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一个大坑,不知何时能填平

全 三 国 述 评
前 言
三国是故事。
对于百姓而言,三国是故事,好听,精彩!古代中国百姓绝大多数是文盲,接受历史、伦理、社会各方面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听评书,看大戏,而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评书、戏曲自唐宋时期就开始在民间流行。脍炙人口的《三国志演义》就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归纳吸收了评书、话本、戏曲的精华而成,影响力至今不衰。宋元以来,中国有300多种地方剧种,以三国故事为主的剧目在各个剧种中几乎都占据了主要地位,戏曲界流传的“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谚语,就是这种现象的最佳描述。因此,三国故事在中国是最深入人心的历史故事。
三国不是故事。
对于历史学者来说,三国则不是故事,而是中国历史中承上启下的一段重要历史。简短,但非常重要。如果严格地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算起,到公元280年吴亡,三国归晋为止,三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60年,在五千年中华历史中,只能算是一小朵浪花,(还有朵更小的,就是五代十国,只有54年)但就是这朵不起眼的小浪花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方向,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大分裂、大融合、大一统的周期循环。三国有许多中国历史第一。第一次大分裂;第一次同时存在三个皇帝,三个国家;(这和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有本质区别)第一次制定并使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第一次全方位开发江东,促使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第一次发现并进入台湾……更为重要的第一次是实现了“个人自我的觉醒”,突破了商周秦汉以来的“神权的崇拜”、“阶级的觉醒”、“利禄的营求”等文化思潮对华夏人的思想禁锢和约束。因此,三国历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历史。
因为故事好听,因为历史重要,所以,讲说三国经常会成为热门话题,以至于到今天都泛滥成灾了。相信有看官看到此贴时会想,咋又是三国,都讲烂了还讲,真是个猪啊!没办法,我也想给阁下讲点其他好玩好听的,无奈本猪就只对三国熟悉一点点,只能自找苦吃自寻烦恼来挖这个大坑,把自己埋在这儿。
因为是故事,就难免啰嗦;因为是历史,就难免有观点。请各位看官以宽容开放之心容忍本猪的啰嗦,批评本猪的观点。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3 16:21:00 +0800 CST  
第一卷 群雄逐鹿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第一章 金瓯缺
——废史立牧加速了汉皇权衰弱帝国分裂
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夏季的一天,汉帝国首都洛阳同时涌出三支官兵车马队,一支向北,一支向南,一支向西南。
在帝国烽烟四起,西北凉州(今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东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边、韩之乱未灭,黄巾军余孽郭才等在河西(今河西走廊)死灰复燃,攻打太原、河东,(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北)北方匈奴屠各胡侵扰并州,(今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凉州人马相、赵祗自称黄巾在益州(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是东汉十三州中地理面积最大的一个州)攻城略地的多事之秋里,朝廷同时发出这三支车马队分赴不同的地方,是否预示着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吗?
恭喜你猜对了,确实发生了大事。就因为这件大事,最终加速了帝国皇权的衰弱和领土的分裂。
究竟是什么大事呢?就是废除刺史,改立州牧,简称废史立牧。
可能有些看官不大明白刺史与州牧的区别,先科普一下。
两汉时实行的是郡县二级行政区划,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设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后历经成帝、哀帝、王莽等时期改为二千石的州牧,又改为刺史,又改为州牧的几次变化,到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重新恢复到武帝时的规定,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另一州属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别称“卧虎”,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司隶部的军政首脑,但比一般州牧的权力要大。因其属下有一支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故称校尉。辖三辅、三河及弘农七郡,有督察纠举百官之责。州牧相当于省部级,司隶校尉则相当于副国级)
刺史的职权是监督监察,是以低级别官员监督监察高级别官员。这种体例在中国一直存在,比如明朝的六科给事中级别仅为正七品,却可以监察六部长官,封驳奏章,注销圣旨。现在的纪委书记也是这样。刺史往往很有政治前途,业绩明显,就会出任郡守国相。用低级别官员就是促使他们为了升迁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在没有法治的状况下,还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
第一条,监察地方大族违法乱纪,兼并土地,欺压弱势群体;
