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真的是项羽的独角戏吗?

公元前209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12年后,由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引发的政治动荡,使全国又一次了陷入了内乱,以原六国贵族为主体的反秦势力与秦王朝的镇压军队,展开了席卷全国的生死搏杀。

到公元前208年,双方主力汇聚于巨鹿城下,进行了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空前大决战。这场战斗以反秦势力完胜,秦军完败而告终,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役,不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且对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这场战役是如何发生,又如何进行的呢?赢得这场战役的真正功臣又是谁呢?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卒存钜鹿者,楚力也。”看起来好像是楚军统帅项羽,带领楚军打败了秦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从头还原历史的真相,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一、战役背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在赵高、李斯的帮助下,通过宫廷阴谋,夺取了皇位,并继续推行残酷的统治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到了巨鹿之战爆发前夕,原战国时的山东六国赵、齐、燕、魏、韩、楚,都复国成功,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和武装,而秦王朝显然对此缺乏思想准备,能够动员起来投入平叛的主力机动部队仅仅只有两支,一支是章邯军,另外一支是王离军。

当时,黄河以南直到淮河的原楚国故地,既是首义之地,也是起义声势最大的地区,所以两支秦军进入这一地区,进行平叛行动,按照史书记载,章邯先后消灭了陈胜的张楚[1],杀死了楚国的项梁[2],攻杀了齐王田儋[3],在临济消灭了魏王魏咎[4],基本打垮了黄河以南的反秦武装力量。

而王离军的情况,史书只是记载他吃了一个败仗,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提到,(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军“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同一件事也被反复记载在史记汉朝一帮开国功臣的传记里[5][6][7]。

这时,黄河以北的赵国发生了内讧,赵国国王武臣原是陈胜的部将,后受命进攻赵地,攻下邯郸后,自立为赵王,他的手下大将李良因受到了武臣姐姐的侮辱,一怒之下在都城邯郸杀死了赵王武臣和他的姐姐,赵国的大臣张耳和陈余逃出后,在邯郸北面的信都(今邢台)拥立旧贵族赵歇为赵王,而后又打败了追杀过来的李良,李良随后去投奔了章邯[8]。

有了李良的情报,章邯对黄河以北的反叛势力有了详细的了解,等到章邯在打败楚军主力,杀死项梁后,就决定先放下楚地,过河去攻击赵国,至此,巨鹿之战拉开了序幕。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1:39:00 +0800 CST  
二、章邯的战略

章邯放弃剿灭以楚怀王为首的楚国残余势力,与唾手可得的彻底胜利失之交臂,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原因,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简单的说,“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2],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我们试着在这里更深入的分析一下。

实际上,章邯舍楚攻赵有着深刻战略原因,当陈胜派遣周文,一路向西,直抵咸阳城下,按照东汉末年荀悦在《汉纪》中的说法,“(周文)西至戏水,盖百二十万矣。”章邯临危受命,统领70万骊山囚徒,一举击败周文,而后章邯率军东出函谷关,顺黄河而下,深入楚地,直捣叛军老巢,眼看胜利即将在望。

而这时,李良的出现,使章邯知晓,燕赵之地已经全部失守,反叛势力已经开始整合壮大,如果赵地的叛军顺广阳道而下,夺取洛阳,那么就会把章邯和关中的联系一举切断,不但叛军可能会趁虚攻入关中,而章邯也会失去关内支援,成为孤军,陷入各路反秦武装的汪洋之中,从而使目前在楚地所取得的胜利化为乌有。

所以当章邯在楚地形势有所好转,感觉叛军不能在造成大的威胁后,就迅速挥军北上,执行先赵后楚的战略,此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先扼守住广阳道,使叛军不能南下,这个战略要地就是占据棘原,后面我们会对此再做详细分析。

而后章邯继续北上,开始攻略赵地。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11:52 +0800 CST  
三、战役经过

目前巨鹿之战的原始资料只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特别是其中的《项羽本纪》、《张耳陈余列传》和《秦楚之际月表》,东汉末年荀悦的《汉纪》,也有一些参考价值,其他材料,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做的再加工。

由于《史记》记载较为简略,加上河流、地貌、地名的变化,使得弄清巨鹿之战的过程,变得非常困难,争议的主要问题有,王离军数量和进入河北的时间,章邯的大本营棘原的位置,楚军滞留地点“安阳”的位置,项羽破釜沉舟的地点,汙水的位置等。

