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关于《红楼梦》书名,版本,作者
以及续书等问题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名正言顺地批评鉴赏《红楼梦》,首先有必要辨析一下它的另外几个名称,第一回中作者先提到《石头记》,王蒙先生在他的《谈红说事•关于书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中说,他和另一文学大家宗璞先生一起讨论过,两人一致认为还是《石头记》这个书名好,最终极也最哲学,多少滋味尽在不言中,王蒙先生和宗璞先生过分强调了书中的哲学,大家都知道这部伟大之书除了哲学的滋味还有历史的滋味,美学的滋味,心理学的滋味,伦理学的滋味等等,重要的是它首先是一部小说,一部文学著作,它不是一部哲学著作,它第一滋味应该是它的文学滋味,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们品读鉴赏之时享受最多的就是文学本身的滋味,哲学思想可以有,但不能也确实没有喧宾夺主,我于是以为还是《红楼梦》这个名字更具有文学色彩。至于《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以及王蒙先生提到的《金玉缘》等等,依然和《石头记》彼此彼此,仅仅涉及部分较为片面的内容或者思想,所谓青春所谓爱情所谓风月,《红楼梦》一名已经兼容并包,“红”字是贯穿全篇之眼线,弃之就有大珠小珠散落之憾,《红楼梦》一名得以最终流传下来,还说明一句俗语的正确:大家的眼睛是亮的。
本《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文章,所据版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北京第三版校注本,此版本所据版本为乾隆三十五年的庚辰本,参校补配时采用了各脂评本,程甲程乙本,堪称目前所见文字较为完整校注甚为详细的上佳版本。
关于作者,我其实对这个问题一直兴趣不大,只对作品本身的批评鉴赏兀兀穷年,钱钟书先生说,吃鸡蛋不必认识下蛋的鸡,有一派文学批评叫新批评,也反对将作品和作者捆绑在一起,美国文学批评家保罗•弗莱宣说新批评派的理论要点:“作品一诞生,它的脐带被切除了,它独自在世界上漫游,自身是一个整体。”(保罗•弗莱《文学理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2月第1版)。《红楼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从它诞生之日起它的脐带就从不曾被切除过,一直到现在,作品和作者的问题还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很有一些人对作者的兴趣超过了作品本身。也难怪,如果一只鸡蛋太有营养太有价值,或者它长得太奇特,那自然有人努力要见识下这只蛋的鸡,胡适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胡适先生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根据《红楼梦》开头结尾都提到曹雪芹,更有袁枚《随园诗话》中一句“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就此断定作者就是曹雪芹,然而袁枚所记仅此而已,袁枚还说他的随园就是大观园,俞平伯《红楼梦辨》中说袁枚这句话是信口开河,那么“其子雪芹撰《红楼梦》”就一定可信吗?他根据的又是什么呢?可惜袁枚没有详细说明。胡适先生另外根据张问陶诗注断定后四十回为高鹗续补,并说程伟元序言“先得二十余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余卷,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俞平伯说程伟元在撒谎,这里胡适先生和俞平伯先生都有主观臆测的成分,没有十足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何以张问陶的话就可信而程伟元是在撒谎呢?
尽管如此,《红楼梦》一书的作者最有可能的还是曹雪芹,仅仅是就差那么一点直接的证据,临门一脚就是攻不进去,如果说这其中有人进行了个别章节文字的修补改动是可能的。事实上,不说作者的才华,别人甚至都没有这个资格来写这样一部书,我们也都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如果我们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完整的程乙本的《红楼梦》,在没有人告诉我们续书问题的情况之下,我相信就没有续书的问题了,包括骂后四十回骂得较为厉害的俞平伯,张爱玲,周汝昌诸先生,既看不出来续书的问题,更续不出后四十回一样的文字,那么后四十回如果是续书,就已经证明了它的成功。如果你不喜欢后四十回,你不读也就罢了,何必那么使劲地口诛笔伐呢?不服你弄出个后四十回来我看看,我倒是愿意作者问题续书问题是个永远的问题,这能帮助保持《红楼梦》的神秘性和传奇性。基于这种不算巨大的不确定性,我在文中只以作者称之,很少提到曹雪芹。
关于引用的书目和诗文,行文中直接注明,文后不再另加附注。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08 10:10:06 +0800 CST  
@xixiange1963 2020-06-09 12:39:10
期待后续!
-----------------------------
你好朋友,敬请期待!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09 14:37:31 +0800 CST  

