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里的雪域战争】之《铁马冰河:驱逐准噶尔,一代雄主的临终布局》


【盛世里的雪域战争】第二部《苍狼白鹿:罗布藏丹津之变——黄金家族的最后哀鸣》本帖连载/11p/#1014/@安逸晨2013/2013.6.18/12:50


引言


十八世纪初清军从西藏驱逐准噶尔之战,拜方兴未艾的辫子戏所赐,由于康熙末年“九王夺嫡”中十四爷胤禵、跋扈大将军年羹尧、日后雍正文字大狱的主角岳钟琪等人都参与其中,导致这场战争受到的关注度极高,有小说甚至认为它是决定雍正夺位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人们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这些早已成为无数YY作品角色的人物身上,对于战争本身反倒没有几个人了解,即使一些历史普及性文章也多语焉不详或张冠李戴,看着令人相当头疼。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雍正即位后,做为新皇帝当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此战中的清军主帅胤禵可能遭受了相当不公正的待遇,从而导致清朝正史里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投鼠忌器语焉不详,研究者往往不得不从私人著作中寻找端倪。

不过,藏族史书却不必有这种顾虑,而身为这场战争的三个当事者之一,藏族武装尤其是游击队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藏族领袖还是日后西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与此战相关的藏文史料,其中一些已经全部或部分译为汉文。

另外,当事在拉萨居住的一些欧洲传教士也对此战有所记载,他们后来回到欧洲并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其中一些已经全部或部分译为中文。

本文主要根据以上几种史料而为,由于时间有限,只能随看随写,更新肯定很慢,而且无法保证一定完成。如果以后哪天不再更新,也请见谅!


**********************************************************


公元1717年也就是藏历火鸡年,盛夏,仍像以往一样时晴时雨的圣城拉萨里,同样如同以往一样悠闲生活、品着甜茶聊天的人们,正惊讶地注视着一个风尘仆仆的信使策马狂奔,飞腾的马蹄溅起一片又一片的泥水……

很快,圣城的大小官员们从信使那里得到了一个令他们无比震惊的消息,一支神秘的军队突然出现在神湖纳木措之畔,他们厉兵秣马,意图不明。

去过西藏旅游的朋友们都知道,纳木措湖离西藏首府拉萨并不算远,通常的话一天就可以来回。因此,如果纳木措湖畔的那支神秘军队想对圣城有所图谋,即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他们杀到拉萨也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就在拉藏汗的惴惴不安中,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由其他信使陆续带来,那支军队正向圣城急速挺进,明显来者不善。但让这位和硕特汗王哭笑不得的是,信使还告诉他,这些杀气腾腾的家伙竟然是拉藏汗自己的亲家——准噶尔汗王策妄阿喇布坦派来的,他们宣称来此的目的其实相当和平:送自己汗王的女婿同时也是拉藏汗的儿子甘丹丹增夫妻回家。

经历无数腥风血雨政治争斗的拉藏汗自然不会相信这些鬼扯,惊慌失措的他立即下令全藏动员,准备应战。很快,一支主要由卫藏(即今天的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抽调的军队组建而成,随即开往藏北对抗准噶尔。由于拉藏汗手下的蒙古骑兵数量非常有限,因此这支军队主要由西藏本地人构成,为首的是拉藏汗一直十分信任和欣赏的秘书官颇罗鼐。

那么,准噶尔人怎么会突然出现在亲家的领地里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且听我慢慢道来。

准噶尔部位于现在新疆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属于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清初,曾经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早已烟消云散,中国境内的蒙古部族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位于现在内蒙古的漠南蒙古,二是位于现在外蒙古及更北地区的漠北蒙古或称喀尔喀蒙古,三是位于天山北麓的漠西蒙古或称厄鲁特蒙古、卫拉特蒙古。

卫拉特蒙古其下又分四大部落,和硕特部和准噶尔部都是其中之一,也是就是说,这两个部族其实有着相当大的渊源。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和硕特和准噶尔两部摩擦不断,火并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正是在这种迫在眉睫的情势下,当时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毅然做出了一个影响新疆、西藏甚至整个中国的重要决定,下令整个和硕特部向青藏高原进军。

为此,和硕特向准噶尔主动示好,宣布放弃自己在新疆的地盘,而作为回报,准噶尔则答应助和硕特一臂之力。于是在1636年秋,两部联军由新疆突然攻入青海,和硕特部随后移居这里,将其原来天山之麓乌鲁木齐附近的地盘转交给准噶尔部以做酬谢。

当时的西藏,新崛起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即俗称的黄教)与统治那里的噶玛噶举派(白教的一支)藏巴汗政权频发摩擦,矛盾已经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由于缺乏必要的武装,黄教两位领袖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被迫向和硕特蒙古人求援。

在达赖和班禅的要求下,和硕特骑兵由青海出击,迅速席卷了整个藏区,当地藏族武装根本不是对手。到公元1642年,节节败退的藏巴汗被蒙古军队擒获后处死,黄教势力终于彻底占据了西藏。

尽管固始汗在名义上将整个西藏政教权力交给了达赖喇嘛,但在这位汗王统治期间,达赖喇嘛却并没有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西藏地方政府由和硕特汗王以达赖喇嘛名义任命的执政官也就是所谓的“第巴”来实施具体管理,达赖喇嘛通常只做为名义上的政教首脑被高高供起。

可固始汗死后,青海的和硕特本部并没有立即派来继任者,西藏处于权力真空状态,敏锐的五世达赖迅速抓住这个机会,自己任命了第巴,从而彻底掌握了西藏的政教权力。迟到的和硕特汗王人生地不熟,加之五世达赖确实拥有足够的威望来控制局面,蒙古人于是只好默认了这一结果,此后西藏的第巴便改由达赖喇嘛直接委任。

到了固始汗的孙子拉藏汗时期,担任第巴的是五世达赖最得意的学生、才华横溢却又野心勃勃的桑结加措。藏族人为主的宗教及行政机构和蒙古人为主的军事机构矛盾重重,五世达赖圆寂后,桑结嘉措不但未与蒙古人商量就自行拥立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而且绕过蒙古人与清朝中央政权建立了直接联系,并取得了皇帝的正式册封。他又向西藏各地大量委任地方官员,削弱了蒙古贵族对西藏的控制,这一切都让掌控着西藏军权的拉藏汗大为光火。

清廷对桑结加措也相当不满,因为他与反清的准噶尔人关系相当密切,还是威震中亚的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的同学。史载桑结加措等一干西藏喇嘛,在清朝与准噶尔的历次战争中频频作梗,尤其是公元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正是由于桑结加措派出的使者六世功德林活佛的大力忽悠,才导致已被清军团团包围的噶尔丹逃出生天(具体见拙作之枭雄末路:那些三百年前的疆独藏独们),康熙皇帝为此大发雷霆。

到了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互相看不顺眼的拉藏汗和桑结加措终于火并,最后桑结加措兵败被杀。拉藏汗随即宣布桑结所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伪达赖,报请康熙皇帝废除了仓央嘉措的尊号,并改立了一个新的六世达赖喇嘛。这使得黄教僧俗大为不满,拉藏汗在西藏人望大跌。

