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朱仙镇之战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朱仙镇大捷有待进一步考证。


岳飞朱仙镇之战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朱仙镇大捷有待进一步考证。


除了岳珂《鄂王行实编年》,记载朱仙镇之战的还有《皇宋十朝纲要》卷23,《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卷5,《中兴大事记》,《大金国志》卷11,《文献通考》卷315等诸多南宋时期史家所著史书。

南宋史家吕中在《中兴大事记》一书作出了如下总结:『岳飞忠孝出于天性,自结发从戎,凡历数百战,内平剧盗,外抗强胡。其用兵也,尤其善以寡胜众。............其战兀术也,于颖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背嵬五百,皆破其众十余万。虏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称,至以父呼之。

自兀术有必杀飞而后可和之言,秦桧之心与虏合,而张俊之心又与桧合,媒孽横生,不置之死地不止。万俟卨以愿备锻炼,自谏议而得中丞;王俊以希旨诬告,自遥防而得廉车;姚政、庞荣、傅选之徒亦以阿附,并沐累迁之宠。附会其事,无所不至,而「莫须有」三字,韩世忠终以为无以服天下。飞死,世忠罢,中外大权尽归于桧,于是尽逐君子,尽用小人矣!』(参见宋人所著《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28,《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21转引南宋史家吕中《中兴大事记》)

位列二十四史之一的官修正史《宋史》列传也明确记载了岳飞在朱仙镇以五百精锐骑兵背嵬军击破金军之事,《宋史》卷365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

事实上,关于朱仙镇之战,学术界其实存有争议,但是否定其存在的根据其实牵强附会、并不充分。而表明朱仙镇之战存在的证据其实比较有力。

至于岳飞朱仙镇之战是不是“以五百(或八百)精锐背嵬军骑兵击破十万金军”,尚不能确切断定。


以下谈谈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颍昌大捷后,岳飞乘胜进军至朱仙镇有无可能:

从总体上看,号称良史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两书虽然肯定岳飞,但是两书之中关于岳飞的许多记述,却是残缺不全、错漏百出,这其实是在相当程度上承受了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这两书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战事的某些描述显然是颠倒错乱、残缺不全的,其中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的记述更是漏掉了颖昌大捷之后的部分,当然不可能提到朱仙镇之战。

尽管如此,但是根据《金史》以及宋人记述中所间接透露的关键信息,仍然可以证明岳家军在颖昌大捷之后继续向北挺进并与金军对阵的真实性。

现存绍兴十年最后一份捷奏,是《鄂国金佗稡编》卷16《临颍捷奏》,今摘录于下:『前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张宪申:“今月十八日,到临颍县东北,逢金贼马军约五千骑。分遣统制徐庆、李山、寇成、傅选等马军一布向前,入阵与贼战斗,其贼败走,追赶十五余里。杀死贼兵横尸满野,夺到器甲等无数,轻骑牵到马一百余匹,委是大获胜捷。”』

岳家军重要将领张宪的这次大捷是在临颍东北取得的,即在开往东京开封府的路途中的遭遇战,而不是探得敌人来犯的临时出城应战。除岳家军前军外,其他四统制代表了二至四个军。岳家军这么一支相当雄厚的兵力,可能正是向开封进军的。

朱熹(1130~1200年)比岳飞(1103~1142年)稍晚。《朱子语类》卷136记载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关于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一段论述。朱熹指出:“绍兴初,岳军已向汴都,秦相从中制之。”此说间接证明了朱仙镇之战存在的可能。

《宋史》卷368《牛皋传》记载:“(绍兴十年)金人渝盟,飞命皋出师,战汴、许间,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

“汴、许间”,即开封和颍昌之间,也应理解为自颍昌向开封挺进时,牛皋的左军战功最大。因为据颍昌捷奏,直到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为止,牛皋的左军尚未赶到颍昌,并没有参加颍昌大战,故牛皋的战功显然应该是在向开封挺进的过程中立下的,也就间接表明朱仙镇之战有可能发生(朱仙镇即位于颍昌与开封之间)。

很显然,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后,岳家军大概从临颍和颍昌两地,分别“向汴都”(即东京汴梁,也即开封府)进军的。故岳家军杀到朱仙镇,击破金军,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还有一条很有力的证据,《金史》卷82《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这只是一场小遭遇战,但是金军将领仆散浑坦率领六十个金国骑兵绕到宋军后方侦察,来到了鄢陵,也就是到了宋军的后方。

鄢陵位于颍昌东北,在东京开封府和朱仙镇之南,金军的侦察兵绕过宋金两军对阵的前线,来到位于朱仙镇以南的鄢陵刺探敌情,金军侦察兵到达朱仙镇之南的鄢陵已经被金人视为“深入”宋军腹地。这条史料足以证明岳家军已经越过颍昌和鄢陵,向北挺进到朱仙镇了,并与金军在那里对阵。这也就有力地印证了岳飞朱仙镇之战的存在。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3 16:42:00 +0800 CST  


据岳珂《鄂王行实编年》记载,朱仙镇之战岳家军获胜后,金军曾一度撤出开封。这在《金史》记载中得到了间接印证。

《金史》卷77《宗弼传》记载,在“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之后,“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

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发生在岳飞北伐之前。

而“宗弼遣孔彦舟下汴州”,也即金军再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则发生在既在岳飞北伐之后,显然是金军撤出开封之后的重占。

《金史》叙事往往扬胜讳败,然而《金史》卷77《宗弼传》的记载却又为岳珂此说提供了旁证。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3 16:47:12 +0800 CST  


