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 孟子朱子误读《詩•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网路涯叔,道路以目。


一楼献给涯叔 :(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13 13:47:11 +0800 CST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13 19:15:42 +0800 CST  
[稽古] 孟子朱子误读《詩•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朱子语录】

(南宋)朱熹《詩經集傳》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音夷〉、好是懿德。天監有周、昭假〈音格〉于下〈叶後五反〉。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賦也。烝、衆。則、法。秉、執。彝、常。懿、美。監、視。昭、明。假、至。保、祐也。仲山甫、樊侯之字也。
○ 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築城于齊。而尹吉甫作詩以送之。言天生衆民、有是物必有是則。蓋自百骸九竅五臟,而達之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無非物也。而莫不有法焉。如視之明、聽之聦、貌之恭、言之順,君臣有義、父子有親之類是也。是乃民所執之常性。故其情無不好此美德者。而况天之監視有周、能以昭明之德、感格于下。故保祐之、而爲之生此賢佐曰仲山甫焉。則所以鍾其秀氣、而全其美德者、又非特如凡民而已矣。昔孔子讀詩至此而贊之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彛也,故好是懿德。’而孟子引之、以證性善之說。其旨深矣。讀者其致思焉。



西周早期《大盂鼎》(《集成》2837)铭:“丕显玟王受天有大令,在珷王嗣玟、作邦、闢厥匿、匍有四方、畯正厥民。……先王受民、受疆土。”

《尚書•周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

《大盂鼎》与《康誥》提出了一个元命题:文王受命(受命、受土、受民)。


西周中期《墙盘》(《集成》10175)铭:“曰,古文王初,盭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屏匍有上下(四方),䢔受万邦。”

《墙盘》提出了一个元命题:上帝降懿德。


《孟子•梁惠王下》:“《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梁惠王下》所引之逸《書》提出了一个元命题:天降下民(天生民)。

﹝“天作之君(天立君)”命题是元命题“文王受命”的子命题。﹞


《尚書•周書•召誥》:“天其命哲(智)、命吉凶、命歷年。”

《召誥》提出了三个元命题。命题一:天其命哲(智);命题二:天其命吉凶;命题三:天其命歷年。



六个元命题:1、文王受命(天授命);2、上帝(天)降懿德;3、天生民;4、天其命哲(智);5、天其命吉凶;6、天其命歷年。



《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生烝民”句,归入“天生民”元命题。

“有物有則”句,可归入“天生民”元命题、“天其命哲(智)”元命题和“上帝降懿德”元命题。

“民之秉彝”句,可归入“天其命吉凶”元命题和“上帝降懿德”元命题。

﹝“民秉彝/非彝”命题是元命题“天其命吉凶”(皇天福善禍淫)的子命题。﹞

“好是懿德”句,可归入“文王受命”元命题和“上帝降懿德”元命题。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与“民執非彝、不好懿德。”

【非彝】 “率肆于酒”(荒腆于酒)、“喪威儀”、“不孝不友”

1、

西周早期《大盂鼎》(《集成》2837)铭:“我聞,殷述(墜)令,隹殷邊侯、田(甸),越殷正、百辟,率肆于酉(酒),古(故)喪師。’”

《尚書•周書•酒誥》:“我聞亦惟曰:‘在今後嗣王酣,身厥命,罔顯于民、祗保,越怨不易。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彝,用燕喪威儀,民罔不衋(盡)傷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國,滅無罹。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罔愛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2、

《尚書•周書•康誥》:“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弔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


【彝】 “酒無敢酣”(無彝酒)、“烝祀無敢酖”(德將無醉)、“孝友惟型”

1、

西周早期《大盂鼎》(《集成》2837)铭:“在越御事,虘!酉(酒)無敢酣,有髭烝祀無敢酖。”

《尚書•周書•酒誥》:“小子、有正、有事:無彝(常)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

2、

西周早期《曆方鼎》(《集成》2614)铭:“曆肇对元德,孝友惟井(型)。乍(作)宝尊彝,其用夙夕䵼享。”

