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系列之人物③黑山之子关向应(1)

共和国之初将帅众多,群星闪烁。但是一查他们籍贯却无语了,因为多是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广东等南方省份,东北人极少。十大元帅、十大将名单里没有一个东北人,57位开国上将名单里,也只有两位辽宁人:吕正操——海城人;周桓——东港人。


所以,常常就会怀念我们金州古城的一位革命先驱——关向应。

关向应作为黑山之子,古城之魂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些老金州人常常会在一起讨论,常常会假设:关向应如果没有过早病逝,开国时他应该是元帅还是大将呢?

很多人认为应该是元帅,或者起码是十大将之首。

有人还作过比较,在党内,当关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书记时,十大元帅基本都在政治局之外;在军内,当关已经是红二方面军政委时,好几位元帅论级别还属于他的下级;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三大主力就是“林罗、刘邓、贺关”……

当然,这仅仅是家乡人一种怀念、崇敬的心情和推想比较而已。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不容假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民间的演义和联想永远存在,英雄就永远不死。

http://img3.laibafile.cn/p/m/248639269.jpg关向应遗照

探索·走出故乡的青年

在我着手准备写《金州古城》时,我知道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

他就是开国先驱关向应,金州人的骄傲也是我党我军的英雄。

但几十年来,关向应的传记、回忆录和缅怀文章已经很多很多,他的丰功伟绩赫赫战功,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早已深入人心,也早已载入共和国辉煌的史册。

例如我国著名记者穆欣的《关向应传略》、徐宝钧的《黑土忠魂关向应》、王凌云的《关向应传》、大连史志办的编辑的《关向应纪念文集》等等。

这些书当然权威、全面,毋庸置疑。但是作为家乡人来说,总觉得还缺少一点什么。

缺少什么呢?

家乡人在一起谈论关向应时,更多的不是讲他在白区领导地下工作,在红军长征路上当政委,在抗日烽火前线指挥打仗的铁血英雄那一面;而是古城的一个年轻读书人,一个忧国忧民的青年才俊,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有与大家相同的亲情和爱情甚至风花雪月的那一面。

总之,是有血有肉的关向应,是我们辽南走出去的孩子。

http://img3.laibafile.cn/p/m/248639465.jpg关向应故居

九一八事变之后,正在湘鄂西苏区的关向应曾对战友肖克这样讲过:

有时不知怎样,灵机一闪,故乡的乡情就在眼前晃动。

是啊,谁能忘得了家乡呢。

关向应小名喜麟子,是奶奶起的,喜得麟子的意思;上私塾时,父母又给起了大名关治祥,企盼之义不言自明;而关向应是他参加革命后自己改的名字。有人说,是“响应”共产主义;也有人说,关即关山,向应同响应,接应之意,合起来是,向应关山召唤,保家卫国。

………………………………………………

关向应小时候身体瘦弱,但他八岁时就开始放猪。村西头有一家私塾,他时常把猪赶到山上,自己跑到窗前听先生讲书,有一次先生看见了把关向应叫到屋里,问道:“喜麟子,刚才教的书你能背下来吗?”

“能!”关向应答道。“那你背给我听听。”

关向应很流畅地背了下来,并且还讲了其中的意思。

当天晚上,私塾先生去了关成贵家,告诉关成贵,他不要喜麟子的学费,叫他上馆去念书。就这样,关向应念了两年私塾。

那位私塾先生,据说就是当时辽东有名的书法家王天阶的弟子。

两年私塾念下来,关向应的书法不论大楷、小楷还是行书,都写得有模有样。在学校,同学们都争着让他写书皮。逢年过节,他就更成了屯里的忙人,邻里都把红纸拿来,让他给写对联。左邻右舍的穷乡亲遇有红白喜事、买卖文书,都请关向应代笔。一来二去,关向应成了屯里有名的“小代笔先生”。

关成贵因为没上过学,于是节衣缩食,终于在关向应10岁那年筹够了学费,将他送到亮甲店普通学堂(四年制),毕业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普兰店公学堂(两年制)。如今纪念馆里还保留有他青年时结交朋友的文书金兰谱和他在普兰店公学堂获得的学习奖状。后来公学堂毕业考试,关向应又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大连伏见台商科(两年制)。


