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第四十五期】 智者大师与南北学风

【闲谈第四十五期】 ,是关于南方与北方,北方人心里的南方,南方人眼里的北方,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这里,有自然地理的南方与北方,有历史地理的南方与北方,有人文地理的南方与北方。当然,还可以生造一个:还有情感地理的南方与北方。郭小米说,所有的北方都是南方的北方,说得好,同理,所有的南方也都是北方的南方。最喜欢南方的,可能是位北方人,而最喜欢北方的,则可能是位南方人。比如隋炀帝,我始终认为他有江南情结,当他意识到天下大势已去的时候,他回到了扬州。那是他当晋王时的扬州,那是他当扬州总管的扬州,那是他“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的江南。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5 15:37:34 +0800 CST  
先开个头,慢慢写:)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5 15:38:12 +0800 CST  
@浅碧桔梗 2019-04-06 14:23:41
讨论南北方,其实很无聊。
我是不是又瞎说大实话得罪人了?就当我情商低自言自语吧。
地球是圆的。
站在南极点上,任何地方都是北方。可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四周没有孤城玉门关,
全是冰川。
站在北极点上,任何地方都是南方。可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四周没有莺啼绿映红,全是冰川。
而南北回归线之间,根本不存在南北方。
世界只存在气候,不存在地域。南北方是一个伪命题,真实命题是一......
-----------------------------
:)
好,那我先将主题放在一边。其实,就上面几位的跟帖,就有许多可以闲聊的话题了,当然也包括隋炀帝。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6 15:13:45 +0800 CST  
加泥提到讨论南北的不易,确实如此,北方太大了,南方也太大了,并且,无论南方和北方,都具有多样性。比如,同属北方,无论自然还是人文,东北不同于华北,华北不同于西北。即使是东北,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也有异于吉宁与黑龙江。因此,以有限的人生与经历,我们对北方或南方的认知,其实都只是些片段。也因为如此,当大家谈起北方与南方,就会带有明显的“我”的特征:我的北方,我的南方,它是以我的经历我所接受的知识与我的想象为基础的,或者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北方,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南方。这个,看看【闲谈第四十五期】的跟帖就可以发现。北方南方,题目大,不好谈,但谈北方南方中的小,那就容易多了,比如,谈谈陕西的羊肉泡馍、东北的小鸡炖蘑菇、广东的盐焗鸡、四川的辣子里面找鸡丁,都好谈,而且一定会很热闹。明知大不好谈,所以关于南方,我选择的是小,即关于人文这一侧面,并且还是关于学风这一更小的侧面。当然,这个小也是相对的。
想稍微全面一点了解南方与北方,真是不容易,多一些行走,可能是最实在的方法。司马迁有《货殖列传》 ,对各地的山川地理自然物产谋生方式与民之俗人之性的关系,多有记述,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与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的行走经历分不开的。由此,想起过去已近百年的那场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讨论,我敬重他们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所做的努力,但我常常怀疑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原因:他们都走得不够。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7 15:12:52 +0800 CST  
@samwang996 2019-04-05 18:59:19
谈智顗与佛教么?佛学开始从玄学独立,江东义门江北禅法融合,形成中国本土佛教。
-----------------------------
是的:)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7 15:19:50 +0800 CST  
@楚木先生 2019-04-06 13:40:40
那么中部呢
是南方同时又是北方
好像有点占便宜啊
-----------------------------
不是好像,是曾经确实“占便宜”:)
慢慢聊:)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7 15:24:12 +0800 CST  
@楚木先生 2019-04-06 13:40:40
那么中部呢
是南方同时又是北方
好像有点占便宜啊
-----------------------------
在距今 5500—4500 年这一时间范围内,从考古学文化看,这块土地上,存在着三种文化类型:红山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一个北方,一个中原,一个南方,它们都处在早期国家的某一阶段。从考古发掘看,红山文化基本是神权的,良渚文化神权与王权并存,但以神权位主,而中原的仰韶文化(二里沟类型),则以王权为主。后来的发展是,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都逐渐消失了,并且看不出延续的痕迹,唯独重王权的中原文化稳定的传承下来并不断发展。中部好像是占了便宜:)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7 16:23:18 +0800 CST  
@酒醉扶墙走 2019-04-06 16:28:08
乾隆帝也极爱江南。亲历亲为十年建成宁寿宫花园,倦勤斋像小仙楼,把烟雨江南搬进了自己家。
-----------------------------
以帝王之力,乾隆可以搬来江南的形,但他却搬不来江南的神,没有烟雨,那神就散了:)
问好醉兄!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7 17:47:24 +0800 CST  
@浅碧桔梗 2019-04-06 14:23:41
-----------------------------
我想说智者,桔梗却想歪楼谈隋炀帝,挺有趣的,那就歪吧,歪到哪儿算哪儿:)
其实,我对隋炀帝也是很感兴趣的。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8 11:46:03 +0800 CST  
也恰好,隋炀帝是智者大师的弟子。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8 11:48:08 +0800 CST  
智者大师俗姓陈,法号 智顗 。