[曆] 作器者。
[肇] 肇:始,肇始。副词。
[对] 对:扬,对扬。动词。显扬,称扬,颂扬的意思。
[对元德] 相似例句:“对扬厥德”(《师艅尊》、《师艅鼎》)
[孝] 孝:子祗服厥父事。
[友] 友:兄友于弟。
[惟] 惟:助词。相当于“是”。
[型] 型:范,型范。规矩的意思。名词。“型”是铸造青铜器所使用的陶范。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水之就下”是自发过程,而“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非自发状态。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14 12:58:17 +0800 CST  
【更正】 [友] 友:弟恭兄、兄友弟。

【迪(由)彝教】


《尚書•周書•君奭》:“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 亦惟純(屯)佑(右)、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見冒(勖),聞于上帝,惟時受有殷命哉。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後暨武王誕將天威,咸劉厥敵,惟茲四人昭武王,惟冒(勖),丕單稱德。”

[純(屯)佑(右)]

“屯”(純)概念,或写作“屯右”(純佑),对周人而言,重要性不亚于“德”概念和“智”概念。至少在西周的铭文中,“屯”概念出现的频次,远高于“德”概念和“智”概念。

周厉王《五祀㝬鐘》(《集成》358)铭:“受(授)余屯鲁”

秦武公《秦公鐘》(《集成》262~266)《秦公鎛》(《集成》267~269)铭:“屯魯”

秦景公《秦公鐘》(《集成》270)《秦公簋》(《集成》4315)铭:“以受屯魯”

“魯”,训为“大”。周厉王、秦武公、秦景公,向皇天上帝、向先王先公祈求赐予“屯魯”。


西周晚期《师望鼎》(《集成》2812)铭:“丕顯皇考□公,穆穆,克明厥心、慎厥德、用辟于先王、得屯、亡敃。”

西周晚期《虢叔旅鐘》(《集成》238~244)铭:“虢叔旅曰:丕顯皇考惠叔,穆穆,秉元明德、御于厥辟、得屯、亡敃。”

“穆穆”,形容皇考的容貌。师望、虢叔旅在铭中称颂先父:克明厥心(明心即明智)、慎厥德(秉元明德)、辟于先王(御于厥辟)、得屯、亡敃。也是“心(智)”、“德”、“屯”三者并举。

《尚書•周書•君奭》:“天維純佑命,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

前贤认为,“‘天維純佑命’,犹云‘天維命純佑’,倒文也。”

如此,“天維命純佑”也是一个元命题。

“屯”(純)概念很重要,但是,其确切的意思,现在已经不清楚了。

我个人希望自己活的单纯一点,希望我周围的世界也单纯一点。或许,“屯”(纯)就是“单纯”、“纯一”那个意思?


[秉德]

《墙盘》(《集成》10175)铭:“上帝降懿德”

《尚書•皋陶謨》:“天命有德” [命] 命:赐予。

“天命有德”(天赐予德)、“天維命純佑”(天赐予純佑)、“天其命哲(智)”(天赐予智)、“天其命吉凶”(天赐予吉凶)、“天其命歷年”(天赐予歷年)。


《尚書•周書•多方》:“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寧”
《尚書•周書•多士》:“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

“秉”“奉”同义,互训。

[奉] 奉:承。《說文解字》:“奉,承也。”

如此看来,“秉德”一概训读为“秉承德”(下位者承受上位者之德,然后執持其德。)更恰当更合适。


[迪知天威]

读民科小白帖子者,一定知道我对“迪”字的发明,我在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昭文王迪]

[昭] 昭:显,明,显明。
[文王迪]:文王之训。

《尚書•周書•畢命》:“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

“昭文王迪”(显文王之训),也就是敷布文王大德于天下。


《尚書•周書•君奭》:“(奭)又曰:‘無能往來茲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國人。’”

(当周公提到文王时期“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这五个贤臣的名字的时候)召公插话说:“(这几个人)不能来这里行彝教,文王之德没能降于国人。”

[無能往來茲]:不能来这里。
[迪] 迪:行。动词。
[迪彝教]:行彝教。

[蔑] 蔑:未,没有。动词。
[文王蔑德降于國人] 蔑文王德降于國人(没文王德降于国人)

所谓的“迪彝教”(行彝教),也就是“昭文王迪”,也就是敷布文王大德于天下。



《國語•周語中》:“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國,無從非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無從非彝”就是“從彝”。

民“從彝”就是“民秉彝”。


回过头来再看《詩•烝民》“民之秉彝”

