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

说明
白天,我常常是在写讲话稿和公文。晚上,一般就是打游戏和看书了。现在玩的是《精忠报国岳飞传》,陆陆续续打了有一年了吧,即使用了修改器还是反反复复save-load,所以不但不能弥补工作中缺乏的成就感,反而更加郁闷。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为了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些,我想总得找点事干干,所以打算对《世说新语》进行一些学习和解释。当然,有很多学者对《世说新语》进行了校注、笺疏,似乎必要重复劳动,不过这些学者出版的书籍多为繁体竖排本,多用文言,对普通人阅读有一定的障碍;其次,有一些译注或考虑版权问题,白话本翻译又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使读者了解人物、故事的背景,丧失了故事的味道,反而使《世说》成为平淡的书,不能让人满意;还有,《世说》人物繁多,又常常变换使用名、字、封地、号什么的,让普通读者摸不着头脑,而我家里陆续收集了几十本关于魏晋时期的书籍,又有互联网搜索的便利,吾乡有句谚语:“山高高不过树,路长长不过步”,即使我写的再不如人意,但比从前的总有些优势,这些因素使我下了这个决心。
在写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琢磨和发现更多的资料,所以多次修改是免不了的,有时也会跑题,希望网友能校正我行文中错误。

1.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解释:
陈仲举,就是陈蕃,是东汉时有名的人物。说他有名,因为我们中学时要写命题作文,常常会引用他的一个故事:据说他年少的时候,他父亲的一个朋友叫薛勤来看他,看到他房子里比较脏,就对陈蕃说:“小朋友啊,为啥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回答很豪迈,薛勤感慨之余,劝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没有下文,陈蕃到底打扫卫生没有。不过我猜大概没有。因为后来陈蕃做了很大一个官,叫太傅,太子老师的意思,正一品,虚衔,有时候可以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太监当权,陈蕃和大将军窦武打算消灭宦官,行事不密,不幸走漏风声,宦官们抢先一步,诡称陈、窦二人要废帝,骗得汉灵帝下诏诛杀他们。陈蕃有很高的志向,但在小细节上出了纰漏,可能就是不扫一屋的毛病。不过扫一屋和安定天下有没有必然联系,按照逻辑学的说法“异类不相比”,好像也没什么关系。不过中国人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往往都是这样。看了这个故事,不由让人想到汉初的陈平,有一次家族祭祀,推举陈平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分得很均匀。大家赞扬说;“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感慨道:“假使我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所以,我对屠户和清洁工保持着少有的敬意,自己在干体力活的时候,也常常这样自勉。
徐孺子,即徐稚,字孺子,世人称“南州高士”, 孺子本意是小孩子的意思,稚大约是幼稚的意思,说以他名和字是解释的关系。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叫孺子,大约是希望好养些的意思。陈蕃、徐稚的故事在《世说》中还有不少,陈蕃见1.1,1.3,8.18.2,8.3,9.1,徐稚见2.2。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种修辞手法叫互文,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就是不以物己喜悲。这句话让人想起我们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说法。我曾经纳闷,为什么叫师范学校,不叫教师学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有不少说法,如德高为师、言高为师等,出点大约都是这里。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有两个解释,一是登高望远,树立雄心大志;二是走马上任,决心有一番作为。这个情景常常被画成一副图像,一些将领骑着高头大马,指点江山。柳永作了一首《望海潮》,据《鹤林玉露》载,此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起了渡江南侵的念头,派人潜入杭州画了一张西湖图,带回金国后制成一扇屏风,仍觉不过瘾,又在画中添上自己策马立于吴山的画像,并题词其上,“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为豫章太守,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有两句话:“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就是陈蕃和徐稚。陈蕃每次请徐孺过来,两人相谈甚欢,忘了时间。陈蕃特意给徐孺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留下过夜。等徐孺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他才放下来。这个举动表明其他人不配。
主簿,官名,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长。《文献通考》卷六十三:“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府君是对太守的尊称。“百官所居曰府”,“郡守所居曰府,府者尊高之称”,“汉人称太守为明府”。 廨,官衙。“大家的意思是希望你先进官署(与大家见面或视察)”。现在新官上任,一般组织部领导陪同,致辞,然后合乎身份的同僚一起下馆子吃上一顿。陈蕃一上任就去拜访当地的学者名人,这大概是当时的风气,现在四海已无贤人了,因为领导自己就是本国、本省、本市最大的贤人,不然他怎么会当上领导呢?