不仅如此,此举甚至激起了同族的和硕特部各首领的一致反对——固始汗的子孙一部分来到西藏,但大部分仍留居青海,分居青海与西藏的和硕特族人关系极差,甚至互相掠夺人员牲畜。以青海亲王扎西巴图鲁为首的一众和硕特蒙古王爷对拉藏汗十分不满,六世达赖喇嘛真伪问题一出,正好借机发挥,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在清朝中央政府方面,由于桑结嘉措一直支持噶尔丹的反清活动,只是碍于其以达赖喇嘛和黄教相号召,兼之以西藏地处偏僻,清廷投鼠忌器鞭长莫及,才未曾诉诸武力。此次拉藏汗诛除桑结,无异是替清朝拔去了一颗眼中钉,因而对于拉藏汗政权,清政府予以全力支持,不仅承认仓央嘉措为假达赖,而且册封了拉藏汗所立的新达赖。

诛杀桑结后,拉藏汗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内与庞大的黄教势力正面为敌,外与青海和硕特各部又有宿怨,可谓内外交困。为了打开困境,他除了不停地向清朝皇帝表忠心(尤其是康熙四十九年以后,几乎是连年入贡),便是频频与强大的准噶尔套近乎。而准噶尔一直受到清朝和俄罗斯南北两大力量的打压夹攻,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汗王的目光自然盯上了地广人稀的西藏。

桑结被杀时,噶尔丹早已死去,准噶尔部汗王换成了他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这叔侄二人曾是死对头,因此策妄阿喇布坦对与叔父关系密切的桑结加措绝无好感。按照清朝史料记载,桑结曾以达赖喇嘛的名义劝说策妄阿喇布坦与噶尔丹通好,策妄阿喇布坦明确拒绝,而且向清朝表示:“噶尔丹若逼近我土,必竭力进剿”。

在桑结加措执政西藏期间,策妄阿喇布坦并不承认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而且“声言兵击第巴”,也就是说准噶尔当时与拉藏汗算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但桑结被杀后,准噶尔汗王的态度竟来了个大转弯,他突然宣布仓央嘉措并非冒牌货,而且还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派人去拉萨迎请这位多灾多难的年轻诗人来准噶尔供养。

在清廷看来,这厮肯定没安好心,无疑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借仓央嘉措曾有过的六世达赖喇嘛之名来号令蒙青藏各地黄教信徒。在皇帝的干涉下,准噶尔汗王的迎请行动以失败告终,仓央嘉措随后死在奉皇命押解京师的途中。

桑结加措死后,他的一些部下逃往准噶尔向策妄阿喇布坦求援,同时无疑也带来了拉藏汗在西藏如何不得人心、黄教信众如何盼望解放的情报,引得准噶尔汗王食指大动。老奸巨滑的策妄阿喇布坦同意了拉藏汗与其交好的要求,内外交困的和硕特汗王喜出望外,自然放松了警惕。

数年内双方越走越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婚姻呼之欲出。当时拉藏汗之子甘丹丹增已到结婚年龄,拉藏汗希望儿子娶策妄阿喇布坦的女儿为妻,以加强卫拉特蒙古的两大力量的姻亲关系,从而进一步消除往日的嫌隙。这样,双方便互派使者说亲,最后亲事基本确定下来。

但是,藏族史书写道,准噶尔人只有消灭拉藏汗之心,并无与其真正结为友好之意,便想方设法寻找入侵西藏的机会。于是,策妄阿喇布坦致函拉藏汗,提出索要聘礼银十万大两,并且要甘丹丹增亲至准噶尔迎娶,待琴瑟和谐之后,方将其夫妻二人一同安适送返西藏。

西藏史书继续写道,面对这么一封相当狡诈的信件,拉藏汗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只得把答案交给神仙,请当时西藏著名的拉木神巫降神,向护法神大梵天请求预示。神谕倒是很快出来了,可对于神的预示,父子二人理解却恰恰相左,为此争论迟延了很多时日。

最后,儿子甘丹丹增迎娶妻子心切,渴望亲赴准噶尔地区,其势已无法阻止,他甚至对老爸说:“若不让我去,我就只有一死而已!”

看到这里,读者也许会觉得奇怪,按说甘丹丹增贵为西藏王子,美女不说要多少有多少,起码也不会缺,怎么他心急火燎地非要钻准噶尔的圈套,还要死要活的,莫非真是精虫上脑迷了心窍不成?

那您就错怪他了,甘丹丹增这样做并非头脑简单,而是出于对爱情的执着。

其实,这门婚事算是亲上加亲,因为策妄阿喇布坦本来就是拉藏汗的姐夫,也就是说要结婚的两个孩子其实算表兄妹。据说,拉藏汗之子甘丹丹增与策妄阿喇布坦的女儿博洛托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俩早就许下海誓山盟,已经是非伊不娶非君不嫁。现在,终于到了用婚姻形式把这份感情正式确认的时候了,可又突然出现变故,王子安得不急?

最后,拗不过儿子的拉藏汗只得同意甘丹丹增前往准噶尔完婚,并派出300名侍从跟随。另一方面,拉藏汗为了使康熙皇帝不至怀疑自己是在勾结准噶尔人,同时又令其次子苏尔扎带领数百名随从前往青海去迎娶一位蒙古王公之女为妻。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深谋远虑的康熙皇帝其实早看出了拉藏汗的安排不妥,并对他做出了善意的提醒:

“圣祖以拉藏汗年近六旬,一子青海驻扎,一子策妄阿喇布坦就婚,恐讬词爱婿,羁留不归,势颇孤危。况自杀第巴,彼处人难保不生猜忌。额鲁特秉性多疑,又甚疏忽,倘事出不测,相隔万里,救之不及。谕令深谋防范。”

现在,皇帝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准噶尔军队突然出现在离拉萨不远的纳木措,拉藏汗紧急动员的藏军随即火速开赴前线,战争一触即发……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6 13:41:00 +0800 CST  

《一、创造奇迹的名将》 (1)


这次率兵进入西藏的准噶尔首领叫策零敦多布,他是准噶尔汗王策妄阿喇布坦的堂弟。为了与另一个同样名叫策零敦多布的准噶尔将军相区别,历史上通常称此人为“大策零”,后者则为“小策零”,他也是大策零的侄子。

叔侄两策零都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名将,为准噶尔汗国在中俄两大帝国夹缝中顽强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大策零竟然还是一个典型的外战英雄。十七世纪的最后几年,昔日威震中亚的噶尔丹大汗已经死去,新汗王妄阿喇布坦刚刚即位,强大的哈萨克汗国便宣布不再纳贡,并开始收复被准噶尔占据的牧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策零率军西征并大破哈萨克人,导致后者不久后四分五裂,再也无法对准噶尔造成足够威胁。

到了公元1716年,大策零又将战刀挥向了北方强邻,率兵攻入俄罗斯建在亚梅什湖(位于西西伯利亚的库隆达草原)的亚梅舍渥要塞,要塞驻军及后续增援部队总计三千俄军几乎被全歼,同时还有数百俄国人被俘。遭遇准噶尔人施加的一系列重大打击,北极熊向中亚的扩张脚步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一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又卷土重来。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与中俄这两个正牌帝国不同,所谓“准噶尔汗国”,其实是后世对它的称谓,而且一些研究者认为,也只有在噶尔丹大汗统治时期,该政权才可以叫这个名字,因为噶尔丹确实有着达赖喇嘛所赐的“博硕克图汗”尊号,而在其他时候,该政权准确来讲更应该被称为“准噶尔珲台吉国”。

