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17

1、 国史新论
钱穆
北京三联




此书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传统中国的演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并兼及教育、军事等,虽多由演讲稿整理而来,偏向于普及风,但以钱之功力,概括全面,剖析得力,对于了解传统中国是个不错的选择。与《国史大纲》一样,字里行间处处可见钱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钱在谈到写《国史大纲》时曾说过,写作此书首要为建立国人自豪感民族自尊感,从此角度,那书确实做到了,配合此书一起看的话,此方面的感触当更深。
但是传统文化并不仅只是儒家,表面上看来富丽堂皇正大光明的东西,可能仅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和构成传统文化内涵的除儒家外,其他如法道释等也占很大比重,并且一些属于儒的东西,不少还是法道释窃名居之。钱对此却忽视过多,并且认为儒家在当下时代仍是复兴中国最重要的根基,为说明此点,很多地方强词夺理,对西方细想的分析和判断认识甚至肤浅可笑。客气了说,是爱儒太甚,不客气了说,是故步自封。其对儒家的分析和推崇对于儒学的传播和儒学价值的挖掘,确有良好影响,但至今时代,仍认为儒学是复兴中国首要因素,实属可笑。儒在当下的意义,更大程度上还是他写作《国史大纲》时的目的所在。
近两年断续读过一些新儒家的观点,很多为了说明儒的当代现实意义,牵强附会强词夺理,实在可笑;很多官方对儒学的推崇,则偏重于强调儒的等级观儒的忠孝理念,更是不足取。
儒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但是无疑已经不再适应于当下这个时代,并且其在历史上实际的建设性意义也远远小于钱所说,儒在本质上是与平等民权等现代观念和唯一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冲突的,当然它的一套严密的逻辑和完美的叙述可以成为很好的欣赏对象,也是了解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钥匙。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19 16:17:28 +0800 CST  
2、 古事记
(日)安万侣著 周作人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认真不得的书,它的有趣就来自于它的认真不得。
此书的撰写是奉了天皇之命,打算写成一本史书的,然而更多的篇幅展现的是神话、传说、古辞,历史的叙述少之又少,仅仅只能成为一个骨架、提纲,用周作人的话说:是利用来摆设那些神话、传说、古辞的。不过那些神话、传说、古辞,也恰就是此书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是一本文学书,一本挂羊头卖狗肉的书。不是一本史书。
从神的时代,到人神混杂的时代,再到人的时代,日本人所谓天皇万世一系,绵延不绝,于此可见。古代天皇在这本书里扮演了丰富的角色,可以是神,可以是征战四方的英雄,可以是调情的高手,可以是善感的诗人,在文化知识还是十分稀缺并定位为宝贵特权资源的时代,任一民族都经历过如此状况,人的情性都只能借助高地位的人进行展现,草民被彻底忽略,视同于无情无性的枯物。
日本文化的纤细、唯美还是可以从这里窥见发端的,多数古辞的写作,人物情性的抒发,全发端于对环境的细微感触,言简而意深,简单一两句,道尽人情悲欢,倒颇有《古诗十九首》和《国风》的意味。
每个国家的源头都是神话,日本的神话源头似乎颇为混乱,其说到人之诞生,莫名腌臜。想想很多日本影视剧中,颇多强刺激的恶心镜头,看来还真是有传统的。与其唯美、纤细的特性反差极大。
周作人是很多人认为的大文学家,因为他的散文写的棒,我一则觉得散文杂文写得再棒,若无诗歌小说剧作创作的贡献,是不能称之为文学家的,二则也十分不喜欢他的那些散文杂文,他的那些散文杂文,很多纯粹就是报刊专栏文,实在看不出有多巧妙,其见识虽亦有可取处,可实在称不上高明。
但是此书堪称译作佳品,不是他高明的译笔,那些美妙的神话、传说、古辞定然逊色不少。而且此书的写作,当中国中唐时候,彼时的日本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书写体系,原作的书面表现混乱晦涩,同一篇中,可以有表音的记录方法,也有表意的记录方法,有完全借用汉字,有使用半生不熟的假名,掺杂在一起。不是对日本文化和日文有高深造诣并抱有非常认真刻苦之态度的人,是无法完成这样的翻译的。此作的翻译,可称周作人的绝大贡献。如不是他,中国恐难找到第二个有能力翻译此作者。其在日本文学方面的翻译贡献,确实无人可及。之后我还将写到他译的《枕草子》,他还译过《平家物语》,都是日本古典文学的杰作,据说他对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颇多微词,我没读过丰译《源氏物语》,但是以周翻译《古事记》《枕草子》的表现,他绝对是有资格做出这样的评价的。《平家物语》译事未完,周辞世,甚为可惜。
与其说周作人是个优秀的文学家,不如说是个优秀的翻译家,这对于更准确的评价他的文化贡献更为有益。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19 16:20:10 +0800 CST  
3、 万叶集
(日)大伴家持编 钱稻孙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十来岁的时候,在书店里看到过精装本《万叶集》,从此心里便存了此书,但是等到自以为可以读想读的时候,却不再见到此书,书店里网上都看不大到,此次因为想集中读读日本古典文学,不抱希望的再到网上一搜,竟发现这本,急忙买了。上海书店出版社这套名家名作名译共五本,选本精良,译文出色,装帧设计也不错,价格实在,实在是良心出版。
《万叶集》被称为日本的《诗经》,但书中所收作品跨越年代,自远古日本直到8世纪,比《诗经》作品涉及年代要长远的多。因为这样长年头的辑录,其中作品前后风格差异较大。不像《诗经》,总体来说,风格还比较相近。译者钱稻孙先生可能正因为此,在翻译过程中,分别借用中国《诗经》《楚辞》汉唐古诗的风格翻译,这对于更好的传达原作不同年代的风貌,确实合理。许多诗作,钱竟分别采用多达三种不同译法翻译。其用心之良苦,学力之高深,令人惊叹。如此作品,不是那样对日、中古典文化有绝高造诣,不是那样精益求精的负责精神,如何去译?
