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析义)儒释道融和一齐的大福报

菜根谭前言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
好几年前,我就已经想写“《菜根谭》析义”了。因为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而且在写的同时也可以让我的知识串联起来,可以尽情的旁征博引、捭阖纵横。俾得我越写越欲罢不能。
在我的女儿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2008年,我正式步入佛门,确立了对佛教的信仰,做了居士。如今6,7年过去了,看了不少佛教的书籍,再加上抄经,读经,念佛,持咒等各种修行方式,和在适当的境况中随缘度化众生,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莫大的幸运儿,因为只在此生便可永绝轮回,脱离凡夫之身,死后顿生极乐世界了。可以成佛成圣之后再回娑婆度化众生了。我觉得我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主修的是净土法门,最爱看的是净土宗的佛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便是我的至宝,是我一生修行的主课,为之精进的根本和要务。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为何不写一些东西,以便或多或少的弘扬佛法呢?于是,思来想去,终于有了这一部“《菜根谭》析义”的开始。
所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这句话的意思是:诚心顶礼佛一下,可以灭去印度一条恒河中的沙子那么多的罪业,念一句南无佛,或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增添无量无边的福报。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应读作:“拿(na)模(mo)啊(a)弥陀佛。”电视剧中有的就把读音读错了,正确的读音是这样读。
那么,念佛到底有多少好处,有多少福报和功德呢?下面简单说一下:
经云: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宝,金、银、珍珠、玛瑙等等一切,供养佛、菩萨、声闻、缘觉,那得的福报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说:“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这是经中明言,说你用四天下七宝供养佛菩萨,你得这么大的福报,那不如劝人念一声佛,所得到的福报超过他,“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那又何况自己念,何况天天念,一向专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经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释。
《涅盘经》言:
“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假如把国王的宝库打开,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这个人所得功德很大。但是,还不如张口念一句佛,念佛的功德大大超过上述功德,不能为比。
《大智度论》云: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譬如有人一生下来就能日行千里,他足足走了一千年,你想想看,走了多远!这么一片大地上的宝藏,全部供养佛陀,其功德不如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
这只是摘录了一点点,其实念佛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增福增寿,成圣成贤,内心清净,摆脱烦恼,化险为夷,清净喜悦,现世安乐,往生成佛等等。可参看书籍《唯说念佛》《念佛胜易》《老实念佛》“念佛的功德和福德”《净土宗大意》《四十八愿精解》等等有很多。可参看的法师讲经开示的有:大安法师、净空法师、净宗法师、慧净法师、智随法师、信愿法师、慧律法师等等,也有很多。
请您耐心的再看一点,我再讲一个四句偈,前言就完了。
《金刚经》末后的一个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一个四句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先引用自己“《菜根谭》析义”里的一小段,来给大家讲一讲: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所想所思。和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微观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再有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直至无量无边维度空间;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劫,一世纪,一年,一月,一秒,等时间单位。总之,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都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讲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贪著其事”里说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请参看《金刚经讲义》(江味农著)《金刚经感应录》,里面详细阐释了能读诵金刚经,哪怕就是只念诵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和大福报!)————
关于《金刚经》的功德和福报,我摘录其第“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 和“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 作为说明: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12:25:56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析义————

(3600)多字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一部————

第一章————

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这是《菜根谭》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劝谕;这是全文的纲领,正如狮子吼一般,道破佛家对在人道——人类在做人方面的应当注意到的因果现象,或者仅是做事的后果。这和儒家的“颜回”如出一辙!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似!只不过是有“不改其乐”和“寂寞一时”之分!————
“栖守道德者”是指那些恪守道德节操的人。————
“寂寞一时”这个“一时”,我们应该重要讲一讲。————
“一时”。在这里的“寂寞一时”中的“一时”,是有局限的意思。“一时”或许是指一月,一年,几年,或是一生;如果和后面的“凄凉万古”对照,可以理解为“一段时期”。这是从凡夫的俗谛见解来说。————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所想所思。和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微观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再有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直至无量无边维度空间;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劫,一世纪,一年,一月,一秒,等时间单位。总之,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都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讲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贪著其事”里说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请大德指正,提些意见! (请参看《金刚经讲义》(江味农著)《金刚经灵感录》《金刚经灵异录》《金刚经感应录》,里面详细阐释了能读诵金刚经,哪怕就是只念诵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和大福报!)————
“一时”。也是在大多佛经中经常存有的,但我们不可把它理解成“一个时候”或是“一段时期”。这个在佛经中的“一时”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也许有的人会问,你怎么不讲《菜根谭》的内容,而讲佛法的内容?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能写出《菜根谭》的明朝道人(道人:佛教和道教自古以来的修道人,都称过为之“道人”)——洪应明,本身是个学佛人,而佛教和道教主要的精神是出世的,而儒家是讲入世的。洪应明大德的这本《菜根谭》是集出世与入世的精神互为一体,如同一杯水加入牛奶一般水乳互融,我怎能不讲佛教道教和儒家呢?所以,要想更好的了解《菜根谭》的精髓,不得不扩展开来,以飨大家。————
同时,更重要的是:把精髓写出来的人,肯定是博览群书博众采长而后得的,为了更好的诠释精髓,也只能如同写出来的人一样,再次扩展开来,招纳四方!————
不过,有个问题要交待大家。那就是您要随缘随分随力的吸收,能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看一遍不行就看两遍,再不行就看三遍,五遍,十遍…… 总之,一本好书是很耐看的,不是看一次就索然无味了。越耐看的书就越值得看,这是真理!————
我们再接着说。“一时”。在佛经中经常看到。但这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事。直接说,你要这么认为,你就着相了,就有所执著了。“一时”依佛教来讲,准确的说——(净空法师把“它”叫做“一心”,我个人认为很对)应该说是“一念心性”。————
说到“一念心性”,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国净土宗(净土宗:就是执持“南无(那摩)阿(a)弥陀佛”六字洪名,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临终仰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净土,了生死而成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佛教徒心里,是认为只要念了,哪怕只念了一句,也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何况日日称念,时时称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福德。请参看“南无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和福德!)————
(其实,在很多寺院的墙壁上,钟铃上,佛塔上等等,都醒目的雕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是有很大的深意的。如果你想清楚的了解,请参看: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和福德,哪怕只念了一遍“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
(很值得一说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应该念“那摩”而不是“难吴”,全称应该念:“—那摩—啊(a)弥陀佛”,不是有些电影或是电视里有念成“那摩—(o)喔弥陀佛的!请记住:应念“—那摩—啊(a)弥陀佛!”————
、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藕益大师对佛教中的“实相”,有很精要的解释。中国现任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也如是言:藕益大师对“真如实相”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精要了!————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12:27:27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藕益大师释曰:“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以上这段话的“真实义”,可以参看净空法师或是净界法师等讲解的《弥陀要解》,里面有详细的解释!————
为什么又要说这些,就是因为古德有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黄念祖大德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云: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如来藏”就是“实相”啊!就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根本啊!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啊!————
“一念心性”就是净空法师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和佛教日常诵咏课本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心”这个字,也就是“自性”,佛教的名相很多,有很多名相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心佛本无字,一切方便说!”么!在现今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弘法大德大安法师的《净土宗教程》中说:“由吾人‘一念心性’,竖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裹十方虚空”“心性融通世岀世间万法”。可谓已经诠释的很好了,不用我画蛇添足。可以这么说这就是“万法归一”!这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儒释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还没有弄明白“一心”或是“一念心性”是什么,就请看净空法师关于“佛经开篇第一句(一时)”的开示或者其它开示,都有或多或少的解释(在百度上找关键词很容易找到)。
说这些,也许您看了一时不能理解,但这些佛经中的经典偈子,看了,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至少看一遍,也能储存到阿赖耶识之中!把这些名偈记下来背下,时不时的去参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总比您在无聊中“打妄想”强!————
所以我觉得,这句“寂寞一时”,说的很圆融。————
“依阿权势者”就是那些依附权势,阿谀奉承的人。————
“凄凉万古”是指堕落的后果啊!不仅指的是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也是指的是“三途一报五千劫”啊!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恶之后的堕落啊!————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达人”,就是儒家常讲的“智者”“仁者”“贤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一而足!————
“观物外之物”是指“智者”的“能力”能观“物外之物”啊!一般佛教的“禅定”和一些外道的“神通”都能看到“物外之物”。(可以参看百度视频里的《生命不息》《灵修少年》等等)同时,这个“物外之物”你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的名词去理解!“思身后之身”是指在六道轮回之中的“身后身“啊!不是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这么简单啊!对于佛教徒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讲也可以理解为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也可以这么理解!信不信佛要看个人的善根和因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要讲一讲,佛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果论!“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还有民间普遍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是讲的这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圣言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一书中说到:甚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也要受果报!————
佛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一般见到寺院里的佛像和历史上真有其人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按《梵网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已经是第八千次了。————
报身佛只有菩萨才有资格见到,凡夫之人根本见不到!————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说的就是要把握当下啊!宁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永久的“凄凉”啊!这里的“凄凉”是一含两意,你可以理解成六道轮回里的堕落,也可以理解成遭受千古骂名!总之,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12:27:54 +0800 CST  
《菜根谭》析义

