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到底为什么会被冤杀?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坚持屈膝求和?【科普扫盲】



说到这里需要回顾一下本节开头所提的那两条常识的第一条:

只有两方强弱差不多相当时,才有可能订立和约

四太子梁王兀术殿下估计没念过多少书。但作为一个有丰富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经验的金国领导人,他不需要读书就非常明白这条道理。并且明白如果金国想获得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时间,光凭订立和约是不够的,还需要这个和约足够的长、足够的稳定。不能跟当初南宋上赶着和自己这边签的那个和约一样,咱大金国想撕就撕想毁就毁。
而要订立这样的和约,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保证敌我双方的强弱相当,而且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

但现在金国和南宋的力量对比极不对等,不过好在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很明确,就是岳飞。如果说金国和南宋处在天平的两端,南宋沉金国轻,那么只要拿掉岳飞这个砝码,天平就可以恢复基本的平衡。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偏的这么厉害了。

当然,四太子兀术殿下的这个决定固然明见万里,而且充分彰显了自己撞了南墙就回头挨了打就能记住的优秀品格,以及顽强的心理素质,总之是一个非常精准正确的决策。。。但还有个问题,就是南宋那边要出一个怎样的奇葩,才能配合对手拿掉自己这边这个砝码?

很巧的是,宋高宗赵构还真就是这么一个奇葩。而且兀术也知道他是这么个奇葩。(至于怎么知道的,那个书生扣马的记载说是有位秀才提醒他“权臣在内,岳少保祸且不免”;但我总觉得更可能是秦桧给他的通风报信+加他自己的了解和判断)
当然也有可能兀术也没想到赵构能这么奇葩,或者不能确信真能这么奇葩,但既然当时已经到了只此一条路的地步,也只好试一把赌一把。
不管是哪种,还是说,都是足够清醒和准确的决策。

所以绍兴第二次和议,宋金两国的平衡之所以能在原本巨大的不对等中达成,首先要归功于完颜兀术的知错就改,以及行动的果断和判断的准确上。


(三)

达成一项和约,是两个国家的事情,仅凭一方的一厢情愿是不行的。所以当完颜兀术做出重新与南宋谈判和议的决定,并开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以后,接下来就要看宋高宗赵构怎么回应了。

此处略去绍兴十一年几乎整整一年时间内、宋金两国之间的战争和使节往来,以及赵构和兀术之间的讨价还价互相较劲,直接说结果吧:赵构同意了。

同意在天平上拿掉岳飞这个决定性的砝码,主动削弱掉自己这一方的巨大优势,以达成和金国的强弱基本对等,进而使金国同意和自己订立和约。

这确实是个很少见也很反常的举动,可以说但凡正常点儿的人都不会这么干。——放着爷爷不当非得上赶着给人当孙子,这不有毛病吗?

很多人之所以不接受岳飞被害是因为成了议和的障碍而被拿掉,也是因为分析到这儿的时候,卡在这个点儿说什么也过不去了:大部分人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堂堂一国之君,而且看着也有些手腕不算蠢货的样子,不可能干这么SB的、损人不利己的事儿。进而觉得赵构肯定是有什么正常人能理解的动机和道理。——比如是不是怕二圣回来?比如是不是太想他妈妈了?(某个台湾学者提出的观点)是不是觉得岳飞才具太大自己控制不了?

实际上呢?且不说那些在前面已经驳了一回的、给赵构找的种种理由,单说“正常人不会这么干所以赵构不可能这么干”这种推测前提,就已经偏离历史真实了。——历史上的宋高宗赵构,还真就不是个正常人。
不正常到什么地步呢?
——从年轻当藩王的时候起就成天渔猎女色,SM死年轻小姑娘;
—从年轻时起就爹不亲兄弟姐妹也不亲;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围攻东京的时候,退位的赵佶丢下钦宗南逃时,几乎把所有的子女都带上了,单单撇下了赵构,可见对这位儿子待见不待见;
——从来没被作为储君培养过,所以刚登基不久,就违背了太祖皇帝留下的“不得擅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违者不祥”的祖训,杀掉了上书批评他的陈东和欧阳澈。这在宋代是突破政治底线触犯禁忌的举动,一时搞的天下哗然,以致赵构后来也不得不撇清责任+反复道歉:对不起我干了在咱们大宋朝只有2B才会干的事儿;
——登基后被金军撵的到处跑的时候,还不忘在途中大规模搜求民女,而且是年轻民女和童女,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考虑到当时正是国破家亡连他自己都在跑路的节奏,别说还真想挑下大拇哥。。。
——赵构的正妻邢氏和女儿都被金军俘虏带到了金国。邢氏最后死在金国,两个女儿也死在途中。赵构他妈先是被金军强X,后来干脆跟了盖天大王完颜塞里。这是真正的“X你妈妈,杀你全家”的仇,但是赵构基本毫不在意,几乎没有表现出一丁点要奋天子之怒报仇雪耻的念头;
——就不要问他爹和他哥以及其他兄弟姐妹的遭遇在他那儿有没有什么长期的、持续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了,他自己的亲娘老婆和女儿都不管,这些人就更是空气;
——除了摒弃人类一切道德情感之外,这位九大王还极为善变和情绪化以致到了神经病的地步。比如完颜亮南侵前夕,曾派使者到南宋挑衅顺便羞辱赵构,那位使者在朝见时当着众大臣的面狠狠骂了赵构一顿,同时通知了他哥哥赵桓已经死在金国的消息,然后这位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天子陛下,竟然一面放声大哭一面离开座位跑了,最后宰相陈康伯没有办法,只好派值班卫士到屏风后找皇帝请他回来,结果卫士长找到赵构的时候,这位天子还在屏风后面啜泣不止
。。。。。。。。。。以上略去一万字。。。。。。。。。。。

还想看极品段子乃至黄段子大全的,请去读宋史泰斗王曾瑜的《荒淫无道宋高宗》。不要嫌书名像地摊小黄书,传主就那样只能起这么个名儿了。而且王大人那本书全都是史料干货,文笔也比《岳飞新传》好很多。。。

sorry广告时间到此为止。接着说宋高宗赵构——总之,作为一个脱离了人类正常伦理和情感羁绊,脱离了一切理想追求和道德底线,脱离了物质享受方面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升级版答案】里那句话:什么祖宗基业、什么黎民百姓江山社稷、什么中兴大功,活着时候的威望死了以后的名声。。。统统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因此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本来就不能拿“正常人应该怎么样、正常人会怎么想”来揣测他。

再说白点,“换位思考”或曰“代入式思考”是不能随便用的。至少对于赵构这个心理生理双变态(这个绝对不是人身攻击,只是如实描述)来说,这样的思考方式完全无助于接近历史真相,相反会帮倒忙。
——你可能胆子也很小,但你阳痿么?生育功能有问题么?到了四十多岁还在纠结自己生不出儿子以至于要跳大神祷告老天么?
——你可能也很自私,但你确认自己能自私冷漠到爹妈兄弟姐妹妻子。。。甚至孩子的死活都不在意,而且不在意到自己爽起来基本没什么心理阴影和愧疚感么?
——你可能也没事儿喜欢看个爱情动作片,喜欢loli,甚至时不常的找妹子约个炮。。。但你面对loli的时候真能下手玩SM么?玩的频么?经常的neng死几个妹子么?
——你可能也挺迷信也挺情绪化,但你会迷信情绪化到成天夜观星象昼服黑虎丹,被人家骂一顿,就当着N多熟人的面放声大哭还蹲墙角不起来么?

您要没上述这些经历这些毛病,或者虽然占了一两条但还没占全的话,就不要代入赵构的角色,从自己以为的“正常人的逻辑和动机”,去推测他为什么要答应金人的条件杀岳飞以达成和议了。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14:53 +0800 CST  
岳飞到底为什么会被冤杀?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坚持议和?
作者:beimingke

【问题】岳飞到底为什么会被冤杀?

【一句话答案】

因为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遣使议和时,提出的和议条件之一是“必杀飞始可和”;而宋高宗赵构当时已经决意放弃恢复中原的努力,准备偏安江南,所以为了与金人达成和议并确保自己能安心享乐,就顺应金人的要求,放任当时和金人里应外合的南宋带路党秦桧,杀掉了最令金人畏惧和担忧的杰出将帅岳飞。
PS 这才是导致岳飞被害的惟一的根本原因。其他什么“迎还二圣”违背了赵构的利益、功高震主令赵构觉得难以驾驭、兵权太大违背了宋代体制、不会做人和文武大臣以及君主关系不好、建议立皇储犯了大忌、甚至什么援淮西贻误军机罪有应得、本身就是不听话的军阀blabla。。。统统都是昧于史实的想当然式的错误臆断。


【升级版答案】

岳飞之所以最后会被害,是因为一个前提,三个原因:

1、一个前提是,岳飞的军事才华是南宋诸将领中最为突出和全面的,并且还是当时惟一擅长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并确实在进攻中对金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的杰出将领,同时岳飞当时还很年轻,对于金国来说,岳飞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这一点,在岳飞率领岳家军一旅孤军策动的绍兴十年(1140年)北伐中,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那一次北伐中,金军不是单纯被打得丧师失地、精锐尽毁的问题,而是在中原、两河地区的整个行政系统,都已经因为岳家军的攻势和受岳飞指挥的敌后义军的活跃而几近瘫痪了。所谓“燕京以南,号令不行”,“岳帅之来,此间震恐”,以至于二十年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南侵时,金军将士中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2、在这个前提下,金国如果还想与南宋议和,并且保证和约的长久、稳固,就必须除掉对金国构成致命威胁的岳飞。因为岳飞不仅军事才华出众,而且还很年轻,南宋中兴诸将和金国的将领大多是他的父辈。如果不搞定点清除肉体消灭,那么即便南宋方面罢了岳飞的兵权甚至把他软禁、流放、关押也没有用,只要金国或者南宋随便哪边出了点什么状况(比如南宋那边赵构突然挂了,支持北伐的太子赵瑗上台;或者秦桧挂了,上来个能震慑赵构的主战派宰相主持北伐;或者金国那边兀术挂了,一心想统一中国的完颜亮上台),岳飞仍然会被起用,仍然会让金国有灭国的危险。所以金人在议和时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这是岳飞被害的外因。

3、与金人提出的要求相呼应的是,当时的宋高宗赵构已经完全不想再尝试进行北伐的努力,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偏安东南,如何安心享乐。至于为什么不想再努力,很可笑:因为赵构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对于这位漠视任何人类正常道德、伦理和情感的君主来说,什么祖宗基业、黎民疾苦,甚至个人的生前身后名都是虚的,只有现实中的安稳逍遥和个人的声色享受才是实打实的。而北伐的成功在当时再怎么垂手可得,要从计划到最终的现实总还是需要君主多少操点心。宋高宗赵构在当时就是连这点力也不愿意出了。惟一可能破他这点儿的就是如果有儿子,他也许还会抱着为儿子留份基业的心思努力一下。但是很不幸,他的独子早在建炎初年就挂了,而他自己以后再也没能恢复生育能力。(用王曾瑜的话说就是:不管他以后怎么祷告上天怎么跳大神,也特么改变不了连一只犬彘都不能生育的现实~~~)所以宋高宗赵构也一心盼着和金人的和约能够达成,自己好偏安江南,安心享乐;所以他只能接受金人的要求杀掉岳飞,否则自己尽快偏安江南的心愿就难以实现。这是岳飞被害的最关键的内因。

当然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奇怪:宋高宗赵构答应金国这一条件的时候,就不担心万一金人那边毁约,自己这边连保命的人都没了么?有此疑问的同学请跳回本版答案第一条温习一下,同时明确一个事情:南宋当时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想偏安江南的话,则不必非留岳飞不可。具体到当时,就是有吴璘和刘锜就够了。这两个人都是战绩不错而且很年轻的后起名将,也是宋高宗赵构为自己的偏安大业留的底牌。

4、在宋高宗赵构的私心和金国的长远规划一拍即合的情况下,赵构放纵金人的卧底、带路党先驱、当时的南宋宰相秦桧一手策划诏狱并最终杀害了岳飞。秦桧的存在,是岳飞最终被害的另一个内因。这位带路党前辈一方面撺掇的赵构在不思进取灭绝人性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一方面和金人里应外合促成和议相关的各种条件的实现,是岳飞之死中一个重要的加强变量或曰催化剂。

至于秦桧为什么要身在南宋替大金带路,原因也很简单:秦桧之所以能做宰相,就是因为他在金国有人,是金人指定的和议主持人,能够帮助宋高宗赵构实现他一直渴望的和议。否则的话,秦桧本来没有任何资本和能力进入绍兴初年的南宋中枢。而作为回报,金人在最终达成的和议里也明确要求宋高宗赵构“不得以无罪去首相”。至于秦桧凭借金人撑腰当上终身宰相后,又进一步觊觎皇位,临死前已经到了逼赵构给其“加九锡”的地步,只是因为没活过赵构才功亏一篑,那是后话了。

综上所述,岳飞最终之所以会被杀害,就是这一个前提之下,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而达成的结果。

【升级版答案补丁】关于岳飞其他种种稀奇古怪死因的便捷版辟谣

1、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戳了宋高宗赵构的痛处。
——这是一个已经成为日经的谣言。为什么是谣言为什么不靠谱,如果没工夫去看邓广铭、王曾瑜等宋史泰斗的著作的话,请点这里:http://tieba.baidu.com/p/2421458540
(增补:岳飞之死与徽钦二帝是否归宋无关,岳飞冤案的起因与经过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4177-1.shtml
历史上的岳飞并非愚忠!——岳飞“愚忠”论,可以休矣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1629-1.shtml)
2、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建议立太子,犯了为人臣的大忌和武将干政的大忌;
3、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兵权太大已成事实上的军阀,为了集中军权到中央必须除掉;
4、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功高震主让宋高宗感到实在难以驾驭了;
5、岳飞被杀是因为他援淮西不力罪有应得;
6、岳飞被杀是因为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得罪的人太多,直到最后得罪了秦桧和赵构。
7、岳飞被杀是因为赵宋传统的重文轻武政策,这样出色又参与政治的武将必然被文官集团忌恨+除之而后快
。。。。。。。。。。。。

以上种种解释,除了迎二圣问题已经写了一个专门辟谣贴所以可以玩“一句话答案”之外,其他的,你别说。。。还真是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几乎都需要开专贴辟谣。

不过,还是有一个办法能“一扫光”的~~

那就是看完下面这个“死亡名单”:

赵鼎,文臣,准进士出身,曾经两次担任过高宗朝的宰相,并且援引支持过秦桧,秦桧独相后被迫害,流放到岭南,最后被逼自尽,儿子也差点被抓入狱中害死,只是因为秦桧突然病逝才逃得一命;
胡舜陟,文臣,准进士出身,在高宗朝历任监察御史、御史,后出为地方大员,秦桧独相后不久被论罪下狱,最后死于狱中;
李光,文臣,准进士出身,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也算是援引支持过秦桧还因为这事儿被年轻后辈当面指责过,秦桧独相后被迫害,流放海南最后终于被赦免后,还朝途中挂了,被评为赵宋历代宰辅中“被祸无如此之惨者”;
王庶,文臣,准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尚书和枢密副使,岳飞被害的次年被秦桧一党贬到地方含恨而死,葬礼上两个儿子喊着秦桧的名字发誓要报仇;
牛皋,岳飞部将,但是因为不是岳飞的原从将领,没有卷入冤案中。岳飞被害后五年,被秦桧密令田师中毒死;
邵隆,义军出身的抗金名将,后长期镇守商州并将其打理成前沿要塞,和议后因为不满议和政策被秦桧毒死;
。。。。。。

当然,还有很多南宋大臣也遭受了迫害但命大没死,活到平反昭雪之日。考虑到他们已经算得上非常幸运,这里又是讨论的岳飞之死的话题,所以就不列举,只举上面这几个了。

那些已经相信、或者准备相信前面所列2-7条、或者更多版本的“岳飞死因解释”的tx,不妨再看一下这份死亡名单,然后尝试用岳飞的死因解释一下这些人的死因,看看能不能解释的通??
——赵鼎功高震主所以被害?或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李光建议立储立储所以被害?还是牛皋、邵隆兵权太大功高震主朝廷觉得控制不了了?
——又或者上面所列的这些被迫害到挂掉的人,以及其他虽然也被迫害但还侥幸没死的人,都不会做人、都干政太多??

很抱歉,如果一个时代有这么多因为“不会做人、过多干涉国家大事”而死的人,那只能说明这个时代就是个荒谬的时代,这个国家就是个不正常的国家。

归根结底一句话:
当时被赵构、秦桧直接或间接害死的人远远不止岳飞一个。所以只有能解释以上所有这些人死因的理由,才是历史的真相,才是赵构秦桧的真实动机;否则就不是。

岳飞是和议的最大障碍,这是岳飞的死因;然后把那个“最大”去掉,就可以解释上面那个死亡名单里基本所有人的死因了。

其他的呢?

