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19

1、 屈原赋今译
(战国楚)屈原著 郭沫若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这书是若干年前为了准备阅读楚辞而购买的本子,但是之后一直没去读楚辞,并且也渐渐觉得用这个本子去读屈原的作品,太过简单,于是后来又买了上海古籍的《楚辞》,那书包括了王逸的注和洪兴祖的补注,并收有屈原以外的楚辞作品,是个不错的版本。这次就是因为阅读那本书,想起还有这本书,于是拿来参阅。
此书有解有译基本无注,题解比较简单,译偏于口语化。除了《九歌》外,这种译文的风格我觉得并不太适合屈原的其他大部分作品,屈原的作品虽然向民间文学借鉴不少,但是经过他的天才转化,其作品的表现整体还是属于高雅化、贵族化、个性化的,过于口语化的翻译显然牺牲了这些味道。当然,郭自己也说,译诗是一件困难事,为了让不易接近原文的读者明白,不得不做一些大胆创造。要了解楚辞的神韵,稍具古文阅读能力的人,还是尽量不要去读这些所谓的译诗。否则只不过了解一下诗的内容而已,诗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是根本无法体会的,并且很可能会败坏了胃口或甚至影响到对此类经典的判断。
这本书只能是了解屈原作品的简单说明,而不是欣赏屈原作品的选择。我之放弃它而另选读本,是个明智的选择。不过此书有插图、有古籍照片、有郭为长沙出图帛画题辞及为话剧《屈原》上演题辞,设计装帧也还讲究,同类书中算是不错的了。
郭毕竟是个大学问家,他在序和解中对于一些作品创作年代、背景、文字文意的辨析都切中关键,叙述也言简意赅,对了解屈原作品还是有不少启发的。有几处我在同时读的上海古籍版《楚辞》时得到印证,比如郭认为《九歌》的创作年代应是屈原年轻时候,几篇作品中几处文字错置,几个字词含义的不同见解,我读后深以为然,不是他,也真就糊涂过去了。类似这样的古书,确实是需要参照不同文本进行理解的。
我之前一直有个印象,认为屈原是被贬后不久就自溺,现在知道,被贬后屈原又生活了二十多年,在楚国灭亡后才投的水。这就对了,像《离骚》《天问》这样成熟的完美的巨作,怎么可能会是因为一时意气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来的呢,他必然有个长期的酝酿构思写作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必然就是屈原向民间文学艺术观摩学习吸收转化的过程。确切的说,是被贬之后若干年的学习训练追求和长期对内心情感的咀嚼体味,才产生了屈原。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2-22 11:01:35 +0800 CST  
2、 楚辞
(汉)刘向辑 (汉)王逸注 (宋)洪兴祖补注 孙雪霄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三百蕴含着之后中国的伦理、哲学、美学最本质、元初的线索和萌芽,它的魅力就在于已经凝固于诗行间的这个古老民族童蒙时期的勃勃生机、浑朴可爱、丰富无忌,而所有这一切,随着这个民族的逐步成熟、文化的逐步成型、社会状态的逐步固化,在之后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再也不可能重现了。对于任何有形无形的事物来说,生命初期的纯粹和无限可能,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正因如此,诞生于那一时期并遗留下来的作品就注定是独一、不可取代的。
但是诗三百作者多人,甚至一首作品也是经过多人加工完成,是集体创作的成果,那个时代还没有能力培养出有明确定位的文学家。文学家的身份被打碎,散布在巫师、贵族、官吏、流浪歌者、情男爱女的身上,所谓文学的这种东西混杂于卜卦、公文、民歌民谣等等之中。孔夫子编纂诗三百,一则可能确实是为了配合弘扬他的伦理学说,但是还有可能的是,他敏锐的发现了之后被称为文学的此类文字、文献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他之编纂诗三百,更多的是出于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可以说,孔夫子的这个工作,给中国文学的独立成长和形成注入了第一次动力。
直至屈原,他用天才绝伦的个人创作宣布了中国文学的真正诞生,宣布了中国文学家的从此站立,自他之后,中国文学终于浮出水面、昂扬奋进。作为一个贵族,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获取资源的优势,作为一个官场失意的人,他又拥有了向民间文化学习的机会,并进行了高明的吸收和转化,作为一个身遭时代巨变的人,他从人生、家国、世态的爱恨情仇出发,升华到了对人的本性真情、宇宙流转、历史兴衰的深刻认识,作为一个拥有天才创作力和创作欲望的伟人,他当然没有辜负上天赐予他的这一切。他用他如玉的人格、广博的胸怀、浩瀚的想象对这一切进行了主动的高明的调和酝酿,拿起笔,开始了他光耀千古的书写和直视内心的倾诉与呐喊。他完成了历史加之于他的责任。
后代对于诗和屈原的解读,更多是从儒家角度,这使得这些伟大作品被庸俗化、浅薄化了,魅力大打折扣,因为此,屈原的形象是爱国的、是讽刺封建昏君的,并且随着之后专制文化的愈加雄霸,屈原对于昏君的讽刺也被逐步淡化,因为专制社会不欣赏这种讽刺与抱怨,他们只需要服从,哪怕杀了你,还需要听你说一声“罪该万死”。而屈原之所以是屈原,是因为那些诗篇中对坚贞品格、美好情怀的迷恋,是因为那种痛彻人心的孤独与拒绝。或许,可以认为屈原有些过于纠结、难以释怀,但是,岂不知这种所谓的纠结、难以释怀不就是因为对美好的执着、对丑恶的不屈从的愤怒吗?世间没有完人,并且恰恰是那种执着与愤怒是成就屈原不可或缺的动因。
感同天地的胸怀、丰沛激荡的情感、放纵无忌的想象、气魄雄浑的叙述、瑰丽多姿的文字,回头看,屈原和他的诗篇卓立于长河之源,他总结和升华了之前、开拓和引领了之后。不读楚辞,怎知中国文学之美、文字之美。在这些伟大的作品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拜读”。
此书还收入宋玉、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作品,注释综合几家,也比较详细,是全面欣赏楚辞不错的版本。但是同样如上面所说,注解多是从儒家角度阐释,许多实在牵强无聊,稍许读通后,不妨抛开那些注解。之前读过胡适和郭沫若关于楚辞的论述,他们为楚辞的理解注入了新的专业的意见,对于开阔理解思路也很必要。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2-23 12:58:28 +0800 CST  
