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五个书名和四个作者的猜想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也不免有些瑕疵,许多情节前后矛盾,即便是被认为是曹雪芹一手完成的前八十回,也存在这些问题。如女一号林黛玉与金陵并无关系,却题曰“金陵十二钗”;前几回多处提到的“都城”,一会在南,一会在北;又如贾宝玉的年龄忽小忽大,等等。因此本人猜想,《红楼梦》由几部小说拼接而成,属于二次创作,存在的问题应为“拼接痕迹”没完全抹平所造成。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书中第一回有个说明: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本第一回叙述中,在东鲁孔梅溪前有“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最后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等文字,由于是经过多手的抄本,可信度不好确定。
按这段话,书名改到最后是《金陵十二钗》。实际上本书最初传出来时就称《红楼梦》,为什么这段话里没有《红楼梦》,而说到另外三个书名?本人怀疑这段话后半部分还有一些文字被删改了。应该是“东鲁孔梅溪有小说题曰《风月宝鉴》,曹雪芹有小说题曰《金陵十二钗》。后因×××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三部小说合并,重新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红楼梦》”

按明代小说的习惯,一般不著作者名,或著绰号如“兰陵笑笑生”、“嗤嗤道人”、“荑荻山人”,等等。大概是写小说有损名声,影响仕途,所以需要隐藏。而清代则多著作者名,这是因为此时许多文人不愿当官,或无法当官,不存在影响仕途的问题。由此可以判断《石头记》为明代作品,《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为清代作品。最后进行二次创作的作者,其姓名在作品流传过程中被删除了,当有某个不得已的原因。
研究发现,《红楼梦》以《石头记》为主体,将其进行了改造,以适合清人的习惯。将《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进行拆解,分头插入主体中。高鹗在整理后四十回残稿时,又补写了一部分文字,从而形成这一斑驳陆离的巨著。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17 12:32:34 +0800 CST  
以下是我的分析
一、石头记

从4个方面分析:1、主要情节;2、写作特点;3、时代背景;4、改造痕迹

1、主要情节
贾政是世袭贵族家老二,因爵位由老大所袭,他只在朝庭弄个不大的虚职。但他善于经商,积累了巨额财富,家中有一妻六妾,豪宅后盖起大花园,奴婢成群。发家后,把家事交由妻妾管理,自己在外结交权贵,奸淫妇女,胡作非为。王夫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让精明狠毒的侄女(王熙凤)给贾政做妾,害死了他最心爱的小妾(秦可卿),而且在外做了不少坏事。她让自己的妹妹住进后花园,想娶她女儿做儿媳,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个妾(尤氏)则利用异父异母妹妹,以期排挤王氏。更没根基的赵氏,则用巫术暗害之。后来贾政升了官,随即被政敌抓住把柄,受弹劾革职。可是没过多久,政敌倒台,他恢复原职,但家业已经受到很大影响。其性格怪异的嫡子(贾宝玉)目睹家族和社会中的黑暗,心灰意冷时顿悟佛法,受高僧接引去当了和尚。
2、写作特点
《石头记》为《金瓶梅》的姐妹篇,同为世情小说,具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两者都细致描写富豪之家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服装、饮食、住所等细节,相当于白描。在家长里短中表现妻妾、奴婢们的性格特征,在打情骂俏中展示惟妙惟肖的口头语言。以家庭为中心,扩展到社会各个角落,从朝庭高官、太监,到儒、佛、道、巫、医,以及流氓、妓女等诸色人物,无所不包。《金瓶梅》有的地方写得象流水帐,《红楼梦》经过改造,艺术性更强些。
明代世情小说脱胎于说书人的话本,说书人面对市井小民,必然要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同情底层人物尤其是受欺凌妇女,并认为是命中注定。为此安排了一套宿命论的情节:她们的命运由“九天玄女”“仙伯”“仙姑”等神祇所控制,在小说前半部分用判词(卜卦、灯迷、摇签)提示她们的今生,在末尾通过僧、道的幻象或梦境展示死者的来世。
《石头记》和《金瓶梅》都深刻揭露了官场的腐败,露骨地表现人性的阴暗面。《金瓶梅》的作者对江西籍官员很是厌恶,写江西人宋巡按吃拿卡要、贪得无厌。《石头记》中的贾政也是倒霉在江西任上。嘉靖朝的权相严嵩为江西人,之后江西人就不受待见,据说万历朝的权相张居正就对江西人有地域歧视。《石头记》中有些情节甚至与《金瓶梅》雷同,如秦可卿的丧事、尤二姐进贾府后的性格与李瓶儿完全一致。尼姑可以随便进出门禁森严的大宅,庸医乱用虎狼药等细节,也如出一辙。最后结局,两者都通过儿子出家的行为,来报偿主人的罪孽。
3、时代背景
本书的时代背景为明朝嘉靖末年到隆庆年间。
(1)历史事件在书中的反映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罢官,书中第三回,贾雨村复职,“都中奏准起复旧员”。嘉靖末年与隆庆年间的内阁倾轧,在严嵩与徐阶、徐阶与高拱、高拱与张居正之间展开,兴起明末党争的浪潮,书中原本有忠实的反映。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世宗崩,书中第五十八回,“老太妃”去世(清明节前两个多月),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此阵仗只有皇帝驾崩才有。
隆庆四年九月,河决邳州。书中第八十九回,黄河决口,“工部司官又有一番照料”,“从此直到冬间,贾政天天有事,常在衙门里。”
隆庆四年正月,倭寇入广海卫城;隆庆六年二月,倭寇广东,陷神电卫,大掠。书中第一百零四回,提到海疆有事;第一百十四回,“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派了安国公征剿贼寇。”
