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疮疤不忘疼】燕赵往事(长篇连载)

【好了疮疤不忘疼】燕赵往事(长篇连载)

碧薇萍2014年6月10日星期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曾经两次风光:第一次发生在徐水县。1958年,徐水县全县变成了一个大公社——徐水人民公社。中央在那里搞了“共产主义试点”。一时间,徐水名声鹊起,国内外来这里参观“共产主义”的,络绎不绝。于是,河北徐水被记载在世界历史中;第二次发生在河北抚宁县桃园大队。1964年,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来桃园四清蹲点,总结出“桃园经验”,被中央转发全国。于是,“桃园经验”成为四清的样板,桃园成为四清的“圣地”。河北桃园大队名闻遐迩,河北也就无限风光。本书选编了一些资料,展现了河北的两次无限风光,也展现了1958年-1964年发生在燕赵大地的事情。

第一卷 河北狂热大跃进
第1章 徐水县“大跃进”出经验

徐水县是河北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县,县城座落在北京通往保定的铁路线上。
由于有了一个“敢想敢说敢干”、勇于“标新立异”的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使得徐水在1958年成了一颗举世闻名的耀眼的“流星”。
1958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农林的副总理谭震林来到河北保定,听取河北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汇报。
在他听完张国忠的汇报后,马上给予肯定,加以赞扬。
几天后,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副主任陈正人,便奉命来到徐水,帮助徐水总结农田水利建设经验,写出了《河北省徐水县实现农田水利化情况的报告》。
3月14日,陈正人参加成都会议时把《报告》转呈给主席。
《报告》说:徐水从1957年11月起,苦战三个月,已经实现了农田水利化。中共徐水县委在领导兴修水利高潮的经验是:
(1)在群众高潮面前,首先强调思想大解放;
(2)作风战斗化,说做就做,坚持到底;
(3)树先进、学先进、赶先进;
(4)强调加强第一线,强调一切工作深入现场;
(5)坚持个人负责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原则;
(6)努力使中心任务与各部门工作相结合。
主席看了报告,批示道:“徐水县的经验普遍推广。”
195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领导经验的总结》。
徐水县委领导大跃进的经验是什么呢?从其内容上可以概括出四点:
(1)敢说大话。
如,“前人不敢想的事,我们现在做到了!”“思想不冻地不冻”,“心硬地就软,心软地就硬”,等等;
(2)开创了大兵团作战的先河。
在兴修水利、深翻土地种麦工作中,打破了地界,把全县十多万劳力组成像军队那样的团、营、连、排、班组织,实行劳动协作,大兵团作战。
基干民兵是骨干,劳动练兵两不误。
徐水全县仅有31万人口,劳动力不足10万。
但是,在兴修水利中却组成了一支“平时10万人,多时13万”的劳动大军,“转战三河两岸和山地、平原”,在干部的指挥下,以超强劳动的方式,“白天赶太阳,夜晚追月亮,黑夜当白天”地突击县委下达的任务,这是“扭转乾坤的决定力量”。
这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很快转变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
(3)生活集体化。
要求社社办公共食堂、托儿所、敬老院、缝纫厂,把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4)狠抓辩论斗争。
对大跃进有怀疑、抵触或怠工、执行命令不力者,就要开会辩论、斗争。
“大事大辩,小事小辩。即较小的问题,就在较小的范围内辩论;带有普遍教育意义的问题,则在较大的范围大辩论”,拿出几顶大帽子,不怕你不屈从。
辩论斗争,一抓就灵,“辩论前,1400民工14天只开渠300米;辩论后,1000民工3天就开渠500米。”
(5)教育社员要有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共社员的产。
“如,南隆善乡打井无麻,有钱买不到,就发动社员群众讨论,各户共拿出好麻1250斤,麻绳650条。
为了解决水利物资(打井器材等),经过发动群众,在很短的时间内,总计干部、群众在自愿的原则下投资665万元。
有的自愿把分红和准备盖房的钱投了资。有的自愿把多年未露面的宝藏也拿出来投资搞生产。”
县委提出的口号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7月1日,张国忠召开全县紧急电话会议,要发动一场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革命。
其核心就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要作到全民皆兵,思想行动一致;要以党的组织为核心,把全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和民兵的作用。
乡、社、队都要实行军事化的编制,乡要建立社会主义跃进兵团,总指挥(司令员)、政委、后勤部主任等职,由书记、乡长出任;
村(社)要建立营、连、排的组织;每个村(社)为一个营或一个连,支书、社长分任教导员(或指导员)、营长(或连长)和后勤部主任。
每个排要有政治干事,负责掌握思想情况和组织辩论;后勤部主要负责食堂、幼儿园、托儿所、被服厂、洗衣局、粮食加工厂等工作。乡要划分若干战区,乡党委分片包干。
全县共建立了93个团、229个营、1099个连、3365个排。
有的乡还根据劳动力的强弱和年龄的大小,组成“青年火箭排”、“壮年跃进排”、“妇女突击排”、“少年先锋排”。
上下班要列队,并按口令行进,开工有战前动员,收工有总结评比。
已经建立公共食堂1693个,在食堂吃饭的社员达225639人,占全县人口的70.5%。
还建了许多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基本实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0 10:58:00 +0800 CST  
第2章 带着警察瞎指挥

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就是徐水的“皇帝”,他的话就是徐水县的法律。
他在大跃进中奉行的是“四大政策”:即大逮捕、大捆绑、大斗争、大劳改。
他稿水利大跃进,搞“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搞“丰产卫星”、搞“共产”等等,全是他瞎指挥。
他说每亩小麦播种1000斤,就一斤也不能少;他说每亩山药栽15万棵,就一棵也不能少.否则,你就要倒霉,轻的开除党籍,批斗辩论,重的下监入狱……
1958年夏天,张国忠亲自组织铁路以东几个公社书记、村支书和生产队长检查山药密植情况。
按照张国忠的要求,每亩山药株数必须达到15万棵以上。超出正常株数的数倍以上,有的农民接受不了,认为是胡闹。
但又惧怕张国忠的权力,即采取田边地头密植,地中间稀植,企图蒙混过去。
张国忠听说后,就命令路东生产队以上干部50多人都跟著他,横穿庄稼地,逐块检查。
随行的公安人员手里提着绳子、铐子,已做好捕人的准备。当时的气氛非常紧张,最害怕的是生产队长们,一看这阵势就知道要出事。
果然,一行人刚走到北梨元乡地段,发现一块山药地种值密度不够。
张国忠停下来喝问:“哪个队的?”
空气凝固了半晌,一个叫高香云的小队长嗫嚅著承认是自己队的。
张国忠当即喝令把高香云绑了起来,牵着高香云又走了几块地,又绑了另四名小队长。张国忠命令把五人绑在大树上,就地召开现场会。
所谓现场会,不过是一阵训斥、喝骂,一顿拳打脚踢,然后送监狱劳改。
被绑的人中有一个姓高的小队长,在监狱劳改三个月后死去。
张国忠,时年33岁,他争强好胜、野心勃勃、敢想敢干,专横霸道,经中央的谭震林、陈正人和河北省委的赞扬,很快成为河北省颇有名气的一位人物。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1 15:17:53 +0800 CST  
第3章 主席视察徐水县
1958年8月4日,主席乘坐专列从北京出发,亲自到农村视察。第一站,就想看看徐水县。
毛主席要来徐水视察的消息,早在一个多星期之前县委就知道了,为了迎接毛主席来徐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把大部分劳力、车辆,集中在铁路两旁和计划让毛主席看的地方;下边按军事编制,连、排、班负责人要明确;路两旁的庄稼不准有杂草,地里有人就得有红旗;县委内部“持不同政见者”被打发到偏远的地方下乡,不准回城。关键是要把一切都安排得像报纸上和报告中写的那样真实,不露任何破绽。
张国忠应召走上专列去见毛主席。
毛主席很高兴地同张国忠握手。临行前,他看过谭震林和陈正人关于徐水工作情况的报告,成绩不小,尤其是这里创造的劳动组织军事化的经验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他没有想到县委书记竟是一位年轻人。
主席询问了徐水的土地、人口、生产和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的情况。张国忠一一做了汇报。
主席非常满意,说:“民兵连这个形式好。搞工业,搞农业,难道比打仗还厉害吗?还有比在枪林弹雨里更难的事吗?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怎么样?我们不是照样消灭了他!要搞全民武装,给民兵发枪。”
干部们快速地记录着。
“到你们县里去看看农业社好吗?”毛主席提议。
张国忠立即欢迎毛主席下车。
这是1958年8月4日下午4时零5分,毛主席走下专列,踏到徐水的土地上。
八月骄阳似火,暑气蒸腾。主席身穿白布短袖衫,头带大草帽,精神奕奕。
他和随从们在河北省委书记解学恭等党政干部的陪同下,步出徐水火车站。
站前小广场矗立着一幅巨大的标语牌,上面画着徐水县三年进入共产主义的平面规划图。
墙壁都用石灰刷得雪白,写有大字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十五年赶超英国!”、“一天等于二十年!”、“苦战三年,进入共产主义!”;
有的墙壁上还画着漫画:比大象还肥大的肥猪,四个人抬着一棵大白菜,高大的玉米直插入云,大如牛的肥猪挤破了圈,小孩坐在大南瓜上玩耍。
高音喇叭里播唱着高亢的歌曲:“五八年那个呼嘿,大跃进那个呼嘿,跃进的歌声西哩哩刷拉拉胡噜噜嘿,震天响那么呼嘿!……”
“总路线,红旗飘,六亿人民心一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生产建设掀高潮。……”
“戴花要带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
毛主席乘汽车下乡视察,沿著瀑河往东缓缓行驶,主席望着茁壮的、丰收在望的庄稼,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说:“这庄稼长得不错嘛!”
“我们计划今年全县夏、秋两季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0000斤。”
张国忠与毛主席同车,一路上,不断把他的宏伟目标报告给毛主席听:计划亩产20000斤的谷子卫星;计划亩产100万斤的山药卫星---山药秧子都是用飞机运来的……
汽车路过一排猪舍,张国忠向毛主席介绍:这里养着计划长1000斤的“卫星猪”,说是把猪的甲状腺割了,让它吃了睡,睡了吃,就可以多长膘。
下午4时半,毛主席的汽车到达大寺各庄。
毛主席走进会议室,首先被墙上的各种锦旗所吸引,他满有兴致地依次看了锦旗、奖状和宣传画,回头问农业社社长李江生:
“你们农业社叫什么名称?”
李江生答:“叫第八瀑河农庄。”
“农庄?”毛主席沉吟了一下,“还是叫人民公社好。”
人群里顿时发出一阵“呀呀”的赞叹声.
“今年的麦子收成好吗?”毛主席笑嘻嘻地望著满屋子激动、拘谨的庄稼人问。
李江生:“很好,比哪一年都强。”
毛主席:“每亩平均多少斤?”
阎玉茹(农业社党社支书):“754斤。”
毛主席高兴地“啊”了一声:“不少呀!”
毛主席又问秋季预产情况,问了社里的问县里的。
张国忠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亩产2000斤。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山药35万亩。”
主席听了,不觉睁大了眼睛,笑嘻嘻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要收那么多粮食呀!”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2 06:22:59 +0800 CST  

第4章 发愁粮食吃不完(1)