“迎还二圣”“建议立储”“功高震主”“兵权太大”“不会做人”。。。。等等
统统不能说明原因。

所以说除了“阻碍议和”之外,所有其他的对“岳飞之死”的解释都是扯淡。


【详细版答案+终极大补丁】

宋金第二次绍兴和议的精巧平衡,兼谈岳飞的真正死因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相信

写完上面几贴,其实岳飞的真正死因就解释的差不多了。顶多再贴点材料,证明一下岳飞绍兴十年的战绩意义有多大、证明一下金国当时有多衰、证明一下赵构到底有多BT、证明一下秦桧确实是带路党、证明一下补丁里开的那个死亡名单不是我瞎编的是真的。。。

但是总觉得这样贴的话,还是不系统,有些自己看这段历史时的想法,也说不痛快。

包括岳飞的死因,以及为什么“必杀飞,始可和”这个解释,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或者说想不通,也说不痛快。

所以还是决定写一个系统的、或者说废话私货比较多、比较叨叨叨的解释,然后再开始贴关键材料和代表性论述。


(一)“必杀飞,始可和”。

楼顶放的简洁版答案和升级版答案一直在强调,金人的这个要求,和宋高宗赵构出于一己私欲决定答应金人的要求,是岳飞真正的、也是惟一的死因。

但是就是这个解释,很多人一直接受不了,不肯信。——这也是为什么“迎还二圣”之类的日经谣言满天飞,日新月异屡辟不止的另一个深层背景。

正常的解释不肯接受,可不变着法儿的要编其他的来填补空白么?

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个观点是,“必杀飞,始可和”这个记载的出处,来自南宋一个官员在岳飞被害后若干年的揭发检举,而且是孤证,并且已无更多的其他文物文献佐证,所以不可信。
这个解释看起来很牛掰很有道理,其实没有。
——这条材料虽然就这么一条,但好歹是有,而且是直接把岳飞死因与理由联系起来的原始史料记载。
其他的什么迎还二圣说、干预立皇储说、兵权太大尾大不掉说。。有这样直接的证据么?
还不都是凭只言片语,或者一些偶然的、与岳飞之死其实并无因果联系的现象,瞎联系瞎脑补,想当然YY出来的臆断?

更何况,绝大部分不肯相信“阻碍宋高宗投降、秦桧卖国、金人压迫南宋”是岳飞死因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关心“必杀飞,始可和”这句话从哪里来的,更不知道什么孤证,什么史料辨析。
所以很多人不相信不接受,是有另外的理由,另外的原因。

具体是什么原因?
简单点说就是一句话:不知道人坏起来能多么坏,不相信真有十恶不赦的人存在。
再具体点儿说,就是不相信宋高宗赵构会SB+无耻到在自己一方占优势的情况下,放着中兴之主的名声和简直是垂手可得的恢复之功不要,杀掉自己最优秀的将领,就为了和处于劣势的敌国对手议和。

这超出了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底线,所以很多人不信。
然后为了能找一个让自己信的解释,就开始编、开始瞎怀疑了:
——怀疑岳飞是不是不会做人触怒了赵构;怀疑赵构是不是另有苦衷;等等等等
直到怀疑当时的形势到底有没有那么好、怀疑岳飞绍兴十年的北伐就算不接班师诏是不是也不能成功,怀疑宋金两国当时到底是宋强金弱还是宋弱金强。

那么这些怀疑符合历史真实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总体上回顾一下宋金当时的战略对比态势。换句话说,就是要看一下“必杀飞,始可和”这句最终要了岳飞性命的话,是完颜兀术为代表的金国最高决策层,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二)

在扒拉“必杀飞,始可和”这句台词的舞台背景之前,需要先确立两个常识:

1、只有两方强弱差不多相当时,才有可能订立和约;
这个道理应该很好理解:两个人打架,如果势均力敌,就打不下去讲和或者各回各家了;如果不是势均力敌,那肯定是一方把一方彻底打死打残或者打跑,没有讲和罢兵这一说。——就算弱的那方想讲和,也得问问强的那个愿不愿意停手不是?

2、这个强弱不仅指实际的力量强弱,还包括双方对彼此强与弱的认知。
这个应该也好理解。这世界上永远不少觉得自己是怂包、别人都比自己强的强人;也永远不缺觉得自己了不得、对方都不如自己于是去找事儿、结果被别人胖揍一顿的废柴。

具体到绍兴十年(1140年),当时的金国,更准确点说是以四太子完颜兀术为核心为代表的金国决策层,就是这样一个觉得自己很了不得的废柴。

说到这点儿要稍微扒拉一下金国也就是完颜家的发家史。——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崛起其实是个比较突然的现象。这个民族崛起时确实作战非常勇悍,但同时整个社会发展水平都非常落后,还处于奴隶社会末期,落后到婚姻还保持着原始部落群婚的残余色彩,文字才刚刚发明,政治制度也不完备,而且直到进攻辽和北宋的时候,军队的后勤供应制度都还没建立起来,完全靠抢掠的过活。
——现在的很多人看《狼图腾》或者地摊杂志看多了,老觉得制度越落后发展水平越低作战能力越强,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实际上政治制度建设和军队制度建设,是会影响到作战方式和战略意图贯彻的,社会组织水平、文明程度落后的军队,往往战力也低下。而金军当时之所以连连攻灭辽和北宋,真不是因为金军太狡猾,实在是因为辽和北宋当时的统治者都无能到奇葩。特别是北宋,靖康二年国都被攻下,完全是因为闹剧一样的错误,否则的话顶多被打次草谷,决不至于国君被俘国都失陷。

总之一句话:金国当时的胜利其实是来的非常偶然,属于撞大运中彩票头奖的水平。

但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来说,撞大运得来的胜利,并非全然是好事。特别是你在消化胜利果实的时候。
具体到当时的金国,就是突然之间占据了大片文明程度、经济水平都比自己高的地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治理和统治。所以才不得不先后扶立张邦昌建立的“伪楚”政权,和刘豫的“伪齐”政权,代行统治权。
同时,跟穷小子进了大城市一下子迷失自我了差不多的原理吧,因为之前的发展水平太落后,所以金国上层的统治者和贵族,在接触到中原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实力也因侵略大大扩张之后,堕落分化的十分迅速。本来落后的、带着点儿原始社会民主遗风的政权组织方式,也迅速向中央集权的政权转型,然后就在转变过程中,发生了极为剧烈的内斗。
剧烈到什么程度呢?剧烈到从1127年到1138年,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内,金国内部的上层统治势力就发生了两次大洗牌,上层皇族之间相斗相杀,而且激烈程度比汉族政权高多了。

当然,金国在这十年间也干了点儿正事儿。比如军队的后勤供应系统基本建立了,统治方式和政治制度也逐步完善了,等等等等。但总的来说,进步赶不上堕落的速度,而且还是因为金国自己太落后的缘故,在中原地区很多倒行逆施的政策,比如破坏生产、屠杀汉人掳掠汉人卖作奴隶,规定还不上不合理的债务就要没入女真贵族家为奴等等,搞的中原人民活不下去受不了,所以各地人民自发组织的抗金义军,在金国的疆域内从来就没断过。
更重要的是也是在这十年间,南宋从被打蒙的状态下恢复过来了,而且在战争中出了一批能征敢战的名将。岳飞、吴玠、韩世忠,乃至王彦、吴璘、刘錡等人,虽然从军有早晚,但真正崛起为大将都只是这十年间的事情。所以逐渐的金军在军事上也不行了。不但不能再像刚灭亡北宋时那样一口气打到江南(最南差不多到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一带),还逐渐的连自己的地盘也守不住了。这方面岳飞在1134年、1136年的两次北伐,就是很好的警告。

总而言之,到绍兴五、六年左右(1135~1136年),宋金的强弱对比已经完全逆转了。由原来的金强宋弱,转变为了金弱宋强。

所以如果看南宋方面的记载的话,会看到1134年到1137年,也就是绍兴四年到七年,朝野上下北伐的呼声都极为高涨,而且已经开始着手筹备具体实施了。1136年当时的南宋宰相张浚在镇江召开军事会议,召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计议北伐并随即付诸行动;以及赵构在1137年突然抽抽召见岳飞准备要他接收刘光世的部队,做北伐总统帅,都是这种趋向的典型表现。
换句话说,连赵构这样的渣渣,都特么看出来这时候形势是什么样的了。

那么金国决策者有没有感受到呢?

还是有人感受到了,比如完颜昌。所以这位老兄在金国第一次内斗中干掉粘罕及其党羽掌握大权之后,就通过自己早年安插在南宋的带路党秦桧,于1138年订立了第一次绍兴和议。这意味着至少是完颜昌及和他一伙的女真贵族,已经认识到统一中国已经不可能,能和南宋订个和约南北对峙,就已经是占了天大的便宜了。

第一次绍兴和议怎么订立的,以及赵构为什么一度抽抽到简直英明神武,这时候又缩卵决定议和了,还有秦桧在让赵构缩卵、坏掉并军和让岳飞作主帅的计划、达成和议中起了什么样的关键作用,不是本帖的主题,这里不多说。这里需要强调的只是一点:就是第一次绍兴和议时,完颜昌为了让南宋能够在占优势的情况下,和处于劣势的金国订立和议,还是作了很大让步的。——在自己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跟处于弱势的敌人订对等的和约,这特么是卖国行为是要挨骂的,所以总得给赵构点儿东西,让他在南宋那边好安抚臣民不是?
这个让步就是把河南陕西的大片领土还给南宋。

其实这个“还”,因为真执行绍兴八年和约的时候,完颜昌及其党羽已经又被兀术干掉了,所以没怎么落实。费了很多周折不说,南宋连守军都没敢派。
但即便如此,这种行为也被金国的鹰派——当时主要是完颜兀术,视为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
因为完颜兀术不觉得金国当时比南宋弱。甚至觉得如果自己掌权的话,还能领军灭了南宋。
于是他把完颜昌及其小集团干掉了,然后自己掌权后不久,就撕毁了第一次绍兴和约,亲率大军灭南宋来了。

但是完颜兀术这一次南侵,最后幻灭的非常彻底。——绍兴十年(1140年)宋金交战过程中,兀术的金军主力不光在顺昌输给了刘錡和陈规,还在中原地区的主力大决战中彻底输给了岳飞。同时金军的西路军队,也输给了吴玠的弟弟吴璘。

【升级版答案】里说了,这一次金国遭受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不仅仅是金国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在自己最擅长的作战方式(平原地区骑兵冲锋+全军接战+女真人最擅长以至于闻名于南宋军中的轮番冲锋)上被对手K的满地找牙的问题,而是整个燕京以南的行政系统都瘫痪了。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战果,一者是因为岳家军的战果太大。出使时被金人扣押、一直拒不投降、心怀故国的宋使洪浩当时远在上京(金国的首都),都写信告诉他家人说金国当时的情景是“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可见当时岳家军的声威到了何种程度。

二者,也和岳飞组织的北伐作战模式有关。——岳飞绍兴十年(1140年)的北伐并不仅仅是正规军作战出色,还在动员各路义军上做了很大的功夫。除去大名鼎鼎的梁兴、赵云率领的太行山忠义军,李宝率领的山东义军,李兴率领的京西(今洛阳一带)义军,中原、河北甚至陕西的一些义军也奉岳飞的旗号,所谓“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同时岳飞还在中原、河北地区发展了不少“古代版深海”,这个人家自己说过:到时候一旦号召起兵,旅店饭店也好、渡口也好、布匹店也好,“皆我之人”。
所以才会有“燕京以南,金人号令不行”,才会有金兀术在连战连败兵员损失太大,想“签军”也就是强行征兵结果都征不起来;才会有金人统治区内做买卖的住家的都白天关门不营业不上街了,单等晚上一听见有动静,就披着衣服起来看是不是南宋的王师或者王师先导队来了。

而对于国家机器建立、完备还没多久、在中原的统治也远称不上巩固的金国来说,后一种打击,并不比前一种纯军事打击更容易承受。

所以直到绍兴十年(1140年),到自己“起兵以来从未遭逢如此大败”的时候,完颜兀术才意识到了完颜昌早就意识到的那个现实:现在早特么不是大金能不能一统天下的问题了;现在是大金捉摸着怎么能别让南宋灭了自己的问题。

但是完颜兀术的这个认识,是不是只是在重复完颜昌当初的认识呢?
也不是。因为除去“赵构是个容易缩卵的软蛋是议和的突破口”和“秦桧是我们的人”(其实严格来说还是完颜昌的人,而且秦桧因为绍兴十年(1140年)兀术撕毁第一次绍兴和议差点在南宋那边下台;但绍兴十年的时候,完颜兀术需要重启和议,秦桧也需要,所以利益驱使下两人一笑泯恩仇了嗯嗯)这两点完颜昌已经有的认识之外,兀术还获得了一个对金国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新的认识:
如果想确保金国不被南宋赶回白山黑水甚至灭掉,那么就必须除掉岳飞。

完颜昌在绍兴八年(1138年)和秦桧捣鼓第一次绍兴和议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那时候岳飞还没有机会给金国造成毁灭性打击。——岳飞的北伐计划,因为各种不应该由他自己负责的阴差阳错而流产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完颜昌当时没有这个认识,所以某种程度上给金国留下了大麻烦。——在绍兴七年到绍兴十年的三年间,岳飞没有任何机会施展手脚;但是当完颜兀术撕毁和约给他机会的时候,这个军事天才立刻抓住了兀术自己打开的这个口子,然后几乎是凭自己一支孤军的力量,就差点儿把整个金国撕的四分五裂。
这个人作为敌人到底有多么可怕,这一回终于有人感受到了,也记住了。

所以当重新把“与南宋议和”定为基本政策路线之后,金国最高统帅完颜兀术首先想到的条件之一,就是一定要求南宋把岳飞除掉。
不是罢官不是软禁也不是流放,而是彻底的肉体消灭。
因为这个人太危险,而且太年轻。再过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也还是能带兵打仗的年龄。所以如果不彻底消灭,一旦局势有任何变动,他再出来带兵打仗怎么办?大金不还是要再次面临滚回老家甚至亡国的危险?
这就是“必杀飞,始可和”的出台背景。不是脱口而出的气话或者威胁,而是一个愿意为自己的国家作长远打算的决策者,充分估量了自己与敌国的力量对比之后,做出的一个深思熟虑而且非常精准的决定。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15:00 +0800 CST  


beimingke:

当然,要说宋高宗赵构从来没有考虑过北伐,从来没爆发过王八之气,也不符合事实。至少在绍兴七年(1137年)和绍兴十年(1140年),他是两次有过支持岳飞北伐的打算的。

其中绍兴七年大概是赵构这个意图最强烈的时候,本文的第二节提到了,主要是当时形势确实太好,瞎子都看得出来金国不行了;同时还要加上加上赵构一直深为痛恨的刘豫在前一年被金人废掉,父亲宋徽宗赵佶的死讯又在这一年的正月传到了南宋。——赵构再怎么不是正常人,真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是情绪波动了一阵子的。好歹是自己亲爹,而且更关键的是宋代以孝治天下,总要在臣民面前摆出个样子,做点说的过去的事儿。

但是绍兴七年赵构的这点盘算很快因为时任左右宰相张浚、赵鼎之间的乱斗,和因这两人乱斗而引入的带路党秦桧的破坏而毁掉了。并且更糟的是,张浚在这一系列政坛大乱斗中,因为不听岳飞和其他大臣、亲信的一再警告一意孤行,最终激发了淮西兵变,刘光世的左膀右臂郦琼带着几万人马投奔了金国。这件事情直接导致张浚被迫引咎辞职、赵鼎重新为相、赵构好不容易被激发的勇气彻底破灭,接着还导致了秦桧踩着赵鼎独相。

这也是之前一直在提的“绍兴第一次和议”的大背景。那次和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达成的。换句话说,赵构的心思,到绍兴七、八年左右就算是定了,如果没有兀术同学不服气,干掉完颜昌又撕毁和约,后面的事儿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但这只是假设,历史的实际发展路线是兀术同学跳出来了,而岳飞随后的战果又太激动人心,所以赵构在绍兴十年还是又动了一下北伐的心思。——在连续发下命岳飞立即撤军的、历史上著名的班师诏之后,他还干了一件历史上不著名的事儿:在接到岳飞郾城大战的战报后,又命令岳飞可以暂缓班师,同时派自己的心腹将领、亲军主将杨沂中率几千人马去支应岳飞。

但对比一下绍兴七年赵构的表现可以看出,他这一次的王八之气爆发,无论从程度、实际效果还是持续时间上,都已经远比不上绍兴七年了。——按照南宋时的通讯条件、信息传递所需的正常时间,和赵构之前所下诏令的严峻程度,这个诏令本身就近于乱命,也无补于大局。我个人更倾向于把他理解为赵构在知道岳飞的战果后,不得不给自己找的一个台阶,而不是认真考虑过、决心要贯彻的军事决策。

当然,“决心”这个词,在赵构的人生字典里本来就是没有的。所以他绍兴七年的大发王霸之气和绍兴十年的出尔反尔,与其说是发生了转性的可能,不如说更像是本来就神经质情绪化的人一时抽抽了。

倒霉的是,这种间歇性发作的王八之气,其实真是有不如无。因为如果赵构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死不开窍而且没有任何改变希望的昏君的话,以岳飞的谨慎、机敏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大约早就退隐林泉以待时机,绝不至于最后为了策动北伐搭上身家性命;更倒霉的是,就像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兴奋剂,药效过去以后会加倍的虚弱颓废扶不起来一样,这两次抽抽的另一重恶劣影响,是使赵构在之后的叛卖行为中更加厚颜无耻没有底线,更加心安理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说清这点,需要再次追溯一下宋高宗赵构的早期人生经历。

