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笔记——晋

本文的起因绝不是本文,为寻找素材而翻开晋史,繁杂的人物关系几乎令我掩卷,于是取出笔写写划划、图例分解,友人诧异询问,未见得读个小说也要做笔记?

是的,做笔记。

这不是一本严谨的、试图挑战学术的巨著,只是闲情偶寄,在古旧的文字间摇晃着大头细数前人得失。

历史的真奥在于,它总是不断重复出现,许多人都知道,但没人能阻止这种重复。这大概是应了“身在此山中”的魔咒,人在历史的洪潮里,必须学会顺势而为。



序言

关于人性自由的论断有很多,但我以为,今时今日若重(chong)提对自由的倡导,就一定不能遗忘一个时代——魏晋风流的时代。特立独行的当代年轻人,若是能够回顾那段历史,还会觉得自己是独特无伦的吗?狂狷之态,舍晋其谁?

然而,两晋时期并不美妙,非但一点不美妙,那更是一个极端残酷、真正视人命如草芥、苍生如刍狗的时代,是百姓飘零无依、汉胡以血泪铸就融合的时代。

正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晋代祸乱最盛,我华族所受欺凌再也没有比这更多的。宽袍广袖的名士们挥动着玉柄麈尾、高谈阔论的时候,可否想到大厦将倾、累卵已危,同舟共济的航船眼见着被淹没得只剩下孤独凄惶的桅杆顶!

有时候,我在想,自由就像风筝,无论它想要飞得多远、多自在,一条绳儿总是拴在尾巴上的,紧了,风筝飞不高,松了,风筝会掉落。没有那条绳儿?那也就没有风筝,没有飞翔了。

人也是这样的。

自由是个好东西。

无限的自由,取死而已。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06 00:51:00 +0800 CST  
第一章:司马氏称帝

参与人物

主角: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

配角: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璜(后更名为奂)

龙套:曹爽、贾充、成济

(一)三代人的铺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事件总是惊人相似的,此种相似并不因为年份的久远而有所回避,朱元璋火烧陈友谅的时候,倒霉摧的汉王一定没能梦回三国,同理可鉴,魏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滔天却始终未称帝,他为儿子铺下层层基石,一场禅让来得那么众望所归、顺理成章。

司马氏所做的铺垫则更足,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到司马炎,经历了三代四人,在反对声与拥护声交错织就的层层音网中,诸位司马们沉默而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那目标是皇位。

属于司马家的显赫宝座!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一句三国时代的名谚,意思是说连路人都知道司马昭想要谋反——当人人都知道你要谋反的时候,你却硬是没有反,这也需要大大的本事!

既要有控制局势、反对反对者的能力,更要有看清形势、挡住诱惑者诱惑的定力。

事实上,司马氏欲取曹魏而代之之心,早在司马昭之前;篡魏之势更已经营三代,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满朝公卿都靠着司马这颗大树好乘凉,所有人都在看着。

看你起高楼,看你楼倒了;或是看你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造反这种事情,结局但取两头,没有中间。

不成功,便成仁!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06 00:58:43 +0800 CST  
(二)大家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士,出自名门,据说祖上乃是帝高阳之子重黎(这个数典认祖就太遥远了,未必我们就不是炎黄的子孙、高阳的亲戚?),周朝时这一族中有人担任司马一职,后以官名为姓氏,是为司马。

细数下来,司马一家能人辈出,汉末动荡,各世家大族俱都乘势各有作为,司马氏也不例外,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做过京兆尹、祖父司马俊担任过颍川太守、曾祖司马量曾任豫章太守、曾曾祖司马钧任征西将军。一言以蔽之:此乃一门高官显贵是也!

这是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的: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若非如此,刘备光着膀子扯大旗的时候何至于要牵上中山靖王来做虎皮?未必当年刘邦斩蛇起义也给自己寻了个厉害祖宗?

无论在哪个年代,拼爹拼祖宗都是有必要的,这是个资本与智本原始累积的过程,从优生优育学的角度来说,也只有世家大族,才更有可能聚集优良基因,并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予以呵护、培养,进口奶粉啊、有机蔬菜啊、跑步鸡啊、走山猪啊不要太多哦!

司马懿少有美名,既博学又聪敏,当时还在作司空的曹操听闻,想要征召他作官,司马懿却不愿意(估计是嫌官儿小了),装作风痹之症(据说是痛风,但我看着倒像是中风),在家猫着。众所周知,曹阿瞒做人一向是很横蛮的,你说我就信?你当你脸子够大呢!当天夜里阿瞒派人前去围观,司马懿不动声色,你来看,我挺着,“坚卧不动”,咱年纪轻身体倍儿棒,绝没有尿频尿急尿不净的毛病,看谁熬得过谁!

四目相对,屏息凝神!

估计最后那探子没能挺过司马懿,回去向曹司空汇报,那要不是个瘫子,就一定是个疯子!

此事不了了之。

但未必你以为司马仲达就此逃脱升天?

曹操做丞相之后,再次征召司马懿做文学掾(大概就是教教书、管管礼仪什么的),还让人摞下了狠话:若复盘桓,便收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小子要再推三阻四,直接逮大牢里去!

识时务者为俊杰!

年轻的司马懿俊杰了!

由此观之,司马懿这人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能忍。

《三国演义》里有段很出名的故事,正史亦有记载。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干架,孔明数次挑战,仲达就是不理会,孔明急了,惯性作风地来了招损的,给仲达送去全套的花衣花裙花裤裤,意思是小样儿,不敢应战就做女人去吧!

做女人,在那个年代无疑是对一个男人最大的侮辱,打人不打脸,猪哥一向惯性打脸。

不过,这招在司马懿这儿不管用,估计他练的是乌龟神功第九重,面对羞辱硬是没半点反应。把猪哥气个半死,吐血三升又无可奈何,最后一病不起,竟然就此撒手人寰。

以上这段故事脍炙人口、诸君都是耳熟能详的,不过,与《三国演义》中略有出入,据《晋书》里记载是这样的:“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

我大概陈述一下《晋书》中对这件事陈述的始末,诸葛亮赠衣示威,司马懿还是颇有反应的,不仅很生气,更向远在千里外的魏明帝曹睿报告,要与诸葛村夫一决雌雄,看看到底谁才是那套衣服的主人!

气势汹汹的请示报告被无情驳回。

硬骨头(骨鲠臣)的卫尉辛毗也拿着信物匆匆赶来节制。

正当司马麾下众将士觉得满腔怒火无从发泄之际,诸葛再次叫嚣着挑战,司马领兵欲战,辛毗守住大门口,拿出堪比尚方宝剑的信物晃了晃,神威凛然。

司马心领神会与辛卫尉眨眨眼,随即回头宣布:解散吧,天子有旨,该干嘛干嘛去!

切!

狡猾大大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富有默契的配合战,不仅是司马与魏明帝的默契,也是司马与辛毗的默契,是魏明帝与辛毗的默契。

唯有智识之人才能领会其中玄机。

这出闹剧传到蜀军营中,姜维大呼可惜,攥着拳头直嚷嚷,差点儿就把司马老儿引上当了!

猪哥晃一晃羽毛扇,轻描淡写道:“这家伙又拿人开涮呢!老狐狸本来就不想打,假惺惺来这么一出,不过是稳定军心、夸耀武力罢了!他的对手可是我,哪里还有千里请战的搞法?”

果然应了那句老话,最了解你的人是与你严阵以待的敌人。

诸葛与司马,这双老对头,真正是知之甚深!

诸葛亮未必不知道司马懿是极能忍得的,但他仍然要赌上一把,压的就是群情激愤。司马懿化解得漂亮,轻轻一招四两拨千金,自身威望不减,坚守不出的目的也达到了。

所以说,司马懿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胸有城府、智谋深远。如果说以上只是小智,那么在司马懿追随曹氏父子的若干岁月里,他所展现的就是大智、远智,是在洞察时局之下做出的准确判断。

司马懿曾评价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这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司马懿自己的性格特点:见机而动、果敢以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不符合司马懿的想法,他会更实际一些。在时机未到时,他会是最驯服的忠狗;时机一到,为握大权在手,不惜踏着尸血前行。

这是司马氏家风,不仅是司马懿,在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身上,同样得到体现。

在司马懿晚年时期,曹爽等人把持朝政,司马懿再度装病,河南尹李胜前来拜访时,看到司马懿连衣服也穿不上,须得旁人伺侯,婢女给他喂粥,老头儿哆哆嗦嗦地吞不下,流得衣襟上到处都是。李胜循例汇报些事情,司马懿更是装聋作哑,指东打西,龙钟老态惟妙惟肖。

李胜从司马家出来之后,先是小碎步地矜持着走了两分钟,随即按捺不住,欣喜若狂地欢脱奔走,他用一种兴奋而颤抖的语调告知曹爽,那死马老头儿跟死只差一口气(尸居余气,形神已离),放心放心,大事可成矣!

好吧,这一放心就真的放心了,不久之后曹爽被灭,其党羽尽诛。

司马懿靠着自己逼真的演技和老谋深算的头脑,再度获胜!

