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七百九十八帖 读《历史的暴风雨》

读书破万卷(3798)·《历史的暴风雨》
《历史的暴风雨》,现代通讯报告集。刘白羽著。上海杂志公司1949年8月初版。列入“人民艺术丛刊”。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火光在前>(3763)》。
《历史的暴风雨》为作者1946-1949三年解放战争中的通讯选集。收《公主岭的黎明》、《访问林彪总司令》、《记北京胜利纪念日》、《一个战斗英雄的传记》、《伟大人民力量的检阅》、《横断中原》等通讯报告23篇。《历史的暴风雨》以激昂的笔调抒写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事迹,跳动着鼓舞人心的时代脉搏。
壮美,是刘白羽军事报告文学所呈现出的总体美学风貌,而其基本形态则是雄壮之美。战争的场景是历史长卷中最为夺目的笔墨;人民革命的正义战争,是创世纪的最为壮观的历史丰碑。刘白羽作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金门炮战的亲历者,他直接感受到了战争风云的波澜壮阔,亲眼目睹了决定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他的作品是对特殊的历史场景所作的全景或侧面的叙写,其间往往洋溢着震撼心旌的雄壮之气。这种雄壮之气,有时直见于文题,如《环行东北》《横断中原》、《万炮震金门》等,读者见题便能感受到浩大之势扑面而来。当然,作品的雄壮主要由其总体构成而造就,而作品的总体构成,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之旅趋向的深刻感受和正确把握。从根本上说,作品的雄壮源于报告对象的本身,即历史进程的大势,创造了作品的大气。正因为这样,所以在他的反映解放战争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能够更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气息。解放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重大的转折期,人民革命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失败,终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凝聚成摧枯拉朽、锐不可挡的伟力,人民革命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人民军队以排山倒海之势荡涤着反动势力,“正是在战火中,一个旧中国在毁灭,一个新中国在诞生。”刘白羽作为这一历史巨变的见证人,报告的正是正义降服邪恶,人民战胜敌人的壮观的历史场景:“我平生将永远不能忘那过辽河铁桥之夜:无数人马,无数卡车闪着耀眼的灯光,大家人同此心—奔向胜利!奔向沈阳!战士们以无比的清醒节节前进,锤击敌人。蒋介石的防御神话全部破产了,从作战规模来说,这里没有战斗,只有敌人的缴枪……”这里,作者写出了秋风扫落叶式的畅快,揭示了人民革命的本质力量。它描绘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造就了作品激荡人心的恢宏气势。
刘白羽作品的雄壮之美,也勃然溢于对人民欢庆胜利的雄伟庄严的场面描写之中。《记北京的胜利日》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叙写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的入城式和毛 、朱总司令检阅部队的阅兵式。这是亘古未有的盛大的历史性节日,作者以如椽之笔将人民军队的威武强大和军民欢庆胜利的热情豪迈,真切地描绘了出来:“军乐队急奏出雄壮的进行曲。坦克队排列一线,坦克塔上数百余面红旗迎风猎猎飘舞。榴弹炮漆成一片深黄色,高射炮长炮筒如手指向天直伸。”而成千上万的人民扬眉吐气,尽情欢庆:“人民的行列像海洋,各色各样,红的绿的,猎猎飘动的旗帜,就像翻腾的海浪。”如海的人民正涌动着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在我看来,《记北京的胜利日》如同一首多声部合成的时代交响乐,激越人心;是一部真切地记录着历史瞬间情怀与物态的珍贵文献,其间活动着将帅、战士和人民那栩栩如生的形象。置身于作者描绘的宏大的历史场景中,我们的心中会涌起一种历史的豪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由历史巨变而呈现的雄壮之美,正是由缔造历史的人民血染而成。“人民,中国人民,经历过多少灾难,流淌过多少血泪,而现在挺身而出,奋勇前进,人民,这时我们的人民是何等的美呀!”而那些血洒战场的将士则是其中的最美者。刘白羽的作品努力发现并讴歌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的英雄的美质—这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壮烈之美。作者对将士真挚而深沉的情愫来自如火如荼战斗生活的直接感染。他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人民军队的伟大。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为了胜利、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造就了他们壮烈之美的巨大的感染力量:“我站在这里,我感到伟大的历史的火焰,正熊熊燃烧,我将熔化在这里而一齐昂扬,鼓舞我眼望着这样激烈战争,不能一瞬眼,不能一喘气,我默默站在夜空下,默想着那些在火中、枪弹声里,为了全世界的和平、光明,奔走呼号,奋勇直前,浴血奋战的英雄的身影……”英雄的热血滋润和平之花的开放,烈士的牺牲正是为了迎来光明的曙光。