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多读书

少年荒废时日,青年蹉跎岁月,中年困于生计,心中惶惶难安,聊以读书为慰。

仅以此贴记录自己点滴读书之事、之感。

楼主 蜗居长安  发布于 2018-03-15 21:49:42 +0800 CST  
昨日黄同学在朋友圈感慨“人穷多读书”很是应景,恰如我昨天对老大所言:“找不到挣钱的门路,索性先读书吧!”在物质上不能满足的时候在精神上找补。

“东皋薄暮望,徙倚何所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唐·王绩

早上坐车的时候,再背诵了这首古诗,想象着秋日余晖里,牧人们长歌放牧,猎马奔驰……心向往之……



楼主 蜗居长安  发布于 2018-03-15 21:52:37 +0800 CST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古》

今日之崎岖,何止是路长人困蹇驴嘶,若真能感慨一句“往日崎岖还记否”该是多么惬意的幸福!
楼主 蜗居长安  发布于 2018-03-15 21:53:25 +0800 CST  
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观。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比经过艰苦的道德训练而达到的谦让更有深层意义。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为什么可以“各管各”?因为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契约。


楼主 蜗居长安  发布于 2018-03-15 21:58:29 +0800 CST  
上文摘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个人以为谦让和宽容还是有所不同吧,谦让须有宽容的品格,宽容却不止于谦让。



楼主 蜗居长安  发布于 2018-03-15 22:04:57 +0800 CST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顺便回忆一下我的读书经历
最一心一意的时候是十来岁少年时,冬天整个都是停电(为过年攒电),就着煤油灯读书,书是老爸一伙计收破烂收回来的,几十本《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每天晚上看个两三本,看完一遍再看一遍,一冬天,几十本书能看个三四遍。周围似乎没有读书的人,也没有其它书,或许也有,只是我不知道。眼睛就是在那时坏的,一下子就成了3百度,起初没有眼镜,看不清黑板,成绩一落千丈,尤其是数学,从此都没有了及格的可能。
楼主 蜗居长安  发布于 2018-04-23 22:55:34 +0800 CST  
那时读书的兴趣一直持到高中,高中第一年,极度不适应新环境,新老师,对学习没什么想法,有时会逃课,附近有个小书店,基本上逃课的时间都在那里。
书店的名字忘了,但是格局,还有店主(员)的样子还很清晰地能够想起——十来平米狭长的房子,进去右手边是长柜台,上面下面都摆着一些书,上面有常卖的杂志报刊,下面则是一些小说社科类书。因为离学校不远,书的种类也以学生阅读为主,有《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中学语文》《中学生数理化》《读者》等。因为那时在舅舅家蹭饭,所以省下的生活费,让我每个月都可以买几本书,除了以上杂志,还在那里买了张爱玲文集(好几本),《读书》《散文诗》什么的,大概那时侯我也没见有人藏书或读书,所以天真地竟以为自己就是好读书之人了
楼主 蜗居长安  发布于 2018-04-24 23:09:55 +0800 CST  
那个时候还读过什么书都不甚清楚了,只记得借过同班同学一本《平凡的世界》,书很是破旧,老师上课时把书放在桌子底下偷偷看完的,印象最深的是孙少平上课时饿得受不了一遍遍计算生活费。这大概是那个时候读的大部头书了,当时却还不以为惭愧。
楼主 蜗居长安  发布于 2018-04-30 08:08:44 +0800 CST  

楼主:蜗居长安

字数:768

发表时间:2018-03-16 05:49: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30 23:55:49 +0800 CST

评论数: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