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字长篇传奇 《玉玺风尘录》

一枚历经千年沧桑、堪称无价之宝的晋代传国玉玺,在清朝末年突然现身,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后,又于上世纪中叶神秘失踪。这期间,它被宫廷、官府,洋人、显贵,土匪、豪强,日寇、“国军”各色人等拼死争夺;伴随着波谲云诡的官场争斗和惊心动魄的血腥厮杀,展开了一场场风云变幻的江湖传奇,演绎出长歌人间的纯真爱情。
第一卷《玉玺丹痕》,描述的是出身官宦之家的格格杜靖然,与落难公子邓伟卿在神秘玉玺搅起的血腥漩涡中,在无数的艰苦磨难中,相识相知相恋的曲折故事。

第 1 章:千年玉玺
第 2 章:窃书
第 3 章:“撞车”
第 4 章:大错铸成
第 5 章:“劫道”
第 6 章:客房血案
第 7 章:雨夜枪声
第 8 章:惨剧
第 9 章:废墟
第 10 章:密谋
第 11 章:山镇小店
第12 章:惊魂藤家寨
第 13 章:身陷匪巢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7 13:59:41 +0800 CST  
第一章 千年玉玺

1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夏的一天。
杜振刚踏进熙丰斋古玩店的店门,老板辛凤达就迎了上来,很神秘地说:“杜老爷,请恕小弟不恭之罪。本来我该去府上拜望的,只因多有不便,所以才请杜老爷您屈尊……”
杜振打断他说:“废话少说,到底什么事儿你虚张声势找我来。”
杜振跟辛凤达是老熟人,所以说话也不用客气。于是辛凤达做个手势,将杜振延至后厅。然后他关好房门,撩起长袍解下一把钥匙,打开东墙边的梨木书柜,取出个长宽不满五寸的木匣,打开推到了杜振的眼前。说是要借他的“法眼”给鉴别一下。
看到那东西的第一眼,杜振的心里猛然一动。
那是一方青白色的玉印。再细看,杜振发现说“玉印”不太准确,准确说,那是“玉玺”。
这枚玉玺约有三寸半见方,厚约二寸七分,一分半长的通窍之上为一盘螭状的印纽。玉玺通体为均匀的青白色,带有极细微的裂冰样纹理,看上去质地细腻,滋润柔和,闪着油脂般的光泽。最为不同凡响的是它的印文,那一共是八个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杜振轻吐一口气,哑然失笑:“我说辛掌柜,你这店也开了十来年了,不该在这上头‘走眼’。这你花多少钱淘来的?”
辛凤达忙问:“怎么说?”
“很明显,这块玉料还算可以,不过印是假的。而且造假造的很拙劣。”杜振指点着:“你看见这印纽上的盘螭了吗?螭头朝外,这方向反了。这还其次,你再看这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秦始皇的传国玺啊!”
辛凤达仔细看看,也笑了,他笑自己竟然连这么大一个漏洞都没看出来。
秦始皇传国玺的故事由来已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因为那方玉玺用的是“和氏璧”。从“完璧归赵”的美谈开始,这枚玉玺经历了秦汉烽烟和魏晋乱世,然后当匈奴人建立的汉国攻下晋都洛阳之后,将皇帝的所有印信包括这枚传国玺一并掠走了。
这以后,关于传国玺的种种传说就只能是“传说”了。离此最近的一个“传说”是:“国朝”(清朝)初年,多尔衮打败林丹汗,意外地从林丹汗那里得到了这枚传国玺。假如此事属实,那现在这传国玺应该还在大内(皇宫),怎么会跑到这里来了?
辛凤达听了杜振的分析之后连连拱手说:“受教,受教。”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7 14:16:44 +0800 CST  
杜振就问他这玉印是从哪儿来的。辛凤达说是一个老头在这里寄卖的。那老头自称叫徐应芳,直隶(河北)定州人。徐应芳的孙子跟人打架闹出了人命,被押在县衙里,打官司急需用钱,只好把这家传的宝贝拿出来变卖了。他开价是500两银子。
杜振哼了一声:他真没数。不过玉倒是块好玉,能值50两。然后又说:老辛,我劝你最好别揽这个生意,首先这玩意是假的,其次它还犯忌讳。传国玺,那是皇上用的东西啊。
辛凤达直点头:是啊是啊,没见我藏在这后厅里,也没敢给别人看。谢谢杜老爷的提醒,我还是让那徐老头拿回去吧。
接下来两人又闲聊一阵,杜振就告辞了。当时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就是这枚他认定为“赝品”的古印,会在不久的将来要了他的命!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7 14:19:04 +0800 CST  
2