3、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版)
王力主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早就知道这本书,也想过买一本读读,不过又自信于自己应该不需要再普及这种所谓常识性的东西了吧,就一直没买。后来在网上购书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买家在评论所购图书时,会有一句类似“买给孩子看的”的留言,见到多了,就很奇怪,因为ta之所谓买给孩子看的书还是颇有深度的,我很怀疑ta家孩子甚至ta本人能不能读得懂,再或ta知道那是一本什么书吗。不免就想到自己,可能也存在自以为是给孩子读的而实际上自己也未必了了,因而被忽视的必要阅读。一次偶然看到此书,看看书做的还挺讲究,想到马上又要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系统阅读,再次集中了解一下古代文化知识不无裨益,于是顺手便买了一本。
看来我果然是高估了自己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储备,我那些零星而片面的只能称为古代文化印象的空白被此书充实了。那些貌似稀松平常的概念,一旦厘清后,对于阅读古诗文确实帮助大大的,否则很容易被一不小心带偏了。此书内容是常识性的,然而解读是专业的真诚的关键的。书的印装也很精美,适合孩子们读,但也值得大人们读,此书的阅读,了解古代知识之外,还是一次古代文化之美之魅的美好欣赏过程。
而我更想说的是此书的成书过程,此书初版于上世纪60年代,主编王力、审校者叶圣陶、姜亮夫均是大家, 80年代和04年,又由王力和郭锡良再次主持修订,这个班底的素养和他们精益求精的的精神,成就了这本优秀的著作。手头这本已经是第四次修订了,加入了插图,这些插图可不是其他所谓插图版图书的故弄玄虚、可有可无,所选插图展示的文物、图谱与主题紧密相关,解说也很专业,及能帮助理解主要内容,又能开阔视野。并且那解说中还渗透着撰稿者对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化的深刻见解,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可以看出,撰稿者亦非等闲之辈。
修订版后记和所附《关于本书的注音》一文中,编者对书中一些跟主流观点不同的解释和注音做了明确说明,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态度,透露出的是编者的职业操守和素养,实在难能可贵。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编舟记》,故事很简单,就是讲三四个人编词典,他们为了搞清楚一个字词的确切含义和出处,所展现出的一丝不苟、坚忍刻苦,令人感动。我想,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版)》就应该是由这样一代代、一批批出版人完成的。
每个读书人、学习的人、渴求知识的人,都应该向这样的出版者、编者致敬。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2-24 11:14:51 +0800 CST  
@关粉儿 2019-02-24 21:42:27
李兄今年是“古典年”吗?
第二篇很棒
-----------------------------
问好关版
今年重点读中、欧古典
《编舟记》确实不错,很安静的一部电影,刚才又找到下了一次,这两天瞅空再看一遍。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2-25 10:41:59 +0800 CST  
4、 有话说
崔永元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注定会在未来中国的史册上占据相当篇幅。二三十年以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在2018这一年开始被改变和悄悄塑形的,这一年发生的太多事情令万民惊诧、万国惊诧,这一年出现的许多人物演绎出了极深的人性、极晦暗的现实。这一年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的两个风云人物,在未来几十年内是会经常出现在中国人茶余饭后的闲聊中的,一个是外国人、美帝大统领、大嘴特朗普,一个是中国人、公众人物、名嘴崔永元,前者与中国命运联系的方式直接来自于他和他的团队的权力与三观,后者与中国命运联系的方式是围绕他的言行而激发出的这个国家、社会的反应和他自身未来的结局所反映出的当下中国各种矛盾、问题、势力的博弈与倾向。
前几个月看到一段视频,崔永元坐在一间房子的地板上说:谢谢大家的关心,我现在很安全,但是也有不少人想弄。死我,我现在一出门,后面就跟着几十辆车,不过我不怕。我差点眼泪掉下来。他是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我从他身上,才真正知道了堂吉诃德是多么的伟大,他是这个时代的良心,让我们看到希望,他是这个时代的镜子,每个人会从中看到自己和他人的真实面目。
前天,王林青通过视频说:是我偷了卷宗。很为崔永元担心。昨天晚上看到一个截图,某人在微博发了简短的一句话:大家放心,小崔在家里好好待着呢。不知真假,但真心祝愿他平安,真心认为:不管这个国.家.民.族堕落到什么程度,总还是能够容下一个崔永元的吧,否则,有何面目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何面目出国掏钱消费,有何面目读写“礼义廉耻”。
这本书应该是在看到崔永元的那段视频后不久买的,网上看到他的这本新书,毫不犹豫的预定了一本。此类书我一向不会去读,主要是冲着崔永元,心里也抱着一丝期望:说不定有啥猛料呢。但是果然的是没啥猛料,很普通的一本书。崔永元在教人说话,更像是他授课的讲义,倒是很适合主持专业的学生去读,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有启发,说话是一项很重要的沟通技巧、为人处事的技巧,说话的方式往往说明了一个人的能力、涵养、态度。不少地方也有鸡汤之嫌。不过是真诚的鸡汤。看得出,书是仓促完成的。但是销量应该不会差,买书的人相信很多是像我一样怀着一份支持的敬意的。
封面设计不错,照片很酷,我是崔永元铁粉,我爱他敬他。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2-25 10:46:41 +0800 CST  
各位好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2-26 10:24:59 +0800 CST  
5、 吴越春秋校注
(东汉)赵晔著 张觉校注
岳麓书社