隆庆六年五月,穆宗皇帝崩,神宗皇帝继位,大赦天下。书中第一百十九回,贾赦、贾珍遇赦复职,薛蟠遇赦出狱。
第十六回,王熙凤与赵嬷嬷关于“接驾”的对话,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赵嬷嬷道:“唉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这段对话里讲两件事,前面二三十年前是指嘉靖帝南巡,后面一件事指明武宗世德皇帝,是明清皇帝南巡中最荒唐、故事最多的一次,因此王熙凤说“比一部书还热闹”。
(2)时代印记
第三回,贾雨村任职于“金陵应天府”,应天府是明代名称,清代称“江宁府”。
第四回,多处将金陵称呼为“都”,明朝原定都南京,迁到北京后,在南京保留了一套朝庭机构,称南京为“留都”。
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锦衣卫是明朝特有机构。
第二十九回,在清虚观打醮一节中写道:“贾珍知道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这是明嘉靖朝才有的事,入清以后,由于清代统治者素无道教信仰,对道教采取种种限制措施,道士不可能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嘉靖皇帝崇道,才有书中所描写的贾敬在道观修炼之现象。
(待续)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18 12:07:44 +0800 CST  
(3)人物原型
《石头记》为文学创作,未必有特定原型。但作为现实主义小说,总会以一些原型作基础,融合各种社会现象进行人物塑造。
宁国公、荣国公——吴克忠、吴克勤
一门两国公,在明代真有一家。吴允诚,蒙古人,原名把都帖木儿,永乐三年率妻子及部落来归,封恭顺伯。英宗土木之变时,其二子吴克忠、吴克勤战死,吴克忠追封忠勇恭顺侯,赠邠国公,吴克勤赠遵化伯。天顺年间,曹吉祥父子谋反,吴克勤之子吴瑾力战死,封忠壮恭顺侯,赠凉国公。“三传至曾孙继爵,尝守备南京。传子汝胤孙惟英,与继爵皆总督京营戎政。”吴继爵为吴允诚的五世孙,见《明史-列传·卷四十四》(吴允诚(子克忠 孙瑾))。
书中贾府世袭职位二等、三等将军,在南京有旧宅,贾敬、贾赦、贾政为宁、荣二公之孙,事迹相同,只是宁、荣二公非一母同胞,而应是堂兄弟。明代小说《林兰香》主角耿朗也被写成泗国公(耿再成)的后代,也不怕他的后代们对号入座。
贾元春——文贵妃
文贵妃,原是侍奉嘉靖皇帝的生母蒋太后的内廷女官,后被嘉靖帝临幸,封为敬妃。嘉靖四十五年晋封贵妃,其父加封指挥同知。文贵妃于万历年间去世,谥号恭僖贞靖,葬于悼陵。
书中贾元春以女史(明代女官)的身份进宫,第十六回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说明还是女官身份。第八十三回,传旨的太监称她为贵妃(前面自家人称贵妃有自夸之嫌)。但去世时间为隆庆年间(第九十五回),谥曰“贤淑贵妃”。书中贾琏官职为同知,他是贾政的替身(见下文)。
北静王水溶——裕王朱载垕
嘉靖二十八年太子死后,嘉靖帝不立太子,时景王朱载圳年少,服色与裕王朱载垕无别,引起朝野议论。嘉靖四十年二月,景王朱载圳出居封国,四十四年在封地德安病死,皇位继承才非裕王莫属。嘉靖帝崩,朱载垕继位,为隆庆皇帝。
书中第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五爪坐龙白蟒袍显示了他的地位,路祭秦可卿表明他有结交官员的需要。当贾府被抄家时,北静王又一次出来救助贾家,这个情节很可能是高鹗在整理残稿时补进去的。明朝自永乐朱棣后,郡王(蕃王)基本没什么实权,甚至不能住在京城,不可能参与朝政。即使有权力,也不可能亲自出现在抄家现场。
甄应嘉——给事中胡应嘉
胡应嘉,世居淮安府城。隆庆元年,给事中胡应嘉因弹劾高拱,被以其它罪名削籍(开除公职),后经多人联名上奏营救得以免祸,调任建宁推官。
书中甄应嘉为甄宝玉父亲,贾家老亲、世交,任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第七十五回,“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第一百十四回,蒙恩起复,赐还世职,派往海疆征剿倭寇。
《金瓶梅》中,高层人物用北宋人名,中下层官员用明代人名,市井人物则用谐音取名以表幽默和讽刺。《石头记》也有这种特征,一些配角的名字半真半假。若坐实为胡应嘉,则贾家原型为高拱的对立面。隆庆元年五月,高拱主动提出辞职,回家养老。隆庆三年,高拱再度崛起回到了首辅的位置。神宗即位,高拱被罢官。书中第八十五回贾政升官,第一百零五回贾府被抄,第一百十九回恢复原职。

(待续)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19 12:18:40 +0800 CST  
4、改造痕迹
(1)转换角色
在清代乾隆年间,写西门庆式的人物,作者或出书人要吃官司的。为了把贾政写得不那么坏,把他众多小妾的角色转换成别人的妻子,只保留一妻二妾。其中一个妾给贾珍(更可能是将尤氏与珍大奶奶合并),分一个给贾蓉,一个给贾琏,并莫名其妙地让这个侄儿住在贾政家里。同时,把贾政做的许多坏事写成是这些人做的,把这个角色进行了拆分。
明朝对皇室成员纳妾的数量有严格限制,一般官员更不敢僭越。清初对于纳妾的法律限制沿袭明律,并有禁止“妻妾失序”的条文规定,直至乾隆五年删除了对官民纳妾的限制。一般而言,每朝代初期总是管得较严,到末期则“纲纪松驰”,因此明末会出现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同时有六个妾的情况。清朝前期朝庭官员纪律严明,对社会文化实行高压政策,因此《红楼梦》中男子最多两个妾,都是正妻在管家,没有“妻妾失序”的现象。
将妾的角色转换为妻,带来了一个问题,即正妻的出身不好。尤氏、秦氏的出身不说卑贱的话,与贾府的门户也是很不对称的,没资格做贾家的妻子,只能做妾。《红楼梦》将她们的角色转换成正妻,但家庭背景没改过来,身份变得很可疑。王熙凤看起来出身高贵,但却是个文盲,这在大族名宦之家很少见(贾、薛、史家的姑娘都是有文化的)。大约在《石头记》原本中,她是王夫人的远房侄女,或其父是王家的庶子,家道中落,因此没受过教育。从一百回后出现的她哥哥王仁的表现可知,其家庭背景很差。她把自己能掌管的那些钱偷偷拿去放高利贷,也完全符合小妾的行为特征,而与贾府主子的地位不符。