《万叶集》原作据说4000多首,钱译不过600多首,不过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可略窥神韵了,就算有全译本,只怕能读全的也不多。我更喜欢前面三分之一部分,此时的诗作受中国文化影响还不大,虽简单,但古拙朴质,真情流露,也更多体现日本文化自身的特色,跟国风神韵颇近。当中部分收录很多一个叫柿本人马侣的作品,此人生活年代约当唐初,是当时一个宫廷文官,后也外派地方,其诗作除宫廷应酬之作外,更精彩的是其对普通世态人物的关怀之作,写其离乡思家之作,底层百姓情感生活之作,十分感人,有点像白居易,也有说像杜甫,其悲悯的情怀确实相似,虽造诣上尚有诧异,但文峰却更显质朴。后面三分之一部分,诗作纯熟,文辞艳丽,很多已经是为文而文,个人觉得看头不大,就像《诗经》中的颂。这其中选录较多的是大伴家持,约当中国唐中后期,一般认为是他最后编订了《万叶集》今貌。
了解日本传统文化和美学,这是本必读的书。周作人说:了解古代日本文学,《古事记》《万叶集》至少要读读。但因为钱的杰出转译,和日本文学当时受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此书的阅读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诗歌之美的别样体会。
钱稻孙日占期间留守北京主持北京大学工作,因此日后对他颇多微词。49年后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翻译,除这本书外,尚有《近松门左卫门选集》《井原西鹤选集》(这两本书,我后面也会写到)等,还翻译过《源氏物语》。可惜因为进度太慢,被编辑文洁若把翻译的任务交给了丰子恺。丰子恺迅速完成了工作,但是遭到周作人的奚落。此事文洁若在此书序中着重提到,说她当时将《源》交给丰翻译是对了,否则以钱的进度,到被迫害致死前绝完不成。倒颇有先见之明。不过字里行间实在透露出辩解的语气,看来这一举动,是遭到非议的,可能她自己也颇后悔。钱译《源》共五帖,目前尚留一帖,其余四帖在文革中湮灭。
钱稻孙才学深湛,把翻译《源氏物语》视为毕生志愿。不知当编辑文洁若因为进度问题把此书交丰子恺翻译时,他是何种心情。之后文洁若又拿他被迫害致死,而作为自己当时换人翻译一事现实合理的理由,他如地下有知,又作何感想。钱与周作人交好,可能在奚落丰译《源》的周作人心目中,他才是翻译《源》的第一人选。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19 16:21:34 +0800 CST  
4、 枕草子
(日)清少纳言著 周作人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古日本文化的巅峰在平安时期,文学上的收获就是被誉为平安文学双峰的《源氏物语》和这本。两书创作时间贴近,两书的作者清少纳言和紫式部也是同一年代人,并颇多共同之处,都是伺候中宫的宫廷女官、都是女作家、所写的也都是宫廷生活,不同
之处在于,各自伺候的中宫不是同一人,而是先后的两位,并还是后宫争宠的对手,背后还牵涉着政治博弈,清与紫也因为各奉其主成了暗中的对手,所写作品虽都是反映宫廷生活,但《源》是小说,篇幅更长,此书是散文随笔形式,篇幅也短。
当时二人因才华同享声名,后人也经常把此二位相提并论,但当时紫对年长于她的清可是不以为然,据说评论清的写作为莫名其妙的东西,评论清是装模作样的那个人。不过事实上来说,在那个年代出现《枕草子》虽然确实可贵,并也是优秀的作品,但跟《源氏物语》比,还是有相当差距。虽然有人认为《源》并非全部出自紫之手,甚至并非其作,但纯从作品的角度说,《源》的成就是《枕草子》大大不及的。
《枕草子》的文章女性气质明显,文章风格颇似当下报刊随笔,结构也较松散,所描写的多是宫中生活琐碎,及个人的感触思绪。从中也可看出,清是个很小资的女性。其文描述传神,抒情恰当,往往片言只语,已写活一人一景。日本文化纤细、唯美、柔和的特点在书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此作的价值,除了文学上之外,对于了解当时的宫廷生活、古日本文化礼仪制度等,也很有帮助,毕竟作者陪伴中宫,所睹所历更为真切。
清、紫二人生活年代约当中国宋初,一百年后,中国也出了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不妨一比,聊作消遣。紫笔力雄健,所著指斥人间万象,气魄豪奢,可称三人中之男儿,李吟唱绝美,情性逼真,可谓混迹人间之天使,清怡情悦性,自得其乐,乃是乐享人生的小女人。
此书装帧印刷皆精,价格也贵,与上面的《古事记》为同一套丛书。书后附有周作人的《关于清少纳言》一文,不过署名是周启明。我为了确定周启明是否周作人,上网查了查,确定是,同时看到一条信息,周作人晚年对人自评:一生所为平平,唯晚年翻译尚可安慰。他此论确有自知之明。其所写的文章与其译作相比,也是差距甚大。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19 16:24:03 +0800 CST  
5、 源氏物语
(日)紫式部著 林文月译
译林出版社



这是第二次读此书。
以一千多年前的书写条件、文化水平,一个无地位的女子,能完成(译成中文)百余万字又如此优秀的作品,其才力、毅力实在惊人。至于很多人说此作并非其一人所作,出自多人手,也真不奇怪。还有人说她是得到了她伺候的主子彰子的父亲藤原道长的资助才得以完成此作,而身为当时权臣的藤原之所以如此,是想利用书中人物的行为向相关人等暗示他的意图,以影响宫廷,达到他的政治目的。