前文说过,赵构从作藩王的时候起,就是一个追求享乐、又没有接受过任何储君培养的人。对于君王需要担负的责任、需要具备的资质,赵构基本没有任何认识,所以当他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以后,才会完全不知道该干嘛:文书档案不知道整理,叛国的罪人不知道处置,倒是突破祖宗家法杀了上书言事的太学生领袖。。直到李纲为宰相,才帮着他把该干的事儿干了该立的规矩立了,让他的小朝廷好歹“有了个朝廷模样”(朱熹的评语原话)。还有他后来航海躲避金军、金军撤退后爬上岸回到临安时,也是要靠大臣提醒,才想起来要把放在外地躲避金军的祖宗牌位都请回太庙。——这在古代都是非常不像话的事情。稍微懂点儿事儿的都不至于如此。

换句话说,在赵构登基称帝以前,对于“君主”、“皇位”和“国家”,他有切身认识并且印象深刻的,只有他父亲、宋徽宗赵佶的各种风雅爱好、各种享乐逍遥,其中大概可以随便玩女人这点印象尤其的深(所谓“目光如炬,好色如父嗯嗯”。这点上他倒真是像他爹的儿子。)所以当他在靖康二年再次奉命出使金军、开始暗自惦记皇位的时候,他惟一的动机也就是获取最高权力,然后好像他父亲一样享尽荣华富贵而不受任何制约,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皇位除了享乐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代价和要求。

结果等他真的阴差阳错当上皇帝以后,他开始倒霉了:被金军追的到处跑直到追下海;因为金军突然追至而在白日宣淫时受到了惊吓,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性能力也要靠吃春药才能维持;因为行事太不像话而激起了亲军哗变,自己不得不亲自上阵手刃卫士;之后又在另一次兵变中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当然,还要因为大肆搜求loli、杀上书言事者、在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向金国跪拜称臣这些事情,被大臣甚至老百姓指着鼻子痛骂,以致很多时候不得不下诏罪己或者以其他方式认怂认栽。

还有好不容易顶着上至文武大臣、下至市井小民的、简直铺天盖地的痛骂,和金国订了第一次绍兴和约,结果不过两年就被对方掀桌子撕合同这种自己挖坑埋自己的悲催事儿。。
——原来当皇帝这么苦逼这么不好玩。
——原来当了皇帝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操女人的规矩比当藩王的时候还多,杀个人也恁多麻烦,还不能再像我爹那样随便花钱,想修园子修园子,想吃好的吃好的。
——原来敌人打过来的时候,不是光能跑就行了,也不是光能认孙子就行了,还得自己能打。否则人家连下跪的机会都不给你。
——原来和约要长久,就要把对方打服。
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统统都是赵构在当了皇帝,而且当了几年以后,才认识到才接受的。

所以在绍兴十一年的时候,以赵构的经历、见识、人品和性格特点,在他决意要再次和金人议和的时候,他不会想到自己有多么对不起国家社稷,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在抗金前线浴血奋战甚至捐躯殉国的三军将士,对不起渴望报仇雪耻的大臣和百姓,对不起中原乃至燕云地区一心盼着宋军打回来的大宋遗民,和抛家舍业乃至拼着性命投奔南宋,结果因为宋金议和又被送回金国的“归正人”。
相反,他只会觉得“我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只会觉得“连兀术这样的好战分子都终于认怂了,所以这次的和约一定能够长久,所以为了能好好在江南过日子,我一定要把这次机会抓住”;
只会觉得“北伐什么的太特么累了,而且我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但是不是努力了两次都没成吗还折腾什么”
只会觉得“我当皇帝这几年付出这么多吃了这么多苦人都差点挂了,怎么也到了回报我的时候了”。
——至于他能有这个议和的资本,是他自己治理天下的结果,还是一班文臣武将在内要哄着他防着他,在外要运筹帷幄奋力厮杀的结果,他是不会想的;
——他那两次所谓的为北伐进行的努力,算不算得上正儿八经的努力,又是因为什么而没有成功,他也不会想的。
而且考虑到他的资质,大概也真是想了也想不通。
就好比一个成天不上课门门都挂科的学生,你让他一天看三页书,他大概就觉得自己今天都要累死了,同时觉得我怎么这么爱学习这么上进啊真是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千万不能拿正常人的思维,推测九大王的动机和思维逻辑。

另外还是说,对于宋高宗赵构这种蔑视正常伦理道德和情感、所以几乎没有任何底线和责任心的人,惟一可能让他振作起来干点儿人事的,大概只剩下“为儿子赚一份基业”这个动机了。
毕竟“虎毒不食子”,而赵构对儿子还是非常在意的。否则赵构不会在绍兴十七年(1157年),已经50岁的时候,还大规模祭天跳大神,求老天让自己恢复生育能力求生子。
可惜,大概老天爷也觉得赵构应该绝后,所以赵构亲生儿子挂了,而且以后也再也没能恢复生育能力,闺女都养不得一个。
回看那段历史,真的不知道这该说是老天爷长眼还是不长眼。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17:17 +0800 CST  


beimingke: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当金国统帅完颜兀术提出再次议和的建议,和“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时,宋高宗赵构不但答应了,而且答应的顺理成章毫无心理负担。

作为对完颜兀术当初撕毁第一次绍兴和约的行为恨的牙根痒痒的人,赵构明白如果连完颜兀术都认清现实同意和议了,那么这个和议差不多是可以维持一阵子的了。至少应该比和完颜昌订立的那次和约更长久一些。

而赵构之前全部的经历和心路历程,都只会告诉他这一次机会千万千万要抓住,不惜任何代价的抓住。否则他偏安江南安稳逍遥过后半辈子的人生乐趣就破灭了。

所以所谓的“顺理成章”,顺的主要是赵构自己头脑中的“理”和“章”,不是别人的,而且也不是正常人的。
换任何一个君主坐宋高宗赵构这个位置,大概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宋高宗赵构这个奇葩,没有他这么扭曲的心理这么特殊的思路,宋金两国的强弱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强弱不平衡,和议当然也不可能达成,达成了也不会维持二十年之久。

所以第二次绍兴和议是个绝对的偶然,也是巨大的巧合,巧合到空前绝后。金国从此以后再没有这样的运气,南宋从此以后也没干过比这更SB的事情了。

当然,第二次绍兴和议和岳飞的死因探讨到这一步,还是有个问题,就是既然和约要强弱相等才能达成,那么赵构不怕杀岳飞这个举措削自己优势削的太狠,结果削过头了又弄成宋弱金强么?
或者万一完颜兀术哪天也抽抽了,又打过来怎么办?那样的话,宋高宗赵构的太平偏安梦不是还要破灭么?

别说,宋高宗赵构虽然BT,但还真不是完全的糊涂蛋。这个问题他还真是很认真的考虑过并做了准备。只是他考虑的思路和最终想的解决办法,依然是拧巴来拧巴去才扭出来的一个有点奇葩的思路。
所以为什么一直说第二次绍兴和议的时候,宋金之间最终达成的战略平衡是个“精巧”的平衡。。特么这么多偶然这么多不正常、这么多匪夷所思的人匪夷所思的思路凑一块,才硬生生削出来的实力对等,这不叫精巧叫神马?
就好像天平上做实验,且得捣鼓一阵子,而且还得“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都具备,一般人不撞大运真弄不出来。


(四)

要说清“既然和约要强弱相等才能达成,那么宋高宗赵构不怕杀岳飞这个举措削自己优势削的太狠,结果削过头了又弄成宋弱金强么?”、说清赵构为什么不怕兀术再抽抽撕毁和约,还是要再次回到宋金两国当时的强弱对比上。
因为这个大势,既是金国统帅完颜兀术放弃彻底灭亡南宋的意图、要求重新议和的基础,也是宋高宗赵构敢于为了达成议和而杀掉自己最优秀的将领的基础。

那么当时的大势是什么?
就是前文一直在强调的宋强金弱。

而且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在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的时候,南宋比金国强的已经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压倒性的优势。这种压倒性的优势落到军事层面时,最具体也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已经不是只有岳飞、吴玠、韩世忠能痛扁兀术了。原本属于二线将领的刘锜也可以,甚至杨沂中,如果给他找个好搭档比如刘錡这样的,也可以。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前半场的柘皋之捷,就是他和刘錡的功劳。
此外还要记住一个人,就是吴璘。他是南宋初年因抗金战功而建节的第一人、战功和军事才华都仅次于岳飞的抗金名将吴玠的弟弟。吴玠死后,原来只是吴玠重要部下之一而且排不上第二号的吴璘逐渐崭露头角,在绍兴十年的北伐和绍兴十一年与金军的摩擦中,极大的改善了川陕战区一直自守有余进攻乏力的局面,取得了较大的战果,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中路岳飞的攻势。如果不是绍兴十年岳飞被迫班师的话,川陕战区和荆湖-中原战区已经要连成一片了(其实当时已经连上了,但是很可惜没继续展开)。

当然吴璘也好、刘锜也好、杨沂中也好,其能力和重要性都不能和岳飞比。吴璘当时自为大将独当一面的时间还不长;刘锜和杨沂中则完全是一辈子二线将领的资质。但是刘锜当时这个弱点还没有显出来。相反由于顺昌大捷的声望,刘锜的军事才华被很多人高估了。而能看出他“有雅量而无英概”这个弱点的,是吴璘这样和他同出西军、彼此相当熟悉、同时自己又富于军事才华和作战带兵经验的人。一般人当时是不容易有这个眼光的,一直把刘锜当宠臣的赵构就更没有了。——赵构能看到看懂的,只是刘锜也能把兀术揍的很惨~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特点都是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也许不行,但仅仅自守防御的话,已经足够了。
这点正好符合赵构的需要。对于赵构“要自保要防着兀术撕合同,但是不要北伐”的底线来说,这些将领的能力不少也不多,正合适。

同时吴璘、刘锜还都是南宋初名将中“小一辈”的将领。——在绍兴第二次和议也即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时,吴璘刚满四十岁,刘锜四十四岁,岳飞三十九岁,吴璘和刘锜两人与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吴玠这些大将的年龄差都在十年左右甚至十几年,基本上是两代人的差距。即便再过十年甚至二十年,吴璘和刘锜这两人也仍然是能带兵甚至能亲自上阵的水平。如果要防备金国再次撕毁和约,这一条是很重要的。
所以宋高宗赵构选中了吴璘和刘锜这两人做自己的底牌,同时毫无担忧的舍弃了岳飞。——如果要北伐中原、收复旧疆、甚至灭掉大金国,那么非岳飞不可;但是如果只是要偏安江南、单纯防御,防着金国别再撕毁和约撵自己下海的话,则不必非留着岳飞,还有其他人。

没错,南宋的家底当时就是厚实到了这个程度。只是有点搞笑的是,这个家底、这些人才没有被用在正经地方,却成了宋高宗赵构敢于放手削弱己方优势的保障,成了他算计私利时的砝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岳飞最终被害的另一重因素。
对于这些为国浴血厮杀疆场的抗金将领来说,这真是不折不扣的“用非其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璘和刘锜两人中,赵构对刘锜的处理尤其上心、尤其值得玩味。——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赵构的最终意图其实不完全一致、破坏南宋国防力量、削弱南宋一方优势时比赵构还没底线没顾忌的内奸秦桧,连身为二线将领而且一直很听话的刘锜也没放过,罢去了他的兵权。岳飞为此还不顾自己的险恶处境,以枢密副使的身份专门上书“请留刘锜掌兵”。而宋高宗赵构没有同意岳飞的请求,但是也没放任秦桧继续打击迫害刘锜,而是让刘锜出任文职做地方官去了。——这是非常明显的“留着等待以后起用”的做法。
而刘锜之所以能获得这个待遇,一方面是由于刘锜本来就因为文武双全而且个人道德修养很好,一直是赵构的宠臣;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由于刘锜在绍兴十年的顺昌大捷中有过大败兀术的战绩。这点吴璘也不如他。至于之前说的,刘锜这一仗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属于超水平发挥,还是说,赵构那水平压根看不出来。他能牢牢记住的就是刘锜也K赢过四太子,所以另一个能K赢四太子而且赢的更爽的岳飞已经准备干掉了,这一个可千万得留着还得好了,不能出什么差错~
所以宋高宗赵构还真不是一个完全的白痴或者说昏君。不光不白痴,有些道理他还真能想到。不光“和约必须强弱相当、所以不能削自己削的太狠”的问题他想到了,连“金国那边自己最大的对头、也是和议破裂的最大隐患是完颜兀术”这个问题他都想到了。说他一点战略思考水平一点决策能力都没有,还真有点委屈他。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17:45 +0800 CST  


可能有人会说即便如此还有一个问题啊~ 就留了吴璘和刘锜俩人,万一这俩人之后挂了,或者放废了,或者关键时刻掉链子。不还是赵构偏安不了还是有被再次打脸的可能么?哪里比得上留着岳飞保险?再怎么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保障不是?
抱歉,这贴里只说宋高宗赵构不是完全的白痴,不是一点战略思考能力和常识都没有,但没说赵构是一个战略家,甚至还一直说他不是正常人。
而这种不是完全白痴但又不是战略家、甚至就不是正常人的半吊子,做决策时思考的特点是什么呢?
是他会想到一些问题,但是不会想的很深很透彻;会考虑到一些可能性,但是不会考虑的非常全面。
同时他还会有所取舍,有一个决策顺序,而作为一个不是正常人的极品,他自己最想办的事儿,一定是第一位的、压倒其他考量的。
最后,当他想的那些并不透彻的考量因素,在他自己排定的决策顺序下,理出一个在他自己看上去很顺的思路和方案时,他一定会深信不疑并且坚决的去执行,而不会再想别的。

具体到杀岳飞这件事情上,就是宋高宗赵构明白自己最优先的决策目标是要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和议,其次才是要保证宋金和议的长期稳固;同时他还明白要保证和议稳固的基本考量点应该有哪些:比如兀术是金国那边最大的变数,所以能不能镇住他很重要;比如年龄是个大问题。。
舍弃岳飞满足对方需求,留吴璘和刘锜当底牌,都是在这么个思路下做出的决策。

但是再深一点想,比如留的底牌万一废掉怎么办、万一金国那边突然又爆了个吴璘和刘锜镇不住的名将怎么办,赵构就想不到或者不愿意想了。
所以说小聪明大糊涂,一阵靠谱一阵不靠谱的神经病,或者明明没太多脑子偏偏还挺愿意动脑子的半吊子,永远比彻头彻尾的真。白痴更让人头疼。

但是不管怎么头疼怎么可笑,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历史中实际发生的事实,是宋高宗赵构动的这点歪歪心思和费的脑子,又阴差阳错的顺起来了实现了。绍兴和议南宋自废武功来保证和金国一般齐的障碍,到这个点儿上又去了一重。

PS:本节最后,顺手放一个和本帖主题无关的彩蛋,也算是透一下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1141年)动的这点脑子的结局: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也就是岳飞被害、绍兴和约订立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撕毁和约南侵,宋金交战中吴璘没任何问题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刘锜真的放废了。或者也不是放废,只是一开始赵构就看走了眼。
当然当时废掉的不止刘锜,在赵构和秦桧的合力作用下,整个南宋军队的战斗力都大大衰减,赵构差点又跑到海里去。如果不是完颜亮自己玩的太大、金国发生内讧+南宋又出现一批敢担责任也能担得起责任的英雄,宋高宗赵构这把又要玩完了。
只是即便没玩完,明明二十年前可以一鼓作气收复灭了对方,却偏偏要自废武功上赶着管人家叫大爷;然后二十年后又被对方耍一次,又被揍一顿这种事情也实在太贱。
所以千万千万。。珍惜生命,远离nc


(五)

如前所述,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时候,金国统帅完颜兀术转性了,认清现实了,重新提出议和要求也开出条件了;同时宋高宗赵构自己小算盘扒拉了一顿后,也想清楚了准备同意金国开出的一切条件了。
按说这就应该是又一次的“和议自此平达”(这是完颜昌掌握金国政权后,托人带给秦桧的话,原话是“好报江南,和议自此平达”)了。但是还有个麻烦。——这个和约是南宋统治者在明明自己这边占巨大优势的情况下,自废武功和差点被自己灭国的敌国订立的。而且最终订立的和约,不仅仅是南宋这边按要求杀了岳飞的问题,还出让了大片原本为南宋占有的土地,包括一些非常关键的战略要地比如唐州、邓州。连名将吴玠的葬地都被划归了金国。还按要求遣返了大批当初冒着危险从金国投奔到南宋的归正人。相比这些,其他的什么“称臣”、送岁币,甚至杀害岳飞父子和张宪,倒都是小事儿了。
这种上赶着倒贴跪舔的“议和”,给个简单点儿的名称,就叫卖国。

而出卖国家出卖百姓这种三孙子事儿,即使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古代,也是不能被容忍也是要招骂的。何况赵构自己不是没经历过。——前面说了,绍兴八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时,赵构就被大臣百姓骂了个狗血淋头。当时大臣上书言辞之激烈大胆(这里为了不太偏离主题先不贴具体的了,只放一个以前打的小抄的链接: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350255/,
足以亮瞎现在某些只会玩办公室政治,满脑子也只知道办公室政治“人际关系”的“聪明人”的狗眼。甚至三衙也就是御林军的将领杨沂中、韩世良(韩世忠的弟弟)、解潜都去找秦桧,说你如果真让天子去跪迎敌国诏书,导致激起民变的话,我们管不了;那三个大军头(指韩世忠、张俊、岳飞)回头问我们为什么眼看着皇帝干这个,我们也张不开嘴。临安的百姓也到处贴小字报,直接说“秦相公是细作”。闹到最后,赵构不得不抬出“孝道”+让秦桧代行跪迎礼,外加下狠手打击嚷嚷的最难听的大臣,才险险过关。

(增补:秦桧变节投敌、给金人当走狗的经过,兼谈秦桧的内奸身份及其归宋奸计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53033-1.shtml
不愿做金人臣仆的南宋群臣、军民与卖国贼秦桧的斗争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21227-1.shtml
南宋史家学者对秦桧卖国罪行的揭批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19788-1.shtml)

——绍兴八年(1138年)尚且闹到如此声势,卖国行为更严重更令人发指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议和怎么走?岂不是真要造反清君侧?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绍兴十一年(1141年)和议的反对力度,远没有绍兴八年(1138年)大。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主要要归功于当时另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秦桧。

前文一直在说,秦桧是带路党、内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人物从进入南宋政坛开始,惟一的但也是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他认识金国的上层贵族,尤其是一开始认识比较早的认清形势变化的完颜昌,所以能帮助宋高宗赵构实现议和的愿望。

而秦桧自己为什么要担着骂名干这么个其实也挺辛苦的事儿?
很简单,为了权势。对于秦桧来说,只有借助金人的力量才能逢迎赵构,只有把宋高宗赵构哄高兴了,他才能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甚至打破宋代设置“左相”“右相”和经常更换宰执大臣的政治传统,“独相”直到终身做宰相。

所以如果你有兴趣看到岳飞被害之后的故事,看到这位秦丞相最后逼迫赵构给他加九锡,甚至弄的赵构天天防着他谋反、直到秦桧挂掉才长出一口气,然后赵构做太上皇后搬到秦桧故居里住着天天得瑟“你到底没活过我”时,你也不用太惊讶。这不过是这个人物必然的发展路径,早在赵构应允金人的要求,答应不无故更换宰相时就注定了。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18:13 +0800 CST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问,毕竟很多人还是在乎名声的,秦桧就算想大权独揽,难道不能换个方式么?

