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轮回

历史的轮回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中国的人口,是世界最多的。但中国,到现在为止,并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近500年以来,中国一直落后于西方。
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最大的群体,用了最长的时间却做不到世界最强大呢?因为我们走三步,退两步,中国历史,一直处于一个奇怪的轮回圈子中,这个圈子,就是通俗演义中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析这个轮回圈子,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兴亡。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商朝,商朝的兴,没有文字记载,商朝的灭亡,我们通过一部封神演义,多少可以找到点历史的轨迹。商朝,灭亡于他的诸侯国周。
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分封制,因此无数的诸侯,拱卫着朝哥,最底层的是普通的平民,最下层的是奴隶。
演义中的说法,是商纣王荒淫残暴导致商朝的灭亡,可一个人,即使是酒池肉林,就能吃垮一个国家?就是天天宠信美女,一个男人又能用的了多少女人?西歧国的强大,才是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一个政权,欺压百姓,不可能是皇帝,天高皇帝远,普通人哪里就能有机会受到皇帝的欺负啊。欺压百姓的,一定是地方豪强。而当豪强力量强大了,又必然会向中央索取更大的权力,甚至颠覆中央的统治。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3 11:30:00 +0800 CST  
一个国家的建立,肯定是集团利益结合。往往是最高统治者的利益,结合大批豪强的利益而产生的。可国家建立后,所以人都不满足于现有的利益。所以都争着发展自己的利益。最高统治者渴望的是守住现有的利益,扩张国土。这个利益和豪强利益是一致的,因而立国之初,大家都能扭着一股绳,往往这个时候,是鼎盛时期。即使没有扩张领土,消灭旧的豪强,这个利益的真空,也足够新的豪强扩张了。
当开疆扩土不实际了,或者没地方了,或者不划算了。这个时候就问题来了,豪强纷纷向平民,弱势群体伸手,于是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豪强力量越来越强大。中央实力看上去更大了,但对豪强的控制力却减弱了。这个过程大约在立国后百年。这个时期是君权旁落时期,即使皇帝还确实有一定权力,对付豪强也不是得心应手了。
当豪强de兼并到了一定的时候,国家就开始动荡。或者大豪强贵族政权夺利,或者藐视中央集团。严重的干脆开战。
这个时期,有几个现象,弱势群体起来反抗,皇权旁落,豪强争霸,党争派系。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3 11:52:41 +0800 CST  

周朝的建立,是诸侯合作造反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个利益分分配,就很有必要了,于是,于是周朝开始大封诸侯,这也立即埋下了混乱的恶果。
和中国历朝历史一样,立国之初,新的豪强,有极大的空间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因而西周的前面几个君主,都做得比较安稳。所以有了成康之治,四代发展,空间渐渐小了,于是走入le周穆王时代的扩张,国家力量开始衰落,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和西汉如同一辄?
第六代周王,开始了以前土地国有化改为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大家想想,是不是和现在相似。立国之初都想土地国有,几代后,都不得不迁就豪强的要求,开始土地私有化?
到第六代,西周开始急剧衰落。计算西周的强盛时间,大约是120年,从成王到周穆王。
周共王时期,豪强势力开始挤压中央,周朝不得不将土地分封为大夫诸侯,直接统治的地域越来越小了。
历任君主是否英明,其实不过是时势的原因。前六代为什么个个英明,后七代为什么个个昏庸?形式使然罢了。
豪强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了残酷的争权夺利时代,中央的力量,从开始的掌控,变为协调。于是西周从春秋,开始了战乱时代。犬戎攻破镐京后,周王室连协调的能力也没有了,诸侯开始彻底失控,周朝开始进入名存实亡的东周时代。
周朝,名义上存在了快八百年,真正由周天子控制的,不过两百来年,而强盛时期,不过百来年。
中央强大,之后,是豪强昌盛,再后是豪强兼并。再后,就是豪强争夺统治权。这好像是历史共同的规律。
经过多年的混战,豪强开始纷纷被兼并。于是开始了七国争霸的战国时代。
其实就诸侯本身,也一样演绎着这个历史轮回,晋国就是被三家豪强瓜分的。齐国楚国都曾被权臣豪强篡夺政权。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3 14:04:39 +0800 CST  
秦朝所以强大,很大的作用是商鞅变法。
如果没有商鞅变法,那么几个诸侯国常年的战乱,基本上都形成了一个势力的平衡。这个平衡维持了三百多年。
商鞅最大的眼光,是看到了平民的力量。为此,得罪了秦的国内豪强,所以被杀。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没有一个是善终的?因为在豪强并举的年代,你消弱的是既得利益的集团的势力,所以这些实质的掌控者能不杀你吗?
