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注《山海经》序文翻译

《山海经》自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由刘秀(歆)校治编排之后,到东晋 郭璞批注,期间几百年,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关注度很低。而 郭璞注《山海经》之后,《山海经》的故事渐渐热闹起来,屡见于名人学士诗文中,一些神话传说也往往发端于此。至明嘉靖杨慎作《山海经补注》,聊补漏缺。至清初才有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这是继郭璞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山海经》续注。至郭璞,则有千余年。人生疏忽,岁月时移。而后乾嘉之学兴起,训诂考证成了热门专业,《山海经》也风烟云起,这才有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等许多校本的出现。到今日,所出此类不知凡几,不过最著名的当属《山海经笺疏》吧。
我已经对刘秀《上山海经表》进行了译注,不妨把郭璞注《山海经》的序文也译注一下。

郭璞注《山海经》序文一篇,存录如下:
《山海经》序 晋记室参军郭璞撰

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夸【1】,多奇怪俶傥【2】之言,莫不疑焉。尝试论之曰: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于山海经见之矣。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蒸【3】,万殊之区分,精气浑淆,自相濆薄【4】,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5】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然则总其所以乖,鼓之于一响;成其所以变,混之于一象。世之所谓异,未知其所以异;世之所谓不异,未知其所以不异。何者?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故胡人见布而疑黂【6】,越人见罽【7】而骇毳【8】,夫翫所【9】习见而奇所希闻,此人情之常蔽也。今略举可以明之者:阳火出于冰水,阴鼠生于炎山,而俗之论者,莫之或怪。及谈山海经所载,而咸怪之,是不怪所可怪,而怪所不可怪也。不怪所可怪,则几于无怪矣;怪所不可怪,则未始有可怪也。夫能然所不可,不可所不可然,则理无不然矣。

案汲郡竹书【10】及穆天子传,穆王西征【11】见西王母,执璧帛【12】之好,献锦组之属,穆王享王母於瑶池之上,赋诗往来,辞义可观,遂袭昆仑之丘,游轩辕【13】之宫,眺钟山之岭,玩帝者之宝,勒石【14】王母之山,纪迹玄圃【15】之上,乃取其嘉木、艳草、奇鸟、怪兽、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烛银之宝,归而殖养之於中国。穆王驾八骏之乘【16】,右服盗骊,左骖騄耳,造父【17】为御,奔戎【18】为右,万里长骛【19】,以周历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济。东升大人之堂【20】,西燕王母之庐,南轹鼋鼍【21】之梁,北蹑积羽【22】之衢,穷欢极娱,然后旋归。案史记说:“穆王得盗骊、騄耳、骅骝之骥,使造父御之,以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亦与竹书同。左传曰:“穆王欲肆其心,使天下皆有车辙马迹焉。”竹书所载则是其事也。而谯周之徒,足为通识瑰儒,而雅不平此,验之史考,以著其妄。司马迁叙大宛传亦云:“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不亦悲乎。若竹书不潜出於千载,以作徵於今日者,则山海之言,其几乎废矣。若乃东方生晓毕方之名,刘子政辨盗械之尸,王颀访两面之客,海民获长臂之衣,精验潜效绝代县符【23】。於戏,群惑者其可以少寤【24】乎。

是故圣皇原化以极变,象物以应怪鉴无滞赜【25】,曲尽幽情,神焉廋【26】哉。神焉廋哉,盖此书跨世七代,历载三千,虽暂显於汉而寻亦寝废,其山川名号,所在多有舛谬,与今不同,师训莫传,遂将湮泯,道之所存,俗之丧,悲夫余有惧焉,故为之创传。疏其壅阂【27】,辟其茀芜【28】,领其玄致,标其洞涉,庶几令逸文不坠於世,奇言不绝於今。夏后之迹,靡刊於将来八荒之事,有闻於后裔,不亦可乎,夫蘙荟【29】之翔,叵以论垂天之凌,蹄涔【30】之游,无以知绛虬【31】之腾,钧天之庭,岂伶人之所蹑,无航之津,岂苍兕【32】之所涉,非天下之至通,难与言山海之义矣。呜呼,达观博物之客,其鉴之哉。