诚如注者所说,这是一本以史为主而介于史、文学之间的书,整体遵循史书的体例,许多篇幅却类似传奇、曲辞,所述内容确不可太当真。不过这是一本有趣的书,读来津津有味,可以略窥未来历史演义的萌芽之态。《史记》中不少地方也是真的只能当传奇、传说来看,司马迁精神可嘉,但是其对史学之界定确不严谨。当然这也就是说说,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要求古人,司马迁照样伟大。
从历史著作的角度说,此书颇多纰漏,有前后矛盾、有衔接脱落,取舍也不恰当,比如吴越之战中导致勾践兵败为奴的过程几乎未涉及,莫名勾践就成了人家奴才了。这更多可能还是受限于当时材料获取之不易,大体上,两国之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还是呈现了出来,注者也说,一些内容也是其他史书中所未见,有其价值。赵晔是个民间作者,在那个时代,能完成这部著作,亦属相当不易了,据说蔡邕十分赏识。
原著篇幅并不长,文字也较浅显,很快就读完了。而张觉的注释、前言、凡例、后记甚详,并附各种参考资料及佚文,可见其用心,但是觉得所注未必是所需注,需注的他又未注,详略也不是太恰当,有的内容实在没必要录入,不知他出于什么想法。
我读了此书才知道,原来吴国是古公的儿子们建立的,那么陕.西.人就是江苏人的祖宗了,想想现在两省风物差距之大,而竟是这样血.亲,实在有趣。子胥一家也够可怜,都是不得好死,好在青史有名,想起张苍水的一句诗: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鸱夷,就是皮口袋,指的就是伍子胥,他被夫差杀了之后,煮熟了,烂肉装在皮口袋里,扔到了钱塘江内。夫差够狠也够笨,当勾践品尝他的粪便给他看病的时候,他竟能感动成那样,稍有一点脑子的也该警惕起来了:能做出这种行为的人也太他.娘的可怕了!当然,可能古人都比较老实吧,人是越往后学得越坏越狡猾的啊。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2-26 11:31:57 +0800 CST  
6、 古诗源
(清)沈德潜选
中华书局



