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帝国——三国时代最被忽略的精彩

《三国》故事的说书人,以及贯串史事与民间传说而写成小说的罗贯中对蜀汉的偏袒实在是过了分。……痛贬曹操,那也罢了;连东吴人物也一并贬低……我甚至想过要写一部以东吴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陆逊、陆抗,次主角是孙策、孙权、顾雍以及美人大乔、小乔……陆逊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负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人物,我对他钦佩之极。
——《金庸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对话录》
我想写的是一个风云的时代,一群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与追求,我试图通过史料深入他们的内心,而不是断章取义、随意调侃与无原则地吹捧。《东吴》书中一干人物,包括孙权、陆逊、张昭在内都并不完美,然而他们的悲、喜、嗔、怒都很真实且极富个性,这正是我心目中的真三国。
——本书作者司马路
发个第一卷的目录先:
第一卷 兄与弟
第一节 小霸王之遇袭
1.谁是大贵人?
2.孙小二的烦恼
3.上缭的宝藏
4.狐狸与美人
5.两虎相斗之局
6.不要在翅膀尚未长硬的时候起飞
7.谁是猎人?谁为猎物?
第二节 接班人之危机
8.谁做接班人?
9.孙伯符的抉择
10.卿能保江东!
11.张昭的担当
12.周郎来了
13.英雄的柔软处
第三节 孙仲谋之初啼
14.在曹操和孙权之间做个选择
15.怎奈何人心思乱
16.鲁肃的天下蓝图
17.故人自北方而来
18.猎取江东人杰
19.十二岁族长
第四节 碧眼儿之复仇
20.你我皆孤儿
21.大佬与小将
22.要战胜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
23.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24.孙翊的鼾声
25.我不是你的新娘
26.山越是个问题
27.凌统与甘宁
28.大仇终于得报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7 10:02:00 +0800 CST  
序言
说起三国枭雄,我们常想起曹操、刘备,正如舞台上的脸谱,一个白脸一个红脸,性格分明,形象清晰,令人印象深刻。至于孙权,他的形象是含糊不清的,在京剧脸谱中,孙权是一张水白抹脸,勾本眉、细眼窝,眼窝下有一道绿,对应“碧眼紫髯”之义,而白脸则代表他的心机。
然而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历史的年表上却是何等的叱诧风云?他的人生,又是何等的跌宕起伏?
十一岁那年,英雄父亲孙坚在荆州的岘山之中中箭身死……
十九岁那年,号称“小霸王”的兄长孙策在一次狩猎中遇刺身亡……
二十七岁那年,大汉丞相曹操席卷荆州,水陆并进,下书江东……
四十岁那年,刘备为关羽报仇,举国而来……
五十岁左右,他的目光投向了台湾,当时那个岛屿的名字叫夷洲……
六十岁以后,他为继承者的问题所困扰……
对于孙权这个兄弟,孙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对于孙权这个老板,周瑜说:“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鲁肃说:“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陆逊说:“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对于孙权这个竞争对手,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备说:“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对于孙权这个历史人物,辛弃疾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位孙仲谋,究竟是何等人物?
说起智谋韬略,我们常想起孔明、周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罗贯中写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其实在人们的心中,诸葛亮几乎就是传说中的“神仙”,他能掐会算,能呼风唤雨,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道德完美的典范。至于周瑜,苏东坡一词“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令人翕然向往他的风采,一句歌谣“曲有误,周郎顾。”更给人以“时尚达人、文艺明星”的突出印象,试想周瑜这样的帅哥,假如生在当世,又会迷倒多少师奶和少女。
然而周瑜之后,东吴陷入后继乏人的窘境,鲁肃、吕蒙,都难称一流。如果说赤壁一战中的周瑜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挽救了江东的危亡。那么,谁奠定了东吴的霸业,谁又令刘备“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陆逊,一个白面书生,一个家族破碎、流离江东的孤儿,是因为什么,成为支撑东吴霸业的中流砥柱?
说起君臣,我们常想起刘备与孔明、孙策与周瑜,杜甫一首《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虽不是英雄,读了也忍不住泪落满襟。
很少有人说起孙权与陆逊,也很少有人知道,这对君臣之间曾经的肝胆相照与猜忌怨恨。鼎立时代,孙权每次给诸葛亮写信,都会派人把信送到镇守武昌的陆逊那里,让他检阅书信内容,如有不妥,即行改正。孙权还送给陆逊一枚印章,让他代表自己行印。石亭之战,孙权亲临战场,把代表君王诛杀权力的黄钺授予陆逊使用,并“亲执马鞭以见之”,可见他对陆逊的器重。陆逊大破曹休之后,班师回镇荆州。孙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可谓荣宠之极。
然而若干年之后,两人之间的信任却已经荡然无存,孙权甚至多次派中使特地从建业千里迢迢赶路到荆州责骂陆逊,陆逊的几个外甥,都被孙权流放。太傅吾粲甚至因为与陆逊通信商量国事,送了性命。于是在夷陵之战后二十三年,东吴丞相陆逊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
如果说诸葛亮的死让曹魏松了口气,那么陆逊的死,令曹魏完全可以歌舞升平。蜀汉、东吴、曹魏陆续走上一条糜烂的死亡之路,整部《三国志》的后半部只听见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冷笑。
孙权与陆逊,两个乱世英杰的传奇,三国时代最被忽略的精彩!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7 10:05:52 +0800 CST  
《东吴帝国》连载之一
建安十三年,孙权二十七岁,圣人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以孔圣人的标准来看,孙权尚未而立,还处在心智不成熟、需在社会实践的大风大浪中多多历练的年纪。
然而,本朝礼俗: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孙权二十七岁,已经成年。更重要的是:二十七岁的孔子还在为自己的前途奔波,而二十七岁的孙权已经成为江东六郡之主,无需等待三十岁的到来,孙权已经事业有成,尽管这事业并不完全是他的努力所得,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他有一个好父亲加上一个好哥哥。
孙权的运气实在很好,曹操有一个好父亲曹嵩,在曹操最初的仕途经历中,若非父亲的庇护,曹操其实很难从险恶的官场脱身,譬如说他曾经处死皇帝最宠爱的宦官蹇硕的叔父,又冒失地上书为企图诛杀宦官而被杀的前太傅陈蕃等喊冤,如果不是老爹多方掩护,曹操说不定早就死在了帝都洛阳的牢狱中。
三分天下的枭雄之中,刘备几乎是一无所有,他的父亲据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可是在大汉帝国的边城涿郡,连个一官半职都混不上。刘备甚至都记不清楚他长得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早便去世了。而孙权不但有一个好父亲孙坚,还有一个好哥哥孙策,为他打下江东六郡的大好河山,然后拱手送到他的怀里。这样的好事摊到谁的头上,都足以令人羡慕到极致。
然而好事一古脑儿都砸到你的头上,有时也会成为一桩莫大的烦恼。父兄高大的身影遮蔽之下,孙权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这绝非孙权在自寻烦恼,乱世之中,唯强者马首是瞻。依靠父兄力量得到江东的孙权,难免遭到群雄的怀疑与小觑,这种怀疑与小觑,甚至潜伏在江东的内部,或许就在孙权的身边。
曹操的书信便是一个证明,他在信中说道:“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曹操带兵打仗在行,写文章也是把好手。这书信写得甚妙,刘琮是刘表的儿子,也是个凭借老父亲的家底上位的公子哥,在曹操看来,刘琮与孙权是一类人,如今他率领大军南下,刘琮已经束手投降,孙权也该如此!所以曹操把这一仗比作打猎,从容随意、不费吹灰之力。
孙权把书信给张昭和其他部属们翻看,张昭们都说该降。孙权不语,他知道张昭们嘴上不说,心里却在想什么。
“若是破虏将军(孙坚)或是讨逆将军(孙策)在,江东或许可以与曹操一决胜负,但是眼下这一位,还是投降比较切合实际!”
孙权不想责怪张昭,人们似乎都这么认为,甚至孙权自己有时也会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这块料。毕竟他只有二十七岁,接管江东也不过只有八个年头而已!回想起往事,孙仲谋不觉有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
十年前……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7 10:23:07 +0800 CST  
《东吴帝国》连载之二