看过两部根据此片改编的电影,全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书中故事和现实中紫、藤原家族、宫廷斗争的故事交互表现,也蛮有意思。其中一部干脆就说紫是藤原的情人。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段文字,据说出自紫的另一部作品《紫式部日记》,从其中关于藤原的部分描写来看,说两人有些暧昧还真有可能。本来《源》中对于此类男女的交往的叙述也较多且平常,说紫和她的东家、又是当朝重臣有点关于感情的小故事,一点儿也不奇怪。
紫的对头、写作《枕草子》的清少纳言在其中一部影片中也有出场,两人确实较劲,清也确实会卖弄自己的写作。
阅读此书最头疼的是人物称呼,不称名字,是官职加名字或加姓氏或加籍贯或加跟此人有关的一物等,并且组合随意,一个人可以有好几种称呼。紫不仅任意使用且一点儿不给提示,理解上张冠李戴的情况时有发生。又加上篇幅长,很多人物和事情,读了这一遍,我才对上号。
此书最后十帖因为故事发生在宇治,又称宇治十帖。此书的灵魂人物光在第四十一帖已经去世,这部分写的是他的儿子和外孙子与两个姑娘的故事。整体风格与前面差别较大,笼统说,前面热闹繁华,后面清冷平淡。有种烟花散尽人独立的感觉,作者似乎就是想用这里的冷,来反衬和突出前面的热的空虚,用前面的热来反衬这里的冷的真切,通过冷暖人生的对比,最后完成对生命意义的全面关照和冷静反思。
浮舟的不可揣测的渺茫的结局其实就是对浮生若梦、前途莫测的人生体味的最佳诠释。这个才是《源》的主题。这点上,与《金瓶梅》《红楼梦》十分相似,愈是对生的精彩展现对生的百般迷恋,愈是显出生的荒诞与落寞。就像很多人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伪作一样,也有很多人说宇治十帖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姑且不论这个。然而两书在这两部分全都突然转变叙述风格,采用了与前面部分的极热描述相对立的极冷刻画的处理方式,却如出一辙,也实堪玩味。
汉文化和佛思想对古日本的影响在此书中处处可见,仔细阅读的话,隐藏于情感男女背后的平安期宫廷制度礼仪和朝堂政治生活与斗争的状况,也可了解个大概。据说日本文化中“物哀”的概念,在此书中首次显著体现。何为物哀呢?感物伤情吧,感物之美,伤情之哀吧。
因为读《万叶集精选》,从该书序中知道钱稻孙也翻译过五帖《源》,四帖于文革中湮灭,尚余一帖,倒要找来看看。钱译的《万叶集精选》精美绝伦,他又把翻译《源》视为毕生志愿,不知他仅存的那一帖会是什么样子的。
静雅的山水小城宇治距离京都约五十分钟电车车程,去年我在那里呆了一日夜。窗外隔着一条小路,就是汩汩不息的宇治川。《源》中写到的橘之岛位于河心,距此不过二三十米,——那月夜,一对情人驾舟从对岸来到此岸,看到岛上树影绰约。大概就在对岸女子住所的位置,现在有了一个源氏物语博物馆,馆中有一个根据书中的描绘制作的光的宅邸六条院的模型。那样富丽阔绰的宅邸中,曾经莺歌燕舞、奢华无度的人们大概万万想不到,他们的故事会结局在这个当年偏僻冷漠的山中小村吧。
从旅舍步行十分钟可到平安院,最早是藤原道长的别墅,后被其子改为寺院。出院门左转再右转,穿过一条散布着几家茶叶店的小街,就到了宇治桥。桥头有个女士塑像,额角饱满,长发迤地,捻笔临卷,蹙眉凝思,就是藤原道长的可能受助者紫式部。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19 16:25:35 +0800 CST  
@梅柏 2017-10-19 16:50:01
好帖子,提。
-----------------------------
谢提
问好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8:46:41 +0800 CST  
@孟庆德 2017-10-19 17:13:39
像样!
-----------------------------
问好孟老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8:47:15 +0800 CST  
@关粉儿 2017-10-19 22:09:00
周作人谈翻译的文章好像挺多
稍能想起的,谈林纾翻译的堂吉诃德
记得还说过有人叫他翻译日本的俳句,他说做不到的
说到堂吉诃德,让我读杨绛的译本也做不到
读过一个人的著作,再读他的译作,怪怪的
-----------------------------
问好关版
译文是别人的文章,跟自家文章比,文风上虽难免有共同点,但异多于同,放在一起比较,确实难免怪怪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8:52:12 +0800 CST  
@剑郭琴符 2017-10-20 08:28:38
儒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但是无疑已经不再适应于当下这个时代,并且其在历史上实际的建设性意义也远远小于钱所说,儒在本质上是与平等民权等现代观念和唯一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冲突的,当然它的一套严密的逻辑和完美的叙述可以成为很好的欣赏对象,也是了解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钥匙。
=====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都是矫枉就过正。
的确是好帖!