奖励军功废除世袭,极大的打压了大贵族的势力,开始了新的豪强的产生。所以秦开始迅速强大。135年之后,秦灭六国。
秦始王无疑是看到了,国家之乱,其实就是世家豪强之乱,所以开始了大杀宗族豪强的做法。到二世即位,胡亥甚至都没有多少本家了。可惜六国豪强,并不是清理干净,灭掉秦国的恰恰是西楚霸王。大家可能说,秦的灭亡,是百姓反抗秦的残暴统治,而实质是秦一国之力无力压制六国豪强,过度使用民力,导致崩盘。
计算秦自商鞅变法而强大,到大泽乡起义陷入混乱,共计147年。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3 14:21:19 +0800 CST  
豪强混战,西汉建立。刘邦看到了诸侯王的威胁,与诸侯约定,非刘姓为王,天下共击之。他想通过树立更多的刘姓豪强来压制其他豪强,可惜,很快就迎来了七王之乱。推恩令是一个非常具有远见的政治策略,这是这个推恩令,瓦解的豪强势力的聚集和强化。所以西汉刘氏宗族,没有对中央形成威胁。如果这个推恩的政策能延伸到所有宗族豪强身上,我想中国的历史肯定有不同,中华文明轮回的频率肯定没那么频繁。新的豪强,在旧豪强被消灭后,迎来了大发展时期,所以很快就压制了七王之乱。西汉,迎来了前期的文景之治西汉的前60年,是新势力发展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国家达到鼎盛。于是开始了北击匈奴。到武帝死,共计强盛了120年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3 14:30:13 +0800 CST  
这个过程,有刘氏与吕氏的豪强贵族的对决,有刘氏内部的对决,但所有的豪强,都没有实力取得压倒性优势,而且,百姓的利益空间还没有压制的太厉害。所以基本上都是进取时期。刘邦防止了诸侯,刘彻防止了本家,甚至都开始防止了外戚,但西汉终究还是冒出了外戚集团。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3 14:35:17 +0800 CST  
王莽改制,从理论上就不可能成功。
王莽是个儒家思想的理想主义者,他自然是个很有政治远见的哲学家。而且很有威望,权势,很富于人格魅力。更始帝攻城,部下围绕着他全部战死,这和众叛亲离的亡国之君是不同的。可惜,他实质上是个社会变革家。
按一个朝代的兴起规律,是需要清理旧有的豪强势力的,否则根本就没有空间为拥护您的新的豪强腾出发展的空间。一味的调和旧有豪强的利益,始终是不能真正掌控统治力的。
改制的国家有没有成功的?有,就是局部性的国家,通过改制,引导旧势力扩张,吞并全局性的旧势力。商鞅如此,杨坚如此,赵匡胤如此。在中国历史上,统一性的朝代,从来就没有改制成功的可能。因为大贵族不肯。王莽托古改制,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根本性条例是王田私有,以及限田限奴。这从根本上抑制了豪强的发展。所以被所有的贵族反对。而改革的过程被代表贵族利益的执行者变更,由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反抗。所以几乎全国都在反对他。
王莽其实是处在一个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里。一个腐烂透了的社会,你一戳它,连表面的光鲜都做不到了,唯一的方式就是推倒重建。只要不抑制豪强贵族的发展,中国历史,将永远继续这个轮回。官二代富二代不可怕,三代四代五代才是最可怕的,六代后,基本就是社会动荡的炸弹。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3 14:54:18 +0800 CST  
封建帝王,其实都看到了这个轮回的过程,所以他们总想破解这个轮回。
刘邦如此刘彻如此,后面的开国帝王都做过努力,可惜因为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事件发生在他们身后,所以总有历史的局限性。
比如刘邦防止了诸侯,刘彻防止了宗族,李世民防止了关中豪强,赵匡胤防止了武将,朱元璋防止了功臣,满清防止了汉臣,可惜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恩令初步触及了核心,他们却都没有意识到。防止贵族豪强势力的聚集的根本对策是继承权。
财富一代代积累,权势一代代积累,必将危及中央集权。推恩令做不到阻止,但起到了瓦解的作用。如果没有推恩令,刘备就不会埋草鞋了,估计又是一个肚皮可以点灯三天三夜的福王了。
在帝王之术上,做得最差的大概是曹魏和西晋。他们不光不压制豪强,还评什么九品中正制,简直就是自取灭亡。果然,权臣篡位,西晋代魏,而西晋自己,成了历史上少有的,没有强盛时光的统一朝代。司马炎后,就没有西晋皇帝能实质掌权的。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3 15:16:02 +0800 CST  
南北朝时期,是个动荡的时期,北朝就不说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制度的建设,武力第一,所以北朝动荡的很严重,但也能说明,豪强的双刃性,要靠豪强取统治权,又是豪强推翻政权,前秦的奔溃,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内部势力的分裂,北魏的分裂,北齐北周的政权更替,都是一个道理。一要凝集力量,二又要防止力量的凝集,是个矛盾。
南朝的政权更迭,其实就是个武将夺权的时代。和后世的五代十国差不多。
