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6、黄雀在后 三家归一
《说苑》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吴王阖闾要攻打楚国,谁要进谏反对就砍谁脑袋。有位年青侍从便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站了三天三夜。阖闾奇怪道:“你衣服都被露水湿透了,到底站在这儿干嘛?” 年青侍从回道:“这棵树上有一只蝉,每天吃喝唱歌,却不知身后有只螳螂;那螳螂自以为美餐在望,却不知还有只黄雀盯着它呢!黄雀伸长了脖子,欲啄螳螂,哪晓得还有我这把弹弓瞄着它!”
《说苑》的作者刘向曾担任西汉皇家图书馆馆长,作品取材多来自真实文献,这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对话很可能发生过。但阖闾的伐楚大计最终还是实施了,因为当时的他压根就想不出:在吴国身后,谁能成为那只黄雀?
直到他被越国偷袭,最后还因伤死在越人剑下,灭楚大计功亏一篑;直到他的儿子夫差又被越国偷袭,被越人俘虏后自杀,吴国灭亡。九泉之下的阖闾才明白过来:黄雀竟是那来历不明的小小越国。

越国,一个更加扑朔迷离的国度。
虽然地处南方,但楚国和吴国的王室谱系还是清晰地源自华夏,与中原文明有相当的文化血缘关系。而越国几乎是来历不明的陌生人。《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说越王是大禹后裔,封国始祖是夏朝少康帝之庶子无余。但越国第一次出现在华夏文书,却迟至《左传》的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此前在商周文献上均无记载。越国很可能是一个完全的异族国度,犹如四川的古蜀国。
公元前601年,楚国吞并淮夷、会盟吴越,越国从此进入楚人的视野,随着吴楚百年战争的绵延,联越制吴也就成为楚国国策。在这个长期过程中,楚国的援助持续输入越国,但最有效果的并不是军火钱粮,而是两个楚国人:范蠹和文种。
吴越的故事就是四个楚人的博弈。
伍子胥、伯嚭都出身楚国豪门权贵,身世遭遇类似,伍子胥还曾对伯嚭发出“同病相怜”(见《吴越春秋》)的感慨;范蠹、文种是楚国中下阶级,两人还是老相识。当年文种担任楚国宛城县令时,范蠹就在他手下跑腿。后来范蠡觉得在人才济济的楚国难以出头,就以冒险家的心态来到越国闯荡。他又洞察楚国主幼臣昏、国运危亡,就在公元前511年邀请文种入越,躲过了五年之后吴国灭楚的国难。
但俗话说“是祸躲不过”,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把越王勾践和范蠡、文种等都围在了会稽山上。范蠡于是求见已官居吴国太宰的伯嚭,先来一招“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猛送卑词厚礼、眼泪马屁;然后又来一招“老乡见老乡,背后放黑枪”,劝说伯嚭除掉伍子胥,独掌吴国大权。一番运作之下,吴王夫差还真的听信伯嚭之言,疏远了伍子胥,给了越国生路。
当然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范蠡陪着勾践去吴国做了三年奴隶,同时继续离间伯嚭、伍子胥的关系;文种留在越国主政,大搞革命生产、备战备荒,还抽空搞选美大赛,送了西施给夫差。
话说除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说苑》里还记载了一首优美的越国民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越国古歌被冯小刚电影《夜宴》用作插曲,意律优美。想必当年的西施唱着这首歌,也把夫差唱得神魂颠倒,
“美女在手,勾践你走!”
夫差乐呵呵地大手一挥,不但放了勾践,还赏赐他八百里封地。这可把伍子胥气坏了,不但进谏说吴国必亡,还把儿子送到齐国避难。伯嚭趁机猛打小报告,让夫差杀了伍子胥。随后夫差集结全国精锐,北上争霸,在与齐晋的大战中耗尽国力。而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吴越形势此消彼长、悄然逆转。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5 12:25:08 +0800 CST  
公元前482年春天,一心称霸的吴王夫差再率倾国精兵北上,大会诸侯于黄池,史载吴国军阵“如火如荼”,分为黑、红、白三色,慑服晋齐,受到周天子赏赐。夫差春风得意之际,不料勾践却趁虚直入,大掠吴地,还俘虏了吴国太子。听得噩耗,夫差从盟会上勒兵南归,但军心已乱、民力已衰,对越国的反叛无可奈何。公元前478、476、475、473年,越国又四度进攻,不给吴国喘息之机,直打得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勾践灭吴之后,全盘继承了夫差的遗产,他率兵北渡黄河,在徐州与诸侯盟会,并接受周王室封号,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就在吴越相争的同时,侥幸复国的楚国正在恢复元气。
趁着吴国被越国缠身,楚国悄悄吞并了顿、胡等几个淮域小国,还把仇家蔡国给灭了。等到勾践灭吴,不忘老朋友楚国的常年援助,就把吴国霸占的淮河流域统统还给了楚国。一时间“楚越”友谊如胶似漆,楚昭王做了勾践的女婿,景、昭等楚国大贵族也纷纷与越人联姻。