-----------------------------
问好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8:53:12 +0800 CST  
@巷底臭椿 2017-10-20 08:34:48
但是传统文化并不仅只是儒家,表面上看来富丽堂皇正大光明的东西,可能仅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和构成传统文化内涵的除儒家外,其他如法道释等也占很大比重,并且一些属于儒的东西,不少还是法道释窃名居之。钱对此却忽视过多,并且认为儒家在当下时代仍是复兴中国最重要的根基,为说明此点,很多地方强词夺理,对西方细想的分析和判断认识甚至肤浅可笑。客气了说,是爱儒太甚,不客气了说,是故步自封。其对......
-----------------------------
我一直觉得至今为止,我们并未与旧时代切割
儒在当下的不合时宜处主要在于放大了它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占比和影响,以及其不好的一面,仁义不过时,但虚空,并且仁义不能代表儒的全部,而当下很多人谈儒,还恰恰是远离了仁义
一点谬见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8:59:22 +0800 CST  
6、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
(元)赵孟頫书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宽窄巷子在同类商业街当中,算是不错的了,虽然还是商店一家家,但好在整条街的环境规划和多数店面的装修设计还不太落俗,看上去不是太扎眼,属于在时尚和传统间找到相对合适结合点的一类。业态的组合,粗粗看去,也还丰富合理。也许是我去的时间点原因,人也不算太多,不完全是碰肉的感觉。总的来说,比锦里强。人多不说了,商家基本全是卖吃食的,一边逛着一边想:也买点吃的吧。结果还没想好吃什么呢,发现自己已经看、闻得饱了。旁边就是武侯祠,弄得里面呆着的三结义都跟吃货似的。
宽巷子有家书店,进去逛了一会,还不错,书很多,挤得不好走路,好在店里本来人也不多,从熙熙攘攘的外面进来,权当借个地方透透气也是可以的。书目也还不俗,就想:这个地方卖这种书卖得掉吗?当然或者也说明逛宽窄巷子的人比逛锦里的人文化层次高点吧。但是不管怎么说,在这样一个租金昂贵的地方开书店,都是值得尊敬的。
宽巷子逛完,从窄巷子回头,又看到一家铁皮物小书店,书目跟宽巷子那家店很相似,而且奇怪的很,那铁皮屋书店所在位置其实最适合弄个水吧小吃铺工艺品小摊什么的,开家书店不伦不类。基本可以断定是亏钱的,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然而马上想到:或许,这是商业街主管或经营单位刻意留出来的这么两块文化园地,租金估计是优惠的吧。果真如此,真是敬意他们的境界了。而且老实说,商业气息浓厚的商业街上,突然遇见这么两家清雅的书店,感觉确实不错,就是对于提升此地的层次和形成一个更好的商业区形象,也是很有帮助的。
这本书就是在宽巷子书店买的,没看到它之前,就想挑一本书买走,以表示一下对繁华商业区书店经营者的敬意和支持。恰好看到这本书,又颇喜欢,欣然购之。
这书首先是本字帖,是赵孟頫分别用钟鼎、小篆、八分、行、真、草六体书写的千字文。每页竖排六行,每行一体,比照分明,既方便书法学习者学习揣摩,也方便像我这样字写得难看,但喜欢看字的人的欣赏。同一个字,在同一页上,看到一个伟大书法家的六种字体演绎,书体之美,文字演化之趣,同一时间尽收眼底,感受实在喜人。
也有人认为这个《六体千字文》并非赵孟頫所书,而是后人伪作,即便这样,敢于冒充赵孟頫的,折子也应该不会太差。对于一般读者学者来说,也还是颇有欣赏价值的了。
其次这书当然也是《千字文》,路上转机转车,抽空又读了一遍,蛮喜欢。文虽简单,但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哲学礼仪等等,十分丰富。觉得应该成为少年儿童比如初中生的课外推荐读物,既可以丰富古代传统文化知识,又可以领会古文字之妙,实在是一本不错的真正的爱国主义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读本。
书的纸张印刷均不错,亚光封面,粉绿底装饰风工笔大白花,朴素又淡雅,小32开本,携带翻阅均方便。书后另附有普通印刷体千字文全文及注释,方便理解。一本普通书,能做成这样,也是有心了。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9:10:42 +0800 CST  
7、 井原西鹤选集
(日)井原西鹤著 钱稻孙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江户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和平时期,全国经济得到平稳发展。在此基础上,德川幕府又驻地江户,并命消费能力巨大的各地大名每年到此述职、侍奉,就又特别带动了江户的发展,从一个海滨小镇变成一个热闹的商业城市。
城市的发展促生了一个新的阶层,町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脱离土地、在商业领域讨生活的商人、市民。町人文化随之兴起,他们对艺术的影响,就是使得原本宫廷、贵族化的高雅的艺术形式和志趣转向平民化庸俗化。井原西鹤就是这一时期町人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表现的故事和人物均瞄准町人阶层,展现他们的生活,为町人立言,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和观念诉求,为町人服务。平民的艺术形象和思想观念登上文化殿堂。这与《源氏物语》《枕草子》之类,大相异趣。
