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修改版)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0:45:39 +0800 CST  
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们普遍持续的热衷于中医养生热和国学中医热,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出,如今的中国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也许传统养生观念是与生俱来的长在骨子里面的,周围父母族人用实际行动时时刻刻的给我们演示贴近天道的生活常识,根本就不需要刻意的去学习,这反而体现出一种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特点。
在如今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导致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似乎有种隐隐的感觉,那就是我们越来越与传统的养生哲学绝离了,而且是越来越远了。
还有一点,在近代百年动乱时期,人们的需求仅仅是最简单的生存权,但是在和平繁荣的当今时期虽然人们也需要的是生存权,但是这个生存权需要变成了追求“生存质量”,要有个好的生存质量身体健康就绕不开中医这个话题。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能有良好的生活质量来享受美好生活,用各种健康的器官来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咸,这其实正是当今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客观追求。但是如果我们用一种苛刻的眼光来看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的现状,或者仅仅就说我们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吧,这种简单的需求似乎渐渐成为一种奢望了,是的,是奢望。
本贴就是想系统的谈谈什么是真正的中医,谈谈老牛认可的真正的经方纯中医的医道哲学,重点是把自己常年实践运用《伤寒杂病论》的经验体悟写出来跟大家分享,通过对经方运用的新的来判断一个真正的中医是最科学的,从而让更多迷惑于中医真伪的普通百姓,起码有个正确的寻找身边经方纯中医的路子。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33:56 +0800 CST  
当今很多仁人志士都在致力于研究中医这门学问,中医可是一个范为非常广的概念,除了中医内科外科(内科外科的区别也是源自西医的分类方法,古代中医典籍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内科外科的区别,古代中医基本就是全科医生,有分科也是分的妇科、幼科的简单分类)的区别之外,甚至连中药学和中医学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老百姓喜欢混淆的认为,只要是在使用中药材都是中医(药店里抓药的师傅),这个认识本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中医教育者或者说一个专业中医,就不能忽视这其中的差距,因为医是医,药是药,决不可混为一谈。在小学课本上我们也学到“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本草纲目》是一本伟大的中医著作”。面对这种可笑二完全外行的结论,老牛也是醉了。《本草纲目》是一本中药学的博物学书籍,根本算不上医书的概念。连编写教科书的所谓的专家们都分不清中医到底是什么样子?如何去推广经方中医,传统中医,纯中医?,到底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还是继续存疑……。
上面提到经方纯中医的概念,什么才算是经方纯中医?老牛认为,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有深切的认同感,以阴阳五行为辨证基础,能熟练并灵活运用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以伤寒六经辨证为诊断依据和处方依据的中医,对四大经典心理上有最起码的敬畏之心,不要动不动就要删改批判其中的(所谓的糟粕)内容。刚才强调了,面对暂时不能理解体悟的内容,先搁置下来,而不是急着去否定。
老牛在这里要强调一个“认同感”,没有这个认同感,想学习纯中医、经方中医,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用这种态度面对古人的经典才能有所收获。老牛并非固执的复古派,因为学习中医,老牛认同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为指导,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种态度才是学习经方纯中医的态度。但是,当今社会到底需不需要这种经方纯中医,这种经方纯中医假如被推崇,是不是会影响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因为推崇经方纯中医,势必会重新分配这一块巨大的蛋糕,那么这些掌握着话语权的主流滋阴派中医专家们是否是推广经方纯中医的最大的障碍?我们继续存疑……。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38:20 +0800 CST  
中西医的各自命名系统的混乱更值得重视。例如最常见的感冒,感冒其实是西医命名系统下产生的名称,可是经方中医怎么样看?用中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六经辩证体系来命名感冒叫做“太阳病”如何?它们之间到底有多少异同?都值得存疑。
用老子思维来阐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老牛认为是最科学的,那么用“大象无形,明道若昧”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事物越是简单就是复杂的,越复杂就是简单的。越是老百姓认为简单感冒是小毛病,其实越应该引起重视,癌症才值得认真面对,岂不知癌症的得来就是因为每次感冒应对不得当,解表不彻底,造成邪气居留不除,久而携湿成实造成的。。。
那么《伤寒杂病论》用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叙述太阳病(这还仅仅是“太阳感冒”而已),这到有何深意?老牛认为一切内科疾病都由此而来,太阳病就是万病之始。有人会质疑伤寒论,质疑这一本快要两千岁的古书,认为书中的方子还能适应现代人的疾病分类吗?这一点继续存疑……。
去大医院看过病的都有个感受,不管你挂什么科的号,怎么大夫老是让我们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有的大夫基本不说话,进门先开化验单,让患者去和仪器对话。这样做除了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力我们暂且不谈,就算是仪器检查真的有必要,那么化验血不让吃早饭不让喝水,做b超要求憋尿或者排干净尿等等这些很奇怪的要求,老牛就要问一句,人怎么可以常年的不吃早饭,早起怎么能够不喝点水?人为何要让自己时刻憋尿?一个正常的人是不需要这样做的,这不是瞎折腾吗?难道医学不是针对的正常人的医学吗?
人早上不吃饭哪里有什么气色可言吗嘛,一点精神血气都没有的人要去做检查,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是不是这种医学根本就不需要研究正常人啊?再说了就算是不吃早饭验血验尿得出的那个结果,这个结果马上就是过去式了啊。走出医院大门去狼吞虎咽的吃喝饱餐一顿,人马上恢复了气色,这个人马上变回正常状态(但是这样有可能你的血糖血压就会超标了哦)。那么我们到底需要针对正常状态的人做检查,还是针对“实验室理想状态”下的人做检查?这真的需要存疑啊……。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39:33 +0800 CST  
无偿献血,无偿捐献器官,死后遗体捐献到底捐献给了谁?谁是最终的受益者?在我们普通百姓的心中其实这样的捐献真的无可厚非,但是每每当我们看到社会新闻中出现的,类似于“小伙子卖肾换钱买苹果手机”或者是“受害者醒来发现自己的肾脏已经被盗割”。屡屡出现的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事件,我们是不是应该心里暗暗多个心眼?这种社会需求被过度夸大和推销,导致一些智障和不法分子勇往直前,特别是面对一些辨识事物能力底下的未成年人的无知妄为,谁该来负责任?媒体大肆渲染的,大力提倡的这种无偿捐助,到底满足了背后那些资本利益集团的诉求?这样洗脑控制一部分智障人士来盲从就能完全满足社会上不断欲壑难填的器官需求吗?到底这种舆论倡导真的是有益社会的吗?人类医学真的需要发展到必须依靠贩卖器官,器官交易的才能生存地步?治病真的需要器官移植吗?是不是需要继续存疑......。
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先知先觉者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管是看到听到的又或是亲身经历的,关于癌肿病人的一个疑问,当有的医院给病人下癌肿诊断时,你的选择也许变得事关生死了。经方纯中医怎么看西医诊断的癌肿?为何当有的爽达之人,完全放下生死,变卖家财,游山玩水着等待死亡的最后审判却迟迟等不来死亡,反而等来了带病延年的高寿。为何有的病人自己去拿的诊断书,看到癌肿的结论之后,立马肝魂寸断脚软人瘫,匆匆进行各种放化疗之后,几个月时间不到就撒手人寰,落得个人财两空的境地?
我们在内心里敬仰和尊敬白衣天使的同时是不是再多一个心眼,问问自己,这个诊断结果真的是真理定论吗?真的必须要用那些放射性的可怕的药物,来一个玉石俱焚式的治疗方案吗?有没有想过,癌症是人为凭空创造出来的,是画一个魔鬼然后创造出一个新的职业,驱魔师哪?因为这完全符合资本营销学的理念,挖空心思的创造需求!那么纯中医经方中医又是怎么看待癌症的?面对癌肿可不可以允许有其他一种解释和选择哪?值得继续存疑……。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42:15 +0800 CST  
还有一些类型的疾病,老牛认为应该叫做“慢性三阴病”,比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肝炎,肾炎尿毒症,糖尿病这一类西医命名系统下的疾病,西医往往给出“终生服药”的建议。人到底需不需要终生服药?野生动物为何都不需要终身服药啊?是不是野生动物兜里没有钱?到底是治病需要终生服药还是赚钱需要终生服药?