武王式商容之闾,式,通“轼”,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这里大概引申为拜访。《尚书•武成》中说周武王: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商容,据说直谏纣王被免职,《淮南子》说他是老子的老师,那么果然是神人了。
席不暇暖,屁股还没坐热。中国人讲话往往比较夸张、曲折,由此可见。
徐稚是个隐士,他的老师、朋友当上官了,按汉代的官制是实行举荐的,所以常常辟他当各式各样的官,据说其中有个太守的官送给他,他都不要。而且这些人当官后徐稚就不太和他们往来了。但徐稚喜欢吊唁,老师、朋友死了,他会不远万里去哭一番。而且在吊唁的时候,他自己带一块棉布,浸上酒,到了墓前也不和死者家人打招呼,把棉布从酒里取出来,绞干洒在坟头,再大哭。这样的事他做过好几次。
陈蕃有很高的声望,被杀后,他的宗亲宾客姻属,也几乎都被杀光了。《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说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百余年间,汉室乱而不亡,陈蕃功劳最大。
本篇是《世说新语》的第一章:德行。在现代汉语中,如果有人说:“德行!”隐含着没有德行的意思,就是骂人了。这个语言现象很有趣。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6-30 13:06:00 +0800 CST  
1.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解释:
周子居:周乘,当过太守,很有些官声,后面陈蕃还会继续夸他,这里是他夸别人,而且是反反复复夸,一心一意要把黄宪夸向全国。东汉人喜欢品评人物,叫做“月旦”,大约是每月初一大家聚会,开始评论人物,此风以汝南为最,所以也叫“汝南月旦”。这种做法当然是为了适应汉代的举荐制度,互相吹捧的确是成名的要诀,我几乎没有看到过人物品评说别人坏话的,就像现在的文学批评。汉代做官有四个要求,第一就是德行高妙、志行洁白,其他如学问大,懂法令,会决断都是次要的,那些也需要实践检验才行。刘义庆把德行放在第一,大概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至今,我们选拔干部,表面上还是品德第一。不过好像黑格尔说过:“道德,不过是小人物对大人物的妒忌罢了”,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专制社会中由于机制问题,就像狼群,越往上越凶残。
时月:隔一段时间。
黄叔度:黄宪,汝南人。宪,大约是法律的意思,度也是法规。伯、仲、叔、季,黄宪排行老三,所以叫叔度。当时不少人称他是“颜子复生”,一方面说他家穷,父亲是牛医,一方面说他德行高。据说当时有个叫戴良的,平时自视甚高,见了黄宪自叹不如,怅然若失。戴良母亲见他不太开心,就问他:“你又不高兴了,是不是又见到那牛医的儿子了?”戴良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黄宪就是我的老师啊。”戴良就直接把黄宪当作孔子,自己是颜回。可是“颜回”见到“孔子”还不高兴,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黄宪也不当官,当时有人称他为“征君”,就是被官府征召过但不接受官职的人。黄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著述,但他是当时隐逸派的领袖。
鄙吝:小家子气,庸俗气。
这个故事《后汉书》中说是陈蕃和周举说的,古代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主人公换来换去,要么是年代久远记错了,要么是人物故事就像现在写讲话稿,抄来抄去的。余嘉锡说应该是周乘和黄宪,因为他们同时举孝廉,《世说》后面也提到周乘和黄宪交好。
周乘表扬人很有修辞手法,这叫反衬,用自己来烘托黄宪,更加突出黄宪的高洁,同时也说明自己有时候也挺高洁的。大约宋代黄庭坚也说过类似的话,说自己三天不看竹子,就鄙俗起来。鲁迅嘲笑那些写“我的朋友胡适之”的人,这种借名人自重的做法,现在还有。再“鄙吝”一点,自己单位里面,不少厅长的办公室里挂着自己和中央领导、书记、省长等握手等合影,我看了很有趣,没有人挂自己和雷锋、张海迪一起的合影,恐怕张海迪家里倒有与各位领导的合影,时代就这样变化,没有办法的。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6-30 23:25:05 +0800 CST  
1.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间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解释:
郭林宗:郭泰,为什么字林宗,我不知道,也许是泰山就是大树林的意思。东汉有个大名人叫李膺的(后面马上提到),曾经说过:“我见的士人多了去了,但没有比得上郭泰的” ,于是郭泰出名了。蔡邕经常给人写墓志铭,人称“谀墓”赚钱,他曾经说:“我写墓碑,基本上自己也很羞愧,但只有写郭泰的墓碑,写那些表扬的话我问心无愧。”有本书叫《寰宇记》,说南北朝时候的周武帝要铲除天下的墓碑,特意下诏说要保留郭泰的墓碑。(不过我实在弄不懂雄才大略的宇文邕怎么会跟墓碑过意不去。看不惯马屁文章?)郭泰没当过什么官,是教育家,有些学生还是走卒农夫、刑释解教人员等,但在他的引导下,都成为名士。《后汉书》中说,有一天郭泰走在路上,遇到雨,就折头巾的一角挡雨,后来这种头巾的款式就叫郭巾,我猜那就像电视里不少店小二的头巾式样吧。这个故事可以想见郭泰的潇洒风采。