父亲健在时,我以为他是不倒的英雄,结果他倒下了;于是兄长成了英雄,结果他也倒下了。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自己不做英雄,我只是一个叫孙权的普通人,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
——孙仲谋的独白
谁是大贵人?
赤壁之战十年前,即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本书的主人公孙权虚岁十七,他是大汉帝国吴郡富春县人氏,搁在当代,该在浙江的某所高中念高二,不久即将为高考而倍受应试教育的煎熬。然而他却生活在汉末乱世——一个让后人很纠结的时代——不知是该庆幸还是不幸,他就是这乱世的一份子。
这些年,他的兄长孙策已经完全平定江东,孙权沾了哥哥的光,先是被推荐做了“孝廉”,接着在十五岁那年当上了阳羡县的县长。要知道,曹操直到二十岁,才“举孝廉”,当上了洛阳县的北部尉,负责洛阳北区的治安。而未来成为孙权妹夫的刘备,在十五岁那年完全依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外出求学”,和公孙瓒一起做了海内大儒卢植的学生。很久以后,才凭借军功做上了安喜县的公安局长(县尉),那时,他已经奔三了。
建安三年,阳羡县长孙权接到了哥哥孙策的命令,让他到吴郡的大本营相会。孙权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十万火急赶到吴郡,才知道哥哥叫他来,是让他见一个叫做刘琬的北方人。
刘琬的官方身份,乃是帝国朝廷的钦差;但是他又是孙策之父孙坚的老同事、老朋友。所以私底下,刘琬是以故人的身份,前来看望有出息的孙家侄儿。
刘琬并不是江东迎来的第一个钦差。去年,也就是建安二年,江东迎来了第一位钦差:议郎王浦,他带来了大汉天子的圣旨,册命孙策为骑都尉,并且继承父亲孙坚的爵位:乌程侯。
“这是天子对你的嘉勉,亦是司空大人的一番美意。”
王浦所说的司空就是曹操,建安元年秋天,他费尽周折,把落难的天子迎接到了许县。当时的天下群雄,正忙着抢地盘,几乎没有关注这件事。直到曹操为自己册封了大将军的头衔,地位甚至超过了袁绍。这位袁大名士一直以大哥自居、把曹操当小弟看待,如今却要屈居小弟之下,他不由得雷霆大怒:
“曹阿瞒从前落魄的时候,好几次差点丧命,都是我出手相救。如今他得势了,居然假借天子的名义对我发号施令?”
这话辗转传到曹操耳朵里,曹小弟明白:袁大哥很不爽,而以当下的实力而言,十个曹操也不是袁绍的对手。曹操害怕了,他向袁绍服软,让出了大将军的位置,自己只做“司空行车骑将军”。
看上去袁绍胜利了,可是朝廷的实权还在曹操手里。当上了大将军的袁绍不可能离开河北根据地来河南的许县上班,所以在许县的朝廷里,毕竟还是曹操说了算。可见袁绍的胜利是虚幻的,曹操的胜利却是实实在在的。
和专心河北的袁绍相比,曹操的视野是广阔的,他的主战场在中原,却没有忽略江东。议郎王浦的到来,显然是他的意思,嘉奖孙策,目的在于拉拢这位江湖新人,让他为自己所用。
然而孙策却有些不满足,他觉得骑都尉的职务有点低,想要一个将军的头衔抬高自己的身价。
“伯符的虚荣心是否太强了?”
周瑜笑,诸将之中,唯有他最能领会孙策的心思。他知道,孙策这么做,可不仅仅是虚荣心作怪,问题的要害在于:孙策本身年龄太小、资历又浅,如果官位很卑微,统御江东便会很困难。一个将军的头衔,虽然不会为孙策增加一兵一卒,却足以提升孙策在军中和民间的威望,巩固他和部下的上下级关系。
王浦是个滑头的官僚,对自己的处境很拎得清。他立刻改口:“其实圣意尚未宣读完毕,天子还有一道口谕。”结果,在骑都尉、乌程侯之外,孙策又多了一个代理明汉将军的头衔。
王浦刚回去一年不到,刘琬便又来了。朝廷的钦差来得如此殷勤,孙策不免心中嘀咕:难道是胁迫王浦索讨将军称号一事败露,朝廷兴师问罪来了?
正是怀着如是忐忑不安的心情,孙策迎接了钦差入城,在明汉将军府中拜受圣旨。因为预测圣意会对自己不利,孙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
“如果圣意不合,唯有如此如此!”
孙策所说的如此如此,便是杀害钦差,封锁消息,最后推托说是水土不服而病死。以目前的天下之乱,想来末了也会不了了之。一旦朝廷问罪,便只好举兵抵抗。
孙策多虑了。刘琬见孙策的第一句话,便是:“吾乃汝父之故人!”这是套近乎的意思。等到宣读圣旨,孙策就更高兴了。原来朝廷不但没有怪罪的意思,更正式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册封为吴侯。
当年孙坚的官位,最高也不过是破虏将军,前头还有个“行”字,意为代理,而且并非出自朝廷,而是袁术的表荐。如今孙策的讨逆将军之位却是朝廷的正式任命。为人子者,最大的孝顺便是光大门楣,孙策如此荣耀,想必父亲孙坚的英灵,亦得以宽慰。
孙策登时心情舒畅,摆下宴席,殷勤招待刘大钦差。
在宴席之上,刘琬饶有兴致地提出要见见孙家的兄弟们,以尽故人之意。他又吹嘘说自己颇通相面之术,不若顺便看看孙家弟兄的面相如何?
孙策欣然同意。老父孙坚有四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老二孙权在外做官,两个弟弟都还小,所以留在大本营。其中老三孙翊虽然年幼,可是聪明伶俐,个性又勇猛刚烈,酷似父亲孙坚和大哥孙策,所以最受孙策欢心。
当孙权抵达之后,孙策便让兄弟三人拜见刘琬,一一面晤。说了一些客套话之后,孙策让三个弟弟全部退下,迫不及待地问刘琬结局。
“可喜可贺,三昆仲都是一时的英才,可谓人中龙凤、才秀明达之相,只是……”
刘琬说到这里,忽然沉吟不语,面有难色。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7 10:40:13 +0800 CST  
感谢大家的捧场。
答复这位兄弟的问题:
作者:刚果花园 回复日期:2010-10-27 12:40:43

