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与佛

一 事略

三四岁前吃肉,长大后吃肉即吐,以素食为主,但吃鱼虾。
一次祖母去西竹庵烧香,因丰子恺正在睡觉没叫他,傍晚回来时缠着再去庵里。
元帅庙元帅菩萨迎会第二天生病。母亲许愿,父亲请医生,吃丸药后好了。办猪头三牲,请菩萨。
中元节集资办佛事,以超度亡魂,名曰放焰口。若干年后在杭州“请”得一册《瑜伽焰口施食》。
1918年李叔同携丰子恺拜访程中和。此后不久丰子恺遇到程中和已落发为僧(法名弘伞),李叔同告丰子恺不久也要出家。
5月24日李叔同与丰子恺、刘质平合影留念并题字。
出家前某日,李叔同携丰子恺拜访马一浮。
8月18日,李叔同叫丰子恺、叶天底、李增德三人到他房间分送物品。8月19日三人送李叔同前往虎跑出家,改口称李叔同为“法师”。
1921年春,赴日本前几天往凤生寺向弘一法师告别。
1926年春,丰子恺与夏丏尊从上海前往杭州招贤寺访弘一法师,自感十年迷途,在法师明镜中照见影子,暂得静观。弘一法师赠立达《续藏经》。
与夏丏尊等买水彩颜料及宣纸赠弘一法师手写经文。
暑假某日,弘一弘伞两法师造访丰子恺上海寓所,访法师在俗故地城南草堂。
秋冬时节,弘一法师从江西返杭在上海停留。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许多喜欢且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两次都抓到“缘”字,遂名居舍为“缘缘堂”。
1927年秋弘一法师云游在上海丰子恺永义里居住一个月。每晚丰子恺必上楼谈话,从暮色到天黑。安排李叔同、谢颂羔会面。和李叔同等访印光法师。
10月21日(农历9月26日,丰子恺三十岁(虚岁)生辰)在钢琴边皈依,法名“婴行”,茹素戒酒,仪态由随意转为严谨。
因信了佛教,对人生发出总总感想,信笔写出,刊载于郑振铎等办《文学周报》、《小说月报》。
始绘护生画集,原拟二十四幅,后李圆净居士提议将画集赠送日本各处,又逢1929年是弘一大师五十岁寿辰,共绘50幅,弘一法师题诗,马一浮序。1929年2月开明书店发行李圆净居士编辑《护生画集》第一册。
1929年9月弘一法师嘱丰子恺绘澄照祖像一幅。
1930年2月3日母钟氏病逝,深感无常之痛。
1931年1月《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印行。
由弘一法师介绍,为厦门南普陀寺广恰法师绘释迦牟尼像。此后常书信往返。
4月6日(农历清明)代李叔同送两块印石给马一浮,马谈《护生画集》,解说无常。
1933年1月第三次拜访马一浮,预备《无常画集》请教。马言:“无常就是常”。
春,缘缘堂在石门湾落成,马一浮题写匾额。匾额下方是吴昌硕《红梅图》,两旁是弘一法师和丰子恺书写的对联。厅的两壁挂弘一法师书写的《大智度论·十喻品》。书房挂弘一法师法华经普门品集句对联。
1933年底《东方杂志》“个人计划”来年想写一册非战画集。
在杭州招贤寺租屋而居,和马一浮寓所相邻,偶尔阴雨天拜访。弘伞法师常过来座谈。
1936年为李圆净居士《旅行者言》作插图,1941年于《佛学半月刊》刊载。
1937年11月日军侵华逃离至桐庐,常至汤庄拜见马一浮先生聆听教益,是为“桐庐负暄”。
流亡后已开始饮酒,赴宴或与人共食,吃三净肉随喜,但家居照旧素食。
12月至兰溪,同学曹聚仁邀请会餐,关于艺术抗战等言语不欢。1938年3月后到汉口又听闻曹聚仁说《护生画集》可毁,多次发文阐述文艺观及护生理念,和曹绝交。
1938年6月抵桂林,7月致函弘一法师希望来内地,未获法师同意。