造、诣:都是拜访的意思。
袁奉高:袁阆,阆就是高大的意思,在汝南慎阳也算是为名士。后面还有他的故事。在当时大概已经做了汝南郡功曹(管组织人事等)。
车不停轨,鸾不辍轭:都是没有停车的意思,这里也许应该理解为没有下车或者停留时间很短。鸾是凤凰的一种。这里使用的修辞手法是隐喻和借代。鸾是鸟,鸟是很好的使者,使者要坐车子,车子上有个小铃铛就叫鸾铃,鸾铃就代表车子了。轨、轭都是车的一部分。车不停轨、鸾不辍轭就是车不停车,这种修辞手法就说明汉语的繁复,为了追求对仗之美,后人有所诟病,但始终改不过来,因为好看、好听,还体现语言的智慧。在《世说》的注中,郭泰解释了没有停车的理由,理由是袁阆的才德(譬诸氿滥,虽清易挹)像小山泉,虽清,却容易舀光,大概是说袁阆器局没有深度、广度。
弥日信宿:弥,长、满;弥日就是整天的意思。信宿,见《诗经•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据说是过了两夜的意思。这里是说郭泰整日和黄宪待在一起,过了好几天。
陂:蓄水池叫陂,万顷之陂就是100平方公里的湖泊。
这一条是说黄宪气度宽广,深不可测,大概是像刘备,喜怒哀乐不露于形色,但似乎与“德行”没有什么关系,而应该把这条放到“赏誉”中。但前三条的主人公都是拒绝做官的,也许在刘义庆眼里,拒绝当官是最高的德行。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人比喻成水,言下之意就是智者,有大智慧的人可能对水特别有感悟。《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等等。这样理解,黄宪的德行像大水,行的是不言之教,所以放在德行中也解释得通。本篇使用对比手法,用袁阆的单纯来衬托黄宪的深厚,用停车的长短来反映人格魅力的持久吸引力,谁叫袁阆和黄宪住一个地方的,袁阆就当了牺牲品。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1 20:20:48 +0800 CST  
毕兄,因为《世说》我有很多处看不明白,所以用“疑问”。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1 20:45:06 +0800 CST  
1.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解释:
李元礼:李膺,字元礼,河南人。好像汝南也在河南,当时中原人才辈出,不像现在河南人名声不太理想,还有本书反映这个问题,我想现在人太多,气候变迁,童山濯濯,比较穷,生存空间小,官瘾太大,风气就不太好。古代叫元礼的人很多,唐代武则天时有个叫索元礼的,专审谋反案,手段很残忍,杀人无算,给人影响更深,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李膺也管刑法,当过司隶校尉(曹操很喜欢当这个官,当了丞相后还兼着,由此可见曹操的法家气质),类似于监察部、公安部、司法部领导,他曾经把张让(有名的太监头子)的弟弟当场格杀,汉桓帝责问李膺为什么不走程序,李膺说:“过去孔夫子做司寇,上任七日就诛少正卯(《论衡》说,孔子和少正卯一起办学,孔子的教室“三盈而三虚”,三千学生全跑到少正卯那个教室里去了,因为孔子有点口吃,又喜欢讲大道理。后来孔子当了司法部门领导,立即打击报复,找了一堆莫名其妙的理由把少正卯杀了。据说这个故事是编的,主要在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流行起来,完全是作为儒家行法家之事时的借口。因为古时候判案,也讲案件引证,用六经大义和孔孟的行为作为审理案件的立足点)。今天我到任十天了,才杀张朔,我还以为会因为我除害不速而有过呢!请求皇上让我再活五日,除掉张让,然后再烹杀我,我也心甘情愿。”据说后来平时趾高气扬的宦官假日里也不敢出宫门玩耍,桓帝感到奇怪,宦官说:“畏李校尉。”还有个说法,李膺当青州刺史的时候,刚下任职命令,整个州70多县官全自动离职,因为屁股不干净怕被李膺干掉。好像英国还是美国有个法官,也很严厉,待审判的嫌疑人知道是他主审,就先自杀了,法官说:“因为我遍使正义,罪犯畏罪自杀。”(可惜我忘了记在哪本笔记本上了,找到后落实。)这种故事当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看。李膺军事指挥能力很好,不怕死,和少数民族打过几个胜仗,可称文武全才。李膺是东汉“党锢之祸”的主要人物之一,表现很突出,后面还有他的故事。李膺名和字的关系我看不懂。
风格秀整:风采出众,品性端正。
高自标持:自视甚高,把自己当标尺。
名教:以儒家主张的正名定分为准则的礼教,要求各阶层按照合乎自己等级身份的方式生活,大意就是三纲五常。东汉末期道德崩溃,不能各安其位,李膺“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就是说自己担负着建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使社会秩序按照儒家的“理想国”思想运行的责任。按北宋张载的说法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魏晋时期虽然十分混乱,但直接打杀在名教大棒子之下的人比任何时代都多一些,这现象很矛盾,但想想现在,也好理解。现在的中国,是历史上处分贪污官员最广泛、最严厉的时期之一,同时又是最不知道德为何物的时期。