从历史记载来看,张昭可不像孙、鲁以及楼主臆测的那样。张昭之所以选择投降,并非是保存自己的地位。因为其受吴国太临终嘱托,需要保全的是孙氏一族,而非其中的某一个人。三国志记载其被孙权堆土封门、放火烧门都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气节方面不会有问题。
-----------------
恐怕兄台是误解了,司马路从未指责过张昭主降一事,只不过司马的写作中,务求展现出当时各种视角下不同立场者对历史事件的观感,这种观感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变化的,就拿孙权对张昭的认识、态度而言,不同时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实张昭这个人物,在这本书中是有很大看头的,请刚果花园兄细细看来,就会品味出孙权与张昭之间那种君臣、师生、友敌乃至近似父子的复杂情怀,绝非一个“主降派”的论调可以褒贬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7 14:13:40 +0800 CST  
《东吴帝国》连载之三
刘琬说到这里,忽然沉吟不语,面有难色。孙策是个急脾气,接连催促。
“请将军屏去旁人。”
孙策恍然大悟,下令所有闲杂人等退下,整个厅室里唯有孙策与刘琬二人而已。
“圣使看看我这三弟的面相如何?”
孙策一开口便问老三,可见对孙翊的关切。可是令刘琬为难的,偏偏就是老三。
“叔弼英气逼人、果断干练,只是英气外露、个性急躁,恐怕寿数难永。”
孙策很不高兴。其实他根本不相信什么相面之术,之所以让刘琬为弟弟相面,不过是一时高兴,玩玩而已。想不到刘琬这厮故弄玄虚也就罢了,居然还说出这么不中听的恶毒话来。孙策强行按住心头不快,问刘琬:
“难道我的三个兄弟都是短命鬼不成?”
“那倒也不是。”刘琬似乎并非觉察到孙策的怒意,他依旧沉浸在对孙家兄弟面相 的回忆解读之中。
“有一位的面相倒是福相……”
孙策想莫非是小弟孙匡,看来刘大钦差是在给自己找台阶、想辙说好话了。所谓相术,无非察颜观色、巧言逢源而已。想到这里,孙策鄙夷地一笑。
刘琬在心中叹息:人总是妄下论断,然而世事无常,谁又能说得清。所谓相面之术,也不过是一种揣摩臆断而已。就拿方才的老三来说,他的面相其实和老大孙策颇有相合之处,显露出刚强斗狠、果毅勇猛的气质,大体上可以归于阳刚过盛之列,可是也正因为此,恐怕不能长寿。
当然这种话是不中听的,刘琬不是傻子。其实他倒是希望孙家的小子当中会有一个稳妥一点的面相,无需大富大贵,只要能延续孙氏的命脉,这便是乱世之福、孙坚之福!
怀着这样的心思,刘琬把目光投向了另两位。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三兄弟之中,居然隐藏着万人亦难觅其一的惊人之相。
先说他的身材,乃是所谓“长上短下”,也就是说他的上半身要比下半身长得多,汉人的习俗是主人席地而坐,而仆人站立在一边侍候。上半身较长的人席地而坐之时,当然会比一般人高出一头,这便是所谓的“长上短下,高人一等。”这在相术而言,是大贵之相 。
再看他这五官,实在叫人惊异。国字脸、方下巴,给人以坚毅、刚强的深刻印象;而略显碧色的眼珠子更令人称奇,炯炯有神的目光,好似眼中有火,十六七的年纪,已经有少许须髯,而这须髯又微微发散出紫色的光泽。
刘琬倒吸一口冷气,“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这绝非普通人的相貌,方颐则骨骼坚强,紫髯则血气旺盛,这些都是长寿的迹象;“目有精光”,符合“眼中有神者贵”的道理,“长上短下”更说明此人将来不会甘心做下属。人世之间,有大富大贵而短命者,有长寿而贫困终身者,既富贵且长寿,这可真是难得的福相。
这是谁呢?
刘琬从容地告诉孙策,他的三个兄弟之中,唯有此人“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
孙策微笑着问刘琬:“此何人也?”
刘琬淡定地吐出一句话:此人便是将军您的中弟孝廉。
孙策一惊,是他?
玩了半天,这实在是个大大的意外收获。一时之间,孙策以为这是一个恶作剧,诚然如此,那么这个恶作剧太成功了,他孙伯符确实被雷到了。可是他仔细看刘琬的表情,发现这绝不是什么恶作剧。
他不是在开玩笑?如此说来,在我的兄弟之中,仲谋居然是最可依靠之人么!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7 14:16:45 +0800 CST  
东吴帝国连载之四
那时,后世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还未诞生,唯有一座叫做钱唐的小城,就连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当时也还是一个鲜有人知的湖泊,名曰钱唐湖。
西子已经是遥远的传说。不过二十年前,钱唐却又出现了一个美人,她姓吴,本是吴县人,随父母迁居钱唐,因为父母早逝,只能与弟弟吴景相依为命。虽然如此,她的美名却很快传遍小小的钱唐城。如此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才貌双全的花样女子,自然有很多名门子弟闻香追逐,争相登门求亲。
在诸多求亲者中,便有富春人孙坚的身影。媒人说这是个不一般的小伙子,出生之前,孙家的祖坟里出现了光怪陆离的异象,有一股五色云气,袅袅升起,一直上升到天空,蔓延数里远近。富春方圆百里的人都去观望,有见识的父老们都说:
“这事可不一般,孙家大概要出大人物了。”
媒人又说,孙坚十七岁那年,跟着父亲一起坐船来钱唐,半路上遇到了海盗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脏。一般人见了此情此景,都吓得浑身哆嗦、止步不前,孙坚却不慌不忙,看了情形,告诉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
父亲急了,这傻孩子,官府都管不了,你瞎胡闹什么?孙坚不管老爹,提刀大步跳下船只,这就上了岸。
他一边走,一边东西挥舞手臂,好似有千军万马,正在包抄围捕似的。
海盗们远远看见,大吃一惊,他们想一般的小青年绝不敢来招惹海盗,莫非真的是官军到了,已经把这里包围了。当下盗贼们惊慌失措,扔掉财货,四散奔逃。有个倒霉蛋慢了一步,被孙坚一刀给劈成了两半。
这件事后来上报官府,孙坚被官府特别提拔做了代理县尉,负责一县的治安(相当于今日的公安局长)。
媒人说这样的一件事大概是想说明孙坚的与众不同,这样好的小伙子,哪里去找?可是吴氏的亲戚们却从中听出了孙坚的缺点,虽然有点胆识,可是太欠稳重,脾气急而暴躁,作为将军固然不错,嫁人可不能嫁这样的!于是,吴家打算以孙坚轻狡不可依托这个理由拒绝这门婚事,但是话未出口,好事者已经把这消息捅给了孙坚,孙坚感觉很受伤:
“你们都以为我配不上她么?”
很快流言传开了,说孙坚恼羞成怒,要对吴家下毒手。有好心的人告诫吴家:“快跑吧,孙坚那小子可不好惹!”
一家人惊慌失措,倒是吴小姐从容自若,她对亲戚们说:“何必为了我连累一家人呢?人各有天命,假如遇人不淑,也是我的命运不好罢了。”
其实流言毕竟只是流言,孙坚虽然性子很急,且为情所困,但也不至于作出王老虎抢亲的勾当。吴小姐嫁给孙坚之后,夫妻情感极为融洽,孙坚极听夫人的话,即便有时心理不顺,忍不住发急怒喝咆哮,夫人出来,慢条斯里说几句话,就那么温柔细语,便将一头咆哮猛狮降服下来。
孙权常想:父亲一生自傲,旁人的话,很难入耳,就是同僚、上司,也常拿他没有办法,可以说是刚愎自用,可是为什么父亲就那么听母亲的话呢?后来读书,在《道德经》里读到一句:“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孙权顿时有大彻大悟的感觉,原来当年母亲与父亲,正是以静胜躁!
吴氏为孙坚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孙权是老二。父亲常说:“几个孩子当中,老大最像我,老三也有点像。就连丫头的脾气也遂我。只有老二像他妈!”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孙权常得母亲的偏爱,一般人常溺爱小儿子,譬如刘表的夫人蔡氏就偏爱刘琮,搞得哥哥刘琦很不安。可是吴氏却喜爱老二孙权超过喜爱幺儿孙匡。
可是在父亲和兄长那里,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孙坚是个美男子,孙策长得像父亲,也是个帅哥,孙翊也不差,然而孙权却生得有些怪怪的,大家都叫他“碧眼儿”,那意思跟怪物差不多。
样貌倒在其次,关键是性格。父亲的急性子且强势,几乎都被大哥孙策继承,而老三孙翊,也颇有将门虎子的风采。可是孙家的二小子——孙权呢?大概是父兄太强势的缘故,他的性格有点内向,不大爱说话。也难怪,父兄说话的时候,他也的确只有说:“是”的机会。
这样以来,父亲也不甚看重他,因为孙权上面有个和孙坚一样强干的哥哥,父亲也不担心后继无人。
“长子如山,伯符,老爹出征的时候,你便是家中的山,像老二那样的,以后就要依靠你了。”
这话也入了孙权的耳,虽然不太明白究竟是什么意思,但也知道父亲总归对自己不是很满意,心里有点闷闷的。这样一来,他就更加沉默了。
沉默的孙权也不光是沉默,他喜欢读书。经史子集,他最爱读史,太史公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他读得烂熟,尤其是项、刘角逐天下的故事,他津津乐道。
孙权也读兵书,《孙》、《吴》、《司马法》、《六韬》、《尉缭子》等等,他手不释卷。以至于兄弟们嘲笑他:“看那些竹简就能退敌么?”尤其是弟弟孙翊,老逗引他:“哥,来比试比试身手如何,刀枪剑戟随你挑一样,我赤手空拳。”
每逢那时,孙权便红了脸,弟弟孙翊年纪虽小,却有一副好身手,力大无穷,更兼身体灵活敏捷,孙权每每和他过招,譬如以木剑相刺,最后都以弟弟轻松获胜而告终。
这时,父亲孙坚便会踱步出来,摸摸孙翊的小脑袋,目光里满是赞赏。孙权则很惭愧地杵在原地,听父亲或是兄长的训斥。
“仲谋,莫要学赵括纸上谈兵!”
孙权读过《太史公书》,知道赵括是谁,他的内心更加惭愧,可是也很无奈。同样一把木剑,在自己手里,就是不如孙翊手里那么好使。
为什么呢?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8 10:52:03 +0800 CST  
答以上几位网友:
以司马所见,中国的历史通俗读物作者往往有一种弊病,姑且称为冰火病,举个例子,姚雪垠写李自成,简直把李吹捧成了红太阳一般的英明领袖,罗贯中写三国,则把诸葛亮写成了集美德与智慧于一身的半仙之体,熊召政写张居正,其实也是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改革家形象。
这是写人,再说说写朝代的,大家注意到没有,写秦朝的,一边倒地吹捧商鞅和秦始皇,写汉朝的则必捧刘邦和刘彻,至于写唐与写宋的对骂,写明朝的与写清朝的更是水火......
这种一边倒的写法,的确迎合了一部分粉丝的心理,然而真的有意思么?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8 13:12:38 +0800 CST  
回过头来说这本书的主人公的孙权,是否司马路写东吴就是要塑造一个高大雄伟英明睿智仁慈多情的孙权,特别是通过贬低刘备和曹操一众来抬高孙权,咱实话实说,没这意思!
那么司马路要怎样写呢?我以为,有《三国志》在,有《吴书》在,有历代史学大家的研究在那里,我不敢我写的孙权便是最真实的孙权,但有一点可以保证,所有关于孙权的叙述,无论是他的作为、行事还是心理描写乃至对白,都力争有所出、有所依据,至少是有一个历史的逻辑在其中,如此一来,庶几可以描绘出一个未必完美但是相对真实的孙仲谋来。
至少,如罗贯中将草船借箭的事迹硬拉在诸葛亮名下这样的笔法绝不会有。
不但写孙权如是,书中张昭、周瑜、吕蒙、陆逊一干人等,亦当如是。
当然,对于一些史料空白处以及史家争鸣未有定论处,司马路唯有将自己的见解呈现,请诸位指教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8 13:22:35 +0800 CST  
东吴帝国连载之五 数日后,钦差刘琬完成使命,回许都而去。孙权思量自己也该回自己的阳羡县,继续当他的县长。可是大哥孙策却不让他回去。
“仲谋,你今年多大了?”
大哥突然发问,正在发呆的孙权几乎没有反应,好半天才嘟囔着回答说他已经十七了。孙策大笑说,好啊,再过两三年,就该行冠礼了!不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知道大哥十七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吗?
孙权默默地思考,父亲孙坚在岘山阵亡那年,大哥孙策刚好十七(虚岁),听闻噩耗,他没有滴一滴眼泪。
“父亲说过,身为大将,马革裹尸,乃是人生幸事!”
所谓马革裹尸,出自本朝名将马伏波将军,他曾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孙坚生前,对这位南征北战的老将极为崇敬膜拜。
于是大哥孙策把母亲和弟妹们安顿在了舒城,委托他的好朋友周瑜好生照顾。他自己则选择了倔强地独行,他先是将父亲的灵柩从荆州运回,葬于曲阿(今江苏丹阳)。然后去投奔舅舅丹杨太守吴景,结果舅舅劝他们去投奔袁术。
舅舅的理由很充足,要为父亲报仇,就必须依靠强大的力量。当时在江淮之间,最强大的力量,非袁术莫属!舅舅让他们投奔袁术,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孙坚本身就与袁术关系密切,有事实上的部属关系。当年孙坚之所以攻打荆州的刘表,就是奉了袁术的命令。从道义上讲,孙坚为袁术作战而死,袁术就有义务抚恤他的遗孤。
于是孙策来到袁术帐下,他的少年英姿令袁术大为惊讶,以至于发出这样的惊叹:“假使袁术有个儿子能像孙郎这样,就是死了也甘心啊!” 话虽如此,袁术却对孙策甚为忌惮。他本来允诺任用孙策为九江太守,可是在攻下九江之后,却用丹阳人陈纪。庐江一役,又许愿说:“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可是城破之后,还是毁约用了他的老部下刘勋做太守。
从满怀希望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孙策终于对没谱的袁术挥手而去,他的目标是江东。江东隶属于扬州,当时的扬州刺史是太史慈的老乡刘繇,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他本该去寿春上班,可是寿春被袁术霸占了不让,刘繇只好去江东另立州政府。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本可以协助他,偏偏刘繇又不信任孙家,认为孙、袁两家关系亲密,搞不好会联手吞并自己。于是刘繇发兵攻打吴景、孙贲,两股势力在江东相持不下。
孙策对袁术说:“我的老家就在江东,孙家在家乡颇有恩义威望,如今两军相持,我愿意回江东协助舅舅讨伐刘繇。”他又说,“事成之后,我可以在江东招募三万子弟兵,协助主公您平定天下。”
这句话打动了袁术,虽然他明明知道孙策对自己不满,方才所言未必是真心话。可是袁术也不怕,他知道江东情势复杂、势力交错,区区一个孙郎小孩子,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于是袁术给了孙策一个折冲校尉的头衔,允许他带领父亲旧部和数百门客回归东土。这一放便是纵虎归山放龙入海,孙策沿途行进,一路上投奔他的人络绎不绝。等到抵达历阳(今安徽和县),队伍已经扩大到五、六千人。周瑜的叔叔周尚在丹阳当太守,派周瑜带兵迎接孙策,资助粮饷。
“大事成矣!”
孙策即刻渡江,以闪电战的速度突击,一时“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刘繇、薛礼、笮融,闻风而破。孙策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更得江东人心,百姓争着用牛、酒犒劳部队。归附者由四面八方云集风涌,不多时,孙策军团又增加两万多生力军,江东群雄如严白虎之流更是难挡其锋芒。
建安元年,孙策二十二岁,已经拿下吴郡的他引兵渡过浙江,直逼会稽。大破太守王朗,王朗先是投往闽地避难,后来看看无路可走,只能交出会稽太守的大印投降。
区区数年时间,大哥以微薄的力量,居然能扫荡群雄,一举平定江东。这在当时的乱世割据战中,实在是个奇迹。要知道袁绍扫平河北、曹操平定中原,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孙策的成功,太迅猛、太让人羡慕。难怪曹操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猘儿(小疯狗,喻指勇猛的少年)难与争锋也!”
大哥的威风,显然是弟弟们不能比拟的。但是大哥现在说这些话,显然不是为了在弟弟面前炫耀自己,大哥不是那样的人。孙权想:大哥莫非是想对我说什么?
孙权猜得不错,孙策的确有话要说。他告诉孙权,江东已经粗定,可是我们的视野,可不仅仅是江东而已。
大江的对岸,便是江淮,那本是袁术的地盘。可是袁术这家伙居然痴心妄想帝王梦,兴平二年的冬天,他听说天子在曹阳遭了大难,下落不明,便集结臣子,商议称帝。就在这淮南当起了草头天子、仲氏皇帝,过起了奢侈糜烂的帝王生活。
其实这乱世之中,取代大汉天子的想法,不是袁术一人所想。之前的董卓、之后的袁绍,都有这贼心。可是到末了都没敢实施,为什么呢?时机尚未成熟呗!结果袁术这冒失鬼成了挨打的出头鸟,曹操、刘备、吕布连番出击,打得他七零八落。甚至他一直 视为自己麾下小弟的孙策,也义正辞严地与他一刀两断。
据说众叛亲离的袁术走投无路,临亡之际口中乏味,让厨房给他准备一些蜂蜜甜甜嘴,厨房回答说:“哪里还有什么蜂蜜?只有麦屑三十斛。”袁术伤心至极,坐在棂床上叹息良久,大喊一声:“想不到袁术居然到了这个地步!”于是呕血斗馀而死。
袁术一死,江淮便成了俎上鱼肉、任人切割。孙策也想分一杯羹吃,而他的目标,就是袁术曾经许诺给他的庐江。
可是这与孙权有什么关系呢?孙权的职务只是后方小县阳羡的守吏而已,难道大哥打算带他上战场么?孙权一念及此,心跳猛然加速。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8 13:43:49 +0800 CST  
东吴帝国之六 上缭的宝藏
庐江曾是孙策的心痛之地,当年他曾奉孙策之命,围攻此城。而当时担任此郡太守之人正是孙坚的老友、江东名士陆康。
陆康是吴郡人,当年他的侄儿做宜春县令,遭到盗贼围攻,是孙坚出兵相救,击退了盗贼。因此两家结好,没想到了父亲死后,到了孙策这一代,居然成了战场上的敌人。
与陆康那一战,整整持续了两年,孙策才拿下庐江,如今旧地再战,难道还要再来两年。孙策自语:
“两年么,不?这一次只要两天!”

