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今译

序言
原文:
瞥观疏记,识小积多。学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假吾岁月,尚欲赓扬。又于西方典籍,褚小有怀,绠短试汲,颇尝评泊考镜,原以西文属草,亦思写定,聊当外篇。敝帚之享,野芹之献,其资于用也,能如豕苓桔梗乎哉?或庶几比木屑竹头尔。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
译文: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1 08:40:20 +0800 CST  
原文:
初计此辑尚有论《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倦,不能急就。已写定各卷中偶道及“参观”语,存而未削,聊为异日之券。
一九七八年一月又记
译文:
一开始预计本书还有关于《全唐文》等五种书的部分,但是身体多病,精神倦怠,不能很快完成。已经完成的各卷中偶尔有提及“参见某某处”的话,保存下来没有删掉,姑且作为待他日偿还的文债吧!
一九七八年一月又记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1 08:41:41 +0800 CST  

原文:
《管锥编》问世以还,数承读者贻书启益。余重阅一遍,亦见树义之蕴蓄未宣、举证之援据不中者,往往而有。欲惬心以求当,遂费词而无惜。乃增订以成此卷,所采诸君来教,敬着主名,不忘有自。每则之首,悉标原书页数。补苴附丽,虽只比鸿毛之益,或尚非蛇足之添。仍乞周君振甫,为我别裁焉。原书讹脱字句,无虑数百处,重劳四方函示匡正,若再版可期,当就本文刊订,今姑略诸。
一九八一年八月
译文:
《管锥编》问世以来,承蒙各位读者多次来信指正。我重新校阅一遍,也发现意蕴没说透彻、举例不恰当的地方屡见不鲜。想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以求得当,于是不再担心浪费笔墨。就增订成本卷,其中采用各位指教的地方,恭敬地注上了姓名,不敢忘记这是有来源的。每一节的开头,都标明了原书的页数。这番弥补增订,虽然只有鸿毛一样轻的益处,大概还不至于画蛇添足。仍然请周振甫先生为我裁定取舍。原书错误脱句的地方,可能有几百处,又劳各位写信指正,如果有机会再版,应该会依据本书改正,现在还是省略了吧
一九八一年八月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1 08:43:19 +0800 CST  
再版识语
原文:
初版字句颇患讹夺,非尽排印校对之咎,亦原稿失检错漏所致也。国内外学人眼明心热,往往为一二字惠书订谬;其纠绳较多者,则有施其南、张观教、陆文虎三君;而范旭仑君尤刻意爬梳,是正一百余处。洵拙著之大幸已!应再版之需,倩马蓉女士荟萃读者来教,芟复汰重,复益以余所雠定者,都勘改五百余处。亦知校书如扫落叶,庶免传讹而滋蔓草尔。
一九八二年六月
译文:
本书第一版错误疏漏的地方很令人不满,并不完全是排版和校对的责任,也有原稿失于检查错误疏漏的因素。国内外的学者眼明心热,常常因为一两个字的错误寄信给我,订正谬误;其中指出错误较多的,则数施其南、张观教、陆文虎三为先生;尤其是范旭仑先生尤其着意梳理,纠正错误一百多处。实在是本书的大幸。应再版的需要,请马蓉女士把读者来信中的指教整理汇总,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再加上我所校对订正的,总计勘正修改五百多处。也知道校书就像打扫落叶一样,但愿能够避免错误像蔓草滋长一样流传。
一九八二年六月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1 08:44:44 +0800 CST  
弁 言
原文:
此书于一九八六年再版,海内外读者仍赐函是正讹文脱字,少者二三事,多则如王君依民校雠至百十事。察毫指瑕,都感嘉惠。因仍乞马蓉女士逐处勘改,尉行数墨,亦既劳止!疏忽遗漏,必所难免;徒有务尽之虚愿,终以求阙为解嘲尔。原成《增订》后,复偶弋获,床上安床,作《增订》之二;中华书局许于三版时以两者合为第五册,固所愿也,非敢望也,谨志忻谢。
一九八九年十月三十日
译文:
本书于一九八六年再次出版,海内外的读者仍然写信给我指出错误和脱字之处,少的两三处,多的像王依民先生订正多达一百多处。他们细心的阅读和指出错误,都令作者非常感激。因此仍然请马蓉女士逐处勘改,做这样的工作,马女士也辛苦了!疏忽遗漏,在所难免;想要一点错误不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最后还是以“不追求完美”作为自我解嘲罢了。原来的《增订》成书之后,又偶有收获,像床上又安了一张床,作为《增订》二;中华书局答应第三次出版时把两次《增订》合为第五册,这当然是我所愿意的,不敢奢望,谨表谢意。
一九八九年十月三十日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1 08:45:30 +0800 CST  
