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大决战之长平大战

【序】

在周赧(nan)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4年),秦、赵两强在(赵国)长平爆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百万大军的正面对抗,最后秦国战胜了赵国。长平大战后,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成为了战国后期唯一的超级大国。此战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发生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在长平大战中,秦、赵两国是斗智、斗勇,无论是军事上的白起、王龁(he)、廉颇、赵括的排兵布阵,范雎、蔺相如的外交策略,还是秦王、赵王的战略部署,双方打的是飞沙走石、惊天动地。那么,历史上长平大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它又给历史遗留下了哪些未解之谜呢?
在本书中,我将从秦国的丞相范雎(也有说是范睢 sui)入手,通过对他的分析,由范雎的经历来引出战国七雄各自的情况,以及长平大战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如果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希望各位读者会喜欢这本书。


第一章【范雎使齐】
范雎是魏国人,早年时家里十分贫困,可是他心怀大志,曾效仿苏秦、张仪游说列国,可惜都没有得到重用,最后,范雎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混口饭吃),为须贾做些杂事,算是须贾手下的干吏。
有一次,须贾和范雎等人出使齐国,时间长达几个月,但最后事情都没办成,所以,须贾、范雎等人决定回魏。可是,正在这时,齐襄王以个人的名义送给了范雎十斤金子和几车牛肉美酒。此时的范雎是魏国使者中的一员,身为国家的使臣,怎能接受齐国国君的私礼呢?所以,范雎就全部委婉的推辞了。魏国的正使须贾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大怒,想我一个堂堂的魏国正使,齐襄王都没有送我礼物,范雎只不过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手下,居然能···哼!齐王为什么要送赠礼给范雎呢?难道是范雎将魏国的国家机密情报卖给了齐王?心中虽然这么想,但久经官场的须贾此时却是隐忍了下来,并让范雎接受了齐襄王送的几车牛肉美酒,可拒绝了十斤金子这一笔横财。(如果按一斤十两计算,一两50克,按照现在金价一克大概280元,相当于现在:140万人民币)
看到这,我有了这么几个疑问:
(1)须贾和范雎出使齐国主要是为了什么呢?可惜的是,在正史《史记》、《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
(2)齐王为什么要赠金和美酒给范雎呢?在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是:“齐襄王闻雎辩口”翻译过来是:齐王听说范雎这人口才非常的好。之后,赠送黄金和美酒就是齐襄王赏识范雎了,好像是把因果关系写清楚了,但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些蹊跷。据我在中国的历史资料查阅中,我觉得齐襄王不是雄主,可也不是庸主,他的才能应该在中人之上,守住齐国的基业应该还是没问题的。可是,在后来的秦昭襄王三十六年中,范雎不仅有秦昭襄王的心腹王稽(ji)推荐,自己还给英明雄主的秦王上书,得到的却是秦王的不理不睬,仅仅只有中才的齐襄王怎么会就凭听说就赏赐范雎呢?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须贾和范雎为何要出使齐国?在此,我大胆的做出推测(纯属个人):须贾和范雎出使齐国是为了达成——魏、齐两国的秘密结盟(害怕惹怒秦、赵,所以要秘密)。而且就在朝堂之上,范雎一个人的雄辩大才、名家风范折服了齐国君臣,得到了齐襄王的赏识,齐王想把范雎招到齐国来做官,可惜最后范雎没有答应。
当然,也有记载说:当天,须贾和范雎二人来到齐国的大殿之上,面见齐王和丞相安平君田单,须贾由于出言不逊,惹怒了齐王和安平君田单,这时,范雎见局面很僵,就先替须贾解围,之后还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决定两国的关系不在于使者的言语,而在于两个国家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中,如果只看重自身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陷入孤立、背信弃义的危险;如果只看重信义,那么也会像宋襄公一样腐儒,丧权辱国。在国与国外交中,应该以利益和信义两者兼得为上上之道。魏国西有虎狼强秦,北有胡服赵人,如两座大山压得魏国喘不过气来;而齐国,虽然刚刚复国,但是久经战乱,百废待兴,国力、民力、财力大衰,现在正是应该休养生息、发展渔盐业之时。所以,魏、齐两国的结盟既符合道义,又符合自身的利益,是上上之策。”
齐王听了之后,大悦,认为范雎是个贤才,当然,齐襄王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归还五国攻齐时(这件事,在后面介绍齐国时会讲到),魏国趁机占领的齐地。在古代,割让城池土地都是要君王才能决定。在这件事上,须贾和范雎是做不了主的,他们必须先回国,告诉魏王。所以,史书上才有他们没有把事情办好的记载。
那么,范雎回到魏国之后会受到怎样的待遇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7-31 09:45:00 +0800 CST  
不好意思,这边我犯了一个错误,现在更正一下:周赧王五十五年不是公元前264年,而是公元前260年,望各位读者谅解。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1 11:47:39 +0800 CST  
第二章【范雎假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须贾和范雎等人回到了魏国的大梁,可是我们的正使大人须贾心中的怒气至今未消。在一次接风酒宴上,须贾就向魏国的丞相魏齐狠狠的告了范雎一状,此时的魏齐不仅是魏国的宰相,而且还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国公子),身份尊贵,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一言九鼎。
魏齐在听了须贾的报告之后,没有进行调查(这是人治并非法治),大怒,就直接在大堂上质问:范雎是何人?为何卖国?范雎听了之后,镇静的站起身,直言为自己辩论(这不直接暗示魏齐昏庸吗),果然,这就更加冒犯了魏齐,使得英明神武的魏齐失了面子,于是,魏齐就直接下令将范雎用笞(chi)打死。
笞就是竹鞭,是小时侯不听话的“竹丝炒肉”升级版(还好我小时侯比较乖,没被打过),一端被劈成一条条的竹条,又薄又韧;另一端比较光滑,用于握手。这个竹鞭打在人的身上,那是入肉三分,而且抽离时,竹条夹着肉,疼的你后悔生出来。众人酒后余兴,个个抄起竹鞭,打的满身是汗,就连须贾大人也时不时过来补踹两脚。
范雎被打得肋骨都断了好几根,牙齿也断了,但他见众人这个阵势,一点都没有住手的意思,反而越打越起劲,范雎心想这是要真打死自己呀!怎么办?他灵机一动,忍住牙冠,一声不吭,假装自己死了。众人又打了一会,没有听见范雎的惨叫声,也以为范雎死了,就停了下来,继续喝酒了。
可那范雎的“尸体”还在大厅上,不免有失雅兴,于是魏齐就下令将范雎的“尸体”用草席卷起,并把他扔到厕所,还让众人对着范雎撒尿,最好,还有几名歌女,这是魏齐大人赏给他的,以此来杀鸡儆猴,告诫众人这是冒犯我魏齐的下场,也让范雎死后还好好的骚上一回。众人借着酒兴,解下裤带,个个哈哈大笑······
可怜的一代贤臣范雎,可怕的魏国官场,如此魏国,如此对待人才,魏国怎么能够强大?怎么能够中兴?
范雎在饱受“淋辱”之后,最后找到了一个机会,恳请看守放过自己,日后必有重谢。
那位看守也是个好心人(可惜,我查了好久都没查到这位看守的名字),他看了一眼凄惨的范雎,又看了大宴之上那些官员的那副丑恶嘴脸,良心实在不忍,就决定帮范雎一把。
这名看守就向魏齐请示,将“尸体”扔了,以免发烂腐臭。此时的魏齐早已喝的八九分醉了,不假思索就直接同意了,一代奇才范雎因此暂时得救了。
第二天,丞相魏齐的酒也醒了,他十分后悔昨晚处理范雎的“尸体”太草率了,也不知范雎到底有没有真死。真可谓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于是,魏齐就派人去看守所说的“抛尸地”,可是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范雎的尸体,他们就认为范雎的“尸体”已经被野狼或鹰吃光了,因此就回去给他们的领导交差了。
那么,九死一生的范雎顺利活下来了吗?那他又去了哪里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1 11:51:28 +0800 CST  
第三章【范雎入秦】

