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语注解

一九.一 一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踰(1)闲(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1)踰:同“逾”,超过,越过。
(2)闲:本义是栅栏,这里引申为界限。
【解读】
子夏是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讲这句话,不得而知,不过仅从这句话本身来讲显得局限了一些。什么是“大德”?什么又是“小德”?界限在哪里?很难划分,这也就给实际操作留下了一个模糊的空间地带。
德行,主要是为政的行为方式,本质上是无大小之分的,在实践中主要还是努力的程度、符合的程度上差异。如果设定“小德出入可也”,最终会造成“执德不弘”的情景。
【译文】
子夏说:“在大的德行上是不能越过界限;对于小的德行上有所出入是可以的。”
楼主 含英  发布于 2020-12-12 09:53:26 +0800 CST  
一九.一二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1)洒扫应对进退(2),则可矣,抑(3)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4),孰先传焉?孰后倦(5)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6)者,其惟圣人乎!”
【注解】
(1)当:担任,承担。
(2)洒扫:洒水扫地,借指打理厅堂方面的工作。应对:接待宾客时问答方面的事宜。进退:迎送宾客方面的事宜。
(3)抑:抑或,或许。
(4)君子之道:这里指君子的为政之道,而非指文武之道。
(5)倦:疲倦,懈怠;这里借用了“诲人不倦”(第7.2章)中的“倦”字,是口语化的表达,以与前面的“传”对应,实际上表达的是“教诲”的意思。
(6)卒:末尾,终了。
有始有卒:有头有尾,持续不懈,始终。
【解读】
这一章表面上讲述了子夏与子游两人教学方法不同,实际上的差异则是君子为政应该从事什么工。子夏认为,像“洒扫应对进退”这样的工作只是枝梢末节,君子应该去做那些能够决定政局的重大工作,这才是根本。
而子夏则认为,不在于从事什么具体的工作,而在于能否在工作中遵循君子的为政之道。在君子的为政过程中,不论从事什么各种具体的工作,如果能够始终遵循君子的为政之道,最终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这是因为君子的为政之道是一个总体性的原则,既可以用来指导洒扫应对进退这样的工作,也可以指导制定国策之类的重大工作。而不能说,不同具体工作需要不同的为政之道。从另一方面讲,通过传授洒扫应对进退,也是能够传授君子的为政之道;同样是做洒扫应对进退,用不同的道来指导,最终所取得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弟子,承担洒水扫地、接待迎送宾客(这样的工作),是可以的,抑或是些末节罢了,根本性工作就不行了,这怎么能行呢?”
子夏听了这话,便说:“咳!言游的话过了!君子的为政之道,哪一项先传授呢?哪一项该最后教诲呢?就如同对待草木一样,区分开了分别对待。君子的为政之道,如何可以歪曲?始终(遵循君子的为政之道)的,大概只有圣人罢!”
楼主 含英  发布于 2020-12-13 21:18:07 +0800 CST  
一九.一六
【原文】
曾子曰:“堂堂(1)乎张也,难与并(2)为仁(3)矣。”
【注释】
(1)堂堂:仪表堂堂,很有威仪的样子。这里是褒义词。
(2)并:共同,一起。
(3)为仁:采取行动去达到仁,即践行仁。
【解读】
在前一章,曾子说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还没有达到仁的标准。本章曾子对子张进一步地肯定;虽然还达不到仁,但是子张非常努力,以至于自己追不上他了。
【译文】
曾子说:“仪表堂堂的子张啊,难和(他)一起去践行仁。”
【辨析】
通常的解释,或是认为子张徒有其表但是仁不够;或是认为子张的威严拒人之外,别人难以和他一起去达成仁。为了这两种解释,还考证出不少证据。实际上,最好的证据还是论语本身,论语要比其他史料更为可靠,一是论语算是随行随记,接近“起居注”,二是论语在孔门后人的传播基本没有间断。
论语中关于子张的记录有相当的篇幅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子张问题的实操性比较强,而且会连续地深入地问;二是子张的本身的行动能力特别强,得到了孔子教诲会马上记录下来(第15.6章的“书诸绅”)。从这两点看,子张的实践能力比较强,这是其他弟子难与他并行的原因。
至于说子张的还达不到仁,实际上,不仅是子张,孔子的众弟子都达不到仁。因为仁不仅要看为政的出发点,最终是要看为政所取得的效果,看看治下的百姓是否得到了实惠,社会是否安定。
楼主 含英  发布于 2020-12-14 20:41:13 +0800 CST  

楼主:含英

字数:241642

发表时间:2018-01-18 19:32:5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5 20:26:51 +0800 CST

评论数:7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