“敷布文王大德于天下”(迪彝教)在前,“民之秉彝”(民秉承彝教)在后。

也就是说,“民之秉彝”非自发状态。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15 13:33:26 +0800 CST  
我重写了本帖的第一部分。




三千年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就是“天崇拜”和“祖先神崇拜”。

三千年中国文化积累的精华和糟粕,皆是中国人对“天”和“祖先神”的响应。


【元命题】


西周早期《大盂鼎》(《集成》2837)铭:“丕显玟王受天有大令,在珷王嗣玟、作邦、闢厥匿、匍有四方、畯正厥民。……先王受民、受疆土。”

《尚書•周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

《大盂鼎》与《康誥》提出了一个元命题:文王受命(受命、受土、受民)。

[命] 命:大命。名词。


西周中期《墙盘》(《集成》10175)铭:“曰,古文王初,盭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屏匍有上下(四方),䢔受万邦。”

《尚書•皋陶謨》:“天命有德”

《墙盘》与《皋陶謨》提出了一个元命题:天命有德(上帝降懿德)。

[命] 命:赐予。动词。


《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孟子•梁惠王下》:“《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烝民》与《梁惠王下》所引之佚《書》提出了一个元命题:天生民(天降下民)。

﹝“天立君(天作之君)”命题是元命题“文王受命”的子命题。﹞


《尚書•周書•召誥》:“天其命哲(智)、命吉凶、命歷年。”

《召誥》提出了三个元命题。命题一:天其命哲(智);命题二:天其命吉、凶;命题三:天其命歷年。

[命] 命:赐予。动词。


六个元命题:1、文王受命(天授命);2、天命有德(上帝降懿德);3、天生民;4、天其命哲(智);5、天其命吉凶;6、天其命歷年。

文王受命(天授命);“天命有德”(天赐予德);天生民(天降下民);“天其命哲(智)”(天赐予智);“天其命吉凶”(天赐予吉凶);“天其命歷年”(天赐予歷年)。




(“天崇拜”包括拜百神。西天佛老、菩萨、罗汉掺合蟠桃会,混在天庭,佛教很快很好地融入于“天崇拜”。)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17 07:52:09 +0800 CST  

《班簋》,宋代出土面世。清代皇家编的《西清古鉴》收录了其图形与铭文,清代《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录了《班簋》文章。据传说,班簋原为皇家的收藏品,八国联军之乱,班簋流失于民间。“文革”浩劫,班簋被毁成若干大小不一的碎片,并被送到废品回收站。1972年,北京文物清理拣选小组从废品回收站抢救出班簋碎片,送回故宫作文物修复。


【東國㾓(猾)戎无彝】

关于班簋铭的考证及文义的疏通,一千年来,前贤们已发表了很多意见。除了以下这段文字,其余的基本都已疏通。

西周中期《班簋》(《集成》4341)铭:“‘訧天畏(威),不畀屯(純)。’陟,公告厥事于上:‘隹民亡延在彝,昧天令,故亡。允哉!顯隹敬,德亡卣(攸)違。’”

[訧] 訧:渺视。动词。
[天畏(威)]:名词。
[訧天畏(威)]:(東國猾戎)渺视天畏(威)。(意思是东国猾戎小看、轻视、不屑、看不起天威。)

[不] 不:否定词。
[畀] 畀:赐予;恭受。这里用作“恭受”。动词。(上位者:赐予;下位者:恭受。)如:“[受] 受:受;授。”文王受命(天授命)。相似例句:《尚書•周書•多方》:“刑殄有夏,惟天不畀(賜予)純。”
[屯(純)] 屯:名词。
[不畀屯(純)]:(東國猾戎)不恭受屯(純)。(意思是东国猾戎不识抬举。)

[陟] 陟:陟:登。动词。一个词,也是一个句。(意思是登上高台。)《說文解字》:“陟:登也。”

[公] 公:毛公。
[告] 告:祭,告祭。祭祀动词。
[厥] 厥:其。代词。
[事] 事:名词。
[厥事]:三年静东国之事。
[于] 于:介词。
[上] 上:皇天上帝。名词。
[公告厥事于上]:毛公告祭皇天上帝,报告其三年静东国之事。

[隹] 隹:助词。
[民] 民:东国猾戎民众。
[亡] 亡:无。动词。
[延] 延:长久、长期。副词。
[在] 在:介词。
[彝] 彝:名词。
[隹民亡延在彝]:(東國猾戎)民众长期无彝。(意思是东国猾戎不行彝教。)