关向应的拐点是毕业后去了大连《泰东日报》社工作。

在《泰东日报》期间,关向应结识了报社编辑刘恫躬和他爱人石三一,并在刘恫躬夫妇创办的大连中华三一学校上夜校。

很多传记书,都写关向应走上革命的引路人是李震瀛;实际第一个引路人是一位美丽的女性石三一。

和关向应一起在泰东日报印刷厂的工友钟鲤庭这样回忆:

一件新的事情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就是刘恫躬的爱人石三一来连。石三一有文化,思想很进步,创办起一所中华三一学校,招收附近邻居的子女读书。刘恫躬和我们感情很好,常叫我们到他家串门。石三一也是个和蔼的人,因此我们便成了亲密的朋友。

石三一有很好的文学基础,关洽祥就约我去请求她给我们讲文学。她很痛快地答应了。她很健谈,对关洽祥家庭的穷苦和俭朴的生活很表同情和关怀,也常在我们面前称赞关洽祥。有一天,我们采纳了关洽祥的建议,不在教室上课了,而是搬到石三一屋里上课。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师讲学生听,而是随便坐着,互相漫谈。有时,她给我们讲各国的革命故事和近代的工人运动斗争情况,她从马克思的生平和革命活动,讲到列宁的革命故事。这些,对关洽祥和我都是些新知识,给我们揭开了许许多多的谜。

记得有一次,石三一讲到马克思、列宁的故事的时候,关洽祥忽然用低沉的声音问道:“马克思是伟大的理论家,而列宁又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家,他俩都生的什么样呢?”石三一默默地望了望关洽祥,又望了望我们,然后从箱子深处拿出两幅从书上拆下来的照片,告诉我们说:“这个大胡子的老人是马克思。这个就是列宁。”

石三一女士对关洽祥的影响是巨大的,关洽祥对石三一女士也是很尊敬和爱戴的。这个时期,关洽祥除工作外,其余的时间差不多都在她那儿。

http://img3.laibafile.cn/p/m/248639615.jpg泰东日报印刷厂

接下来就是1924年2月,共产党员李震瀛等人来到大连,通过石三一认识了关向应,关向应赢得了李震瀛的信任,被介绍加入了大连第一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关向应开始投身革命活动。1924年5月,关向应跟李震瀛赴上海参加地下工作,遂告别父母,离开大连远走高飞,走上了职业革命生涯。

1924年关向应到了上海之后,曾经给他同龄的小叔关成顺写了一封信:

儿行千里母担忧之措辞,形容父母之念,儿女之情,至矣尽矣!非侄之不能领略斯意,以慰父母之暮年,而享天伦之乐。奈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意,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亦侄唯一之人生观也……

这封信,现陈列在关向应纪念馆。

广场·护祐古城的将军

民间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先有老爷庙,后有金州城。

老爷庙又叫关帝庙、忠义庙,也有叫武财神庙的。

传说早年间渤海海潮给金州人送来一尊铜像,村人一看是关云长关老爷,于是众人抬回村落准备修庙祈福。行至村边井口处,抬夫口渴喝水,但起身再抬却无论如何挪移不动了。人们不敢强行搬走,便随地而安募捐修庙。从此,金州城在关老爷庙的庇佑之下,才逐步形成规模。

关帝庙在古城什么位置呢?

金州古城中心,坐落在南北十字街的中心点。

如今当年的古城早已拆没了,连一块大青砖都找不到,现在金州老城的中心是向应广场。

向应广场中心,有一尊雄伟的关向应铜像。巧合的是,从古至今,护祐古城的都是关将军。

只不过现在的关将军,不是那个红脸长髯,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云长;而是持枪跃马,眉宇清秀的关向应。

更重要的是,他是从金州古城走出去的共和国将军。

这尊由鲁迅美术学院设计的关向应戎马铜像,高八米,用铜4.8吨。关向应身着八路军灰土布军装,胸前佩挂望远镜,斜背驳壳枪,跨着一匹昂首长嘶的战马,左手胸前,右手挽着马缰绳,那马右蹄跃起,威风凛凛,是一跃马远望的造型。


http://img3.laibafile.cn/p/m/248639853.jpg向应广场

向应广场约万余平方米,铜像的座基则是用花岗岩砌成的九级石阶,阶台202平方米,石阶四周种植着长青地柏。拾级而上,是4米高黑色花岗岩底座,底座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挽词:

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底座背面,是关向应戎马铜像铭文:

关向应,原名关治详。满族。一九O二年九月十日生于大连市金州区向应乡关家村大关家屯。一九二四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一二O师政委等职。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一日病逝于延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关向应历尽艰辛、鞠躬尽瘁、为我国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开展,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家乡人民缅怀关向应的光辉业绩,从他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力童,踊跃捐资建立本纪念塑像。关向应的英名永远铭刻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中共大连市金州区委员会 大连市金州区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八八年十月

铭文上说了,是家乡人捐资塑的这座铜像。这尊铜像当时造价30万元人民币,古城群众自发捐款达到12万元。

如今,关向应戎马铜像已被列为“大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11月26日,金州人突然发现关向应铜像用红布包裹起来了,人们都纷纷打探,十分关切这尊铜像是要搬走吗?

原来,是向应广场和斯大林路修建地下人防工程,所以把铜像临时运到向应街道的关向应纪念馆存放。在向应广场矗立25年的关向应戎马铜像这次荣贵故里,算起来,这也是关向应在阔别家乡88年之后的回家“省亲”。

时隔不久,向应广场地下人防设施修建完毕,关将军铜像又重新回到了这座广场。

向应广场的位置,是当年金州古城南门即承恩门瓮城所在。

也就是说,向应广场身后是原来的金州古城区域,向应广场前是金州解放后的新城区。所以古城人把向应广场作为一个地标、一个城市中心点来看待。

每天,都有许多古城老人到这里来散步看风景,这里也的确有风景。

关向应铜像左右是几株高大的法桐,郁郁葱葱,冠如华盖。后身即北侧,有一栋十分洋气的小楼,窄而长的窗子,浅蓝色的双坡大瓦屋顶,圆弧形的门廊,无论色彩、风格,都让这栋小楼特别耀眼,在古城里独树一帜。

是的,这栋和式欧风的砖混二层小楼是1928年日本人建的,当时作为金州会事务所的办公楼。光复之后到1958年之前,这栋小楼又曾是金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后来是东北地区第一座颇具规模的金县博物馆。现在则是一家门诊部和大药房。

身份虽然换了几次,小楼的优雅气质还在。就像一大腕,虽然从舞台上退下来了,虽然是在巷子里遛弯遛鸟了,但那名角的范儿还在。

关向应铜像正面即南侧,就是古城的中轴线斯大林路。其实这条街,我认为正应该叫向应大街,这里也是最繁华的商业区,地上地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多少年来,关向应铜像就这样一直静静地注视着家乡的变化。

除了这尊铜像外,古城还有以他命名的向应小学、向应公园以及向应街道。

家乡以他命名的这些地方,都是直呼其名而省略了姓。就像当年奶奶叫他“喜麟子”,乡村伙伴叫他“治祥”一样,显得不生疏,亲切而又眷恋。

1989年7月21日,金州区政府在向应广场的戎马塑像落成之时,又将始建于1949年的金州公园更名为“向应公园”。据说这里最早是金州一大户的私家花园,也是一大片湿地,解放后被挖成一个人工湖,所以早年间就叫“人工湖”。

向应公园是古城市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最吸引人的,是夏天公园里的一个四万多平方米的荷花池,很多摄影发烧友都喜欢到这里拍照。向应公园又是亲子的好去处,那里有植物迷宫、欢乐栈桥、鸟笼广场、少儿之家、儿童书屋等等。

不知孩子们甚至年轻的妈妈们,是否还知道向应这个名字和他的意义。据我的调查,现在大连的青年人,包括在校大学生,真的有不知道关向应为何人的。

关向应离我们很遥远了吗?