当天晚上,杜振在跟几个同事喝酒的时候,当笑话把这事讲了出来。
杜振供职于翰林院,为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这是个闲差,所以他有的是功夫去凑“酒局”。不过今儿的酒桌上,有个人不是翰林院的。他叫郭彦钦。他老爹郭曙,原是江北巡抚,最近交卸职务,进京述职,住在儿子家里。
郭彦钦也是个“公务员”,在光禄寺“上班”。光禄寺管祭祀膳食,比翰林院还要清闲,那工作性质正适合郭彦钦这样的纨绔子弟。闲来无事,他就流连于茶肆酒楼,花街柳巷。今儿正好碰见杜振请朋友吃饭,就把他也拉去了。
杜振叫上他,多少有点原因。郭彦钦他爸郭曙,当年是杜振“会试”时的“阅卷大臣”之一,按照习惯,就算是杜振的老师。杜振一直觉得翰林院太清苦,想走老师的后门“外放”当个地方官去。不好意思跟老师直接讲,就跟郭彦钦说了。郭彦钦答应替他留意。
那个“假玉玺”的笑话,杜振说过了拉倒,郭彦钦却上了心。喝完酒回家,就把此事告诉了他爹郭曙。
郭曙开始没在意,说假的有什么意思?郭彦钦说,我觉得不一定是造假。因为如果造假,骗子一般不敢打“传国玺”的主意。谁都知道,自秦汉流传下来的“传国玺”只有一枚,他怎么敢造假,太容易被识破了。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7 18:58:30 +0800 CST  
郭曙说:你这不自相矛盾嘛。既然就一枚,那再有的话,必定是假的,还有何疑?
郭彦钦意味深长地一笑:爹你这一问问的好。我觉得啊,其一,假如那玉玺是真的,就有可能是另外一枚传国玺。谁也不能保证说,这世上只有秦始皇用和氏璧镌刻的玉玺是唯一的“传国玺”;其二,退一步说,就算是假的也不要紧。因为据杜振讲,那块玉绝对是真玉。这样一来,假的也有假的用处。
郭彦钦俯首小声对他爹讲了一番话,郭曙摸着胡子连连点头,最后抬头对儿子说,这事你去办,小心点。

郭曙第二天就去了熙凤斋。
辛凤达不认识郭彦钦,不过察言观色,也能看出他不是普通百姓。因此让座倒茶,十分恭敬。郭彦钦问到那枚玉玺,辛凤达忙说抱歉,因为卖不出去,卖主今天上午已经把玉玺拿走了。
郭彦钦问那人住哪儿,辛凤达告诉了他。然后又说,那人走的时候还说,他的东西不是假的,因为在史书上有记载。他问我怎么能找到那书,我说,能找到那本书,谁还要你的假玉玺啊。比起你这玩意来,那书多值钱啊。
郭彦钦忙问是本什么书,辛凤达说,是《永乐大典》。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7 19:00:00 +0800 CST  
第2章 窃书