[昧] 昧:没有存于心里面的意思。动词。
[天令]:名词。
[昧天令]:(東國猾戎)没把天令放在心上。

[故] 故:因果连词。
[亡] 亡:灭,灭亡。动词。
[故亡]:所以灭亡。

[允哉]:信哉。感叹句。

[顯] 显:明,显明。动词。省略了宾语的动宾短句。作主语。显民显族显邦之显。
[隹] 隹:助词。唯有的意思。作谓语。
[敬] 敬:恭,恭敬。动词。省略了宾语的动宾短句。作宾语。敬德之敬。
[顯隹敬]:显民显族显邦唯有敬德。

[德亡卣(攸)違] → [亡卣(攸)違德]
[亡] 亡:无。否定词。
[卣(攸)] 攸:所。介词。
[違] 違:遠,離,遠離。动词。
[德]:名词。
[亡卣(攸)違德]:不要远离德。


【译文】“东国猾戎不屑天威,不识抬举”,毛公登上高台,告祭皇天上帝,报告其三年静东国之事,说,“东国猾戎不行彝教,没把天令放在心上,所以族灭邦亡。信哉!显民显族显邦唯有敬德,不要远离德。”


一千年来,没有人能读通上面这段文字。

在我看来,这段文字平铺直叙,就像今天的白话文一样容易理解。

关键是,你要把《尚書》和金文材料中所有关于告祭的资料集合在一起,把“秉彝/非彝”命题的所有资料集合在一起,再开始读这段文字。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18 18:04:40 +0800 CST  


【秉彝三要素】

秉彝有三个要素:受屯(純)、秉德、迪知天威(畏天/知天命)


東國猾戎:1)不畀(受)屯;2)违德;3)訧天畏(威)、昧天令。

所以,毛公称其为“亡延在彝”。


(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五贤臣:1)純佑;2)秉德;3)迪知天威(畏天/知天命)。

所以,召公称其为“迪彝教”。


如此,《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可以改写为“民之受屯(純)、秉德、畏天(知天命)”



“畏天(知天命)”命题、“秉德”命题,这两个命题流传至今,而“受屯”命题却已经失传了。

子思读《詩•周頌•維天之命》“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屯)假(叚),[何]以溢我,我其收之。”,断错句,这可以证明,子思已经不知道“屯”(屯叚)概念。

《莊子•天下》:“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屯)、古人之大體。”

庄子知道“純(屯)”之名,却不知道“純(屯)”概念的内涵。



“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屯)假(叚)”,也就是“文王之德”与“文王之純(屯)假(叚)”,是二个命题。

《中庸》引《周頌•維天之命》“文王之德之純(屯)”,误会成一个命题。

《毛詩》抄《中庸》。

《中庸》引《周頌•維天之命》,引“子思子曰”。子思瞎发挥;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純於天道亦不已。純則無二無雜。不已則無閒斷先後。”程子在子思基础上,继续胡扯;朱熹继承子思子、程子,胡说八道就没有边了:(



民科小白曰:

孔子和老子也没提起过“純(屯)”概念,圣人从来不说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理解之事物:)

子思读《周頌•維天之命》,胡乱断句,没有底线,自己掉进沟里:(

《毛詩》抄《中庸》,编传《詩經》不负责任。

后世儒家,跟着朱子,躺在沟里读《中庸》,可笑之极。

民科小白我在这里稽古,给《周頌•維天之命》补字,并重新断句,是吃饱了混天黑~~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20 10:19:10 +0800 CST  

周厉王《五祀㝬鐘》:“文人陟降,降余黃□、受(授)余屯魯”

[文人]:指前文之先王。
[陟降]:往来。动词。神在上、下界往来的意思。

[降] 降:受(授)。动词。
[余] 余:周厉王。
[黃□]:名词。不明是何物何事。

[受] 受:授,授予。动词。
[余] 余:周厉王。
[屯魯]:屯,屯叚。名词。


[文人陟降,降余黃□、受(授)余屯魯]

拆分为两句:

[文人陟降,降余黃□]

[文人陟降,受(授)余屯魯]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屯)假(叚),以溢我,我其收之。”

也拆分为两句: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以溢我,我其收之。]

