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行乐

贫贱行乐是一种养生之道,是清代人李渔最先提出来的养生方法。这一养生之道,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张中行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可以这么说,这一养生之道开近现代生活之先河。

清代人李渔一生跨明清两代,饱受战乱之苦。中年家道中落,靠卖诗文和带领家庭剧团到处演戏维持生计。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十二楼》、《无声戏》等。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道无穷。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他幽默风趣,把枯燥的养生理论说得有滋有味。为此,他的养生理论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5年,林语堂英文版《吾国与吾民》给该书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李渔说“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如或向前一算,以胜己者相衡,则片刻难安,种种桎梏幽囚之境出矣。”他的这种观点,表面上看去还有一点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尽管是一种消极的的行乐方法,但仔细领悟的话,有时候还真管用。这种快乐是有点“廉价”。但谁又能说大部分所谓的快乐不是产生于“比较”呢?

贫穷是个很广泛的观念。日常使用里则指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贫穷的成因包括了多种因素,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讲,贫穷就是缺乏生活机会。虽然贫穷两字的应用非常广,但无非两种贫穷,一种是我与人相对或人与我相对而定义的贫穷,另一种是自我相对定义的贫穷。自我相对的贫穷是自我的欲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有而欲用不能用,或欲用而不有。贱,旧时对社会地位低下,不自由的人的称呼。也指不自重、下贱的人和那些不知好歹的人。李渔的穷人行乐的方法,没有别的秘诀,就是退一步法。认为自己贫困,就想一想还有比我更贫困的;以为自己低贱,就想一想还有比我更低贱的;如果是把妻子儿女当做累赘,就想一想还有鳏寡孤独的人,想被妻子儿女所累而不得的;以为干粗活儿辛劳,还有身陷狱中,荒芜了田地,想求得安安心心地靠种田、干手工活儿过日子而不能的。能这样想,则苦海能全部成为乐土。如果向前看,用处境超过自己的人来相比,就会片刻难安,就像自己被套上枷锁,陷入牢笼。李渔在其文章里所指的“贱”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而不是那种不自重、下贱的人和那些不知好歹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日本著名的实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如是说“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是他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诚然,人与人之间的贫差距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是判断人好坏的唯一标准。人生的成败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而是在于是否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贫而不贱,历来少见,贱而不贫,随处可见。有些人虽贫,但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就是贫中之富,也就是从黑暗走向光明。“贫的人不一定会贪”,是因为有些人虽物质不充裕,但人穷志不穷、随境而安,因知足天地宽而致心灵富足,所以不贪。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指“贫而不贱,苦而不怨”的高风亮节。孔子教我们安贫乐道,才不会走入歧途,却没有教我们乐贫。甘心贫贱就是没有进取心,贫困而潦倒、贫困而堕落,害死了太多一生怀才不遇,甚至有大抱负的人。

贫穷的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一些贫穷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上街行乞,靠别人的施舍勉强存活。为了生存,为了温饱,他只能放下自尊。对这种贫穷的人我们应该理解和帮助,他们的行乐方式估计就是通过乞讨能够满足生活的需要,解决生存问题。现实生活中,贫而贱的人较多,这些人贫就贫在少见识,贱就贱在没骨气。在物质上自己没钱却死要面子的,自己没钱会吹牛的,自己没钱会打人的;精神上自己做不到吹牛逼的,自己做不到造假的,自己做不到指责他人的等。他们也有行乐的方式,但这种行乐的方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且效果是短暂的。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首搞笑诗《薄薄酒》“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襦玉柙万人相送归北邙,不如悬鹑百结独坐负朝阳。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夷齐盗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都两忘。”触物起兴,引发出人生哲见的议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谓道尽人间事理,甚可玩味警世。乃次其韵,学呀其后,一笑耳!诗歌经过层层对比,先显示出达观者的知足常乐思想。后连续运用人间世累的种种现象,强烈地批判了富贵功名的可卑性;在美恶虚实的生动形象对比中,逐渐推出了诗人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苏东坡通过这首俚俗的谚语,推而广之所表现出来的所谓达观思想。与其说是达观,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颇有点儿鲁迅笔下的阿Q的精神,这本来同道家的知足,以及佛教的尚空,殊途同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是颓废也好,说是麻痹也好,其实这是人在无奈之时的一种无奈而已。其实,生活中的贫贱行乐是一种心里感受。如,在寒冷的冬夜,把大腿裸露在被子外面然后再抽进来,你感觉到的是温暖。

既然行乐是一种养生之道,那么是否贫贱都应该行乐。明清时期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围炉夜话》“常思某人境界(处境,地位)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知足矣;常思某人德业(品德操守)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羞愧而努力奋发)矣。”这段话告诉我们,知足常乐。生活中还有某人的处境和地位不如我,某人的命运还没有我顺利,那么就能够感到满足而知常乐;某人的品德操守超过我,某人的学问事业做得比我好,那么就会感到自我羞愧而努力奋发。我觉得可以作为人生的座右铭。行乐是一种养生之道,既然是养生之道,不但是富贵的人可以行乐, 贫贱之人也可以行乐。

有时候,人是很奇怪的,一旦被逼入进退维谷的镜地,反倒想开了,轻松了。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此前的恶性循环被切断,良性循环开始了。在这个经验中,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就是人的命运决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3-27 14:41:36 +0800 CST  
人可以安贫,不可以乐贫,甘心贫贱,不是潦倒就是堕落。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3-27 14:43:43 +0800 CST  
@彭燎 2018-03-27 18:00:46
“知足,是因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反而带来的痛苦;不知足,是因为道德学问能净化心灵。拓宽生命境地,无止境地学习,才能永葆青春。忙碌于利,将劳苦一生;追逐于学,将快乐一世。”——总结的真好,让人获益匪浅呀!
-----------------------------
谢谢朋友的点赞!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3-28 08:38:53 +0800 CST  
@TIANBL 2018-03-28 10:58:10
我又想到了沈三白的穷游
-----------------------------
厉害!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3-28 13:23:45 +0800 CST  
@云石胶 2018-03-28 13:28:12
安贫是没法子的事,谁愿意乐贫?[d:呲牙][d:赞]
-----------------------------
谢谢你的关注!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3-28 14:17:26 +0800 CST  
@端木庸 2018-03-28 21:14:51
想起郭德纲一相声:你失业了,那还有失身的呢……………………
-----------------------------
有意思!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3-29 08:33:22 +0800 CST  
@力挽雕弓如满月 2018-03-29 09:11:44
“贫贱行乐是一种养生之道”,很夺目。关注平凡的生活,有价值。但今天,还是先闯闯吧,万一不平凡呢,并不是都受限,
-----------------------------
谢谢你的关注!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3-29 11:37:32 +0800 CST  

楼主:文锦书屋

字数:3109

发表时间:2018-03-27 22:41:3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2 10:38:33 +0800 CST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