一般认为,“珲台吉”这个头衔来源于汉语中的“皇太子”,本意指蒙古可汗的继承人,后来演变为“副王”、“副汗”的意思。在汉语译法中,珲台吉还有其他变形,比如黄台吉、洪太极等,以及,清朝第二个皇帝的名字——著名的皇太极。由此也可以看出,从名分上来讲,“珲台吉”的级别是不如“汗”的,这两者的关系大致相当于阿拉伯或突厥的埃米尔与苏丹。

除噶尔丹外,准噶尔其他汗王的正式名号一直都是“珲台吉”。此时担任准噶尔珲台吉的正是一代枭雄策妄阿喇布坦,他曾与清朝联手击败了自己的叔叔噶尔丹,使得后者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但康熙很快发现,准噶尔的新汗王并不好对付,他在涉及准噶尔人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寸步不让,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唯唯诺诺的奴才。

皇帝暗中提高了警惕,同时如前文所说,对沾沾自喜的拉藏汗提前发出了警告,可惜并没有得到拉藏汗的足够重视。终于,准噶尔人竟然出现在离拉萨不远的纳木措。

其实,拉藏汗对这个率兵而来的准噶尔将军也许并不陌生——当时传统,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贵族们常常将子弟派往西藏,拜在各大活佛门下学经,拉藏汗所在的和硕特部和大策零所在的准噶尔部自然也不例外,按照当时正在拉萨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的说法,准噶尔军主帅策零敦多布是“一位勇敢的僧人,曾在西藏寺院中获有学位”,也就是说此人以前在西藏生活过。

而巧合的是,查阅相关的藏族史料我们发现,拉藏汗和大策零当年所拜的师父正是同一个人,他就是西藏第二大活佛、以博学著称的五世班禅。但两人是否曾同在一起学习,或者在同学时是否有所交往,那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这位大策零的特点,当时正在拉萨传教的一个耶稣会会士后来回忆说,他“傲慢、无畏、好战”,并注意到他“最喜欢的座位就是马鞍。他的床就是盖马的围毯,盾牌、剑、箭及箭袋是他最松软的枕头。”通过这番生动的描述,一个以战争为生命的军人的鲜活形像仿佛已跃然纸上。

在这个传教士看来,大策零是个堪与亚历山大大帝相媲美的勇士,他把二者进行了比较,并得出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结论:这两位名将很相似,他们都曾是当世大学者的弟子,因而“战争中伟大的胜利者是那些在文科学校受过教育的人,比如信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人”。

现在,如同当年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欧亚大陆一样,策凌敦多布率军从遥远的新疆伊犁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拉萨附近,《清史稿》写道:

“策妄阿喇布坦遣台吉策凌敦多布等率兵六千,徒步绕戈壁,逾和阗南大雪山,涉险冒瘴,昼伏夜行,赴阿里克,扬言送拉藏汗长子噶尔丹忠夫妇归。”

后人研究认为,大策零的行军路线大致与今天的新藏公路接近。新藏公路全长2143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沿途翻越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大山五座,冰山达坂十六个,冰河四十四条,全线几乎所有路段均为高寒缺氧的无人区,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公路,也是路段最艰险公路之一。

但那个时候,新疆和西藏之间连新藏公路都没有,这条路是公元1956年才开始建的,准噶尔军团所经历的艰辛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对于这次奇迹般的远征,备受争议的台湾文人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中曾充满钦佩地写道:

“这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困难和时间最长的一次闪电突击。从伊犁到拉萨,航空距离一千九百公里,要越过六千米的天山——比阿尔卑斯山还高二千米,绕过五百公里纵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要攀登七千米的昆仑山,才能爬上世界屋顶的西藏境内,然后又要在一千二百公里不见人烟的冰天雪谷中秘密行军。

“大策零这支远征军自公元1717年十月出发,白天潜伏,夜间前进,十个月后,于次年(公元1717年)七月,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西藏首都拉萨。”

至此,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6 14:39:55 +0800 CST  

《一、创造奇迹的名将》 (完)


而西藏史书则透露出另一些信息,拉藏汗其实原本有机会避免最后悲剧的发生。按照这些记载,公元1716年也就是藏历火猴年,准噶尔的策妄阿喇布坦遣其大将策零敦多布率领六千名精锐部队悄悄杀入西藏,尽管沿途多为无人区,但他们进入人烟相对稠密的阿里时,终于被当地人发现了行踪。

阿里总管康济鼐于是火速向拉藏汗报告此事:“从叶尔羌传递来消息讲,准噶尔的五千军队向阿里方面开来。是敌是友,难予逆料,可否集结阿里的民兵,至边界地区探听虚实?”

叶尔羌本指察合台汗国后裔在中亚建立的叶尔羌汗国,后来被准噶尔汗国所灭,因其统治中心在现在的新疆喀什,因此叶尔羌也常常被用来代指新疆南部尤其是喀什地区。

康济鼐随即开始动员阿里的军队备战。由于准噶尔此时毕竟还是友邦兼亲邦,康济鼐不敢擅自对其展开攻击行动,只能焦急地等待着拉萨的指示,但却迟迟没有得到答复。最后,直到准噶尔军从阿里消失,藏军也没有发动进攻,拉藏汗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原来,收到康济鼐的消息后,拉藏汗与臣下们开始讨论该怎么办,但因结亲之事成败未定,儿子又在人家手上,所以拉藏汗投鼠忌器疑虑重重,踌躇反复无法决定,只得又把难题抛给神仙,让拉木神汉向护法神大梵天请示如何处理,因而没有做好周密的防御准备,也没有给阿里驻军任何指示。但就在这帮人商议未定之际,准噶尔人已经从阿里突然消失了。

藏族史书继续写道,与此同时,准噶尔军队却新辟闻所未闻之路,于公元1717年也就是藏历火鸡年孟夏,突然出现在藏北纳木湖。据说,准噶尔人欺骗藏北牧民道,他们是来侍候拉藏汗长子夫妻返藏的,因此牧民们还搭帐篷给他们以饮食招待。

其实,当时准噶尔人在西藏人心中的印象并不坏。前面说过,准噶尔贵族的子弟有许多都曾在西藏学经并与当地人交往,其中许多人都成为了高级僧侣,策妄阿喇布坦的叔叔噶尔丹就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准噶尔人的汗王,另一方面,他还是黄教的温萨活佛,因为噶尔丹此前曾被认为是温萨三世活佛的转世并得到了达赖和班禅的承认。

拉藏汗废黜仓央嘉措并自立新达赖后,西藏广大的黄教信徒们对其充满了怨念,只是因为蒙古人武力的威慑,藏族人才不敢有所异动,而准噶尔人此前则恰到好处地宣布承认了仓央嘉措的达赖喇嘛地位并想迎请他去新疆供养,这无疑使得他们在藏族人心中的得分大大提升。

现在,已经杀到西藏的准噶尔人又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他们突然爆出猛料,高调公开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按照准噶尔人的说法,他们来西藏其实目的相当纯洁,是为了送一个名叫噶桑嘉措的孩子回来,顺便为西藏保守迫害的黄教信徒们推翻拉藏汗的暴虐统治,而噶桑嘉措本人已经和我们一起来啦!