升其堂:登上他的厅堂,这里大概要理解成有机会接受李膺的教诲。《论语•先进》子曰:“由(子路)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升堂本来是学业有所成的意思,入室就是学到家了,学问很深。
龙门:在现在的山西河津县。黄河在此有较大的收口,水势很汹涌,《三秦记》中说:龟鱼有能游上去的,就会变成龙。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乌龟也能变成龙?估计是偏义复词,只能落实到鱼上。汉代把经常人比喻成龙,并不犯忌,如果是满人统治之下,这些李膺的学生都得砍头了,想想都怕。我没去过龙门,估计龙门不过尔尔,因为我多次看钱塘江涨潮,就觉得古诗词实在夸饰了,要么地理发生了变化,要么古人对大自然特别敬畏,一点鸡毛蒜皮般的自然现象还以为天塌下来了。
李膺被太学生誉为“天下楷模”。“党锢之祸”的时候,有人劝其走之,他像谭嗣同一样拒绝了,然后自投牢狱,被杀。李膺的了不起,只要比比李大钊就可以了,李大钊道德据说也算高洁,不过还要躲在苏联使馆避风头,没料到张作霖土匪出身,不守游戏规则,俄国人又一向滑头,结果命丧他手。当时有个学子叫荀爽(荀彧的叔父,据说是荀氏家族最杰出的人,少年时就是英才),有一天他得意洋洋地说:“哈哈,今个儿老百姓,真呀真高兴,我居然能给李膺赶马车,太荣幸了。”袁宏在《后汉纪》中说:“李膺话出口,没有人能反对的。如果有人非议李膺,则舆论会一边倒地谴责。李膺如果与人坐同一驾马车,那人立刻名闻天下。”爱因斯坦在对居里夫人的悼词中说:“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和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在东汉末期,李膺当得起爱因斯坦的评价。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2 20:19:56 +0800 CST  
杀猪兄,曹魏和后周相隔久远,如果有后周要求薄葬的证据就最好了,薄葬和铲碑联系是否紧密也很难说。

寻常兄,ernie兄本来就在打趣。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2 20:43:24 +0800 CST  
1.5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解释:
李元礼:李膺。
荀淑:字季和,颖川人,曾任朗陵侯相,所以又叫他荀朗陵,古人称呼人,虽然一般称字,但有时候也用官制、谥号、当官的地点、出生地、家族兴盛地等,有时甚至是他的作品和讲过的某句话来称呼,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宋代有本《事林广记》,说刘某很喜欢读书,他很纳闷:“班固《汉书》中文章很好啊,为什么他的作品没有进《文选》呢?”旁边有人告诉他“《两都赋》、《燕然山铭》就是班固的作品啊,怎么说没有?”刘某不懂:“那明明写的是班孟坚,怎么是班固啊!”古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现在了。在中国,怎么称呼人常包含有微妙的信息,据说温家宝在国务院内部,所有工作人员一般称呼他家宝同志,算是很少见的。我们平时一般称呼领导用职务,基本平级的领导之间不叫姓,只叫名加同志,如果称职务,说明生疏或彼此之间希望保持距离;有时领导太多聚在一起,我们也用全称的某某同志的称呼,等等,这些还依稀有古人的影子。不过我孩子叫我,一般直呼姓名,有时甚至是小名,弄得小学的老师直看我。我看回忆录,好窥人隐私,可书上往往一说到坏事,就是王某、李某,我就要开动脑子去对号入座。前些天看到罗瑞卿女儿回忆录的片段,说陈将军某长期霸占他的侄女,搞得我八卦心大起,在网上一片狂搜。闲话不提,在东汉,颖川和汝南是士人荟萃之地,估计是他们拉帮结派,形成了风气。当时就有人评论颖川和汝南哪个地方士人更优秀一些,一般认为汝南人骨头更硬一点。其实颖川和汝南都在河南一带,只是汝南被称为“天中”,是古豫州的中部。荀淑据说是荀子的后代,他当了朗陵侯相后,处事非常明晰,被誉为“神君”,为荀氏家族博得了很好的名声,当然,他生了八个好儿子,人称“八龙”, 连他们所居住的地方这八个杰出的儿子而被颖阴令改名为高阳里,因为传说中的帝王高阳氏也有八个好儿子。荀淑有个孙子叫荀彧,《三国演义》中曹家帮的最佳男配角之一,祖、父为荀彧打了很好的舆论基础,荀彧也替祖、父露了脸,算是很难得的。因为李膺比荀淑、钟皓要小二十多岁,称他们的字也不合适,所以用了“君”这个称呼。荀淑去世后,李膺向朝廷上表,说自己的老师去世了。在《世说》的刘孝标的注中,说“(荀淑)所拔韦褐刍牧之中,执案刀笔之吏,皆为英彦”,这句话很费解,拔是提拔、选拔,韦褐刍牧借代布衣农夫,贫贱之辈,但我不清楚这其中的主语和宾语。据《后汉书》中说,有一天,年长的荀淑遇到14岁的黄宪,交谈很久,荀淑高兴地说:“黄宪真是我的老师啊。”不过按照我卑鄙地揣摩,这可能是在演孔子和项橐那场戏。为了让这场街头话剧传播出去,续集是荀淑告别黄宪,又去找袁阆,见面就问:“你这里出了个颜回,你知道吗?” 袁阆知情识趣,就反问:“您是不是见到黄宪了?”后来当然由袁阆负责广泛传播这段佳话。这是一群多么优秀的演员啊!只是袁阆在我才开始的文章中,已经当了两次龙套。
