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老子看来:“道”的不争属性最值得弘扬,它是成就万物、协和万物的根本所在。“道”不争还不仅仅是不争位、不争利、不争名,还表现出处处谦下、处处包容。“道不争”所关注的是事物发生和发展趋势,成就该事物是该事物而不是它事物,规定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在“道”分散为“德”规定着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时,它使得天下万物和谐相生。这是老子最为赏识的局面和氛围,也是老子求道弘道的根本动力所在,他希望天下人,尤其是天子诸侯悟道兴道,自觉依道行事,让天下归于安宁和谐,让民众安居乐业。
老子多么希望统治者们成为修道的圣人啊!
楼主 马跃千  发布于 2018-05-05 17:43:35 +0800 CST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正因为如上所述,得道有德的圣人希望自己尊道贵德的认识悟性层次高于普通民众,一定是言语谦下的,其言不高调、不脱离一般民众的语言环境,不高高在上于普通民众的悟性水平,一定设法立足于民众之中。得道有德的圣人希望自己求道遵道行动超前于普通民众,一定是躬身谦下的,其行不招展、不争先一般民众的行动空间,不遥遥领先于普通民众的行动能力,一定保持同流于民众之内。圣人若是希望高上于普通民众,领先于普通民众,一定要与民众在一起,了解民众,熟悉民众,让自己接“地气”,然后才能实现高于民众认知,施行领先于民众行动,成为万民的引导者,成为万民的统领者,成为万民的统治者。
楼主 马跃千  发布于 2018-05-06 12:08:12 +0800 CST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正因为如此,得道有德的圣人即使有了高明认识和悟性,提出新的治理理念和治国方略,普通民众也能欣然接受而不会有突兀的压迫感;得道有德的圣人即使有了超前的行动引领能力,提出新的治国路线和治国措施,普通民众也因为信任他,而不会产生被损害的戒备感,会欣然跟从,赋予拥护。总之,统治者有了言下身后的修养,会让民众信任推戴,民众不会产生负重感、压迫感,统治者可以成为“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第十七章)的境界。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能自己做到“言下之,身后之”,能被普通民众感到没有压迫、没有妨害的统治者,一定就是受天下万民快乐推崇的统治者,对这样的统治者,民众自然不会去嫌弃他、厌烦他了!
楼主 马跃千  发布于 2018-05-11 21:17:45 +0800 CST  

楼主:马跃千

字数:877

发表时间:2018-05-06 01:43:3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3 18:45:25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