总论:伟大之书



文学界已经确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之书,可能只有胡适一人不这么认为,这很可以理解,胡适先生懂哲学懂历史,对考证一类的学问也很擅长,但对文学却不是很懂。说到《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有人马上就想到其中的各种知识和思想,说它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我现在明确地说,这是文学外行人说的话,须知文学著作不是百科全书,它不能以知识丰富著称,从广度上来讲,它涉及再多的知识,也不会比任何一部大百科全书更全面 ,再从深度来讲,先以中医而论,它提供的知识不会比清末名医张锡纯更精深;若以戏剧知识来说,它也不会超过明末清初的李渔;再以丹学而论,它肯定不如宋末元初的张三丰;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它赶不上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要说八卦六爻,不久前去世的当代易学大师邵伟华当它师傅绰绰有余;提起园林艺术,现代的陈从周先生堪称大家;单论茶道,唐朝的陆羽唯我独尊;要说饮食,苏轼以一个东坡肘子就名扬千古 ;谈到古代服饰的研究,沈从文先生足以傲视群雄••••••至于各种思想,我们都知道儒家学说的原创者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是释迦牟尼,法家是韩非,积极进取有韩愈,退避归隐有渊明,当然《红楼梦》作者无意炫耀自己的百科知识,也并不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很明白什么叫小说,他只想写出他经历过的他所理解的人生,只想写一部小说,甚至都未必想过它能流行开来,我的意思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并不在它的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然后有人就会接着说,《红楼梦》的伟大在于人物众多个个性格鲜明,如果以此而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在伟大之列,事实上不是这样,关羽就是忠义,关羽就是E.M.福斯特眼里的扁平人物,李奎也是扁平人物,李逵有勇无谋,性格固然是鲜明,却也仅此而已,没有发展,要素单一,白开水一样没有过多的解释,这一点也不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那么它的伟大之处又在哪里呢?
它的伟大之处是把有限与无限高度艺术地结合在一起,超越时空包罗万象,整体上达到了诗的境界。什么是诗的境界呢?也就是它的无限可能性,台湾诗歌理论大家黄永武先生说诗歌的含蓄之美(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190页,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真正的好诗可以有许多解析的头绪,它像一颗多面的钻石,让你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都仰望到它璀璨的光辉。”一首伟大的诗首先是一首含蓄的诗,能使人常读常新,它不是一览无余的风景,它是变化无穷的万花筒,每次仰望都能给人惊喜,都能有新的发现。让我们拾起李商隐七律《锦瑟》一诗的尾联加以说明: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到底是什么情?一定是爱情吗?未必!为什么惘然?年少无知?只因身在此山中?也是未必!这就是一首伟大之诗的金属质地,一切皆有可能,所指尽量稀薄淡去,欣赏者一直在想象在猜谜,我们知道诗歌是人类的至高艺术,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如果一部小说能达到诗歌的境界一定是伟大的小说。再让我们看看欧洲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堂•吉诃德》,这是另一部世界文学中的伟大之书,它的伟大同样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似乎否定着现实又肯定着现实,高扬着理想又贬低着理想 ,表扬着骑士又批判着骑士••••••
《红楼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这一点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样的重要,它也以模糊而中立的态度和《堂•吉诃德》一样成了伟大之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鲁迅先生也因此肯定《红楼梦》是一部伟大之书。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10 14:23:53 +0800 CST  
总论:伟大之书




周汝昌先生在他的《红楼小讲•第七讲•正邪两赋》(北京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中说:“《红楼梦》有一个思想纲领,就是正邪两赋论,是它统帅着全书。”周先生此说很有见地,他看出了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复杂理念,但周先生不能追根溯源,梳理出《红楼梦》这种写法的哲学根据,乔•艾略特《小说的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引述米兰•昆德拉的言论:“如果说,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小说应该毁掉确定性,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他们萦绕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幻成疑问,小说家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谜和悖论。”所谓作品的欣赏就是穷尽你的想象,向各个方向突围,肯定之后还是否定,否定之后又回到肯定,始终在空有之间徘徊,一次次地陷入谜和悖论之中——文学艺术作品的真正魅力也大抵在此。
这就要求作者隐藏起他的倾向性,不站在任何一边,保持中立不拉偏架,中国小说家曹文轩把这一处理技巧称为“摇摆”,这种摇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中庸哲学里能看到,也是西方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它好看聪明且具有迷惑性,甚至在巴西球星罗纳尔多跑动的双腿上都能看到,使你无法判定他将在你的左边还是右边过你。摇摆可以看作一种世界观, 它的根据就是怀疑主义哲学,怀疑主义是哲学上对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客观真理能否被人们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和体系,这一派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皮浪甚至更早的高尔吉亚。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是怀疑主义哲学家,他坚持世界不可知论,他的学说最能支持这种摇摆理论,用休谟本人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他哲学的基本思想:把一块煤放在火上也可能不会燃烧 。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11 18:05:23 +0800 CST  
总论:伟大之书




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234页:“中立是一种小说家呈现世界的方式。”事实上中立是高明的小说家呈现世界的方式,拙劣的作家直接跳出来代替作品中的人物发言,褒贬溢于言表,将自己的思想直接嫁接在人物思想之中,显得直白而幼稚。《红楼梦》的作者聪明地保持了中立和隐藏,他自己躲在作品的后面不发一言,我们看到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自己的言行,我们看到的思想都是模棱两可的思想,这使作品本身包蕴万象,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也为我们提供了恒久的智力游戏的机会,这对我们的智商是一种尊重,也使它因此成就了伟大之书。

具体来说,《红楼梦》的伟大在于思想多义,人物多解,艺术多变。再具体说它的思想,它讲到人生如梦的空幻,繁华终归事散的不可倚恃,那么人生就因此可以否定吗?我们曾经的欢乐不是欢乐吗?我们逝去的青春,不也是美好的回忆吗?如果将人生的全部欲望都抽掉,那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人人都觉悟了都进入了佛门道门,这个世界成了什么?爱情的理想可以是纯洁的,现实中的爱情又有多少是纯洁的?,有爱情的淫欲和没有爱情的淫欲有区别吗?作者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们看不到他的解答,我们只看到他犹豫的态度,他没有厚此薄彼,只是像屈原一样发出天问,这些问题也几乎就是人生的终极问题。

说到人物多解,前面我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不是伟大之书,我举了关羽和李逵的例子,说明两部书众多人物的扁平化模式,尽管两部书都是人物众多人人个性鲜明,也并不因此改变它的人物单一化性质,《红楼梦》同样人物众多个性鲜明,但它的伟大也不在此,而是在于它的人物可以有多种解释,它是福斯特圆形人物的集合,我因此才说它是伟大之书。贾政被认为是勤于政务兢兢业业的官员,大观园初建成时他在贾珍和一帮人带领下视察大观园,当走到一处茅屋杏花之所,贾政一见笑道:“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这一句话无形中不也透漏了贾政的心声吗?不也有厌倦官场之意吗?王熙凤固然有阴险毒辣的一面,但她也有凡俗妇人的一面,她也热衷于闺房之乐,她打压平儿弄死尤二姐,她难道不也是正当防卫吗?说她是女权先锋一点都不为过。再论宝玉,她以为女儿是纯洁无比的水作的骨肉,这是他的始终的纯洁之想吗?当他看见宝钗一段雪白的臂膀不是也想摸一摸吗?他不也是把袭人压在身下云雨一番吗?他似乎最后终于觉悟到人生的无常,他出家去做和尚,这是他的真正意思吗?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他不照样跑回来吗?一僧一道不是始终在挟持他吗?