刘裕以北府军起家,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武将出身。可以说,他们都是军国体制,没想过建立长久的统治。但即使是军国体制,一样符合我所说的理论,就是防止军中豪门的过分突出。军力应该分散的掌管到多个军官手里。后世大宋大明的监军制,红军的政委制,美国的文官制,都是很好的制度。当然,越接近现在的制度,借鉴历史的教训就多些,制度相对好些,大宋的监军,过分消弱了武将的指挥权,导致指挥的混乱。做得最好的应该是政委制,可见毛主席确实是个熟知历史的人物。将军队的控制权和指挥权分开,政委负责控制军队,军事长官负责战场指挥。相比而言蒋介石的检察制度就差多了。
因为武将篡权,所以之后的历朝对武将都是猜忌心重重,大宋之后,就没有什么武将有好日子过了。死了的名将才是好的名将。岳飞,袁崇焕,年羹尧,都是要死的,三番,更是死翘翘,戚继光俞大猷,只能主动降身为门下走狗了。即使是开国名将,那也是要死的,赵匡胤还好,解职了事,朱元璋,杀的比较干净。满清即使是宗室,那也是要杀的,鳌拜多尔衮之类,仗打完了,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实这个时候三番未平,康熙就先抢着除了,宁可再培养武将。
武将其实也挺冤枉的,不是他们不忠心啊,是你们自己制度建设不完善,就拿我们开刀,太冤枉了吧。所以宋朝之后,民间多有对武将抱有同情心。说岳全传,杨家将,冤中冤袁崇焕。武侠小说,更是推崇武将。特别是面临外来侵略民族危亡之际,更是渴望名将。
现在看来,自然不必如此了,制度建设好了,自然就不用猜忌了。建国后,主张良将主动不掌兵,做做军事教官,比如办个西点军校什么的,待遇好点,战时启用就可以了。如果争夺兵权的,杀了了事。
因为南北朝时武将唱戏,说武将多点,沿用轮回的道理,其实没有一家做到了百年强盛。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4 11:29:02 +0800 CST  
北魏自汉化改革后,开始了制度的改革,创业艰难,守成更不易,我们所说轮回,其实主要针对守成的。五代十六国,基本都是走同一条路,强化军事,然后,或者被别的军事力量消灭,或者被部下夺权。都没有走在正确路上。
正确的道路应该是恢复民生,吸引流动人口,凝集力量,这点秦朝就做的很好,可惜这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化啊,就苻坚招聘了一个王猛,王猛一死,前秦就出问题了。
在兼并融合方面,蒋介石也做的不错啊,如果他应聘王猛的职位,相信也做的不错,就不知道他会不会甘心做二把手。
孝文帝的改革,均田制是核心。奴婢和平民都可以计口授田。汉化和迁都洛阳,其实就是个吸引流动人口的策略。
相比五胡的打来打去,这个改革,很养民,多年的战乱,北方的豪强,几乎都被扫空了,只剩下些只知道吃人的野人。所以北方新豪强迎来了恢复性大发展时期。慢慢形成了后世八柱国的雏形。
北魏算是北朝一个比较正式的朝代,自439年统一北方起,到534年分裂,也不过百年。
孝文帝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居然在立国百年后,还能过改革成功,中国历史仅见啊,特别是这个时候,还可以计口授田,真不容易多到,当然,和北方豪强的游牧特征有关系。但也在40年后,国家分裂。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家制度,其实最好在立国的时候就开始设立,等国内豪强发展到一定程度,改革,是非常艰难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4 12:03:50 +0800 CST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都没有意识到国内豪强对政权的危害作用,结果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
二代坑爹,权臣坑主,是历史的压轴戏,其实这个危机不是不可以破解的,二代坑爹,很简单啊,分家单过啊,权臣坑主啊,也简单啊,能坑主的权臣,基本上都不是一代发展起来的,起于贫寒的权臣,是怎么都做不到篡位的,根基太浅呗。而一个朝代的兴起,本也有几十年的强盛期,所以一代权臣,很难篡位。(武将除外),
共同的规律就是防止豪强权势财力的过分积累。至于用什么法子,自然可以多样啊。
西方的遗产税,反垄断法,中国的推恩令都是好法子嘛,但都做的不彻底。
北周八大豪强之一,篡夺了宇文家天下,灭掉了北齐。但历史注定,这个朝代是个短命的朝代。
有人说,隋炀帝是个昏君,错了,隋炀帝很多人都说是千古一帝呢,他作了很多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情。
科举制,自杨坚起,到杨广而成型,到武则天而全面推广。在挖掘平民人才,防止豪强垄断行政权放面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自唐朝之后,政权的寿命都大大提高,你以为没有历史原因?科举启用人才,是假,读死书,实在算不了什么人才,但破除豪强对行政权的垄断是核心作用。自唐朝起,贫寒人士开始有了做官的机会。
大运河,交通的作用,对政权的作用大家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时间空间,是个最核心的能力,人类科技的发展无非是对时间和空间能力的提高。山高则皇帝远,行权过的效率和交通能力密切相关。
开拓疆土,隋炀帝亲自领军,灭掉了南朝,震慑了周边少数民族。