建安四年的春天,一名使者来到了庐江,他来自江东,秉承孙策的意愿,前来转达与庐江的友好之意。丰厚的礼物和一封用词谦卑的书信,更令太守刘勋心花怒放。
“刘公功名远播,卑职对刘公的仰慕一言难尽,如今彼此隔江相望,可谓友邻。守望相助,乃是题中之义。”
孙策接着说,上缭的军队经常侵袭江东,我兵微将寡,不能远征。所以请求刘公发兵征服上缭,若能应允,卑职感激不尽。
上缭在江西,是鄱阳湖东岸的一个险要之地。隶属于豫章郡,可是因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任扬州刺史、豫章太守都对他们无可奈何。上缭的家族势力事实上早已经成了一个与世隔绝护的独立王国。
正因为与世隔绝,上缭也越发神秘。有一种传言,说上缭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财富,粮米、金银以及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老实说,刘勋垂涎上缭的财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当初他也曾因为粮食不足问题而苦恼,所以派遣了堂弟刘偕做使者去上缭借粮。上缭的族长们倒是同意了,可是刘勋收到粮食后一看,不但数量不足,而且米的质量也很次,显然是敷衍了事。
于是刘勋对上缭很不满意,早就想对上缭下手,可是不敢动。为什么呢?他怕自己大军一出,周边势力乘机偷袭庐江。到时候上缭没有到手,老窝反被人抄了,可就大大地不妙!
如今孙策主动要求与刘勋结盟友好,刘勋自然求之不得。他立刻召集军事会议,决定对上缭用兵。
这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缺明白人。刘勋虽然利令智昏,可是他的部下还算头脑清醒,有一个叫刘晔的谋士反对出兵,他的理由是:“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是十天半个月可以拿下的。到时候大军僵持在外,后方空虚,孙策必然偷袭,后方兵少,很难守得住。届时将军您将陷入进屈于敌、退无所归的尴尬境地。”
其实这也是刘勋所担忧的,孙策这个盟友究竟靠不靠得住,他心里也没谱。
可是就在这一天得到了情报,孙策的大军已经向西挺进,攻打江夏的黄祖去了。当年孙坚讨伐荆州,在岘山中了敌军埋伏而遇害,黄祖正是主要策划者。看来,孙策这是为老父报仇去了。
刘勋得了这个情报,不由得抚掌而笑,真是天助我也。孙策既然与黄祖交上火,一时半会就停不了。就算他想停火,回兵偷袭庐江,黄祖也不会罢休。我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出兵了。
这年的十一月,刘勋怀着到上缭收稻子、捡元宝的丰收心态,带着他的人马离开庐江郡首府皖城(今安徽潜山),一路南下。
刘勋所不知的是,孙策早已经派人将他出兵的消息通知上缭,上缭的宗族首领大惊:“我等与庐江素无过节,还曾经资助他不少粮草,为何恩将仇报?”
孙策的使臣说:“刘勋贪得无厌,兼并了袁术旧部之后,自以为兵强马壮,有意扩张领土,他知道上缭富饶,所以打算先拿下上缭,以上缭的粮米金银作为扩张的资本。”
一席话说得宗族首领们不得不信,对孙策的友情通告感激不已。
这边宗帅们积极备战,那边刘勋兴冲冲地跋山涉水而来,他的眼前,似乎已经看到上缭城中堆积如山的稻米、金银,即将全部纳入自己的囊中。
“将军莫要忘了,孙策可在我们的后方虎视眈眈。”机敏的刘晔仍未放弃,努力地作最后一次劝谏。
刘勋哈哈大笑,摇着手中的情报告诉刘晔:“孙策的军团,此刻正在长江之上,逆流而上,他的目标乃是江夏的黄祖!”
刘晔手中没有情报可摇,他摇的是自家的脑袋:“恐怕孙策讨伐黄祖只是虚晃一枪,一旦我军进入上缭山区,他们就会调转枪头,强行军袭击庐江。”
刘勋似乎胸有成竹:“倘若孙策真有此打算,我亦无所忧虑。因为黄祖的舰队必将追随其后,而我庐江留守之军人也将固守城池,到时候孙策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到那时,我挥师北上,孙策将毙命于庐江城下。”
刘晔唯有苦笑而已。
数日后,大军进入上缭地域,上缭的宗族武装陆续出战,然而他们似乎并未能形成统一的抵抗,而是数百成千,零散地游击骚扰,充其量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刘勋大军的进程。刘勋愈发得意,想到胜利唾手可得,他忍不住在马上大笑出声。
然而当他进抵上缭城下之时,却发现了令人困惑的迹象。上缭城头虽然军旗招展,却看不到一个守城军士。甚至城门也是虚掩而已,当刘勋的军士推门而入,城中的景象更令人惊愕,昔日富庶繁华的上缭城居然鸡犬之声不闻,街头空无一人。
本以为会遭遇一场艰难的攻防战,如今却是如此模样。刘勋不禁大吃一惊,他按住马头,许久也没有想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9 08:08:09 +0800 CST  
回答几个问题:
作者:东夷齐民 回复日期:2010-10-28 16:34:51
东吴凭什么称帝国???
------------
帝国有所谓正义,也有所谓引申义。中国的君主,先秦称王,秦以后称帝。分裂割据年代,势力略小的多称王,大者称帝,王者为王国,帝者为帝国。孙权接管江东之初,继承的是侯爵,后来又接受曹魏的“吴王”封爵,这时的东吴自然是王国。等到孙权称帝,与魏蜀鼎力,吴也就从王国升格为帝国。
至于帝国的引申义,是指幅员辽阔的帝国,譬如罗马帝国之类。以此论之,甚至君主不是皇帝、乃至实行君主立宪或者共和制的国家也可以称为帝国,譬如英帝国、美利坚帝国,这自然是题外之意了。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9 11:41:42 +0800 CST  
作者:sunzihua 回复日期:2010-10-28 21:02:58
孙坚的勇猛,如果不死?是否孙氏家族会一扫江东?孙策的年少轻狂,勇猛无敌,如果不死?是否三国争霸一决雌雄?
历史都是浮云过去了,都还是一片云彩
留给孙权的是江东基业,为什么就没有平定天下呢?...
请楼主讨论东吴的历史,说明为什么失败?天时地利还是人和?还是经济方面,政治管理方面出了问题?还是领袖问题?如果给另一个项羽会是怎样?
=================
曹刘孙三家,其实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曹氏的机会最大,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几乎以为天下一统已成定局;刘备的机会则微乎其微,所谓复兴汉室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氏在两者之间。
以大视野观之,一个比较小的势力若是想异军突起、问鼎中原,最大的机遇在于乱中取胜。东汉末年,最乱的是诸侯讨伐董卓以后的五十年,在这五十年中,孙氏有过不多的几个机会,但可惜天意弄人,最终一次也未能把握住。
司马将在孙策之死、周郎梦灭等几个章节中细说这个话题,到时候咱再细聊。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9 11:54:28 +0800 CST  
呵呵,多谢大伙的捧场,继续更新:
《东吴帝国》之七
刘勋的迷惘,正是孙策的良机。正如他所料,上缭得到刘勋入侵的情报之后,自知难以抵挡,于是来了个坚壁清野,将全部部族以及财物迁入山中城堡。刘勋所得之上缭,不过是一座死城、一座空城,得不到一粒米、一文钱、一个人,这一趟他算是白跑了。
建安四年十一月底,刘勋进入上缭空城的同时,孙策的西征大军两万八千人,正在石城附近江面航行。得到情报之后,孙策即刻发布军令,将行军目标从江夏改为庐江。随即,孙策大军分兵两路,孙策与周瑜率领两万人直取庐江首府皖城,而另一路人马八千人之众则由孙策的堂弟孙贲、孙辅率领,进屯刘勋回兵庐江的必经之路——彭泽。
孙策这一路大军的参战将领有:
讨逆将军吴侯领会稽太守孙策
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周瑜
征虏中郎将领桂阳太守吕范
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程普
行先登校尉韩当
行武锋校尉黄盖
行奉业校尉、阳羡长孙权
别部司马春谷县长周泰
别部司马蒋钦
别部司马陈武
扬武都尉董袭
临阵之际,孙策特别将弟弟孙权喊到自己马前,大声问他:
“仲谋,这是你的初阵,心中何所想?”
其实初次上战场的孙权难免紧张,可是这样的时刻,唯有鼓起勇气以同样的大声回答:
“跃跃欲试!”
孙策大笑:“不要吹牛,我看你害怕得声音都发抖了!”
孙策的话引起众将领的哄堂大笑,孙权红了脸。孙策不理会他的羞涩,向众人大声宣布:“诸位听好了,这一次庐江之战,是杀鸡,而非屠牛,两天之后,我等将在庐江城内痛饮庆功酒!”
当年讨伐陆康之战耗费了整整两年的时日,如今孙策却说只要两天,主帅的豪气与自信,引起将领的阵阵叫好与士卒的士气高涨:
“看来大将是成竹在胸,这一仗很快可以凯旋了!”
庐江的首府本来在舒县,当年陆康为了抵御袁术的入侵,迁至皖城。这皖城地势险要,北靠大山(大别山),南望江水(长江),后人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咏叹。孙策当初攻城两年,一方面固然因为陆康得人心、守御齐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山城的险要。刘勋之所以放心南下,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况且他留在城中的部曲号称三万之众,在人数上也超过了孙策的军队。
既然如此,大哥为什么会如此自信?孙权迷惑不解。
事实上,庐江攻坚的第一天便既不顺利,到午后,担任前锋的韩当黑着脸进入大将营帐报告说:
“再给我调拨些士兵吧……”
“住口!”
韩当的话被孙策打断,他神情愕然地望着大将,孙策却忍不住大笑起来:“义公,不必着急!庐江已经在我手中了!”
韩当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庐江明明坚不可摧,如何说已在手中?
孙策把一封拆开的书信抛在案上,韩当上前打开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庐江城中的重要将领、刘勋的部下汝南人李术已经与本方暗通款曲,定下了响应的时辰,就在今夜。
看到这封书信的人,还有孙权。这时他才明白:这一步内应的棋子,其实早在刘勋南下之前便已经安置完毕,成为兄长智取庐江计划的重要部分,这也是兄长出征以来悠然自得的原因。
可是孙权心中仍有疑惑,李术此人是否可靠?他是真降、假降?把宝押在这样一个背叛者的身上,是否太冒险?
孙权把心中的疑虑向兄长倾述,孙策微笑:“你想得倒是不错。”
“大哥可知李术是何等人物?”
“人物?”孙策说,“李术算不得什么人物,只是一只贪婪的狐狸罢了。”
“狐狸可信么?”
“不可信,但是狐狸自有狐狸的用处!”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9 19:35:28 +0800 CST  
作者:水中一只虫 回复日期:2010-10-29 19:35:58