虽然南宋有秦桧及其党羽删削篡改史料的鄙行,而《金史》向来以避重就轻、讳败扬胜而著称。但是要印证绍兴十年岳飞北伐的战果的辉煌程度,最有说服力的直接证据却是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在得知岳飞撤军之后的表现。

绍兴十年七月中旬,南宋朝廷此前接连发出的措辞严厉的班师诏书也先后送到岳飞手中,岳飞被迫奉召于七月二十一日自朱仙镇班师。

绍兴十年岳飞北伐期间,岳家军将士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黄河以北的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

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在即将渡过黄河,继续向北挺进的大好形势下,南宋朝廷此前接连发出的措辞严厉的班师诏书也先后送到岳飞手中,岳飞被迫奉召班师,致使岳家军“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这严重打击了岳家军将士的士气。

岳飞的撤军,使中原百姓大失所望,很多人闻讯赶来,拦在岳飞马前,哭诉说:『我等顶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虏人悉知之。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遗噍类矣!』

岳飞说:『朝廷有诏,吾不得擅留!』 接着,岳飞含泪取出班师诏书给众人看,于是哭声震野。

岳飞不忍心将中原父老留给金军蹂躏,于是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保护和协助中原百姓撤退,『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

在一马平川的河南平原上,中原地区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携老扶幼,随着岳家军一起向南撤退,故岳家军的行军速度必然大为减慢,而一旦被那些行动快捷的金国骑兵追上,必将遭受很大的损失。

很显然,被迫奉召班师之时,携带数万百姓南撤的岳家军不仅士气低落,而且行军缓慢。这无疑给了金军以可乘之机。

那么,在岳飞撤军之时,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在做什么呢?

须知宋金双方当时正处于交战状态,而以骑兵为主的金军的行军速度很快。早在绍兴十年六月上旬,完颜宗弼(兀术)率金军自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赴顺昌(今安徽阜阳)增援,“自东京往复一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除去轻骑求救的时间,从东京到顺昌的距离约六百里,兀术的主力骑兵赶到的时间应在四天左右。

曾经聚集了岳家军大部队的颖昌(今河南许昌)距离金军盘踞的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不到二百里,朱仙镇距离东京汴梁仅有四十多里。而岳家军的大本营鄂州(今湖北武昌)距离岳飞北伐的前线战场则有两千多里远。

岳飞在班师南归之前曾“留军五日”,再加上携带数万百姓,故行军速度必然大为减慢,只要兀术想追击岳家军大部队,他的时间是足够充裕的!

然而,兀术却没有派遣精锐骑兵前去追击行军缓慢且士气低落的岳家军大部队!

那么,身经百战且军事才略出众的金国都元帅完颜宗弼(兀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不得不放弃这一有利的战机呢?

事实上,不管是无力再战还是不敢再战,都说明了兀术所统率的金军主力严重受损的状况。

另外一种可能则是,面对岳家军的兵威,兀术向北逃得太远,以致赶不上杀个回马枪。而如果是兀术放弃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向北逃窜,以致跑得太快太远,同样说明面对岳家军的兵威,金军无力再战或不敢再战。

很明显,在郾城大战和颖昌大战之后,岳家军与兀术所统率的金军主力之间,强弱已判。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3 16:53:16 +0800 CST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在兵力尚未集中的情况下接连在平原旷野地区的野战中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根据《鄂国金佗稡编》卷八《鄂王行实编年》的记载,公元1140年七月中旬,在取得郾城大捷和颍昌大捷之后,岳家军乘胜向北挺进至离东京汴梁只有四十多里路的朱仙镇。面对岳家军的兵威,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被迫放弃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而向北撤退。

金国统帅完颜兀术(汉名宗弼)被迫放弃东京汴梁而向北撤退之说在《金史》卷77《宗弼传》中得到了验证:『宗弼由黎阳趋汴(即东京汴梁),右监军撒离喝出河中趋陕西。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

显然,《金史》的这段记述刻意避重就轻、为尊者讳,避而不提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吃了败仗,草草敷衍了事,轻描淡写地用几句话把那场发生在宋金之间的持续三个多月的全面战争一笔带过。

而根据《宋史》卷29《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十年)五月己卯,金人叛盟,兀术等分四道来攻。乙酉,兀术入东京,留守孟庾以城降,知兴仁府李师雄、知淮宁府李正民及河南诸州继降』可知,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率领金军“由黎阳趋汴”,既而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即开封府)之事发生在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上旬。

事实上,由于早在公元1139年(南宋绍兴九年,金国天眷二年),当金国根据宋金和约而归还河南、陕西时,宋高宗和秦桧为了表示恪守和议,竟然强令各路宋军在原来的驻地驻守,不得北上接管河南、陕西诸州郡,致使当时的河南、陕西诸州郡既没有进驻宋朝大军,也没有部署边防。

而当金军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之时,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尚远在其驻地鄂州(今湖北武昌),还没有出兵北上,谈不上“分据河南州郡要害”。而韩世忠的军队则远在淮东地区(今江苏北部),更不曾进军河南。金军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之事显然发生在岳飞出兵北上之前。

自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上旬开始,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出兵攻宋。金军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夺去了宋军当时不设防的陕西、河南之地,继而进兵威胁淮南。完颜宗弼此时的对手主要是刘锜所率领的将近两万人的“八字军”(王彦旧部)。