——还真是不能。

原因也简单,秦桧自己能拿的出手的东西太少,而南宋大臣中的能人太多。论战略眼光和政治水平,有李纲;论让神经病皇帝听自己话和年轻有为精力充沛,有张浚;论善于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和能得人心,有赵鼎;就算论政坛大乱斗的手段论黑人的本事,秦桧刚回南宋第一次入中枢的时候,都没玩过吕颐浩。(在秦桧之前,李纲、朱胜非、吕颐浩、张浚、赵鼎等人都曾当过南宋宰相)

而且秦桧这人才是真正的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秦桧虽然也是科举出身的文士,但是实际得罪人的本事很强,涵养也很差。秦桧第一次做宰相,就和他的好友翟汝文翻脸,以至于两人在政事堂(宋代宰相的办公室)隔着办公桌对骂。——这在宋代也是属于SB才会干、一旦干了就要成笑话的事儿。更不用说他以后还陆续得罪了张浚、赵鼎等大臣,并且在去假惺惺送赵鼎的时候,惹得一向老好人的赵鼎都公然和他对喷了。

除此之外,秦桧因为出身普通家庭,中进士以后又长期在太学这种清水衙门混,之后还被金国掳掠到北方,所以也没有自己的班底。相比之下,张浚、赵鼎这些人,手底下都是有自己一套人马的,武的文的都不缺。所以秦桧论人脉也拼不过人家。

总之,要才干,要人品,甚至要城府涵养,要人脉和圈子,秦桧一样也拿不出手。所以他想在政坛上起步,就只能剑走偏锋,凭自己和金国上层的关系做资本来迎合宋高宗赵构偏安议和的需求,才好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满足一直以来飞黄腾达的渴望。

而作带路党这种事情,大家都懂,一旦开了头,这一辈子都别再想摘出来了。
具体为什么摘不出来就不解释了,还有不明白的自己捉摸吧。
但是既然自己是剑走偏锋,换句话说干的是见不得光的事儿,所以光上台当宰相还不行,还要把那些才具比自己高的正常人都清理掉,否则自己才不如人德不如人,还特么是个卧底,岂不是随时都可能被干掉,再次被打进政治冷宫甚至送掉小命?
另外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所以还要培植党羽。张浚、赵鼎这些政坛大佬手下不都是有门生故吏有文武亲信么?那么秦桧也得慢慢培养。

所以绍兴七年(1137年),秦桧接着张浚和赵鼎俩人互相乱斗和张浚的高级错误上台、又借着自己能迎合宋高宗赵构深层需求的资本和政治手腕,挤走赵鼎以后,他就开始着手做这两件事儿了。
一方面秦桧开始培养自己的党羽,拉拢的人里有真的比较能干、至少出身、学问上看着比较档次的,比如何铸、沈该这样的;也有不上道的人渣,但是秦丞相本着海纳百川不择细流和人尽其用的原则,还是收下了,比如后来担任岳飞一案主审官的万俟卨。
另一方面秦桧不遗余力的打击其他政敌。从绍兴七年到绍兴十一年,陆续被秦桧干掉或间接干掉的人,包括张浚、赵鼎、李光、王庶这样的宰执大臣,也包括薛徵言、胡铨这样的言官、名士,总之比较像样的大臣差不多都撵走了。
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两件事儿,特别是后一件,秦桧自己一个人是干不成的,必须有宋高宗的支持。而宋高宗赵构也确实给了秦桧这种支持:因为知道秦桧能帮助自己实现与金国议和的夙愿,所以秦桧干什么赵构都没管,直到最后突破宋代的政治传统让他一个人做宰相、独断专权也没管。
当然秦桧也没有让赵构陛下白支持。——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时候,南宋朝廷上下,比较重要的位置,包括在宋代的政治体制中负责制衡宰相权力的台谏、监察系统,都是秦桧的人了。所以当秦桧和赵构再次倒腾着卖国的时候,已经没有几个人能站出来说话了。

一言以蔽之,赵构,以及绍兴七年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私人恩怨而彼此乱斗,结果给了秦桧东山再起机会的张浚和赵鼎,这三人在绍兴七年(1137年)种埋下的种子,到这个时候才终于结出了最大的恶果。
而且是对于宋金和议能够达成,相当重要的一枚恶果。

绍兴十一年(1141年),赵构、秦桧和兀术商量出来的、对南宋来说卖国程度比第一次绍兴和议更严重的第二次宋金和议,之所以在南宋朝廷中没有遭遇像三年前一样大、甚至按理说应该更大的阻力,根子在这里。
而为宋金和议解除这一重制约,秦桧花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也死了很多脑细胞。很多时候说提着脑袋干的也不差。——因为那种情况下,他的这些勾当一旦失败、暴露,就不是像第一次为相那样,单纯下台的问题了。
所以你看,不管好事儿坏事儿,凡是最后能成功的事儿,都要费很多周折的。
当个成功的间谍、带路党也很不容易的~~


顺便再插一嘴:
和说岳飞之所以被害是因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差不多的脑回路,很多人论证岳飞死于不会玩办公室政治的时候,都喜欢说岳飞受审的时候没人替他求情。
这是非常典型的“想当然”。稍微看一点具体的史实就会觉得脸很疼的。

岳飞下狱的时候替他说话的人完全不少:
——向来滑头的韩世忠,为了岳飞的案子当面和秦桧起冲突;而在此之前,他是能为了不给秦桧害自己的口实就去坑三衙将领解潜、把自己反对和议的上书栽人家头上眼都不眨的家伙;
——大理寺的官员除去周三畏不肯表态之外,几乎全都明确反对判岳飞死刑;
——赵构的叔叔、皇室宗亲的头头、宗正赵士褭亲自出面,提出愿意用自己家一百多口人的性命保岳飞无罪;
——南宋很多百姓、文士,包括之前和岳飞素不相识的,都主动冒着天大的风险替他上书鸣冤;
——最倒霉的同学是前面提到的秦桧党羽何铸,哥们本来前途无量,大理寺里看到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之后临阵反水,不光不肯再审问岳飞,还自己到处联络人想办法替岳飞辩护脱罪(“日延过客,以缓飞死”)
。。。。。。

本来这些事迹就不算少了。

再联系这一节说的,秦桧从绍兴八年(1138年)就开始着手清洗政坛的过程和最后的清洗效果,简直就是神迹。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18:54 +0800 CST  


beimingke:

(六)

当然,宋金第二次和议之所以能冒着天下之大不韪达成,南宋之所以能成功的把自己削平到和金国一般齐,除去赵构的奇葩心理和扭曲小算盘,除了秦桧和他的完美配合,金国也是做了一些努力的。

具体是什么努力呢?

金国除了派间谍、书信和使节往还,最主要的努力,是三次军事行动:
金国统帅完颜兀术亲率大军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春天进行的淮西之战;
在绍兴十一年九月的攻略淮南之战;
以及金军西路军在更早时候与以吴璘为主的川陕战区宋军展开的战斗。
——这三次军事行动,因为发生在绍兴十年(1140年)宋金大战之后,所以相对的不是很引人注目,特别是完颜兀术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进行的攻掠淮南的战斗。但是实际上,这三次作战,特别是兀术亲自主导的两次,对于达成第二次绍兴和议,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怎么个重大法?
这里需要再关注一次当时的宋金总体力量对比形势:那时的形势是宋强金弱而且远远强于金国,但金国提出的和议条款却几乎每一桩都是对南宋不利的,同时还开出了要南宋削弱掉自己的最大优势——岳飞这个条件。

这本来是根本不可能达成协议的和谈。
要搁在今天,接下来的戏码应该是“双方坦诚的交换了意见”——》“双方承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等等等等,直到“勿谓言之不预”。
但完颜兀术当时之所以敢违背达成妥协的常理,提出这些要求,是押了秦桧和赵构的宝。——赌的就是宋高宗赵构根本就不想北伐了、一心只想偏安江南,赌他因为这种心理,会配合带路党秦桧的努力,接受自己这边的条件。
前面说了,他赌对了。

但是宋高宗赵构也不是傻子。从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兀术大败后和秦桧密信往来开始,一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岳飞当时已入狱一个月)宋金最终议定和议条款,中间隔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最终敲定和议,可见具体的落实过程还是纠结了挺长时间的。
而且更要命的,赵构还知道自己这边最大的砝码、最让金国放心不下的履约义务是什么——是杀掉岳飞。

所以翻检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宋金和战相关的大事记录,会看到绍兴十一年九月岳飞被弹劾罢职;同一个月,兀术率兵攻略淮南并致信赵构暗示可以开始和谈;十月岳飞入狱;十一月宋金两国最终议定和议条款;十二月二十九小年夜岳飞被害;次年也就是绍兴十二年(1142年)金人履行议和条款送回赵构的生母韦氏和宋徽宗的棺木——这样的时间表。

总之,虽然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开始接触谈和时,金国的基本需求、赵构的基本需求、以及秦桧自己的利益诉求已经开始达成某种一致和协调,但当南宋真正开始着手削掉自己的优势时,不可能像分析动机一样这么痛快这么水到渠成。秦桧和赵构也不是傻子,也知道讨价还价,也知道收着钱再给东西。所以有些人以“绍兴和议订立在岳飞被害之前一个多月”来否认阻碍和议是岳飞被杀的原因,恰恰是把政治上的斗争、外交上的讨价还价想的太简单了。因而也是难以令人信服、难以成为反驳的理由的。

而在这个讨价还价具体交割的过程中,金国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除了派遣使节谈判这种必须干的事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示强”。

没错,金国当时很弱,绍兴十年(1140年)宋金大战的时候简直都到了亡国的边缘了;但是又一个很重要的常识是:谈判已经开始的时候,再怎么弱也不能显出来,至少不能显的太多太明显。
——否则,示弱示大了的话,万一连赵构那样的废柴都觉得北伐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转了念头怎么办?或者不转念头,但是起码有些条款,比如割的地方送回来的人,想再要点儿价怎么办?
完颜兀术是压着赵构会放着北伐垂成之功不要才重启的宋金和议;但是毕竟是赌,他也不能开前后眼也不能完全确定,所以还是要做自己这边能做的,以便确保赵构不会翻盘;

——还有就是前面说的,金国这边一味示弱的话,南宋那边赵构秦桧怎么对天下交代?“我们比金国强太多,所以我们不能灭了他们,而要和他们议和;而且议出来的条款要对金国有利,我们要多让出点利益去”?
自己好意思说么?
(当然兀术的南下特别是绍兴十一年(1141年)秋的南下淮南,也还有和“示强”这个需要关系不太大的一点,就是和谈是在赵构、秦桧和兀术之间进行的,所以兀术亲自领兵南下,其实也方便两边通信谈判。从汴京到临安,与从淮南到临安的远近可大不一样。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两国和议的条款,应该就是最后在淮南兀术驻军处敲定的,而不是在汴京、燕京或者更遥远的金国首都上京。)

总之,不管从什么角度考虑,谈判过程中金国都必须“示强”,具体到当时,就是要有军事行动。说前面列的那三项军事行动对第二次绍兴和议有重大意义,就重大在这里。
另外,因为不想写的太麻烦的原因,帖子写到这里一直没怎么贴史料原文,但因为这里涉及的史实比较关键,所以破例贴一条:
上面这条,是绍兴十一年秋,兀术南下淮南作战时给赵构的书信。
看一下原文,像是因为自己打不过南宋所以需要求和的样子吗?
——一点也不像。倒像是金国又要灭了南宋的样子。
这就对了。
什么叫“示强”,这就叫示强。
不管是为了再吓唬吓唬赵构,免得他已经成型的BT思路,因为金国实在太衰而突然翻盘;还是为了方便秦桧做工作;还是为了做样子给天下人看,都必须这么做、这么说。
这才是会谈判、会打压对手的做法,才是一心为自己的国家或者统治集团谋求最大利益的做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次旨在“示强”以促成和议的军事行动中,金国方面其实都进行的很困难。困难到什么地步?困难到完颜兀术率军攻击淮西的军事行动中,金军已经到了因为乏粮而不得不杀奴婢为食的地步。
这个史实也很关键,而且包含的信息量极大,所以也贴一下史料原文:
这是完颜兀术晚年留遗嘱时,对绍兴十一年战事的回忆。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且“金军的军事行动已经难以为继”这个真相,宋人也知道。南宋大臣叶梦得当时就在给宋高宗赵构的、建议诸将并力进取的上奏中说:金军“士马疲困,粮馈不继,或闻已相食人,势岂能久”。——这个说法和兀术的回忆完全一致,相隔数年但描述的内容分毫不差,可见确是历史事实。

那么,金军为什么在财政、后勤已经困难到了这个程度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进行对南宋的军事行动?
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以金国当时所处的形势,只能咬牙示强,才能确保自己能在居于战略劣势的情况下,利用南宋一方赵构和秦桧的、极为反常的私心,订立对自己有利的和约。
再说白点儿就是,如果真能杀掉岳飞而订立和约,那么金国将迎来至少数十年的和平时期,才能腾出余力恢复被打残的经济、行政系统,平定北方的蒙古边患,才能从四面楚歌几乎亡国的边缘挣扎回来。
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再怎么艰难也得咬牙挺下去。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22:19 +0800 CST  


说到这里忍不住瓢偏一下:很多人因为不相信宋高宗赵构会为了偏安而放弃北伐之功,还忍心顺应金人要求而冤杀岳飞,很乐于论证南宋当时的形势并没有那么好。而论证这条的一个重要论点之一,就是打仗要花钱,而南宋的财政已经支撑不起继续进行战争了。
这里暂且不谈南宋当时的财政要支持北伐其实完全没问题;
也不谈打仗不光花钱同样也能生钱。——别的不说,如果北伐成功,至少淮北、淮西、荆湖这些前沿地区的安全压力可以大大缓解,也就可以更专心的发展经济了;
更不谈宋金议和之后,南宋百姓的税收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就仅仅对照上文引的金国的惨状,问一个问题:
南宋当时的财政状况再差,再打不起仗,有没有差到像金军这样,要靠杀奴婢为食以支撑军事行动的地步?
再说白点儿,南宋打仗要花钱要费粮食,金人难道不用吗?
论证某个战略目的不能实施的时候,只强调自己这边有某种困难,而完全不考虑对方也存在同样的困难甚至困难更大,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投降主义。

相反对比一下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当时是怎么做的?明明自己这边形势很危险,困难极多,但就是能在准确判断对方决策者心理的前提下,明确最终的战略目标,抓住实现目标的机会,然后坚持到底,最后终于搏出一条生路。
没错,赵构的BT心理和秦桧这个完颜昌当初布下的内应,两个因素差一个,兀术给大金国搏一条生路搏十数年和平时间的目标也实现不了。
但是也要看到,人家自己也努力了。
说到底,这世上就没有不劳就能获的成功。
真有的话也早晚会向你证明它是个坑。

当然,既然是装的,就总会有破绽。所以不管赵构和秦桧怎么粉饰,也不管金国那边怎么咬着牙吞着血虚张声势,假的总是假的,装到底装不像。
别的不说,就说前文一直在提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时,明明淮西刚发生过战斗,川陕地区也一直在交兵而且规模还不小,秋天的时候兀术又亲自领军攻击淮南,其他前沿地区也有小规模的零星战斗。。
一般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正常的反应难道不应该是整顿军备重用武将,甚至筹备反击反攻么?
但是赵构和秦桧就没有。相反,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是他们大力清洗南宋国防力量的时候。带兵的大将罢的罢,下狱的下狱,同时在当时负有军事指挥责任的张俊,完全不打算反击兀术在淮南的军事行动。
对比一下绍兴十年(1140年)兀术撕毁和议时宋高宗赵构的反应:又是下令各路宋军进击、又是悬出生擒兀术的赏格。。。绍兴十一年(1141年)这种诡异的局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其实根本不用多说了。