过去,我们那一代人读小学时就知道关向应。

四零后、五零后应该记得那时的小学课本有一篇课文是:“毛主席遵守制度的故事”:讲的就是毛泽东到延安中央医院特别病室探访关向应,小护士不认识毛泽东不让他与病人交谈的故事。

可惜,现在的小学课本已经找不到这篇课文了。

http://img3.laibafile.cn/p/m/248639974.jpg有关向应故事的小学课本
楼主 大黑山下2015  发布于 2016-05-10 15:23:00 +0800 CST  


关向应遗照



关向应故居



泰东日报印刷厂



向应广场



有关向应故事的小学课本
楼主 大黑山下2015  发布于 2016-05-11 10:52:39 +0800 CST  
故居·红色旅游的核心

关向应出生所在地关家村,原属于金县亮甲店镇,1961年为纪念关向应,划出来单独成立了向应人民公社,现在改为金州区向应街道。

向应街道早就有了“中国北方最美乡村”的美誉;先驱故乡,已经成为一处四A级红色旅游胜地。这里又是中宣部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大连唯一的红色旅游基地。

向应旅游主打是“红加绿”。

绿色的乡村游包括了向应城西村的菊兰园;小黑山东南麓的紫云花汐薰衣草庄园,和温家沟的小黑山爬山路线,还有小关屯东山青铜器时期小石棚……人文景观和自然美景多在这一条线上。所以附近的农家游做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

但红色的关向应纪念馆,始终是其中的核心灵魂和历史基因。

关向应妹妹关运兰曾经这样回忆过他当年出走的情景:

向应离家那天,父亲生气没有送他,妈妈领着我哭着送到三幢碑。他对母亲说:‘我走后你别想我,就是想也不要乱想,我不会死的,也不会做什么丢人的事。父母把我养大,供我念书,我一定会叫你们过上好日子的。’

关向应实现了当年的诺言,而且在自己的百年之后,依然在为家乡人谋福祉。

关向应纪念馆,坐落在向应街道关家村大关屯173号。

这一年,我两次来瞻仰向应纪念馆。第一次是秋色斑斓的季节,从沈大高速再到201国道,过亮甲店之后就是向应街道的区域。感觉这里的公路笔直而又宽阔,两排的旱柳高大成荫,北方乡村的美景令人陶醉。



向应的薰衣草庄园


现在的纪念馆是2006年重新改造时新建的一幢现代建筑,论起来应该是第三代的升级版。其主体建筑是以关向应的“应”字为设计理念的,所以宏伟的展馆外形左侧有一个\杠,而右侧有两个//杠;而此前2002年重建的那个纪念馆,设计理念是以万里长城一段为总体造型,寓意先驱以血肉筑成长城之意。

原以为展馆里应该都是我所熟悉的一些事迹、照片,因为真的做过一些功课,但走进展馆实地参观后,感觉就是不一样。

这里,能更近距离地触摸到向应的呼吸和气息。

虽然展出的仅仅是向应一部分书信、日记的手稿和实物,却足以窥见他的才华和性格甚至心路历程。向应书法功底非常好,一手端庄秀气的毛笔字;更令我惊讶的是,展出的还有关向应的一小幅山水画,宣纸颜色泛黄,画面是山水、渔火、古寺、黑松,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步出纪念馆主展厅,向西北侧的松林花木丛中走去,就是关向应故居。

这是一栋典型的辽南乡村民居,背靠巍峨的小黑山,面对肥沃的乡野,而前方不远处即是明代取得抗倭大捷的望海埚。

故居院门之上,挂着彭真题写的匾额“关向应同志故居”。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院子前右侧的一株百年老槐,早已成合抱之势,老槐粗大的枝杈和浓绿叶子,正好覆盖在院门之上,如一把擎天巨伞。这是当年关向应和父亲一起手植的槐树,而院墙上镶嵌的是辽宁省政府的“关向应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牌。



向应故居


进院看,这是硬山式的三间草房,坐北朝南,东屋是父母的住室,西屋是向应和祖母。草房墙体和院墙都是小黑山的砂岩碎石块砌成,而屋顶厚厚的茅草,又好似辽南汉子一头厚重的短发,年代愈深,茅草就愈发呈现出深褐色。房门是两扇黑色的木板,窗户是纸糊的小格窗棂。草房前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坐地烟囱,与屋内的火炕相连,为东北满族民居之遗风。

