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第一章 云遮雾罩 蜷于沛县的真龙



第一节 不用加工 就是一个励志的神话

公元前259年,赢政出生。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

秦始皇比刘邦,仅仅大3岁。只是因为投胎不同,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就天差地别了。


公元前247年。
这一年赢政13岁。13岁的赢政就已是秦王了。
这一年刘邦10岁。10岁的刘邦,估计只能在楚国的乡间,当一个普通的顽童罢了。


公元前223年。
这一年赢政37岁。这一年,似乎没有必要专门记述。但是,因为刘邦是楚国人,而秦国就在这一年,灭掉了楚国。所以,自然值得专门记述一下。因为这一年,34岁的刘邦,开始成了秦国人。

公元前221年。
这一年赢政39岁,他统一了六国,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这一年刘邦36岁,在此后不久,通过考试,成了秦国的底层公务员。

在此后的十年里,赢政一直君临天下。而刘邦呢?大约一直当亭长。亭长是什么级别的官呢?相当于今天的村长级别吧!因为,县下有乡,乡下面才是亭。

公元前211年,那一年赢政49岁。他死在了沙丘。刘邦呢?那一年46岁,他还在当他的亭长。

其实到此为止,谁也无法把赢政与刘邦,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之间实在没有任何交集,关键是他们的身份、地位,实在相差得太悬殊了。
刘邦小时候就知道,世上有一个叫赢政的人。但是,赢政到死,也不知道世上有一个叫刘邦的人。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5-23 21:13:00 +0800 CST  
大约是在此后不久,刘邦丢了亭长的官职。因为始皇帝刚死,所以天下处于一片不安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押送刑徒去骊山服徭役时,开始不断发生逃亡事件。走出没有多远,刘邦就发现,这样下去,到不了目的地。自己押送刑徒,就会全部逃光的。如果这样到了咸阳,等待自己的,恐怕就是坐牢了。
于是,刘邦就卖了一个顺水人情。总而言之,你们想跑路,就跑吧。我也要跑路了!于是,刘邦押送的刑徒,一哄而散了。但是有十来个人,却决定跟着刘邦一块去逃亡。
这样一来。刘邦这个亭长的官,算是丢了。因为他现在也成了逃犯。于是,刘邦率领一些人,到家乡附近的芒砀山,当山大王去了。

史书上,关于刘邦私放刑徒这件事,记录的非常模糊。让人总有意无意的感觉,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其实,这应该是发生在秦始皇死后的事。


秦始皇死后,整个天下处于一片不安之中。服徭役的人不断逃亡,几乎风怪不怪了。换而言之,在六国故地,臣民的各种消极反抗,愈演愈烈。
而秦帝国的统治基础,就是在人们这种消极的反抗中,渐渐被挖空了。因为,人们用消极的方式进行反抗,就是表明自己的立场,换而言之,他们已不再甘心接受秦帝国的统治了。

在消极的反抗形式中。最低层次的,就是传播各种不满的言论;等而上之的,就是拒绝配合上层的各项工作;在等而上之,就是想办法破坏上层的各项工作。再等而上之,就是进行各种性质的秘密串联。
沛县刑徒在服徭役途中,发生大规模的逃亡事件,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当这种消极的反抗,成为普遍后,自然会有人做出激烈的反抗。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当自己做出激烈的反抗行为时,肯定会有许多人响应自己、帮助自己。

在这种背景下,服徭役人们,开始只是偶尔出现逃亡事件。后来,这种事件变得越来越普遍。发展到最后,人们就不满足于这种反抗了。于是不久后,陈胜吴广也是去服徭役。只是走到半路,他们并没有像刘邦等人,选择跑路。而是选择了集体叛乱。
因为六国故地,各种消极的反抗早已见怪不怪,并且有着明显升级的倾向。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遂让社会遍布的消极反抗,瞬间整体升级成了激烈反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5-23 21:21:43 +0800 CST  
陈胜吴广叛乱那一年。是公元前209年。那一年刘邦也48岁了。那一年,刘邦只比死去的赢政,小一岁。如果刘邦在那一年死了。相信我们翻遍历史书,也不会找到刘邦的任何资料。因为此时的刘邦,实在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刘邦现在的履历,非常简单。公元前259年出生。36岁当了一个村官。大约47岁时,在执行押送刑徒服徭役役时,因为刑徒不断逃亡,无法向政府交差,只有丢官跑路了。此后一年多时间,他领着一百来号小弟兄,到附近的山里当大王。