正具有这样的意义,刘白羽笔下为人民捐躯的英烈,在读者的心目中被垒成一座座伟岸的高山。在那些牺牲者中,有高级将领。左权是八路军的参谋长,“自从一九三七年一渡黄河出发抗战,四年多了,他从未回来休息过。”“战争中,左权同志为了保卫总司令部,奋勇进击敌人。谁知就在这次麻田之战里,他受了敌人的炮弹轰击而牺牲了。”牺牲时36岁。这是一位无私忘我、忠诚奉献的战将。也有出生入死的基层指挥员,战斗英雄曹纬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这是一位“随时准备牺牲自己性命,贡献于伟大的革命事业”10的钢铁英雄。在刘白羽的作品中,牺牲者更多的是那些冲锋陷阵、浴血搏战的普通战士。作者以悲痛而又崇敬的心情叙写一个个悲壮忠烈的故事。他要告诉读者的是:“胜利是从艰难困苦当中生长出来的,是成千成万人民鲜血与生命所创造的,是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坚强不息,前仆后继,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所创造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刘白羽的报告文学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富感染力的教材。同时,作者所着力表现的烈士那种为了多数人的和平、光明而甘愿献身,为了他人的生存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至仁至爱,正体现着人类最美好的品性。英雄所演绎的故事或许会淡远,但其中所蕴藉的至美人性将会走向永恒。而这正是刘白羽报告文学艺术感染力弥久的最重要的因素。刘白羽报告文学的壮美,其最美处也就在于它所表现出的英雄的壮烈之美。
在刘白羽的人物报告文学中,《一个战斗英雄的传记》写得最为成功。作品的成功在于具体而独特地再现了战斗英雄的感人风采,典型而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卓越的品质” ,以独具个性的“这一个”反映出一代英烈的精神品格。作品主人公曹纬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作为典型的共性特征,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无产阶级的硬骨头”精神,又有他自身独有的个性化的神韵。作者对人物的独特给予充分的关注,注意择取典型的细节对人物作具象化的处理。刘白羽曾说:“对于报告文学作者,鲜明的、精彩的、典型的生活细节显然是绝顶重要的。”在再现曹纬这一形象时,典型细节的运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个细节最具光彩。在一次战斗时,上级下命令调指导员曹纬到团政治处担任组织干事。依理,他作为“机关”的人,可以不参加连队的战斗;或者即使参加战斗,也不必承担重负。但是“曹纬不是回避战争的人… …在党的支干会议上他说:`我带突击排。’”连长牺牲了,他“抑制着悲恸,挺身而起,代理了连长。”一直到战斗胜利结束,“曹纬洗洗身上的血迹和泥斑,他到团部政治处去担任组织干事了。”作者就是这样提取最能烛照人物精神世界的高品位的材料刻画人物,从而使其所讴歌的形象呼之欲出地走向读者,以其可触可摸的壮烈之美,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读刘白羽报告文学,常有气势扑面而来之感。作品的气势与语势有关,语势则由情势造成。刘白羽是一个激情澎湃的作家,他说:“我是用全部真挚的感情写的,我一方面描写现实生活,一方面述说自己的热爱。”这种语言的抒情性与情绪化,就成为刘白羽散文、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与之相应,作品多有这样的短句、感叹句:“今天起得早,脚步也迈得快,到江南去呀!不要落在后面呀!我又看到了英勇善战的兄弟们了,只要看一眼也是可爱的呀!”这种语言蕴有情感的律动,对读者别有一种感染力。此外,作者还常用排比的语式,增大语言表情的强度:“在这里这一切:每一次战斗,每一滴血汗,每一星火花,每一片弹片,都渗透了英雄主义,都闪着奇异的光彩,都深刻说明中国人民对于叛逆祖国的人的庄严的惩罚。”铺排的语言设计,抒写出人民威武豪迈的壮气。
刘白羽报告文学的语言情浓彩郁,不枯不白;但它并不浮华浅薄,而具有某种份量和力度。作品于情采之间尚有哲理的渗透。作者在叙写人事物象时,常会情动于中,理思其间,发而为声,形成政论风发的表达景观:
我们一路上看到胜利的光辉,也看到人民生活的苦难。谁要觉得胜利像换一张画片那样,昨天受苦,今天享福,那真是轻浮的市侩的想法。新的社会是从旧的社会里长出来的,虽然悲惨的血污是丝毫不能遮掩幸福的光辉,但胜利的幸福毕竟是带着悲惨的血污出现的……
这是《横断中原》煞尾时的一段议论。全篇写了作者由北京南下途中所见所闻的胜利景象和欢欣之情,总的基调是“昂奋”的。作者于结尾处由眼前行路维艰(敌人破坏、天下大雨)之实景,生发出关于胜利与苦难的深刻思考。这种论理具象(借象说理),得情(情理交融),精警(辩证分析),是对全篇主题的画龙点睛的提升。作者于“昂奋”、“欢欣”之中,提示人们持有清醒,由此作品也就有了厚度和力度。
评:解放战争通讯集,中国历史暴风雨。历史场景横断面,震撼心旌雄壮气。
楼主 中国读书达人  发布于 2019-05-26 07:47:29 +0800 CST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字数:3682

发表时间:2019-05-26 15:47: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26 11:06:20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