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央企国企大混改,以后就没啥国企民企的区别了,都是打工!

不想说太多,说太多不给我发,自己看。
中国石油系统体制大变革,中石油、中国海油已为此更名

石油Link
百家号 12-21 15:03
12月19日,中石油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完成公司制改制。
随着三桶油体制改革即将完成,另一场真正涉及石油人利益的改革也将来临。
文 | 石油Link (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石油Link)

12月19日,经批准,中石油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这意味着中石油的公司制改制已整体完成。
此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曾表示预计在年底前基本完成公司制改制工作。随着时间节点的临近,三桶油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三桶油加速体制改革
今年7月,国家发布《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今年年底,除中央金融、文化企业外,央企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随着年底的临近,央企都在突击公司制改制,三桶油也不例外。
昨天,中国石油发布公告称,经批准,中石油集团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改制后名称变更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北京市工商局的相关资料,中石油集团在12月15日已完成变更并领取相关执照。
中石油集团原有业务、资产、资质、债权、债务等均由改制后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承继,股东、公司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等均保持不变。
除了中石油外,中海油也在11月完成了集团层面的公司制体制改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中石化近日也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11月以来,中石化旗下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管道储运公司、茂名石化等多家单位陆续完成了公司制改制工作,企业性质发生变更。
随着其他两桶油改制工作完成,预计中石化集团也将在近期完成公司制改制。

央企全面进入公司制时代
今年以来,国企公司制改制全面提速。据悉,目前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全部批复完毕,各省级国资委出资企业改制面达到95.8%。
此前,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国家电网、中国中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央企已经完成集团层面的公司制改制。
央企的公司制改制,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一步。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换个牌子,而是要切实转换经营体制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通过公司制改制,实现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国企将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下激发企业内在活力。
目前来看,公司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23858.6亿元,同比增长24.6%,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持续较快增长,其中利润增幅高于收入9.2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钢铁、煤炭、石油石化等行业利润同比增幅较大。
可以说,此轮大面积的公司制改制给一大批国企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除此之外,央企全面进入公司制时代,还意味着这一轮国企改革正向着纵深推进,为下一轮混改打下基础。
混改将涉及石油人切身利益
目前三桶油进行的公司制改制,只是公司性质的变更,并没有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而在体制改革的背后,将是下一轮混改大潮的来临,而这场改革也将真正对所有的石油人产生影响。
随着联通打响了电信领域混改第一枪后,石油天然气、铁路等领域混改也正跃跃欲试。据悉,近期杭温铁路将承担混改试点任务,民营社会资本方占股51%,合作期为34年。这是继复星等民企控股杭绍台高铁项目后,第二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铁。
在石油天然气领域,11月新成立的中国石油集团电能有限公司近期也宣称申请纳入试点单位。中海油也表示,正研究制定相关方案,加快混改步伐,有望在年内出台混改方案。