第二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不守纪律,假公济私,自定政策捞取私利,侵害百姓,聚敛为奸;
第三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不详细审查有疑点的案件,冤枉杀人,刑讯逼供,凭个人情绪办案,敲诈百姓,为百姓所痛恨;
第四条,监察郡守国相选人用人不公,任人唯亲;
第五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子弟仗势欺人;
第六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与地方豪门勾结,收受贿赂,损害朝廷利益。除了第一条是针对地方豪门大族以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郡守国相等公务人员的。因为土地兼并会危及帝国的根本,必须加以防范。
从此可以看出,刺史是没有行政、民政、军政权力的,只有监察监督之权。而州牧则拥有州内所有的行政、民政、军政权力,就是民间所说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刺史相当于今天的省纪委书记,州牧则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省长、省军区司令员的合体。
大一统王朝在危难时期,会无奈地下放权力到地方,希图上下同心,共赴国难。等危难过去后逐步收回权力。比如清末,太平军民变时期,朝廷也只好同意地方大员组织团练,拥有军事、民政权力。平定太平军后又逐渐收回权力。但这个方法很危险,最容易形成的就是军阀割据。清朝是运气好,遇到曾国藩这么个没有野心的顺民,才没有酿成帝国分崩离析的大祸,但也留下了汉、满权力之争和湘军、淮军派系之争,间接地影响了皇权的权威性。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唐朝,唐中后期实行节度使制度,形成藩镇割据。可惜唐朝没有清朝那么好的运气,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给灭了。
那么,是谁提出废史立牧建议的呢?是太常(九卿之一,管理朝廷礼仪、祭祀)刘焉。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3 17:16:50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04-14 00:23:17
加油,支持你
-----------------------------
谢谢您。世上三大苦,读书、种田、做豆腐。有您的支持,再苦在下也会努力的!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4 09:56:01 +0800 CST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一带)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鲁恭王刘余的后代,和刘表同一支脉。(鲁恭王的府邸在曲阜,紧邻孔府。他是个喜好修造宫室的人,在一次施工中把孔府的房屋弄坏了,意外地在夹壁墙内发现了以古文书写的儒家经典书籍,由此引发绵延二千多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因为他是宗室,二十岁前就出任中郎。(比六百石)延熹三年六月(公元160年7月),因老师司徒祝恬去世而离职。(两汉时有学生、故吏为老师、府主服丧的习俗)到阳城山上定居,精心钻研并收徒讲授儒家经典。(俗名车岭山,又名马岭山,秦汉至魏晋时期,指称坐落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南,荥阳市西南,登封市东北,新密市西北接界处之五指岭为阳城山)后来朝廷推举贤良方正,被司徒府辟召,历任雒阳令﹑(今河南洛阳)冀州刺史﹑(今山西东部、河北大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南阳太守、(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宗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后为太常。
中平五年 (公元188年),刘焉目睹朝纲混乱,宦官专权,天下多事,时局危险,就想找个远离朝廷中心的边远地区躲起来。于是就向朝廷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他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恰好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州内横征暴敛,大肆贪腐,残害百姓,引起州内动荡,朝廷正有意撤换他。同时并州刺史张懿被休屠各人所杀,凉州刺史耿鄙征讨边章、韩遂时被手下哗变士兵所杀。这些事情都应证了刘焉的话,朝廷于是同意试行,以宗室和重臣为州牧。
洛阳城出来的三支车马队,就是第一批出任州牧的三个人。向北的是宗室刘虞,为幽州牧;向南的是朝廷重臣太仆(主管皇帝车辆、马匹,皇帝的驾驶员,从古到今领导的驾驶员都惹不起啊,优良传统)黄琬,为豫州牧;(黄琬与宗室有姻亲关系,刘璋的祖母黄氏是黄琬的姑姑)向西南的是宗室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4 14:58:55 +0800 CST  
刘焉本来是想出任交州牧的,(约为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大部)因为那里离朝廷很远,离中原很远,可以躲过朝廷勾心斗角的政治风波,也可以躲过中原战乱频仍的刀光剑影。朝廷还没正式讨论决定前,侍中广汉人董扶叫他到益州去。董扶懂星相,会算命,颇有名气。他告诉刘焉说,天下即将大乱,益州有天子气,将来会出天子。东汉时图谶之说本来就很流行,朝野之人普遍迷信,再加上刘焉做太常的时间很长,接触这些东西比较多,更比别人迷信。听董扶这么一说,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放弃了去交州避难的初衷,幻想到益州去做天子。
一番努力后,刘焉如愿以偿地做了益州牧,还被封为阳城侯。刘焉就带着三儿子别部司马刘瑁走马上任。董扶也想跟着刘焉去沾沾天子气,就请求出任蜀郡西部属国都尉。(今四川省名山县及周边地区)还有个叫赵韪的益州巴西郡人,(治所在今四川省阆中县)本来在朝中做太仓令,(主管粮食的官员。太仓是朝廷的总粮仓)正好这时去官,也跟随刘焉一道回乡。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4 14:59:35 +0800 CST  
@微澜四明 2017-04-14 19:43:15
支持,楼主加油!