改造的结果还带来称呼上的问题。《红楼梦》中,贾府的人称贾琏为“二爷”(从第十四回开始),但贾赦的儿子中,贾琏为长,贾琮为次。第七十五回,贾赦说要把爵位袭给贾环,虽然可能具有半开玩笑的性质,但也说明他看好贾环,贾琏在他心中没有什么地位。将身边的侍女送给贾琏做妾,也不是当父亲的正常行为。大约《石头记》原本中有贾琏、贾蓉两个人物,但不是现在这种角色,而是与贾芸、贾蔷类似,属于大家族的另一支。家族中叫二爷的人有几个,如贾芸也被称为二爷(第八十八回)。
女性的称呼,最小一辈媳妇称为“奶奶”,有了儿媳妇后称“太太”。尤氏已经有媳妇了,还是被称为“奶奶”。王熙凤有几次在背后被称为姑娘:第六回,周瑞家的与刘姥姥(这次还情有可原),第五十三回、六十三回贾蓉也称王熙凤为“凤姑娘”,第七十九回的香菱,第一一七回的众人道。被称为姑娘,在《红楼梦》中除了未出嫁的小姐,就是男主子的通房丫头(比如平儿被称为平姑娘)。这些残留下来的称呼,透露出两人的原先角色。
秦可卿病死后,第二十九回又突然冒出个贾蓉妻子,以后几次提到“贾蓉之妻”,是个没有姓名的人物,高鹗整理后四十回文稿时,补充说明她姓胡。大概原本贾蓉并不是贾珍的儿子,只是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因此没给其妻取名。
角色转换的痕迹还有:
第七回,标题为“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写周瑞家的听见贾琏在熙凤屋子里,有笑声传出来。按书中角色,他们是夫妻,这事很正常,没必要特意写一节。原本贾琏只是贾政的帮手,熙凤是其小妾,两人勾搭上了,才值得把这事写到标题中。
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交代理家的重大措施,情节不合理。在《红楼梦》中,凤姐不是宁国府的主人,即使在荣国府,能做多少主也要看王夫人脸色,外面的事还是贾琏在管。大约在《石头记》中,王熙凤暗地里害死了秦可卿,表面还和她很好,且很可能接替她管家的,所以才会给她托梦。“妻妾失序”在明代末年较普遍,许多小说写一人多妻,而不是一妻多妾。
第三十七回,贾政点学政外放。到第七十一回,写贾政回京,在家只是看书、下棋、吃酒。经过了贾母过生日等事,第七十二回末尾又说贾政才回来,多少大事还未回(未向他请示),七十三回写准备要检查宝玉的功课。这里三个疑点,一是贾政没有资格点学差,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贾政自己尚未考上进士,如何去考别人?二是什么时候回京?三是回京后究竟管不管家务?可见点学差和回京不管事的文字(第七十一回第一段)是后来加的,以回避贾政与贾琏两人一个角色的冲突,但前后照应的事没做好。
第八十八回,“正家法贾珍鞭悍仆”一节。贾珍到荣国府料理诸事,在贾琏在场情况下,贾珍鞭打鲍二和周瑞的干儿子,权力大过贾琏。这个情节没头没尾,十分突兀,可能是古本的残稿。可见《石头记》原本中,贾政原本是虚职,升为郎中后必须去上班了,顾不得家务,委托贾珍管理外部事务,贾琏这个角色只是协助跑腿的。而改造后的《红楼梦》,贾政不在家时均是贾琏和凤姐管家,即使贾政在家也往往不管事。
(2)调整空间
把贾政的几个小妾分给别人,按理就不能与他住在一起。但故事情节中她们密不可分,如尤氏经常在荣国府活动,并在大观园、贾母处吃饭。因此把她们住所写得很近,以便人物在一起活动时显得合理。特别是凤姐,还是贾政的管家,只好把贾琏的家搬到荣国府中。但空间的调整又带来了另外的问题:
第三回,林黛玉刚到京城,弃舟登岸后坐轿子进城到达荣国府,而从贾母家去贾赦家却要乘车。第二十三回,宝玉在大观园被叫去为贾赦问安,先从大观园走到贾母院,然后骑马到贾赦院,其实后者的距离更近。第四十六回,凤姐在贾赦家与邢夫人说话,然后一起到贾母处,也要坐车,可见两者距离不近。书中人物往来于荣、宁二府,女的坐车,男的骑马。从众多研究者画的贾府、大观园平面图来看,坐轿就行了,车马均属多余。
大约在《石头记》中,这三家大院之间有一段不近距离,来往需要车马。改造不能重写,即便“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总免不了有些破绽。第七十五回尤氏还把贾赦院称为“北院”,与书中所写的方位不吻合。
但到了抄家的时候贾赦兄弟家又变得很近,本来只查抄贾珍、贾赦两家,但由于贾琏被改成贾赦的儿子,所以贾琏家也要抄。黛玉进贾府时写得很清楚,贾赦院子另有大门,这回抄家时却只有一个大门了。贾琏从自家出来,就见到贾政同司员登记物件,感觉抄家速度极快。抄出的东西列了一个大单,也没分贾赦贾琏,似乎贾琏家只抄出一箱文书。按理大观园是贾府三家所共有,贾赦贾珍都有份,抄家时却被遗漏。大约《石头记》原本中抄家的事与贾政家无关,那个花园只属于荣国府。
(3)剔除毛刺
《石头记》中有一些描写在清代显得太刺眼,必须把它剔除。但剔除后也会留下痕迹:
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时,一个个与奴仆们见面,安排工作。接着又一口气吩咐了一百十四人,分组管丧事期间各项接待事务。这两段描写很不协调,不知哪里出来这么多人。按《金瓶梅》中李瓶儿丧事的描写,这一百多人应当是贾珍利用职权叫来的营兵,属于以权谋私,《红楼梦》将其来源的有关文字删除了。
第六十三回,贾敬死亡,贾珍在外为“老太妃”送葬,尤氏命人到玄真观将所有道士都锁了起来。京城的道观由朝庭批准注册,尤氏绝没有权力处置道士。原本的情节,是隆庆皇帝登基后,立即处理道教方士(因嘉靖皇帝服用丹药而死),“方士悉付法司治罪”,贾敬畏罪自杀。此情节“干涉时政”,被作修改。
第七十五回,写宝玉兄弟做了三首中秋诗,宝玉一首,贾环二首,但文本中没有诗文,只有省略号。原本应当有的,此回标题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说明贾环的诗句预示了贾政将升官。但后来被删除了,很可能是与蒙古族的敌对情绪有关。隆庆初年有蒙古人俺答部入侵,隆庆四年(1570),以俺答之孙把汉那吉降明为契机,明蒙开始和谈。贾环诗中表现出了打败俺答的决心,因此得到贾赦的赞赏说“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到清朝,蒙古人的地位很高,这种诗不能再发表了。
《红楼梦》中隐瞒了贾府的收入,贾府的收支很不平衡。大概原本写贾府官商不分,巧取横夺,这在清朝初年也很扎眼。作为小说,可以夸张地描写主人的奢华,读者没必要追究其收支问题。但既然在书中经常写到银两数,那就要自圆其说,不该出现严重的矛盾。《金瓶梅》中西门家的收入是写得很明白的,《红楼梦》把说明商业利润及各种非法收入的文字剔除了。