据说藏族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无不欢欣雀跃,箪食壶浆以迎准师,热切期盼着噶桑嘉措的出现。那么,这个叫噶桑嘉措的小孩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在西藏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呢?

一般认为,被废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拉藏汗派人杀死在押解京师的途中。据说,在仓央嘉措的最后时刻,他曾吟诵了下面这首生命的绝唱,随即慨然赴死:

“求汝云间鹤,借翼一高翔;

飞行不在远,一度到理塘。”

后来,藏地僧侣们根据这首绝命诗中的指示,终于在现在四川甘孜州的理塘县找到了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黄教僧俗信徒认为他就是仓央嘉措的真正化身,并不承认拉藏汗王废黜仓央嘉措后自立的达赖喇嘛。

这个孩子就是噶桑嘉措。据说为防止拉藏汗的迫害,噶桑嘉措从幼年起就随父亲离开家乡理塘开始到处藏来躲去,先后在德格、青海湖等地生活,并得到了德格土司以及与拉藏汗不和的青海和硕特蒙古王爷们的保护。

尽管为了表示对拉藏汗的坚定支持,康熙皇帝已经应他所请,册封了其新立的一个“六世达赖喇嘛”。但这位在宫廷斗争中早已磨练得如火纯青的英主心里其实一清二楚,他并没有为难噶桑嘉措父子,反而做了两手准备,在继续支持拉藏汗的同时,命人将这对父子悄悄迎到青海西宁附近的塔尔寺加以供养并赏赐颇丰。

事后证明,皇帝的未雨绸缪之举真是非常英明。因为准噶尔人所宣称的那个已经在自己军中的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此时正在青海清军的团团保护之下——也就是说,大策零对翘首以盼的藏族人撒了个弥天大谎。

其实,大策零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就在他率军突袭西藏的同时,一支三百人的准噶尔小分队悄悄潜入了青海,他们的目标正是噶桑嘉措,打算悄悄绑架这位小达赖,从而真正达到在藏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突击队却没有料到皇帝派去保护噶桑嘉措的清军竟然如此之多,于是一翻激战之后,准噶尔人损兵折将,不得不被迫撤退。

尽管得到了绑架失败的消息,但胆大包天的策凌敦多布决定继续准噶尔汗王当初制订的策略,就这样空手套白狼地把游戏玩下去,对此欧洲传教士写道:

“然而,这一失败成为一个秘密保守下来。根据最初的策略,策妄阿喇布坦已传话给拉萨的黄帽系僧人,真正的转世六世达赖正陪同着这支日渐逼近的军队向拉萨进发……”

(待续)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6 15:20:04 +0800 CST  
@苗欣宇 2楼 2013-05-06 15:18:52
@京华烟云AMIP
京华兄好文,帮顶支持
不过,我记得十万两银子不是策旺阿拉布坦向亲家索要的聘礼,而是他给女儿准备的嫁妆,好像还以此勾引丹衷上门。
难道我记错了?
-----------------------------

这十万银子聘礼的出处,我的资料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传教士后来在欧洲写的文章,一个是《松石宝串》,恰贝.次旦平措写的藏史,但其所依据的原始材料我没有查。

苗兄的文章写到哪里了,颇罗鼐的时代应该还没有结束吧?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6 15:27:16 +0800 CST  
@凌未风 6楼 2013-05-06 15:50:53
从西西河过来,给楼主顶贴。
-----------------------------
呵呵,谢谢兄弟支持。西西河我现在很少上了,感觉越改越乱,有些乌烟瘴气了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6 15:53:36 +0800 CST  

《二、和硕特汗国的灭亡》(2)


有西藏史书记载说,当准噶尔人杀到纳木措时,拉藏汗其实并不在首府拉萨,他竟然就在纳木措湖畔的当雄!前面我们说过,拉藏汗与策妄阿喇布坦联姻后,为了使康熙皇帝不至怀疑自己是在勾结准噶尔人,同时又令其次子苏尔扎迎娶了青海的一位蒙古王公之女为妻。当时,苏尔扎刚刚从青海迎娶妻子回来,两口子驻扎当雄,拉藏汗喜出望外,于是来到当雄并大摆喜宴庆贺。

当雄就是现在的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古称达木,其藏语意为“选择”,这个名字来源于一段往事。当年,固始汗为黄教拿下西藏后,为了表示感谢,五世达赖请他在拉萨附近任选一块理想的地方驻军,名义上是为蒙古骑兵提供养马的牧场,结果固始汗便选中了当雄。

根据藏史记载,固始汗命其长子达延汗常驻拉萨辖领部众,命第六子多尔济辅佐,并以部分蒙古骑兵驻牧于当雄县以控制卫藏各地。因此,当雄可以说是和硕特汗国军队的大本营,其地位仅次于汗国首府拉萨,苏尔扎王子与父汗在此聚会,并不令人奇怪。

藏史写道,就在这时候,有人来报告拉藏汗说,大批准噶尔军队正从纳木湖滨驰来。拉藏汗立即下令集结前后藏(今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塔工(今西藏林芝地区)等地的军队。于是在炎炎夏日,藏北那曲大草原盛开的鲜花中,准噶尔军与藏军展开了对峙。

藏军的主要将领是拉藏汗的秘书官颇罗鼐。此人日后大大有名,甚至成为清政府委任管理整个西藏的藏王,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编写了他的传记,名为《吉祥人主颇罗鼐传——世间普喜之语》,简称《颇罗鼐传》,此书被誉为藏文古代传记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要知道尽管藏文典籍中人物传记占很大的比重,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僧侣的传记,象《颇罗鼐传》这样反映俗人和世俗生活的传记非常少,因而显得尤其珍贵,也留下了关于当年那场战争的早期资料。此书已有汉译本,本文的许多内容也来自于该书。

根据藏史记载,藏军与准噶尔军在当雄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主将颇罗鼐表现得相当英勇,经常身先士卒,毫不畏惧地冲向敌阵。他曾与旗手一同勇敢陷阵,在激烈的战斗中,颇罗鼐的脚遭受重伤,他疼痛万分,几乎再不能坚持,差点从马上摔下来。但为了不影响士气,他咬紧牙关,仍然指挥作战,一直到战斗结束。但最终,颇罗鼐等人还是未能阻止准噶尔军的前进,藏军被迫向拉萨撤退。

而另有史料记载,拉藏汗在当雄召集部下商议对策,会上分歧严重。其中一些人认为应该立即退守拉萨,而以颇罗鼐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我大军驻防拉萨,就如雪猪钻洞一样,不能发挥威力”,藏军应该在准噶尔人立足未稳之际,“首先攻打他们,然后再据情况而定。派王子苏尔扎驻守拉萨,汗王亲自率军在此驻扎。那么,进可攻,退可守了。”最后,拉藏汗没有听从颇罗鼐的建议,率全军撤回拉萨。

欧洲传教士则提供了其他的说法——准噶尔军杀到纳木措后,策零敦多布采用了阴险毒辣的谋略使拉藏汗失去了警惕。传教士写道,1717年6月,策零敦多布以拉藏汗儿子的名义给拉藏汗去了一封信,请他到汗王夏宫所在地拉萨以北的达木(当雄的古称)与他见面。拉藏汗思儿心切,他带着少数卫队兵朝达木走去,他没有意识到策零敦多布的军队已设下了层层埋伏。