院子里,除了农家常见的猪舍、菜地,还有一盘花岗岩石磨,房后院还有辘轳摇把水井,这些,都是向应小时候劳动的地方。

我去的那天,故居的房门紧锁,从纸糊的窗户向里望进去,隐约看得见土炕、炕桌、老式的坐钟、算盘和黑漆漆的木柜等物件。

故居的右侧,又有一个新落成的关向应衣冠冢,这是一关向应卧病在床,手捧一本书的半身青铜雕塑,背景墙体是一组近代史上的革命场景浮雕,气势恢宏。

相对应的,在关向应纪念馆主厅东侧,2013年又新落成一个《红军颂》的大型组雕,组雕长达78米,高14米,百余名各具动态、生动形象的红军战士雕塑形象。这两处雕塑作品,都是大连人熟悉的著名雕塑家张立旗力作。

关向应纪念馆前广场,有一尊更高大的红军时期站立铜像——关向应一身戎装,左手叉腰,右手拿着望远镜,身着棉大衣棉帽,腰系武装带。

但我以为,在故居纪念馆,关向应的塑像更应该选他家乡时期的形象。




青年关向应


我见过一张关向应在大连《泰东日报》时的照片,一身黑色长衫,黑发浓密,浓浓的眉头紧锁,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真的是英俊少年,如果是那个形象矗立在纪念馆前,也许会更好,因为那就是他在家乡时的形象。

从金州的角度来说,对家乡这位开国元勋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因为这是一笔难得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何挖掘他的价值和宣传他的精神,让城市与英雄相映生辉,可以说有设计,但不高明;有想法做法,但不鲜明,不到位。

例如,在向应广场那一尊铜像已经是戎马征程的形象,在故居纪念馆就不应该再重复,似乎英雄非得“高大上”的雕塑形象不可,那种亲近的、生活的于是一律没有。

向应广场那一尊就应该是神,是古城的保护神,是让人崇拜的,而且已经矗立了28年。

故居的那一尊则应该是他的转身——走下神坛的家乡人,是让人亲近的。

关向应44年短暂人生,前22年就是在大连和金州家乡度过的,然后投身革命又是一个22年。

前22年,关向应是一个满族农家孩子。他完成了乡村私塾和学业过程,又走进了大连城里,使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革命思想萌芽。这时期,正是一个性格倔强、执着而又开放、刚烈的少年步入青年的人生阶段。

后22年,关向应由于长期在白色恐怖下做地下工作,包括被捕入狱,到中央苏区又经历了和夏曦错误路线做斗争的过程;这期间,关向应性格变化非常大。那时的关向应在战友们印象中,举止庄重,纯朴大方,处事谨慎细致,说话缓慢深沉,这种变化正是长期残酷的革命斗争所留下的痕迹。
楼主 大黑山下2015  发布于 2016-05-11 10:55:46 +0800 CST  
黑髭·诗意的形象语言




走出家乡的关向应变化之一,是参加革命后他开始蓄须。

准确地说,是他的上唇有了一簇很美的并且很威严的胡髭。

古代男人讲究堂堂须眉,讲究蓄须明志。胡须,又分为唇须,络腮须和颏须三种类型,其中上唇为“髭”,下唇为“粜”,颊旁为“髯”,而下巴则叫“襞”。

关向应和贺龙携手15年,形影不离人称之为“贺关”。关向应留下来的历史照片和贺龙的也最多,从两个人对照来看,关向应身材瘦弱,面容清癯,那双深沉而犀利的眼睛,严肃中又饱含着亲切和诚挚,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巧合的是,可以看到两个人都有一簇很美的黑髭,只不过贺龙的是“武髭”,人称“贺胡子”;而关向应的是“文髭”,尤其酷似鲁迅的一抹黑髭。

关向应又非常非常喜欢鲁迅的著作。

关向应的战友和部下在回忆录中都讲到了这样的细节——关向应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敌人的铁窗中,还是在戎马倥偬的战场,他都设法挤出时间读书。他喜欢文学作品,从古典诗词、中外名著到鲁迅杂文,无不涉及。同关向应比较熟悉的戏剧家李伯钊,当时曾跟邓小平这样说:

“我没料到小关对鲁迅的知识竟如此丰富!”