井原西鹤更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好色一代女》《好色一代男》之类,好多年前,在书店里看到过这两本书,但是仅从书名和恶俗的封面设计,归之于无聊书一类,没看。这本《井原西鹤选集》收录了井原晚期的两部短篇集子《日本致富宝鉴》《家计贵在精心》,客观、细致的反映了当年町人生活的面貌,赞善斥恶,褒扬勤俭,绝对正能量。高超的提炼和概括,生动再现了一个时代的平民社会风貌;笔法精炼,行文朴素,堪称短篇妙品。
此一时代当中国晚明至清朝中期,故事中还可看出当时日本与中国商业的往来状况。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日本因为锁国的原因,只跟中国、荷兰有国际贸易。那时的中国货在他们看来还是抢手的高档品,中国船一到岸,各商家疯抢。然而想想再过两百年,乾坤倒转,中国却任其欺侮了,感叹。
钱翻译此书,采用元明小说笔法,但是也并未掩盖原作活泼、诙谐、短句口语化的行文魅力。一本译作,兼具译文、原文之美,是必须的。此书跟《三言》创作年代基本相同,所反应的人物阶层也基本相同,其为平民服务、为平民立言、充满朴素的平民文化审美意趣,两作十分相似。但是从艺术水准上讲,差距还是不小,《三言》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巧妙。井原此书中不少过于短小的作品,以钱的翻译风格,完全可以冒充《三言》一些故事的开场小段,估计看得出的人也不多。
上面说到的《好色一代女》《好色一代男》,据了解,在真实反应平民生活的同时,关于色情的表现也多,可能是为了讨好町人阅读群吧。但既然是长篇,应该会更好体现井原西鹤的创作风格吧。只是不知有无合适的译本。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9:12:52 +0800 CST  
8、 近松门左卫门选集
(日)近松门左卫门著 钱稻孙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近松和井原都是江户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以净琉璃剧本为主。
去年,我在京都祗园的一家剧院看过一场净琉璃的演出,跟中国的木偶戏差不多,只是操纵的人不在幕后,而是身着黑衣到了台前,两个人摆弄一个木偶,观众既看得到木偶,也看得到操纵者,十分分心。讲述故事的另有其人。虽然演出的是个悲剧,并且情节是极紧张的救人行动,但是整个演出过程中,场内笑声不断,估计多数是因为操纵者滑稽怪异的肢体动作所致。我出于礼貌,总算忍住没笑。老实说,这东西很有点像学习中国木偶戏不到家的感觉,大概当年的日本徒弟只学到了幕前技术,幕后操纵技术没学到手就匆匆回国了。不知是日本徒弟不用心呢,还是中国师傅文化保护意识太强、不放绝活给外国徒弟呢。
作为这样一个比较粗糙的演出形式,希望剧本能有多大的水平,可能性不大。虽然说有人称近松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可能更多是从其在古代日本剧作领域的地位而言。
书中共收入四个剧本,两个爱情剧,故事人物和场景都是平民阶层,充满着对底层阶层的关怀和同情。这点上,跟井原的关注点一样,更是当时市民文化蓬勃发展的明证。《情死天网岛》情节其实很简单,用了相当大篇幅去讲述男女主人公殉情的过程。二人一路边走边诉,配合着环境的烘托,把他们对生的留恋、对情的忠贞、对命运的无奈、对现实的绝望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令人不禁泪下。
两个历史剧,其中《景清》被认为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新旧净琉璃的分水岭。能够利用那样一个演出形式,讲述那样一个充满深刻的悲剧意识的故事,确实不一般。景清最后的悲壮选择虽然化解了面对人生困境而产生的内心冲突,但是也造成了现实中个人的巨大伤害,还是非常震撼的。仅从此剧的悲剧意识上来说,倒是可以跟莎翁的戏剧一比。《俊宽》是一个常见的复仇故事,胜在情节比较曲折,但跟《景清》比,高下立判。
读完此书一个月后,我又读了《平家物语》(后面我会写到),才知道《景清》和《俊宽》都取材于这本在日本文学史上与《源氏物语》齐名的古代军事小说,但《平家物语》中巨大的佛家的悲悯意识在这里被淡化了。
说到底,莎翁戏剧所展现出的广阔图景、曲折情节、人性的深刻表现以及语言的典雅严谨,都要远远强于近松。净琉璃的剧本更多具有讲述吟唱稿的特色,不像角色扮演的演出形式,可以根据每个人物做出更为贴切深入的创作。看来戏剧的形式对于剧本的创作影响甚大,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昆剧剧本如《牡丹亭》《桃花扇》等,更加优秀,因为昆剧的演出形式除了演员的常规肢体语言表演外,更是融合进了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元素在内,这在所有戏剧形式中,都是不可比拟的,当然给剧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发挥可能。
此书跟《万叶集精选》《井原西鹤选集》都出自钱稻孙译笔,仅此三本书,钱氏可名垂青史了。上海书店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这几本书,做了件大好事。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9:14:22 +0800 CST  
9、 芥川龙之介编年别裁集
(日)芥川龙之介著 吴树文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芥川龙之介是丰富而精致的。他的丰富来自于他笔下所涉人物的多样性、时空利用的广阔性、叙述方式的灵活性、文意所指的多维性。他跟福克纳之类完全是两个极端。福克纳一辈子走不出那个巴掌大的小镇,晃来晃去几个老熟人;芥川短短不过十来年的创作时间,却笔涉两千年、搜罗各阶层、并纳海内外。他还写童话,并且写得还不错。《阿白》勇敢的忏悔和拯救自我的不屈奋争,可以惭愧掉世间多少迷蒙的人心?来源于中国故事的《杜子春》和取材于佛教传说的《蜘蛛丝》,那种别样的诠释、现代意识的关怀视角,在当时来说,也应是令人耳目一新了。当然,更多的是其对彼时日本的叙写,好像他是一个超阶层的人或一个非常超然的人,他几乎毫无偏袒的通过这些短篇完成了对当时各阶层人的交代。