弁 言
原文:
兹书刊行后,又一披阅,修益二十处。衰朽为学,如燃见跋之烛,行逆水之舟,徒自苦耳,复自哂也。
一九九三年五月
译文:
本书发行之后,再一次披阅,修改增加了二十处。老年人做学问,如同点燃快要燃烧到底的蜡烛,又像逆水行舟,只是自讨苦吃罢了,也用此自我解嘲。
一九九三年五月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1 08:46:19 +0800 CST  
周易正义
一、论易之三名
原文:
第一、《论易之三名》:“《易纬干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按《毛诗正义•诗谱序》:“诗之道放于此乎”;《正义》:“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皇侃《论语义疏》自序:“舍字制音,呼之为‘伦’。……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第三五:“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智者《法华玄义》卷六上:“机有三义:机是微义,是关义,是宜义。应者亦为三义:应是赴义,是对义,是应义。”后世著述如董斯张《吹景集》卷一○《佛字有五音六义》,亦堪连类。胥征不仅一字能涵多意,抑且数意可以同时并用,“合诸科”于“一言”。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辩①;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义藴深富尔许者②。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
译文:
第一、《论易之三名》
《易纬•乾凿度》里面说:‘易,一个词而有三种含义,就是简易,变化,不变。’郑玄根据这个意思作的《易赞》和《易论》里面说:“‘易,一个词而有三种含义,第一容易掌握,第二就是变动不居,第三就是在千变万化中有不变的规律’”。 《毛诗正义•诗谱序》:“诗的规律都包含在里面了吗?”《正义》:“然而诗有三种解释:根据,看法,规范,作诗的人根据君主政策的善恶,为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作诗,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人们的行为符合规范,所以一个词而含有三种意蕴。”皇侃《论语义疏》自序:(论)抛开字形专门研究它的读音,读作“伦”。 ……一说:“伦”就是次序,说的是这本书列举的事实,讲述的道理相互关联,有前后的内在联系;二说:“伦”就是理,说这本书中包含着万事万物的规律;三说:“伦”就是经纶的意思,说本书可以经纶古今;四说:“伦”就是车轮,指本书意义与宗旨十分完备,像车轮一样,圆转不停。”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第三五:把这五种意义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王”; 王”就是完美高大,“王”就是端庄方正,“王”就是周遍四方,“王”就是象征中央的黄色,“王”就是天下百姓归附。”智者《法华玄义》卷六上:机有三个含义:机是隐晦的意思,机是关键的意思,机是合适的意思。应也有三个含义:应是前去的意思,应是回答的意思,应是应当的意思。”后来的著作如董斯张《吹景集》卷一○《佛字有五音六义》,也可以连缀进行对比。看来不仅能证明一个词能蕴涵多种意义,而且几个意义可以同时并用,把几个含义用一个概括。黑格尔曾经看不起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化,认为汉语不适合思辨,还自夸德语能够在无意中契合宇宙真理,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把相反的两重含义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也没有意蕴如此丰厚的词。他不了解汉语,不必责备他;无知而又掉以轻心,发表自认为高明的言论,又是年老资深的学者和卓有成就得人的常见姿态和惯犯错误,不足为怪。然而却使东西方名理一致的现象像南北海的风马牛一样毫无关系,则不得不为跟随他学习的人惋惜啊!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1 08:47:21 +0800 CST  
@qing4xu3 2018-10-22 08:26:24

-----------------------------
我手里有一套94年中华书局版的,不过被外甥女拿去看了。现在想再入手一套三联版的。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2 09:59:34 +0800 CST  
@xixiange1963 2018-10-21 23:36:53
好,关注。
是个大工程,希望坚持!