当拉藏汗接近埋伏圈时,他的小儿子偶然地风闻了这一反叛,他骑马疾驰赶去告诉他的父亲。拉藏汗迅速逮捕了他怀疑与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随员,并部署其卫队进行反击,拉藏汗在与策零教多布的第一回合的战斗中取胜。他们用这一胜利获得的时间巩固达木的防御工事。

传教士认为,在整个夏天,拉藏汗阻止了占有优势的蒙古人的攻击。然而,当冬季到来时,席卷达木的狂风令人越来越无法忍受。到了十月,拉藏汗被迫把他的军队撤到拉萨固守待援。

根据藏史记载,准噶尔人对在藏北俘虏的藏军说:“我们不是为攻打拉藏汗而来,而是青海和硕特部护送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噶桑嘉措进藏,很快就要抵达,我们是来协助他们的,仅仅为护卫西藏黎民和圣教而来,你们可以放心地返回各自故里。”随后,准噶尔人按照藏军的愿望,将他们都释放了。这种舆论一传十,十传百,使得藏军中厌战情绪蔓延开来,再无斗志。

此时,拉藏汗已经没有多少能指望的外援了。尽管身为同族且距离不算太圆,但青海和硕特部一直与拉藏汗交恶,彼此恨之入骨,根本不会派来援军。唯一可能给他支持的,也只有遥远的清廷了,即使传教士也认为,拉藏汗“原准备在清朝军事人员的帮助下,用这支军队进行长期的固守。”

于是,拉藏汗只能把驱逐准噶尔出西藏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清朝大皇帝之上。他火速写好奏章,并派人趁准噶尔人尚未杀到的机会立刻逃出,快马加鞭向着汉区飞奔。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7 08:24:38 +0800 CST  
@京华烟云AMIP 4楼 2013-05-06 15:27:16
这十万银子聘礼的出处,我的资料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传教士后来在欧洲写的文章,一个是《松石宝串》,恰贝.次旦平措写的藏史,但其所依据的原始材料我没有查。
苗兄的文章写到哪里了,颇罗鼐的时代应该还没有结束吧?
-----------------------------
@苗欣宇 12楼 2013-05-06 18:15:04
我的文章已经写到阿睦尔撒纳了,之后回头再讲廓尔喀和善后章程,就差不多结束了。
网上贴的慢,颇罗鼐还没完,我不是边写边贴的,因为总有新发现的资料,所以修改的工作很多,慢慢贴吧,争取贴到网上的尽量没错误
-----------------------------

佩服,苗兄真是严谨,哪像我这么懒,常常把各方的不同说法一贴了事。

说起阿睦尔撒纳这个人也很有意思,煮酒前版主班布尔汗称其为蒙古人的吴三桂,先是引狼入室带清军灭亡了自己的母邦,然后又突然造反宣布复国,导致准噶尔人几乎被灭种,也正经算一号人物了。

不过,鉴于此人的父系是和硕特,也有人认为他生来就是为和硕特向准噶尔复仇的,老天降下他,就是为了灭亡准噶尔。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7 08:32:45 +0800 CST  
@苗欣宇 16楼 2013-05-07 10:57:01
@京华烟云AMIP
京华兄过谦了,懒人哪会看这种让人头大的书啊。能沉下心研究这门的,在我看都很勤奋严谨。
蒙古人的吴三桂,这说法倒蛮有意思。不过我觉得,他前期和达瓦齐那段,更像札木合,后期利用清军那段也像,只是反叛清政府的时候,做了一次吴三桂。但是呢,吴三桂好歹还占了半壁,他反叛清廷可谓白手起家,还恬不知耻地自立为总台吉,这一点说来说去,还是像札木合动不动摆出古儿汗那副臭架子,呵呵。
......
-----------------------------

考虑到当年不仅鼎盛期的清帝国,正在通往近代化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俄罗斯帝国也和准噶尔长期杀得难分上下,准噶尔人的强悍确实很让人惊叹,以现在中国疆域范围而言,他们也许是唯一没有屈服于满清的民族了,当然结局也最悲惨。

其实呢,保存卫拉特史料最丰富的地方,可能正是俄罗斯帝国,因此前苏联也是研究准噶尔汗国史最深的,可谓专家辈出,许多有享有世界声誉,尽管一些结论我们未必认同。

说实话,我对几乎通篇都是佛教史的十世纪以后的藏族史料相当头疼,很佩服苗兄,没准以后有机会能合作一把,呵呵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7 15:40:20 +0800 CST  

《二、和硕特汗国的灭亡》(完)


1717年11月,准噶尔军队终于包围了拉萨。

让拉藏汗更加恼火的是,围城敌军中的大部分竟然都是自己从前的臣民,而真正的准噶尔军人并不多——“三大寺的僧侣带着食物和武器弹药,热烈欢迎准噶尔人,许多年轻的僧侣武装参军,使准噶尔军队的人数大为增加了”。所谓“三大寺”指的是哲蚌、色拉和甘丹这三座拉萨的黄教大寺,每座寺院都有近万的僧侣,他们对废黜仓央嘉措的拉藏汗都怀着刻骨的仇恨。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准噶尔人于1717年12月从四面向拉萨发起了攻击,这大大激励了西藏首府中对拉藏汗心存不满的黄教僧人,他们很快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此前,西藏黄教僧侣们早已经与准噶尔人建立了联系,并同意做他们的内应,当时在场的欧洲传教士不无嫉妒地写道:

“心怀敌意的黄教僧人意识到他们无法与拉藏汗的统治抗衡,他们秘密地与和硕特部传统的敌人准噶尔部蒙古人阴谋策划……许多来自拉萨附近寺院的僧人都悄悄地加入了准噶尔和厄鲁特部的军队,这些军队准备秘密人侵西藏。那些留在拉萨充任内应的僧人与厄鲁特蒙古汗王策妄阿拉布坦之间建立了秘密的联系。”

最终,梯子被内应们从城墙上降落下来,以便准噶尔攻城兵可以攀梯爬上城堡。同时,准噶尔人秘密的同情者在预先商定好的时间打开了拉萨城北及城东大门。到第二天黎明时分,策零敦多布和他的准噶尔军队已成为拉萨的主人,并开始大肆屠杀和抢劫。

与此同时,拉萨城内的黄教僧侣们也闻风而动起来,欧洲传教士记述道:“蒙古人的暴行得到了他们的同谋者黄教僧人的配合,他们粗暴地攻击他们的宗教对手,他们把找到的人一个不留地杀死……”

一些研究者认为,此处黄教僧人们的“宗教对手”大概指那些红教僧侣,尤其是宁玛派的僧人——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认为黄教领袖、伟大的五世达赖喇嘛暗地里其实信奉宁玛派,不仅支持修建宁玛派寺院,甚至他本人也修行宁玛派的秘法,此举自然在黄教内部引发不少争议,据说甚至有黄教活佛因激烈反对而被暗杀。此外,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对宁玛派也颇有好感,有人认为他本人就出生在一个宁玛派之家,其父亲就是一个宁玛派的咒师。因此,黄教僧侣乘准噶尔入侵之机清洗政治对手,也就可以想像了。