沈德潜在序中说,他编选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后人学诗、赏诗的眼界,不要只知道唐诗,还要知道唐诗之所以形成。沈德潜的眼界高、出发点好,他的目的达到了。读此书,则知唐诗“其然”之“所以然”,对于读者、研究者来说,启发意义巨大,对于一般想要了解中国古诗面貌的读者来说,足够了。
这两天读《胡.适口述自.传》,胡认为中国文学循着两条线发展,一条来自官家的词章典范,以文言文文学为代表,一条来自民间的辞曲歌谣,以白话文文学为代表,两条线互相影响、逐渐合一。诚为宏论,这个趋势其实在《诗经》中已有所见,大体上说,风来自于民间,颂来自于官家,雅介乎两者之间,并且此三者已互有借鉴。当然,风是诗之精华。真文学只能来自民间、来自活的语言,自古亦然。
屈原是个集大成者,没有正统文化的训练和积淀、没有民间文化的滋养和激发,哪儿来的《离骚》《天问》,当然除了以上两方面之外,屈原作为个体创作者的因素发挥了重大作用。成熟的创作个体的出现是文学的真正意义的建立的重要标志。
此书中收入的汉以前的作品,也照顾到了这两方面,可以略窥中国古诗之发微。许多不过是只言片语,并不具备后世所谓诗之体例,但诗味昂然。日本人之俳句,颇多类此。陶渊明所谓“此中有真意”,可改一字为“此中有诗意”,“诗意”乃“诗”之发端,体例不过形式,诗意是本,体例是末。沈德潜如此之选其实对于学诗、读诗启发甚大。
诗至汉为一大变,后世两千年中国古诗应该基本上就是顺着汉诗的路子走的,而乐府诗之成编发布,是促成此格局之重要因素。刘彻敕办乐府,对中国文学之发展,堪称一功。汉诗气魄之宏大、意向之邈远、词句之高隽,后世再无所见,时代使然、作者使然,那是一个民族青春勃发、气干云天的时代,那是些真正以天下为己任、敏言力行的伟人。那是专属于开拓者、奠基者的心声。
曹操是个真男人,他的诗中有对宇宙天地的深刻感悟、有身处现实的悲凉认知,但是更有面对人生苦短、现实严苛而勃发出的奋进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猛,可叹、可赞。这才是真男人的胸怀。十几岁的时候,我曾把一本毛.泽东诗词选中的诗作全部背下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到那些诗作的虚热、空虚。而此次读曹诗,反复诵念、揣摩,感慨万千,敬而叹。
建安风骨是对汉诗优良基因的继承,也通过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杰出作者们的淬炼,注入了更多的温度、更多彩的个人风格。之后的陶、谢等,个人鲜活的生命体验更加多样生动,但是混乱的时代、靡乱的人间已经屏蔽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索。当然,诗不能只属于伟人,有这样的趋势也是必然而必须,只是此阶段生逢乱世,颇多遗憾。那么,唐诗承此趋势,再借以恢复盛世的气魄,走向峰巅,实属必然。
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作品。我一直认为要读懂历史,一定要读那些不同历史阶段的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史书历来为官家所修,充满了谎言、粉饰、无耻,是帝王家事是阴谋列传是奴才洗脑书,真正的中国历史只有向历代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而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成就最高的文学类别,——不读中国古诗,何以知中国历史。我读此书,才感受到汉的伟大、魏的勇猛、六朝的混乱。
此书注解甚少,但是对于有些作品,还是需要了解一下出处、背景,读到多处,不得不停下来手机搜索资料参考阅读,幸而年前淘到一套《昭明文选译注》,其中不少作品两书都有,取来参阅,甚好。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3-04 12:36:10 +0800 CST  
7、 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口述 唐德刚译注
远流出版