下面在叙述巨鹿之战的过程中,将上述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12:38 +0800 CST  
1、章邯的行动
章邯的攻赵计划可能是得到了秦朝廷的批准,从而能够“令王离、涉间围钜鹿”[2],按《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二年后九月,“秦军围巨鹿”,三年十月,章邯军“破邯郸”,刘邦军“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

秦以十月为岁首,王离军后九月围巨鹿,怎么下个月又出现在黄河以南呢?这可能是王离军的主力前往了巨鹿,而留在楚地负责监视楚地的余部被刘邦击败,按照史记的写作习惯,当搞不清一支部队的将领名字时,往往也会用他的统帅名字来代替。

章邯军应当是和王离军在秦二世二年后九月(公元208年12月)先后进入了河北,章邯军先围攻邯郸,“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8]。一个月后,“破邯郸”。

章邯军攻下邯郸后,由于该地有着深厚的反秦群众基础,为了防止被敌人再次占据利用,章邯拆毁了邯郸城墙,并将居民全部迁到河内[8],这一举动,目的在于彻底消除在大本营棘原和巨鹿之间的一个潜在隐患,同时把夺取的城内粮食运至棘原。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估算,邯郸在西汉鼎盛时期的人口有40万,秦汉之际也应当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章邯可能是扫荡了邯郸和周边地区,将数量非常可观粮食全部运到了大本营棘原,由于没有了粮食,当地居民也只能迁往他乡。

而后,章邯赶到巨鹿前去支援围城的王离军,“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8]。“钜鹿南棘原”这句话困扰了史学界两千多年,因为在巨鹿南找不到一个叫棘原的合适地方,在这里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如果“钜鹿南棘原”是指的一个地方的话,以司马迁惜字如金的写作风格,似无必要如此重复描述。

所以这句话中间应该有一个顿号,就是“章邯军巨鹿南、棘原”,也就是章邯此时分兵巨鹿南和棘原两处,并在巨鹿南“筑甬道属河”,古时的河专指黄河,“属河”就是通到黄河的意思,而根据巨鹿之战后半段的战争情况,棘原的位置应当在今天的安阳市西边。

这样就连成了一条完整的运粮线路,从棘原大本营出发,经洹水,入黄河,再通过甬道,来到巨鹿南章邯大营,最后送至巨鹿城下的王离军。

巨鹿被围后,张耳的人脉关系开始发挥作用,反秦各路诸侯的援军纷至沓来,但面对数量庞大,战斗力强的秦军,谁也不敢向前,只是远远观望。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14:01 +0800 CST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15:48 +0800 CST  
2、项羽的行动

当章邯和王离围攻邯郸和巨鹿时,楚怀王命卿子冠军宋义统领项羽等前去救援,应该说在救援赵国这件事上,楚怀王是有顾虑的。“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2],如果失利,楚国将无以自保,但要不去,不仅失去道义,而且万一秦军战败,又会错过一个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所以“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2]。

宋义认为,“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2]。“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推翻秦王朝(搏牛),而不能与章邯的军队(虮虱)纠缠,这里的“博”与“破”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实际上楚国的这种想法,也是所有各路援军的想法,大家都持着观望的态度,所以楚军出发后,停留在了“安阳”四十六日[2],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现在也是争议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线索,在此期间,“(宋义)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2]。无盐位于现今东平县无盐村。

我们可以推断,身为大军统帅,宋义不可能离开军营驻地时间太长和距离太远,否则将失去保护和对军队的控制,也许去一天,回来一天。有心情饮酒高会,显然也没有急着赶路,按照古时的交通条件,这一天行程估计在20公里左右。

另外有一个线索就是,项羽在杀宋义后,派人追杀宋义之子,而这时宋义之子刚“及之齐”,也就是说才刚到到齐国边境,如果到了齐国境内,也就杀不了。所以如若按照一般史学界认为在山东菏泽曹县附近,离无盐直线距离150公里,宋义一来一回,其子宋襄早到了临淄了,所以此“安阳”不会离无盐很远。

再从安阳名字解读,山南水北为阳,所以这一地方可能是在汶水以北,梁山以南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东平湖区内。东平湖发育在黄河扇形平原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的接合地带。它是古代大野泽-梁山泊演变后的残迹。春秋至宋初,今新、老湖区均有城邑,或为郡治,或为县城。

另外我们再在出发地彭城(今天的徐州),和目的地巨鹿(今天的河北平乡镇)之间画一条直线,我们会发现无盐正好是中点附近,所以,可以看出,宋义带大军正好走了一半的路,停在这里,就不走了。