他的精致表面上说来自于他作品的精妙构思、准确表达、细微刻画,但根子上说来自于他写作的真诚,起码就本书中所辑录的这些作品来说,不管你喜不喜欢,却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刻苦、在意和真诚。写作者缺乏这点,是不可能走向高境界的。从这点说,芥川也可称为是当下为人乐道的所谓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的表率之一。其实日式审美中所谓唯美、细腻的特点,从技术上说,还真的离不开这样的创作状态;反过来说,大气、开阔却往往失之于粗糙,并会为马虎、敷衍所利用。
不难看出,芥川的丰富和精致恰就是当下很多五花八门的写作的滥觞,读了芥川,会对那个路径的演进看的更加清晰。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为有源头活水来,如能深悟此理、精读其作,对读者、作者都深具启发性。
芥川又是复杂而诡异的。丰富不等于复杂,前者是对材料的选择,后者是对材料的把握与理解。他的复杂就来自于对普通材料不普通的诠释和表现。限于篇幅,短篇不可能对材料同时进行多角度的关照,但芥川所选择的角度无意是独特的,并揭示了普通材料的内蕴丰富性的普遍真理,启发了读者多角度、不同层面的兴趣、思索、探索。而这个,可能就是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吧,篇幅的限制给它提出了必具启发性的绝对要求。
很多人称他为“鬼才”,所指即是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丰富和复杂,但是我觉得还可以指称他的作品给人的整体阅读感受,——诡异。那些细致准确的文字背后,总是有一种神秘、不可捉摸、诡异的味道不经意的飘出来。他笔下的世界,底子上涂着一层难以形容的晦色。虽然这点在许多日本文艺作品中都可以窥到,而短篇的特殊的浓缩型的表现方式,又会使这点更显突出,但是我仍然相信,芥川作品在这方面的气质更多一些。
芥川的生活年代正当日本的巨变时期。明治维新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之后不久,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东西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国内政坛动荡,寡头政治遭到质疑,人文思想混乱,民众失去内心的安定。借此机会,军国主义迅速膨胀,皇权专制思想进一步抬头。迷失、彷徨、焦躁、苦闷是这个时代日本国内社会的符号。而在国际上,这个新兴强国却越来越呈现出骄横野蛮的一面。总的说一句,此时的日本从社会面貌和人文心理上都呈现出分裂和对立,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病态。可能就是这种病态的晦暗和诡异,被捕捉到了芥川笔下。而芥川个人,少年时期的生活状态又深受其疯母的影响,这无疑也给他的心理个性掺入了些许琐碎。
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短短五十年中,日本经历了崛起、膨胀、覆灭、再复兴的波折跌宕,这在人类史上绝无仅有。对于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来说,五十年可能仅只够它们完成这其中一两个阶段历程,甚至很多一个都未必能完成。在这样不断的紧凑的剧烈的震荡中,日本国民和文化经受了巨大的磨难、扭曲甚至碾压,此时代人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对于这个很多情况下显得尤其细腻柔和的民族来说,更加难以想象。
就是在这五十年中,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选择了自杀,他们当之无愧可以作为“日本文学”的典范,而具有日本文化独特个性的“唯美”“私性”,也恰恰是这几位作家的创作特点。这或许又可以说明时代巨变对传统日本文化细腻特性的扭曲和碾压。这一点,可以形成诡异芥川的第三个原因,——面对碾压的悲观无助。
黑泽明的《罗生门》,我看过很多遍,喜欢他的叙述方式。这部电影改编自芥川的两部小说《罗生门》《竹林中》,以前者诡异的气质,渲染后者迷乱的人心。影片艺术风格来自《罗生门》,情节却与此作毫无关系(只是借用了一个叙述的场景),而是完全采用《竹林中》。这样难以想象的改编,是黑泽明的高明之处。当然,也是两部作品共通的末世的悲哀的气质使得这种结合成为可能。仅就此两篇作品而言,《罗生门》要高明很多,两个人、一个场景、几句对话,淬炼成闪电般的震撼。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9:16:14 +0800 CST  
10、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日)村上春树著 施小炜译
南海出版社



5月20号,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七八千名跑者呼啸穿过大理古城。我是其中一位。石板路凹凸不平,还有些湿漉漉的,踩上去十分的小心。不过,两旁游人的掌声、喝彩声和迎面拍照的手机,感觉还是蛮开心的。那是我第二个马拉松,最后用时5小时44分,只能算是个合格的成绩,好在我自己的要求也不高。
接下来几天,在大理调整,好好睡觉,到处逛逛,顺便处理一下脑门子上、脸上、脖子上被四个小时阳光灼伤、翩翩剥落的表皮。在古城内的街道上,看到两家书店。作为爱书人,我一直钦佩并感谢闹市区的书店业主,每次看到,都尽量会买上一两本。我在其中一家书店买了这本。