这时候,主席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汇报的本县的情况,就伸出大手,掰着手指算账一般地说:“你们夏收才拿到9千万斤呢,秋季就能收11亿斤呀!比夏收高出十几倍,有把握吗?”
“有把握!”张国忠语气很肯定,“我县山药都是卫星田!”
“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呀!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大家一时被主席问住了。
“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还是张国忠回答。
“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主席说。
“我们拿山药造酒精。”县长李江生说。
“那就是每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主席呵呵笑着,左右环顾地看看大家。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张国忠也跟着笑。
“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主席说。
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说道:“毛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看得多周到啊!”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主席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大家又都跟着笑。
“粮食多了,每人每年可吃六七百斤,土地实行轮作。可考虑让农民一天干半天活,另外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主席笑呵呵地说。
大家都乐了,说:“还是主席想得周到。”
主席高兴地说:“现在看来,搞十几亿人口也不要紧,把地球上的人统统集中到中国来,粮食也够用!将来我们要搞地球委员会,搞地球统一计划,哪里缺粮,我们就送给他。”大家听了都笑。
主席又说:“我看你们可以在小社并大社的基础上搞人民公社。是不是一乡一社,是不是搞万人公社?在平原地区八千人搞一个公社不要紧。社里工农商学兵都有。人民公社就是共产主义的基层组织,是共产主义的雏形,你们徐水可以搞搞试点。”
张国忠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说:“我们马上就成立人民公社,搞共产主义试点。请主席放心!”
主席笑了,说:“好!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这时候,阳光灿烂,四外一片安静。毛主席来了的消息早己传遍了全村,人们是多么想着跑来看看毛主席啊!
可是,不少的人活儿正紧,都丢不开手。于是,毛主席差不多走遍了全村,去看大家。
毛主席先去了粮食加工厂。那里一台锅驼机带动钢磨在磨大麦面。毛主席同管钢磨的郑德祥谈了一阵话,问了问生产情况。
后来,看到机器旁边站着一男一女两个小青年,身上油渍斑斑,可都高兴得有点儿慌乱地直盯着他。
主席忙问他们:“你两个是开机器的吗?”
他们问答说,是的。毛主席问清了女青年叫田金花,十八岁,男青年叫郑德生,十五岁;就连忙夸赞他们道:
“了不起呀!这么小就会开机器呀!”
两个小青年更加高兴得手足无措。看他们的神态,是多久想跟毛主席握握手啊!可是,他们满手油污,又赶紧把手缩回去了。
毛主席笑嘻嘻地招着手,离开了他俩。又去跟筛面的四个妇女说话。
这都是壮老年妇女。她们披着满身白雾,热切地笑着同主席握手。有个叫郑秀芳的一把抓住主席的胳膊说:”毛主席!你老人家身子结实吧!”
毛主席笑道:“我很好,你们都好吧!”
几个妇女都激动得哆嗦者嘴唇说:“我们好,毛主席!毛主席……”
毛主席走到了街上。附近做活的人都一伙伙地张着笑脸,使劲儿盯着毛丰席,高呼着:
“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毛丰席就一边走,一边招着手,向大家点着头,有时还停下来跟大家握手。
然后,毛丰席看了农业社的供销部,看了社里的医院和正在扎针的医生与病人,又看了猪场,看了缝纫工厂;并跟那几个地方的社员谈了话。
在缝纫工厂,毛主席坐了一会儿,又站起来说:“你们做活吧!”并且摸了摸缝纫机上的布料,看着女社员做了会活儿。
啊!那个叫张爱芝的熟练缝纫工,怎么拿着线好半天还穿不进针眼!毛主席亲切地笑着,直看到张爱芝穿上了针,做上了活儿,这才挥着手跟她们告别。
一队身系白围裙,头戴白布罩的社员,站得整整齐齐地在街里欢迎毛主席。这是一个食堂的炊事员。他们大多是妇女。他们又鼓掌,又欢呼。
毛主席跟他们打过招呼,在社干部的带领下,先去看了幼儿园。几十个小朋友都很干净,背心和短裤都是新的。
他们鼓掌欢迎毛主席,喊着共产党毛主席万岁;站在最前面的女孩崔小玉又领着大家唱歌,唱了一个“歌唱总路线”,又唱了一个“一条小手绢”。
毛主席摸摸这个女孩,又摸摸那个男孩,一直笑呵呵地听他们唱完歌子,还跟保育员阎凤贞去看了看小孩们的宿舍。
这里是“全托”,小孩黑夜白天都不回家;小孩的花销也不用家长负担,而由社里统一供给。
在小孩们住的隔壁那个院里,住着的也是由社里统一给养的已经失掉了劳力的老人们。
那是社里的“幸福院”;毛主席也去那里看了看。那里炕头上坐着的几个老大娘,都对着毛主席高兴地喊着口号;地下站着的八十多岁的老汉田老举,一劲儿抖着白胡子对毛主席说:
“咱们这真是享福了啦!有了毛主底,咱们可享了福啦!享了幸福啦!”
毛主席笑着同老人们握手告别。然后,去两个食堂的厨房看了看,亲自拿起社员们吃的大麦面馒头摸了摸,问道:
“这里面有没有山药面?”
“没有。”支书阎玉如回答。
毛主席又左右环顾地笑着和大家点头,他老人家显然是对社员们的生活感到满意。
他还特意去看了看墙上贴的食堂规则和饭菜价目表,并且还一句一句地念了一遍呢!
从食堂出来,向地里走去。场里地里的社员都鼓掌欢呼,毛主席又接连不断地挥手点头,同大家打招呼。
毛主席大概是看到地里做活的妇女很多,一边又对陪同的人们说:“这妇女劳力解放得很彻底哩!”
保定地委书记李悦农告诉主席,说这里的妇女都脱离了炕台、锅台、磨台、碾台这四台。
主席就说:“是呀!人人都吃食堂,社社都办幼儿园……”又看了看张国忠说:“这个县是十一万多劳力,袖出了四万多搞水利、打机并、办工业,只有七万多人搞农业啊!”
随后又同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他们这里又解放妇女劳力,又搞军事化,全县农业社搞了九十多个团,两百多个营。他们就是这个办法哩!”
毛主席微微地笑着,看来是对这里战斗化的干劲很感兴趣。你看,毛主席对张国忠介绍的情况记得多清楚啊!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4 05:47:50 +0800 CST  
第5章 主席对徐水大失所望
主席对急急忙忙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进行了反思。
1958年8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主席说:“这个决议上有一句话,是不是妥当,请同志们考虑一下。就是讲,快的地方三四年,慢的地方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
10月中旬,主席到天津视察,听取了河北省委的汇报。当听到说徐水是“全民所有制”时,主席明确表示,徐水的全民所有制和鞍钢的全民所有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他还当即要求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到徐水进行调查。
回到北京后,主席又接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关于在河北徐水县劳动中所见所闻的情况报告。
10月21日,主席在北京听取了刘子厚对徐水调查结果的汇报。这次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浮夸风和“共产风”。
刘子厚汇报了一亩甘薯亩产不过2000斤,徐水有关方面却说可以产8000斤,还有把几个村的肥猪集中起来以供参观等弄虚作假现象。主席对刘子厚能够如实反映情况很满意。
针对当时徐水县已宣布为全民所有制的情况,主席说:“徐水县实际上是集体所有,是扩大了范围的集体所有。你们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好。是徐水全民所有,不是全国的全民所有。它有两种不同,一是和过去合作社不同,一是和国营工业也还不同。”
在汇报到家庭生活问题时,主席说:“要大中小结合,阴阳五行还要讲嘛!幸福院不幸福,老人们住在一起,见不到自己的儿女,没有中小,只有阴阳,就没有五行了。”
主席最后谈到党的领导和干部作风问题,强调指出:“丰收有成绩,容易骄傲起来,铺张起来,不实事求是了。初看可以,经不起细看,经不起分析。要告诉县里,叫他们不要搞这么一套,不要弄得好像什么都好。”
10月29日,河北省委书记处开会讨论徐水工作。会议指出了徐水县共产主义试点过程中,在政策、作风、领导方面出现的问题,并责成保定行署专员杨培生将省委指示和地委意见,向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做了传达。
主席对徐水这个“共产主义试点”大失所望,在11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主席对徐水进行了批评:
“徐水公社宣布他们是全民所有制。其实,他们公社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还不能像鞍钢那样由国家来调拨。”
“尽管他们宣布是全民所有制,实际上最多也只是大集体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是根本不同的。我们决不能把集体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混同起来,把人民公社同国营工厂混同起来。”
“现在不少干部对这个界限分不清,认识模糊。有人说徐水不是全民所有制,就批评人家‘右倾’。”
他说:“中国有个河南省,河南省有个修武县,修武县有个第一书记。据田家英同志跟我讲,那个第一书记考虑了两个问题,不敢宣布他们是全民所有制。”
“第一条,怕灾荒的时候不能发工资,国家不能给补贴。全国这么多公社,你有了灾荒,不能发工资,国家来给你发工资?”
“第二条,是丰产,一宣布全民所有制,别人是不是把我的拿去了?全民所有制,产品所有属于全民,就得拿。”
“这个同志是想事的同志,不那么冒进。徐水,还有什么地方,就急急忙忙往前闯。”
“徐水的全民所有制,不能称是建成共产主义。小全民所有制即大集体所有制,人力、财力、物力都不能调拨。”
“这一点需要讲清楚,同全国全民所有制不能混同,人民公社的产品不能调拨,同国营工厂不同,如果混同,就没奋斗目标了。”
“现在不少干部对此模糊,如果有人说不是,就说是右倾。”
“我国商品不发达。……现在有些人总想三五年内搞成共产主义。”
“现在不能叫共产主义,水平太低,只能说共产主义的因素和萌芽,不要把共产主义的高标准降低了。”
主席提醒大家:“究竟鞍钢是大哥?徐水是大哥?有人以为中国无产阶级在农村,鞍钢8级工资制,未成立人民公社,是落后了。”
“有些同志在徐水跑了两天,就以为徐水是大哥了,好像农民是无产者,工人是小资产阶级。”
“这样看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同志读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时是马克思主义者,碰到实际问题就要打折扣。”
主席批评了徐水的浮夸风:“徐水把好猪集中起来给人家看,不实事求是。”
他批评徐水:“徐水搞浮夸,虚报产量,还把肥猪集中起来给人看,不实事求是。干部的强迫命令严重,动不动就辩论人。辩论变成斗争会,乱施刑罚,捆人、打人、骂人,连排长也不能幸免。”
11月10日晚,郑州会议结束。主席把中办机要室关于在徐水县劳动中所见所闻情况报告又重新读了一遍,心情非常沉重。
他将报告批转给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和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承先:“此件是说徐水县的情况的,长处短处都有,请你们研究一下。此种情况,可能不止一个社有。”
写完这段话,主席觉得意犹未尽,又加了一句:“此件,你们带回去,我不要了。”主席对徐水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主席指示:“徐水不如安国,以后要宣传安国,不要宣传徐水。”
主席曾视察过安国,听到和看到了一些虚假的情况。其实,安国的“左”比徐水有过之而无不及。
1958年的主席处在假话和假象的包围之中,他哪里知道安国的真面貌啊!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5 05:48:28 +0800 CST  

s上面发错了,请看下面。
第5章 发愁粮食吃不完(2)