-----------------------------
感谢先生支持。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7 09:31:03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04-15 10:22:18
敢写三国的,都是有实力的,加油
-----------------------------
谢谢先生再次光临和鼓励。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7 09:32:54 +0800 CST  
@沁无杂念 2017-04-15 20:59:08
更啊,等你好久了,别太监
-----------------------------
谢谢先生光临,请放心,不会太监的。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7 09:33:46 +0800 CST  
此时的益州并不太平。三年前,凉州人马相、赵祗等人在绵竹县自称是黄巾军,(今四川省绵竹市)聚集了数千难民造反。杀了绵竹县令李升,县里的一些吏员和百姓也跟着造反,队伍发展成一万多人。于是又去攻打州刺史治所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杀了刺史郤俭。紧接着攻打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犍为,(今四川省眉州市彭山区)一个月之间,连下三郡。
马相自称天子,聚众十几万。益州从事贾龙有一支几百人的队伍驻扎在犍为(今四川省犍为县)东面,以此为基础召集起一千多人马进攻马相。交战几个月,终于赶走马相。贾龙就派人去迎接刘焉。刘焉将州治所迁到绵竹。当时由南阳、三辅等地避乱流入益州的流民有数万家,刘焉收容安置他们,将他们引为自己的党羽,号称东州士,并从中挑选出精壮男丁组建起一支东州兵。
当时蜀中盛行五斗米道,教主张鲁的母亲非常漂亮,经常到刘焉府中做客,与刘焉有暧昧的嫌疑。其实是互相利用,张鲁的母亲巴结刘焉,是希望得到官府的保护,为张鲁捞取官职,有利于传教、护教。刘焉则是色利双收,既贪张鲁母亲的色,又利用五斗米道的势力。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功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独占汉中。在刘焉授意下,截断长安通往巴蜀的斜谷道,拦杀朝廷派往益州的官员。刘焉以此上书说五斗米道断绝道路,无法继续保持与朝廷的往来交通。
益州于是成了汉帝国金瓯上的第二个缺口。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7 09:34:50 +0800 CST  
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合不上了。汉帝国的噩梦由此开始。后世就有学者认为刘焉是汉帝国分崩离析的罪魁祸首。
其实不完全是。最早撕裂汉帝国领土,使帝国金瓯出现残缺的是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底爆发的西北凉州之乱。
184年是汉帝国苦难深重的一年。年初,太平道教主张角的门徒唐周向河南尹何进告密,举报张角兄弟三人谋反,供出京师内应马元义。朝廷车裂马元义,缇骑四出,捉拿京师太平道人和与太平道有牵连的人,诛杀一千多人。同时下诏冀州缉捕张角兄弟。张角被迫于184年2月提前起兵。
张角,河北巨鹿人。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172年),张角自称入山采药时遇到“南华老仙”亲自传授《太平要术》,(即太平经,乃道教经典。又名《太平清领书》),于是创立“太平道”,自封大贤良师,为太平道总首领;两个弟弟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也是太平道首领。除了自己在家乡传道外,还派出八位大弟子分赴各地传道。
灵帝时民不聊生,太平道入教门槛低,违犯教规后惩罚也不严。加上那段时期瘟疫盛行,张氏兄弟懂得医道,救活了不少人,在民间有影响有声望,以至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迅速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主要是贫民,也有少数官吏甚至个别宦官。张角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负责。如果以平均八千人计算,就有二十八万八千人,是一股相当强大的社会力量。
张角见队伍日渐壮大,就准备造反,与信众约定在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3月5日)同时起事。
太平道是以迷信形式建立起来的组织,(主流说法是宗教组织,其实不是,太平道离宗教还有段距离,最多只能算具有宗教的雏形)自身对东汉流行的图谶、五行、三统等神秘文化就非常迷信。其提出的造反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一个跳大神的神汉想出的口号)就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的。前面两句是按五行学说来的,汉为火德,火生土,替代汉朝的为土德,而土为黄色,所以要说黄天当立。以黄巾为标志,也是这个原因。后面两句是起事的时间,写得明白无误。起事后,张角、张宝、张梁分别自称天公、地公、人公将军,则是依据天、地、人三统理论来的。(东汉图谶、五行、三统等神秘文化盛行并深入人心,上至皇室,中至公卿,下至百姓,全都深信不疑。曹丕第一个年号黄初,孙权第一个年号黄龙都是因应这些理论的。只有刘备没有用过类似年号,因为他自称是继承汉朝的,想用也不能用)选定在甲子年甲子日也是根据这些理论推导出来的。(传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纣王,张角是想以武王自居吗?)