鼓掌吧,向这位古来稀的影帝致敬!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司马老先生

——不以位尊位卑,我就一忍者神龟。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06 01:01:20 +0800 CST  
(二)稳重的继任者

司马懿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是在付出多年的努力之后,披荆斩棘,一步步攀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司马懿的成功与魏文帝曹丕对他的信任和重托莫不相关。

魏武曹操还在世的时候,曾怀疑司马懿有不臣之心,据说是相面相出他有狼顾之相。曹操曾背地里提醒儿子丕,对这老小子得多加防备,年轻的曹丕微微一笑,信任如初。在黄初六年,魏文帝(曹丕)征吴期间,曾对司马懿言及:“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抚军指的就是司马懿,曹丕此言,无疑在以半壁江山相托。而魏文帝临终托孤时,指着曹真、陈群、司马懿,对太子说道:“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魏文帝是真诚的,在他对待自己的兄弟决绝而狠辣时,他却一直善待着手下这位能臣,而司马懿也用实际行动回报知遇之主,终其一生,司马懿未反。

《晋史》中对司马懿的评价,认为其欺伪以成功,“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于后代”。但我认为,当年的司马懿是真的没想那么多,没想过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登上帝位。他对魏室,是忠诚的。这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的品性,更是个时机问题。

时机未至,不可妄取;时机若至,不可不取。

见机而动、果敢以决——这大抵便是司马一家的处世哲学。

公元251年,七十三岁的司马懿病死于京师,魏帝素服临吊,效仿霍光旧事厚葬之。

司马师,字之元,司马懿长子。

如果说司马懿的特点是隐忍而狡猾,那么司马师则没有乃父那样突出的表现,他更稳沉、可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结合一些事例,我大致勾勒出此人的轮廓:沉毅寡言、阴鸷狠辣、纯孝可嘉。

事例1:高平陵之变。

这次事变是精心策划的产物,是敌我双方多方角逐的结果,不仅是智力、势力更是心力的较量。关于这场阴谋如何布局,司马懿时常与司马师谋划,而司马昭则并不知情。那一年,司马师41岁,司马昭38岁,兄弟二人都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少年,也不是热血冲动的青年,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各自的气质雕琢得已似浑然天成。

是该被托付大业的时候了!

事变前夕,司马师寝食如常,司马昭则有些坐立不安。此事载于《晋史》,对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的评价由此高下立见。

从事变前后的反应来看,司马师心里是藏得住事儿的,能藏事儿的男人,虽然看似有几分木讷,实则坚稳可靠,而像司马师这样手掌兵权、屡历战事的男人,恐怕又不能用木讷来形容,他有一种无形的霸气,大音希声。口舌乃是是非之源,话少并不代表心里的盘算少,并且往往与之相反的,话少的人,点子多,特别是鬼点子。

在未知的某段时期,司马师暗地里养了三千死士,一夜之间,这些死士像是从地底冒出来一般,配合着军队占领京师、占领皇宫,而此时司马家的对头大将军曹爽正在陪着皇帝扫墓,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除了束手待缚之外。

所有反对者在那局势变换的瞬间都闭了嘴。

隐藏实力,蛰伏以待,司马家的男人实在玩得精彩。这样的计策安排,相当符合司马父子的秉性。

咬人的狗不叫,而司马师,那是匹狼。

试想一下,无数个月光与星辉都有些黯淡的夜里,一只眉梢微白的老狐狸,一只黑色、冷傲的青年狼,一个面带微笑,一个面无表情,沙盘演练之间已经敲定了整个魏国的命运。

一个字:酷!

阴谋家理当如此!



注:高平陵之变: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事例2:废曹芳、张氏。

如果说司马懿的隐忍,多少带了些表演性质,演的人惬意,看的人热闹,起伏承转之间,大家都过足了戏瘾。与票友父亲不同,司马师是个稳重、寡言的大哥,他缺少表演天赋,甚至连他的同母弟弟司马昭都能够睁大眼睛,无辜地反诘一声“皇帝被杀了?抱歉,我真不知道,我回去一定调查,严惩凶犯,绝不放过!”

这样作伪的事情,司马师已不屑做。

扫除了可能的阻碍之后,司马师做事更加大刀阔斧,面对阴谋,大阴谋家处理得游刃有余。

正元元年春,魏主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用太常侯夏侯玄代替司马师辅政。不知道这群人如何商量的,消息一早被对手获知。

开玩笑,司马师可是能够暗中养出三千死士、瞬间占领京城的主儿,这种黑道大哥的派头,未必你以为他没有派点刺客、暗探什么的紧盯着你这一坨人?

司马师不是曹爽,不会看轻对手而葬送自己;李丰等人也不是司马懿,做不到倾情表演之下掩藏霍霍杀机。

这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在对决。

结局毫无悬念,司马师先发制人,杀李丰、逮夏侯玄、张缉等人,皆夷三族,旋即又以太后名义废曹芳、张氏。每一个专横跋扈的大将军身后,多半都蜷伏着一对瑟瑟颤抖的年轻帝后。

废主另立,已经成为权臣的一种惯用手段,司马师之前有无数,司马师之后仍有无数,而在每一次废立的过程中,无数人头落地,无数家庭破碎支离!

司马师是狠的!

不狠不足以成大事!

他若不狠,别人会对他更狠!

军政家庭出身的男人,做不到天真仁慈!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06 11:46:50 +0800 CST  

事例3:司马懿与老婆张春华吵架事件。

张春华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兄弟以及南阳公主的老妈,早年颇得司马懿敬重,到中老年时期,柏夫人得宠,张春华想见丈夫一面也难。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色衰爱驰吧!女人的悲哀在于此,男人的悲哀也未始不在于此。自始自终、从一而终的爱情,未必不是世所追求的最美好?

有一回,司马懿生病了,张春华前往探视,也不知道她这老公搭错哪根筋,说了这么句话“老物可憎,何烦出也”!

这话忒不留口德,换谁谁都得生气。

史书记载“后惭恚不食,将自杀,诸子亦不食”,我以为,司马老夫人惭恚的可能性不大,这也是个坚强得狠辣的女人(所以能生出那般心脏强大的儿子),不太可能因为别人的过错而惭恚到自己头上。绝食,她是在跟丈夫比狠,至于捎带上儿子、闺女,这在她意料之外、但更在情理之中。

司马师是嫡长子,张春华又是他亲妈,可以推想,绝食的诸子中,恐怕他就是领头人,并且是坚定不移的领头人。

其实,读到这里我颇有些废解,在那样的父权社会里,很难想象父母起争执的时候,儿子是铁了心站在母亲一方的,若要讲什么伦理纲常,司马师这种举动无疑不妥?按照儒家那一套,他大概应该是苦口婆心地劝慰母亲不要与老父作对,用作儿子的特权威胁母亲赶紧顺从、该吃吃该喝喝别找不自在。这才是正确的作法。

怎么能领着一帮弟弟妹妹用行动声援母亲呢?

最多也就带着弟妹在老父亲面前哭哭啼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好说歹说劝得老父给个好脸,多少对母亲顾上一顾。

——哦,抱歉,这种拖泥带水的做法不符合司马家男人的秉性。

所幸,这是魏晋时代,这个时代干出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儒家在这个时代不好使,这是个性自由的时代。

司马师跟他老妈亲,估计也不大瞧得上老爹移情别恋的行派,感情上偏向了老妈,行动上也就放肆了。

据说,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治家还是很严的,“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老爹如此,司马懿对待子侄估计也不会太放纵,从司马师稳沉的性格也可见一斑(家里的长子大多更沉稳,因其责任更重)。

然而,司马师还是霸气地放肆了。

静坐以示威,绝食以明志。

这种冷暴力其实是很具杀伤力的,尤其,当他是玩儿真的时候,格外霸气!

毫无软弱之态!

这种放肆并不是做做样子,更加不是无成效的虚架子,连司马懿也跟人嘀咕“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这话听着好醋好酸,未必不是老头儿在撒娇抱怨?儿子亲娘不亲我,太伤心太伤自尊啦!

《晋史》中有这样一句“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虽然只是简短一句,但众所周知,史书用笔多半是简练有力的,纵然一桩倾国覆家的大事,也可能就寥寥数语。史官的笔不作无用的记录,专门点出这一点,当然是因为司马师在“孝”的方面表现突出。结合前面的事例,或许居丧期间他又有什么悲切至情的大举动也说不定。

对于孝顺的男人,尤其是孝顺母亲的男人,我大多是容易有好感的,唯怀感恩之心对待父母,这才能称其为人,才配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尊敬。

司马师结局:

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司马师平缓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无数次征战之后,他终将取曹魏而代之,也终将吞并吴蜀,他干的事情与侄儿司马炎做的没有多大区别,他会成为一代开国之主。而没有怕老婆缺点的司马大伯,极可能避免了亲王混战、外戚专权的局面出现,晋朝的历史也许会更长,民族大动乱、大融合也许不会来得那般惨烈。

但,没有如果。

公元255年,司马师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途中因为眼部长了肿瘤,动手术之际,文钦之子文鸯来攻,司马师受惊目出,不久后崩逝。据《晋史》记载“惧六军之恐,荤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

坚毅若此,司马子元值得一揖。

无关立场,这是真汉子应该享有的尊敬!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06 11:47:11 +0800 CST  
(四)皇帝与臣子的恩怨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顺利接替其成为大将军,执掌军政大权,司马家依然威势不倒,曹家的小皇帝依然需要看其脸色行事。在这样畸形的君臣关系下,恩怨斗争难解难分,曹髦不是懦弱、乖顺的汉献帝,对于未来,他仍抱有希望,且敢于反抗。

然而,谁又能说,这种反抗就是勇烈、有价值的呢?

飞蛾扑火,其情可悯,其行蠢!蠢!蠢!



第一回合:司马师之死

地点:洛阳。

髦(忐忑):听说……你哥病了?不去看看?

昭(平静):臣遵命。

司马昭遂自京都省疾。

髦(心中比V):哦耶!



地点:许昌。

髦(诏书,试探):听说……你哥死了?不多守守?

昭(平静):臣遵命。

天子遂命司马昭镇许昌。

髦(再V):哦耶!



地点:许昌。

髦(诏书,催促):尚书傅嘏,速率六军还京。

嘏(狐疑):臣……遵命。

嘏与昭迅速咬耳朵。

昭(边听边点头,嘴角勾出一抹冷笑):恩哼!