帮助病人做出“终生服药”这个决定,除了增加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对未来的失望之外,是不是还有背后大药厂、医药产业链的需求推动?经方纯中医认为这些西医所谓的基础疾病,其实就是伤寒六经体系的三阴病范畴,病入三阴,生死各半,这是古代大医们给我们的忠告,经方纯中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继续存疑…….。
中国人在摆脱了近百年的落后与贫弱之后,更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种隐隐的忧患(这种忧患外国人相对于中国人也许更加严重)。除去一部分世外高人,我们姑且把这部分世外高人看成道家人物,至少是一部分悟道之人吧。他们参透了世间事物发展规律,掌握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集共振的秘密,这部分人也许旷达而逍遥,有着神龙见首不见尾般的神秘,他们我们暂且不谈。我们来看看大部分平民百姓到底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现实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对未来自己的身体有种莫名的恐惧。时刻有种恐惧,将来万一得了癌症、不治之症怎么办?更害怕得了那种消耗亲人精力的,类似于中风瘫痪植物人一类的疾病怎么办?往小了看这种隐忧会对我们每个人造成了不尽的心理压力,影响一个人肝气的条达,造成病变百出…。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43:27 +0800 CST  
往大处看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扩大消费发展经济的动力,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人们都要攒一笔救命钱,时刻准备应对不时之需。这已经严重的抑制了我们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这都是国家社会管理层面上的大问题。可是为何我们少有从古代典籍中看到古人有这种忧虑?古人需不需要头养老保险金?需要不需要医疗保险?都说科学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现代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从小就梦想的“等有一天科学技术发展了,人类克服所有疾病”怎么还不到来啊?反而大病重病绝症怎么越来越多了?这种隐忧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显得愈加强烈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不值得继续存疑吗……?
除了科班毕业的医科大学生之外,初学中医的爱好者们一般或是从“偏方派”中药学入手的,又或是从方剂学脉学入手的,有人指导的也许能从对《伤寒杂病论》(以后出于方便‘伤寒杂病论’就用伤寒二字来代替吧)入手的(初学者从伤寒入手也许会很艰涩困难)。但是不管从哪入手都没关系,老牛始终认为,中医学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有能纳百川的博大包容的胸怀、是来者不拒有教无类的。更不会拒绝任何层次的人们来攫取一瓢海水,满足不同的需求。
哪怕是从中得到一点养生的指导,哪怕是学会一点推拿按跷对抗暂时疼痛,更别说一个中医学博士的万言论文,一个国医圣手的起死回生。都无非是在这门学问中上下求索罢了。
可是为何近一千多年来中医发展的历史,所有层出的中医大师们都不约而同的视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医学准绳,无不极力精研、孜孜渴求能贯通伤寒要义,纷纷著书立说甘于皈依仲景门墙?老牛对待这个问题思索经年,通过现实行医诊治病患的经历,或成或败的经验教训,愈发感受到了伤寒这部中医经典中的“伤寒大义”。面对一条条直白而真实的条文呈现,在平凡中见神奇的伤寒精神中,精神层面上时时和一千七百多年之前的仲景先师神交。
我们一起结合上面抛出的类似问题,来结合老牛推崇的伤寒大义,老牛定义的经方纯中医,一起来刮起一场中医范围内的头脑风暴,先清空自己的大脑,和老牛一起换一种思路来正确认识真正的中医。先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一下中医发展的脉络,再用一些实践的病例来阐述一下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一遍让更多的朋友来认识判断真正的经方纯中医是什么样。
当然老牛在此还是要强调一下,老牛文中所做的任何结论都是相对而言的,是排除不可预知的意外情况的,没有必要在这一点上纠结,要知道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百分百的事情。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46:39 +0800 CST  
传统中医文化的兴衰
老牛和大家一起先沿着中医的发展历史脉络,从大的方向上看看中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我们不去做什么专业的论述,不去纠结无意义的学术细节争论,只是简单梳理一下中医发展的时代特点。
不管是在历史哪个时期,都随之能体现出中医的时代特点。其实中医本身是一门哲学,它和其他门类的学问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统统遵循一个规律,从开始产生萌芽,经历漫长的积累期,就会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一个高潮,一下子奠定这门学问的巅峰时刻,然后就是慢慢走下坡路。
这种大的趋势下,就算是期间有小的反弹都不可能超越那最高峰。任何一门学问其实都是这样的规律。我们看人类艺术门类,绘画,音乐,建筑等等几乎都有自己的巅峰时刻,而那个时刻大代表人物现在来说都是让我们高山仰止的,不可逾越的。
中医一定也不例外。
我们中国人不要像西方人那样的一根筋直线思维模式,总是以一种直线的逻辑的发展观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一直向前、向上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就如同郭德纲相声里的戏言一样;“这,走到哪里算一站啊”。
《伤寒杂病论》的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是对中医学的补充,是中医学的鼎盛时期,老牛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关于这个话题下面就会谈到)。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比如中国传统文学,老牛本人不是专业人士,就是简而化之列举一下。比如汉语言文字在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直到魏晋王羲之的书法为止,算得上一个巅峰时刻,再往下千年可以说无人出其右者了。
中国文学在经历了文字的高峰之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民国白话文的兴起至今到快餐式的微博文化。眼光独到的人们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文学在变的越来繁琐了,文字读起来是越来越通俗易懂、好理解了,看起来也越来越漂亮了,但是却丢掉了那种形而上学的道层面的味道了。老子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越是不可言说的的东西越有价值,而白话文就像丢掉了汉语言精华的灵魂一样,用大白话说就是;“越来越能叨叨了,但是越来越没味道了”。
中国文化如此,其他所有的学问都如此,只不过当今的中国人都学西方学的差不多了,已经彻底不学无术了,完全理解不了这种黄老哲学思维模式了,变的越来越像智障一样的西方人了。失去了黄老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医医道的失传丧失才会出现,当今中医的种种不尽如人意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最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文化经典还都在,中国历朝历代仁人志士也层出不穷,中华文化一脉断不了,断不了不说(这现实真的会让很多汉奸买办文人门痛苦不堪,但是我喜欢),华夏文明的再次辉煌现在正走在康庄大道上,这个底气只能来自传统经典的一脉相传。外国人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基础,靠几本胡说八道的偷窃拼凑而来的伪书怎么能够自圆其说啊,其结果注定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了。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48:12 +0800 CST  
用心去看早期的中医
回到中医来,上至盘古开天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中医都是处于一种不可考的时期。
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需要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我们就按照一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则来试想一下,不管在那个人类历史时期,哪个地区,哪个民族,只要都是人类,就会;人吃五谷孰能无病。那么在那个物质文明极度匮乏,经济物流处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时代,人们是不可能轻易吃到昂贵的西藏的冬虫夏草,朝鲜高丽参、伊朗藏红花、云南正三七的(这些地方道地特色药材之所以昂贵,那是药商的奇货可居的商业心态造就的,而并非其疗效就如同刻意宣传的那么神秘)、简便廉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中医追求的就是身边的随手能得到的东西,这些随手可得的事物都被中国人给智慧的运用起来。
一头燃烧的树枝拿来熏烤局部止痛是不是艾灸的前身?一块钝滑的尖石拿来按摩受伤的躯体算不算最原始的砭石发现?女人们采集挖掘出来的辛辣的块茎类植物,熬水喝吃下去就能发汗解表、抵御偶感的风寒邪气,是不是我们经方中医喜欢用的姜附一类的辛热药的运用?用来狩猎的弓箭浸泡过的,有毒的植物动物的汁液具有麻痹动物的作用,这是不是草乌川乌的最先发现?一些昆虫晒干焙干后使用就能治疗淤血肿毒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这些是不是水蛭、虻虫、蛰虫的发现?一些偶尔挖来的,混淆在熟识的植物块茎当中,或者一些植物的种子吃下去就会造成剧烈的腹泻,这是不是中医的治水重剂,芫花,甘遂、大戟、巴豆的最先发现?这些心同理同的生活化的场景,是不是很又现实启示作用?