如果那一年,刘邦死了。相信无论谁,也无法想象。刘邦以后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秦始皇是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现在的刘邦呢?只是一个村官,而且后来连村官也丢了。更关键的是,这个村官,似乎也没有什么过人的道德、文章;也没有干过什么值得一提的大事。

赢政49岁时,已完成了他一系列丰功伟绩,成为一个历史书上,永远无法跨过的人物。换而言之,不论我们怎要样评价他,也不能无视他。如果让一个人写那段历史,却不让他提秦始皇,他肯定会感觉无从下笔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那段历史就是秦始皇帝的历史。

刘邦48岁时,还只是一个村官。虽然,刘邦这个村官,因为拥有极强的首领气质、极高的首领魅力。所以在当地混得非常不错。但是,把当时的刘邦打扁捏圆了,也只是一个县级的大佬。

看刘邦的历史,我感觉最神奇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官,在年近五十岁时,突然走上历史舞台,而且一走上历史舞台,就像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三年之后,就成为时代最风云的人物之一。
刘邦48岁时,从亭长一跃成为传说中的沛公。而他在51岁时,就已成了汉王。当他55岁时,就已成为一个,完全可以与赢政相提并论的伟大帝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5-23 21:24:36 +0800 CST  

这真是一个励志的神话啊。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你岁月蹉跎而一无所成时,千万不要忘了刘邦。你看人家,48岁时,还是一个村官。55岁时就成了时代最成功的人士。

我们看刘邦。
要学历没有学历。刘邦的学历,拿到现在,估计也就是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水平。
要背景没有背景。刘邦祖上三代都是农民,往三再翻三代,估计也是农民。
要资历没有资历。刘邦36岁才考上一个村官,47岁时连村官还丢了,48岁时,依然只领着不到一百个小兄弟混社会。
一个年近五十岁的人,拿着这种学历、背景、资历,继续去追求所谓的成功。相信,谁也会告诉他。你老先生不要痴心妄想了。因为,你老先生,能好好的维持现状,也算不错了。


我相信,看到刘邦48岁时的履历,谁也会说,刘邦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前途了。因为,从哪里看,也看不到他有什么前途。
我相信,看到他51岁时的履历,谁也会说。刘邦应该产生一种“物忌太盈”的感觉。因为,他的成功太快了,也太大了;仅仅三年时间,就从一个村官,成了一个省部级的官员。而且他的年龄也有些大了。所以,他向上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想长久保住自己拥有的一切,似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你看他55岁时的履历,就会发现。什么省部级官员,那就是浮云。因为,刘邦的儿子、侄子、兄弟、朋友、下属,拿出一个,就是这种级别的官员,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远远超过了省部级。
而你再看此时的刘邦,绝对是一个,可以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历史大人物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5-23 21:25:59 +0800 CST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刘邦是一个远远超过秦始皇的人。
秦始皇的成功,是因为他爹是秦王,他爷爷是秦王,他祖爷爷还是秦王,甚至再往上翻三代,也依然还是秦王。秦始皇在13岁时,就是当时天下最有权势的君主。因为,六国侵吞天下之势,已几乎不可逆转了。因为,秦始皇之前的数代秦王,都在不间断的向东方扩张着;秦始皇当秦王时,秦国已成为当时无可争议的、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刘邦呢?显然没有这种背景。我们固然可以说,如果不是天下大乱,刘邦是不会有这种机会的。问题是,天下大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海选PK。而在这种海选PK中,比刘邦有背景、有资历、有条件的人多的是。但是,刘邦却像一匹黑马,三年之后,杀入决赛。成为一方诸侯。又历时四年,与项羽进行冠亚军决定。最后,他终于成了冠军!
这种成功,是绝对货真价实的成功。虽然这种成功,也存在太多的偶然性。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它是相对公平的竞争。在那个时代,什么学历、资历、背景,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任何人都有机会参与海选PK。而且也都有可能进入决赛,也都有可能成为最后的冠军。
关键是,比刘邦有背景、有资历、有学历的人多如牛毛。但是,刘邦却是一路过关斩将,成了那个时代最风云的人物。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5-23 21:32:24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二节 注定无法成为励志神话的刘邦