唐德刚在最后的注中说:胡适是继朱熹之后,继往开来,对中国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位学者。此话不是十成准,也有七八成对,然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不仅只是胡适个人的成就,更是时代使然,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那时至今的这个操蛋的时代,比胡适更优秀的学者肯定早出现了,至少胡适还可以有着更多的贡献,而不至于挖了那么多半部的坑。
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喜欢拿胡适跟陈独秀、鲁迅比,很多比的角度方式也不甚恰当。三个人的定位是明显不同的,陈是个响当当的革.命者,没有他,胡适未必能掀起白话革.命的浪潮,周是个激情的文学家,当然时代氛围使然,沾上政.治、革.命是难免的,胡适则是个纯粹的学者。与那二位比,胡适自小生活条件优裕,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完备的西方教育。陈周二位都是苦出身,没有这个条件,去日本留学也是打马虎眼,那时的日本虽比中国先进,但学术思想又怎及美国,又加上该国距离中国近、与中国事务密切相关,时时受时事刺激,年纪轻轻的,谁能安心读书。这样的不同经历,当然影响到他们不同的人生走向,胡适之表现不够革命、进步,受当时、后世多人指责,实在不奇怪。他认为“五四”是一场对文化复兴运动不幸的政治干扰、认为大家应该多读书多研究。唐德刚说:当那个时代而能静心读书,怎么可能?
然而他在学术方面的突破和方法却又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良药,所以越是在和平的时代,越显出他的可贵,也实在不奇怪。
他之倡导白话运动实在是对中国文化影响致远之伟业,他之提倡整理国故、他之说儒、他之提出中国文学的双线发展,确将中国学术思想之发展重开一个新天地,不愧宗师之称。
胡适的爹原来还是当年“台湾.民.主国”的参与者和殉难者,怪不得胡适后来在台湾也有参.选总.统一说,原来也是有点民众基础的;陈独秀被捕前一刻原来还在茶馆里和胡适喝茶,胡适如果晚点走,一起被捕也未必,说不定能把他刺激得“革命”、“进步”一点也未必。
我读此书本意是要了解胡适一生,然而不料,涉及胡适生平事迹的篇幅很少,多数还是他对自己学术思想的介绍。看来口述自传与其他类传体相比,传主的主观性更强,不像他人所写传记可以更客观全面一些,也不同于自传,因为写比口述要理性一些、结构完备一些。不过对于了解传主的内心情性来说,口述似乎又略胜一筹。
唐的注很多,但不是普通对原文的注解说明,许多都是对原文中涉及到的问题、人物、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长到可以独立成文,可谓借题发挥。多处唐并不赞同胡,甚至语带调侃。这对于读者多角度理解原文、理解胡适很有帮助,也可从中略窥两代学人之不同风采。有种说法“先看德刚再看胡适”,可能略有夸张,不过唐的写法和角度确实使胡适得到多面呈现,至少可以引发读者对胡适的更多可能的想象和探索。胡述唐注两相映,颇为有趣。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3-04 17:46:42 +0800 CST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不会生你在管仲故里