(2800)多字


第一部


第二章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涉世浅,点染亦浅;”这个好理解。一个小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没有什么阅历,根本谈不上涉世,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点染”可言。点染:此处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有玷污之意。
长大一点,上了小学,中学,大学,或者刚步入社会。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人,不同的朋友,不同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因或者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次经历,影响着,也不断改变着你对人生,对社会,对事件,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
总之,你学的多了,看的多了,听的多了,经历的多了。对每件事,每个人,每部作品等。就会产生全面和独到的见解。
看待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首先考虑的全面。然后“审时度势”“进而筛选”,或是“冷眼向洋看世界”,或是“江山如此多娇”,或是“进退张弛”,或是“真善美慧”,再或是“常乐我净”。总之,只要是“利于大众”,是“正道”,是“积极”,是“前进”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因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历事深,机械亦深。”机械:原指巧妙器物,此处比喻人的城府。
经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随着加深。
人的经验有好有坏,汲取教训的过程中,最容易影响你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看法不同,你的人生态度,说话方式,处世待人也就不同。
基本上社会上的一般人都差不多,都是一副“不好不坏”的“样子”!
只有那些“大恶”“大善”之人,才能通常被搬上屏幕,广而被告之。“大恶”之人的下场,就是“警钟”;“大善”之人的褒扬,就是“榜样。”“惩恶扬善”这个世界才能和谐!
那么,人的“城府”愈加深厚之后,该怎么办呢?
下面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和忠告。
“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默尔曼曾经不无得意洋洋的说过:成功的精髓在于继承。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别人干了之后再原样照搬——除了别人的错误。这话说得很好。
我曾经常想:一个人有城府不是坏事。而且我认为是“需要”的事。社会上的人和事太复杂了,一个人一个劲的“天真烂漫”,不但与自己的年龄“不相宜”,而且会使人觉得“略显做作”。当然,“天真烂漫”不是坏事,但是必须是你的内在是“城府”的,只有这样“天真烂漫”才不会“太过”。
一个人一点心眼没有,一味的“天真烂漫”不是“傻瓜”就是“”,很容易受人欺骗。但是有些“城府”就不一样了,当然“城府”太深了也不好,什么都是“过犹不及”么!有些“城府”,但你本有的性格是“天真烂漫,”这样行。只要大多数他人不反感,容易接受你,就说明你做的很“恰如其分”。如果别人对你的“天真烂漫”感到“难受”,那么就说明你缺了一样,那就是“朴鲁”。
“朴鲁”,就是朴实,憨厚,老实。为什么“人性练达”反不如“朴鲁”呢?就是因为“老实常常在,聪明非长久!”这句话,也很符合佛教徒的因果论和人生观!
在如今社会上,“谁没有几个心眼”?有几个“真没有城府的”,只是:少或多,轻或重,浅或深罢了。但是也要“更上一层楼”啊!人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朴实,憨厚,老实的人啊;“君子留路后来走”啊!你要把眼睛看长远啊,只有更朴实一点,憨厚一点,老实一点,别人跟你交往才不设防啊!才肯愿意相信你啊!
“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其实,你只要被人公认为为“君子”——正派,明白,善良,可信,可敬。你就是有一点小脾气,小错误别人也会“认可你”“选择你”“喜欢你”“愿意接受你”,谁没有一点脾气,犯过一点错误呢?大概,这也就算是我们平常人眼里“最好的人”了吧!
正派,明白,善良,可信,可敬。也可以作为年轻人择偶的首先标准,为什么其中要加上“明白”一条呢?就是因为“宁可和明白人打架,也不和糊涂人说话”这句话,可见一个人能“明白”很重要!就是这五条,你就是找到了,那也就是你的福分造化了。因为如今,这样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
“曲谨”:拘泥小节,谨慎求全。
拘泥小节,就是好在小事上钻牛角尖,这样不好,大可不必。这样会有“留于形式”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之嫌。一个人啊!能宽容他人是好,不跟别人计较,这是好事!可是,有的人啊,爱钻牛角尖,不跟别人计较,变跟自己计较了,这就不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压力大,得抑郁症,得忧郁症,得其他种种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人甚至自杀。你说这多可悲。要记住,心量一定要大,“心量多大,你的福气就有多大!”这句话,大家应该好好体会体会。
有福气不是你有多少钱,多大的官,多大的功名啊!而是你的心,你的心是否是“幸福的”“知足的”“满意的”。一个人欲望越大,心里就越贫穷;一个人欲望越少,他的烦恼忧虑就越少。要是没有“欲望”,人就没有“烦恼”了,“人到无求便无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谨慎求全”。我告诉你,你想事事想做到完美,每个人都能“认可你”“喜欢你”“赞叹你”这根本不可能。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还有人想害他,诽谤他,侮辱他,难道你比释迦牟尼佛做的还好么?所以,谨慎求全,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也有可能是看不破“个人名誉”这一关。
“不若疏狂”。
疏狂:放荡不羁,不拘小节。
白居易有句诗:“疏狂居少年。”
少年才子大多都有一点放荡不羁,这是被古代一些文人所影响的,无可厚非。因为到老了,有时候想放荡不羁,也放荡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没有“心劲”了。
雨果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这个“衣饰”就是可以说成你的“外在表露”而言。你的“外在表露”或是“形式主义”就是“衣饰”,这和“价值”不可同论。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发心”或是“动机”“念头”应该是“正的”,顺应“天理”的,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谨记”。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这是题目。抱朴: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红楼梦》第八回有句话说的好:“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也是一句很好的诠释。
有人说封建士大夫自诩清高,不做官,清贫自守,就是守拙。
这句话,说自诩清高不对。“不做官,清贫自守”,是用来“养德”的,这才是叫“守拙”。关键就看是不是“发的心”是这么一点。
“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就是现在话讲的“坐得住冷板凳”,“实事求是”,“不玩虚的”,“要内敛”,这就是此处说的“涉世之道。”
人就应该自然一点,“法尔自然”么!“说人话”,“办人事”,“摆摆样子”倒是“其次”。
(真正的“抱朴守拙”,有道家意境,有一个道人叫“葛洪”,就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一书,对于学道人是必看书目,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看一下,各随己愿!不过要告诉你的是:三年五年学了佛,八年十年学不了道。学道不如学佛,容易而彻底!)
一个人啊,只有“自己”跟“自己”“战斗”,“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反省”“自己”,人生境界,性格陶冶,学识涵养等,才能不断提高!
更重要的是,人啊,就得学“黄河”的“伟大”,虽“弯道多”“泥沙多”,但却“孕育”了“亿万生命”!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12:28:19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析义 第一部 第三章

(1600)多字



《菜根谭》析义(三)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之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心事”啊!就是你“心里头”的一切事:算计啊,动机啊,念头啊,之类的。总之,你心里头有的“起心动念”,都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
清朝乾清宫正殿就高悬着,由顺治皇帝御笔亲书“正大光明”四字,喻意很深刻。“青天白日”与“正大光明”属于同义,我们就把它当作“正大光明”来讲。
“正大光明”是一个成语。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范公指的就是范仲淹!
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就是“印光大师”,被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被认为是西方三圣之中的“大势至菩萨”乘愿而来。他对范仲淹有一段很重要的评价:
来源:与永嘉某居士书(节录)