地点:洛阳。

髦(踱步,复忐忑):傅嘏到底能不能把兵给我带回来?带回来之后呢?下一步怎么办?这么多兵该分给谁?

或者,死司马不肯把兵交出来呢?惹毛了他又怎么办?不怕不怕,他人在许昌,揍不到我的!

太监某甲(慢条斯理):启禀皇上,尚书傅大人入宫求见。

髦(惊讶):这么快?正念叨着呢,快宣快宣,正好同我讲讲——呃~司马卫将军,你……你怎么回来了?

傅嘏、钟会随侍司马卫将军身侧,宛如左右护法金刚。

髦(呆掉):……

昭(翻目):傻冒儿!



第一回合:司马二完胜!

评价:时髦你觉得自己做得不动声色、十足高明?

NO!

小阴谋太明显了,简直也是那啥啥之人,路人皆知!

金牌急召什么的,褫夺兵权什么的,只能唬弄岳鹏举这样的老实人……

一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自己的子弟自己的兵;又有一说皇帝是面挡风遮雨的旗,随时随地攥手里。

司马昭这样的政治风云人物,是不可能犯下低级错误,交出兵权、远离皇帝。

无兵不能自保,小皇帝跑远了,更会惹出是非的,自始至终,司马昭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后面还会谈到他与小皇帝是如何的不离不弃。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12 19:30:11 +0800 CST  


第二回合:加官进爵



时间:正元二年。
髦(眉头一皱,心生一计):来人,宣旨。

……(省略废话)

进司马卫将军昭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中,辅政,剑履上殿。

……(省略废话)

昭(老神在在):谢谢,不用(帝固辞不受)。



时间:甘露元年。

髦:加大都督,奏事不名。

昭:固辞不受。

髦: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

昭:固辞不受。



时间:甘露三年。

髦:封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赐八郡七百里地。

昭:固辞不受。

(九次)

髦:增邑万户,食三县,诸子皆封列侯。




时间:景元元年。

髦:复命帝爵秩如前。

昭:不受。



髦(抓狂):死马死马你到底想怎样怎样怎样啊!

昭:小样儿!

髦:怎的?

昭:别把哥放火上烤,哥不吃这一套。

话外音:孙权被魏武曹操一顿胖揍后,操曾有一言以赠之“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此刻的状况多少有些相似哩!司马子上多半是记得曹家的黑历史的,曹髦呢?

名利诱惑之下,司马子上仿佛是无动于衷的,老天爷才知道,他是用了多大的毅力才能克服对红烧肉的眼馋!如果晋王爵位只是一碗粗粝的红烧肉,最高处那只孤独的宝座,无疑是极品的熊掌燕窝!

未必最可口,但一定是最好、最贵、最对的。

为了它,忍耐吧!

忍耐,是司马家的传统。


第二回合:司马昭完胜。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13 17:43:17 +0800 CST  
第三回合:奉天子以平反

诸葛诞反了。

髦(目中闪亮着胜利的曙光):大将军为国事操劳,前线艰苦,勿须惦记。

昭(稳若泰山):别客气。

髦(执手相望泪眼,深情状):大将军走好,大将军不送,愿大将军凯旋而归。

昭(攥住不放):小老弟,忘记通知你,太后下诏,平反之路,你我同行。

髦(大惊失色):……

昭(笑而不语):……

髦(腹诽):鬼才要同你上前线啊!

反抗无效。

秋七月,奉天子及皇太后东征。

评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曹操的时代;对于此刻的司马昭而言,皇帝不是能够挟之以令诸侯的旗帜,但绝对是一个可以随时生出乱事的祸根,就在几年前,李丰等人那场未成功的政变犹令司马昭警惕,现在远不是可以放轻松的时候,为防后院起火,怎能不带上这宝贝疙瘩?但他借口却寻得好,列举出汉祖、光武、明皇帝等人,以示御驾亲征的诸般好处。未必子上不知,汉祖刘邦那场尴尬的白登之围?所幸这只是借口,一切早已安排妥当,皇帝并不需要被说服。

第三回合:司马昭未雨绸缪、料帝先机,简直胜得一塌糊涂。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14 15:47:18 +0800 CST  
第四回合:孤注一掷

——青春期最后的狂燥

时间:景元元年(公元260年)五月戊,子夜。

地点:陵云台。

人物:曹髦、三王、环伺四周的甲胄侍卫数人

髦(慷慨激昂):三位爱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凡此种种恶行,足够朕诛他百遍千遍。明日朕要宣布死马一百条罪状,放黜他诛灭他叫他全家死光光,爱卿可愿与朕同造声势?

(将临轩召百官而行放黜)

王沈、王业(镇定):谨遵帝命。

王经(踌躇):陛下三思。司马势大,陛下行事不可莽撞!

髦(愤怒,咬牙):身为人臣,王尚书不思尽忠,反倒惧那逆贼!莫非……

经(忧虑):臣不敢。遵帝命。

沈、业(目中异光微闪):陛下既有心诛贼,臣等即刻出宫联络,让大伙儿有个心理准备,界时里应外合,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声讨战,用口水唾沫淹死贼逆!

髦(点头):多多益善,劳烦爱卿代为筹谋。

沈、业(急步趋出,脚下生风):速报司马相国!

(此真司马氏忠狗耶!)



时间:次日。

地点:魏宫南阙。

人物:曹髦、李昭等侍从、贾充、成济

髦(愤怒):消息走漏,有奸细!众侍卫随我杀出宫去!

百十人稀稀落落追随而出,人员组成为殿中宿尉及苍头官僮等。

昭(心中默念):以一挡百、以一挡百、以一挡百……

充(头疼):杀既不能杀,拦又拦不住,司马公,你在府中高卧,可坑苦兄弟我了!

济(匆匆赶至):何人生事!谁敢动手!肃静!

充(灵光一闪):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

济(凶光暴闪):相国准备动手了?哎呀妈呀,可让我赶上了!

济(亢奋,大叫):放着我来!

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



第四回合:时髦用生命谱写一曲战歌。完败。

评价:相比前任曹芳的秘密行事,曹髦欲废司马昭之心太过昭昭矣!小皇帝无权无势,能够调动的竟然只有侍卫、太监等数十数百人,战力为5的渣而已。

拉拢的大臣2/3不同心,转头就把他给卖了,剩下那个王经也是手无缚鸡之力,难道指望他想出破解困局的办法?从成济、二王等人的反应来看,宫内宫外、朝内朝外,几乎已被司马昭一手遮天,他的势力死角不好找!

“欲召百官行放黜”之事已是极为不妥,在事情泄露之后,竟然采取硬拼的蠢方法,未必时髦真以为皇帝是块免死金牌,谁都不敢动得?曹芳能够颐养天年,曹髦却落得个死于非命。

这不得不说,no do no die!

时髦,作为年青人,冲劲和热血都可以有,但不能太过,过头了,那血是会喷出来的!

最明目张胆的弑君!最不体面的在位皇帝!

没了身前事,亦无身后名。

时髦你亏大了!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15 19:57:19 +0800 CST  
第五回合:身后名

——太后与权臣间的讨价还价

时间:曹髦之事后半小时。

地点:太后寝宫。

人物:司马昭、郭太后

昭(诚惶诚恐状):太后!臣……臣有愧啊!

太后(淡定):相国大人何事惊慌?

(腹诽):麻痹!演技又进步了!你教老娘情何以堪啦!

昭(继续惶恐):小皇帝要砍我,我……

太后(淡定):相国多虑了,绝无此事。勿听他人挑唆!

(腹诽):啊?咋没砍死呢?遗憾啊!

昭(悲伤发作):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贰,事上之义,不敢逃难……

太后(微笑):相国一向忠勇可嘉,相国的功绩,哀家与皇帝铭记于心。

(腹诽):得得得,已经够贰了,有人比你更贰?

昭(继续悲伤):今日宫中发生变故,陛下不知受何人挑唆,帅从驾人兵,拔刃鸣鼓向臣所……

太后(严肃):有这等事?

(腹诽):完了完了,真的打起来了!这是又要废帝的节奏啊!时髦时髦,你咋让人恁不省心呢!又换一个娃娃?苍天啊!我这到底要给多少娃娃当便宜娘啊!

昭(凄凄):臣断不敢伤陛下分毫,然而——变故卒至,祸同发机

太后(捉急):皇帝伤了?

昭(幽怨地瞥一眼,欲语还休):死了……

太后(晕倒):……

太后(醒了,惊):你怎么还在啊!

昭(恭顺状):……

太后(暗惊,腹诽):该不会想连我也给一锅端了吧?不能啊?没先例啊?

(小心翼翼):相国……有何打算?

昭(继恭):臣下想与太后商议商议高贵乡公的身后事。

(注:曹髦原为高贵乡公)

太后(忧愁):人你也杀了,权你也拿了,还要怎的?髦儿这孩子纵然不懂事,那……也挺不容易了。

昭(凛然之色):名正,则言顺。太后不会教我背负个弑帝的恶名吧?

太后(为难):事已至此,如何挽回?

昭(坏笑):很简单。太后您下个诏就成。

太后令曰:昔汉昌邑王以罪发为庶人,此儿亦宜以庶人礼葬之,使外内咸知其所行也。

第五回合:弑帝成功!

评价:曹髦身死而名除,顷刻间由皇帝废作庶人。于是,严格意义上说,成济捅死的并非皇帝,而只是个平头小老百姓,虽然,这平头百姓曾经就任皇帝一职……

成济的结局诸君都相当清楚,仆射陈泰与司马昭扯皮,坚持追究逞凶者责任,司马昭不愿意老部下贾充受死(贾充大闺女嫁给司马攸,此时按年龄算,司马攸12岁左右,也不知两人结成亲家公没),一番装腔作势之后,成济这个爹不亲娘不爱的被扔出去作了替罪羊。

夷三族!