各朝御用文人,在写本朝开国皇帝的历史时,通常总是一脸的崇敬、赞美。

总而言之,高祖皇帝(或是太祖武帝,太宗文皇帝)英明神武、算无遗策、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勇气、决心、才能。所以,他能开创一代帝国。
再总而言之,高祖皇帝还有一颗伟大的、仁爱的心,有一种拯救世人的信念。所以天下百姓都愿意支持他。
再总而言之,他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从谏如流,而且高瞻远瞩。所以众多优秀的人才,才会纷纷聚集在他身边,供他驱使。
再总而言之,面对前朝的残暴统治,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早早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推翻前朝的残暴统治,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天下苍生。结果呢?在他的努力下,万恶的旧社会被推翻了,而天下百姓终于得到了新生。
当然了,他一生中也犯过若干错误;但那都是他一时疏忽,错被小人、奸臣所误。当然了,他一生中也有若干失败,但那都是他的属下,没有真正理会他的精神,没有真正落实他的精神。

但是,翻开《史记》,似乎有些例外。

在《史记》中,刘邦“好酒及色”,之类的评语都出现了。“刘季(刘邦)固多大言,少成事”的话也现了。
在《史记》中,萧何、曹参等人,最初愿意臣服刘邦,竟然是因为,“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换而言之,萧何、曹参等人,愿意让刘邦成为沛县反秦义军的领衔人物,绝不是因为他们信服刘邦,只是因为他们胆小怕事。换而言之,当时的刘邦,并没有什么值得他们信服的地方。
在《史记》中,刘邦在逃命时,竟然为了让马车可以跑得更快些,就一心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女扔下车。如果不是夏侯婴阻拦,他的亲生儿女,恐怕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更神的事还在于,在《史记》中,刘邦的头号敌人项羽,似乎怎么看,也比刘邦更像英雄人物。以至后世观史者,总会不由自主的佩服项羽,而轻视刘邦。以至人们常常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心慈手软了。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不心慈手软,最后的胜利者,就是项羽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4 20:43:03 +0800 CST  
我们必须得知道,《史记》绝不是汉帝国的禁书;《史记》的作者,还是汉帝国的御用文人。
我这里说的御用文人,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司马迁是汉帝国的太史令,太史令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编写史书。换而言之,司马迁是汉帝国的政府史官,他是代表汉帝国政府在编史。

因为,《史记》中并不是一味的赞美刘邦。所以,我们总觉得,《史记》中的刘邦,肯定非常客观。因为,汉帝国的御用文人,竟然敢把种种大不敬的内容,加在大汉高祖皇帝头上;因为,汉帝国的御用文人,竟然敢把项羽,写得比刘邦更像英雄。所以,我们总觉得,大汉帝国的言论肯定非常自由。

其实,大汉帝国怎么会有言论自由呢?
别的事且不说,就说说司马迁亲身经历的事吧。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受过“宫刑”。太史公犯了什么罪?就是因为太史公说话,嘴上没有把门的。换而言之,皇帝认为这是黑的,他非要说,这个东西并不黑。[注]
皇帝说这个东西是黑的,你竟然说这个东西并不黑。皇帝很生气,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司马迁受了“宫刑”!
如果说这种时代,也能与所谓的言论自由联系在一起。我可实在不敢相信。

更神的事还在于。颜异作为政府高级官员,被汉武帝杀了。罪名呢?就是“腹诽”!“腹诽”是什么罪呢?就是皇帝说了,这个东西是黑的。你虽然没有说,这东西并不黑。问题是,人们却看出来,你心里就是认为这个东西并不黑。
皇帝认为这个东西是黑的,你嘴里不说,心里却认为它不黑。皇帝很生气,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颜异就被杀头了。
如果说这种时代,也能与所谓的言论自由联系在一起。我可实在无法想象出来。

太史公在写历史时,头上一直高悬着一柄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剑。他怎么可能有机会,客观的记录汉朝开国历史呢?虽然作为一代史学巨匠,司马迁会小心翼翼的、尽力把当时历史真相还原给读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司马迁当时的处境,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史记》中的内容。

在那种说错一句话,就会招来灭顶之灾的社会中。司马迁在写本朝历史时,自然会小心而又小心,谨慎而又谨慎。因为,在这种内容上,你一旦犯了错误,就是把自己的头割下来,也未必能赎了罪。 因为,这种事可能是要死全家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4 20:45:00 +0800 CST  
基于简单的逻辑去看,司马迁在写到刘邦时,自然应该把刘邦写得英明神武、算无遗策、仁慈爱民。因为,刘邦是汉武帝的祖爷爷,而且是大汉帝国的“国父”。
但是,我们再深入一思考,就会发现。如果司马迁敢把刘邦写成这样的形象,他的脑袋恐怕就保不住了。
虽然,刘邦的故事,不用加工就是一个励志的神话。问题是,如果你真把它写成了励志的神话。那可要坏事了!