贾府光靠俸禄和地租的收入,不可能那样富有。第五十三回庄头乌进孝上交宁国府一年的地租,为五花八们的实物,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即使按贾珍的期望,也就五千两,而且实物还要分给族中的子侄们。乌进孝兄弟管荣国府的庄子,“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而贾府的开销,大笔的有盖大观园、贾琏偷娶尤二姐时购买房产,小笔的如个人零花钱、打赏下人、请客送礼的钱,恰如流水。第四十五回中凤姐说李纨:“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月例钱)也有四五百银子。”大观园中统一购买的化妆品、打扫工具、禽兽饲料等,每年要四百两银子(第五十六回)。荣国府上下共四百多人,这点地租确实难以支撑。贾蓉认为“果真那府里穷了”,贾珍则说:“我心里却有一个算盘,还不至如此田地。”书中没说这个算盘怎么打,实际贾珍算的是荣国府的商业利润。第八十八回周瑞讲:“奴才在这里经管地租庄子,银钱出入每年也有三五十万来往。”这个数字靠谱,但光是地租没这么多。(待续)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20 11:40:50 +0800 CST  
二、金陵十二钗
1、主要情节
这部书只有部分文字分散在《红楼梦》中,其原本的情节只能猜个大概:
明朝末年,南京一富豪之家因贵妃省亲的需要,修造了一座大观园。贵妃走后,他家及亲属的女儿们住了进去。她们在里面吟诗作画,过着奢华的生活,林黛玉和他家公子宝玉谈起了恋爱。同时一高官看上黛玉的才华,要逼她为妾,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忧伤。
第二年春夏之交,传来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后妃们都自尽的消息。随后南明弘光朝庭在南京成立,政局动荡,大观园里的忧愁随之增加。薛宝钗没必要再等待选秀了,她暗恋上了宝玉。这年秋天宝玉离家参加了抗清斗争,薛家也遭遇了重大打击。而要娶黛玉为妾的那位,在南明朝庭中取得很高地位,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让她对宝玉死心,他编造了宝玉战死的谣言。在一个桃花纷落的月夜,她在满是桃花的草地上流尽眼泪,气绝身亡。
第三年夏天,宝玉从前线逃回,南京已经陷落。姐妹们或死、或逃、或遁入空门,只有薛宝钗还在等着他。面对国破人亡,他痛不欲生。到了秋天,宝钗为了缓解他的悲痛,让小丫头告诉宝玉说,黛玉是花神,在天上管理着芙蓉花呢……。
2、时代背景
《金陵十二钗》的时代背景为明末清初,可以从以下迹象判断:
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判词有“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两次指明了末世,乃明代之末也。“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有改朝换代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第三十六回,宝玉与袭人谈论死亡,说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这里说的文官,指东林党人及后来的复社成员,明朝覆灭后,才可能出现这种批评。
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对林黛玉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话大有所指,说的正是明朝末年的不顾国家大义,只知争权夺利的党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贾宝玉斥之为“禄蠹”“国贼”,林黛玉骂之曰“臭男人”,均是一类。
第七十八回,贾政命儿孙们作《姽婳词》,姽婳将军林四娘,明末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崇祯八年,在青州与农民起义军战死。《姽婳词》应晚于崇祯八年。宝玉作的《姽婳词》中写道:“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已经不是写崇祯八年的事,而是崇祯十六年了。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21 12:17:00 +0800 CST  
3、写作特点
《金陵十二钗》是我国第一部言情小说,脱胎于明代的才子佳人小说。
明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有一大特点,即男女主角一拍即合,而且没有排他性,只要写诗作对的水平高,人物标致,就可以组成一夫多妻的家庭。如《五凤呤》《林兰香》,均为一夫五妻,几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相互欣赏,共事一夫。《金陵十二钗》则描写了男女主角相互试探、猜疑的情节,且具有排他性,与“一妻多妾”的制度相适应。有排他性,才有酸情醋意。《金陵十二钗》开启了言情小说的先河,把情节设计成缠绵悱恻,大概是受昆曲的影响。十二支《红楼梦曲》,即是模拟昆曲曲牌,对角色和情节进行归纳性的说明。
才子佳人小说对佳人抱极度欣赏态度,女主角诗文水平出奇的高。如《玉骄梨》中白红玉,为独生女,母亲早亡,被父亲培养成才女,写诗的水平超过进士出身的舅舅吴翰林。《平山冷燕》中的山黛小姐更是了不得,全京城的官员都比不过她。尽管这样,女子仍然摆脱不了男人附庸的地位。在封建社会文人的眼里,女子只是男人的财产和玩具,才子佳人小说写有才华的女子,只是把她们当作高级的宠物而受到欣赏。
《金陵十二钗》中的女子,年龄15至17岁,作诗水平也是相当的高,而且知识面很广,多才多艺,与她们的年龄与阅历很不相称。但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不同之处,是其笔触之间,已经从对女子的欣赏发展为“女子崇拜”。在作者眼中,她们的地位超过了男人,成了女神:“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种现象只有在眼见明朝覆灭的那一代文人中出现。在看着明王朝在一番内部的相互倾轧后,把江山让给了平时瞧不起的蛮族,文人心中充满了不甘、屈辱、悲愤和自责。他们深深感到,明朝士大夫的品格,还不如一个妓女。钱谦益的一句“水太冷”,映衬了柳如是的高洁。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歌颂了把阮大铖等人痛骂了一通的李香君。这里没有妇女解放,有的只是悲愤。