话说,杀一平民需要夷三族?

皇帝究竟是皇帝,哪怕只是曾经的皇帝,那真不是普通人能顺便杀的。

成济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做人没背景没后台就一定不要强出风头,须知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必先烂。跟着领导走没错,去替领导踩雷就是自己太蠢,未必你觉得砍个皇帝不用负责的咩?

好吧,时髦总算捞回点本钱,直接凶手拖着全家陪他下了黄泉,但这并不是桩令鬼兴奋的事情,他的大仇人司马昭还在,还活得很滋润!

司马昭还不能死,他还有大业未成,扫荡蜀汉的重任注定要落在他的肩上。但这一切都与曹家无关,皇室已然没落,废一帝、杀一帝,这未必不是一块锃亮的试金石?

朝臣们的嘴脸已经被它照得纤毫毕露。

忘了提一句,那位还算厚道的尚书王经,被司马昭砍了,原因你懂的。

忠于皇帝的,未必就能叫忠臣。

曹髦死后,司马昭与郭太后迅速商定下一任接班人,燕王之子、常道乡公曹璜被司马炎带人严密保护着送至京都。曹璜的名字更替为奂,大概他早已预感到自己的结局,奂者?换乎?

公元263年冬,在甘肃阴平的丛山峻岭间,一支奇怪的队伍出现在某处悬崖峭壁边,他们身披旧羊毡沿斜坡滚下,灌木划破了羊毡,划破了旧衣,迅速地在将士身上拉出无数道细浅口子,其中领头的竟是一位六十六岁高龄的老爷子。

他们迅速地通过敌人防线,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江油城……

江油沦陷。

涪陵沦陷。

绵竹沦陷。

诸葛瞻战死。

成都沦陷。

后主刘禅降。

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告终。

蜀汉以自身的消亡送司马氏再登权力高峰。

蜀汉并不孤独,它的魏、吴小伙伴们很快便会来陪。

群星陨没,三国落幕。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16 20:28:25 +0800 CST  
(五)水到渠成的禅让

纵观司马父子,把弄权术讲究的是不愠不火,既深谙“名”的重要性,又不拘于浮名、虚名,凡事讲求实惠,应当韬光养晦时绝不强自出头,废一帝、杀一帝,对大臣们的震慑效果远不及随之而至的潜移默化式的洗脑。

漫长的岁月里,时间会识别忠奸,那些对曹魏忠诚之人、抑或是同怀不臣野心之人,一个个暴露、一家家被诛灭,余下的将是与司马氏、与晋王朝密不可分的盟友、臣属。

公元265年9月,司马昭死于中风,已界而立之年的司马炎承袭父亲晋王爵位。数月之后,司马炎原形皆露,迫使魏主曹奂禅位,改封魏主为陈留王。

满朝上下,无一异声。

时机已至,必当取之。

曹家人或许不服,但那已经不重要了,经历司马兄弟数次血洗,忠于曹魏者大多已被夷族灭种,新的时代徐徐开启。

司马家的成功,在于漫长岁月中的传承,司马家三代四人,接力棒似的将家族的大业继承、发扬,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做得很不错,这才能一步步巩固基业,水到渠成。

选好继承人,在那个时代是很重要的事情,而晋王朝的衰落,很大程度上与继承人选择失败相关,当然,这是后话,那位著名的傻子皇帝容后再说。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16 20:35:34 +0800 CST  


第二章:司马家的女人们

(一)彪悍作风张春华

1、这个媳妇儿有点凶

张春华,亦出自官宦人家,父亲张汪,魏粟邑令,母亲河内山氏,娘家后辈中出了个贤臣山涛,颇为有名(竹林七贤嘛),不过这已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很难说张春华有无荫庇到这位远房侄孙。

张春华少年时德智兼备(这个……值得商榷,容后细说),以司马防的眼光,为儿子选择的配偶料想不会太差,这与曹家人的传统不同(《三国志》中记载魏明帝的某任老婆虞氏对曹家人的评价“曹氏自好立贱”,虽然涉及人身攻击,倒也有几分道理),老司马家还是比较讲究的,娶的都是门当户对的名门淑女。

当然,择偶的过程中,司马懿有无发言权,这不得而知,但从之后两人的相处来看,他对这媳妇儿总体应该是满意的,这还须从一件事说起。

还记得少年仲达心高气傲,拒绝曹操抛来的橄榄枝那桩事儿吗?

装病是桩技术活儿,也是苦活儿累活儿,那并不是装一两天就能完事的,起码也得以年为计算单位。

据《晋史》所载史料分析,司马懿头一回被叫去做官儿是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时年22周岁,魏武再次召唤小仲达是在他成为丞相之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即是说至少在七年之内(没准儿更多,阿瞒这种大忙人,没道理一上任就回忆起当初婉转拒绝他的小破孩儿,非要把人弄来给自己当小秘),司马懿是保持着相当低调的“风痹症”患者姿态的。

我无法去想象好端端的一个人,要忍受种种限制扮演一个丝毫不能动弹的病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这不仅是身体上的禁锢,更有心灵上的煎熬。

司马懿一定是后悔的!

早知道就跟阿瞒叔叔撒谎装疯好了!

疯子——这种彻底考验演技与想象力的角色,根本难不倒司马仲达,他演起来一定驾轻就熟。

做一个疯子——他至少能够在田野里、在草地上肆无忌惮地奔跑、欢笑!

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卖,现在已经是赶鸭子上架,仲达没可能再让时光倒回,重新去选择一个能够自由挥洒的角色,他必须演到底。

于是,他不能踏春、不能逛街、不能吟诗作对曲水流觞,更不能与狐朋狗友去花楼聚会,他只能偷偷摸摸地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悄悄摸眼泪。

带花园的独栋小洋楼——这大概就是司马懿在这几年里最大的活动范围,一旦有洒扫的婢女进入他的势力范围,处于角色扮演中的仲达能做的不是奋起捍卫自己的地盘,而是迅速奔回床上躺好,默默地祈祷没有被发现。遇到年节喜庆的时候,没准儿细心的张春华还会差人抬着他出去,像只吉祥物一样在诸位亲朋好友跟前晃一圈,以示仲达痹症甚重、无法应召之意……

好好的青春少年样样红的日子变成这样!

还让不让人活了?

但坚强的仲达竟然忍了下来!

直到那一天——

司马懿是个爱书、懂书的知识分子、文艺青年,这一点以前我不确定,毕竟在文学上的成就他远不及曹家三父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没冒个啥泡儿出来,但冲着他干的这桩傻事,我可以确定了。

【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

宣帝就是司马懿了,这是记录了他装病期间的一起事件:某个艳阳晴天中突降大大雨,司马悄然探头一瞧——

哎哟个喂耶!

我的书!

我的书!

估计老婆张春华早上受夫君重托,把那些典藏版、绝版的豪华藏书一一搬出去晾晒,这回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反倒惹来埋怨。春华妹子她又不是诸葛妖道,能够料神算鬼猜天气,鬼才知道好端端的天气突然就晴转雷阵雨哩!

这不省心的臭婆娘!

听着院子的风越刮越大,黄豆大小的雨点摔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晒书场瞬间变作一片汪洋看不见,孤本的竹简漂来泊去,书魂在燃烧!

终于,有人爆发了!

心疼宝贝书籍的司马懿连衣服鞋都没顾得上穿,屁滚尿流地翻下床去,三步并作两步、两步化作急旋风一道,手脚麻利地抢险救灾去!

要知道,书籍在古代确实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寒门与势族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财富,而是对知识的掌握,世家大族炫耀的可不仅是家有良田千顷,还有汗牛充栋般的藏书量。

难得的是,躺了数年的司马懿居然还能保持灵活身手,收拾起书来干净利落。

面对钟爱之物,男人果然可以激出百分之二百的潜能!

看着被自己抱在怀里的那些可爱的小竹简们,司马懿觉得特幸福、特满足——

然后,他突然感应到一道探究、惶惑、害怕的目光,他斜眼一瞧,那是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将将踏入花园禁地之中,来人穿着司马家的制式婢女装,但那张脸是如此的扭曲,仿佛见到了鬼或是外星生物。

那是司马家新招录的包身工,年纪虽轻,却显然是见过些世面的。

司马懿想,她应该是明白了什么。

因为她已经摔了手里的托盘儿,她准备起步,她要逃!

利诱或是威逼?降服或是摒弃?收买或是斩杀?

这么漂亮的妹妹不忍下手啊!

司马懿正自踌躇,一道寒光掠过,“噗”的一声,仿佛破败的皮革被尖刺突入,又仿佛冬日里一道被折断的阳光,小婢女目中的神彩黯淡下去,她没有挣扎,或许,从见到他的那一眼起,就注定了她短暂而不幸一生的结局。

张春华出手了。

张春华一击得手。

与其他女人不同,张春华的刀没有斩向情敌,她不过是为了夫君能够活命,才身负血腥。

司马懿如释重负。

他大叫一声,目闪泪花儿,张开双臂向张春华扑去。

他喊的是:老婆,我爱你!