然而,正如阖闾想不到黄雀是越国,勾践也想不到那手持弹弓者却正是当初的蝉——楚国。
话说勾践不但接收了吴国江山,也接收了吴国融入华夏的进程。他甚至把国都北迁到了山东琅邪,毗邻齐鲁礼仪之邦。勾践的子孙们也继续争雄中原,与齐秦楚晋并列为华夏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然而,这个春秋安理会体制已注定走向末路了。在正统教科书里,公元前475年,也就是勾践灭吴的第三年,被视为春秋和战国的时代交替之年。在随后的战国乱世里,春秋秩序荡然无存,无国不战,无岁不战,越国也深深卷入混战之中。
打到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梦想恢复祖宗霸业,两路发兵,北攻齐国,西伐楚国。此时齐君是齐威王,楚君是楚威王,都是战国明君,两个威加一块儿,越国哪干得过?
越国先是被齐国忽悠退兵,然后又被楚军击败,连无疆也战死沙场。越国势力大衰,退回浙江老家,楚越的百年盟约也不复存在。越国靠着秦楚之争才熬过来。三十年后,秦武王死在自己热爱的举重事业上,秦国爆发争位内乱,楚国趁机东进攻灭越国,设江东为郡。但越人复国之心未灭,直到战国末期才被楚考烈王彻底吞并。不愿屈服的越国贵庶南奔闽粤,又为后世留下新的故事。

至此,螳螂、黄雀皆亡,三家归一,楚国成为南国之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5 18:29:18 +0800 CST  


苏州虎丘景区。吴王阖闾死后葬于虎丘。史载以十万人修墓,墓以水银作池,用金玉制鸟凫,池边陪葬三千宝剑。大墓建成三日,有白虎盘踞坟头,故曰虎丘。我在大学时代曾游玩于此,当时写了小诗一首,现翻出录此:浅山曾是吴王墓,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5 18:38:10 +0800 CST  
浅山曾是吴王墓,
斜塔千年望姑苏。
山门半隐趋竹径, ,
钟声入心听却无。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5 18:39:37 +0800 CST  
@长安射天郎 2012-04-05 20:50:31
顶楼主,好看!!!!!
-----------------------------
长安兄的尚书写完,就该继续写王道姬周了吧?能否齐头并进呢,呵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5 21:34:46 +0800 CST  
战争不只是敌对和毁灭,也意味着交流与重生。
这场楚吴越的三国百年战争,掀起了长江、淮河流域的滔天巨浪,把南中国的诸多民族卷入其中,荡涤激扬。三国不但彼此竞争制衡,逐渐融为一体,更与北方诸侯发生紧密联系,融入更广阔的华夏文明秩序之中。

百年战后,所谓荆蛮,所谓淮夷,所谓于越,都不复存在,他们将背负起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


请关注下一章节:
战国英豪:燕赵秦楚的四面扩张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6 13:43:04 +0800 CST  
第六章节 战国英豪:燕赵秦楚的四面扩张