9月及次年1月弘一法师嘱丰子恺绘释迦佛像多纸。
秋马一浮抵桂林,丰子恺与友人为之觅屋并常过从。
由广西宜山历千辛万苦转移至贵州都匀,丰子恺称之为“艺术的逃难”,又“宗教的逃难”。
1939年完成《续护生画集》,绘60幅,弘一法师题诗,夏丏尊序。1940年11月由开明书店发行。弘一法师邀绘六集护生画集,丰子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1939年及1940年在《觉有情》杂志刊载多幅护生画。
1940年发愿画佛像千尊赠有缘,四方求者络绎。
1942年10月收到弘一法师圆寂电报,发愿绘法师画像一百幅。1943年1月始动笔绘像。
在遵义罗庄居住期间,和子女谈话有“人是要死的”的话。
1943年3月写《为青年说弘一法师》,同样有“我确定弘一法师必有死的一日,以为他是‘人’”。
春至乐山请马一浮为弘一法师做传,马未写。
1943年前后丰子恺多次前往长安寺访太虚法师,1947年写有《怀太虚法师》一文。
1944年春往丰都参观阎王殿,对雕塑及对联命定劝善印象深刻。
1947年3月招贤寺旁赁屋居住,马一浮居葛荫山庄,时相过从。
1947年《弘一大师全集》序;《佛教公论》发表《弘一大师遗影集募印源起》。
1948年11月由台湾到厦门,与光恰法师在南普陀寺相会。凭吊弘一法师讲律遗址。为厦门佛学会做《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提到人生三层楼。后去泉州,凭吊弘一法师圆寂之地。参谒开元寺。
1949年1月迁居厦门,闭门三月完成《护生画三集》创作。4月至香港请叶恭绰题字。1950年2月 ,《护生画三集》由大法轮书局发行
1949年及1950年在《觉有情》杂志刊载多幅护生画。
1950年为弘一大师及其他名家佛教歌曲结集《海潮音歌集》做序。
1953年9月,与钱君匋等筹款在虎跑后山为弘一法师筑舍利塔。1954年1月舍利塔落成,马一浮题“弘一大师之塔”。
1956年致函光恰法师言所作《李叔同先生传》已寄浙江人民出版社,后未出版。
1956年至1957年陆续写下多篇缅怀弘一法师的文章(疑即李叔同先生传内容)。
1957年为新加坡弥陀学院做校歌。
编《李叔同歌曲集》交北京音乐出版社于次年1月出版。
1958年拟筹建杭州弘一大师纪念馆,因故未能建立。决定将款项移作出版《弘一大师遗墨》。
1960年完成《护生画四集》,朱幼兰居士题字,广洽法师募款于次年初在新加坡印行。
1962年致函光恰法师发愿绘观音像一百幅广赠信善,纪念弘一法师圆寂二十周年。
10月2日,参加上海佛教信众举办的“弘一大师生西20周年纪念会”。10月5日前往杭州虎跑寺祭塔。
丰子恺编广洽法师捐款《弘一大师遗墨》在上海印行。
1963年3月,游宁波天童寺及舟山普陀寺。
1964年8月,为泉州弘一法师纪念馆书“弘一法师故居”匾额。
9月5日,发起刊印《弘一大师遗墨续集》。
10月21日护生画集初集50幅重绘完毕寄光恰法师。
广洽法师在新加坡影印出版丰子恺序马一浮书写《弥陀经》。
1965年8月完成《护生画五集》,北京佛学院虞愚居士书写,广洽法师募款于9月在新加坡印行。
11月至12月广洽法师回国观光,丰子恺陪同前往苏州、杭州,临别作《送广洽上人》诗。
1967年丰子恺被关,和同屋邵洛阳谈无常之恸、吃素和戒杀。
1971年翻译汤次了荣《大乘起信论新释》。1973年10月在新加坡印行。
1973年3月前往杭州,欲往蒋庄凭吊马一浮故居而不得。
1973年完成《护生画六集》,朱幼兰居士题字,1979年10月在香港印行。
1975年9月,在本子上画了一些图形,成为留给世人的绝笔。