[於乎!不顯文王之屯叚,以溢我,我其收之。]

[於乎]:语气叹词。

[不顯]:形容词。
[文王]
[之] 之:助词。
[屯叚]:屯,屯魯。名词。

[以] 以:连词。
[溢] 溢:溢及。动词。
[我] 我:周公(本诗的作者)。
[其] 其:助词。
[收] 收:受,收受。
[之] 之:代词。指代屯叚。


《維天之命》“不顯文王之屯叚,以溢我,我其收之”与《五祀㝬鐘》“文人陟降,受(授)余屯魯”

两者说的是同一个命题:先王授予后王“屯”(屯叚、屯魯)

1)皇天 → 授屯 → 文王

2)先王 → 授屯 → 后王

3)神(祖先神) → 授屯 → 子孙


朱熹《詩經集傳》:“此亦祭文王之詩。言天道無窮、而文王之德純一不雜、與天無閒。以贊文王之德之盛也。”

朱熹《中庸集注》:“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

朱熹还莫名其妙地引入了“诚”概念,简直是胡言乱语。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21 14:24:17 +0800 CST  
巷底臭椿老师好!

我前面已经说过,“‘屯’(純)概念很重要,但是,其确切的意思,现在已经不清楚了。”、“而‘受屯’命题却已经失传了。”

你这里又问了,我在想怎么把资料做成一个图表,让你看了一目了然。

突然就来了灵感,哈哈,这下我搞大了:)




草桥关老师!你是专业人士,快出来给我把把关:):):)


六个元命题:1、文王受命(天授命);2、天命有德(上帝降懿德);3、天生民;4、天其命哲(智);5、天其命吉凶;6、天其命歷年。

文王受命(天授命);“天命有德”(天赐予德);天生民(天降下民);“天其命哲(智)”(天赐予智);“天其命吉凶”(天赐予吉凶);“天其命歷年”(天赐予歷年)。



《詩經•魯頌•閟宮》:“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

《尚書•周書•君奭》:“天維純佑命,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

前贤认为,“‘天維純佑命’,犹云‘天維命純佑’,倒文也。”如此,“天維命屯右”也是一个元命题。

“天維命純(屯)佑(右)”(天赐予屯右)。



【语境:西周时期】

秉彝(常)有三个要素:受屯、秉德、智(知)天命

形于内谓之屯。行于外谓之德。明于心谓之智。


战国中期《令狐君嗣子壺》(《集成》9719)铭:“承受屯德”

战国时期,“屯”、“德”合流。


“屯、德、智”,三常也。


哈哈,我找到“五常”(五行)的历史原型了。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22 00:41:15 +0800 CST  
巷底臭椿老师好!


西周晚期《大克鼎》(《集成》2836)铭:“肆克智于皇天、頊于上下,得屯、亡敃、易釐、無彊。”

作器者大贵族膳夫克,朝廷重臣权臣,号称自己能够“智(知)于皇天”,号称自己“得屯”

“得屯”(井人佞鐘、梁其鐘、虢叔旅鐘、師望鼎)

以上四彝器,都是作器者在铭中称颂自己的先父“得屯”。

西周晚期《小克鼎》(《集成》2796~2802)铭:“用匄康□、屯右、眉壽、永令、霝冬、邁年、無彊。”

大贵族膳夫克向祖先神祈求赐予:“屯右”

“屯右”,传世西周文献写作“純佑”(《周書•君奭》)。

西周晚期《克鐘》(《集成》204~208)《克镈》(《集成》209)铭:“用匄屯叚、永令”

大贵族膳夫克向祖先神祈求赐予:“屯叚”

“屯叚”,传世西周文献写作“純嘏”(《逸周書•寶典》、《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大雅•卷阿》、《周頌•載見》、《魯頌•閟宮》)。

“屯叚”,《詩經•周頌•維天之命》抄写者误抄为“純假”。

屯、屯右、屯叚、屯魯,一也。

“屯”,名也。

“右、叚、魯”,形容词也。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22 10:26:47 +0800 CST  
【更正】 前面所说“作器者大贵族膳夫克,朝廷重臣权臣,号称自己能够‘智(知)于皇天’,号称自己‘得屯’”是错误的。“智(知)于皇天”、“得屯”是膳夫克描述祖先神。

1)“屯”概念的消失与“道”概念的出现,时间上是重合的。

秦景公“以受屯魯”,孔子和老子从来不提“屯”概念,只是扯“道”概念。

在秦景公之前,“屯”概念与“德”概念,犹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

在老子,“道”概念与“德”概念连体。在孔子,“君子之道”。

我说过,“第一次文本知识的下移,由上层下移到中层,始于春秋,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

或许,在下移过程中,“屯”概念改了名字,变身“道”概念?