今人来看,张春华的举动残忍狠毒、自私暴戾,但我们不能脱离时代来评价人物,在那个视人命如草芥,尤其视仆婢为私人物品的年代,张春华的举动并非悖逆法纪与纲常,甚至是值得肯定的(以家族利益为优先)。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正如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张春华也面临同样选择。危机之下,她迅速判断事态、迅速决策,果断、霸气、一气呵成,丝毫不让须眉男子。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那动辄夷族灭种的时代,张春华无法将整个家族的命运与一名卑小婢女的性命放在同一架天平上权衡。

她输不起,司马家同样输不起。

张春华的“德”在于对家族的极力维护,而不在于对小人物的同情,更不在于理解千余年后的天赋人权,她的女汉子(女暴君)作派与司马老狐狸相辅相成,卓然大家。同样是杀伤侍女,张春华与贾南风的行为,有着云泥之别。

至此之后,张春华彻底赢得司马懿的敬重,但同时,我想她也输掉了司马懿的疼惜。

夫妻间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裂隙。

年轻的时候,这种裂隙会因为少年夫妻间的亲密而被忽视(司马懿大张春华10岁),但越到后来,对彼此的性情了如指掌,熟悉到生厌,裂隙会不断增大,会成为不可调和的遗憾。

午夜梦回之时,司马懿难免忆及当年之事,恍惚中他感受到那抹冰冷的刀锋以及少女胸中喷溅出的温热血液。司马懿感激张春华,也畏惧张春华,这个女人手刃婢女时的冷情令他不毫而栗。

若我与她有冲突时,她会不会也对我拔刃相向?

司马懿这样想着,他摸了摸自己的脖子,悄悄地溜了出去,司马府里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一个能令他安卧的女人,一个不会动刀子的女人……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17 20:05:57 +0800 CST  
2、老夫老妻你就不能给我留点儿面子

扯两句题外话,小时候我比较皮,挑食、任性、固执,跟老爸老妈时不时总要闹上两场,以示人格独立,在与父母的较量中,也曾玩过绝食以明志的小把戏:一边揉着干瘪的肚皮,一边将枕头底下藏起的牛肉干、豆腐干往嘴里狂塞,偶尔这样饿一饿,其实也不坏。

父母是不会当真的,适当时候给个台阶下,小屁孩儿也就偃旗息鼓了。

但对于张春华而言,绝食不是小把戏,那不是讨好丈夫的噱头,更不是坐等台阶下的手段。或许在某个时间段里,张春华也会幻想丈夫前来体贴、看顾,但以她对司马懿的了解,这种可能性极微。司马懿不是围着女人转的男人,何况他已经很久没有与张春华单独相处,他的心已经不在张夫人身上。

如果一个男人的心不在一个女人的身上,任这女人做出千般风情万种可怜,那也只是搔首弄姿,徒增反感。陈阿娇被废长门宫,未必她不比今日之张春华更年轻、美貌?大才子司马相如卖弄文笔终未能换回汉武再顾。何况张春华既无美貌,也无才情,她能够付出的只是夫妻多年的真心。

真心是最珍贵的,却也是最廉价的,它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付出者,而取决于接收人。

这回,张春华大概是真的被伤透了心。

【事件的起因】司马懿病了。张春华前往探望。

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家庭,这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丈夫病了、妻子探望,这难道不是本来就该享有的权利?

张春华还真的没有这样的权利,事实上,在此之前很久,她已经彻底失去丈夫的眷顾,平常可能连丈夫的屋子都进不去,司马懿现在宠爱的是年轻的柏夫人,二人正是蜜里调油,哪里还记得那个凶巴巴的一身暴戾气的臭婆娘?

没准儿张春华真是想借这样一次机会重新亲近丈夫,但司马懿并不领情,连这样一个表爱心的机会都不留给自己的发妻。

他是否还记得春华也曾年轻过,他人生中最为放肆轻狂的日子里有这位硬朗的夫人陪伴,因为自作聪明而弄巧成拙的日子里、困于府里一隅的日子里,张春华是他最信任的伙伴,也是最得力的助手。

张春华或许已经不再年轻漂亮,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皮肤不再光滑、身材也有些走样,再加上时不时的舞刀弄剑,司马懿有些怵她。

【事件的经过】张春华强行探病。司马懿恶言相向。张春华愤怒绝食。

经历一番波折,甚至抬出正室夫人的牌子,张春华终于摆平了司马懿的几重保镖,进入到司马懿的寝室。这本来也是她的寝室,但另一个女人占据了这里,并且阖府上下认为理所应当。

张春华憎恨这种理所应当。

她的屋子、她的男人,凭什么就成了别人的所有物?何况那女人还没能照顾好他,天凉有无加衣、肚饥有无加餐?

张春华有恨,女人一旦有恨,那面容必定不会多好看,何况她还有手杀以灭口的劣迹……

司马懿正在迷蒙睡梦当中,药力侵蚀了他的神智,以至于他睁眼见到这位患难相携的伴侣时,百感交集,最终化为一句话:老东西,长得丑就不要出来吓人了!(老物可憎,何烦出也!)

张春华愣住了。

眼泪并没有淌下,但她仿佛能听到琉璃片片碎裂的声音,我想,那应该是她的心。

她有着最强悍的神经线,她不惧外界的狂风骤雨,始终伴随司马一家经历的高低起伏,张春华的心态足够修炼到坦然,但她作为一个女人,仍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羞辱。

她并不丑!

她只是敌不过时间!

任何人都敌不过时间的蹉磨,张春华如此,你司马懿同样如此!

看着司马懿那张早已生出橘皮褶皱的老脸,张春华冷笑!

扭头便走。

再无留恋。


【事件的高潮】诸子亦不食。

老夫人绝食了。

这是近日里司马府最为热门的新闻,大到诸位司马公子、司马小姐,小到浣衣洗厕最上不得台面的奴仆,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祈祷着这场战争的结束。有人忧心至亲的健康、有人忧心自身的地位、有人忧心主子的心情、还有人做错事揣着小心事正忐忑难安……

张春华是个烈火性子,所以她不可能是说说而已,几日来她当真滴米未进、滴水未沾,即使是作秀,她也是在用生命作秀场,她已经输得一无所有,毫不吝啬这最后的残破的躯体。

我要让他知道,老东西也不是可以随意抛弃的!至少你必须承受老东西的一腔怒火!

月斜影疏,已是夜阑时分,司马师并未入睡,他的屋里有人,两个同样已成人的弟弟司马昭、司马干,以及胞妹南阳。

他们都是为母亲的事情前来,谁都知道,在父母的这场战争中,如果母亲没有外援,必败无疑,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的性情……

挫败的母亲还能活下去吗?

这是司马兄弟(妹)共同的忧虑。

不是疑惑,而是忧虑。

大哥,作决定吧!

老二司马昭为人最是圆滑,并不轻易表态,但在这件事情上,他无须运用城府,他相信大哥的选择与他是相同的。

次日,司马家的大热门再推新高。

绝食的人员名单又新添几笔,他们分别是司马大公子、司马二公子、司马三公子以及南阳小姐。

司马家的厨子这几日一定乐坏了,少了这么多口吃饭的人,他又可以咪下不少的伙食费,也许再攒攒,还能给老婆换个新的发簪。他就闹不明白,老爷也算聪明人,怎么就看不透跟老婆死抗,只有汉子吃亏的道理?

老婆有着天然的联盟军——孩子,而汉子呢?孤寡一身矣!

离开了老婆,男人什么都不是。



【事件的结局】老司马服软。

师儿去了?

昭儿也去了?

干儿也去了?

连小南阳也……

唉!这一奶同胞的还真齐心,要是对付外人时仍然这么齐心倒也不坏,可惜啊,这回是来对付老子我的。

病体微愈的司马懿随意披件外衣,打开了他那扇对着张春华封闭多时的寝室大门,即使他刻意不去看、不去听,关于张春华以及他的几个好儿子、闺女的消息总会不时钻入耳朵里,不用说,这一定是老大的主意。

柏夫人忧郁地凝视着夫君背影,她知道他去做什么,她不能阻止,在司马府里,她懂得自己能够做什么、什么底线是绝对不能够碰——那是司马懿的儿子们。所以,张春华的消息可以被阻拦,但司马师一旦插手,所有的消息绝对会不漏一刻地传入老东西耳朵里。

也罢!

自己终究不是那棵扎根司马庭院的参天大树,冲其量不过一株兰草,在树荫之下摇曳生姿。

张春华屋内。

司马懿讪讪地看着跪了一地的儿子、闺女,摸摸左脸再摸摸右脸,仿佛有些微烫发红,他的脸皮其实已经够厚,但还没厚到可以在儿女面前泰然说出那句话的程度。

张春华已经饿得皮包骨,但她的精神很好,因为饥饿而突显得更大的一双眼睛里,分明写满了胜利!

老大老二老三?

司马懿欲语又止,只开口点了三个儿子的名。

司马师伏地一拜,随即恭敬说道,父亲母亲安卧,儿告退。

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紧随其后,鱼贯而出。

司马懿松了口气,气氛不再那么紧绷。

老大果真是个明白事理的。

司马懿的橘皮老脸张了张,仿佛年轻了几岁,褪去大家长尊严的司马懿,又恢复了青年时期的活宝状态。对于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来说,这种笑容有失威严,但对于张春华来说,这是丈夫最可爱的一面,就好像多年前的那个暴雨天里,上窜下跳像猴子似的抢书者,真实的司马懿,需要她守护的司马懿。

老东西,还气呢?我来道歉啦!

司马懿扭扭捏捏凑了过去。

张春华有气无力地一哼:老东西!叫谁呢?给盛碗饭吃!可饿坏我也!

绝食事件,到此嘎然而止。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后来又到处跟人讲,他才不怜惜那个老东西,他怜惜的是他的好儿子们,要是好儿子们有个好歹,那教他老头子如何是好?