拉藏汗自然在劫难逃,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蒙古首领似乎又找回了祖先的血性。此前,颇罗鼐鉴于大势已去,劝说拉藏汗逃出拉萨,去青海的清军控制区以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但拉藏汗虽然知道胜利无望,但却拒绝逃走,决心死战到底。

拉藏汗及一伙忠实的卫兵在布达拉宫坚守了两天。但是,到了第三天,布达拉宫受到更加猛烈的攻击,南门城墙边竖起了梯子,最后敌人终于强攻出一条通路。传教士写道,准噶尔人和当地暴徒冲进布达拉宫,但他们只找到王妃及其幼子——拉藏汗与其属下了达贡扎喜、顿珠色仁两名将军及他的二儿子在追赶者到来之前,从一条通往布达拉宫北面的通路逃脱了。

据说,如果拉藏汗的马不是因受惊吓而把他掀下马来的话,那么他可能就成功地逃脱了。此时追兵已经将他们包围,拉藏汗等人彻底孤立无援,这位命中注定要失败的汗王于是把心一横,和他的追赶者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激战,史载拉藏汗与随从“各尽平生之力,张弓搭箭,朝远处之敌连连射击,使他们不能近身,向冲到跟前的人,象连珠炮似地一阵砍杀,杀死了一些敌人”。

终于,拉藏汗受到了最后的致命一击,在受伤临死之前,他砍下了攻击者的一只胳膊。拉藏汗的死讯迅速地传到了先期已经逃脱的顿珠色仁那里,他曾希望迎接拉萨英勇的保卫者凯旋而归。按照耶稣会士充满煽情的记载,顿珠色仁将军不顾一切又杀了回来,他冲到拉藏汗倒下的地方,强忍着悲痛,扑向主人的尸体,用自己的眼泪为他洗伤……

据后人考证,拉藏汗被杀的地点在今天拉萨市的人民路一带。

公元1718年三月十二日,也就是拉藏汗被杀三个月后,他的求援奏疏终于送达了清廷。当读到故人“恳求皇上圣鉴,速发救兵并青海之兵,即来策应”时,康熙无比震惊,他火速下令清军整装待发,但随后传来的消息令皇帝明白,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就这样,统治西藏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的蒙古和硕特汗国随其最后的汗王一起灭亡了,但事情还远没有结束,拉藏汗的老大康熙皇帝怒了,他决定厉兵秣马以牙还牙,让杀死自己跟班小弟的准噶尔人付出血的代价……

(待续)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8 09:03:57 +0800 CST  
@京华烟云AMIP 17楼 2013-05-07 15:40:20
考虑到当年不仅鼎盛期的清帝国,正在通往近代化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俄罗斯帝国也和准噶尔长期杀得难分上下,准噶尔人的强悍确实很让人惊叹,以现在中国疆域范围而言,他们也许是唯一没有屈服于满清的民族了,当然结局也最悲惨。
其实呢,保存卫拉特史料最丰富的地方,可能正是俄罗斯帝国,因此前苏联也是研究准噶尔汗国史最深的,可谓专家辈出,许多有享有世界声誉,尽管一些结论我们未必认同。
说实话......
-----------------------------
@苗欣宇 21楼 2013-05-07 21:36:13
嗯,京华兄说的对,准噶尔确实是牛,历代台吉真都是响当当的硬骨头,唯一怂的阿睦尔撒纳,还不是准噶尔人,可惜了准噶尔这个中亚霸主了
我时候我都想,如果准噶尔不亡,现在几个斯坦,还有我们头疼的西北,真不知道怎么样呢
尤其让我来气的是斯坦们的足球也比我们强,女子举重还用我们的人
-----------------------------

在下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名叫《暴力的佛教徒》,说的是噶尔丹发动的史上少有的佛教圣战的事情,以后有时间也贴一下。

准噶尔不亡,唐北庭故地——也就是天山以北的那些土地——恐怕不复我所有了,不过话要两面说,有这么一个佛教国家横亘在绿色的中亚,对中原也许是一个缓冲,前提是它不那么暴力。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8 09:43:04 +0800 CST  
@winma_ra 22楼 2013-05-07 23:21:32
做个记号,还挺有意思,这段历史算是蒙古人在世界史上放的最后一朵璀璨烟火吧
-----------------------------
确切地说,准噶尔人很可能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或者说是突厥-蒙古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他们是当年被成吉思汗最早征服的那些突厥部落的后裔,只是后来改说了蒙古语并与蒙古人有一定的融合。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8 09:47:51 +0800 CST  

明天预告:《三、人血染红的黑河》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8 17:06:01 +0800 CST  

《三、人血染红的黑河》(1)


在藏北辽阔的那曲草原上,当年曾有一个地名叫做喀喇乌苏,或称哈喇乌苏。根据民国藏学家任乃强先生的考证,“哈喇乌苏”并非藏语而是蒙古语,“哈喇”是“黑水”的意思,而“乌苏”则是“河”的意思。

其实,藏语中的“那曲”与蒙语“哈喇乌苏”同义,正是“黑河”的意思,它因怒江上游那曲河流经境内而得名。而西藏的那曲县以前也就是叫黑河县,但后来为了不与黑龙江省黑河市重名,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

三百多年前,一场惨烈的战争把这条黑河染成了红河,而随着河水沉浮远去的,还有数千颗死不瞑目的头颅……

准噶尔人入侵西藏后,在拉萨的欧洲耶稣会士记录下了清朝的强烈反应:“1718年3月,在拉藏汗遭到失败,被杀害之前,他曾急切地恳求康熙皇帝的帮助。康熙皇帝很快地做出了反应,派遣了两支军队前往西藏营救拉藏汗。”

清军最高指挥官是前湖广总督、署西安将军额伦特。额伦特是满洲镶红旗人,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爷爷索尔和诺死于随清太宗皇太极进攻明朝的战争中,他的父亲佛尼埒在平定“三藩之乱”中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西安将军,加振武将军衔。

更为难得的是,位高权重的佛尼埒将军还是位清官,在他死后,儿子额伦特竟然穷得没钱从陕西回家——“家贫不能还京”。佛尼埒的老同事、川陕总督哈占决定帮世侄一把,于是向皇帝“请留额伦特西安效力”,给他开一份军饷谋生。尽管朝廷官员纷纷反对,但康熙还是特意破例允其所请,于是额伦特就留在了西安八旗军中,一直做到正四品的驻防佐领之职。

康熙年间,额伦特参加了清朝与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的战争,一直作战勇敢,不断积累军功。尤其是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额伦特跟随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的西路军出征,这支清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宗英德)大破准噶尔主力,取得了著名的“昭莫多大捷”,额伦特也因功被提升为正三品的协领。

这个忠勇廉洁的军人世家显然给康熙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皇帝到西安阅兵,在招待宴会上特意安排额伦特靠着自己的座位,并亲自赐酒,皇帝勉励他说:“尔父宣力行间,尔亦入伍能效力,故赐尔饮。”得到天子青睐,额伦特此后自然官运亨通,先后被提升为西安副都统和湖广总督,他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在任职期间表现颇佳功绩显著。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准噶尔汗王策妄阿喇布坦派兵进犯已在清朝控制下的哈密,康熙下令迎击,额伦特被任命为署西安将军,负责组织军饷等后勤事务。此后准噶尔军又侵入青海和硕特部领地,额伦特随即奉命率兵驻扎西宁,做为和硕特人抵抗准噶尔人的坚强后盾,“为青海诸部应援”。