最后说艺术多变,艺术技巧的魅力就在于变化多端,柳公权书法的高明和难度正在于此,很多书法爱好者都不喜欢柳公权的楷书,因为他们跟不上柳公权变化的速度,不但一字之中的笔划形态不重复,就是单一笔划一横或一竖之中,首尾和中部的粗细都有细微差别,这就叫大师!直叫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文学亦是如此,只有变化才给人新奇之感,才不至于使人审美疲劳,林黛玉一出场先是众人眼里的美人,“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主要表现她的风度之美;接着是凤姐眼里的美人,“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意思是黛玉像元春,这时就重点强调她的贵族气质;再接着是宝玉眼里的美人,“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说她别有一番韵味的病态之美,三个视角里的黛玉之美绝无重复之嫌。再看迎春, 探春,惜春的身段描写,迎春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探春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惜春则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三个年龄三种发育各个不同,这就叫生花妙笔百变金刚,这就是艺术技巧的真功夫。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13 19:20:15 +0800 CST  
欢迎天下红学爱好者欢聚一堂共话红楼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16 09:15:55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 爱情之书



爱情,广义的爱情是指对万事万物的依恋爱慕之情,狭义的爱情专指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激动人心的主观感受,它的魅惑足以令人如痴如醉,它的力量能使人舍生忘死,现实生活中从不缺乏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它也是自古以来文学艺术歌咏不尽的主题。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多么强烈决绝的爱情誓言,喊天喊地表达对情人一往情深的感情,发自肺腑的表白感染感动了一代代的读者,至今传诵不衰。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雁丘词》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应试途中,听一个猎人说两只大雁正在天上飞着,突然被一猎人打下一只,另一只见状一头栽到地上殉情而死,元好问深有感慨,提笔写下这首震撼人心的词作,写痴情大雁,何尝不是在写人间痴情男女。

如果国王要把他的首都
巴黎送给我
而要我务必放弃
我女友的爱情
那么我要告诉亨利国王
把你的巴黎收回吧
我更爱我的女友
——莫里哀《短歌》
什么是爱情?化学家说爱情是一种化学物质在分泌,物理学家说是电荷在吸引,心理学家说是灵魂的悸动,生理学家说是人体内分泌的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在驱动,陷入爱情中的男女,可以赴汤蹈火舍弃一切,这让我想起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了爱情,为了迎娶辛普森夫人,毅然选择了退位 ,传奇爱情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问世间情为何物?
这正是《红楼梦》一书徘徊探讨的问题之一。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16 19:19:49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爱情之书



《红楼梦》第一回空空道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所见“其中大旨谈情”,就是说全书主要的宗旨是谈情(所以有一名字就叫《情僧录》),为什么谈情?因为人是情感的动物,谈什么情?有亲情,有友情,有乡情,谈得最多的还是爱情,爱情是人情中重中之重的问题,最应该泼墨大书特书,爱情这个问题永远激动着人们,困惑着人们,束缚着人们也净化着人们,作者尤其大力书写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宝黛之间的爱情,寄托着作者的爱情哲学和美学。
《红楼梦》第一回那僧道:“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那就明白地告诉我们,这部红楼故事并不是传统的风月故事,而是要发泄男女真情的故事,作者借僧人之口把人间爱情分成两个境界或者叫档次,一般男女的爱情是饱含淫欲的爱情,比如秦钟和智能的爱情,比如茗烟和万儿的爱情,甚至就不经爱情直奔淫欲,把爱情等同于做爱,所谓“情既相逢必主淫”(第五回秦可卿判词),作者把这种爱情称之为“风月”,在作者眼里无非是低级的风月云雨故事,我在另一主题《风月之书》中对这一思想有详解,这里从略。作者欣赏的爱情是将那些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的爱情,是不带淫欲的纯洁的纯精神的爱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哲学名著《理想国》中说:“正确的爱必然与性爱的快乐无关,彼此深爱的人必然不涉及性爱。”(《理想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柏拉图的爱情观是浪漫的,唯美的,理想的,《红楼梦》作者的爱情观也是浪漫的,唯美的,理想的,两人都推崇精神之恋,共同鄙视肉体之恋,这是东西方两位大师穿越时空的思想的热列相逢。
《红楼梦》的爱情哲学是“情既相逢必主淫”,精神之恋高于肉体,《红楼梦》的爱情美学是纯洁的真挚的,排他的唯一的,是净化人心使人升华的美学。《红楼梦》分析人的精神和肉体,如果说《金瓶梅》展示了人性中兽性的一面,那么《红楼梦》就结晶出人性里神性的一面。人生之乐无非精神和肉体,精神首推男女恋爱,肉体则属男女做爱,重精神轻肉体是作者的一个理想。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17 18:27:32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爱情之书



