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楼闲话】龙王沟畔话今昔

【小山楼闲话】龙王沟畔话今昔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龙王沟的文章,但一直苦于没有相关的权威详细资料。昨天在孔网上看到一篇《箭杆河怎么样了》的书话,读后再次想起了龙王沟,于是就在网上搜索,赫然跳出一篇《田家庵的故事》之《田家庵里有一条古老的沟渠-龙王沟》,提到龙王沟的详细信息,截选如下:

http://bbs.0554cc.cn/thread-2391959-1-5.html

《田家庵的故事》之《田家庵里有一条古老的沟渠-龙王沟》

赵赵老师

2019-10-24 05:55:34

龙王沟源于舜耕山,支流绵延数十余里,共有东西中三条支流:

东线支流经过赵圩,过国庆路,经王郢向西再折向北流入淮河;

中线支流经过马岗头,过国庆路,经湖滨村,在人民路大桥东与东线支流汇合,因解放初修筑船塘,入淮口被截,后建一座龙王沟排涝站,排东线水;

西线支流经柏郢孜,官路沿,陈家岗东,姚家湾与东线汇合入淮,后因修建龙湖公园,西线支流在曹嘴南开挖截洪改道向西,从大河湾经姚家湾涵闸入淮。

作者年龄长我两个月。这个资料去年十月才出,难怪之前网上资料奇缺。

我初中语文老师张珏老师曾经讲过,他当年路过化校上学时,要跨过龙王沟。后来我工作后,曾代父值夜班,与张老师一同在学校守了一夜,当时不知为何,竟然没想到好好请教一下张老师,请他说说当年的龙王沟详细位置。

我的整个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头十年都在龙王沟畔生活。根据上述资料,综合网上查到的老龙王沟改造涉及的街道、村居资料,及网友的口头叙述,我大致弄清了龙王沟的走向。

先说东线、中线:龙湖公园当年的荷池边有一条沟,穿过人民路(公园东门到龙湖电影院、市妇幼保健院)大桥,过王郢子菜地,到国庆路湖滨村后,那里有一大片荷塘。向东过国庆路,好像还有,再往上没有溯源。公园这条沟经龙湖公园那座石桥,流向公园北塘,过龙王沟排涝站入淮。

再说西线:据说从林场路到矿院家属楼东边,修路被填了,地下就是。再经柏园小区,过原淮南师专后流经陈家岗东(八十年代“ 角”一带)那座桥(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带学生拍照在那里留过影,当时有),形成沼泽湿地,经姚南村入淮。

只熟悉陈家岗至袁郢孜,并穿过淮南师范的一段的截洪沟。这段截洪沟,属洞化截洪沟,一度叫“拦山河”。1976年初刚上初中时,在姚北大队防洪堤外参加过义务挖沟劳动。

这里想说说的是上述资料里没提到的一些地方。

小时候跟着小伙伴到朝阳村公安局消防中队附近找搬家的小伙伴玩,路过上湖的时候,要翻越路边埋设的水泥管道。

旧淮南师专校园背后八十年代还有大涧沟的残存地貌。

陈家岗往东八十年代“ 角”一带,以前有一座桥。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带学生拍照在那里留过影。当时有沼泽湿地。

淮南四中(工业学校)南的一片田野(现在是环卫处宿舍)当时有个“老鸹塘”,小时候是我们游泳的乐园。塘底常有大蚌(淮南叫歪歪),脚常常踩到,在当时生活困难的时候却不懂得吃。

化校的南边有一条涧沟,通往淮师,与袁郢孜的洞化截洪沟相通,流入曹咀孜。初中时当地的同学带我在那掏过螃蟹。

四中(工业学校旧区)与化校两道围墙之间原来是不是涧沟呢?是不是张老师当年跨过的龙王沟呢?