黄巾民变是中国唯一一次有全国性组织,在全国各地同时起事的民变,其他的民变都是在一个区域里爆发,然后向其他地方流动。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7 09:36:10 +0800 CST  
同时也是中国历代最蠢的一次大规模民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张角早就具备了起事的能力和条件,但他偏偏要拖延到184年,还深恐朝廷不知道,派人到京城到处涂写“甲子”标语,传播“岁在甲子”的口号。同时在183年令大方弟子马元义带领荆州、扬州数万信众向洛阳和邺集结。马元义在洛阳大肆活动,收买、联络包括宦官在内的朝廷官员做内应。与封谞、徐奉等宦官信众约定,里应外合攻占皇宫。张角兄弟则攻占冀州邺城。
筹划民变从来都是秘密进行,哪有如此满世界嚷嚷,唯恐别人不知道。一个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建立起来的有着二十多万人的全国性组织,不可能不引起朝廷的注意。数万荆州、扬州信众向洛阳、邺流动,也不可能掩人耳目。事实上,朝廷早就对此有所耳闻。司徒杨赐、卫尉刘宽、司空张济、御史刘陶(此人可称汉末第一狂人,永宁期间【公元155-158年】曾上书直接指责桓帝,后世唯海瑞可比)一起上陈灵帝,揭示张角有谋反迹象,应该赶紧捕讨,断绝暴乱的源头。灵帝没有听从。熹平晚期,刘陶再次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连名上书,请求抓捕张角等人,可惜灵帝再次不从。
数万人的流动,长时间的等待,难免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果然,起事前一个月,发生了告密事件。
张角被迫提前起事。184年二月,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同时爆发黄巾民变,部分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朝廷。
汉灵帝先布置防御。升因唐周事件立功的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镇守京师;在通往洛阳的各个关口,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州郡备战严防。
然后布置围剿。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汉晋制度,持节表示受皇帝之命,同时具有先斩后奏的特殊权力。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使持节可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可以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可以杀犯军令者。另有外交符节,作为外交凭证,如苏武牧羊时所持的节。所谓节,就是一根竹竿或木棍,上面缠上牦牛牛尾毛)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卢植与其副手护乌桓中郎将宗员负责围剿冀州及北方黄巾军;皇甫嵩与朱儁各率一军负责围剿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黄巾军。政府军主力由北军五校(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三河(河东、河内、河南)的将士组成。同时也临时招募了一些精壮士兵。
皇甫嵩接任时提出了个条件,要求解除党禁,拿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提升士气。(比较正直的宦官吕强也于此时建议灵帝解除党锢,以如不解除,党人会与黄巾军勾结为理由)汉灵帝照单全收,大赦党人,让十常侍各捐数千万,出西园良马,要求各公卿也捐出马、弩等军事物资。同时让公卿推举将领子孙及民间有军事才能的人到公车署面试,选拔有能力者领兵从军。
具体的征战过程这里就不说了。到十一月底,黄巾军主力基本被歼灭。张角病死,张梁、张宝战死。但余孽尚存,如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刘石、平汉、大洪、白绕、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势力小的有上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数万人。(史载张燕黑山贼百万人,应该是将非战斗人员的随军家属计算在内了,有百万兵马的话早就把汉朝给灭了。黄巾军最盛时期的三十六方也没有百万将士)。但这时的黄巾军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而是各自为阵,有时互有配合而已。对朝廷不存在致命的威胁。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8 14:18:14 +0800 CST  