-----------------------------
谢谢关注!!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2 10:00:36 +0800 CST  
原文:
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如《论语•子罕》:“空空如也”,“空”可训虚无,亦可训诚悫,两义不同而亦不倍。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训,如“乱”兼训“治”,“废”兼训“臵”,《墨子•经》上早曰:“已:成,亡”;古人所谓“反训”,两义相遏而亦相仇。然此特言其体耳。若用时而只取一义,则亦无所谓虚涵数意也。心理事理,错综交纠:如冰炭相憎、胶漆相爱者,如珠玉辉映、笙磬和谐者,如鸡兔共笼、牛骥同槽者,盖无不有。赅众理而约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焉,使不倍者交协、相反者互成,如前所举“易”、“诗”、“论”、“王”等字之三、四、五义,黑格尔用“奥伏赫变”之二义,是也。匹似《墨子•经说》上:“为衣、成也,治病、亡也”;非即示“已”虽具两义,各行其是乎?
译文:
一词多义,粗略的划分一下,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叫并行分训,象《论语•子罕》:“空空如也”,“空”可以解释为虚无,也可以解释为诚实严谨,两个意义不相同但是也不相悖。第二种叫背出或歧出分训,例如“乱”还可以解释为“治”,“废”还可以解释为“臵”(是),《墨子•经》上早就有过例子:“已:成功,毁灭”;古人所说的“反训”。一个词的两个意义相互妨碍也相互匹偶。然而这只是说它的体例罢了。如果用的时候只取其中一个义项,也无所谓涵盖几个意思了。人的心理和世间的事理,错综复杂:有象冰和炭一样不能相容,像胶和漆一样密不可分的,有象珍珠和美玉一样交相辉映,象芦笙和玉磬一样和谐共鸣的,有象鸡和兔子装在一个笼里,牛和马拴在一个槽上得,什么现象都有。涵盖众多道理而凝练为一个词,并列或者有分别的含义能够得以同时合训,使不相反的意思相互支持,相反的意思相辅相成,如前文列举的“易”、“诗”、“论”、“王”等字有三、四、五个义项,黑格尔所说的“奥伏赫变”有两个义项,就是这种情况啊。特别像《墨子•经说》上中所说:“做衣服、就是把衣服做成,治病,就是把病治没”;难道不是表明“完成”虽然具有两个义项,但是可以各行其是吗?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2 10:00:50 +0800 CST  
原文:
【增订四】《墨子•经说》上言“已”字具相反两义:“为衣、成也,治病、亡也。”按《庄子•达生》言纪渻子为王养鬬鸡,“十日而问:‘鸡已乎?’”即“成”义佳例,谓“鬬鸡养成不?”也。窃以为“已”字只有“完毕”一义,盖属“成办词”,而区别于“力役词”者。所施事物有异,遂“成”、“亡”有别,实则“成衣”、“治病”以至“养鬬鸡”与夫杀伏雌而烹之,均可言“已”,示其事完成了毕,初非两义正反也。“成办词”与“力役词”之辨,《墨子》书可资例证。《经》上:“虑、求也”;“虑”乃“力役词”,“求”则尚未之得,其役未竟也。又云:“知、接也”(参观《庄子•庚桑楚》:“知者、接也”),“知”乃“成办词”,“接”如《淮南子•原道》“知与物接”之“接”,交也、合也,求索而致及之;《管子•内业》云:“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功成事毕,遂“止”尔。
译文:
《墨子•经说》上中所说“已”一个字具有相反的两个意义:“做衣服、就是把衣服做成,治病,就是把病治没”。 按《庄子•达生》里面说纪渻子为国王养斗鸡,“十天就问:‘鸡已乎?’这里的“已”的用法就是“完成”这个义项极好的例子,就是问“斗鸡养成了吗”。我认为“已”字只有“完毕”一个义项,属于“成办词”,和“力役词”是有区别的。所针对的事物不同,于是就有“完成”、“毁灭”的区别,实际上“成衣”、“、”治病”以至于“养斗鸡”和把母鸡杀了炖了,都可以说是“已”,便是这件事已经完成了结了,一开始并非两个义项正好相反。“成办词”与“力役词”的区别,《墨子》一书可以作为例证。《经》上:“虑、就是追求的意思”;“虑”是“力役词”,“求”就是还没有得到,这件事情还没有完成。又云:“智慧、就是要接触外物”(参观《庄子•庚桑楚》:“知者、接也”), “知”是“成办词”,“接”就像《淮南子•原道》“知与物接”的“接”,是接交也、合作的意思,通过求索而达到;《管子•内业》说:“身体富有生机就会产生思考,思考就会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停止了。”事情完成了,成功了,就“止”了。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3 08:32:20 +0800 CST  