这个地点在古时为陆地,西为大野泽,东为梁山,汶水和济水在此交汇,宋义在此屯驻,进退皆宜,兼顾巨鹿与彭城,并可东联齐国,可以看出,宋义确实很有想法。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16:36 +0800 CST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17:23 +0800 CST  
但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在《史记•黥布列传》里记载,“及项籍杀宋义於河上,怀王因立籍为上将军,诸将皆属项籍。”在东汉末年荀悦编写的《汉纪》中记载,“十有一月。楚师至于河上。项羽谓宋义曰。疾引兵渡河。我击其外。”显然荀悦也是认可“河上”的说法的。

“河上”,就是黄河边,我们刚才定位的“安阳”,离最近的古黄河(在今天山东冠县旁边)直线距离有将近100公里,所以这里还是有很大疑问的,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史料情况,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司马迁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可见在西汉时,巨鹿之战的细节,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到了东汉班固写《汉书》,荀悦写《汉纪》时,基本照抄了《史记》的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司马迁是熟悉巨鹿之战情况的,并且《史记》所载内容是得到随后东汉史学家认可的。

就是说,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说的宋义驻留“安阳”,在《黥布列传》里又说“杀宋义於河上”,而《汉书》都未做改动,说明当时的人是理解其中的意思的,对此并无异议。

这种现象,能解释的通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楚怀王部署宋义出征救赵时,曾明令“诸别将皆属宋义”,就是说,除了西征的刘邦军以外,所有北征救赵的部队,都归宋义统领。

而宋义自己统领大部队,带着项羽驻留在与巨鹿、徐州、临淄近乎等距离的“安阳”,待机而动,而“别将”黥布、蒲将军统领的两万精锐楚军,作为先锋,已进抵巨鹿战场外围,驻扎于黄河岸边,与巨鹿隔黄河相望,等待宋义的命令。

所以《黥布列传》里说“杀宋义於河上”,意思是,(羽)杀宋义于(黥布驻)河上(时),这种情况是当时人们都很清楚的,所以,后来的班固与荀悦都对此都未做特别解释。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18:30 +0800 CST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19:24 +0800 CST  
与秦国有着新仇旧恨,急于复仇的项羽,果断斩杀宋义,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2]。项羽“疾引兵”来到黄河岸边后,与黥布和蒲将军会合,这时距离巨鹿被围已有两个月了[9],项羽“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2],进行试探性进攻。

随后,“战少利”[2],这应该是指“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2],搞的“王离军乏食”[2],可见这两万人并没有直扑巨鹿城下找王离决战,而是前去袭扰章邯的运粮甬道。

而后,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2]。项羽所渡的河,史学界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黄河,有人认为是漳河,这种分歧的实质是,古黄河在滑县宿胥口分为东西两叉,而西边的黄河支叉在秦汉之际时是否断流的问题。

谭其骧先生在《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一文中认为,战国时齐、赵、魏沿河筑堤,从而致西股河道断流[10],此说值得商榷,因为这等于是说在战国时就能够人工堵黄河缺口了,这显然不太可能,而从《史记》记载的巨鹿之战过程来看,西边黄河当时应是存在的。

具体的渡河地点,一般认为是平原津[11],但这要绕道巨鹿东边,比走直线多花两、三天的时间,项羽军急于赶时间,应当是通过大野泽,在现在冠县附近先过东股黄河,然后在巨鹿东边的今天邱县古城营乡再次渡过黄河,投入巨鹿战场。

邱县古城营早在夏朝就有集市,为县内第一集市。辖区内有“许由故里”、“清官程骏”、“邢伦墓”、“庄户顶文化”、“破釜沉舟”、“两汉周侯国古城遗址”等历史人物和遗迹。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20:44 +0800 CST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21:30 +0800 CST  
3、巨鹿大战

章邯从巨鹿南到黄河边修筑10公里的送粮甬道,并沿线布兵保护,与王离军互成犄角之势,但章邯军应该只是一部在这里负责运粮,另一部仍在棘原,否则后勤补给将是很大的负担,这样兵力相对薄弱的甬道就成了秦军的阿喀琉斯之踵。

项羽的战术就是,先派先头部队袭扰一段时间甬道,造成王离军军粮短缺,消弱王离军的战斗力,然后再率主力过河。由于楚军的袭扰,有大批粮食滞留在甬道中没能运走,为了夺取粮食,项羽使用了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的战术,有效的激发了楚军的战斗意志。