黄巾民变和中国历次农民民变一样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先期组织、起事、争战,攻城略地,席卷州县,看似威风八面,前景灿烂。但很快就会因自身政治、军事才能的低下,迅速被回过神来的政府军所镇压。就拿黄巾军来说吧,起事前并无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纲领,就是个取汉朝而代之的口号,连个等贵贱,均贫富,打土豪,分田地的经济承诺都没有,怎么来凝聚大众?战略战术上也无能,第一次是以坚城作战为主。这明显是业余农民军的短板,只能是守着挨打。第二次吸取了教训,以流动作战为主,但又缺乏相互配合,也没有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军队走到哪儿,随军家属就跟到哪儿,老人、妇女、儿童,甚至包括耕牛、农具。如此多的累赘,怎么行军作战,只不过是改固定挨打为流动挨打,同样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农民民变冲击、削弱了朝廷的力量,有实力的军阀、豪强、有野心的文臣武将会迅速地利用这个机会来夺取政权。或者是直接组织军队起事,(如刘邦、项羽、李渊)或者是加入农民军逐步夺取农民军队的控制权,将其据为己有。(如刘秀)纯粹由农民民变起事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但也是因为其招聚了以李善长为首的大批文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取得了政权。就像李自成如果没有李岩等文人的帮助,改变政治、军事作风,才咸鱼翻身夺权成功。(李自成是驿卒,还不是纯粹的农民,就像刘邦是亭长一样,都算是朝廷低级公务员。)
把民变说成起义,甚至夸大到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纯属意识形态的需要,就和说历史是必然的理论一样,是政治,不是历史。中国的民变都是以取代现政权为唯一目标,从来没有想过要对现行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民变的原因多数是在实在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只为了有口饭吃。因此,他们的行为并不比官兵善良,一样的烧杀抢掠,勒索富豪,胁迫百姓。所过之处的城市、农村都遭到极大的破坏,生产力下降,人口下降。黄巢、张献忠等杀人如麻,嗜血成性。李自成前期也乱杀无辜,后来李岩、牛金星等文人加入后,提醒李自成要成大事就不能这样做。李自成才加强军纪,约束部众。但其夺取北京后怂恿部属勒索百官,同样是草寇的心态和行为。以至激怒吴三桂,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就逃跑了。唯一取得成功的朱元璋,则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把中国的皇权专制体制推向了极致。这不是正义,也不是历史的进步,反而是退步。黑格尔曾说中国两千多年没有历史,这话听上去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仔细想想也有道理,起码从社会体制、政权运行的方式、民众是否拥有政治权力等方面来看,中国自秦汉至清晚期都是在原地打转,没有进步,只有退步。
各位看官真要对历史有兴趣,一定要树立两个基本的史学观念:一、历史是由偶然决定的,没有必然性;二、社会不总是进步的,也有退步。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8 14:21:21 +0800 CST  
黄巾民变只是昙花一现,黄巾军并没有长期占据一城一地,建立政权,施行治理。虽然剧烈地冲击了汉政权,使其政权结构出现了松动,但并没有出现割据政权,撕裂汉帝国领土。
平定了黄巾民变,朝廷满以为可以松口气了,谁知按下葫芦浮起瓢,西北又爆发了凉州之乱。(汉末各地零星民变从来没消停过,但一般是小规模的,州郡就能平定,不影响大局)
凉州北地郡、安定郡和金城郡、陇西郡枹罕、河关(此两地原来就属金城郡)的羌人趁朝廷集中力量平定黄巾时分头起来造反。朝廷无兵可派,只好就地招募羌人和小月氏人等湟中义从胡组成军队前往平叛。(湟中,指湟水即西宁河流域中部,今西宁湟中县。义从胡,即归顺跟从汉朝政权的羌、小月支等少数民族。有湟中义从羌,主体为羌人。湟中义从胡,主体为小月支人)同为受到汉人政权欺压的湟中义从胡自然同情同种袍泽,还没开始平叛就在金城郡令居(今兰州西北)发动兵变,加入叛军,杀了朝廷护羌校尉冷征。(专门管理羌人聚居地的军事最高长官,品秩比二千石,基本等同于中郎将、太守等,但有一点不同,就是持节。军事管辖权力大于中郎将、太守等。还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等同样性质的官职)几郡羌人合兵一处,推举原湟中义从胡中的营士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为将军。
与此同时,陇西人宋建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建国,自称河首平汉王,改元,置百官。宋建政权延续三十多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为夏侯渊所灭。这是在汉帝国领土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割据王国。(此处按下不表,等讲到夏侯渊的时候再说)
估计北宫伯玉和李文候只是原来军队中的低级军官,既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能力,(这点从他们后来轻易被韩遂所杀也可看出)他们就劫持了凉州督军从事边允和韩约。(即边章、韩遂的本名,二人因朝廷悬赏捉拿而改名)这二人本就是凉州名士,有些文韬武略,共同之处是都仇恨宦官。韩约曾在当年因公至洛阳。大将军何进闻其名而召见他,他趁机提出诛杀宦官的建议,但何进并未采纳。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8 14:24:26 +0800 CST  