而且越是生活化的情景,越往往更能接近真实的历史现实。老牛原创,微信号;xinyuan_niuweng QQ号;362944773在此老牛是不认同一些学究派的观念的,一切论断都必须要靠考古证据来证明。只要是人类具有的相同的感受,就能说明最真实的真理。这就如同一个古代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还需要考古证据来证明吗?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48:37 +0800 CST  
医易同源
我们都说神农尝百草,这其实都是那个不可考时代的特点,人们习惯用假托神话人物来涵盖代表一众祖先的实践经验。我们中医四大经典中《神农百草经》、《黄帝内经》、《难经》都类似。都是那个时期假托神话的产物(内经成书时代有不同的观念,存疑吧)。
人除了物质层面的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要求,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这是人类客观存在的事实。至少在那个远古个时代“中医”“巫医”根本就是一回事,而巫的产生就是产生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观察到一些大自然或者我们人类自己的精神层面运动的规律,这些规律往往都是很神秘而不可言表(算是人类医学实践医道层面的初始阶段)。这一现象其实不光是在我们中国,只要是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巫的存在,这在现代科学眼里基本属于封建迷信或者说是特异功能的范畴。
可是如何描述这些精神层面的变化规律就变的很困难了,更重要的是人类观测宇宙运转规律,制定农事历法,这些天文学高深的学问用语言是非常难于讲清楚的,就算是勉强描述也不全面(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就会对聆听者造成一些误解曲解,曲解不说还容易以讹传讹的再传播,那么问题就变得很严重了,怎么解决?中国人很别出心裁,我们不用讲的。现实中大家最反对有人在你耳边对你说教对不对,有没有?连至尊宝也老是想用棒子敲那个唠哩唠叨的和尚师父不是。
解决办法就是用画把这种现象画下来,就是古人所谓的“像”、“相”学。这些不断展现的“像”会重复出现,而且总是那么有规律的几大类反复出现的,伏羲氏就出来给我们归纳总结,亲手画卦,用各种卦象来展现那些不可言说的规律。这样做,既避免了以讹传讹的曲解,又避免了唠哩唠叨的念经,变得有趣味而简明了很多。
但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相对于接受度简单的语言传播,画像传播就比较考验观者的理解能力了,所以易经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困难就可以理解了,甚至到了当今社会都快变成极少数人可以独享的“天书”了。
这种不可言说的规律当然也包括人类的疾病规律。这也就是《易经》最原始的产生,这就是医易同源最根源的原始点。卦象其实和中国文字的产生都是一个母亲,都来自同一种哲学思想的指导,那就是忠实的记录现实真相的,尊重大自然尊重现实的哲学思想。
老牛个人感觉这才是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而长久不衰的真正秘诀所在,也就是中医精神最值得称颂的地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生产生存、延续种族,而身体健康更是这一切的基础,所以说;敬天法地,尊重自然,毫无妥协,绝不意淫的实践精神,这才是老牛演绎伤寒大义的精神源泉。
在古代,运用这一系列卦象规律指导生产生活,指导对疾病规律的掌握,这必然导致这种学问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一件必备工具,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
几千年来,我们华夏民族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屡屡奏效,所以人们把这些有价值的经验流传了下来,只有金子才值得恒久流传,时刻在变的是不同时代的医术(人们为之崇拜的所谓的现代医学科学,仅仅是对医术的极端追求而已,更不用说违背中庸之道的现代医学,在追求各种极端之术的后果是什么了,这一点我们以后会慢慢讨论),而一成不变的才是医道,这是人类医学唯一的一个医道,其他的都是邪道歪道。
这种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必需品其实就算是不用依靠文字记录依然可以广泛的流传下来,正确的实践经验,人们依靠简单的口传心授也能流传。就在这几千年的不断大浪淘沙之下,三皇五帝后期,一部分完全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士大夫阶层出现,这部分具有超常的修养和智慧的人,把这些民间医疗活动经验哲学化、理论化,慢慢从整个社会文化大范畴中分离出来,专门指导人们的医疗活动。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科门类,这就是经方纯中医的最原始形态。
而这部分士大夫阶层,就是如今老百姓喜欢把医生称为“大夫”的原因。对医生称为“大夫”这其中是包含着尊重和敬畏双重意味的,成为这样的受人尊敬的精英阶层,能够上疗君亲,下救百姓也就成了中国一部分仁人志士的追求。鉴于这一点,把中医哲学体系和整个传统文化的根源,“易经体系”说成是同卵双生子其实也不为过。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49:33 +0800 CST  
古代社会的特点对纯中医无意间的保护
从封建奴隶制到封建诸侯分封制,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封建君主独裁制度这段时间内,早期中医其实严格的说只能被少数士大夫阶层所掌握。
毕竟在那个人类发展的特殊阶段,人类社会的阶级地位是很分明的。物质文明的薄弱,导致连一般的书籍典籍也不是谁都能看的。超过98%的人民群众都是文盲,连刘邦这样的派出所所长自己都不认识几个大字,必须依靠萧何帮他处理日常文件,更别说普通的百姓了。
这样的时代特点也注定了学习掌握中医只能是少数人的特权。还有一点,那就是在汉朝后期发明造纸术之前,那种或笨重到汗牛充栋的书简,或昂贵的丝帛书籍怎么可能是寻常人家能轻易得到的啊。所以能接受并且喜欢中医,并且致力于成为一个优秀中医大夫的人士注定不会太多。
王侯将相贵族阶层首先不会把中医作为职业来对待,但是中医理论素养他们往往都是具备的(受教育的权利,经方中医理论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理论的基础,所谓的;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所以一般都是处于士大夫阶层的士人们兼职做医生,这部分人属于社会中层,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人不必为了吃穿生计而发愁,这一点很关键,管子不是曰过;仓廪足而知荣辱嘛,古代的士人还是有较伟大的士人情怀的,我们看很多春秋时期的列传故事就能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故事中那些连死都不怕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士子。
所以说这种时代造成的入门限制对于经方纯中医这门学问来说恰恰是一种保护机制,但是这种适当的“保护机制”,的确影响到一部分百姓得到中医的惠顾,毕竟凡事有一弊必有一利,这样的不利反而能使得中医的传承得到了保护,士人阶层的高门槛性的确是保证了中医从业者的素质。中医这个行业里面是讲究同样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原则的,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负责的。
因为牵扯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自问一下,你愿意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一些蝇营狗苟、行为不端的小人来随便处置吗?
士大夫阶层兼职,这样就能使得中医从业者不需要为了生计而轻易放弃中医的根本原则。这一点也是老牛一直非常看重的,太过于趋利的小人心态,就算是有再高的智商,也不可能谨守中医“治未病”和“治病必求于本”的根本原则的。他们一定会选择“治已病”、“治病必求于表”,解决当下问题,求的现实利益,这也是当今社会中医事业不堪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大家试想一下,那些中医院校毕业的学子们,一穷二白(官宦二代一般是不会选择从医这样的荆棘之途的)是共性,赶紧混口饭吃是第一要务,怎么可能忍受那漫长的,实践体悟发酵的中医悟道阶段。
现实社会中医界的不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源于此,很多中医小人,或者说伪中医们,只是把中医这个牌子当成挂羊头卖狗肉的招牌,用来吸引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这些人当然值得鄙视打击。
但是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代的士大夫阶层有人愿意从事中医这个行当吗?能成为精英阶层成为士人当官了,搞搞房地产,搞搞商业垄断,官员稍微腐腐败就可以财源滚滚来了,谁去花时间花精力研究实践中医啊?
