他买了很多古代笔记。后来赶上网络购书的时代,在凑单时,实在找不到书可以凑成满减,往往就想到买古代笔记。因为古代笔记体类似现在的博客,短短一则,适合闲暇时候看,不用动多少脑子,对于见缝插针的阅读者也很适合。何况那么多笔记体, 一看书名就很美。比如《幽明录》,《子不语》,《夜雨秋灯录》,《道山清话》,《碧鸡漫志》,《齐东野语》,《万历野获编》,《琅琊漫钞 》,《渔樵对问》,《枫窗小牍》和《萤窗异草》等等等等,不过也有论坛上某某人写的《缀絮杂录》,搔首弄姿,扭捏作态,零零散散,拉拉杂杂,啰里啰嗦的。虽然名字取得不错,就是写得差强人意。

作为笔记体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总是拿来和《聊斋志异》比较。

古代笔记体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大类。《聊斋志异》里面的大多数内容明显不属于笔记,加工太多,虚构和藻饰太多。作者处于社会的底层,又怀才不遇,书里随处可见多情豪放又美艳无双的狐狸精和女鬼,冲破封建礼教,半夜三更去穷困潦倒的书生家里自荐枕席,任劳任怨帮其伺候公婆和生孩子,如果不能长相厮守,临走了就资以重金,还给书生找好老婆。这种随处可见的“男权审美视觉和男性话语权”的植入,这种出神入化的“软饭硬吃”的直男癌的白日梦,确实没有《阅微草堂笔记》的雍容淡雅,盎然天趣。

当然,“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底层文人写的东西没什么不好,(说明一下什么是文人的定义。所谓文人:应该是以文字或者文学为生存的人。居然也有认为别人在论坛码码字,就称之为文人的。)比如很多底层音乐家颠沛流离、贫苦凄凉,为谋求一个职位苦苦挣扎。即使是巴赫这样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也难以摆脱这种命运。教会原本希望能够找到一位“一流音乐家”,只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巴赫。教会还嫌弃巴赫的音乐花里胡哨,充满了莫名其妙的,不必要的技巧,分散了教众对上帝的静穆崇拜。只有像门德尔松这样“无忧无虑”的富二代 ,才会去写纯净、精美、华丽、有如梦幻的音乐。不过又难逃有人认为他的音乐很无聊、单调、浮浅。。。像甜甜圈。

也许会有人说,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以前我们背的标准答案是这样的:《聊斋志异》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作者在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同时,还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读书人的摧残。在全书里数量最多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里,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理想——即强烈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

搞得当时读书少、又不会背书的我,以为《聊斋志异》是宣言书,是反战队,是播种机。

为什么一部伟大的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全集,就被你说是古代闷骚书生不切实际地意淫的集之大成?你这样的回答,只能够得0分。

《聊斋志异》属于通俗文学,来自收集街谈巷议的民间传说,首先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道。《阅微草堂笔记》是文人雅谈,多考据其出处。《阅微草堂笔记》往往这样开头:外叔祖说,堂兄说,堂伯父说,已故叔父说,过世的高祖父说,过世的四叔公说,翰林院编修裘超然说,邻居家的以为已故的私塾先生说,反正辗转而来的叙事者都死了,死无对证,叙事有时候甚至有了“元小说”的因子。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的作者,一个是统领学界、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一个是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寒儒。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阅微草堂笔记》运笔更加本色,就象朋友在聊天,叙事简要,质朴散淡,娓娓道来。初听古典音乐,很多人可能只喜欢圆舞曲的鼓号齐鸣,声势威猛的音效,到后来才会欣赏室内乐的张弛有度、波澜不惊。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过高度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人似乎不太喜欢学者为文,不喜欢理性的趣味,觉得说教说理太多,头巾气太重。所以人手一册的中学生读物——郭敬明和韩寒的书才最受欢迎。 而很多国外的文艺作品都是为说教而作,从文艺复兴的绘画,到阿拉伯语的诗歌,都充满了说教的意味,但并不妨碍其审美价值。

《聊斋志异》像是加了各种添加剂的汽水,而《阅微草堂笔记》则像饮茶。因为时间的久远,由于理解的障碍,阅读通俗小说也逐渐严肃起来,甚至变得雅起来。

用苏轼的这则笔记《荔枝龙眼说》来说明一下两者区别:闽越人高荔子而下龙眼,吾为评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噉可饱。龙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啮久之,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餍饱之余,则咂啄之味,石蟹有时胜蝤蛑也。戏书此纸,为饮流一笑。
楼主 卼臲  发布于 2020-03-10 14:09:04 +0800 CST  

阳台上的桃花终于开了。

宋·孔平仲有绝句云:去家一日已思家,浩渺归期未有涯。满眼春风最堪恨,无言似笑小桃花。

明·洪应明《菜根谭》云: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清·张潮《幽梦影》云: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姜芥。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



楼主 卼臲  发布于 2020-03-11 23:27:04 +0800 CST  
怎么删除了呢?没有什么问题啊 :)
楼主 卼臲  发布于 2020-03-12 16:35:52 +0800 CST  
不知道哪里又违规了,真是莫名其妙,发几个图片看看
楼主 卼臲  发布于 2020-03-12 19:43:38 +0800 CST  

楼主:卼臲

字数:2400

发表时间:2020-03-10 22:08: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9 10:46:08 +0800 CST

评论数:1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