【白话翻译】:
大概世上凡是读过《山海经》的人,会认为所描述过于虚诞夸大,奇异怪特,从而对书的出处和里面的内容产生怀疑。我曾经这样解答:庄主说:人们知道的东西,还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山海经》的出现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宇宙寥廓广大,生命纷繁云涌,阴阳在化育蒸腾,各类事物各不相同。大地的精气互相混养,但各自喷薄而上,当然还有游魂灵怪,流荡在山川之间,依附于木石之中。这一切,我们怎么能完全看得清、道得明、说得尽呢?!
然而,响鼓一敲,可以改变纷扰,整理秩序;只有进行统一分析,才能够理顺事物变化的原因。世上有的 人看到了怪异,却不去理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异;有的人则觉得这有什么可怪异的,但同样没有明白为什么你会是这样的感觉呢?这其实很简单:事物还是那个事物,是因为各人的出发点和理解不同,并不是事物在改变,而是观察者自身的因素让我们看到了事物不同的一面。所以胡人看到布,总以为那是麻做成的;越人对鱼网见得多了,但看到兽皮毛则难免惊 骇;这完全是各地习俗不同,少见多怪,此人之常情也。我再多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喝冰冷的水容易得阳火、发高烧;阴鼠习性隐暗,却生活在炽热干燥的山上;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所以毫不奇怪。由此看来,大家认为《山海经》所记载的怪物怪事,并不是针对事情本身奇特的地方,而是对事实缺乏认可,如果认证了那些所谓的奇特原本就是真实的,那谁还会再去质疑呢?大家都愿意去相信自己认可的东西,不会盲目相信靠不住的事物,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汲郡竹书》之《《穆天子传》中有这样记载:穆王西征的时候拜见了西王母,穆王献上了许多珍贵的礼物,王母於瑶池之上隆重招待穆王,大家一起饮酒赋诗,辞藻优美,共同歌颂这次聚会。在西王母的陪同下,穆王登上了昆仑山、拜祭了轩辕宫,远远望去茫茫钟山,蔚为大观。又尽兴观玩天帝所藏的珍宝。穆王叫人把这些事迹刻成碑石,永世记存。归来以后把他得到的、一起没有见过的嘉木、艳草、奇鸟、怪兽、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烛银之宝,在国内殖养和仿造。
那时后穆王雄心外丈,坐八匹骏马的龙辇,统帅部队。右边是盗骊,左边是騄耳。千里纵横,外里奔袭。马蹄踏遍四方八地,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部队东到大人之堂,西临王母山下,南斩鼋鼍为梁,北征积羽之乡。一路欢宴,凯旋而归。史记说:“穆王得盗骊、騄耳、骅骝之骥,使造父御之,以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记的跟《汲郡竹书》所描述的一样。左传曰:“穆王欲肆其心,使天下皆有车辙马迹焉。”《汲郡竹书》上所说的就是这些事迹。
但有个叫谯周的,也算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大儒了。他一直不认为这些事情是虚构的,并千方百计找了些史料来,想证明他的错误的 观点。还有司马迁叙大宛传也说过:“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他们这样看待《山海经》,可叹又可悲。以他们这样又学问的人都是这样的想法,那么如果《汲郡竹书》没有在千年之后展露在我们眼皮底下下,为历史作证,《山海经》描述的内容,岂不是被当成信口雌黄的废纸几张?至于东方生知道有一种独脚的鸟类叫“毕方”,刘子政一眼分辨这是“盗械之尸”乃“贰负之臣”,王颀曾见到过两面人,海民拿到过长臂国人之衣服,这些事迹早被做过认真验效,也被各地文案记录在档。呜呼,你们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你们还不能有个清醒的认识吗?
所以说圣皇总是能够轻松化解这大千世界的种种变端,面对事物的怪异现象能够鉴别得清晰明透。上下探索而无有障碍,他们是多么的睿智和伟大啊。这本《山海经》跨越七代,历时三千年,一直到汉代时期才稍有传播,要寻找书中记载事物,大多找不到原迹了;山川名号的地理位置,与现在迥然不同。又没有代代相传,几将要湮灭于人世间了。天道有存,而世俗没有珍重,我真的感到忧惧。所以我觉得有责任让这本书流传下去。我尽量让文字顺畅,没有阅读上的滞碍,让条理更加清晰,提领文章的纲要,把涉及的典故加以标注;让漂亮的文字不至于消失,不能让峻奇的故事灭绝在今日。使夏代以后的历史,后代有迹可寻,而不会靠遥远的八荒给我们带来先祖的传说了。
每天在草丛里飞来飞去,就不用高谈什么凌云的翅膀;满足于小地方苟活,怎么能够知道翔龙于天;天庭虽大,绝非优伶的戏台;无边无际的大海,神牛也只有望洋兴叹了。如果你不是这天下明白事理的人,我跟你谈再多《山海经》所蕴含的意义,只能浪费口舌,毫无效果。
好了,总有达观博物的朋友吧,有你们明白我的本意我就满足了!