为什么最终失败呢?很简单,篡位而得的统治,如果不能及时的清扫旧有的豪强体系,则拥护你的豪强势力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你个人的实力根本就得不到发展。贤明如王莽,也最终失败。杨坚能成功,当时隋朝还处于局部,有空间发展,到杨广,则全国一统,无地可封了。
隋朝旧有的关中豪强,渴望继续发展,十八路反王,没有解决。于是众叛亲离,杨广只有好头颅谁当剁之乐。
关中豪强,是死穴!杨广一打压,立即反了,杨广自己也死于部将手里。英雄,实在是个时势啊。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4 12:48:05 +0800 CST  
关中豪强,牛屎中的屎壳郎。
李唐政权,从关中豪强而来,最后又努力消除关中豪强。
到隋文帝杨坚,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已经发展过了百年,将国家比作一块田的话,这秧苗栽下去已经好久灭有除草了,各方面的藤曼纠缠在一起,早就没有秧苗什么事儿了,而秧苗就是百姓。
而地方豪强,关中的,江南的,都没有剪除,国家政令,到了地方,都难以执行,
杨广征高丽,这么多的名将,这么强大的部队,就是打不赢,无他,豪强不觉得远征高丽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李唐建立,起先清扫了江南的豪强,再灭掉了河北豪强,这个剿灭的过程,也凝聚了自己的势力,这个势力多数都成为了烟凌阁功臣。
为什么玄武门事变是李世民战胜了李建成,因为李建成代表的是旧的豪强,而李世民代表的是新的豪强。征战过程中,新豪强势力已经超过了关中豪强,而且也有部分关中豪强投靠了李世民,所以建成的失败是必然的,即使李渊,也不过是关中豪强的代理人罢了。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清算李建成的势力,而是融合接受?因为关中实力还很强大。要不然,李世民又不贱,被魏征多次骂,还能忍住,那个帝王做的到?魏征自己,其实也有赌气求死的情绪,杀了魏征,关中豪强,就看到了危机了,说不定起来造反,这样就替李建成报仇了。想想李世民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载起的李唐,关中豪强,谁能覆舟?关中豪强。
等到新的豪强,羽翼丰满,李世民开始了对关中豪强的打压。大量开始启用平民各个阶层的人才。我们看看李世民的重臣结构,基本可以看到,李世民起家的占大部,很少有其他的关中豪强,八柱国不见了。后来的都是随他征战的。
这和历史的历代功臣结构差不多,部分旧势力,开始大发展,结合新势力,颠覆原有的势力结构。
对旧豪强打击最大的应该是武则天的科举制。
狄仁杰算是武周时代科举最突出的人才代表。而来俊臣周兴,则是武周高压的显明体现。
并不是武周代唐而激起了旧势力的反抗,主要是武则天的高压,要不然为什么造反的不是李家,而是徐懋功的子孙?王莽代西汉,曹魏代东汉,晋代曹魏,隋代北周,就没见过谁起来造反,偏偏武周代唐有人造反,你以为他们是一片忠心?利益使然吧。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4 14:42:22 +0800 CST  
武则天死后,武家势力并不足以压制各方面的势力,武家和武则天不同,武则天最起码是李家的媳妇,名义上还是能团结部分李家势力,而武三思,则完全失去了李家势力的支持。所以失败也很自然。况且是儿子亲还是侄子亲,武则天自己也很清楚。
唐玄宗的功劳主要是清算武家势力方面吧。他的帝王之术,比他的太宗世民大人差远了,居然敢放任武将掌权,比南北朝稍微强点的是,让武将分散掌权,否则死的更快。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本是为了分兵掌权,可惜到了玄宗,放任了一个节度使实力做大。安禄山做了范阳节度使,开始吞并周围节度使的势力的时候,李隆基就应该有警觉,可惜恋爱中的老男人,脑子不是正常的。让安禄山一人兼任范阳,河北,河东节度使,大大的失去了李唐分兵掌权的原意,自寻死路。
于是节度使制度,成了唐朝灭亡的祸根。相比朋党,节度使制度的危害严重的多。
计算唐朝兴到鼎盛,从618年到741年,共计123年。
安史之乱后,李唐已经失去了对豪强的控制,郭爱打了公主,皇帝也只有无奈的说,打的好,是因为公主不贤惠。实质是对郭子仪的无奈罢了。
玄宗之后的皇帝,未必就没有贤明的,但时势如此,任你通天才干,也无法扭转朋党之争,诸侯割据的局面。历史轮回道朝代的第二阶段,豪强争霸。只要没有一家豪强能取得明显的优势,这个过程就将继续,一般这个过程是百来年。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4 14:44:43 +0800 CST  
代宗曾经想削番,结果引起叛乱,打了五年,剿灭了叛乱,也与诸侯妥协。豪强从政治上取得胜利。经济上,均田制被土地兼并代替,只好在盐税上想法子。780年开始实行两税制,大家注意了,农民起义,黄巢王仙芝,都是贩私盐的,可见地方豪强的下作了。

豪强争霸的结局,一定是百姓活不下去了。这是历史的共性。
豪强的危害,就像是强大机体里面的寄生虫,他们无所顾忌的蚕食着李唐的机体,祸害着百姓,当国家处于危亡崩溃的时候,他们又起来篡夺政权,而且还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指责原有的国家的不仁不义。于是历代的亡国之君都是残暴的,历代的篡权人物都是天命所归,有德之君。如果我们睁大眼睛看看,历代的亡国之君真的就那么不堪吗?