1、致命的人质(真实版的郭靖):燕国对辽吉的征服
燕国的始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召公姬奭。武王伐纣之后,把召公封在燕国(今天的北京周边),捍御北狄;又把周公封在鲁国,镇抚东夷。但周武王旋即去世,幼主登基,天下骚乱,召公和周公就留在中央执政平乱,分别派了自己的长子去封地就任。
要说周武王的视野确实宏大,直接把燕国这枚棋子摆到了华北平原的东北边角,今日的首善之区。但对拖家带口、万里迢迢迁移来的周人来说,当年的北京应该叫“北大荒”:早在商朝时此地已有名为“晏”的方国(“晏”是“燕”字的最早写法),周边地区还有土方、孤竹、鼋、马方、锸方、逆方、渤方等诸多部族,个个不是善茬,甲骨文中就有很多商军征伐河北的战争记录。正所谓四战之地,找死之地也。
命苦不能怨政府,全靠自己找幸福。
燕国君民不等不靠,渐渐扎下了根基,但始终难以做大,春秋初期还差点被山戎攻灭亡国。多亏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燕国死里逃生,但坐困愁城的窘境始终存在。从西周到春秋,燕国几乎没有在史籍上露脸的机会,有的话也是可怜巴巴来出丑的。
但一入战国,燕国却横空出世,赫然名列“战国七雄”。推动命运轮盘神奇逆转的,就是一个致命的人质——秦开。

荆轲刺秦的故事家喻户晓,他带的那个助手秦舞阳十三岁就杀人,号称燕国最强古惑仔。虽然最后在秦王朝廷上,秦舞阳同学“色变振恐”,差点坏事,但他年纪轻轻就能拥有“荆轲拍档”的地位,其豪勇也足可钦佩了。
正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秦舞阳之勇就遗传自他的爷爷秦开。
秦开,战国中期燕国名将,第一个闯关东的中国人,第一个修长城的中国人,第一个把辽宁全境和吉林部分地区纳入华夏版图的中国人。

秦开是贵族出身,却不幸生在可怜的燕国,很小便被送给东胡部族作人质,过着寄人篱下、朝夕不保的悲惨童年。
所谓东胡一族,族名始见于战国文献。齐桓公击破山戎后,东胡族逐渐从北方扩张到河北的山戎故地,统治着从冀北、东蒙到辽东的广阔地区,留下了著名的夏家店上层文化诸遗址。遗址考古发现人形皆秃顶髡头,与后世的北方游牧族系可谓一脉相承。在其鼎盛时期,东胡号称“控弦之士十余万”,人口达七八十万,堪称北方霸主,燕国也得进贡买命,“胡人袭燕,取其牛马”之类的记载在《战国策》等书中多有出现。
就像生在蒙古草原的郭靖一样,秦开虽然从小便见识了东胡的强大,熟悉了东胡的风情,但始终抱有一颗“中国心”。他在胡人面前假装恭顺,悄然学习着胡人的弓马技艺,暗记下胡地的山川地理。
鹰扬傲视的东胡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眼前这个卑微可怜的燕国少年,内心却隐藏着一个无比强大的信念:
我自幼远离父母,屈膝如奴,命运的悲剧就源自东胡;
在每一个空旷寂寞的夜里,我都想念着故土;
但我誓要击败你们,这些折磨我的人啊;
我要斩断套在燕国颈项的绞索,不让悲剧在子孙身上重复。

但燕国太弱小了,没有祖国作为后盾,秦开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当他的人质,直到哪天东胡人看燕国不顺眼,把他拉去杀头祭旗。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燕国还爆发了内乱,公元前314年,权臣子之夺取了燕国王位,齐国打着平乱的旗号攻入燕都,燕王、子之均被杀,燕国沦为战后废墟。
如此一来,恐怕燕国就要亡了,报国灭胡之心还从何谈起。
但秦开依然等待着,苟活着,期望着。直到突然有一夜,他纵马狂奔,逃回了燕国。