《金陵十二钗》的身体被肢解了,但灵魂被依附到了《红楼梦》身上。红楼梦曲、葬花词、红豆曲、桃花行、秋窗风雨夕、芙蓉诔、悲秋的楚辞和幽怨的琴声,就是她的灵魂。这个时代的悲歌,在其它时期不可能产生。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22 11:35:28 +0800 CST  
4、拼接痕迹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很多与贾府内的故事相脱节。可以判断大观园中的故事,许多来自《金陵十二钗》。
第五回,判词中有“三春争及初春景”“勘破三春景不长”,红楼梦曲中有“将那三春看破”等句,其中的“三春”在贾府的故事中找不到根据。而大观园中的故事,即《金陵十二钗》的故事正好三年,三个春天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大观园中的诗,包括两春两秋一个冬天。葬花呤被安排在第一个春天,有可能是提前了。从体裁上看,为律诗—歌行—楚辞,与之相适应的情绪,从平和到悲伤,再到绝望后的平静。
第十二回末尾,写“这年冬底”,林如海病重,贾琏送林黛玉回扬州探视,接着办秦可卿丧事。到第十四回,丧事办到“五七正五日上”(个把月时间),按情节此时应是二月份。这时中间插了一段文字,写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 贾琏要年底回家,让带大毛衣到扬州。这里时间相错了好几个月,说明林如海与其女儿这两个角色不属于《石头记》,而属于《金陵十二钗》。事情穿插着讲,但时间没调整过来。
第十六回,贾琏给凤姐和赵嬷嬷讲预备迎接贵妃省亲的事,说了一通文绉绉的话,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二个听众都是没文化的人,这段话在这里很是硌牙。这是将《金陵十二钗》中关于贵妃省亲的说明文字从此处接入,可是接口太粗糙了。
第十八回,贾元春的省亲活动节目很多,而时间太短。会面、游园、参拜仪式、宴会、题匾作诗、看戏,等等,活动人数众多、礼仪繁复,不可能在上半夜几个钟头完成这些内容。更可疑的是在大观园和贾母院之间来回倒腾,以及在夜晚“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
大观园的起因为“省亲别院”,贾府在京城,贾贵妃省亲也没有过夜,没有盖别墅的必要。但如果是回南京省亲,自然就需要“省亲别院”。大观园内植物均为南方的,没有专属北方的种类,食物、点心也多是南方的。贾府中的休息场所大多是炕,而大观园内只有床,冬天用汤婆子、熏笼。
第十九回,袭人认为贾宝玉“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找个机会奉劝他读书。第六十六回,兴儿说他“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但在大观园中做起诗来,很有才华,贾政、元春都很满意。《红楼梦》中有三个贾宝玉,名字相同,角色相异。宝玉在外是个浪荡公子,在大观园中是个恋爱中的青年才子,年纪较大;在贾府中是个不愿读书的“痴呆”少年,第九十四回作的海棠妖花诗,才是他应有的水平。
第二十二回,内容可分为三节,一为宝钗过15岁生日,二为“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三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宝钗生日时间,文本只提21日,未提月份,后面猜灯迷一节则明确是元霄节(上元节),由此可判断宝钗生日为上年的某个月21日。然而当天晚上,宝玉和黛玉闹别扭,袭人说:“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姊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这句话让时光倒流,先过正月21日,再过正月15日。可见本回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袭人这句话系由它处植入。制灯迷一节,原本灯迷诗比较俗套,与前后不协调,准备要改,但难以改好,所以后来流传的版本文字不一,有的就空了最后一大段。
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词》中有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句明显是在写人,但她在贾府有时可能受些气,没人有胆量、有动机去逼迫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定是有人要玷污她,才有此说。大约在《金陵十二钗》中,她被某高官逼婚,要娶她做妾。
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15岁,由此推断她进府时约12岁,但从第三回推断进府时为6岁。可见有大小两个林黛玉,小黛玉是《石头记》中的配角,大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主角。林黛玉在《红楼梦》全书没有与贾母互动的情节,更有甚者,第七十五回中秋节贾府在花园赏月,贾母身边有迎春、探春、惜春,不见林黛玉。她与贾母唱的原不是一出戏。
第四十五回,林黛玉作《秋窗风雨夕》,诗中有“离情”“离人”等词,第八十七回的悲秋曲中,也有“美人千里兮独沉吟”之句。似应与情人分离了,但前后文本均无分离的情节。大概在《金陵十二钗》中宝玉和黛玉曾分离过,此诗在这期间所作。
第四十九回,大观园又住进几个女子,书中写道:“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可见在这里王熙凤也不过十七岁。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她已经结婚两年,按黛玉的年龄算,到四十九回已经过了将近十年。这时说她只有十七岁,显然凤姐原本是两个人:一个是在贾府中严厉、狠毒的角色,年龄二十岁以上;一个是大观园中则快人快语、善解人意的角色,不超过十七岁。