走到了一块半人多高的棉花地边。毛主席仔细看了看棉花生长情况,很高兴地赞美着这块经济作物,一边就分开密密挤挤的棉枝向地里走去。
只走了几步,就停下来说:“我钻不进去啦!”又问道:“这一亩可以收多少棉花呀?”
“一千斤皮棉。”社主任李江生说。
“那就是三千斤籽绵罗!”
毛主席说。一边高兴地从棉花地里,又往前看庄稼,看到一块长得很好的黍子,就停了下来。
李江生告诉主席,说这块黍子地是一年四作三熟。主席就详细问了问是怎么样的四作三熟,问清以后就连连点头称赞。
这时候,主席已经连续一个多钟头没有休息,肩膀上的衬衫都已经汗透了,可是还一定要接着看;并且一直满脸是笑,不断地跟农业社员握手和打招呼,看见什么都要亲昵地问一问。
西斜的太阳照着主席魁武的身子,人人都看到我们的主席是那样健康,那样精神饱满,浑身上下都放射着光辉。
毛主席又看了玉米和谷子,看了粪堆形的山药和每条道栽四行秧子、八行秧子以及十二行秧子的几种山药。
在每一块不同的地里,都要问每亩栽多少棵秧子,施多少底肥,追肥怎么上,亩产多少斤。
主席听到那些山药都是亩产二十五万斤,有的竟计划亩产一百万斤,不禁又笑着问道:
“你们这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
又对乡、社干部说:“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么?”
大家都说好,都听得很高兴。有人告诉毛主席,说这个社已经办起了共产主义的红专大学;主席又惊喜地“啊”了一声,笑着直点头。跟着就走上大道,同大寺各庄农业社告别。
毛主席和乡、社干部一再握手,并说:“耽误了你们不少的工夫!”
毛主席十分亲切而慈祥地直看着每一个社干部的眼睛,说道:“祝你们丰收!秋后我要有时间的话,再来看你们。”
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更快更早地向共产主义迈进!”这些口号,发自和毛主席心连着心的人们的心坎上、心尖上。
这里平原一望无际,墨绿的庄稼给阵阵的东风吹得一浪一浪滚滚向西。
大寺各庄农业社员们的口号和欢呼声,也带着整个村子里永不平静的心,一浪一浪地紧跟着毛主席告别的手臂,回旋不止。
毛主席离开大寺各庄以后,又在徐水城看了县里的细菌肥料厂和铁工厂。
毛主席到了县委会,头一句话就问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
“这里的干劲不小哩!”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毛主席问了问河北省其他地区庄稼情况,又了解了一下徐水去冬今春实现水利化和今年抗旱的情况。
最后,指示徐水县委要早抓明年的粮食规划,要多种小麦,多种油料作物,种菜也要多品种,这样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又说,小麦地一定要深翻,翻到一尺以上;以后人民就主要吃小麦,玉米和山药喂牲口,喂猪;猪喂多了,人民就多吃肉。
徐水的经验使主席非常兴奋,主席感慨地说:“下边真好啊!出的东西真多啊!北京就不出什么东西。”突然,主席话锋一转,问道:“你们说,北京出什么呀?”
张国忠抢着说:“北京出政治领导,出党的总路线。”主席满意地笑了。
七点半钟,毛主席走了。
就在专列隆隆向前的时候,徐水县委要求保证今年秋粮亩产超过2000斤的电话会议开始了。
也在这天夜里,大寺各庄酝酿中的公社正式成立,树木全部归了集体,房屋也由公社统一分配,社员实行工资制。
也在这天夜里,有一位母亲激动之下把家里的全部存粮送到了公共食堂,没剩下一点儿。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5 11:47:23 +0800 CST  
第6章 主席视察安国县

视察完徐水,晚上7时半,专列开动,朝安国的方向而去。专列8月5日停在定县。
毛主席要去安国视察。因为在安国停留的时间只有半天多,所以安国县县长焦家驹一早便等候在定县车站,以便陪同毛主席去安国时多介绍些情况。
和在徐水时一样,焦家驹是在专列上被引见给毛主席的。
问过姓名、籍贯、简历等等基本情况后,毛主席就谦虚地征询道:“我到你们县参观一下庄稼行吗?”
焦家驹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们正是来迎接毛主席去我们县视察工作的。”
几辆汽车出了定县车站往西驶去,焦家驹陪毛主席同坐一辆车。从窗外看见有许多人聚在一处,毛主席便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多人?”
焦家驹说:“这个地方是定县西关,这些人是候车的。”
车驶进定县城内。很多人纷纷驻足打量着这些平日不多见的轿车,猜测着里边坐着什么人。
窗帘已经拉了下来,外面看不见里边,早晨的阳光却把车厢内映照得很亮。
毛主席开始问起安国的情况:“你们县小麦每亩能产多少斤?”
“亩产491斤。”焦家驹答,并介绍已经放出了一个亩产5130斤小麦的“卫星”。
“明年计划多少?”
“计划种45万亩,争取亩产2000斤。”焦家驹下保证似的说。
“怎么实现?”毛主席似乎要追问下去。
焦家驹介绍了几种主要措施。当他讲到深耕要普遍翻到1尺半以上时,毛主席又开口道:“45万亩地,深翻1尺半以上,能翻完吗?夏种时间有多少天?”
焦家驹说,夏种时间是30天。至于深翻任务嘛,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工具。拖拉机一次能翻1尺半,要是翻两次,就能达到3尺。
“能翻3尺,那就更好了。有没有拖拉机呢?”毛主席说。
“没有拖拉机。双铧犁用两头牲口,一次也能翻1尺半。”焦家驹答。
“那你们牲口够用吗?”毛主席再问。
“牲口不大够用,全县只有2万多头。另从外头买回来2000头。”
“是在张家口买的吗?”
焦家驹答是。
毛主席说:“还要增加点牲口。”
“你们今年每人能收多少粮食?”毛主席关切地问起这个重要问题。在徐水问,到这里也问。
“按亩产3000斤算,35万人每人平均4000斤。”焦家驹说。
“主要种的是甘薯吧?”
“主要是甘薯。明年我们计划少种些甘薯,增加种植油料作物。”
毛主席表示赞同,说多种油料作物,可以供应城市人民的食用油。顿了顿,他向这位安国县的县长提出了在徐水县提出的同一个问题:
“你们打这么多粮食怎么办?”
焦家驹的答案是搞储备,另外社员可以多吃点。
毛主席说,粮食那么多,每个人每年可以吃到六七百斤,多吃小麦。土地也应该有休整的时间。
太阳愈升愈高,夏日的暑气蒸腾上来,车里显得闷热了。
车出定县县城,沿途可以看见庄稼地了,毛主席拉开窗帘,尽情地欣赏田园风光,一边不断地称赞这儿的庄稼长势不错。
焦家驹说,合作社以来,生产确实大大发展了。过去这些地方一层层沙地只能种点豆子。
毛主席很有兴致地问:“他们这儿的庄稼跟你们那里的比怎么样?”
焦家驹表示,粮食作物他们这还不行。
“为什么?”毛主席问。
焦家驹说,我们那里有粮食的高产品种,比如多穗高粱,就是从唐山专区输入的。
毛主席嘱咐道:“你回头拿一把多穗高粱,一把本地高粱,给我吃,看看哪个好?”焦家驹当即说,我们选择一部分送到北京去。
车驶过定县东亭乡。毛主席从车窗突然发现一面山墙上写着“压倒安国、超安国”的标语。他转身对焦家驹道:“他们要和你们比哩。现在是他们压倒你们,还是你们压倒他们呢?”
“我们压倒他们。”焦家驹几乎一点儿都没犹豫。

“压倒了吗?”毛主席又问。
这回焦家驹的回答挺有分寸:“没有压倒,他们的干劲也很足。”
毛主席听罢,不再说什么,只自言自语地说:“压倒,压倒……”焦家驹也不再说什么,心里则在想,毛主席是不是认为“压倒”两字不妥当?
进入安国县境了。此时天气晴朗,几朵白云游弋天际,路边的玉米、高粱、谷子和棉花错落有致,色彩斑烂,煞是好看。
毛主席兴奋了,他鼓励焦家驹说,你们的庄稼长得好,我要下去看看。还没到预定目的地,毛主席似乎已经有些按捺不住了。
新安村边,车终于停了下来。主席注意到坟头上种庄稼的做法,便说,把庄稼种到坟头上,坟不平也可以嘛。徐水他们那里的做法是完全把坟平了,平了也可以。
见到棉花地里有些虫害,毛主席叮嘱干部们说,这是钻心虫,两三年应该消灭掉。
看到一块芝麻地,他又说,这样好的芝麻,怎么不多种一些?
走上地头,他又说,公路;两旁要大量植树。

陪同人员这时上前来请毛主席上车继续前行。车上,他听取焦家驹关于安国县食堂化、托儿化情况的汇报。
毛主席要求安国县把食堂坚持办下去,好好带孩子,并讲到,可以把这条马路搞成水泥的,弄宽点,修个飞机场,这样国际友人要来,从北京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这里了。
12时左右,淤村乡流村农业社就在眼前了。许多人兴奋而激动地聚在村头,已经等了很久。
毛主席一迈出车厢,就被欢呼声淹没。他的脸上漾起欣慰的笑容,他一次次地伸出手去握住农民们那一双双老茧手。
他原本就是农民的儿子,他对土地和靠这片土地养育的人们充满了感情。
这一片是流村的春玉米试验田。毛主席对它的长势满口称赞。他看到田里有些虫害,就问焦家驹,对于防治病虫害,你们有什么机构没有?
焦家驹答说有农业大学和技术研究委员会。
毛主席叮咛道,一定要好好研究治虫,两三年内消灭掉。
走过一块高粱地,毛主席看到有高秆的,有低秆的,就问:“为什么这些生长得这样矮,有的却是那么高?”
流村乡党委书记郭建回答说:“高的是大八杈,能结八个穗,矮的是小八杈,种它是为了试验到底哪种收成大。”
毛主席哈哈笑了,开玩笑道:“让这两种杂交不好吗?就叫矮八杈。”

天很热。密不透风的庄稼地更没有一丝凉意。大家请主席休息一下,可在哪里好呢?前面恰好有个护秋用的窝棚,跟毛主席一说,他爽快地朝那边走去。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5 16:26:54 +0800 CST  
第7章 指示搞“万人公社”

窝棚里,只有一张光秃秃的硬铺板,虽简陋,却遮挡了灼入的阳光,而且四周透风,顿显凉意。
毛主席就坐在铺板上,听乡党委书记郭建汇报农业社的组织情况,听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汇报安国农业社大小变化过程的情况。
“你们县里有多少个农业社?”毛主席问。
“刚建立高级社时,全县共有29个联村社,以后又划分成252个社了。”
“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搞大社?”
“农民高兴搞大社。我们把大社划小以后,有很多农民又自动联合成大社了。”干部们回答。
听罢,毛主席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又转过头问郭建,“你看过三国没有?《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便是:‘话说天
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接着,他问郭建:“是办大社好还是办小社好?”
郭建想,这几年农村不就是由一家一户到互助组到合作社,又成立联村社的吗?他于是回答:“办大社好。”
焦家驹也接过来说:“我们准备今年秋后一乡办一个社。”
毛主席点头:还是办大社好。社二三千户、四五千户、五千户、六千户,一乡一社。大社好办事,这是大势所趋。

休息片刻,毛主席起身去看甘薯田。在郭建讲到甘薯亩产计划80万斤时,毛主席这样说:“这还是个计划,要看结果。20万斤也不少。”
他肯定玉米地里间种豆子的做法,认为这样做好,豆子含根瘤菌,既肥田又增产。
当一个记者不小心踩了花生地里的一棵花生秧时,毛主席心疼了:“看踩坏了一棵。”
在谷子地里,他还讲道:“谷子出小米,抗战时我们就是靠小米加步枪。”
走到一块棉花田,他忽然站住了,盯着地头立着的一块牌子看半天,问:“谁是王洪才?”
“我是。”站在一边的社主任连忙答上一句。
毛主席看看他,又低头看看地:“这块棉花为什么高一行低一行?”
“这是我们试种阴阳垅呢!”王洪才解释。
“阳垅把阴垅遮起来,阴垅要吃亏。”毛主席很内行地说。
“主席说得对。”王洪才又道,“阴垅不如阳垅见阳光多,不过种植棵数不同,阳垅每亩平均种3700棵,阴垅每亩平均种6300棵。”
毛主席想了想,说道:“那好,你们今年试一试就知道怎么种收成大了。”
毛主席走了一处又一处。一拨一拨的人涌来看他,要跟他握手。这一天的天气特别炎热,汗从他的额头上不住地流下来,湿透了他的衬衫。
一个老农见状,心里一动,急忙跑回家拿来一把扇子交给毛主席,还把自己的一顶半新的麦秸草帽戴到毛主席的头上遮阳。
对这些,毛主席没有拒绝,他就带着这样一顶普通的农家草帽离开了流村,乘车去安国县委会。
车上,当毛主席听焦家驹说安国在党中央和省、地委的及时指导下,没有出现“反冒进”的马鞍形时,他说:“好。没有出现马鞍形,风没有刮动你们。好。”
车开进安国大街,经过药王庙,毛主席问:“这庙里的药王姓什么?”焦家驹说不知道。
毛主席有些不满意:“一个县长不知道药王姓什么。”
毛主席不论走到哪里,总对那里的文化古迹有很浓的兴趣。他不仅自己去看,还常常拿这些去考别人,遇上对手,便会兴致大发,侃侃而谈,由此道出自己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这次他看到的这个药王庙,是安国的一处名胜,还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始建,明嘉靖年间重修的。
面积有3000余平方米,坐东向西,门前有石狮一对。门内有马殿、钟鼓楼、药王墓亭、大殿及后殿等,庙宇雕梁画栋,气度不凡。
据安国县志记载,庙内供奉的是东汉开国功臣,才兼文武、精通医理的药王,安国县人邳彤,他是被宋徽宗追封为灵贶侯的。
庙内还供有秦越人、张仲景、张子和、华佗、朱丹溪、孙思邈、刘河间、李东垣、李时珍、王肯堂十大名医像。
对此,毛主席不会没有所闻,他渊博的学识在党内是有目共睹的。
但现在,不知是他的心思没在这儿,还是因为没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对手,他没有下车参观,也没有再说什么,车便一直朝着专列停靠的定县车站驶去。
也许毛主席的脑海中此时真的无法容纳历史的遗迹。他和李悦农在车上谈起了几个非常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不要并县、并社,乡社合一?是不是搞一乡一社?能不能推广徐水的“组织军事化”?
对第一个问题,毛主席认为:并的是不是少一点。要并大一点,并到几十万人的大县,头少了好领导。
对第二个问题,毛主席认为:是不是可以搞万人公社。在平原地区万八千人搞成一个社不要紧,社里工、农、兵、学、商都有,不只是农业。合作社应该是全的,有农业、有工业也要有商业、有民兵、有武器。
对第三个问题,毛主席认为,徐水这样干是逼出来的。张国忠讲,全县11万多劳动力,弄4万多去打机井、修水库、办工业,还剩7万多劳力,非常不足,就逼出来了军事化,像军队一样,组织起来会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毛主席还谈了平原造林问题,说,在山里造林,平原也要造林,过去土地产量低,怕造了林没吃的,现在不会怕这个了。我告诉安国县委,叫他们弄一定数量的土地造林。把坏地造林,造了林可以改变气候。
他还讲到,平原上也要养鱼,有水就养鱼,山区也可以养。农业上去了,工业上去了,渔业、林业、牧业、副业也要上去。要全面发展,有水就有鱼。
他还告诉李悦农,要研究解决粮食多了怎么办的问题。他肯定平原上山炼铁的办法好,谁炼了归谁,这样人们就积极了。
他谈了深翻地的优越性、重要性:深翻地是增产的重要一环,光密植不深翻不行,肥多了不深翻也不行。深翻根深才能长得壮,深翻还能保持水土。要苦干深翻。有工具就用工具,没工具就用人力也要深翻。
他认为河北省委提出的农村园田化的口号很好。说,这样办对,应该大量这样搞。
他充满信心地说:中国人起来了,了不得,一跃就上去了。
车速加快了,安国县渐渐远去。它又给当时的毛主席增添了许多跃进的信心吗?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5 18:26:07 +0800 CST  
第8章 少奇视察桃园村