因为秦开听说,另一个人质已经回到了燕国,而且登基为燕昭王。
这燕昭王本来在韩国作人质,子之之乱后,被赵武灵王护送回国即位。他目睹家破国残的战后惨状,痛下决心,求贤兴国,诗仙李白都曾写诗颂扬他的求贤佳话:“燕赵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据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明君即位,复兴有望!秦开立下决断,穿行千难万险,回归故国。
此时的燕昭王,一心伐齐复仇。秦开为他分析道,一则东胡是燕国世仇,卧榻之侧、腹心之患也,不先灭东胡,南下攻齐就有后顾之忧;二则攻灭东胡可以扩地千里,获得良马产区,令燕国成为强国,为伐齐积累实力。
说服了燕昭王,秦开就毛遂自荐,担任东征主将。经过数年筹备,公元前300年,他率领燕军渡过滦河,翻越燕山,突然杀入西拉木伦河畔的东胡王庭。《史记》记载东胡的作战风格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面对天兵下凡一般的燕军,东胡人措手不及,一战即逃。
然而,逃跑并不是游牧民族的劣性,反而是其战术。靠着强大的骑兵机动能力,东胡人可以逃到安全区域,重新集结整理,反过头来吃掉自以为获胜的燕军。再不济,也可以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一场燕国耗不起的长期战争。
只可惜他们遇上的是秦开。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知东胡内情的秦开,一开战就制定了“长驱直入、穷追猛打”的战策,带着亲手训练的骑兵连续追击,史载“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更绝的是,他还请燕昭王调来大量民力,从造阳(今河北张家口)至襄平(今辽宁辽阳),筑起宽四至六米、高过五米的千里长城,把东胡地盘彻底圈在了燕国版图之内。修完长城还不算,秦开继续移民实边,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大追击、修长城、设郡县,三板斧下来,东胡已是欲哭无泪、有家难归。辽宁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华夏之土。

无家可归的东胡远远地逃往了内蒙草原,箕子朝鲜又出现在秦开眼前。
话说武王伐纣后,商朝忠臣箕子率领殷商遗民五千家迁到辽东,还逐渐扩张到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箕子朝鲜还被韩国教科书作为朝鲜建国源头之一。
同作为文明国家,箕子朝鲜和燕国有着密切的交流。当年燕国称王时,箕子朝鲜还遣使表示反对,要求燕国照顾周天子的面子。后来天下诸侯纷纷称王,箕子朝鲜的君主也就顺大流称王,并与燕国对抗。秦开稳定了东胡之地后,在公元前280年左右,挥军进攻箕子朝鲜,一直打到鸭绿江畔,班师途中又顺带打服了辽河以北的秽貊族(又名扶余,后来迁往朝鲜半岛),从而把吉林大部地区也纳入燕国版图。

大获全胜的秦开,终于实现了自己立下的誓言,也为燕昭王的复兴大业奠定坚实基础。
击破东胡、拓地千里后,燕国的版图扩张了一倍,又练成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从一个濒临灭亡的小国一跃成为万乘大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终于得以施展伐齐复仇之愿,拜乐毅为上将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并杀死仇人齐闵王。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有了田单的火牛阵,燕国最后还是未能灭齐;秦开的孙子秦舞阳也在秦王殿上临阵胆怯,没能挽救燕国的灭亡。
但是——
秦开之后,东北已是燕人的家园,甚至到了秦皇一统天下,燕人遗民还奔赴辽东,并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卫满朝鲜国;
秦开之后,东北已是华夏的故土,无论王朝兴衰荣辱,民族几多沉浮,这片广袤富饶的白山黑水,依旧是我们的。

秦开,有此足矣!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6 19:22:55 +0800 CST  

秦开设置辽东郡,筑有一座要塞名曰侯城,即今日之沈阳。为纪念筑城始祖,沈阳市在浑河北岸树立了一座青铜秦开雕像。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6 19:35:08 +0800 CST  
作为人质的燕昭王能够回国即位,有赖于赵武灵王的护送。说起来两人确是有缘人,一生功业也颇为神似,这位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让赵国从三晋中的最弱者,一跃而为最强者。
接下来请关注:

2、胡服骑射:赵国对中山、内蒙的扩张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7 09:13:17 +0800 CST  
1、赵国版的彼得大帝
近代俄国之父彼得大帝,曾留下一个传奇的故事:1697年3月,谋划崛起大业的俄国派出一个由25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出访学习欧洲各国。使团中有一名叫“彼得?米哈依洛夫”的下士,先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造船厂做学徒,在普鲁士陆军学校进修军制,在伦敦的天文台和工厂学习近代科学,直到使团回国之后,欧洲人才震惊地知道,这个在船坞里挥汗如雨、在学园里奋力学习的年青下士竟然就是俄国皇帝。

其实这一幕传奇的“君王微服游学记”,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就上演过。
《史记》记载,赵武灵王曾混在赵国使团中微服化装,亲自来到秦国查看山川人物形势。秦昭王觉得这个使者“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赵武灵王早已疾速出关去了。后来一打听竟然是赵王本尊,秦人大惊失色,都担心赵国将要大举攻秦。

当年巡游欧洲的彼得大帝是25岁的青年,血气方刚之下做出此举,可以理解;而化装入秦的赵武灵王已步入四十岁的不惑之年。以古人的寿命来看,赵武灵王真是个惊世骇俗的“老顽童”了。
但对赵武灵王来说:所谓人生,本就是一场冒险之旅。

公元前326年,年仅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刚一即位,就在父亲的葬礼上遭遇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冒险。当时魏、楚、秦、齐、燕五国诸侯各派精兵万人,以吊丧会葬为名进逼赵国,妄图分而食之。
面对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想起的是历代祖先的传奇故事:赵氏的家族史,本就是一部冒险史。
遥想商朝末年,赵氏之祖恶来就冒了一个大险,竟然与天下大势为敌,为了商纣王与周军激战,自己身死沙场,子孙也获罪而无出头之日。直到其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驶战车,在与徐偃王淮夷大军的战斗中赢得战功,才受封于赵城,为家族赢得立足之地。后来周军在千亩之战中惨败于姜戎,造父的六世孙奄父又在乱军之中舍命救出周宣王,使得其子叔带成为周朝王廷卿士,重新建立家族荣誉。春秋时期,赵氏迁入晋国,六世而至赵衰,赵衰冒着灭族之险,追随公子重耳逃亡,辅佐其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后来赵衰之子赵盾控制了晋国大权,族人甚至胆敢杀死国君晋灵公,终于惹下灭族大祸,全族仅有一个男婴获得门客相救,日后竟又获赦复立,留下“赵氏孤儿”的千古传奇。春秋末年,晋国六卿并立、激烈火并,赵氏被智氏率联军围攻,再次面临灭亡之灾。然而赵氏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韩魏两家,反过头来联合灭了智氏,从而拉开三家分晋、分封立国的帷幕。

多难兴邦,慷慨长歌;不惧成败、生死相搏。冒险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赵氏一族的血脉。
赵武灵王立即全境戒严,誓言死战,又联合韩、宋两国制衡魏、齐,重赂越国攻楚、楼烦击燕。五国想不到年幼的赵君如此辣手,只得罢兵。暂时的危机算是度过了,但赵武灵王却轻松不起来:赵国南部是魏国,堪称战国早期的最强者;西边是野心勃勃的秦,还有游牧的北狄后裔楼烦;东面是一代明君齐威王治下的强盛齐国;北方有相对弱小的燕国,以及生活在山林中的林胡部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7 23:50:53 +0800 CST  
四面强敌环伺还可以慢慢周旋,赵武灵王的燃眉之急是腹心之患:中山国。
说起这中山国,来头可不小。春秋时代北狄强横一时,经过齐桓晋文两霸打击,北狄联盟的霸主赤狄部落终于衰落,但本处于从属地位的白狄族又强盛起来,有四个部落从陕北东迁到山西河北,成为晋国的劲敌。后来几经征战,肥氏、鼓氏、仇由氏三部被晋国吞灭,但鲜虞氏越战越强,到了公元前507年甚至建立了中山国。这个民族以善战斗和善酿酒闻名天下,河北灵寿的中山王墓出土古酒是我国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实物酒。