商纣王,除了演义中说他爱喝酒,好像没什么祸害百姓的举动吧。宠信妲己,爱一个女人不好吗?炮烙之刑,比曹操人肉为蒲更残忍?
王莽代西汉,从道德上讲,从政治眼光上讲,他都是难得的好人。汉献帝,智力勇气都不缺,杨广,聪明绝顶,赵佶,艺术全才。崇祯,呕心沥血。勤勉王事。
但当形式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任你才干通天也没有法子,除非你带着枪炮穿越过去。
开国皇帝就这么圣明?
周武王,就没看出什么才干,刘邦,十足的流氓一枚,无才缺德。司马懿,腹黑学祖宗,李渊,好色的草包。赵匡胤,江湖儿女,成吉思汗,草原狼。朱元璋,乞丐和尚加盲流。努尔哈赤,小贩一个。
如果这些人,能称得上人才加上有德之君,那么这个德才也太好有了。
为什么他们能成为一代皇帝?无他,形势罢了。
顺天承运这句话还真的有点道理,顺形势,加上点运气,还有人格魅力。
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应该是五代之前,二代之后的帝王。这个时候,帝王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国家实力得到了发展,而且豪强还没有形成对中央的威胁。五代之后,掣肘太多。
李唐的寄生虫蚕食玩大唐的机体后,开始了争霸立国的时期。于是中国的百姓周期性的迎来了战乱。
武将得天下,除了赵匡胤,其他的都非常迷信武力,轻于制度建设。所以朱温篡唐得天下,到了第二代就没有了。之后的武将,也都走马灯似的轮换。
因为大唐的内乱,北方民族再次得到发展机会。
这里说说,关于民族的看法。
我们习惯上,将汉民族称做炎黄子孙。大家都是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子民。其实这个说法有待于改进。
我们不能都是这两个人生的吧!难道说这么大的部落,就这两个人能生孩子?所以炎黄子孙的说法,肯定是指这个地域的人们的后代。同时代,还有一个没有建立国家的部落,这个部落很松散,叫做犬戎。从人种上说,或者从血缘上说,和炎黄部落真的没什么区别。或者黄帝的部落离炎帝的部落距离,比犬戎还远呢,蚩尤的东夷后来不也并入了汉民族吗?区别是生存的地域。中央区域叫中国,周围区域叫做夷狄。黄帝是城里人,犬戎是乡下人罢了。
周朝叫做犬戎,西汉叫匈奴,东汉叫匈奴鲜卑羯羌羝,其实都是中国古代人民繁殖下来的民族。到到南北朝,南北方民族大融合,北人和南人还真分不清了。比如李世民,到底是哪个民族的?有汉族血统,也有鲜卑族血统。唐朝突厥,人种和中原根本就没有区别,一直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后来的蒙古满族,都是中国北方繁衍的民族,追根索源,都是中华民族。
中国的地域是个相对封闭的地域,北方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西伯利亚,东边是大海,西部是高山沙漠。南方是大海,西南是青藏高原,所以,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里生活的人,其实都可以算一个民族。区别只有西部,因为中亚人口对这个地方形成了渗透。
如果仔细划分,可以分为东亚人口和西亚人口。其他的划的太细,没有作用也没有道理。比如你大和民族,还是炎黄子孙播的种呢。当然大部分还是当地人种。朝鲜,和辽东人口有什么区别,越南,南越时候已经混合了。真的想建议,以后我们填表格的时候,不要设置民族这个栏目,白白的让一个国家的人们生分了。
接着说赵匡胤吧。
赵匡胤是历史上最尊重文人的皇帝。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4 15:55:27 +0800 CST  
赵匡胤是历史上少有的政治眼光独到的皇帝,或者说,是他的丞相赵普的眼光。
他比较全面的看清了豪强对政权的威胁,所以从制度上就开始了对豪强的打压。
首先彻底的清洗了武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武将只有练兵权,根本就没有领兵权,禁军教头这个职位,大概也只有宋朝有吧。这就是练兵权,领兵的只有战时,而且被文官监督,这就是监军。甚至指挥权,都不是可以完全按武将的意思来。大家看杨家将,被文官欺负的这么惨,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这是北宋掌军的制度。可惜这个制度过的太过了,怕狗咬人,将狗的四脚都绑起来,失去了养狗的目的。所以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特差。
反而是地方部队战斗力强些,比如北宋将门钟家军,刘家军,王家军,折家军,杨家军等,带点私军性质的,战斗力还强些。这里可见北宋正规军战斗力差到什么程度了。连地方部队都大大不如。
其次是瓦解外戚宗族势力。
北宋一朝,外戚根本就没有机会做官,自然更谈不上掌权了。演义中说太师权势很大,骗人的,庞太师,哎,这么大年纪的人,都几次被人打了,可怜啊。皇帝的女婿则一定不能参政,弄过的皇帝的女儿都差点嫁不出去。驸马王冼本想当官,结果被当了驸马,失去了做官的机会,回去后,慢慢气死了公主。至于宗族,也是不允许参政的。
其三,不再和前朝一样封高官侯爵了。没有可以继承的爵位,让权臣成失去了根基。所以宋朝的权臣,从来就没有对皇权形成威胁。即使到宋徽宗这个亡国之君那里,他还有对朝政的掌控权。
北宋的豪强控制,做到这么好,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是不是不符合轮回道理了呢?
