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佛山

<1>

一直来,在我眼里,佛山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小镇,还称不上城市,虽然比我们花都区是要大,和广州比就少得可怜;相隔就那么几十公里,可我从来没有真正注意过佛山。几次经过,见长街短巷,旧房矮楼,和一般的小城老镇没什么两样,没留下什么印象,更别说是感觉。知道佛山有座祖庙,是从金庸的小说里看到,直到2005年,我才知道祖庙虽小,却是真正的庙,不是我以为的古代大户人家的旧祠堂。知道黄飞鸿,也是因为港产武打片很喜欢拍黄飞鸿的电影,他的“佛山无影脚”,在省港澳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余的,我就只知道佛山盲公饼和西樵大饼,因为我喜欢吃。

可以说,我对佛山是一无所知,只是有些奇怪,佛山为什么叫佛山?你说我顾名思也好,是望文生义也好,我就不相信有几个人听到佛山这个名字,不以为是有佛有山的好地方。但我只听说佛山有座祖庙,没听说佛山有啥佛像雕像之类,难道是庙里的佛?哪个城镇没有一二座小庙,庙里没一二个佛像呢,这也稀罕?除了这个,我真的想不到佛山还有啥是和佛有关的。至于说到山,岭南是丘陵地带,尤其是粤南一带,别说是连绵千里的大山脉没有,就是插入云宵的高山也似没有,于是像点样子的土坡,土岗,不太像样子的土馒头也称为山,就好像西北内陆把池塘也叫海一样。尽管这样,据我所见、所知,佛山城区里是连个不像样子的土馒头也没一个,这山从何说起?没佛没山,偏偏叫佛山,出奇,要是乐山叫佛山,那才叫名符其实。当然,城里没山,不代表城外没有,去城区好几公里,有座西樵山。高不过几百米,大不过方几里,没法和北方的名川大山相比。但这山有名,是广东四大名山,还曾是康南海读书的地方,可是佛山的山肯定不是指这山,就算康南海多有名,也不过是清未的人物,距今不过百多年,而佛山早就叫佛山了。再说西樵山有也没什么大寺佛雕之类,佛山也不是在西樵山脚下,这山肯定不会是指西樵山。

佛山又名禅城,佛者禅也,但由上述可知,这禅也是字面上的引伸,佛山和佛教和禅宗没什么关系,但名字倒真的美,佛山,禅城,让人喜欢,诱人想象。

<2>

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佛山竟然和北京,南京、广州一样同是历史文化名城。凡是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二者缺一不可。南京是古都,广州是名城,是当然不出奇,却没想到佛山也是。说真的,佛山凭什么?

在我眼中这座普普通通的小镇,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渔民聚居。这里邻近珠江,河道纵横,又濒临大海,无论是在河上捕鱼还是出海捕渔,都十分方便,且水陆交通都方便,最适合那些小渔民聚居。这个小村落,乡人称之为“季华乡”,直到现在,佛山还有叫“季华里”的街道,有名叫“季华园”的公园。随着人口繁衍,小村落不断发展扩大,晋以后,渐渐发展成一个小村镇,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有村民在城内的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轰动一时。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到了唐代在民间也开始流行,再加上有过少林十三棒僧救秦王的故事,所以唐代崇佛,天降神佛,无疑是福祉和天荫,在这小地方当然是大事,就像广州的五羊传说一样,广州后来也别称羊城。遂立石纪录,刻“佛山”两字,佛山也由此得名。

关于这三尊佛像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剡宾国(今克什米尔)的僧人达毗耶舍,携着三尊小铜佛像,渡海到达佛山,在塔坡岗上搭棚寮讲佛经,宣扬佛法,后经信众集资在岗上建寺供奉佛像。达毗耶舍回国后,寺庙荒弃,日久失修倒塌,寺中三佛像就长埋土中,至到三百多年后才重见天日,那时佛教流行,自然被视为神物,在原址上建塔坡寺,供奉佛像。
所以史书上记载佛山是“肇迹于晋,得名于唐”,距今是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佛山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言:未有佛山,先有塔坡。所以塔岗又有“佛山初地”的名称。在明天启七年,为适应快速的乡镇发展,塔坡岗被铲平,塔坡寺迁到别处,三尊小铜像随之流转。塔坡岗这么容易铲平,可见这岗实在不高,顶多是十米八米,要是太高,谁肯花这么大力气,附近又不是没地方。到了清未,重建的塔坡寺,改名为“经堂”,因僧人不守法律,触犯众怒,经堂被愤怒的乡们毁坏,那三尊小铜像从此下落不名。曾为寻佛寻山,我几乎踏遍了佛山的旧城区,发现除了祖庙边上还有一个泥模岗幸存,佛山城区里再没有一个土岗,更别说是山,虽然泥模岗也不过三四米高;有佛山初地之称的塔坡岗,更是只见人家烟树,成了平常小巷,城区腹地,名字就是叫“塔坡街”。清代以后佛山佛教兴盛,寺庵散落全市,二百年间大大小小共记有一百多间,到现在仅余经堂和仁寿庙两间,竟然没一佛像幸存。佛山,终于是无山无佛了。