隋开皇八年(588年)冬,二十岁的晋王杨广统五十万大军攻陈,南朝历宋、齐、梁、陈四朝,终于彻底倾覆而统一于隋。隋虽完成了统一,但当时的江南的并不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已北返的杨广又被任命为扬州总管,以稳定新吞并的江南局势。杨广攻陈时,智顗正在金陵,陈亡,与陈王室关系密切的智顗也随之离开金陵,西上庐山,居东林寺。扬广崇奉佛教,对作为南朝人望的高僧智顗自然极为重视,于是屡次遣使,请智顗前往扬州传戒。智顗三次推辞,杨广锲而不舍,智顗只好前往扬州。在扬州,智顗为扬广授菩萨戒,扬广则尊智顗为“智者大师”,后世尊称智顗为智者大师、智者,便缘由于此。在扬州,杨广还为他广设千僧大会,礼遇之隆,有甚于陈宣帝、陈后主父子。因此,至少在名义上,智者与扬广,是师徒关系。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8 13:11:59 +0800 CST  
为报答出生地之地恩,智者离开扬州后回到故乡荆州,杨广为他建玉泉寺,以了夙愿。两年后,又应杨广之请重返扬州讲经八个月,随后回到天台山。公元597年,扬广又虔诚地遣使入山迎请,智顗抱病出山,但只走到天台山西面的石城寺,便因病重而不能前行,他给扬广写了一封遗书,三天后就去世了。这一年,他六十岁。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8 16:53:40 +0800 CST  
在历史上,杨广是位复杂的人物这里,不想从大面上去对他作历史评价,不易说清楚,我关注的,是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比如,他和智者大师的关系。
智者病重时,扬广曾急遣太医前往石城,智者去世后,他遵照智者的遗願在天台山造寺,寺成,初名天台寺,杨广又亲为该寺定名为国清寺,并以大篆亲笔书写匾额,应当说,扬广对智者是十分敬重的。从现存的《国清百录》看,其中中保留的杨广向智者请教、问侯的书札便有数十通,即使他从扬州返回长安述职的途中,也不忘遣使向当时远在玉泉寺的智者大师致书问候。《国清百录》中,还保留了一份杨广在扬州向智者赠送礼物的清单,从礼单上看,数量之多自不必说,而礼品的用途,可以说将智者的生活日用都照顾到了:被褥、纱帐、枕头、鞋袜、布裙、偏袒、束衣带、凉扇、火炉、炉具、小丌、香、香具、笔墨纸砚、唾盂、洗澡用于冲洗的灌壶等等等等,还有五十贯零用钱,甚至,还有挠痒痒的铜挠搔——老头乐。
看人,有时要注意细部,《国清百录》中的这份礼单,正是真实的记录了隋炀帝的某一个细部,他将年迈的智者大师一年四季生活起居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不是师生真情,不可能想得这么细致。
智者去世后,扬广仍与国清寺智者的弟子们往来密切,即使在当了皇帝后,仍是如此。他在致国清寺僧书信中,屡称智者为“先师”,并发愿“世世代代愿为先师弟子”,这份虔敬,应当是真实的。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8 17:26:49 +0800 CST  