在公元前270年~269年期间,秦国与赵国在阏(yan)与展开了血战,秦军大将胡伤(爵位中更)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赵国,两军打得非常惨烈,最终结果“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赵奢率领赵军战胜了秦军,这是秦国自百战百胜的白起领军二十多年以来的首次大败。
以前,在“战神”白起率领下的秦军全歼韩、魏24万联军,斩杀楚军数万,逼得楚国迁都,火烧历代楚王陵墓······赵军名将赵奢打败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战役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当此之时,为了遏制赵国的崛起,秦昭襄王派出自己的心腹王稽为使者,出使魏国,与魏国结盟。
当然,王稽此时还有一个秘密使命,就是在函谷关外寻找名士大才入秦,最好是像商鞅、苏秦、张仪这一级别的丞相大才。正当王稽暗中寻访之际,他的一名侍卫(其实是郑安平假冒的),对王稽说:“魏国有人才。”
王稽觉得有些疑惑,就问他:“你是为魏国人吗?”
“是的。”郑安平答道。
“那你知道魏国的贤士吗?有谁愿意跟随我一同入秦?”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非常贤能的人叫张禄,想要见您,跟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可是他得罪了人,有仇家追杀,不敢在白天见您。”
“那可以叫他晚上和你一同来见我。”王稽答道。等到了晚上,郑安平就和张禄一起去面见王稽。二人谈论了一会儿,王稽就知道张禄是一个大贤才,就约定好了时间日期:在王稽回秦的那天,张禄在魏国三亭冈的南边等侯。
那么,张禄是谁呢?其实他就是范雎。在那天逃出相府后,一个名叫郑安平的人(也有说法说他是相府的侍卫)听说了这件事,就去救了范雎,估计这个郑安平和那位看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然也不会冒着得罪魏齐这样大的风险去做这件事。之后,郑安平就带着范雎逃跑,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养伤、藏匿,并且将范雎改叫张禄。
我觉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奇货可居吧!比吕不韦先生还早十几年,如果郑安平不这么做,也许范雎早就死了,他自己也不能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国的历史也将改写吧!
等到了王稽约定的那天,秦使团离魏回秦,王稽还将张禄载上了车。这边,可能有些读者会问:为什么范雎不直接自己入秦,而要冒那么大的风险晚上去见王稽呢?
其实,这也不奇怪。自从秦国的商鞅变法之后,为了利于治民、查清人口的国籍、户籍,商鞅就开创了照身制。简单来讲就是由官府开一个竹片,上面有人物的画像、姓名、国籍、户籍,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在各个关口都会查阅。所以范雎不可能自己单独离魏入秦,他必须依靠秦使的力量(使团可以有特权,在关口直接通过)。
在范雎入秦的途中,又发生了一件险些使范雎功亏一篑的事。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范雎又是如何做的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2 13:38:20 +0800 CST  
@fisherworld 2016-08-02 14:57:29
故事写的不错,必须养肥了看
-----------------------------
呵呵,总共也没多少章,养不胖。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2 15:53:44 +0800 CST  
@浄毯愃氁 2016-08-01 13:23:10
伊阙之战后,韩魏成为二流国家;鄢郢之战,楚国成为二流国家;五国攻齐,齐国和燕国成为二流国家;上党之战长平之战只是上党之战的一部分,赵国成为二流国家。至此,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式难以逆转了
-----------------------------
请看下文,六国的情况后面都会讲到。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2 15:54:44 +0800 CST  
第四章【巧妙避祸】