杜振从外面回来,就在堂屋里来回转悠。转了半天又在那幅写有“慎思”二字的“中堂”前驻步,拧着眉头“慎思”起来,半天没动地方。由于思虑过于集中,以至妻子韩氏和小女然儿进来他都没有看见。直到然儿轻轻叫了一声“阿玛”,他才蓦然惊觉。
“阿玛”是满族人对父亲的叫法。杜振不是满人,他是汉军旗人。“汉军”的好多习俗,也跟满人一样。
杜振的原籍是辽东沈阳。远祖在清朝初年当过“汉八旗”之一镶蓝旗的佐领,后代子孙也有很多当官的。不过从杜振的爷爷开始,家道逐渐衰落,到了杜振的父亲这辈,就只类似于一个小地主了。
杜振中进士之后一直在京里当官,算是杜家最有出息的人。他跟妻子韩氏育有一子二女。其中长女夭折,儿子杜靖远在直隶任灵县当县丞,身边只有十七岁的小女“然儿”,大名叫杜靖然。
女儿高挑俏丽,聪明灵慧,夫妻俩一直视为掌上明珠。
看到父亲回头,然儿嫣然一笑,问阿玛想什么那么入神,杜振苦笑一下,说刚才去了“老师”家里,他让我办件事,还真把我愁住了。
原来,今天下午,他“老师”郭曙把他叫去,说想让他帮着找两本书。杜振赶紧答应,可是一听书名,他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8 10:24:49 +0800 CST  
郭曙就说:“我自然知道《永乐大典》不准外借,不过我确实有急用。我看了马上就还你,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麻烦。对了,你说过想‘外放’个州县是吧?上面有人给我透信了,可能要调我去当西原巡抚,到时候我一定帮你。”
郭曙这样说让杜振喜出望外。其实他的要求也不高,出去放个知府更好,当不上知府弄个直隶州的知州也不错。他现在是从五品,一下升任从四品的知府有难度,当个正五品的知州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老师”说的很清楚了,给老师把书“借”来,是他“外放”的先决条件。
杜振不知道老师为什么急着找这两本书,他也没敢问,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郭曙将一张纸片推到杜振面前,在确认杜振看清楚以后,划根“洋取灯”(火柴)把那纸片烧掉了。
纸片上写得是:“四一三三、四一三四。支三五,韵掌。”
杜振明白,那4133、4134指的是册数,“支35”和“韵掌”指的是具体所在的分类。他更奇怪了。《永乐大典》这部书浩如烟海,原来一共一万多册。老师干嘛还指定了要这两册呢?
《永乐大典》是在雍正末年由皇史晟移至翰林院保存的。因为种种原因,丢失了大半,现在还剩下一千来册,全部存放在敬一亭内,有专人看管。可以进去查阅,但是不能外借。因此杜振要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面临两大难题。其一,老师要的那两册书不一定还在不在;其二,在的话怎么把它们“借”出来。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8 10:25:18 +0800 CST  
杜振就是在愁这件事,所以茶饭不思,却想得头疼也想不出好办法。
杜靖然问他:“郭老伯借了书是要还的对吧?”
杜振说:“那是自然。他讲的很清楚,是‘借阅’几日。”
杜靖然那幽深的大眼睛闪了闪,忽然看着窗户外面说了一句:“阿玛,这几天老是阴雨不断,你明天‘上院’的时候,是不是得带着雨伞啊……”
杜振很有些疑惑地看着女儿。
女儿转头望他一眼,调皮地笑了一下,再将头转向窗外,重复了一句:“得带着雨伞啊!”
杜振猛然意会。油纸雨伞很粗大,将里面的伞骨拆下之后,藏两本书是很简单的事情。
他只要在明天去敬一亭“查阅”书籍的时候,把雨伞带进书库就可以了。
他拍拍女儿的肩膀,女儿却不看他,只在那里偷偷发笑。杜振明白女儿的意思,他明天是去“借书”,绝对不是去“窃书”。所以,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进去敬一亭,再大大方方的出来。出来进去,都只带着一把雨伞。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8 13:20:07 +0800 CST  
第3章 “撞车”