令你吸食了掺毒的奶粉

重载着一颗硕大丑陋的头颅读过暗黑的一生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不会养你在孔孟之乡

哇哇哭叫着生受那冰凉刺痛的一针

让那险恶的病菌藏在假疫苗后吞噬你的血肉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不会送你去那家上市的幼儿园

因为他们的三色指示灯

装点着的是妖魔们的陷坑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会早早带你离开长寿之乡

不用坐在教室内呼吸刺鼻的毒气

而戴着防毒面具的官员们却说一切达标,并不许请假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会把你的户口迁离英雄的山城

以免你在报名高考时

还要受到一种叫做政审的侮辱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不会让你在天府之国的七中就读
让你吃了发霉的馒头腐臭的猪肉害我发怒
并承受警察手中四溅的辣椒水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或许会携你去另一个时空

那里不会被灌输无耻的谎言

贪欲的嘴脸也不会污染你亮晶晶的双眼

但是吾儿,我惭愧我不是先知

我只能无助的看着你站在这片处处可疑的土地上

用我光光的臂膊,

心惊胆战的支撑着你丝丝缕缕的成长

吾儿,如果可以

可以用我在你娶妻后还能续存的生命换取那些恶毒的伤害

我愿意去做一切!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3-15 20:45:23 +0800 CST  
比上面那版词句有修改,以此版为准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不会生你在管仲故里

令你吸食了掺毒的奶粉

重载着一颗硕大丑陋的头颅读过暗黑的一生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不会养你在孔孟之乡

哇哇哭叫着生受那冰凉刺痛的一针

让那险恶的病菌藏在假疫苗后吞噬你的血肉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不会送你去那家上市的幼儿园

因为他们的三色指示灯

装点着的是妖魔们的陷坑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会早早带你离开长寿之乡

不用坐在教室内呼吸刺鼻的毒气

而戴着防毒面具的官员们却说一切达标,并不许请假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会把你的户口迁离英雄的山城

以免你在报名高考时

还要受到一种叫做政审的侮辱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定不会让你在天府之国的七中就读
让你吃了发霉的馒头腐臭的猪肉,惹我发怒
等我去理论时,却要承受警察手中四溅的辣椒水

吾儿,如果你爹是先知

或许会携你去另一个时空

那里不会被灌输无耻的谎言

贪欲的嘴脸也不会污染你亮晶晶的双眼

但是吾儿,我惭愧我不是先知

我只能无助的看着你站在这片处处可疑的土地上

用我光光的臂膊,

心惊胆战的支撑着你丝丝缕缕的成长

吾儿,如果可以

可以用我在你娶妻后还能续存的生命换取那些恶毒的伤害

我愿意去做一切!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3-15 20:49:04 +0800 CST  
8、 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编 陈婉俊补注
中华书局