王稽与张禄二人同车入秦,路上,两人谈天说地,相谈甚欢,张禄才华横溢,令人钦佩,可是在王稽的心中也有一丝疑问:自己和秦国的密探在魏国查访了这么久,张禄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听都没听说过呀?这个人会不会是用化名?那他的真实身份又会是谁呢?突然,在王稽的内心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张禄就是范雎。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王稽在半路上是旁敲侧击、多次试探,甚至还讲了一些范雎在魏国的事情。可是张禄要么避而不答、要么推脱搪塞、转移话题,他总是有办法不答。因为,遭遇了这次人世惨变的范雎知道——时机未到。
就这样过了几天,秦使团的车驾过了函谷关,进入了大秦的腹地八百里秦川,只见道路宽阔,两旁的一片片平整的土地种着小麦等作物。突然,看见远处自西向东飞驰过来一大队人马,卷起了滚滚烟尘。“如此威风,来的人是谁呀?”范雎不禁问道。
“那是秦国的丞相穣侯往东巡查,察看各郡县的情况。”王稽回答说。
原来是他,范雎在魏国时,就听说过关于秦国穣侯专权、摆排场的种种事迹。他就对王稽说:“穣侯不喜欢六国士子,如果见到了我,只会徒增尴尬,甚至还会羞辱我,所以还是不见面的好。”于是范雎就躲在车上了,王稽同意了,还就下令秦使团,停车让道,他自己也下车,等候迎接穣侯,以示下官对上官的尊敬。

不一会儿,穣侯问道:“关外有何变故?”
“没有。”
“那你有没有带一些关外的士子来秦?那些人只是嘴上夸夸其谈,对国家一点用都没有。”
“不敢,我的任务是秦魏和好,哪敢做一些份外之事?”王稽摇着头说。
之后,穣侯一行人就离开了。范雎说:“停车,放我下来,我在前方等您。”
王稽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可他还是下令停车,车一停,范雎就立刻下车往前跑,一直跑了十几里路,只给王稽留下了一个匆匆的背影。在古代的经济、交通非常落后,古人的身体从小就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上山砍柴、挑水什么的,身体素质自然而然都比较好。
果然,范雎下车没过多久,穣侯果然派人回来搜查使团,王稽面带神秘微笑的欢迎,当然他们什么也没有搜到。王稽往前行,在接回范雎之后,就问:“先生怎知穰候会杀个回马枪?”
范雎解释道:“穣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遇事他的反应会慢半拍。其实在刚才,他就已经怀疑车中还有人,一时忘了搜查,所以他一定会后悔。”
王稽听了,敬意油然而生,直呼:佩服,佩服。
“雕虫小技而已。”说完,范雎就闭目养神了。(一般情况下,高人都是这样)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范雎非常的识得人心,了解人的性格,而且随机应变能力非常强。经过这件事,王稽对他是更加尊敬,二人顺利的进入的咸阳。
那么,范雎到秦之后的待遇是怎样呢?是鹏飞万里,还是默默无闻,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3 11:41:23 +0800 CST  
第五章【范雎上书】

秦昭襄王,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在位长达56年,而且,正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大秦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大大的歼灭了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此时,秦昭襄王已经在位三十六年了,在此期间,秦国南攻楚,夺得了重镇鄢和郢都;将楚怀王(当楚怀王被秦国抓之时,楚国已经另立新王,尊怀王为先王)幽闭、软禁至死;向东大败了齐国;秦军大举东出,多次威逼三晋。虽有阏与之败,但在总体来说,秦昭襄王的文治武功,都是极盛一时,威震天下。
古人常说要居安思危,可是当你长期处于强势,欺辱他人,别人都要看你的脸色,难免不说你有些骄狂之气,也就不能静下心来,看不到即将到来的危险,此时的秦昭襄王正是如此。
王稽回到秦国咸阳,自己先去面见秦昭襄王,并且向秦王推荐了学富五车的张禄,还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推测:张禄就是魏国名士范雎。
秦王就问:“张禄有何上书?”
王稽就说到:“我只不过是一个传信的。张禄说,‘秦国正处于危机之中,他只能当面对大王说,不能用书信。’所以,我把张禄带到了秦国的驿馆。”
此时的秦王根本不信,好你个王稽,连这个张禄的真实身份都还没搞清楚,还敢在这大放厥词,说什么秦国危急,一定要用张禄的计谋。有寡人在,秦国有何之危?这个张禄只不过有些微末之才,说不定只是个狂士。所以,秦昭襄王也没有搭理张禄,那么张禄在秦国的待遇呢?
“使舍食草具。”(使范雎住草庐,吃粗茶淡饭)——摘自《史记》。
范雎呢,也不在意,就在驿馆中住下,吃着粗茶淡饭,但他天天都在看书,熟悉秦国的法律条文,观察秦国的政策,了解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一年后,穰侯带兵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纲寿,借此扩大自己的陶邑。范雎一听到这个消息,他知道,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几十年的苦学加上这一年的艰苦磨练,是该利剑出鞘的时侯了,范雎立即给秦昭襄王上书,由于这段话比较长,我就不一字一句的翻译了,主要有这么几个意思:
(1)赏罚分明。贤明的君主善于论功行赏,对于有才能的人,不吝啬自己的官职;对于有功劳的人,依法授予爵位;对于有罪的人,依法处置。如果大王认为我的计谋有用,那么也请大王这样对待(赏赐)我;如果认为我的计谋没用,就让我走。
(2)范雎的自荐。我范雎一怕疼,二怕死,是绝对不会随便试探大王的,我有非常重要的事要跟大王当面讲。
(3)举例四物之失。周的砥砨(di e)(周室的美玉),宋的结缘(美玉),魏的县藜(美玉),楚的和氏璧在最初都被人们错过了,可是他们最终还是会名满天下,这其实是暗示着:我范雎是第五个名震天下的宝物,可别错过了。
(4)以诚感人。“一语无效,请伏斧质。”这是范雎上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翻译过来是:如果您认为我所说的话没有用,那您就斩了我吧!写了这么多之后,范雎在文中添上了这样的一句话,不仅体现了范雎的自信,还以自己的诚心打动着秦昭襄王,以诚挚人。