第一次读村上差不多二十年前了,就是那本很火的《挪威的森林》。读了没感觉,我一向不喜欢过于颓废、忧伤的东西,就像不喜欢王家卫的电影一样。这是第二次读他。其实一开始是打算买另一本书的,但是忽然看到这本,我又刚刚跑了个马拉松,倒是挺应景,就改了主意。其实另一方面,因为此公意料之外陪跑诺奖好几年,我一度怀疑自己当年读的不认真,低估了此公,有时候也想再找他的书读读。
这本书当然不能代表他的文学水准,谈的也不仅仅只是跑步,如他自己说,他把跑步的历程和写作之路一起交代了。在某个夏日,无聊观看棒球赛的东京酒吧小业主,随着球棒击球的梆的一声,上帝给他下了个降头,他突然决定:写小说吧。于是动笔就写了,看似随意的,第一次写作的那本《且听风吟》竟得了奖,顺顺利利走上了文学之路。我一向认为上帝是比较公正的,但这样的故事也太虐在各种追求之路上苦苦挣扎许久而无所获的人们了。
文字还是比较易进入的,这是一个优势,但是容易进入的文字是否会因为意蕴的简单,而失去承载更深刻、丰富的能力呢?大概是前年,在一期思南读书会上,一个嘉宾半开玩笑说:村上春树是不可能得到诺奖的,因为他的作品不耐读,但是瑞典人大冷天的呆在家里,就喜欢琢磨一些深奥的事情,太容易读的书,那些老头是不会喜欢的。
但是我读此书,更多是为了感受一个跑者的共鸣,何况他也是个写作的。也顺便看看,是否可向一位资深跑者学点东西。阅读无负担,感受还是蛮愉快的。
马拉松的意义是什么呢?每个跑者都会有一个不错的美妙的理由。村上的体会是这样的: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他是借用一位顶级马拉松选手的名言。我基本认同,对于绝大多数跑者来说,跑到30公里左右的时候,身体和心理的痛楚都是刻骨铭心的,脑子里会有一百个放弃的理由出现。痛楚是必然的,但是你可以选择放弃或选择接受磨难。
两天的时间,读完了。所住的宾馆是个三层的四合院,我住三楼,门前有个长长的走廊,搬把椅子坐在那,低头看会书,抬头看会对过屋顶上方露出的远处烟云缭绕的苍山峰顶。
照片上的村上总是很忧伤的样子,文学之路如此顺畅,忧伤个啥呢?就连马拉松,都能跑出3小时40分的优秀成绩。当然这个,我不想。我的第一个目标:完赛。已经达到。第二个目标是:跑进5小时。努力吧。看他参加马拉松运动起源地马拉松的马拉松比赛照片,好生羡慕。他还参加过铁人三项呢。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09:17:49 +0800 CST  
@梅柏 2017-10-20 10:23:32
去年就听说海豚出版社很快要出版“钱稻孙散文集”,但似乎搁浅了。
-----------------------------
钱翻译万叶集,足以说明其学力之精湛、治学之严谨,其文章中定有诸多启发后人之处,如能出版此书,实在功德无量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20:34:53 +0800 CST  
@踏尺 2017-10-20 18:36:33
记号
-----------------------------
问好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0 20:36:55 +0800 CST  
@ty_海市盛楼 2017-10-21 00:29:49
不错。有无新一点的日本作品,lz推荐下
-----------------------------
后面会谈到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志贺直哉,都不错,虽不算新,不过想来知道的也不多,可以当是新的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1 08:40:52 +0800 CST  
11、 中国近代史
(美)徐中约著 计秋枫、朱庆葆译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几年前读过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但那本只是就近代史上几个话题展开,并不系统、严谨。如果读这本书在前,可能就不会翻开张鸣那本了,但是张鸣那本中相对于主流近代史观而言的一些不同见解,却是我打算找一本比较靠谱的近代史阅读的原因。所以反过来说,不是张鸣那本,我也不会读到这本。
这本书早有国内删改版。我是前年通过一个微商买到的这本港版足本。在他那里一共买过七部相当不错的书,其中五部是国内禁版的优秀著作。那套三卷本《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因为觉得价格太贵,一时犹豫没买,等到想买的时候,他那微信号却再无更新,从此沉寂了,最后我也终于取消关注。真是可惜。
此作论述的起点不是清末,而是明末。徐认为,造成近代中国如需状况的很多原因肇端于明末,所谓三千年之大变局,其实从明末就悄悄开始了。颇有道理。满人入关,虽然继承了明的相当制度,但其对古中国文化和制度的改造却也惊人,这些因素发酵到了清末终于爆发,并满人皇室本身的存在也在两百年内对民族心理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对清朝相关状况的叙述,也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古中国文化制度的了解,则对之后的变局之“变”,感触更深。这个处理实在不错。
很多人认为此作对49年之后中国的描述负面太多,有故意黑之嫌。我读后不仅觉得他没有故意黑,叙述克制、客观,反而觉得他对当代中国一些状况的论述有过于乐观的判断。有些在国内属于禁忌的话题,书中当然涉及到了,但角度和结论并不出一般所料,除极少部分可能因为权威资料还在冻结之中而采信略有偏驳、夸张外,整体上作者所持态度还是十分客观、公正的。当然,有那样的认为也不奇怪,当下很多人因愚蠢、自私、自卑或心虚等,经常会有这种草木皆兵的疑心病表现。
