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径斜(邪xie2)”还是“石径霞(xia2)”?

“石径斜(邪xie2)”还是“石径霞(xia2)”?

作者:子乔(赵胖纸)


【内容提要】:“远上寒山石径斜(邪xie2)”不能念成“石径霞(xia2)”,现在小学课本、教参均已标注“xie2”音,家里有小学生的要注意了。朱熹的“叶(协)韵”理论不可取。我们今天读古诗文,应使用现代习惯的读音(普通话或方言),而中小学在校学生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读音。

杜牧《山行》的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我们小时候学的都是念“霞xia2”,当时的课本没有注音,都是老师教的,可是这几年的小学课本、教参,读音都已经明确标注为“xie2”。家长们要注意,这首诗孩子在幼儿园或者从其他渠道或许已经学过,可能是按读“xia2”学的,所以平时应该多让孩子按课本注音“xie2”去读,以免考试时改不过来。有些老师出题,喜欢出这些课本里的新规定。

这里想简单讲一下其背后的问题,就是宋代朱熹力主的“叶(协)韵”理论。

朱熹在读《诗经》的时候,碰到很多不押韵的韵脚,当然在《诗经》产生先秦时代,它们都是押韵的,但是由于语音的变化,到了宋代就不押韵了。于是,朱熹就主张,不管这个字在宋代的正确读音是什么,为了押韵好听,都要强行读作一个押韵的音,即使这个音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这就是“叶韵”(“叶”通“协”)。比如在某些句子里,“南”字要读“尼心反”(推导今音为“nin2”),“仪”字要读“牛河反”(今音“e2”)。然而,这些音都是当时并不存在的,相当于现在把“南”读成“您”,把“仪”读成“俄”。这种“叶韵”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人们读唐诗宋词,也跟宋人读《诗经》一样,很多原来押韵的地方都不押韵了,于是有人就继续主张“叶韵”,更改字音,把“石径斜”的“斜”改读“霞”,就是典型的一例。我们小时候,老师就是按这种处理方式教的。但是,“斜”字作“倾斜”的意思,从古至今就一个标准音,上古音为喻纽鱼部,中古音为“似嗟切”(《广韵》),推导今音为“xie2”(普通话)。【子乔按:另有一音“以遮切”,推导今音为“ye2”,仅用于“斜谷”这个地名,《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古代汉语词典》有收。】

关于这个“斜”字的读音,有关人士分为两派:

一派认同朱熹的“叶韵”理论,认为应该读“霞”,当然他们也知道普通话里没有这个音,但是他们认为押韵好听比遵循规范更重要,其中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用方言进行教学,某些方言里有读“霞”的。这一派大都是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创作的人,属于文学圈子。

另一派则认为,古今语音变化是很自然的,不必强行更改现在的读音去追求押韵,“复古主义”不可取。而且,“斜”这种情况在古诗词里有很多,另外还有平仄问题,要改都应该改,可是都改就乱套了,也没有一种方案能适合所有情况。比如“石径斜”的“石”本是入声字(仄声),而现在普通话是平声,如果“斜”读“霞”,那“石”该怎么读?变调或者去学某种方言?杜甫《登高》的韵脚“哀ai”、“回hui”、“来lai”、“台tai”、“杯bei”,今音韵母不同,为了押韵,难道“回”读成“huai2”,“杯”读“bai1”?

后一派有很多人都是专门从事古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属于音韵学圈子。其中,由北京大学教授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王力、林焘校订的经典教材《古代汉语》,就明确反对朱熹的“叶韵”理论:

“……同一个字,意义上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不合自己的口语【子乔按:指《诗经》的韵与宋代口语不合】,就可以任意改读,完全没有客观的标准。朱熹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读古书,一般可以只用‘目治’(眼睛看),如果要读出声来,也完全可以用自己习惯的现代汉语语音(普通话或方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用韵的地方,今天用现代语音读起来不押韵、不和谐了。距离我们时代越古的,不和谐的地方也越多。这是很自然的。……我们还讲了反对朱熹的‘叶音’说,批评了为求和谐而强改字音的主张。清初的顾炎武在古音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他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了‘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这是一种复古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足为法的。”(商务版《古代汉语》修订本,第1056-1076页)。

这几位作者、校订者都是中国著名的古汉语音韵学家,王力先生更是大师级的学者。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另一版《古代汉语》教材又进一步指出:

“以前曾有人用自己构拟的中古音标过唐诗,但如果照此吟出来,恐怕谁都听不懂。用普通话来吟诗词,由于古今声韵调的差异,当时谐和的平仄到今天已有许多不谐和了,这尤其以韵脚的不谐为突出。因此有人犯了新的‘叶音’毛病,譬如朗诵杜牧《山行》,就有人主张把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读成‘霞’音,以求得与后面‘家’、‘花’两个韵脚的谐和。这样做其实比朱熹读《诗经》高明不了多少。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语文社版《古代汉语》,第1011页,李玲璞先生笔名李圃,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

我认为,古典诗词在整体上属于文学,但韵律方面的问题,无疑属于音韵学,应该听音韵学专家的,小学课本将“斜”明确标注为“xie2”音,应该就是根据后一派的观点做出的调整。