《红楼梦》作者的爱情美学纯洁,真挚,排他且唯一,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极富诗性的浪漫。
我们先来看看龄官和贾蔷之间的爱情,《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在大观园看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拿簪子在地上一遍一遍地划“蔷”字,还一面悄悄地流泪,那女孩痴痴地划,那宝玉痴痴地看,那划的看的都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第三十六回,宝玉终于知道那划“蔷”字的女孩就是龄官,尤其叫宝玉更加震惊的是,龄官和别的女孩子截然不同,对宝玉视同路人相当冷淡,毫无亲近爱慕之意,宝玉进一步知道龄官爱的是贾蔷,也终于明白龄官那天划“蔷”的深意,龄官对宝玉和贾蔷的两种不同态度,在宝玉看来简直就是自己的奇耻大辱,宝玉从不曾被女孩冷落过,他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女孩子都应该倾心于他才对,龄官一见宝玉连忙躲避,宝玉央求龄官为他唱曲龄官断然拒绝,推脱说嗓子哑了不能唱,言外之意你姐姐贵为皇妃叫我唱我都不唱,别说是你教我唱,宝官说如果贾蔷叫她唱她是必唱的,宝玉因此心下大悟:爱情是有缘分的,爱情是专属一人的,自己决不是世界的中心。
再看红玉和贾芸的爱情,第二十六回红玉对佳蕙说:“你那里知道我心里的事!”红玉心里有什么事呢?就是和贾芸相爱的事,宝玉也钟情红玉,但红玉就像龄官心中没有宝玉,龄官心里有贾蔷,红玉心里是贾芸:“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四目相对时,红玉不觉脸红了,一扭身往蘅芜苑去了。”这些精彩传神的文字描摹出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之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妙感受,一种纯精神的爱情享受,纯洁,真挚,执着,排他且唯一,谁管你宝玉富有,英俊,尊贵,不爱你就是不爱你。这种精神之恋是尚未走到性爱的爱情,胡适先生因为红玉(小红)和贾芸的爱情没有最后结果就作为后四十回是高鹗补作的证据之一(《浮生若梦•胡适•红楼梦考证》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我以为胡适先生是没弄懂作者的爱情哲学和爱情美学,照作者的爱情哲学,“情既相逢必主淫”,红玉(小红)和贾芸的爱情作为纯洁爱情的代表之一,是不能也不必有结果的,只是作为一抹短暂的亮光,也是不能再往前发展的,龄官和贾蔷的爱情也一样,作者不可能一任他们的爱情走到性爱婚姻的地步。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以此证明后四十回不是高鄂续补,我只是在说作者的爱情哲学和美学衍生的必然逻辑。《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北京第二版)一书的作者蒋和森先生认为龄官与贾蔷,红玉与贾芸等等的爱情格调不高,缺乏思想内容,不是最美最动人的爱情,我以为爱情不关格调,不必有太多的思想内容,爱情只是心有灵犀的一种感觉,没有功利目的,只要是真情不是滥情,只要是唯一不是混杂,那就是最美最动人的爱情。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18 19:12:45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爱情之书







《红楼梦》作者的爱情美学和哲学,尤其表现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之中,以下我就还原展开宝黛爱情并进行分析。
《红楼梦》第一回:“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始得久延岁月。”绛珠草是作者虚构的一株仙草,这株草在人间有原型吗?众说纷纭不得而知,周汝昌先生在其《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2016年七月第1版)的专题“绛珠草”中说就是苦葴草,并据《尔雅》说也即寒浆草,果实红色。还有人说绛珠草就是东北俗名红菇娘的那种草,果实绛红鲜艳,植株柔弱生命短暂,姿态清雅卓尔不群,这样的一株草嫁接在黛玉身上倒也合适,《说文》:“绛,大赤也。”也就是大红之意,珠,此处指珠子,绛珠就是红色的珠子,寓指血泪之意。因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才使得这株草得以生长,这里要注意“甘露”一词,这一词汇最早见于《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认为降甘露是一种瑞相,李时珍《本草纲目•甘露》引《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佛教以甘露比喻纯净美妙的佛法,如《法华经•药草喻品》:“为大众说甘露法。”神瑛侍者的甘露,此露极为难得,应是纯洁甜美的露水。也就是说,黛玉前身已经得到宝玉纯洁甘露的熏陶滋润,宝黛之因缘前定,一开始就是纯洁的底色。
紧接着第一回,绛珠仙草修得女身,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随之下凡人间以泪还债,我们说三生有缘实际是佛教说法,讲的是三世因果,作者在此采用了虚构了这种说法,宝黛的现世之恋有前世之因,宝黛精神之恋是真正爱情的样板,是理想之中的爱情,是人类精神所能抵达的高度。
绛珠草下凡,为还债而来,为感恩而来,为缠绵不尽的爱情而来。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21 19:20:15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爱情之书



黛玉未见宝玉之前听母亲说过这位表兄,已经有了几分印象,第三回黛玉一见宝玉,就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一见黛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就笑说你那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贾母哪里知道他俩前世的因缘,听宝玉一说只觉好笑,宝黛刚一见面彼此都觉得熟悉,似曾相识一般的感觉,这就是前世那段缘分的残留信息,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看似偶然实属必然,照佛家说法就叫因缘际会,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宝玉和黛玉因为前世的一段奇缘,双双摇身一变来到人间再次相逢,以便接续那段缠绵不尽的爱情传奇故事。
第三回宝黛初见,两个孩子的对话纯洁无瑕,宝玉问黛玉之名之字,黛玉说无字,宝玉就为黛玉起字:颦颦。什么意思呢,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一查是皱眉头的意思,想必是宝玉一眼看出黛玉的情状气质,脂砚斋对此批道:“黛玉泪因宝玉,而宝玉赠曰颦颦,初见时亦定盟矣。”由此黛玉开启了伤心流泪之旅,宝黛的爱情也正式启程,第五回已经“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合意顺,略无参商。”宝黛初见,宝玉不超过十岁,黛玉不超过九岁,至此已经形影不离,可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长干行》
后人用青梅竹马这句成语形容幼年男女之间天真无邪亲密无间的感情,特别浪漫特别有诗意,用在宝玉黛玉身上再合适不过。
还是第五回:“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黛玉敏锐地感觉到来了个竞争对手,她能高兴吗?而且这宝钗优点太多了,比自己更招人喜欢,黛玉感到了威胁,于是黛玉嫉妒了,这时已经过了幼时的两小无猜阶段,这时已经知道猜疑和嫉妒了。同时也说明了,黛玉对宝玉已经萌生了爱情,已经不是简单的儿时情感游戏,嫉妒是爱情的试纸,嫉妒是爱情的宣言,嫉妒是爱情专一的诉求。第八回宝玉给宝钗看自己的玉,宝玉也看了宝钗的金锁,莺儿说 ,玉上的话和金锁上的话像是一对儿,宝玉也承认是一对,金玉良缘从此也正式开启,这时黛玉正好来了,黛玉说我来的不巧了,黛玉的嫉妒之言不但宝钗浑然不觉 ,就是宝玉也没意识到。宝钗关心宝玉,不让宝玉吃冷酒,黛玉借雪雁给她送手炉敲打宝玉:“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话分明是说给宝玉宝钗听的,聪明如宝钗这才明白黛玉的嫉妒,她心里明白只是不说出来。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24 20:05:43 +0800 CST  
既知作者痴,试解其中味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25 19:04:21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爱情之书