化校的大门原来是向北开的,在曹咀孜。化校改东大门的时候,那里就是马路了。在四中围墙西南角外,是姚南大队的打谷场。路东边有涧沟的遗存。

化校东门与四中西墙之间的柏油马路是1976年初新铺的,因为当时我们在新修的柏油路上学骑自行车。

我七六年上初中时,路两边还是稻田,放学的时候,一只家鹅被学生惊起,由南向北飞了一百多米,有墙头那么高。姚南村对着在四中与化校的两墙之间的北端入口,有一条大涧沟,由南向北,到村子中间折向东,穿越姚湾小街公路涵洞(位于塑料厂家属房后),经公园花房后流入公园东塘涧沟。

这是在龙王沟路(今学院路)西侧。

还有就是龙湖公园南门一带,原有一口塘,叫“牤牛蛋”,掩映在柳树丛中。曾是我们游泳的乐园。再往公园内,有一条水系经过稻田、公园塘(儿时游泳的乐园,在三水厂家属房东侧)、公园花房荷池,流入公园北塘涧沟。

这是在龙王沟路(今学院路)东侧。

在网上查到一张淮南城建局2015年用亚投行的贷款项目维修龙王沟的总体规划图,证实了我的观点:中线的老龙王沟从林场路到柏郢子(柏园小区)几乎就与龙王沟路(学院路)完美重合,从老淮南师专后过“ 角”,几乎贴着国庆路,拐了个九十度的弯,呈一个大帐钩的形状,在曹咀经曹岭湖入淮。

关于中线的末段,我一直怀疑:在化校东门口,到姚南村南口(即对着淮南四中,即工业学校与化校围墙之间的那条路的北端尽头),就是老龙王沟的旧水道。(这样也就能完美地验证张珏老师说的过化校上学要跨过龙王沟的话。)该水道通到姚南村的一半处折向东,经“姚家厨房”门前,穿过公路(龙王沟路,学院路)涵洞汇入公园北塘涧沟,最后,经龙王沟排涝站排入小岛船塘西侧一条不宽的水沟(这是龙王沟几十年不变的本尊)入淮。

这也是为什么从森都国际大酒店(前身是姚南振兴酒店)到姚湾小街的尽头都属龙王沟路的原因。

关于这一段龙王沟,尚期盼耆旧长者撰文,一揭谜团。

龙王沟进入公园北塘后都是污水,小时候从大坝下来,一条斜斜的土路紧贴着无任何防护的排灌站进水口,离水面几米高,下面就是污水。也没听说有小孩掉下去过。现在想想还后怕。

大坝西头的龙王沟排涝站有个小小的机房,六十年代初是木头房,八十年代在其东侧大扩修排涝站。到了汛期,公园南北塘蓄满了水,就开闸排水。绿色的水柱把泄洪管沉重的铁盖顶开,沿着扇面的洪口排入船塘。当年龙王沟里的水都是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颜色是黑色的。只有到了汛期,才会被山上的洪水稀释,但仍是浓绿色的,未经任何处理地排入淮河。再后来,公园改造时,把污水管进行暗网化处理。与人工湖的水(三水厂二级水)隔开。

龙王沟排涝站那个小小的机房,零九年去那的时候还在那里,已经改成水泥结构的了。入淮的那条不宽的水沟是龙王沟的末段,几十年不变的本尊。原来的小岛,居民已搬迁一空,成为一片绿色的花园。左侧与姚北大堤相连的原机械厂家属区,也已成为一座码头。

小街还是那条小街。坝头第一家的两层灰色小砖楼还在。

算来曾经有三十年住在它的西边和东边。如今得到龙王沟的权威资料很是兴奋,故文末成诗一首:

《咏龙王沟》

梦里浅清流,东西三十秋。

安知耆旧在,头白话龙沟?