北戴河会议前后,为了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农村情况,刘少奇深入秦皇岛农村基层调查研究,先后视察了抚宁县桃园村(东方红高级农业社)和北戴河区草厂大队,参加农村生产劳动,解决社员生产和
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抚宁县桃园村,位于秦皇岛的西南部,地处洋河人海口,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抚宁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6年,桃园和卢王庄建起全县第一个高级社,当时叫东方红高级农业社。
1957年,东方红高级农业社粮食亩产达到580斤。1958年,县委决定,在东方红高级农业社搞试验田,由农业局派人长期驻守,进行技术指导。社里拿出30亩地搞试验,计划亩产保1000斤。
在粮食产量要放卫星的影响下,粮食亩产改为1200斤,争取达到1500斤。
在这一年里,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受此鼓舞,社员们的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队与队,人与人,你追我赶,互争先进,早出工,晚收工,社员精心管理庄稼,加之气候风调雨顺,地里的农作物长势十分喜人。
1958年8月15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上午8时左右,在唐山地委(当时抚宁属唐山辖)和抚宁县委领导陪同下,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来到抚宁县东方红高级农业社视察。
刘少奇亲切接见了卢王庄乡党委书记刘永会、东方红高级农业社主任关景东、农业社妇女主任陈桂芝等人,关景东向刘少奇详细汇报了农业社的工作情况。
当刘少奇询问唐山地区情况之时,唐山地委书记周振华简要作了汇报。
之后,王光美提出到试验田看看。关景东说:“试验田离社里很远,还是坐车去吧!”
王光美问:“有多远?”
关景东回答:“能有一里多地”。
王光美说:“刘少奇可以走五里多路,我们还是一起走着去吧。”
路上,刘少奇又询问了社员的生活、干部参加劳动情况,群众对政府有什么要求等问题。
关景东一一作了回答。听了关景东的回答,少奇感到很满意,点了点头说:社大了,事情多,但不能脱离生产,否则时间长了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这对农村干部十重要的。
途中,关景东说:“我们这里生活水平虽然很高,但社员迫切希望有文艺生活,希望常看看电影。”
刘少奇问:“社员多长时间能看到一次电影?”
关景东说:“几个月才能看到一次,领导最好给我们解决一台电影机。”
刘少奇当时未明确表态,王光美边走边拿出本来记了下来。
到了试验田,多穗高粱正在吐穗,长势十分喜人。地头的木牌上写着多穗高粱2.2亩,亩产2000斤。
刘少奇看后问关景东:“过去亩产多少斤?”
关景东回答:“过去一般亩产600斤。”
刘少奇又说“现在一下子产到两千斤,你们采取什么办法增产这么多?”
当时刘少奇的态度十分严肃,非常认真。接着他又说:“上报产量一定要真实,绝对不可浮夸。”
关景东介绍了加强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是适当密植。一般种法是一垅单株,而这块田是大垅双株,株数增加了三分之一;
二是加大肥力。大田每亩施肥2000斤,试验田每亩施肥8000斤。
三是加强田间管理。保证旱时浇水,加强后期管理,不让棵苗早衰,增加颗粒重量。
听了介绍,刘少奇轻轻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过高粱试验田,刘少奇又向谷子试验田走去。
金黄色的谷穗像刀切一样的整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沉甸甸的谷穗迎风摇摆。
生产队长介绍了谷子从整地播种到管理的全过程。刘少奇听后对大家说:“农业保证增产,水和肥是主要的,你们一定要抓住这两项。多打井,多积农家肥,实行科学种田。”
最后要离开谷子地时,刘少奇提出和大家合影,王光美同志拿出照相机,亲自给大家拍照。
刘少奇站在中间,关景东和陈桂芝左右相陪,赵树春、赵占春、关福顺、赵殿朋、赵玉先、祖少会等人都站在刘少奇身边。
刘少奇回到北京后指示河北省委办公厅要认真落实东方红高级农业社粮食亩产的真实性。
1958年9月,王光美给东方红高级农业社来了信,信中说:回到北京以后,经与刘少奇商量,将捷克留华学生送给刘少奇的电影放映机送给你们,作为我们入社的股金。今后我们家就是你们社的一户社员。电影机将很快送到。
此后不久,抚宁县召开大会欢迎刘少奇一家加入东方红高级农业社,并成立一个电影放映队,利用刘少奇赠送的放映机为社员放映科教片和革命影片,丰富了社员的文化生活,解决了社员看电影难的问题。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6 07:20:07 +0800 CST  
第9章 少奇视察草厂大队
北戴河会议结束当天,1958年8月30日下午二点左右,刘少奇与王光美步行来到了北戴河海滨附近的草厂大队视察。
当时草厂村的高级社已经加入海滨人民公社。
刘少奇来到队部前,杨少洲等几个队干部,认出了刘少奇。刘少奇身材高大而匀称,身着一身褪色的灰布制服,红光满面,精神饱满。
杨少洲与其他几个队干部急忙迎上前去,刘少奇笑容满面地与他们亲切握手,谦和地说:“我是到社里参加劳动的。”
刘少奇没有进入队部办公室休息,而是直接向田间走去,一路上刘少奇关切地询问着社里的生产情况。
当走到田间时,刘少奇瞧着眼前一片丰收在望的秋季作物,连连点头微笑。
当刘少奇来到果园时,指着前面一片葱绿的果树问道:“这一片有多大面积?”
杨少洲回答说:“一共有300多亩地。”
刘少奇接着又问了有多少棵树,栽植时间和结果情况。杨少洲一一作了回答,
随后,刘少奇又关心地询问了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杨少洲介绍有关情况,说:队里新挖了一眼大井,9月份还准备打11眼机井,社里计划把所有的丘陵地全部变成梯田。
少奇还参观了队里新打的通河井,一面看,一面询问了井的深度、地下水源情况以及打这样一口井要花多少钱。
他建议说:“你们是不是可以在这里建一座土水塔,再挖一个蓄水池,把水引上来,灌溉面积就扩大了!”
时间很快过去了,到了下午四点。正在地里翻薯秧的社员们,看到刘少奇向他们走来,一时不知说什么是好。
刘少奇走到跟前,亲切地向社员们打招呼。杨少洲向大家介绍:“这两位是刘少奇委员长和王光美同志。”
大家立刻起来鼓掌欢迎。
刘少奇脱下上衣,蹲下来向社员问翻薯秧的要求。社员们把技术要点详细地告诉刘少奇,刘少奇按照社员们所说的技术要求,细心地一棵一棵地翻秧、提蔓、拔草。
他一面干活,一面向社员打听庄稼生长的情况。大家感觉到刘少奇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就像自己的亲人,原本紧张、拘束的心情,在与刘少奇接触之中,不知不觉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休息之时,社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围拢到刘少奇的身边。刘少奇关切地询问了社员的生活和收入情况。
社员们说:“原来高级社除生产粮油外,还搞渔业、林果、蔬菜、牛奶、运输等。”
刘少奇说:“你们原来有这么多的收入,加人人民公社不怕吃亏吗?”
社员们说:“人们都渴望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啊!”
刘少奇高兴地接着说:“好啊!这就是我们的奋斗方向,到时候会有大批机械耕地了,一天劳动6个小时就够了,学习的时间就可以多了。”
劳动结束之后,刘少奇走访了社员家庭。
首先迈进了社员侯振廷的家,正好侯振廷的女儿侯延芝在家,她是北戴河中学的学生。
她看到刘少奇来到自己家,高兴得笑开了花,连忙把首长请到屋里,家里摆上各种时鲜水果,招待来到自己家里尊贵的客人。
刘少奇关心地询问她的学习、生活情况,大家在一起亲切融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随后,刘少奇又访问了蔡秀兰等3户社员的家。
临走之前,刘少奇又来到大队办公室,他向大队干部们仔细地询问生产情况,以及社员生活和粮食供应情况。
接着向大家描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美好生活远景,同时勉励社员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好自己家园。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6 11:40:40 +0800 CST  
第10章 少奇视察徐水(1)
北戴河会议闭幕后,刘少奇同志来到了徐水,在徐水视察了一天多时光。
刘少奇同志从9月10日下午四点半钟来到这儿,直到11日下午六点离开,几乎是黑夜都很少休息。
少奇同志不顾辛劳疲累,不顾汗透的衣衫,不顾庄稼丛中灼热的阳光和铁水炉边的炙人的红火,一直精力饱满和神采焕发地走过了徐水城乡的广大地区。
少奇同志的思想、言谈和容光笑貌,也就这样深深刻印在徐水人民的心头,刻印在这儿永远跃进着和沸腾着的平川和山地。
在城市化的谢坊村
少奇同志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保定地委书记处书记宋琏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等陪同,在10日下午五点钟首先到了遂城人民公社的谢坊,视察了这个城市化的村子。
少奇同志从村外步行进村,一眼看到牲畜比赛场上架着枪,就立即走了过去。
正在那里做活的男女基干民兵,马上便围拢来欢呼鼓掌;随后又像紧急集合一样,放下铁锨背起枪,接受了少奇同志的检阅。
这些满身干劲的青年,男的背着刺刀雪亮的步枪,女的背着卡宾枪,个个昂头挺胸,一动不动地睁着庄严而又兴奋欢乐的眼睛,直望住少奇同志。
少奇同志向大家问好,又问大家擦过枪没有;并且接过一支枪来,熟练地打开枪拴检查了一遍,然后满意地笑着递还了枪。
这时候,民兵们抑制不住地振臂高呼: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祝刘少奇同志健康!”
在少奇同志告别的时候,这一伙公社社员和民兵又一次鼓掌欢呼。接着就架起枪来,投入了紧张的生产。
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幼儿公园里玩撬板、滑梯和木马。
少奇同志笑嘻嘻地走过去,俯下身子和蹦跳着围上来的小孩们握手,并且听他们唱歌,同保育员谈话。
随后就去到幸福院,看了老人们住的房子和墙上贴的幸福院制度,又和老人们一道坐在院里,详尽地问了院里的生活情况,同老人们闲谈了一阵,要这些为幸福感动得歇不住手脚的老人每天除了活动活动筋骨以外,还是得多多休息。
老人们也跟少奇同志对答着家常话,那谈话的气氛就如同老朋友在互吐衷肠。
刘少奇同志在谢坊整整视察了两个钟头。
他看了猪场、缝纫工厂、诊疗所、俱乐部、红专学校、养鱼池、发电所和粮食加工厂;也看了供销部、食堂、礼堂和名叫幸福池的澡堂。
少奇同志穿着普通的白衬衫、灰裤子和布鞋,一头灰发,满脸笑容,精力旺盛得永不疲倦。
他走到哪里都举起手来同大家招呼,和大家握手谈笑,朴素平易得就像我们大家庭中的一个谦和的长者,一个热情而亲切的最好的同志。
他在每一个地方都看得非常仔细,问话也问得十分细致,而且随时给以指示。
少奇同志很重视植树问题。在看礼堂的时候,少奇同志发现本村建设规划上的树木少了,马上告诉村支部书记朱春生“应该增加一些”。
在卫星猪场看到有树,就很为称赞,并且说:“这是个办法!除了栽树,猪圈旁边还应该种瓜!”
支部书记朱春生表示,对少奇同志的指示都保证一定办到。但朱春生也多少有点儿紧张,对少奇同志提出的问题总怕回答得不好。
其实他都回答得相当周到。
少奇同志在红专学校里详尽地了解了种种情况以后,知道朱春生在那儿教政治课,就曾问他都教的什么,怎么教的;
朱春生说他主要是讲党的总路线和报上的材料,并谈了谈具体情况。
少奇同志忙说:“对!就这么教!很好!”
少奇同志还向朱春生了解了村里劳力的情况和儿童入学的情况,而且十分关心农村的中学教育。
在知道这里抓住山药高产和计划今年亩产粮食两千多斤以后,连忙告诉大家说,山药可以制糖、粉、酒、酒精、橡胶和点心,还可以喂猪,要大家好好利用。
少奇同志在进村以前和进村以后,还曾先后几次兴致极高地看了多穗玉米,对这种高产作物很为称赞,并问这儿一般的玉米有没有插竹扦。
少奇同志对谢坊城市化的建设也表示满意,又几次夸奖这儿的壁画画得好。
这一天,晴空万里,傍晚的金色的阳光和谢坊人的热烈的欢迎,一直紧紧跟随着刘少奇同志;而少奇同志也给谢坊带来了宝贵的力量,带来了更大的干劲和力争上游最大的雄心。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7 05:29:50 +0800 CST  
第11章 少奇视察徐水(2)