北宋还是被豪强灭亡的,因为产生了一个赵匡胤根本没想到的新的豪强集团——官僚集团。
赵匡胤对文官好到什么程度?不可因言获罪,大嘴巴苏东坡,换了一个朝代,早庭杖了,就北宋能宽容他,所以一贬再贬,就是不死。北宋对言路的开放,导致这个朝代出现了很多散文大家。
文官的贪腐,也很少处斩的,这就导致了文官集团的胆大妄为。
文官和地方勾结非常严重,大家看过水浒传,几乎每个县官,都和地方豪强勾结渔利。西门庆和县令勾结,李固和大名府尹勾结,太多了,几乎只要当官,就有无数的商人地主巴结,蔡京过生日,天下人都要送礼。宋江是个多大的官?押司,不过是个副科级干部,就有黑社会巴结,有人送钱送女人。
北宋确实不可能被豪强篡位,但文官集团,勾结无数的地方小豪强,已经弄得百姓终究会起来造反的。腐败,让北宋没有力量压制百姓的反抗,更没有办法抵御外来侵略。
对比以前的朝代,北宋做的强的太多,但是,北宋的苹果里没有虫子蚕食,却长满了无数的微生物,最终导致腐坏,外部的女真轻轻一碰,就失去了表皮的支撑。
北宋鼎盛时代应该是宋仁宗为止,前后103年,不过到灭亡为止,皇家都对政权拥有控制力,这也是北宋为什么会有中期的王安石变法。
文官集团,终究还是形成了党争。
开始的党争,是政见不同,无论是新党的王安石,还是旧党的司马光,从人品上都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到了蔡京的新党,则完全是利益之争了。
总计北宋的亡国,其实是文官集团灭掉的,大概是赵匡胤想不到的吧。
至于金兵,实在是笑话,七万金兵就能灭掉北宋,金兵这么厉害,怎么岳飞的地方部队将他们打的无路可逃?
检讨北宋的成败,抑制豪强是亮点,固步自封是缺点。缺乏进取心,一味保守,自然腐烂。文官集团的监察制度缺失。
因为大贵族没有形成,所以北宋的商业氛围非常好,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北宋做到了不允许土地兼并,说不定北宋的寿命可以更长点。甚至说,从北宋开始,中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感谢赵匡胤,感谢赵普,因为他,中国科技在北宋得到了大发展,并差点比西方先三百多年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南宋的制度,没有一点进步,反而是思想上落后。这都是文官集团的绝作。
一个朝代,不在制度上努力,却想着从思想上束缚人民,自欺欺人罢了。
南宋自采石矶大战后,就安心的腐烂了。混了百多年,被蒙古戳破了。
其实南宋还是有机会的,岳飞北伐,赵构因为害怕武将掌权,所以赶紧杀了。太傻了,好歹你也得抓了兔子再杀狗啊。而且这个时候,武将掌权并不是只有岳飞一个啊,中兴不是有四将吗?只要不是让他们形成四番,还是可以好好利用的吧。要是我啊,学习毛主席,四大方面军,不断换将。派些监军政委。四方制衡,还是可以控制的吧。
岳飞也是个傻不拉几的,要是听话,能让皇帝用十二面金牌宣吗?这不是找死吗?你不听,就做不听的打算了,结果又送上门去,真正的政治文盲。
元朝是个特殊的朝代,这个朝代根本就没有适应政治,一味的使用武力。
在清扫中原豪强势力的时候,元朝做的特别彻底。而且废除了科举制度。所以元朝的统治,基本上是蒙古人,蒙古的宗族豪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彻底的挤占了百姓的生存空间,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
这个反抗,非常彻底。从农民到文人。所有阶层都反抗。
蒙古人,完全的忽略了中原人民的生存需求。忽略了中原文人的参政需求。
元朝民间艺术的发展,实在是文人的无奈之举啊。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纯正的农民起来而成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从南方统治北方的帝王。
并不是朱元璋能力超强,形势罢了。
蒙古人,几乎将中原的豪强扫了个精光,本来北宋南宋就已经将大豪强瓦解成小地主,大商人,再加上蒙古人这么一扫。中原地区已经没有谁可以凭自己实力来争霸天下了,所以争霸天下的都是些平民。不管是谁夺得天下,总会起来一个纯正的平民帝王,区别是农民还是渔夫还是和尚罢了。
蒙古人的统治已经没有给百姓留下空间,所以中原一起反抗,不管谁胜利的,都是南方打败北方。所以朱元璋这两个伟大,看上去厉害,实际不过是形势如此罢了。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4 18:12:21 +0800 CST  