真遗憾那三尊小佛像没能保留下来,至于刻有“佛山”二字的石碑,我以前倒看过一块,嵌在季华公园内的艺术馆旁的墙头上,石碑上还有“唐贞观二年”的字样,两边上还有大幅的浮雕图案,我没注意看,现在猜上面刻的肯定是发现象佛的故事;不知这石牌是不是就是那块?当时我并不知佛山历史这样悠久,看了心还在想:难道刻上几个古字,就能让历史悠久起来?-----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无地自容。现在想来,那石也不会是原物,要是原物,岂不成了市宝,哪会随随便便嵌在墙上?碑不是原物,沧海桑田的变化,原来有佛有山的佛山变得无佛无山,但佛山近二千年的历史却是不容置疑。

<3>

时间长,只能说明历史久,不等于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多数城市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论时间,佛山并不突出,单凭“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根本不足挂齿,真实让佛山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明朝开始,手工业的飞速发展,佛山成了南方一个手工业重镇,尤其是铸造、制陶和纺丝,是三大支柱,全国知名。

岭南在五岭之南,泛指现两广一带,地处亚热带,阳光、雨水充沛,草木茂盛,多蛇虫蚁,林障毒烟,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确实远不如中原大地,百八里秦川和天府之国适于生产发展。那时,别说是岭南,就是江南地带,唐以前文化经济也是远不如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岭南在古代一直被视为是蛮荒之地,岭南人自然被称为南蛮,宋苏东坡有诗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不辞,可见是没人愿当。唐宋的谪官,一过五岭,去国怀乡的感觉就特别浓,笔端总是禁不住流露出凄惨之意:“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宋之问算不上是第一流的诗人,但这首《度大庾岭》却写得十分感人,原因就在情真。

由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岭南似乎一直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经六朝经营,尤其是五代十国之后,我国的经济中心渐由黄河域向南移至长江流域,并且一直向珠江流域辐射开去。广州自古就是对外重要的港口,繁华自不用说。佛山以一个弹丸之地,进入明代后,随着手工业的兴起,昔日的小渔村,以前的小村庄,成了繁华热闹,远近闻明的大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又与北京、苏州、汉口并列称为“四大聚”,小城镇何止千万,能称作四大镇,四大聚,其繁华程度可以想见,重要性更可见一斑。

进入宋代,众多的私人铸造作坊在祖庙附近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不下百间,居佛山商业的首位。佛山不产铁,所需的铁来自全省各地,不宜铸造大件的铁器,以铁锅,铁钉,铁丝为主。佛山锅“薄而光滑”,非常耐用,在当时非常有名。明人霍与说:“两广铁货所都,七省需焉。每岁浙,直,湖,湘客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铁货而北。”现在我们漫步佛山城区,当然是听不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看不见一座座融铁的火炉,一排排冒着烟的烟囱,一群群赤膊上阵的工匠,还有来自四方八的采购商家,从早到晚拉铁、送货的马车达达地响个不停。祖庙旁一个叫泥模岗的小土岗,却永远是这段历史的物证。这个泥模岗就是附近铸铁作坊弃置泥模的地方,日积月累,竟然堆成了一座小山,成了一个土岗。解放后清理此岗,挖出的泥模厚达好几米高。佛山城区里本来有好几个土岗,比如上面提到的塔坡岗,都随着发展的需要相继被铲平,以至现在佛山再没有山,而坭模岗却是一座因发展而形成的土岗,从这种反其道而行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铸铁业是何等兴盛。经过整治后的坭模岗,现在成了一个树林成荫的小公园,既为后人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外,又为前人立了一个丰碑,从商业角度,在黄金地段,有这么一个大岗,是一种资源极大的浪费,但在历史文化上来看,这却是佛山的无形资产,是佛山的内涵表现,是用金钱没法衡量的,这个岗,保存得好!

制陶业和纺织业的对后来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虽然现在佛山地区还有许多拉丝厂,铝材厂。其中以南海铝材最有名,但生产较为分散,不同于陶瓷有石湾镇,纺织有张槎镇,一脉相承,流转数百年,全国知名。早在汉唐间,石湾一带就有星零的制陶作坊,宋以后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石湾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制陶中心,整个石湾镇就像一个巨大的制陶作坊,制陶人员成千上万,制陶作坊多达数百间,远近知名的大作坊就有数十家;为了规范作业,也为了良性竞争,自行成立了制陶行会,分为十二行,各坊归属一行,不得跨行制陶。行规明晰,分工精细,足见当时的制陶业的兴旺发达。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可以这么说,有制陶业才有石湾镇,而石湾陶瓷的兴起,是佛山繁荣的主要基础之一。直到现在,石湾仍然是我国著名的陶都,“石湾瓦,甲天下”,尤其是石湾公仔,更是别出心裁,以情、趣、味为主,融做型美,工艺美于一体,至今仍畅销海内外。