所以说。现代社会根本就不具备大批量产生好中医的基础,因为产生好中医的土壤太贫瘠薄弱了。当然这一点并不妨碍一些特例,一些民间中医爱好者,具备比较好的生存条件和从医特长的人士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但是这也注定了一点,好中医注定是凤毛麟角的无奈的现实。
想要致力于从事中医行业首先这个人要有悲天悯人的慈心,还要有敢于担责勇于实践的现实主义情怀,还必须要有足够的智力特长(伤官食神,非巫既医)悟性来理解经典,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锲而不舍的毅力进行不间断的医疗实践,如此,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方纯中医是多么的不易,用凤毛麟角来形容真不为过。
最现实的是,就算有人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中医,这一段漫长的体悟学习阶段谁管你饭吃啊?
现代社会,要产生一个合格的经方纯中医大夫,几乎是不现实的,偶尔有这样的特例出现,也是经过千辛万苦临床实践爬出来的,现代社会要想维持一个经方纯中医的不懈追求,只能靠足够高的医疗费用来维持。老牛说句实在话,在当今这个信用普遍丧失殆尽的功利社会,能真心实意的站在病人的角度去尽心尽力的帮你诊断处理病情,先不说这个医生的医术如何,仅仅就一个童叟无欺的尽心尽力就价值千金。
其实如果不能认可这一点,大可去北京上海大医院,挂中医专家教授的号,还有现代互联网时代,甚至自己翻书百度都可以自己处方,但是要寻求专业有效的实践派中医高手为己用只能靠医缘,因为好中医注定是可遇不可求的,中医最可贵的是经验累积总结出来的东西。
小区广场上经常也有免费义诊的活动,各地乡政府也就经常搞送医下乡的的活动,但是在去接受免费义诊之前先自问一下,世上有免费的午餐吗?这些人冒着严寒酷暑靡费资源真的是在学雷锋,真的是在全心全意的为你的身体健康着想吗?你确定他们不是在帮你没病找病?问问莆田系的老板们,啥生意最赚钱就知道了。很多有心人总结了,每次下乡义诊之后,一般三四个月之后本地的火葬场总是要忙一阵的。
能放心的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一个人随意处置(参考赤条条被麻醉之后推进手术室的病人),这得需要多大的信任才能做到啊。现在的西医院能做到,人家有整个社会舆论支持和背后医疗资本推动,从小就开始的科学至上的教育洗脑的成果,大家都可以把身体放心的交给白衣天使,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屠宰场的工人也穿白色工装啊,怎么区别二者的不同?只能靠宗教洗脑来达到。当然这是题外话,后面会有所涉及。
西医能做到病人的信任,古代的中医有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来约束,有士人的情怀来促成,现今社会中医怎么办,除了靠医疗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信誉,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要想投机取巧的做到这一点只能靠装神弄鬼、故作神秘,医托神话来实现,这都是现代社会混中医的套路,也是中医被诟病的最狠的地方。
回到正题,直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之后,老百姓才开始慢慢有机会接触到逐渐大众化了的中医典籍,以至于到了唐宋时期,迎来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大爆炸,并且在中医这门优秀学问的护佑之下,把人类的文明事业推向了一个巅峰时期。这一点宋朝的统治者们做的最好,主动担负起中医的传播教育事业来。但是这种中医的二次扩容就开始显现出弊大于利的苗头来了,这是后话,下面会谈到。
因为宋朝统治者的刻意人为的撰述传播,造成了民间流传的“普及版中医教材”的流行,这种人为的流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考虑老百姓参差的认知能力,为了迎合这种参差的理解能力,就必须适当的庸俗化大众化,这样逐渐的的演化,也注定使得中医在经历了汉唐时期的鼎盛之后,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下坡路。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0:01 +0800 CST  
免遭秦火的涂炭
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东汉末年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这一段时期,是中医从基本生活工具和生活必需品,慢慢升华到理法方药面面俱到的中医伤寒体系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持续几百年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裂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诸侯争霸,带来了把各种理论付诸指导实践的机会,这样的中医就会难免产生一些原始的派别,直到汉朝推翻暴秦之后,罢黜了百家,表面上看是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建立了外儒内道指导下的,外王内圣之道的汉文化基石之后。
因为这种文化土壤是最适合中医发展的优良土壤。
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文化繁荣,促成了各种学派的雨后丛生,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本身就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淘汰。既有自然淘汰之秦火的焚烧,也有汉朝回归道统的的大势所趋,中医才有基础在东汉时期走向辉煌。
说道秦火的焚烧,在毁掉了一部分百家经典的“一失”之后,歪打正着的也有了“一得”。
司马迁史记《列传》李斯列传中记载;“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明确的说明;“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李斯作为儒家的后传分支法家人物的代表,也是具有不凡的哲学眼光的,他为秦始皇上的这一奏折,除了满足了一个法家人物严而少恩的个性之外,也能够以法家独有的尊君正本的指导思想,来维护文化的纯粹性,避免那种隐藏在外表繁荣之下的,本质上的离经叛道。这样的歪打正着恰恰保护了中医这门独特的学问。老牛原创;微信xinyuan_niuweng qq;362944773
司马迁受腐刑而偷生完成史记,这展现了他非凡的雄心毅力,以及审视文化传承真谛而超凡的眼光,以及一个世家子弟的士人情怀,用被后人所敬仰的严谨的史学家的态度,来忠实的记录了这些事件的真像。
他是不可能为前朝秦始皇歌功颂德的,他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客观的记述历史。
虽说司马迁在很多上古历史的记载上也存在着对具体事件的主管臆断演义,也参考了一些民间野史作为依据。但是对于秦朝这种大刀阔斧以简驭繁的态度,也的确是那个时代所必需和认可的。毕竟经历了近千年的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混乱繁杂,在维护文化传承的正统上,的确需要拨乱返正一下啦,那个暴秦就是一把快刀斩了这一团文化乱麻,也只有纯正的道家人物才能看到到这一点,也为后来汉朝文化的统一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方纯中医在这个时代恰恰成了受益者!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0:58 +0800 CST  
中医的道家属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作为一门必须时时刻刻接受实践检验的“接地气学问”,是容不得纸上谈兵派中医的生存的(纸上派中医更多的是出现在现代社会中,那些治不了病的中医们,要混职称,搞研究也只能世上谈兵了)。能流传下来的,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都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因为中华大地始终有中医有赖以生存的土壤(今天科学时代没有把中医彻底埋葬也是基于这一点)。在集合了民间大量验方,搜集了散落的各家学说流派之后,在参考实践了大量的医学典籍之后,仲景先师为我们编织起一个大的,隐形的六经统病框架来。
道家人物是看透一切世间的名利的,除非是生临大乱他们才会出山拨乱反正,清平盛世又会纷纷隐居起来。
张仲景在序言里面说的很清楚,他的动机是面对;“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见当时历经连绵战乱,大战之后流行时疫大行,生灵涂炭,面对这样的大灾,医生们竟然也会手足无措,其关键在于中医理论繁杂,门派众多,思想不统一。
张仲景也算是生临中医这门学问的乱世了,这种混乱的中医状态使得仲景先师感觉需要对中医系统性的做一个归纳和整理,形成一种哲学化的中医框架,张仲景成为了中医这门学问理法方药的集大成者、奠基者。自此之后,上千年的历史记载少有这样严重的大灾,并非是时疫不再流行,而是后世中医们有了《伤寒那杂病论》这本实践指导升级手册之后的结果。
直到明末清初,典籍记载时疫又开始了频繁的大流行了,那不是因为时疫产生了所谓的“变异”,(那是典型的西医思维)而是中医学在经过了中国文化三次大的扩容之后逐渐失传了结果,伤寒论被弃用之后的必然结果。这一点从明清时期滋阴派中医诸多著作里面就能看的很清楚,这是后话,在文章后面会有专门的论述。
这也是老牛推广宣传伤寒大义的初衷,拨乱反正才会真正的惠利于民,在下文中老牛会专门谈到当今社会时疫流行的防治弊病。
所以仲景先师“感时”而做书,又最终不知其终。
在历史上张仲景这个人物几乎在正史中找不到,甚至还有人怀疑张仲景本人的真伪。可是在老牛看来这恰恰真的符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道家人物专属性情,以及“为而不有”的道家品格。假如张仲景要是有子子孙孙在世,非要打官司收版税的话,大家给评评这几千年来伤寒论的累积价值有几何?但是张仲景就这样“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般的消失在那个时代了。
我们看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经典著述都是作者在困厄之中,在心理生理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之下,愤而一蹴而就的。