1

辛凤达有点害怕,也有点后悔。正所谓没吃上鱼却沾了一手腥。这“腥味”就是从那假玉玺上来的。
那天郭彦钦前脚走,后脚又进来一个人。此人辛凤达认识,他叫卢梅仁,是个很小很小的小京官:内阁中书。但他老子官大,他老子卢仲贤是工部侍郎(副部长)。
卢仲贤喜欢古玩,因此他儿子也多少懂点。辛凤达以为他是来“淘宝”的,没想到卢梅仁进来就问,刚才是郭彦钦吧,他来干嘛?
辛凤达忙说他不认识刚才那人,那人也是来问假玉玺的。说完才发觉“失言”,但收不回去了。果然,卢梅仁很好奇地追问什么叫“假玉玺”,辛凤达本来不想说,再一想卢梅仁认识刚来的那人,不说实话也不行,只好把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卢梅仁听完拔脚就要走,辛凤达忙拉住他,央求说,卢老爷,不管怎么样,您可别说是我告诉您的。
卢梅仁说:辛老板你他妈的也太胆小了。不过你提醒我了,我告诉你,从现在开始,你把嘴上的门给我把严实了,不准再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听到没有?
卢梅仁跟郭彦钦不一样,郭彦钦高高瘦瘦,样子文质彬彬,而卢梅仁粗矮黑胖,生就一张凶里凶气的脸庞,辛凤达有点怕他,赶紧连连点头。
卢梅仁走出熙凤斋就去找那个徐应芳。不过他不是一个人去的,他还叫上了一个朋友“黑三”。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8 13:22:03 +0800 CST  
尽管卢梅仁当的“中书”是个从七品的文官,但那官儿是拿钱买来的,卢梅仁也很少去“内阁”上班。整日里吃喝玩乐、走狗斗鹰,结交了很多三教九流的朋友。这黑三顶着名是个“护军校”,从八品的小武官,其实根本不务正业。只要有人给钱,他什么都敢干,甚至还敢做那些走私烟土,拐卖人口的犯法勾当。
卢梅仁和黑三就在日落时分,赶到了京师的南城。
南城靠近老城门的地方,有个白铜匠胡同。胡同很窄,窄到刚够一辆大车通行。胡同中段有个黑漆大门,门上挑个灯笼,上书四个隶书大字:魏记客栈。
既然是“魏记客栈”,老板自然姓魏。此人身材瘦小,猴腮獐目,一笑起来两眼就成了一条缝,正好把那滴溜转的小眼珠子全挡住了。
不过面对卢梅仁和黑三他笑不出来了。因为这两人横冲直撞,满脸的骄横。他赶紧弯着腰谦恭地问:“两位客官,可是要住店?”
卢梅仁说:“我来访个朋友。你这里是不是住着一位定州来的徐先生?”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8 20:29:46 +0800 CST  
“对对。他就住在后院,我领客官过去。”
卢梅仁说不用,又问后院还有什么人?魏老板说,还有两个廊坊来的米商,别无他人。
卢梅仁听完一转身朝后院走去,黑三却没跟进去。魏老板端水倒茶伺候他,然后拐弯抹角地想问进后院的那位是何方神圣,黑三说,“你叫他卢大爷就行。”
魏老板又问这卢大爷在哪儿“发财”,黑三不答,却皱着眉说道:“掌柜你这屋子里好多的苍蝇!”话音未落,他飞快把胳膊一伸,缩回手来,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一只苍蝇。
魏老板的眼睛一睁老大,很知趣地不再吭声了。