在商庄人民公社
11日上午,刘少奇同志到了商庄人民公社。
他首先视察了畜牧场,然后走到村边的瀑河岸上,问了问瀑河的情况,并建议在河中筑闸提高水位,以便利自流灌溉和行船、发电。
少奇同志十分关心土地的灌溉,昨天在谢坊村外的机井旁边,就和年轻的锅驼机手祁家祥谈过灌溉问题,并让祁家祥给他算了算每天抽水的数量。
今天在大寺各庄,又在机井旁边和女锅驼机手阎凤珍研究了一个问题。
少奇同志说:“夏天从机井里抽上来的水太凉,要是在机井边上作个大小池,抽出水来放池子里晒上一天再浇地,这样办行么?”
不仅是阎凤珍,所有的人都感到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少奇同志又说,这个办法还可以不停地充分利用抽水机器,可以储备丰足的水,可以使一眼机井保证供应一千亩地的需要。
这一天,天气同样很好,少奇同志兴趣也极高。他看了商庄的食堂,路过洗衣房就和手上水淋淋的女工握手,并告诉大家,天津有一种洗衣机,两个人操作,一天可以洗一千多件衣服。
县委书记张国忠马上答应去买那种洗衣机。
少奇同志还在商庄幼儿园里看了小孩们的卧室、厨房和玩具,并且笑嘻嘻地听小孩们给他唱道:
爸爸妈妈去生产,把我送到幼儿园。
幼儿园里朋友多,唱歌跳舞多快乐!
离开商庄以后,少奇同志在这个公社的大寺各庄村外走了一里多地。
他看了近七尺高的丰产棉花和半人多高的丰产谷子,看了梅花形的密植玉米和移栽的密植玉米,看了有名的丰产大白菜,也看了五六种耕作法不同的高产山药和沼气试验场。
少奇同志对丰产地抱着最大的关怀,简直忘记了疲劳,好像也并没感觉到衬衫已经汗湿,有时甚至还取下草帽,一刻不停地又看又问。
他听说这里有人给庄稼灌狗肉汤和打针——打葡萄糖,打胡麻油和棉油,不禁诙谐而风趣地说:
“那么作真有效果么?哈哈!那你们可以养狗啊!狗很容易繁殖嘛!”
在视察丰产地的时候,更多的是随时随地给予的宝贵指示。
看过一些密植作物,少奇同志说:
“你们这里种大畦子的办法不错!只要畦跟畦之间留个小垅道,能进去人就行。要锄草、间苗的话,可以作个寸把宽的小锄,也可以用镊子夹。”
少奇同志还很欣赏沼气试验场的圆锥形种植法和其它的堆形种植法,他说:
“这是个好办法!这种立体办法,不搞沼气也有好处。这可以增多土地的面积,也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阳光。凡是同样面积的立体,以球形的吸收太阳光最多最大。”
看过许多丰产卫星田和试验田,少奇同志还向商庄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詹登科和陪同的人提议,要大家具体地算一笔账,比如说种高粱,是种一亩亩产两万斤的合算,还是种十亩亩产两千斤的合算。
少奇同志说,大概是少种、多产的合算一些,不过这就要把上面的一亩和十亩所花的工、肥、水等等细致地算算并加以比较,然后得出个结论,才能说服大家。
少奇同志说,“这就需要大胆试验。试验的东西不要怕失败,失败了也总是小范围的,失败了也不批评。西药六○六就失败了六百零五次。我们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试验成功了就推广,试验就是为了推广。”
少奇同志在商庄人民公社还作了许许多多重要的指示。
他看到那里人人以特产大白菜而自豪,就笑着提出“警告”说:“别的地方一定也会学习你们并且种出更好的白菜,那时候你们就得考虑白菜的市场问题啦!”
听说那里划了一片坏地作公墓,就建议给公墓栽花种树,并请美术家设计一下,把过去人们一见就难过的坟地变成大家看了都高高兴兴的公园。
人们汇报了公社成立后不少上中农怎样献出了多年埋藏的粮食,就马上提出今后粮食多了,可以给每户社员分发一批粮食保存起来,反正人人吃食堂,存粮当然不能吃。
在离开商庄人民公社以前,少奇同志还和大寺各庄的社员们一道,参加了深掘丰产麦田和翻山药秧的劳动。
这时候,簇拥着少奇同志的掌声和欢呼突然平静下来,有些社员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少奇同志走了以后,翻山药秧的社员浑身是劲,宛若冲锋般地一鼓作气就把五亩秧子翻完。
十八岁的姑娘阎素花说:“这块地我就是不吃饭,一个人也要翻完呀!这是咱们党中央刘副主席翻过的地啊!”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8 06:55:37 +0800 CST  
第12章 少奇视察徐水(3)

在一穷二白的工厂和大学
刘少奇同志在11日上午去商庄公社以前,曾经视察了徐水和安新的联合钢铁冶炼厂。下午又视察了徐水大学、徐水机铁厂和细菌肥料厂。
在10日晚间,县委向少奇同志汇报全县机械化电气化规划的时候,少奇同志就再三强调地说过,拖拉机也好,汽车也好,发电机也好,都要有钢铁!
少奇同志在徐水的时光,也就处处指示和鼓舞人们多生产钢铁;在冶炼厂和机铁厂,更是细致入微地走遍了所有的车间。
冶炼厂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刚刚建立起来的。到处是砖瓦铁石,是正在生产或正在修建的小高炉和土炉,是临时睡觉的帐棚席棚,是沸腾的人海和冲天的红火。
刘少奇同志非常喜欢这些东西,几乎是专找红光漫天的所在视察。
他在徐水县委和安新县委同志的引导下,看了每一座小高炉和土炉,拾起各种铁矿石加以比较和询问,研究小的风葫芦和大的鼓风机以及暖风室,计算每一炉的原料和成品,同炼铁工人、砸矿石的小工以及女机器手谈话,有一回甚至还踩到了刚刚出炉而火烫熏人的铁渣上。
在那个露天的战场,少奇同志不仅时时高扬着手,回答人们激情的鼓掌;并且还在看过一炉出铁之后,伸出巴掌同工人握手,接着又热烈地鼓掌祝贺大家。
应该说,少奇同志简直就亲身参加了那儿的大炼炼铁。
少奇同志也和毛主席一样,视察了细菌肥料厂生产固氮菌的全部过程。
在机铁厂,对那里白手兴建的高炉和十几台车床的规模以及翻砂的产品更是称赏备至。
看到那里还制出了给大冶钢厂加工的机器部件,尤其惊喜交集。
旁边一个同志说:“咱们这也是蚂蚁啃骨头!”
刘少奇同志点头表示同意。
对于一穷二白的徐水大学,少奇同志兴趣也极大。
他详细了解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半耕(或半工)半读的安排,并在看了二年毕业的农业系讲授的十五门课程和一千七百九十个课时的规划以后,高兴地笑道:
“很好嘛!你们先学业务,后学基础理论,这就是从实际到理论,很对!”知道大学和县里科学研究所共有一部分仪器设备以后,又说:“好呀!你们慢慢地就会办成正规大学,同大城市的差不多,或许比那还要好呢!”
少奇同志指示县里要发展高中,以作为发展大学的后备;并且建议省委解书记帮助徐水大学解决三两个教员。
然后,少奇同志向学员代表常云阁等亲切地询问了学习和生活情况,接着又看了农业系的土造化肥厂和机械系的铁工场;
看到在炉边打铁的腰系油布的学生和他们制出的滚珠轴承,少奇同志兴奋地笑道:“这才是我们的大学生啊!”

在全县人民的心灵深处
在一天多的时刻里,刘少奇同志并不只是视察了徐水城乡的几个地方,而是深入到了全县人民的心灵深处。
少奇同志还曾通过徐水县委和商庄公社党委,对全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作了许多美妙而宽广的安排。
徐水县委关于最近几年全面跃进的规划草案,少奇同志不仅在视察以前就看过,而且还记得非常清楚。
关于这里工业发展的布局,少奇同志就感到规划得有些毛病,并向县委作了深刻而全面的指示。
少奇同志引用孟子的话“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精辟地说明了生产规划安排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肯定了这里公社社员要求的实物加货币的工资制以后,也同样以孟子上述的话,指示县委必须慎重考虑实物和货币的比例,以便于满足社员们复杂的生活需要。
少奇同志还指示县委对全县工、农、后勤和文教各方面的人力算一笔细账,又引证“礼记”上面的话:“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让县委根据上述细账,设法使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时间尽量减少。
由于徐水的公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民所有制,少奇同志又告诉大家:
全民所有制还并不就是共产主义性质的,要大家学习中央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充分认识只有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地提高和全民教育普及与提高了,大家都半天劳动和半天学文化,工农、城乡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都逐步消失了,这才得以进入共产主义时代;
不过,少奇同志对徐水人民急迫渴望早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热情和干劲,却给予了最大的鼓舞和赞扬。
刘少奇同志的全部指示已经快如闪电般地深入人心,社社村村都举行了狂欢庆祝和向着更高峰跃进的宣誓大会。
商庄公社12日的半天多就种麦和收秋七千亩,漕河公社马上从后勤部门精简了两千非生产人员投入了生产,冶炼厂的十二号土炉创造了日产一吨半铁的新纪录。
徐水人民把幸福、光荣和重大的责任当作了一件事,一个个都鼓起了直上云霄的干劲,鼓起了保证永远跃进的决心和信心。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8 13:55:22 +0800 CST  
第13章 中央“共产主义试点”(1)