公元1140年五月上旬,南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率领军队赶赴东京汴梁(开封府)驻防。刘锜所部刚由水路抵达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就传来了金军攻陷东京汴梁的消息。不久,攻陷东京的金军继续向南进犯,河南重镇陈州(即淮宁府,今河南淮阳)也被攻占。而离陈州仅三百多里的战略要地顺昌也就成了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接着,金兵源源不断地拥向顺昌府。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充分利用暑热天气,在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大败金国精锐的骑兵部队,取得顺昌大捷,遏制了金兵的攻势。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六月初,岳飞正式自鄂州(今湖北武昌,当时是岳家军的大本营)出兵北上抗金。而岳家军全军出击,并收复河南州郡要害,则是公元1140年六月中旬之后的事情。

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七月上旬至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先后在郾城之战、颍昌之战和临颖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在接连收到措词严厉的班师诏书之后,岳飞被迫做出班师的决定,岳家军的大部队向南撤退。

在班师南撤之时,岳飞留下了少量小部队,这些小部队主要是为了掩护中原百姓南迁,并且接应黄河以北的梁兴等抗金义军撤退。

岳飞自朱仙镇班师撤兵的消息得到证实之后,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喜出望外,金军立即整军卷土重来。

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完颜兀术(宗弼)不信任那些降附金国的伪齐汉奸兵痞,根本就不让他们带兵,其中除李成外,如孔彦舟、徐文之流“只是单马随军,并无兵权”。

而在岳家军班师南撤之时,由于金国女真人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严重,仅仅依靠已经损耗不小的女真兵将们去占领广大地区显然力不从心,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迫不得已,这才利用孔彦舟、徐文等汉奸兵痞去帮忙带兵攻击那些留在后方的宋军小部队。

在岳家军大部队班师南撤之后,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让孔彦舟率军作为前锋开道,第二次进军东京汴梁(今开封府)。接着,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金军再次占领东京汴梁(今开封府)。

在兵力单薄、士气受挫的不利情势下,留在后方的那些宋军小部队难以抵挡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扑。

早在绍兴十年六月二十九日,岳家军准备将刘政夜袭中牟县(在开封和郑州之间)金军万夫长漫独化的营寨,杀死很多金兵,夺得三百五十多匹战马,一百多头骡、驴,还有大量衣物器甲,漫独化本人则生死不明。

到了绍兴十年七月底,在岳家军的大部队班师南撤之后,汉奸孔彦舟率优势兵力袭击郑州,留驻郑州的刘政不幸被俘。而留驻西京河南府登封县(今河南登封市)的孟邦杰,驻守汝州的郭清、郭远等率领的宋军小部队,也接连败退。

显而易见,《金史》卷77《宗弼传》中“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的记载其实是在得知岳飞撤军南归的消息之后,金军再次回军重新占领东京汴梁、郑州。

早在公元1140年五月上旬,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率领金军“由黎阳趋汴”,已经占领了东京汴梁(即开封府)。

然而,到了公元1140年七月下旬,在岳飞班师南归之后,完颜兀术(宗弼)又派汉奸孔彦舟率军占领东京汴梁(即开封府),也就是把两个多月之前已经占领过的东京汴梁(今开封府)再占领一遍,这表明在“孔彦舟下汴”之前,完颜兀术(宗弼)所率领的金国军队曾经撤离东京汴梁(即开封府)。

而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之所以要撤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京汴梁(开封府),显然是因为金军主力接连在野战中被岳家军击败,为岳家军的兵威所震慑。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3 16:55:23 +0800 CST  



根据宋金双方的形势分析,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显然具有全胜的可能。这也是岳飞在绍兴十年七月十八日接到班师诏之后却继续率军向北推进的原因。

但是来自岳飞身后的小朝廷出现了重大变数,岳飞接连收到“累降”的措辞严厉的“御笔”班师诏令。这些变数使得岳飞被迫撤军。这无疑是场悲剧,不仅属于岳飞个人,也属于整个南宋。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3 17:01:12 +0800 CST  


关于岳飞朱仙镇之战,学术界其实存有争议,但是否定其存在的根据其实牵强附会、并不充分。而表明朱仙镇之战存在的证据其实比较有力。

至于岳飞朱仙镇之战是不是“以五百(或八百)精锐背嵬军骑兵击破十万金军”,尚不能确切断定。
===========================================================

附上网友关于“岳飞五百(或八百)精锐背嵬军骑兵击破十万金军”的一段经典分析:

“西方有斯巴达三百勇士敢以少御多,抵挡波斯五十万侵略军(百万是薛西斯的宣传)七天。不过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三百勇士固守的温泉关,还有三百勇士背后的七千希腊联军。还有前五天薛西斯都在等守军投降这些因素。

不过抛开这些因素不提,温泉关一战最后也是因为叛徒告密而沦陷的(看来汉奸并非中国特产……),在完全失去地利又被重重围困的情况下,任何战术都没有了意义,在硬碰硬的战斗中三百勇士虽然全军覆没,但是依然让波斯人付出了损失两万人的代价。后世有很多西方军事学家经过推算,如果不是叛徒的话,这300+7000是完全可能守住温泉关一个月以上坚持到援军到来的。

以少胜多,即使是西方战例中都不罕见,放在智慧与计谋层出不穷的东方,又有什么稀奇?咳……扯远了。言归正传咱们继续讨论岳飞这一战。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事实,所谓的“八百/五百破十万”一战,岳飞手下有八百/五百精锐背嵬军,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岳飞手下大将张宪还带了一万步兵“左右而击之”。另外,岳家军的背嵬军是什么样的武装力量,有必要介绍一下:

根据学者王曾瑜考证,岳飞的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分为十二军,平均每军八千余人。背嵬军有骑兵八千和步兵数千。在战斗力强盛的岳家军中,背嵬军更是精锐中的精锐,是岳飞的亲军,统领是岳飞的儿子岳云。