原文:
【增订五】张载《正蒙•中正篇》:“盖得正则得所止。……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以“勉”俪“思”,所谓“力役”;以“安”、“有”申“正”与“得”,即“成办”尔。《论语•微子》:“隐居放言”,可释为极言尽词,亦可释为舍臵不言,然二义在此句不能同时合训,必须拈一弃一。孔融《离合郡姓名字诗》云:“无名无誉,放言深藏”,谓“与”字也(“誉”去“言”),仅作弃臵解;而路粹枉状奏孔融云:“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后汉书•郑、孔、荀列传》章怀注:“跌荡,无仪检也;放,纵也”,又仅作肆极解。是“放言”之“放”体涵分训,用却未着合训矣。即以“奥伏赫变”而论,黑格尔谓其藴“灭絶”与“保存”二义①;顾哲理书中,每限于一义尔。信摭数例。康德《人性学》第七四节论情感,谓当其勃起,则心性之恬静消灭。席勒《论流丽与庄重》)云:“事物变易而不丧失其本来者,唯运行(为然”。冯德《心理学》引恒言:“有因斯得果,成果已失因”。歌德深非诗有笺释,以为释文不啻取原文而代之,笺者所用字一一抵销作者所用字。此皆祇局于“灭絶”一义也。席勒《美育书札》第七、第一八函等言分裂者归于合、抵牾者归于和,以“奥伏赫变”与“合并”、“会通”连用;又谢林《超验唯心论大系》)中,连行接句,频见此字,与“解除”并用,以指矛盾之超越、融贯。则均同时合训,虚涵二意,隐承中世纪神秘家言①而与黑格尔相视莫逆矣。别见《老子》卷论第四○章。
译文:
张载《正蒙•中正篇》:“求得了正就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准则。……勉励就是还没能得到,想就是还没能拥有。”把“勉”和“思”并列,就是所谓的“役力词”;用“安”和“有”来申明“正”和“得”就是“成办词”啊。《论语•微子》:“隐居放言”,可以解释为畅所欲言,也可以解释为缄口不言,然而两个义项在这句话中国不能同时合训,必须选择一个放弃一个。孔融《离合郡姓名字诗》说:“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说“与”字(“誉”去“言”),仅作放弃解;而路粹诬告孔融的奏章里说:“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章怀注:“跌荡,就是行为不检点;放,就是放纵”,又只作放肆之极的意思。所以“放言”的“放”一个词包含着不同的义项,使用的时候却不能并用几个含义。就拿“奥伏赫变”来说,黑格尔说它蕴含着“灭绝”和“保存”两个含义;但是在哲学书中,每每只能采用一个义项。随便举几个例子。康德《人性学》)第七四节论情感当它勃兴的时候,内心中恬静的状态就消失了。席勒《论流丽与庄重》中说“事情变化,但是不丧失它本来的,只有运动”。 冯德《心理学》中引用格言:“有原因才形成结果,但是结果显现出来的时候原因已经消失了。”歌德特别反对对诗进行笺释,以为释文不啻取原文而代之,笺注者所用的词取代了作者所用的原词。这些句子里(运用“奥伏赫变”)都局限于“灭绝”这一个义项。席勒《美育书札》第七、第一八函等说分裂者归于合好、矛盾双方归于和平,以“奥伏赫变”与“合并”、“会通”连用;还有谢林《超验唯心论大系》中,篇中接二连三,多次出现这个词,与“解除”并用,用来指矛盾双方的超越、融贯。则都是同时合训,同时涵盖了两个义项,隐约继承了中世纪神秘家的话,而和黑格尔不谋而合。另外参见《老子》卷论第四○章。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4 10:29:50 +0800 CST  
@夜雨宿巴山 2018-10-24 11:12:12
最能体现钱钟书学识广度的应该是管锥,最能播其名度的是围城。读懂管锥的不多,读懂围城的不少。
-----------------------------
兄台言之有理。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5 08:11:02 +0800 CST  
原文:
语出双关,文蕴两意,乃诙谐之惯事,固词章所优为(注),义理亦有之。后将随文阐说,兹拈二例,聊畅厥旨。