钟皓:字季明,也是颖川人,书法家钟繇的祖父,小人钟会的曾祖父。钟皓与李膺有一点亲属关系,他当过县令,据说当得很不错,后来看到形势太险恶,就辞职了,他对侄子说:“春秋时齐国大夫国武子喜欢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以致使人怨恨他。做坏事到一定程度就会败露,当没有败露前你说人家,他们就会恨你。所以你要保全姓名和家族,还是不要出头的好。”不要出头,但要有名,钟皓退休后就开馆授课。《世说》的注中说,钟皓官位小,但德行却绰绰有余(人位不足,天爵有余,语出《孟子》)。
清识难尚:见识透彻很难比得上。这可能是说荀淑善于识人,也可能是说形势判断准确,拿得起、放得下。据说荀淑生意做得很好,挣了不少产业。
至德可师:汉、魏、晋时代的至德应该是指出奇的孝,汉武帝后当官是“举孝廉”(孝廉也是偏意复词,还没当官不存在廉的问题)。据说张角起义,侍中向栩担心兴兵扰民,便建议朝廷:“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当自灭。”二十四孝中,十之八九的变态故事发生在那个时期。据说钟皓家族一向以孝著名,有深厚的传统。古时候的孝做起来有点难度,譬如长辈去世,守孝三年,不能和妻妾同房,而汉代房中术很盛,俨然矛盾,结果是“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李膺有三个老师,上面是其中两位,还有一位是陈稚叔,也是至德之人,自然孝貌也很昂然,不过古代的孝是现代的笑柄。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2 21:31:01 +0800 CST  
ls君,人性也在变化的,由于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我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忧心如焚。像我这样以懦弱无能自诩的人,在单位里却满口胡言,在外边与女性关系暧昧。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2 21:46:03 +0800 CST  
寻常兄,杭州有位老先生,地震时给报社报料,说好像地震了,同事全逃命去了。记者好奇地问:“你怎么不走?”他说,本来想走,后来想想自己有点岁数了,算了。今天杭州突然疾风飘雨,声势惊人,我兴奋地和同事站在楼上看马路上的女孩子,边看边说,活了三十多岁,终于等到地球毁灭了,幸运啊。不过回到家,居然看到多年不见的城市大彩虹,赞美之余又深感惋惜。
赌棋兄,你是大才,诸葛学风,略观大意,乃皓月当空;小弟闲人,雕虫心态,务求明晓,实萤火之光。不过以后写完,给孩子闲看,也算一门“家学”。
ls君,余秋雨都不忏悔,我这样的后学何必忏悔,只要改成三天偷一只鸡就算是进步了。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2 23:04:07 +0800 CST  
1.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解释:
陈太丘:名寔(实?是?),字仲弓,也是颍川人,当过太丘的县令,他的名和字的关系我不懂。陈寔明辨是非,他当乡绅的时候,乡里有争讼都请他来评判,大家常说:“甘为刑罚所加,莫为陈君所短。”“梁上君子”典故的主人公也是他,这些都说明他善启他人的羞耻之心。他的孙子叫陈群,就是《三国》中刘备早期在徐州经常向他征求意见的人,《世说》后面还会提到。陈寔有个老师叫樊英,一直拒绝做官,面对汉顺帝也毫无畏惧,说:“我虽然是平民,住在陋室,却能怡然自得,无异于帝王的尊贵。陛下怎么能使我显贵,又怎么能使我低贱!”他对妻子也很讲礼貌,有平等思想。这些品性都在陈寔这里有所反映。
荀朗陵:荀淑,大家都认识他了。
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大儿子陈纪和三儿子陈谌。他们的名字告诉我们,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时候没联系,不过是陈寔在希望孩子有条理、守信用的同时,又寄望他们为人方正。将车,拉车,既然家里穷,估计只能拉了,老子坐上面。持杖,不知是挑担还是柱着手杖跟在后面,但如果是挑担,古文当中大概应该写成“杖荷”, 柱着手杖走说明陈谌年纪比较小。路还比较远。陈纪在《世说》中会屡屡露脸,的确很方正,陈谌出场机会很少,因为早夭。陈寔、陈纪、陈谌在当时人称之为“三个君子”,他们往往同时接受朝廷表彰和任职,大臣们赠送的小羊和大雁成堆(“每宰府辟召,羔雁成群”。《礼记 曲礼》:“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
长文:陈群,陈纪的儿子。这是一个很识时势的人,曹魏的三朝老臣,永远站在胜利者的一方,建立 “九品中正制”是他的主要成绩,但舆论当然认为他德行不及祖、父辈。譬如曹丕立国后,大肆赐爵,问陈群:“我应天受禅,大伙儿个个喜悦,露于形色,惟独华歆和你没笑,这是为了甚么呢?”陈群便离席长跪道:“臣与华歆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替陛下感到非常喜悦,但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曹丕听后大悦。陈群是组织部门领导,自然喜欢臧否人物,曾与崔林共论冀州人士,崔林说冀州当以崔琰(因顶撞曹操被处死)为首。陈群却以“智不存身”加以讽刺,崔林立即反驳:“大丈夫为人但有邂逅而已(命运是有偶然性的),即使如卿等几人,何足为贵!”