1958年8月4日,主席来徐水视察。指示他们搞人民公社。8月5日,张国忠召开了全县共产主义思想文化跃进大会。
会后立即把全县248个高级社宣布转为人民公社。
8月6日,陈正人奉刘少奇之命来到徐水,中央要在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
在8月8日召开的徐水县委会上,陈正人传达了中央关于在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的指示,并送给县委三本书:《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和康有为写的《大同书》,要求县委领导认真学习。
张国忠小心翼翼地问:“听说康有为是个反动人物呀,他的《大同书》能读吗?”
陈正人笑了,说:“能读。这是毛主席一再向党内干部推荐的必读书。康老夫子写了这本书,生前害怕满门抄斩密不示人,嘱咐家人在他死后五十年再发表。这本书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这对我们建设共产主义有极大的启示。”
毛主席视察徐水时曾指示“要搞全民武装,给民兵发枪”,刘少奇在石景山也说过“给民兵发点枪进行操练”。
8月13日,首先在主席视察过的南梨园举行了发枪典礼,民兵们都异常地兴奋。
典礼之后,1100名民兵指战员根据命令,肩扛锄头手持枪,跑步奔赴生产战场。
他们在两个半钟头就锄地410亩,拔草340亩,追肥95亩,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张国忠趁热打铁,将20个乡镇合并为7个乡,实行政社合一,开展了为办好公社而比劳动、比共产主义精神的群众性竞赛运动。
8月22日,徐水县在中央、省、地工作组的帮助下,绘制了一幅“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蓝图——《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草案)》。
提出“奋斗目标是:
1959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到1963年即进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规划是:
建一座有200台机床的机械厂,还要建设联合钢铁厂、化肥厂、联合纺织厂、水泥厂、酒精厂、淀粉厂、制糖厂、人造石油厂、综合化工厂、炼焦厂、热电厂等。
原有耕地79万亩,1959年要把播种面积扩大到160万亩,平均亩产3000斤;1962年把播种面积缩小到64万亩,而使粮食亩产达8000斤。
今冬实现灌溉机械化和加工机械化;明年实现耕作机械化,农村初步电气化;1963年实现高度机械化和电气化,一切主要的体力劳动都为机器所代替。那时,人们的劳动已不再仅仅是谋求生计的手段,而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了。
1959年每人平均占有粮食2000斤,食油50斤,肉类50斤。1963年每人平均占有粮2000斤,食油50斤,肉类300斤,棉布100尺,奶品150磅,蛋品800个,糖240斤,水果147斤。主要生活资料初步实现各取所需。
1959年,30岁以下的文盲都消灭,到1963年,达到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再过五年,或者在更短一点的时间内,即从明年算起,在7至10年内,30岁以下的人都达到高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成为专家。那时,旧的劳动分工形式要改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
这就是中央、省、地、县四级干部共同设计的“共产主义美好蓝图”。
徐水县委召开了“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动员大会。什么是共产主义?干部和群众都不明白,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在大会上讲话说:
“人民公社是共产主义的基层组织,是共产主义的雏形。成立人民公社,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什么叫共产?共产就是大车、牲口全部归公,粮食很多,有新房,有胶皮、机器,除了生活用品和存款是自己的,其余都是公有的,这就叫共产。共产行不行?”
台下群众齐声喊道:“行!”
书记接着说:“共产,共产,越共越好,一共就富了,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有什么。一共亩产就提高了,就能达到两千五百斤。共产好不好?”雷鸣般的喊声:“好!”
9月1日,《人民日报》宣布:“徐水人民公社将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的最高仙境,这就是那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国的时光。”
北戴河会议的精神传达下来,对徐水犹如火上浇油。9月15日,成立了徐水县人民总公社(后改名徐水人民公社),实行县社合一,经济上由县一级统一核算。
9月21日,经保定地委批准,徐水与相邻的安新县、容城县合并成一个大县,仍叫徐水县。
合并后的徐水县,人口由31万多一跃变为73万多,“共产主义”在更大范围内试行。
9月20日,发布了《中共徐水县委员会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试行草案》,规定:
从9月份起,干部、工人、职工取消工资,社员取消按劳取酬的工分,每月发给津贴;
对全县人民搞供给制的“15包”:吃饭、穿衣、住房、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丧葬,全部有公社包起来。具体标准是:
伙食:男女整半劳力,大、中学生(这里的大学生是指红专大学的学生)每人每月5元,小学生每人每月4元,幸福院老人每人每年4元5角,幼儿园儿童每人每月3元5角,托儿儿童所每人每月3元。
伙食费一律不发给本人,以食堂为单位掌握。伙食用粮发给食物,以食堂为单位发给供应证,凭证到附近粮库领取,其他部分一律折款发给货币。
为了便于掌握,各食堂可发给个人饭证。农民出门原数带走饭费,到另一食堂吃饭交费。
服装日用品:男女整半劳力,每人每年发给服装布24尺,棉花1斤,鞋3双,袜子2双,毛巾1条,肥皂2块,根据需要发给草帽1顶。
大中小学生、幸福院老人、儿童都有相应的规定,连托儿所儿童,每人每年也发给服装布8尺,袜子3双,毛巾2条,帽子1顶,香皂1块,小毛巾1条。
津贴:根据劳动态度、技术高低、劳动强度分为二等,一等每月2元,二等每月1元,一、二等各占50%左右。大中学生每人每月零用钱5角,小学生、幸福院老人、婴幼儿每人每月零用钱分别为1角、3角、1角,不发给个人,由集体掌握。
其他:农民的医疗费,由县财粮部发给各公社,由各公社统一掌握,农民看病在本公社有效,本公社不能治疗经医生证明转院,转院治疗一律付现款;
结婚男女双方每人补助1元5角,生育补助3元,死亡丧葬适当发给丧葬费;看戏、看电影、洗澡不花钱,每10天发洗澡票1张,20天发理发票1张,1个月发电影票1张;取暖以每年105天计算,每户每天煤2斤,折款一次发给各户。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9 08:00:41 +0800 CST  

第14章 中央“共产主义试点”(2)

徐水县向共产主义迈进,还采取了以下几个重大措施:
消灭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全民所有制。原来各高级社的土地、房屋、耕畜、农具、粮食等一切财产,全部收归公社所有;社员的房屋公社可以任意拆迁,社员的自留地全部被公社收回,社员的猪羊鸡鸭、林木全部收归公社所有;有些地方把社员的箱箱柜柜也收归公有。社员说:“除了碗筷,什么都归公了!”
为了达到“乡村城市化”“消灭城乡差别,公社规划:全县所有土房和破旧砖房一律在10月前拆掉,然后建居民楼。结果,拆掉32000间房屋,只盖起来质量很差的9栋楼,共300个居室。搞得社员住房非常紧张,冬天有许多农民挨冻。
为了迅速在全县普及公共食堂,徐水县委连续召开了四次电话会议,“交流了办食堂的经验”,批评了“在办食堂工作上的消极收缩‘右倾保守’思想,统一了认识,把建立食堂工作迅速地推向了高潮”。
为了加强食堂工作,徐水县委书记处确定一名书记专管食堂工作,县商业局成立了生活服务指导科,同时抽调粮食部门的20余名干部下派到乡担任后勤部主任,各社和连队(即生产队)也设立后勤部。
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全县共建立了1777个公共食堂,有28.5万人到食堂吃饭,实现了全县食堂化。
为了适应不同工作、任务的需要,还建立了野外战斗随军食堂1410个,幼儿食堂119个,老年食堂248个。家家户户都把储蓄的粮食无偿地献给食堂。一些对外营业的饭馆也不收钱了,很快被吃的关了板。
花费大量从农民那里共产来的金钱和物资,新建起30个工厂、1348个小型企业、11所大学,还成立了文工团、剧团等。

中央在徐水县搞共产主义试点的消息,经《人民日报》吹出后,徐水县就成了参观的热点。
当年有40多个国家、930多名外国人和3000多个国内单位前来参观,国内外影响很大。
苏联领袖赫鲁晓夫急忙派遣塔斯社记者来参观、察看,结果看出破绽。向赫鲁晓夫汇报后,赫鲁晓夫放下心来,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
难道中国那么多人来参观,其中还有许多高级干部,难道就没有人看出破绽?有,只是不能说破这“皇帝的新装”。
罗荣桓、贺龙和聂荣臻三位元帅也来过徐水参观。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要在有生之年看看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子。
结果很失望:他们看到了墙上写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口号,画着硕大如牛的肥猪、几个人抬着的大白菜;幼儿园的孩子呆板地回答参观者的问题;敬老院家徒四壁,坐着目光痴呆的老人。
罗荣桓摇摇头,对两位老战友说:“这样的敬老院,我可不来住。”
据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回忆说:出席北戴河会议的代表曾集体到当时的“共产主义试点”——河北徐水县参观。
“我在参观中,看到一片成熟的棉田,出桃棉花一片白,记者赶忙拿起照相机准备以棉桃为背景为我拍照。同去参观的一个同志赶忙拉开了我,说:‘别照,假的。’我也看出假来了。”
这么多的高级干部都看出假来,可是在北戴河会议上却没有一个人说,反倒为“高产卫星”叫好。
刘少奇也来过徐水视察,直到后来主席开口批评徐水,他才说出徐水有很多是造的假。

中央、省、地、县四级虽然对“共产主义试验”做了多方面的美妙设计,无奈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社的财力、物资不足,很快就不能按标准“供给”了。
毛巾由两条变1条,后来连1条也发不起了。
11月,公社筹款550万元,12月又筹了90万元,还挪用商业资金700万元,紧紧巴巴维持了三个月,“供给制”就不得不草草收场。
新建起的30个工厂、1348个小型企业、11所大学和文工团、剧团等,也不得不一哄而散。
徐水公社只存在了三个月就解体了,“共产主义试点”也就完全破产。
徐水的问题,毛泽东觉察较早。1958年9月,毛泽东把身边的18名工作人员派往徐水。这些人实地调查了半个月,反映了徐水县普遍存在的“共产风”和强迫命令等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
10月15日~17日,毛泽东连续3天在天津听取徐水、安国、唐县的第一书记和河北省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
当张国忠汇报到幸福院、幼儿园和建筑房屋的试点规划时,毛泽东批评说:
“太单调了嘛,也要大中小结合,老人不跟壮丁、小孩结合怎么办?”
“我就不愿进你的幸福院,幸福要有点分析,幸福之中有不幸福就不好。鳏寡孤独可以,但是幸福院作为一个生活单位,缺乏两端,大中小嘛,一天净是见老人,看不见青壮年,是不是好?”
对于徐水的全民所有制,毛泽东指出: “徐水还是全县人民的所有制,还不是六亿人民的所有制。六亿人的所有制要国务院发工资,你还是自己发工资嘛。”
谈到徐水实行的供给制,毛泽东问: “天有不测风云,你遇到大水、大旱、连旱三年怎么办?”
毛泽东对徐水工作的批评使河北省委震动很大。省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组织了工作组,在徐水做了三天调研。
21日下午在天津,刘子厚就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向毛泽东作了专题汇报。
毛泽东认真听过汇报后,再次强调要弄清徐水的全民所有制和全国的全民所有制的区别。他还说:“你们帮助安国县搞一套看看,体制、作风,你们看有没有可能?一方面帮徐水,一方面帮安国,和他唱对台戏。”
这个表态使河北省委意识到,毛泽东对徐水的共产主义试点很不满意。
10月29日,河北省委书记处专门开会讨论徐水工作和落实毛泽东的指示问题。
此后,徐水把一县二社改为三级实权制,干部、职工恢复并补发了工资,房屋仍归原主所有。
那一年的秋粮本来长势很好,但由于受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的冲击,收获时丢糟烂现象严重,入库的粮食远没有预想的那么多,一估算根本不够人们“敞开肚皮吃”,公共食堂被迫开始定量, “津贴”也没有了。
至此,徐水的 “共产主义试点”虽未宣布取消,但已很少被提及,实际上是不了了之了。
主席对徐水也大失所望,指示:“不要宣传徐水”。此是后话。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19 14:59:34 +0800 CST  
第15章《徐水人民公社颂》(1)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徐水人民公社颂》的纪实文章,是作家康某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写的。
作家妙笔生花,充满激情地歌颂徐水人民公社的“大跃进”、“高产卫星”。
但是,我们从文章中看到的却是一幕幕愚昧荒唐的闹剧。现把该文节录如下,“奇文共欣赏”。
也许我把谢坊村描写得有点儿夸张,其实徐水的文化村已经出现了不少。
大寺各庄和南张丰也是文明兴盛,大王店办起了艺术训练班,北里村的狮子舞走遍了欧洲,迁民庄吹歌会的演奏通过广播电台传遍了全国。
史瑞的舞蹈,留东营的剧团和创作组,以及崔庄农民的自学学习,同样都航行在文化海洋的上游。
但是人民公社和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标志,还在于粮食的高产。
徐水有二百多座水库和两千多眼机井,动力抽水机一千台,已经实现了灌溉机械化。
有二十多辆拖拉机,完成了轴承化和正在完成农具改革的半机械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王店聚宝盆水库附近通过锅陀机供养的山药地,一棵秧子就已结了十二斤果实,这自然是正在成长的卫星。
大寺各庄的卫星山药更是花样繁多,毛主席看过的一种粪堆形山药,是用粪和土垒起来的一个个堆堆,在堆堆上栽满秧子,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肥力厚实。
还有毛主席看过的一条埂道上分别是秧四行、八行和十二行的山药,过去每亩两千棵秧子的耕作法发展到这里的每亩一万五千棵,计划产量是从每亩二十万斤直到一百万斤。
大寺各庄还有多样化的沼气山药。用粪垒成个堆堆,外面使土密封,土上栽满山药;堆顶上插一个竹管直通粪堆,从竹管上浇下水去催动肥料发酵并放出沼气,这样来养育土层和作物。
或是用粪垒成一个长长的对称的山坡,沿着山坡把土砌成一级级的楼梯,在每一级楼梯上栽山药。
再就是用粪垒成一个圆锥形的宝塔,再沿塔坡把土围成一层层环形的梯级,在每个梯层上栽山药。这后面两种沼气堆的顶部,也都插入了浇水的竹管。
此外大寺各庄的多样化的沼气堆,现在已经发展到栽种徐水有名的大白菜,或是栽种萝卜。所有这些利用沼气或
不利用沼气的卫星作物,不仅粪大水勤,而且还施钾肥、喷磷肥和洒生长素,大寺各庄亩产百万斤的山药,甚至还浇狗肉汤。