凉州刺史左昌是个贪官,非常时期居然敢趁征兵之机贪污军费数千万。受到汉阳郡长史盖勋的劝阻。(内地称郡丞,边关称长史,相当于副太守)左昌就派盖勋驻守汉阳郡阿阳县,(今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平凉市静宁县一带)正面对敌。其实是想借刀杀人。盖勋顽强地守住了阿阳县,迫使叛军转向攻打金城郡。有了边、韩的加入,加上朝廷在西北的势力空虚,叛军迅速攻克金城郡治允吾,(读作沿牙。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杀了金城太守陈懿,以金城郡为根据地向周边侵扰。
其间,盖勋多次请求左昌派兵救援金城郡,左昌不肯。
左昌很快就品尝到了被围无援的孤独和恐惧,被叛军包围在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惊恐失措地派人向盖勋求援。郡从事(州刺史从官)辛曾、孔常不愿前往,被盖勋骂了一顿才同意出兵救援。盖勋率援军抵达冀县,义正辞严地斥责边章、韩遂背叛朝廷,要他们投降。边章、韩遂申辩说:“左昌当初要是早派兵来援金城郡,或许我们还能改过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了。”也许是边章、韩遂心里确实有愧,也许就是出于对盖勋的尊敬,无颜面对盖勋,二人哭泣而退,解除了对冀县的包围。
左昌因贪渎无能被撤职。接替他的是一个书呆子宋臬。他居然建议在民间教授《孝经》就能平乱。(这样的书呆子不止他一个,平黄巾时灵帝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平定办法,侍中向栩也提出对黄巾军宣读《孝经》,就可以使其幡然醒悟,暴乱即平。结果被灵帝关入黄门北寺狱而死)灵帝哭笑不得,又以杨雍替代他。同时启用夏育为护羌校尉。此人原是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颖的护羌营司马,后任凉州北地郡太守。长期在羌人聚居地从军为政,对羌人生活和作战方式都非常了解,曾多次击败鲜卑人的侵扰,也算是一位名将。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因征伐鲜卑失败被免为庶人。这次是重新启用。
夏育也被叛军围在汉阳郡畜官,杨雍又派盖勋救援,(看来汉阳郡能打的就只有盖勋了)盖勋率军行至狐盘,被叛军中的句就种羌击败。(非常抱歉,没查到畜官、狐盘在今何处。汉阳郡辖今甘肃省定西、陇西、礼县等市县以东,静宁、庄浪等县以西,黄河以南,嶓冢山以北地区。郡治冀县。盖勋时在冀县,以其驰援,应离冀县不远。有看官知道的请赐教)盖勋以仅存的百余士兵摆成鱼丽阵做最后的抗争。(古代将步兵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但汉末已无战车,估计是以步兵环绕骑兵)但寡不敌众,盖勋身负三处创伤仍不退,指着身旁的一棵大树对身边的士兵说:“我若战死,就将我埋葬在此树下!”一个让人感慨不已的场面在此出现。叛军士兵蜂拥而前擒杀盖勋。和平时期一直得到盖勋厚待的部落首领滇吾用兵器拦住羌人士兵说:“盖长史是贤人,你们若杀了他会遭天谴!”谁知盖勋却大骂滇吾:“死反贼!你知道什么!快来杀我!”众人大惊失色,滇吾也不计较,亲自下马让马给盖勋,让其逃逸,遭到盖勋拒绝。叛军没有办法,就把他绑起来,派人将其送回汉阳郡府。杨雍因此表奏盖勋为汉阳郡太守。(今甘肃省定西、陇西、礼县等以东,静宁、庄浪等以西,黄河以南,嶓冢山以北地区。三国魏初复名天水郡)
滇吾受恩而思报,盖勋为忠而拒生,各怀其德,各尽其心,让人感慨啊!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9 18:03:35 +0800 CST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春,叛军以诛宦官为名东进长安。威胁到汉家皇室祖陵,灵帝急招名将槐里侯、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率军回镇长安。以中郎将董卓为副手。皇甫嵩与灵帝的宦官“父母”都有过节。(灵帝曾说:“张常侍(张让)是我公,赵常侍(赵忠)是我母。”)曾奏请灵帝没收赵忠在邺违规修造的房屋。张让也曾私下索要五千万钱,皇甫嵩不给。二人嫉恨在心,诬奏皇甫嵩征战无功,靡费钱粮。灵帝是个听话的“孩子”,免去皇甫嵩左车骑将军职务,降县侯为乡侯。军队暂由董卓率领。
打仗要钱啊!才平黄巾,又遇羌乱,朝廷财力不支,只得加税、增役。西园卖官项目里增加一项“助军钱”。就这样还是捉襟见肘。(因为其中大部分钱被灵帝和宦官贪了)朝廷中就出现了放弃凉州的言论,以司徒崔烈为代表。(司徒,三公之一。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崔烈的司徒是花五百万钱买来的,还走了董太后的门路,优惠了五百万。铜臭一词就来自于社会对他的评价)遭到以议郎傅燮为代表的保凉派严厉驳斥。(相似于清朝时李鸿章与左宗棠就是否放弃新疆的海防派和陆防派的争论。傅燮本是北地郡望族子弟,黄巾起时,应朝廷征召以护军司马带兵随皇甫嵩出征。在兖州东郡仓亭生擒黄巾军渠帅卜巳、张伯、梁仲宁三人,立下讨黄巾首功)傅燮甚至明确提出:“斩司徒,天下乃安。”