凡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

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而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沉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
请参看净空法师的《太上感应篇讲记》《了凡四训讲记》和佛教之中的,已被广泛流通的《积福消灾之道》。这里面的内容,可以使你对范仲淹在做人方面有更深的了解。
说到这,大家可以在网上寻找范仲淹的故事看一看!大家所熟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就是范仲淹所说的!这是一句很令人振奋的话!
“不可使人不知”,只要是你的知见,见解都是“正大光明”的。就一定要“奉劝于人也好”,“著书立说也好”,都要流传和发扬,因为只要是“正大光明”的,就不可“独善自有”。一定要“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这样才是功德无量!
跟大家介绍一位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敬佩,崇仰……令我万言也难以赞尽的一位大师,智者——他就是“翟鸿燊”教授,一位很了不起的国学应用大师!他的演讲,今生不看的话,就如同白走一遭!希望大家在网上搜索出来,用心仔细的聆听一遍,或者几遍!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
这里的才华,指表露在外的才能。
玉韫珠藏:韫,珍藏的意思。
社会上就是有那种,爱嫉妒,爱嗔恨,爱猜忌,爱“给人穿小鞋”,爱“搞破坏”,爱“说是非长短的人”。如果没有这种人,这种习气,世界早就“大同”了;什么“武器”也都不需要了,什么“斗争”也不复存在了。可惜,这只不过是“好人们”的“理想”,甚至是“梦想”。印光大师说得好啊: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如果这一点人人都能做到了,人间也就“清净“多了。
可惜,人类自古至今都在争斗猜忌之中,这也是全人类的悲哀。只要有“坏人”存在,好人就会“苦恼”,你没听过那么一句话么:“人间正道是沧桑”啊!为了不受到小人们的“伤害”,好人就得学会保护自己,这样才能无忧无虑的“养德”!
所谓“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我们要记住“枪打出林鸟”“树大招风”的教训,平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现在的人啊!是个“好人”,你给他一句“重话”,他都受不了,何况小人!所以,“处世待人”“言辞运用”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总之,你要是有才,近量少往外露,到关键的时候,说一句“恰到好处”的“精要之言”,总比你平时老“半瓶醋响”好的多!
这也即题目“心事宜明,才华须韫”的讲说!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12:28:51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 析义

第一部

第四章

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中的“出污泥而不染”出自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的话。
在此摘录《爱莲说》中的一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其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是一个名句。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或是更多的意思,或喻物,或抒怀,或隐喻,或言及其他。
在《爱莲说》中“淤泥”和这里的“污泥”是一个意思。《爱莲说》中的“淤泥”比喻的是“官场黑暗”。在《菜根谭》中的这句“污泥”,却可以比喻很多意思。比如世间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声色犬马、权谋诡计、世态炎凉、酒色财气、五欲六尘等等有很多。
“出污泥而不染”在这里的意思是:身在尘世间,裹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而不自甘堕落,不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污,洁爱自身,恪守自己的一份志节,做到独善其身。

“明机巧而不用”中的“机巧”是指“心计权谋”。更甚者指的是“阴谋诡计”“明机巧而不用”就是指:通达心计权谋却置之而不用,说的白话一点,就是恪守实在敦厚的品格,不去和别人动“心眼儿”。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中的“势力”意思指“权势和利欲”,这句话的意思是:权势和利欲,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么一句诗,其实也是和“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的意思差不多。也体现了李白不愿与官场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也是这样的人物,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说明陶渊明宁可不踏仕途之路,也不愿为了追名逐利而出卖灵魂,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将自己寄情与山水田园的悠然。
历史上像这样的人物有很多,在佛教中有这样高尚节操的人,视权势和利欲为“粪土”的高僧就更多了。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他有一部书叫《缁门崇行录》,其中记载了很多视功名如浮云、视富贵如粪土的大德高僧。因全摘录下来文字很多,现摘录两三个段落,有心想看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找这本书看看。摘录如下:
◎避宠入山
晋朝长安道悟法师,后秦(即姚秦)主姚兴屡次下诏逼他还俗从政,辅佐治理天下,(因恒法师多所兼通,学该内外,姚兴以其神气俊朗,有经国之才,故逼令还俗助振王业。)恒法师每次都推辞不受。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得免。于是感叹地说:“古人云:‘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意思是,能增加我钱财的,必然会损伤我的精神;能增长我的名望的,可能会造成我的杀身之祸!”于是终身隐居于山谷间,以草木果实养色身,以禅悦为食养慧命,终生不出山。
◎不享王供
姚秦长安佛陀耶舍大师住在姑臧(今甘肃省辖)时,秦主姚兴派遣使者去礼请他,并赠送他很多贵重的礼物,但耶舍大师都不收。到了长安,姚兴亲自出来迎接,特别建立新的官署在逍遥园的宾馆中。给他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都不接受,到了食饭之时(分卫翻乞食或团堕。乞食者,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搏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护卫之,令修道也)才吃一餐(即日中一食),供养他的衣服、卧具堆满三个房间,他从来不去注意它们,姚兴于是将它们卖了,用所得在城南建造了一座寺院。(寺梵语尾贺罗,毗诃罗。寺原为官司之名,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罗壁志余》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之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
◎不赴俗筵
唐朝韬光禅师,搭建茅棚在灵隐山西峰净修。杭州刺史白居易准备饭菜供养,还写了首诗邀请他来。韬光大师回了一首偈子给白居易,谢绝他的邀请,偈中有这样的句子“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意思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实在不是我们出家人去的地方,去了只恐怕那在金玉堂前歌啼婉转的黄莺,也会吓得飞跑了。大师的风格就是如此的高超。
赞道:“古时有位大德,为辞谢朝廷权贵请宴写了首偈:‘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意思是说,昨天也曾高高兴兴地和您约好,今天要去参加您的宴会,但今天出门,走了几步,倚着锡杖,仔细地考虑了一下,认为出家人只适合住在山谷中,实在不适宜参加国家大臣的筵席。这种清高的意境和韬光大师一模一样。这两首偈子,出家人应该早晚吟咏,仔细品味一番啊!”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13:02:15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 析义

第一部

第四章

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中的“出污泥而不染”出自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的话。
在此摘录《爱莲说》中的一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其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是一个名句。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或是更多的意思,或喻物,或抒怀,或隐喻,或言及其他。
在《爱莲说》中“淤泥”和这里的“污泥”是一个意思。《爱莲说》中的“淤泥”比喻的是“官场黑暗”。在《菜根谭》中的这句“污泥”,却可以比喻很多意思。比如世间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声色犬马、权谋诡计、世态炎凉、酒色财气、五欲六尘等等有很多。
“出污泥而不染”在这里的意思是:身在尘世间,裹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而不自甘堕落,不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污,洁爱自身,恪守自己的一份志节,做到独善其身。

“明机巧而不用”中的“机巧”是指“心计权谋”。更甚者指的是“阴谋诡计”“明机巧而不用”就是指:通达心计权谋却置之而不用,说的白话一点,就是恪守实在敦厚的品格,不去和别人动“心眼儿”。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中的“势力”意思指“权势和利欲”,这句话的意思是:权势和利欲,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么一句诗,其实也是和“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的意思差不多。也体现了李白不愿与官场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也是这样的人物,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说明陶渊明宁可不踏仕途之路,也不愿为了追名逐利而出卖灵魂,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将自己寄情与山水田园的悠然。
历史上像这样的人物有很多,在佛教中有这样高尚节操的人,视权势和利欲为“粪土”的高僧就更多了。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他有一部书叫《缁门崇行录》,其中记载了很多视功名如浮云、视富贵如粪土的大德高僧。因全摘录下来文字很多,现摘录两三个段落,有心想看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找这本书看看。摘录如下:
◎避宠入山
晋朝长安道悟法师,后秦(即姚秦)主姚兴屡次下诏逼他还俗从政,辅佐治理天下,(因恒法师多所兼通,学该内外,姚兴以其神气俊朗,有经国之才,故逼令还俗助振王业。)恒法师每次都推辞不受。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得免。于是感叹地说:“古人云:‘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意思是,能增加我钱财的,必然会损伤我的精神;能增长我的名望的,可能会造成我的杀身之祸!”于是终身隐居于山谷间,以草木果实养色身,以禅悦为食养慧命,终生不出山。
◎不享王供
姚秦长安佛陀耶舍大师住在姑臧(今甘肃省辖)时,秦主姚兴派遣使者去礼请他,并赠送他很多贵重的礼物,但耶舍大师都不收。到了长安,姚兴亲自出来迎接,特别建立新的官署在逍遥园的宾馆中。给他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都不接受,到了食饭之时(分卫翻乞食或团堕。乞食者,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搏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护卫之,令修道也)才吃一餐(即日中一食),供养他的衣服、卧具堆满三个房间,他从来不去注意它们,姚兴于是将它们卖了,用所得在城南建造了一座寺院。(寺梵语尾贺罗,毗诃罗。寺原为官司之名,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罗壁志余》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之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
◎不赴俗筵
唐朝韬光禅师,搭建茅棚在灵隐山西峰净修。杭州刺史白居易准备饭菜供养,还写了首诗邀请他来。韬光大师回了一首偈子给白居易,谢绝他的邀请,偈中有这样的句子“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意思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实在不是我们出家人去的地方,去了只恐怕那在金玉堂前歌啼婉转的黄莺,也会吓得飞跑了。大师的风格就是如此的高超。
赞道:“古时有位大德,为辞谢朝廷权贵请宴写了首偈:‘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意思是说,昨天也曾高高兴兴地和您约好,今天要去参加您的宴会,但今天出门,走了几步,倚着锡杖,仔细地考虑了一下,认为出家人只适合住在山谷中,实在不适宜参加国家大臣的筵席。这种清高的意境和韬光大师一模一样。这两首偈子,出家人应该早晚吟咏,仔细品味一番啊!”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13:24:25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 析义