有一件事颇有意思:原来当年甲午之战的直接导火线是朝鲜。——朝鲜内乱,恳请清廷戡乱,李鸿章大意出兵,结果日本人也借机出兵,于是战起。而前溯两百年,也是为了它,中(明)、日(丰臣秀吉)打了一仗。在当时,也应是一场影响颇大的国际战争了吧。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同样一场影响了国际局势几十年的战争,还是因为朝鲜而起;再看看当下,又是这个朝鲜,中美日俄韩不得安宁。朝鲜可说是东亚的巴尔干,不知当否?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1 08:52:39 +0800 CST  
12、 平家物语
(日)佚名著 郑清茂注译
译林出版社



平安末期,以源赖朝为代表的源家击败以平清盛为代表的平家,掌握政权,建府镰仓,日本进入幕府时期。《平家物语》叙述的就是这段故事。
事情的发生约当中国南宋中期。之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各种故事流传,有的成为琵琶曲辞,称之为“平曲”。几十年后,约当中国元初,这些零散的平曲被整理成编,既是此书。之后,又有各种版本衍生,但大致不脱此本原型。
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很多地方仍保留着明显的曲辞特色,各部分衔接松散、结构随意。成书的过程中,整理者无意也借鉴了“书”的写法,以使整体不太过零碎,但所借鉴的不是小说,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这个东西。《源氏物语》虽然在此以前已经成书,但肯定流传不广,影响甚微,此书整理者也并未读过。他们所借鉴的更可能是史书, “世家”和“本纪”的体例明显可见。而其企图串联散章、成一整体并统辖于文艺创作规律的努力,无意又自然而然的进入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所以此书在创作上的特色是:集中了曲艺脚本、史书、小说的不同特色,杂糅混一。
每一本著作都有一个创作主题,此书的主题在开篇诗中已经表明,——浮生如絮,善恶有应。遍观全书,此一思想处处可见。甚至说这是一本劝谕世人莫作恶、多行善的佛门文学作品,都不为过。这也跟最初传唱平曲的多是佛家弟子有关,并且据说,整理成书的也是佛门子弟。书中所涉故事,很多也涉及佛门。由此也可见,佛教对古日本的深远影响。
此作成书后约百年,中国的《三国演义》面世,论者常二作并论。都是历史军事题材、都是据史演绎、都是一段铁血诡谲的英雄传奇,创作年代又比较接近。但是二者区别也甚大,主要体现在创作的立意上。《三国》那阙开篇词似乎是整书的主题,然而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那只是个幌子,作者倾注心力要表达的是胜王败寇、忠孝义气、权术阴谋等等,正是这些东西,才使得它能让引车卖浆者街谈而巷议之。所谓天下大势如何如何、一杯浊酒付笑谈者,怎么可能获得如许共鸣。很多自以为是因为上述二者才喜欢三国的,其实不过是喜欢包装为上述二者的“胜者王败者寇、忠孝义气、权术阴谋”等等。这点上,跟《平家物语》贯穿全篇的对人生的悲悯关怀对世事的莫测叹惋相比,立意高下,一窥而知。
因为那样的真正立意,《三国》忽略了女性的塑造,也较少关注个体人的内心情感体验。这点上,《平家物语》高出一大截,葵姬、小督、小宰相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个性鲜明,感人至深,尤其全书以《灌顶卷》建立门院结束,更是从女性视觉对这段故事做了一个升华式的总结。
根本上,《三国演义》是一部黑暗英雄史诗,《平家物语》是一曲人心世道的叹咏。纯从小说的角度讲,《三国》的技术高于《平家》,而跳出小说的范畴,《平家》的艺术成就远高于《三国》。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部60年代的日本电影《怪谈》,整片由几个短篇故事组成,事涉灵异。最后一个故事恰好说的是一盲僧为平家鬼魂所惑演唱平曲的故事,倒颇合此作创作渊源。故事中盲僧对平家鬼魂多所同情怜悯,也与此作主旨一致。很怀疑此段故事的编剧深受此作之影响。
此作与《源氏物语》同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然而惭愧的很,我两个月前才偶然知道,而我还一向自认为是个文学知识丰富的人。但也确定,知道并读过此书的中国文学人很少。中日两国人互相关注之深,世间少有,然而中国经典著作,在日本比比皆是。去年我在大阪市中心逛书店,看到整排日译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经典著作,真是叹为观止。而在中国书店,我从未见过《古事记》《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子》《平家物语》,此类书在中国书店中的如此罕见与国人如此高度关注日本反差实在太大。虽然古代中国文化水平远高于日本,但这几本书的水平放之世界范围内,也无愧于经典之论。并且从中可以明确发现,古日本的文化也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低,很多地方是我们所不能及和不具备的。
周作人曾经译过此书,译事未完,既于66年毙于红卫兵之手,甚憾。我所读的这本译者郑清茂是《源氏物语》译者林文月同学,此译文白相间,深具古典神韵,注释详细,可见译者用心,是一精品。林文月在序中说到40多年前《源氏物语》《平家物语》译事缘起,提到一位日本学者当时感叹:日本译介了中国许多经典,而中国却很少翻译日本经典。谁想至今依然,这不是骄傲,这是无知。
如果说《源氏物语》的优秀之处还在我的想象之中,《平家物语》的杰出却出乎我的意料。
楼主 卡夫卡李  发布于 2017-10-21 08:55:58 +0800 CST  

楼主:卡夫卡李

字数:67048

发表时间:2017-10-20 00:17: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8 15:28:57 +0800 CST

评论数:19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