邓小平当时风趣地说:“大惊小怪作什么!人家早已有‘小鲁迅’的浑号了。”

关向应曾对李伯钊这样说过:“决心搞文学的话,非多读、多看、多研究鲁迅的东西不可!”关向应平时和人们交谈时,经常谈到鲁迅,引用鲁迅的话。

所以我个人感觉,在关向应的身上,始终是有着一种儒雅的诗人风格和气息。

…………………………………………

关向应还喜欢诗。在延安曾经和为他治病的黄树则这样讲过:

诗印在人的心里,那么深刻,随时它会跳出来,不知不觉地挑动你的情绪,特别是身临其境的时候。有一次,我带队伍走到一条河边,有人告诉我这是无定河。我不自主地毛骨悚然,是那两句古人的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猛然地跳了出来。

关向应逝世之后,当时《晋绥日报》通讯采访部主任穆欣(后来是《光明日报》总编),曾在他遗留的笔记本里面,发现了他生前随手所写的一首小诗:

月色在征尘中暗淡,

马蹄下迸裂着火星。

越河溪水,被踏碎的月影闪着银光,

电火送着马蹄,

消失在希微的灯光中。

这首后来被命名为《征途》的五行诗,是关向应描写当年征战途中的一个片断,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尤其是别具一格的夜行军画面,显得更为出色。

很多人都说,这是关向应唯一留下的一首诗作。错了,关向应还留下有两首古体诗,一首是“雁南飞”,写于1925年在济南任团地委书记时:

北风起兮,鸿雁南飞;

茫茫大千,我将安归?

还有一首是1920年在家乡时赠给友人的“赠君行”: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学者,尔今有几多。

此闻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所故,幽君已见过。



商科谁相近,书史独可亲;

一年将尽日,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笋此身;

终岁无所就,明日又逢春。

关向应作为当年的热血青年,写过的诗词决不会仅仅只有这几首,可惜绝大部分都已经湮没在历史风尘中,保留下来的仅此而已。

1940年,关向应是八路军一二零师政委,在晋西北根据地文联成立大会上,关向应作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敌后建设问题》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文艺是革命武器的思想,提出“外为中用、继承传统、古为今用”、“文艺工作者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战士”等论点。

两年后1942年,很多人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说,英雄所见略同,两年前关政委也这样讲过。

关向应在延安住院期间,对作家萧三说:将来我做你那一行吧,实在的,我也很愿意写些东西。

可惜,战争没有留给他这样的机会。

楼主 大黑山下2015  发布于 2016-05-11 10:58:18 +0800 CST  
柔情·先烈如何不浪漫



关向应与秦缦云


父亲关成贵当年为了留住关向应,曾经给他说了一门亲,这姑娘年龄比关向应大,当时乡村习俗就是媳妇进门就能干活,能顶一个劳动力。

那时关向应正在大连《泰东日报》社,已经开始了革命生涯,家里催促信一封又一封到了大连,胸有鸿鹄之志的关向应坚决不同意,所以也一直不回家去见那个姑娘。

作为后辈的一个普通人,关向应事迹读到这一段时,我不由自主就会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

家乡的那位姑娘,后来应该知道关向应这个响亮的名字了,虽然给她提亲时那个青年叫关治祥;她更应该走过那向应广场,不知心里作何感想。

关向应是到山东任团地委书记时,认识了济南女子中学的女学生秦缦云,她是学校团支书。关向应和她在地下工作时产生了爱慕之情。

据回忆文章介绍,秦缦云是江苏人,身材娇小,容貌端丽,尤其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会说话。秦缦云在关向应帮助下,思想进步很快,不久入了党,后来秦缦云又被党派往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 年,关向应参加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和秦缦云相会了。6月21 日,两人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家饭店举行了婚礼,向忠发、周恩来、邓颖超、苏兆征等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现在还能看得到一张1929年时关向应和秦缦云的合影,拍摄地点是在上海,关向应长袍站立,秦缦云坐姿依偎在向英身上,那真是一张才子佳人的合影。可惜,不知为什么向应纪念馆里却没有展出这张照片。

两个人南北结合,又是海外婚礼。革命者就不应该有浪漫吗?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似乎革命英烈就应该不食人间烟火,就没有七情六欲;如果属于卿卿我我的照片,就一定有损革命先驱的形象吗?