【注释】
【1】:闳诞迂夸。广博而虚妄。宋 苏舜钦 《上孔待制书》:“自夫子没,迄今数千百年,其教混沦閎诞,充格上下,斯须不可亡。”
【2】:俶傥。(chù tǎng)亦作"俶倘"。卓异不凡。《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 者, 齐 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司马贞 索隐引《广雅》云:“俶傥,卓异也。《史记.报任安书》:“古富贵者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宋 王安石 《读进士试卷》诗:“故令俶傥士,往往弃堙郁。”
【3】:煦蒸。(xù zhēng)意思是化育;蒸腾。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曰:“宿福馀庆,爰遘圣明,煦蒸霜霰,莩甲云露。
【4】:濆薄。喷薄。冲激;激荡。晋 左思 《吴都赋》:“百川派别,归海而会,控清引浊,混涛并濑,濆薄沸腾,寂寥长迈。”
【5】:丽状。附托形状。
【6】:黂。(fén)粗麻。《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媪黂,仅以过冬。
【7】:罽。(jì)鱼网。罽,鱼网也。——《说文》
【8】:毳。(cuì )鸟兽的细毛。毳,兽细毛也。——《说文》。共其毳为毡。——《周礼·掌皮》。
【9】:翫。(wán)安于习惯。《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晋书·卷三○·刑法志》:习翫所见而忽异闻,或未能咸
【10】:汲郡竹书。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简牍资料。西晋咸宁五年(279)汲郡(今河南汲县)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了一座战国晚期的魏王墓,获得写在竹简上的各种书籍数十车。这些简书被后人称为“汲书”或“汲竹书”“汲郡竹书”。汲竹书所载内容在当时大多已失传,汲竹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由于盗墓者曾燃烧竹简用以照明取宝,不少竹书被烧毁,还有许多被拆散折断,使所书古籍遭到严重破坏。太康初,汲竹书为官府收得,晋武帝令秘书监负责整理,“校缀次第,寻考指归”,并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把竹简上的“科斗文” (即“古文”──战国时三晋使用的文字 )抄录转写下来。经过苟、束皙、卫恒、王庭坚等学者的整理和考证研究,得到古书凡75篇。
《晋书·卷五十一束皙传》载: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于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力;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科斗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

汲竹书史称“漆书”,实为好墨写成。《穆天子传》一书,简长为晋古尺二尺四寸(约合今55厘米),一简写40字,用素色丝绳将竹简编联成册。其他各书形制情况不明。据考,《纪年》之“今王二十年”是魏襄王二十年 (299)。因此,该墓墓主应是魏襄王。竹书也应是同时的文物。汲竹书在南北朝时即逐渐散失。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穆天子传》。传世的另有一部后人重编的《竹书纪年》(今本),并非汲竹书《纪年》的本来面目,编定的时间约在南宋以前,此书虽不可全信,但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清代学者朱右曾及近人王国维曾分别搜辑考订古文献中引用的原本《竹书纪年》佚文,重编《古本竹书纪年》。

【11】穆王西征。穆王西征指的是公元前965年至前964年(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周穆王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976年—前922年)周天子周穆王征讨西北方的犬戎部落的战争。周穆王率军进攻犬戎(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的作战。

【12】:璧帛。 (bì bó)璧玉与丝绢。谓珍贵的礼物。《史记·留侯世家》: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13】轩辕。黄帝,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称之为“帝鸿氏”。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14】:勒石。碑刻。刻字于石。亦指立碑。