第一部

第四章

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中的“出污泥而不染”出自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的话。
在此摘录《爱莲说》中的一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其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是一个名句。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或是更多的意思,或喻物,或抒怀,或隐喻,或言及其他。
在《爱莲说》中“淤泥”和这里的“污泥”是一个意思。《爱莲说》中的“淤泥”比喻的是“官场黑暗”。在《菜根谭》中的这句“污泥”,却可以比喻很多意思。比如世间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声色犬马、权谋诡计、世态炎凉、酒色财气、五欲六尘等等有很多。
“出污泥而不染”在这里的意思是:身在尘世间,裹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而不自甘堕落,不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污,洁爱自身,恪守自己的一份志节,做到独善其身。

“明机巧而不用”中的“机巧”是指“心计权谋”。更甚者指的是“阴谋诡计”“明机巧而不用”就是指:通达心计权谋却置之而不用,说的白话一点,就是恪守实在敦厚的品格,不去和别人动“心眼儿”。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中的“势力”意思指“权势和利欲”,这句话的意思是:权势和利欲,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么一句诗,其实也是和“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的意思差不多。也体现了李白不愿与官场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也是这样的人物,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说明陶渊明宁可不踏仕途之路,也不愿为了追名逐利而出卖灵魂,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将自己寄情与山水田园的悠然。
历史上像这样的人物有很多,在佛教中有这样高尚节操的人,视权势和利欲为“粪土”的高僧就更多了。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他有一部书叫《缁门崇行录》,其中记载了很多视功名如浮云、视富贵如粪土的大德高僧。因全摘录下来文字很多,现摘录两三个段落,有心想看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找这本书看看。摘录如下:
◎避宠入山
晋朝长安道悟法师,后秦(即姚秦)主姚兴屡次下诏逼他还俗从政,辅佐治理天下,(因恒法师多所兼通,学该内外,姚兴以其神气俊朗,有经国之才,故逼令还俗助振王业。)恒法师每次都推辞不受。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得免。于是感叹地说:“古人云:‘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意思是,能增加我钱财的,必然会损伤我的精神;能增长我的名望的,可能会造成我的杀身之祸!”于是终身隐居于山谷间,以草木果实养色身,以禅悦为食养慧命,终生不出山。
◎不享王供
姚秦长安佛陀耶舍大师住在姑臧(今甘肃省辖)时,秦主姚兴派遣使者去礼请他,并赠送他很多贵重的礼物,但耶舍大师都不收。到了长安,姚兴亲自出来迎接,特别建立新的官署在逍遥园的宾馆中。给他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都不接受,到了食饭之时(分卫翻乞食或团堕。乞食者,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搏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护卫之,令修道也)才吃一餐(即日中一食),供养他的衣服、卧具堆满三个房间,他从来不去注意它们,姚兴于是将它们卖了,用所得在城南建造了一座寺院。(寺梵语尾贺罗,毗诃罗。寺原为官司之名,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罗壁志余》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之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
◎不赴俗筵
唐朝韬光禅师,搭建茅棚在灵隐山西峰净修。杭州刺史白居易准备饭菜供养,还写了首诗邀请他来。韬光大师回了一首偈子给白居易,谢绝他的邀请,偈中有这样的句子“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意思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实在不是我们出家人去的地方,去了只恐怕那在金玉堂前歌啼婉转的黄莺,也会吓得飞跑了。大师的风格就是如此的高超。
赞道:“古时有位大德,为辞谢朝廷权贵请宴写了首偈:‘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意思是说,昨天也曾高高兴兴地和您约好,今天要去参加您的宴会,但今天出门,走了几步,倚着锡杖,仔细地考虑了一下,认为出家人只适合住在山谷中,实在不适宜参加国家大臣的筵席。这种清高的意境和韬光大师一模一样。这两首偈子,出家人应该早晚吟咏,仔细品味一番啊!”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13:25:21 +0800 CST  
《菜根谭》析义
(2500)多字