《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岳飞用背嵬军作为自己的亲兵卫队,步兵由岳云统制,骑兵由王刚统制。两支部队由岳云统一节制。骑兵背嵬主要装备有长、短刀,约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围盔,铁叶片革甲。

背嵬军战术多变,常常分成多个独立的战斗小组,紧密配合。与敌人作战,往往距离敌人一百余步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马,然后长刀对劈,迅速冲锋,集结,再冲锋,从而量杀伤敌兵。

另外金军的成分并非也并非都是女真人,有很大成分都是“签军”。

啥叫签军呢?史书有云:金 元间凡遇战事,签发所有汉人丁壮当兵,谓之签军。 宋汪藻 《论侨寓州郡札子》:“比金人入寇,多驱两河人民,列之行阵,号签军。”《金史·兵志》:“故混源刘祁谓金之兵制最弊,每有征伐及边衅,辄下令签军,使远近骚动,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元史·世祖纪五》:“ 阿术 、 阿里海牙 因言:‘我师东征,必分为三,旧军不足,非益兵十万不可。’诏中书省签军十万人。”

所谓“签军”也就是抓来的壮丁,大多数都是北方汉族,这些人拉来就是为了充军的,因此,表面上声势浩大的十二万金军,其实内部并没有那么和谐统一。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提到金兵的军法:“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伍长皆斩,伯长战死,什长皆斩。负斗战之尸以归者,则得其家赀之半。”

靠恐惧和暴力将签军团结起来的力量,在失去压制之后便会分崩离析。

说到这里,更进一步来谈谈那一战的经过。八百/五百“破”十万。

注意一个关键词。是“破”十万,而不是“灭”或者“歼”十万。这证明士气低落的十万金军是被击破而溃散,继而自己被溃兵冲乱阵型而不得不退,并不是岳家军个个都开了无敌外挂外加量产黄金装备的结果。

前文提到斯巴达三百阻挡波斯百万大军,相比之下岳家军肯定不会和金军拼人数,自古以来兵力都只是胜利的一个因素而已,但绝对不是充要条件。所以岳家军的取胜就是战术和训练差异的结果。

以背嵬军的力量对付签军是绰绰有余,只要杀散带头的,剩下的就是一窝蜂,但是正如岳飞有背嵬军一样,金军统帅兀术也有自己的精锐武装,那就是铁浮屠和拐子马。这两样在传说中不断变形,不断被艺术升华,后来在演义小说《说岳全传》里变成了远程火炮和坦克式的连环甲马。那么咱们就来还原一下这两个东西的真面目。

史书《三朝北盟会编卷》(不是宋史,这下应该没人说是岳飞后人杜撰了吧)记载:……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氊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

这下明白了,铁浮屠乃是金军的攻城士卒,全身重铁甲,以皮索三人相连,每前进一步,拒马也向前移动一步,这是为了防备敌军骑兵的突袭。总而言之就是攻城重甲步兵。而拐子马则是女真人的左右翼铁骑兵。

好吧,打签军不算,咱们看看正规金军精锐跟岳家军碰瓷的结果是什么。

先臣以骑三百步卒二千人自牛头山疾驰至南门新城,设寨遂战,大破兀术.凡其所要获负而登舟者尽以戈殪其人于水溺,填委于岸者山积.斩秃发垂环者三千余级,僵尸十余里,降其卒千余人,万户千户二十余人,得马三百匹,铠仗旗鼓以数万计,牛驴辎重甚众.----<<鄂王行实编年>>卷五

夜二更以来南城军北角与金人交阵,拥掩落水溺死敌众不知其数,并杀死敌兵三千余人.----<<复南城军捷奏>>

十三日,杨再兴以三百骑至小商河桥与敌遇,再兴骤与之战,杀敌二千与人.----<<鄂王行实编年>>卷八(<<三朝北盟会编>>卷204则称杀敌数千人.)

自辰至午,战方酣,董先、胡清继之。虏大败,死者五千余人,杀其统军、上将军夏金吾,并千户五人,擒渤侮、汉儿王松寿,女真、汉儿都提点、千户张来孙,千户阿黎不,左班祗候承制田瓘以下七十八人,小番二千余人,获马三千余匹及雪护阑马一匹,金印七枚以献。兀术狼狈遁去,副统军粘汗孛堇重创,舆至京师而死。----<<鄂王行实编年>>卷八

从战果看,金兀术在这一战中败得极惨。兀术的女婿万夫长夏金吾阵亡,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到开封府后死去;金军千夫长被格毙五人。岳家军活捉汉人千夫长王松寿、张来孙,千夫长阿黎不,左班祗候承制田瓘等七十八名敌将,金兵横尸五百馀,俘二千多人,马三千多匹。

……哎?铁浮屠和拐子马呢?

《宋史 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锜军所杀。战自辰至申,敌败,遽以拒马木障之,少休。城上鼓声不绝,乃出饭羹,坐饷战士如平时,敌披靡不敢近。食已,撤拒马木,深入斫敌,又大破之。弃尸毙马,血肉枕藉,车旗器甲,积如山阜。

……已经被刘琦在之前就杀得元气大伤了。囧

历史上真正的战斗是这样的:兀术看岳飞主力没到,带拐子马偷袭郾城,想活捉岳飞,郾城兵马不到一万,但是主要都是背嵬军,结果杀得兀术大败,兀术在这里把老本也赔上了,郾城打败了之后,又想占领只有几千人的颖昌,切断岳飞的后路,岳飞派了岳云带800背嵬军增援,打了一天,岳云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最后兀术拿不下颖昌,又当心张宪的主力赶到,自己被围歼,才撤退了。

“方郾城再捷,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颍昌,汝宜速援王贵。’既而兀术果至,贵将游奕、云将背嵬战于城西。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这是《宋史》中的记载。是岳家军颍场决战的描述。

