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都是华夏正统,隋唐皇室的汉人血统不容置疑,唐朝皇室宗源辩正

隋唐都是华夏正统,隋唐皇室的汉人血统不容置疑,唐朝皇室宗源辩正

(一)隋唐皇室的汉族血统不容置疑

隋唐皇室属于汉族,这早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原本是很清晰的基本史实。但自从MAN YI把持文史界、文艺界之后,各种虚无化汉族的歪风邪气甚嚣尘上,MAN YI们很热衷于讨论汉族的血统,企图通过宣扬汉族虚无论来瓦解汉人的民族认同感。在此背景下,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故意歪曲历史,断章取义,把隋唐皇室说成是鲜卑族,企图虚无化汉族历史,打击汉人的民族自信心。而且三人成虎,鞑子叫兽编造的谣言流传甚广。所以,有必要拨乱反正,结合史实澄清隋唐皇室的民族属性,还历史真实面貌。

早在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鲜卑统治者为了缓和北方的民族矛盾,争取汉人的支持,巩固统治基础,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的民族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制遭到了保守的鲜卑贵族的反对,他们不仅在改制前进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反抗。拓跋鲜卑建国时,其所依靠的军队是以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战勇猛,但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皇室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鲜卑部落兵发生分化,迁入中原者为羽林、虎贲,勋贵与士族同列;相反世代戍守六镇者则由“国之肺腑”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镇的鲜卑军民的普遍不满。六镇的鲜卑贵族和鲜卑化的各族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中原的鲜卑贵族,最后引发六镇的反汉化大起义,也即北魏末年的“六镇之乱”。此后,北魏统治濒临崩溃,鲜卑人宇文泰和鲜卑化汉人高欢等手握重兵的军阀分别取代北魏建立北周、北齐政权。陈寅恪先生指出:“北魏晚年的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

北周和北齐分别由鲜卑人宇文泰和鲜卑化汉人高欢等取代北魏而创建。北周和北齐的统治者和上层贵族普遍热衷于鲜卑化与胡化,强制推行很多胡化措施,企图打击、摧垮汉人的民族意识,保持鲜卑贵族的世袭统治地位。北周和北齐统治者多次下令给很多汉族大臣赏赐鲜卑族姓氏,强迫广大汉族将领、士大夫放弃汉人姓氏,改为鲜卑姓氏。在此背景下,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北周皇帝赐鲜卑姓“普六茹”氏,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西魏统治者赐鲜卑姓“大野氏”。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年)的父亲是南北朝时期的汉人名将杨忠,其先祖是东汉太尉杨震。杨坚之父杨忠曾跟随西魏权臣鲜卑人宇文泰起兵,在建立北周政权之后,杨忠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

在取代北周的鲜卑政权之后,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立即大力推行汉化措施,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实干的汉人担任朝廷要职,罢黜了很多顽固不化的鲜卑旧臣,严厉镇压了鲜卑贵族的反叛,还下令屠杀北周的鲜卑王室贵族,下令恢复汉姓、推广汉语、恢复汉服、恢复华夏传统习俗和典章礼仪,同时禁胡语、禁胡俗、禁胡姓、禁胡服,把前朝遗留的鲜卑特征都抹去了。隋文帝杨坚当时的做法就像后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隋文帝杨坚对汉文化的恢复发展传承起了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混战,致使春秋自汉代以来的华夏文化典籍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访求古书典籍,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后来,大部分图书又毁于战火,唐朝藏书最多时也只有8万多卷。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正式取代北周,创建隋朝前夕的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就发布了“已前赐姓,皆复其旧”的命令,下令所有曾被鲜卑皇帝赐了鲜卑姓的北方汉人都要恢复自己固有的汉姓,杨坚也恢复了自己的汉姓,把自己祖上“被赐”的鲜卑姓“普六茹”改回了旧姓“杨”。知道什么叫“赐姓”,什么又是“旧姓”吗?假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鲜卑族,那他完全可以像先前的那些鲜卑皇帝一样继续沿用鲜卑姓氏,或至少像北魏孝文帝那样专门改姓,而不是“复其旧姓”,更没有必要在尚未废帝夺位之时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让汉人们恢复自己固有的汉族姓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鲜卑人?

把唐朝的统治者说成是“鲜卑民族”同样没有可靠的证据。事实上,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乃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其七世祖李皓于晋末五胡入侵中原引发史上惨烈的五胡乱华大动乱时,在秦凉一带建立汉人政权以自救,史称西凉。据近代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考证,这一带和东晋以及继承者南朝同为保存汉文化最完整,并对北魏的汉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唐朝李姓皇族又怎么可能是“鲜卑民族”? 其实,在隋文帝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后,李渊的父亲也“复高祖姓李氏”,即去除鲜卑人所赐姓“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倘若不是汉人,何来“复其旧姓”,即恢复汉姓?倘若李渊真是鲜卑人,那么他推翻隋朝而建立唐朝之后,就应当恢复他们那"鲜卑旧姓"才对啊。然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还拿出了他们祖先是汉人的家谱。这说明他们要么是真正的汉人,要么就是完全认同汉人并接受了汉文化传统的鲜卑人。可是,假若真是后者,即他们真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那也该知道并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传统观念。历史上汉人是很重血统的,有非常强烈的血统意识和宗族感情,因此特别注重祭祀自己的祖先,绝不会把他族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因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即祖先的神灵不会享用不与自己同族、不是自己子孙所供奉的祭品,所以人们也不会去祭祀异族祖先的亡灵。这是汉人,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江山社稷的皇帝及其贵族们自古就严格遵循的祭祀原则。而且祭祀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国家大事,决不允许随随便便把他族祖先误当自己祖先来祭祀,这就是《礼记·祭法》所说的“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所以,认为自己祖先是汉人,并有家谱佐证的唐朝李氏皇室只能是汉人,而不可能是鲜卑人。

《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等正史典籍都明确记载,李唐皇室的先祖出自陇西李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李暠则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著名隋唐史专家陈寅恪曾对唐朝李氏皇室的祖先进行过分析考证,也得出了李氏血统其初本是华夏的结论,陈寅恪先生还推论唐高祖李渊可能不是陇西李氏之后而是赵郡李氏之后,但赵郡李氏同样也是汉人,而且也曾是望族,不是什么鲜卑人。就算是北魏的孝文帝,作为正宗的鲜卑人,虽然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严禁鲜卑语、鲜卑习惯、鲜卑姓氏和鲜卑服装,但也没有到篡改自己的家谱,弄个千百年前的汉人作一朝皇帝的祖宗的地步。所以,所谓唐朝李氏皇室本是鲜卑人,杜撰了自己祖先是汉人的家谱的传言,不但没有任何根据,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现在史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唐朝李氏皇族的父系出自汉人的名门望族,母系即开国皇帝唐高祖和唐太宗的亲生母亲则是早已汉化了的鲜卑人后裔。人类早已进步父系社会,父系即为民族属性。李唐皇室的民族属性其实已经很明确了,更何况母系是经过隋唐之前一百多年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公元495年)时期早已汉化了的鲜卑后裔,文化上已经属于汉人了。不仅如此,李唐皇室的父系血统是汉族,文化属性也是汉文化,他们代表的利益也是汉人,连他们自己也确认自己是汉人。

正因为唐朝皇室祖先一直都是汉人,所以在唐朝建立后,唐朝皇帝没有像四五十年前的北周、北齐统治者那样恢复鲜卑姓氏或鲜卑特色,而是像隋朝皇帝一样,建国后就极力抹去本已所剩无几的鲜卑特色。唐朝李氏皇室当然也不可能改回什么“大野氏”之类的鲜卑姓(因为“大野氏”这个姓本来就是从前的鲜卑皇帝下令“赐予”汉人大臣的)。 包括鞑婆蒙曼在内的一些满遗叫兽总喜欢拿着唐朝皇室祖先中有过娶鲜卑姓的女子的事当做唐朝含有浓厚鲜卑血统的非汉族政权的证据,甚至还得出了所谓“唐朝是鲜卑族所建,不是汉人政权”的荒谬论断。但是,这些人恐怕连那几个鲜卑女子身上到底有多少鲜卑血统,她们还保留了多少鲜卑文化,跟其他汉人有多少的不同,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因为早在三四百年前魏晋,甚至五百年前的东汉,就有不少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与鲜卑族混居了,而北魏中后期,鲜卑人不是大批死亡,就是被汉人汉化而最多只剩下个象征其祖先中有鲜卑的姓而已,文化上则完全汉化,怎么能因为那几个女子的姓是鲜卑的,就不但说她们是纯种的鲜卑人,还说她们嫁给汉人后生下的子女也是鲜卑人呢?如果以皇帝身上有鲜卑人或者其他异族血统就说该王朝是鲜卑人所建的政权或其他什么异族王朝的话,那么近代的日本天皇还有朝鲜人的血统,日本国岂不成了韩国人、朝鲜人的国家?那韩国人、朝鲜人为什么还老谴责日本侵略了韩国、朝鲜?韩国人、朝鲜人岂不是吃饱了没事找事的无赖?

事实上,所谓“隋唐君主是鲜卑后裔”这种说法极为牵强。是的,隋代国君姓杨,唐代国君行李,他们的父辈、祖辈曾在北朝时期被迫接受鲜卑统治者的“恩赐”而改姓“普六茹氏”、“大野氏”,但隋文帝杨坚一夺取皇位就首先认祖归宗改回汉姓“杨”,还下令让那些被强迫改姓鲜卑姓氏的汉族贵族恢复原来的汉族姓氏。唐朝皇帝同样继承华夏正统,还拿出自己的家谱,证明李唐皇室是华夏汉人。试问,如果他们本来就是鲜卑人,他会立即主动采取这种恢复汉姓、匡扶华夏的汉化举措吗?与此类似,大家都知道,元朝的“孛儿只斤”皇室是真正的蒙古人,你认为蒙古族皇帝征服中国之后当然不会改成汉姓,也不会宣称自己是汉人。清朝的“爱新觉罗”皇室是真正的满洲人,满族皇帝入关得位后也没有改成汉姓,更不会宣称自己是汉人。

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的祖先原本是汉人,史载,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也就是隋朝皇后独孤氏的祖先。若说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纥窦陵氏是鲜卑族,更是以讹传讹,因为她的祖先是汉朝外戚窦氏,原本就是汉族人氏,后投奔匈奴担任“大人”,而在魏孝文帝改革时又改回窦氏,认祖归宗。只能说是个胡化的汉人。再说,北朝的鲜卑贵族与汉人长期通婚,同时接受华夏文化,本身就已经是鲜汉混血的鲜卑人。

另外,如果人们非要把混有鲜卑人血统的汉人叫做鲜卑人。那么北魏孝文帝的母亲本身就是汉人,我们也可以称北魏孝文帝是汉人了。再说了,假设就算隋唐皇室的母系是纯正的鲜卑族又如何呢?满清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是蒙古族,其母亲佟氏是汉族,康熙的满族血统至多只占四分之一,蒙古族血统占四分之一,汉族血统却占二分之一,但谁会说康熙皇帝是汉族或蒙古族呢?因为,按照世界各国的传统,尤其是东亚民族的传统,民族成分主要是依据父系划分的。

其实,即便是鲜卑人本身,在创建北魏政权之前就已经长期与汉人杂居和混血,其文化中早就含有大量的汉文化,而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就更不用说了。包括那个满遗鞑婆蒙曼在内的一些人认为只要有少数民族血缘的,就不是汉人,只要建立王朝的人身上有丝毫的少数民族血缘,甚至仅凭借史书上记载的某人的只言片语,甚至仅仅是怀疑其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缘,就狂言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王朝就是少数民族王朝,却全然不顾这些他们身上的汉人血统,全然不顾他们对汉人祖先,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高度认同。既然这样,那反过来我也可以说,只要有汉族血缘的,就不算少数民族。如此一来,北魏比唐朝都还要有资格是汉人的政权了,因为不仅制度和文化,就连北魏的皇帝老子们身上流淌的大部分血也是汉人的嘛,呵呵。在此就撇开文化等方面的汉化事实,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单纯从血统来看看鲜卑人向汉人的转变,北魏为什么是汉人的王朝。首先,鲜卑族的人口远比汉人的少,尤其是到了北魏末年,鲜卑族的大部分人口沦为世代当兵、戍守边疆的贫困潦倒的军户,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天灾人祸,以及在短短的百年内所遭受的几次清洗,导致鲜卑族人口大量消减,使得支撑鲜卑族所建的北魏政权的“国家柱石”军队都不得不由当地纯种汉人组成(也即府兵),另外还有不同民族间的通婚与强制等等,因此到了隋唐时期,究竟还有多少纯种的鲜卑族人活下来都是个大疑问。事实上,不用说一般鲜卑人不是战死,族灭,就是早被汉人汉化掉了,就连不会因饿死、战死、病死而绝种的北魏皇帝,到了最后,也只剩下了1/128的鲜卑血统,而127/128,即99.21875%的血统其实都是汉人血统了。

下面是北魏王朝皇族血统的中国化表(参照宫琦市定《大唐帝国》等)1.
1、 北魏创始人道武帝(纯种鲜卑人)======刘贵人|
2. 明元帝(1/2 鲜卑血统)====== 杜贵妃|
3. 太武帝(1/4 鲜卑血统)====== 贺夫人|
4. 太子晃(1/8 鲜卑血统) ====== 闾氏(鲜卑)|
5. 文成帝(1/8 鲜卑血统) ====== 李贵人|
6. 献文帝(1/16 鲜卑血统) ====== 李夫人|
7. 孝文帝(1/32 鲜卑血统) ====== 高夫人
(孝文帝时期,唐朝皇室祖先之一的李冲时任北魏高官)|
8. 宣武帝(1/64 鲜卑血统) ====== 胡皇后|
9. 孝明帝(1/128 鲜卑血统)
(上面括号内的分数为北魏皇帝的鲜卑血统的比例)

也即到了北魏末年,其皇族只剩下1/128的鲜卑血统,即只有0.78125%的鲜卑血统!从上表可知,推行汉化政策的北魏孝文帝只有1/32=3.125%的鲜卑血统,而有96.875%的汉人血统,因此,他禁止胡语胡服胡俗而全面推行汉化路线是理所当然的。而那些因李世民的母亲有一点早已汉化了的鲜卑后裔的血缘,就说李世民,乃至李唐皇族都是鲜卑族的人为什么不说北魏是汉族王朝呢?!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文化、习俗、传统、价值观上来看,还是从血统上来看,不用等到隋朝、唐朝,早在北魏时期,大部分鲜卑人已经变得与汉人相差无几,只有少部分鲜卑人还留下个空头的鲜卑姓氏符号。所以,按照某些人的“血统论”观点,北魏政权就更是汉人王朝了。


(二)、大唐皇室宗源辩正

首先,包括《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等在内的正史典籍都明确记载,李唐皇室的先祖出自陇西李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李暠则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旧唐书》记载为陇西狄道)。这些记载都出自可信度很高的正史典籍。