(2020、8、7,8,9)
楼主 淮南小山黄  发布于 2020-08-09 14:57:59 +0800 CST  
八十年代“金0三0角”一带,
楼主 淮南小山黄  发布于 2020-08-09 15:21:50 +0800 CST  
附图:
楼主 淮南小山黄  发布于 2020-08-09 16:10:33 +0800 CST  
附图:


楼主 淮南小山黄  发布于 2020-08-09 16:10:58 +0800 CST  
【小山楼闲话】《龙王沟畔话今昔》(2020、8、7,8,9)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龙王沟的文章,但一直苦于没有相关的权威详细资料。昨天在孔网上看到一篇《箭杆河怎么样了》的书话,读后再次想起了龙王沟,于是就在网上搜索,赫然跳出一篇《田家庵的故事》之《田家庵里有一条古老的沟渠-龙王沟》,提到龙王沟的详细信息,截选如下:

http://bbs.0554cc.cn/thread-2391959-1-5.html

《田家庵的故事》之《田家庵里有一条古老的沟渠-龙王沟》

赵赵老师

2019-10-24 05:55:34

龙王沟源于舜耕山,支流绵延数十余里,共有东西中三条支流:

东线支流经过赵圩,过国庆路,经王郢向西再折向北流入淮河;

中线支流经过马岗头,过国庆路,经湖滨村,在人民路大桥东与东线支流汇合,因解放初修筑船塘,入淮口被截,后建一座龙王沟排涝站,排东线水;

西线支流经柏郢孜,官路沿,陈家岗东,姚家湾与东线汇合入淮,后因修建龙湖公园,西线支流在曹嘴南开挖截洪改道向西,从大河湾经姚家湾涵闸入淮。

作者年龄长我两个月。这个资料去年十月才出,难怪之前网上资料奇缺。

我初中语文老师张珏老师曾经讲过,他当年路过化校上学时,要跨过龙王沟。后来我工作后,曾代父值夜班,与张老师一同在学校守了一夜,当时不知为何,竟然没想到好好请教一下张老师,请他说说当年的龙王沟详细位置。

我的整个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头十年都在龙王沟畔生活。根据上述资料,综合网上查到的老龙王沟改造涉及的街道、村居资料,及网友的口头叙述,我大致弄清了龙王沟的走向。

先说东线、中线:龙湖公园当年的荷池边有一条沟,穿过人民路(公园东门到龙湖电影院、市妇幼保健院)大桥,过王郢子菜地,到国庆路湖滨村后,那里有一大片荷塘。向东过国庆路,好像还有,再往上没有溯源。公园这条沟经龙湖公园那座石桥,流向公园北塘,过龙王沟排涝站入淮。

再说西线:据说从林场路到矿院家属楼东边,修路被填了,地下就是。再经柏园小区,过原淮南师专后流经陈家岗东(八十年代“ 角”一带)那座桥(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带学生拍照在那里留过影,当时有),形成沼泽湿地,经姚南村入淮。

只熟悉陈家岗至袁郢孜,并穿过淮南师范的一段的截洪沟。这段截洪沟,属洞化截洪沟,一度叫“拦山河”。1976年初刚上初中时,在姚北大队防洪堤外参加过义务挖沟劳动。

这里想说说的是上述资料里没提到的一些地方。

小时候跟着小伙伴到朝阳村公安局消防中队附近找搬家的小伙伴玩,路过上湖的时候,要翻越路边埋设的水泥管道。

旧淮南师专校园背后八十年代还有大涧沟的残存地貌。

陈家岗往东八十年代“ 角”一带,以前有一座桥。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带学生拍照在那里留过影。当时有沼泽湿地。

淮南四中(工业学校)南的一片田野(现在是环卫处宿舍)当时有个“老鸹塘”,小时候是我们游泳的乐园。塘底常有大蚌(淮南叫歪歪),脚常常踩到,在当时生活困难的时候却不懂得吃。

化校的南边有一条涧沟,通往淮师,与袁郢孜的洞化截洪沟相通,流入曹咀孜。初中时当地的同学带我在那掏过螃蟹。

四中(工业学校旧区)与化校两道围墙之间原来是不是涧沟呢?是不是张老师当年跨过的龙王沟呢?