以今天看,像杨广这样对待他老师的人,真是不多了,但杨广在历史上又是一位评价不一的人,而之所以评价不一,在于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由此,想起人性,想起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历史上关于人性的问题,抽象的讨论很多,大体上有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善恶混等,当然,还有将善恶两边放下,讲性伪,即自为的人性论。这些对人性的讨论,有高度,但是却不细致,因为我觉得,人,实在是个非常复杂的存在,并且还是个动态的存在,人由小到老,这是动,每天面对不同的人、事、场景,这也是动。既是动,便难以“止”,所谓止于至善,其实是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谈何容易,所以孔子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禅宗则讲:大悟三百遍,小悟不计其数。将保任的功夫,看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仅“止于至善”不容易,恐怕“止于至恶”也同样不容易。究其原因,大概在于人的存在本身:人,不纯粹,也不可能纯粹。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9 14:49:34 +0800 CST  
那么,人之不纯粹到什么程度?还是要回到智者大师,因为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也是唯一一位对人性的复杂性作出细致分析的人,这就是他的是他的十性互具学说。
关于这一段,越山老师讲的很清楚,我直接移过来。
智者的十性互具学说,包含在他的“一念三千”的理论之中,我们将它剥离出来看。
智者认为,人之一心,具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以上称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以上称四圣)这十种法界,这便是十性。这十法界、十性不是固定不移的,六凡可以向上达于圣,四圣可以向下移于凡。并且,十性是相互具备的,每一法界,每一性都将其它九种法界、九种性包含在自身之中,如此,十性互具的结果,便由一心具十法界推至一心具百法界了。
要言之,在智者大师看来,人性之中既有佛性,也有菩萨性、缘觉性、声闻性,乃至神性、阿修罗性、地狱性、饿鬼性、畜生性;而被觉悟之光环绕的佛、菩萨、缘觉、声闻,也有人性、神性、地狱性、饿鬼性、畜生性。极而言之,饿鬼、畜生,其性中有佛、菩萨之性;佛、菩萨,其性中有饿鬼、畜生之性。当然更不用说人了,人有佛的一面,也有畜生的一面,甚至有地狱的一面、饿鬼的一面。佛之为佛,不在其性中无恶,而在其不修恶,阐提之为阐提,不在其性中有善,而在其不修善。并且,智者认为,所有染、净、善、恶,都是天然的性德。
智者的这一思想,在一千四百年前的陈隋之际,可说是前无古人的。若从佛学史的角度看,这一学说,为后来禅宗凡夫即佛、佛即凡夫,佛与一切众生本来平等的思想作了理论的准备,但从一般世俗的角度看,智者大师所揭示的,其实是人性的复杂与多样。并且,他还坦然承认这种复杂性与多样性,将其视为人的天然的性德。也就是说,人之本性中的诸多因素虽可大体按善、恶归类,但在实际上,却绝不是善恶二字可以说尽的。