其次,国学大师、中国古代史泰斗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了李唐皇室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其主要论据是是《唐光业寺碑》,全称《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以及《畿辅通志》、《隆平县志》等方志关于此碑刻的拓文。此碑为唐朝光业寺的建筑之一。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朝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关于此碑,《畿辅通志》之拓文为“皇祖瀛州剌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庆皇后。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的文字为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源出赵郡的铁证。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从陵区南侧出土的唐王后胤墓志铭,更进一步证明其为陇西李渊宗室旧域陵寝所在。再者,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昺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建造,都发生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都是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也是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也是汉姓,李虎则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李唐宗室是汉人无疑。但有人对此提出疑义,李唐皇室既然出自赵郡,何必托名陇西?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赵郡之李与陇西之李同源。西魏之前,陇西之李与山东之崔卢李郑,同为望族,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关陇李姓为望族,赵郡之李的名望屈居关陇之后,李渊托名陇西,实是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世地位;或者,本为陇西之李,但并非华盛之门,后展转迁徙至赵郡。二是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皇室的先祖本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因不是名门望族,是以家风渐染胡俗,名不雅驯。李氏一族至西魏时才真正显贵起来,李渊祖父李虎入关后,东西分立局面已定,遂改赵郡之姓望为陇西,继而又自称是西凉的嫡裔。

综合前面两种论述,联系到当时的实际政治背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唐皇室之宗源出自赵郡,当无疑义,赵郡之《唐光业寺碑》以及李唐先世的陵寝,提供出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但为何自称陇西之李?何以表明与山东之崔卢李郑甚为生分的态度?实际上,是李唐王朝出于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这样的论述令人信服。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制度,延续到隋唐,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势力,统治阶级为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也为标榜自己的出身,托名名门望族完全是可能的,这一现象,甚至到中唐,仍然存在。例如,韩愈的籍贯应为河南孟州,但为提高门第,托名河北昌黎,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郡望,李唐王朝为给自己的统治寻找更多的合法性,也为提高门第身份,托名到西凉李暠之嫡裔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出自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西魏以至隋唐,关陇贵族一直是中国最有权势的贵族集团,是关陇汉族地主豪强武装与鲜卑的军人集团结合起来的强势联盟,谁想统治中国,必须以关陇集团政治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陈寅恪先生的论证非常有力,令人信服。李渊、李世民父子首先是务实的政治家,其首要考虑的,是巩固关陇集团的政治势力而非单纯的认“宗族”,“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封建政治规则使得联姻、宗族谱系的“认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编纂《氏族志》,也是同样的目的:确立以李唐皇室为核心关陇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权威,协调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政治利益。同样的理由也可以支持唐太宗在立储上为何最终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而非魏王李泰、或者吴王李恪,因为唐太宗首先要考虑的是关陇集团的整体利益。为巩固大唐帝国的基业,防止可能出现的内部分裂甚至内讧,太子的人选的确定,必须得到以老臣兼元舅的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权臣的支持,吴王李恪是庶出,魏王李泰见恶于长孙氏,唯一的人选只能是晋王李治,虽然以才干迩论,晋王李治是最次的人选,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28 22:50:00 +0800 CST  

反对方的论据主要来自刘盼遂的《李唐为蕃姓考》其主要证据是,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载,对李氏自称的宗源谱系,僧人法琳当着唐太宗李世民的面予以反驳:“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也即认为李氏皇室是拓跋达阇的苗青,自称陇西李氏后裔,实属假冒。实际上,这种引文是断章取义,联系当时的实际背景,可以明显发现法琳的说法其实是杜撰的谣言。僧人法琳为何不惜冒丧生之险,当面顶撞唐太宗李世民?有何目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宗教纷争。佛教与道教的纷争,自魏晋以来,持续不断。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固然是拓拔涛本人穷兵黩武,“锐志武功”的扩张野心,也是大臣崔浩、道士寇谦之等人从中挑拨的缘故,包括后来的唐武宗灭佛,也是宰相李德裕、道士赵归真等人的主张,佛、道双方一方面互相斗争,同时,又竭力争取最高统治集团的支持。 李唐皇室为抬高身价,认老子为祖宗,尊崇道教,诏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这无疑是给道教的发展、扩大提供政治出路,但同时也引起佛教徒的强烈不满,双方的矛盾、争论日趋激烈。贞观七年(633年),太子中舍辛谓设难诘问佛教徒,僧慧净著《析疑论》予以回答,僧人法琳扩《析疑》为答。佛道的争论,引起社会关注。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表态,对“殊俗之典,誉为众妙之先,诸夏之教,翻居一乘之后”的现象,不能容忍,下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这样,佛道在宗教上的高下之争,变成体现李唐皇室尊卑等差的政治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公开表态支持道教,无疑引起佛教徒不满,僧人智实等人上表反驳,攻击道教,遭到朝堂杖责。贞观十三年(639),有道士奏称,僧人法琳所著《辩正论》一书攻击老子,讪谤皇宗,有罔上之罪。唐太宗推问法琳,才有上述的一幕。对佛教徒而言,只有否定老子“皇宗”的地位,才能获得“解放”,取得与道教平等竞争的地位,如此,必然涉及李氏宗室的溯源问题,法琳是以口出妖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刘盼遂等人认为,法琳不惜冒丧生之险,坚持异议,必有真凭实据。然而,查遍《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全文,法琳的证据也不过是“臣闻”两个字,也就是道听途说,并没有丝毫的真凭实证。而僧人法琳为什么甘冒丧生之险去当面顶撞唐太宗李世民?一是因为过度的宗教狂热,在任何狂热的宗教徒看来,能够“光荣”殉教,简直是十辈子求之不得的福分,刀锯不避,纵然一死又怎样?二是法琳认定,唐太宗李世民未必敢杀他,原因很简单,法琳敢当面攻击李唐皇室的宗源谱系,真正目的是要张扬视听,让天下人都知道老子非“皇宗”的史实,为佛教的发展取得出路,并非对李世民的身世有什么真正兴趣,若是李世民因此而杀他,岂非有欲盖弥彰之嫌?纵然法琳一死,但天下人都认为,是李世民“心虚”,想杀人灭口,果真这样,岂非反面助长法琳的妖言?以李世民的聪明,不可能觉察不到法琳的用心!

再来看法琳与李世民争论的全文:帝因亲降问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阐大道为道元。随迎不测。谈上德为德母。视听莫知。苞四象以运行。括二仪而亭育。既无得而称矣。信日用而不知。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超踰百氏之先。何为诡刺师资。妄陈先后。无言即死。有说即生。”法师对曰“琳闻师经对文侯云。尧舜之君唯恐无言。桀纣之君唯恐有言。又东方朔答武帝云。臣生亦言死亦言。琳今属尧舜之君。何得无言者哉。琳闻。拓拔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谨案。老聃之李。牧母所生。若据陇西。乃皆仆裔。何者?炖煌宝录云。桓王三十九年。幸闲预庭与群臣经夜论古今。王曰。老聃父为何如人也。天水大守槖绥对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又王俭百家谱云。李姓者。始祖皋繇之后。为舜理官。因遂氏焉。乃称李姓。李氏之兴起于聃也。以李树下生乃称李姓。至汉成帝时。有李隐抗烈毁上被诛。徙其族于张掖。在路暴死。其奴隶等将其印绶冒凉得仕。所谓陇西之李自此兴焉。又老子云。吾不敢为天下先。故述五千之训。又言。不与物竞。处众人之所恶。既处物不竞。又不为先。恕己推人。守雌保弱。老子西升经又云。乾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绵绵常存吾今逝矣。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窃以拓拔元魏。北代神君达阇达系阴山。贵种经云。以金易鋀石。以绢易缕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又老生姬季之末。释诞隆周之初。世隔一十余王。年经二百余祀。此即师资验矣。先后显然。勘卷分明。在文指的。伏惟陛下。好生恶杀赖及虫鱼。拯溺救焚化沾荇苇。等三皇之世。教而不诛。同五帝之时。师而不阵陛下若奋赫斯之怒。则百万不足悏情。陛下若敛秋霜之威。则一言容有可录。轻忤御览营魄飞扬。尘黩威严心魂失守。”帝时大怒竖目。又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法师对曰。“琳闻。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不以疏而不赏。赏彼有功。不以亲而不诛。诛其有。过伏惟陛下。道含弘而光大。恩被八埏。德普覆而平均。网开三面。纳忠言若弗及。悬五听以干干。从善谏其如流坐。九重而翼翼陛下今纵雷霆之怒。琳甘纷骨灰躯。傥垂雨露之恩。庶全骸骨。”

综观整个辩论过程,唐太宗李世民与僧人法琳辩论的焦点是老子是不是李唐的“皇宗”,而非李唐皇室是否出自拓拔鲜卑。僧人法琳的引言,充满着佛教徒杜撰的“经书”中对道教的毁谤以及关于陇西李氏宗源的诸类谣言,诸如信口胡说什么“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这样荒诞无稽的话可信吗?“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 这更是荒诞不经!

很显然,僧人法琳的“证据”来自其笃信的伪经。佛道两教自魏晋以来互相伪造经书,毁谤攻击,道教杜撰伪经《老子化胡经》,说什么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印度,化身佛陀,开创佛教;佛教徒也杜撰经书称,佛陀谴菩萨东来中国,化身老子、孔子云云。僧人法琳关于陇西李氏非宗源老聃的说法,来自其自称的北齐王俭的《百家谱》,该书结论之真伪,已难考辨,即使为真,也只能说明陇西李氏非宗源老聃,并不能在任何程度上否定李唐皇室先世源出赵郡李氏的定论。法琳的发言,核心内容始终是李唐先世非出自老聃,也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老子非“皇宗”的事实,这是佛教徒真正关心的,而非对李唐之宗源有什么真正兴趣!法琳的引言,要么是道听途说的谣言,要么是佛教自己杜撰的伪经,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再结合法琳发言的背景,其话有多少可信度?唯一提到关于李唐身世的话,不过是“琳闻。拓拔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这一句,再说法琳这句话,也是错漏处处,拓拔达阇,即便是鲜卑语,翻译成唐言,也不可能是“李氏”。拓拔作为鲜卑姓氏,早已被魏孝文帝改为元姓,怎么可能是李氏?要么拓拔是部落代称,达阇是姓氏,达阇出自何语?是鲜卑语的汉语记音?还是梵语的汉语借音?据佛籍载,乔达摩(佛陀)之弟,名为波罗达阇,而达阇之名,非常接近印度的梵语,或许是崇奉佛教之鲜卑部族名称?但也不能证明,译成汉语为李氏,若是李唐先世被赐姓之“大野氏”的转音,那更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大野”氏是西魏政权后来推行复辟政策的鲜卑化产物,非李唐先世本姓,比如,同被赐姓的还有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在这种政策之下,大批汉化的鲜卑人和原有的汉人又被迫开始鲜卑化,名姓更替频繁,不是死抠古籍能区分清楚的。再者,法琳之谓“柱下陇西”何所指?“柱下”应该指的是李虎在西魏时踞八柱国之高位的史实,倘若法琳连这一基本史实都不承认,还谈什么追究李唐的宗源?关于李唐先世的族属,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昺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造,都是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皆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这些足以证明李唐的汉族身份,李唐先世的真正发迹是在李虎,至于李虎之前,或者是鲜卑化的汉人戍于武川的军户,或者是渐染胡俗的汉人民户,已不重要,李熙距李世民,已历五世,纵然有染胡俗,也不影响李世民作为一个真正的汉人。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28 22:52:00 +0800 CST  

魏晋南北朝本来就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汉人的鲜卑化和鲜卑人的汉化错综复杂,鲜卑人汉化的固然不少,汉人的鲜卑化也非常普遍。比方,北齐政权奠基者高欢的曾祖高湖是纯种的汉人,后来降魏,其祖父高谧得罪,被流放到怀朔镇戍边,长期与边镇的胡人杂居,到高欢时,一家人完全鲜卑化。而居住在平城一带的各族被掳人,相处既久,也逐渐融化成鲜卑人。

北魏统一北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民族融合的步伐,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汉族祖母冯太后奠定下来的基础。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定出汉族士族的门第高下,承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第,与鲜卑八姓地位相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的门第也很高。汉族士族中有汉魏以来拥有清望的名门旧姓,也有十六国以来声势盛大的坞主豪强。魏孝文帝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已取卢崔郑王及陇西李氏女入宫,又指定六个兄弟元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阳郑平城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荥阳郑懿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魏家公主也嫁给汉族名门,如卢道裕娶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在鲜卑族贵族、汉族士族的带领下,一般鲜卑人和汉人的通婚更是普遍化,少数的鲜卑人很快被融化了。这样大规模的全面的民族融合中,那里还有什么纯粹的鲜卑人?北魏本身,都难说是鲜卑王朝,更何况隋唐?

关于李唐非汉族的说法,还有许多希奇古怪的论据,比方说李世民墓葬中有战马石刻陪葬,因为以战马陪葬是突厥人的习俗,是以唐太宗为突厥人云云,李世民又变成突厥人了?其实这个论据甚为荒诞,李唐帝王陵墓之中,只有李世民的墓葬有战马陪葬,若李唐果真是突厥族系,则李渊墓葬中也应有战马陪葬,而李渊没有,所以是汉人。老子是汉人,儿子倒成了胡人?这可能吗?真正的原因在于,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位英姿天纵的军事统帅,长年的戎马生涯使其对战马分外有感情,所以以战马石刻陪葬昭陵。

再有论者说,李唐先世之中,有个别汉译鲜卑语之名云云,其实,这在前面已反复说过,南北朝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时代,反复较量的汉化与鲜卑化,使得民族融合在语言、姓氏等方面极为普遍,这根本不是死扣一两处古籍能说清的,真正关键的是:民族不是种族,民族始终是偏重文化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单纯的生理概念,若以血统迩论,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出一个“纯粹”血统的民族来!原因很简单:近亲繁殖的民族,后代弱智、白痴多,一个民族越是族内婚、近亲繁殖,其消亡的越快。另一方面,李唐皇室始终坚持认为自己是汉人血统、华夏正宗,李唐统治者确认老子为“皇宗”之说,尽管其有其政治目的,但也可见李唐皇室对自己汉族血统的高度坚持与强调!针对僧人法琳肆无忌惮的妖言,唐太宗李世民勃然大怒,指斥其“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足见李唐皇室对自己源出华夏名门的绝对心理认同。(比较之下,当代有些人喋喋不休的穿凿附会,私自替别人做主,硬把李唐皇室拉入游牧民族阵营,是否有些“越俎代庖”的乏味?)唐太宗李世民身上确实有鲜卑血统,因为他的母亲是汉化的鲜卑人,这一点毋庸讳言,但民族属性的判断,是以语言、文化、民族心理认同等多个角度来决定的,民族不是种族!另有一些所谓的“论据”,纯粹是穿凿附会、吹毛求疵,因其太过荒诞乏味,不予辩驳。

这个问题争论的实质,不在于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是胡是汉,而在于实际的政治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纷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扶持的伪满洲国、伪华北临时政府、南京汪伪政权等卖国傀儡政权的御用文人们竭力论证唐太宗李世民为胡人,是为配合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侵华战争,削弱中国人的凝聚力,尤其是汉族的民族自信心。而当今的是某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尤其某些满遗和八旗余孽,竭尽全力地鼓吹李世民是胡人云云,无非是想把李世民、甚至李唐皇室、大唐王朝都纳入游牧民族的“光荣”之中,为自己脸上贴金,瓦解汉人的民族凝聚力,打击汉人的民族自信心!到底是自豪还是自卑?若以血统迩论,隋炀帝杨广也是胡汉混血儿,却没见谁竭力把杨广往自己民族阵营里拉?避之惟恐不及,更别说拉了!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英明君主,功勋卓著的杰出政治家,也是一位英姿天纵的军事天才,由他开创的“贞观时代”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优良的政治文化不可企及的典范,后世的封建帝王及其臣子也把《贞观政要》当成他们施政的必备教科书;由李世民和大臣李靖讨论兵法的语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被后世列入《武经七书》,成为古代军人必读的军事教材;唐太宗的文学、书法也很有名,太宗经常亲自拟书诏令,还与文臣一起诗酒唱和,太宗喜书法,尤擅“飞白”(草书的一种)。由唐太宗李世民真正奠定基础的大唐王朝,把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推上颠峰,成为中国历史最华美最壮观的篇章。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光照千秋的杰出人物,即使在世界古代史上,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历史巨星,丝毫不逊色于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东罗马的君士但丁大帝,法兰克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各个民族都想把他拉入自己的阵营,以之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是可以理解,但是由此而断章取义、歪曲历史,穿凿附会、吹毛求疵则是不可取的,必须批判的!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28 22:55:29 +0800 CST  