目前为止写的不错本人也看到的入味。继续继续。
-----------------
本书的第一个小高潮是孙策之遇袭,请诸位持续关注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9 19:41:51 +0800 CST  
《东吴帝国》之八——狐狸与美人
最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皖县果然如孙策所料,在两天内便告陷落。
李术打开城门,迎入孙策大军。
孙策告诉孙权:“入城之后,倘若军纪散乱,屠戮百姓、侵扰良家,就会失去民心。我想如同当年陆康那样得庐江之心,就要约束军人的暴乱之心!”所以他给孙权的军令是:“巡行城中,申明军纪,禁止掳掠! ”
然而在这军令之外,孙策还特别吩咐孙权,要去保护一户人家的安全,这便是桥公之宅。大哥何以如此特别地交代,实在令孙权琢磨不透。可是惯于服从的他也不问什么,乖乖地带了士兵来到桥公之宅。
到了桥府,更令孙权诧异的事情发生了,府前居然已经有士兵守护。孙权立刻严厉地责问:“尔等是谁的部下?”待得听士兵回答说是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周瑜的部下,孙权更是莫名其妙。
究竟桥府有什么蹊跷,居然劳动兄长和周公瑾都这样紧张?孙权不由起了好奇之心,很想进去看个究竟,然而马声嘶鸣,居然是孙策和周瑜不约而同地到了,他们相见初是愕然,继而化为会心地大笑:
“公瑾,想不到你对此处念念不忘,这是何故?”
“伯符,彼此彼此,又何必点破呢!”
两人会意地相视而笑,几乎是无视孙权的存在。孙权想,得了,自己又OUT了。