《史记》《报任安书》曰;“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种在现实中遭受严重持续的身体精神混合打击之下的一群圣人们,不会选择怨天尤人般的抱怨消沉,而是转而化悲愤为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是最强大的动力。
真正的经典著述,一定产生在这种作者心理极端起伏冲突的状态之下。从仲景先师作的伤寒序言中,就有类似上述圣人的境遇,能感觉到先师的悲愤的情绪和困厄的心态,以及那愤而为之的动力。这样我们后世子孙才得有机会通过《伤寒杂病论》这本亚圣之作,来继承中医学这门伟大的科学(真正的科学精神)。才使得我们这些愚妄的不屑子孙,能在黑暗中抓住那根若隐若现的中医之根。
上文谈到六经统病的“隐性框架”,至于为何要用隐形这个词,其实很简单,《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能解释。真理的道是不可言说的,真理的名称是不可命名的。就算是最严谨的圣人,也是在强而为之的极端谨慎的心态下,为事物传道命名的。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由道器、本末、体用、表里、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来命名。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表物体系,也是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不二法则。利用这个体系我们就会发现。古人在阐述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都力图把事物描述的圆满,要达到圆满的地步,就必须阴阳两性面面俱到,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形而下学的概念缺一不可。
形而下学、器世界的概念都是可以直观讲求的,但是形而上学、道世界的概念都是隐晦而不可言说的。
中医学最看重的还就是形而上学的辩证思维哲学,所谓的医道。需要医生自己亲自去在实践行动中体悟。从病患个体的差异化和运用方药产生变化的现实例证中去体会,而不能完全依靠老师言传就掌握的。
这其实也跟儒家孔子主张的给事物命名的学问有关。甚至后世有专门的一家“名家”,司马迁认为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关于这门学问有多么深奥我们不去深究,我们随便那拿一个中国的名词来看看是否如此,举与中医学有关的如;精神、针灸、推拿、经络、气色、医药、经典、著作等等,大家看看这些类似的词是不是可以套用这样一个模式来读,精是精、神是神、(肾藏精、心舍神),针是针、灸是灸、(针是扎针、灸是艾灸),推是推、拿是拿、(推是向下用力、拿是向上用力)… …。以此类推,这些名词都是按照道器合一、形而上形而下合一的组词原则命名的。假如我们能这样来看这些名词,是不是就能感觉到中国文字的魅力,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严谨的命名系统才能够勉为其难的,以真正近科学的态度,来阐述事物的真实状态。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就是中医这门学问自宋、元、明、清、时期基本失传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后世对中医概念的片面曲解造成的。一群浑浑噩噩的井底之蛙,管窥之豹,从根上就离经叛道的中医后学门如何继承发展传统经方纯中医,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话正好用来针砭造成后世中医失传的痼疾所在。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1:58 +0800 CST  
中医的阴阳观
阴阳观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什么迷信。
真理和迷信之间是有一条鸿沟来划分的,任何的哲学理论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起到正方向的作用,适应于这个时代的特点,那就是真理(不同的时代就有最适合这个时代发展的真理,不同国家种族地域也有适合自己的真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真理观)。任何一种学说被信徒们刻意的去夸张推崇无限扩大化了,超过一个度了,就会变成迷信邪教。
阴阳观本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只不过国人如今都被西方科学价值观给“整齐划一”了,被洗了脑,控制了思维。只认同这一种西方科学价值观,主动放弃了真正适合中国这块土地的阴阳观。
西方的价值观虽说也有积极的方面,也是有一群有志之士,站在西方大众的角度上,探讨摸索出来的哲学观,但是西方这套学问是不完全的,是跛脚的学问,是只重视对术的追求,忽视了对道的追求的一门学问。
更何况,正如上面老牛一贯的观念,任何事物太过分追求和崇拜了,太过分扩大推广了,超过那个能为社会能带来正能量的度了,甚至开始起到制约和反制这个社会的进步了,就成为一种迷信邪教了。
我们客观的认识一下现代西方科学价值观,看看是否超过了一个合适的度,是否过于霸权主义了,这直接体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对现代科技的盲目迷信上面。
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促进和发展,以及物质丰富之后带来的便利性,使人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的需求是什么了。老牛认为,阴阳观是中国大地上的土著先民们,自然生长归纳出来的本土哲学观,这才是真正被历史检验了的,最适合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
当今社会从上到下,认为似乎只有现代科技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人类发展的唯一方向。我想持这样的观念的朋友肯定不在少数。比如;终有一天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类一定会克服疾病,克服癌症的。比如;人类终有一天会移民火星的。比如;人造太阳肯定会实现的,到那时人类的能源问题就会得到彻底性永久性的解决的。这种比如老牛还可以举出很多来,但是你真的信吗?这个世上哪里有什么百分百的事情存在啊?如果你真的确定相信,上述设想肯定能实现,那么老牛提醒你注意,你已经在开始迷信了。
这也是近百年来全面西化来教育的结果,老牛要问,现代科技到底要发展到什么程度算一站啊?答案不言而喻,发展到不能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真正的发展,过分依赖科技而造成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造成迟滞甚至是损害的地步的时候,就应该算一站了。
在民族家国遭受欺凌,国贫家弱的时代,一致向西方看齐追赶,这是好事,符合时代的需要,能产生正能量。我们追求科技的追赶超越就是符合社会进步的。但是现在已经超过据有的那个度早就过了。
从医学这个角度看最能体现出来,过分的依赖科技,过分的使用激素抗生素,过分的对医疗资本追求利润的妥协,已经超过拯救健康的正能量阶段了,已经开始严重的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了,现在恰恰到了该矫枉过正,悬崖勒马的时候了。
老牛撰写本文的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也是基于这一点,也有种男人本能的治世情怀作为动力的,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不敢忘国忧啊。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当我们自己最亲爱的孩子们整个身体状态因此而开始全面失衡了,你是不是有种危机感紧迫感!
现代科技并不代表着真理。什么是真理?建立在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地球上的真理是什么?
老牛认为,那就是用阴阳观来看世界,充分尊重契合大自然阴阳消长的客观规律,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保证人类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科学的要求。同时,所有违背和损害上述目标实现的真理都是值得我们反对的伪真理。
难道不是吗?这才是真正适合我们我们地球人类的“真理”。中医就是利用阴阳学说来阐述这种属于地球人类的真理。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就是把人类当成地球生物的一部分来定位,而不是要把人类自己,定位成可以随便改变影响地球一切的上帝来看待我们自己,这是西方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倾向,但是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反对的。中西方文明的关系谁能说不是一对阴阳关系?
阴阳学说和中医之间的关系不是兄弟关系而是父子关系。当然这是我们中国古人选定的一个名词罢了,只不过历来几千年大家都举手表决同意了,同意用“阴阳”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演化的关系。“阴阳”二字其实本可以不提的,有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就会发现,易经那个时代就没有“阴阳”这个词,你去整部易经5000言去找,看看能不能找到阴阳概念的存在。这就说明“阴阳”完全是根植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里面,这就像真正有中医存在的时代,人们根本就感觉不到中医的存在,只有失传之后人们才想起来找回它来一样的道理。
阴阳二字可以不提,但是内心必须要有才行。“阴阳”这两个字是虚无的概念,没有特指任何一件具体的事物,完全可以用其他的名词来代替它,但是有必要这样做吗?这世上一切概念不都是约定成俗的吗?
当今的时代,在官方层面一旦出现“阴阳”这两个字,就会有科学卫道士跳出来大骂一通。甚至都把民族的耻辱,被外族欺凌的原因都统统归罪于这两个字,这种迷信的大帽子的谁也负担不起啊。仅仅从这群卫道士们这种过分激烈的反应来看,老牛就可以负责任对这些人说,你们真该清醒一下了,到底是谁在迷信?