傅燮的豪言壮语也打动了灵帝,决定集中力量讨平叛乱。八月,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司空,三公之一。掌水利事、部分祭祀事。国有大事时也掌军事。张温是花钱买的。张温入仕是曹操的祖父曹腾推荐的)执金吾袁滂为副,(执金吾,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本名中尉。管北军。有点像仪仗队,鲜衣怒马,煞是威风,很受小青年羡慕。光武帝刘秀小时的志愿就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果真娶了阴丽华,但却没当成执金吾,当了皇帝。袁滂是袁绍族孙)率荡寇将军周慎等与新任破虏将军的董卓会合,讨羌平叛。军队进到长安后,朝廷又以张温为太尉。这是汉朝第一个不在京师的三公。(孙坚此时就在周慎手下参军事。张温率军到长安与董卓会合时,通知董卓前来会议。董卓姗姗来迟,孙坚建议张温斩董卓,张温不听,后面详讲)
傅燮也被任命为汉阳郡太守,接替盖勋到前线驻防。
张温率十余万人马驻扎美阳。(治所在今陕西武功西北。安定郡曾寄治于此)边章、韩遂率部来攻。双方胜负未分,呈僵持状态。
十一月,叛军粮草将尽,已有退意。有天夜晚,一大颗流星拖着长达十多丈的光芒划过漆黑的夜空坠入叛军营寨,引起一片恐慌。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吉利的征兆,导致军心动摇,人人思归。第二天,董卓与右扶风鲍鸿联合出击,(此人后来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大破叛军,斩杀数千人。叛军向西退入金城郡榆中(今兰州附近)。
张温得胜大喜,立即兵分两路乘胜追击。一路由周慎统领,率军三万攻榆中;一路由董卓统领,率军三万追击湟中义从胡。张温自己统领余下四万人马作后备部队。(这支后备部队似乎多了一点)董卓认为叛军主力并未受到损害,贸然分兵进军有些危险。可以周慎为前部,自己在后接应,层层推进。张温本来就不大懂军事,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坚持要分兵追击。
结果两军都失败了。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19 18:04:09 +0800 CST  
周慎是有机会取胜的。孙坚建议他切断叛军粮道,逼其出逃。周慎不听。叛军却把周慎的粮道切断了。周慎只好仓皇撤退。
董卓在望垣(今甘肃秦安县北、及通谓县南、静宁县西一带)被羌人包围,但董卓军事经验长于那二人,又长期在羌地与羌人周旋,深知羌人的用兵之道和凶猛之处。董卓此时粮草将尽,就让人在附近突围必经的一条河上筑堤坝,声称捕鱼虾作粮。拦住河水后秘密渡河,然后立即毁坏堤坝。羌人的精锐骑兵追来时,无法度过因溃坝而陡然上涨的河水。董卓全军而退。
双方又回到谁也吃不了谁的僵持局面。在渭河上游河谷形成拉锯战。
时间到了第二年冬天。突然发生了一件似乎有利于朝廷的事情。边章病亡,叛军内讧,韩遂趁机发动政变,杀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独掌大权。新任凉州刺史将门之后耿鄙(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耿弇的后代。耿家世代为西北名将)认为这是个进攻叛军的大好机会,在没有朝廷征西大军的援助下集结了凉州六郡郡兵进攻陇西。(今甘肃天水、兰州)新任汉阳太守傅燮极力劝阻无效。
耿鄙接替杨雍新任凉州刺史,重用贪官程球为治中,(治中从事史,亦称治中从事,刺史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位仅次于别驾,为刺史部第三号行政长官)引起军民不满,认为他们是一丘之貉。187年四月,军队开至陇西郡治狄道时,(今甘肃省临洮县南)军队哗变,耿鄙、程球被杀。狄道人王国带领哗变士兵加入叛军,合围汉阳郡。傅燮及傅氏家族在凉州久有盛名,几代人都有恩于当地匈奴、羌等少数民族。傅燮虽到汉阳不久,但其品德高洁,善待百姓,军民都无比景仰敬重。叛军不愿意和他作战。当时,有几千名来自傅燮家乡北地郡的匈奴骑兵也在叛军内,他们全体在城外叩头,自愿送傅燮回家乡。儿子傅干当时十三岁,也劝父亲不要为昏君卖命,回乡等待有道之君出现再出来辅助。王国也派以前的酒泉太守黄衍来劝降。这些都被傅燮拒绝了。(与盖勋事相似)
傅燮已下定决心杀身成仁,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指挥守军出战,壮烈而死。朝廷追谥其为壮节侯。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20 21:02:05 +0800 CST  
叛军由此征服凉州全境。凉州刺史军司马马腾率部投韩遂,共推王国为帅。
凉州是汉帝国金瓯出现的第一个缺口,并且长达近三十年。
黄巾民变和凉州羌乱是体制外的人对现实不满进行的武装反抗,体制内呢?仍然有人对现实不满,也想通过非正常手段来予以改变。
就在废史立牧前后,发生了两件体制内的人意图谋反之事。第一件事是冀州刺史王芬密谋行刺灵帝,改立合肥侯。188年,冀州刺史王芬与著名党人陈蕃的儿子陈逸和擅长天文阴阳之术的术士襄楷在一起聚会,谈及时局,襄楷说道:“我夜观天象,发现了不利于宦官的天象,这些人中的显贵要遭到灭绝。”父亲陈蕃死于宦官之手,得知宦官即将覆灭,陈逸自然非常欣喜。王芬也仇视宦官,自告奋勇承担起诛杀宦官的组织者责任。宦官都在京城洛阳,怎么杀呢?也是无巧不成书,正好灵帝打算带着十常侍等宦官显贵到河间(今河北河间市,属冀州刺史部)故乡巡视,(看来皇帝也不能免除衣锦还乡之俗啊)王芬一方面向朝廷上书,借口境内黑山贼猖獗,需要起兵对抗,求得在境内招兵买马的权利。(汉制,无朝廷许可,刺史郡守不能擅自征兵)一方面联络许攸、周旌、华歆、陶丘洪和曹操等人前来相助,计划在灵帝巡视河间之时行刺灵帝,杀掉十常侍,改立合肥侯为帝。