真的么?司马先生,未必你那三个如狼似虎的儿子会比老太婆更不抗饿?我敢跟你打保票,如果一直饿下去,老太婆一定会走在前面,而你的好儿子们一定吉祥安康,几碗米饭下肚,照样颠覆大魏江山跟玩儿似的。


评价:1、老夫老妻自有相处之道,未必说散便散,退一步,还有子女维系。这是中国式家庭贯有的模式。

2、张春华不是小家碧玉,她的刚烈中同样蕴藏着温柔。何况子女都能与之巴心,也代表着对她母性温柔的肯定吧!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18 20:04:02 +0800 CST  
(二)悲情的夏侯媛容

夏侯徽,字媛容,父亲夏侯尚(夏侯渊的侄儿),与魏文帝曹丕关系极好,母亲为德阳乡主、曹真的妹妹,曹真是谁?用不着我多说细说,曹丕过世前钦点的三位辅政大臣,其一是司马懿,其一是曹真。仅从此点,已经可以知晓,曹真在魏王朝中地位斐然,他既是宗室,又是辅政大臣,那时候,司马懿与他比,不可同日而语。

夏侯徽是与曹家关系紧密的亲戚,这也是为什么会选择让她嫁入司马家的原因。豪门大族间的婚姻本就不可避免地会笼上政治色彩,在外人的眼中,她是曹家拉拢司马家的重要棋子,同时也可能是监视司马家的明探。

司马师是否这样认为呢?

【后雅有识度,帝每有所为,必豫筹画】

从这句话来看,两人关系非常不错,至少是一对有相当依赖度的伙伴。

夏侯徽与司马师初次结合的时候,两人年岁都还小,司马师比夏侯徽大三岁,撇开婚姻关系之后被朦胧遮盖的政治因素,二人其实是非常登对的。夏侯徽知书识礼,貌美温柔,既有大家闺秀的见识,又有小家碧玉的娇羞,基于出身的缘故,夏侯徽对军政大事或许也有所涉猎,所以才能够为丈夫“豫筹画”。

与张春华、司马懿的关系相比,夏侯徽与司马师此时的相处,更多了几分小儿女间的惺惺相惜,他是她的伟岸英雄,她是他的贤良内助。

这样夫唱妇随的好姑娘,打着灯笼都寻不着,却在封建王朝的包办婚姻里便宜了子元这小子。夫唱妇随的难度不在于姑娘是否有相随的意愿,而在于姑娘是否有相随的资本,像司马师这种肩负着家族使命的嫡长子,满脑子离不开权谋与利益,他的妻子不能毫无涉猎,但同时,亦不能过多涉猎。

两个阴谋家,只会互掐,而不会互敬互爱。

从种种迹象来看,婚后二人关系和谐,几年时间里连续生了五个女儿。如果我们假设生育一个孩子需要1.5年时间,那么成功制造这五个女儿需要7.5年来完成,夏侯徽过世时24岁,假设她成婚年龄在13——14岁之间,这几乎就意味着夏侯徽自婚后就毫不停歇地在生,间隔时间几乎为零。

在感叹这对少年男女拥有好身体的同时,也不得不发生联想,这么勇悍的司马师,怎么就会没儿子呢?5个都是闺女。

说来也奇怪,司马师不仅与夏侯徽没有生出儿子,与另外两个老婆更是连闺女也没生出半个来,我相信作为大族公子又是权臣的司马师,侍妾侍婢之类的小老婆绝不会少,可他确实没有其他子嗣的记录,连夭折的记录都没有。

这是一桩透着各种异常的怪事,如果走言情套路,也许司马师是为挚爱心伤,再也无法接受旁人;如果走诡异路线,也许是夏侯徽临死反击,伤了黑师要害;如果走阴谋路线,也许是司马昭处心积虑,断了兄长接班人;如果走迷信路线,也许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司马氏作恶,教这嫡长子一律承担……

种种胡言乱语的猜测,归终为一个最终的结局:司马师无子。

若非如此,也不用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以至于后来司马炎做了皇帝,还心心念念地不忘防着司马攸,因为既是他兄弟又是他堂兄弟的司马攸险些坐上了他的位置。

话题扯远了,还是说回蜜里调油的司马师夫妇。

据史料记载,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夏侯徽被司马师鸩杀,时年24岁。

据说,夏侯徽被杀的原因是洞悉司马父子非魏之纯臣的本质,但这样说未免有些“莫须有”,司马家真正逐魏称帝是在三十多年后,此时就被夏侯徽发现反迹?如果那是真实的,只能说,夏侯氏生就一双天眼,能够洞悉未来。

司马懿的崛起与魏文帝曹丕对他的莫大信任分不开,但即便如此,此刻的司马家也没有造反的资本,因为托孤大臣不只他一家,起码曹真的重要性就在他之上。而且继任的魏明帝曹睿也并不是昏馈易摆弄的君主,他正处于热血上进的青年时期,辅政大臣能起的作用非常弱。

夏侯尚早已过世(公元226年,且是因曹丕杀他爱妾郁郁而终),曹真也于公元231年过世,夏侯徽作为“明探”的价值需要重要评估,经过数年的家族生活,她早已融入司马家,是司马氏中一员。时至今日,夏侯徽至亲之人应该是丈夫司马师,她的人生目标是协助丈夫管好这个家,以及照顾好五个可爱的闺女,而不是追逐一个虚无缥缈的间谍任务。

公元234年,这一年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夏侯徽的老公公司马懿正在前线忙着与诸葛亮作最后的抗衡,司马父子也远未营造出后来权倾朝野的局面,他们还受到曹爽等人掣肘,以至于司马懿在古稀之年需要装病麻痹对方。

某种程度上说,在权力争夺的道路上,司马家仍处于劣势,焉敢不臣?

我并不怀疑,如果夏侯徽的存在影响到司马家族利益,司马师会毫不犹豫地亲手杀掉妻子,这符合他一贯作风。但问题是,完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青龙二年的司马家将要不臣。

任何怀疑都需要有相当的证据支撑,尤其是对家人的怀疑,如果只是捕风捉影式的东西,夏侯徽不会相信,曹睿也不会相信。

司马师希望夏侯徽死的论据并不充分,反观之,他却有十足的动机希望夏侯徽健康地继续活下去。

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显现夏侯徽的死亡对司马家族造成何种影响,但稍作分析会发现,司马家与曹家的关系越走越远,没有了这层联姻,司马家算不得曹家的亲戚,也就得不到信任。而相对的,曹真之子曹爽势力越来越大,升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崩逝,继任者曹芳年仅八岁,对司马家族而言这意味着,一个危险与机遇并重的时代来临。

司马懿没有燥动,他稳扎稳打,不与曹爽争一时长短,甚至刻意放纵曹爽对他的孤立,冷静地寻找那稍纵即逝的时机。

这一切,都不是夏侯徽能够看到的,青春年华,佳人已逝。

【身后事】葬峻平陵(司马师之墓)。

谥号景怀皇后。这个称号并不是理所当然得到的,而是弘训太后(司马师的第三任老婆)羊徽瑜极力争取的结果。从司马家肯给予这一称号来看,对于夏侯徽,司马师应该是坦然无愧的。一段凋谢得太早的感情,容易引人回味、留恋,往后数十年,大概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柔软司马子元那颗坚硬无比的心。

公元254年,因中书令李丰等人发动政变未遂,太常夏侯玄被捕入狱,司马师下令夷三族。夏侯玄——夏侯徽一母同胞的亲哥哥,至此,司马家与夏侯家最后的丁点儿联系告终。

如果夏侯徽能够活到这一年,她只会更加不幸,所以,让一切都停留在美好的花信年华,未尝不是件好事。

我们之间,只有爱,没有恨。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19 20:06:45 +0800 CST  
(三)好一双贤妯娌

【羊徽瑜】司马师第三任妻子。景献皇后。

羊徽瑜,泰山南城人,父亲上党太守羊衜,家族后辈中出了位名臣羊祜,金庸某本著名的武侠小说中便曾提及此人,这个容后细说;母亲蔡氏乃是汉左中郎将蔡邑之女,姐妹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文姬归汉的蔡文姬。羊家与蔡家俱是大户,这完全符合司马氏挑选名门淑女的一贯家风。

有位那么出名的姑姑,想来羊徽瑜本身的文学修养也是不弱的,史料中对她的评价是“聪敏有才行”。这么说来,司马师与羊徽瑜,这又是一对门当户对、鹣鲽情深的匹配夫妻?

远没有这么简单,羊徽瑜并非是司马师的唯一选择,也非首要选择。在夏侯徽去世之后,司马师另娶镇北将军吴质之女,不久后休妻,再娶羊徽瑜。

而这一年,羊徽瑜早已不再年轻,她出嫁的时候至少已经二十岁(到底是啥事儿把她耽搁成这样儿?我绝对不相信她是预料到自己会嫁给一位英雄的郎君,因此一直期盼着司马大公子脚踏五色祥云前来接亲),在那个年代,这是标准的大龄剩女,即使有才情有家世,也没有多少男人愿意选这样的媳妇。

同样的,司马师正值青年时期(26岁),突然丧偶(也许外界还流传着关于他毒杀娇妻的种种传闻),再娶旋即休妻,名声在外,谁家名门淑女还愿意嫁他?但司马家的嫡长子,总不能长久地打光棍,这桩人生大事必须得落实。

于是,拜托了众多媒婆儿,挑来挑去,挑去挑来,终于挑中了羊家的老姑娘。

或许,这就是真相,老姑娘对上老光棍,一拍即合。

从此,二人携手共济,尽管并无孕育一子半女,关系也算和谐。

细数起来,羊徽瑜竟是三任妻子中陪伴司马师最长的,他们结合的时候,二人都已成熟稳重,褪去青梅竹马式的生涩,真正懂得了婚姻中的包容与尊重,或许缺少一点儿震荡人心的激情,涓涓细流般的相处让司马师感到舒服和放松。

我认为,羊徽瑜能够给予司马师更多的呵护、体贴,像母亲照顾孩子一样的无微不至,事实上,她比夏侯徽还小三岁,但她与他相遇的时间不同。夏侯徽或许更懂司马师,但羊徽瑜却是最适合司马师的。

羊徽瑜为人厚道,她为夏侯徽争取到谥号,那时候司马师、夏侯徽早已死去多年,当事者皆已归尘归土,除非羊徽瑜提及,多少人还记得那位年轻早亡的司马夫人?