注:黑格尔说“奥伏赫变”,亦引拉丁文中西塞罗趣语佐之。按西塞罗用一字,兼“抬举”与“遗弃”二意,同时合训,即所谓明升暗降,如吾国言“架空”、“高搁”或西语“一脚踢上楼”、“一筋斗栽上楼”,苏伟东《罗马十二帝传》转述此谑,仅以西塞罗原字限于“遗弃”之意,外加一字以示“抬举”,即未着合训之用也。西塞罗用一字以示升即降、降亦升之意,吾国俗语双关跌交云:“越跌越高”,又云:“一交跌在青云里”(谓“跌上青云去”)可相印发;如《儿女英雄传》三八回:“我们老爷索性越跌交越脚高了!”。《南亭四话》卷四嘲某孝廉诗:“蓦地青云跌一交”,则双关谓自青云中跌下。雨果慰夏多勃里昂曰:“汝每失意,降而益下,则人适见汝升而愈高”。海湼述别尔内讥拿破仑曰:“宝座高登,而聱价低落,洵可谓为一筋斗栽上红楼者”。皆点化俗语,以高升、下降分指势位与人品,犹刘墉论卫哲诒所谓:“其官每高一阶,而其品乃下一级”也(《清稗类钞&正直》)。“一筋斗栽上红楼”与“一交跌在青云里”,足缔语言眷属矣。
译文:
一语双关,一句文章蕴含两个意思,是诙谐上的常例,当然也是写作所常用的手段,阐明事例也有这种用法。以后将随着文章进行阐述,在这里先举两个例子,把这个问题说透彻。
注:黑格尔讲述“奥伏赫变”时,也引用拉丁文中西塞罗的趣话作为例子。西塞罗用一个字,涵盖“抬举”与“遗弃”两个义项,同时合训,即所谓明升暗降,像我们中国所说“架空”、“高搁”或者西方语言中“一脚踢上楼”、“一筋斗栽上楼”,苏伟东《罗马十二帝传》转述这个笑话时,把西塞罗的原字只翻译作“遗弃”的意思,另外用了一个词,来表达“抬举”的意思,这在合训里是并不高明的用法。西塞罗用tollendum一字表示升就是降、降也是升的意思,我国俗语双关“跌交”说:“越跌越高”,也说:“一交跌在青云里”(谓“跌上青云去”)可以相互印证;如《儿女英雄传》三八回:“我们老爷索性越跌交越脚高了!”。《南亭四话》卷四嘲讽某孝廉诗:“蓦地青云跌一交”,则是双关说自青云中跌下。雨果安慰夏多勃里昂说:“你每次失意,越降越低,但是人们看你(的人品)越来越高尚”海涅转述别尔内论拿破仑的话说:“他宝座越做越高,名誉却越来越差,真可谓是一筋斗栽上红楼啊”。都是点化俗语以高升、下降分指势位与人品,就像刘墉评价卫哲诒所说的“他的官每升一级,而他的人品就下降一个层次”(《清稗类钞&正直》)。“一筋斗栽上红楼”与“一交跌在青云里”,在真可以缔结语言学上的亲戚了。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5 08:56:32 +0800 CST  
原文:
《庄子•齐物论》:“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成玄英疏:“夫‘彼’对于‘此’,‘是’对于‘非’,文家之大体也。今言‘彼出于是’者,言约理微,举‘彼’角势也,欲示举‘彼’明‘此’、举‘是’明‘非’也”。
译文:
《庄子•齐物论》:“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对方否定的,否定对方肯定的。……万物没有不是彼的。万物也没有不是此的。……彼是作为此的对立面出现的,此也是作为彼的对立面出现的,彼与此是相对而生的。……顺着它们说是,也要顺着它们说非,顺着它们说非,也要顺着它们说是。……此也是彼,彼也是此,彼有一套是非标准,此也有一套是非标准;)成玄英的注疏说:“‘彼’与‘此’相对立,‘是’与‘非’是相对立,这是写作的人的常规思维。现在说‘彼出于是’, 语言简洁,道理微妙,举‘彼’是为了有一个比较,想通过举‘彼’说明‘此’,举‘是’说明‘非’啊!”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6 09:43:10 +0800 CST  
原文:
盖“文家大体”,当曰:“彼出于此”或“非出于是”,他语之对举者仿此;今乃文成破体,错配非偶,成氏遂以“言约”、“角势”疏通之,会心已不远矣。“是”可作“此”解,亦可作“然”解,如《秋水》:“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成玄英疏:“‘然’犹‘是’也。”“彼”可作“他”解,亦可作“非”解,如《诗?小雅?桑扈》:“彼交匪敖”,又《釆菽》:“彼交匪纾”,《左传》襄公二七年引作“匪交匪敖”,《荀子•劝学》引作“匪交匪纾”,“匪”与“非”同。
译文:
如果按照写作的常规思维,应当说:“彼出于此”或“非出于是”,其它的对举和这相仿;现在庄子的这篇文章却打破了常规,相对列举的并不是对偶的,成玄英就用“言约”、“角势”来解释,这领悟庄子的真意不远了。“是”可以解释为“此”,还可以解释为“是的”,像《秋水》:“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顺着一物所肯定的加以肯定,那么万物没有不受肯定的;顺着一物所否定的加以否定,那么万物没有不受否定的;)成玄英注释说:“‘然’就是‘是’的意思。”“彼”可以解释为“他”,也可以解释成“不是”,如《诗•小雅》“彼交匪敖”,还有《釆菽》:“彼交匪纾”,《左传》襄公二七年引用作“匪交匪敖”,《荀子•劝学》引作“匪交匪纾”,“匪”与“非”是同一个字。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6 09:43:57 +0800 CST  