灵帝丝毫没有察觉冀州有只大网等着他去钻,兴致勃勃地准备动身。临行前一天,太史来报,说北方天空从东到西充满赤气,预示着有惊天阴谋,不宜北行。灵帝取消了北行计划,派人前去探查,发现了王芬阴谋的蛛丝马迹,立即下令王芬停止招兵,回洛阳待查。王芬害怕,自杀。
一个低品秩官员敢组织军队来实施兵变,图谋刺杀皇帝,改立新君,已经可以说明灵帝的不得人心,朝政的混乱不堪。
不过此事有些喜感,起止原因都是两个望气者的话,感觉像是法师斗法,难怪也有学者怀疑此事的真实性。要不是《三国志》在卷一和卷十三都提到这件事,我也不信。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20 21:03:18 +0800 CST  
第二件事是原信都(今河北冀州市旧城)县令阎忠劝说左将军皇甫嵩起兵自立。188年底,王国率西凉叛军围攻陈仓,(今宝鸡市陈仓区)朝廷无奈再度起用皇甫嵩为左将军,以前将军董卓为副,(前、后、左、右将军均在卫将军之后,九卿之下)各率兵两万解围。这就是著名的陈仓之战。
皇甫嵩到陈仓后,没有同意董卓立即进攻解围的提议,反而采取守势,消耗叛军。
正如皇甫嵩所料,陈仓城坚粮足,王国围城八十多天,仍无法破城。实在是累了,就放弃围城,准备撤军。皇甫嵩再次没有听从董卓穷寇莫追的提议,带本部两万兵马全线追击,令董卓殿后,取得斩首万余人的特大胜利。
就在皇甫嵩与王国在陈仓相持期间,原信都令阎忠前来游说皇甫嵩拥兵自立。阎忠先从皇甫嵩功高震主的危险性说起,以韩信的遭遇提醒皇甫嵩有性命之忧,希望以此激起皇甫嵩的反叛之心。这是说客的技巧,可以忽略不计。但紧接着说的一番话则一针见血地描述出当时的社会状态。他说:“朽木不可雕,衰世难以辅佐。若要想辅佐衰败的世道,雕刻腐朽的木头,这就象往上坡推石滚,顶风行船,岂是那么容易的吗?况且如今宦官狼狈为奸,专权乱政。你在昏君之下难以久居,你有不赏之功,别人也会嫉妒诋毁你,不早点想办法图谋大事的话,你会后悔无及。”皇甫嵩是个愚忠之人,自然不会听从阎忠的劝告。
不光是阎忠这样劝告皇甫嵩。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长史梁衍都劝过,可惜皇甫嵩未能听从。其最终也未能挽救朝廷分崩离析四分五裂的局面,自己的老命还差点被董卓拿走。
这样的朝廷有什么可忠的呢?还不如反了吧!
汉末社会上下,体制内外,都对以灵帝为首的朝廷失去了信心,人心思变,废史立牧只是加速了皇权的衰弱和领土的分裂,导致了汉末群雄割据的格局。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20 21:04:08 +0800 CST  
老朋友好。皇甫嵩要造反是很容易的,宦官乱政给了他许多造反的理由,他只是不愿意造反而已。秦汉以来,除了宗室造反如汉七国之乱等,体制内官员造反的几乎没有。这和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有关,都认为天命有归,天子不是自己可以争取来的,而是天授予的。包括曹操几乎已经等同于天子了,还是不敢称帝。所以要叫体制内的人明目张胆地造反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的皇甫嵩,稍后的朱儁,只要皇帝一道诏书,就乖乖地放弃兵权入朝待宰。真正敢造反的是袁绍,而袁绍也是在认为自己是土德,应该代替汉朝火德的天命意识的思想前提和董卓废少立献不合法的现实基础上才敢于造反的。这和曹丕篡汉后,拼命地证实曹姓是土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确实如您所说,皇甫嵩造反容易,但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虽然皇甫嵩拥有数万汉军主力野战军,朝廷勤王令一下,很快就能集中优势兵力征讨,朱儁、卢植等名将仍在。皇甫嵩能够做到的最大程度就是割据一时而已。
在下以为皇甫嵩不如反了,是从其后面的凄惨结局相比,与其窝囊而死,不如放手一博。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21 13:49:15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04-21 15:30:14
@猪哟 31楼 2017-04-21 13:49:00
老朋友好。皇甫嵩要造反是很容易的,宦官乱政给了他许多造反的理由,他只是不愿意造反而已。秦汉以来,除了宗室造反如汉七国之乱等,体制内官员造反的几乎没有。这和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有关,都认为天命有归,天子不是自己可以争取来的,而是天授予的。包括曹操几乎已经等同于天子了,还是不敢称帝。所以要叫体制内的人明目张胆地造反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的皇甫嵩,稍后的朱儁,只......
-----------------------------
袁绍一党,说得好。
楼主 猪哟  发布于 2017-04-21 16:37:49 +0800 CST  

楼主:猪哟

字数:97402

发表时间:2017-04-14 00: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08 19:59:38 +0800 CST

评论数:4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