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境界的一望一见之间

【诗词境界的一望一见之间】

(一)

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体会也是一样的,往往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时而喜悦时而困惑;每当我遇到这种情景,常联想起自己在企业搞培训时,频繁引用司马光拿石砸缸(救人)的故事,意示避开惯性思维来破缸解题。后来我则引用另一个较为趣味的类似故事,是说苏小妹出题 "闭门推出窗前月“要求对下联,这让本来诗才出众的秦观却一时头脑发呆,急坏一旁看热闹的苏东坡,故意咳嗽一声,就地捡块石子投向水缸,秦观因而悟出"投石冲开水底天"。我说这事是因为我心里还有块石头把扪多年难解,那是和苏东坡有关,即涉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到底是“望南山”还是“见南山”的取舍评论的悬案。

若我们追溯到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其中第30卷收集的陶渊明的《杂诗二诗》,有关诗文是“望南山”,之后唐欧阳询编辑《艺文类聚》卷65也作“望南山”。直到北宋见版本基本上还是“望南山”,苏东坡在其读书笔记《题渊明饮酒诗后》中写道:“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不仅如此,他还对门人宣传自己的观点,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鸡肋集》卷33《题陶渊明诗后》中说:“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单就这两句诗而言,“望”系有心去看,“见”则有无意中见到的意思,所以“见南山”更能体现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苏东坡名气很大,诗歌创作成就也很高,所以人们都翕然信从。直到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虽也注意到《文选》、《艺文类聚》、白居易《效陶潜体诗》等文献均作“望”字,但考虑到“望于义终嫌稍逊”,还是在定本中采用了“见”字。此后陶集的各种版本普遍将“望南山”改作“见南山”,是苏东坡的观点被人们广为接受以后的事。

直到最近偶读近代学者研究认为“望”比“见”更符合陶渊明思想的原意。

作者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两句诗,除了对“望”与“见”字需要仔细推敲外,也要弄明白“南山”何指。根据陶渊明其他诗文,其笔下的“南山”应该是指住家附近的一座山而非庐山,基于后者离开陶家很远是看不到的,而“采菊东篱下”既是诗人归隐后自在生活的反映,那“望南山”的主要目的就是欣赏傍晚时分“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因陶渊明本人就是一只归鸟,所以对归鸟特别关注,不仅望之再三,也咏之再三,并借归鸟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思,该学者认为只有用“望”字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陶渊明见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情景所具有的愉悦欣慰之情,如果用“见”字,表明他无意望山,甚至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都忽略了,那么诗人与南山的这种情也显得隔阂。

(二)

这论断让我对“望“和”见“产生重新审视的兴趣。表面上来看,探讨“望”和“见”,好像一下子就会套入到美学和诗词境界的意味,若谈的更玄一点,难免跨入禅缘与际会,那是”拈花一笑“,那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或回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隔与不隔》,但这不是我的本意,“望”和“见”我以为多少是人生旅途之机遇感悟的视野记录。

唐诗宋词中以写“望“称著的当数杜甫,他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开篇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更令人满目凄然。诗人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全诗一开始就放眼“望”去,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从满城到山河再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杜甫另一首与“望”有关的诗即《望岳》也是非常著名:“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按仇兆鳌的说法:“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而“会当”两句是极望。全诗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这首诗也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传颂不绝。

(三)

我个人的理解是“望”字比“见”字所表达的情感好像更为丰富一点,有句俗话不是常说:思念总在分手后,又比如望穿秋水,(宋)李觏有诗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李觏(1009-1059),曾任太学说书、勾太学等职,其诗受韩愈、皮日休等人影响。诗的意思引用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自己的家,本来绿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 而这碧绿的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因青山阻隔又被暮云笼罩的情景下十分沉重的心情。诗人对空间距离这一异乎常人的感受,其视野由远而近,再由大而小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这种望乡的心情,让我想起了近代名人于右任,这位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要职,后来到了台湾,与陕西老家的结发妻子和儿女天各一方,生死离散。晚年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而写《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远不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四)

从措辞习惯上,我们都说“远望”对“近看”,站得高才能用望,或在很远的的距离看很大的物体才能称之为“望“。

“望”或“见”其中涉及观察者的视觉高度和距离的问题,一般上说“看或见”是单纯用眼睛看,而用“望” 则有“可望不可及“之意,体现出出黄河之长奔浩淼及青山一发是中原的气势,而“见”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如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的《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既然可望不可即,那么“见或不见“又如何呢?比如仓央嘉措的爱情诗,还有陆游的《钗头凤》,爱得这么痛苦,为什么还要见面呢。先说网络上传颂大家熟悉的“见或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这是一首至真至纯的情诗,让读者心中涌现的不仅是感动,更有一份难言的心绪,它无一不在地阐述爱情本来就是一种让人肝肠寸断的伤。全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反复吟诵诗人心中那份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但此情不渝的爱情。诗中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只有质朴无华的情感,不带一丝杂念的纯情就如天上的恒星历尽沧桑也亘古不变,它就如一曲天籁之音动人心弦。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六世达赖喇嘛也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情僧的作品。