赵构和秦桧甚至连兀术的军事行动目的到底是什么都很清楚。
根本就是里应外合,各有分工的完成宋金战略力量的重新平衡,以便最终达成和议的节奏。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说区区一个岳飞,或者他的儿子、部将和幕僚了;
就是淮西淮南饱受战火蹂躏乃至屠城之酷的无辜百姓、被乏粮的金军当牲口一样杀掉吃掉的奴隶、乃至和议达成后被划归金人统治的大宋百姓、被抛弃的依然心向故国的两河父老、甚至那些逃到南宋又被送还给仇敌的“归正人”。。。
等等等等,也不过被赵构、秦桧和兀术视为这棋局上随时可以舍弃掉的棋子而已。
而兀术,如果站在金国上层贵族的角度,并且暂时抛开屠杀无辜百姓是罪恶行为这些道德判断的话,还可以说至少他确实为金国赢得了利益最大化的和议,不但把金国从亡国的边缘拖了回来,还给金国赚取了大片的领土和战略要地,赚取了巨额的岁币,以及南宋对金称臣的“国家荣誉”。

但南宋那边呢?
无数百姓、遗民乃至文臣武将的流离死亡,换得的又是什么?
本来是南宋已收复占据的领土和军事要地,包括吴玠当年浴血奋战过的和尚原和最终埋骨的德顺军、岳飞1134年率军收复的唐州、邓州,都被割让给了金国;
本来至少可以收复中原和燕云十六州并把金国赶到白山黑水,结果现在不但要送地送钱还要称臣;
本来两淮地区可以不再当前沿地区,安心恢复生产,结果因为和议还是成了边界,古来的歌舞繁华地成了十室九空的荒草野狐坡;
本来北方老百姓都准备好了岳字旗榜准备迎接王师,准备彻底赶走“生计人口都被他们坏了”的女真人,结果最后只能继续泪尽胡尘里,或者告诉自己的孩子,“我是没望的了,你们总会再见快活世界”,然后等许多年后,自己的孩子再这样告诉南宋来的使者,问一声怎么三四十年也还是不见有官军再来。
。。。。。。

嗯还有,很多年以后,还要不停的被某些后来者,论证当时死的也应该,被抛弃的也应该,被奴役的也应该;论证他们当时的反抗根本不可能成功,失败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论证卖他们的人卖的聪明,卖的正得其时正得其宜;论证他们当时所经历所遭受的、那些本可以避免或者缓解的生活上的流离困顿,和内心里至死不能休的痛苦、遗憾,叫做幸福,叫做和平,叫做人道主义。


最后,再重温一下一个时间表吧: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岳飞大败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岳家军在一系列大战中兵锋逼近东京开封,后被迫奉诏班师;
绍兴十年秋,金国统帅完颜兀术派人给秦桧送密信,提出“汝朝夕以和议请,而岳飞方以河北是图,且杀吾婿。必杀飞,始可和。”
绍兴十一年(1141年)春,兀术率军进攻淮西;
绍兴十一年四月,南宋收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兵权;
绍兴十一年夏,金军进攻川陕,将宋军逐出宝鸡,后双方转入僵持对峙;
绍兴十一年九月,岳飞被罢官;
同月,川陕宋军在长期准备后对金军展开了进攻,战果颇大,但吴璘在大捷后遭遇了和岳飞同样的命运,接到了朝廷颁下的金字牌班师令;这场作战其实一直持续到十月,最后在十一月才因宋金议和而休兵罢战;
还是同月,兀术亲提兵马进攻淮南,连破楚州、泗州;而当时的枢密使张俊完全没有派兵渡江迎战; 同时兀术给赵构正式送去了本节所引的书信,赵构复信表示同意开始议和;宋金第二次和议的谈判,至此由地下转入公开;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岳飞入狱;
同月,宋金之间开始频繁派遣使节商讨和谈具体条款;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第二次议和条款最终敲定,赵构按金人要求撰写了称臣的誓表;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何铸将南宋接受金国所提出的所有条件的消息,带给了驻扎在淮北的宗弼;
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害;
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何铸,将赵构秦桧与兀术商定的议和条件传达给了金熙宗;
绍兴十二年三月,金熙宗派出的册封使到达南宋,正式册封赵构为宋帝;不久后,金国按照议和条款,派完颜塞里(这也是韦氏在金国的丈夫嗯)送赵构生母韦氏及宋徽宗的棺木回南宋,大约在六月抵达了临安。

抛开价值判断来看的话,不管是具体的实践过程,还是最终和约背后,各种力量、各种因素交错接合最终达成协调的过程,1141年达成的第二次绍兴和议,确实是巧妙精巧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一年之前还处于亡国危险中的金国,最终居然实现了与南宋的总体力量对比平衡,并且保持了将近二十年之久。这结果本身就让人惊叹。
至于这种种偶然背后,有怎样的遗憾和怎样匪夷所思的罪恶,又耗费了多少无辜者的鲜血,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24:46 +0800 CST  


beimingke:

(七)

如前文一直感叹的那样,第二次绍兴和议(又称“皇统和议”,“皇统”是当时金国皇帝的年号),是一个偶然性极大的历史事实。因为维系其建立的、绍兴十一年年末时的宋金强弱平衡,是在经历了戏剧性的消长变化后才达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兀术压赵构的心理动机、赌秦桧的间谍敬业程度开始,再到赵构的心态、到秦桧的得势,无一不充满了运气、巧合、阴差阳错和基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性。
如果把这段历史比作一场实验,那么随便消除或者替换一个因素、一个条件、一个人,甚至某个细节的处理稍有变化,都不会再得出这个结果。

同样的,与第二次绍兴和议相伴始终互为因果、对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战略平衡的重新建立至关重要的岳飞之死,也和这种平衡本身的形成过程一样,充满了必然中的偶然性。
说必然,是因为如这贴一直在分析和强调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岳飞的被害已经是理所当然而且基本无可逃避。——他的敌人把定点清除他列作了议和的第一个条件;他的君主出于正常人根本就没法理解的动机,不顾一切的要实现和议而绝不容任何阻碍;而他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名义上的领导和同事、宰相秦桧,则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利益,不遗余力的迎合他的君主、配合他的敌人。。所以他只能成为宋金和议的牺牲品,所以“阻碍议和”是他真正的也是惟一的死因。
而说偶然,则是因为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也好、客观存在的历史规律也好,其实现都是有条件的,因而也就有变化的空间。
或者换个角度说:无论历史的大潮再怎么不可阻挡再怎么湍急无定,作为个体的人在其间,也永远是有选择的机会的。顶多大小有不同,但基本不会一点没有(当然突遭天灾或者意外事故这种情况除外。。)
再具体到岳飞被害这件事就是:岳飞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被害几乎难以避免,但如果把观察的时段放长一点,那么他也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而且时间越往前,余地越大。

而说到这个余地的问题,不得不先花多点功夫,澄清三个关于岳飞的重要误解:
一是岳飞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上不能定天子之交下不能团结同事以致到处得罪人;
二是岳飞过于中正刚直,不会玩政治或者玩的手段不高明;
三是岳飞干政太多,以致成了至少是赵构眼里的“跋扈”。

这三点,其实都是和真实历史中的人物本来面目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误解和臆断。而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也和各种曲解岳飞之死的谣言成因差不多:一是从结果倒推结论或者代入式思考的“想当然”乃至“三观不正”;二是没有深入了解史实,并且是对当时的大背景、与岳飞同时代的其他著名不著名的历史人物、再到岳飞本人的主要真实事迹都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
而在这两点成因之后,恐怕还有一层更深的心理背景,就是后人看前人历史时很容易带的“上帝视角”,和这种视角带来的“他们都不如我聪明”的自大和浮躁。

说的有点难听。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儿。——不然就算没有深入了解具体史实,你总知道岳飞是名将,而且是从出身贫寒的普通士兵做起很快就升到大将的年轻大帅吧?总知道岳飞当时、至少是被害前,是被皇帝委以重任的高官吧?那么你是凭着怎样的自信,才敢于觉得这么年纪轻轻就能够身居高位的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懂政治?

什么?难道你觉得乱世里只要有会打仗的本事就可以了?

图样图森破啊大仙儿们~
即便是乱世,那些真正恃才自傲、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愣头青,再怎么能打也会在崭露头角之前就被打压甚至干掉的,你以为军队里就都是热血男儿、直肠子的汉子,就没有嫉贤妒能心狠手黑、或者因为纯互相看不上眼就赌气斗到死的货了吗?关于这点的例子,可以看看刘光世手下的王德和郦琼,这俩才是经典的同事关系都协调不好,以至于刘光世被罢以后谁都扶不正的官场人事处理反面典型。
更何况岳飞后来坐的是什么位置?是方面帅臣+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地方大员和大将军,他如果真不懂政治不懂人情不会协调人际关系,别说做不到高官,就算侥幸真坐到那个位置,也会很快被撸下来(关于这种例子,请去《宋史》txt版本里检索王庶、曲端等人),或者被各路人马(友军+财政系统民政系统的官+朝臣、言官)整的满头黑线,根本没什么气力再去组织四次大规模的北伐还能够取得辉煌战绩~~
所以你看,到底是谁不懂政治、不懂人心,谁把世情和人心都想的太简单呢?

——扒谣言的皮扒到这儿,真实历史中的岳飞在这方面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也差不多出来了:
和现在流传的各种先入为主的谣言相反,历史上的岳飞,恰恰是个非常懂政治,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人际关系,非常尊重南宋朝廷,为人也非常谨慎乖觉,有些时候甚至都有点滑头的人。
这个特点,可以从岳飞本人的立身行事、特别是独立领军以后的立身行事中着看出来,也可以从当时其他大将大臣的做法中反着看出来。

比如在和武将的关系上,岳飞和吴玠、韩世忠等名将的关系都非常好,甚至和庸将刘光世手下的悍将郦琼等人的关系也非常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岳飞和郦琼是同乡,同时岳飞本人又有威名,郦琼作为武将容易对之有好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在1134年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的北伐行动中,刘光世本来是负有配合岳飞作战的责任的,但刘大帅发挥向来避敌不战的光荣传统,直到岳家军已经收复襄阳六郡后,才打发其部将郦琼带着人马姗姗而至。然而岳飞不但不计较这些,反而上书请南宋朝廷在犒赏此次军功时,优先奖赏刘光世军。于是刘光世觉得挺有面子,郦琼也从此对岳飞心服口服。岳飞为人的周到、聪明,由这件事就可窥见一斑。
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和岳飞交好的武将,本人都是白眼对青天、从来不怕得罪人的主。
——据史料载也算有个州学生出身的武将郦琼,其实在当时已经属于和上司和同事都处的不错的武将了,但是和同为刘光世左膀右臂的同事王德却斗的水火不相容,最终在张浚、张俊的乖张措施催化下,于绍兴七年酿成了淮西军变、郦琼投敌的恶果;
——吴玠,本身也算中兴诸将中的后起之秀,年纪和其他大将差的也挺多,加上本人所处的川陕战区远在上流,自己的性格也是城府极深、脾气不小,所以和其他同时的名将没什么交往,但唯独对岳飞青眼有加。——如果说一般的书信往还属官往来,还可以解释成战区邻近、或者岳飞本人习惯经常致书各大帅问候致礼的话,那么吴玠派人给岳飞送身价创了南宋一代人口买卖最高价格纪录的美女外配嫁妆,就只能理解为本人也风流倜傥的吴大帅对这位小老弟的盛情了;
——韩世忠,最早因为岳飞三十二岁就达到了自己四十岁的成就(建节也就是获封节度使的荣衔)一度很不爽对方,岳飞每次写信问候都统统不回复,直到岳飞平杨幺后主动送了他一艘车船才哄好;不过他跟岳飞这样已经算不错的了,因为他和刘光世的互相看不顺眼已经到了要互相领兵开战、然后劳动皇帝和百官亲自出面劝架,劝和了还要宰相带群臣拜贺的地步。而和他是双重儿女亲家的张俊,与他芥蒂深到害他的时候可以连眼都不眨一眨。

就是这么一帮神仙都犯愁的大爷,岳飞却能与之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和公事上的合作关系,例如,岳飞给去韩世忠送过得力部属李宝、给吴玠送过本部二次北伐时攻下的陕州等要地,绍兴十年和吴玠的弟弟吴璘也有过军事上的互动,这个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到底怎么样,不言自明。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38:43 +0800 CST  


再比如在和文臣的关系上。——说到这点儿,其实当时南宋的重要将领,大多都属于“我朝中有人”的。比如宋高宗赵构登基之初的重要将领辛氏兄弟,是赵构早期的宰相范宗尹的人;三衙宿将解潜,是高宗朝两度为相而且官声人缘都不错的名臣赵鼎的人;而战功、才干仅次于岳飞、雄镇上流独当川陕的吴玠,是同样两度为相的重臣张浚的人。不过,“上面有人”也从来是把双刃剑:上面的人在位自然是一切顺风顺水;但是一旦“上面的人”下台甚至被清算了,那么属于其班底或者说圈子的将领也不免跟着吃挂落。——吃挂落这事儿上辛氏兄弟和解潜基本都遭遇了,但最明显的还是吴玠:绍兴七年淮西兵变后,宰相张浚及其亲信、同时也是吴玠好友的刘子羽都被追责处罚,吴玠当时的权力也已经受到了来自朝廷的削弱和限制,但仍上书请求以缴还节度使的荣衔为交换,保刘子羽免罪,却被朝廷驳回申斥。吴玠自己也解读出了朝廷如此行事的弦外之意,加上看到第一次和议将成,宋高宗无意恢复,所以心灰意冷纵情酒色,很快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然而同为后起之秀,出身贫寒且没有任何官场后台的岳飞在这上面武将中却是个例外。例外就例外在岳飞一直的“上面有人”“朝中有人”,但从来没因为南宋宰执大臣的更换而受到影响。原因倒也很简单:因为从朱胜非开始到张浚、赵鼎,再到也是宰执大臣级别的王庶,历任南宋宰相全都对青年将领岳飞极为赏识和看重,都把他看做是未来举国北伐最合适的统帅,也都在他进行军事行动甚至政治建言的时候,给了有力的支持,当然也替他在宋高宗赵构面前说了不少好话。
而所有这些大臣都看重岳飞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岳飞本人才干出众,经常能给统御他的文官挣脸(比如张浚绍兴五年带着岳飞平杨幺);但更重要的,是这位青年将领基本是当时所有大将中最“三好学生”的乖孩子。——不但所有的朝廷诏令都不打折扣的立即执行,叫干什么干什么,而且也不骚扰地方,也不和屯驻地的地方官乱掐架,相反还处的挺好;此外,也不和其他大将打架;也不虚报战功;也不替自己的亲信和亲属乱要官职封赏(当然更不替自己要);甚至率军征战时朝廷给予的便宜行事的权力,一旦军事行动结束就主动缴还;甚至给朝廷上报说我的属官名额多了,请考虑裁减一下人太多了不好。

这些举动也许在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因为大部分人印象里的“名将”好像就应该是这么个范儿,天经地义一般;但在当时,南宋历任宰相大人包括其他文臣们可不会这么看,他们会觉得这些举动岂止是三好学生,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贝。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况,是大将们打着滚为自己讨赏就算了,吃空额也算了,最要命的是需要打仗的时候调不动或者找借口避战(比如刘光世和张俊)、一旦没粮的时候就跟地方官打架(比如吴玠曾经为钱粮调度的事情,一口气杀过十几个负责转运的官员),甚至直接挥军攻城抢钱抢粮、以及为了互相看不顺眼的私人恩怨就领兵开片(比如刘光世和韩世忠之间,再比如张俊和韩世忠之间)这三条。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以上这些行为,虽然让南宋历任宰相大人们大感头疼,但在当时、甚至在整个的古代中国,都是非常常见的状况。——现在的人往往因为对历史细节了解不够,就拿现在的制度约束去想象古时状况,总以为现在的军队有纪律约束,和民事民政系统界限分明,古代就应该也是这样;如果不是,那么这些大将就是军阀这些军队就是私军。
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军队是军阀部队还是中央统御,要看制度架构和执行情况,要看钱粮甲仗、包括重要职位的人事任免权力在谁手里,而不是看军纪具体如何以及军头之间乱不乱斗。——否则拿后两条卡的话,你会发现从上古时期直到民国,中国的军队基本都是私军、都是军阀~ 这就乱了套了。另外,古代的通讯条件远远不如现在,所以很多制度的执行力度到底怎么样,也不能简单的和现在比。

总而言之吧,南宋文官们最头疼的事情,基本都是没有啥明文规定可以执行,或者已经司空见惯管都不知道从哪儿管起的事情。所以当岳飞展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将领的素质时,这些在战乱年代被武将们折腾的够呛的宰相大人们对岳飞会是什么态度,也不难理解了。