第十二回结尾,林如海身染重病接黛玉回家:“宝玉大不自在。”不是一般的不自在,而是大不自在,宝玉离不开黛玉了。到了第十九回,宝玉就直言见了别人怪腻的,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日益增长,虽没到情有独钟的地步,却也难分难舍了。黛玉期盼宝玉唯一的爱,她无法容忍宝玉去爱别的女孩子,她无家可归,爱情是她唯一的港湾;她寄人篱下孤独无依,爱情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第十八回黛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小小荷包是黛玉深情之所系,是黛玉真挚的纯洁的爱之寄托物品,宝玉不当回事,黛玉能不生气吗?!
第二十三回结尾,宝玉黛玉共读西厢,书中张生和崔莺莺渴望挣脱束缚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引起两人的共鸣,犹如点火助燃一样烧旺了两人的爱情之火,那本书简直就是爱情的启蒙教材,从理论上强化了两人的爱情信念。黛玉的猜疑,嫉妒,生气都是在试探宝玉对她爱的程度,同时也在宣示对宝玉真挚执着的爱。第二十回宝玉知道黛玉嫉妒宝钗,直接向黛玉表白心迹:“你是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明白告诉黛玉爱情也有个亲疏先后的问题,就是说宝玉爱的是她黛玉。宝玉还两次表示黛玉死了以后他就做和尚去,这拳拳之意肺腑之言,宝玉一次次向黛玉解释发誓,只是要黛玉放心,黛玉是他唯一所爱,但在黛玉,还要继续考验,测试,求证,观察,她还没完全理解相信宝玉对她的真情,而且宝玉越是解释表白,黛玉也越是不放心。
这一切宝钗看在眼里,她比黛玉更明白宝玉对黛玉的态度,她借扇子敲打宝玉和黛玉,爱情面前谁都会嫉妒,宝钗也不例外。嫉妒在继续,这一回黛玉把嫉妒转向了史湘云,三十二回,黛玉怕宝玉和史湘云因麒麟走到一起,做出风流佳事来,就跟踪他们而来,没想到宝玉正在表扬自己,接着又一次向黛玉倾诉肺腑之言,这使黛玉大为感动:“万语千言说不出来,只是怔怔地望着他。”黛玉至此才明白宝玉是真心爱她的,是确定无疑了。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26 19:32:14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爱情之书



因为有金玉之论,黛玉对宝钗始终高度警惕,很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她担心美丽优雅的宝钗抢走她的宝玉,黛玉嫉妒她,讽刺她,恐惧她,她担心她唯一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宝钗还有那么优越的家庭条件,这些都是黛玉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宝玉坦露真实想法的原因,而宝玉看宝钗也确实心有所羡,二十八回:“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玉的呆样黛玉看在眼里,嘲笑宝玉是“呆燕”。宝钗外表冷静理智,不表白不表露,但要说她不爱宝玉也不可能,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宝钗说:“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宝钗在这里故意多加了一个“们”字,巧妙地掩饰了对宝玉的爱,自悔说走了嘴,不觉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钗之爱宝玉在心口不开。
鲁迅先生说宝玉爱博而心劳,宝玉爱黛玉,爱宝钗,爱湘云,爱晴雯,爱袭人,爱金钏,爱红玉••••••宝玉虽博爱却不淫,这一点连贾母都难以理解,宝玉陶醉向往的只是爱情之美,是超越了性爱的精神之恋。宝玉不可能永远陶醉在博爱之中,作者的爱情美学是专一的,他必须使宝玉做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黛玉了,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叫晴雯送一双旧帕子给黛玉,黛玉由此大悟:宝玉爱的还是自己,激动之下作诗三首。三十六回宝玉在梦里大叫:“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当紫鹃为了测试宝玉对黛玉的态度,撒谎说黛玉要回家时,宝玉信以为真失魂落魄昏死过去,一下看出了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分量,宝玉为表明对黛玉的爱意竟说:“活着咱们一块活着,死了一同化成灰。”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黛玉把宝玉引为知音,黛玉短暂的一生是幸福的,她确实找对了精神支柱,他们是活在他们的爱情里,他们二人的唯美世界:“我们有我们的禅机,别人是插不上嘴的。”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6-29 18:18:31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爱情之书



第五回警幻仙子引领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无非是教育宝玉宇宙人生世间万物的虚幻,特别是爱情的虚幻,但在宝玉,已经过去的是虚幻是假,当下的此在是真实的存在,宝玉在第五回结尾的梦里叫唤:

千古情人我独痴

确实够痴的了,宝玉挨贾政暴打腿上肿胀起来,这时宝钗来看宝玉,宝玉听到宝钗关爱痛惜之言,再看宝钗娇羞之态:“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到九霄云外,心中自思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息。”宝玉将爱情看得高于一切,他只为自己内心理想而活,他觉得死在自己喜欢的人事上,便是不虚此生了,这绝不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庸俗下流的色鬼哲学,这也是警幻仙子说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背后真意。
千古情人并非宝玉独痴,还有黛玉的痴,宝玉和黛玉联合起来就是千古情人的“双痴”,且看九十六回,当傻大姐无意中向黛玉泄露宝二爷要娶宝姑娘的事后,作者写道:“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来了。说着,自己移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傻大姐泄露机关,黛玉如五雷轰顶,就像被人抽去了脊梁骨一般,她恍惚了,她失神落魄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坍塌了,她不知道怎么走路了,不知往哪里走了,紫鹃搀扶她来到宝玉那里,两人都神情恍惚地傻笑,都进入无路可走失神落魄的状态。这一段文字太精彩,把黛玉此时的心情精准的描摹出来了,这一段文字就是大师水准,不管是出自谁的手笔。
黛玉弥留之际大喊:“宝玉,宝玉••••••”
黛玉放不下宝玉,黛玉和宝玉一样,都是以假为真的人,执着的人,纯洁的人。宝玉后来虽然和宝钗走入了婚姻殿堂,但他始终放不下黛玉,他的最爱还是黛玉,宝玉最后几回失身落魄都是因为失去了黛玉,他不能没有黛玉。没有了黛玉,他宁可去死,宁可逃离家庭去做和尚。
宝玉和黛玉是生死爱情。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02 20:34:33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爱情之书