此前,三桶油也已经进行了部分混改的试点工作。中石化销售公司引入民间资本,油气管网混改也在去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川气东送管道公司增资引进中国人寿、国投交通两家资本;中石油先后成立了中油资本、中油工程,中海油也在旗下安技油服开展混改试点工作。
可以看出,三桶油在尝试通过小范围、分版块试点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随着年底前公司制改制的完成,混改工作的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从目前已进行整体混改的国企来看,即将进行的混改将与公司发展和员工利益密切相关。
在目前进行混改的国企中,以引入社会投资和员工持股两种手段最为重要。以联通为例,混改后联通先后引入了腾讯、苏宁、滴滴、中国人寿、中国中车等不同的投资者,在提升移动业务发展效率、云计算、物联网、支付金融等方向进行合作,壮大公司发展的新动能。
而三桶油近年来也在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对象,这可以被视为混改的探路之举。
去年,中石油牵手阿里巴巴,双方在互联网支付、电子加油卡、互联网金融、联合营销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而今年,中石化也宣布将与京东联手打造3万家智能加油站,并在非油品类新业务上进行合作。
引入社会资本已成为混改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央企业引进了各类社会资本,二级子企业以下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超过50%并逐级提高。前两批共19家央企混改试点中,通过混改将引入各类资本约3000亿元。
除引入社会资本外,员工持股更是备受关注。据悉,联通混改的员工持股名单将在年底和明年1月之间全部完成,随着第三批31家混改试点单位的出炉,全国共有21个省市126家企业开展了员工持股试点。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三桶油将有望告别传统国企的发展思路,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1 23:50:39 +0800 CST  
本来发一帖,说的话太多,直接审核 不给我过。我大致说一下,以后民企国企交叉持股,即民营资本可以入股国企,国家资本也可以入股民企。谁的股分多,谁自然有控制权,即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学习欧美。以后可能就是,国企会由民资主导,而一些在的民企,也可能由国资主导,比如腾讯和阿里,也可能被国资所控制,而三桶油也可能会为民资所控制。也就是说以后根本没有民企和国企的根本区别,只有民营资本和国营资本的区别。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很多低效率的国企要大裁员了,国企大下岗2.0版就要来了,爽不爽?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1 23:54:22 +0800 CST  
今年,除了金融和文化企业,几乎所有的央企都要改制,由全民所有制改为有限责任制,或者股份责任制,什么意思,就是由原来国家兜底的无限责任,全民兜底的无限责任,改制为有限责任,什么叫有限责任,经营不好,可以倒闭破产清算,而不是象原来那样,年年亏损,年年借银行的钱输血维持。现在就要引入民营竞争机制,国资委由原来的管企业,变成管资本。所谓做大做强国企,指的是做大国有资本,并非是做大国企的规模和发展方式。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1 23:59:11 +0800 CST  
以后,就没有国企和民企的区别了,只要在企业,都是打工,中兴就是一个国有资本控投的民企,估计以后的国企都将是以中兴为榜样的改制。爽了吧?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0:00:48 +0800 CST  
看起来,以后的房地产业不可能会有原来那么大的暴利了。因为一直以来,房地产的高速上涨的根本原因就是民间资本没有地方去,除了房地产可投,其它没有任何渠道投资。产业资本不断的进入将房地产追高,而这一次涨价去库存后就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大改革,当然暴跌崩盘是不可能的,只能说以后涨幅会很小,在房价已经比较高的区域,可以说以后允许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国企混改领域后,社会资本有了更好的去向,就没有那么多资金去追房子了,所以说,看来这一次大涨接盘者,是套在高位上了,估计至少要站岗十年了。这是真的把肥猪杀了。而那些房价尚低的中小城市或许还有一定空间,但暴涨应该很难了。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0:06:01 +0800 CST  
重磅!中石油公司制改制倒计时!“铁饭碗”将成历史!
2017-08-14 21:21 油气改革/IPO/国有企业
近日,中石油召开公司制改制工作视频会,明确了责任分工、操作程序和时间进度,并表明,集团公司及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要于2017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工作。
近3年,中国石油全面深化改革按下了“快进键”:先后组织召开近20次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审议53项重大改革议题,安排部署150多项改革任务。终于在近日宣布将于11月底前完成公司制改制。