几日后,从彭泽传来军报,刘勋果然回兵援救,在彭泽遭遇孙贲、孙辅的伏击,刘勋被杀个措手不及,溃散奔走而去。
这时,孙策正在庐江城中接见此次战役中的功臣李术。
“孤该怎么对待你呢?”
虽然被封为吴侯,但是个性爽朗的孙策很少以王侯自称,可是在李术面前,他却很罕见地用“孤”来自称,这在一旁的孙权听来,难免有些古怪。
李术谦卑地伏倒在地,口中说道:“能为将军效劳,是术的荣幸,不敢妄求封赏!”
在孙权看来,兄长理应对这位功臣褒奖有加。然而兄长的举动总是出人意表。这时孙策忽然霍然起身,一手按住了剑柄:
“你以为孤要封赏你么,孤是要斩了你!”
他大声喊道:“子烈,把这不忠其主的家伙拖出去砍了!”
“是!”
随着一声答应,身长七尺、面黄睛赤、形容古怪的陈武便冲到了李术身边,刹那之间,满屋子的杀气腾腾。孙权完全被搞蒙了。可是他注意到李术并不慌张,只是拜服在原地,一动不动。
孙策问李术:“你不害怕么?”
李术依旧低着头:“李术自知罪大恶极,唯有赴死可以化解。”
孙策颔首:“你不后悔么?”
李术摇摇头:“刘勋虐待庐江士民,李术迎纳将军,是弃暗投明,何悔之有?”
在一边观察的孙权暗想:这个男人死到临头居然照拍马屁不误,真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这时他也渐渐明白了,孙策未必是要杀他,可能只是吓唬吓唬他而已。显然,李术一开始就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处变不惊。
“花言巧语,说到底,背叛刘勋,只是你个人的野心而已!无需多语,拖出去砍了!”陈武一把揪住李术的后颈,如同老鹰抓小鸡般把他拎出了大帐。孙权吃了一惊,难道这是真的下手了?
须臾,营帐外传来一声惨厉地嚎叫,登时帐内一片寂静。