题外话:

建立金国之后,女真统治者继续沿用“完颜”等女真姓氏,金国皇帝还多次下诏禁止女真人改汉姓,穿汉服,“禁民汉服”,还强迫汉人男子“剃头辩发”“削发不如法者死”,采取了类似满清初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

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继续沿用“孛儿只斤”等蒙古姓氏,对汉人、南人加以种种防范与压迫。元朝实行四等人制,蒙古人为第一等人;第二等为色目人,包括来自西域、中亚、西亚的回回、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第三等是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高丽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辖区内的汉人。在元帝国的四等人中,以蒙古人最贵而南人最贱。

清朝时期,满洲人以类似“殖民者”的身份统治中国,八旗子弟拥有西方殖民者同样的各种特权。清政府规定,满城专供旗人居住,汉民不得擅入,“满汉不许通婚”。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满洲人的利益将全国分而治之。满清采用“多元式统治”,“分区隔离”。全国分为满、汉、蒙、藏、维五区,区区隔离,特别是防备汉人到其他四区,防止汉人和其他四区有人员往来,在满清衰败前,汉官都是不能涉及其他四区事务的,满清统治者一直以“殖民者”身份自居。不以中国人的面目来统治管理中国,防汉、制汉,隔绝内地十八省与其他区域的关系,全国分为中、蒙、满、新、藏五区互相隔绝。把内地十八省是你们汉人的,其他地区是我们满人、蒙人、藏人、维人的观念强加给汉人和其他各民族,防止各民族建立起亲如兄弟的认同感。满清统治者用武力强制改变华夏几千年的传统衣冠习俗,满清用屠刀强迫汉族全民“剃发易服”,禁止汉人穿自己的传统服装“汉服”,改为满清的服装,就是旗袍、马褂等,强迫汉人剃掉头发,改为满清的“金钱鼠尾”发型(后来演变成“猪尾辫”),中国人逐渐被满洲人扭曲“胡化”。满清长达一百几十年的严酷文字狱和禁书毁书彻底摧残了中华文化,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六、七万卷以上,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一样多。满清大量销毁、篡改古书典籍,其目的就是彻底的消灭汉人的民族意识,满清在这方面做的还算很成功。

满清征服中国与“五胡乱华”一样,都使中国文明衰退。但满清更糟,因为“五胡”最终接受了中华文明,且彻底汉化,然而,满清却使中国“胡化”。在满清统治时期下,中国文明出现了严重倒退,与西方文明的差距愈来愈大,等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在出使清朝的英国人眼中,中国人已经倒退为类似印第安人那样的半开化民族了。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28 22:57:10 +0800 CST  
任何朝代更替几乎都伴随血腥暴力,但有一种“更替”与人民对当权者不满起义更换朝代不同的是,从境外组织军力对整个国家进行入侵和屠杀,这两种“更替”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是人民起义,一种是诸侯内战,一种如同日本入侵。而前二种却不直接大规模屠杀平民,偏偏是后者才会发生。为什么?因为为了灭国必须灭民,否则灭国就不成功。请搞清楚概念!
有人即使能证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有鲜卑血统(李渊父亲是汉人,母系是汉化的鲜卑人),又能说明什么呢?他们是通过入侵,大规模屠杀平民才统治中国的吗?当然不是!正因为他们不这样,他们崇尚这个国家的文明,努力善待整个国家的文明,所以中国人才把他们当作自己人,唐朝从来就是在中国正朔朝代之列。而蒙元、满清不同,蒙元、满清最高统治者的背后是本民族的贵族集团,为了维护其狭隘的民族利益和特权,坚持用残酷暴力欺凌压迫奴役境内其他各民族。
事实上,汉族以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并不反对少数民族人士甚至非本国主体民族人士来执政,但是应该有三个条件。他要维护以主体民族为核心的整个国家的利益,他应该尊重主体民族的先进文化,实行开明包容的统治,而不应该以侵略者和征服者的面目出现,不应该实行掠夺、奴役、压迫的民族政策,更不应该进行种族大屠杀并用屠刀强迫主体民族“剃发易服”。比如拿破仑就是科西嘉人,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是德国人,但是他们执政期间都是所在国(法国、苏联、沙俄)得到大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他们给所在国的各民族带来莫大的荣誉和利益,关键是他们真正认同主体民族及其文化,维护了以主体民族为核心的整个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仅仅只维护其原来民族的利益需求和特权。
而历史上汉族统治者夺取政权时期,却基本能满足以上三条,并且能够实行“民族平等”政策,这是蒙元,满清统治者是永远比不上的。宋朝的范仲淹在答复西夏李元昊来书说:“有生之民,皆吾赤子,何番汉之限也”。明太祖朱元璋在“论中原檄”中明确指出“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主张“五族共和”。可见先进民族对待民族问题上都是开明的,并不因为历史上这些少数民族实行过野蛮的民族压迫而采取报复政策。也不因为是汉族执政而采取“大汉族主义”,实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这就是差异。
《中国》的定义,是一个历史上相对稳定的文明,一群相对稳定的族群,通过相对正当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各个朝代的共同体。
在这个过程中,疆域变化是肯定发生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族群主体却相对稳定,即华夏族群为主体以及各和平相处的其他族群构成;这个国家,各个朝代需要通过相对正当的方式传递统治权力的正统性,也就是在那个历史时期相对正义的手段取得政权,凡是依靠入侵和大规模屠杀,尤其是对平民的屠杀就丧失了正统性。
符合上述条件的,才成为中国,中州、中夏、中土等等……。
如果这个国家,被一个外国族群彻底入侵,全民被大规模屠杀,这就是意味着国家主体发生变更,就算人口没有被屠尽,但是新来的统治者已经彻底丧失了合法性,也就是非法政权,其当时入侵的人口也成了非法入侵者。这一概念并没有排除那些虽然祖先是非法入侵者,但客观在在此地出生的后代,拥有该国国籍。

以上中国,请勿僵化理解为近代“中国”称呼,中国称呼有很多种,中土、中夏、华夏、国中、中州……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稳定的文明、稳定的族群、相对稳定的语言、甚至相对稳定的血统。最重要的是,它们有人类历史上相对正义的继承关系!三皇五帝时期、夏、商、周、秦(争议)、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争议)、隋、唐、五代十国(部分争议)、宋、明!

宣扬汉族历史的正是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仁人志士。蒙古曾经属于中国,唐朝设置的安北都护府、燕然都督府、瀚海都护府可以为证;新疆自古属于中国,西汉、东汉设置的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都可以为证。西藏自古属于中国,明朝设置的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可以为证。大东北(包括现在的东北以及被俄罗斯侵占的远东领土)自古属于中国,唐朝设置的安东都护府、明朝设置的奴儿干都司可以为证。黑龙江以北以西的国土与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领土却被满清通古斯酋长卖给了俄罗斯。
另:不懂历史就不要胡扯,就是那些鼓吹民族大团结的人才是真正的居心叵测吧,把东北说成满族人的发源地,而对他们祖先实际上是明代从俄罗斯的通古斯迁移来避难的野人部落的事实视而不见,妄图建立独立的满洲国,分裂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东北领土,真是居心叵测(而海参崴等远东领土早被通古斯酋长卖给俄罗斯了)。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28 23:50:24 +0800 CST  
中国汉族血统还是很纯的,现代基因学研究证明历史上北方的民族融合几乎不存在

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中国北方真的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那么突厥语民族(匈奴、突厥)、蒙古语民族(鲜卑、契丹、蒙古)、满语民族(女真、满州),应该和汉族有相同的共有Y染色体类型分布。
但我们研究R1a1、C3c、O2b三个染色体类型,却发现,汉族人中找不到这三种类型的Y染色体。
首先说C3c,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数据库里有560多个北方汉族样本、1200多个南方汉族样本(2004年时),里面居然没有一个C3c,而在外蒙地区的蒙古人中,这个比例为17%,在哈萨克族人中为12%,在图瓦人中24%,也就是在突厥语和蒙古语民族人口中出现频率都特别高!而560多个汉族和1200多个南方汉族人群样本中,竟然没有一个是C3c,基本排除了历史上突厥语、蒙古语民族和汉语人群的大规模融合,至少在父系上的Y染色体中找不到证据。

其次再说R1a1,这个是中亚突厥语民族特有基因,在乌兹别克人中为20.1%,在Hkoton人中为80%以上,而在汉族人中,没有发现R1a1,汉族人中有将近1%的R1和P,但不是R1a1,而是他们在1.5万年前的远亲,中亚突厥人的R1a1出现在1600±400年,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多样性的贡献为0!
最后说O2,O2在560个北方汉族人出现的频率为零,一个也没有找到,而在满族人中,为23%,在中国朝鲜族中为44%,在韩国朝鲜族中为32%,在riben人中为30%。完全可以排除北方汉族和满语民族、朝鲜语民族的融合可能。在南方汉族人1200个样本中,有非常少的O2,但不是O2b,虽然可以检测到,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泰国O2(不是O2b)为63%,在壮族中,O2为36%,南方汉族的O2必然是来自这些民族,而不能隔着北方汉族来自东北亚地区。

简单说,汉族有R1没有其子类型R1a1(M15),不可能来自突厥语民族!!
有C3(M217)但没有其子类型C3c(M48,这个是成吉思汗的基因,已经通过测定其后代而确定),不可能来自蒙古语民族!!
不要说O2b、O2a,就是其总括类型O2(M95)北方汉族都没有,不可能来自满语、朝鲜语、泰语、马来语民族。
所以历史上基本上可以排除发生过大规模民族融合的可能!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论证,汉族、藏族、羌族、白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有一种特别奇特的标志性Y染色体类型O3e,也就是M134,各地都超过了30%,,出现时间95%的置信区间为2000~16000年,概率峰值4900±400年,这个必然是汉藏语系5000~6000年前共有的基因,而不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其他民族。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汉族的基因在5000~6000年前汉藏语分化时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变化,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北方地区的大规模融合。因为从概率上看,小概率不会在短短50~100代系内发生。

成吉思汗基因C3c(M48),已经通过对辽宁阜新、内蒙通辽地区的“包”“宝”等其父系后裔蒙古人的实体证实,在外蒙地区为17%,是比较高的
概率峰值出现在1100±300年,是成吉思汗家族Borjijin的,蒙古文意思是“灰色眼睛”的。
在C3中,还有一个新的簇,人口比例超过了成吉思汗的后代,不知道是谁的,年代95%置信区间在500~25000年间,估计来自古代突厥语民族的
在汉族、日本、朝鲜等民族中,都没有C3c,汉族的C全部是C3(M217),主要是C3a。
O的,其中O3e(M134)是汉藏的,其中M117在汉族和畲族人都很多,虽然畲族不是汉藏的。
当然,我这个的假设前提是现代蒙古语、突厥语民族和古代蒙古语、突厥语民族是血统继承的,而不是取代过程,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东北地区和riben地区的D是D2,汉藏语很多民族是有D的,但基本都是D1(M15),藏族、彝族、白族等等,非Sino-T的也有瑶族的勉人中,超过50%的人是D1(M15),而汉族D1的频率特别低,这点从汉藏分化起可能就形成了,后期东北和riben、琉球的D2对中原地区没有影响。

印度洋安达曼人、维达人,南洋的苏门达拉、达雅克、沙捞越的马来人的D是D,更古老些,和北边的D1、D2都不同

汉族人中的K是有M9而不具有M214、45、20、5四个点的,也就是说不是O、N、P、Q、R、L、M的但有M9点的,因为人数少而不单独列出来了
汉族有11%的K,新几内亚(伊里安岛)人的K、意大利人7%的K,格鲁吉亚15%的K,各不相同,不是一类。
我知道新几内亚的是M230,汉族和彝族的是M147,意大利和格鲁吉亚那边的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汉族没有O2(M95)的,同意楼上中原的说法,O是有M175但没有M119、M95、M122的,这个类型还不少呢。
O不是只分那三种的,南方汉族人中O比北方高,类型多,显示了他们的多样性,可能是O的起源地,而远端的地区,比如中亚的民族中,全部都是O3,单一所以不可能是O的起源地 。
汉族人中还有一种有M214而没有M175(O)或者M178(N)的,也就是不属于O或者N而是两者之外的第三种类型,这个在彝族、白族、纳西族都有,在riben人中也有,表示为ON联合型,在北边是没有的

我知道“乐家”和羌氐人指的是什么了,你们说的一定是H5(K)里的那个,看的是复旦的那个
其实标记的里有O2的,是H11、H12,在北方汉族中没有的,在南方有的,尤其是H12(M111),H5不是O2的 。
如果历史上汉族和蒙古,突厥,匈奴,满族等民族发生过大规模融合,那么在遗传基因中就会显示出来,会有大量的基因特征和蒙古,突厥,匈奴,满族等民族的基因相同,而实际结果是完全不同。

倒是南北方汉人的基因完全一致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国史学界最SB的结论就是“ 民族融合论”。
在复旦提取的20万份汉族人样本(从南到北)中,M122的比例是200:1,这就说,汉族主体血统太过鲜明,根本不存在民族大融合的问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1],汉族是世界所有主要民族里血统相对最纯的[1][2].
在汉族中,北方汉族和岭南以北的南方汉族,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血统都十分接近,都很纯.岭南以南,福建的父系血统跟北方汉族完全一致,但母系却有高达70%来自南方当地土著,所以说客家人或福建人是汉族相对最纯的缺乏科学依据,因为这种结论没有考虑母系大量混血的情况.
汉族男子和非洲人生了孩子,能算纯种汉族吗?显然不能,虽然从父系遗传上是纯种汉族。

汉族,在岭南以北,可以算遗传学的北方汉族,基因高度接近,无论哪里的汉族,相似度在80%以上。
岭南以北的南方汉族:
父系跟北方汉族 85%接近
母系根北方汉族 80%接近
由于北方汉族也不能算就认定是纯种汉族,因此岭南以北的南方汉族,基本上可以算跟北方汉族一样纯的汉族,谁也不比谁更纯,都多少融入微量的异族血统(当然比亚洲其他民族的血统还是纯得多)。
而在岭南以南的汉族:
广东:
父系跟北方汉族65%接近,母系跟北方汉族只有20%相似[1],广东汉族的母系绝大部分(80%左右)应该来自南方当地的壮,傣,越南等百越民族。
广西:
父系和母系都跟北方汉族有大概50%相似,另外根据最新的广西医学院的Rui-Jing Gan[2]等人的研究,广西平话汉族,实际应该没什么汉族血统,只能算文化上的汉族,在血统上,与壮/傣/百越等少数民族血统基本一致[3]。
福建:
父系跟北方汉族100%接近(看来福建人还真是南下的汉族,父系根本没有任何民族融合),母系则跟北方汉族只有30%相似[1][2]。