黛玉死了,宝玉也出家了,宝黛爱情以悲剧告终,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悲剧才是有价值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使人升华,使人灵魂和肉体都得到净化,亚里士多德就这么说。黛玉必死无疑,宝黛爱情只开花不能结果,不会走入婚姻殿堂,作者诠释的是精神之恋,台湾的白先勇先生也看出了这一点,他说宝黛不能结婚,他们只是一段仙缘(白先勇说红楼梦)。仙缘者,纯洁的精神的缘分也,它不是肉体欲望,它是排斥蔑视肉体欲望的,这里边寄托着作者的爱情理想,这是作者发泄一二的男女之真情,高蹈于凡俗众生之上,但作者又深知这是不切实际的理想,现实的爱情不是这样的,而是情欲的结合,作者能一眼看出“情既相逢必主淫”,他只是写出心中的爱情理想。
培根也不看好爱情否定爱情,叔本华干脆就说世上哪有什么爱情,只有生殖冲动,中国翻译家傅雷先生也说,一切可歌可泣的爱情都是因为没能结合在一起,这话也有道理,结合在一起就是柴米油盐,平淡的生活本身将稀释掉爱情,爱情本质上就是一种短暂的激情,朝三暮四昙花一现才是它的本真面目。

一切发展到后来,便是结婚。
——汪曾祺《结婚》

她打着毛线,望着墙壁
问我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我指了指枕头 她嫣然一笑
——于坚 《世界啊,你进来吧》

所以,为了理想的纯洁的爱情,为了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为了永恒的美,宝玉和黛玉决不能结合在一起,他们的爱情必须提前结束戛然而止,黛玉必须以少女之身心赴死,决不能进入婚姻的殿堂,不然就是《红楼梦》一书的失败,黛玉弥留之际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是的,她的身子必须是干净的,太干净了,太纯真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
我们世俗的爱情都是借男女之情奔向淫欲,谈不上美也就毫无神圣和高尚而言,作者写出了理想的真正的爱情,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爱情,蒋和森先生也看出来了 ,在他的《红楼梦论稿》中有所提及,但很遗憾蒋先生不是从作者的爱情美学和哲学来谈这一点,也是囿于时代的局限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卢卡契也认可这样的爱情理念:伟大的爱情总是包含禁欲意味(韦勒克《近现代文学批评史•第七卷•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译文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理想的东西令人心生崇高之感,就连不太懂文学的诺贝尔先生在他的遗嘱中,都说把文学奖奖给那些写出理想倾向的作家,理想是人类追求的精神高度,一如仰望灿烂的星辰,自古以来总有人在仰望星辰,尽管是很少很少。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03 18:36:10 +0800 CST  
红楼观止:《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思想篇之一:爱情之书




宝玉绝不能和黛玉结婚,理想必须让位于现实,他只能和宝钗结婚,这就叫生活之路,这也许才是正路。

呵,当爱情在心中熄灭
人们何等悲痛。
——庞德

我们可以想象宝玉的悲痛,他因此走上了另一条路,那就是出家,但宝玉的出家觉悟的成分不多,在第五回宝玉的先祖荣宁二公曾嘱咐警幻仙姑,“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然而宝玉在历尽爱情幻梦之后选择出家,这到底是觉悟还是绝望呢?是放下了爱情还是难以释怀呢?这更像是背离了他的先祖的初衷,不但没能跳出迷人圈子,反倒是越陷越深,问世间情为何物?
这永远是一个问题。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04 18:58:41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孤

《红楼梦》第一回,“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我们接着往下阅读,我们得以知道这株草就是林黛玉的前世化身,我们还看出这株草生长在三生石畔,是孤零零的一株,不是众多绛珠草中的一株,这是什么处境呢?明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几个“一”字的重复运用写出了凄清孤冷的感觉,也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暗示,尽管绛珠草是一个一,也有《湖心亭看雪》的孤独氛围,和孤芳自赏的高洁心性追求。孤独的绛珠草也只是偶然和神瑛侍者发生联系,日久生情纯属顺理成章,他俩把那前世的爱情带到今生,除了宝玉的爱情,黛玉品尝最多的还是孤独的滋味。
黛玉一出场母亲已经病亡,人失去母亲的痛苦大多强过失去父亲,尤其是幼小的孩童,简直就是致命的一击,那心里的阴影可能笼罩一生,什么样的孩子最不幸?就是失去母亲的孩子,因为母亲(乔治•赫伯特之语)“如同磁石一样将孩子们的心灵吸引,如同北极星一样让孩子们关注。”黛玉当然不愿去贾府,尽管外祖母全心全意地邀请,父亲林如海也是没办法,给黛玉讲清现状,懂事的黛玉也就含泪投奔贾府而去。唐诗人孟郊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他不言慈父,父亲再慈于子女而言也是隔了一层,父亲永远也代替不了母亲。
黛玉一出场就失去了母亲,成了半个孤女,真是苦命的孩子,谁曾想祸不单行,到贾府没多久父亲林如海也病逝了,黛玉成了整个的孤儿,只能长期寄居在贾府了,孤女命苦,却也因此能和宝玉再次发生联系。检索一下世界文学经典中和黛玉类似的孤女,我发现《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和黛玉相仿佛,女主人公小安妮也是年幼时先是丧母后来丧父,也是被人收养,只是安妮被陌生人收养,黛玉进了外祖母家里,至于人生态度可就没有可比性了,安妮一生乐观,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孤女身份,黛玉则是念念不忘,悲观的时候较多。