你们反对的是其实是阴阳这个传统概念中,形而上学,道世界的概念,这个概念本来就是虚无的概念,那么反对这个层面上的概念,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都是在空谈而已。
形而上学,道世界的概念根本就和人类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用“科学”的语言来说,自宇宙形成,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起,阴阳的这个概念就已经存在了,你反对和不反对、接受不接受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在上个地球季恐龙也有雌雄,太阳和月亮照常按照其规律运动,地球依然有四季演化,有气候的冷暖交替。它们不会因为你是人类或者是恐龙就刻意的迎合你们。这些科学卫道士们其实是执迷于对现代科学的崇拜,崇拜到听不进去一丝质疑的声音,一旦听到就暴跳如雷,大呼小叫,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就是一种百分百的“迷信”。当年伽利略被烧死就是面对的这样一群人啊,他们其实就是一群执迷妄信失去自我的邪教教徒。老牛原创;微信xinyuan_niuweng qq;362944773
阴阳观是一个经方纯中医必备的法宝,失去这个法宝就不可能参透事物(疾病)的发展规律的。
你只有确认阴阳观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对伤寒六经辩证体系做到一种深刻而接近悟道的认识。有很多人认为伤寒经方不全面,只是专门治疗“伤寒”病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既然六经不能统百病,为何张仲景不搞一个七经八经十六经辩证,现如今西医都“几万经”辩证了,据说现代医学统计有疾病几万种之多了。
要想读懂伤寒六经体系,还需要掌握另外一个工具,那就是人体阴阳消长的一气周流观。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2:56 +0800 CST  
中医的一气周流
中医的一气周流观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的辨证体系,一气周流辩证就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人体阴阳气机的运转规律,不管是何种病态都是一气运转不畅所致。阴阳相互转化就体现在这个一气运转的动态变化之中。
世间最稳定的状态是靠运动来维持的,我们都有骑自行和玩陀螺的经验,这个运动状态越能保证其稳定的运行下去,这个人的寿命也越长,这种一气周流的和谐运转状态,正应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篇中的一句话:“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人体本身就是靠各个脏腑之间相互的可持续的运动来维持和谐的状态的,这种常态就是健康的体现,是阴阳转化无碍的常态。《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阳者,万物之胎始也”。这段经文高度概括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阴阳之间是靠不断的转化来实现其功能的,是靠抽象的运动方式来实现其运动的轨迹。作为一个中医就是要有审视把握这种状态的能力,依靠我们中医常说的四诊,望、闻、问、切来收集病人的信息,并且做出判断来诊断疾病的病位。
但是这种一气运转的状态不光是靠物质来维持的,就像生命之火的点燃一样,人体生机是需要那先天之气的能量来发动的,就像汽车发动机没点火发动之前,依旧是一堆废铁一样,一但点燃,有持续的能源供给(饮食精微的化生),就会释放出充沛的动能一样。生命在那诞生的一刻开始,父精母血的神秘组合(就不要去研究微观上到底怎么组合的啦,那不是我们人类应该操心的事情),一下子就能让一个生命个体持续的使用的到百多年。生命最高层次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这就是中医最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怎么样维持那人体一气周流的生生不息的状态。老牛原创;微信xinyuan_niuweng qq;362944773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段经文指出来人体真正健康与否的最终决定权还在“心”。心脏的跳动是所有动物的生命的最基本的条件,心脏为什么会一直跳动下去,为什么有的心脏只跳动了50年,有的心脏却跳动了100年?中医对这个“心阳”,怎么来震慑、监督、管理、维持人体气血阴阳的运行,看作是最高层次的治疗目标。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的解决用来维持人体一气周流,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放在现实诊治过程中去,随时不去忽视它的重要性,始终把顾护心阳和维持人体一气周流作为治本之路,老牛认为,这才是一个中医医德的最大体现。
天之大德曰生,不管是从微观的个人,还是到宏观的社会都需要维持这种生生不息的最终价值,这需要有比较大的眼光,有这样的眼光来指导,“治未病”、“治病必求于本”就会自然而然得变成一种实际行动,而不是沦落成一句口号。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3:58 +0800 CST  
伤寒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伤寒杂病论》的伤寒是广义的伤寒概念,这在《难经》中确切的描述:“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六经统病”严格意义上说是统御所有内科疾病,是相对于中医外科而言的(内科外科本身就是阴阳关系)。这正好体现了张仲景在序言中提到的“思过半矣”的深意了,也就是说,张仲景本人觉得一切内科疾患的发展变化规律都可以参考这本书,这并非是一句狂言。
在《金匮要略》中再次提到;“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谶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这是对六经统病的又一个视角的解释。这三条,前两条明显就是指的内科疾病的范畴,而第一条讲的是内科疾患中的内生因素,属于经脉脏腑,属内属阴的范畴。第二条是讲的四肢皮肤壅阻产生,属于腠理肌肤络脉,属外属阳的范畴。
千般谶难,不越三条这就是汉朝时期的阴阳观、天人观对人类所有疾病的认识。伤寒在这里属阴,是相对于外科虫兽房事金刃所伤属阳而相对的概念,这也是广义伤寒的概念。
而伤寒的狭义概念是指的“伤于寒”,这个伤寒是相对于中风的概念来的。风为阳邪伤人阴气,寒为阴邪伤人阳气。不管是六经哪一经都有中风和伤寒的区别,三阳经有中风有伤寒,三阴经一样也有,这就是阳中之阴阳,阴中之阴阳的区别。虽说是狭义概念,但是确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概念工具。
关于伤寒六经,三阴三阳如何理解?老牛认为,必须要有《易经》的学习基础,道德经作为指导才算入门,黄老哲学才是中医的智慧源泉。
那些方药啊,伤寒条文都是工具层面上的东西,不信你找个八岁的小孩来,他们完全可以通背伤寒论的,蒙童时期的记忆力是超强的,不是一个成年人可以比拟的。只要是能靠机械记忆通背下来的,拿来就能用的,基本都是工具,一个通背伤寒论的小孩子你敢让他给你开方诊病吗?所以说哲学医道层次领悟可不是靠背诵就能达到的,那需要长期不懈的临床参悟才能获得。必须经过参悟发酵得到的东西,就具有最大的意义。
当然老牛这样说并非是鼓励学习中医偷懒,该背诵的还是需要背诵,虽然是工具,但是没有做工具的熟练掌握,你靠什么去实践应用?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4:35 +0800 CST  
仲景先师的伤寒大义
形而上学的道世界的东西,只能用意会,只能通过悟道的过程来完成,靠老师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行的。这就如同一句俗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修行就是指的个人悟道的过程。
古往今来中医书籍汗牛充栋,要想都读完了也是接近于“穷经皓首”般的不可能。阅读这些书籍可以看作是史上诸位名医大德们,无时不刻的在我们耳边教导我们,苦口婆心的教给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医。
但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就算是历史上大医们的关门弟子们,也几乎都没有几个能够复制其老师的本领的,这就恰恰说明一点,好中医是不可复制的。
就算你是张仲景的徒弟也不代表你就能成为张仲景。这个浅显的道理其实说出来是都可以认可的,但是现实中人们求医更爱选择名门之后的中医。岂不知“名中医”这个头衔很值钱的,是可以贸易买卖的。先不管自己能力如何,能够打着名师的旗号出来混,一定能事半功倍。用姚明的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老百姓求医到底是求的是名气还是医术?是去大医院挂砖家叫兽的号?还是去民间寻求凤毛麟角的中医高手?解答选择题也算是一种智慧吧。
张仲景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医术和名气,他甚至在正史里面都找不到,张仲景的伟大在于他的现实主义的人文精神,是老牛一直推崇的“伤寒大义”精神。
这本《伤寒杂病论》满篇皆是什么?读过伤寒论的人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读不懂,或者说读不下去,很多人都没有耐心读完一遍伤寒论就睡着了。可是为何读不懂?明明行文都是很常见的文字啊,没有拗涩难懂的文字啊,怎么会读不懂?