我有三本《唐诗三百首》,还有一本是喻守真编注中华书局版《唐诗三百首详析》,此版的特点是编者把每首诗的平仄韵律都明白标出,倒是非常适合用来学习写诗,当时买它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不过到目前也没学,但是书中的注,很多却是来自于陈婉俊,只不过换了一种语句;再一本是长春古籍80年代初的一个古本影印本,每页上部都有一幅诗意版画,估计是古代私塾用的本子,倒是很对小孩子的胃口,可能不少会像小迅哥一样找张竹纸盖在上面描画吧。但最适合阅读的还是这本,喻守真那本放在旁边参阅。
蘅塘退士的注很少,陈婉俊的补注十分必要,对于理解帮助很大。
以前读唐诗最多,觉得唐人很了不起,而前段时间读《古诗源》,却大大提升了我对汉魏诗的评价。有汉的苏李、古诗十九首做底子,历经建安七子的磨炼,又被两晋南北朝时期谢陶等琢磨,那么在唐时出现那么一个高峰,似乎也实在必然。李杜等受汉诗及谢陶庾等的影响,此次阅读,感触非常明显。元稹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创作,虽然自己说是延承诗三百大义,但写法上却明显来自于汉乐府。唐诗可以说是自诗经以来,历经千年发展出的一个集大成者。
汉诗气魄宏大,如高天亘云,魏诗雄浑刚健、慷慨昂扬,而唐诗则是气象万千、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汉诗读的是境界,魏诗读的是精神,唐诗读的是气度。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这道理实在太正确了。我们当下几十年以来的诗文又能让人读到什么呢?什么都读不到。
唐诗里有帝王家事、有民间疾苦、有开边征杀、有朝堂高论、有市肆繁华、有驿夜悲风,有饮宴有送别有歌舞有漂泊有刀枪有生死。大唐的盛世在哪里?就在唐诗里。前几年参加一次思南读书会,所请嘉宾是一位唐诗研究者,主持人介绍说:据说唐朝没有他不认识的人。读遍万首唐诗,是可以画出唐版《清明上河图》的。
杜甫是典型的主流诗人,“位卑不敢忘国忧”,他是两千年以来士大夫阶层的代言人;李白是超然的,但是他的超然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态度,不如说是个性的放纵,《将进酒》不妨换个更合适的名字,就叫《酒鬼歌》,可以直接编曲交给摇滚歌星演绎;高适岑参的诗,或许是古今中外最悲壮、勇猛、决绝的嘹亮军歌。
一本唐诗,是一个丰富博大迷人精彩的世界。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3-25 14:35:49 +0800 CST  
9、 余英时回忆录
余英时著
允晨文化



此书初版于18年11月,我这本是今年1月的出品,然而已经是二版十五刷,受捧之热度可见一斑。余先生不是明星,他的回忆录如此受欢迎,说明着国学发展的希望。
49之后国学成就基本出现在国外,余英时这些人的经历其实就是近几十年来国学发展的脉络呈现。他又与钱穆、杨联升、费正清为师徒,则这本书也可说是近大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汉学发展的一个小呈现。
余先生是幸运的,因种种机缘,得以拜在钱穆、杨联升、费正清等门下,勤学苦思,成为一位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就纯粹的学术角度来说,余英时应该是近百年来成就最高的;当然更幸运的是50年那列自港返深的列车半途抛锚了,他得以改变主意,从票贩子手里又买了一张车票回港,否则他多半会消失在之后的运动之中,我辈也不可能读到那些振聋发聩、洞若观火的鸿篇高著,国学一脉也就断送了。那个票贩子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吗?天可怜见我等啊。
书中一章专论五六十年代香港学人报人的治学状况,恰是这些人在大陆动乱时期在体外呵护着传承着中国文化,说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保卫者毫不夸张。
此书由李怀宇先生先采访余英时,打算弄一本口述史,几经考虑,余先生自己在那个资料基础上,弄成了回忆录,李怀宇对此书也是功不可没。余先生是想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呈现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而此书另一方面也是同一时期大陆学界的清晰折射。当你读到余英时们在海外孜孜向学、辛勤著述的时候,你不能不想到更多的余英时们在同时被毁灭。余英时今日的成就有多高,这个国家民族失去的东西就越让人痛惜。
余英时也是个有个性仗义的,少年时候还曾写信揭露地方行政腐败,虽然信未寄出,却也惹了大麻烦,不过他也因此获得周围人的认同,被视为“大人”了。读至此,我倒想起了我少年时候的二三事来。
他对当下中国的评价来自于他的经历,更来自于他的学问,当年那个还曾入过团的青年彼时的态度还是糊涂的,不过一些事也让他起了戒心,比如有一次在银行工作的堂姐下班回来后很不开心,一问,说:银行里款子不对,就对员工搜身,然而党团员不用搜身,说是他们受过考验不会干坏事。
你越是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你就越是看懂当下。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3-25 16:19:18 +0800 CST  
10、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著
商务印书馆