景怀皇后——一个四平八稳的谥号,这大概是司马师在那段政治联姻中小心保存着的一点柔情的最后见证。

他对她,犹有怀念。



【王元姬】

身份:文明皇后。崇化太后。司马昭的老婆,司马炎的老妈。

特点:1、聪明,文化素质高。

【后年八岁,诵《诗》《论》,尤善丧服】

其实,看着这串书单,我的心情不太好,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儿,不读点《拇指姑娘》、《野天鹅》什么的,净去钻研此种暮气沉沉的东西作甚?王元姬大概就是最标准的那种大家淑女,对礼教规矩那一套摸得门儿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堪称道德楷模。

2、体贴,特别会来事儿。

母亲生病,王元姬左右不相离,衣不解带地伺侯着,基本上只要病人有个轻微举动,王姑娘立马儿就明白该做什么,安排得妥妥儿的。这样的贴心小棉袄,谁不想要一个?

3、能干,操持家事的一把好手。

【父母令摄家事,每尽其理】

必须强调,这时候王姑娘还未到既笄出嫁的年龄,这么年轻就开始管家,这爹妈完全是在把她当**大家族未来主母的架势培养啊!

中国古代的妇女,远不像今人想象的那般无所事事,事实上,丈夫在外打拼,家里所有事务,包括田地经营、商铺运行等,实际都是夫人在管理,换在今天,那也不多不小是个中型企业的女老板了,若是锻炼少了,还真不行。

王姑娘的祖父王郎曾说:兴吾家者,必此女也,惜不为男矣!

这个评价就蛮高的,但我好奇,王姑娘这么会来事儿,夏侯徽在司马家的那几年里,她们果真能和平共处吗?丈夫都英武、妻子都精明,谁该退让谁该奋进?或许,强悍的张春华能够压倒一切,任何心机女、才情女在她面前瞬间碾压成渣啊!

4、敏锐,洞察钟会其人“见利忘义,好为事端”。

或许我的视角比较奇怪,我关心的是王元姬怎么会见到钟会,并且还能够有足够的了解以便给他下这样的评语?魏晋时期,男女大防虽不像两宋以后那般严明,但起码的规矩还是要讲的,未必诸位忘记山伯兄与英台妹的凄美爱情故事?若是男女间不会回避见面,这二位仁兄何至于双双殉情?故事虽然是假的,但一定层面上也可映证出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

也许,王元姬也不过凭种种事情分析,总结出钟会其人特点,就像我们今天在此细数古人得失一样,不过凭着文字间的蛛丝马迹。无论怎么说,王元姬能有较准确的判断,确实有足够资格站在司马昭身畔。

5、勤俭节约,不给儿子增添麻烦。

关于这点,史料中记载比较格式化,仿佛可以套用在无数贤后身上,也就不细数了。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21 13:05:45 +0800 CST  
(四)一门二后

【杨艳】

杨艳,字琼芝,弘农华阴人,家族也是四世三公的豪门,父亲杨文宗,曾任魏通事郎(中书令的佐官,类似于给皇帝送送文件、请示奏报的小秘书),母亲赵氏。

特点:少聪慧,善书,姿质美丽,闲(娴)于女工——看,这就叫名门淑女!

嫁娶原因:当极贵(大约可以同步翻译为旺夫的意思,杨家的人当初打赏媒婆的钱真没少给,看这事儿办得——漂亮!)

杨艳从小父母早亡,寄养在舅舅家里,舅母心眼儿好,自己的奶拿来喂杨艳,亲生儿子却交给其他人喂奶。或许正是因为舅母的这种无私呵护,才让杨艳一直感恩铭记,一当上皇后,立即就要报恩还愿。

主要事迹:

1、给舅舅赵俊跑官——中护军,类似于禁军统领,是关系核心利益(皇帝头颅)的职位。

2、给舅舅赵虞跑官——具体官职无记载,可能是个小官。

3、张罗表妹赵粲嫁人——呃,给自己老公当小老婆!

4、给儿子抢位置——直接导致一个傻子当了皇帝!间接导致晋王朝数十年陷入极度混乱当中!

5、张罗儿子娶媳妇——千挑万选,娶回个中国历史上最毒最丑最淫秽的女人!

6、防碍老公娶小老婆——对于容貌出挑的侯选者寻找各种借口挡掉,毫不吝啬嫉妒心,无奈她刚过世,老公变本加厉,险些连命都玩脱了!

7、张罗堂妹杨芷嫁人——呃,给自己老公当继室!

从这张简表可以看出,杨艳杨皇后,她虽然有着最尊贵的社会地位、占据着最气派的大房子、支配着大量的社会财富,究其根本,她与一个普通的农妇所操心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两样。纵观杨后一生,处心积虑、耗费心思,要么为了儿子、要么为了老公、要么为了老家那帮穷亲戚……

仅此而已,除了这些,她还能做什么?

她的一生,是庸庸碌碌、为私利奔忙的一生;她的一生,是对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毫无裨益的一生。她不是一个伟大的贤者,她只是一个醉心编织温馨家庭生活的小女人。她在夫君耳畔低声呢喃的细语,统统成为吹响晋王朝死亡的号角。她精心安插的大堆亲戚,没一个不在甩开膀子、满头大汗地刨她老公事业的墙角。

杨艳不可能预料得到她的自私自利会带来家族的覆灭,无论对于杨家还是司马家,那都是场空前的灾难。

始作俑者,可恨亦可怜。

【杨芷】

杨芷,字季兰,小名男胤,杨艳的堂妹。

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杨艳一病不起,临终之时,拉着司马炎的手嘱咐,一定要娶她的堂妹杨芷为继室,堂妹很漂亮、堂妹很贤淑……

不管后世如何评价这对帝后,如果只把他们看作一对普通的夫妻,司马炎与杨艳的感情无疑是和谐的,宠溺与体贴一直是作为主流情感贯穿在他们的婚姻之中。

面对杨艳的郑重托付,司马炎含泪点头,但他并没有马上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是很快地收拾心情、整顿容装,意气风发地向全天下发了一道圣旨,这道旨意包含了两层意思:1、全天下的老百姓听好了,要结婚娶媳妇儿的,暂时别办了,停下来等着;2、各州各县,给我选拔美女,迅速送上来。

囧!

看来,这些年里,杨艳确实把司马炎管得够呛,一旦没了压阵的母老虎,这男人立刻就乱七八糟了。

那一年,司马炎选了差不多几千人充入宫中,整日里在花丛中采撷,朝朝暮暮晨昏颠倒,险些把命都玩脱了!连他的大臣们都背着他结了小团体,据说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拱齐王上位的问题——好在司马炎撑过了那口气,又颤悠悠地活了过来。

从阎王殿转悠一圈回来,司马炎充分认识到,这男人就不能缺个管事的女人,他很快想到了自己的前老婆临终前一番遗言。司马炎深吸一口气,猛拍大腿:就这么定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杨芷被风风光光抬进了司马家大门。

杨芷嫁给司马炎的时候已经18岁,毫无疑问,她一直在等着皇帝姐夫,她的人生轨迹早已经被堂姐安排好,她注定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然而,这并非幸运,十五年后杨芷回头再看,她宁愿自己没有一个做皇后的堂姐,没有一个想做国丈的爹爹。

总体来说,杨氏姐妹都是性情温婉的好姑娘,即使有心计、手段,也是较温和的那类,嫉妒心起使点小心眼儿什么的,最多只能算是驭夫有术,而非对权势志在必得。一点小撒娇就能打动丈夫的心,又何必定要凶巴巴地争夺权力?如果一个女人到了逼迫男人的份儿,那么只能说她作为女人已经彻底失败了。

我发现,司马炎特别喜欢纯真简单的女孩儿,所以赵粲无法真正打动他,同样是前任杨皇后的姐妹,这位赵夫人在宫中的前途似乎并不顺畅,品秩不高,所以,我猜想她是积有怨恨的,她也在等待时机。

不知在怎样的机缘之下,赵粲与太子妃贾南风以及贾南风的妹妹贾午十分投契,大概是物以类聚吧,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这是三个有故事的女人,这个容后细说。

终于有一日,贾南风发动政变,以雷厉风行之势诛杀了杨芷的父亲及叔父等人,杨芷本想救人,却自身难保,连射出的箭帛也被贾南风得了去,反诬陷她也参与谋反,惑及家族。母亲庞氏被枭首前,杨芷向贾南风苦苦哀求,甚至向儿媳妇自称臣妾,也终究没有求得毒妇的放过。

庞氏受刑。杨芷被废,送入金墉城中幽禁。不久之后,贾南风撤掉侍奉杨芷的十余人,将杨芷活活饿死。杨氏一门,将在黄泉路上聚齐。

很多年前,在杨芷嫁给司马炎前后,就有不少人向杨芷的父亲杨骏提出,一门二后,恐至灭门。杨骏非但不懂得收敛,反而擅权专断,杨家兄弟一时权势无两,朝臣称其为“三杨”。杨芷脾性温婉本份,哪里懂得宫外的事情?一家人却被个毒妇枉送了性命。

据说,杨芷死后,贾南风恐怕她向先帝告状,覆而殡之。这让我想到了甄宓,但杨后却没有一个可以为之翻案、报仇的儿子。

卿卿复卿卿,姊逝妹承恩。

若知来日事,何必入豪门。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25 19:52:55 +0800 CST  
(五)司马炎的后宫

司马炎的两性生活与隋文帝杨坚颇有些类似,前期由于老婆的管束,规规矩矩的很是寡淡;等到管事儿的醋老婆一死,便彻底转了性子,甘愿做一只幸福的承包了整片花场的小蜜蜂,把那好容易积攒起的元阳真气全都掷向虚牝中去。

男人这种德性,着实教人瞧不起。

但奈何,这就是大多数男人共通的德性。

司马炎的后宫中立传的人不多,约摸扒一扒,也算是对他这个人的侧面了解。

1、左芬(贵嫔),左思左太冲的妹妹,左太冲就是那个写《三都赋》的大才子,瞻仰一下吧,这是卖弄笔墨很给力的一家人。司马炎仰慕左家的才气下聘,把个大才女抬回家去,没事儿就在宫里弄弄文墨,撑撑场面,遇到什么节庆大典,正好出来秀一把。这就好像许多机关单位都要招个打蓝球、踢足球的特长生,平时没啥用,专等着机关之间搞赛事,当成匹黑马来使。

当然,这件事情必须是得到杨艳杨皇后首肯的,不过我估计之所以能够通关,完全是因为——姿陋无宠!