原文:
又如《墨子•经》上:“彼:不可,两不可也。……辩:争彼也”,“不可”即“非”,“两不可”即双方互“非”,“争彼”即交“非”——或释为“不(否)、可”,分指“不(否)”与“可”,误矣!果若所释,当曰:“可、不”,犹“唯、否”之不当曰“否、唯”,以名辩之理,先有正言而后起反言,“可”,立方以“不(否)”破;倘两事并举,勿宜倒臵,观《庄子?寓言》:“恶乎然?……恶乎不然?……恶乎可?……恶乎不可?”足觇顺序也。顾“匪”(非)虽有“彼”训,如《左传》襄公八年引《小旻》:“如匪行迈谋”,杜预注:“匪、彼也”,而“此”无与“非”相对之“是”训。故不曰:“非出于此”,“此亦非也”,而曰:“彼出于是”,“是亦彼也”,以只字并赅“此”之对“彼”与“是”之待“非”。
译文:
还有如《墨子•经》上:“彼:不可,两不可也。……辩:争彼也”,(彼:不对,双方都认为对方不对。……辩论:就是指出对方的不对)“不可”就是“非”,“两不可”就是双方都认为对方“非”,“争彼” 就是指出对方的不对。有人解释为“对、错”,分别指“对”与“错”,那就错了!如果真像他们所解释的,应该说:“对、错”,就像“是、不是”不能说成“不是、是”,按照名实问题论辩的的规律,先有正面理论,然后才有反面理论,“可”建立起来了才可以用“否”去反对它;如果两方面并举,不应该颠倒,看《庄子•寓言》:“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肯定?……为什么否定?”足可以观察出顺序。虽然“匪(非)”有“彼”这个义项,例如《左传》襄公八年引《小旻》:“如匪行迈谋”,杜预注释:“匪就是彼的意思”,但是“此”却没有和“非”相对的“是”的义项。所以不说:“非出于此”,“此亦非也”,而说:“彼出于是”,“是亦彼也”,以一个字涵盖了“彼”与“此”相对,“是”与“非”相对。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7 08:29:07 +0800 CST  
原文:
【增订四】《庄子?寓言》亦云:“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又阮元《经籍纂诂》王引之《序》云:“《墉风?定之方中》篇:‘匪直也人’,《桧风?匪风》篇:‘匪风发兮,匪车偈兮’,《小雅?小旻》篇,《笺》并训‘匪’为‘非’,不如用杜注训‘匪’为‘彼’之善也。”即指原引《左传》襄公八年杜注。
译文:
《庄子•寓言》中也说:“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跟自己的看法一致就肯定,跟自己的看法不一致就否定),还有阮元的《经籍纂诂》王引之所作的《序》中说:“《墉风•定之方中》篇:‘匪直也人’,《桧风•匪风》篇:‘匪风发兮,匪车偈兮’,《小雅•小旻》篇,笺释里都把“匪”如解释为“非”,就不如杜预把“匪”解释为“彼”好。”就指前文援引的《左传》襄公八年杜注。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7 08:29:39 +0800 CST  
原文:
“彼出于此”,“此亦彼也”,犹黑格尔:“甲为乙之彼,两者等相为彼”;“非出于是”,“是亦非也”,犹斯宾诺沙谓:“然即否”,后人申之曰:“否亦即然”②。是非之辨与彼此之别,辗转关生。《淮南子•齐俗训》:“是与非各异,皆自是而非人”;《维摩诘所说经•人不二法门品》第九:“从我起二为二”,肇注:“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足相参印。庄生之“是”、“彼”,各以一字兼然否之执与我他之相二义,此并行分训之同时合训也。《礼记•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郑玄注:“广譬喻也,‘依’或为‘衣’”。《说文》:“衣,依也”;《白虎通•衣裳》:“衣者隐也,裳者障也”。夫隐为显之反,不显言直道而曲喻罕譬;《吕览•重言》:“成公贾曰:‘愿与君王讔’”,《史记•楚世家》作:“伍举曰:‘愿有进隐’”“裴骃集解:“谓隐藏其意”;《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喜隐”,正此之谓。