●一亩山药一百二十万斤

沼气作物和使狗肉汤肥田,并不是大寺各庄所独有。漕河人民公社的漕庄,有一块二亩六分地的沼气试验场,那里更是花团锦簇。
那是当地过去的乡党委第一书记刘廷奎所主持的科学研究组的野外实验室,组员有乡技术员曹清海,村支部书记魏克敏和过去的农业社主任魏文林,以及其他几个社员。
那片长方形的地里,最北头的中部是一个二分地的塔行沼气山药堆,十五层环形梯级,折合平地四分,插秧五万棵。
西侧六个小堆,有三堆沼气山药,共占地一分,插秧数各为三千五、一千七和一千五百棵,另外还有三堆不带沼气的山药。
这几个堆堆大小都相同,是为了比较有无沼气和稀密栽植的好坏而采取不同措施的。
南面还有一个弓圆形的沼气山药,下铺一层平均二尺厚的马粪,上面是粪土,再上面一层是好土,这个立体折合平地一亩三,插秧七十五万棵。
此外,两侧的零星空地还有一些平地沼气山药,和一亩六千棵的给秧子搭了架的山药。
那一亩拱形山药计划产一百二十万斤,只要每一棵上长斤半多山药,七十五万棵秧子就可以保证这个卫星数字。
从眼下的生产情况来看,这一颗卫星上天应该说是毫无问题,因为一棵长一二斤山药本来就是值不得一提的低产。
那二分塔堆上的五万棵秧子,看现在的情况,也可以成为亩产百万斤的卫星射上天去。
一亩六千棵的搭架山药,共灌了四条狗的肉汤,也已长成了茁壮的卫星模样,看来同样会直上云霄。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20 08:40:00 +0800 CST  

第15章《徐水人民公社颂》(1)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徐水人民公社颂》的纪实文章,是作家康某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写的。
作家妙笔生花,充满激情地歌颂徐水人民公社的“大跃进”、“高产卫星”。
但是,我们从文章中看到的却是一幕幕愚昧荒唐的闹剧。现把该文节录如下,“奇文共欣赏”。
也许我把谢坊村描写得有点儿夸张,其实徐水的文化村已经出现了不少。
大寺各庄和南张丰也是文明兴盛,大王店办起了艺术训练班,北里村的狮子舞走遍了欧洲,迁民庄吹歌会的演奏通过广播电台传遍了全国。
史瑞的舞蹈,留东营的剧团和创作组,以及崔庄农民的自学学习,同样都航行在文化海洋的上游。
但是人民公社和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标志,还在于粮食的高产。
徐水有二百多座水库和两千多眼机井,动力抽水机一千台,已经实现了灌溉机械化。
有二十多辆拖拉机,完成了轴承化和正在完成农具改革的半机械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王店聚宝盆水库附近通过锅陀机供养的山药地,一棵秧子就已结了十二斤果实,这自然是正在成长的卫星。
大寺各庄的卫星山药更是花样繁多,毛主席看过的一种粪堆形山药,是用粪和土垒起来的一个个堆堆,在堆堆上栽满秧子,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肥力厚实。
还有毛主席看过的一条埂道上分别是秧四行、八行和十二行的山药,过去每亩两千棵秧子的耕作法发展到这里的每亩一万五千棵,计划产量是从每亩二十万斤直到一百万斤。
大寺各庄还有多样化的沼气山药。用粪垒成个堆堆,外面使土密封,土上栽满山药;堆顶上插一个竹管直通粪堆,从竹管上浇下水去催动肥料发酵并放出沼气,这样来养育土层和作物。
或是用粪垒成一个长长的对称的山坡,沿着山坡把土砌成一级级的楼梯,在每一级楼梯上栽山药。
再就是用粪垒成一个圆锥形的宝塔,再沿塔坡把土围成一层层环形的梯级,在每个梯层上栽山药。这后面两种沼气堆的顶部,也都插入了浇水的竹管。
此外大寺各庄的多样化的沼气堆,现在已经发展到栽种徐水有名的大白菜,或是栽种萝卜。所有这些利用沼气或
不利用沼气的卫星作物,不仅粪大水勤,而且还施钾肥、喷磷肥和洒生长素,大寺各庄亩产百万斤的山药,甚至还浇狗肉汤。

●一亩山药一百二十万斤

沼气作物和使狗肉汤肥田,并不是大寺各庄所独有。漕河人民公社的漕庄,有一块二亩六分地的沼气试验场,那里更是花团锦簇。
那是当地过去的乡党委第一书记刘廷奎所主持的科学研究组的野外实验室,组员有乡技术员曹清海,村支部书记魏克敏和过去的农业社主任魏文林,以及其他几个社员。
那片长方形的地里,最北头的中部是一个二分地的塔行沼气山药堆,十五层环形梯级,折合平地四分,插秧五万棵。
西侧六个小堆,有三堆沼气山药,共占地一分,插秧数各为三千五、一千七和一千五百棵,另外还有三堆不带沼气的山药。
这几个堆堆大小都相同,是为了比较有无沼气和稀密栽植的好坏而采取不同措施的。
南面还有一个弓圆形的沼气山药,下铺一层平均二尺厚的马粪,上面是粪土,再上面一层是好土,这个立体折合平地一亩三,插秧七十五万棵。
此外,两侧的零星空地还有一些平地沼气山药,和一亩六千棵的给秧子搭了架的山药。
那一亩拱形山药计划产一百二十万斤,只要每一棵上长斤半多山药,七十五万棵秧子就可以保证这个卫星数字。
从眼下的生产情况来看,这一颗卫星上天应该说是毫无问题,因为一棵长一二斤山药本来就是值不得一提的低产。
那二分塔堆上的五万棵秧子,看现在的情况,也可以成为亩产百万斤的卫星射上天去。
一亩六千棵的搭架山药,共灌了四条狗的肉汤,也已长成了茁壮的卫星模样,看来同样会直上云霄。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20 10:49:30 +0800 CST  

第16章《徐水人民公社颂》(2)


●一棵白菜五百斤

这块沼气试验场的南端和两侧,还有磨盘形的、圆瓦形的以及每条埂道上种四行或六行的白菜和萝卜。
从白菜卫星来说,大寺各庄有一分菜地堆了四十个方形的立体,每个立体面积二平方尺,每个立体上要求长一棵五百斤的大白菜;漕庄试验场的平地上也有计划培育成每棵五百斤的大白菜。
而漕庄试验场地的中央空地上,还有用大瓦罐和大花盆摆成“卫星”二字的一片试验作物,罐内和盆内种了四样不同的萝卜和许多白菜;
有一个大花盆移栽了一棵多穗玉米,给打了5C.C.葡萄糖;
另外一个盆里是一棵山药,主秧分出十三株,又因压蔓而变成二十六株,连同主秧,共二十七处长山药;这棵山药注射了二十C.C.葡萄糖,要求单产一百斤。
这整个试验场原来是一片荒坟野地,但现在,紧邻这里的保定郊区每天都有人过来游览,说是来逛花园。

●小麦亩产十二万斤

清庄也和大寺各庄与谢坊一样,是已经电气化的村子。
沼气试验场里也就有电灯设备,有夜晚亮堂堂的科学研究组的试验棚兼宿舍棚。
试验场边还正在修建一个水塔,准备以后给这里作人工降雨。现在试验场边还翻了一亩准备种冬小麦,由于我在很早以前和刘廷奎研究过高产小麦的事,他也就曾在那一亩地边诡秘地眯着眼儿笑问我:
“你猜猜这亩小麦要搞多少万斤?”
“八万?”我反问着。这是我听说过的最高的数字。
“嘻嘻”,刘廷奎用巴掌捂着嘴唇,悄悄笑道:“我跟你坦白了吧!这搞的是十二万斤!”
想要亩产十二万斤小麦!我实在不相信世界上曾有任何人听说过这种事。
我问刘廷奎的措施,他告诉我,现在是在让伏天的太阳照晒翻开的土,然后深掘七尺,把地下的红土层翻上来同好土和匀;施底肥三十万斤;种子先进行人工培育,刚出芽的工夫播下,防止粪大烧芽;土地叠成堆形,利用沼气养育,人工降雨浇灌,用最多最好的化肥分批追补;播籽一千斤,每平方公分一粒;每棵长八十粒小麦,就是亩产十二万斤。
多么豪壮的雄心!多么宏伟的气魄!
刘廷奎还在培育多色棉花和新的山药品种,并在个人生活上攒钱买照相机;他要用照片来纪录科学试验的过程,用照片表扬先进和推动工作。
他有着冲破天的乐观和朝气,一刻也不放松向别人学习。用狗肉汤上地,就是从大田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高玉生那儿受启发而来。
他同高玉生以及现在漕河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师义发,是长期竞赛的死对头和互相学习的好同志。
师义发在南亭村搞了大面积的多穗玉米卫星,如今棵棵近丈高,每棵九、十个穗。刘廷奎也搞了八十亩高产多穗玉米,并搞了多穗高粱。
这些卫星作物在大寺各庄和谢坊也都茂盛无比。他们和大寺各庄都还搞了每亩四十万棵的卫星谷,现在棵高一公尺多,秸杆粗如木棍,穗长五寸,至少可以达到亩产两万斤。

●皮棉亩产五千斤

最后还该回到大寺各庄,回到那儿的七亩棉花地。
那里毛主席看过的三棵棉枝都绑上了红布。每亩四千棵,平均高六尺,谁看了都说那是棉花树。
每棵平均果枝二十五个,成铃四十个,花蕾四十五个;成铃最多的已达一棵一百一十个,眼前的情况就可亩产皮棉近二千斤。
但人们还要叫棉 棵长到八尺高,叫每棵长一百二十个棉铃,以保证每亩产五千斤皮棉。
这 七亩地的耕作有稀密对比和早晚对比的,还有搭起棚子,晚上在顶棚盖被单,棚下用电灯光照明的催生的一片。
这里亩施底肥五万四千斤;过磷酸钙一百二十斤;追硫铵四次,共用一百七十斤;追氮肥一次,生长素和钾盐各四次,喷磷四次,除虫七次;锄八遍,浇水两次,整枝十八次。
这片棉花已有中央和省的负责同志再三说过要赶快拍成电影。
这片棉花将如许多人所说今年秋后农业上不知要出现多少吓人的高产怪事那样,会如卫星般地震动湖海山川。