8月11日,中石油召开公司制改制工作视频会,会议明确了中石油及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要于2017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工作。
会上,中石油改革与企业管理部宣读《关于集团公司公司制改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解读了有关政策,明确了责任分工、操作程序和时间进度,集团公司及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要于2017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工作。

国有企业改制已近尾声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通知,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国有企业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
相信许多人仍然一头雾水,究竟什么是“公司制改制”?
从全民所有制改为公司制,不仅仅是一个“牌子”的变化。公司制改制在企业组织形式上体现为将依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登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更为依照公司法登记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中石油原本是老牌国有企业,这些年也逐渐建立了市场化的经营机制。近年来,中石油通过压缩法人实体,尤其是中油工程、中油资本等重组上市,完成了大多数子企业的改制。而在11月底,这项公司制改制将从上到下全面结束。

中石油改制之路
在资本市场上,中石油在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将优质资产注入旗下上市公司等方面动作频频。
2016年中石油先后出售所持的南京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株洲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岳阳天然气公司51%股权。上述三家企业在2015年业绩皆为亏损,合计亏损额逾800万元。
进入2017年,中石油瘦身健体的脚步并未停止。年初,中石油先后转让北京中亚时代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成都能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成都天科石油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股权。相关资料显示,上述三家公司盈利能力都较为一般。
而在剥离资产的同时,中石油旗下资产板块也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17年2月中油资本、中油工程重组上市。中石油集团金融板块终于实现整体上市,初步形成中国石油、中油资本和中油工程三大上市平台。中石油的专业化重组初见端倪,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此外,油气改革也成关键。今年5月,油气改革方案公布。意在逐步推进厂网、网销、输配、储运的分离,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
中石油成立了北方、东部、西部、西南等共5大区域天然气销售分公司。这意味着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和销售业务正式分离。值得注意的是,油气改革方案就提到,将分步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
同时,中石油大胆引进民营资本,变革营销模式,去年,中石油牵手阿里巴巴,双方在互联网支付、电子加油卡、互联网金融、会员共享、积分互换、联合营销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
这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到11月底,中石油的“大换血”算是要彻底结束了,石油人也差不多适应了现有的机制。“瘦身健体”之后的中石油,想必也会“旧容换新颜”,让我们拭目以待。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0:23:55 +0800 CST  
顶,希望看到更多见解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2:27:32 +0800 CST  
昨天仔细读了一下,前苏联模式,发现,我们一模一样,除了多一个房地产,其他和苏联模式一模一样。看来崩的那天真的会来。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8:17:37 +0800 CST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实行工业计划,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中文名斯大林模式

别名苏联模式

体制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关键要害树立个人崇拜

模式形成斯大林时期

特点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斯大林模式影响

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评价斯大林模式

它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高度集权模式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误区。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①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似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

②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原因

①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

②思想文化因素: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是其温床。

③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

A、阶级斗争激烈;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需要;

C、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

D、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

④斯大林个人方面的因素: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认识上的失误;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等。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8:21:31 +0800 CST  
看看1965年后,苏联迫于经济压力,实行的改开吧,我d是怎么说的。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8:33:33 +0800 CST  
苏联修正主义

苏联修正主义  苏修是苏联修正主义的简称。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过去“亲密无间”的中苏两党突然翻脸相向,中共批判苏共是“修正主义”,苏共则指中共为“教条主义”,双方起初密函对责,继而公开论战,由意识形态之争发展到指著对方领袖点名道姓地互骂,两党、两国关系遂急剧恶化,终致爆发1969年的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中国从此把苏联视为主要敌人,为了钳制苏联而于1972年与美国复好。“中苏大论战”的遗恨延续了30年,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党的关系才算回归到正常化。事虽不远,如今竟无几人能说得清两党当年究竟有何深仇大恨。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初专用于指责苏联和苏共的“修正主义”、“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等词汇已基本上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话语中消失,这段本来就深藏种种隐情的历史被掩埋得不露痕迹,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甚至可能一无所知。

中文名苏联修正主义

简称苏修

定义

苏修,是指苏共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是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

当时,我国与苏联的争论,相互指责频频见于报端.以下就是于1975年2月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苏修是当代最大的一个国际剥削者>>.

苏修是当代最大的一个国际剥削者



近几年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头目特别起劲地鼓吹所谓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贸易和“经济合作”。他们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编造苏修是第三世界“天然盟友”的神话,俨然以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救世主自居。

但是,谎言终究掩盖不了现实。大量的事实表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是当代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而苏修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它不仅奴役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而且欺负和剥削一些第二世界国家。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最大的一个国际剥削者。



马克思曾经指出:“殖民者把殖民地变成原料产地,并通过不等价交换和投资进行残酷剥削”。在苏修叛徒集团统治下,苏联国内已经全面复辟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规律同样支配着苏修统治集团的行动。今天,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在广大的第三世界,正疯狂地推行新殖民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采取种种卑劣手法,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进行野蛮的掠夺和剥削。

苏修以“无私援助”和“互利的经济合作”为名,大搞资本输出,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命脉,倾销陈旧的机器设备,掠夺原料,攫取超额利润。据不完全的统计,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七二年,苏修向第三世界输出的资本总额达一百三十多亿美元,打进了大约一千个工业企业和其它项目。通过资本输出,苏修控制了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键工业部门。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资本输出的带动下,苏修大肆向第三世界国家推销滞销产品,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间,向第三世界高价出售的工业制成品达一百六十多亿美元,搜刮了几十亿美元的超额利润。通过资本输出,苏修从第三世界掠取了一百九十多亿美元的初级产品,其中原糖近三十六亿美元,棉花二十六亿美元,天然橡胶二十四亿美元,咖啡、可可、茶叶十六亿美元,矿石及精选矿石七亿五千万美元。