也许是因为额伦特常年与准噶尔人作战的缘故,在康熙皇帝眼中,他很可能已经成了一名准噶尔问题专家。因此当拉藏汗的求援信历经迢迢万里终于抵达康熙手中时,皇帝立即下令额伦特准备率清军由青海向西藏开拔以救出拉藏汗,并和青海和硕特部各蒙古首领商量进军路线,“与青海王台吉等议屯军形胜地”。

在清军驻扎的青海湖地区,额伦特终于得到了准噶尔人占领拉萨及拉藏汗被杀的消息,这个新情况使得形势发生了彻底变化。清军的使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防御性的营救任务,而是要转为进攻,尽快将准噶尔军驱逐出去。

对于清军的具体进军路线,传教士事后记载道:“一支军队准备走南路,途经西康的打箭炉(也就是今天的康定)。这条路线比较有利,它穿过一片有人耕种的土地,这样,军队可以以田地的庄稼为生。但两条路线中它比较长。

“另一支军队担任首次攻击的任务。它将从西宁出发,途经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穿过北部沙漠地带。它要经过更空旷的地带,但由于那里人烟稀少,军队可以避开无法律约束,满怀敌意之人的滋扰。”

参照中文史料,从西宁向拉萨进军的部队无疑就是额伦特率领的那支,但西方人所说的走南路的清军又是些什么人呢?原来这支部队是四川松潘的地方武装,他们由四川提督康泰率领,原定由康定进藏。但刚到黄胜关(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漳腊营西北四十里),背井离乡的土兵们就发生哗变,最后不得不撤了回来。倒霉的康泰被罢官,不仅如此,他还不得不自带干粮军前效力,“命自具鞍马从军”。

欧洲传教士记述道:“此时,一定要把西藏从准噶尔人手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一支更强大、具有攻击性的军队,至少在准备进行大战之前要有一年的准备时间。因此,额伦特没有率领主力部队前进,而是派了一支规模较小的侦察队,在指挥官色楞的率领下对通往拉萨的路线侦察一番。”

但参照中文史料,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额伦特疏言西宁入藏道有三,库库赛尔岭、拜都岭道皆宽广,请与侍卫色楞分道进兵”,因此色楞部队的使命其实不止限于探路和武装侦察,而是齐头并进的两只清军中的一支。

那么,清军为什么要分兵呢?难道他们的数量已经足够形成优势,完全可以不考虑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吗?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9 06:22:41 +0800 CST  
@清叟 45楼 2013-05-09 10:12:39
好久没跟帖了,楼主勤奋些,在下留名!
-----------------------------
每日一更,每更两千,对懒惰的楼主来说,已经算相当勤奋了,朋友们稍安勿躁唉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9 10:15:22 +0800 CST  
@winma_ra 56楼 2013-05-09 14:36:25
最近是怎么了?煮酒了好像出了好几个讲差不多这段历史的帖子,等更。
看似荒凉空旷的大西北,其实埋葬了多少血泪、智慧与生命。多少人赌上一国一族的命运,无畏奋战,至死方休。
这其中很难说对错,我们歌颂胜利者的伟大,也不应忘记失败者的英勇。
-----------------------------

还有别的啊?而且一来就好几个?

最腻歪撞车了,要不先停更?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9 14:46:23 +0800 CST  
@winma_ra 56楼 2013-05-09 14:36:25
最近是怎么了?煮酒了好像出了好几个讲差不多这段历史的帖子,等更。
看似荒凉空旷的大西北,其实埋葬了多少血泪、智慧与生命。多少人赌上一国一族的命运,无畏奋战,至死方休。
这其中很难说对错,我们歌颂胜利者的伟大,也不应忘记失败者的英勇。
-----------------------------
@京华烟云AMIP 57楼 2013-05-09 14:46:23
还有别的啊?而且一来就好几个?
最腻歪撞车了,要不先停更?
-----------------------------
别呀,有一个《[活佛活得很辛苦]清前期的西藏历史及格鲁派发展·以仓央嘉措为中心》是老帖了,写的很好,侧重点和你不一样,但我忘记看到什么地方了,部头太大,有点追不动了。其他的有几个写的不细,都是小段落的描述,还是你这个有前途。

但是忍不住说句不和谐的,就是如果现在这么多写这段历史的,是为了西北新的局势进行理论准备,我可就支持不了了。写几个民族政权间的征伐没问题,每个民族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无所谓对错。不过如果因为这样的帖子宣扬仇恨,就违背历史的初衷了。就好象写元朝会有些人宣扬蒙汉矛盾,写清朝也有部分人宣扬满汉矛盾似的,那样就没意思了。

看不懂啥意思,西北新局势是啥?西藏在西南。


@陈光羽 59楼 2013-05-09 15:09:18
盼更!~
-----------------------------
明日更。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9 15:27:59 +0800 CST  





@winma_ra 56楼 2013-05-09 14:36:25
最近是怎么了?煮酒了好像出了好几个讲差不多这段历史的帖子,等更。
看似荒凉空旷的大西北,其实埋葬了多少血泪、智慧与生命。多少人赌上一国一族的命运,无畏奋战,至死方休。
这其中很难说对错,我们歌颂胜利者的伟大,也不应忘记失败者的英勇。
-----------------------------
@京华烟云AMIP 57楼 2013-05-09 14:46:23
还有别的啊?而且一来就好几个?
最腻歪撞车了,要不先停更?
-----------------------------
别呀,有一个《[活佛活得很辛苦]清前期的西藏历史及格鲁派发展·以仓央嘉措为中心》是老帖了,写的很好,侧重点和你不一样,但我忘记看到什么地方了,部头太大,有点追不动了。其他的有几个写的不细,都是小段落的描述,还是你这个有前途。
但是忍不住说句不和谐的,就是如果现在这么多写这段历史的,是为了西北新的局势进行理论准备,我可就支持不了了。写几个民族政权间的征伐没问题,每个民族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无所谓对错。不过如果因为这样的帖子宣扬仇恨,就违背历史的初衷了。就好象写元朝会有些人宣扬蒙汉矛盾,写清朝也有部分人宣扬满汉矛盾似的,那样就没意思了。
看不懂啥意思,西北新局势是啥?西藏在西南。
@陈光羽 59楼 2013-05-09 15:09:18
盼更!~
-----------------------------
@京华烟云AMIP 60楼 2013-05-09 15:27:59
明日更。
-----------------------------
我这个人就是爱绕,西北不准确算措辞不当吧。这些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各种民族情绪甚嚣尘上的,皇汉、疆d、藏d等等等等,喊打喊杀的。比较好的是普遍理论准备不足。但是最近发现一批人似乎注意到了这点,各种通过写历史宣扬某些极端理念,甚至对各民族割裂进行理论支持的也很多。看得不少了,所以难免杯弓蛇影。

您的大作正好讲的是新疆西藏青海这一块的事,有些史实难免和官方宣传的不同,容易引发争议,而近期新疆刚出了那么大的事,所以小小的揪心一下。

============================

哦,原来这意思。按照天涯一只名熊的说法,这些土地都是准噶尔可汗或者爱新觉罗的个人财产,可汗或皇帝愿意给谁就给谁,和草民们啥关系都没有,就像俩地主争房产,长工们着什么急啊,当然了,如果俩地主争得兴起弄得房子失火,从而影响了长工的生计,那另说。



@郁闷的GG 时间:2013-05-09 15:46:42
有意思
不过看这类的历史军事贴最头痛的就是
贴主更着重于自娱自乐
比如贴上的很多地名
不了解的人就晕头转向
没啥概念
会使帖子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我建议LZ花点时间
配上个地图以做注释
这样就更好了

====================

好建议,可惜楼主太懒,等以后吧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09 16:07:14 +0800 CST  


《三、人血染红的黑河》(2)


事情显然并非如此。

其实,康熙尽管已经准备对入侵西藏的准噶尔人用兵,但此时他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根据一些事后证明有明显误差的错误情报,皇帝当时相当乐观地认为“策零敦多布等之兵,疲敝已极,未必满二千”,信心爆棚的康熙甚至夸下了海口:“二百余人,便可破之矣!”