三家分晋时,晋国攻占的狄人地盘大半划给了赵国,从此和中山国成了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中山国这个邻居的屋子几乎就搭在赵家院子里:几乎楔在赵国版图中央,三面与赵国接壤,分隔了赵国四大重镇代郡、邯郸、上党、晋阳。中山国不但把老赵家搞得支离破碎,还和外面的齐、秦等国结盟,经常在赵国肚子里大打出手。有了这个肿瘤,赵国就只能做个战国病夫
历代赵君都把中山作为大敌,但人家既有游牧民族的底子,又学习了华夏诸侯的城邦文明,用一套“城堡据守加骑兵打击”的组合战术,把赵国打得没脾气。公元前406年,赵国好不容易傍上战国第一强人魏文侯的大腿,以魏赵两国之力攻灭中山。但随着魏赵交恶,不到三十年后,中山就复国成功,更成了赵国不共戴天的仇敌。

公元前307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国家治理,赵武灵王觉得已有充足准备,就亲率大军进攻中山。谁料想在中山国来去如风的胡人骑兵面前,赵军的战车和步兵不堪一击,不但被打退回国,连边境重镇也被沦陷了。更令他吃惊的是,赵军和中山军主力激战时,燕国也乘虚进攻中山腹地,还是落得主将阵亡、全军败退的下场。
少年登基、天纵英明的赵武灵王,这下子是彻底郁闷了。连个中山都拿不下,何谈赵国崛起、争霸天下?
反思之后,具有极高军事天赋的他,看出对中山国屡战不胜的原因,就是对付不了他们的强大骑兵。你想想,宽袍大袖的华服怎能骑马打仗呢?而传统的战车又撵不上敌人的骑兵。只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胡服骑射来彻底革新华夏军队的战术体制,才有出路。

就在兵败中山的同年,痛定思痛的赵武灵王颁发了惊世骇俗的《胡服令》:所有赵国朝廷的贵族,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军队的指战员,都必须穿戴胡人衣服,学人技艺!
但任何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胡服骑射不是换身军装、学会骑马那么简单,在“尊王攘夷”口号喊了几百年的传统下,它必然会引发关于华夷文化的大争论,国家经济资源也要向养马事业倾斜,与农耕社会发生倾轧,更因必须重奖军功而与传统贵族发生利益冲突。一句话,改革是与几乎整个既得利益集团作对,搞得不好,改不了别人,反倒会把自己的命革了。历史上王莽改制后的群雄蜂起、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六镇之乱等等,无不是血淋林的教训。

改革求生,守旧必亡。赵武灵王决心冒这个险。他首先找来商量的是重臣肥义,因为肥义的祖先就是胡人,容易有共同语言嘛。赵国继承了晋国吞并的戎狄地区,其国内也存在一批有戎狄渊源的势力。肥义出身于白狄肥氏,楼缓也有楼烦背景,这些人都成为胡服骑射政策的核心支持者。
在这次深谈中,赵武灵王对肥义说出一番肺腑之言:“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找抽;
即使今日的天下人,都怀疑我、嘲笑我、怨恨我,我也绝不退缩;
因为我知道,我可以选择退缩,赵国却已没有退路;
后世的天下人,必会理解我、记住我、颂扬我!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8 17:23:32 +0800 CST  