按《金驼续编》卷一《王贵颍昌奏捷》记。颍昌决战时,王贵,董先,岳云,胡清,姚政,冯赛带岳家军主力三万,韩常带万户长四人率女真精骑三万余人。“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是战役开始阶段,先是王贵带游奕军,岳云带背嵬军出战,(这便是演义中的八百对十万)后来董先,胡清也率军投入战斗。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所谓十万,实际上完颜宗弼此次迎战岳家军投入的总兵力,共十二万,屯于临颍。(据《三朝北盟会编》卷208《岳候传》)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岳飞的“连结河朔”的策略已经奏效,忠义民兵在开封以北,以东十四个州城活动,不断的沉重的打击了金兵。

记载是可以被磨灭的,但是真实的历史,却会在千年的传颂中一直流传在百姓心里。被艺术夸张的传奇故事,也是基于真正的史实。从八百破十万传说的每一个字里行间,都透出昔日金戈铁马的铿锵回音和英雄们不屈的身影,永远战斗在华夏子孙的灵魂中。 ”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3 17:08:35 +0800 CST  


在南宋初年,“拐子马”是宋人对金军主力两翼骑兵的称呼。“拐子马”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被布置在两翼, 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以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用以对敌军迂回包抄而后突击。

“铁浮图”军则是女真重装骑兵的别称, 也称铁塔兵,“铁浮图”形容重甲骑士装束得如同铁塔一般。“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堵墙而进”,与“拐子马”两翼包抄的战术不同,“铁浮图”的任务主要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这也是为什么要以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为代价而装备如此厚重的铠甲并用皮索将战马互联的原因。

“拐子马”与“铁浮图”确实都存在过,但两者并非是同一事物。《鄂王行实编年》的编者岳珂将“拐子马”与“铁浮图”混为一谈,系误。关于这些,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早已指出。

以下摘录学者的部分考证结果:

南宋时期,“拐子马”是宋人对女真人的两翼骑兵的称呼。“拐子马”被布置在两翼,用以对敌军实施迂回包抄而后突击。他们纪律严肃,作战勇敢顽强,每个骑士一般都备有两匹马,以保证作战时的机动性。其装备有格斗型冷兵器和弓箭,既能作为骑射进行远距攻击,又能作为突击力量近距搏杀。这种骑兵,马匹和骑手都有一定的防护装甲,同时兼顾轻捷灵活的要求。

总的来说, “拐子马”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汪若海记录顺昌之战的一篇《剳子》中记载: “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女真人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骑兵是其在战场上的中坚,如南宋吕颐浩在奏疏中谈到“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可见金军的“拐子马”的任务是包抄“围掩”。

在南宋张棣所著《金虏图经》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虏人用兵专尚骑,间有步者,乃签差汉儿,悉非正军虏人。取胜全不责于签军,惟运薪水,掘壕堑,张虚势,般粮草而已。不以多寡,约五十骑为一队,相去百步而行。居长以两骑自随,战骑则闲牵之,待敌而后用……;其临大敌也,必以步军当先,精骑两翼之。或进或退,见可而前,弓矢亦不妄发。虏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盖骑先贵冲突,而已,遇败亦不散去,则逐队徐徐而退。弓力止七斗,箭极长,刀剑亦不取其快利。甲止半身,护膝微存,马甲亦甚轻。”《金虏图经》“虏人用兵专尚骑,间有步者,乃签差汉儿,悉非正军虏人”的记载,与汪若海所说的“(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一致。而“其临大敌也,必以步军当先,精骑两翼之”的记载则是宋人称其为“拐子马”的原因。

古代战争中,大队的骑兵往往是被放在两翼的,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对敌人侧翼进行突击。而且两翼骑兵需要有相当的规模,才能实现其作战意图。所以“拐子马”其实是金军骑兵的主力。金国女真人用兵之战术,常以步兵作正兵,而倚仗左、右翼骑兵(即“拐子马”)作迂回侧击,用以对敌军包抄突击。

《历代名臣奏议》卷90吕颐浩奏:“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直至南宋宁宗时,叶适在《水心别集》中仍称“拐子马,虏之长技”。

郾城会战刚开始时,金国女真骑兵即以两翼拐子马“更进迭却”,作迂回侧击,岳飞随即“遣发背嵬、游奕马军”出击(参见《鄂国金佗稡编》卷16,或《宋会要辑稿》兵14中收录的岳飞郾城捷奏)。岳家军骑兵(背嵬、游奕马军)同金国主力骑兵(即“拐子马”)周旋,故“鏖战数十合,方决胜负”。岳飞郾城捷奏说双方“鏖战数十合”,就是指女真骑兵进行数十次“更进迭却”的战斗。针对金国女真骑兵的作战特点,岳飞巧妙地指挥部属,“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参见《紫微集》卷12收录的梁吉等人郾城之战立功转官制)。

“铁浮图”是女真重装骑兵的别称,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南宋杨汝翼的《顺昌战胜破贼录》最早记载“铁浮屠”(“铁浮图”)。文中称兀术“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屠,又号叉千户”, 这“叉千户”便是指侍卫亲军。

张棣所著《金虏图经》记载金军“专尚骑”,骑兵是早期金国唯一的正规军,金军中所有的步兵都由汉人签军充当,他们不是常备的正规军,其作用“惟运薪水,掘壕堑,张虚势,般粮草而已”。他们是不可能装备造价昂贵的重型铠甲的。也就是说,穿戴此等重铠的不会是金军的步兵,而有资格穿戴重铠的只能是女真骑兵。