第七十回,林黛玉作《桃花行》,诗句有“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她住的潇湘馆四周是竹,现在变成了桃。那这首诗在哪里写的?贾宝玉见此诗于沁芳亭,但沁芳亭在桥上,四周是水,也不能在里面“晨妆”。本回的回目是“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可桃花社只有一首桃花诗。大约在《金陵十二钗》中,还有另外一些情节,没被收入《红楼梦》中。
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是全书篇幅最大、用情最深的诗文,表面写悼念睛雯,其实悼念的是林黛玉和大明王朝。作者以鸠鸩、薋葹、蛊虿等以表示黑恶势力,是它们害死了林黛玉,也是它们葬送了大明王朝。采用《离骚》《天问》的文体,引入贾谊、鲧、石崇、嵇康、吕安等人物的典故,均事关国家与政治。其中一些信息是解读《金陵十二钗》的钥匙,如“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近抛孤柩。及闻槥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远涉芳园,说明黛玉去世时他不在家,与黛玉所作《秋窗风雨夕》相验证。芳园很可能为黛玉的出身地扬州。他们俩曾誓言要同生共死,已经私定终身。“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说明了她死于草莽,不在家中。
第八十六回下半部,按情节推算是二、三月间,紧接着第八十七回跳到深秋。上个中秋是第七十五回,经过宝玉百日养病、上学等事,到八十五回黛玉过生日。这十回没写日月,但按情节,与黛玉生日(二月十二日)相吻合。接着发生薛蟠吃官司的事,最多十天时间,
第八十七回,薛宝钗就给林黛玉让人送来一封书信并附有楚辞四章,此书十分突兀,被一些专家说成是颠倒黑白:明明是张三家被弄得家破人亡而凶手安然无事,薛宝钗的信中却偏说自己“更遭惨祸飞灾”;被害家属喊冤叫屈,官府老吏虚张声势,薛宝钗就危言耸听地说是“猇声狺语,旦暮无休”。其实,这是从《金陵十二钗》中接进来的一节,时间和内容都与上回有不小的落差。与黛玉书表明薛家卷入了南明政权内部斗争并受到迫害,楚辞四章反映了宝钗的家国情怀,这些文字被帖到《石头记》上,却显得苍白无力。其实在十二钗中,薛宝钗的思想境界不比林黛玉低,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23 12:19:44 +0800 CST  
5、其它猜想
(1)第五回判词及曲子里有“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这两句在全书得不到证实,贾赦、贾琏和王熙凤干的坏事,没有理由怪罪到贾敬和宁国府,“造衅”二字也难以理解。很可能是《金陵十二钗》中这两句涉及到明朝末年的君臣,所谓“漫言不肖”,是要对当时已有的批评意见进行否定。因“干涉时政”,句末文字用“荣”“宁”等字替换了。
明亡之际,文人的舆论多指责福王朱由崧,但本书作者认为应由东林党人负责。《桃花扇》最后一幕中,候方域与李香君相会,要重新相好,道士张瑶星骂道:“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孔尚任表面写阮大铖之奸,骨子里是看不惯候方域的。《红楼梦曲》[好事终]有句“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两者的语言有雅俗之分,而对问题的认识则完全一致。十二钗画册最后一张所画美人自缢,大约是既为殉情,也为殉国了。
(2)《红楼梦》中称贾元春为“元妃”,很不合理,应称“贾妃”或以其宫室名称呼才对。没有以妃子原名来称呼的可能,入宫后,父母取的名字早被抛弃了。之所以称“元妃”,当由“袁妃”而来。
袁贵妃,为崇祯帝朱由检为信王时的侍妾,朱由检1627年登基,不久即册立信王妃周氏为皇后,并封田氏、袁氏为皇贵妃。田贵妃于1642年病死,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在逼死周皇后之后,后宫嫔妃一律赐死。从信王府算起,袁贵妃进宫约20年,即所谓“二十年来辨是非”也。最后死于非命,即“虎兕相逢大梦归”也,虎为朱由检,兕为李自成。
(3)第六十三回,探春摇到一签,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打笑说她又是一个王妃,但从判词和配图及《红楼梦》曲[分骨肉]的内容看,似乎是非常悲凄,仿佛一去再也不能回来了似的。这个现象,放在清朝难以解释,放在明末就很顺当。因为当时皇族在清军的追赶下,正处在漂泊动荡之中。《金陵十二钗》中很可能有相关情节。
(4)薛宝钗进京的目的是参加选秀,但全书到尾不再提及此事,更不知选秀的结果。大概原本应当准备在南京预选,因形势紧张而推迟,直到李自成攻克北京,选秀工作不了了之。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太子十四岁,议定第二年选择婚配,并安排好他婚后的宫室。因此崇祯十五年很有可能在南京准备选秀工作,预选后再送到北京。随后,农民义军大举进犯,因无遐顾及而暂时停止。
(5)第七十回,黛玉作“五美呤”,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却没有杨玉环和赵飞燕。第二十七回标题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把宝钗称为杨妃,把黛玉称为飞燕,但作者没有为这两人作诗。其中原因,五美为动乱时期或异族入侵时出现的美女,而杨妃和飞燕出世于安定繁荣时期,前者与明末清初的时代吻合。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24 12:17:52 +0800 CST  
三、风月宝鉴
1、主要情节
一富贵人家公子(宝玉)进入青春期,第一次遗精时做了个性梦,过后便与丫鬟作云雨之事。随后一发不可收拾,不管男女,只要人物标致,都想与她(他)上床。与他在一起胡搞的年轻人,被一个美丽而狠毒的女子捉弄一番,后又得到一面魔镜,里面变幻的景象把他害死。另一个伙伴(秦钟)也因与尼姑勾搭,生病而死。经过这些事后,他痛改前非,离开富贵之家去做游俠。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一美丽女子(尤三姐)爱上,后因一些误会,这个刚烈的女子为他自尽了。最后,他看破红尘,跟道人去做了道士。
2、写作特点