赵国的腹心之患是白狄建立的中山国,它楔在赵国版图中央,分隔了赵国四大重镇代郡、邯郸、上党、晋阳,把老赵家搞得支离破碎,还和外面的齐、秦等国结盟,经常在赵国肚子里大打出手。有了这个肿瘤,赵国就只能做个战国病夫。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8 19:02:52 +0800 CST  
2、师夷长技 吞灭三胡
当年彼得大帝把明显先进的西欧制度引入俄国,尚且激起了激烈反对,甚至太子谋反;何况赵武灵王要学习的对象是一向被鄙视的落后“蛮夷”!公子成、赵文、赵造等贵族纷纷进谏,指责他“叛学者、离中国”,简直是倒行逆施。整个社会舆论也群起攻之。
面对赵国上下的一片反对声浪,赵武灵王又说出一番话:“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故不必法古。”
在说服教育的同时,他还要用事实来让反对者闭嘴。赵武灵王在肥义、楼缓等人支持下,首先在军队内部建立改革特区,全国海选会骑术的人,创立了一支身穿胡人衣服、使用胡人装备的骑兵部队。史载这支部队其服上褶下絝,头戴武冠,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是左右插着两根野鸡翎子的帽子,身系金钩为饰的具带,把原来的铜铁重甲换成轻便的皮甲,足上穿靴,专事骑射。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只独立的轻骑兵部队。
公元前306年,带着这个试验品,赵武灵王向胡人发动试探性进攻。他先派出骑兵部队从中山西北部长驱直入,吸引了中山主力军的注意力,然后亲率大军主力从中山南部突袭,在房子之战中获得大胜,从南至北如入无人之境,顺利到达北部的代郡;随后纵马向西,连续突入楼烦、林胡的地盘,在黄河两岸多次击败胡人。
绝招被破,只有求和。败惧之下中山被迫向赵国割让南部四邑,丧失三分之一的国土。
赵国上下也大感震惊:去年还被打得灰头土脸的赵军,胡服骑射之后竟然轻松击败诸胡!这次转战千里的大突击,已经充分证明以骑对骑是制服胡人的不二法门。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事实面前,胡服骑射政策开始得到广泛推行。赵国在代郡设立大规模的官方马场,还鼓励民众养马。在军功爵位的激励下,练习骑射、争当骑兵成为赵国广大青年的热门职业选择,全国掀起改革开放热潮。

从公元前305年到前300年,赵军无岁不战,连续五次进攻中山,以牙还牙地用骑兵焚掠田野乡间、抢夺马群牲畜,极大地削弱了中山的国力。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制定了“关门打狗”策略,再次率领骑兵横穿中山国土,夺取了中山、赵国和燕国三国接壤之地,把中山完全封闭在赵国境内。
为突破封锁,中山王邀请林胡、楼烦两部共同夹击赵国代郡,却被赵军一举击溃。赵武灵王穷追不舍,占领了林胡和楼烦游牧的晋北、内蒙河套草原,设立雁门、云中两郡,并在今内蒙古狼山、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修建两道长城,断绝了林胡、楼烦卷土重来的通道。有了这块地盘,赵武灵王终于可以大规模改革军制,史载“破卒散兵,以奉骑射”,就是从步兵、战车部队中挑选精悍之人,改编为骑兵。改编基地就设在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史称“骑邑”。他亲身住在帐篷之中,纵于马群之间,与无数年青的赵国骑兵一起参与军事演习。他还下令清查不在国家户籍的贵族私藏奴隶,全部迁往北边“骑邑”,为训练的骑兵提供后勤服务

除了军校培训、自主生产这条路,赵武灵王为了尽快扩大规模,就还想到了招募胡人参军。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率军巡视刚设置的云中、雁门郡,意外遭遇了在边境窥探的楼烦王。想这楼烦王也是可怜,肥美的阴山草场被赵军攻占,自己想打打不赢,要走又不愿走,只得在边境徘徊流浪。
正当楼烦王以为又要挨砖,赵武灵王却很客气地请他叙话。赵王表示允许楼烦部落回归河套故地放牧,但条件是楼烦听从政府命令,并为赵国提供兵源。
做贼是为抢钱粮,当兵也会发钱粮,当然还是当兵好!楼烦人喜出望外,从此成为赵军的精锐部分,其善战之名一直流传后世,成为骁勇骑兵的代名词,如南梁刘孝威《行幸甘泉宫歌》唱道:“校尉乌桓骑,待制楼烦弓。”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写道:“结交楼烦将,侍从羽林儿。”这个部落在河套草原一直生活到公元前127年,被西汉卫青大军彻底击败,消失在中国历史中。
楼烦人受了招安,下一个就是林胡。所谓林胡,又称林人、儋林,顾名思义就是林中胡人,活动于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到晋北山地的森林地带。此族夹居在秦赵两国之间,经常和秦军合谋攻赵。赵武灵王带着雁门、云中训练的骑兵集团,西向渡过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之地,把林胡人远远驱逐到阴山以北。五十多年后的赵孝成王时代,林胡人休养生息够了,又想追随新的强者匈奴人搞还乡团,结果不幸遭遇不逊于赵武灵王的一代名将李牧,海扁之后逃窜无踪。