2

后院的西屋内,卢梅仁找到了徐应芳。一看之下,他有点后悔带黑三来了。因为这徐应芳就是个干巴瘦的小老头,卢梅仁估计他一伸手就能把老头戳个跟头。
老头听说他想看看玉玺,就从床上枕头下面拿了出来。卢梅仁仔细看过以后说,他可以给六十两银子。
老头轻蔑地哼了一声,很快将玉玺拿了回去,冲着房门说了两个字:不送!
听到徐应芳这么说话,卢梅仁真想一拳把他打到床底下去。不过他最后还是忍住了,他问徐应芳想要多少,徐应芳说他这是地道的蓝田古玉,没有八百两银子绝不出手。
卢梅仁亲耳听辛凤达说过,这小子原来说的价码是五百两银子,这已经是狮子大开口了,没想到这会儿他竟然又涨了三百两。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8 20:30:31 +0800 CST  
卢梅仁心里冷笑,暗想:我让你狠,我叫你一两银子都得不到。不过他脸上仍然不动声色地问:“先生可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这个东西值这么多钱?”
徐应芳很有些轻蔑地看了卢梅仁一眼:“证据是有,而且就在京城,怕的是阁下拿不到。”
“你说出来试试?”
“证据在翰林院,你能拿到吗?”
卢梅仁大为不解:“什么意思?”
徐应芳说,我这玉玺是真是假,《永乐大典》上记载的清清楚楚,我说在哪一册上,你能拿到那册书给我,这玉玺你五百两就可以拿走。
见他说的有根有据,卢梅仁心里一震。他立即表示,那书我可能真拿不到,不是我进不去翰林院,是因为那里藏的《永乐大典》丢失太多,你说的这一册怕是已经不在了。
徐应芳叹了一口气,说,我知道,不然就是三千两银子我也不卖。你痛快点吧,我家里还有事,不日就要出京了。
卢梅仁立即取出十枚银元放到桌上,说这是定金。后天晚上,我准备好银票,咱们就在这客栈里,一手交银,一手交“印”。
徐应芳答应了。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9 10:03:09 +0800 CST  
回到家里,卢梅仁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爹卢仲贤。
工部的“副部长”卢仲贤这些天一直在郁闷。原因是有御史参劾他“贪污”,当政的慈禧太后正在派人调查。卢梅仁认为,现在端王得势,太后很听他的话,应该给他送份厚礼,求他关照一下。可卢仲贤觉得,他与端王不熟,送礼轻了不管用,送重礼他不一定敢收。而且送礼太重卢仲贤自己也舍不得,怕的是送了之后办不成事,那才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呢!
现在卢梅仁有了好办法。他跟卢仲贤说,咱不如把那玉玺买下来,送给端王。那玩意要是真的,算咱拣个便宜;就算它是赝品也不要紧,它毕竟是古玉,而且还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
卢仲贤马上就明白了。他们送的这份礼,看起来并不贵重,可是寓意重大,正对端王的胃口。因为端王目前正在找“太上皇”的感觉。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幽禁了光绪皇帝,并且物色了准备“替换”他的“接班人”,正式立为“大阿哥”。这个“大阿哥”就是端王载漪的儿子溥隽。卢仲贤在此时送上这个“传国玺”,不管它是真是假,端王都一定会很高兴。因为这寓意着,大清朝的天下马上就要“传给”他们爷俩了。
于是卢仲贤父子商定,明天就去将那玉玺“拿下来”。为什么是“拿下来”而不是“买”下来呢,因为卢梅仁认为,那徐老头一看就是个山野小民,他何来的传国玉玺?所以不是造假,就是偷盗,反正来路不正。因此,根本不用花冤枉钱去买。
还是卢仲贤想得更周到,他让卢梅仁想法去找找那册《永乐大典》。能找到的话,一起献给端王,可保万无一失。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9 10:07:15 +0800 CST  
第4章 大错铸成