(待续)
楼主 samwang996  发布于 2018-06-02 15:03:37 +0800 CST  
二 无常

失去母亲让丰子恺深感痛苦:母亲抚育成长,而未曾有涓埃报答。痛恨之极,“心中充满了对于无常的悲愤和疑惑”。自己又没有能力解除,堕入颓唐。直到拜访马一浮先生,预备做《无常画集》请他指教。马一浮欣然指示这种题材的佛经和诗文集,又背诵了许多佳句。最后翻然说道:“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一句话将丰子恺从无常的火宅中救出。

丰子恺幼小就敏感。一是“空间”。从屋内到屋外到城外,“再过去还有地方吗?”追到宇宙,仰首驰想:“向这苍茫中一直上去,有没有止境?有的么,其处的状态如何?”二是时间。一年过去了,不复是六岁。千字文纪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到焉哉乎也,“那时你已经死了!我也死了!”天以前也以后,时间从何开始,何时结束?呼吸之间翻入“过去”的深渊,生命跟着时间流走,不可挽留。

《大般涅槃经》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前两句为世俗谛,名法色法无常生灭。后两句是胜义谛,勘破生灭涅槃为乐。无常之恸,是佛教起信的出发点。“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舍身的,宗教的行为,皆建筑在这一点心上。”无常就是常,勘破无常就是常。

丰子恺收集了众多抒发无常之感的诗歌。有借花感叹人生无常:“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有借杨柳树木感叹人事无常:“江风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由因月而兴感慨:“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无常画集》虽然没有出版,也常以此为题材绘画。人间世看是讽刺,更是无常。散文中也时时透露无常思想。人生无常本是常理,但世间“相逢并不知老”的人太多,苦痛就多。

抗战而来,迭经变乱,见各种死法,既为死而悲愤,同时亦真正勘破无常生死。不讳言死,可以很平静的谈死。“人总是要死的”对子女如此说。弘一法师圆寂后,讲述了同样的看法:

“我敬爱弘一法师,希望他在这世间久住,但我确定弘一法师必有死的一日,因为他是‘人’,不过死的时日迟早不得而知。??他的死是我意料中事,并不出于意料之外,所以我接到他死的电告,并不惊惶,并不恸哭。”

对于弘一法师“悲欣交集”,丰子恺有自己的理解:

“弟以为此四字义甚简明,与婆娑世界离别是悲,往生西方是欣。山川草木,宫室楼台,尊荣富贵,乃至亲朋骨肉,在佛教徒视之,如昙花一现,皆幻象也;皆梦境也。梦中离别,亦有悲情。然若明知是梦,则虽有悲情,乃是假悲,非真悲也。‘假悲’二字,易被浅见者误解为不道德,则宜改称‘幻悲’,‘虚空的悲’。盖与极短暂之幻想别离,本不足悲也。欣是真欣。涅槃入寂,往生西方,成就正觉,岂非最可欣之事?”

丰子恺在抗战中往往给人以勇猛之感,爱国爱民之外,更因勘破生死。WG中多人不堪羞辱自杀离世,而丰子恺坦然面对泰然处之,是真正勘破了无常就是常。

临终前病情恶化,心中有话表达,已发不出声音,最终在本子上画了一些图形,无法辨识。抑“悲欣交集”欤?丰子恺一生追随弘一法师,此时应也是往生西方,成就正觉了。


(待续)
楼主 samwang996  发布于 2018-06-03 21:04:11 +0800 CST  
三 真如

十年上来营生,丰子恺心境如驱羊,拉东牵西,瞻前顾后,困顿至极。“近年我返故乡,母亲常说我面上憔悴瘦损,已变狗脸了。时间,……在我真如灭形伐性之斧了。”孩子们的出生成长,童真的世界吸引了丰子恺。“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人’。”