第一部

第五章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中国有句名言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出自《孔子家语*六本》
能流传千古至今的名言,歇后语,俚语,乡村熟语,都是经得起时间的筛选和风化的。所以,这些也算是人生哲学,人生指导的经典“话语”。有的虽然不雅,但是“话糙理不糙”,应当把这些都被视为珍宝,才是上策!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就是要注重别人的意见,别人的忠告。就是骂你,只要骂的有理,也要胸怀宽广,不要生气,要听的进去,装进心里,而不是怄气拒绝,表面点头认可,其实心里有很大的怨气。这样不好。这样会耽误自己心智成长和突破的机会!凡是这么做的人,都是愚痴,固步自封,作茧自缚的人!
要是从儒释道三家来说,有人骂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因为你有错,有业障,别人骂你,就把你的错,你的业障,“报”掉了,只要你能改正,能听进心里去,就是进步。不但不能怨恨骂你,劝你,指责你的人,而且还要心存感激!因为你的错,也许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别人指出来了,这是对你的人生成长有益的。就算是无理取闹的骂你,也是替你消“业障”,所以,你只有感激,绝对不能有怨恨和不满!
所以,在佛家,道家一些得道的“高人”,总说一些“疯言疯语”。别人都“不理解”,有的还“笑话”,凡是会“笑话”的,这是“一般人”都做的事!有一句话说的不是很好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实,恒常而不变的“大道”,“一般人”听了都会笑,“不笑不足以为道”么!
其实,佛家的“实相”!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儒家的“吾道一以贯之”!说的都是一个“道”!所以说,儒释道是“三而一,一而三”的!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你还没弄明白,那就多看,多思考,多参究,多理悟一些,慢慢就会“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
在“修行人”眼里,“见解”是与“世俗的人”,“颠倒”过来的!
“世俗的人”认为“得道的人”是“颠倒”,“得道的人”认为“世俗的人”是“颠倒”!
修行人的行为是和世俗的人,“反其道而行之”的!
别看“得道的人”一副“邋邋遢遢”,满口“疯言疯语”,让人“琢磨不透”,让人“笑话“,其实“不笑不足以为道”!
也许你会问,“得道高人“,这样做幸福么?让人嘲笑,还自得其乐,这样难道就是幸福么?我告诉你,“得道高人”的“境界”和“快乐”,比你的“财色名食睡”,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没法比!“他们”的“快乐”比世间最好的“快乐”,还要“美满”的无法比喻!
所以,如果“有人骂”,在“得道高人”哪里,心里是“如如不动”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像中国北宋时期的文魁“苏东坡”,一首诗里说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的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就是说,不管是顺境,逆境,都要“如如不动!”不要受环境的影响,心里一直保持着“平常心”“直心”!虽然说的简单,但这是我们一般人都难以做到的!
说比较贴近一点的,实事求是的讲,怎样才能接近“圣人的境界”呢?就是要首先做到要听“逆耳之言”,努力去“改正错误”,然后慢慢“精神”得到“升华”,不断积功累德,自然而然心里便是“富贵无穷”!!!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这便是符合根基浅薄凡夫修行的——神秀大师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们就要先做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积功累德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自然而然恍然大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到了“菩萨境界”了。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开悟了,其实那是“自以为”!没有得到“高僧”的“印证”,自己是不能说自己已经“开悟”了的!犯这样的错误,叫“以凡滥圣”!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什么是开悟,我介绍给你一本书,那就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的《印光大师——宗教不宜混乱讲记》,这本书对现今佛教中的时弊,揭露和阐述的很有力量和恳切!
六祖慧能大师听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可是我们呢?什么是“无住生心”?生什么“心”?我们能弄清楚么?要是弄不清楚,就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要承认自己的根基浅薄,太乏福德!不是有的人说,开悟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么?所以,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低调一点,不仅是处世待人的良策,也是鞭策自己谦虚进步的指南针!
“妄谈‘圣人境界’只是‘说食数宝’”,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老老实实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才是聪明人的“上策”!
“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只有如上所说的去做,才是到达“高层境界”的“车票”啊!
“砥石”,是一种磨石,此处当磨练,教训讲!
“砥石”,其实无处不在,有的人给你一个“不好的眼神”,一句“不中听的话”,一个“讽刺”,一个“嘲笑”,甚至是“踹你一脚”“打你一拳”,只要你“能忍”,“能忘记”,“能宽容”,那么你的“德行”,就“高了一层”“进了一步”,但是即便是这样,你也不能自诩为自己的“德行”是“高了一层”“进了一步”,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德行”反而是“圆满的”!
佛家有句话叫“三轮体空”!就是没有“我”,没有“我所”,也没有“我施的对象”!就是这个道理!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就是讲的顺境!
只要是凡夫,大多数人,过得了“逆境”,甚至是“大的逆境”之关。但是绝大多数却过不了“顺境”这一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多少英雄豪杰“死于安乐”呀,历史上这样的人多了,数不胜数,根本无须我再列举!
所以说,能过得了“逆境”是豪杰,而过得了“逆境”之后,又过得了“顺境”这一关,就是“豪杰中的豪杰”!
但是,真正把“顺境”“安乐”当成“鸠毒”的,能有几人呢?
“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说的就是“不居安思危”,“麻痹大意”的人,自己把自己放在“贪恋安乐之上”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埋在“鸠毒”中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会问:逆境不好,顺境也不好,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好呢?我告诉你“无事”最好,“好事坏事不如无事!”,无事就是最好的事!你可以仔细体会体会这么两句话: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心中无事是圣人!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00:00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智械机巧”指的是“心计权谋,阴谋术数”。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心计权谋,阴谋术数”之类的“心智”,以不知道不明以才算高明,知道明以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
什么是“大智若愚”,只有“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这才是“大智若愚”。
在隋朝大儒王通(文中子)的《止学》中,也有类似“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大智若愚的见解。
如: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这句话,就有些“止学”的味道。
因为“止学”是一个不小的智慧和学问。所以,我们借用“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这句话,把止学说一说,
以便更好更深的去理解这句话。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01:29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先给大家介绍古代的一种物件儿。那便是“公道杯”,这种杯子,酒只能容纳七成,过了七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其中“寓意”告诫人们为人处世不要贪心,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是被“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六尘”牵着鼻子走的。有多少人是按照“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去管理自己呢?基本上大多数人是按照“我这样做对我有没有利”去为人处世的,又有几个人能完全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呢?我想,就是一些出家人或者是神父也未必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吧。
所以说,一个人不难的是做对一件事,难的是一辈子做对的事儿。
其中《止学》,就是教你“应该怎么去做“的好书。
其实,有许多事不是难在你不知道,难就难在你“舍不舍得”、“愿不愿意”、“为别人想”、“牺牲自己”、“利益他人”。
“利他主义”是从古至今,从今到未来,永远都不会变的“正能量”。
其实,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义礼仪廉耻”就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也是约束自己的“圭臬”,也是“止学”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
全部的儒学其实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什么事情一来,只反省自己,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人人都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争端“了。“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还是从自己一点一滴的做起吧,人人从我做起,这个世界才会一点一点的“美好”。
“止学”也可以从小事上“体现”。“想发脾气时”让自己“止”一下;“想喝酒抽烟时”让自己“止”一下;“贪图别人的利益时”让自己“止”一下;“懒惰的时候”让自己“止”一下;“工作狂劳累时”也让自己“止”一下。等等吧,甚至在“起心动念”上也可以学“止”。“坏念头”起来或未起时“止”一下。总之,时时处处我们都可以让自己的“德行”依靠“止”来“完善”。
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止学》的确是一本有智慧,有境界,有深度的好书。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02:19 +0800 CST  
《菜根谭》析义 第一部 第七章


淡中知味 常里识英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的意思是:像是“美酒佳肴”啦,“大鱼大肉”啦,“歇底斯里狂躁的音乐”啦,“色彩粉艳的图画“啦;感情上则是“浓情蜜意的感觉”啦;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粗茶淡饭”“简单明晰”“平凡无奇”“平静宜人”“平淡是真”的“意味”或是“人”。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其中平淡悠闲的意境恬淡致远,令宁静的胸膛如蔚蓝无云的天空一般广漠无边。
人啊?从养生或是生活的趣味来讲,还是“平淡”才是“真味”,才能“长久”。
举个例子就能知道,比如我们天天大鱼大肉的胡吃海喝身体肯定受不了,不是得“高血压”,就是“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都来了。但是我们如果每天吃五谷杂粮,不但一直吃不腻,而且对身体也很有益处。
对五谷杂粮,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早已有认识,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总之,吃一些如小米、玉米、荞麦、高粱、燕麦等。比吃大鱼大肉要利益身体很多。
再说,过多过量吃肉对我们的身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肉类食物,属于偏酸性的,而人体血液是呈弱碱性的,PH值在7.35~7.45之间 ......不是有医学家统计:“癌症是不能在弱碱性的人体中形成,只能在酸性身体中形成”的吗?

再比如。爱情不是也有保鲜期么?现摘录如下:

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爱情只能维持18-30个月。此后两人要嘛分道扬镳;要嘛过着波澜不惊的夫妻生活。 美国康乃大学教授「辛迪?哈赞」在著名诊断心理学家多「罗瑟?劳」的协助,在过去两年里,调查了卅七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五千对夫妻,并进行了医学测试后得出了上述结论。她的这项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浪漫思想。她认为,18-30 个月这段时间,足够男女两人相识、约会、结合、生子。在此之后,一般不会出现看到对方便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情况了。哈赞说:「有证据证明,爱情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鸡尾酒激发出来的,这些化学物质是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 但时间长了,即使是最容易对异性产生激动情绪的人,也会对这三种化学物质产生抗体,二年左右后,它们便失效了。超过这段时间后,男女双方要嘛分手,要嘛心平气和地一起过日子,爱情成为习惯。特别是有)孩子以后,即使双方想生更多的孩子,这三种化学物质也不再起作用了。」然而当第三者出现后,这三种物质还会死灰复燃 。但是与第三者的"纯真爱情″同样也不会超过30个月。
所以说,不管“爱情观”也好;“人生观”也好;“生活观”也罢;总之,只有甘于平静、平淡,才是人生的“真味”。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这句话中的“至人”,应当重要说一说。看到底什么人才是“至人”。
“至人”在这里,我想,应当是指儒家常讲的“智者”“仁者”“贤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应该指世间的“英雄”之类的。
昔者,开天五老之一“中黃子”曰:「天有五方,地有五行,聲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間有二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次五有德人、賢人、智人、善人、辯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義人、禮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農人、商人,下五有眾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聖人者,以目視,以耳聽,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行而從,不言而公。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所謂道者,無前無後,無左無右,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可见,“至人”如果在《菜根谭》的义理中就应该是“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之类的“人”。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04:16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陀”应该是“至极无边”的“至人”了吧,下面就讲一个“佛陀穿针”的故事: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据说因他贪恋睡眠,白天经常打瞌睡。佛陀怕他因纵意睡眠而荒废道业,曾呵斥说:“咄男子!蛤蟆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知佛名字。”因佛陀的呵斥,他顿时生起了惭愧心,于是昼夜不息地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导致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这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样发人深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人没有自己而且不自私,神人不贪图功利,圣人不执着名色。
“无己、无功、无名”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不贪恋功名利禄,随遇而安,做到任乎自然,道法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制,无所对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毛泽东——毛主席这么伟大,也该算是“大英雄”、“大导师”了吧,可他的日常生活却是“平淡”的、“节俭”的。
据毛泽东贴身警卫回忆:
那时传闻毛主席三年不吃肉是事实,当时,给主席做饭的有两名厨师,姓韩的负责做菜,姓李的负责做饭,每餐就着两盘素菜和一碟小辣椒用餐。每年的布票和老百姓也一样,一次,李讷想做件衣服找江青要布票,江青说布票早就用完了,衣服也就没做成。想起那时的情景,易以禄感慨地说:“毛主席最忠实人民,生活最简朴,我60岁时的生活比毛主席60岁时强多了,毛主席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有时候几天几夜不睡觉,特别劳累的时候就在办公桌上小憩一会,这时,易以禄就会轻轻的给主席披上一件厚衣裳……
还有一个记忆说道:
毛泽东吃饭,我侍立一旁观察。老人家不吃牛奶面包,吃豆粥小菜。一双毛竹筷子不时戳向辣椒和霉豆腐。每逢看到毛竹筷子,我总想起一个故事。
毛泽东外出,我们总要为他带上毛竹筷子。有次去广东,我忘了带。住宾馆,那里全是象牙筷子。要吃饭了,我跑去厨房要竹筷子。服务员笑道:“竹筷子?我们大饭店哪能用竹筷子?我们全是象牙筷子。”无奈,那就用象牙筷子吧。可是,毛泽东不高兴了,说:“我们不用这么高级的筷子”。我忙又找服务员,从服务员家里弄来双毛竹筷子,一长一短一粗一细,不配套。我不安地将筷子交给毛泽东。毛泽东一边使用一边说:“不错。用着很好。象牙筷子太重,还是竹筷子好。”
毛泽东的衣服,鞋袜,被褥等都是一补再补,从未奢侈浪费过。
毛泽东打了72个补丁的睡衣,我曾经也见过照片,感动得我眼眶都湿润了。心中便评说:毛主席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领导者。可他的日常生活却是如此的“简单”、“节俭”、“平淡”,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我们学习“圣贤”,要与“圣贤”齐肩才是最终最高的目的。但愿,我们都能一点一滴的学习“圣贤”的教诲,哪怕每天学习一点,天长日久我们的改变也是巨大的。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标奇立异,超凡绝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至人”,其实真正的“至人”只是那些“平凡无奇”、“追求平淡”的“人”。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05:19 +0800 CST  


况有众人,或见塔形,或闻铎声,或闻其名,或当其影,罪障悉灭,所求如意,现世安稳,后生极乐。...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06:36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07:13 +0800 CST  
《一刹那成佛之捷径诵佛号清净罪堕》
白玛邓灯祖师掘藏法
解脱幢译

(1)为利遍虚空一切有情而顶礼皈依,具九传承诸上师,四续、六续本尊 坛城圣众,母续如海空行众。
(念诵一遍的功德若有形象尽虚空亦不能容纳)

(2)顶礼皈依薄伽梵、出有坏、应正等觉,胜观佛、宝髻佛、一切胜佛、灭 累佛、金寂佛、饮光佛、释迦牟尼佛等贤劫千佛,以及佛父、佛母、佛子等一 切圣眷众。
(念诵一遍与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并与念诵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等同)

(3)顶礼如同百俱胝恒河沙数集聚诸佛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诵一遍大藏经的功德等同)

(4)顶礼十二现证圆满本师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十二万劫以来的罪障恶业)

(5)顶礼等持日坛城明圣德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消除七万劫间的诸众生之迷暗)

(6)顶礼支分上师、日光、多罗树王最圣吉祥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消除断众生肢以及杀生、食肉的罪障)

(7)顶礼光明德、无量无垢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无始以来偷盗的罪障)

(8)顶礼月光、如月皎白、威耀必定胜伏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邪淫的罪障)

(9)顶礼获乐、无垢光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由于贪爱而破戒的罪障)

(10)顶礼尊胜、最胜音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十恶业罪障)

(11)顶礼月灯、尊胜王权、大宝月光皈处圣贤鼓音王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四重的罪障)

(12)顶礼放射无量光、普香、香王、花自在力王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破戒律、破菩萨 戒的罪障)

(13)顶礼梵净自在王、施香光、大宝火光极明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夺取僧财、辱骂僧伽的罪障)

(14)顶礼金光圣尊、放金光、无量大光明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吃佛经财、佛塔财、十善财的罪障)

(15)顶礼无垢光王、火光、香吉祥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吃香财、密咒财的罪障)

(16)顶礼大宝胜藏、大宝胜幢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骑马、骑牛的罪障过和积累无量资粮)

(17)顶礼大宝生、花朵庄严明照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具十万劫不可思议的菩提心和成就佛果无违缘)

(18)顶礼一切诸佛海会及圣眷众。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破密乘三昧耶戒的罪障)

(19)顶礼大势精进出离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与念诵一遍经藏的功德等同)

(20)顶礼金刚勇士坚固息伏仇敌威力胜镇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与念诵一遍三藏的功德等同)

(21)顶礼山王胜镇、大宝光塔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五毒烦恼,生生世世不离诸佛)

(22)顶礼精髓威镇、大宝伞盖圣尊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直至成佛,得佛摄受)

(23)顶礼无死无量寿怙主与持长寿宝瓶圣众、无贪莲眼者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免除死因和投生三十三天道)

(24)顶礼大宝花普光德、狮子吼音、神变胜德、象圣吉祥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无量无边大劫的诸罪障)

(25)顶礼圣伞德、莲华德、欢喜德、大宝圣尊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十万劫无量罪业)

(26)顶礼大宝光月庄严贤威妙音王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投生为转轮圣王)

(27)顶礼定息诸法幻化威德源王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即生成佛)
(28)顶礼月坛城清净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迅速成就佛果)
(29)顶礼等持胜伏德、最初发心断疑惑、怙主不动佛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罪障直至成佛之间,不投生三恶道,成就究竟圆满佛的果位,往生不动佛的刹土,于莲花中化生)

(30)顶礼怙主无量光、遍出光明圣德聚王、最坚固功德宝积王如来。
(诵一遍的功德从现在起直至九十六亿劫,无量恒河沙数劫皆往生极乐世界决定无疑)

此法乃白玛邓灯取藏,
无勤殊胜微妙之大道,
有漏色身即生化为光,
天然觉力文字幻舞升,
白玛邓灯法身舍利也。
【注:此法是白玛登灯祖师伏藏法中最为特殊的清净罪障法门,在清净罪业及遣除堕障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威力效果,最为适合末法时代罪孽深重的芸 芸众生,修诵本法,清净罪障、速证菩提,实乃成佛之捷径,因此深受广大信众的重视,作为日诵忏悔的功课,无需灌顶传承,任何人均可念诵此经,功德无量。】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11:29 +0800 CST  
1、念佛度冤魂

山东高密李家村有位农妇,每天中午往田间给丈夫送饭,路上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就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整天提心吊胆。

后来,那女人竟逐渐地跟随她来到家里,但不进屋,总是在院里或墙角下徘徊。如果这位农妇向她走近,她就步步后退。农妇返回原处,她却又凑了上来,总是相距不近不远。农妇意识到,这女鬼一定是自己的冤家对头。

一天,农妇壮着胆子,问那女人道:“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别老是这么不远不近地跟着吓唬我!”

那女子气愤地说:“谁吓唬你?我是要你偿命的!你我前生都是一位富贵人家的姬妾。你嫉妒主人对我的偏爱宠幸,就诬陷我与人私通、盗窃。主人听信了你的谗言,把我幽禁起来,使我郁闷而死。如今,我是来找你偿命的。怎奈你今生善良孝顺,事奉婆婆至孝,总有善神在暗中保护,使我无法接近你。所以我天天跟着你,想找机会下手。但我仔细权衡了一下,看来今世报怨的可能性不大。你若能延请和尚做一次水陆道场来超度我,使我早日投胎转世,咱们之间的冤怨就算解除了。”

农妇为难地说:“我家里贫寒,哪里有钱为你作道场?”