从“陈余复请兵”[2]来看,抵达巨鹿战场的各诸侯军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甚至是有协作计划的,这个我们后面还要详说。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2],从兵力的人数和诸侯军之间有沟通来看,应当是“(项羽)至,则(诸侯军)围王离,(楚军)与秦军遇”,也就是说诸侯军负责“围观”已“乏食”的王离军,使其陷入巨鹿城内外夹击的态势,不敢轻易支援章邯,从而保护了项羽的侧翼,而由项羽率领的楚军负责消灭把守甬道的章邯军。

楚军“九战,绝其甬道”[8],这里的九战,可能是连续攻破了章邯沿甬道布设的九座营垒,由于章邯军少,又与王离军被分割,打不过“以一当十”[8]的楚军,所以失利后,就带着残兵撤回大本营棘原了。

“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2],从项羽渡河,到虏王离,用时一个月。项羽也由此一战成名,成为了各路诸侯的事实领袖。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22:16 +0800 CST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22:57 +0800 CST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23:40 +0800 CST  
4、再战棘原

秦二世三年端月(公元前207年4月),巨鹿会战结束,二月,项羽追击章邯至棘原,面对项羽军的逼人气势,章邯不断后撤,收缩防线[9],而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2]。面对章邯无懈可击的坚固防线,让项羽一时难以下手。

但在相持阶段,双方内部都发生了变化。由于章邯夷平了邯郸,迁走了居民,运走了粮食,使项羽军在漳水两岸,没有补给,发生了粮食危机[2]。而章邯军战事不利,屡屡退却,也引起了秦二世的不满,二世派人责让章邯[2],章邯恐慌,派司马欣回咸阳面见秦二世,但遭遇丞相赵高的阻挠与迫害,章邯已经失去了秦朝廷的政治支持。

对于项羽军缺粮的情况,章邯应当是能够估计到的,现在章邯的选择就是打持久战,待项羽支撑不下去时,再发动反击,现在只能坚守不出,章邯派人回咸阳,可能就是解释自己的战略,并希望能得到新的援军。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开始秘密谈判[2],章邯可能想与项羽达成某种约定,比如互不为敌,实现武装割据,这种条件项羽显然不能答应,二十万秦军必须被彻底解除武装,在双方约谈还在进行的时候,项羽决定用军事手段来迫使章邯答应自己的条件。

面对秦军的坚固防线,项羽又一次出动了蒲将军统领的精锐陷阵之师,驻守漳河北岸的这支部队从三户津日夜过河,进入漳南,利用地形掩护,绕过山脚隐蔽接敌,秦军的注意力主要在当面的漳南项羽军,而对于侧翼突然杀出的蒲将军毫无防备,楚军一举攻破了秦军的坚固防线[2],这个突破地点应当是山脚下秦军防线的薄弱处。

而后,项羽趁势率领全军,从此缺口,又一举攻破了秦军沿洹水布设的第二道防线[2],史记中的“汙水”应当是从北面山坡上流下汇入“洹水”的一条冲沟或支流。这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此时,战场的态势是,秦军与诸侯联军隔洹水相持,诸侯联军占据洹水北岸,秦军据守南岸。

面对项羽军的凌厉攻势和赵高的政治迫害,章邯彻底绝望,在殷墟上与项羽会盟,项羽代表楚怀王履约封章邯为雍王,但二十万秦军则全部被解除武装[2]。棘原之战从秦二世三年二月至七月(公元前207年5月至10月),共历时5个月[9]。

这个会盟地点在今天洹水南岸,安阳市西北殷墟附近的柴库村一带[12],由一般军事常识可知,两个互不信任的敌对双方,要在阵前谈判,选择的地点必定是在双方战线之间。而会盟地点正好位于项羽的突破口,和章邯据守的防线之间,完全符合军事常识。

至此,我们可以推测,章邯大本营棘原的具体位置就在安阳西的水冶镇,这里南北西三面为太行余脉,形似口袋,水冶镇正位于口袋底部,而安阳城恰好是口袋的口部,虽为口袋,但却非绝地,从水冶镇向西有一条大道穿过险峻的太行山脉,直通林州,再由此向南,即可进入章邯的大后方河内郡。