读智者大师的性具学说,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已:我呢?我有佛的一面吗?想想,有,至少偶然有过,我曾经小心翼翼的扶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过马路;我有畜生的一面吗?想想,也有,因为,我也象小毛驴一样出自本能的在草地上打过滚;我有恶鬼的一面吗?粗想想,至少小恶鬼的一面是有的,因为我也杀鸡杀鱼,鲜血淋漓。那么,大恶魔的一面呢?细想想,很惭愧,也有过,在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时,我真曾动过恶念:踏平日本!
读智者大师的性具说,我想起吴承恩笔下的如来佛:慈眉善目的是佛,救苦救难的是佛,弟子向取经的唐僧师徒索贿,睁只眼闭只眼的,也还是佛。佛尚如此,何况人!
人,尊的是圣,拜的是佛,躲的是鬼,爱而近之的,却是人。人之可爱,大概正因其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多样性的吧?智者大师将十性看作是天然的性之德,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唯其如此,人才是人!善,是人性之美,即所谓人性的光辉,这不错。但换一种方式看,是否可以说,人性的多样性本身就是美?正因为人性的多样性,才有了多姿多彩的人的世界。真有一天,满街都是圣人,一定会了然无趣!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9 15:13:39 +0800 CST  
我常去扬州,每次去,都不是直接走镇江扬州间的大桥,而是先到镇江,走到江边,再乘汽车轮渡过江,到对岸的瓜州。那水天空阔的感觉,比乘客轮要好许多。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09 15:42:41 +0800 CST  
扬州,我去得多的地方,是大明寺、平山堂和雷塘的隋炀帝陵,隋炀帝真实葬地被发现后,我反而没机会在去扬州。
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隋炀帝死,是他的妻子箫后带着宫人用床板做成棺椁,将他殡于江都宫流珠堂。此后,箫后的经历非常坎坷,她带着幼孙、皇室诸女,先是被乱军带到了聊城,之后窦建德率兵攻城迎回箫后,并将她暂时安置于武强。杨广的堂妹,亦即箫后的小姑义成公主,是东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在得知此事后,处罗可汗又将箫后迎至东突厥,安置于定襄,十二年后,(贞观四年),唐太宗灭东突厥,箫后才被迎回长安,并受到礼遇。又十余年,箫后去世,唐太宗以帝后之礼送其至扬州与隋炀帝合葬。
杨广与李渊是表兄弟,是李世民的表叔。
这世界有时真小。
说到世界之小,也可以谈谈智者大师与箫后。
开皇十五年(595年),时为晋王妃的萧后生了一场大病,久久不愈,杨广十分着急,致书智者大师,请求他为萧妃祈福。远在天台的智者大师率僧侣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为箫后祈福,之后萧妃便痊愈了,杨广十分高兴并为此举行庆祝,箫后对智者大师自然也是心存感激。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对于智者来说,箫后,其实是仇家的后代。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10 12:20:30 +0800 CST  
在去扬州
再去扬州
——敲错了:)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10 12:22:04 +0800 CST  
我们先来看看智者大师与箫后的家世。
智顗(538——597年),俗姓陈,原籍河南颖川,出身于官宧家庭。晋室东渡,其家亦随之南迁,寓居荆州华容。智顗之父陈起祖,为梁朝官吏,梁元帝时,官拜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其兄陈鍼,为晋安王(梁武帝之子箫纲。这是他即皇帝位前的封号)中兵参军。
箫后(567年-647年),出身于南兰陵箫氏世家。曾祖父为梁昭明太子箫统,祖父为昭明太子第三子、后梁宣帝箫詧,父为后梁孝明帝萧岿。萧后生于二月,江南风俗以为不吉,遂辗转由叔、舅收养。
梁武帝晚年,有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梁武帝死,湘东王、荆州刺史箫绎(梁武帝第七子,驻江陵)平乱后自立为帝,以江陵为都,是为梁元帝。两年之后,即梁元帝承圣三年,西魏于谨率大军攻破江陵,俘杀梁元帝,十余万人被掳至北方为奴,余众流离,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江陵城被彻底平毁。这场野蛮战争的惨痛记忆,留在著名文学家庾信的笔下,这便是千古名篇《哀江南赋》 。
这场战争,也给智者带来巨大的人生变故与精神伤害,在这场战争中,智者大师的父母双双遇难,亲属亦流离四散,一个生活优裕的官宦子弟,转眼间沦为无所依傍。在繁华丧尽后,他开始重新审视社会,思索人生。而正是这一思考,让他开始重新选择人生道,寻找精神归依。于是,在为双亲服丧三年后,他便毅然发願为僧,这一年,他十八岁。
而造成这一切的,恰好与箫后的祖父、时为雍州刺史(驻襄阳)的箫詧有关,引导西魏大军南下攻江陵的,正是箫詧。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10 16:35:00 +0800 CST  
萧后生于二月,江南风俗以为不吉,遂辗转由叔、舅收养。
——————
今天的江南仍有这种风俗,在常州、武进、宜兴这条线上表现尤为明显,小孩出世,多要认寄妈、寄父,并有认真的仪式。生于二月不吉,好像没听人说了。
楼主 草桥关  发布于 2019-04-10 16:58:01 +0800 CST  

楼主:草桥关

字数:7324

发表时间:2019-04-05 23:37:3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24 15:33:25 +0800 CST

评论数: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