资料出处:
1,复旦大学的文波,李辉等人2004年发表了对中国汉族基因的最新研究,发表在世界最重要的学报,NATURE(自然)上:
2, 复旦大学的Xue教授在2008年的最新关于中国人种血统的论文,研究再次证实了[1]的结论,论文采用了数量惊人的样本,同时覆盖了少数民族。
3,广西医学院2008年的最新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证明平话广西汉族实际没有多少汉族血统,只是文化意义的汉族而已,血统基本跟壮族,傣族,越南等东南亚人种一致。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29 21:52:35 +0800 CST  
英国《自然》2004年9月杂志刊登了复旦大学金力研究员的文章,通过对南方各省汉人的基因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史籍记载基本吻合,证明汉民族的散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口迁徙传播(也就是说,维系汉族内部感情的第一位因素还是血缘联系),而不是政治文化扩张。比如福建省男性的Y基因和北方汉族具有100%的相似性,亲子鉴定的结果证实了福建人源自中原的历史记载。这也颠覆了台独分子前些年叫嚣什么台湾人源自南岛人,是一个独立的血缘民族的说法了。
我觉得现在基因研究水平尚不能揭示人种问题的全部谜团。比如说中国汉人至少经历几次自南向北,自北向南的数次反复迁徙。汉人血系比较典型而肯定的迁徙有:史前时代由南向北迁徙,秦朝-元朝由北向南的几度迁徙,明朝初年由南向北的迁徙(补充人口)等等。所以经历这几次反复,汉族的标准基因在哪儿已经很难说清楚了,不过基因学研究所表现出来的汉族Y基因(父系)高度的一致性确实也可以证实汉族血缘数千年来的稳定性,这一点和史学家的猜测有一定的出入,也似乎提示了黄帝始祖的存在。
再就是,除开迁徙的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确实几度在历史上在中原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过去一般认为这些少数民族融入了汉族,但是基因表现不太支持这种印象。事实上,北方大部分汉人的血统其实还是比较纯的,我推测原因大概有几个:
第一个原因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在汉族统治期间受到歧视和迫害,我最近读《刘禹锡传》,刘禹锡是匈奴刘氏的后裔,但他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而唐以后拓跋、宇文、长孙这些鲜卑姓氏日见稀少,也都可能说明这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基因差异较大的民族之间通婚出来的后代生存能力劣于同种通婚者(这是我的猜测),或者汉人男性先天生殖能力就远远超出北方胡人;
第三个原因任何时代汉族人群在中原一带在人口数目上都占有较大优势,由于古代人口统计不是很准确,我认为可能即使在南北朝,汉人仍在中原占有压倒性的人口优势;
第四个原因可能是由于某些意识到自己胡人血统的人对中原政权并不忠诚,最后迁徙外境或者叛逃;
第五个原因可能是在朱元璋迁南补北的过程中,元末明初,北方因战乱人口剧减,大量南方汉人被迁到北方,北方的胡人血统被稀释。

附全文:省去图表和引文。
研究单位:
1.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摩尔根—谈国际生命科学中心,上海200433,中国
2.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201203,中国
3. 辛辛纳提大学环境健康系基因组信息中心,辛辛纳提,俄亥俄州45267,美国
4.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

语言和文化在人群间的扩散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人口扩张、人群迁徙模式;另一种是文化传播模式,人群之间有文化传播,而基因交流却很有限。同一语系的欧洲人群的形成机制争议颇多,争论的焦点在于来自近东的农业文明和语言的扩散是否伴随着大量的农业人口的迁移[1-3]。
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的汉族,人口超过了十一亿六千万(根据2000年的人口统计),无疑是全世界最大的民族。因此汉文化的扩散过程广受各领域研究者的关注。通过系统地对汉族群体的Y 染色体和线粒体DNA 多态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格局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过程中男性占主导地位。
史载汉族源于古代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汉文化(汉语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扩散到了中国南方,而中国南方原住民族则是说侗台、南亚和苗瑶语的人群(百越、百濮和荆蛮)[4-5]。经典遗传标记和微卫星位点研究显示,汉族和其他东亚人群一样都可以以长江为界分为两个遗传亚群,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6-9]。两个亚群之间的方言和习俗差异也很显著[10]。这些现象看似支持文化传播模式,即汉族向南扩张主要是文化传播和同化的结果。然而,两个亚群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Y 染色体和线粒体类型[11-12],历史记载的汉族移民史[5]也与汉族的文化传播模式假说相矛盾。本研究对这两种假说进行了检验,证实汉文化的扩散中的确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迁徙(人口扩张模式)。
为了验证这些假说,我们把南方汉族的遗传结构与两个亲本群体作比较,其一是北方汉族,其二是南方原住民族,即现居于中国境内和若干邻国的侗台、苗瑶和南亚语群体。我们分析了来自中国28 个地区汉族群体的Y 染色体非重组区 (NRY) 和线粒体DNA (mtDNA) 遗传多态[13-16],这些样本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份(详见图1 和补充信息表1)。
父系方面,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 染色体单倍群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见补充信息表2),尤其是具有M122-C 突变的单倍群 (O3-M122 和O3e-M134) 普遍存在于我们研究的汉族群体中(北方汉族在37-71%之间,平均53.8%;南方汉族在35-74%之间,平均54.2%)。南方原住民族中普遍出现的单倍群 M119-C(O1) 和 M95-T(O2a) 在南方汉族中的频率(3-42%,平均19%)高于北方汉族(1-10%,平均5%)。而且,南方原住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单倍群O1b-M110, O2a1-M88 和 O3d-M7[17], 在南方汉族中低频存在(平均4%),而北方汉族中却没观察到。如果我们假定起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文化扩散[5]之前南方原住民族的Y 类型频率与现在基本一致的话,南方汉族中南方原住民族的成分应该是不多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进一步显示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的Y 染色体单倍群频率分布没有显著差异(Fst=0.006,P>0.05), 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也即南方汉人与北方汉人的血统很相似。
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单倍群分布非常不同(补充信息表3)。东亚北部的主要单倍群 (A, C, D, G, M8a, Y, Z)在北方汉族中的频率(49-64%,平均55%)比在南方汉族中(19-52%,平均36%)高得多。另一方面,南方原住民族的主要单倍群(B, F, R9a, R9b, N9a)[12,14,18]在南方汉族中的频率(36-72%,平均55%)要比在北方汉族(18-42%,平均33%)高得多。线粒体类型的分布在南北汉族之间有极显著差异(Fst=0.006,P<10-5)。虽然南北汉族之间线粒体和Y 染色体的Fst 值相近,但线粒体的南北差异Fst 值占群体间总方差的56%,而Y 染色体仅仅占18%。
用汉族群体的单倍群频率数据所做的主成分(PC)分析与以上结果相一致。对NRY 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都聚在图2a 的右上方。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在第2 主成分上分离,南方汉族的第2 主成分值处于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之间,但是更接近于北方汉族(北方汉族0.58±0.01;南方汉族0.46±0.03;南方原住民族-0.32±0.05),这表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相近,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很小。
就mtDNA 而言,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仍然被第2 主成分分开(图2b),南方汉族也在两者之间但稍微接近南方原住民族(北方汉族0.56±0.02;南方汉族0.09±0.06;南方原住民族-0.23±0.04),表明南方汉族的女性基因库比男性基因库有更多的混合成分。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29 21:54:35 +0800 CST  
我们进一步用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19-20]来估计两个亲本(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对南方汉族基因库的相对贡献(表1),这两个统计量用于单位点(single-locus)分析时比其它的方法更为准确[21]。两种方法得到的混合系数估计值(M,北方汉族的贡献比例)高度一致(Y染色体,r=0.922,P<0.01;线粒体,r=0.970,P<0.01)。就Y 染色体而言,所有的南方汉族都包含很高比例的北方汉族混合比率(MBE:0.82 ± 0.14, 范围0.54-1 ;MRH:0.82 ± 0.12,范围0.61-0.97)(MBE 和MRH 的定义分别见参考文献20 和19),这表明南方汉族男性基因库的主要贡献成分来自北方汉族,也即南方汉族的主要血统源自古代的北方汉人。
相反,南方汉族的线粒体基因库中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的贡献比例几乎相等(MBE:0.56±0.24[0.15,0.95]; MRH:0.50±0.26[0.07,0.91])。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高得多( t-test,P<0.01);各群体分别看也是这样:绝大部分南方汉族群体中北方汉族的贡献在父系上大于母系(MBE ,11/13, MRH,13/13,P<0.01,零假设为男女的贡献相等为二项式分布),这表明南方汉族的群体混合过程有很强的性别偏向。
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贡献的比例(M)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梯度地理格局。南方汉族线粒体的M 值与纬度正相关(r2=0.569,P<0.01),但Y 染色体的相关性不显著(r2=0.072,P>0.05),因为南方汉族父系的M 值差异太小,不足以导致统计上的显著性。
表1 南方汉族中的北方汉族混合比例

群体   Y 染色体          线粒体DNA
MBE(±s.e.m)  MRH    MBE(±s.e.m)  MRH
安徽   .868±.119    .929   .816 ±.214   .755
浙江   .751 ±.084   .763   .631 ±.180   .540
福建   1        .966   .341 ±.206   .248
广东1  .677 ±.121   .669    .149 ±.181   .068
广东2  ND        ND     .298 ±.247   .312
广西   .543 ±.174   .608   .451 ±.263   .249
湖北   .981 ±.122   .949   .946 ±.261   .907
湖南   .732 ±.219   .657   .565 ±.297   .490
江苏   .789 ±.078   .821   .811 ±.177   .786
江西   .804 ±.113   .829   .374 ±.343   .424
上海   .819 ±.087   .902   .845 ±.179   .833
四川   .750 ±.118   .713   .509 ±.166   .498
云南1  1        .915   .376 ±.221   .245
云南2  .935 ±.088   .924   .733 ±.192   .645
平均   .819       .819   .560       .500

注:MBE 和MRH 分别为参考文献20 和19 所描述的统计量。MBE 的标准误通过1000 次自展(Bootstrap)获得。把南方原住民族和北方汉族作为南方汉族的亲本群体估计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比例,假定2000 多年前开始的混合过程前后南方原住民族的等位基因频率基本不变,并且南北汉族之间的遗传交流不多。实际上,从北方汉族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基因流动比反向的流动大得多,所以表中的估计值在没有适当调整前是低估的。因而汉族实际的人口扩张程度应该大于本项研究得出的数值。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两项证据支持汉文化扩散的人口扩张假说。首先,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的Y 染色体单倍群分布都极为相似,Y 染色体主成分分析也把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都集合成一个紧密的聚类。再有,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无论父系方面还是母系方面都是可观的,在线粒体DNA 分布上也存在地理梯度。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在父系(Y 染色体)上远大于母系(线粒体),表明这一扩张过程中汉族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换个角度看,在汉族和南方原住民的融合过程中有相对较多的当地女性融入南方汉族中。性别偏向的混合格局也同样存在于藏缅语人群中[22]。

方法
样本
采集中国各地的17 个汉族群体871 个随机不相关个体的血样。用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结合文献报道的Y 染色体和线粒体多态性数据,总共分析的样本量是:Y 染色体23 个群体1289 人,线粒体23 个群体1119 人。这些样本涉及了中国的大部分省份(图1 和补充材料表1)。

遗传标记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11]分型Y 染色体上的13 个双等位标记:YAP, M15, M130, M89, M9, M122, M134, M119, M110,M95, M88, M45, M120。根据Y 染色体委员会的命名系统(YCC)[24],这些标记构成13 个单倍群,在东亚人群中具有较高的信息量[23]。
线粒体上,对高变1 区(HVS-1)进行测序,对编码区8 个多态位点作了分型(9-bp 缺失, 10397 AluI, 5176 AluI, 4831 HhaI, 13259 HincII, 663 HaeIII, 12406 HpaI , 9820 HinfI),有关方法已有报道[22]。根据东亚线粒体系统树[18],用高变1 区突变结构和编码区多态性构建单倍群。

数据分析
根据线粒体和Y 染色体单倍群频率,用SPSS10.0 软件(SPSS 公司)作主成分分析,研究群体间关系。南北汉族的遗传差异用ARLEQUIN 软件[26]做AMOVA 检验[25]。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的混合比例估计用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19-20]:ADMIX 2.0[27]和LEADMIX[21]软件。亲本群体的选择对混合比例的适当估计很重要[28-29],我们通过扩大东亚的参考数据来减小偏差。分析中,10 个北方汉族群体的各单倍群频率(Y染色体和线粒体标记分别分析)的算术平均作为北方亲本群体。南方原住民族的频率平均了三个族群:侗台语群(NRY,22 群体;线粒体,11 群体),南亚语群(NRY,6 群体;线粒体,5 群体),苗瑶语群(NRY,18 群体;线粒体,14 群体)。通过样本的混合比例与纬度[1,3]的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汉族群体的地理格局。

2004 年4 月28 日收稿;7 月20 日定稿;doi:10.1038/nature02878.

--------------------------------------------

DNA验证表明:现代汉族就是5000年前古代中原人的父系直系后代。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对比2004年的《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from chinese Y-chromosomeevidence》一文的数据,我们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国各地的汉族,从东北到广东,从东南的客家到西北兰州,其主体就和5000年的古代中原人无异,今天的汉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后代,在汉族中父系的O3一直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基因纯度高达99%,5000年一直没有变化,即使是母系基因,纯度也高达90%,依然是世界上血统最纯净的民族。

现代蒙古人的主体并不是古代匈奴的后代,而现代汉族中,则古代匈奴人的成分基本找不到,N3在汉族基本没有,Q*和汉族Q1完全不同,Q1实际是汉族和其他一些缅藏语居民中独有的小基因类型。

对比Keyser-Tracqui C在2003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tic》上发表的《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a 2000-year-old necropolis in the Egyin Gol valley of Mongolia》的mtDNA数据,古代匈奴人母系主体是D,和现代内蒙东部的蒙古人比较类似而和外蒙人khalkh人有差异,同时还有比较高的A和Z,和外蒙西部的图瓦等部族可能有亲缘关系,而古代匈奴人有5%个体为U等白人母系,显示了这个民族血统非常复杂。而汉族常见的B则比例非常少,,对比山东古代汉族mtDNA的数据,说明了古代匈奴人和古代汉族差异非常大,基本无亲缘关系。
下图也是这篇论文中的插图,在亚洲部分,c3基因分部最密集的地区在蒙古东部和西伯利亚,其次是哈萨克斯坦、满洲和日本北部,满洲贵族中也存在此基因。而汉人的o基因,分布最密集的是中国南边沿海以及越南的土著,汉人与东南亚土著是亲戚。
最先c系基因在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带形成,c5留在印度,接着c系家族继续东移然后在缅甸一带分家,分成c1,c2,c3,c4。
c3跑到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去当通古斯,c2、c4跑到澳大利亚去当食人吐著,c1跑到日本去当阿伊努人,换句话说蒙古大仙的基因跟黑鬼是同种。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29 22:29:13 +0800 CST  


现在一些中国人,为了把成吉思汗吹成中国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开始在教科书上吹,闹成了国际笑柄。后来又弄出了所谓“蒙古人起源于中国”的可笑谬论。而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段视频,内容居然是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通过基因检测断定成吉思汗是的父系是汉人,而且还号称在国际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然后笔者就用英文搜索李辉对外发表的这篇论文,于是有趣的东西出现了。

以下就是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传超和李辉在国际上对外发表的论文中提及成吉思汗的部分:

------------------------------------

Inferring human history in East Asia from Y chromosomes
Chuan-Chao Wang and Hui Li*

Haplogroup O-M175 is the largest haplogroup in East Asia, comprising roughly 75% of the Chinese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and, therefor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ajor Neolithic migrants (Figure 1). O-M175 gave rise to three downstream haplogroups - O1a-M119, O2-M268 and O3-M122 - totaling 60% of the Y chromosomes among East Asian populations [17,18]. Haplogroup O1a-M119 is preva1ent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occurring at high frequencies in Daic speaking people and Taiwan aborigines [19]. O2-M268 accounts for about 5% of the Han Chinese [17]. O2a1-M95 is the most frequent subclade of O2, which is the major haplogroup i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is also found in many populations located in southern China and eastern India (such as Munda) [19,20]. Another subclade of O2, O2b-M176, is most frequent among Koreans and Japanese, and also occurs at very marginal frequencies in Vietnamese and Han Chinese [21,22]. O3-M122 is the most common haplogroup in China and is preva1ent throughout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omprising roughly 50 to 60% of the Han Chinese. O3a1c-002611, O3a2c1-M134 and O3a2c1a-M117 are the three main subclades of O3, each accounting for 12 to 17% of the Han Chinese. O3a2c1a-M117 also exhibits high frequencies in Tibeto-Burman populations. Another subclade, O3a2b-M7, reaches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Hmong-Mien and Mon-Khmer speaking populations, but accounts for less than 5% of Han Chinese [17,18].