自荐书要写出水平,如果你见了这样的文章,难道你不好奇写这篇文章的人吗?果然,秦昭襄王见了范雎的上书,大悦,并且立即向王稽道歉,一位君王竟然有这样的心胸,勇于承认错误,如此国家怎能不强盛?之后,秦王立即下令明日召见范雎,那么他们二人会有怎样的君臣际会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4 11:38:45 +0800 CST  
第六章【离宫密谋(上)】

那么,他们二人是如何见面的呢?说起来有些令人意料之外,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见黛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范雎被传车接到了离宫的门口,传车是大秦国运输重要的事物所用的车辆,上道时闲人需回避。范雎下了车,透了透气,眼前高耸的宫殿,气势恢宏。范雎望着永巷尽头缓缓走来的秦王,不禁心中感慨万千,今日定要一举成功。所以,范雎假装往里闯,结果当然被守卫拦住,而且范雎还听到了“大王来了。”的高呼。
范雎故意大声的嚷道:“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想用此来激怒秦王,左右皆惊,不语。

范雎面色如常,只见一位玉冠长须、脸上充满着坚毅与沉稳的中年人走到面前,对着范雎深深一躬:“嬴稷愚笨,本该早来,可因义渠之事耽误,望先生见谅。”范雎客气的还了一礼,那天现场的文武官员,无一不肃然起敬。
秦昭襄王和范雎走进了离宫,秦王屏退了左右,然后用自己的衣袖为范雎扫榻,先请先生入座,赢稷恭敬的请教:“先生有什么要教我的?”
哪知,范雎却继续环顾着秦王的书房,只见其布局简朴,陈设简单,也不知有什么好看,嘴上漫不经心的敷衍:“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教,可范雎还是“嗯”,如此三次。

“难道先生真的不愿教我?”秦王热泪激昂道。
“不是这样的。”这时,范雎连忙向秦王跪拜,并且讲了一大段话,比较长,这边我就主要讲一下范雎的意思:
(1)先解释对“秦王三问”不答的原因,这是为了试探秦王的诚心,而且还举了一个例子:周文王亲自为姜子牙拉车的典故[1]。姜子牙在未见伯乐之前,只不过是一介老朽渔翁,平淡度日而已,哪里见过什么大世面,可是周文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重用姜子牙,这才使得周国大兴,最后出兵灭商,成就千秋大业。现在,我和大王毫无交情,但我所说的是关于匡扶国君的大事,所说的是骨肉亲情的事。这是我的一片愚忠,但我不知道大王是怎么想的。
(2)人固有一死,但要死的有意义。无论是三皇五帝,还是力士庶人,都难以逃避,但是如果大王愿意听我说的话,并且按照我所说的去做,那我也是死的其所了。但我担心的是大王杀了我一个人,而失天下人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为大王献计、献策了。
(3)分析秦王的忧患。秦王上有太后压制,下有奸佞臣子把持朝政,身边还有左右近臣的巴结、拍马屁,没有人帮助秦王分辨忠奸、邪恶。如此长远下去,大到国家的危亡局面,小到秦王孤立无援的境地,令人担忧。
秦昭襄王一听,內心一震,继而坚定的说:“先生怎么这么说?先生能来秦国这个
偏远之地,我本人愚笨,委屈先生屈尊教我,这是我的荣幸。无论事情的大小,无论牵扯到何人,上到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能毫无保留的教我,不要再怀疑寡人了!”
范雎听了秦王的这一番话,知道了秦王是真心实意的请教,于是就通过对秦国的分析,献出了国策,那么,范雎到底给秦王出了什么样的谋划呢?请看下集。

[1]据说当年文王十分欣赏姜子牙,第一次见面就亲自为他拉车,走了八百多步,以示自己的求贤之心,而姜子牙甚为感动,就对文王说:“文王您如此心诚,亲自为我拉车,您走一步,我就保佑大周一年的江山,总共是八百零几步。”八百多年后,周果然灭亡。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5 11:12:38 +0800 CST  
第七章【离宫密谋(下)】

上一集我们讲到了范雎见到秦王已经完全信任了自己,于是,范雎就给秦王鞠躬行礼,之后,范雎接着说到:“秦国有着两个最大的优势:
一是,拥有着关中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周围是崇山峻岭和险要的四个关隘(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相当于给秦国无形之中增加了几十万军队,而且秦国在战略上处于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二是,秦国奉行秦法,施行法治,自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守法、敬法,勇于为国公战,现在的秦国带甲百万,战车千乘,猛将如云,大王同时拥有地利、人和这两个有利的条件,成就霸业那不如狮子搏兔那般容易。
但现实却是:秦国近十五年未出函谷关[2]。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您的臣子不称职(穰侯为秦谋划有私心),大王的战略计划也有失误的地方。”
“愿闻我的失策之处。”秦昭襄王长跪(恭敬的坐)着说。
此时,范雎发现宫内还有不少偷听的内侍(端茶倒水),就不敢先说宫内(太后)的事情,就先说穰侯的外交战略,观察一下秦王的反应,于是范雎就讲了一下几点:

(1)远征齐国必然失败。千里远征,如果秦国出兵少,打不过齐国;出兵多,对秦国的损害巨大。现在,穰侯表面上和韩、魏一起联军去攻齐,这本身既是一个错误。首先,韩、魏两国居心叵测,出兵不出力,到时与齐国血战的还是我们秦国;其次,如果打败了齐军,那么我军也将精疲力尽,此时的韩、魏两国生力军必将抢占我军的胜利果实。比如以前的齐湣王,千里攻楚,空耗钱粮,却寸利未得。现在的秦国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粮饷,死伤了那么多的勇士,最后却连半寸土地都没有得到,这不是资敌(韩、魏)吗?
(2)提出了秦国的应对战略——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记载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这是近攻战略,比如赵国攻占中山国,得地五百余里,天下诸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觉得近攻战略具体可以分为攻伐、守卫、化地这三部分。
攻伐,即打下一寸、一尺都归秦国,而天下的土地只有这么多,秦国要秉持国策,逐步蚕食六国。
守卫,这些土地都不是飞地,而与秦国紧紧相连,作为唯一的超级强国的秦国很容易就能守住。
化地,由于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废除了奴隶制,实施秦法,依法治国。每夺一地,秦国就新派官吏进行治理,统计名册、赋税、田亩等,颁布法令奖勤惩疲,有功必赏,有罪就罚,其田亩制、军功制、农爵制等公平公正,深受庶民的欢迎,所以秦国化地的速度远远快于六国。
(3)具体的战术分析。第一步先采用连横,结交中原的韩、魏两国,威胁赵楚,楚强则联赵,赵强则与楚结盟。这样远在东方的齐国就必然恐惧,齐国就会低声下气的重金侍秦,燕国可以与之联姻,远交燕齐,这样韩、魏就可以虏之。
范雎的远交近攻这一军政长策的提出,使得秦国一统天下有了明确的战略指导,从此,秦国开始逐步蚕食六国,夺尺寸之地而化之,我盈彼竭,秦国日益强盛,而诸侯日渐羸弱,终有一日,天下必定。远交近攻这一战略思想,至今两千三百多年还被历代军事家奉若经典。

[2]这边其实我觉得有些奇怪,在秦昭襄王33年,秦军出兵攻魏,斩4万;34年,秦国出兵大败赵、魏两国。这些怎么能说秦军15年不出函谷关?(除了苏秦配六国相印时期),所以,我认为:范雎在这边的意思只是说秦国没有长久的国家战略,以至于东出的威势大减,对六国的压迫大减。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7 12:32:40 +0800 CST  
第八章【初露锋芒】

上一集中我们讲到了范雎远交近攻的长策横空出世,照亮了秦国未来前行的路。长久以来,历经风雨的秦昭襄王多年来养成了谋定而后动的习惯,他就问范雎:
“在我们的第一步计划中,先生谋划先要结交韩、魏两国,就先拿魏国来说吧。”秦王喝了一口茶,说出了自己的疑虑,“其实我早就有此想法,可是魏国反复多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范雎就回答道:“对付魏国这种贪利之国,其实是很好办。首先,我们可以先说好话,送重礼;如果不行,我们就割几座小城给魏国,任何国君都喜欢,特别是当今的魏王;如果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我们可以直接率军攻打魏国,以武力逼迫魏国。”其实,这就是当今美国政府惯用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秦昭襄王同意了,十分赞赏范雎的才能,并且立即授予范雎客卿的身份。为什么秦王不授予范雎更高的职位呢?我觉得秦王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范雎初来乍到,而且毫无功勋,如果一下子就授予高爵重职,容易引发别人的非议;
二、此时的秦国实权不在秦昭襄王手中,秦王选择在政治上迂回,小小的客卿,可以说是秦国历来的惯例,不会引人注目,也可避免正面与太后、四贵的冲突。
虽然客卿在秦国其实是个虚职,并无实权,但是范雎可以靠着客卿的身份,与秦王交谈,为秦国出谋划策。之后,秦王用了范雎的计策,令五大夫绾进攻魏国,拔怀邑,两年后,又攻下邢丘。

那么韩国呢?范雎又是如何献计的呢?范雎分析了以下几点:
(1)韩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韩国位于天下的腹心,东靠着黄河、淮河平原,经济发达;南连着楚国;西与秦国犬牙交错;北接着周室洛阳、魏国、赵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韩国也是秦国东出的第一道障碍,秦军万一东出,怕韩国袭击秦军粮道,所以说是秦国的心腹之患。
(2)弱韩之策。韩国虽然是个近两千里的大国,秦国一时不能灭,但是韩国的国土是由一个中心放射出的片带状。这样的国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只要攻占韩国的几个点(这次范雎推荐的是荥阳),就能将韩国一分为几块,使它们不能相连,然后被秦国一口一口的吃掉。
秦王听了之后大悦,进一步实施远交近攻战略,而且越来越信任范雎,可是摆在他们君臣面前的还有几座权力大山没有搬除,那又是什么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8 12:34:00 +0800 CST  
第九章【巩固王权】

我们先来看一下秦国的这几座巍巍的权力大山:独断专行的太后;独揽大权的“四贵之首”秦相穰侯(军政全才);掌握刑法大权的华阳君、泾阳君;任免官员的高陵君。秦国的外戚势力如此之大,太后和“四贵”联手架制秦王,秦王处处受到掣肘,一国之君的处境可想而知。
在公元前266年,即秦昭王四十一年(范雎受重用近3年),范雎再次向秦昭襄王提出了一个对内的方略(远交近攻是对外方略),那就是——巩固王权,范雎提出了以下几点:

(1)秦国的王权不显。山东齐国只听说孟尝君,而不知齐王;秦国只闻太后穰侯,而不知秦王。作为一国之君,而王权不显,被太后和“四贵”架空,长此以往,使国家陷入危亡之中。
(2)王权旁落的危害。穰侯只不过是秦国之臣,凭借的大王的重权,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随意与其他国家签订盟约,讨伐征战,秦国到底谁为王?更可恶的是,如果秦军胜利了,穰侯就趁机扩大自己的封邑,秦军不是为了国家而战,而是为了穰侯的私利而战;战败了,穰侯就将这责任推给大王,把祸患留给秦国。
(3)举例证明。范雎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齐国两位大臣专权,第一位是崔杼(zhu),在齐国掌握大权二三十年,并且射杀了齐庄公,在朝中大肆杀戮。之后,史官记下崔杼弑君,崔杼杀了史官,继任史官依旧如实记载,崔杼大怒,继续杀,总共杀了三位史官[3]。第二位是淖(nao)齿,被齐湣王任命为齐相,却杀了齐湣王,还想和燕国共分齐地。
二是李兑在赵国专权,当时赵武灵王(此时自称主父)的长子赵章密谋沙丘之乱,想逼主父立自己为王,可是被李兑提前发现,率军大败赵章,赵章跑到主父的沙丘宫求救。李兑一不做,二不休,率军围困沙丘宫,将主父囚禁在沙丘宫,在一百多天后,一代英王被活活饿死。

最后范雎总结了一句:如果秦国再这样下去,恐怕秦国在大王之后不再姓嬴。秦昭襄王听了范雎的话之后,第一次感到如此大的恐惧,就说:“你说的对。”
就这样,秦昭襄王和范雎君臣决定为巩固王权采取行动,当然这样是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的,大家想一下如果一旦失败,那么太后和“四贵”会怎样做。张禄(此时,范雎还没有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肯定是难逃一死,秦昭襄王很可能被软禁、被废,甚至被杀。所以,怎样夺回权力,需要好好的谋划,那么他们又是怎样谋划的呢?请看下集。



[3]我们后世能够看到历史的真实性,得益于成千上万的史官据实记载,不畏强权,不惧铁与血。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09 11:48:28 +0800 CST  
第十章 【巩固王权之谜(上)】

我们在上一集中讲到了,秦昭襄王和范雎二人秘密谋划巩固王权,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秦昭襄王这样的一个“虚王”想要夺回权力哪有那么容易,搞不好连秦王自身都难保,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谋划的呢?史书上有什么记载?
很可惜,我查了很久,几乎是没有关于他们谋划及实施过程的任何记载,只有:
“於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於关外。”《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资治通鉴》跟《史记》的记载完全一模一样,不重复写了,它们都是简单的记载了结果,没有任何过程记录。这其实反向的说明了秦昭襄王巩固王权进行的非常顺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探讨着一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秦昭襄王的性格是怎样的?他又是一位怎样的君王?特别是在昭王元年到昭王四十一年期间。

“昔日,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今朝,秦武王东进洛阳妄举九鼎。”可惜,秦武王因举鼎脱力而身亡,武王无子嗣,那么秦国的王位由谁继承?最终,在公元前306年,由远在燕国的质子嬴稷回秦继位称王,史称秦昭襄王,那一年他十九岁。在战国大争之世,出现了最是令人忌讳的“主少国疑”局面。当此之时,宣太后临朝,任命自己的弟弟魏冉为相国,处理国政,迅速稳定了大秦帝国的局面,之后,魏冉举荐白起为将,率军纵横六国,数十年下来,斩首山东六国兵马数十万,功名威震天下。
外患是除了,可是身为秦王的他内忧却不断,太后、四贵、武安君,这一座座权力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身为大王却不能亲政,空有虚王的称号。那么青年的秦王是靠什么支持了近四十一年的呢?
他靠得是“坐镇中枢,内心坚忍。”如果要是一般人,看到自己的头上只是虚名,恐怕早以将秦国的国事要务通通抛下(因为你看了也没用),置身于酒池肉林、美乐佳人之中了吧!可是秦王嬴稷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始终坐镇咸阳朝政大殿,始终不离大秦帝国的权力中枢。四十一年来,无论是太后下达的旨令,还是穰侯批完的奏章,事无巨细,秦王嬴稷靠着内心的坚忍,一点点看完、一字字审阅,从中不断的积累治国理政的经验、经历,不断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终于在秦昭襄王的不断努力下,从以前的“王少,事必决于太后。”慢慢的变成了“王与太后、穰侯共议之。”到最后的“王与太后、穰侯共决之。”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想大家已经充分了解了秦昭襄王是拥有着什么样性格,是一位怎样的君王。那么,我们来探讨第二个问题,秦王与范雎二人的君臣谋划是怎样的?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0 12:30:32 +0800 CST  
@trkz8729 2016-08-10 13:20:49
我只想问赵括是不是真的无能
-----------------------------
请看后文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0 17:06:24 +0800 CST  
@trkz8729 2016-08-10 13:20:49
我只想问赵括是不是真的无能
-----------------------------
请看后文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0 17:06:49 +0800 CST  
这周五有事,就提前更新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1 12:43:14 +0800 CST  
第十一章【巩固王权之谜(中)】

秦昭襄王要想巩固王权,首先要获得人们的支持,这些人最好还是要有身份、名望、权力,那么我们就来大胆的推测一下,秦王会获得哪些人的支持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这几种:

(1)秦国的王族宗室。我们都知道,为了保证江山社稷的传承,选择好最合适的接班人,每一位大王都会有非常多的嫔妃,非常多的子嗣。当然大王死后,那么多的儿子,只有一个能够继承王位,而其他的子女有一小块的封地(够他们安享富贵一辈子了),这些公子还有许多儿女。久而久之,数百年下来,秦国宗室家族的人口自然而然就达到了十几万人,如果将他们联合在一起,那将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太后和四贵的专权,外戚势力的权倾朝野四十余年,必然侵害了王族宗室的利益,所以秦昭襄王能得到大部分有威望、有资历的王族宗室的支持。
(2)秦国的有才之士。这主要分为秦国本地的士子和关外[4]的士子两大类。他们投奔了秦国,是为了一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心中的满腔抱负。可是现在,太后垂帘,四贵当朝,他们任人唯亲,大肆扶植自己的亲信,而这些有才、有识的士子却有功得不到封赏,得不到升迁重用,所以他们也是支持秦昭襄王收回王权。
(3)千载难逢的时机。前面讲过穰侯远征齐国,仗打了数年,空耗了秦国无数的粮饷、军械、财物,死伤了数万大秦忠心耿耿的将士,却为了某人的个人利益,更可悲的是连齐国的半寸土地都没有得到。我觉得此时四贵应该还在班师路上,但败报已经传回咸阳,朝野一片哗然,将士怨声载道,此时正是秦王一举罢黜四贵,收回王权的最好时机。
(4)名士大才范雎相助。范雎之才,是商鞅、苏秦、张仪那样的丞相大才,又是秦昭襄王的心腹,有了此人的帮助,秦王就可以坐镇中枢,统筹全局,处理一些突发的应急事件。而由范雎出面,对各方进行秘密联络,获得各方的支持。

秦昭襄王有了这些支持就足够了吗?就能够收回王权了吗?请看下集。


[4]关外士子以范雎为代表,大家看看范雎为何要躲避穰侯魏冉就明白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1 12:43:34 +0800 CST  
第十二章【巩固王权之谜(下)】

我个人觉得还不够,因为王族宗室联合起来的势力虽然强大,但是第一,短时间内无法联系那么多家,只能先联络一些咸阳城中最有势力、威望的王族大臣;第二,俗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能保证这些人一心一意跟着秦王,为秦王拼命?那么多股势力,也就越容易被人分化瓦解。秦国的士族和关外的士子呢?他们虽然支持,可他们没有实权。
所以,这时,秦昭襄王和范雎还必须争取一个人,这个人必须要手握重权、威望、资历、功勋震慑朝野。那么这人是谁?从这些条件看,只有一人符合,那就是秦国的支柱武安君白起。
赫赫武安君,战功卓著,从秦昭王十三年开始,白起为左庶长(秦国的实权官职,当年商鞅在秦变法时担任),白起掌军将近三十年,是大秦帝国的钢铁长城,五十余万秦军奉若战神。此时的白起爵位大良造,职位上将军,并封为武安君(在侯爵之上)。那么武安君白起支持秦王了吗?史书上没有记载,所以我们先来看看白起的性格。

我觉得白起的性格是“以国事为重,个人恩怨荣辱为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1)在昭王二十九年,白起率领大军攻下楚国郢(ying)都,由于楚地广阔,为了秦国的利益,尽快逼迫与楚军主力决战,白起不计个人的名声,不顾后世的议论,下令焚烧楚国的历代王陵,逼楚决战,可惜最后楚国忍住没有出兵。
(2)阏与之战,秦军将领胡伤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赵国阏与,结果,秦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关于这场战役,至于白起为何没有领军参加,这边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这场战役是秦国决策的失误——轻敌,秦国庙堂认为杀鸡焉用牛刀,就不让白起领军出征。还有人说,此时的白起在楚国处理军政大事,没有办法出征,但是白起不同意秦军攻赵,也不怕得罪太后、四贵,大胆上书反对,可是意见没有被采用。
(3)昭王三十七年,穰侯带领着十几万大军远征齐国,作为上将军的白起不同意,但是他又劝不动穰侯,只能无奈称病。
(4)这是之后的故事,在长平大战后,白起的种种做法,以及后来苦劝秦王不要进攻邯郸(后面会细讲)。
(5)从结果来看,秦昭襄王废太后、罢四贵,独独没有处置武安君,为什么?因为武安君早就倒戈秦王阵营,为秦王巩固王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过这些,我认为白起是支持秦昭襄王的,在穰侯远征齐国之后,秦王、范雎、白起三人联手,将咸阳城的城防军、宫中的禁卫军都换了一遍。之后,秦王坐镇王宫,统筹全局;范雎和咸阳守将控制住城防、城中道路、各位大臣的府邸;白起镇守秦军大营,控制住秦军的野战主力。如此,四贵归秦时,大势已去,只能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以此来保住自己的性命。秦昭襄王下令罢黜四贵,命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太后在朝中没有了大臣的支持,也被迁往深宫。
如此,秦昭襄王等待了四十一年,终于开始了临朝亲政,巩固了自己的王权。那么,范雎作为秦王的首席谋士获得的怎样的封赏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1 12:48:52 +0800 CST  
第十三章【范雎当政(上)】