化校的大门原来是向北开的,在曹咀孜。化校改东大门的时候,那里就是马路了。在四中围墙西南角外,是姚南大队的打谷场。路东边有涧沟的遗存。

化校东门与四中西墙之间的柏油马路是1976年初新铺的,因为当时我们在新修的柏油路上学骑自行车。

我七六年上初中时,路两边还是稻田,放学的时候,一只家鹅被学生惊起,由南向北飞了一百多米,有墙头那么高。姚南村对着在四中与化校的两墙之间的北端入口,有一条大涧沟,由南向北,到村子中间折向东,穿越姚湾小街公路涵洞(位于塑料厂家属房后),经公园花房后流入公园东塘涧沟。

这是在龙王沟路(今学院路)西侧。

还有就是龙湖公园南门一带,原有一口塘,叫“牤牛蛋”,掩映在柳树丛中。曾是我们游泳的乐园。再往公园内,有一条水系经过稻田、公园塘(儿时游泳的乐园,在三水厂家属房东侧)、公园花房荷池,流入公园北塘涧沟。

这是在龙王沟路(今学院路)东侧。

在网上查到一张淮南城建局2015年用亚投行的贷款项目维修龙王沟的总体规划图,证实了我的观点:中线的老龙王沟从林场路到柏郢子(柏园小区)几乎就与龙王沟路(学院路)完美重合,从老淮南师专后过“ 角”,几乎贴着国庆路,拐了个九十度的弯,呈一个大帐钩的形状,在曹咀经曹岭湖入淮。

手头有曾在《淮南日报》工作的周士元先生的《淮南史话》(淮南市科协1982年10月内部版,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5月北京第1版),其中《开发中的龙王沟畔》一文提到:“建国后,由于筑路造楼,龙王沟在陈家岗下改道向西,从大河湾入淮。”据所摄照片方位,正是在今森都国际大酒店西南角(路南、路西)。改道的位置,穿过“ 角”的那座桥。

关于中线的末段,我一直怀疑:在化校东门口,到姚南村南口(即对着淮南四中,即工业学校与化校围墙之间的那条路的北端尽头),就是老龙王沟的旧水道。(这样也就能完美地验证张珏老师说的过化校上学要跨过龙王沟的话。)该水道通到姚南村的一半处折向东,经“姚家厨房”门前,穿过公路(龙王沟路,学院路)涵洞汇入公园北塘涧沟,最后,经龙王沟排涝站排入小岛船塘西侧一条不宽的水沟(这是龙王沟几十年不变的本尊)入淮。

这也是为什么从森都国际大酒店(前身是姚南振兴酒店)到姚湾小街的尽头都属龙王沟路的原因。

关于这一段龙王沟,尚期盼耆旧长者撰文,一揭谜团。

龙王沟进入公园北塘后都是污水,小时候从大坝下来,一条斜斜的土路紧贴着无任何防护的排灌站进水口,离水面几米高,下面就是污水。也没听说有小孩掉下去过。现在想想还后怕。

大坝西头的龙王沟排涝站有个小小的机房,六十年代初是木头房,八十年代在其东侧扩修排涝站。到了汛期,公园南北塘蓄满了水,就开闸排水。绿色的水柱把泄洪管沉重的铁盖顶开,沿着扇面的泄洪口排入船塘。当年龙王沟里的水都是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颜色是黑色的。只有到了汛期,才会被山上的洪水稀释,但仍是浓绿色的,未经任何处理地排入淮河。再后来,公园改造时,把污水管进行暗网化处理。与人工湖的水(三水厂二级水)隔开。

龙王沟排涝站那个小小的机房,零九年去那的时候还在那里,已经改成水泥结构的了。入淮的那条不宽的水沟是龙王沟的末段,几十年不变的本尊。原来的小岛,居民已搬迁一空,成为一片绿色的花园。左侧与姚北大堤相连的原机械厂家属区,也已成为一座码头。

小街还是那条小街。坝头第一家的两层灰色小砖楼还在。

算来曾经有三十年住在它的西边和东边。如今得到龙王沟的权威资料很是兴奋,故文末成诗一首:
《咏龙王沟》
梦里浅清流,东西三十秋。
安知耆旧在,头白话龙沟?