Y chromosomes of eminent persons in history

Population expansion can also b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social prestige, for example, the increased reproductive fitness as in Genghis Khan’s case. Genghis Khan (1162 to 1227) established the largest contiguous empire in history. He and his patrilineal relatives had numerous offspring due to their high social status, which led to the increase in frequency of their Y lineage. As a result, his Y chromosome (C3*xC3c, star-cluster) is widespread from the Pacific to the Caspian Sea and makes up an estimated 0.5% of the world’s male population today [56]. Interestingly, the Kereys tribe in Kazakhstan reaches the highest frequency (76.5%) of the C3* star-cluster Y-chromosomes [57]. It is unlikely that C3* star-cluster in Kereys was attributed to Genghis Khan, doubting the origin of C3* in Genghis Khan’s family. Nonetheless, social sel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pansion of this C3* star-cluster. Similarly,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C3c-M48 was suggested to be spread by the Qing Dynasty (1644 to 1912) Manchurian nobility, comprising about 3.3% of the males sampled from East Asia [58].

----------------------------------

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在国外发表的英文版论文可知,文中论述得清清楚楚,成吉思汗是c3基因,而汉人是o基因,尽管这些专家在国内意淫说成吉思汗父系是汉人,但跑到国际上为了不丢人,还是得老老实实尊重事实。
下图也是这篇论文中的插图,在亚洲部分,c3基因分部最密集的地区在蒙古东部和西伯利亚,其次是哈萨克斯坦、满洲和日本北部,满洲贵族中也存在此基因。而汉人的o基因,分布最密集的是中国南边沿海以及越南的土著,汉人与东南亚土著是亲戚。

最先c系基因在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带形成,c5留在印度,接着c系家族继续东移然后在缅甸一带分家,分成c1,c2,c3,c4。
c3跑到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去当通古斯,c2、c4跑到澳大利亚去当食人吐著,c1跑到日本去当阿伊努人,换句话说蒙古大仙的基因跟黑鬼是同种。

澳大利亚食人族基因c有65.74%,接下来也是同为食人族黑爷的波利尼西亚人占40.52%,满人占44%,接下来音乐响起,当当当,我们曾经征服过宇宙、打败过火星人、威震宇宙的蒙古人,基因c占52.17%。
接下来是基因c的图表分布,频率最高的是宇宙第一蒙古人,接下来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原住民人,接下来是澳大利亚大洋洲的食人族原住民,紧接着是希腊语中黑人之岛,美拉尼西亚。呵呵,悲剧了,谈到蒙古人的基因经常和黑人和食人族有关。

DNA验证表明:现代汉族就是5000年前古代中原人的父系直系后代。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当代御用文人所谓汉族属民族融合产物的理论是错误的。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对比2004年的《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from chinese Y-chromosomeevidence》一文的数据,我们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国各地的汉族,从东北到中原、江南,从东南、广东的客家到西北的兰州,其主体基因就与5000年前的古代中原人无异,今天的汉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后代,在汉族中父系的O3基因一直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基因纯度高达99%,5000年一直没有变化,即使是母系基因,纯度也高达90%,依然是世界上血统最纯净的民族之一。

现代蒙古人的主体并不是古代匈奴的后代,而现代汉族中,则古代匈奴人的成分基本找不到,N3在汉族基本没有,Q*和汉族Q1完全不同,Q1实际是汉族和其他一些缅藏语居民中独有的小基因类型。

对比Keyser-Tracqui C在2003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tic》上发表的《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a 2000-year-old necropolis in the Egyin Gol valley of Mongolia》的mtDNA数据,古代匈奴人母系主体是D,和现代内蒙东部的蒙古人比较类似而和外蒙人khalkh人有差异,同时还有比较高的A和Z,和外蒙西部的图瓦等部族可能有亲缘关系,而古代匈奴人有5%个体为U等白人母系,显示了这个民族血统非常复杂。而汉族常见的B则比例非常少,,对比山东古代汉族mtDNA的数据,说明了古代匈奴人和古代汉族差异非常大,基本无亲缘关系。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31 19:11:54 +0800 CST  
@守望天下者 2015-01-31 19:28:41
说李唐有胡人血统,这对于一些以“唐人”自居的汉人等于被刨了祖坟,激动可想而知。网上还有一篇质疑朱元璋同志族别的帖子,也是同样的反弹!这还了得,如果此事成真,那岂不等于只剩下刘汉一支了!骄傲感还能存在吗?
其实,从汉族得名汉中、汉代来看,肯定它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融合的名称,因而是一个杂烩的族别,用不着大惊小怪的!
-----------------------------
你这条满洲鞑狗胡乱喷粪,信口雌黄,意在混淆视听!

你那些通古斯鞑子祖宗才是真正的大杂烩族群。

满清起源于建州女真,建州女真源自西伯利亚通古斯迁往黑龙江流域的胡里改野人部落。按满人自己的说法,建州女真起源于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起源于佛古伦处女怀孕。布库里雍顺也就是建州女真的始祖,因地得名。早在明朝初年,建州女真遭到北元遗兵的袭击,建州女真首领雍顺孙猛哥铁木尔率族人迁入朝鲜地,在李氏朝鲜做过部将,直到后来遭到朝鲜打压,接受明朝招抚,才逐渐迁入中国辽东境内。可见满人并非天然领有东北地。相反,中国的对东北管辖则更加久远,早在战国时代的燕国起,辽东就被纳入中华版图,汉代的华夏政权就在东北设置玄菟、乐浪等郡,《三国演义》里还有一回叫郭嘉遗计定辽东,唐朝时期就曾经在东北设置安东都护府、勃利州、黑水军,明朝也设置奴尔干都司管理东北的军政事务。满清的太祖奴儿哈痴和他的祖辈都曾经做过明朝建州三卫的指挥使,而建州女真以部属繁殖的扩张,逐渐在辽东成势。用著名历史学家孟森的话来说是:“既居边内,久之乃所居地为夷所占,明反退以抚顺为边。”

肃慎人跟满洲毫无关系,完颜阿骨打的女真与后来的满洲也没什么关系,金国的女真人早就被同化而不复存在了,满洲人自己认定的始祖布库里雍顺也才到元朝时期为止。这些都可以用语言,文化,服饰,及社会形态来证明,满人和他们完全不同。

准确的说,建州女真没有一个真正的祖先,他们的血统十分复杂混乱,以至于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无论是在文字还是传说,他们也很难找到他们祖先到底谁的纪录。

建州女真在明朝时期还处于奴隶社会状态,当时,他们把北方的其他民族包括汉族、朝鲜族、蒙古族通过劫掠为奴而并入了自己的民族,在满清时期就有旗人和民人之说。辛亥革命时期,很多所谓的旗人都自动剪了辫子改了汉姓,多数旗人该把自己的民族改为汉族。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要落实所谓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享有各种优待好处,满清时期的旗人和民人都集体改回了满族,甚至祖上几代只要有旗人和民人的都改回了满族,这是现在满族人的组成,如果说满族有统一的祖先的话,这完全胡说八道。因为现在的所谓的满族其实包括了建州女真(主要源自西伯利亚通古斯野人,女真还包括很多不同的部落,如叶赫女真部落)、蒙古人、汉族人、朝鲜族人和东北其他的少数民族,应该说是一个大杂烩民族,是民族融合的典型例子。个别满族人因为知道自己民族是一个大杂烩,就想像别的民族也和他们一样,这显然是自卑的表现。

谈到满族人,就不得不谈现在很多人说他们是金代女真人的后裔,显然这也是没有任何根据乱认或帮他们乱认祖先的行为。金代女真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后来被蒙古和南宋联合灭亡了,大家都知道蒙古人灭亡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采取屠城的手段,其中西夏就是例子,而蒙古人与金国女真贵族有世仇,所以金国的女真人几乎被屠杀殆尽,幸存的少数女真人也被汉人同化,个别的漏网之鱼不可能在北方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形成一个民族,更不要说在短短的几百年处于动荡年代的时间。如果说所谓的建州女真是今人的后裔,那么他们怎么没有延续金代女真人的语言和文字呢?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也不能捏造,更不能没有廉耻的乱认祖宗。努尔哈吃自认是后金,其目的是为他们霸占东北、建立后金割据政权找历史根据,这完全是一场政治阴谋而已,可惜被很多今人当作历史,更被一些汉奸文人和满遗作为鼓吹满清的根据。

满洲鞑子二代酋长蝗太鸡曾经下诏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见《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
“诸申”一词即是满语里“女真”的意思,满洲二代酋长蝗太鸡还算有点自尊,不像现在的通古斯满遗们,硬是胡编乱造,乱认祖宗,冒充女真金狗的后代,其实屁都不是。据此史料可知,满洲人和女真无关,和女真以前的什么肃慎、渤海什么的更加无关,亏他们还有脸胡吹满清鞑子历史如何如何的悠久,甚至自欺欺人地以东北土著自居。那些现代汉奸史学家硬是给现代满遗先人胡乱贴金美化,涂朱抹粉,无耻至极。

其实有心的人就不难发现他们自相矛盾的一面.他们一方面说东北是华夏领土(有历史根据),一方面说满清入关才使东北并入中国的版图.他们一方面说满清入关是内战,一方面又大谈所谓后金国存在的正确性。是不是他们都是一帮没有逻辑思维的人呢?显然不是,他们很聪明,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但是他们的有一点是不会混乱,就是自欺欺人地宣称建州女真发源于东北,东北属于建州女真,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他们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承认而已。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31 20:05:59 +0800 CST  
建立清朝的满洲人并非女真人的后裔,满人与女真人的区别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举兵反辽,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城。之后先灭辽国(1125年),后灭北宋(1127年),夺占了中原,都城随之不断南迁。女真政权入主中原,原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长白山的生女真以及辽河流域的熟女真纷纷南下,抢占汉人的土地家园,在中原地区作威作福,享受花花世界,抛弃了原本居住的寒北渔猎生活。不论是生女真还是熟女真,没几个愿意留在故乡渔猎而不去中原享福的。
公元13世纪,蒙元兴起,不断攻金,金国只是不断南逃,却不曾想过要向北返回故乡东北,为何?故乡早就没有故人了,早被他人占据了。最终金国亡于蒙宋夹击。由于铁木真有一先祖死于金国木驴之上,北宋靖康之耻二帝被俘,且蒙古臣服金国时曾被女真人多番欺辱压榨,蒙古人和汉人对女真恨之入骨,尤其是蒙古人每攻下一座金国的城池,都要进行大规模屠杀,而对女真人的清洗杀戮尤其残暴,从北到南,凡女真人皆被汉人和蒙古人当作第一屠杀对象。几百万女真人被杀得只剩1%不到,只在“河南等地遗存数千户”,辽河流域和长白山南麓剩下少许,总共也绝不会超过十万人,很快或被蒙古各部吞并,或融入汉族。所以,到了元朝时期,女真作为一个民族已经灭绝了。

从史料上看,宋朝时期的女真人根本就没有后来满人的所谓三仙女起源传说。然如此,那满人又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原来,建立金国,灭亡辽国、北宋之后,女真人占领了中原,几乎全族南下,迁到华北享受华夏的花花江山,辽河流域本就有许多汉人生活,但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长白山北部一带则出现真空,来自更北的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西北)不断有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的氏族部落向东南迁移,融合当地未被女真吞并的靺鞨部落,逐渐填补了女真人南下后,今东北地区留下的真空。
值得一提的是,先后南下的通古斯人并非出自同一个种族,通古斯人是西伯利亚地区无数不同种族部落的统称,而且从更西面的地域还不断有各色部落进入西伯利亚,其中也有继续向东迁至原女真人所占据的东北地区的。融入女真人的通古斯人和后来融入建州“女真”的通古斯人血缘上是不搭界的。
不用说与汉人相比,就是与女真人相比,这些新来的通古斯人的文明程度也实在摆不上台面,他们在羞愧之余,不得不考虑傍上些什么。从留在东北地区的个别女真人那里知道金国女真灭辽驱宋的业绩后,加上女真人之前也曾少量混融了来自通古斯的部落,这些新来的通古斯人就自称是女真人,而且冒充是生女真。但他们也不想想,完颜阿骨打就是个生女真,金国就是生女真建立建的,还占据了中原花花世界,怎么还会留下这么多生女真在北寒地带受苦?

金国被蒙古人灭国,女真亡族,族名却未亡,新来的通古斯部落们举起了“女真”大旗。不论真假,“女真”这个族名算是传了下来,只是假女真就是假女真,通古斯人许多方面扮得相当不像。

女真学了中原文化,建立封建政权,奴儿哈痴的后金集团却学不来,搞了个半原始氏族公社半奴隶制社会,如果是真正的女真人,怎么可能过了几百年,反而从封建社会退化了到奴隶制社会?

女真文字太复杂了,学不来,奴儿哈痴的后金集团只得模仿蒙古文而创立满文;

女真话也不太好学,好歹撸起舌头含含糊糊学一点,但还是没学到多少。通古斯人发音比较简单,只用不多的几个音节交流。比如女儿的发音不论是汉语还是女真话都太复杂,还是用原来的“咯咯”比较方便,儿子金贵些,加个“阿”音。

满族非女真,那应该就是通古斯人后裔了?

粗略些可以这么说,通古斯血统应该是满人中比较大的一股,但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这是一个大杂烩的混血民族。

满洲人(满族前身)是由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共二十四旗组成,其中满八旗不过半数左右而已。

而满八旗本身的来源就非常杂乱,其来源包括明朝时期所谓的建州女真(辽宁东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南部、朝鲜东北部)、海西女真(吉林、黑龙江西部西北部)、野人(东海)女真(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如上所述这三支冒用“女真”之名的部落,实非灭辽驱宋的女真。

当初,女真人立国之时,仍然有许多靺鞨部落未被女真吞并,海西女真是通古斯人、蒙古人、靺鞨人混杂而成;野人女真是靺鞨人、通古斯人的混种;建州女真是通古斯人、靺鞨人、高丽人、汉人、以及少量真正的女真人混杂而成。

在这三支所谓“女真”中,建州女真的构成最为复杂。建州女真一部曾占据朝鲜东北,后被朝鲜高丽政权驱赶向西,故而融入些高丽人;汉唐之时东北皆为中原政权管辖,历经战乱一些汉人留存下来,因长久游离华夏文明之外,融入当地部落。另外靖康之耻钦徽二帝被掳至五国城,随行的臣工约有几千余人,他们的后代或逃归南方,或融入建州女真、东海女真;蒙古灭金后,极少数女真人逃到长白山南麓,后来部分融入建州女真。但建州女真的主体还是通古斯人,三地中建州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最好,是通古斯人迁移的首选。

至于海西女真和野人(东海)女真中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女真血统,也基本没有汉人或高丽人融入。海西靠近蒙古,占大头的是蒙古人,加上靺鞨人和通古斯人;东海女真主要是靺鞨人和通古斯人的混融。

满八旗的核心应该是建州女真,虽然也不过占三支“女真”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而建州女真中,真正的女真人只有二十分之一不到,经过蒙元残酷屠杀后幸存的数万女真人大多数被融入汉族或蒙古,只有极少数逃回长白山,其中一些融入建州“女真”.