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荀靖在门口等待接送客人,荀爽倒酒,其余六个儿子给客人上菜。东汉时期龙比较多,李膺的学生都是龙,荀淑的儿子也都是龙,后来还有细分什么某某龙头、某某龙躯、某某龙尾的“佳话”。余嘉锡说:“八龙之中,慈明名最著,叔慈次之,余六龙碌碌无所短长,足见纯盗虚声, 原非实录。”慈明名最著,那是因为荀爽官最大,叔慈次之,因为荀靖拒绝做官,一心隐居,其他几个做不大不小的官,不说也罢。上面说过,陈寔家穷,荀淑家富,名声在外,荀淑一定要安排大餐海吃胡喝。
文若:荀彧。彧就是文的意思。荀彧被曹操喻为张良,言下之意自己像刘邦。曹操出兵征伐,常留下荀彧处理朝廷事物。可是这个张良最后不识趣,居然反对曹操当高祖。“妈的,老子十几年前一见面就夸你是张良,表明自己的雄心大志,这些年你也算支持,想不到到关键时刻摆我一刀,自己只能当周文王了!”荀彧受到曹操的猜忌和作弄,据说最后曹操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空无一物,因此服毒自尽(不由让人想起传说中的徐达吃蒸鹅的故事,君子闻弦歌而知恶意)。荀彧的妻子是太监唐衡的女儿,因为荀彧的确有才华,才免于时讥。程炎震说:“荀淑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荀彧以建安十七年卒,年五十,则当生于延熹六年。距荀淑之卒已十四年矣。”所以这个故事是假的,年纪对不上。
真人:正人,品行端正的人。真人还有不少意思,如仙人、帝王。《世说》注中说:“陈仲弓从诸子侄造荀父子,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德星,黄色的星体,据说凡景星、庆云为大瑞, 后来汉灵帝就在颍川敕建“德星亭”。这种星座学中西方都有,名人就是明星。按文章意思理解,这里的真人、德星应该是指陈寔,与荀淑无关,是啊,富人上天堂比骆驼过针眼还难。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3 20:35:21 +0800 CST  
我突然想到,我这样反复揣摩文章的意思,时间久了,估计揣摩领导心思的本领也会大涨,真正落实了领会上级精神的要求,太卑鄙了,太卑鄙了。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3 20:59:38 +0800 CST  
西风君:)
你可能不了解那段历史,唐衡是五常侍之一,按明代的说法就是五大档头。为什么桓帝怎么信任他们,是因为他们帮助主子杀了外戚梁冀,是桓帝的救命恩人(梁冀弄死过很多个皇帝和他的家人),唐衡之跋扈,也是上史书的,恐怕不是好人。至于何时当太监并不重要,魏忠贤也是成年后入宫的,只是荀彧的父亲为了避免灾祸,巴结他而已,两者一拍即合。

因为我是边写边发的,有些话没想透彻,如上条应在加一句:文章最后一句是修辞学的点睛之笔,现代人看来荒诞不经,可在那个时候,一次寻常的聚会,就顿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美妙。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3 22:31:24 +0800 CST  
1.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解释:
客:一种是来访的客人,一种是家里养的门客。古代养门客之风是现在不能想象的兴盛,我们现在的政府参事室、人大、政协组织是党养的门客,有时候主人当到退休,还恋栈那些公车、吃喝、交际,也甘愿再当一阵子门客,说几句主人爱听的话,营造主人受拥戴的范围。不过我不知道那时候陈寔已当过县令,家里发了没有,本文中的客到底是客人还是门客,但俨然是很好的捧哏。在东汉,无论当什么客都要有点责任意识。
陈季方:陈谌。见上文。
家君:对自己或他人父亲的尊称。家,居然能表示你家、我家两个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不知道有没有。据说有些北方人自来熟,和朋友聊天,谈及对方父母,用“咱爸咱妈”,了不起。
足下:对同辈、朋友的尊称,“您”。 我也不敢看你的脸,只敢看你的脚下泥土,因为你人格太高,面子太大,我就低头和你说话。
太丘:陈寔。李白写信自荐于韩朝宗,直接称呼他韩荆州。
功德:可能是个佛教词语,功指善行,德指善心。也可能出于《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这个词语看似简单,但联系下文很难把握其意义。
荷天下重名:能担当(获得)天下高尚的名声。去年还是前年,中央党校有个叫龚育之的死了,我在《学习时报》上被那些阿谀奉承的悼文恶心了一阵,好像中国真死了个文曲星似的,不就是一个翰林院的小丑吗?照道理说,我不了解龚育之,不能刻薄。不过我在报纸上看过他的一篇文章,大舔去世的邓小平先生的痔疮倒还罢了,据文章说,南巡讲话后《解放日报》有一篇对改革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问答式文章,作者是中央党校三个副校长,龚育之其中之一。龚育之得意洋洋地回忆,其实三个作者就是我一个,我模仿其他两个同事的口吻写的,为了增加文章的权威性,我的文章一出,天下舆论易变,从此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我呸!文章千古之事,玩这种不足称道的小伎俩。
阿:山的拐角。渊:深。