话说1705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诬赖“谋反”并被奏称不守清规。当时的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他解送北京予以废黜。关于仓央嘉措被黜后的命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病死,在解送京师的途中,行至青海湖畔圆寂;一说被杀,没留下尸体,时年仅23岁。另一种说法则是他舍弃名位决然遁去,行至青海湖后,于一个风雪夜失踪,后半生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古等地,继续宏扬佛法,终年64岁。这和吴越春秋时的范蠡的故事多么地相似。

我们可以遥想在美丽的雪域高原,多情的仓央嘉措因相思踏雪而行夜会情人,当破晓时分一个人在雪野里留下的清晰的夜奔足迹,急促而有力蜿蜒地连接着布达拉宫和小巷深处,于是疑惑沉思继而惊愕,在坦然以爱情的名义歌唱的同时,也写下了对宗教的背叛。仓央嘉措他作为一个活佛的无奈与身不由己,虽然无法去改变那些清规戒律,但仍选择了对权利的舍弃与改变命运,如果不是爱得至真至纯,那又是什么力量让他放弃权利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爱情。在浩瀚的时间长河里,能让人们永远记住的又有多少呢?或许正是这至真至纯的爱而为世人所传颂的原因。

但网络上也有争论说,这首诗原名《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最早出自《 疑似风月中集 》,是扎西拉姆·多多于2007年5月15日撰写于北京。“班扎古鲁白玛”即梵文“莲花生大师“的意思;关于这首诗,作者曾有自述说创作灵感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作者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这原本跟爱情和风月是没有什么关系。但自从《非诚勿扰2》上映后,片中李香山女儿深情演绎这首诗在网站被疯狂转载,此后更多人愿意相信是仓央嘉措所作的。

(五)

见还是不见?,留下令人千古遗憾的还有陆游的《钗头凤》的故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陆游词作《钗头凤》抒写的正是陆游自己与原配唐氏的爱情悲剧。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唐氏(表妹唐婉),结婚以后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不料作为婚姻包办人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逼迫陆游休弃唐氏。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而无效的情况下,二人终于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也就音讯全无了。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绍兴市)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琬征得丈夫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感念旧情,怅恨不已,遂乘醉吟赋《钗头凤》信笔题于园壁之上以致意。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全词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夫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作品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

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将这首《钗头凤》词后头至尾反覆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來。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世情薄,人情恶,日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签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不久便郁闷成病而死。陆游得知唐婉的死讯,痛不欲生。为了抒发自己內心的隐痛,他后来曾多次來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

为什么还要见呢 ?

(六)

那人生就得在“望“和”见“之间不能自拔吗?还有第三个境界吗?直到我读到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他在《终南别业》一诗中,从”望“”见“超越到”看“的境界。诗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就是这种“坐看云起时”表达了一种悠闲极致的境界。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比如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以出岫” 之句;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再从艺术效果来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在我看来,王维的修养已远远超出‘一望一见'痴迷于有我无我的境界。

从“看”这个角度,我也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有高远意境的“看“,原词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初到陕北看见大雪。北国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这首诗词用今天白话翻译就是:“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顿时失去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丘陵也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高低。只有等到天晴的时候,看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那才分外娆美。江山如此妩媚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 ,又稍逊文治武功。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在一望一见之间,自知自己还是有点执著,没能跳出来,真乃凡夫俗子是也。或许当我们困惑在“一望一见之间”的时候,应该学学王维的“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其心, 而无待于望。”故有今天读诗词留字为记。

完稿于2013年10月20日
楼主 薛依云  发布于 2017-04-01 00:13:00 +0800 CST  
非常感谢@xixiange1963 @俗部 @草桥关 诸位深夜临帖,留言鼓励,还请多多指正。
楼主 薛依云  发布于 2017-04-01 07:05:55 +0800 CST  
从文献版本源流的角度来看,这首《饮酒诗》在宋朝之前都是用“望”,故才有苏东坡“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之说,之后经过苏门学子登高一呼,历代才开始用“见南山”。衍生了“一望一见”之论辩。

@草桥关 兄认为“是望是见这个问题,应当放在魏晋思潮或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看”,是不是也可以说:应当从陶渊明诗文整体表达的思想来看,而不是单凭几首‘饮酒诗’?可否有请进一步阐释明义,谢谢。
楼主 薛依云  发布于 2017-04-04 08:58:00 +0800 CST  
谢谢@luna17 来访标记。

笔者以为中国文字语意学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意象,就是由看,见,望,探,窥,眸,目等表面上简单的肢体语言,因内心情感的缘故,而衍生出诗学,美学和哲学上的鉴赏情趣。

既然已经写了上文‘一望一见’之间,有空再写‘一看一窥一眸’的人生境界。
楼主 薛依云  发布于 2018-04-28 20:50:24 +0800 CST  
【诗词境界的一观一看之际】