当然岳飞拢住这些大人们的手段也不仅仅是这两条。比如当领导tz或者平级的同事表示:小岳啊,我这有个人不错,想放你那儿锻炼锻炼的时候,岳飞也基本是毕恭毕敬照单全收。收了以后发现有的人特别能干(比如后来长期负责岳家军钱粮转运的王良臣,本来是赵鼎的人,后来被赵鼎支配给岳飞)当然给予信任和重用;但如果发现是渣渣,也一般不会明着出头打击,而会让自己认识的台谏官员出面把他弹劾下去(高宗朝宰相之一朱胜非大力推荐非要塞给岳飞不可的卢宗训就是这么被搞下去的~),免得直接开罪人。
嗯,说到弹劾人的话,岳飞当时在朝中结交的也不止朝廷大员,还包括谏官系统(类似现在的检察院)里面的很多人(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岳飞的重要幕僚薛弼的弟弟薛徵言。这位大人在当时是言官领袖,对岳飞助力极多关系也极深)。
好吧,其实岳飞连宋高宗赵构身边的太监都结识了“收买”了。那位公公叫黄彦节,一开始也是很受赵构赏识的亲信。考虑到他很可能颇有文学才华和审美品味,把他也划拉在文臣这边好了。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39:51 +0800 CST  


所以不必奇怪,从绍兴四年或者更早一点开始,甚至一直到绍兴十一年,岳飞一直都是宋高宗赵构最为信任和倚重的武将。即使在绍兴七年的淮西之变、绍兴八年的议立太子风波后,这个关系其实也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至少直到绍兴十一年岳飞最后被害前,在宋高宗赵构那里,岳飞也丝毫没有跋扈不臣甚至谋反的嫌疑。否则以宋高宗赵构的性格和经历,他决不会在岳飞已经奉自己的命令见过赵瑗、并且在绍兴七年、绍兴十年两次上书建议明正赵瑗皇储之名的情况下,还毫不犹疑的继续把赵瑗(也即后来的宋孝宗)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并在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再次上书建议立太子时对他大加鼓励;也决不会在决意杀岳飞以满足金人的议和条件后,把这件事情完全扔给秦桧去办,自己几乎撒手不管。

所以不必奇怪,当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开始着手摧毁南宋的国防力量时,他一开始找上的不是兀术指定的岳飞,而是韩世忠。——因为就像真人渣的张俊,把韩世忠、刘錡甚至后来的薛弼、王德等人都掐了一圈得罪了一圈,也找不出岳飞什么岔子,只能在心里默默憋屈嫉妒恨一样,秦桧大概也一时找不到这个年轻人什么把柄。但是韩世忠绍兴八年想玩暗杀毁掉秦桧的议和大业的泼皮劲,还有不久前上书反对和议、等秦桧质问又栽给解潜的滑头,秦桧倒是印象很深。而对于岳飞,秦桧当时最深的印象,大概不是后世人眼里天经地义的“恨之入骨”,而更可能是“这小子居然在绍兴八年的时候都没跟风骂过我”,是“兀术信里的条件还没说要他死,皇帝到底怎么想的也还没定,我先试试这个人能不能为我所用能不能彻底转性,然后看兀术和皇帝的态度再说”。

所以当秦桧准备诬陷韩世忠谋反时,他在明知岳飞和韩世忠关系很好、而张俊则一直嫉妒岳飞的情况下,仍然派了岳飞和张俊一起去巡视楚州。
这在秦桧眼里,就算是自己扔给岳飞的一块骨头,接下来就看岳飞捡不捡了。

而韩世忠,则一上来就连被试探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其实金国统帅完颜兀术点的不是韩世忠的名,而且韩世忠的军事才华和能力也没到足以左右宋金两国战略平衡的份儿上。但是秦桧当时大概也是急着报私仇+上来先试试手,所以也没考虑太多——谁让老韩绍兴八年整那么大动静就算了,还走漏风声让赵构、秦桧知道这么档子事儿来着?
而对此时的岳飞来说,秦桧这个试探意味着,尽管因为拥有出众的军事才华和战功,导致岳飞自己已成为金国实权人物完颜兀术指名要求秦桧做掉的对象;成了宋金对峙的天平上,要达成新的平衡就必须拿掉的砝码;但他面前还是有回旋的余地的。
当然这个余地也算不上多大。因为有兀术的深思熟虑“为国家计长远”和指名道姓在先,有宋高宗赵构要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和议、偏安东南的心理在先,再加上带路党秦桧以逢迎赵构和金国为第一的目标和过河就拆桥的好习惯,岳飞即使在谋害韩世忠时保持观望态度,甚至也和张俊一起挖坑害韩世忠,也未必能保住性命。至于罢官免职踢出朝廷什么的,更是连怀疑都不用怀疑,肯定免不了。这个看看张俊后来的待遇就可以了——岳飞被害后没多久,秦桧就立马指使言官弹劾当时已是三大将仅存在朝的张俊也“图谋兵柄”,说白了就是说他也要造反,吓的张俊赶紧辞职退休了事。张俊在宋金议和和陷害韩世忠、岳飞这三件事情上完全投靠秦桧、出了大力(比如审问张宪,还有其他一些可能更不上道但因为狱案毁了,已经光知道有不知道具体是啥的事儿)、而且张俊本人完全是军事废柴,张俊尚且被秦桧弃置如此,岳飞就算助力秦桧或者明哲保身,接下来的遭遇也不容乐观。

但不管以后的可能性如何,当历史走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夏天时候,至少在岳飞面前,是有这么一个选择的机会。
与韩世忠被秦桧完全剥夺选择权是他自己凭对和议的激烈反对赚的一样,岳飞面前的这个机会,也是他自己赚出来的。凭他十多年来在政治上的谨慎和敏感,在人际关系上的圆熟、周到、与人为善,甚至之前和赵构极为相得的君臣关系赚出来的。
不一定管用,但就算不是免死铁券,也起码是个缓冲器。在秦桧的党羽已经遍布朝野,朝廷的架势也摆明了是要议和的恐怖气氛下,一般人在这个时候的反应,都差不多是不管到底有没有用,眼前先顺竿爬上去再说。
——就像落水的人挣扎的时候,手边碰着什么都会抓一把一样。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40:57 +0800 CST  


再比如和皇帝的关系上。——前文说过,宋高宗赵构是个BT,但也不是纯粹的白痴,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某些事情上,他还是有一点小聪明的。比如在拿谁当亲信、用什么人这件事上,他还没有白痴到像现在某些看多了起点文和厚黑学的大仙儿一样,觉得能贪污才好,能要赏赐才好,本事不大才好,甚至和同事关系不好才好——因为据说和同事关系不好,才能证明自己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派,一心只对陛下。。

这里拜托这些大仙儿想明白两件事情:
第一羊毛出在羊身上,成天要赏赐、要钱、要东西、要田地宅院,甚至互相开战乱斗,皇帝骨子里还是心烦的。因为打的厉害了要皇帝出面劝架,要的东西说白了也是皇帝的东西和皇帝的钱,焉知皇帝陛下自己不心里骂娘?而且还要考虑到当时是战争时期而不是和平时期,这样作死的节奏不但会导致本来就草木皆兵有心理疾病的赵构严重缺乏安全感,更关键的是即使赵构这样的废柴,也会痛骂太不中用太拖后腿的;
第二,宋高宗赵构本人是个很虚伪也很好名的人,虽然BT,但绝不是敢于说我就是BT的真小人。否则他不会在晚年的时候坐拥佳丽数百,却统统不给高级一点的封号;不会在第二次绍兴和议后,一面天天去张俊家里开五星级国宴,一面标榜自己多么节俭;也不会在两次绍兴和议时都强调自己是为了孝道才屈膝。所以这样一个好名中重名,同时确实很文艺的皇帝,是希望自己的亲信能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臣子的。手下出色,领导脸上自然有光彩,这个搁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上也是一样,在赵构那里尤其如此。别的不说,至少不管真的假的,在大臣们面前慷慨激昂一番,这记入史书就是千古君臣知遇的经典段子,哪个皇帝不喜欢?就连贪财畏战的张俊,后来都借着自己的如夫人张秾在赵构面前表演过一番,你看赵构当时膈应了还是不高兴了?
或者还可以看看赵构除岳飞之外宠信的武将是什么样的人——前面提到过的刘锜,就是一位文武双全(打个广告:刘锜的诗词写的比岳飞好,感兴趣的不妨去百度一下——这个可以百度)、道德修养很好、为官清廉以至于晚年贫病时要靠杨沂中、韩世忠资助的将领,很多人甚至因为这点喜欢拿刘锜和岳飞相提并论(当然这个其实属于瞎比。。)可见在武将中选择亲信时,宋高宗赵构的口味是什么。

更何况岳飞也并非很多人想象的清廉刚正到连皇帝都要得罪,至少皇帝的重要赏赐他从来不拒绝。——什么是重要赏赐?不好意思,不是什么田地、宅院、金银、美女,那在宋代这种文人小资格调泛滥的朝代都不入流,在赵构这样的文艺神经病青年眼里就更不入流,一看就是打发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些大老粗的~ 宋高宗赵构当时赐岳飞最多的礼物之一,是苏黄书帖。这种文化产品,在宋代的价格也真不比金银或者一处普通宅院便宜多少;而且最关键的,这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东,是文人之间才流行送的玩意儿。而岳飞对此也无一例外的照单全收。
不过话说回来了。。本来宋高宗赵构的其他赏赐,比如金银器、铠甲武器以及历次受爵封的食邑,岳飞也从来没有不收,只是有一次辞了一处临安的宅院而已。因此某些人眼里岳飞拒绝赏赐宅院以致膈应了皇帝、以及《精忠岳飞》剧中虚构的皇帝三试岳飞而岳飞不管送什么都不要,诸如此类的荒唐虚假情节,实在不知道打哪儿看的怎么想出来的~

最后关于岳飞的为人处事,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岳飞本人在政治上也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还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极为准确的判断力,这点儿有些宰执级别的文臣也不如他,最典型的就是张浚。

关于政治敏感,最经典的体现就是岳飞对待“迎还二圣”这个口号的态度上——当金人有了扶立“丙午元子”也就是钦宗之子来动摇宋高宗赵构统治合法性的图谋后,岳飞不但从此绝口不再提“迎还二圣”,而且连对宋钦宗的称呼也成了“天眷”。岳飞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乃至对赵构心态的认识有多深,明白人自能窥斑见豹;
还有很多人觉得是岳飞死因的“议立太子”,其实也是一例。因为在赵构绝后的情况下,就是因为他迟迟不立皇储,才给金国造成了趁虚而入、拿宋钦宗当牌打的机会。在南宋文臣们上至宰相下至小吏都已经念叨了好几年好多遍的情况下,岳飞以受赵构宠信的武臣身份、在赵构特地命令他去资善堂见过皇储赵瑗、自己又接到再次通报金人意图立宋钦宗之子的谍报之后,向宋高宗赵构提这个建议,恰好是岳飞洞悉政治局势的表现。岳飞身后数十年,南宋大儒朱熹在评论这件事时,对岳飞这一行动给的评价就是“大段有见识”“他人皆不及”,可见当时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对此事的看法和评价如何,至少根本不是什么“武将搀和这个话题就是找死”。

而岳飞的谨慎、低调和包容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件事情上:一者是他对南宋朝廷的大政方针其实从来都是尊重为主,即使提意见,也是在重大事情上、在朝廷主动征求意见时才有所表达;而具体意见、方略上的不同,也从来不会影响到他和别人的私人关系。——比如和岳飞私交最好的宰相赵鼎,实际在当时是主和派,而不是主战派(这里特别提一下,秦桧是不能算主和派的,甚至我觉得说投降派都太抬举他,秦桧特么就是带路党内奸。原因前文已述此处不再解释)。即便不论绍兴七年、八年赵鼎的乖张举措,赵鼎在战略上也是主张持重、相对保守的。但岳飞恰恰和赵鼎私交很好,可见岳飞并不是毫无包容性的人。
二者,则主要体现在岳飞在对待第一次绍兴和议的态度上。没错,当时岳飞是在朝见时当着赵构的面表达了不支持和议的态度,最后还上了一道其实是表北伐决心的贺表,并且力辞封赏不受。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宽一点儿,看一下当时南宋其他大臣的表现,就会发现岳飞的反应其实是相当温和的。
在连宋高宗赵构的亲信、向来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杨沂中都忍不住当面对秦桧表示了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岳飞却没有像韩世忠一样直接准备派军士扮成土匪劫杀金国议和使臣以破坏和议(而且关键老韩还因为不小心让这事儿泄露出去给皇帝宰相知道了= =);没有像当时很多文臣一样指着宋高宗赵构的鼻子骂得他狗血淋头,就差没直接说他应该一死谢列祖列宗;甚至没有在当时全国流行骂秦桧的潮流驱使下,直接、公开的指责秦桧。
岳飞只有一句措辞其实很温和的“宰相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根据王曾瑜先生的分析,更大的可能也是冲着赵鼎而非对秦桧说的(这个分析还是相当令人信服的,因为秦桧当时主政的时间并不长,而赵鼎则是元老重臣,召集三大将来朝希望挽回和议局面的也是他)。——实际上,大概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吧,还真有学者写论文论证岳飞的“忠”是愚忠时,摆出来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指责他在绍兴八年宋金第一次议和时没怎么抗议,和胡铨这样公开要求斩秦桧公开说赵构负天下苍生,还有韩世忠这样要以实际行动破坏和议的一比,太不给力、太怂。。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8:41:19 +0800 CST  


beimingke:

然而岳飞自己拒绝了这个机会,而且拒绝的十分彻底。
岳飞不但没有顺应秦桧的要求,配合张俊“分世忠之军”,顺便挑唆胡纺诬陷韩世忠谋反,甚至也没有采取不下手也不出声的旁观者立场,而是秘密派人给韩世忠送信,叫他找皇帝设法自保。
不过此时的岳飞仍然保持着在政治上一贯的敏感和谨慎,即使在这一次不得不公开和张俊、秦桧翻脸唱对台戏的时候,也依然如此。这里为图方便,不引他当时和秦桧、张俊的交谈原文,来逐字逐句分析他当时多么注意谈话的技巧和措辞的斟酌了;只说他捞韩世忠的方式:不是自己上书或者公开和秦桧闹翻,而是遣人密报韩世忠,让他自己找皇帝解决。——因为岳飞知道韩世忠和秦桧之间私怨的成分更大,而韩世忠于赵构曾有救驾之功。所以以宋高宗赵构的性格,让韩世忠自己去找皇帝求告,效果会远远好于自己出面或者其他形式的公开嚷嚷。总之要让事情在韩世忠和赵构之间解决,不能让秦桧搅进来,也不能公之于众,否则反而可能难办了。

所以岳飞不仅是洞悉当时的局势和宋高宗赵构的性格特点,而且连韩世忠和赵构的关系、和秦桧的关系大概到什么程度,都清楚的很。
但轮到岳飞自己的时候,他却拒绝把这份洞察力、这份敏感和聪明,用在保全身家上。搭救韩世忠、放弃秦桧抛给自己的救命稻草,只是这种拒绝的一系列表现之一而已。

岳飞把自己对局势洞若观火的清醒和机敏用在哪儿了呢?
——巡楚州的时候,因为张俊要撤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当时的宋金边境前沿重镇)戍军,所以岳飞立即召回了自己的旧部将、绍兴十一年被他当大礼包送给老韩的抗金将领李宝,命令李宝从海州出击,骚扰金军治下的山东沿海,以打击金军的气焰顺便证明海州可守不可弃;同时也为从海路出击沿海袭扰,配合陆上攻势并力北进的东线北伐方略做一个试探和演练。
(顺便说一下,虽然因为张俊当时官职比岳飞高说话也管用,李宝这次奉岳飞之命出击后获胜的战果并没能挽回海州城的撤戍,但却给他若干年后统帅南宋水师作战积攒了经验。——二十年后的那次出击中,李宝按照岳飞当年向他指点的大体方略,以舟师北上,先后援助了在海州(海州当时已经被割让给金国)起兵反金的名将魏胜,袭扰了山东沿海各州县,最后在现今青岛附近的唐家岛附近全歼了金国水师。之后如果不是他儿子李公佐力劝他当时状况下还是应该回师江南保护行在的话,这个山东土鳖就打算“乘势席卷”,一路往北打了。)
——刘錡被罢兵权的时候,岳飞以枢密副使的身份上书,请留“刘錡掌兵”;
——最后在绍兴十一年秋岳飞被罢官之前,岳飞还上过一道反对和议的奏章。这大概是他最后一次事关国家大计的上书,之后还有两封奏章就是一封求辞官一封谢解职顺便求“保全终始”了。奏章的全文没有留下来,但史料有一句是“今虏人有何惧而来约和?”
这是句大可玩味的话。——前文好几部分都在分析宋金的强弱对比。而作为绍兴十年北伐实际上的总指挥,和矢志不渝的抗战派,岳飞当然更清楚当时宋金两国的力量对比是怎样的,更清楚金国现在确实非常怕南宋,更确切的说是怕岳家军和自己。但他反对议和时,问的却是“今虏人有何惧”。

显然,这是他看清了赵构和秦桧当时的打算、和金人的意图之后才发出的批评:金国如果怕南宋,那怕的是什么?如果怕的是军事力量,那说明我强敌弱,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北伐,议的哪门子和?金国如果不怕南宋,那说明敌强我弱,这种情况下议和金人又图什么?
何况当时川陕的战事还远未平息,身为枢密副使、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的岳飞不可能不知道相关消息。
所以这是个套,问的很巧也问的狠,恰恰打在当时赵构、秦桧和兀术里外互动、试图造成宋金强弱平衡之假象的要害上。
——岳飞的聪明劲儿全用在这上面了。