秦始皇说,朕为始皇帝,以后我儿子就是二世,孙子就是三世,这样一直传下去,一直到万世!
结果呢?秦二世就被赵高杀了。赵高让子婴当秦三世。子婴说了,现在大秦帝国控制的地区,就剩下关中地区,我哪有资格当皇帝呢?我当秦王好了。但是,子婴这个秦王,也没有当多久,就被项羽杀了。

秦之失鹿,群雄争相逐之。
陈胜说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刘邦曾说过,“大丈夫生当如是也!”
项羽曾说过,“彼可取而代之!”
剻通说了,秦之失鹿,谁腿长、谁跑的快,谁就能抓住。
早在八百年前,姜太公就说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谁能代表天下人的利益,谁就配执掌天下。

这些话,随便一推论,就会引申出民权的思想。总而言之,什么终身制有理,什么世袭制有理,全是胡扯。再总而言之,什么你老妈被怪物奸污了;什么你老妈生你时,梦到太阳入怀了;什么有人能从你头上看到五彩祥云;什么神秘的老人,说你面相贵不可言;于是你就当了皇帝,那更是胡扯。什么你是皇帝,所以你儿子是白痴、是弱智,是变态、是恶棍,是婴儿、是幼儿,全国人民也得听从他的命令,那更是胡扯。
因为,历史早已证明,谁能当皇帝,那就是看谁的道德高、谁的能力强;谁会玩权术,谁顺应时代潮流。

问题是,在皇权时代,一个人敢这样写历史,恐怕把自己脑袋,把自己老爸、老妈、老婆、孩子的脑袋全交出去,也抵不罪。因为这种罪,估计灭你三族,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4 20:55:00 +0800 CST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迁如果把刘邦写成一个励志神话。问题可大的去了。因为,一个最底层的老百姓,只要肯努力,就有机会成为皇帝;因为,一个人只要聪明、勇敢、代表百姓利益,就有机会成为皇帝。一个人在书中,表达这种观点,不是找死,又是在干什么?
因为,你这样写来写去,岂不是等于说,人人都有帝王相,只看你努力不努力了?因为,你这样写来写去,岂不是等于说,一个人能不能成为皇帝,是现实利益博弈的结果。因为,你这样写来写去,岂不是等于说,只要你愿意努力,你也有机会当皇帝。因为,你看人家刘三,一个农民的儿子,屁也没有一条,最后硬跌爬滚打成了一代开国皇帝。

现代社会,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民主、公仆,所以统治者通常都喜欢恬着脸说,我能高高在上,与我投胎好坏无关,换而言之,我能高高在上,完全是靠我的努力。说得更好听一点,我能高高在上,完全是因为人民拥护我;说得再动听一点,那就是,如果人民对我不满意,随时都可以让我下来的。
当然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傻子也知道。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如果在这种时代,御用文人再给权力者做传记时,就必须得写成励志神话。即使它纯粹就是一个投胎投好的故事,但是你也必须得把他写成励志的神话。总而言之,因为传记的主人公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道德、能力、勇气、信心,更有着愿意拯救国人、世人的伟大胸怀。所以,他取得了成功。当然了,书中也忘了告诉你,如果你能向他学习,也可以取得这种成功。

当然了,在皇权时代,也存在许多励志神话。比如,李世民为了提前接班,就把自己大哥弄死了,把自己老爸逼得提前退休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强调什么血统、投胎,有许多问题是解释不了的。
因为,说到投胎,李世民的老爸、大哥和他的投胎应该没有什么分别啊!关键是,李唐帝国的建立,他老爸、他大哥的功劳,也一点比他差啊!
所以,李唐的御用文人,就必须得把李世民的故事写成励志神话。否则,李世民逼父、杀兄夺位的事,实在很难说得理直气壮。
当然了,虽然为了证明李世民逼父、杀兄合理,需要把李世民的故事写成励志神话。但是,如果御用文人,真的这样一根筋写下去,肯定也是死路一条。因为,皇帝的成功,怎么可以写一个纯粹的励志神话呢?所以,你必须得强调一个故事,那就是在大隋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就有了十八子得天下的流言;虽然大隋帝国杀了不少李姓之人,终于没有阻挡真龙飞上天。当然了,你还得编一些,什么海外异人本来充满信心夺取天下,但是一见李世民,当时就心灰意冷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海外异人只是一条假龙,与李世民这条真龙一比,自然只能甘拜下风了。