其实读不懂的是医以载道的那个道。
张仲景少议论而多直陈现实的症状组合,怎么去提取这些症状组合的伤寒条文背后的规律,这才是最难的。说实话,这些条文都基本是流水账,真实的记载着仲景先师对疾病症状发展变化规律的记录,类似于张仲景真实临床行医笔记归纳。
我们无非就是参不透仲景先师的某种叙述条理罢了。也许每一个条文都是现实曾经出现过的真实的“病案”。这个病案也不是从简单意义上来谈症状,这个病案必然是;“由时间方位所呈现出的气运的变化,与人体出现的症状之间的互动和变化”,是这种相互影响变化规律的真实记录,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理解,这要看读这些“流水账”的人,和这个人的个人修养里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文化底蕴,有没有衣服阴阳眼有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能体现在这种流水账一样枯燥的经典著作里面。老牛在这里打个比方,如果你看别人家的,与你一点都不相关的一本账本你会有怎么样的感觉?那么厚厚的一本账本看起来是不是会很烦、没耐心看完(专业是会计稽查的不算啊)?可是为何看自己家的账本就会有种旧日重现的感动。每一笔账每次交易都有背后的真实历史的再现,都体现着主人那一刻的真实经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经方中医人家里的那本账本。
试想一下伤寒论是这样的一部经典,经典在它很真实,经典在它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的再现,经典到只有现实有着丰富的从医经历的医生,而且是致力于实际运用伤寒经方的医生,才能从简单而繁琐的条文中体会到共鸣。这种共鸣在每一次经方验证疗效之后,就会产生对仲景先师的无尽崇敬,越多的实践成功之后越能累积这种心情。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累积在一起就会不约而同的,演化成认可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亚圣地位。
老牛认为,历代有名的大医们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不然真的无法解释,为何这些大医们在著书立说的的时候,都纷纷不约而同先致力于解读伤寒论。那种满肚子话要说的冲动,和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纠结混杂在一起的遗憾……。
伤寒论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给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进修提高医术的指导升级手册,只不过这个手册的开启密码有些隐晦,越是经历实践越多的医生看伤寒论越带劲,越能参透这“伤寒大义”,这个大义需要靠拍大腿叫好得来,而不是靠纸上谈兵得来。
清末名臣曾国藩有一句见道之言:“尽信书不如信气运”。这话好啊,请不要不懂装懂的又掏出迷信大棒来否定这样的话。这是一生经历过跌宕起伏的时运捉弄之后,勘破世态红尘而内心挣扎激越得来的体悟,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总结归纳之言,这是对后人知己的劝善之言。能最终体悟到这一句话的价值,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命运。在中医这个范畴之内,更要强调“尽信书不如信气运”。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5:42 +0800 CST  
仲景先师的伤寒大义
形而上学的道世界的东西,只能用意会,只能通过悟道的过程来完成,靠老师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行的。这就如同一句俗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修行就是指的个人悟道的过程。
古往今来中医书籍汗牛充栋,要想都读完了也是接近于“穷经皓首”般的不可能。阅读这些书籍可以看作是史上诸位名医大德们,无时不刻的在我们耳边教导我们,苦口婆心的教给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医。
但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就算是历史上大医们的关门弟子们,也几乎都没有几个能够复制其老师的本领的,这就恰恰说明一点,好中医是不可复制的。
就算你是张仲景的徒弟也不代表你就能成为张仲景。这个浅显的道理其实说出来是都可以认可的,但是现实中人们求医更爱选择名门之后的中医。岂不知“名中医”这个头衔很值钱的,是可以贸易买卖的。先不管自己能力如何,能够打着名师的旗号出来混,一定能事半功倍。用姚明的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老百姓求医到底是求的是名气还是医术?是去大医院挂砖家叫兽的号?还是去民间寻求凤毛麟角的中医高手?解答选择题也算是一种智慧吧。
张仲景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医术和名气,他甚至在正史里面都找不到,张仲景的伟大在于他的现实主义的人文精神,是老牛一直推崇的“伤寒大义”精神。
这本《伤寒杂病论》满篇皆是什么?读过伤寒论的人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读不懂,或者说读不下去,很多人都没有耐心读完一遍伤寒论就睡着了。可是为何读不懂?明明行文都是很常见的文字啊,没有拗涩难懂的文字啊,怎么会读不懂?
其实读不懂的是医以载道的那个道。
张仲景少议论而多直陈现实的症状组合,怎么去提取这些症状组合的伤寒条文背后的规律,这才是最难的。说实话,这些条文都基本是流水账,真实的记载着仲景先师对疾病症状发展变化规律的记录,类似于张仲景真实临床行医笔记归纳。
我们无非就是参不透仲景先师的某种叙述条理罢了。也许每一个条文都是现实曾经出现过的真实的“病案”。这个病案也不是从简单意义上来谈症状,这个病案必然是;“由时间方位所呈现出的气运的变化,与人体出现的症状之间的互动和变化”,是这种相互影响变化规律的真实记录,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理解,这要看读这些“流水账”的人,和这个人的个人修养里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文化底蕴,有没有衣服阴阳眼有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能体现在这种流水账一样枯燥的经典著作里面。老牛在这里打个比方,如果你看别人家的,与你一点都不相关的一本账本你会有怎么样的感觉?那么厚厚的一本账本看起来是不是会很烦、没耐心看完(专业是会计稽查的不算啊)?可是为何看自己家的账本就会有种旧日重现的感动。每一笔账每次交易都有背后的真实历史的再现,都体现着主人那一刻的真实经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经方中医人家里的那本账本。
试想一下伤寒论是这样的一部经典,经典在它很真实,经典在它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的再现,经典到只有现实有着丰富的从医经历的医生,而且是致力于实际运用伤寒经方的医生,才能从简单而繁琐的条文中体会到共鸣。这种共鸣在每一次经方验证疗效之后,就会产生对仲景先师的无尽崇敬,越多的实践成功之后越能累积这种心情。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累积在一起就会不约而同的,演化成认可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亚圣地位。
老牛认为,历代有名的大医们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不然真的无法解释,为何这些大医们在著书立说的的时候,都纷纷不约而同先致力于解读伤寒论。那种满肚子话要说的冲动,和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纠结混杂在一起的遗憾……。
伤寒论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给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进修提高医术的指导升级手册,只不过这个手册的开启密码有些隐晦,越是经历实践越多的医生看伤寒论越带劲,越能参透这“伤寒大义”,这个大义需要靠拍大腿叫好得来,而不是靠纸上谈兵得来。
清末名臣曾国藩有一句见道之言:“尽信书不如信气运”。这话好啊,请不要不懂装懂的又掏出迷信大棒来否定这样的话。这是一生经历过跌宕起伏的时运捉弄之后,勘破世态红尘而内心挣扎激越得来的体悟,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总结归纳之言,这是对后人知己的劝善之言。能最终体悟到这一句话的价值,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命运。在中医这个范畴之内,更要强调“尽信书不如信气运”。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6:43 +0800 CST  
春秋大义、史记大义和伤寒大义
说到“伤寒大义”这个老牛自己发明的名词,大家就会联想到还有一个大义,那就是“春秋大义”。汉寿亭侯关羽关云长夜夜捧读的《春秋》到底里面有什么内容?读《春秋》这本书为何能够使人久读不厌而屡屡拍案。到底这本《春秋》是靠什么魅力来吸引我们这位“中华武神”的?