所以,真正的女真人在建州女真中只占二十分之一不到,建州女真在满八旗中不过半数左右,满八旗在满族人中所占比例又不过半数左右。综上所述,今天的满族从血统上说,真正的女真人后裔也就百中之一左右而已。

其实在满清上层,对是否认女真为祖宗是有过争议反复的,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满人和女真人不论是血缘还是文化,都相距甚远。但最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美化满清祖先的来源,增强对东北土著的号召力,他们还是选择了冒充女真后裔。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31 23:22:22 +0800 CST  
“女真”与“满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

一、 两个民族的起源与民族构成不同

"女真"与"满洲"的民族组织结构和华夏族都相差甚远!
女真人的族源异常复杂,它开始被称呼为"女真"时只是一个庞杂的民族集合体的概称,类似于突厥系,分支众多。其生存方式类似西方的斯拉夫民族,都是发源于森林的民族,虽然包含有游牧的部落,但整体上并不完全以游牧为主。女真人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12世纪初,也就是北宋末年。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满洲人(通古斯人)是蒙古人种的北极亚人种,与爱斯基摩人有亲缘关系。慈禧弟弟的孙子叶赫那拉·根正·郝晓辉的口述实录《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书中描述:“最早满族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亚可能是受到了俄国哥萨克人的排挤,因而迁徙到中国明朝的东北地区,被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收留。“满洲”的形成远远晚于女真,满洲正式成为民族是在明朝末年,具体则是公元1635年。《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书中写到:“ 说起清廷,或者说满族的传说很复杂,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的往上追溯,也只有六代,到上面第七代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记载了。我们家的家谱上也是这样。”在构成上,“满洲”(满族前身)还包括汉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成分。确切的说,明朝末年的“满洲”(满族前身)还只是一个政治集团。
英国的《大百科全书》也说满洲人自称是女真的后代。那么为什么满洲人要自称是女真人的后代呢?可能是满洲人的祖上曾经被女真人统治过,所以自称是女真后代,打出了与早期女真人同源的幌子,以便增强对东北土著的号召力,反叛明朝,建立政权。这就像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人刘渊一样,为了占领中国,居然也打出了“汉”的旗号一样,滑天下之大稽,为了政治目的而欺世盗名。事实上,满洲人也曾经自称是日本人的后代,这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要在中国东北建立从属于日本侵略者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在溥仪为祭祀日本天照大神而特发的《国本奠定诏书》中,满人认日本的清河源氏为祖宗,以日本天照大神为国教,视日本先祖为满洲先祖,修建国神庙。

二、 "女真"与"满洲"的历史发展比较

1、 在金国末年,入主中原的女真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13世纪前中期,蒙古人灭亡金国期间,曾经对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实施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根据1183年(金大定二十三年)金国公布过的人口统计,女真人只有400多万人,而在蒙古大屠杀之后,残存的女真人只有十几万人。在经历战乱和屠杀后,残留的那些女真后裔也被继续汉化,以至于在蒙元占领中国时期明确规定“女真生长汉地,同汉人”,这个时候的史料也记载“父虽虏种,母实华人…非复昔日女真。”说明女真人在蒙元统治时期已逐渐失去了独立民族特征,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换个角度思考,即便女真的后裔当时没有汉化,在这漫漫800多年里也与周边其他民族融合了,也不可能在几百年后的明朝末年突然跑回东北地区去繁衍出一个庞大的满州族。
2、在金国灭亡几百年之后出现的满人,还在原始氏族公社和奴隶制社会之间徘徊,但金国时期,女真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封建社会,怎么他们的后代过了几百年不但没有进化却退化到奴隶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同一个民族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因此,如果"女真"与"满洲"是同一个民族的话,世界历史必须对这种特殊现象重新进行研究,可能全人类的历史都要重写。

三、 双方民族文字的巨大差异

文字是传承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载体,我们看一下东亚一些重要文字的发展路线:
汉字-〉日本汉字-〉假名
汉字-〉女真大字
汉字-〉女真小字
梵文-〉藏文-〉蒙古新字
回鹘文-〉蒙古文-〉满文

很显然,女真文和满文的文字来源是不同的,从文字发展上看,女真和满洲应该不是一个民族。

下面具体比较一下这两个民族的文字:
女真文是金国用于记录女真语言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很像汉字。笔画有横、直、点、撇、捺。 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换行。
再来看看满文,满文是拼音文字,前期参照蒙古文创立,后来又有所改进。但满文和女真文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而且文字本身毫无相似之处。满人只恢复类似蒙古文的蝌蚪文,如果真是女真人后代的话,为何不恢复类似于汉字的金国女真文?
其实就算文字有着许多的共同点都不能证实是同一民族。 例如,日本文字、西夏文字、契丹文字都是根据汉字所创,但使用者是几个不同的民族。更何况女真文字和满文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更证明双方不是同一个民族。

四、民族姓氏的不同

《金史》记载的女真姓氏有:完颜、乌古论、纥石烈、徒单、女奚、兀颜、蒲察、颜盏、温迪罕、石抹、奥屯、孛术鲁、移剌、斡勒、纳剌、夹谷、裴满、尼忙古、斡准、阿典、阿里侃,温敦,吾鲁,抹颜,都烈,散答, 呵不哈,乌林答,仆散,术虎,古里甲。
另一方面,随着侵入中原,女真人逐渐采取了汉族姓氏。金世宗、金章宗时期曾多次下诏禁止女真人使用汉族姓氏。金国大定十三年(1173年)五月,“禁女直人毋得译为汉姓”,说明此时女真人改用汉姓的情况已经比较常见了。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十二月,金世宗再次颁布如下禁令:“禁女直人不得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前面已经说了此次禁令还规定了严格的处罚措施——“违者杖八十,编为永制。”金章宗时也多次颁布过类似的禁令:明昌二年(1191年)十一月,“制诸女直人不得以姓氏译为汉字”;泰和七年(1207年)九月,“敕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金国皇帝颁布的这些禁令也说明了采取汉族姓氏是整个女真社会的风气。至金国末年,几乎所有的女真姓氏都有相应的汉姓,据陈述先生统计,金国女真人译改的汉姓共计59个。

满洲人(通古斯人)只有少数贵族有姓,但像"完颜"这样的女真大姓在明朝末年的满洲人的名字里却根本见不到,这说明了什么?
满洲鞑子二代酋长蝗太鸡曾经下诏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见《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
“诸申”一词即是满语里“女真”的意思,满洲二代酋长蝗太鸡还算有点自尊,不像现在的通古斯满遗们,硬是胡编乱造,乱认祖宗,冒充女真金狗的后代,其实屁都不是。据此史料可知,满洲人和女真无关,和女真以前的什么肃慎、渤海什么的更加无关,亏他们还有脸胡吹满清鞑子历史如何如何的悠久,甚至自欺欺人地以东北土著自居。那些现代汉奸史学家硬是给现代满遗先人胡乱贴金美化,涂朱抹粉,无耻至极。

欢迎大家转贴,只要碰到拿满清起源身世吹牛的满/遗不用废话,直接用它先人酋长蝗太鸡的“圣谕”一巴掌盖过去。然后再进行一番免费义务教育,告诉它:它们那些满清鞑虏祖先原本是西伯利亚通古斯的胡里改野人部落,四处乱窜,靠集体杀人抢劫为生,最后窜入朝鲜会宁,后来被朝鲜武力驱逐又继续流窜,进入大明辽东境内(今中国东北),并向中国明朝政府请求庇护,明朝永乐皇帝一时好心收留了它们,还特地划出一个建州卫给它们居住,让它们替明朝守边疆,免得无聊生事到处搞破坏。哪知人面兽心的满洲鞑子竟然恩将仇报,趁明末天灾内乱之际逐渐侵占东北全境并屠尽辽东汉人,剩下的汉人也被编成旗人的包衣奴隶。后来又趁中国明朝内战,入关全面侵华终于变中国为犬清殖民地,中国因此沦亡直到辛亥革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世小日本倭寇侵华步骤和满清的手段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先占东北,再全面侵华!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1-31 23:25:52 +0800 CST  

谈谈满清的起源:

满清起源于建州女真,建州女真的祖宗则是元末明初从西伯利亚通古斯迁往黑龙江流域的胡里改野人部落,与宋朝时期的金国女真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按满人自己的说法,建州女真起源于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起源于佛古伦处女怀孕。布库里雍顺也就是建州女真的始祖,因地得名。早在明朝初年,建州女真遭到北元遗兵的袭击,建州女真首领雍顺孙猛哥铁木尔率族人迁入朝鲜地,在李氏朝鲜做过部将,直到后来遭到朝鲜打压,接受明朝招抚,这才逐渐迁入中国辽东境内。可见满人并非天然领有东北地。相反,中国的对东北管辖则更加久远,早在战国时代的燕国起,辽东就被纳入中华版图,汉代的华夏政权就在东北长期设置玄菟、乐浪等郡。唐朝时期曾经在东北设置安东都护府、勃利州、黑水军,明朝也设置奴尔干都司管理东北的军政事务。满清的太祖奴儿哈痴和他的祖辈都曾经做过明朝建州三卫的指挥使,而建州女真以部属繁殖的扩张,逐渐在辽东成势。用著名历史学家孟森的话来说是:“既居边内,久之乃所居地为夷所占,明反退以抚顺为边。”
肃慎人跟满洲毫无关系,完颜阿骨打的女真与后来的满洲也没什么关系,宋朝时期的女真人在金国亡国期间被蒙古人大量屠杀,剩余的一小部分也被汉人同化,满洲人自己认定的始祖布库里雍顺也直到元朝时期才出现。这些都可以用语言,文化,服饰,及社会形态来证明,满人和宋朝时期的女真人完全不同。
准确的说,建州女真没有一个真正的祖先,他们的血统十分复杂混乱,以至于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无论是在文字还是传说,他们也很难找到他们祖先到底谁的纪录。
建州女真在明朝时期还处于奴隶社会状态,当时,他们把北方的其他民族包括汉族、朝鲜族、蒙古族通过劫掠为奴而并入了自己的民族,在满清时期就有旗人和民人之说。辛亥革命时期,很多所谓的旗人都自动剪了辫子改了汉姓,多数旗人该把自己的民族改为汉族。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要落实所谓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享有各种优待好处,满清时期的旗人和民人都集体改回了满族,甚至祖上几代只要有旗人和民人的都改回了满族,这是现在满族人的组成,如果说满族有统一的祖先的话,这完全胡说八道。因为现在的所谓的满族其实包括了建州女真(主要源自西伯利亚通古斯野人,女真还包括很多不同的部落,如叶赫女真部落)、蒙古人、汉族人、朝鲜族人和东北其他的少数民族,应该说是一个大杂烩民族,是民族融合的典型例子。个别满族人因为知道自己民族是一个大杂烩,就想像别的民族也和他们一样,这显然是自卑的表现。
谈到满族人,就不得不谈现在很多人说他们是金代女真人的后裔,显然这也是没有任何根据乱认或帮他们乱认祖先的行为。金代女真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后来被蒙古和南宋联合灭亡了,大家都知道蒙古人灭亡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采取屠城的手段,其中西夏就是例子,而蒙古人与金国女真贵族有世仇,所以金国的女真人几乎被屠杀殆尽,幸存的少数女真人也被汉人同化,个别的漏网之鱼不可能在北方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形成一个民族,更不要说在短短的几百年处于动荡年代的时间。如果说所谓的建州女真是今人的后裔,那么他们怎么没有延续金代女真人的语言和文字呢?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也不能捏造,更不能没有廉耻的乱认祖宗。努尔哈吃自认是后金,其目的是为他们霸占东北、建立后金割据政权找历史根据,这完全是一场政治阴谋而已,可惜被很多今人当作历史,更被一些汉奸文人和满遗作为鼓吹满清的根据。
满洲鞑子二代酋长蝗太鸡曾经下诏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见《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
“诸申”一词即是满语里“女真”的意思,满洲二代酋长蝗太鸡还算有点自尊,不像现在的通古斯满遗们,硬是胡编乱造,乱认祖宗,冒充女真金狗的后代,其实屁都不是。据此史料可知,满洲人和女真无关,和女真以前的什么肃慎、渤海什么的更加无关,亏他们还有脸胡吹满清鞑子历史如何如何的悠久,甚至自欺欺人地以东北土著自居。那些现代汉奸史学家硬是给现代满遗先人胡乱贴金美化,涂朱抹粉,无耻至极。
其实有心的人就不难发现他们自相矛盾的一面.他们一方面说东北是华夏领土(有历史根据),一方面说满清入关才使东北并入中国的版图.他们一方面说满清入关是内战,一方面又大谈所谓后金国存在的正确性。是不是他们都是一帮没有逻辑思维的人呢?显然不是,他们很聪明,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但是他们的有一点是不会混乱,就是自欺欺人地宣称建州女真发源于东北,东北属于建州女真,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他们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承认而已。

回顾历史,大东北地区(包括今俄罗斯远东部分)早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就已经是中国的领土,明朝在东北设置的奴尔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远大于后来满清统治时期控制的东北地区。明朝时期,奴儿干都司是东北地区最高一级的军政机构,直接隶属于明朝中央政府。明朝奴儿干都司辖区幅员辽阔,北到外兴安岭以北(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南接图们江,东至日本海,东北囊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今俄罗斯境内)。即便到明代中后期军事衰落的时候,现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重要城市也都在明朝政府的直接控制管辖之下。
而与许多人想象的相反,作为后金集团核心的建州女真恰恰不是东北的土著居民。建州女真的祖先源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的野人部族,不同于宋朝时期入侵中原的女真人。在明朝前期,建州女真的祖先早已迁到了朝鲜,后来他们因为在朝鲜受到打击,呆不下去了,这才向中国明朝请求庇护,当时明朝的皇帝出于仁慈心理就把建州女真安置在了东北地区。正因为这个原因,民国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说满清的先祖受明朝的恩惠特别深厚。
满清政权的前身——后金统治集团借用明朝中央政府给予其的官职地位起家,在东北地区起兵反叛,盗用宋朝时期的“女真”和“金国”的名号以增强自己对东北土著的号召力,建立后金割据政权,随后大肆抢劫屠杀东北的汉族百姓,实行疯狂的民族迫害,掳掠大批平民当奴隶,危害大量无辜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来更发展到要求与明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完全从中国独立出去。
可以说后金集团在当时提出的分裂独立要求,与现在东突,藏独,性质毫无区别,程度上更为恶劣!东突,藏独还没有当时后金独立分裂分子如此凶残,如此疯狂进行民族屠杀和抢劫掠夺,而且当时辽东大部分地区大部分的人口还是汉人,明朝政府断然拒绝他们的要求是完全正当合理的。
在以后,后金及随后的满清始终是外国自居,始终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国,始终推行赤裸裸的民族歧视,民族迫害,民族屠杀的政策,这些都足以说明这个政权的性质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东北的土地是中国的,大部分人民包括大部分女真人是中国人,但惟独不可以说后金和满清的统治集团是中国人,因为他们自己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又怎么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的头上,这岂非是太不尊重他们了?