【15】:玄圃。亦称县圃、平圃、元圃,为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黄帝之下都,内有奇花异石与各式美玉。玄圃之下有清凉山,四季都刮著清爽的凉风。凡人一旦登上了此山,即可马上成仙而长生不死。传“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16】:八骏。传说中周穆王驾车用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一说三万里)。汉族民间传统木雕、砖刻上常见有八骏图案。《穆天子传》: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皆因其毛色为名。另说《拾遗记》:(穆)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胜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则以其行迹而名。

【17】:造父。造父,嬴姓,西周时期人物,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为赵氏始祖、赢氏始祖。造父的祖先伯益为颛顼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蜚廉四世孙,赵武灵王、嬴政等为造父后裔。穆王十七年即公元前960年,造父为穆王御。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即为赵姓由来。《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18】:奔戎。周代族名。居地不详,古本《竹书纪年》与条戎连称,一说在今山西中条山附近。参见“条戎”。《后汉书·西羌传》:“后五年,王伐 条戎 、 奔戎 ,王师败绩。”这里指奔戎族人。

【19】:骛。纵横奔驰。代御执辔持策,则马咸骛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脱脱《宋史》。

【20】:大人之堂。《山海经》中: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

【21】:鼋鼍( yuán tuó)之梁。鼋鼍为梁:成语。说的是周穆王出师东征,来到江西九江,因江河密布,行军受阻,于是下令大肆捕杀鼋、鼍(音驼,即鳄鱼),用以填河架桥,终于战胜了敌方。鼋鼍,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指巨鳖和猪婆龙(扬子鳄)。 《国语·晋语九》:“鼋鼉鱼鳖,莫不能化。” 宋王安石《金山寺》诗:“扣栏出鼋鼉,幽姿可时睹。” 清孙枝蔚《金山》诗之一:“僧老鼋鼉大,钟残鼓角哀。”

【22】:积羽。古地名。《竹书纪年》卷下:“﹝周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 积羽千里。”《文选·郭璞》:“产毻积羽 ,往来 勃碣 。” 张铣 注:“ 积羽 ,地名,方千里,羣鸟产乳毻毛之处。”

【23】:县符於戏。县符:意思是指县衙发出的文书。宋 陆游 《秋词》之二:“常年县符闹如雨,道上即今无吏行。”於戏:感叹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24】:寤。清醒。 寤,寐觉而有言曰寤。――《说文》

【25】:赜。深奥。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易· 系辞上》。

【26】:廋。古同“搜”,索求。求也,索也。《集韻》索室曰廋。

【27】:壅阂。阂滞,阻碍。“以通上下之气,去壅阂之习“。

【28】:茀芜。茀 , 野草塞路。茀,通“拂”。拔除。

【29】:蘙荟。草木丛密。《孙子·行军》:“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在也。” 曹操 注:“蘙荟者,可屏蔽之处也。唐 白居易 《养竹记》:“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30】:蹄涔。微小的意思。亦作“蹏涔”。 “夫牛蹏之涔,不能生鱣鲔。” 高诱 注:“涔,雨水也,满牛蹏迹中,言其小也。”后以“蹄涔”指容量、体积等微小。唐 蒋贻恭 《咏虾蟆》:“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唐 刘兼 《简竖儒》:蹄涔岂信有沧浪,萤火何堪并太阳。渊奥未曾探禹穴,矜夸便拟越丘墙。清 焦袁熹 《经生歌》:“蹄涔之水,不生沦涟;覆篑之山,那有云烟?”

【31】:绛虬。 传说中的赤色虬龙。虯,龙子有角者。从虫,按,俗字作“虬”。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虯龙,无角曰螭龙。——《广雅·释鱼》。按,龙“雄有角,雌无角,龙子一角者蛟,两角者虯,无角者螭也。” 母龙曰蛟,子曰虯,其状鱼身如蛇尾,皮有珠。——《抱朴子》 。

【32】:兕。[sì]上古瑞兽“兕”,状如犀牛不是犀牛(雷兽科),苍黑(全身呈现青黑色),板角(就是独角兽那样的犄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骑)。


楼主 ty_蓝色海洋222  发布于 2020-03-02 01:12:27 +0800 CST  

楼主:ty_蓝色海洋222

字数:7247

发表时间:2020-03-02 09:12:2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4 10:49:25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