春秋大义和伤寒大义在哪里有共同的价值观?其实孔子著的《春秋》与其说是孔子著作,其实按照老牛个人的看法,不过就是忠实的记述了,孔子生存的春秋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史实而已,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春秋时代鲁国政坛沉浮流水账。孔子述而不作就是指的这本《春秋》流水账,流水账没有多余的议论、没有评断还真的算不上是一本合格的“著作”。
除此之外孔子还删定了六经。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那就是因为他坚持了这种述而不作、删而不论、尊重实践的伟大思想,功过自有后来人评说的史学家精神。至于能够帮助我们我们理解阅读的《春秋左传》是后来左丘明为《春秋》做的传记。
其实我们横向过来再看伤寒论也类似于《春秋》,也是一本流水账,字面意义是次要的,字面背后的隐蔽的疾病发展变化规律才是精华所所在。在平凡中见神奇,这是诸多经典著作的统一标签,就连道家庄周也往往是讲故事、打比方、说寓言、少说教、来达到陈述个人思想的目的。老牛原创;微信xinyuan_niuweng qq;362944773
汉朝史官司马迁写《史记》在序言的《太史公自序》里面也是特意提到;“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等待后世圣人君子和他产生共鸣,根本就没有打算让所有后人都能理解他的史学价值观,没有真正能体悟他的“史记大义”的人出现,他宁可把他的书藏之名山而不予面世,这真正体现了道家哲学思维和道家价值观,这样的悟道之人是绝少对事物妄下断语的。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像想这种春秋大义、史记大义、伤寒大义,的确需要中人以上的人来私下共鸣、拍案叫绝。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7:56 +0800 CST  
在平凡中见神奇的伤寒大义
上文提到伤寒论用药遣方的特点是在平凡中见神奇,这种属于典型的道家思维、道家价值观,老牛先给大家举一个最常见的现实生活例子。
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现实中我们的很多习惯行为,生活方式都透漏着5000年文化的积淀!只有我们中国人喜欢吃炒菜,而且是逢菜就炒,什么都要尝试着去炒着吃,为何?当人类发现火,然后把食物加热食用是人类能进化到现在的基础之一,吃熟食可以节约宝贵的胃气,把用来消化腐熟生冷食物的阳气节约下来,用来支持大脑的思考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关键的一点。
中国人爱炒菜,肉类尚且好说,连蔬菜水果都要炒着吃,这在西方方人眼里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对,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各色。其实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胃消化食物的负担,这么看起来我们的老祖宗各个都是好“医生”。
爱炒菜除了节约宝贵的胃气,还有一点很多没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人就不太理解了。我们炒菜必用的各种佐料,更加透露出玄机,花椒,麻椒,胡椒,大料,茴香,五香粉十三香,桂皮(就是肉桂,肉桂是桂树的皮,那么桂枝显然就是桂树的枝子了,那么号称千古第一方的桂枝汤的君药就是桂枝,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对桂皮和桂枝的使用简直就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了)。除此之外还有爆锅用的葱,姜,蒜以及配料里的料酒,醋,酱油等等,几乎都是中药材。
大家看看中国人炒菜的时候象什么?难道就是仅仅是在炒菜吗?是不是中国人各个都是在抓药配药啊?这就是笔者开始时引用的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意思。
连仲景先师都要敬仰的先贤伊尹,是我们中医的上古代表人物,汤液醪醴的鼻祖啊。他不仅是一个上医能治国的商汤宰相,还是一个中医药食同源的厨子(当然传说他做厨子是为了借此接近天子,以便让天子信任他从而能有机会实现他的治国之志)。中国人就是在平凡中见神奇的创造者,古往今来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就是靠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本来看似只属于中国人的中医学,其实应该是全人类唯一的医学科学,原本就不该有中医西医之分,今天的中西医之争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
以上只是举了个例子,其实我们除了发现上述调料配料都是药食同用的特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普通老百姓可以看不懂门道,我们作为中医的内行不能明白,那就是上述的各种材料除了液体的醋,酱油,料酒之外其他的材料都是辛味的香味的中药。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厚为阳,味淡为阴,......香入脾,香醒脾......。这一切说明了我们的老祖宗在长期的生活当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指导下,把有助于补充、激发、护佑人体阳气的自然材料搜罗来,实践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来,从而优胜劣汰剩下精华部分流传至今,对于人类整体健康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炒菜爆锅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吃辛辣的香甜的食物?
人活一口气,就是阳气,阳气时时消耗,就要注意时时休养生息量力而行,当修养生息不能补充足够的阳气就要从饮食上面尽量补充,当饮食上也无法补充进去的话,就要依靠药物来扶助,当药物也没法补充进去,那就是虚不受补了,就要从人们心理嗜欲上求索了,到那时候就算是昂贵的药材你也无法接受了,只能从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不良嗜好的上找原因了。
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我们的老祖宗很谙熟这个道理。别小瞧了那葱花姜丝,那每餐几克的用量透漏着中医的医理。在中药药食同用的药材中,我们几乎就找不到一味苦寒的食材,为什么?因为苦寒败胃,败的是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那还了得,胃气败坏那就是慢性自杀啊!
人生下来之后剪段脐带就只有依靠我们的脾胃生存了,人的脾胃阴阳气机运转正常就是长生久视的基础,脾胃化源的好坏差别就是这个人精力、能力、体力的差别。不是有个典故叫;“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问,问的就是脾胃,问的就是这个人的生命力,老祖宗的智慧在这个典故中可见一斑。
中医其实有那么神秘吗?不,中医非常平凡,平凡到他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但是就是这个最平凡的其实也是最神奇的,几千年来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中国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屡用不爽,中医这种平凡中见神奇的思维模式实实在在的帮助了中国人。
中医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你生活在中国这片伟大的土地上,自然而然的就会传承着,有时候甚至不容你拒绝,还是那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难道还不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吗?难道我们中国人祖先崇拜的没有道理吗?
如此看来一个医生在现实的从医过程中用什么理论来指导诊断和用药是不是很重要、很关键?
我们且不去争论流派之间的口舌之争,我们就从大自然,从我们自身的体会去理解,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清末滋阴派的观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医生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必然满目皆火,视自己为消防员,处处灭火,看他们的方子满目皆是苦寒药,而且苦寒药的副作用是累积的是渐进的,在辩证确有实火的情况下当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是阳虚变症(比如阳虚里面的阴盛格阳、阴盛戴阳证)真是害人非浅。
疾病表里的表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相反的,如果不能求治根本,有的医生就会专门针对那个相反的表证下手,在治标的同时伤害了病人脾胃之本。就算是有实火,用药也要中病即止,苦寒药要慎用,不可多用久用,否则贻害无穷,很多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阳虚症候,这种病人最怕杀伐后天,苦寒药的滥用使这种病人更快的“病入膏肓”,这种病人最后都是“饿死的”(胃气完全败坏,饮食水米入口即吐)。但是让人揪心的是当下中医主流甚至学院派的主流皆是苦寒滋阴派,真是处处在验证真理不可能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的道理啊!
我们再看伤寒用药用方的简易,大枣、生姜、干姜、芍药、枳实,桔皮、麻黄、杏仁、百合、葱白、猪苦胆、桂枝、茯苓、甘草、黄连、大黄、附子(在四川附子没有那么吓人,地位就和土豆地瓜有点类似)等等,这些最常见最简单的药材,在伤寒那113方组合中却见到的最多。
这就是后世中医对伤寒论的最大质疑,这么简单的方药的使用能达到统御百病的神奇吗?他们真的不懂平凡中见神奇的道理啊。不懂得这些看似简单易得的药材,其实都是某一类属性药物中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药材,比如;热不过干姜附子,寒不过黄连大黄,甘不过甘草,凉不过石膏等等。中庸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思想就是华夏文明、儒道哲学的体现,能指导实践不断临床运用显效的哲学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哲学。
而且伤寒经方最主要的特点是药少力专(经方用药可能单方用量十分巨大),非要动则几十种味药的使用才是真功夫吗?在老牛看来,只要是聪明人都会看得懂,真正的高手就是运用精准的辩证,简单而直中要害的遣方用药,达到神奇的疗效,这才是符合伤寒大义下指导下的神奇,越平凡的越能创造不凡的奇迹,这就是道家辩证法。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8-06-14 21:58:53 +0800 CST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字数:287107

发表时间:2018-06-15 04:45:3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8 07:21:22 +0800 CST

评论数:16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