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文史胜景录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两句话出自《红楼梦》曹雪芹所撰太虚幻境对联 ,而所谓的太虚幻境,太虚谓空幻虚无之意,是曹雪芹所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境界。 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有专业人员对此有研究说----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遣·〈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7 10:04:00 +0800 CST  
昨天晚上无意中到一个电视中的考古发现节目,在介绍陕西省蓝田市吕氏墓被盗的故事以及官学孙子们如何进行他们伟大考证的过程,主事的还是一位娘们研究员,我估计也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介绍的内容也还是一如既往地怀抱琵琶,羞羞答答,于是今天再也忍不住了,将原本早就打算动手写的而一直没有心情写的他们类似的考证实例汇集不得不下手写了,也将这个实例当成这个汇集的第一个事例。
他们说:这个当代陕西省蓝田市的吕氏墓地群,就是宋代大考证家吕大临家族的墓地,并据此还讲述了一系列动人的故事,拿出了出土的文物证据,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最新考古成果。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7 10:38:23 +0800 CST  
让我们先复习一下他们的科研成果吧。
吕大临:历史文献记载为我国最早对青铜器及其铭文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著有《考古图》十卷,书里收录了青铜器、石器、玉器共两百余件,为我国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为中国考古学的鼻祖。一个玩古董的专家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文物。
人民网西安9月6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我国文物考古鼻祖、北宋著名金石学家吕大临及“吕门四贤”家族墓被盗。这起陕西省建国以来最大的盗掘古墓案已被西安市警方破获,119件文物被追回,两名主犯被判死缓。

据《西安府志》记载,“吕门四贤”之先祖为汲郡(今河南汲县)人,到北宋时移居陕西蓝田。两宋时期,吕民家族以儒为本、浸染禅学,热心文事,对北宋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吕大防、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4兄弟出身于世代书香官宦之家,皆登及弟,被后世称为“吕门四贤”。除了吕大防为北宋大臣外,其它3兄弟在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吕大忠移《石台孝经》于“府学之北塘”,为西安碑林的创始者;吕大钧是北宋关学(北宋张载为首的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特别是吕大临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著《考古图》10卷,该书不仅收录铭文,而且摹写铜玉器图像及尺寸大小、注明收藏之家及出土地点,堪称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器物图录和金石学、中国文物考古学的奠基之作。

今年元月,“吕门四贤”的家族中的一座被吕民后裔勾结盗墓者盗掘。根据当地群众举报,西安市公安局文物稽查大队队长韩清龙带领公安干警,经过10天的连续作战,将犯罪嫌疑人吕富平、邱兆军、熊义方、丁新现抓获。在追缴的119件文物中,经文物专家鉴定有宋代“政和”铭三足歙砚、镶银青釉执壶、镶银花口青釉刻花钵3件国家一级文物和西周乳钉铜簋、汉代铜盖鼎、唐代錾花匜等11件2级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大都是吕大临兄弟收藏和随葬的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日前,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盗墓主犯邱兆军、吕富平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以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熊义方、丁新现有期徒刑各15年,剥夺政治权利各3年,并分别处罚金20万元和10万元。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7 10:41:02 +0800 CST  
配合电视画面的说辞:
然而,对这座墓室进行清理后他们发现,这座墓室空无一物,难道已经被盗了吗?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这里没有任何使用过的痕迹,也就是说,这里本来就是空的,而墓道的走向还在继续向下延伸,他们决定带着疑惑继续向下发掘。



刘思哲:但是我们也怀疑是不是这个墓道比这个墓室还要深,因为我们在发掘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没过多久,又一座类似的墓室出现了,同样是没有任何使用痕迹,而墓道的走向依然继续向下延伸。他们忽然明白了,这就是为了防盗而设计的假墓室。这种假墓室的出现,让这个墓葬是吕大临墓葬的可能性顿时增大了。



张蕴:因为在宋代盗墓很猖獗,他见到的这些东西呢,恐怕他心里很清楚应该是从墓葬里盗掘出来的。你比如说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一些铜器,还有包括釉陶器,这些东西不可能世传。尤其是像釉陶器这样脆弱的东西,从汉到宋,那也隔了一千年呢,一千来年呢,那不可能就保存的,就是根据这个世代相传能够那么完整地保存下来,那就很难了。所以我想他是很清楚的,因此才导致了他对他的墓葬有这么多的防范,这个防备盗掘的措施。



联系之前的墓葬埋葬的深度,整片墓地不用砖瓦直接用土,还有现在出现的假墓室,这片墓地的种种奇特的现象,正是为了防盗,而能设计出如此巧妙的防盗措施的人必定是一个非常熟悉盗墓手段的人,而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作为考古学鼻祖吕大临。那么,正在发掘的这座墓葬确实是他的墓葬吗?还没有到达的墓穴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些防盗措施起到作用了吗?