陈谌对客人的提问早有准备,我可以想见他流利地拿出稿子说了一段文采很好的言辞,哦,不!陈谌记性好,会背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枚乘《七发》中有一段:“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囷,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陈谌这段话虽然文采很好,是赋体,模仿枚乘,但桐树孤独高洁,桂树就显得芬芳高雅,因为陈寔那是和光同尘,德化天下,用桂树的比喻比较恰当。美好的言辞总是以模糊为特征。陈谌结尾用了反问这种修辞,反问在文本学中,是攻击性的。这段话我不太懂,大意可能是说“我父亲得天独厚,天人合一,生而知之,根本不知道、不关注自己有没有功德。”陈谌的话当然让人想起左思的那首名诗《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汉代除了用龙比人,现在我们开始接触用树比人了,后面还有各式各样的比喻,包括豺狼虎豹这些美好的禽兽,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比喻是天才的象征。”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3 23:28:38 +0800 CST  
文章有不少错别字和没有注释清楚的地方,我会在一个章节结束后统一修改的,见谅。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3 23:38:04 +0800 CST  
1.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解释:
陈元方子长文:陈纪的儿子陈群。
季方子孝先:陈谌的儿子陈忠,显然不像陈群出众,因为陈寔曾经对族人说:“陈群必定兴盛我陈氏家族。”
英才:《礼记•辨名记》“德过千人曰英。”《淮南子•泰族》“智过万人者谓之英。”陈群有出众的才智,这句话放在这里比较突兀,按道理说与文章无关,应该省略。我们再进一步说,甚至儒家的伦理认为,子女不应该讨论父亲的品德。所以,作者把“有英才”加在这里别有用意。
两个小孩子比较父亲的优劣,居然比的是“功德”而不是力气、学问、金钱、官位大小,咄咄怪事,也许古人寿命短、结婚早,这种对生命的紧迫感,自然要早熟一点。陈寔是陈纪、陈谌的父亲,在对话中称自己儿子的字,这在古代也很难想象,不合礼仪,说明该故事存在一点疑问。难兄难弟很好理解,就是不相上下,一样优秀的意思,但仔细品味,“难为兄,难为弟”具体怎么逐字翻译便于理解,我把握不好。难兄难弟的词义在现代发生转移,往往是指两个品行同样不端的人或者处于同样困境中的人。词义转移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譬如涕泪纵横,其实“涕”就是泪,后来成了鼻涕,譬如毙于车,就是倒在车上,“毙”后来成了死亡。现代人望文生义,说话容易露马脚。当年纪宝成“七月流火”事件,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而后就有范曾大师打出词义转移的旗子为他辩解。不过难兄难弟转移的早,“七月流火”还来不及转移,范大师解释未免牵强。7月4日,杭州气温最高37度,热情的何止是天气啊,范先生拍纪校长马屁也很热情。学者奴役化、学校衙门化,此乃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范先生1989愤然投法,不料举步维艰,旋尔复献媚于旧党,返乡后大卖字画,大造别墅,当年文革期间也曾怒斥反动文人和恩人沈从文,善识事务,真当今海内宗师也。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4 20:35:08 +0800 CST  
寻常兄,学习这个东西,忍耐是必须的,据说余嘉锡笺疏《世说》,化了十几年的功夫,去世时还没完成。如果小弟平均两天解释一则,两三年功夫就能结束,算是快了。
由于我内心很晦涩,平时又很孤独,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时时用恶意揣度他人,所以让兄台感到《世说·德行》篇都是演戏、是党同伐异、是互相抬架子,但事实可能完全不是这样。我非常向往自己有美好的德行,因为做不到,就狠不得别人也和我一样。我其实把写作过程当作排遣愤懑的工作,是一次通向洁白世界的旅程,只是连累兄台感到不耐,抱歉。生活中没有快进按钮,所以快乐显得那么短暂。
秋英君讲得是对的,我生活中任性使气,像个可怜的小丑,但很难改正了。忘了是谁讲的,“我与人相处得越久,认识的人越多,就越喜欢小狗”。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4 21:16:00 +0800 CST  
寻常兄,了得,把夸人的话解成骂人的话,直接剥了他们的画皮!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4 21:21:11 +0800 CST  
1.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解释:
荀巨伯:不知道是谁,《世说》注中说:“汉桓帝时人也。亦出颍川,未详其始末。”看下文巨伯是名而不是字。该人不可查就对了,因为这么大的场面,最后胡族大军未尽兴而返,其退敌之离奇,写进史书,不就显得朝廷之无能了吗?其故事之感人,不编入小说,不就显不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神!
