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读许倬云著《说中国》

手头有许倬云的两本书,一本《万古江河》,一本《说中国》。不知先读那本好?后翻《说中国》附录有一篇葛兆光的《说中国》.解说,遂决定读《说中国》。此书相较来薄。它是属于历史类别的书。以前也看过柏杨著《中国人史纲》,翻过日本历史学家著《中国的历史》系列。今日不知许倬云先生如何谈?且读之。
楼主 吕家严  发布于 2018-06-03 13:31:48 +0800 CST  
自序 我们究竟是谁?
许:中国的内部秩序,至少一个世纪以来,徘徊于“民主vs.集权”“个人自由vs.社会福祉”等种种抉择之间。
本书讨论的方法,是将上述中国的复杂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政权、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这四个项目,将其作为四个变量,考察其共同建构、交互作用以及不断适应的动态趋衡。本书的副题“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即是由此而来。
绪论
在全球化的时代审察自己
在某个时期,在界外的部分忽然进入界内;同样的,本来在界内的部分,可以忽然被排除在界外。如中国古代的名学“飞鸟无影”“轮不辗地”等观点。
自从秦汉时代以来,中国基本上是编户齐民的社会,没有永久的阶级。征服王朝的主奴区别,改变了统治权力的性质,集权专制的皇权抹杀了儒家人本思想对皇权的约束,也淡化了社会/文化精英的影响力。中国经历了四五个世纪的集权统治,相当程度地丧失了过去政冶/社会/文化三环互相制衡的结构。(吕:这种说法很少看人提起过,不知为何。)
他们为了适应各地的自然环境而发展出来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另外一种认同和归属的条件。
战争与贸易。
楼主 吕家严  发布于 2018-06-03 16:55:57 +0800 CST  
多谢戴笠兄问。我读书少,只能站在我个人读书角度谈这个问题。许倬云的书是第一次细读,以前只看过几篇文章,觉得极好。但书拿在手上细读后,才发现此书(不知其他书是否如此)是许倬云用社会学来解构中国历史和文化。即以“文化理念、政治权力、社会力量和经济制度为研究视角,以这四个方面作为考察的基本变量。”这种解构历史的方法自然也有道理。但对我来说,好像没满足我的求知欲。就像一个小孩拿了一个魔方,他用这种方法变成红色也可,他用那种方法变成白色也可,魔方(历史)未变,只是解构方式不同,深意也不是很多。像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虽然柏杨写历史时多用戏耍调侃语,但不能忽略它资料的整合性和史实的确凿),他就是站在把帝王将相作为有性情的普通人来写,且在时间上除用编年记还有公元记,便于资料查找。还有里面有中外历史同时期大事年表详记,这也是优点。日本学者写《中国的历史》系列,工作量太大,未读,翻了下,基本是站在一个比较大的时空框架来谈中国,站在东亚、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然后将东亚、东南亚周边国家彼此历史事件与中国同时期历史事件相比较相融合。此书我未读。但也是解构历史的一种方式。
《说中国》附录里葛兆光讲到个史料,可以作为许倬云之所以如此解构的注脚。【1920年代顾颉刚推动“古史辨”运动,标榜“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和“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可是,却被丛涟珠、戴季陶等一批人认为“诬民惑世”,惊呼这会“动摇国本”,必欲禁其所编历史教科书才心安。……所以,到了1930年代之后,面对日本侵略和国家危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傅斯年、顾颉刚等不能不转的捍卫“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立场,甚至主张重写历史教材,“作为新的历史脉络”“批判清末以来由于帝国主义污染而导致的学界支离灭裂”。抗战中的顾颉刚,不得不暂时放弃“古史辨”时期对古中国“黄金时代”传说的强烈质疑和对“自古以来一统帝国”想家的尖锐批判,对于“中国大一统”和“中华民族是一个”变得似乎比谁都重视。】
从此事例中就不难理解许倬云为何会从文化理念、政治权力、社会力量和经济制度四个视角去考察中国历史。无他,皆都是从自身(台湾)处境出发,为融合其他文化、经济制度作为一个理论上的探究。类似洛克的《政府论》、穆勒的《论自由》,皆是为政治的走向作一个文化理论的探索。所以明白这点后,阅读时有点索然无味。可能许倬云的探索有出路,这也是我们现时能看到的。但我们的历史观唯有大一统。所以这书我觉读也可,不读也可,不是必读书。不及《士和中国文化》《论自由》是必读书。我会快速阅读完。
在此书中,许倬云的论述方式也很有意思。他不似余英时,非实证不说话;也不似钱穆,非盘根溯源到中国好,不放下。余和钱的区别也很大,真是怪事?也不似穆勒真理在握、泰山压顶、气势磅礴。有点似勒庞,用怀疑、试探的语气去谈、去推测。但勒庞还基于史料进行盘诘,许句子中用很多可能,约摸之类。风格各异。
个人觉得还是要读民国学者的书才好。一、他们(属于社会精英)那时提出的问题和解构问题的方式比我们现代人提出的尖锐,解构的格局大、盘桓得深。二、我们现代人远没有他们那一代人走得远,并且对接中国文化经典功力远远不够。(我阅读的一大部分原因是通过他们吸纳中国经典文化。我个人觉得我对中国文化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作为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看都没看过,也是一件很可笑的事。)三、在他们的眼里去看西方经典又会发现现代人眼光不到之处。很有意趣。
以上所言可说与兄交流。或也可说借兄一问,给了我一个理清思维的空间。叩谢戴笠兄!
楼主 吕家严  发布于 2018-06-04 20:36:56 +0800 CST  

楼主:吕家严

字数:141

发表时间:2018-06-03 21:31: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7 20:20:07 +0800 CST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