女鬼说:“你家里贫穷,这是不假。但如果你能以虔诚之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万声,也同样可以超度我。”

农妇问:“光凭念佛,如何能超度鬼魂呢?”

女鬼说:“普通的人念佛,因为心思杂乱,自然难与佛相应,必须念念如对佛前,收摄散乱心,至诚恭敬,才能相应。这样念佛一声,直透三界,罪灭恒沙。若是忠臣孝子,诚心已经感动了神灵,所以他们念佛的功德威力,与法师诵经拜忏同等。你是位孝妇,我相信以你的至诚心念佛,自然能与佛力相感应的。”

那农妇听了女鬼之言,便发心虔诚地念起佛来,每念一声,女鬼就向西一拜。农妇念满一万声,那女鬼就不见了。

可见,真诚念佛,孝顺双亲,确实能够冥阳双利,起死回生。念佛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2、至心念佛罗刹不害

佛世时,有一国邻于罗刹,罗刹食人无度。王约定:自今国中,家以一人,次第送与,勿得枉杀。

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第充行,父母哀号,嘱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视,见子尚在,将之而还。自是罗刹之患遂息。(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13:52 +0800 CST  
一刹那即能成佛之捷径道 诸佛名号念诵次第 -

虹身成就者白玛邓灯 造
喜饶俄热仁波切 传

堪布向久迦造 译


1.为了遍虚空的众生而归依具九传承上师以及四、六续部坛城本尊、母续空行海。 (念诵一遍的功德若有形象尽虚空亦不能容纳)

2.南无顶礼、供养、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等贤劫千佛父母儿眷属。 (念诵一遍与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并与念诵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等同)

3.南无百个俱胝恒河沙数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诵一遍大藏经的功德等同)

4.南无十二现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十二万劫以来的罪障恶业)

5.南无三摩地日光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消除七万劫间的诸众生之迷暗)

6.南无上师日光支、多罗树现圣妙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消除断众生肢以及杀生、食肉的罪障过)

7.南无光德、无垢无边善逝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无始以来偷盗的罪障过)

8.南无月光、如月明、威严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邪淫的罪障过)

9.南无得乐、无垢光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由于贪爱而破戒的罪障过)

10.南无尊胜音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十恶业罪障过)

11.南无月灯、具尊胜、月光宝、鼓音王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四重的罪障过)

12.南无无量光、诸香、香王、掌花王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破戒律、破菩萨戒的罪障过)

13.南无宝藏、宝幢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骑马、骑牛的罪障过和积累无量资粮)

14.南无宝源、设花光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具十万劫不可思议的菩提心和成就佛果无违缘)

15.南无诸佛海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破密乘三昧耶戒的罪障过)

16.南无大势、精进、实现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与念诵一遍经藏的功德等同)

17.南无金刚勇士、稳固、平息、降伏他势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与念诵一遍三藏的功德等同)

18.南无威严须弥山、宝光塔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五毒烦恼,生生世世不离诸佛)

19.南无威严藏、圣宝盖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直至成佛,得佛摄受)

20.南无无量寿、持长寿宝瓶、无贪莲眼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免除死因和投生三十三天道)

21.南无宝花诸量光德、狮子吼、圣幻化相德圣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无量无边大劫的诸罪障过)

22.南无宝月光庄严妙音王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投生为转轮圣王)

23.南无一切有法、无迷威严之源王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即生成佛)

24.南无清净月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迅速成就佛果)

25.南无具足三摩地定、初次发心无疑不动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能清净罪障直至成佛之间,不投生三恶道,成就究竟圆满佛的果位,往生不动佛的刹土,莲花化生)

26.南无无量光、圣宝德王、功德宝王应供正等觉。 (诵一遍的功德从现在起直至九十六亿劫,无量恒河沙数劫皆往生极乐世界决定无疑)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1 22:14:42 +0800 CST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 第九

发布:积善之家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6/10/13 12:04: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1

第九品,“称佛名号品”,我略说一下这一品的题目。前面我们分析了六道,也分析了地狱,除了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功德,多数是存亡利益,每一品的意思都不同,这一品是广说修行,怎么修行呢?称佛名号。称佛名号跟我们念阿弥陀佛的称佛名号有点差别,那是专念一佛号求生净土,这里不是的。我们常说罪业很大,障缘很多,处处感觉不如意,怎么办呢?地藏王菩萨在这一品说的就是念佛的名号,这个名号不是释迦牟尼佛一尊佛的名号,也不是拘留孙佛一尊佛的名号,他单举十尊佛,最后是代表很多的佛。这里仅仅是你念《地藏经》的时候,随着念这么一句,并没有说你专持诵他,或者生到他那个国土,不是这样意思。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感觉苦难很多,你要是让他念佛,让他诵经,障缘很多,就是你想做这件事他却产生种种的障碍,让你做不成,这就是障缘。

今天有个弟子问我说:“好不平等!”我说:“怎么不平等?”他说:“前世的罪,为什么让我今生受呢?”他提出这个疑惑,因为他对佛教没有什么理解,根本不大熟悉,前生今生都是你自己。我跟他讲:“昨天你做的错事情或者你前十年做的事情现在该你受报了,你确认为这是十年做错的事情现在受报,这个不平等,十年前做的应当前十年受,不应该挪到现在来。你当时做的,或者没有发觉,或者果没有成熟,不见得受,现在成孰了,所以是该你受报了。”

我们知道过去做的错事不少,有的时候是我们做主的,自己一时猛利的来犯罪,有的是我们做不得主,被迫犯罪。就像我们有职业病,像你去挖掏煤、挖金矿,从事化学的职业都容易受污染,这种职业病就是当生的,害病,肉体受了损失,很早就死亡,但是你不晓得你生生世世的职业病。还有被迫的,自己做不了主的,你要是服兵役,正当你服兵役的时候打仗了,你拿着枪,你不杀人家,人家杀你,像这种职业病牵涉到无量劫,虽然是被迫的,你不是猛利的,但是不能说没有罪。例如说他们吃我才杀,吃的人就说他不杀我就不会吃了,大家推诿,谁也推诿不了,吃的人有罪,杀的人也有罪,心情猛烈受的罪,这种罪谁都有的。

有一部经《禅秘要法经》,有一位叫禅难提比丘,他问佛说:“无量劫以来的罪很多,世尊能不能方便告诉我一个灭罪的方法呢?”佛就告诉他一个方法,持佛名号,以念佛故能销诸罪障,不只这一部经,很多经都是这样说。既然是禅秘要法,念佛的方式就跟我们现在的不同,他教你打坐念佛,打坐要合起掌或要叉手,舌舔上颚,不论道教、佛教,一打坐就要舌尖舔上颚,在道教讲这是接甘露水,不过你舌头往上舔尽量往上舔,鼻子根有两个窝窝,舌头只要舔到那个地方,口水马上就来了。道教讲接甘露水,所以汉武帝就铸了两座铜台,要去接甘露了。他理解错了,甘露水是你本身的,不是外边的,外边没有甘露水,自己用舌尖舔上颚的时候水自然就来,那个水就是甘露水。

佛在《禅秘要法经》告诉禅难提比丘说,打坐念佛时,要舌舔上颚,一心系念,念的时候还得做观想,系就是系缚的意思,一边念一边想叫观想,这就是三昧的意思,三昧就是系念,念着地藏王菩萨就系念地藏王菩萨,念着阿弥陀佛就系念阿弥陀佛,这样静下来之后容易得三昧,这个三昧就叫念佛三昧。

念佛,坐着念、走着念,行住坐卧都在念,若这个念不是依着《禅秘要法经》上所指示的,我们一天泛泛的念有没有功德呢?有功德,定慧均等的三昧,不容易。像刚才禅难提比丘所问的是定慧均等的三昧,念佛三昧,这是参禅的秘密要法,在藏经里这种策略不怎么多,这部经只说这么一个方法,你照着做就行了。我们现在念佛不是这样念的,不是专注一境,了了分明,制止你的散乱,或者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想修禅你观别的境也是一样的,还有佛力加持你,所以《禅秘要法经》告诉你,他教你念佛的方法是这样念的,是专注一境,不分散的念法。