上一集我们讲到了秦昭襄王收回了王权,终于开始了亲政,作为首功的范雎获得了大秦丞相的官职(此时他还是叫张禄),而且还被封为应侯。其实范雎被封为丞相的职位并不令人奇怪,但是这么快就封为侯爵(秦法有规定:无功不受爵)确实是得天独厚的重赏。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
一是,秦王的亲政和重赏范雎是为了更好的实施秦国的战略——远交近攻。
二是,秦国的外戚势力是削除了,但是以武安君为首的军中势力太大、太强,秦昭襄王急于封赏范雎是为了更好的制衡庙堂,这是帝王心术。
无论怎么样,此时的范雎高爵重权,又是秦昭襄王的第一红人,在朝廷可以说是呼风唤雨。由于秦国的近攻韩、魏两国,魏国屡战屡败,被打怕了,魏国就派了一个人出使秦国,与秦国议和。这个人是谁呢?须贾老兄,又该你上场了。
须贾在秦国的驿馆呆了几天,没人搭理,几次求见张相,秦国的张禄都不见他(其实是故意的),须贾心中有些郁闷但也不敢离开秦国,毕竟是有求于人。这时,范雎就假装穿的破破烂烂的偷闲来到驿馆,求见须贾。
须贾见了,大吃一惊说:“原来范叔安然无恙。”这边解释一下:范雎字叔,说范叔是对他的尊称,须贾此时为何要尊称范叔?欲有求于人也,想起了范雎以前的好。
“是呀。”
“那你是来游说秦国的吗?”须贾笑着说。
“不是,以前我得罪了魏国的丞相,好不容易捡回了一条命,逃到这里,怎么还敢游说?”
“那你今天有什么事?”
“我现在是被人的差役,帮人跑腿混口饭吃。”范雎说。须贾听了之后良心发现,就留范雎下来吃饭,好好的招待了他一顿。由此可见,一个人做坏事容易,但做一辈子坏事真的很难。
饭后,须贾见范雎衣着单薄,就说:“秦国的冬天这么冷,范叔竟然如此贫寒,怎么熬得过?侍女,把我那件丝袍拿过来。”须贾将丝袍赠与范雎,还说道:“这件丝袍还抵得上几两金子。”范雎双手接过称谢。
过了一会,须贾又问:“你来秦国这么久,你知道秦国的丞相张禄吗?你有没有认识他的朋友?”
范雎就说:“我的主人很熟悉他,就是我,也和他很熟悉。”(是呀,没有人比你更熟悉张禄了)
须贾就不相信了,还摆谱说要四马大车才敢出行,范雎就帮须贾借来了一辆四马大车,并且亲自为他驾车,驶向丞相府。那么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4 16:54:12 +0800 CST  
第十四章【范雎当政(中)】

在咸阳城中的大道上,巡逻的士兵看见范雎驾车,早早就疏散人群,然后范雎就一直驾车到了丞相府门前,长驱直入,两旁守卫的士兵也没有前来过问,甚至有一些人都回避了。须贾看了有些奇怪,但是内心的高兴与骄傲洋溢其表,范雎真是旺主的命,有他无往不利。
到了内院,范雎说:“我先去通报。”须贾就在门口等着,傻傻的等了很久,也没见人出来,就问门卫:“范叔进去那么久还没出来,是什么原因呢?”
“谁?范叔?范叔是谁?这里没有范叔。”
“就是刚才跟我一起乘车而来的,先行进去的那一位。”
“大胆,他是我们的丞相张禄。”
须贾一听,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被骗了,凭着多年官场的经验,他知道现在的自己已经处于险境之中了。那该怎么办?须贾脱光上衣,一边爬一边呼:“死罪,死罪。”一副任凭范雎处置的可怜样,最好加上一把鼻涕,一把泪,以示自己诚心悔过,万死莫赎。须贾这么做,是靠着自己的机敏,了解范雎的性格,以牺牲自己的面子、尊严,来保全自己性命,非多年官场老油条想不出也。
范雎问:“你有多少条罪?”
“就是拔光了罪臣的头发来数,也数不清。”须贾哽咽道。

范雎就说:“你有三条大罪。
第一条大罪,春秋时,孙武和伍子胥率领吴军,五战五捷,攻破楚都。最后楚人申包胥,在秦国哭了七天七夜,靠着自己的忠贤感到秦国,借来了秦兵打退了吴军,拯救了楚国,这是因为他忠爱自己的祖国,我和他一样,可是你却在魏齐面前污蔑我卖国;
第二条大罪,我以前为了魏国做了那么多事,为你解了那么多次围,你却没有制止魏齐将我扔进厕所,肆意侮辱;
第三条大罪,你这个帮凶,在喝醉酒之后,尿溺我身,你怎么忍心?
虽然如此,但今天还是饶你一命。我之所以放了你,是因为今天你还良心未泯,赠我一饭一衣,所以我放了你。”

之后,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秦昭襄王,君臣二人决定不与魏国议和,遣回魏使。
按照规定,须贾就去向范雎辞行,范雎大摆酒宴,请来了各个诸侯的使臣,让须贾坐在堂下,并让两个受过黥刑的犯人夹着,强行让须贾吃马饲料,当着天下诸侯使臣的面,羞辱须贾,羞辱魏使。最后范雎对须贾说:“快点告诉魏王,速将魏齐的首级送过来,不然大军压境,屠大梁。”
须贾回到魏国,内心他还是高兴的,因为魏齐是他的官场上最大的一个敌人,身份尊贵,权谋了得,他挡住了须贾的上升空间,现在可借范雎之力除之。须贾把事情告诉了魏王、魏齐,魏齐惊惧不已,就问魏王是什么态度?须贾(假装)痛苦的表示:魏王听后,长叹一声,默默摇了摇头,嘟囔可怜王叔了。最后,魏齐就逃到了赵国的赵胜(平原君)府,几年后,魏齐被逼自杀。
名士复仇,自春秋以来,首数伍子胥,攻破楚都,将楚平王掘墓鞭尸三百;次为范雎,逼杀魏国公子、身兼丞相的魏齐。从这一件事也可以看出,范雎在性格上,有怨报怨,有仇报仇。那么,范雎对待他的恩人又是怎样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5 11:22:31 +0800 CST  

楼主:福建大德

字数:1812

发表时间:2016-07-31 17: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30 19:03:43 +0800 CST

评论数:13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