朱元璋确实是个文盲,但当了老板完全是可以招聘学问的嘛,所以他很快就学会了帝王之术。比较全面的接受了大宋的政治制度。
朱元璋脸颊瘦长,薄情寡义,比赵匡胤恨多了。本来可以将功勋集团解职就可以了,他干脆杀了。胡惟庸蓝玉案,杀了功臣两万多,开国大将,常遇春,徐达等,也都纷纷送上了极乐世界。
明朝的宗族势力,朱元璋安排的很浪漫,他可以说是历史上对子孙最好的帝王了。要说朱元璋不在乎友情,但对亲情还是非常在意的。明朝的宗室,分封各地为王,有赋税权没有行政权,通俗的说就是你们有吃的权力,有生殖的权利,但没有做事的权利。将子孙完全当作猪来养,不愧是姓猪的。明朝的皇帝,也都比较懒。甚至有几十年不上朝的。
明朝的武将,地位更是低的要命,名将戚继光,只能厚颜无耻的给张居正当门下走狗。
明朝制度,比大宋进步的是监察制度,锦衣卫,东厂西厂,让官僚集团胆颤心惊,所以在文人的笔下是罪恶累累。但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是豪强书写的,是文人书写的,所以他们笔下的喜恶,基本上都是从官僚集团的角度书写的,摸黑帝王,是常有的事情,真的按历史的观点当帝王,估计死的很惨。
除了监察制度,明朝的制度比大宋强不了多少。官僚集团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所以明朝有个很奇葩的利益集团,太监集团。
这个集团看起来很可笑,也很让历史学家齿冷。但从帝王之术来看,非常成功。
因为太监没有继承权。
权臣的成长,如果成长到足够威胁皇权的地步,那是需要根基的,没有几代的权势积累,很难,所以明朝的权臣张居正,严嵩,看上去八面威风,其实政敌很不少,远不够篡位的地步。而太监,既不可能有根基,也因为没有生育能力,不能为后代积累根基,所以权势即使如九千岁魏忠贤,也不可能威胁到皇权。让太监造反,太监自然是不愿意的。皇帝不管怎么放手权力,只要拿回权势,非常容易。这就是重用太监的帝王之术。
但是,和大宋一样,明朝将历史的轮回三个过程,破解了第二部,牢固的稳固了皇权,但第三步的问题,还是一样,所以第一个百年上升,第二百年没有豪强并起,但一样迎来了第三个阶段,民不聊生!
大宋之间的三部曲是,奋发图强,豪强并起,豪强争霸(民不聊生)
宋朝之后的三部曲是,奋发图强,财富集中,行政腐朽(民不聊生)。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5 10:17:48 +0800 CST  
朱元璋确实是个文盲,但当了老板完全是可以招聘学问的嘛,所以他很快就学会了帝王之术。比较全面的接受了大宋的政治制度。
朱元璋脸颊瘦长,薄情寡义,比赵匡胤恨多了。本来可以将功勋集团解职就可以了,他干脆杀了。胡惟庸蓝玉案,杀了功臣两万多,开国大将,常遇春,徐达等,也都纷纷送上了极乐世界。
明朝的宗族势力,朱元璋安排的很浪漫,他可以说是历史上对子孙最好的帝王了。要说朱元璋不在乎友情,但对亲情还是非常在意的。明朝的宗室,分封各地为王,有赋税权没有行政权,通俗的说就是你们有吃的权力,有生殖的权利,但没有做事的权利。将子孙完全当作猪来养,不愧是姓猪的。明朝的皇帝,也都比较懒。甚至有几十年不上朝的。
明朝的武将,地位更是低的要命,名将戚继光,只能厚颜无耻的给张居正当门下走狗。
明朝制度,比大宋进步的是监察制度,锦衣卫,东厂西厂,让官僚集团胆颤心惊,所以在文人的笔下是罪恶累累。但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是豪强书写的,是文人书写的,所以他们笔下的喜恶,基本上都是从官僚集团的角度书写的,摸黑帝王,是常有的事情,真的按历史的观点当帝王,估计死的很惨。
除了监察制度,明朝的制度比大宋强不了多少。官僚集团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所以明朝有个很奇葩的利益集团,太监集团。
这个集团看起来很可笑,也很让历史学家齿冷。但从帝王之术来看,非常成功。
因为太监没有继承权。
权臣的成长,如果成长到足够威胁皇权的地步,那是需要根基的,没有几代的权势积累,很难,所以明朝的权臣张居正,严嵩,看上去八面威风,其实政敌很不少,远不够篡位的地步。而太监,既不可能有根基,也因为没有生育能力,不能为后代积累根基,所以权势即使如九千岁魏忠贤,也不可能威胁到皇权。让太监造反,太监自然是不愿意的。皇帝不管怎么放手权力,只要拿回权势,非常容易。这就是重用太监的帝王之术。
但是,和大宋一样,明朝将历史的轮回三个过程,破解了第二部,牢固的稳固了皇权,但第三步的问题,还是一样,所以第一个百年上升,第二百年没有豪强并起,但一样迎来了第三个阶段,民不聊生!