我说这些事,只是希望大家明白,御用文人写历史,它绝没有一定之规则,他必须得知道,在什么时候唱什么歌。
就说现在的民权时代,如果你给一个大佬写传记,也绝不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比如,一个大佬之所以能为大佬,就是因为人家有着高贵的血统。总而言之,人家爷爷当过很大的官,人家老爸也当过很大的官,所以,人家现在才可以当这样大的官。这在两晋南北朝时,你这样写一个大佬的成功历程,这个大佬或他的后人一听,都会感觉非常高兴的。如果你在现代社会也这样写,即使它就是事实,你也会吃不兜着走的。因为,这个大佬或他的后人,看你这样胡说八道,肯定会气得直想灭了你。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4 21:29:58 +0800 CST  
我相信,太史公在写到刘邦的传记时,肯定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他把汉高祖写得太伟大了,显然是不行的;问题是,如果他把汉高祖写得太渺小了,自然更不行了。
太史公以前不看皇帝的脸色,随便评论李陵,遂让他后悔一生。如果现在不看皇帝的脸色,随便评论汉高祖,恐怕连后悔的机会也没有了。因为,李陵是什么人?汉高祖是什么人?李陵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汉高祖是汉帝国的“国父”。随便评论李陵都要受“宫刑”,随便评论汉高祖,你想拿一颗脑袋,就赎了自己的罪过,你也想得太美了吧!

太史公在写汉高祖本纪时,肯定详细翻阅了,汉武帝关于汉高祖的所有评论、指示。因为太史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体会汉武帝的意思,在这种问题上,随便乱说,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中的。对此,太史公的体会实在太深了。
从某种意义上,《史记》中汉高祖本纪的基本论调。都是汉武帝的给定下来的;而且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的观点。否则,借太史公十个脑袋。他也不敢把项羽写得,比刘邦更像英雄。因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

太史公为李陵做辩护,总而言之,李陵是一个大英雄。
问题是,汉武帝不这样认为。关键是,汉武帝觉得,你太史公这样夸李陵,好像是在贬低我小舅子(李广利)啊!
于是,太史公马上就身受了宫刑之苦。

如果太史公给项羽作传记,总而言之,项羽是一个大英雄。
问题是,如果汉武帝不这样认,你说会发生什么事?关键是,汉武帝如果觉得,你太史公这样夸项羽,好像是在贬低我祖爷爷啊!
你觉得,太史公全家还能留下活口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4 21:44:02 +0800 CST  
常常有人觉得,太史公之所以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是因为他能够秉笔直书。其实呢,说这种话的人,肯定都不知道,历史学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历史学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尽力保存、还原历史的真相,什么秉笔直书,那绝不是历史学者的主要职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汉武帝明确的说,汉高祖是拯救时代的大英雄,项羽是一个邪恶的、残暴的、阴险的反动派。司马迁非要把项羽,写得比刘邦更像英雄。那他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者吗?肯定不是了!因为,司马迁敢无视汉武帝的最高指示,结果无非是,他永远丧失研究、编写历史的机会;他的人头会落地,他写的书会被焚毁。如果司马迁这样死了,岂非死得比鸿毛也轻?
我们许多人,一说到伟大的历史学者,就会说到什么秉笔直书。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伟大的历史学者,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有秉笔直书的态度。而是他能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保存、还原历史的真相。
许多人竟然认为,太史公最伟大的地方,是他敢于秉笔直书;许多人竟然认为,太史公不肆意美化刘邦,是因为他骨头硬。说这种话的人,肯定连太史公的人生简历都不知道。在那种一句话说错,就可能让人陷入万劫不复的社会中,什么叫秉笔直书,什么叫骨头硬?如果太史公信奉这种话,肯定死得比鸿毛也轻!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4 21:50:10 +0800 CST  
从某种意义上,刘邦在历史书上的形象,就是一个政治牺牲品。
因为,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汉帝国政府在宣传刘邦时,就故意模糊了刘邦的道德、才能。帝国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谁能当皇帝,与道德、才能无关。因为,一切都是天意!
当时天下,比刘邦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多的是,但是,最后成功的人,却是刘邦!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意!因为,《汉高祖本纪》开篇就说了,刘邦的老妈被怪物(据说就是传说中的龙)奸污了,于是刘邦出生了。而且紧接着,各种关于刘邦的神话故事、神奇传说,一个接一个。


陈胜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但是没有天意,终归是徒劳;项羽英雄无敌,但是没有天意,最终只有失败;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遇到刘邦却是处处受制;张良绝胜千里,却是只能给刘邦打工;萧何最初的地位高于刘邦,而且道德、才能也高于刘邦,但是只能给刘邦当下属。
刘邦有过人的道德、才能吗?好像没有!但是,最终得天下的人,却是刘邦。为什么呢?天意啊!人家是怪物(也就是传说中的龙)奸污他老妈的产物,普通人能比吗?人家头上有五彩祥云,普通人能比吗?善于相面的人,一看人家相貌,就知道人家以后贵不可言,普通人能比吗?