胡:古代对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尔雅•释鸟》:鶟鶦,似雉,青身白头。看解释像美国的国鸟——白头雕。可能当时有个少数民族的图腾是这种猛禽,有段时间因为战术、技术先进,在先秦赵国多次抢掠,杀得能止小儿啼,从此以后七国把那些骑马短服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好像民国前把马匪叫做“胡子”,也是这个原因。由于长期的砍杀,“胡”在汉语中带有天生的一种杀气,如北方清冷的空气。所以金庸小说中有个胡一刀,而不是苗一刀,胡人凤。姜夔《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其中有多少的感慨。
子:对对方的尊称,其他意思还很多,要看具体的语境。
委:抛弃,舍弃。《孟子•公孙丑下》:委而去之。它还有个意思是托付、交付:委身相随。
国:地方。《诗经•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班:回。
全:保全。
本篇基本没有难解之处,而余嘉锡却很顶真,他在笺疏中说道:“桓帝时,羌胡并叛,其胡贼之难如此。然他胡辄为汉所击败,惟鲜卑常自来自去。此条末云‘贼班师而还’,则巨伯所值者,其鲜卑乎?其事既无可考,不知究在何年、何郡也。”我想,余先生可能不治民间文学和文本学,这种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类似版本,不过胡贼可以改为黄巢、朱元璋等造反派领袖,荀巨伯改为某男、某女,这种类似的文本故事只是说明汉族试图用道义和文化的力量去对抗突然来临的战争,寄托着儒家教化学说的美好愿望,寄托着人民对道义的顽固信任。当然,在古时候,也有一些真实的故事,大抵是说军阀战争,知道某地有个贤人,某地有座孔庙,领导者以示尊敬就避开了,这也许就是“恻隐向善之心”。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4 23:04:13 +0800 CST  
1.10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解释:
华歆:字子鱼,山东高唐人。高唐,有名的地方,大家可能读过《高唐赋》吧?没读过?不要紧,总听说过云雨之欢的成语,挺色情的,据说就在高唐楚王做的春梦,梦中情人是巫山的女神。楚王估计妻妾不少,但没有禁忌的快感,就打神仙的主意。不过此高唐未必就是彼高唐。歆本义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祭品,其中估计有鱼;当然,也可以作其他理解,歆还有个意思是羡慕,《庄子》中曾经说“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在《淮南子》中也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像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宋襄公有个弟弟也叫子鱼,都说明那些古人羡慕的对象之一是鱼,或清蒸或红烧,或相忘于江湖,都是快乐的事情。华歆同邴原、管宁曾经是同学,都有些名声,当时人们称他们三人为一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裴松之说这三人品行有高低,头尾应该换换;洪亮吉说,这是按三人年岁排序的,并没有高低之分。华歆官当得很大,曹丕当皇帝后,他就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前面我介绍过陈群的故事中他出现过的。华歆对钱看的不是很重,“家无担石之储”,但为人很上进,《三国演义》中曹操要杀献帝的老婆伏皇后,叫华歆去执行这个大逆不道的光荣任务,伏皇后躲在壁橱里,华歆眼尖,自己动手把皇后拉了出来,处死。
遇:对待。
整:整齐、严肃。
闲室:家中。
朝典:朝廷的礼仪。现在我在家中也光着膀子,儿子常爬在我身上嬉闹,叫我像在办公室里一样严正,“上帝啊,杀了我吧!”记得南北朝有个刘琎,和哥哥刘瓛住在一起。哥哥在隔壁想跟弟弟闲谈,就叫了刘琎一声,没听见应答,以为刘琎睡着了。谁知过了半晌,刘琎却应了一声。刘瓛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半天才应?刘琎答是因为听到哥哥呼唤,便马上起来穿衣束冠,只因带子没系好,人没站正,才不敢非礼回答,所以应得晚了。这正是《礼记》说的“见人不可以不饰”。 华歆死后谥号敬侯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
陈元方:陈纪,上文见多次了。
恣柔爱之道:恣,放纵、尽情。柔爱,和柔友爱。陈寔有六个儿子,平时一起嬉笑玩乐,比较温馨,前面故事讲陈寔孙子比父亲高低,要爷爷当裁判,的确说明陈寔家规宽松。
二门:两家。
雍熙:和谐愉快温暖等。《尚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道德经》“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柳毅传》“红妆千万,笑语熙熙”。
轨:准则。
为什么把家庭关系放在“德行”里面,这需要从儒家学说中来考量。“三纲”中两纲是家庭关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家庭关系占三个,可见儒学对家庭关系的重视。《礼记》中大约2/3的篇幅来调整家庭关系,如子女对待父母的礼节,婚礼习俗的安排、极其复杂的丧礼等。儒家显然认为所有这些细节对于维持一个和睦安宁的家庭环境都是必要的,并花费了大量笔墨来为它们辩护。儒学之所以把家庭放在中心,是认为家庭和睦非常重要,它是培养个人道德与维系社会稳定的枢纽。在儒家看来,和睦的家庭不仅是社会安宁的前提,更是造就“君子”的温床。《礼记•大学》中说:“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它对治学到修身都预设了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为前提,而只有和睦的家庭才能提供这个环境。现在一些“新儒家”鼓噪复古兴国,但如今婆媳不和,父子分居,常为三口之家,其学说依存的基础已经丧失,再谈儒家如何如何,完全没有意义了。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5 23:47:23 +0800 CST  
孙盛阳秋兄,你取这个网名,大约也是魏晋历史的爱好者了,不知道可有家传的《晋阳秋》,这本书我还是很好奇的。
秋英君,猫在春天的晚上叫声如同儿啼,听的我心惊肉跳,想必你养猫,总是要先“去势”的。而狗就爽快多了,又有利用价值。小时候曾经养过一条狗,他曾经跟随我的父亲跑过二三十里路,当时我并不能认识其中的意义,可是回想起来,却陷入了轻轻的感伤。因为后来它被他人误毒,其中一条腿进了我的肚子。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内心愧疚,回想三十多年,缺德的事情没干过几件,这是其中之一。
寻常兄,你的故事有点残忍和悲凉,影响了我的写作情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人生之多艰。”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06 00:09:31 +0800 CST  

楼主:linyi518

字数:543456

发表时间:2008-06-30 21: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3 15:54:32 +0800 CST

评论数:22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