因此,鉴于策凌敦多布率领的准噶尔军只有六千人,清朝这次出动的军队并不是很多,通常认为与敌军数量差不多,即也是六千人。而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清军尽管还要多一点儿,但也只有七千人,他们由此判断,清廷很可能过分轻敌了:“康熙皇帝最初认为一支小部队即可营救拉藏汗,因此认为有他们就足够了。此外,启用他们就没有必要再把在家保卫‘***’的精锐部队调来。”

不仅如此,清军的素质也相当值得怀疑,传教士认为他们并非帝国正规军,而是额伦特等官员临时在中国西北招募的回族民兵,这些人的军事训练严重不足:

“满族官员额伦特率领一支军队沿后一条路线前进,几个相对来讲受过训练的中国人纠集起的这支军队是由来自东土耳其斯坦的当地穆斯林组成。一般说来,这样征集的军队要比帝国正规军差些。”

皇帝的乐观情绪并没有影响到久经沙场的清军主将额伦特,他忧心忡忡地建议康熙还是多加小心为好,我军应该撒下大网广泛收集敌人情报,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待动员青海蒙古兵、藏兵上万人对准噶尔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以后,再从青海和四川两路出击,相互配合步步推进。他还提出了一个计策,希望清军暂时不要轻举妄动,最好等待青海和硕特的蒙古王公将敌军诱至青海,再围而歼之。

但是,皇帝的乐观情绪却感染了清军另一个主要人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与额伦特“分道进兵”的大内侍卫色楞。与明朝权势喧天的锦衣卫不同,清朝侍卫的官位并不是很高,除了名义上的侍卫头儿、一般由亲王或宰相兼任的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之外,最高的一等侍卫也不过是正三品,其余二等侍卫到蓝翎侍卫从正四品到正六品不等。

色楞具体是几等侍卫史载不详,但此人在清朝官方记录中露面的次数却不少,比如康熙五十六年,他曾奉圣旨“与青海诸台吉等定议协剿”,一年之后拉藏汗的求援信到达朝廷,康熙又“诏色楞等会青海王、台吉议进兵”,频频委以重任,可见皇帝对他相当信任。因此,尽管本身品级并不高,但色楞却是以钦差的身份“如朕亲临”,即使额伦特这样的封疆大吏也要让他三分。

也许在波谲云诡的宫廷中生活久了,这位侍卫大人很可能相当了解皇帝迫切需要一场胜利的拉风心理,他便宣称准噶尔人根本无足挂齿,他们不过是抢了就跑、毫无章法的强盗,“散处无纪,伊等伎俩,不过暮夜劫营,偷盗马匹而已”,强烈要求立即进军,以免耽误战机。就这样,军队主将与皇帝钦差分歧严重,最后额伦特不得不折衷处理,两人于是分兵,色楞率两千余人自行出发。

清军开始时的进展相当顺利,可谓连战连捷,准噶尔人被打得节节败退:

“六月,额伦特与色楞分道进兵,额伦特出库库赛尔岭。七月,至齐诺郭勒,策凌敦多布遣兵夜来侵,击之退。次日复至,额伦特亲督兵缘山接战,贼溃遁,追击十余里,多所斩获。”

将领们立即向大后方的皇帝报捷,康熙果然喜出望外,把他们大大夸奖了一翻:“疏入,上深嘉其勇。”

但事后证明,这种表面的败退显然是准噶尔人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诱使清军深入人烟稀少、补给困难的那曲荒原。等到疲惫不堪的两支清军终于汇合后,当年曾西破哈萨克、北击俄罗斯的盖世名将策凌敦多布再次发挥了他出神入化的战争艺术,他悄悄率部队在哈喇乌苏布下了天罗地网,一举将清军包了饺子:

“俄,策凌敦多布遣兵潜出喀喇乌苏,额伦特率所部疾趋渡河,扼狼拉岭,据险御敌。比至喀喇乌苏,色楞以兵来会,合力击贼。”

对于这场战争,当时身在西藏的欧洲传教士的记载更加详细,按照他们的说法,准噶尔人先是主动诱敌深入,然后迅速切断了清军的后勤,

“对中国人来说十分不幸的是,色楞的供给线路过于延长,最后,当他意识到已深入到准噶尔人腹地时,他在拉萨以北的年楚河岸边停了下来。这是他可以得到新供应品的第一个地方。色楞感到处境危险,他请求增援。他的士兵们躲藏在匆忙建成的石制防御工事里,等待着额伦特派出的援兵。”

传教士继续写道:“尽管沿途有准噶尔人的骚扰,但满族指挥官额伦特还是抵达了年楚河增援了色楞的军队。中国人由于长途行军疲备不堪而疏忽,再加上两个指挥官之间令人诧异的不合作,使准噶尔人在一片混乱中出奇制胜。”

根据有关史料,当两支清军最后终于在藏北无人区会合的时候,他们总共只剩下两千来人了,而且很快就要弹尽粮绝。但即使这样,如果迅速后撤到人烟相对稠密的地方,有了饭吃的清军仍有突围的希望。

可是就在这时候,灰头土脸却不甘心的色楞竟然又一次给皇帝上疏,坚持要继续前进,而从后来清朝官方的记载来看,皇帝认为“所奏甚是”,只是康熙的意见已经永远无法传达到前线了。

面对钦差侍卫的强势要求,主将又一次妥协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清军就这样主动放弃了最后一丝生机。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10 05:35:41 +0800 CST  
周末休息,周一继续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10 09:35:36 +0800 CST  
回复第71楼(作者:@湖南心理援助中心 于 2013-05-09 18:26)   请教?这些游牧民族的武器还是冷兵器吗?骑射?长矛?打赢的俄国人是哥萨克骑兵? ==========

有火器也有冷兵器,准噶尔同样枪炮齐全,尽管数量有限,但也造成了很大威胁,像乌兰布通之战中康熙舅舅佟国纲就是被火枪打死的。
具体到西藏这场战争,则主要是冷兵器,刀矛弓箭之类,清准双方都是。
楼主 京华烟云AMIP  发布于 2013-05-10 22:07:24 +0800 CST  

楼主:京华烟云AMIP

字数:30247

发表时间:2013-05-06 21: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3:51 +0800 CST

评论数:16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