1926年再次亲近弘一法师,使得丰子恺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哎!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了: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渐渐,尘世的网越来越清晰,丰子恺想寻求剪刀剪破“世网”。“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细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兴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艺术,宗教,就是我想找求来剪破这‘世网’的剪刀吧。”

1927年秋弘一法师云游在上海丰子恺永义里居住一个月。每晚丰子恺必上楼谈话,从暮色到天黑。佛法薰习,10月21日(农历9月26日,丰子恺三十岁(虚岁)生辰)在钢琴边皈依,法名“婴行”。弘一法师虎跑断食后曾改名为李婴。此法名,有老子所谓专气致柔复归于婴儿,更是众生心不染归于真如。

《大乘起信论》曰:“所谓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众生心染净不二,摄一切法;是心真如,体大相大用大。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三十岁上送妻子回家奉母,和母亲到后面的空地里测量,种下造屋念头的种子。母丧后,辞去一切职务,1933年春缘缘堂在师门湾落成。“正中悬挂马一浮先生写的堂额。壁间常悬的是弘一法师写的《大智度论·十喻赞》和‘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的对联。西室是我的书斋,四壁陈列图书数千卷,风琴上常悬挂弘一法师写的‘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的长联。”缘缘堂的灵终于变为实物。缘缘堂,是艺术之屋,也是宗教之屋,成为丰子恺全真养性之所。一年后,又在杭州租屋居住,是为缘缘堂的支部,外人称为“行宫”。以有涯之生,为无利之事。读书并不抛费,笔墨相当繁忙,热心游玩与欣赏。于无人相识的市井中观览,每见可惊可怖可喜可哂可悲之相,辄以记之,是为人间世。隐于楼上而观览世间,出入世间。

抗战时,丰子恺全家辗转流徙到达重庆。逃难把深门重院打开,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在某一时间相会。目睹苍生浩劫,有生命倏忽而去,也有新生命出生成长,励恒心而习勤劳。以教育为抗战,斥暴力而倡和平,以美好创幸福。1943年夏租地自建沙坪小屋,辞去教职,恢复抗战前闲居生活,以卖画卖文为生。1944年,夏丏尊译出谷崎润一郎《读缘缘堂随笔》,1946年抗战胜利后丰子恺回应中谈到:

“我自己明明觉得,我是一个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一个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三男四女俱已长大的、虚伪的、冷酷的、实利的老人(我敢说,凡成人,没有一个不虚伪、冷酷、实利);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这两种人格,常常在我心中交战。虽然有时或胜或败,或起或伏,但总归是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始终在我心中对峙着。”

丰子恺既世俗的,也艺术的、宗教的生活着。天真和世故既是对峙的,又是统一的。外在事物已明澈,行事也就无拘泥自在无碍。如果说青年在童真,中年在全真,到了晚年已得真如,出世入世浑然一体了。

(待续)
楼主 samwang996  发布于 2018-06-04 21:19:54 +0800 CST  
四 护生

1927年,丰子恺始绘护生画集。访印光法师时,李圆净恭恭敞敬伺候着。“后来他和我招呼,知道我正在和弘一法师合作《护生画集》,便把我认为道友,邀我到他家去坐。”李圆净《续护生画集》跋:“翌日,子恺以戒生漫画两幅来访。”弘一法师致丰子恺书信:“李居士乞代致候。前答彼一信片,想已收到。《戒杀》画文字甚愿书写。”致李圆净书信:“书悉。题名为《护生画集》,甚善。”可知《护生画集》原拟名《戒杀画集》,依李圆净建议修改。原拟二十四幅,李圆净提议将画集赠送日本各处,又逢1929年是弘一大师五十岁寿辰,共绘50幅,弘一法师题诗,马一浮序。1929年2月开明书店发行李圆净居士编辑《护生画集》第一册。

大乘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出家在家皆须受持。不杀生,不但是五戒中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有情无情,皆是众生。戒杀,只因众生平等,大慈大悲。从戒到护,从被动到主动,从利己到利他,更体现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

心生法生,各正性命。知护心则知护生,护生更是护心。《护生画集》倡导庇护众生外,更在于常养慈悲之心。马一浮《护生画集》序对此阐述颇详:

“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情与无情,犹共一体,况同类之生乎!夫依正果报,悉由心作,其犹埏埴为器,和采在人。故品物流形,莫非生也;爱恶相攻,莫非惑也;蝡动飞沈,莫非己也;山川草木,莫非身也。以言艺术之原,孰大于此?故知生则知画矣,知画则知心矣,知护心则知护生矣。”

为广弘佛法,传播护生理念,《护生画集》书后就标注了“欢迎翻印”。开明印行后,大中书局、大法轮书局、佛学书局等相继印行,在佛教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人因护生画集皈依佛教,更多人因护生画集生恻隐之心,除荤行善。也有一些人如柔石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抗战后,生灵涂炭,同仇敌忾,抗战文艺成为主流,关于护生画集的不同声音开始多起来,有时候甚至很激烈。其中和曹聚仁争论断交最为典型。

1937抗战流亡至兰溪,恰遇一师同学曹聚仁,曹邀请在聚丰园会餐。曹聚仁后撰写《数月来的繁感》一文记述了此次相遇和会面。丰子恺撰《决心——避寇日记之一》附注:“内有数处错误:他说我对他自称以前‘昏聩’,又说‘以后要改变做人的态度’,皆非我的话。”丰子恺一以贯之,对此杜撰的记述已有不满。1938年到汉口后,又听人说:“曹聚仁说你的《护生画集》可以烧毁了!”引起了极大的不满。又写了一文《一饭之恩——避寇日记之一》阐述护生理念,护卫《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可以烧毁了!’这就是说现在‘不要护生’的意思。换言之,就是说现在提倡‘救国杀生’的意思。这思想,我期期以为不然。……他们都是但看皮毛,未加深思;因为拘泥小节,不知大体的。《护生画集》的序文中分明说是:‘护生’就是‘护心’……救护禽兽鱼虫是手段,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我们为什么要‘杀敌’?因为敌不讲公道,侵略我国;违背人道,荼毒生灵,所以要‘杀’。故我们是为公理而抗战,为正义而抗战,为和平而抗战。我们是‘以杀止杀’,不时鼓励杀生,我们是为护生而抗战。”

1939年丰子恺又绘《续护生画集》60幅寄往泉州,请弘一法师配文。法师收到给丰丰子恺信中道:“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集功德于此圆满。”流亡中生死难卜,惶恐异常,丰子恺复信曰:“世寿所许,定为遵嘱。”《护生画集》以怖戒杀,多触目惊心者。《续护生画集》虽绘制于杀机炽盛时代,但物我一体,人物相感,更见护生的仁爱和平。

1949年尊弘一法师嘱绘《护生画三集》,对于画集中“劝人勿杀食动物,劝人吃素菜。同时又劝人勿压死青草,勿剪冬青,勿折花枝,勿弯曲小松。”似乎自相矛盾之处,序言再次阐述护生护心理念,需体会其理,不可拘泥字面:

“护生者,护心也。(初集马一浮先生序文中语,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故曰‘护生者,护心也。’详言之:护生是护自己的心,并不是护动植物。再详言之,残杀动植物这种举动,足以养成人的残忍心,而把这残忍心移用于同类的人。故护生实在是为人生,不是为动植物,普劝世间读此书者,切勿拘泥字面。”

1960年完成《护生画四集》,次年初在新加坡印行。预防世寿所限,1965年提前完成《护生画五集》,在新加坡印行。WG中,资料书籍几被查抄一空,委托朱幼兰搜寻可参考的书籍。朱找出一册《动物鉴》,丰子恺以此参考终绘百幅护生画。朱幼兰为弘法也冒险题字。1979年《护生画六集》在香港印行。六集护生,世寿不许,亦不辱命。

(待续)
楼主 samwang996  发布于 2018-06-05 21:26:25 +0800 CST  

楼主:samwang996

字数:2780

发表时间:2018-06-02 23:03:3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8 02:45:48 +0800 CST

评论数: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