明清风月小说大多具自然主义的描写,低级的犹如写动物交配,精细的可带一些文化情调,或为男女相会设置各种波折。这类小说大多有警示性的文字,讲解纵欲的坏处,就如现代烟草产品在包装上印着有毒标志。《风月宝鉴》也一样,前有仙姑的说明,后有死亡的威胁。“警幻仙姑”中的“警”字,说明了她的警示功能。书中有些情节也与已有小说雷同,如贾瑞被王熙凤泼粪的情节,与《五凤呤》第四回中平君赞被素梅捉弄的情节基本一致。
神仙的摄魂术,是平民化后的道教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于明代道教盛行,这个说法常常反映在风月小说中。如《林兰香》有离恨天仙伯,变幻出一美女(为平彩云之魂)与茅大刚交合。《风月宝鉴》中则有警幻仙姑摄秦可卿之魂与宝玉交合,有道士的镜子引来王熙凤之魂与贾端云雨一番。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25 12:38:44 +0800 CST  
3、拼接痕迹
世情小说往往有风月之情的描写,如《金瓶梅》中有大量“儿童不宜”的文字,但那是同时写成,本为一体。《红楼梦》则不然,存在明显的拼接痕迹。
第五回,太虚幻境一节,头尾讲“风月之情”和“云雨之事”,中间插进“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曲”,两者很不协调,警幻仙姑关于“意淫”的一大通话以及与秦可卿的云雨,与十二支红楼梦曲的内容毫不相干。“红楼梦曲”是《金陵十二钗》中的情节,因两部小说写法类似,被编在一起。
第六回,贾宝玉还很小,与林黛玉同行同坐、同息同止,身边不离奶母,做个梦后,就与袭人“初试云雨情”,已经到了青春期了。后几回又有变回儿童状态,如第八回薛姨妈见了他,还把他抱入怀内。估计太虚幻境中的“云雨之事”和与袭人“初试云雨情”是《风月宝鉴》中的一个情节,从情节上考虑插在第六回较合理,但没考虑年龄的变化。
第七回,贾宝玉听说薛宝钗生病,便和丫头说:“谁去瞧瞧?……论理我该亲自来的,就说才从学里来,也着了些凉,异日再亲自来看罢。”第二天,他见秦钟时说道:“正是呢,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前面说才从学里回来,表明已在上学,后面又说准备去上学。大概他拉拢自己的相好秦钟一起入学,属于《风月宝鉴》的情节,被拼接到这里。秦钟死后,宝玉再无上学之事。到八十二回,宝玉重新上学,才是《石头记》中上学的情节。
第八回,已经下雪了,到第十回张太医替秦可卿看病时说:“……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暗示她过不了春天。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情节是连续着的,第十回就说“后日是太爷的寿日”,但庆寿的场景却变成了菊花盛开的时节,一下从冬天跳到秋天。等写完贾瑞和王熙凤的事,才写秦可卿病亡,按此进程计算,秦可卿的病又过了一年,与前面过不了春天的提示不吻合。可见在秦氏看病到死亡之情节的中间,插进了《风月宝鉴》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的故事,拼接的痕迹很明显。
第四十八回,薛蟠外出做买卖,准备了三辆大车、四个长行骡子、一匹马,说明要走陆路。第六十六回,贾琏到平安州办事,路上遇到薛蟠和柳湘莲,见的是“主仆十来骑马”,证实为陆路。第六十八回,有“话说贾琏起身去后,偏值平安节度巡边在外”一句,说明平安州在边境附近,进一步证明应当走陆路。但是,第六十七回,薛蟠贩货回来,薛宝钗和薛姨妈说:“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薛蟠还带来了苏州特产,送给林黛玉后,使得她反自触物伤情,证实了薛蟠是从江南回京。从北京到江南应当走京杭运河,是水路,江南也不在边境附近。大概原本是水路向南走,拼入了柳湘莲与尤三姐的故事后,变为从陆路向北走了。
《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一些手抄版本缺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大概是因为第六十五、六十六回插入了尤三姐和柳湘莲的情节,前后两回必须有所照应,因此需要修改。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26 12:29:40 +0800 CST  

除了以上之拼接痕迹,《红楼梦》中还有一些疑点,是否属于拼接或改造的痕迹不好判断。如:
(1)贾府里的奴婢、丫鬟、小厮太多,在不同场景下突然冒出几个新的名字,有些名字只出现一次,有的人死亡后又重新冒出,显得过于庞杂。最让人费解的是两个鲍二,一个是老婆和贾琏通奸后自尽的鲍二,一个是贾琏偷娶尤二姐时贾珍给的鲍二夫妻。还有宝玉的仆人“茗烟”又叫“焙茗”,晴雯的表哥“多浑虫”又叫“吴贵”,等等。大概三部小说中提到的名字都写进来,有些可能是做生意的伙计。
(2)大观园的景点越写越多,第十八回,院子五个(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稻香村、梨香院),楼阁二座(大观楼、缀锦阁),亭台二处(蓼风轩、藕香榭),园林三处(含芳园、紫菱洲、荇叶渚)。第二十三回新出现了四个院落(玉皇庙、达摩庵、秋爽斋、缀锦楼),第四十回新出现沁芳亭、栊翠庵、晓翠堂和竹桥,第四十九回新出现“芦雪广”和蜂腰板桥,第五十回新出现惜春住的“暖香坞”(原先说惜春住蓼风轩),第五十五回出现“园门口南边的三间小花厅”,第五十八回出现“沁芳桥”,第五十九回出现“柳叶渚、绛云轩”(绛云轩只出现在标题中),第六十二回出现“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第六十三回出现“红香圃”、“榆荫堂”,第七十一回出现“嘉荫堂”,第七十五回出现“凸碧山庄”(山脊上的大厅),第七十六回出现“凹晶馆”。
薛姨妈住所及栊翠庵与贾府的关系也理不清,前者为贾家房产,不在园内;后者不属贾家产业,却在园内。贾府被抄家后,贾政把大观园封锁了,栊翠庵的生活如何维持?玉皇庙、达摩庵没有具体描写,栊翠庵描写较多,但无论贵妃,还是贾府之人,从未用过它们,需要做佛、道之事时均到外面的寺、庙、观、庵,每月还要给水月庵开工资。
会芳园已并入大观园中,第七十五回又出现会芳园,还是宁国府的一后花园。
大概将《金陵十二钗》中的场地名称均搬到贾府花园中,但《石头记》中的地名还在,因此将贾府花园写成比皇家园林还大。