当然,岳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未必抱着多大的希望,未必觉得自己这么做了,就一定能抵制住朝廷的投降步子,阻止秦桧张俊破坏国防的种种倒行逆施。
就像岳飞肯定看出了秦桧给的那个保命的机会未必有多大用一样。他虽然在绍兴十一年之前没有公开和秦桧唱过对台戏,但对秦桧的为人却恐怕比大多数还没挨过秦桧坑的人都清楚(这点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后面细说)。
归根到底还是说:以岳飞的战略眼光和对人心世情的洞察力,他不会不知道当时的大环境有多么诡异反常,而自己作为让敌国震恐的主帅和实际上的抗战派领袖,处境有多么危险;更不会不知道在自己的朝中奥援——薛徵言、赵鼎、王庶、李光甚至张浚都被秦桧赶下台的时候,再这样孤身奋战意味着什么。
相反,恰恰是因为太清楚大局的走势,和自己几乎近在眼前的可能的结局,所以当和议没有最终达成、宋金新的战略平衡还没有调整完毕,而自己的最终命运也还没有敲定,总之国家和身家,两边似乎都还有一些回旋空间的时候,岳飞放弃了希望不大的自救,把所有的精力和才智,都用在了其实希望也不大的阻挠屈膝和议、保全南宋国防上面。

因为和个人挣扎保命的道理一样,既然还有行动的机会和能力,那么不行动就永远比不行动强。只是对绍兴十一年的岳飞来说,他宁可这种微弱的行动效力,能实现在“国家社稷”上面,而不是自己一人身上。
毕竟,人死了就死了,以当前的局势和赵构特别是秦桧的为人,自己折腾的再多也未必下场有多好,还八成得落个晚节不保卖身投靠的名声;但有些在国防上的努力,却可能因为未全系于自己一身,而多少能留到以后。
巡楚州时岳飞派李宝出击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当时没能制止张俊放弃海州城这个前沿要地,但积攒的军事经验却为李宝二十年后的大捷打下了基础。当然,岳飞再怎么预言能力惊人,也不是神仙,也没开前后眼看不到绍兴三十二年金军再次南侵、李宝全歼了金国水师的海战业绩,看不到李宝的战绩致使金国皇帝完颜亮派水军从海上奔袭南宋都城临安的企图破灭。但是“这一次积攒的军事经验以后一定能用上”这一条,以他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阅历,应该是很确信的。

所谓尽忠职守、尽忠报国,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动机、心境、支撑的力量和最终的期望,无非若是。
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不是因为脑子不够使想不明白;反而恰恰是因为想的太明白,看的也太清楚。
所以也不必奇怪岳飞最终被罢官到最后被害,几乎每一句被史料记载下来的话,都透着一种洞明的决绝,即使读史者酷暑中读来,细细体味也不免觉得胸腑中冰炭摧折:

“吾所无愧者此心耳,何必辩。”

“只得前迈。”

“使上天有目,必不陷忠臣于不义。万一不幸,亦何所之?”

“皇天后土,可表飞心。”

以及大理寺最后一番慷慨陈词后长久的沉默,直到最后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并非是真的没有什么可辩没有什么可说,而是处在历史漩涡中的这一个当事人,始终保持着大多数人在那种关头罕见的清醒和理性。所有的去路他差不多都心中有数,所有的决定也都是在慎重考量之后才做出的选择。所以当预料中的结局一点点呈现的时候,也确实不必再多说什么。
担当生前事,做自己还能做的而已。其他的,既然自己左右不了,又何必在意?
几百年后让迅哥儿悲慨不已,而不得不不歌哭于笔墨发聩于众人的、所谓哀痛者的哀痛和幸福者的幸福,大致也不过如是!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9:11:10 +0800 CST  


beimingke:

以上这么长的篇幅,描述的基本是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的处境、可能做的选择和可能的选择结果。并且一直在强调,在这个时间点上,因为种种原因,岳飞的选择空间、改变命运的机会,已经相当小了。
也不是没有一点可能,但确实已经很困难。

那岳飞最终这个有必然性但也有很大偶然性的悲剧结局,除去赵构、秦桧和兀术的因素,他自己就没有一点该负的责任么?
如果不替换其他因素,比如BT的赵构,比如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撞死不回头的兀术,比如带路党秦桧。。。甚至比如导致秦桧二次上台的、张浚和赵鼎那次简直无聊的内斗。。总之如果不更改其他要素和条件的话,岳飞就不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一下命运了吗?
要不再说短点儿:岳飞当时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保住性命?或者起码别落个横死?
——还是有的。
本节的开头就说过,岳飞在绍兴十一年的被害,从实际中看的话,几乎是难以避免;但如果把观察的时段放长一点,那么他也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而且时间越往前,余地越大。换句话说绍兴十一年要保命善终很困难了,但绍兴十一年之前机会还是很大的,越往前可能性越大。

那么那时候岳飞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下狱被害不得善终呢?
两招。
1、如果时间只提前到绍兴十年(1140年)北伐以后的话,那么岳飞换一个善终结局的办法是尽快得场重病——比如我看绍兴十一年年初他那场重感冒就是个不错的机会——反正随便找个什么方法在兀术要求干掉他、赵构也答应干掉他之前自然挂。这样善终的结局就有了,死后的风光也不用等到二十年后平反,更不用因为是被君主和宰相合谋杀害,就成天被指摘不会做人,或者这件事做的该死那件事做的该死总之简直是无处不该死;
2、如果时间提前到绍兴十年北伐之前,那么机会就宽裕的多,选择也多的多了。
——比如起码从第一次绍兴和议(1138年)开始,就顺应赵构的意图不再规划北伐,安安心心作赵构的宠臣,这样善终肯定没问题。(其实岳飞如果真的满足于这么个位置和作用的话,那以后到府内开家宴也好、发展成心腹也好,哪里还轮的上刘錡、张俊、杨沂中~ )
——比如弃官隐居。当然赵构可能不放,因为之前岳飞因为真生病时要求辞职他就没放,因为母亲去世真想安心守孝时他也没放。。但是努力努力,也不是一点可能也没有。这样善终也没问题。大概还会留下范蠡一样的佳话,然后被拿来当职场生存术的正面例子,教育替代他的、或者他之后的某个冤死的倒霉蛋。

总而言之,不要北伐,或者即使按朝廷诏令小规模北进,也不要打的那么出色,更不要联络两河义军,还玩古代版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不要搞得金国觉得自己是威胁大金生存的大杀器,以致二十多年后金军之中还在流传着“岳飞不死,大金灭矣”的说法;以致六十多年后金国皇帝招降吴璘的孙子吴曦时,还要在诏书里问一句“尓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再拿“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来吓唬已经被南宋朝廷的监视打压搞得离心离德的吴曦。。。
总之吧,不作死就不会死。。哎现在流行的这句话好像用在这儿也挺合适哈?

反正只有上述这两招才能让金国不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要求;才能保证岳飞这个人不会成为重要到足以左右宋金两国战略平衡的砝码,而被为了确保平衡拿掉,才能保证自己善终而不是横死。其他的什么要田、要钱、要美女自污,什么不要提立太子的事儿,什么主动上缴兵权,统统都是没什么用的村秀才级别的建议,不会管用的。有的要是照着做了八成还能死的更快,比如上缴兵权那条。——前面说了,在绍兴十一年岳飞最后被罢官之前,赵构从来都是不管岳飞怎么求都不放他回庐山养病或者守孝的。

神马?你说按我之前一直在强调的,那时候明明北伐中兴的希望满满,连宋高宗赵构都看着挺像人样,所以要岳飞中途撒手或者彻底转性不科学?
抱歉,绍兴七年之前也许是这样。但绍兴七年之后,特别是在绍兴八年秦桧为相继而又独相以后,你别说岳飞还真不是一点没这个觉悟。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9:12:46 +0800 CST  


beimingke:

实际上,作为一个同样“朝中有人”还有不少人的大将,作为一个对政治变化极为敏感的战略家,岳飞本人很清楚绍兴八年(1138年)以后秦桧独相、以及前前后后的培植党羽排除异己,对自己规划中的北伐大业意味着什么。
而且岳飞甚至可能连秦桧的为人有多么险恶都比别人更清楚,因为他和赵鼎的关系,因为赵鼎大概在绍兴八年塞给他的王良臣。而且绍兴八年冬,本来帮着秦桧二次上台出力甚多的赵鼎,因为实在接受不了秦桧搞出来的议和而被宋高宗罢免之前,岳飞刚刚赴临安朝见过。赵鼎被罢相后,岳飞也曾长期与他保持着书信往来。
此外还有岳飞的心腹幕僚薛弼,他的三弟、同时也是岳飞的朝中奥援之一薛徵言,最后是因为和秦桧争论和议之非时受风寒而死的,这对于言官来说算以身殉职,宋廷当时还在制词里大大表彰了一番。
还有岳飞部下的重要幕僚和部将胡闳休。靖康之变前他曾是太学学生,秦桧当时正是他的顶头领导——太学学正(相当于今天的校长);而之后胡闳休离开陷落的东京城投奔刚登基的赵构后,很可能在中枢或者辛氏兄弟或者随便谁那儿混到绍兴五年,有极大的可能目睹了秦桧第一次为相时的种种恶劣行径。
总之上述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扒拉出一本关于秦桧的黑历史给岳飞看。包括和秦桧私交很好、以至于岳飞被害时他身为心腹幕僚都没被株连反而被重用的薛弼。

所以岳飞会在大约绍兴八年(1138年)的时候做那个著名的噩梦:梦见自己被逮入大理寺对质,以致吓的夜半惊醒遍体流汗。之后还因为梦里听到一句“辛中丞”,而拉着一个名叫辛次膺的、之前素不相识的官员诉了一顿肺腑,说万一我有朝一日下狱大人千万要救我一救。
——当然这个段子有显摆自己是事后诸葛亮的嫌疑,这点有史学家怀疑过。而我初中时刚看到这个段子时,也希望它是编的,因为实在接受不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干这么nc的事儿。。
但现在,我却转而和王曾瑜等大牛一样,倾向于认为它是真的,也希望它是真的。
不过和王大人等大牛分析的不一样的是,我不觉得这个段子反映的是岳飞对赵构的担忧(具体原因前面讲人际关系说过了这里不再提),而觉得它更可能反映的是岳飞在被赵鼎等人告知秦桧的手段有多毒辣之后,特别是在获知秦桧开始排除异己的一系列举措后,产生的忧虑甚至兔死狐悲的恐惧;
“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这个道理,当时的岳飞不需要书生扣马或者随便哪个秀才来教,就已经很清楚了。同时宋高宗赵构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他也很清楚,他知道一旦没有正经宰相看着压着,这位皇帝再往下会怎么发展是个想想就要命的事情。
更要命的是,以岳飞当时的职位,他对于这种朝政局势的恶化鞭长莫及。荆湖战区的民生民政、十万大军的训练管理和人吃马喂,大规模北伐的筹划组织部署实施,他自己和朝廷、和赵构、和其他大将官员总之各种关系的维护,敌后的谍报和义军联络。。这些事情他都能处理的不错已经近于开挂了。再参与中枢朝政洗牌的话,那就真是起点小说主角模式了,而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
所以岳飞当时会忧虑、会恐惧,甚至会做噩梦吓醒。所以如果他那时就彻底冷下心来,照区区不才在下支的第二招随便哪条做的话,他最后就不会被害,还能落个及时退步抽身明见万里的好名声。
而且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给他的那个机会一样,这个转变的契机和可能,也是他凭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凭自己手下的人才和积累的人脉赚的。

但是这个改写历史结局的机会,岳飞也放弃了。就像那个噩梦,做过了吓醒了,对着陌生人发泄过了,就完了。之后他还是像之前一样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筹划北伐联络义军,而且在政治上也更加的小心谨慎低调。
他当时的想法大概是:如果赵构和宰相所构成的中枢已经不能支持他的北伐的话,那么就试试看能不能用自己手中的这一支部队,策动起全线北伐。不用你支持也不用你指挥,我把江山收拾好放到你面前,你总不会不要吧?
这其实也是在赌博。然而做这个局是为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押的却是他自己的荣华富贵乃至政治生命。——那时候和绍兴十一年不一样,岳飞应该还不至于觉得自己有被害的危险。但毕竟张浚、赵鼎等人的例子在那里摆着,加上他自己那个噩梦,恐怕他预估中的风险也不会太小。

归根结底一个道理,人如果太聪明又不够心冷的话是最麻烦的。

毕竟能看着生民涂炭胡骑纵横社稷倾危,还能袖手作壁上观,也是个不小的本事。

而岳飞这个本事是真的没有。所以又一重保命的可能也被他放掉了。。。然后就是绍兴十年(1140年)北伐后,岳飞成为敌国必除之而后快的最大威胁,接着又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放弃掉了已经很微弱的、最后的缓冲机会。

所以要是从这个角度说的话,岳飞最后的被害,确实是也可以说成是应该由他自己负责的。填张事故责任人处罚单的话就是——责任人:岳飞,死因:够聪明不够冷血。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9:32:25 +0800 CST  


beimingke:

(八)

上一节东拉西扯半天,其实想说的还是那节一开头的话:岳飞最后的被害是必然和偶然交织的结果。
说必然是从历史大环境和发展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趋势说的;说偶然是从个人的选择、从构成趋势的细节上说的。

——比如宋高宗赵构就是个偶然因素。
如果岳飞碰上的不是这么一位君主,而是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明君,就不说北伐成功是不是指日可待了,最起码岳飞绝对不会三十九岁就被害。——说真的,以南宋当时的状况,当时的文臣武将人才储备,哪怕是个真智障或者是个娃娃皇帝,甚至哪怕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坐在那个位置上也比赵构坐在上面强,最后的结局也决不会是在己方处于优势情况下和敌国订了有利于敌方而大不利于己方的和议,还外带着送上了岳飞的性命。
但是偏偏当时宋徽宗的儿子就跑出这么一个,然后赵构自己的亲生儿子又挂了。剩下的赵宋宗室都是拐了好几道弯的,所以当时的南宋大臣们想换都没得换,想挑都没得挑。

——比如秦桧也是个偶然因素。
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存在,如果秦桧当初被完颜昌纵归南宋的时候没有村秀才在明明不认识他的情况下替他作保,从而让他顺顺利利的被士兵当作奸细干掉;如果绍兴七年的时候,张浚和赵鼎没有因为斗气而掐到不可开交,给秦桧东山再起二次进入中枢的机会。。。那么宋高宗赵构再BT,在有个靠谱的宰相镇着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在绍兴十一年遂心如意到除了金人要求不能“以无罪去首相”这个大bug之外,其他的结果几乎和自己梦寐已久的理想状况分毫不差。

——再比如说岳飞自己的选择也是个偶然因素。
比如若倒退回绍兴八年(1138年),也就是岳飞被害三年前,岳飞已经察觉到南宋朝廷中枢的政治风云变化很诡异的那个时间点的话,他可以选择放弃北伐的努力,可以选择辞职,甚至可以如有些人想象的,直接盘算着做真,选择当军阀、甚至清君侧造反。随便做那一条,岳飞最后也不会是赍志以殁惨遭杀害的悲惨结局。

但是说到这个,也许有必要再次回顾一下绍兴八年宋金两国的一系列形势变化,也算是用这个讨论中想起的问题,给上一节打一个小小的补丁吧:
绍兴八年(1138年)年中,在秦桧的主导下,宋金两国开始议和;而同为宰辅级别的南宋大臣赵鼎、王庶则坚决反对。但最后赵鼎的努力归于失败,不得不在当年十月辞职。
十一月,反对和议比赵鼎更激烈的王庶也辞职,不久同样反对秦桧的一系列决策的张戒、向子湮等人也被迫辞职,而秦桧则陆续起用了勾龙如渊、王次翁、孙近等奸佞小人,这些人日后都成了秦桧的死党。
同年年末,宋金第一次绍兴和议正式达成。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一直公开和秦桧唱反调、曾经在绍兴八年联合晏敦复等八人同班入奏的薛徵言,再次当着赵构的面与秦桧反复争论和战国策,结果中风寒暴卒。
绍兴九年春,宋金两国开始交割落实和议的具体条款。但是几乎就在同时,在金国内部,主战的兀术已经开始酝酿发动政变干掉完颜昌。而当年大概三、四月间,北上到汴京负责落实和谈具体条款的南宋使者王伦,就已经在出使途中从自己的故吏处知道了这个消息,并立即写了奏章遣人急报宋高宗,警告朝廷和议随时可能生变,并建议要筹措陕西河南等新讨还地区的防务,以防备金人毁约。
绍兴九年六月到七月间,金国好战分子完颜兀术干掉了金国的主和派完颜昌,独自掌握了金国的朝政大权。
这就是绍兴八年到九年这一年间岳飞会看到的形势。也就是说,岳飞当时会看到能支持自己赵鼎、王庶、薛徵言以及其他正直大臣的离职和故去,认识到自己可能很难再得到来自中枢的支持,甚至可能有更坏的遭遇:比如也被夺职,甚至被贬、下狱;

但几乎是同时的,岳飞也会得知金国内部局势不稳,而一向坚决主战的完颜兀术很可能会上台,继而发动对南宋的攻击。——这里可以注意一下,王伦是三、四月间出使途中得知的兀术酝酿政变的消息;但考虑到岳飞一直与敌后义军保持着密切联系,也在敌后布置着相当数量的情报人员,所以他得知这个消息很可能比王伦更早,或者与王伦获知消息的时间相当。而兀术最终政变成功的消息,他也最迟当年秋天就会知道。