(注:张棣原本在出生在金国统治区,张棣曾经长期生活在金国,并曾在金国为官多年,对金国的历史、地理、军政大事等各种情况十分熟悉。宋孝宗时期,张隶投奔南宋)

金军骑兵的主力只能是轻型和中型的左右翼骑兵“拐子马”, 而非重装骑兵“铁浮图”。这是因为古代重甲十分昂贵,不可能大规模装备,而由于重骑兵在承受铠甲重量的同时,还要进行战斗,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超人的体魄,所以“铁浮图”的人数肯定不会很多,在顺昌战役中只有三千人。可见重骑兵只能是骑兵中的精华,见诸南宋史籍,凡提及“铁浮图”,必会称其“常胜军”、“精锐特甚”、“所向无前”诸如此类等等,其身份也应当不同于一般的女真骑兵。

金军骑兵的主力是轻型或中型骑兵,除此之外,才是“重铠全装”,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的重装骑兵。“拐子马”可以“或进或退,见可而前”,而“铁浮图”去必须“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

与“拐子马”两翼包抄的战术不同,“铁浮图”的任务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这也是为什么要以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为代价而装备如此厚重铠甲的原因。

金军的“铁浮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某些不利于重装骑兵作战的场合,他们经常下马,作为重装步兵使用。如汪若海所说“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骑在马背上显然是无法攻城的。“铁浮图”重装骑兵下马攻城的事例还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四所载的绍兴四年仙人关之战,金军“人被两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

此外,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也提到:“虏用兵多用锐阵,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重兵既多,即作圆阵以旋敌人;若敌人复作圆阵外向,即下马步战,待其败走,上马追之。自用兵以来如此。”《三朝北盟会编》卷202汪若海札子载顺昌之战时,金军“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乃“铁浮图”用于“攻城”之时舍马步战。

《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所载“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其实正是“铁浮图”作为重装骑兵进行正面攻坚的记述。然而,岳珂编写《鄂王行实编年》时将“拐子马”与“铁浮图”混为一谈,系误。

郾城之战的另一特点是相当规模的骑兵会战。女真骑兵能坚忍不拔地进行韧性战斗,而岳家军骑兵持续激战了几十个回合,也毫无倦色和馁意。完颜宗弼(兀术)眼见骑兵会战不能取胜,焦躁万分,于是下令将披挂“重铠全装”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企图以严整密集的重装骑兵编队来击溃对方较为散乱的骑兵。

可能是吸取顺昌大战刘锜破敌的经验,岳飞对此早有准备,所以当即让岳家军步兵出动,命令“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来对付装载厚重铠甲且以皮索相连、“堵墙而进”的“铁浮图”重装骑兵。

金人著作《征蒙记》(收录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兀术自述)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谓”,可见,神臂弓、麻扎刀、提刀、大斧等确实是步兵对付骑兵的利器,也是“铁浮图”军的克星,而这些以步击骑的利器也确实曾重创金国女真骑兵,否则金军统帅兀术就不会说宋人所用兵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了。而英勇的岳家军步兵将士正是使用这些以步击骑的利器来对付女真重装骑兵“铁浮图”军,从而大获全胜的。

根据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的研究,据《晋书》卷107《石季龙载记》的记载(还可见于《资治通鉴》卷99)前燕的鲜卑统帅慕容恪与冉魏的汉人枭雄冉闵大战于魏昌城时,“恪(慕容恪)乃以铁索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慕容恪的战术明显与金军重装骑兵“铁浮图”相似。

既然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鲜卑的骑兵部队就曾“以铁索连马”布阵来击败冉魏枭雄冉闵所部,那么到了两宋时期,自北方入侵的金国女真人偶尔采用“三人为联”“ 贯以韦索”的战术,并非是绝无可能。而宋高宗在回复岳飞的第二份手诏中转述岳飞郾城大捷补充捷奏(今已佚失)中的记述 ,称郾城之战时“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参见《鄂国金佗稡编》卷2《高宗皇帝辰翰六十八》),应即是指女真重装骑兵采用三马相联的战术,——若仅用左、右翼拐子马,此乃惯技,不可谓“奇计”。

事实上,宋军用砍马腿、砍马足的战术击败金国骑兵,至少在五次战役中发生过。除了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的郾城之战以外,还有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的大仪镇之战、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初的顺昌之战、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的柘皋之战,以及二十多年之后(1161年)的李显忠抗金。

绍兴四年(1134年)的大仪镇之战可能宋军使用砍马腿、砍马足的战术有记录的第一次。

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韩世忠在大仪镇摆好五阵,设下埋伏二十多处。等到金军全部进入埋伏圈,韩世忠立即挥旗鸣鼓,伏兵四起,并且宋军的旗色与金人的旗色混同,金军大乱。韩世忠命令精锐部队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遂擒挞孛也等二百余人』。这可能是有记载的第一次用砍马腿、砍马足的战术击败金国骑兵。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3 17:17:42 +0800 CST  


众所周知,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岳飞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也是毋庸置疑的。岳飞的对立面,则是一个叫秦桧的反面人物。

对于广大中国民众来说,提到岳飞,大家就会想到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有人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尽忠报国、至死不渝;而提起秦桧,大家则会想到一个甘当内奸、卖国求荣、残害忠良、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十恶不赦之徒。

岳飞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本来只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在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出身寒门的岳飞却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计个人得失,尽忠报国、至死不渝,靠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依靠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建功立业,做出了一番大事业,成为叱咤风云的杰出英雄人物。而这正是岳飞卓越超群之处。

岳飞自二十岁从军,“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身经百战,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代名将。虽然岳飞后来在报国大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惨遭奸佞之徒陷害,含冤而去,但是岳飞的英名和事迹却长期为后人称颂推崇。

千百年来,人们敬仰岳飞,不仅写下为数众多的纪念诗文楹联,而且还给岳飞建立很多庙宇,至于前去瞻仰岳王庙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古时候瞻仰岳王庙的人很多,现在也很多,例如,杭州岳王庙一年就要接待五百万左右的游人)!