当满清政权乘着明朝中国内乱,入关进行征服屠杀的时候,这已经是典型的外国外族政权对中国的侵略征服屠杀。这和某些人所谓的改朝换代有本质性的区别,满清的侵略,始终伴随着对平民的疯狂杀戮,对汉人和其他反抗他们的少数民族的残酷迫害,对汉族的服装风俗的强行改变。如果这样性质的行为,不叫侵略,世界上就可以取消侵略这个名词!

如果某些人认为给满清政权涂脂抹粉是所谓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那么历史重演时,难保他们不会对分裂国家的行为,民族屠杀民族迫害的行为,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侵略中国的行为也同样涂脂抹粉,甚至大声叫好,推波助澜。对已经发生的历史,对后果与丑恶已经彻底暴露,彰显无疑的历史都不能正确评价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对现实对未来作出更明智的判断?

既然满清的分裂屠杀、侵略奴役可以被他们美化成所谓统一,用武力强迫改变数千年来的衣冠制度可以被美化成风俗的同化,长达百年的文字狱和禁书毁书可以被他们美化成文化的融合,把“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士可杀不可辱”观念彻底歪曲成奴才式的效忠可以被美化成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发扬,那么如果现在东突实现了事实上的独立,把新疆从中国割裂出去,并且再继续向中国其他地区扩展,最终彻底征服中国,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的风俗信仰,按照这些人的奴才逻辑,也一定可以唱出同样热烈的统一颂歌!

既然满清统治者这样完全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其文化习俗也和中国主体民族以及大部分少数民族相差十分悬殊,文明程度极为野蛮落后的政权,所进行的疯狂屠杀征服,在一些人看来不是侵略,而是所谓“兄弟阋于墙”,那么如日本这样从文字到服装、建筑、风俗都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厚渊源,文明程度也和中国接近的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征服,在汉奸们看来,岂非有更充足的理由可以证明成“兄弟阋于墙”。真要论血统,不是还有徐福度海的传说,可以把日本人(或者至少是日本人的一部分)说成是徐福后代么?把这种汉奸逻辑一直推延下去,凡是任何其他民族来侵略奴役中国,都以投降为宜,因为不管如何,只要被侵略成功了,奴役成功了,那以后就都是兄弟了,都可以挂上统一,融合的伟大招牌了!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2-03 22:27:38 +0800 CST  
@守望天下者 2015-02-03 22:52:53
领袖跟粪青不同,看出门道了,所以毛泽东说:满族了不起!
小粪青啥也不知,却抹着眼泪装作悲情,所以就胡说,也不怕未成年傻子笑话!
......
-----------------------------
满遗鞑狗又在胡乱喷粪,散布谣言!

上打脸资料:

founder12 时间:2014-12-22 17:44:35
满遗小二狗,前面已经说了,所谓的毛泽东说吃乾隆饭,这完全是狗屁清屎学家戴逸老狗等的谣传,已经骗不了人。
前面还说了,满遗小二狗,干点正事去。
满遗小二,看到了吗,这个帖子,骂戴逸是骗子,骂舒乙是骗子,骂清史学家是骗子,有理有据.
满遗小二,你要真不服,就拿给你的满遗狗友去看,拿给清史学家去看,去告诉戴逸、舒乙之辈,趁他们还活着,让他们当面对质,解答质问。

孙中山提出的革命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要把鞑虏(满清)驱逐出境。
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大总统誓词中写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蒙元灭宋、满清灭明、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梦。这等梦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现实的价值”(《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由毛泽东指导,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主持,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的社论或编辑部文章发表了《九评》,其中有“我们不准备评论成吉思汗的历史作用,也不准备评论蒙古、俄罗斯、中国等民族发展和国家形成的过程。我们只提醒苏共领导一下,当你们造这种谣言的时候,温习一下历史还是必要的。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成吉思汗在一二一五年侵入中国的西北和北方的一部分,一二二三年侵入俄罗斯。成吉思汗死了以后,他的继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罗斯,过了三十几年以后,一二七九年征服了全中国。” (《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社论)

鲁迅说:“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入侵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这里,鲁迅先生明确指出“满洲人以异族入侵中国”
鲁迅还说:“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汗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一百零九页。)

郭沫若说:“要就中国来说吧,就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年间一直都没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争一直都是没有停止过的。”
郭沫若还说:“ 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了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

范文澜说:“满族人口少,文化低不能灭亡中国,可是中国竟被灭亡了,其主要原因显然是抗满力量不能团结,小人排斥正人,争权夺利。汉奸的穷凶极恶”(《中国历史简编》2002年版)

翦伯赞曾经说:“岳飞和史可法都曾经忠诚地、英勇地保卫过祖国,都曾经企图使祖国从外来地侵略者地进攻中得到拯救,并且都曾经为了这样的目的而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在这一点上,他们的业绩在客观上就已经超过了他们偏狭的阶级利益而被提高到了种族国家利益上了。”

吴晗说:“300年前,从官僚到地主,从将军到文士,都只顾自己的享受,儿女的幸福,看不见国家民族的前途;个人的腐化,社会的腐化,宣告了这个时代的毁灭,虽有史可法,黄道周,刘宗周,张煌言,李定国,郑成功,瞿式耜等一些代表民族正气的人们,却都无补于国家的沦灭,民族的被奴役。”(《300年前的历史教训》摘要)

在清朝民间,人民群众早就杨家将、岳飞的英雄事迹搬上舞台,颂扬其抵抗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满洲族入关前中国人地位问题,不能因为历史上某时刻满洲先世服从中国约束,所以此后所有时期满洲先世及满洲都属于中国人。如果这样的道理能够成立,那么今天的蒙古国应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宗主国之一了。没有永恒不变的领土,只有永恒不变的实力。中国历史,自古至今不是天生的56个民族,有的民族加入了中国,同样也有脱离了中国,当然也有反复的情况。我们不能因为儿子加入了美国国籍,就认为祖宗也是美国人,不能因为爷爷是日本人,就认为孙子一定也是日本人。

二十世纪下半页,由于政治的需要,当代中国主流史学界才逐渐认为满清和明是兄弟阋墙,其前后矛盾、自相矛盾之处比比皆是。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2-03 23:20:35 +0800 CST  

剃发易服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洲人(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清朝由满洲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对被征服的东北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军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汉臣孙之獬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于是,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例如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与“剃发易服”有关。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清朝时期,满洲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一般认为,满洲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洲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鞭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
“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针对当时各地汉人的抗争此起彼伏的情况,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免剃头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
本来,华夏人是黄河儿女、炎黄子孙,自称中国,华夏,有自己的语言、衣冠和历史,从轩辕黄帝开始,执雌持下,威武不屈,但自从被满洲鞑子奴役几百年之后,却大多变成了奴性十足、麻木不仁、数典忘祖的奴才。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两百多年前,一位文人的诗歌。就是这十个字,他丢掉了性命。同一时代类似的故事还有三百多起,前后持续一百多年,许多人还被灭了九族。

今天,这些故事源源不断地被搬上银幕,在瓷器国的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

是一伙野蛮的通古斯部落从西伯利亚漂泊到朝鲜边境的拓荒史吗?

是一群飘泊不定的奴隶主和奴隶得到明朝怜悯而被收留在中国东北的移民史吗?

是一个政治集团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分疆裂土、冲进长城、攻城略地、烧杀劫掠的侵略史吗?

是十天杀完扬州80万人,三次屠杀嘉定,杀光沈阳、大同、济南、江阴、广州、苏州、无锡、海宁、金华、南昌、厦门、潮州、南雄乃至一亿多人的屠城史吗?

是拿着屠刀疯狂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的剃发易服史吗?

是十二酋长念念不忘“汉人强、满人亡”,所以禁科技、禁军工、禁聚会、禁练武、禁结社、禁出版、禁言论、禁思想,还动不动诛心灭族的文字狱史吗?

是把新疆、内蒙、东北划为汉人不能进入的禁地,还在全国各地设立“满城”,派八旗重兵驻防,通过迁界禁海把沿海地区弄成无人区,严令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史吗?

是从不交税、把持朝政、享受园林、挥金如土,却让几千年来的读书人俯首称臣,让几万万百姓匍匐蠕动的寄生史吗?

是把从岳飞诗词到《永乐大典》都肆意涂改,把带有“中国”二字的古籍尽数删毁,最后编成《四库全书》的篡改史吗?

还是“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保大清不保中国”,用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将霸占的土地和奴役的百姓“宁予洋人,不予家奴”地送给西方主子、最后还和日寇勾结成“伪满洲国”在东北做活体实验的买卖史呢?

都不是!我们所能从电视荧屏上面看到的,是英明的皇上,是精湛的权谋,是广阔的国界,是威武的八旗,是美丽的格格,是动人的爱恋,是幽默的巡游,是温馨的民风,是悲天悯人的主子,是温良恭俭让的奴才。——“与其在台湾过着骨肉分离的日子,不如死在贝勒爷的刀下”

“看江山有谁来主宰?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我们听到的,是十大贡献,是感恩戴德,是文化误会,是民族融合,是血手屠夫变成了千古明君,是抗清烈士变成了小丑匪徒,是剃发易服的践踏变成了轻喜剧的按摩,是从妇孺的惨叫中感受出悠扬的音乐,是从奔腾至死的鲜血里品味出被征服的浩荡凯歌!

这就是万人空巷的辫子戏,——借助电视传媒平台,肆意歪曲历史,颠倒黑白,为满清歌功颂德的骗子戏。这好比是潲水鱼汤,给我们一个虚无缥缈的怀念、一种身临其境的冒险、一段做稳了奴隶的追忆。

从辫子戏开始清算满清268年的历史遗毒,则是每个觉醒着的中国人责无旁贷的起码良知。

兄弟尽绵力,给大家看看什么是谬论,说说什么是真相,唤起更多的良知和觉醒。

本来,华夏人是黄河儿女、炎黄子孙,自称中国,华夏,有自己的语言、衣冠和历史,从轩辕黄帝开始,执雌持下,威武不屈,但自从被满洲鞑子奴役几百年之后,却大多变成了奴性十足、麻木不仁、数典忘祖的奴才。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官方主流媒体却费尽心机地粉饰美化满清的黑暗统治,长期坚持不懈地为满清歌功颂德,官媒的价值观已堕落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表象来看,这绝对是在开历史的倒车,竭尽全力地为封建专制极权和人格奴化作张本。
打开电视,各种歌颂满清的影视剧经常铺天盖地袭来,从《康熙大帝》、《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七品李剃头》、《施琅大将军》、《大清王爷尚可喜》、《李卫当官》到《康熙微服私访记》(十年更新五部)、《铁齿铜牙纪晓岚》(十年更新四部)、《少年天子之顺治王朝》,再到《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大清风云》、《太祖秘史》、《孝庄秘史》、《山河恋》、《康熙秘史》、《嘉庆皇帝》、《少年嘉庆》、《咸丰王朝之一帘幽梦》、《甄嬛传》、《慈禧秘史》,掰手数数清朝的十来个统治者差不多都要拍完了,这些片子大部分是在央视与各省市电视台的黄金时间轮流播出,也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这么大的瘾?难道搞这些片子的人都是前清八旗子弟的后裔?
如此念满清老祖宗的好?难得是要寻找“和谐盛世”的满清范本?满清奴隶制式的封建极权专制不知道让中华民族遭受了多少屈辱与苦难,但搞这些辫子戏的人却罔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广州大屠杀等肉体毁灭与留头不留发、大兴文字狱、销毁古书、篡改史籍等精神文化摧残,挖空心思地为满清歌功颂德。这些辫子戏蕴含了许多封建糟粕与腐朽思想,不知道潜移默化地毒害了多少人?尤其是在中国当前腐败形势如此严重的时候,这种宣传腐朽没落事物的辫子戏却铺天盖地,没完没了的左一出,右一出的狂播,这种现象正常吗?
当满清皇家辫子剧"正经"完了,就兴"穿越"这一出了,又开始一场无节制的自我意淫。一群不尊重历史的傻冒编剧导演们,精心于穿越,而每穿必到清朝,将最黑暗、最没落、最恶心的腐朽制度粉饰美化成人间最美满的制度,故事情节往往是在某些小女子与某阿哥在皇家御花园里一起看流星雨,并像发情的母猪一般,争风吃醋地看着某阿哥,心里想着能垂幸,做二奶三奶几百奶都在所不惜,只望沾沾皇家雨露。
影视剧里面"穿越"不说,现实社会里也兴"穿越"这玩意儿,一群傻冒在大庭广众之下堂而皇之地玩起了借尸还魂,男的穿着满清的僵尸马褂在天坛搞"鞑服祭天",三叩九拜,女的也穿着满清旗袍在先蚕坛搞"鞑服祭蚕",招摇过市……,真是一帮数典忘祖的渣滓奴才!
不宣扬真正先进的文化,不引导国人做个正直向上的人,不探讨民主制度,更不接受民主教育,却要用腐朽没落的满清旧文化来禁锢中国人民的思想与思维,费尽心机地要为腐朽专制的复辟摇旗呐喊,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啊!
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此言非虚,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多年,辫子虽除,但奴性却未去。看看现代中国人的奴才德性,无论是谁都唯领导意志办事,而非遵循基本的社会准则,这一切以说明很多中国人骨子里还是充满了满清统治遗留下来的奴性。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2-03 23:51:38 +0800 CST  
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统,李姓起源:
(主要依据《史记-老子传》《汉书-李广传》《晋书》《魏书》《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记载)。