女性同胞们必须相信一件事情,能吃香的才女一定是漂亮的才女,譬如现在那位徐MM。黄月英那种另类,真的只有诸葛武侯才懂得欣赏。

2、胡芳(贵嫔),镇军将军胡奋之女。

泰始九年(杨艳过世前一年),司马炎好容易争取到一次大选秀的机会,着实兴奋了一把,急吼吼地将各位高官子女都叫到选秀场来,帝、后亲自挑选,有中意的就给小姑娘胳膊上系条绛色丝巾,嘿,这就代表中选了。

胡芳是司马炎亲自挑中的第一人,当然之前也有位漂亮的卞家MM,因为太漂亮立刻让杨艳给pass了。杨艳没有pass掉胡芳,我想这跟胡芳的性格有关,她遗传了老爹胡奋的直率,婀娜当中带有刚直正气,并且稚气未脱,是众多秀女中的一抹小清新,我见犹怜。

据说,她被选中之后,下去之后就哭了,因为担心以后见不着爹娘了,有人劝她别哭了,大boss在看呢,胡姑娘却是娇憨地一仰头,小泪珠儿还在往下淌,不满地说道:我死都不怕,怕个啥陛下!

再据说,在今后的宫廷生活中,胡贵嫔依然是这副直杠杠的性儿,有一回在与司马炎玩掷骰子游戏(樗蒲),不留神把皇帝的手指弄伤了,被司马炎吼了句“此固将种也”,结果这姑娘竟也对吼回去“北伐公孙,西距诸葛,非将种而何?”(司马懿曾北伐公孙渊,西距诸葛亮)

其实,这是变相地在夸司马炎吧!

多骄傲有这样北伐西距之功,司马家正是靠着这些才能成功上位,作为司马昭长子,司马炎早年也没少随父亲出征,将种又如何?魏晋时期虽是门阀林立、士族的天下,各位吃饱撑着的达官贵人们不好武力,专门崇尚清谈论玄,但真正能够赢得人尊敬的,恐怕还得是那些文武兼修,既能轻裘缓带,又能沙场纵横的翩翩儒将。

胡芳在后宫中极为得宠,所有待遇仅次于皇后,即使司马炎晚年过得奢侈而淫靡,后宫万名宫人供他取乐,胡芳也仍然是最受宠爱之人。可惜,杨艳早已安排好一切,胡芳始终不可能当上皇后,大概,她这样的妹子也志不在此。

便是胡芳的父亲镇军将军胡奋,我也觉得他虽为武夫,头脑却清醒无比,从不以女儿得宠而恃宠生骄,更曾好意劝过继后杨芷的父亲杨骏收敛言行,可惜对方并不接受。

3、诸葛婉(夫人),父亲诸葛冲,曾任廷尉卿,兄长司马铨任散骑常侍,司马玫任侍中、御史中丞,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所杀。

4、赵粲(充华),皇后杨艳的表妹,后与贾南风、贾午交好,八王之乱中被齐王司马冏杖毙。

关于司马炎的后宫,还有一桩逸事,平吴之后,司马炎将孙皓后宫数千人纳为己用,加上杨艳过世后他胡闹那段时间征召的宫女,统共有近万人。

漂亮MM太多了,司马炎瞧花了眼,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挑哪个好,又不能当真夜夜笙歌、不眠不休,不愧是雄才大略的开国君王,司马炎将脑袋一拍,立刻就想出个妙法来:乘羊车一辆,恣意而行,哪里停,哪里宿——一切都是天意!

杨芷啊杨芷,虽说是继室,你还是拿出点气魄来啊,未必你姐当初没给你耳提面命咩?

居然任这老东西胡搞!

皇帝这招损到家了,把选择权交给一头羊,可宫女儿们也不是吃素的,纷纷在家门口插竹叶、洒盐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那头羊——以及那个人。

这种整法,也算是翻出新花样儿来了。

从酒池肉林、烽火戏诸侯直到如今,诸位看客是否恍悟?原来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不是劳动人民,而是处在统治阶级顶端的人物。想想看,万里长城、大运河,若非大人物的突发奇想,若非大人物倾国之力而为,奇迹今何在?

当然,司马炎没有千古一帝的魄力,也只能在宫内小打小闹一番,聊以自娱。

许多人都将两晋之祸归结于选了个傻皇帝、导致内乱不断,但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个时代,皇帝并非绝对忠诚的对象,众大臣们都揣着自己的小算盘,所以很难见到有谁向皇帝死谏,也少有殉国殉城的烈士。多少名望之士,在国破之后,换身马甲便又继续侃侃而谈。

气节?那是什么东西?

司马炎要立傻儿子为太子,大臣们乐得瞧热闹;司马炎沉迷女色,大臣们乐得瞧热闹。这日子过得太平了些,大家都只瞧得见热闹,甚至积极凑热闹。皇帝与群臣打成一片,斗富的斗富,清谈的清谈,他们瞧不见危机,瞧不见新生王朝上空笼罩的重重阴云。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09-25 20:38:00 +0800 CST  
第三章:司马家的王爷们

鉴于两晋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八王之乱,我先于此列举出司马家的封王(侯)体系及变迁,以便弄清楚那段糟糟一团乱的历史。

在充分吸取曹魏宗室子弟互相戕害、无人拱卫江山的教训之后,司马炎决定大封同姓王,并且接受杨珧(继皇后杨芷的叔父)等人建议,令诸王屯边驻镇,成为王室的屏障。然而,事实证明,分封制并不适合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从赢政时代开始,我华夏土地就不再是零碎割裂,统一观念深入到历代帝心,也是普通百姓内心的渴望。

草根皇帝刘邦兴冲冲地提携了一帮子穷亲戚当王爷,结果呢?

史可为鉴,问题是,大多数人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面,很难看得更深、更远,更加难以面面俱到。我怀着一点小小希望,希望通过一些历史故事,让自己尽可能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少一些冲动和盲目。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11-26 21:11:14 +0800 CST  
(一)司马八达

八达是个称谓,它属于司马家的八个儿子。

司马朗,字伯达。

司马懿,字仲达。

司马孚,字叔达。

司马馗,字季达。

司马恂,字显达。

司马进,字惠达。

司马通,字雅达。

司马敏,字幼达。

其中的司马朗、司马孚有较多史料记载,我不一一细说,只大略介绍二人性格特征,具体事例有兴趣者可自行查阅。司马朗,曾任衮州刺史,治理地方很有一套,是位干吏。司马孚,在晋书中多次出现,对魏国颇有怀念,算是一位忠义老臣(但他毕竟姓司马,毕竟享受了司马称帝带来的极大好处),晋泰始八年过世,得享高寿。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11-26 21:14:35 +0800 CST  
(二)司马懿一脉

司马懿载入史册的老婆有四位,其中张春华被尊为宣穆皇后,另有伏夫人、张夫人、柏夫人。其子如下:

★ 与张皇后所生:司马师(景帝)、司马昭(文帝)、司马干(平原王)

★ 与伏夫人所生:司马亮(汝南王)、司马伷(琅琊王)、司马京(清惠亭侯)、司马骏(扶风王)

★ 与张夫人所生:司马彤(梁王)

★ 与柏夫人所生:司马伦(赵王)

除去司马师、司马昭早有介绍外,余下儿子的生平及家庭关系(子嗣)在此略作梳理。

1、司马干,司马懿三子,封平原王,死时逢刘聪攻入洛阳,来不及取谥号,享年八十。注:此君有间歇性精神病。

2、司马亮,司马懿四子,封扶风王,八王之一,后面将作重点阐述。其子嗣如下:司马粹、司马矩、司马羕、司马宗、司马熙。

3、司马伷,司马懿五子,封东莞王,后徙为琅琊王。有平吴之功,为人克己恭俭。其子:司马觐、司马澹、司马繇、司马漼。长子司马觐,司马觐的儿子司马睿比较出名,即后来的东晋元帝。二子司马澹、三子司马繇也将在八王之乱中占有一席之地,诸君且待之。

4、司马京,司马懿第六子,魏末封清惠亭侯。年二十四薨。

5、司马骏,司马懿七子,封汝阴王,后徙为扶风王。与齐王司马攸几乎同时逝世。为臣极闲,为子极孝。百姓为之树碑,长老见碑无不下拜。有子:司马暢、司马歆等人。

6、司马肜,司马懿八子,封梁王,八王之乱参与者。

7、司马伦,司马懿九子,被封为琅琊王,后徙为赵王,八王之一。其子:司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
楼主 孤飞蝴蝶  发布于 2014-11-26 21:24:14 +0800 CST  

楼主:孤飞蝴蝶

字数:38000

发表时间:2014-09-06 08: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6:49 +0800 CST

评论数:1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