刘邦并不会成为一个励志的神话。因为,汉帝国在记录刘邦时,就是要告诉大家。刘邦的成功,都是天意!
问题是,一个人如果相信了天意,还励什么志呢?因为,俗话不是有云吗?“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因为,现代人不是有句话吗?什么好,也不如投胎投的好。你看人家刘邦,那是标准的龙胎。你投胎没有投好,再努力也是没用的。

《史记》刘邦48岁前的历史。对于真正研究历史的人而言,实在乏味的很。因为,它就是由一系列荒诞不经的、粗俗无聊的民间故事构成。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4 21:52:09 +0800 CST  
复草堂春睡早网友:

《史记》是私史非官史。
由于司马迁生前就一直防着《史记》被汉武帝焚毁。他在《报任安书》里说,《史记》写完之后,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司马迁充分考虑到《史记》的内容有批判性,很有可能被武帝焚毁,就安排了一些保护措施。比如说,藏在深山里,你想烧也找不到,就可以流传后世;或者让自己的后人,在一些大都邑里传播,把《史记》流入民间,这样一来,想禁书也不可能禁得彻底———够小心谨慎的!


=================================


(东平王刘宇)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摘于白话《汉书》

这段话写得够明白吧!
《太史公书》是宫廷内的重要藏书,诸侯王想抄一部,也是不被允许的。这本身就证明,《太史公书》是官方认可下修注的史籍,绝非私人所修史籍。否则,为什么《太史公书》会公正式收藏在宫廷之内,而诸侯王想抄一部,都需要向皇帝申请呢?


“班固因班彪所续的前代史不详尽,便精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在此之前扶风人苏朗谎称图谶之事,被下狱处死。班固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立刻赶到朝廷上书,受到召见,具体说明班固著书的本意,而郡也送来班固写的书。显宗认为他很有奇才,便下召让他到校书部,除为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

这段话也写得够明白吧。私修国史,本身就有犯罪的嫌疑。
而且我们可以想象,皇帝看到班固的书稿龙颜大悦,所以班固因祸得福了,如果皇帝看完班固的书稿没有龙颜大悦,班固会是怎样的结局。更主要的,如果皇帝看完班固的书稿,觉得他大逆不道胡说八道,班固有几个脑袋够让皇帝砍的?

认为太史公私修国史的人也不想一想,在用竹简书写的社会中,一个人想写一部《史记》那样的书,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这种工程,想干得人不知鬼不觉,那不是神话吗?

更主要的是,在那种一句话说错,就可能死于非命的社会中,一个人私藏着一大堆可以让知情者全死于非命的竹简(假如《史记》是私自创作,并且随便非议大汉开国皇帝)。就算司马迁敢这样干,他的亲人朋友同事,难道也会支持他这样做?
在我朝太祖时代,某个人天天写我朝开国历史(却全是大逆不道的观点),你觉得可以想象吗?如果他敢这样做事,他的亲人、朋友、同事肯定会玩命阻止他的,因为,你不想活了,就拉着大家一块去死?你还叫人呢?如果他不听劝阻,那就怪不得别人出卖他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5 21:37:29 +0800 CST  
感谢董清婷投、弹指长沟无声、比尔熊、甜度蛹、21tc_bianzhou、楚天公子、枯声、琪琪万禾瞬、color_wolf、草堂春睡早、风飞沙缆、金城锦牛、小柚子1123、无尽的恋、探索求真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三节 走出沛县前的刘邦


刘邦在沛县时的历史,我们很难还原了。因为,历史上除了留下几个云遮雾罩的民间故事,并没有留下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史料。
但是,透过那些云遮雾罩的内容,我们大约可以这样说。刘邦是一个天生当大哥的人。换而言之,刘邦走到哪里,都习惯居中而坐,发号施令。这种气质,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没有这种气质,再有本事,也只能给别人当打工仔。

如果让刘邦自己写回忆录,肯定会说。我不当小弟,已经很久了。
我们翻开刘邦的履历,就会发现。刘邦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从来都是以独当一面的身份出现,换而言之,刘邦从来没有给别人当过助手,他走到哪里,也是当大哥的。再换而言之,刘邦不论投靠哪个人,也会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身份、地位。

刘邦从来没有哭着喊着,要找一个好主公。我们也无法想象,刘邦会悲叹,为什么没有人赏识我、重用我呢?我们也无法想象,刘邦会感叹,为什么千时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呢?
因为,这是小弟们才会想的问题。

