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如此繁华,我们却从未如此孤独

“无论身处何地,你都可能感到孤单,但生活在一座城市里,被数百万人围绕着,又会催生出一种别样的孤独的滋味。”英国作家奥利维娅·莱恩在她的大作《孤独的城市》中,对“城市里特有的孤独感”如是写到。

楼主 知了k  发布于 2019-04-12 18:34:53 +0800 CST  
在她笔下,从美国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到著名“局外艺术”派艺术家亨利·达戈(Henry Darger),再到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这些曾生活在纽约的当代艺术大家,都不断深陷孤独,直面孤独,并试图描摹“孤独”。

譬如,霍普的代表作《纽约的房间》《夜鹰》《自助餐厅》中,无论是相对无言的男女、路边的咖啡店,还是深夜的自助餐厅,都疏离而又落寞,散发着一种静止的、深刻的孤独,像极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艺术史家洛伊德·古德里奇感慨,“没人能比霍普更深刻地画出20世纪美国人的肖像”。而在谈及《夜鹰》时,霍普也曾说,“我可能在无意中画出了一个大城市的孤独。”
楼主 知了k  发布于 2019-04-12 18:35:09 +0800 CST  


楼主 知了k  发布于 2019-04-12 18:35:17 +0800 CST  


楼主 知了k  发布于 2019-04-12 18:35:31 +0800 CST  


楼主 知了k  发布于 2019-04-12 18:35:46 +0800 CST  
霍普的画作,似乎也是当下中国现代都市人的掠影。据淘宝发布的《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目前国内20-29岁的空巢青年总数超过了5000万,其中90后占到了60%以上。而这些独自漂泊异地的年轻人,也曾有过形单影只地喝一杯咖啡,漫无目的地在夜晚游荡的命运,也会独自蜗居在诺大的城市一隅、通过玩手机来打发一日光阴。

IT编程员小陈就是5000万空巢青年中的一员,小陈在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研发,每天8点出门,晚上11点回到蜗居的小窝,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虽然偶尔的空闲时间他也会看看书,打打游戏,和在远方的父母、女友打电话、视频,但孤独感总会在不经意间趁虚而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楼主 知了k  发布于 2019-04-12 18:35:55 +0800 CST  
英国Channel 5电视台曾做了一项“孤独实验”,研究“城市孤独症”对现代人的影响。实验将志愿者放入无社交封闭”环境的集装箱内,结果发现生活美满的家庭主妇不到4个小时就情绪失控,一开始信心满满的喜剧演员也逐渐变得焦躁不安,孤独对人的精神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危害。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第一时间拨通亲人的电话,在与他人的连接中重新返回并拥抱真实的世界。不仅如此,美国杨百翰大学⼀项涉及30万⼈的研究显示,孤独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甚⾄比不运动所带来的危险还要严重。
楼主 知了k  发布于 2019-04-12 18:36:04 +0800 CST  
击败孤独,从一次深度相聚开始

想要摆脱孤独,首先要避免孤单。
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我们总是简单地认为和别人保持联系,就能让我们告别孤单。于是我们寄希望于用更简易的方式,更轻巧的移动设备进行沟通。然而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面对手机通讯里几百个联系人,微信里满满当当的工作伙伴,内心依然会涌起“朋友遍地、知己难寻”的心酸。那些停留在虚拟世界里每一次交谈的小片段,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生活中和家人朋友一场面对面真正的交流。那些我们面对彼此时表现出的迟疑、犹豫、兴奋到忘乎所以甚至找不到适当的词语表达时的状态,才是真实的我们,也让我们真正了解、理解彼此。
楼主 知了k  发布于 2019-04-12 18:36:12 +0800 CST  
在“移动生活”时代,“联系越广,我们越孤独”的难题并非无法破解,或许简单地放下手机和电脑,和平日里因为繁忙而疏于见面的亲朋好友来一次深度的相聚,为心灵做一次SPA,孤独感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楼主 知了k  发布于 2019-04-12 18:36:23 +0800 CST  

楼主:知了k

字数:748

发表时间:2019-04-13 02:34: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13 23:50:15 +0800 CST

评论数:2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