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树梁先生


前天整理书架,偶然看到一本旧书,是成都出版社出版的《草堂之春 钟树梁散文集》,封面封底都是绿色的,简单的图案:树木,水,阳光,内里的纸张早已经泛黄。是啊,一本1991年出版的书,到现在有26年了,能不旧吗?
看到树梁先生的书里的照片,觉得好亲切,让我一下子回忆起了当年拜见他的情景。我于1990年考入成都大学,先生当时是成大的教授和副校长,赫赫有名。他并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是因为我们办了个《大风》文学社,还出了刊物,遇到些问题便会找中文系的老师们指导。有一次,我有幸和一个同学就去先生家里拜访了他。那时的他已经70多岁了,但很热情,看上去很有精气神,似乎也很喜欢和我们聊天。因为先生是四川杜甫学会的副会长,所以他谈得最多的是杜甫。他时不时背出一些杜甫的诗句,,如“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等,在当时的我听来是很陌生的。最记得他说起杜甫的一首《狂夫》,虽然诗人贫困潦倒,看了不少世态炎凉,但是依然疏放旷达,把自己还比作狂夫。尤其是颔联“风含翠筱娟娟静,雨浥红蕖冉冉香”写景之句简直是美到了极致。先生对杜甫满心崇拜,说起这位诗圣可谓神采飞扬。我们两个学生就只是听他说,压根就插不上嘴。我那时就深恨自己为什么这样才疏学浅,在树梁老先生面前连个小学生都不如。后来谈到文学创作的事,自然地先生给了我们有益的建议。坐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告辞了。走之前,先生各送了我们一本书,送给我的就是这本《草堂之春》。我如得到宝贝似的,认真阅读了他的散文,可是毕竟年轻,他的那个时代我很陌生,他笔下的很多地方对于我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也很陌生,能有多深的感受呢?也许是因为自卑,我以后也不敢再去拜访先生了。
后来我去了川师,毕业后又离开了成都上班,就再没有了先生的消息。
直到今天,翻到了这本书,我再次阅读先生的散文,就很有共鸣了。文中的诗词再也不陌生,他写的成都的武侯祠、望江楼、王建墓、杜甫草堂,还有新都桂湖、大足石刻、乐山大佛、歌乐山,甚至更远的杭州西湖、广州六榕寺、香港九龙等我都已然熟悉,有些地方我自己都为之写过好几篇文章,所以与20多年前的懵懂相比,真可谓是大相径庭了。而他在文中的借景抒情,或者对时事的看法评论,我也可以感受深刻了。倘若我现在再去拜会他,一定不会如当年那样傻傻的,也许就可以和先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他有多一点的沟通,可是我上网一查,树梁先生早在2009年就已经仙逝。算来其实先生也是长寿之人,1916年生,2009年去世,活了92岁,还不错的。
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所以对成都非常深情。他的一篇《王建墓今昔》写到少年丧父的他和家人去给父亲上坟,看到旁边一个叫做琴台的大土堆,很是好奇又感伤。后来历史学家断定那是一座坟,一经发掘后,果然是前蜀主王建的坟。王建墓几经整修,到如今是气势宏伟的永陵博物馆,我去过几次了,很喜欢那里。先生的文章让我更了解了永陵的变迁的不易,而且墓里的文物还很值得考古学家去研究。
当然,散文绝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写点风景就算了。散文要有神有情。文如其人,先生是善良的,平和的,内心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他所处的时代相当复杂,经历了军阀混战、民国、抗战时期、大跃进、文革等,作品不带有政治色彩是不可能的,因此难免会有一些口号类的东西,但是毕竟只是小问题。先生的散文用语古雅,诗情画意丰富,端庄秀美,宛如大家闺秀从画中款款而来,很有欣赏价值,也非常值得我学习。
除此以外,钟树梁先生还是唐代文学专家、汉语声韵学专家、著名教育家。我进校的时候,他已经退休,因此我无缘聆听他的教诲,但是与他的这一面之缘,一书之缘,却已经教会了我人活一世,必须要多读古代典籍,热爱大自然,固然不一定成为名人,却可以成为一个不鄙俗的生活充实的人。现在的我非常喜欢杜诗、喜欢去杜甫草堂学习,就是他给我的影响的最好的证明了。
谢谢钟老!愿树梁先生安息!





楼主 天一亭  发布于 2018-05-17 10:48:36 +0800 CST  

楼主:天一亭

字数:1590

发表时间:2018-05-17 18:48:3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7 16:45:51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