章邯据守于此,可经洹水入黄河,直抵巨鹿前线,又可防止叛军由广阳道南下,如若不利,还可经太行险道退往河内郡,撤回关中,此地地形险要,北面为漳水和洹水的分水岭,漳水和洹水沿山脚从西向东夹山而出,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以安阳城为核心,可轻易的构筑起坚固的防线,就是凭借这样一个可进可退的战略要地,章邯与项羽统领的诸侯联军相持达5个月之久。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24:25 +0800 CST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26:36 +0800 CST  
但就在两军对峙期间,赵国将领司马卬和申阳已先行南下攻克了河内和河南[2],章邯已经无法再退回关中咸阳,联军对章邯形成了战略包围,二十万秦军已无路可走,项羽的军事才能确实盖世无双,而司马卬和申阳,更因此功,在灭秦后,被封为王[2]。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27:58 +0800 CST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29:39 +0800 CST  
总结整个战役过程,可见,项羽率领的楚军战术得当,战斗意志坚决,选择的突破点正确,先用小胜破除了秦军强大的神话,从而鼓舞激发了联军的士气,彻底打破了战场的僵局,项羽堪称战术大师,而诸侯联军彼此间沟通协调顺畅,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配合,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反观章邯和王离率领的两支秦军,面对战场形势的变化,反应迟钝,缺乏配合,当面对楚军对甬道的袭扰时,章邯没能及时集中兵力进行反击,反而困守甬道,坐以待毙。

当项羽率领联军发动总攻时,王离应当马上解除对巨鹿的围困,收缩兵力和章邯合兵,但两支部队的战场部署却始终没有丝毫应变,这可能是秦军的指挥体系出了问题,两支部队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

并且当章邯脱离巨鹿战场后,更应当果断放弃棘原大本营,带领全部主力北上,去全力解救被围困在巨鹿城下的王离军,要知道王离军在巨鹿城下又支撑了一个多月,才最后被诸侯联军彻底消灭,但章邯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也许是受到了项羽的阻击,也许是对王离不满,也许是只求自保,这也许已经成了历史之谜了。。。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30:32 +0800 CST  
5、巨鹿之战的参战人数

巨鹿之战的参战人数,也是一个两千年来众说纷纭的问题,我们就结合史籍的零星记载,结合常识来进行一下推理。

先说巨鹿城内,李良在邯郸杀死武臣后,张耳陈余逃出城,“出收其兵,得数万人。”这应该是赵国除李良人马外,还听从张耳陈余的全部兵力了,虽然此时至巨鹿被围,期间有将近十个月时间,但总数估计应该在5万人左右,否则也不会弃邯郸,而守巨鹿,因为邯郸城规模大,如果兵力不够,是守不住的。

巨鹿城面积1.5平方公里,边长1.2公里,周长按5公里计算,每5米架设一架云梯,可以架设1000个,每个云梯配20个士兵,那么每次攻城人数在2万人左右,防守一方人数5万是可以形成优势兵力的。

反之对于攻方,由于作业面不够,纵然人数众多,也发挥不出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巨鹿在秦军重兵围攻下,能长久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秦军的人数,荀悦的《汉纪》有记载。“当王离与羽大战时。精兵四十万众。并章邯军故也。”荀悦写《汉纪》时可能意识到了史记在这方面的缺陷,所以在抄录史记的基础上,将各方军队的人数做了补记。

章邯在棘原投降后,被“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而章邯军在巨鹿城下是击溃战,人数损失并不多,所以章邯总兵力有20多万人,由于是兵分巨鹿南和棘原两地,所以在巨鹿城下可能有10万人。

那么王离军就是30万人,按照曹操对古代军队的解释,后勤军夫占军队人数的比重为二成到三成,30万人就需要5-9万后勤兵夫,所以作为后勤支援的章邯有10万人,也是符合实际的。

援军方面,“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两者合起来可能有5万人。

荀悦《汉纪》中记载,“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秦三将”可能指的是章邯、王离和涉间。

另有“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每“壁”按2万人算,如果人数少了,来参加这种级别的会战,也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打赢了实力太弱捞不到好处,打输了又会先被吃掉,所以总数当在20万人左右,并合陈余、项羽的10万人,城内5万人,联军总数在35万人上下,实际上与秦军人数相差不多。

而后,联军追击到棘原,以优势兵力与章邯20万人相持,等到大局已定,进入关中,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摆鸿门宴时,兵力已到40万人之众。

项羽率领5万楚军进攻章邯的10万人,《史记》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这里可能是暗喻《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名句,“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楚军以相当于五倍于敌的气势,去主动发起了进攻。
楼主 angledodoabc  发布于 2016-05-08 04:32:01 +0800 CST  

楼主:angledodoabc

字数:13041

发表时间:2016-05-08 09: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10:02:14 +0800 CST

评论数: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