其实恰恰相反。

之后,秦缦云一直陪同关向应进行革命工作。1930年8月,关向应从上海到武汉,秦缦云在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处工作。后来,关向应被派往湘鄂西从事军事斗争,与秦缦云中断了联系,秦缦云又与盛忠亮结婚。

盛忠亮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上海局书记,是党内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成员之一。1934年10月盛忠亮被捕,有史料说秦缦云先于他叛变然后又把盛忠亮拉下水叛变的。1949年后,秦缦云与盛忠亮去了台湾。直到1986年秋天,年迈的秦缦云从美国回来探亲,曾专程到延安,专程去瞻仰关向应陵墓。

秦缦云在关向应墓前献了花环,花环绸带上写着:

“麟哥:深深悼念,怀念终生,今世已过也,再接来生缘。琬妹敬挽。”

麟哥,说的是关向应家乡的小名喜麟子。

2001 年,秦缦云93岁在美国病逝。

…………………………………………………………

1938年春,关向应在延安时认识了四川姑娘马丹,关向应赠给她两本书做为定情物:法国作家巴比塞《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和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后来,18岁的马丹与36岁的关向应在延安结婚,马丹成为关向应第二任妻子。

1940年关向应到延安治疗,遗憾的是马丹四川‘辣子性格’却难以改变,关向应正需要她前去照料时,她却说:我是来革命的,不是来照顾病人的。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病逝,此时马丹正在大连,担任旅大市妇女建国会主席。

1947年,时任东北局组织部长的林枫,曾派马丹去金州大关家屯,看望关向应亲属。事后马丹给林枫回信说:关向应父亲还在世,生活很苦,兄弟四人,关向应是长子。不久,林枫报请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富春,特批了一笔抚恤金,请马丹经手转交了关向应亲属。

1949年底,马丹随同第一批南下干部奔赴广州,她曾任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主任、省旅游局副局长。晚年时的马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和关向应结婚8年,共同生活的日子还不到一年……”

她在《悼念关向应同志九十冥寿》一诗中,曾深情地写道:

九十流年半在阴,分飞劳燕痛离林。一生奉献乐忘己,八载救亡报国忧。

理想于今初实现,音容永在万民心。中华此日创新貌,欲慰英灵何处寻。

在关向应纪念馆参观的时候,我从头看到尾,没有看到关于关向应爱情方面的资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楼主 大黑山下2015  发布于 2016-05-11 10:59:11 +0800 CST  
城市·英雄崇拜的情结



关向应纪念馆


说起来,关向应更应该是大连市的一个历史人物坐标,更应该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大连市的一条街道。

例如哈尔滨,就有以抗联烈士命名的尚志大街,靖宇街,一曼街,兆麟街;

例如上海,就有黄兴路、茅盾路、鲁迅路、张自忠路、李时珍路……

广州,有仲恺路、中正路……

湖南醴陵市主干道是立三大道……

大连,有高尔基路、鲁迅路、斯大林路,也有以当代抗联英雄命名的兆麟街……

老大连人都知道,光复前大连还有很多以日本人命名的街道,如以日本天皇、以山县、乃木希典、东乡平八郎等命名的街道,其寓意不言自明。

像关向应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为什么不能在大连市的地名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什么一些人习惯上还是把他划归到大连金州人?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到外地去旅游,许多城市的导游都会介绍自己城市里的名人和英烈,例如到厦门就会和你讲郑成功、陈嘉庚;福州就是林则徐;武汉是张之洞;威海、蓬莱就是戚继光;湖南广东就更多了。

甚至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名人可以养活一座城市!

大连有么?

更使我感觉到悲哀的是,大连有一个在全国非常有名气的电视剧编剧群体,但是到如今,还没有一部以关向应或者王永江为题材的影视问世。我仅仅在电影《百团大战》中看到了关向应的一二个画面,但那完全不是关向应,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丑化。

没有英雄的城市是可怜的;有了英雄,而不知道崇拜和敬重的城市,是愚蠢而没有希望的。

英雄是一个城市精神图腾上最醒目的符号,也是浓缩着历史的价值坐标。

2015年,大连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举办了一台诗歌朗诵会。大连诗人徐连君为关向应创作了一首朗诵诗《征途》——

那一年,

你怀揣着黄海壮阔的涛声,

怀揣着渤海蓝色的梦,

向大黑山挥挥手,

踏上了漫漫征途。

从此,再也没有回归故里。

……
楼主 大黑山下2015  发布于 2016-05-11 11:00:12 +0800 CST  

楼主:大黑山下2015

字数:11035

发表时间:2016-05-10 23: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4:32 +0800 CST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