苏修进行新殖民主义掠夺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仿效美国的“跨国公司”,在第三世界大力兴办所谓“合股企业”和“联合公司”,进行直截了当的投资,直接榨取当地人民的血汗。目前,苏修同发展中国家合办的这类企业,已经遍及开采工业、加工工业、贸易、运输等重要经济部门。在有的国家里,虽说是“合股企业”,但对方的股份是苏修的贷款,实际上是苏修出资本,别国出劳力而已。苏修通过这类企业,不仅搜刮了大量的利润,而且掠夺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推销苏制工业品。

苏修剥削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不等价交换。尽管苏修口里说什么“互利”贸易,实际上,干起剥削勾当来,并不逊于那些贪婪的资本家。它不仅利用已经存在不等价交换的国际市场价格,牟取暴利,而且通过“援助”、“合作”、逼债等手段,以垄断高价销售工业品和低价收购食品和农矿原料,无耻地剥削第三世界人民。据不完全的材料估算,从一九五五年以来的十七年中,苏修对第三世界不等价交换的剥削额达一百十三亿美元,给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

苏修利欲熏心,但又底子虚弱,资本不足,因此挖空心思,大搞投机倒把,成为一个无耻的国际投机商。近几年来,苏修这种倒卖别国商品、赚取暴利的行径更是变本加厉。不久前,它借西方石油短缺之际,从阿拉伯国家低价购买石油,然后高价出售。为了攫取利润,它甚至可以不顾信义。苏修曾根据协议供给一个非洲国家一批水泥,但水泥运抵后,它竟擅自废弃协议,以高价售给私商。当地报纸怒斥苏修的行为是“不守信誉”的“海盗行径”。

此外,苏修还利用军火交易,敲诈勒索,牟取高利。仅以中东地区为例。到一九七四年为止,苏修对这一地区的武器销售额就达一百三十五亿多美元,每年从这些国家取得了神话般的利润。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之一。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只是力图兼并农业区域,甚至还力图兼并工业极发达的区域”。第二世界的欧洲地区是苏修同美国争夺的战略重点,是苏修力图进行控制和侵略的重要对象。

苏修控制的“经互会”,是苏修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在这个所谓“大家庭”中,苏修利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强制推行“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大搞什么“协调”计划、“生产协作”,建立“跨国公司”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大型的国际垄断组织——“国际经济综合体”,把一些东欧国家的经济命脉,直接控制在自己手中,进行露骨的殖民剥削。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通过“援助”、贷款和直接投资,向“经互会”国家输出了大量的资本。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七四年初,苏修输往“经互会”国家的资本,仅经济“援助”一项就达一百多亿美元,它自吹总共参与了一千三百多个的大型企业和其它项目。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那样:“资本输出的利益也同样地促进对殖民地的掠夺,因为在殖民地市场上,更容易(有时甚至只有在殖民地市场上才可能)用垄断的手段排除竞争者,保证由自己来供应,巩固相当的‘联系’等等。”由于苏修垄断了参与“经互会”的一些国家重工业生产和重要工业原料的供应,因而排除了竞争者,保证了它的工业品市场。据统计,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苏修向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五国销售的工业制成品价值达三百五十多亿美元(其中机器设备占一百五十多亿美元),掠取了近八十四亿美元的高额利润。在对外贸易中,苏修通过所谓“长期贸易协定”,操纵价格,控制进出口的贸易,大搞贵卖贱买,对这些国家进行严酷剥削。据估算,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间,由于苏修不等价交换,使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五国蒙受的损失竟达一百九十亿美元。苏修的头号贸易伙伴东德受到的剥削最为严重,损失额达六十四亿美元。

苏修还通过“生产协作”和“生产专业化”,大量地掠夺东欧国家的农产品、工业原料和日用消费品。

自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苏修从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掠走了九十亿美元以上的初级产品。他们不仅几乎全部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德和保加利亚的铀矿开采,而且疯狂地掠夺这些国家的稀有金属和重要战略原料。捷克斯洛伐克铀矿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保加利亚重晶石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和铅矿的百分之四十九、波兰锌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均被苏修拿走。由于推行“生产专业化”,保加利亚被迫沦为苏修的果菜园。多年来,保加利亚新鲜蔬菜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罐头蔬菜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水果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烟草几乎百分之百,都是供应苏修的。