把这两方面的形势,与岳飞绍兴八年末对和议相对温和的反对和最终表态、以及绍兴九年六月他上书要求祭扫八陵的行动联起来看,再考虑到他当时“连结河朔”等的北伐相关准备工作已经筹措了近十年,差不多就可以看清岳飞当时选择的理由了:
不管是就此明哲保身等待时机,还是更YY的当真军阀,还是干脆筹划清君侧或造反,从绍兴八年(因为南宋的中枢朝政开始恶化是从这一年才开始的)开始做这些事情,或者风险、难度都太大,负面效应也难以估量;或者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结果;但兀术毁约南侵,却几乎是近在眼前的事情(后来的事实证明,从兀术上台到南侵,不过一年的时间)。所以岳飞当时能选择的最优决策,就是等待兀术毁约,然后趁机北伐,看看能不能用自己一军北伐的战果,以及带动的其他各军的进展打动赵构。
从国家安危和利益的角度考虑,从解除百姓战祸之苦的角度考虑,从岳飞率领的三军将士、联络的敌后义军的角度考虑,这才是最现实、成功可能性最大、收效最快、同时负面效应可控度也最高的方案。至少在绍兴八年(1138年)是这样。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问题:岳飞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他在做决策的时候,优先考虑的始终是“公”而不是“私”。百姓所遭受苦难的解除或者至少是缓解,国家的稳固,乃至举国上下收复疆土报仇雪耻的夙愿,这些永远排在他个人的荣辱安危之前。尽管岳飞手中所掌握的权柄、资源和他本身的才干,大概真的替自己谋一个雄踞一方的豪强甚至皇位都不难。
因此即使退回到绍兴八年,岳飞也不会做其他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不更改其他条件(比如去掉赵构,或者去掉秦桧)的情况下,岳飞最后的被害确实又是另一种必然。而这一种必然的根子,既种在他的才干上,更种在他的性格里。

而一旦做了以北伐战果争取局面改观的选择或者说赌注,后面的事情也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了: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金国认识到岳飞是致命的威胁,然后就是前面我觉得简直已经反反复复扒烂了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走势。。。
所以那段历史,最终是人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不是其他。
是充满了戏剧性,充满了阴差阳错,甚至很多转折很多细节,看起来都像是造物跟世人开的恶意的玩笑——比如秦桧的发迹和得势,比如赵构当初的逃出生天和登基为帝,甚至是他那个独生儿子被宫女碰掉东西的响声吓死。。
但不管怎么样,各种大大小小的过程交错在一起时扭出的结果已经不可更改,当时人当时的选择也已经定格。后人只能依照着史料所展现的纹路解读和还原,不能改变,不好架空,不容屏蔽,更不该凭着自己的“想当然”,就两眼一抹黑的去误读甚至故意的歪曲。

——你可以不看,不说;也可以匆匆瞥过一眼但无心细究;但无论如何,请至少保证自己是抱着谨慎的态度和起码的敬畏之心。
否则也太辜负这一段如此复杂、沉重又如此丰富的历史,太辜负那些承受了历史的重压和捉弄的、曾经也如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的生命。
其实也是在辜负自己。因为每一段历史都是前人留给后人的遗产,过往种种已不可谏,但来者却注定要循着前人留下的遗存和道路往前摸索。
所以对历史的解读和诠释,影响的不仅仅是前人,更多的是今人,是解读者自己。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19:37:35 +0800 CST  
@短线突击 12楼 2013-09-07 18:55:43
顶下楼主,码字辛苦了。
-----------------------------
谢谢!欢迎转发科普扫盲资料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21:12:40 +0800 CST  


beimingke:

扯到这里,要再总结一次各种曲解岳飞死因的深层原因:
第一个原因,也是比较简单的原因,就是这段历史太复杂,而很多上赶着来解读的人看的太少。
岳飞相关的这段历史,很多人因为岳飞名气太大,多多少少都知道一点儿,但是知道的并不多,更不深入。这种“知道一点儿但是知道的不多”最麻烦,因为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出现天马行空的脑补。
但同时呢,岳飞本身的死因要说简单也简单,要说复杂也非常复杂。解释怎么个复杂法,需要温习一下顶楼放的、关于岳飞之死的一句话版解释:

【问】岳飞为什么会死?
【答】因为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人遣使议和时,提出的和议条件之一是“必杀飞始可和”;而宋高宗赵构当时已经决意放弃恢复中原的努力偏安江南,所以为了与金人达成和议确保自己能安心享乐,就顺应金人的要求,放任当时和金人里应外合的带路党秦桧,杀掉了最令金人畏惧和担忧的岳飞。
-------------------

实际上就答案里的这一段话,就有很多会引起疑问,或者说要搞明白的话就要看很多东西。
比如这版答案里提到的宋高宗赵构及其心理动机。很多人都会有疑问,有疑问就要解释,而由于他的思路太匪夷所思太超出正常人想象,要解释的让人信服,就不得不回顾他的前半生,还必须得举几个例子。否则很多人都对这个人不了解,甚至还有很多人觉得他应该还不错,就因为顶着个“南宋开国之君”的名头。。。而这篇长贴虽然已经扯了不少,但其实说的还很浅,也没贴太多原文。所以再想了解更多,或者还有人觉得不可信不够严谨的话,就只能推荐去看王曾瑜大人的《荒淫无道宋高宗》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897055.html,
甚至直接去一点点翻原始史料了。

比如“带路党秦桧”这个描述,也有很多人不愿意信或者有疑问。要解释,也只能往前扒拉,或者推荐去看韩酉山先生的《秦桧传》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4606265.html

再比如“最令金人畏惧和担忧的岳飞”这个说法,很多对这段历史一知半解的大仙儿对这点也喜欢喷,动不动就乱喷什么“吴玠比岳飞厉害”,“刘錡比岳飞厉害”,“韩世忠不在岳飞之下”,甚至特么的连“张俊不在岳飞之下”“南宋能在金人攻击下站住脚还能反击,是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和其他中兴名将,包括岳飞在内一起打出来的,不能把功劳都算在岳飞身上”这样的神论我都见过不少次。
包括那些喜欢说岳飞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挂掉的人,其实也可以归在这一类里。共同的特点都是嚷嚷“不能光盯着岳飞一个人不能光捧岳飞”嚷嚷的凶,实际仔细一看,没怎么关注了解过其他名将的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
因为那段的历史、那些人,多了不用看,只要了解一下刘錡和吴玠,就会发现岳飞的军事才华和战功确实是当时最突出的,也是非常罕见和难得的了。
但是要明白这点儿,就得看更多东西。看《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38968/)、《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37543/)、《韩世忠年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0855/),看王曾瑜大人的文章,看宋史里面这些人的列传,直到看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其他宋人笔记里记的与这些人相关的人和事。。。
问题是,可能么?可能性有多大?

总而言之,还是当初和人吵吵这个问题的科普时说的:要把这个问题分析透,太困难。因为岳飞的被害和因他的被害而得以达成的第二次绍兴和议,作为一个影响极深远的历史事件,涉及的历史人物太多,而且很多重要人物都是奇葩级别,都是超出常人想象范围之外的,具体的过程也十分之曲折复杂富于戏剧性。所以基本每一个相关论点,甚至每一个描述都会有比较大的疑问,都需要解释,而且要解释的清楚、严谨、透彻基本需要出本书。。。

但是话又说回来:你都能看书了,还不如直接去看王曾瑜先生的专著、邓广铭先生的论文,看啥帖子?
——所以一方面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需要深化认识;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所需的阅读量又比较大,已经了解的人给个简单的解释也不容易,而且很多事情说简单了就是说不清楚。
了解不够,了解的渠道又不畅通,所以很多时候就以讹传讹,小白误导小白,谣言催化谣言,最后就各种误解和谬论满天飞了。
不过反过来,对于关注这段历史、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这也意味着鉴别相关讨论和材料时有了一个基本的门槛:
只要是这段历史相关的作品,不管科普读物也好文艺作品也好,哪怕学术专著呢,不用看别的,先翻翻看他怎么解释岳飞之死的。
或者吹他了解这段历史,研究了多少年的,也先看他怎么解释这个问题的。

只要认为岳飞的被害原因不是赵构急于媚虏求和才顺应金人要求杀的岳飞,甚至更离谱的,扯什么赵构英明神武、岳飞功高震主、迎还二圣。。等等等等,就直接扔掉或者当他说的话是空气好了。
因为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要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正确又比较深入的认识,光了解岳飞都不一定够,最起码对当时金国的情况也要有起码的了解,对秦桧、赵构这两个人的生平要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最好还要知道以下这么几个人名和简略事迹:韩世忠,赵鼎,张浚,吴玠,吴璘,刘錡。
所以如果你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就也别吹自己对这段历史多熟悉了。更别吹自己尊敬岳飞。死生事大,如何解释岳飞被害的原因,不仅关系着对这个人物品行、才华的评价,还关系着对他一生志业的认识和评判。

而对于战士来说,最悲哀的事情永远不是死亡,而是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牺牲的价值从根本上被否定。
所以如果因为不相信或者自己搞不清世间会有这么匪夷所思的大悲剧,便不做功课就脑补别的原因来解释岳飞之死,同时否认当时岳飞北伐的成功可能性和“宋强金弱”这个无数人积数年之功达成的事实的话,基本无异于用笔、用嘴再把人杀一次。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21:15:19 +0800 CST  



beimingke:

第二个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原因,也是我个人最膈应最反感的一个原因,就是所谓的“三观不正”。

不过“三观不正”这个词儿现在也用滥了。。。所以有必要具体列一下,“绍兴第二次和议”和“岳飞之死”这两个话题相关的“三观不正”,到底是怎么个不正法?
——比如前文提过的,看历史不是还原到实际的历史情境中,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分析人物的作为,而是开“上帝视角”,觉得“前人都没我聪明”;
——比如先入为主的存了一个印象以后,就胡乱联系,不看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就硬往因果链里拽,往论点上靠。而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则往往是一些更令人生寒的观念:
比如觉得岳飞这样的忠臣义士之所以会死都是因为自己太笨、太不会来事儿;
比如觉得打仗就是不好,外加刚看着点儿时髦名词心灵鸡汤,比如“反思”“批判性思考”,或者“普世价值”“自由”“人性”。。等等等等,就不管自己理解没理解,也不管看的靠谱不靠谱,更不管用的地方对不对,就闭着眼往上用。于是要求抵抗就等于好战分子就是不懂人性,而投降卖国的就一定是为了和平,一定是在“曲线救国”,一定很孤独寂寞不为众人所理解;
比如觉得政治就等于权谋,而权谋就等于怎么算计人坑人整人勾心斗角;
比如觉得古代的皇帝就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触犯了就得死,觉得古人就都是不问是非只知道忠于皇帝的,老百姓都是对国家政治不关心的。
比如觉得领导人统治者,尤其是中国的领导人统治者,做什么决策都一定是理性的、有道理有原因的,绝没有出卖国家的可能。——这点儿我特么尤其的觉得奇怪,因为我撞到的几乎所有持这个思路去论证岳飞该死赵构的决策有合理之处的,都是所谓的键盘政治局或者至少是自称的军迷历史迷,而且大多愤世嫉俗对当前颇多指摘。批判起现实来一副不畏强权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样子;但是论起历史来,就几乎是习惯性的给统治者找理由,不论史实,但从观念和思考习惯的角度看,这他喵的不是精分吗?

而如果给以上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观念再找个深层心理原因作个总结的话,就是三点:
第一势利眼;
第二承平日久的年代都没死回同时还没有同情心;
第三喜欢以己度人。

因为势利,所以觉得所有既成的历史事实都一定是从过程到结果都合情合理理所当然的,不可能是因为恶人作恶、庸人误事,不可能是意外和偶然;
因为承平日久没死回,所以什么东西都拿办公室政治解读,所以领导只能逢迎,“善良”“正义”“人民需求”之类的词儿都是宣传口号是实际不存在的;同时因为没有同情心,所以别人怎么死的也不关心,阅历就有限的情况下,见识也自己封死了拓展的空间。
因为只会以己度人,所以不管什么时间发生的事儿,都只会用自己熟悉的那套去分析,还自觉聪明清醒的了不得。

所以一点也不奇怪,不管是现实里还是网上,随时都能撞见用各种理由论证岳飞被杀是应该应分的,当时的人民是不想打仗的,尤其不缺给赵构洗白甚至涂脂抹粉的。
至于历史是怎么样的,这些人大概也不是很关心,因为他们想兜售、想证明给别人、同时也许更重要的是证明给自己相信的,只是他们脑子里那点儿早就“先入为主”的三观。

所以为什么膈应这些论点,其实也不是为岳飞怎么怎么样,只是想想现实里有这么帮人在折腾,而且目测也不是非常少数,所以想想就觉得有点悲从中来哭笑不得。
不过,如果所有误解岳飞死因的都是后面这一类人的话,那不光这个帖子没必要写,任何的“科普”或者说基于史实的解释、传播也都不必要了。——因为这种人基本是劝不过来的。如果讲道理都能讲明白、讲通的话,这世界早就实现普遍和平,人类大概也早跨出太阳系攻略全银河了~
惟一可能让这种人转变的,估计只能是有朝一日让他们也尝尝被抛弃被出卖给野蛮人的滋味,尝尝有家归不得的滋味,尝尝被人摁在地上揍的滋味、照着脸抽的侮辱,甚至尝尝战火连天生计断绝只能吃“不羡羊”“饶把柴”“和骨烂”续命是什么滋味。
大概只有到那个时候,某些人才能明白力挽狂澜心念苍生的英雄多么可敬,而出卖抵抗事业出卖大众根本利益的人,不管他是谁也不管他顶着什么样的冠冕旗号坐在什么样的位置,是多么十恶不赦万死不足以赎其辜;才能明白歪曲事实颠倒是非、颠覆基本的道德观念和正义标准,宽容恶人而诋毁英雄,是多么可笑的自己挖坑埋自己的事情。

所以还是从内心里希望这样的人是绝少数,希望大多人曲解“岳飞为什么死”这个问题,仅仅是出于对那段历史不够熟悉;或者就算不幸属于这事儿上“三观不正”的,也起码能听进去别人的解释和澄清。——随便谁的都好,只要是靠谱的。
只要能帮人知道,即使在古代皇权也不是完全的至高无上毫无约束,更不是说古代政治的最大奥义全部内容就是逢迎君主,而全不讲是非对错;能帮你知道这世界上就是有人会坏到践踏人间一切良知和道德准线,会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让全天下人做炮灰;能帮你知道和平要靠实力来赢得和保障,自由和尊严是要靠抵抗和奋斗,而不是乞求才能得到;甚至能帮人知道并不是只要奋斗了就一定能换来成功,好人就一定会有好报,知道没有什么过程应该有注定的结局。。
当然,也应该能帮人知道,这世界上确实是有愿意为了他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英雄;而不管历史的潮头如何变幻,总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即使也身处在漩涡中,也能够在知道历史并非一人之力就足以挽转的同时,在保持清醒和洞明的同时,并不丝毫懈怠行动的责任和勇气。

总之,是能帮人在承平时日里就更好更真切的了解那段历史。而不是在资讯条件生活水平都已经远远高于古代的今天,还在《说岳全传》或者比《说岳》还不如的各种垃圾里打转转兜圈子,两眼一抹黑的解读出各种错误,转头再把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当成“真知灼见”去传播、去信奉、甚至照着去做,同时却又将这段历史真正能给人的启迪和教训弃如敝屣;
更不要等着非得亲身遭遇如下所引的这段史事时,才知道任何对罪恶的宽容和开脱、任何对勇敢、忠诚、正直这些正面品质的诋毁、曲解、解构和漠视,其实都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污染和戕害: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21:17:44 +0800 CST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王曾瑜 著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348435.html

《岳飞新传》 王曾瑜 著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003825.html

《鄂国金佗稡续编校注》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956098.html

岳飞抗金形势图及解说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79209-1.shtml

在南宋时期,人们对岳飞的评价如何?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6409-1.shtml

金国的内忧外患与公元1140年岳飞北伐直捣黄龙的可能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5326-1.shtml

岳飞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全面考证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5243-1.shtml

岳飞朱仙镇之战肯定存在,但大捷的规模有待进一步考证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5277-1.shtml

《宋史》和《金史》的史料来源,兼谈《金史》中关于岳飞的错误描述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02677-1.shtml

秦桧篡改历史及其对后世研究岳飞的消极影响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2987-1.shtml

岳飞孙子岳珂书中的文献资料之来源及其史料价值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5189-1.shtml

民族英雄岳飞并非临阵脱逃,用史实戳穿“无知小丑”的欺世谎言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0643-1.shtml

岳飞并非愚忠!岳飞“愚忠”论,可以休矣!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1629-1.shtml

岳飞之死与徽钦二帝是否归宋无关,岳飞冤案的起因与经过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4177-1.shtml

南宋军民如何看待岳飞冤案?岳飞冤案的平反昭雪
http://bbs.tianya.cn/post-51366-4-1.shtml

岳飞与南宋其他将帅的比较,南宋初年著名将领之简介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86632-1.shtml

岳飞的高风亮节,岳飞生活中的品行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20466-1.shtml

农民起义问题与岳飞平定杨么之乱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1031-1.shtml

《满江红》是岳飞的作品,——铁证如山!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53143-1.shtml

楼主 华夷之辨V  发布于 2013-09-07 21:36:46 +0800 CST  

楼主:华夷之辨V

字数:66457

发表时间:2013-09-08 02: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5:36 +0800 CST

评论数:1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