此书题为元白诗笺,其实主要还是白诗笺,元诗笺只涉及到《连昌宫词》及部分悼亡诗、艳诗,附录部分也是以白为主。但元确不如白,所谓“元白”,白是主体,没有“元白”照样有白,没有“元白”却未必有元,这与“李杜”双峰并峙不同。
陈寅恪是以诗证史、以史解诗,并其侧重点在前,所以读陈寅恪论诗,首先自己得先把那诗理解了再来读,并最好对那个时代历史知识有一基本了解,然后你就可以进入一个诗史相参、有趣的世界了,而陈师的博学、睿智、情致绝不会让你失望。
陈寅恪此类文章是综合了文学之美、史学之邃的,此类文章的写作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学造诣和史学造诣然后再加上一个注定绝顶的脑壳才成,不是一个普通的史学家或作家所能够完成的任务。在这里,历史有了诗的美感,诗有了历史的骨力。
《连唱宫词》是元稹的代表作,情感激昂、反思深刻、辞彩华丽,然而跟《长恨歌》一比,就显出说理痕迹太深、“作”诗的痕迹太深,应了那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原有的此类诗的状况上,《连昌宫词》是上乘之作,但没有突破,《长恨歌》却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以一作之力提升了整个领域的档次。陈寅恪认为《长恨歌》增入李夫人故事,一下子把空间打开了,使情感更丰沛了,诚为大师之笔、天才之想。
元稹的悼亡诗情真、意切、事细,而“情真”“意切”建立在“事细”上面, “泥她沽酒拔金钗”、“针线犹存未忍开”、“为将终夜长开眼”,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更加令人心酸、更能唤起读者共鸣。
杜甫的许多诗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称为“史诗”,但其着眼着手处往往比较大比较高,是一付知识分子、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架势。白居易这方面的作品也很多,但是他的着眼着手却比较细微,更有温度,往往直接从人物本身的角度出发、用人物本身的语言说话,如《卖炭翁》,其实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现实的质感。新乐府五十首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其立意很高大上,直接扯上诗三百,要向帝王言,但是其写法却忠实延续了汉乐府的传统,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发挥,与他本来的风格相融,实现了对现实的深刻、真切的提炼和生动、精彩的呈现。陈寅恪认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是唐诗巨制、吾国文学之盛业,一点儿也不夸张。白居易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诗人,他的诗是另一个层面的“史诗”。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称赏多于元稹,事实上元稹的造诣成就远在刘禹锡之上,那么为什么白会有这样的表现呢?陈师认为因为刘诗所有恰是白诗所缺,故然尔。天才与世间对话,其实是他对自身检讨的一种形式和需要。
书前有张照片,陈师抱着小女儿,小姑娘对着镜头笑得很开心,只露着一张侧脸的爸爸笑得也很开心。光线不错,可以看到陈师身后的铁网窗格里面挂着一个木头衣架,衣架上面晾着的似乎是条毛巾。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9-03-27 12:27:35 +0800 CST  

楼主:卡夫卡李

字数:11423

发表时间:2019-02-22 19:01:3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28 01:28:32 +0800 CST

评论数:1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