《汉书•东方朔传•赞》:“依隐玩世,……其滑稽之雄乎”,如淳注:“依遏朝隐”,不知而强解耳。《文心雕龙•谐隐》篇之“内怨为俳”,常州派论词之“意内言外”(参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集卷五),皆隐之属也。《礼记》之《曲礼》及《内则》均有“不以隐疾”之语,郑注均曰:“衣中之疾”,盖衣者,所以隐障。然而衣亦可资炫饰,《礼记•表记》:“衣服以移之”,郑注:“移犹广大也”,孔疏:“使之尊严也”。是衣者,“移”也,故“服为身之章”。《诗•候人》讥“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中庸》:“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郑注:“为其文章露见”;《管子•君臣》下:“旌之以衣服”,尹注:“衣服所以表贵贱也。”《管子》之“旌”字与《中庸》之“着”字同,尹注言“表”犹郑注言“露见”也。《孟子•告子》:“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赵歧注:“绣衣服也”,明以芳声播远拟于鲜衣炫众;《论衡•书解》:“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着之于衣为服……衣服以品贤,贤以文为差”,且举凤羽虎毛之五色纷纶为比。则隐身适成引目之具,自障偏有自彰之效,相反相成,同体歧用。诗广譬喻,托物寓志:其意恍兮跃如,衣之隐也、障也;其词焕乎斐然,衣之引也、彰也。一“衣”字而兼概沉思翰藻,此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也,谈艺者或有取欤。《唐摭言》卷一○称赵牧效李贺为歌诗,“可谓蹙金结绣”,又称刘光远慕李贺为长短歌,“尤能埋没意绪”;恰可分诂“衣”之两义矣。
译文:
“彼出于此”,“此亦彼也”,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甲是乙的对象,二者互为对象”; “非出于是”,“是亦非也”,相当于斯宾诺莎所示的:“肯定就是否定”,后人进一步引申说“否定就是肯定”。是与非的区分,彼与此的差别,辗转关生。《淮南子•齐俗训》:“每个人的是非标准是不一样的,都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 《维摩诘所说经•人不二法门品》第九:邮了我的概念,就有了两个概念,”僧肇的注释说:“因为有了我的概念,才有了他的概念”;足相参应。庄子的“是”、“彼”,各用一个字涵盖肯定否定和此方彼方两个义项,这是本来不可能同时使用的两个相反义项同时使用。《礼记•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大量的比喻,那么我们就不会知道作诗的技巧,)郑玄的注释说“大量的比喻,‘依’有人认为就是‘衣’”。《说文解字》:“衣,就是依”; 《白虎通•衣裳》:“衣的作用就是隐藏,裳的作用就是掩盖”。“隐”是“显”的反义词,不直接说而是运用侧面的比喻,《吕览•重言》:“成公贾曰:‘请为您说一段隐语’”, 《史记•楚世家》里面:“伍举说:‘愿意陈说一段隐言’”“裴骃集解:“就是隐藏他的意图”;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喜欢运用隐语”,就说的是这个意思。《汉书•东方朔传•赞》:“依隐玩世,……其滑稽之雄乎”(运用隐语方式,用不严肃的态度对待现实,……难道不是滑稽人物里面的英雄吗?),如淳(人名,注过汉书,我查了很久才查到)在注释中解释为“运用在朝中隐居的手段”,是不懂装懂啊。《文心雕龙•谐隐》篇的“内怨为俳(用滑稽幽默表达内心的不满)”,常州派论词提出的“意内言外”的观点(参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集卷五),都是隐语一类的。《礼记》的《曲礼》和《内则》都有“不以隐疾”(不用位于体表而不暴露于衣外的某些疾患给孩子取名)的句子,郑玄的注释都说“衣服里面的疾病”,所以,衣服是起掩盖作用的。但是衣服也可以起炫耀装饰的作用,《礼记•表记》:““衣服以移之(用衣服来美化他们)”郑玄的注释:“移就是广大的意思。”孔颖达的注疏“使他们尊贵庄严”。这种情况的的衣服,起到的作用就是“移”,所以“服装是身份的标志”。 《诗•候人》中讽刺“彼其之子,不称其服(那个人的德行配不上他服装所表明的身份)”《中庸》:“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穿着锦绣的衣服,却要加上罩衫,是不想让它的花纹显露出来)”;郑玄的注疏“为其文章露见(因为它的花纹太显眼了)”;《管子•君臣》下:“旌之以衣服(用衣服表明)”,尹知章注:“(衣服所以表贵贱也)衣服是用来表明身份贵贱的。”