2)屯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卦。

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一卦,坤卦是六十四卦之第二卦,屯卦是第三卦。

乾天坤地,这个屯代表什么呢?


3)“形于内谓之屯”

形于内谓之屯。行于外谓之德。明于心谓之智。

这三个命题是否成立?



无论如何,观念史与思想史都必须要重写了。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23 09:58:26 +0800 CST  
假设一:“屯”概念是孔子“道”概念的原型。

假设二:“屯”就是“理”。


(1) 《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可以改写为“民之受理(屯)、秉德、畏天(知天命)”

(2) 形于内谓之理(屯)。行于外谓之德。明于心谓之智。

(3) 乾、天;坤、地;屯、理。(乾天坤地屯理)

(4) 《尚書•周書•君奭》:“天維命理(純佑),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

【译文】天赐予理,由此,商邦各族群之长果然无不秉承其德、恭勤其事。

[天維命理]:天赐予(商百姓王人)理。

[則] 则:结果连词。可译为“由此”。
[商]
[百姓]:异性贵族。
[王人]:王族。
[商百姓王人]:名词。
[實] 实:果然。副词。
[罔不]:无指代词“罔”+否定副词“不”,构成双重否定的固定格式。
[秉] 秉:承,秉承。动词。
[德] 德:名词。
[秉德] :秉承其德
[明] 明:恭,敬。动词。
[恤] 恤:恤王邦王家。代指政事。名词。
[明恤]:恭其政事。
[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 由此,商邦各族群之长果然无不秉承其德、恭勤其事。



《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家語•好生》:“《豳》詩曰:‘殆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汝下民,或敢侮余。’孔子曰:‘能治國家之如此,雖欲侮之,豈可得乎?’”

(5) 《孟子•公孫丑上》:『《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

【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道] 道:理,事理,道理。

《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可以缩写为“未雨綢繆”四个字,是一个成语故事;《鴟鴞》“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是结合前面故事在讲一个道理;孔夫子“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也是在重复同一个道理。

由此可知,“其知‘道’乎”可以写成为“其知‘理’乎”。



《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6) 《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道] 道:理,事理,道理。

【故有物必有则】

孔夫子释“有物有则”为“有物必有则”。“必”(必然)是表明“有物”与“有则”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夫子以为,“有物有则”是一个普世道理。

“有物有则”,第一个“有”字是助词,第二个“有”字是动词,其实就是“物有则”。

夫子添“必”字,是为了他那些笨学生能够明白理解这个普世道理。

夫子还特意添加了一个“故”字,“故”在这里是连词,可译为“所以”。

夫子添“故”字,是赞诗作者吉甫知“理”,所以能够写出“有物(必)有则”这样的金句。



也就是说,在孔夫子那里,“理”就是“道”。或者说,至少,“理”是“道”的基本内涵之一,是“道”最基础的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夫子从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之“道”直接继承了西周的“屯”概念。

老子之“道”另有发明,这里不展开了。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23 17:17:17 +0800 CST  
“理”概念源流简史



【“屯”(理)概念】 公元前1050年

“理”隐在“屯”之中!


周公曰:“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屯叚,以溢我,我其收之。”(《詩經•周頌•維天之命》)

按:1、先王 → 授屯 → 后王;2、后王“得屯”。

周公曰:“天維命屯右,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尚書•周書•君奭》)

按:元命题“天維命屯右”(天赐予屯右)。

周公曰:“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亦惟屯右、秉德、迪知天威。”(《尚書•周書•君奭》)

按:五贤臣,“得屯”之人也。


【有物有則】 公元前800年

尹吉甫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詩經•大雅•烝民》)

[物] 物:事。
[則] 則:法。

按:“事理”隐在“物則”之中!