去禅城六里,北江支流东平河从一小镇绕过,依镇那段河堤自然成了一个小小的窄长河堤公园,绿树成荫,有长椅一排,虽然简单,但闲时来坐坐,吹吹海(河)风,看看河上来往的货船,听听那古老的船笛声,尤其是黄昏时,滚动一江斜辉,远山近树点染得格外漂亮,像幅油画。一个住惯高楼大厦,见惯人工湖泊、盆景假山的城里人,也许会觉有几分闲趣。但相信没有谁会专门跑到这个小城来,看看这条没啥特色的小河,络绎不绝的人流是来看陶瓷,看公仔。这个不显眼的小镇就是石湾镇,从明朝到现在,就以出产陶瓷著名,有南国陶都的称号,堪与江西景德镇并提。

当时的东平河两岸遍布窑炉,窑火日夜不熄,映红了河水和一片夜空。石湾至今还保留着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龙窑----南风古灶。而且从建窑到现在,五百多年,薪火不绝,一直沿用至今。窑体几百年间不断修整,但窑基的宋砖明砖仍然完好如初,窑顶挺立着几株古榕,也是明朝的旧物,枝繁叶茂,高高撑开,成了一个大奇观。石湾人在正德年间成功对龙窑做出了改良:把在窑壁上的火眼放在窑顶,数目由二排变成五排,这样温度均匀,又能大幅度提升了炉内温度,窑的长度亦可以大幅度的增长,石湾陶瓷从此有了长足的发展,奠定了南国陶都的地位。第一座改建成功的龙窑就是这座南风古灶,是一部活的历史。
<4>
佛像、石碑有史为证;铸铁业,制陶业,纺织业,流传至今,唯“四大名镇”, “四大聚”的盛况,无法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现在的佛山只是一座小城,不说还真不敢相信这是一座历史名城。这难怪,不管历史上佛山曾怎样有名,兴旺,但始终只是镇,不是市,比起其他三大聚,佛山真得小得可怜。佛山不能扩大成为一个市,主要原因,我看就是所有的行业,全是民营,无一官营。民营者众,一行百家,但全都是小作坊,人力,物力,资金极有限,不能发展成为大的作坊,对进一步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限制。所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依然是镇。到了现代才成为市,但现在大城市林立,失去了往昔优势的佛山,便沦为一座豪不显眼的小城了。

现在,政府似乎认识到这个情况,有意大力扶持佛山,将南海,顺德一并划入佛山市,佛山一跃成为除广州外广东最重要的城市(特区不算),无论是交通,文化,经济都显得日益重要。旧区之处更建新区,呈现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雏型。旧佛山注入新血液,有了新发展。旧的四大镇,四大聚,不知会不会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亚洲四小龙?

作为历史名城的佛山,在经过人力和自然的破坏,或者小了些古城的味道,欠点历史的陈迹。但几百年的累积,总还有些遗留。祖庙可以说是佛山的历史名片。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供奉道教北方玄天大帝,原名“北帝庙”,元末被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因“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故易名祖庙。现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由众多建筑群组成,如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孔庙等。庄严典雅,是自不待说,古色古香,更不在话下;最可宝贵是所有的建材材料以及装饰、陈设,全部由当地各行业捐献,且绝大部分是佛山当地生产,尤其是在佛山历史上著名的铸造、制陶手工业,其产品和艺术水平在祖庙里有典型和精湛的体现。所以祖庙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大到小,都体现出佛山特色,反映出佛山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这座古木成荫,建筑典雅的建筑群堪称是佛山的民间艺术之宫。想了解佛山的历史,文化,艺术,到此一游,必有收获。

楼主 独庸生  发布于 2018-04-11 08:58:11 +0800 CST  
自沙
楼主 独庸生  发布于 2018-04-11 09:01:08 +0800 CST  
一时心急,贴少了一段
在佛山出生的历史名人,非常多,我们只挑一些主要的说,便可见一斑。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康有为,文学家吴趼人,工程师詹天佑都是佛山人。除了文教的昌盛,佛山亦是一个尚武之乡,先后出了著名的武术名家黄飞鸿,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当地流行咏春和洪拳,现在的黄飞鸿武术馆,设在祖庙旁,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的武术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佛山还是粤剧的发源地,琼花会馆就是早名的粤剧社团,出了一大批的名伶。招子庸的《粤讴》是杰出的方言(粤语)作品,其中的《吊秋事》成了名曲,曾翻译为英文介绍到英国,名为《广州情歌》。
真要说佛山,真的不易。佛山可说可评的实在太多,而我所知所闻太小,只能说在这样一个小城,说不定一条石板路,一座老宅,一株古树,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所以走在佛山旧区,耳畔仿佛响起邓丽君的优美歌曲:“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
佛山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两样,一是在佛山你不怕会迷路,差不多每条街口都设有为你指路的地图,按图索?,去哪都容易。想得真是周到。二是佛山的公厕是不收费的,却和收费的公厕一样干净,取用自动感应冲水,不需动手,十分方便。从这两件贴心,便民的小措施中,可见佛山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城市,也许这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吧。
2006-9-20
楼主 独庸生  发布于 2018-04-11 09:22:06 +0800 CST  

楼主:独庸生

字数:5773

发表时间:2018-04-11 16:58: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4 20:13:09 +0800 CST

评论数: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