●全县粮食亩产二千斤

所有这些将要发射的高产卫星,和徐水的大面积丰产田连成一气,要把这儿的粮食亩产从去年的二百一十四斤提高到今年的两千斤。
人民公社的建立和毛主席的视察,就是目前争取两千斤的足以使山倒海平的力量。
这些将要发射的卫星庄稼,是在迈向共产主义的人民公社殿堂上空飘扬的鲜明耀眼的红旗;也只有人民公社才能竖起这样的红旗。
试想想,一个二分地的沼气山药堆就得花去成百个人工,成本更是不可计算;这可除了几万人大的人民公社,哪一个普通农业社能够办得到!
唱不尽人民公社的优越性,颂不完人民公社的灿烂前程。徐水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这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国的时光。
(原载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4-06-21 07:24:29 +0800 CST  
第25章 徐水“大跃进”亲历记(2)

我们还参观了大寺各庄的一个展览室,陈列着8月4日毛主席坐过的一张红木椅,上面贴着“主席坐过,请勿乱动”的字条。
我们还去看了毛主席抚摸过的两株棉花,都拴上了红布条。讲解员说,当时这些棉花高及主席肩部,如今已有1.8米高了。
这两棵棉花果然高大,我认真数了一下,一棵有七八十只棉桃,一棵上百个,这也是超常施肥的“成果”。
我悄悄钻进密植的棉田中去察看,到处密不透风,根部全然见不到阳光,株茎高大却细瘦,没有一个棉桃。
当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毛主席您老人家受骗了!您为什么只看路边
这两棵而不进去看看呢?

接着我们开始参加大田劳动了。第一项农活是捉白菜地里的菜青虫——在这个很快要“进入共产主义”的新农村,我们还要用手捉虫。
女生们常被那肉乎乎软绵绵的虫子吓得尖叫。植保系的学生问:为什么不用农药杀虫?村干部说没有农药。
就这样,我们大队人马一连捉了好几天虫子。接着是秋耕种麦,根据上级指令,土地要深翻三尺,动员农大师生夜宿田间,奋战两周,翻地如同挖水沟。
农学系教师提出疑问:这样把生土翻上来怎么行?队干部说:加大施肥。
可是当学生挖完全村厕所,把粪尿一桶桶挑到地里,掺上黄土,一亩地里也只有三四堆,而且等不到沤熟就要使用。
再加上还要密植,下种量超过常年四五倍,天知道明年会有什么收成!
师生在大田里连夜劳动,有的干着干着就躺在地上睡着了。我不由得想:这样的瞎指挥就是大跃进么?
9月7日我们听了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的传达,总的精神是还要进一步大跃进。
主要的内容,一个是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
另一个是中央认为农业发展有巨大成绩,工业上不去,决定党委书记抓工业,要生产1070万吨钢,这就是所谓的“钢铁元帅升帐。”
中央的决策和现实的差距就是如此之大。
我们没有看见农业发展的巨大成绩,只看见小面积试验田毫无推广价值的“丰产”,而大田仍是最原始的耕作手段,手抓虫,人挑粪,根本谈不上农业已经过关,这同共产主义相距何其远也。
那么,王天章报告中那些高产丰产指标是怎么得来的呢?我在参加劳动中得知了这个秘密——丰产是算盘上打出来的。
一次收白薯,队长来计算产量,见我们挖出的有一棵长了好几个大白薯,一称有十几斤,他便问这亩地插了多少棵薯秧,回答说4000株。他便噼哩啪啦打了一通算盘:4000×20,亩产8万斤的产量就这样算出来了。
可是因为过度密植,田里还有成片的一个白薯都不结的空垄,便不在他的计算之内了。
计算棉花产量也是如此。看见这种情况,我也不能不怀疑王天章报告的真实性了。
我十分担忧地想,这些基层干部如此普遍地严重谎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否就根据这些谎报的数字得出了“农业发展有巨大成绩”的结论呢?
但是真相被掩盖,假象依然流布全国。徐水作为先进的典型依然“阔步前进”,并且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8月毛主席视察过后,9月,中组部长安子文到徐水,要求进一步缩小差别,实行供给制。
9月20日,县委就正式发布了《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试行草案》,实行“十包”:生老病死、吃穿用品,甚至洗澡、理发、看戏等等,一切都由公社包下来。
同时取消粮票,让大家放开肚皮吃。每人发一张券到供销社去领同等数量的布料,结果一夜之间全县供销社的布全被“领”光,迟到者就没有了。
9月9日,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艾思奇等到徐水说:“徐水是理论工作者最好的课堂,应该都下来看看,向徐水人民学习。”
10月1日,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也来到徐水,特地到商庄公社给农业大学师生做了一次报告。
据后来的统计资料:1958年从3月初到10月底,先后有40多个国家的930多名外国人和3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来徐水参观,使徐水在国内外名声大振。
为了给徐水这个中央直接抓的“向共产主义迈进”的重点试验县制造舆论,种种阐释中央精神的“理论”观点广为流布了:
“这是中国的特点,可以先一步建成低水平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先行于落后的生产力”,“共产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则统统归咎于“阶级斗争”、“农民觉悟低”和“干部水平差”等等。
一批号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理论工作者(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政治目光,在“共产主义”的神话面前迷离了。
9月传达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生产1070万吨钢的号召后,徐水县委又紧急行动起来,在县城建立起许多土高炉,开始了大炼钢铁运动。
为配合这一中心任务,10月下旬农大下放大队任命我为县炼铁工地的宣传队长。
但正当我组织部分师生准备出发时,又接到县委通知,调我去县里参加共产主义教育工作。
因为炼铁工地也在县城,大队就让我把两项工作都兼起来。于是我先到工地安排好宣传队的工作,然后即去县委共产主义教育办公室报到。
办公室负责人是中央高级党校党建教研室主任许邦仪,其他工作人员有高级党校、新华社和清华大学的下放干部。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6-05-09 07:04:15 +0800 CST  
第26章 徐水“大跃进”亲历记(3)

根据当时发现的问题,许邦仪切中要害地指出,徐水的工作存在高指标和浮夸风倾向。
当他听了我们的汇报后告诉我们,对存在这些问题的县委干部,一要保护,二要适当批评,但不可泼冷水,发现什么问题要及时汇报,可以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他要求我们分头下去工作,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办流动党校。
根据我的具体情况,他分配我去炼铁工地和商庄公社(农业大学下放点)开展工作。
当天我回到位于徐水车站附近的工地,看到这里人声鼎沸,小高炉林立,工人几乎都是壮小伙子。
我们宣传队住在指挥部旁一个大席棚里,大家都是席地而卧,实际上一天也只能和衣而“卧”三四个小时。
一走进这热火朝天的世界,我的血液也沸腾起来了。
徐水有许多虚假的东西,但人民的干劲却是真实的,他们的确是无条件地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

经了解,起初的情况并不是这样,这个炼铁工地的建立也经过了一番曲折。
早在8月间这里已经开始炼铁了,当时各公社都把这视为额外负担,不肯调精壮劳力来,工地只有20多个妇女,有的村甚至派来十几岁的孩子凑数。
工地上只有平地垒起的一种土炕式闷炉,生产“墩炉铁”。
工人们自带粮食、炊具,住在树间搭起的席棚里,条件十分艰苦。
然而到9月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北戴河会议精神后,听说是党中央的决定,毛主席的号召,徐水人民就迅速行动起来,各公社都派出精壮劳力到县里参加大炼钢铁运动。
整个工地按公社划分为若干战区,开展劳动竞赛。各战区都建起了颇像样的小高炉,由本公社负责提供“铁引子”(废铁)和焦炭。
没有技术人员,就从外县请来几位曾经炼过铁的师傅做指导,把本县一些打农具、做马蹄的工匠都组织起来。
小高炉没有鼓风机,就用人力拉风箱……。
我作为菱角村下放师生的小队长,在那里真切地看到了当时是怎么“找”到废铁的。
一天我正在劳动,一位同学叫我去接待一个区里来的干部,记得是姓郑。
我到了队部,只见他正向队干部发脾气。他说:县里的小高炉已经建立起来了,你们公社的高炉急需铁引子,再不送去就要停火了,要立刻组织力量找废铁送到工地去,否则后果自负。
队干部解释说,各户送来的废铁早已全部送到工地去了,各家已经没有了。
这位区干部说,今天我就让你们看看怎么“找”废铁。他让队干部带上几个大筐、绳子和木杠,他自己事先准备好了一个大铁锤,一起在村里挨家挨户敲门。
当时村里的壮劳力全出去干活了,各户除了有老太婆看家的,大都掩门挂锁(锁是虚挂的,时谓“夜不闭户”)。
这位区干部打开门查看,房子里的确没有任何废旧铁器。于是他到灶台前,挥起铁锤就把大铁锅砸了一个大洞,说:“这就是废铁,搬走!”
在场的队干部一个也不敢吭声。
我忍不住说:“这明明是一口好锅嘛!”
他看看我,知道我是下放干部,态度稍有缓和地说:“都吃食堂了,小锅灶没有用啦。”说完他径直朝第二家走去。
就这样在全村走了一圈,“废铁”装满了好几筐。每见他砸一锤,我的心就紧缩一下。
好几次我要上前阻拦,队干部就在后面轻轻拉我的衣角,伏在我耳边悄悄地说:“老刘,别说了,说了也没用,村村都这么干。听说有一位大学教师因为提意见,还挨了批斗。”
最后各家的锅砸完了,一称还不够他小本本上的数字,扭头又回来要砸队里的水车。
我终于忍不住了,上前阻拦说:“水车可是生产工具,浇麦时要用的,砸不得。”
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说:“你来当我这个区干部试试?”
我一时竟不知作何回答。
他扭头对身边的队干部说:“砸!”这样连砸了三部水车才凑够了数。
他命令立刻把“废铁”送到工地,也不打招呼就气冲冲地奔下一站“找”铁引子去了。
看看小高炉旁堆积如山的“废铁”,想到它们的来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我到其他村调查了解他们搜集铁引子的情况,几乎全是这样“找”来的。
我意识到,这完全是上面下达的死任务、死命令造成的。下面的干部如果因为送不够铁引子造成小高炉灭火,上面就要查战区负责人的政治责任,要“拔白旗”,甚至要批斗。
没有办法,各级干部只得用这种手段,对广大农民进行了一场公开的破坏性的大掠夺。
铁引子可以用“砸”的办法取得,焦炭和煤怎么办呢?这在农户是找不到的,只能到钢铁厂去“找”。
听说各战区都秘密组织人力到当地或邻县的钢铁厂去“捡”或“借”。
开始时,土高炉有焦炭供应,还真的炼出一点铁水来,于是人心大振,敲锣打鼓向县委报喜。
我们也及时做宣传报道,进行现场采访,还编了快板书和活报剧在工地巡回表演。
我采访了一位50多岁的老中农,他为了多炼铁,两天两夜坚持在高炉旁,说一定要守到铁水流出来。
问他为什么这么拚命干,他说:“为了多出铁水淹死美国鬼!为了共产主义人人都要拚命干。”
一位复员军人几天几夜不离炉,炉子风口堵了,他戴着湿手套进去掏砖,烧伤了手仍继续干……。
人民的干劲确是鼓足了,但中央决策者不切实际发动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所造成的恶果,却严重伤害了人们的积极性。
土高炉流了几天铁水后,焦炭告罄,而且也无处去“找”了,于是指挥部决定改用木柴和煤。

楼主 碧薇萍  发布于 2016-05-09 18:52:33 +0800 CST  

楼主:碧薇萍

字数:51043

发表时间:2014-06-10 18: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2 20:11:12 +0800 CST

评论数: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