八百多年以来,岳飞之所以为后世景仰、敬重,——这不仅因为岳飞为保卫家国而立下了卓著战功,不仅因为岳飞是一位“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杰出军事家和执德布义的“忠孝完人”,也不仅因为岳飞的高风亮节,岳飞具有治军严明、赏罚分明、廉洁奉公、不纵声色、爱民如子、秋毫无犯等高尚品行,更是因为岳飞不畏艰险誓死反击外侮、坚决反抗侵略奴役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岳飞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的巨大勇气,还有岳飞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可贵品行,和岳飞坚贞不屈、誓死抗争、心昭天日的民族气节!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是家喻户晓的爱国英雄,就是后世华夏儿女学习崇拜的楷模。在中国人心目中,岳飞是“精忠报国”的象征,而秦桧是“卖国求荣”的典型。

千百年来,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众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转折点,岳飞爱国精神所产生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是家喻户晓的爱国英雄,就是后世华夏儿女学习崇拜的楷模。在中国人心目中,岳飞是“精忠报国”的象征,而秦桧是“卖国求荣”的典型。

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岳飞为楷模,学习他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和精神,前赴后继、抵御外侮、奋发图强,虽死而无憾。

当然,也有不少奸佞之辈为了掩饰自己卖国求荣、甘当汉奸的罪行,不断地篡改历史,发出一些奇谈怪论,妄图为秦桧之流翻案。

这些年来,从岳飞到文天祥,林则徐到狼牙山五壮士,一个又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被扭曲、被篡改、被抹杀和攻击;而从秦桧到李鸿章,袁世凯到汪精卫,一个又一个的汉奸卖国贼的罪行被美化、被翻案、被理解和支持,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有人说,不必太当真,用时髦的词来说,无非恶搞一下而已。但是远的不说,就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与其说是个全民“恶搞”年,不如用“颠覆”一词更加恰当。

一些我们从未怀疑过的史料、从未质疑过的生活,正被前所未有的赤裸裸地展现开来,在声讨中酿出一场又一场口水战役:包公真有传说的那么好吗?秦桧是不是奸臣卖国贼?我们是不是“龙”的传人?四大发明是哪“四大”?中医是不是伪科学?……等等。

人们不禁要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还有多少东西可以被颠覆?!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支柱被一个个有计划有预谋地动摇和摧毁的同时,千百年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坠了。

当代的那些丑类们“长江后浪推前浪”,乐此不彼地折腾岳飞,他们遭到世人的唾骂是活该,只可怜了岳飞:都冤死近千年了,还不得“安息”!

当然,不得安息的,远远不止岳飞一人。但凡那些历史上名头响亮、承载民族精神的人物,特别是在民间上了“英雄排行榜”的,都会被当代丑类紧盯着,时不时被揪出来,踩上几脚,添点恶心,泼点污水。比如,屈原的遭贬,据说是罪有应得,因为跟楚王妃“莫须有的爱情”嘛,“跳江一怒为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被人嘲笑是“迂腐”,不识时务;林则徐虎门禁烟,则早被骂成阻碍外资进入中国的千古罪人;甚至连孙中山领导“驱逐靼虏,恢复中华”的辛亥**,推翻满清王朝,也被说成是导致20世纪军阀混战的“始作俑者”......呜呼,世上果然没有完人,张仲景也该挨骂,因为他不用抗生素治疗肺炎;祖冲之也是混蛋,因为他不使用电脑计算圆周率;最该挨骂的,毫无疑问是仓颉,他为何不发明ABC,却创造捞什子的方块字,害得今天的中国人还要另学一门外语!

世上总有那么一些心理阴暗之人,以亵渎、糟蹋民族英雄为乐,自己行为猥琐,便怀疑一切高尚的举动;自己是武大郎,便想证明世上绝没有姚明那样的高个子!他们一方面以事后诸葛亮般的姿态对古人横加指责,给岳飞们挖尽毛病,以标榜自己的见识不凡,一方面也为对自己的卑劣行径找到了理由,那些“具有超常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甚至还为秦桧们寻觅到了“流芳百世”的伟大证据。

鲁迅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我也想说:丑类们本不是汉奸,但是,当丑类们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糟蹋岳飞、为秦桧翻案、推崇卖国求荣的哲学时,就要警惕他们变成汉奸了!

最近几年,社会上汉奸洋奴卖国贼及其后人很猖狂,不断为中国历史上的汉奸洋奴卖国贼翻案,从汪精卫到袁世凯、慈禧、李鸿章、秦桧,一个接一个地翻案。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他们今天的卖国行为辩护。

这些年来,不断有无知无耻者跳出来为秦桧翻案,甚至挖空心思地美化“汉奸”、美化“侵略”、美化祸国殃民的权奸,美化“贪污犯”,并且那些人渣小丑们还不择手段地污蔑诋毁包括岳飞在内的中国民族之杰出先人!

事实上,吹捧秦桧并诋毁岳飞的那些当代人,要么卑鄙无耻、做贼心虚、和秦桧是一路人,要么是些丧尽天良的御用文人,要么是些人渣丑类和时代怪胎,要么是些不学无术而又人云亦云的墙头草!真是群丑乱象、时代悲哀!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但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应当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抛开当时的历史环境,用现在的东西生搬硬套过去的人和事,以此作为现在评价过去对错的标准,这是在篡改历史!