1

第二天,卢梅仁委托翰林院的一个朋友去敬一亭查看。朋友查了以后回来跟他说,那书没了。
朋友记得很清楚,几天前他还见过书柜里那一函《永乐大典》,现在函中少了两本,其中恰恰就有卢梅仁想要的四一三四册。敬一亭的书吏说,这些日子,只有昨天杜振来查过书,因此不能排除是他“违章”把书“借”走了。
卢梅仁认识杜振,知道他为人谨小慎微,不可能干这“窃书”的勾当。他就问那个朋友以前看过这册书没有,还能不能想起来书中都写了什么。
朋友介绍说:他只是翻阅过,没细看。又介绍说,那里面的内容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很多不同的书、不同的段落整理在一起。其中的一篇札记,提到了隋朝时候发现的一枚晋代传国玺。
卢梅仁心想,原来那小老头没骗他。这样说来,闹不好徐应芳的这枚玉玺还是真的呢。
假如是真的,卢梅仁还真是舍不得送出去。他犹豫了半天才意识到,自己有点犯糊涂。当务之急是要抢在郭彦钦的前面,悄悄把那玉玺弄到手,别的事情,等大功告成后才琢磨也不迟。

就在卢梅仁托朋友去查找那四一三四册《永乐大典》的时候,杜振在书房里瞅着那本书正踌躇。
书是昨天下午被杜振用雨伞“借”出书的。回到家里吃过晚饭,他将自己关进书房,挑灯看了大半夜。一来他是喜欢这珍贵的古籍,二是想看看老师为什么对这两本书这么感兴趣。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19 20:22:25 +0800 CST  
这两册书保存完好,粗黄布连脑包过,硬面宣纸朱丝阑,小楷书体,极为工整,每页三十行,每行二十八字,统一的规制一丝不乱。
杜振慢慢翻阅着,看到四一三四册内的一篇“札记”时,他呆住了。
这篇札记详细地记载了一枚晋代传国玉玺来龙去脉。
札记的作者叫邓野,隋朝人。札记中说:二百多年前,匈奴贵族建立的“汉国”攻克西晋的东都洛阳,俘获并杀死汉怀帝司马炽,掳走了传国玉玺。怀帝的侄子秦王司马业逃出洛阳,在长安即皇帝位,他重新制作了一枚新的传国玉玺。为了与落于敌手的那枚相区别,这新玺印钮上的盘螭缡头故意做成了反方向的。这以后的几年间,战乱不断,司马业的小朝廷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到了建兴四年,也就是公元316年,汉国的大司马刘曜亲帅十万铁骑南下,晋军连战连败,汉军直逼长安城下,京城危在旦夕。晋帝司马业便用这枚传国玺做信物,命他的亲信侍卫邓若水突出重围,火速传召卫州刺史何保来救驾。结果何保的军队在长安城外遭到匈奴大军的围攻,不但没救了驾,连自己也送了命。邓若水从何保的尸体上取走被血水浸泡半日的玉玺,带着几十个残兵逃进了深山。
后来,邓若水找到何保的妻子于氏,带着她流落到偏安江左的东晋。那个时代封建礼教不是那么严格,所以于氏很快成了邓若水的续弦夫人。邓若水和于氏的后代在南方繁衍生息,二百多年后传至邓野。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20 13:06:02 +0800 CST  

2

邓野在札记中记明了玉玺的规制、式样、颜色、印文。还说明那玉玺原料为极品羊脂玉,盛赞其质地纯正,颜色均一、柔和如脂等等,并说此种玉除宫廷所藏,民间难得一见。
这些记载说明,当时这枚“传国玺”的确是在他的手里。
札记后面还有个附录,是陈朝人吉衡川所修《梁春秋》“方技传”部分章节,记载了一个玉石匠人“奉旨”鉴定晋愍帝传国玺的经过。
以上的著述证明,晋愍帝曾重新镌刻“传国玉玺”之事,是千真万确的。
杜振终于明白了,那块他“估价”五十两银子的古玉,原来竟是一个无价之宝!怪不得他会错认,因为他从来没见过那个样子的极品美玉,也无法想象那错位的“盘螭”意味着什么。
一瞬间,杜振的心里翻江倒海一样折腾起来。