(2020、8、7,8,9)
楼主 淮南小山黄  发布于 2020-08-09 20:57:59 +0800 CST  
【小山楼闲话】《童年的乐园》
童年的乐园,是父亲的校园。
父亲先是在老二中工作,后来才到四中。
四中是1956年才建校的。1964年底随母亲来时,我尚在襁褓。学校也才开办八年。我父亲曾经说,学校的当初规划建设还是很漂亮的。
主教学楼是苏式尖脊工字型的两层灰砖楼,两端是两个大平台。东看公园,西看化校,南看南山,北看姚湾。
北校门是正门,有两个日式风格的曲尺式的建筑:西边是门卫兼理发室,东边是校医室。两扇大门是厚厚的沉重的木条制成的,漆上绿色的油漆。小时常偷偷地踩在底框,像扒火车一样用脚蹬着地,绕着轴作小半圆的滑行。被看门的吴老头发现是要骂的。
校园的路很规整,当时都还是竖砖铺面。路两边种的是法国梧桐。
办公的院落里,有一棵高大的乌桕树,院子四周种着泡桐树。茶炉房后面的荒院里,也种着泡桐树。
撇开建筑物不说,印象最深的还是校园里的植物和树木。现在想来,规划种植这些植物的一定是高级园艺师。
先说说大楼周边的植物,全是高大的大叶杨。每逢春季,地上落满了长条状的像高粱穗一样的东西(学名叫雄花序),这是我对北方最具体的印象。
一进校园,路两旁边的方型空地,种的有榆树、槐树,每年春天,青色的榆钱,白色的槐花,都是成窜成窜的,就成了孩童们的美食。
园子里还有无处不在的野蔷薇,俗名叫“刺马苔”,一丛丛,一簇簇,春末夏初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和月季的枝干一模一样,刚冒出来嫩茎可以剥皮吃,味道酸甜。经查,中文学名叫野蔷薇,是一种本土特有品种,并非月季。
蔷薇花瓣上空,飞着成群的蜻蜓。(很好奇,法布尔的《昆虫记》里居然没有写蜻蜓。)蜻蜓最喜欢落在它的枝上。
曾与小伙伴在野蔷薇下“捏”蜻蜓(最讲究从它背后看不到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出手,等两个指头从上下方完全包住蜻蜓的翅膀时,猛地下手,所以叫“捏”——即使如此,有时还会让蜻蜓逃脱。)还有的小伙伴,举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笨重的大竹叶扫帚,一边扑(捂)蜻蜓,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蜻虰(虫星虫星),来家喝糖茶!蜻虰(虫星虫星),来家喝糖茶!” 场景充满童趣。
最常见的是黄色蜻蜓,多且飞得较低,常常停落在低枝上。是我们的最爱。我常想,儿童为什么会对蜻蜓情有独钟?这种小昆虫,最象飞机。它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了人类凭自身肢体不可能实现的“御风而行”。它象征着自由、探索。这大概是蜻蜓最受儿童喜爱的原因吧。最吸引人的是老管蜻蜓——体型较大,喜欢停在高枝,身上有黄绿色与黑色交织的条纹,像一架重型轰炸机,威风凛凛。抓到一只,是一种骄傲。还有一种彩色蜻蜓,有黑、红、橙多种颜色,飞得更高,像高空侦察机,小孩子叫它“鬼蜻蜓”,这种蜻蜓可望不可及,一般是抓不到的。还有一种极小、极细的小蜻蜓,生活在水边,叫水蜻蜓。这种蜻蜓小伙伴们不屑于抓。
对抓来的黄褐色的蜻蜓,有的小伙伴用棉线拴着尾巴,让它飞。也有的把它的翅膀揪掉一小截,剩半截翅膀,飞不高也飞不远,追着玩。当然最终的归宿就是拿了喂鸡,它是鸡的最好的美味。后来看《十万个为什么》,知道蜻蜓透明的翅膀上的黑色斑点,起到平衡的重要作用。它的复眼很大,闪着梦幻般的光泽。