黄帝之孙颛顼的孙女女修嫁给东夷嬴姓为妻,生下皋陶(大业);皋陶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名伯益(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成功,娶舜的亲属姚玉女为妻,并佐舜调驯鸟兽。
尧为炎黄-东夷联盟首领时,皋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皋陶以正直著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
皋陶的后裔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理征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里,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于是从理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
李利贞亦娶陈国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回到姥姥家,成为陈国大夫。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到五世孙干(字符果)时,当了周朝的上御史大夫。他娶益寿氏女婴敷,生下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于周平王时任太史。李耳的子孙散居诸国,其中有一个叫李昙的当上了秦国的司徒/御史大夫。
李昙长子李崇是陇西祖先,李昙幼子李玑是赵郡祖先。 陇西,陇山之西。陇西郡,秦朝设置,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东北),晋朝徙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朝废掉陇西郡。
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字伯枯,陇西太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李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李瑶子李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李信子李超,又名李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李超长子李元旷,侍中;李超次子李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李仲翔子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李伯考长子李尚,成纪令,因居成纪;李伯考次子李向,范阳(河北涿州)房始祖。李尚子李广,是西汉的飞将军。
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是西汉一有争议的人物,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李陵的清白被汉武帝阉割。李陵被匈奴俘虏,汉武帝将李陵家族满门抄斩,李陵被迫投降了匈奴人。右贤王把公主嫁给了李陵,封李陵为右校王,并且赐姓拓跋氏。李陵的后人经过了12代之后,又回到故乡陇西成纪来了,并且复了汉姓叫李富,李富在协助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太武帝时在与屠各的战斗中死难。李富子李斌继任父职,领兵定居在高平(今宁夏固原)。李斌的儿子李文保虽然早卒,但是李文保的儿子中却有几位十分能干,如李贤、李穆和李远等,备受西魏皇帝的恩宠。例如李贤进爵为河西郡公、河-洮两州总管等;李穆进爵安武郡公;李远是府兵12大将军之一,封阳平公,后来进封柱国大将军。李贤儿子李崇在隋代周的战斗中牺牲,李贤另一个儿子李瑞则战死在北周灭北齐的战场上。李穆初为宇文泰小将,但长寿过人,凭着多年积功,在周末时已位居柱国大将军,手中握有重兵,581年,辅佐汉族杨坚代周建隋。隋末炀帝听信方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一谶语而尽诛李穆子孙。 辽东襄平人李弼也是李陵后裔,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再后来属侯莫陈悦。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大将军。李弼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枭雄蒲山公李密。
李广次子李敢,作战勇敢,曾夺得匈奴左贤王的旗鼓,被封为关内侯,代其父为郎中令。不久李敢为报父仇,击伤了大将军卫青。卫青的亲戚骠骑将军霍去病挟隙报复,射死了李敢。李敢长子李禹,字子道;李敢次子李忠,顿丘(河南清丰县)房始祖。
李敢长子李禹生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平/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李本长子李次公,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李本次子李恬,渤海(河北南皮县)房始祖也。李次公长子李轨,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李次公次子李潜,申公房始祖。 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杰熙,为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李雍长子李伦,丹阳(今河南项城县)房始祖,李伦庶子李盖是安邑(今山西夏县)房始祖。李伦嫡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的安定太守,后仕北魏,安家于京兆山北(今属河南省)。李文度生李权,为北魏河、秦二州刺史。李权子李崇义,为北周雍州大中正、五州刺史。李崇义子李诠,隋朝赵郡太守。李诠四世孙李靖,唐太宗时兼资文武、出将入相。李靖堂弟李乾祐,为唐朝刑部尚书;李乾祐子李昭德,为武后相。
李雍次子李柔,字德远,北地太守。李柔子李荅,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李荅子李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李暠是李昶的遗腹子。
李嵩,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公元398年,后凉吕光末年,后凉建康(今张掖西北高台县)太守段业,乘吕氏争夺王位、互相火并的机会,叛吕自立,建立北凉。敦煌太守孟敏投降段业,被任命力沙州刺史。此时李暠担任沙州治下效谷(敦煌东北)县令。不久,孟敏死,李暠任敦煌太守。是年冬,段业的北凉被沮渠蒙逊所夺。400年,李暠拥兵脱离北凉,建立西凉,初定都于敦煌,405年又迁都于酒泉。前秦苻坚建元末年,将江汉人一万多户、中州人七千多户迁至敦煌。后凉内乱,张掖以东人民西奔敦煌、晋昌(今安西县)者数千户。为了安置这些人,李暠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其余一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
李暠有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417年,李暠卒,李歆(母尹氏)继王位,李让任敦煌太守,李翻任酒泉太守,李豫任西海太守。420年李歆被北凉沮渠蒙逊杀死,李歆弟李恂继王位。沮渠蒙逊用水攻敦煌,城破后李恂自杀,西凉亡。
李愔,镇远将军房始祖。李愔曾孙是平凉房始祖。
李翻的儿子李宝逃亡伊吾(今新疆哈密),臣服于柔然。439年,李宝帮助魏太武帝拓跋焘灭掉沮渠无讳(蒙逊之子)北凉,而返回敦煌,被封为镇西大将军,敦煌公。李宝有三子:承、茂、冲。李宝次子李茂,袭封敦煌公,敦煌房始祖;李宝三子李冲,大将军、仆射,仆射房始祖。李宝长子李承,北魏荥阳太守、姑臧侯,姑臧(今武威)房(李商隐所属)始祖。李承生李韶,李韶生李瑾。李瑾长子李蓓之生李蔓容,李蔓容长子李元俭,生工部侍郎李义琛;李蔓容次子李武卿生李元德,李元德唐高宗相李义炎。 李瑾次子李行之,生李元道。李元道长子李正基生李直,李直生李成裕,李成裕生肃宗、德宗相李揆;李揆弟弟李毖之生李上公,李上公生李景素,李景素生懿宗相李蔚,李蔚长子李涯为礼部侍郎、李蔚次子李洵为福建观察使。 李元道次子李云将,为尚书右丞,云将生晏,晏生颜,颜生归期,归期生逢吉,李逢吉为唐宪宗相。
李翻曾孙李成礼,绛郡(今山西新绛县)房始祖。
李豫,东晋西海太守。李豫曾孙李琰之,自小过继给李冲,时人曰神童,北魏侍中、文简公。534年,李琰之子李纲随魏孝武帝入关,成为武阳/武陵(聊城莘县)房始祖。李纲长子李充节,隋朝时频以行军总管击突厥有功,官至上柱国、武阳郡公、拜朔州总管。后来隋朝国公杨素谮李充节谋反,征还京师,上谴怒之。李充节性素刚,遂忧愤而卒。李充节死后仍被定罪,后人被流放青海湖,隋末又辗转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这就是李白的祖先。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搬家回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 李纲次子李充颖,为北周滑州刺史、流江公,生宣州刺史李义本,李义本生李向秀;李向秀,为武后相,生黄州刺史李俊。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2-05 23:51:22 +0800 CST  
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有八子:勖、绍、重耳、弘元、崇明、崇产、崇庸、崇枯。李歆第三子李重耳因为西凉亡国,逃奔刘宋,任汝南太守。后北魏攻克豫州,李重耳以汝南地投降北魏,改任弘农(今河南陕县)太守,不久弘农被刘宋大将薛安都(薛仁贵之六世祖)攻陷,又改任北魏豫州刺史。李重耳长期仕魏,越来越鲜卑化,改名为李初古拔。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考证,“初古拔”在当时是个较常见的胡名,汉人李初古拔因功被赐胡名、进而胡化,这在当时是常见的。
李重耳的儿子李熙,字孟良,任金门(今河南洛宁县南)镇将,定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后又迁至赵郡(治今赵县)昭庆县(今隆尧县),从此李氏世居于此。
李熙的儿子李天赐,字德真,北魏幢主(负责宿卫的武官)。 李天赐长子李起头,长安侯,李起头之子李达摩是北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李天赐次子李乞豆,定州刺史房。
李天赐第三子李虎,字文彬。初随从贺拔岳讨伐元颢(就是南梁将军陈庆之护送入洛的北魏皇族),取胜,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平叛,李虎被提拔为参谋长。高欢鼓动关西另一股军事势力侯莫陈悦暗杀了贺拔岳,贺拔岳部队群龙无首,顿成一盘散沙,侯莫陈悦害人心虚,又不摸底,没敢收编。贺拔岳部队在右都督寇洛说服下收拢起来下,驻扎在平凉。李虎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关中到荆州找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回来主持大局,但贺拔胜犹豫不决,毕竟荆州也是军事重镇,最后贺拔胜派手下独孤信入关中平凉收编贺拔岳部众。这时另外几股势力也在向平凉进发,准备收编这支部队,一路是北魏孝武帝派遣的使臣元毗,一路是高欢派出的侯景,还有一路是夏州(统万城)刺史、贺拔岳的亲信宇文泰。宇文泰距离近,快到平凉时和侯景碰上了,侯景害怕、随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赶到平凉被贺拔岳部队拥立为首领。不久,皇帝使臣元毗将军也到了,只好承认事实,回朝廷复命。独孤信来到平凉,一看发小宇文泰成了接班人,不好再争夺领导权;宇文泰就派独孤信去洛阳面见皇帝。李虎也从荆州赶到了洛阳,皇帝为了抗衡高欢,也借重宇文泰势力,就拜李虎为卫将军派到关中协助宇文泰。接着,皇帝逃往关中,再不久,宇文泰杀孝武帝,改立元宝炬,史称西魏。李虎握有一部分军队,积极参与了宇文泰的政变活动。西魏开国,李虎与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以佐命之功,皆封爵为柱国,号称“八大柱国”。李虎官为太尉,还特蒙西魏皇帝的宠幸,赐姓鲜卑姓大野氏,李氏家族的声望权势至此达到了高峰。李虎先是迁家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宅居城西北,宇文泰常去同州探视。李虎晚年,李氏一家又定居京兆府的三原县(今属陕西)。
李虎有八子。李虎长子李延伯,生于山东,后李虎入关,李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李虎的其它六个儿子是谯王(真,字长宣)、蔡王(冈同)、毕王(漳)、雍王(绘)、郇王(棉)、大郑孝王(亮)。
李昺是李虎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大哥仕北齐、二哥战死,所以李昺继承了李虎的陇西郡公的爵位,557 年北周建立后改封为唐国公,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举家迁居长安。
隆尧县境内有李熙、天赐、虎、昺的茔墓,和光业寺碑。陵寝造于唐朝建立之前,规则均依汉人旧制,而寺碑颂词有“维王桑梓”之语,证明那里就是他们的故乡。李熙及妻张氏皆汉族,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族,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
李昺次子梁王澄、李昺三子蜀王湛(渤海王为其后)、李昺四子汉王洪。李昺娶独孤信第四女独孤元贞(杨坚妻独孤伽罗之妹)为妻生长子李渊。
不包括玄武门事变中被射杀的长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李渊共15子,分别是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灵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
李渊娶妻纥豆陵氏(其父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纥豆陵毅,其母为周武帝宇文邕之姐襄阳长公主),生次子李世民。纥豆陵毅汉名窦毅,是匈奴化的汉人,是东汉窦章之后。东汉末章子亡奔匈奴,为部落大人。襄阳长公主的父亲宇文泰是鲜卑化匈奴人,襄阳长公主的母亲是宇文邕的母亲鲜卑族叱奴(狼)氏。
李世民之妻长孙氏(拓跋郁律有两子:老大沙莫雄、老二什翼犍,所以沙莫雄的大儿子拓跋嵩是拓跋郁律的长孙,被赐为“长孙”氏),其祖父为北周左将军鲜卑族长孙凹,其父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高欢的堂弟高岳的后代高敬德任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子是高士廉,高敬德之女则是长孙氏之母。长孙氏,是唐高宗李治的亲生母亲。
儒家在魏晋南北朝、唐朝已经衰落,只到宋朝儒家变种理学才兴起。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汉族崇尚法家、兵家、玄学。晋武帝司马炎就曾跟自己的儿媳妇(白痴皇帝司马衷的妃子谢玖清)通奸,生下“皇孙”;李世民杀了哥哥之后,娶年轻漂亮的嫂子总比让她守活寡好。

李昺是100%的汉族血统,李昺妻子是独孤元贞。
元贞的爸爸独孤信祖先是光武帝后裔度辽将军刘进伯,因为数代居住在匈奴,又数代居住在河南,所以母系是匈奴人、鲜卑人、汉族人,假定汉族血统为50%、匈奴血统40%、鲜卑血统10%;
元贞的妈妈是独孤信的姬妾崔氏,汉族血统100%。
所以,元贞的汉族血统为0.5*50%+0.5*100%=75%。
那么,李昺长子李渊的汉族血统为0.5*100%+0.5*75%=87.5%。

窦毅,是匈奴化的汉人,是东汉窦章之后,亡入匈奴为部落大人,后入中原。
假定窦毅有汉族血统60%、匈奴血统30%、鲜卑血统10%。
襄阳长公主父亲宇文泰都已经入中原数代,母亲是冯翊公主(元修的妹妹)、姚夫人、还是鲜卑族叱奴(狼)氏不清楚。
我们假定襄阳长公主的汉族血统为70%。
那么,李世民的妈妈窦氏的汉族血统为0.5*60%+0.5*70%=65%。

这样,李世民的汉族血统最保守的估计是0.5*87.5%+0.5%*65%=76.25%。
李世民的汉族血统的匈奴血统估计14%左右,鲜卑血统10%不到。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2-05 23:55:02 +0800 CST  
@小香茶 2015-02-06 00:10:17
本人就是“咖啡三昧”的新号、
我早就说过多次了、男女的区别就在于男人有女人没有的“Y染色体”、所以对男人的血统而言,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才是关键、而不是什么“X”,比如:郑成功的老妈是日本人、并不妨碍他是汉族男儿~~~~~~~~~~~~~~~~
(转)隋唐两代帝王身上都有非常强烈的少数民族血统。有专家说,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是鲜卑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也是独孤氏,和杨坚的皇后是姊妹。李渊妻窦氏是窦毅之......
-----------------------------
满遗鞑狗又在断章取义,混淆视听!

上打脸材料:

李渊的父亲李昺是100%的汉族血统,李渊的母亲是独孤元贞。
元贞的爸爸独孤信的祖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直系后裔度辽将军刘进伯,因为数代居住在匈奴,又数代居住在河南,所以母系是匈奴人、鲜卑人、汉族人,假定汉族血统为50%、匈奴血统40%、鲜卑血统10%;
元贞的妈妈是独孤信的姬妾崔氏,汉族血统100%。
所以,元贞的汉族血统为0.5*50%+0.5*100%=75%。
那么,李昺长子李渊的汉族血统为0.5*100%+0.5*75%=87.5%。

李世民的母亲窦毅,是匈奴化的汉人,是东汉大臣窦章之后,逃亡到匈奴为部落大人,后入中原。
假定窦毅有汉族血统60%、匈奴血统30%、鲜卑血统10%。
窦毅母亲襄阳长公主的父亲宇文泰都已经入中原数代,母亲是冯翊公主(元修的妹妹)、姚夫人、还是鲜卑族叱奴(狼)氏不清楚。
我们假定襄阳长公主的汉族血统为70%。
那么,李世民的母亲窦毅的汉族血统为0.5*60%+0.5*70%=65%。

这样,李世民的汉族血统最保守的估计是0.5*87.5%+0.5%*65%=76.25%。
李世民的汉族血统的匈奴血统估计14%左右,鲜卑血统10%不到。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2-06 21:15:29 +0800 CST  
正本清源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2-06 22:07:19 +0800 CST  
@上善若水19820216 2015-02-06 23:02:09
支持楼主的观点。
李世民就算多少有点胡人血统,那也是鲜卑,不是什么满清。
而鲜卑从文化很多方面,经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基本都汉化了。
-----------------------------
李渊的父亲李昺是100%的汉族血统,李渊的母亲是独孤元贞。
元贞的爸爸独孤信的祖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直系后裔度辽将军刘进伯,因为数代居住在匈奴,又数代居住在河南,所以母系是匈奴人、鲜卑人、汉族人,假定汉族血统为50%、匈奴血统40%、鲜卑血统10%;
元贞的妈妈是独孤信的姬妾崔氏,汉族血统100%。
所以,元贞的汉族血统为0.5*50%+0.5*100%=75%。
那么,李昺长子李渊的汉族血统为0.5*100%+0.5*75%=87.5%。

李世民的母亲窦毅,是匈奴化的汉人,是东汉大臣窦章之后,逃亡到匈奴为部落大人,后入中原。
假定窦毅有汉族血统60%、匈奴血统30%、鲜卑血统10%。
窦毅母亲襄阳长公主的父亲宇文泰都已经入中原数代,母亲是冯翊公主(元修的妹妹)、姚夫人、还是鲜卑族叱奴(狼)氏不清楚。
我们假定襄阳长公主的汉族血统为70%。
那么,李世民的母亲窦毅的汉族血统为0.5*60%+0.5*70%=65%。

这样,李世民的汉族血统大约是0.5*87.5%+0.5%*65%=76.25%。

李世民的汉族血统最保守的估计是76.25%,
李世民的匈奴血统估计14%左右,鲜卑血统10%不到。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5-02-08 17:05:27 +0800 CST  

楼主:岳王爷万古流芳

字数:54188

发表时间:2015-01-29 06: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5:01 +0800 CST

评论数: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