他现在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或者他压下手里这本《永乐大典》,马上去筹款,抢先将那块玉玺买下来;或者,他把书交给郭曙,然后那宝物也就成了老师的了。郭曙如此迫不及待地找这册《永乐大典》,肯定是为了核实玉玺的“身份”。
郭曙要的是两本书,其实有价值的只有一本。郭曙唯恐杜振知道了他的终极目的,因此用另一本书来乱人耳目。
踌躇半响,杜振深深叹了一口气,最终下了决心:将书交出去。
他无时不刻都在盼望着离开陷入一片混乱的京师,到外地做个有实权的地方官,现在只有“老师”郭曙能帮助他实现这个目标。他有求于郭曙,因此必须把书给他。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20 13:06:54 +0800 CST  
此时此刻,他的心里还存有一丝侥幸:也许,他遇到的事情是凑巧了。也就是说,郭曙借这两本《永乐大典》另有用途,并不是为了那枚玉玺。
也就是说,恰好“老师”要借书,恰好杜振刚见识了那枚玉玺,又恰好这本书上就记载着玉玺的故事。
杜振知道,这种巧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他还是努力要让自己相信。
于是,他将那两本《永乐大典》仔细包好,起身给“老师”送去。他还要跟老师说明白,他是用不正当的途径将书借出来的,希望老师尽快阅过,他还要再还回去
杜振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犯了一个无可弥补的重大错误。
首先,假如玉玺是真的,而这本书对于那宝物说来又如此重要,那么,郭曙“借阅”之后,还会还给他吗?
其次,郭曙肯定会去将那枚玉玺买下来。那枚玉玺是传国玺,比较敏感,郭曙绝对不希望有外人知道。而他杜振,就是为数不多的知道这秘密的人。一般说来,你掌握了某人不希望别人知道的秘密,不是一件好事。
杜振最后都没想明白。其实他当时唯一正确的做法,是马上把书还给翰林院。然后告诉郭曙,说没有找到那两本书。
这样做的后果是,郭曙肯定对他不满意,也就不会帮助他“外放”。那样,充其量他还继续当他的“穷翰林”,也不至于落个身死异乡的悲惨下场。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后一句说的就是杜振这样的人。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20 20:13:15 +0800 CST  
第5章 劫道