可是转眼间,李术又活生生地进来了,向孙策再拜说:“君侯,叛贼李术已经被斩了。”
孙策一脸恶作剧的表情:“那么你又是谁?”
李术说:“在下是君侯的部属。”
孙策点点头:“你是孤的庐江太守李术!”
李术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悲喜交加的神情,伏倒在地上,泣不成声。
孙策哈哈大笑:“李太守,请记住今日!”
孙权恍然大悟,原来孙策还是要任用在庐江颇有根基的李术做太守,方才那一幕只是为了警告他:勿得再生叛心!只是未免太恶作剧些,想来经历这一幕的李术,果然会对今日永生难忘吧!然而这么做,狐狸般狡黠的李术真的会收敛起他的野心么?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29 22:02:09 +0800 CST  
《东吴帝国》之九
第二天,孙策便自皖县撤离,他给李术留下了三千人,刘勋的三万部众大体上都被迁徙江东,其中有一部分精锐分配给了陈武,成为了孙策帐下的一支特别行动队。至于流离在皖县的袁术遗孀子女,也都得到了妥善地安置。这个动作看似微小,却颇符合道义人心,一时之间,孙策在江淮地区的声望陡增。
这且不提,孙权倒是在军中听到了这样一种传闻:
“大将拿下皖县,其实不是最可喜之事。”
“哦,那究竟什么才是此行的最可喜之事?”
“呵呵,是女子!”
“什么样的女子,居然让大将如此上心!”
“你没有听说桥公的两个女儿吗,嘿嘿,可见你是孤陋寡闻了……”
庐江战役尚未完全结束。刘勋在彭泽战败之后,向西求救于孙家的老冤家死对头黄祖,黄祖派他的儿子黄射带了水军五千人与刘勋会合。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联军便顺流而下,在江面上与孙策军团发生了一场遭遇战。这一战,孙策再获大胜,刘勋—黄射联军这一对临时夫妻只能选择分手,黄射回家找他的老爹黄祖哭诉,刘勋呢,灰头土脸地去许县找他的老朋友曹操,求个一官半职度他的余生。
在江水绵绵的舟上,孙策宣告:“我将迎娶桥公之长女大乔。”
按常理,婚嫁之事需行“六礼”,即所谓纳彩(提亲)、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纳吉(卜吉兆、合八字)、纳征(送彩礼)、请期(择定婚期)、亲迎(迎新娘)。可是这是乱世,孙策又是个性洒脱的武将,盔甲犹自披挂在身,还啰嗦什么虚礼程序!
接着,孙策又说:“想当年初会公瑾,一见如故,征战至今。他与我年岁相仿,我把他看做自己的弟弟。如今我为他做主,迎娶桥公之次女小乔。”
周瑜从席中起身,向孙策拜谢。众人眼热不已,只听见孙策戏谑地说了句:“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于是大家都起来向二人道贺。孙权自然也该为自己有了一个嫂嫂而高兴,可是私底下却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他说不清楚是什么,嫉妒吗?不应该。羡慕吗?应该是,可是不尽然。自古美人配英雄,兄长、周公瑾都是英雄,美人大乔、小乔,当与他们相配。而孙权你呢,无非是兄长羽翼下倍受庇护的小弟而已!
惆怅…