大宋之间的三部曲是,奋发图强,豪强并起,豪强争霸(民不聊生)
宋朝之后的三部曲是,奋发图强,财富集中,行政腐朽(民不聊生)。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5 10:21:09 +0800 CST  
这两个三部曲,看上去不同,其实是一样的,第一个过程是恢复性增长,不管是豪强,还是平民,都有个发展的空间。所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世态。但恢复性增长后,就开始迎来了土地兼并财富集中,之前的三部曲,是集中到大贵族手里,之后的三部曲,是集中到官僚地主阶层手里,总之,都没有生产者什么事儿。当生产阶层失去了生产资料后,民不聊生阶段就来了。
建国之初的政策,一般都实现了均田制,而均田制被破坏,是第一过程转为第二过程的标志性政策。国家,如果控制不了土地,也就控制不了财富的集中。
其次税收,张居正大概也看到了明朝中期的问题,财富的集中还有个很明显的政策,就是穷人纳税富人不纳税,明朝中期的苛捐杂税多达上千种,这些税种都转嫁到底层下面。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而这恰恰是灭亡之道。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有所缓解。但也没有触及根本。
我们现在的税收,个人所得税,理论上是好的,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基本上收的都是中产阶层的所得,资产阶层de所得,我们国家根本就不收税,而财富集中的恰恰是资产阶层。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超级富豪太过强大,必将对国家中央的政策形成反作用力。
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的制定,可能就要受到大公司,大财团的掣肘,而这个掣肘力形成,必将让经济政策对大公司的偏斜。这又形成更大的恶性循环。为什么我们总强调行政的复杂性?因为我们当初的行政理念,已经不再像建国初期一样,可以依法实行。我们需要更多的考虑大公司的利益,考虑大官的看法,考虑名人的看法。偏偏就是不需要考虑草根的看法。
而恰恰,国家政策的目的,其实就是培草牧羊。草的生长才是为政者的根本。
草肥了,怕没羊吗?羊多了,怕没狮群吗?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5 10:22:15 +0800 CST  
这两个三部曲,看上去不同,其实是一样的,第一个过程是恢复性增长,不管是豪强,还是平民,都有个发展的空间。所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世态。但恢复性增长后,就开始迎来了土地兼并财富集中,之前的三部曲,是集中到大贵族手里,之后的三部曲,是集中到官僚地主阶层手里,总之,都没有生产者什么事儿。当生产阶层失去了生产资料后,民不聊生阶段就来了。
建国之初的政策,一般都实现了均田制,而均田制被破坏,是第一过程转为第二过程的标志性政策。国家,如果控制不了土地,也就控制不了财富的集中。
其次税收,张居正大概也看到了明朝中期的问题,财富的集中还有个很明显的政策,就是穷人纳税富人不纳税,明朝中期的苛捐杂税多达上千种,这些税种都转嫁到底层下面。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而这恰恰是灭亡之道。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有所缓解。但也没有触及根本。
我们现在的税收,个人所得税,理论上是好的,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基本上收的都是中产阶层的所得,资产阶层de所得,我们国家根本就不收税,而财富集中的恰恰是资产阶层。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超级富豪太过强大,必将对国家中央的政策形成反作用力。
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的制定,可能就要受到大公司,大财团的掣肘,而这个掣肘力形成,必将让经济政策对大公司的偏斜。这又形成更大的恶性循环。为什么我们总强调行政的复杂性?因为我们当初的行政理念,已经不再像建国初期一样,可以依法实行。我们需要更多的考虑大公司的利益,考虑大官的看法,考虑名人的看法。偏偏就是不需要考虑草根的看法。
而恰恰,国家政策的目的,其实就是培草牧羊。草的生长才是为政者的根本。
草肥了,怕没羊吗?羊多了,怕没狮群吗?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5 10:22:53 +0800 CST  
明朝政体的构建,接受大宋的教训,想整治吏治,可惜,没有从根子上努力,所以吏治腐败就成了自然,我们看过戏剧四进士。同期的四个好友中进士,一个做检察官,将三个好友全抓了。这是明朝无官不贪的真实写照。
关于爱国,我认为,最爱我们这片土地的,是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草。而不是精英群体。因为草,赖土地而生,即使移植,也未必适应新的土地,所以只能爱这片热土。精英阶层,往往是我们这块机体让他们壮大后,转而寻找另外一块让他们继续强大的土地。他们具有迁徙性。国家,他们也爱,但那是他们争夺利益的寄主,万一争不过,自然就选择出走了。汪精卫当初多么爱国啊。说到草根与精英,多说了几句。
楼主 闲时看看书吧  发布于 2017-02-05 10:23:28 +0800 CST  

楼主:闲时看看书吧

字数:160456

发表时间:2017-02-03 19: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2 19:14:10 +0800 CST

评论数:20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