而盗墓与反盗墓的斗争历史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孙敏君:说是周代就有开始盗墓,有说在商代就有,甚至更早的,现在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一种说法,是在龙山时代,就是距今四千多年,就发现这个有一些墓葬里面啊,就有盗墓的这个痕迹,主要这个时代啊,主要随葬一些玉器。那么从这个,如果是从四千多年以前就有盗墓的话,那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盗墓史,实际上一直到今天还有在盗墓。



2005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曾经发掘了一座古蔡国的王族墓葬,这座墓葬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十次的盗掘,但大部分文物依然留存,就是由于它采用了一种特别的防盗措施,积石积沙墓。在它的墓室四周,堆积了大量的细沙,从而给盗墓贼盗洞的挖掘制造了障碍。



孙敏君:它的目的就是说你挖到这个上,因为上面堆的非常厚啊,好几米厚。你土一挖可以拿走,或者扒拉到旁边嘛,那么沙子的话,它老往下流嘛,这样你始终不容易挖到底部,就给你盗墓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还有一些,就是有个别咱们过去也见到过,有些就是因为盗积沙墓,就葬送了生命。所以这样子,就为了,实际上就是为了增大这个盗墓的难度。



而在这些沙子中间,还夹杂了大量边缘锋利的大石头,从而形成了对入侵者的攻击武器。

在陕西蓝田正在发掘的这座墓葬中,假墓室的设置同样起到了很好的迷惑作用,在第一个出现的假墓室上方,考古人员就发现了一处盗洞,到这个盗墓贼在进入假墓室之后显然认为这是一座空墓,之后没有继续向下挖掘就离去了。



随着发掘的进展,这座墓葬终于露出了它神秘的面目。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和各种金属器皿,年代涵盖了西周到汉代。然而考古人员最关心的墓葬主人是否就是考古学鼻祖吕大临的问题却没有找到确凿的答案,因为在这座墓葬里竟然反常的没有墓志出土,这是什么原因呢?



仔细分析后他们发现,这个墓葬里竟然有一处盗洞,而这次盗墓的年代应该是在古代。



刘思哲:M2的情况就说是留下了一些瓷器,因为如果是这个古人盗掘的话,它应该是将金器啊、银器啊,他们那个时候认为值钱的东西会去盗掘,而反而瓷器在那个时代可能它并不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留下来,如果是近现代盗的话,一般瓷器也不会剩下。



尽管做了如此众多的防盗工作,但这座墓葬仍然没有避免被盗,让考古人员稍感安慰的是,墓室中的瓷器基本上没有被动过,那么这座墓葬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在清理随葬器皿的时候,领队张蕴发现了一件特别的器物,这是一件石圭,清理出来后,上面刻着的文字让她非常兴奋,上面竟然有吕大临的字。



张蕴:也就是他的堂兄吕大临赠送给他的。吕大临在他们这九兄弟里,可能是排行老大,赠送给吕大临的,这上面呢,明确地说这是上头有吕大临的官衔,“秘书省正字”这是吕大临的官衔,“于书”是吕大临的字。所以我认为这个器物是哥哥送给弟弟的,那么弟弟的墓葬里头,这个器物就应该是属于弟弟的,而且是很郑重其事的,用仿古器皿的一种形式来送给他的。这可能在吕大临来说也是比较钟爱的一件东西,埋葬墓里。