《地藏经》教我们念的是你随着经念,念这一尊佛的名号,就销了多少劫重罪,不是专念,而是随着经文念的时候,就会念到这些佛的名号,因为地藏王菩萨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很难度,让他一下成佛办不到,怎么办呢?称佛名号一定能成佛,现在成不了佛,因种下去了,你称哪个佛名号,哪个佛就跟他结上缘了,就是这个意思,他一定摄受你,使你成佛。前面说了很多的利益,很多的好处,但不是究竟的,地藏菩萨的愿是度一切众生都成佛,地狱三涂都让他们究竟成佛,所以要称佛名号。

佛在印度话叫佛陀耶,翻成我们这边的话就是觉悟的觉,明白的明,这个觉悟是大觉悟,究竟觉悟,自己觉悟,让一切人都觉悟,自己达到成佛,使一切众生也都能成佛,这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就叫佛。我们经常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受过三皈的,凡是闻过释迦牟尼佛法的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是觉了,但是我们还是没有觉,所以觉他并没有圆满,怎么理解呢?这个是我们的看法。依《华严经》的意思,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佛的观点上看,根本也没有众生可度,《金刚经》不是这样讲的吗?若着众生相来度众生,永远也成不了佛,他自己也没有成佛。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2 08:16:52 +0800 CST  
我们要把佛的意义讲圆满,凡事都有个名言,名言是虚假的,他要有个实在的体,例如说这个碗有个体,是塑料的或者是瓷的,瓷就是他的体,塑胶碗就不同了。这个名是佛,这个佛指着把理性达到究竟,穷理尽性才能够成佛,现在我们所称的这些名字都是穷理尽性的,佛跟我们的心相合了,合而为一,我们称佛的名字,我们念念的称佛,念念就是佛,一念称佛一念是佛,你不称就不是,因为你没有证得。号就是德的意思,说那个人的名望很响亮,就是他有道德,是这个意思,这一类都是称诵佛的名号。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

这一品分三段,第一段地藏菩萨说利益,向佛请求说我想给众生说点利益事可不可以说?第二大段,佛就就许可他说,我现在要涅槃了,你快说,使未来众生得到利益,第三段就称佛名号了,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就在〈阎罗王品〉主命鬼王说完了之后,在这个时候地藏王菩萨就对佛说;“我现在想给未来的众生说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他们在六道轮回生死当中,找不到一个依靠,好像尽是做罪业的事情,利益事情做得很少,我现在专门给他们说点利益事情,可不可以?”前面那品,我们讲过,人临命终的时候不问他有罪无罪,如果在他临命终最后那一念能够念佛的名号或者念菩萨的名号或者念大乘经典,一句一偈,不论他有罪没罪都给他销灭。但是这个很难,为什么很难呢?当他临终的时候,神识昏昧了,这时候,死到什么地方也不一定,跟前如果没有善友,没有给他助念的又怎么办呢?所以在生死轮回当中,最后想听到佛法,听人给他念个佛名号,这没有保证的,一者是他自己做不了主,二者他没有这种善缘。等到最后的时候,他听不见了。

大家就现实的情境来看是不是这样呢?像我在中国佛学院的时候遇到很多这种事情。医院不准出家人进去敲引磬,给临终人做点好事,他绝对不许,因为他不信,他也不让你信,这样不是很危险吗?没有人给你助念,善缘又不具足,自己又不能念,遇到这类情况怎么办呢?地藏王菩萨就考虑到这种情形,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不见得像前面所说的,给他临终时念一句圣号,念一句经典就能使他得到利益,怎么办呢?活着念,他说这些佛名号就是当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念的,现在我们念《地藏经》,一天念一遍乃至你只念一个佛名号品也好,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好处,佛就赞叹他,说这种的事情很好。

第二段就是答应他说的,这是地藏王菩萨特别的大慈大悲,在其它的经上并没有这种的情形。在家里往往还有道友们助念,在医院往生就没有那么方便了,一间屋子要是有几个病床的话,你在旁边助念恐怕不行!别人不答应你的,那就要自己事先念好,就像我们积累钱,到了困难时候用,不是这样吗?你说打工,每天挣钱等到月底了好付房钱,或者好付税钱,钱多了积累到哪里?到时候有指望,不然没有指望,你念《地藏经》念念这些名号,就像到了临终时候这些菩萨销除我的罪业了,就是这个意思。

“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利益现在的众生,未来的众生,但是过去的众生就不行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没有听到的也来不及了,只能利益现在未来。佛就是劝他说,现在你要兴慈悲,满足你自己的愿,你想救拔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牲这一切六道的众生,佛就嘉勉他,说现在正是时候,但是要说快一点,因为我要涅槃了,我可以加持你,使你早毕是愿。什么愿呢?就是度众生愿,他不是想让众生都成佛吗?你也满愿了,我也没有顾虑了,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你能够演利益事,完了度众生愿,也使我对未来众生没有忧虑了,不然我担心他们还会再下地狱,这是对于现在的众生,就是当时会上的众生。未来的众生呢?就是我们这些众生,我们是属于未来的众生,以下就是正说使众生得到利益的事。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从“无边身如来”以下有十尊佛,这是别说,最后是总说一切诸佛。

无边身如来距离我们现在,就是距离地藏王菩萨说法的时候,时候太长,无法计算。阿侩祇劫翻成无量寿数,就是没有数字可以算。在那个时候的世界,有一个佛出世间,号无边身如来,无边身佛的身无量,前面是说时无量,出世就是那个处所,无边身是每个佛证得法身理体,每个佛都可以称无边身,因为身无边,没有边际,虚空无边,众生也无边,众生永远无尽,不论时间久远。处所呢?处所就是那个很长时间的那个处所、那个世间,有这么一尊佛出现在世间,叫无边身如来。

假使说未来现在,不论男女听到无边身如来的名字暂生恭敬,如果大家诵《地藏经》的时候,听到无边身如来,心里很羡慕的,合个掌。诵到《地藏经》称佛名号品,每诵到这个佛名号时,你合掌表示恭敬,那么就超越四十劫重罪。起码你该下地狱的或该堕恶鬼的,这个四十劫罪消了,就少受四十劫的痛苦。闻到这么一个佛名号,如果塑一个形象或者上供或者赞叹,这个福就是无量无边,就看你这个修行人是怎么用心。我想这个无边身如来很少有塑像的,你给他供养可以做得到。好比念《地藏经》的时候,你不是点香吗?或者你跟前有花,用香花供养无边身如来也算做了供养,你心里一念间的回向,这个福德无量无边;福德跟罪业是对比的,相对的,有福的人跟穷苦的人,不受罪的人跟受罪的人,两个不相对比吗?有了福德就没有罪了,有了罪了就没福德了,消了罪的就是福,有了福的罪就自然消了。

因为你一念是佛,这一念的当中功德不可思议,如果做无相观,以前我经常这样想或者讲《金刚经》或其他经也这样讲过,特别讲是《般若经》,我说什么事情你看破了,放下了,你就得自在了。但是这两天我感觉这句话不究竟,这句话还是有毛病的,有什么东西看破呢?看破了要安到什么上面呢?放下,你必须拿个东西,有个执着的东西才能放下,法身就是自心的本体,你根本什么都没有了,放下什么呢?这是很究竟的、了义的,是心、佛跟众生三无差别。既然无差别又有什么是佛?什么是众生?这需要参的。当你念完佛号了,念一声无边身如来,念完了,你想什么是无边身如来?我能念的心,我现在缘念无边身如来就是无边身如来,没有缘念没有看《地藏经》,没有听地藏王菩萨讲,我还没有想到这个佛名号呢?是不是这样?当你没有听到《地藏经》,你也不知道地藏菩萨。这是禅意,你自己要多修观。

现在我们讲的完全是世间相,世间相做好事做坏事是截然不同的,享福的跟受罪的也截然不同的,什么是福?什么是祸?在修行人的意念当中,来认识就是了,我这里含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大家要修观,那是理。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归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宝性如来”,没有说福德,只是说你闻到这个佛名号,“一弹指顷”的时间,皈依他,做他的弟子。怎样皈依呢?你就称“南无宝性如来”,南无就是皈依,说我皈依你,一称佛名,时候很短促,你于无上道,也就是佛道,就永不退转,一定将来能够达到成佛,不会退堕。
楼主 南无阿弥陀佛147  发布于 2017-12-12 08:17:22 +0800 CST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147

字数:157585

发表时间:2017-12-11 20:25:5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13 06:49:20 +0800 CST

评论数:9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