这个在世界上的流浪的人
又回想起了
她的不幸的命运
——罗马尼亚•托马

黛玉,她作为年幼失去父母的孤女,既有一般孤儿的心理特征,也有她不同于一般孤儿的独有的心理特征,孤儿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般的孤儿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没有亲情的交流沟通,在心理人格上往往出现病态扭曲的倾向,主要表现出这样几种心理特征,一是孤独心理,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现实把他们悬浮在真空之中,不愿说话也不愿和人交流,自闭性强,这一点在黛玉就是时常自伤身世,很少和人坦诚交心,一个人暗自流泪。二是自卑心理,这一点更为普遍,因为人有我无己不如人,很容易羡慕嫉妒恨。黛玉就曾说自己“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后来还对宝钗说“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意思是自己无依无靠孤单无助。三是逆反心理,黛玉也有这个问题,你越和我接近,我越和你隔离,即反伦理又反道理,不合常规也不合常情,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四是自私心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尖酸刻薄,心眼小也不会关心人,黛玉这一点最是突出,这也是她不得众人好感的原因。

我孑然一身
跟欢乐无缘
—— 歌德《迷娘》

黛玉还有她独有的孤儿心里,就是孤傲心理,黛玉自卑也自傲,这看似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都是孤儿心理发展的两端,第五回一开头作者就说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通俗点说就是黛玉瞧不起一般的人,这一心理来源于她的高贵出身和杰出才华,比如她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这分明是蔑视和取笑,也就是作者所说“目无下尘”之意,刘姥姥在黛玉眼里不过是“下尘”而已。另外黛玉的洁癖,她不与众人同流,尤其是看男人的眼光充满蔑视,除宝玉之外都是脏的,她的洁癖虽不及妙玉,却也泯然于众人矣,这一点也是她独有的孤女心理。
黛玉之孤,既有身世之孤也有心灵之孤,她的心灵的孤僻,很大一部分恰如作者的“正邪两赋说”所言,就是黛玉宝玉这种特殊禀赋之人,其聪颖灵秀种种可爱之处过人,而其孤僻古怪种种可异处也过人,黛玉的孤僻古怪之处确乎超出常人呢。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07 19:09:26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妒

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黛玉小心眼好嫉妒,分析一下黛玉的嫉妒心理,还不是小心眼那么简单,她毕竟是贾府的客人,是寄人篱下无家可归之人,在她的《葬花吟》里有一句诗话令人印象深刻: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她内心仰人鼻息忐忑不安的心理写照,事实上我们读遍全书也找不到贾府慢待她的地方,一直都是主人待遇甚至强过某些主人,一直都得到贾母和家人们的关照和爱护,只要贾母对她好 ,别人就不敢另眼相看。但在黛玉,人家对她温暖如春,她内心却感觉到风刀霜剑,黛玉不是含糊女子,她敏感多疑,“心较比干多一窍”,这多出的一窍反倒增加了她的痛苦,她对自己在贾府的身份心知肚明,她对宝钗羡慕嫉妒恨,因为宝钗除自身的优越条件,还有母亲和哥哥可以依靠,她却形单影只无处话凄凉,纵使别人对她再好,她一样会感到隔膜,也只有和宝玉在一起,她才愿拉近距离无话不谈,只有和宝玉的恋爱,才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黛玉的小心眼了,她为什么对那些可能抢走她的宝玉的潜在竞争者,采取极端的嫉妒排斥的态度,一直提高着警惕,特别是对最有力的竞争者薛宝钗,一开始黛玉就对她绷紧了神经。

有时苦于羞涩,又为嫉妒暗伤
我爱你爱的那么温存,那么专一。
——普希金《我爱过你》

第五回一开始,正当黛玉和宝玉亲密友爱之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不但容貌美丽,性格还比黛玉随和,敏感的黛玉一下就预感到来了个强劲的竞争者,于是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当然宝钗是浑然不觉,第八回宝玉和宝钗刚比完通灵之物,黛玉来了,一进门就说:“嗳呦,我来的不巧了!”语气明显是酸酸的妒意,弄得宝钗不明所以,黛玉还借雪雁奚落宝玉和宝钗。黛玉不断试探求证宝玉对她的态度,她念念不忘金玉良缘对自己的实在威胁,她最怕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她对宝钗没有好感只有敌意。二十八回结尾,宝玉见宝钗的性感容貌想入非非,站在那里发呆,黛玉打趣宝玉是“呆雁”,并把手帕甩在宝玉脸上,直到四十五回,宝钗对黛玉的关心终于感动了 黛玉,两人才互相倾吐肺腑之言,“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才知道理解了宝钗是个好人,宝钗还答应送黛玉燕窝补身子,黛玉因此大为感动,冷战至此方告结束。
黛玉嫉妒宝钗,她也嫉妒史湘云,史湘云是另一位极具实力和她竞争宝玉的人,第三十二回,宝玉和史湘云在一起,黛玉担心宝玉和史湘云因为麒麟联系在一起,“做出风流佳事来”,便跟踪而至,“以查二人之意”,结果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这样当然很合黛玉的意思,但黛玉实在是为嫉妒而来。宝玉为黛玉拭泪,黛玉说宝玉“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这又是明显的嫉妒和试探了,金是薛宝钗,麒麟指史湘云,黛玉最担心这两个人抢走她的宝玉。
嫉妒是爱情的试金石,没有嫉妒的爱情不是真切的爱情,真切的爱情是唯一的排他的,恋人和恋物不是一回事,所恋之物可以馈赠于人,所恋之人拱手让人就不可理喻。嫉妒,也只能针对身边的人熟悉的人,远在天边的人构不成现实威胁,尽管不熟悉的优秀的人成千上万,也因为接触不上被人忽略,林黛玉不会去嫉妒西施,也不会去嫉妒王昭君,是时空将她们相互隔离,她俩再美都不是林黛玉的敌人,抢不走她的宝玉。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她会誓死捍卫她的支柱,她的嫉妒完全在情理之中。
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就是爱情嫉妒的牺牲品,在第三幕中他对伊阿古说:“让爱情和嫉妒同时毁灭!”奥赛罗落入了伊阿古的的圈套,误以为妻子和凯西奥有染,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嫉妒之中,他轻信了伊阿古的阴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当真相大白之后奥赛罗也拔剑自刎,奥赛罗被嫉妒杀死了,这是一部关于爱情中的嫉妒引起的悲剧。真正伟大的爱情经典作品都重视爱情中的嫉妒因素,《红楼梦》是这样,《奥赛罗》也是这样,《蝴蝶梦》同样是这样,《蝴蝶梦》的作者达芙妮•杜穆里埃说自己的小说就是对爱情中嫉妒的一项研究,小说男主人公德温特因嫉妒枪杀了自己的妻子丽贝卡,和奥赛罗是相同性质的嫉妒。英国传奇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备受世人推崇,在这部小说杰作中,格林借主人公之口说:“我是一个爱嫉妒的人——这部小说是一篇关于嫉妒的漫长记录。”主人公的嫉妒对象有他的情人,他情人的丈夫,他情人的情人,主人公甚至说:“我用自己嫉妒的程度来测量爱情的深浅。”随后他又一次重申:“每一个恋爱的人都是嫉妒的。”
黛玉,在爱情嫉妒这件事上也没能免俗。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10 18:58:50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真