《管子》的“旌”字与《中庸》之“着”字意思相同,尹注里所说的“表”相当于郑注所说的“露见”啊。《孟子•告子》:“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有了美好的荣誉在身上,远胜过那些锦衣华服)”,赵歧注:“绣衣服也”,很明确地将芳名远播鲜衣炫众相提并论;《论衡•书解》:“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着之于衣为服。……衣服以品贤,贤以文为差(文采和德行,就是社会的服饰。只见之于文字叫“文”,实际去做叫“德”,装饰在衣上叫“服”。 ……以穿的服饰来区别贤人,贤人是以文采的多少来区分高低。)”,并且列举了凤羽虎毛的五色纷纶作比。则隐身的衣服恰恰成了引人注目的工具,本来是自我掩盖的手段却偏偏有自我彰显的作用,相反相成,同一个东西,起到相反的作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比喻,托物寓志:表达的中心隐隐约约,就像衣服起到隐藏、掩盖的作用;它的辞藻文采斐然,就像衣服还能起到吸引的作用。一“衣”字而同时涵盖深刻的思想和和优美的文笔,这是是本来不可能同时使用的两个相反义项同时使用,搞艺术研究的人或有取舍。《唐摭言》卷一○称赵牧效仿李贺做歌诗,“可谓蹙金结绣(指文章优美,解构严密)”,又说刘光远欣赏李贺做的长短歌,“尤能埋没意绪(指文章表达委婉曲折,不直接抒情)”;刚好可以分别解释“衣”的两个义项。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7 08:41:52 +0800 CST  
原文:
“变易”与“不易”、“简易”,背出分训也;“不易”与“简易”,并行分训也。“易一名而含三义”者,兼背出与并行之分训而同时合训也。《系辞》下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变易之谓也;又云:“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不易与简易之谓也。足征三义之骖靳而非背驰矣。然而经生滋惑焉。张尔歧《蒿庵闲话》卷上云:“‘简易’、‘变易’,皆顺文生义,语当不谬。若‘不易’则破此立彼,两义背驰,如仁之与不仁、义之与不义。以‘不易’释‘易’,将不仁可以释仁、不义可以释义乎?承讹袭谬如此,非程、朱谁为正之!”盖苛察文义,而未洞究事理,不知变不失常,一而能殊,用动体静,固古人言天运之老生常谈。
译文
“变易”对于“不易”、“简易”来说,是意义相反不能同时运用的义项;“不易”与“简易”,属于义项不同但是可以同时应用的义项。“易一个词涵盖了三种含义”,兼有义项相反或者义项并列的分训和义项相关的合训。《系辞》下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中的道理,是屡屡变迁的,时刻变动而不止不息,……不可以被经典约束死,而要随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作适宜的变通)”,说的就是变易;又说:“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从遵循其中的文辞开始,继而揆度其中的道理。既然有了典常之道,)”,说的就是不易和简易。足见易的三个意义相辅相成而不是背道而驰的。然而一些不知变通的学者感到迷惑了。张尔歧《蒿庵闲话》卷上: “‘简易’、‘变易’,都是适应语境产生的意义,语义应当不会错,象“不易”就应该舍弃这个义项才能采用里一个义项,两个义项背道而驰,就像仁对于不仁、义对于不义。用‘不易’来解释‘易’,难道不仁可以用来解释仁,不义可以用来解释义吗?错误一直被流传,不是程颐、程颢、朱熹这样的大儒谁能纠正呢?”死板地考察文意,却不探求事理,不了解变化却不失规律,一般能够涵盖特殊,用动态来体味静态,是古人谈论天运的老生常谈啊。
楼主 布衣书生1979  发布于 2018-10-28 08:05:41 +0800 CST  

楼主:布衣书生1979

字数:47474

发表时间:2018-10-21 16:40:2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06 10:41:04 +0800 CST

评论数:1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