笔者以为中国文字语意学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意象,就是由一个眼神产生的“看,见,望,观,探,窥,眸,目”等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肢体语言,基于内心情感的缘故,而衍生出丰富的诗学,美学和哲学上的鉴赏情趣。这独具慧眼的特异功能,在中国诗词中屡屡可见,历历可数。其中还外延到视野与眼界的差异,前者是指眼睛看到的范围。而后者则是目光所涉及的范围,借指知识、见闻的广度观察或认识的领域,

(一)陶渊明与杜甫的:望与见之间

笔者曾写了一篇《诗词意境的一望一见之间》。这望与见,最为人传颂的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到了苏东坡的手上,竟变成’悠然见南山‘,这‘一望一见’之间,成就了一段千古奇谈。文友草桥关点评精辟到点上,他说“苏东坡对望、见的理解是禅学的,而陶诗属性是玄学的。苏东坡注重的是悠然见采菊之忘情,但陶诗的落脚处却是得自然之意的忘言”。

浅见以为“望”字比“见”字,所表达的情感好像更为丰富一点,有句俗话不是常说:思念总在分手后,又比如望穿秋水。(宋)李觏有诗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这望与见,显然差别在于心境。至于“见”,譬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如古诗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见“是通假字,即“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

笔者也以为杜甫的系列诗作中的《望》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他24岁时就写出了《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按仇兆鳌的说法:“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则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而“会当”两句是极望。全诗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这首诗也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传颂不绝。杜甫41岁时写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一开始就放眼“望”去,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从满城到山河再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写得铿然恢弘。到了56岁时杜甫写了《登高》所见又是不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只有历经人生沧桑才写得出来这样的句子,既是“悲秋”又是“悲国”更是“悲己”,难怪他在《宿府》一诗中自问“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二)苏轼与王维的:观与看之际

'看'是主观持意,通过关注欣赏的愉悦感观为意识作为前提的行为,是进行状态。而‘观’,可以是进行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思绪的回想和映像的重放,这观赏联句带有评价之意。

说到这‘观’与‘看‘,不得不提苏东坡的两首诗,都和庐山有关。

最著名的一首庐山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一而再贬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途经过九江游庐山时触发逸兴壮思,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面貌。诗句别开生面哲理趣味极浓,说人们常被表象迷惑其中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前人评论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特指诗句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人生哲理。

另一首取题《庐山烟雨》也称《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据说这是苏轼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他在得悉小儿子苏过,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写下了此诗(一道偈子)。诗句描写庐山烟雨和钱塘江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定会遗憾终生。初看时确是烟雨蒙蒙潮汐滔滔,但过后再看,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依然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道前的景象,显然苏东坡的《观潮》是引申了《五灯会元》,即谓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心境,而烟雨潮汐的自然现象就成为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之佛界禅境了。确实,我们作为世俗凡人,总是徘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凸显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之句(见《归去来辞》)。走到水源尽头去寻流,坐看上升云彩的千变万化,诗句既属自然,又蕴含哲理。这行至水穷,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意寓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有学者认为,若将“坐”字释为“坐禅”之“坐”,则更切合诗人思想实际和本诗的深层内涵。”王维还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句法,都是诗中有画,天然一幅山水画。欧阳修也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编辑的《小窗幽记》就收录了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作者是明代学者洪应明《菜根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或许是王维诗作衍生的创新意境。

相对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王维的“坐看云起时”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一路山行,向高处走,那山路、白云、人家...看似景色迷人,但都没有使诗人动心,直到看到了枫林,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欣赏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为什么呢?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改前人悲秋的俗套。

杜牧除了喜欢看枫,也喜欢“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阶夜色凉如水,坐看(有作卧看)牵牛织女星”。在秋夜里,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我们看了也一样沉醉其中。

一样精彩的还有柳宗元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但你若知道这首诗是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时而写的,你会惊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诗中的外在景色,更多的是诗人内心的情怀。

又譬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首两句好像是写眼前看到之景,其实是把独坐敬亭山伤心之感写尽了:鸟都高飞了,就连寥廓的长空的白云也不愿停留飘逝而去,诗句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独坐”出神的形象,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句的“高”字亦起着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相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衍生浩瀚宇宙千古愁的味道,一样让读者动容。

至于气派,当属毛润之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词句描写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作者独自伫立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眼前的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飞翔,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不禁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欣赏诗词,读者无需过多纠结于学者的儒佛道解说,而是欣赏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魅力。这是读诗词的快乐和收获。都在一望与一见之间,也在一观与一看之际。

完稿于22018年5月10日
楼主 薛依云  发布于 2018-05-10 17:05:54 +0800 CST  
问好@夜已落 谢谢分享见解,增加阅读趣味。
楼主 薛依云  发布于 2018-05-11 12:50:55 +0800 CST  

楼主:薛依云

字数:9568

发表时间:2017-04-01 08: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2 19:44:02 +0800 CST

评论数: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