真是天然本色,不修饰不化妆,不撒谎不虚伪,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以素颜以本来面目展示给人,真是相对于假而言。第七回周瑞家的替薛姨妈送宫花给姑娘们,周瑞家的是顺路送花,注意这里的“顺路”二字,她没考虑先送给谁后送给谁的问题,没有朋友远近亲戚厚薄的问题,她把花送给探春,迎春,惜春,凤姐之后,在宝玉处找到黛玉,黛玉听说别的姑娘都有花了,就对周瑞家的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话就明显地误会了周瑞家的,别说周瑞家的只是顺路送花,就是有心慢待黛玉,她也不该直言说出,这叫周瑞家的很是下不来台,这话表现出黛玉天真的一面,喜怒直接就形之于色,对此种情况,一个世俗的聪明人是怎样反应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挑战司马懿,司马懿知道自己斗不过诸葛亮,就采取高挂免战牌拒不出战的策略,诸葛亮就送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以此来侮辱他以便挑起他的斗志,但司马懿偏偏不上当,他在接到衣服以后“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矣’”,司马懿面对侮辱不是天真地发怒,而是轻描淡写地控制住自己,他胸有城府地不露声色,以假面掩饰真心,说他有修养也行,说他聪明也不错,说他狡猾也不带贬义。如果黛玉接到宫花以后,如果周瑞家的真有怠慢她的意思(重复一下,周瑞家的确实没有),她仍然笑而受纳并说谢谢,那样的黛玉就不是天真了,当然那也就不是黛玉了,真纯是黛玉的本色坦诚是她的禀性。第二十五回凤姐说黛玉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李宫裁说我们二婶子(凤姐)的诙谐是好的,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完还啐了一口,真是直来直去口无遮拦,讨厌凤姐的人多了,没人这样直接表达过,凤姐知道黛玉的为人,更知道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她不和黛玉计较。当宝钗关心黛玉终于感动了黛玉两人和解后,黛玉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多么直白而又真诚,很多人听这话就已经笑了,别人对自己好一点,一旦解除了戒备和疑心,马上就可以掏心亮肺无话不说,这天真的品质多么可贵,俗话说“胸无城府人如玉”,这话好像专为黛玉一类人设计。
那些所谓成熟的人聪明的人,经常藏起自己的真面目迷惑人,倒是天然本真的人更能赢得人们的好感,“东床快婿”是一句成语,出自《世说新语•雅量》,说的是东晋的郗鉴太尉派管家到王府挑女婿,王府子弟纷纷打扮化妆,唯有王羲之坦胸裸背若无其事地在床上躺着,管家回去对郗太尉一说,郗太尉当即认定王羲之做他的女婿,郗鉴看中的就是王羲之天真质朴不加掩饰的品性。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李白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应该是事物的属性,并存在于具体事物的本性之中。天真是儿童的本性,儿童不会虚伪敷衍,不会溜须拍马说谎话,儿童世界是迥别于成人的绝美世界,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孩子就非常天真,只有他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美就存在于说真话的儿童身上,说谎话的大人们无美可言。明代思想家李贽反对一切对虚伪矫饰的东西,他在《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即真心,天真直率之心,不隐不藏之心,童心就是真和美的浑然统一,黛玉就有一颗绝假纯真之心,毫无城府毫无心机,美在天真美在儿童,美也在像儿童一般的黛玉身上。
然而美固然是美矣,须知美大多存在于理想之中,实用起来效果往往不好,天真过度就是幼稚,黛玉就像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因为过于天真也得罪了不少的人。第八回李嬷嬷为了宝玉好,不让宝玉多喝酒,黛玉就说“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并且进一步说“你这妈妈太小心了”,李嬷嬷是宝玉的乳母,当然有保护宝玉的义务,她的小心是没问题的,李嬷嬷自然是不愿意听这话,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看得出来是气得够呛,宝钗也说黛玉这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婉转说来还是恨,惜春也看出了黛玉的问题,惜春说她“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儿半点都要认真起来,天下事哪有多少真的呢?”惜春似乎就开始怀疑黛玉是否真的聪明。黛玉说史湘云“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尽管是打趣史湘云发音不准是玩笑话,也是揭人短处叫人难堪。柯兴《风流才女•石评梅传》引述林砺儒先生对石评梅的评价:“她这样天真的性格,在学校当教员,是理想的好,而以此处世,就有点不足。”林黛玉和石评梅一样的为人天真,确实更适合当教员,黛玉教香菱作诗态度热诚,细致耐心,全心全意毫无保留,适合当教师也适合当诗人艺术家,大诗人大艺术家都有天性纯真的一面,惟其如此,才可能营造出梦幻般的充满想象力的作品。黛玉就是诗人气质,因为天真直达艺术境界,这已经不是凡俗之人所能进入的境界,法国文豪雨果就说“最天真的人有时是最高明的”。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13 19:07:51 +0800 CST  

楼主:左右开弓2016

字数:37748

发表时间:2020-06-08 18:10: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20:13:32 +0800 CST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