小弟就是小弟,小弟不能遇到一个好大哥,永远是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因为,小弟的别名,就叫打工仔。小弟最大的抱负就是,“如果有一个好大哥愿意重用我,我就可以改写历史”。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好大哥重用他,他恐怕只能悲叹,我虽然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也是白搭。总而言之,伯乐啊!伯乐,你在哪里?
韩信就是这种人。
许多人总认为,韩信有机会与刘邦争夺天下。其实呢?把韩信打扁捏圆了,也与刘邦不是一个档次的人。

天生当大哥的人,所关心的事,永远是,如何才能让大家愿意追随我,愿意为我卖命。
就算刘邦会发出悲叹。通常也是这种悲叹。总而言之,茫茫人海,谁才是真正的千里马呢?我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呢?
因为,这才是大哥才会思考的问题。
大哥就是大哥。大哥最大的抱负就是,要收罗当时的最杰出的人才,一块改写历史。如果大哥无法找到优秀的人才,通常只会发出这种悲叹,我虽然求贤若渴,奈何却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人才。

天生当小弟的人,喜欢拿千里马比喻自己。总而言之,他一生的目标,就是找一个好主人。所以怀才不遇,是他们最常说的口头语。
天生当大哥的人,喜欢拿伯乐比喻自己。总而言之,他一生的目标,就是从茫茫人海中,寻找到各种千里马。所以求贤若渴,是他们最常说的口头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6 20:36:18 +0800 CST  
刘邦只是一个村长级别的官,而且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家庭背景。但是,刘邦在众多县领导面前,也永远是一副大咧咧、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样子。这表面上很容易,实际上,它要多难有多难。
因为,一个人没有远远高于众人的官职、财富,走到哪里也这副德性。早就让人收拾得一步一个坎,最后自然会在鼻青脸肿的现实面前明白,凭自己那几斤几两,走到哪里都这样大大咧咧、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有的永远只是苦果子吃。
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在众多比你有钱、有权、有势的人面前,你摆摆这副样子,看看是什么后果?

刘邦只是一个亭长,但是在沛县,却显然是一个大哥级的人物。换而言之,刘邦虽然只是一个村长级别的官员,但在沛县,走到哪里,也是习惯性的居中而坐,习惯性的居高临下、为我独尊。

吕公为什么会选择刘邦当女婿呢?
主要是因为,刘邦那种大哥的派头,让吕公觉得,如果有风云聚会的条件,刘邦就会脱颖而出的。什么吕公会“相面”,本身就经不起推敲。因为,现实社会中,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人会用这种云遮雾罩的方法挑选女婿。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6 20:58:29 +0800 CST  

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你看到一个村长级别的官员,在县里头面人物云集的场合,却是一副牛逼到天上的样子,你也会对这个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这是无法想象的事。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你不妨想一想,你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时候见过这么牛逼的人?我敢说,你可能从来都没有见过!
在现实社会中,永远是职务高的往前站,职务低的往后站;有钱的往前站,没钱的往后站。虽然不敢说,这是永恒不变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个人魅力,没有常人无法想象的自信、能力,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吕公的宴会上,沛县的头面人物,都去给吕公捧场。刘邦突然出现了,于是整个宴会的中心人物,就成了刘邦!
县里的头面人物,在一起参加宴会,一个村长突然出现,中心人物马上就成了这个村长。这个村长能是普通人吗?不要说吕公会相面了,如果身临其境,而且处于吕公的位置,我相信谁也会让刘邦雷得外焦里嫩的。因为,这太神奇的了,神奇的几乎叫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面对此情此景,吕公肯定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刘邦是不是有一个好爹,否则,他怎么就这么牛逼呢?
当他知道,刘邦并没有一个好爹。肯定会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刘邦到底靠什么,在沛县这样牛逼呢?
谁处于吕公的位置,也会想这两个问题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6 21:01:30 +0800 CST  
吕公逃亡到沛县后。沛县有头有脸的人,看到吕公与县长关系非常亲密,所以都主动去庆贺吕公。
吕公宴请众人时,萧何是宴会的总管。 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正厅都坐不下了。于是,萧何就说,礼金不足一千钱的人,就到正厅外面吃饭吧!总而言之“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这种待客的方法,说正常,也很正常。因为现实社会,就是以金钱,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以金钱,衡量人们的身份、地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去参加宴席,通常总是以关系的亲疏,决定上礼金的数目。比如关系亲近,就多出点礼金;关系疏远,就少出点礼金。如果你与他的关系非常一般,参加宴席时,上的礼金却远远高于大家。通常只有两个原因。第一、你非常想和他拉近关系。第二、你非常有钱。除此之外,好像没有别的原因了。
而且,《史记》在说到萧何与刘邦关系亲密时,也说,刘邦远行时。别人都送刘邦三钱,萧何却送了刘邦五钱。“高祖以吏徭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6 21:07:49 +0800 CST  
萧何作为宴会的总管,用礼金多少,区别人们与吕公的亲疏程度,区分人们的身份贵贱,以及愿意与吕公交往的诚心。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错误。
但是,这种作法,用冠冕堂皇的观点去看,就有些太势利了。因为,来的都是客,拿钱多的就是贵客,拿钱少的就是贱客。这叫什么狗屁逻辑?说句不好听的,你亲大爷来了,就因为没钱,你也叫他到外面凉快去?