虽然这些墓葬采取了很多的防盗措施,但其中的一部分还是遭到了疯狂盗掘,这不禁让我们非常痛心。我们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很多的文物,由于盗墓行为的猖獗导致众多的文物流失海外,或者落入某些不道德的私人收藏者手中,这不能不让人说是痛心疾首。这些文物拿在手里也许很值钱,但是失去了研究它的价值,甚至可能由此失去了某些关键的研究信息,它必须在它的原生地,配合其他的文物才能共同的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人的,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地珍惜。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7 10:43:27 +0800 CST  
中国文史官学孙子经过几百年的洗脑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顽固的思维定式-----当代的地理体系基本等同于秦汉之际的国家行政地理体系,古秦国地理就是当代的陕西省为中心,当代的西安城就是秦汉之际的古长安城、、、、、、、、、、、、、、、、凡此种种,总之古时行政地理和当代国家行政地理是差不多的,古地名河流山川都和当代能够对接,有些对不上的,也是大同小异。这个官学公认的认识和我的个人认识相差很大,也是我多年极力加以纠正的一项工作。我的认识也在这个纠正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越来越接近古人记载中的本来面貌,不断还原了古代中国的国家行政地理体系。古秦国古长安就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地理基准座标方位,找对这个地理,推而广之,其他的就相对好办了。
吕大临墓的认定和判断真假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古秦古长安古蓝田的地理方位后,便很容易认定了。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8 10:16:25 +0800 CST  
于是我找到最初我对古长安的地理考证那个贴子,其中引用了许多古人的诗词,也正是读了这些古人的诗词,才引发了我对官学孙子们现代地理等同对接古代地理的质疑,今天读起那些引用的诗词和古文献记载,当时所有的一些困惑今日早不存在,因为我早已经确切地解决了古秦地理和古长安的古代国家地理准确方位问题,在这个本真的古人体系之内,古人的各种记载都没有任何的矛盾,所指确切。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8 10:22:36 +0800 CST  
《史记-始皇本纪》始皇享国三十七年。葬郦邑。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鄴,一军至太原,取狼孟。【集解】:地理志太原有狼孟县。地动。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正义】:假,格雅反。守音狩。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正义】:丽,力知反。括地志云:“雍州新丰县,本周时骊戎邑。左传云晋献公伐骊戎,杜注云在京兆新丰县,其後秦灭之以为邑。”

这个记载中讲秦国咸阳的来历,原本属魏国,献给秦后成了秦之都城,始皇帝死后还葬在这里。更早的历史中,这里还属于吴国,所以才有秦始皇一直想开挖骊山的吴王大墓的记载。咸阳属于古太原的狼孟县,这个太原也就是九原,古洛阳之北的芒原,出产盐石,属当代江西的樟树市范围,咸阳就是樟树。秦汉之新丰县,当为当代的新干县,古长安近畿之地。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8 10:59:56 +0800 CST  
《吴王墓》
王禹偁

惜哉吴王墓,秦帝尝开破。
应笑埋金玉,千年贾余祸。
不待虎迹销,已闻鲍车过。
又是骊山头,炎炎三月火。


《咏史诗。华亭》
胡曾

陆机西没洛阳城,吴国春风草又青。
惆怅月中千岁鹤,夜来犹为唳华亭。

诗中的吴王当为西周之吴王或是春秋之吴王(同一的可能性极大),而诗中的华亭,实是指古代之华山,又名嵩华山,也就是当代江西峡江县之嵩华山,而峡江县就是古代的洛阳。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8 11:07:41 +0800 CST  
《题巫山瞻华亭》

崚赠玉削三千丈,翠泼岚光冷相向。
风含太古云气长,变化溟濛纷万象。
阴晴一日肯四时,天籁壑深虚自响。
神山娟妙擢群参,锦绣铺张献奇状。
蟠根积铁泄百川,龙矫蛟翻饶跌宕。
势连三楚此开国,故壘荒宫带溪瀼。
楼台井邑老风烟,环佩清闻驻仙仗。
竹林风味便读易,久与江山为辈行。
鸣弦馀暇豁心眼,戏著飞阑云雨上。
爽明自可达壅蔽,野获又何劳草创。
政和民气长似春,景迥心平过於掌。
片鸿明灭志何杳,黄鹄追随意尤放。
当年李杜经行处,太史银钩刻青嶂。
宝刀珠瑟出耕垦,曲水织腰迷草莽。
牢盆古录杂秦篆,飞动闲摹永平样。
珊瑚交柯炯不蚀,仿佛将军勋业壮。
英雄繁盛随流水,时有竹枝赓牧唱。
孔泉文物起骚经,国色明妃守孤尚。
我家峨眉紫翠间,为爱奇峰甘蒟酱。
秋风野水忆丝蓴,击汰夷犹理烟榜。