以前夏天的傍晚,蜻蜓成群结队,在蔷薇花上飞来飞去。老杜说“无数蜻蜓飞上下”。现在,似乎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了。
春末夏初,最好是雨夜,打着手电循着榆树下的孔洞,找寻爬上树干上尚未蜕壳的知了,捉来放入蚊帐里,第二天一早,发现它已变成乌黑发亮的漂亮的成虫。蝉分公母,只有公的才有锣,用手捏它,会叫。母的没有。蝉的背部有块瘦肉,用火烤了吃很香。整个夏天,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歌唱,童年的夏天显得格外漫长。
印象更深的,是无处不在的游丝。一种俗称“吊死鬼”的小虫,它把自己包在厚实的茧中,口中吐丝,从树上垂丝下来,一个个用树叶包裹的茧子象秋千一样在空中飘荡。调皮的孩子把它当作悬在空中的乒乓球来抽打。更有胆大了孩子把茧子撕破,把里面丑陋的虫子拿来给鸡吃。印象中的夏天,那种游丝几乎无处不在,粘到身上很难受。而带着茧壳的虫子一旦落了地,它还会自己从茧子里露出上半身,用前足爬到树上。
校园东园,一个相对封闭的荒园,有一段时间挖了几口长方形的小池塘,周边的空地种满了桃树。春天的时候,桃树上疤结会流出桃胶,小孩子只拿它当玩具(近些年来才知道它是糖尿病的好药材)。池墉里有那种绿色的、像棉絮一样的水藻,小伙伴叫它“蛤蟆被”。这样的池塘,青蛙、小鱼是不会少的。靠近墙根一带,都是茂盛的野草,如《浮生六记》里的情节一样,幼年的自己,对它有着无穷的联想。
靠近食堂的路边,种着臭椿,还有楝树。楝树能结出小小的象小枣那么大的有核的果子,却不能吃。食堂后院腌咸菜的大水泥池边,有许多覆盆子。那种紫色的浆果,味道很不错。
大礼堂与草顶的保管室、木工房之间,形成的潮湿夹角处,年幼的我曾经看过一个有很大的大碗那样的怪物在移动,是大螃蟹呢还是大蟾蜍呢(前者的可能性最大),当时太小,现在已经说不清了。
学校与公园相邻。冬天在生满水草的湿地上溜冰。从小溪里敲下的冰,贴在砖墙上,小伙伴口中念念有词:“冰冻冰冻你上墙,我杀猪你杀羊。”1969年备战的时候,这里就地势挖了战壕。又成了我们做游戏的地方。
学校操场,春末下雨,把草都淹没了,就是采地衣的好时候,地衣,又叫地菜皮。没下雨的时候看不到,一下雨,就“冒”出来了,轻易能采一小篮。做蛋汤吃,是难得的美味。更大的享受是,赤脚在草地上的水洼子里,没有泥,干净,不扎脚。
抓蟋蟀,是小伙伴的最爱。有把它抓来养在泥盆里,与人斗的。我只知道两根箭的是雄的,三根箭的是雌的。虽然很喜欢听它的声音,但没有抓它的兴趣。
喜欢抓的是蚂蚱,就是蝗虫。小的用狗尾巴草穿起来,拿回家喂鸡,没有罪恶感。抓到大的,就有成就感。有时抓到小手指粗、大拇指粗的,就高兴极了,拿回家养起来。没想到烤了吃、油炸了吃。妈妈曾经买过关在编的精美笼子里的蝈蝈,在我来看,就是大蚂蚱,大蝗虫。
校园的尖脊大礼堂,正上方有一颗水泥制的红色五角星,这是我们小伙伴最想要的东西。
这些都是在上小学之前,也就是1970年以前的事了。
(2020、8、20)
楼主 淮南小山黄  发布于 2020-08-22 21:59:54 +0800 CST  

楼主:淮南小山黄

字数:7743

发表时间:2020-08-09 22:57:5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09:36:53 +0800 CST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