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哉,诗也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高雅,唯美,不过更是有趣。有趣,就更有欣赏的价值和意义。
以前读红楼梦时,特别羡慕大观园的“诗社”活动。一群少男少女,竟然将诗歌这种如此高雅的文学形式玩得这般有趣!林黛玉的《海棠诗》,还有芦雪庵咏诗,还有她和史湘云在中秋之夜联句,都体现了诗之趣。在她们的影响下,没什么水平的王熙凤也吟得出“一夜北风紧”的句子,而身为丫鬟的香菱还苦心学起作诗来。再有就是《世说新语》中谢太傅一家咏雪的故事,这一家人没事就讲论诗文,显得多么雅致,这才是真正的富贵气呢。这几天我手捧袁枚的《随园诗话》,感触颇多。原来我以为就是一本论诗的著作,如钟嵘的《诗品》一般的深奥玄妙,哪知竟然是在讲一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读来煞是有趣,更增添了我对诗歌“之趣”的理解。
袁枚说诗歌“妙在孩子语”,是说诗人不可丢了赤子之心。他举卢仝的一首诗为例:昨夜醉酒归,仆倒竟三五。摩挲青莓苔,莫嗔惊着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昨晚我喝高了,走在路上竟然不小心摔倒了几次。被青苔碰着了,我还要安抚一下它,说声对不起,惊着你了。这不一个活脱脱的醉鬼吗?这样也能入诗吗?是的,它就是来自生活的,生动有趣的诗歌,相当于小朋友的语言一样,天真烂漫。这样的诗句在古诗词中也是常见的。看看沉郁顿挫惯了的杜甫,他在成都草堂之时就写了不少可爱的诗句,比如《江村》中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句子,极其富有生活气息。看得出杜甫夫妻关系很好,孩子很乖,一家人虽然贫困,却也其乐融融的。还有他的七首《江畔独步寻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好奇爱美的杜甫。我最喜欢他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两句,仿佛看见他在自言自语:这两种谁更美?真是难以抉择啊。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堪称邀请人家来喝酒的范本。“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先说自己已经诚心诚意准备好了;“晚来天欲雪”——再说要下雪了,正是饮酒的好时候;“能饮一杯否”——再盛情邀请,还用的是很客气的疑问句,委婉动听。试问,这样的邀请,有几个舍得拒绝呢?巴巴地赶去吧!凑齐这份雅兴!宋代的理学家,看起来一本正经的程颢,不是也写过潇潇洒洒的《春日偶成》吗?他这天心情相当愉快,一路欣赏风景,忽而看天上的淡淡的云,轻风吹拂,忽而穿越于花丛柳林,忽而又经过一条小河,大家还以为我学少年,偷跑出来玩耍呢——“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明朝高启的《寻胡隐君》也很有意思,自己去寻胡隐君,路途遥远,但不嫌麻烦,因为“看花还看花”,欣赏着风景,不知不觉就到了,充分体现了“钓胜于鱼”的情趣。
写孩子的就更加有意思了。比如白居易的《池上》,写一群小孩,偷采白莲,以为大人不知道,其实他们的小船已经把浮萍荡开了一条路,他们的行迹是掩藏不了的。孩子就是孩子啊。还有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孩子在钓鱼,有路人问路,他不敢回答,只是摆手,因为“怕得鱼惊”。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写黄色的蝴蝶与金黄的菜花融为一体,孩子也就找不到了,他是为蝴蝶感到幸运,还是为孩子感到遗憾,还不得而知。叶绍翁《夜书所见》笔下“挑促织”的孩子,雷震的《村晚》中的吹笛的牧童和高鼎的《村居》中散学后放纸鸢的儿童,都是那么天真活泼。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小朋友,他们什么也不会做,但是永远不会闲着的,倒是与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还喜欢辛弃疾的一首《西江月遣兴》,本是一首表达不满愤激的词,但下片却写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醉态。他真醉了吗?也许是,但也许不是,可能真正醉的是小朝廷的一些佞臣吧。不仅词句有趣,还如此有深意,实在是妙不可言。
楼主 天一亭  发布于 2018-04-12 08:28:40 +0800 CST  

楼主:天一亭

字数:1597

发表时间:2018-04-12 16:28:4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2 20:32:42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