峡江县之赣江之峡谷之山,就是古代的巫山,为古巴人之地(虎族),当代还有巴丘镇,从这里望江对面的嵩华山也就是古华亭顺理成章。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8 11:11:24 +0800 CST  
《送文周翰出守陕郊》
范祖禹


维师谢公衮,稷契仰高躅。
公子卷庭闱,西郊作侯牧。
飘繇丹穴凤,灿烂文昌宿。
雅望冠朝端,妙年分陕服。
彩衣照洛水,红旆驱崤谷。
荆山连太华,翠气堆群玉。
长河从天来,回斡卷坤轴。
东奔触砥柱,北向摧平陆。
壮哉山河固,屏翰神明隩。
秦人亦劳止,生气日已蹙。

这首诗如今完全读得明白古人在说什么了:洛阳洛水崤函都在峡江县,太华就是嵩华山,而荆山和嵩华山相连,长河实是指的是当代的赣江,东流到吉安的抵柱,北向吉泰平原。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8 11:19:10 +0800 CST  
《离郭店马上回寄乡知》
陈洎


回望离亭映楚山,慨然西笑入长安。
贪程野仆擔书引,惜别乡人驻足观。
霞襯曙光烘积霭,柳和春雨荡轻寒。
遥期此地归来日,迎取相如驷马看。

荆山也就是古楚山,古洛阳之东,就曾是古越楚国之地了。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8 11:21:31 +0800 CST  
汉高祖夺取天以后对定都于那里有些不定,在洛阳、长安之间犹豫不定。大臣张良讲了定都长安的建议。《前汉记》:“張良曰,洛陽雖有此險,其中小,不過數百里,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安定,河渭漕輓,足以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之說是也。於是上即日車駕西入關。”

峡江县四面环山,地理狭窄,而其西的吉安有所不同,所以张良推荐。东有洛阳崤函之固,西南有巴蜀,可顺赣江大河而下,南有金城赣州,东入沧海,横贯中国。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8 11:28:19 +0800 CST  
今之赣州就是古人之金城,距古长安不远,当代人有一个客家之源在赣州之说,其民不断向四方流迁。西周之际搞分封,以洛阳为中心(古罗水亦虎水,狼孟亦为罗孟,上洛是也),其西为陇陕,陇岐,是因为有泷水、岐水而名。当代吉安之东还有泷水,岐水。
古人之蓝田就是当代的吉安青原,蓝田山就是青原山,古人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者实质相同,可以通假。这里出产重晶石,为一种水晶体类矿石,在古人眼中为一种玉石,故古人言蓝田出玉。蓝田关就在青原山,由东西进就可达古长安,其东北面的横山,也为古荆山,荆条之状,南接嵩华之山。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9 09:07:29 +0800 CST  
《水经注》渭水:“秦二世三年,汉祖入自武关,攻秦,赵高遣将距 于峣关者也。《土地记》曰:蓝田县南有峣关,地名峣柳,道通荆州。《晋地道 记》曰:关当上洛县西北。泥水又西北流入霸。霸水又北历蓝田川迳蓝田县北,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盖子向之故邑也。川有汉临江 王荣冢。景帝以罪征之,将行,祖于江陵北门,车轴折。”这里的峣关并不是蓝田关,峣关因临嶢山得名,而嶢山是因为山有三尖峰而具名,就是当代的吉安三尖峰山,而蓝田关是因蓝田山而具名,各有所指。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9 09:22:35 +0800 CST  
《将离蓝田同王辟太博饮于王氏亭联成二韵》