一方面,刘邦想与吕公近距离接触;二来呢?刘帮肯定也不满意吕公这种待客之道。所以就高呼道,我上一万钱的贺礼!事实上,他一分钱也没有带。
但是,刘邦这句话,却把吕公给惊呆了。因为, 上礼金一千就是贵宾,上礼金一万那是什么概念?更主要的是,一个人参加宴会,随手就拿出一万钱当贺礼,肯定是当地非常有身份的人,因为普通人,怎么可能这样气派呢?于是,吕公赶紧跑出来,恭恭敬敬的接待刘邦。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6 21:11:43 +0800 CST  
看到吕公对刘邦这样恭敬。萧何马上就出来给刘邦解围了。
因为,刘邦说要上一万钱的礼,却是一分钱也带,这本身就是在耍笑吕公,而吕公又因此对刘邦十分恭敬,如果吕公后来发现,刘邦只是耍笑自己。肯定会怀恨在心的!
萧何告诉吕公:“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这实际上是在给刘邦解围。换而言之,刘邦这只是在说大话,您可千万不要当真;更主要的是,刘邦走到哪里,都喜欢这样说大话,所以您千万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但是,吕公不是普通人。所以,他听到萧何的话,不但没有轻视刘邦,反而对刘邦更恭敬了。
因为,刘邦身上那种自信、自傲,是绝对装不出来的。普通人的自信、自傲,常常是建立在职务、财富之上的。换而言之,在某个场合,如果数他钱多、职位高,他的自信、自傲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但是,在一个场合,如果比他有钱、有权力的人,多的数也数不过来,他的自信、自傲,马上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真正自信、自傲,绝不是靠职位、钱财支撑起来;更不是一身名牌衣服支撑起来。换而言之,一个真正自信、自傲的人,即使身份卑微、身上也没有几个钱,而且穿得很普通。也会表现那种说不出的自信、自傲。因为,人家自信、自傲的资本,是人家有着别人没有的本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6 21:21:51 +0800 CST  
我们再看刘邦,进入吕公家后的表现。“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只是一个亭长,但是处于沛县头面人物云集的场合,却是一副牛逼到天上的样子。总而言之,谁也不放在眼里。关键是,人们也愿意接受这种事实。
我们可以想象。在现实社会中,县里的头面人物云集,一个村长突然进来,并且表现一副牛逼到天下的样,会是什么结果呢?不用说,当时就会被赶出去,而且这个村官的职务,也会莫名其妙的丢掉。因为,这是什么场合?你一个小小的村长,有什么资格这样牛逼?

刘邦虽然只是一个村长,但是在县里头面人物云集的场合,却是居中而坐,对谁也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更神的地方还在于,刘邦本人觉得自然而然,别人也觉得自然而然,好像这一切就是理所当然的事。问题是,县里的头面人物汇聚一堂。一个村长就居中而坐,还对大家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这是可以想象的事吗?
我相信,不论谁处于吕公的位置,也会觉得,刘邦绝非池中之物。总而言之,如果赶上风云聚会的机会,刘邦一定会飞到天上的。因为,刘邦当时表现出来的样子,本身就是近于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许多人看书时,常常不习惯想象当时的场景;我们普通人,总喜欢用意淫的观念看问题。所以,看刘邦参加吕公宴会时的情景,只觉得刘邦就是敢说大话。
问题是,我们不妨想一下。县长的好朋友宴请宾客,县里的头面人物都去赴宴,一个村长去参加这种宴会时,会是什么样子?他会是一副牛逼到天上的样子吗?肯定不会!如果放到现实社会中,这本身就是近于无法想象的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3-07-16 21:24:00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555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2 08:59:59 +0800 CST

评论数:40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