个人读诗,怎么读是个人的自由,用方言,甚至是所谓的“古音”也未尝不可,然而一旦涉及影响到很多人的“标准”问题,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应该以规范的普通话为依据。现在,不但在权威的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里,“斜”只有“xie2”一个音,就是在商务版《古代汉语词典》里,“xia2”的读法也已经被标注为“旧读”,所谓“旧读”,意思就是现在已经废除了。某些方言里倒是有“xia2”的音,但是小学语文教学肯定应该用规范普通话,而不是某种方言。

还有人说“霞xia2”是“斜”的“古音”,这也是一种误解,这个所谓的“古音”也是不存在的。古代没有录音机,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在某一时期,哪些字是同韵的,比如唐代“斜”、“家”、“花”的韵母相同,但是它们的实际读音,我们并不知道(知道相对关系,不知道绝对读音)。音韵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可以构拟出古代的字音,但这只是一种构拟(推测、模拟),并不能认为就是当时的真实读音,而且同一个字,不同学者的拟音往往并不相同(这种拟音无法得到实证,因而很难达成共识)。

比如,“斜”的中古音拟音大都是“zia”,而“家”的拟音则有“ka”(王力)、“ka”(郑张尚芳)、“ka”(潘悟云)等等多种,“花”的拟音则有“xwa”(王力)、“hua”(郑张尚芳)、“ha”(潘悟云)等等多种。注意,这些音标都是音韵学上的“国际音标”,不是汉语拼音,也不是我们学习英语用的国际音标(英语国际音标只是前者的一个简化的子集),没有专门学习过的人是读不出来的。那些言必称“古音”、“古韵”的人,也未必都会读。

此外,从文化普及的角度考虑,也不应该在一般民众和古诗词之间设置更多的障碍。如果按前一派的观点和逻辑,往往是一首古诗词有好几个字需要做异读处理(包括韵脚和平仄),老百姓一张嘴就“错”,试问还有多少人会对古诗词感兴趣呢?这样的话,古诗词就成了少数人的专利,成为他们在人前炫耀的资本。

自古以来,总有一些无聊文人喜欢给别人设置门槛儿。以前文盲多的时候,这个门槛儿是认字,一个字有四种写法,你都得会,否则就是没文化,简化汉字那是对不起祖宗。现在文盲少了,他们又在字音上做文章,甚至把一首普通的唐诗,弄出四五个多音字,别人一张嘴就“错”,然后他再出来“纠错”。总之,他们需要永远高人一等。可是,真正的古汉语音韵学专家,如郭锡良先生等,却反对通过乱改字音来追求合乎韵律,反对用“古音”读古诗的“复古主义”,这岂不是很讽刺吗?

最后再回到小学语文上,古诗文中某些存在多种读法的字,到底应该怎么读?我认为应该按照以下顺序处理:

1、课本有注音的,应该严格按照课本注音读。家长不要跟课本较劲。

2、课本没有注音的,按老师教的读。因为老师手里有官方的《教参》,课本没有注音的,《教参》里可能有。家长不要跟老师较真儿。如果老师不按《教参》的规定教学,那是老师的错误(不过这种情况不多)。

3、其他情况,家长可以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必须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版,因为经常有更新),如果收录了某个音,则说明这个音目前是被保留的,属于规范的普通话读音。

比如“衣裳”的“裳”,我们读“shang(轻声)”,但是这种读法只限于口语的“衣裳”这个词。除此之外,古诗文中的“衣裳”或“X裳”都应读为“常chang2”,如“著我旧时裳”、“云想衣裳花想容”、“身上衣裳口中食”、“初为霓裳后六幺”等等(明清白话小说不一定,要看具体情况)。其理由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遵守规范,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同时收录了这两个音,用法区别说得很清楚:“1、裳 chang2 古代指下身穿的衣服……;2、衣裳 yi1•shang< 口>[名]衣服。”可见,“衣裳shang”的读法只限于口语,而且只能读轻声,也即“裳”字现在并没有“商shang1一声”这个音。

如果再深究一些,“裳”在古代字书里就一个音,《说文》:“常,下帬(裙)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段注》引《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意思很明白,“裳”和“常”是异体字,也即“裳”是“常”的另一种写法,只不过前者以“衣”为形符,后者以“巾”为形符,正如“裙”和“帬”的关系。“裳”和“常”最初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后来意义分化了,“裳”保留本义,“常”逐渐变为别的意思。“衣裳shang”是“衣裳chang2”的口语读法。

当然,如果将来国家把“裳”的“chang2”音废除了,改为读“shang1”(口语仍读轻声),我们按国家规定读即可,特别是学生,也没有必要较真儿。

2018.6.23

子乔按:以下图片分别是:人教版小学课本、长春版小学课本、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版)有关叶韵、破读、特殊读音的观点。






























楼主 子乔  发布于 2018-06-24 18:05:35 +0800 CST  

楼主:子乔

字数:4060

发表时间:2018-06-25 02:05:3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9 14:20:05 +0800 CST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