(3)《红楼梦》还存在不少问题难以解释,如:贾珍的罪罚不当,好象还应有什么重罪以够抄家的格;薛蟠表字文起,又为文龙,前后两次命案的表现大不相同,成亲了还赖在贾府;惜春绘画无师自通,大观园画了二三成后没了结果;等等。这些问题多集中在后四十回,许多专家怪高鹗续的不对。但更有可能是《红楼梦》在创作过程中对《石头记》的改造,有些情节必须规避,或拼接过程中有“按下葫芦翘起瓢”的矛盾。

《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生活的全景图,但其最大的功劳是保存了一曲明朝灭亡的时代悲歌。《红楼梦》创作之时,正值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在全社会大规模查缴、焚毁禁书,销毁了数以万计的对大清不利的书籍。若不进行改造,《石头记》能否保存不好说,《金陵十二钗》肯定属于焚毁之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的苦心,我们理解了吗?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27 12:59:15 +0800 CST  
@阿拉善1111 2019-05-29 14:16:01
曹雪芹可能是冒辟疆。
-----------------------------
愿闻其祥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5-31 05:24:07 +0800 CST  
@阿拉善1111 2019-06-09 21:11:55
顺序应该是方以智写《石头记》,然后又改为《情僧录》,然后是冒辟疆改写成《金陵十二钗》,然后是孔尚任改写成《风月宝鉴》。
-----------------------------
我认为不是改写,而是拼接。拼接的痕迹非常明显!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6-10 12:16:02 +0800 CST  
@膛值榜滔自 2019-06-14 23:12:45
- @闽山紫芝 但是不知道是谁把它改为红楼梦。
-----------------------------
在乾隆爷的文化高压下,做这种事的人不可能让别人知道他是谁。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6-15 12:39:07 +0800 CST  
@宇浩夜溪 2019-06-15 01:51:56
-  红楼梦小说中有一些是采取了插叙的写法,例如把秦可卿的死亡放在贾敬死亡的前面。  《红楼梦》的开始写作时间应该是1650年至1660年之间。
-----------------------------
你说的这个时间,可以是《金陵十二钗》的写作时间。《石头记》肯定要更早。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6-15 12:42:36 +0800 CST  
《红楼梦》中的妙玉,也是一个神秘的人物。第18回管家秦之孝说她“今年十八岁”,与宝玉不在一个年龄段,接触机会很少,两人的暧昧关系从何而来?若认为她是《风月宝鉴》中的一个主角,就顺理成章了。与《石头记》合并后,有些情节被删了,妙玉这个角色就变成神秘兮兮的了。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8-15 12:03:28 +0800 CST  
《红楼梦》书中出现的戏剧,据有关专家研究,最晚出的剧目为《长生殿》,而无清初同样最为流行的《桃花扇》出现,也无康熙二十七年以后中晚期以及雍正、乾隆时期的任何戏剧。这说明《红楼梦》创作于《长生殿》和《桃花扇》出现的年代之间(康熙二十七年至康熙三十八年)。
《红楼梦》中的女子戏班也说明问题,清代朝廷明令禁止女子演戏、禁止养家班,京城等地梨园竟成为清一色男演员的天下。康熙以来,几乎每朝都有相关禁令,甚至连女子看戏也严加禁止。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19-08-26 11:52:34 +0800 CST  
《石头记》与《金瓶梅》同为说书人的话本,以描写场景与人物语言见长,但缺乏文雅。而《金陵十二钗》为文人小说,以诗词歌赋及哲学韵味见长。后四十回基本没有《金陵十二钗》的内容,因此让人感觉是“狗尾续貂”。按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划分研究对象,纠结与它们的同异,是一条错误的路线。换一种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20-02-02 09:29:32 +0800 CST  
补充《石头记》时代背景:
义忠亲王老千岁——郑王朱厚烷
第十三回,贾珍为秦可卿办丧事。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在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罢。”
据《明史》记载,嘉靖二十九年九月,郑王朱厚烷得罪皇上,“削爵,锢之凤阳。”此人生活简朴、刚正不阿,封地在怀庆(河南新乡)。嘉靖帝在位时大兴土木,多次“采木于四川、湖广”。想必皇家买办采买木料,经过新乡,郑王他看上一根木材,但需经皇家审批。但批准之后郑王就被废为庶人,木材没有拿去,别人一般也不敢要。朱厚烷为嘉靖帝的堂兄弟,因此小说称“老千岁”。被废为庶人,因此说“坏了事”。小说此回反映的时间为嘉靖四十三年,距郑王被废有十来年。而薛家正是皇家买办,薛父已死,所以说“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20-02-06 09:23:08 +0800 CST  
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由贾宝玉推荐的,这很让人感到奇怪。宁国府内务管理需要的人手也太多了,王熙凤按名册排班,有数的134人,还有下剩的不知多少人。“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帐描赔。”宁国府究竟有多大,光门卫和打扫就要这么多人?
楼主 闽山紫芝  发布于 2020-02-10 20:27:04 +0800 CST  

楼主:闽山紫芝

字数:18627

发表时间:2019-05-17 20:32:3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2 22:21:36 +0800 CST

评论数:1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