不仅如此,各种形式的经济、科技“合作”也成了苏修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一种手段。苏修通过这种“合作”,驱使“经互会”中一些国家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为它服务,迫使这些国家耗用巨额资金来发展苏联的经济和技术,并且从中窃取科技资料,捞取实惠。

对西欧,苏修也一直虎视眈眈,力图进行渗透和控制。它向西欧国家拍卖苏联的资源,乞求贷款和技术,利用拉拢、利诱来分化西欧和美国以及“共同市场”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求各个击破。它打着“全欧经济合作”的招牌,扩大同西欧的贸易,以实现向西欧的扩张。近年来,苏修趁西欧国家对石油和其他原料的渴求,高价转卖石油,勒索西欧国家。如西德、芬兰等都是苏修石油的老主顾。但近年来,苏修卖给它们的石油价格提高了好几倍,使这些国家每年遭受巨大的损失。同时,苏修也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诱饵,使缺少能源的西欧加深对苏修的依赖,以便伺机进行渗透。此外,苏修还利用同西欧一些公司合股创办“联合公司”和建立银行网等方式,扩大它在西欧的市场和地盘。

苏修到处进行经济掠夺和剥削,彻底撕掉了它宣扬的所谓“互利”贸易和“合作”的遮羞布,露出了社会帝国主义的真相,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苏修这个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的凶恶面目。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8:35:51 +0800 CST  
苏联解体

二十世纪历史事件 更多义项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联宣告解体,国际共运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 至此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从现实和法律上不再存在。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苏联解体后,分裂出15个国家。

中文名苏联解体

外文名Распад СССР

节 点八一九事件

主要条约别洛韦日协定 阿拉木图宣言

主要影响两极格局瓦解

更多

历史背景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事态过程

各国独立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各加盟共和国独立时间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8:44:34 +0800 CST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上重要的事件,对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苏联这个当时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突然解体的原因也成为了中西方学者的主要课题。大多数学者认为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国内、个人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苏联的集体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国内的众多不稳定因素所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1991年前苏联国内的众多不稳定因素来解释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



戈尔巴乔夫

经济因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重落后,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而苏联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僵化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战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首先,从经济体制上看,苏联的经济体制是基于产品经济观、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指令计划经济。其基本特点是:



(1)企业与国家关系行政化。企业是国家行政隶属下的一个生产单位,经济上没有任何独立性,经营成果最终由国家包干负责;

(2)经济管理集中化和指令化。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唯一手段,而指令又是推行计划的唯一手段;

(3)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的实物性。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不能不加以利用,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实质和内涵,只保留其外壳。这在战争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还是相当有效的,但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上述驱动机制的作用不断衰退,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体制运转失灵。



其次,从经济结构上看,苏联的经济结构是超重型和消耗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在工农业之间的关系上以工业为主导;在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上以重工业优先;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第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生产第一,消费服从生产。重工轻农,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最后,从经济战略上看,苏联的经济战略是粗放型和“数量赶超型”经济,“速度第一”是苏联经济发展的突出战略方针,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主要靠多投入,高消耗来取得和维持的。粗放经济增长的后果,一是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成本过高,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量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这种战略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停滞不前。

在这种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下,苏联的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

第二,货币发行失去控制。

第三,债台高筑。

第四,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总之,僵化的苏联经济体制导致了苏联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进而导致信仰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包揽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党陷入日常的管理工作,客观上削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总的政治领导。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和各级地方苏维埃实际上处于党的直接干预下,有名无实,这样,所谓苏维埃民主或苏联社会主义民主,自然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也就谈不上人民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二)苏共党内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为个人专断、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提供了可能。苏联官僚主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集权,一切权力集中于各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的权力又集中于书记手中,层层集中,逐渐变成个人领导,从而为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使党的机关和组织变为个人的工具成为可能。

(三)人民在这种制度下,离权力越来越远。人民群众逐渐与苏维埃、与国家政权相疏远,而脱离人民群众的国家政权无法体现无产阶级民主的优越性,也不会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支持和拥护,一旦遭遇风浪便难免发生震荡,其履行国家权力的职能必然大受影响,也就失去了这个政权的合法依据,使国家失去了稳定的根基。