然而时局进展之快由不得孙权惆怅,这一年的十二月初八,新婚燕尔的孙策带着他的水军进入荆州江面,他的面前是江夏郡的门户沙羡(武汉附近),这是汉水与江水的交汇之处,也是荆州水军的重镇所在。黄祖在此处集结了他的所有精锐部队,准备与孙策决一死战。
军情报告不断报来,最新的一份情报说:荆州牧刘表已经派遣援军进抵江夏,主将是刘表的侄儿刘虎,副将是南阳人韩晞,援军人数在五千人左右,兵种为长矛兵。
孙策不屑一顾,这不是救援,这是来送死。发出战书:三日之后,在江中会战。
战事果然如孙策所料,荆州水军在江东水师面前不堪一击,当战事胜负露出端倪,吓破胆的黄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与部队,坐一条小船溜之大吉。江东水师一举捕获荆州战船六千艘,包括刘虎、韩晞在内的数万荆州水军将士被杀或者溺死,尸浮沙羡江面之上,随军参战的孙权再一次领略战争的残酷。
在战后的庆功会上,被节节胜利而鼓舞的将领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荆州门户已开,我们应该一鼓作气拿下江夏,斩下黄祖的首级。然后直捣襄阳、横扫南郡,完成兼并荆、扬的战略!”
孙策哈哈大笑,他和将领们亲密地开着玩笑,对部下在战斗中的表现一一赞许,可是孙权敏锐地注意了一点:那就是兄长对将领们直捣江夏的建议根本是不置可否的态度,这种态度的潜台词就是他另有目标。
西征乎?或另觅方向邪?
这一刻,不但荆州的刘表、黄祖紧张莫名,远在官渡与袁绍剑拔弩张对峙的曹操也在千钧一发之际投来了余光一瞥。
呵呵...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30 08:44:27 +0800 CST  
《东吴帝国》之十 两虎相斗之局
飞鸟盘旋在树林的上空,猎者从山坡上可以望见远处的丹徒城。
这里没有太高的山,层峦叠翠、连绵不断的其实只是丘陵而已,然而山与谷、丘与圩、湖与洲的奇妙组合,却在这里构成了一个飞禽与走兽云集的乐土。
“真是一片好猎场啊!”
“就连丹徒城里的孙郎也常来此地游玩、射猎呢!”
当地猎人不经意地闲谈,引起了旁人的注意。
“你们所说的孙郎难道就是孙策么?”
“哦!你一定是从江北来的,我们江东人都如此称呼他!”
“呵呵……”问话者尴尬地用笑声掩饰,显然他不愿意被人识破自己的身份,“其实我们也是江东人,只是背井离乡久了,回来不知故乡事罢了!”
“既然如此,就回乡安居乐业吧,孙郎已经扫清了江东的群盗,如今中原大乱,听说江淮之间的士兵都到河里捞河蚌吃,广陵甚至人人相食 ,惨况可怖!相比之下,我们江东也算是小康之地了。”
“这已经是数年前的事了,如今曹公粗定中原……”
“听说河北大军南下,我看是又要大乱了!”
“听你的口气,似乎对这位孙郎颇有好感,难道这江东就没有怨恨孙策之人么?”
“唉!我等不过是靠天吃饭的老百姓而已……”稍一停顿,这位爱说话的猎人忍不住说,“要说怨恨孙策之人其实也是不少,譬如那些许贡的门客。”
许贡是朝廷委任的吴郡太守,当初因为盗匪云集,无法到任,只好寄居别处。等到孙策驱逐盘踞吴郡的盗匪严白虎等人,许贡才得以上任。
对于这个人,很多将领觉得不可靠,悄悄地提醒孙策:“许贡是朝廷委派,对将军并不信服,不宜重用,最好不要让他到任。”
孙策不同意:“岂有此理?我的讨逆将军也是朝廷委任的,依你之见,也不可靠?”不管别人说什么,还是让许贡上任,许贡见孙策对他如此信任,也表现出十分感动的样子,感激涕零、这才就任吴郡太守之职。
然而不久那一天看到了一份书信,却让孙策对许贡的信任之情登时化作极度的厌恶与愤怒!
孙策的人查获了一封写给朝廷的密函,函文倒是不长,寥寥几句,但是很震撼人眼:
“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
这其实是一份奏章,上疏者是吴郡太守许贡,他在奏章中将孙策与当年雄起江东的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警告朝廷:如果放任他坐大,必将危害大汉帝国的稳定。许贡建议朝廷,立刻召孙策入京,做一个高贵而无兵权的高官,这样便可防范于未然,否则必为后患云云。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唯有杀无赦!但是许贡虽然死了,他的许多门客却流散各地,对孙策怀恨在心。孙策曾经派兵搜捕,但是一无所获,时间长了,也就不了了之。
“有流言说,许贡的门客并未逃走,而是潜伏在了荒山野岭,等待复仇的雷霆一击呢!”
“呵呵,这倒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许贡的门客……”
说完这些话,这些自称为“归乡旅人”的奇怪男子便上马离去,须臾之间已经消失在猎人的视野远端。
“他们不会就是许贡的门客吧!”
“嘿嘿,那也说不准!”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30 20:51:13 +0800 CST  
回答几个网友的问题:
作者:不在忏悔 回复日期:2010-10-30 02:31:30

曹操当年下赤壁先要占据的前方阵地就是荆州,荆州一丢江东就失去了屏障。关羽给它义务守着还不乐意,要回去又攻不上,真搞不明到底想什么?

作者:刚果花园 回复日期:2010-10-30 13:17:41

破虏、伯符倒真的算是英雄。但以整个孙氏一族而论,盛产的是战将,其共同的缺陷就是缺乏政治洞察力,遇事多以力取胜。难得出了一个容貌和习性都与众不同的孙权,虽然怀疑他的出身,也不得不大肆褒奖一番。古人说持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孙权就连自己的后宫都安定不下来,其能耐不过如此。东吴孙权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其实还是因为偏据江南,前期远离争斗中心,而后期蜀国诸葛亮牵扯了魏国的大部分精力,而魏国取代东汉,不久又被司马氏所取代,整个北方政权不断经历政治洗牌,无法长治久安积蓄力量根除东吴的割据政权,反倒真正印证了阮籍的那句“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
===============
这里其实涉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所谓孙权与刘备的恩怨以及蜀吴联盟的纠葛,首先要澄清的是自始自终孙氏对刘备有恩,先负盟者是刘备而非孙权。
1、当初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已经到了毗邻破产即将倒闭的边缘,走投无路之际是孙权伸出了援手(当然孙权也不是雷锋,他有自己的利益考虑)。
2、赤壁之战中刘备、诸葛亮的作用远不如演义中渲染得那般重要,刘备甚至还有三心二意预备开溜的打算。
3、赤壁之战后以周瑜为首的东吴实力派根本就不打算与刘备结成对等联盟,在周瑜的计划中,刘备是依附于孙氏旗下的一个小阿弟。
4、周瑜死后,鲁肃起了很大作用,借荆州一事就是鲁肃的主意,从一定意义上说,鲁肃是东吴的罪人。当时的东吴将领多半不赞同鲁肃的亲刘,所以这时孙氏阵营出现了对刘友好派与强硬派的对立。
5、在伐蜀一事中,刘备实际上欺骗了孙权,此后他又赖着荆州不还,孙刘联盟到此已经事实上完蛋了。
6、鲁肃死后,孙刘联盟基本中止。双方还一度在荆州南部大打出手。
7、关羽北伐前夕,孙刘关系已经恶化到了翻脸的边缘。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30 21:13:54 +0800 CST  
再说说蜀汉与东吴第二次结盟后的情形,很多人受演义影响,以为蜀汉比较积极,而东吴态度消极,其实不然:
1、赤壁之战以后直至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与蜀汉边境基本平静,而吴、魏却连番恶战,曹操、曹丕父子都曾多次亲征江东,均无功而还。所以是孙氏在与曹氏血拼,给了蜀汉喘息恢复元气的机会。
2、曹丕亲征东吴无功,不久即死,儿子继位,国内不稳,才有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果是先胜后败。
3、东吴大破曹魏于石亭,诸葛亮受此利好消息鼓舞,遂有第二次北伐,结果是不克而返。
4、诸葛亮北伐中原,东吴多有配合,譬如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孙权出兵三路呼应。
演义对蜀汉的北伐渲染得波澜壮阔,其实就大局而言,只是小范围的地区冲突而已。倒是曹魏与东吴的数次攻防战,规模宏大,往往牵动全局。
细节后面再说
楼主 司马路  发布于 2010-10-30 21:30:15 +0800 CST  

楼主:司马路

字数:39072

发表时间:2010-10-27 18: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2 20:11:17 +0800 CST

评论数:20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