卢梅仁怎么也没想到,徐应芳会失信反悔!
那天卢梅仁放下“定金”离开魏记客栈之后一个时辰,郭彦钦带着跟班小权子也找到了那里。
他之所以晚了大半天的时间,是因为他爹要等着看看杜振借来的《永乐大典》。如果能证明那玉玺是真的,他们就是多出点钱也合算,否则的话,徐老头就是拿着假货骗钱,郭彦钦就可以好好跟他讨价还价一番。另外郭彦钦觉得,连杜振这样对金石玉器有点研究的人,都将那玉玺看成了赝品,别人更不会相信那是真宝贝,所以他也没十分着急。他怎么都没想到,还有人走在了他的前头。
徐应芳本来已经答应了卢梅仁,就不想再跟郭彦钦多废话。看着郭彦钦也不像多有钱的人,就随口要出了一千二百两银子的高价。本以为能把郭彦钦吓跑,不料郭彦钦一口应承,并当即拿出五十块大洋做为订金。徐应芳一见能多赚四百两银子,也就不管卢梅仁了,提出明天下午就钱货两讫。郭彦钦却说,这么大一笔钱,我得现筹集,后天怎么样;徐应芳不答应,说我明天下午一定要离京。于是郭彦钦同意了,地点就定在街口的“益兴”茶园小楼之上。
第二天,在去赴约交易之前,郭彦钦对小权子说,玉玺咱们一定要拿到,但是银子不能给他,给了他也得想法再弄回来。
小权子有点不忍心,说咱给他留下点吧?他孙子还在大狱里面呢。
郭彦钦骂道:“笨蛋。他那是胡说八道你也相信?他一个土老百姓,哪来的传国玺?我看他地地道道一个盗墓贼。”
既然东家已经给徐应芳“定了性”,作为跟班的小权子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20 20:13:53 +0800 CST  
按照郭彦钦的安排,小权子先去了茶楼。见了徐应芳他就道歉,说我们东家正在筹钱,一会儿就到。然后小权子就着三不着两地跟徐应芳聊天。
徐应芳哪有心思跟他瞎扯,没一会儿就着急地直叫:你东家怎么这样,这不耽误我回家了吗?小权子说你放心,今天走不了的话,明天我们东家派车送你,肯定耽误不了你的事儿。徐应芳无奈,只好坐立不安地等着郭彦钦。
直到暮霭初上时分,郭彦钦才赶到。连连道歉之余,将两张五百两的银票和一百五十枚光洋递了过去。这是根据徐应芳的要求准备的。徐应芳想把一千两银票从钱庄汇到老家去,拿另外的现洋在京里置买点东西。
徐应芳查点过银票和银元,便拿出了裹在绸布包中的玉玺。等郭彦钦看过后刚一点头,徐应芳一句废话不说,起身就走。
小权子想跟上去,郭彦钦使个眼色止住了他。等徐应芳下楼后消失在昏暗上的街道上了,他才带着小权子下楼。
郭彦钦不怕徐应芳就这么跑了。因为他肯定还要回魏记客栈拿行李。就算他不回客栈也不要紧,因为郭彦钦在楼下还另外安排了跟踪他的人。
从这茶楼到魏记客栈,要穿过一条叫苗家巷的小胡同,然后朝北一拐,百十丈开外,就是客栈所在的白铁匠胡同。
苗家巷不到一里长,住家也不多,巷子里还长着很多大树。郭彦钦的人就准备利用大树的掩护接近徐应芳,然后突然下手将他放倒,把银票和光洋再抢回来。。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21 09:27:37 +0800 CST  
郭彦钦的这个手下叫贺老五。正式身份是南城兵马司吏目。
兵马司就是当时的“警察局”,“吏目”就是“警官”,老百姓俗称“坊里老爷”,属于“未入流”的芝麻绿豆官。最近以来,京城里进来很多义和拳,他们到处设立“拳坛”,搞得秩序大乱。贺老五带人“弹压”,打伤了几个拳民,义和拳的“大师兄”火了,声称要找他算账,贺老五吓得不敢去“上班”,就整天跟郭彦钦瞎混。
贺老五长得身高马大,对付瘦小的徐应芳不成问题。而徐应芳是个外地人,京师现在又这么乱,他被抢之后也会求告无门,只能吃个哑巴亏了。
这事本来应该很简单,郭彦钦想不到竟然会节外生枝。

第6章 客房血案

郭彦钦和小权子远远跟着徐应芳,快到小胡同的北头了,却还不见贺老五下手。郭彦钦急了,一边走一边四下张望,这时一个大树后跳出个黑影,他定睛一看,那正是准备“打伏击”的贺老五。
“你怎么搞的?这么大的人还能让他溜过去!”郭彦钦以为贺老五没看见徐应芳呢,冲他又吹胡子又瞪眼。
贺老五却把一根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郭彦钦小声。然后他那根手指转向北面,指着不远处的路口。
郭彦钦这才发现,原来从北面来了两个人,将徐应芳拦住,正跟他说着什么。随后,那三人便一起出了苗家巷,朝着魏记客栈走去。
原来贺老五不是没看见徐应芳,他本来躲在大树后面,朝着徐应芳都已经把脚伸出去了,忽然发现有两个人影过来,他只好又缩了回去。
郭彦钦眼瞅着那三个黑影在街口消失,狠狠骂了一句:“真他娘的背晦!”
楼主 易水霜1911  发布于 2020-09-21 16:19:54 +0800 CST  

楼主:易水霜1911

字数:81939

发表时间:2020-09-17 21:59:4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5 15:07:04 +0800 CST

评论数:2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