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这些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列宁之后,历届苏联领导人都缺乏科学的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问题的解决。他们信奉庸俗的国际主义,对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简单地把民族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民族进程与社会进程看作是同步的,结果脱离了实际, 欲速则不达。

(2)错误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民族矛盾激化的祸根。从斯大林时代开始,民族平等和友好原则就遭到了践踏,大俄罗斯主义盛行, 强力推行一体化,强迫少数民族迁徙,不关心和尊重各个民族的价值,而注重怎样消灭差异。结果伤害了一些民族的感情,种下了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祸根。而苏共领导又长期视而不见或自欺欺人地粉饰太平,致使民族矛盾愈积愈多。最终民族问题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推动下,以民族矛盾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致使统一的苏维埃国家走向崩溃。

(3)苏联领导人由于理论上的贫乏和不成熟,导致他们长期没有认识到国家建制上存在的巨大缺陷。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承认各民族有权建立自主管理本民族事物的机构,各加盟共和国有权脱离苏联。实际上,苏联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他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是没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的。这无疑为联盟的解体预留了一颗定时炸弹。

/P>

思想政策上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首先,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苏共就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

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不符合苏联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的现实;讲“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完全是一厢情愿,反而麻痹了党和人民。有的俄共人士认为,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脉相承的。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一度认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共产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次,苏共放弃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出让了文化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因特网、CNN和好莱坞等思想宣传工具不断的向苏联选出自由、民主的观念,最终导致苏联民众观念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而转向资本主义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对内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

其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人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传的不一样,反而对苏共的宣传产生了怀疑,为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买下了祸根。更为重要的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前一段时期里,雅科夫列夫控制新闻机构和传媒,公开迎合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大肆散布各种诽谤苏共和苏联的舆论,宣扬西方的价值观,鼓吹“全盘西化”,造谣诬蔑、丑化领导人的言论随处可见,却不允许正面意见在报刊上发表,加剧了群众的思想混乱,毁掉了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苏联解体是国内和国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苏联的国内的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是最终导致苏联迅速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政治体制的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滞后性,再加上民族问题处理的不当、思想意识政策上的失败以及党内高级领导干部个人因素等国内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作者:马可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8:50:41 +0800 CST  
或许这就是趋势。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9:33:27 +0800 CST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1][2]

中文名称门阀制度

外文名称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

兴起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大事记

318年

王与马 共天下

收起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後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兴起

政治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门阀。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繁荣

原因

士族制度的盛行,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法令的出台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的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表现

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没落

内部原因

士族自身的腐朽。

外部原因

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

表现

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而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彻底扫荡并结束了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 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也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其实寒士的不平早在战国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所 反映了,《楚辞》宋玉《九辩》:“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算是他们最早 的呼喊。《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则反映了寒士希望改变其地位的要求。魏晋南 北朝时期,在门阀制度下,寒士的不平更为强烈,在诗中的呼喊之声也就更为高 亢。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形象地反映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情况。其六写出自己这一介寒 士的高傲:“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五最后 两句:“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则充分表现了寒士的气概。鲍照也将寒士的不平倾泻到诗中,如“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 躞垂羽翼”(《拟行路难》其六)。[3]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09:34:07 +0800 CST  
全盘私有化对国家不利,事实证明了的。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10:51:23 +0800 CST  
改革是倒逼的,混改的说法2013就有了,直到今年才开始发力,主要是前几年还有点空间可以加杠杆吃空饷,现在杠杆没得加了,被逼迫改革。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10:53:19 +0800 CST  
现在又开始了1998年后的国退民进。国已经进无可进,不退死路一条。毕竟现在不是毛时代,不是一个人想怎么搞就能怎么搞的。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10:57:03 +0800 CST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改革就是打破既得利益,打破谁的既得利益,谁都要骂,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都难,改革也是缓慢的,但社会总是在缓慢进步的。如今大贪官都拿掉那么多,难道这小鱼小虾还动不了他们?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10:59:40 +0800 CST  
未来十年,肯定是放水+国退民进…
楼主 战神天2012涯死  发布于 2017-12-22 13:41:49 +0800 CST  

楼主:战神天2012涯死

字数:30456

发表时间:2017-12-22 07:50:3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30 16:48:12 +0800 CST

评论数:13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