白鹿原东滻水西,杨花漠漠草萋萋。
那堪对此还醒别,况是醍醐鸟正啼。

古人之白鹿原有古老传说,离蓝田很近,这个白鹿传说的内容和年代目前我们所知不多,但还有些遗传的故事一代代口口相传,和对应的地理相依相伴。当代的江西樟树,就依然还有这个白鹿的传说故事,其地点就在樟树地理范围,和当代的青原区青原山电很近。《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聂友射鹿”的神奇的故事,说是在三国时代,也许时间会更早,因为是神话,年代不好考证。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9 09:36:51 +0800 CST  
古人之骊山,地在古咸阳范围,距古长安很近,其山上有小河北流入古黄河,骊山温泉之北古人说有大江,就是当代之赣江,也是古人之黄河,地经古中央皇庭之地其土为黄色其水亦为黄色,古代五行理论之说。古骊山就是当代吉安龙古山,龙古者,龙作古也,龙死安葬之山,秦始皇古之龙王,也称骊龙,一大圣君,其墓就在龙古山之阳,后为项羽所破,后传又为一放羊娃失火而完全烧毁。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9 09:46:22 +0800 CST  
中国文史官学孙子将当代陕西所发现之兵马俑想象成秦始皇大墓之陪葬,实因学术水平差认识不到位完全情有可原,李秦皇、刘曹操等等据此论证古人记载是胡说,秦皇大墓还健在,出于吃饭的私心眼也无可厚非,因为不这么说你让他们怎么说?专家解释不了已经发现的古代大墓葬,那他们不就成了吃闲饭的了?
但是那个弄吕大临墓的婆娘就不可原谅了--------------说不清不要紧,人为弄个写着吕大临兄弟的什么破圭,连官职称谓都弄上了,这是犯罪造假,以假当真,误导后代子孙、、、、、、、、、、、、、娘希屁的玩意、、、、、、、、、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9 09:58:04 +0800 CST  
《离武林》

方翥


大江东接海漫漫,海气江风吹雨寒。
才出国门三十里,便成回首望长安。

武林距长安很近,大江就是赣江,东入鄱阳湖之古东海,古人坐船离开长安都京是常有之事,记载相当多,当代陕西省与此毫不相干、、、、、、、、、、、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9 10:05:40 +0800 CST  
《江行万里图》


黄大受

雪山西来接海白,天之所以限南北。
谁人胸里着舆图,挥斥荆吴入绡墨。
浓浓淡淡两岸山,烟波弥茫江面宽。
水空漠漠鸟飞绝,渐看渐远天漫漫。
客舟泝流先后去,风帆饱腹如飞舞。
有时小艇绝波来,不知何处横江渡。
钟山隐隐开金陵,雨花台前留玉京。
汀洲劣处小孤出,垂杨绿引当阳城。
蕲黄紫翠照卷雪,武昌楼台半明灭。
周郎赤壁杳难凭,洞庭寒烟濛孤月。
西江耿耿沙籀清,三十六湾斜照明。
黄陵庙深楚山阔,九疑成削黏天青。
我来展轴惊快睹,恍然对面水仙府。
片时行尽江南天,长吊何劳要出门。
南巡真人忘却归,轩辕龙去眇难追。
咸池曲绝谁奏乐,风雨啼痕满竹枝。
六朝虎士工设险,蹴踏沧波当挥剑。
血流不惜惜江流,肯放飞埃过天堑。
滥觞曾闻荡雍丘,楫声若为空悠悠。
江声至今恨不尽,枉白万古英雄头。
两阶千羽亭波后,八公草木今健否。
长安正在碧云边,斜日西风重回首。

这首诗所描写的大江,又不是赣江了,而主要是写的当代的锦江,源头也是来自于古昆仑,主写钟山、金陵、九连山、赤壁、、、、、、、、但古长安也还算是在此大江之西边了,在一幅图画之中,隐隐画出长安,也是没有超出古地理的合理范围的。原先我还一度理解成为当代的长江,也还是受官学理论的牵引误入湖北的岐路之中去了,好在,一时的糊涂还是有了改正的机会、、、、、、、、、、、、、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9 10:21:06 +0800 CST  
三国之魏在最东,奉新为邺,其南峡江、吉安均入魏境,攻冀为今之南昌,无吴之扰,吴主高安一隅,蜀主宜春一隅,交跂在蜀之南、、、、、、、、、、、、、、并无矛盾不可调和之处、、、、、、、、、
楼主 大大乐  发布于 2012-11-09 14:49:18 +0800 CST  

楼主:大大乐

字数:2997471

发表时间:2012-11-07 18: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25 15:35:44 +0800 CST

评论数:192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