古人云:“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史书是写给后人看的,用前人前事来作后人后事的借鉴和镜子。如果我们的历史不再是扬善抑恶,而是扬恶抑善,那我们的后人就会照着去做,他们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亡国灭种!

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是应当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应当激励人们向上提升,而不是向下沉沦。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3 21:53:27 +0800 CST  



岳飞的悲剧既是他自己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那个时代的悲剧,通过岳飞个人的悲剧,得到了很强烈、很集中的表现。

岳飞之死,标志着南北分裂,标志着北方人民遭受金国女真贵族压迫奴役的长久化。


金国女真人最畏服岳飞,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当他们得知岳飞死耗,个个欢天喜地,酌酒相庆。被扣押在金国的宋使洪皓,目击此情此景,心如刀割,只能吞声抽泣!洪皓在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而当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回归南宋之时岳飞已经遇害,『忠宣(洪皓的谥)还,因奏事,论至公(岳飞)死,不觉为恸』,谈到岳飞之死时,洪皓竟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当着宋高宗赵构的面为岳飞遇害而失声痛哭,可见洪皓对岳飞的深厚感情。

然而事实上,洪皓长期被金国扣留,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见到岳飞,他对岳飞的感情,无疑是来自于金人对岳飞的高度敬畏。正因为这一段屈辱的经历,使洪皓更懂得一位使敌人敬畏的爱国将领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南宋绍兴十一年除夕(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遇害。

南宋绍兴十二年正月(公元1142年2月),南宋使臣带着南宋朝廷的正式照函从岳飞遇害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金国囚禁宋钦宗和宋高宗生母韦太后的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接人。

绍兴十二年夏四月丁卯(公元1142年5月1日),宋高宗生母韦太后自五国城启程归宋。“皇太后偕梓宫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刘祹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

接着,韦太后一行自北方南归,穿越燕山一路南行,来到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再向南行。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韦太后一行终于到达宋金交界处的楚州(今江苏淮安)。

绍兴十二年七月,宋高宗赵构亲自到临平镇迎接韦太后。为了表示隆重,宋高宗下诏用半副銮驾接韦太后,仅仪仗队就有二千四百八十三人之多。这是当时的最高礼遇。

自北宋亡国之后,金国以礼送回人质,这还是第一次。宋高宗赵构虽然割地赔款,但是毕竟争回了面子,因而兴高采烈。

﹛原文:『帝亲至临平奉迎,普安郡王、宰执、两省、三衙管军皆从。帝初见太后,喜极而泣。』﹜(《宋史》卷243《韦贤妃传》)。

南宋宰相秦桧、大将张俊、韩世忠等人都在帷幄外拜见韦太后。

韦太后对韩世忠说:“这位就是韩将军吗?我在北方之时就久闻大名了!”韩世忠也慰问了一番,这才欠身而退。

韦太后又问:“为何见不到大小眼将军?”﹛注:据说,岳飞两眼一大一小,所以时人称之为“大小眼将军”﹜

一个大臣悄悄地告诉她说:“岳飞已经死在狱中了!”

韦太后听过之后,脸色立变。韦太后转身斥责宋高宗赵构,她说:“岳飞是国家的栋梁,威名远播,打得金人望风而逃!你为什么要置他于死地?”

韦太后说完之后就愤愤然地表示要出家。

慌得宋高宗赵构赶紧跪在地上请罪,群臣也都跪倒一片,一起劝慰,韦太后这才消了怒气。

被金军掳到北方的时候,韦太后只有四十多岁,从金国回归南宋之时,已经年逾六十。宋高宗十分孝顺韦太后,韦太后在南宋过上了安定愉快的晚年生活,一直活到八十岁。

后来,韦太后得知正是岳飞的死换来了她的回归,她感到十分歉疚。据说,韦太后此后终身都要穿道士服装,以表示对含冤遇害的爱国将领岳飞的悼念和歉意。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宋高宗赵构既然当了君主,就应当担当得起君主的责任,御临天下,为社稷苍生着想,但是他却选择了做“孝子”,甚至不惜舍弃国家民众的利益。

宋高宗赵构的“圣孝”是建立在苍生百姓的苦痛和国家的长久分裂的基础上的,是狭隘自私的“孝”,所以得不到后人的称颂!

绍兴十二年八月,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和金国使臣刘祹一行到达临安。宋高宗为表演自己的“圣孝”,大事张罗一出“皇太后回銮”的闹剧。

不料金国使者刘祹竟向南宋官员发问:『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的南宋官员无言以对,含含糊糊地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

刘祹嘲讽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残害忠良、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

﹛上述记载见于《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以及赵葵《行营杂录>》﹜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9 14:31:55 +0800 CST  


在岳飞遇害之后,不到二十年,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原文『逆亮(指完颜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相关记载可见于《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而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北虏犯边,连年大举,上(指宋高宗)思曰:「岳飞若在,虏军岂容至此。」即时下令修庙宇云。』

而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相关记载可见于《金史》卷98《完颜纲传》。意思是说,况且你(指吴曦)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功劳能否比得上岳飞?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南宋北金之人全都知晓;结果有朝一日被宋廷猜忌,就被诛杀且连累亲族,难道这还不可怕么?!﹜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3-19 14:33:50 +0800 CST  


扫盲贴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08-12 23:13:18 +0800 CST  


辟谣



楼主 武胜定国  发布于 2011-10-08 19:43:42 +0800 CST  

楼主:武胜定国

字数:18487

发表时间:2011-03-14 00: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4:05 +0800 CST

评论数:1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