【“道”(理)概念】 公元前520年

“理”隐在“道”之中!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

按:“其知‘道’乎”可以写成为“其知‘理’乎”,“理”隐在“道”之中。



【“理”概念】 公元前250年

《韓非子•解老》:“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按:“理者,成物之文也”,韓非从“道”概念中析出“理”概念!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25 10:53:23 +0800 CST  



西周早期《大盂鼎》(《集成》2837)铭:“丕显玟王受天有大令,在珷王嗣玟、作邦、闢厥匿、匍有四方、畯正厥民。”

《尚書•周書•酒誥》:“文王肇國在西土。”

《逸周书•祭公》:“朕皇祖文王、烈祖武王,度下国,作陈周。”
《清华简•祭公》:“朕之皇祖周文王、烈祖武王,宅下国,作陈周邦。”


《周易•屯卦》:“(爻词)初九:磐(盘)桓(亘/垣),利居。貞,利建侯。”

[磐(盘)] 盘:垒;砌。动词。“磐”古同“盘”。北方人“盘炕”。王安石《金山寺》:“咄嗟檀施开,绣楹盘万础。”
[亘(垣)] 垣:牆。《說文解字》:“垣:牆也。从土亘聲。”
[磐(盘)亘(垣)] 盘垣:垒牆。作城(邑)的意思。

太古时代,一城(邑)一国。(参见考古人许宏:《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变局的考古学观察》)

[利] 利:动词。
[居] 居:宅。《爾雅•釋言》:“宅,居也。”

实话实说,

“磐”古同“盘”,不是我的发明,是学界的共识。

但是,二千年来,我没看到一个人将“磐桓”读为“盘亘(垣)”的。

“盘垣(亘),利居”(作城,利居),这是一个历史界、考古界的常识。

而二千年来,中国的识字人,硬是将“磐桓”训为“徘徊”,却全然不顾“徘徊,利居”狗屁不通。

二千年来,那些将《周易》当做算命书的人,自称搞什么命理学,硬是将中国三千年文化的“精华”糟蹋成了“糟粕”。


[貞] 贞:占卜。

[利] 利:动词。
[建侯] 建侯:自立为侯。建国称王的意思。


《周易•屯•初九》:“磐(盘)桓(垣),利居。貞,利建侯。”就是“作邦”(《大盂鼎》)、“肇國”(《酒誥》)、“宅下国作陈周邦”(《祭公》)。



《周易•蒙卦》:“(爻词)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發] 發:开,启,开启,开发,启发。动词。
[蒙] 蒙:荒,蒙荒。名词。《爾雅•釋言》:“蒙、荒,奄也。”
[發蒙] 开发蒙荒、启发蒙昧。

[利] 利:动词。一个词,也是一个句。

[用] 用:原因连词。
[刑] 刑:训,治,训治。动词。《廣雅》:“刑,治也。”《詩經•周頌•烈文》:“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不顯維德、百辟其刑(治)之。於乎!前王不忘。”
[人] 人:民。名词。
[刑人] 刑人:治民。
[用] 用:动词。
[說] 说:说教。名词。
[桎梏] 桎梏:罰,行罰。名词。
[用刑人用說、桎梏] 治民用说教与行罰。相似例句:《尚書•周書•康誥》“德之說于(越)罰之行”

[以] 以:顺承连词。
[往吝] 往吝:过程有遗憾。“往吝”是《周易》的习语。
[以往吝]:过程有遗憾。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25 23:09:56 +0800 CST  
自然状态 → 利维坦

一般认为,“自然状态”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基石,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逻辑推演的前提。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



蒙(非理) → 屯(理)

《周易•蒙卦•初六》:“开发蒙荒、启发蒙昧,利。治民用说教与行罰,过程有遗憾。”

《周易•屯•初九》:“作城,利。宅。占卜,利。建国称王。”

《周易》,公元前1050年



有周“受屯”过程:1)开发蒙荒、启发蒙昧;2)治民用说教与行罰;3)作城;4)建国称王。

《诗经》里面有“受屯”过程的详细记载。

《诗•大雅•生民》
《诗•大雅•公刘》
《诗•大雅•绵》
《诗•大雅•皇矣》
《诗•大雅•大明》
楼主 下上大神  发布于 2019-03-27 11:44:30 +0800 CST  

楼主:下上大神

字数:11113

发表时间:2019-03-13 21:47: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29 01:30:38 +0800 CST

评论数: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