公元前296年,对中山国的侵扰和封锁战术均已完成,楼烦、林胡也已经臣服,赵武灵王就对中山发动了灭国之战。这一战打得极其惨烈,《吕氏春秋?贵卒篇》记载:“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鸩。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但血肉之躯终于抵挡不住战争铁流的碾压,四顾无援之下,中山王无奈投降,被安置回了两百年前的老家——黄河西岸的陕西榆林。不久,不甘心失势的中山王和楼烦王联合谋反,为赵武灵王攻杀。至此,赵国终于除去了这个百年作祟的眼中钉、肉中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9 10:01:45 +0800 CST  
@七月的希望 2012-04-09 10:55:39
春秋战国,强大的诸侯大都与蛮夷接壤的国家,在拓边的同时,华夏也在强健着自己
-----------------------------

历史早已证明,拓边殖民是强国富民的捷径,近代欧美日本诸国无补如此。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9 12:17:05 +0800 CST  
@乞丐大罢市 2012-04-09 12:22:16
其实汉人并不友好!!!发动不正义战争………中国为什么这么大?那是侵略得来的。犬戎可能是我祖先,但蚩尤一定是我祖先。。。汉人本在西北,后来怎么进去中原?蚩尤部落不是在中原吗??后来三苗也被汉人用不正义战争赶尽杀绝!!!。……

-----------------------------
兄台不必激动,窃以为多数战争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是利益的竞争罢了,如何评价关键看你的屁股坐在哪边。所谓成王败寇,若当年犬戎、北狄之类获胜,汉人一样会落得悲惨下场,就如五胡十六国。

个人愚见,有误见谅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9 12:38:12 +0800 CST  
3、沙丘宫变:孤独的改革者
率先推动战国史上最重要的军事改革,吞灭三胡,拓地千里,威震诸侯,赵武灵王心中汹涌起宏图大志:他要以自己亲手铸造的百战铁骑,扫荡天下,廓清宇内。
为专心于征伐大计,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小儿子赵何(赵惠文王),自己身着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吞灭三胡后,他又乔装入秦,亲自侦查,为吞并秦国做准备。
这个可怕的冒险家啊,还要在世间掀起怎样的飓风狂飙呢?
就在天下诸侯惴惴不安之际,传来了赵武灵王的死讯。

他没有战死在对敌的沙场上,却被饿死在自己的宫殿里。历史证明,在他一生的冒险生涯中,冒错了一次险:就在处死中山王的同一年,他废长立幼,把小儿子立为太子;然后又搞二元政体,把王位和政权都传给了小儿子,自己却以“主父”之名把持军权,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终于导致父兄弟相残的悲剧。
话说武灵王的长子公子章不满废长立幼,请求父亲把代郡封给他。赵武灵王便去向惠文王提出,谁料想遭到了拒绝。从此兄弟之间势同水火,父子之间互生猜疑。公元前295年,也就是吞灭中山国的第二年,赵武灵王和小儿子惠文王一起到沙丘(今河北邢台附近)行猎,分住于两处行宫。当夜,公子章起兵围攻赵惠文王,战败后被武灵王收留。赵国贵族们率军平叛,不但入宫杀死公子章,还把武灵王也围困了整整一百天,直到活活饿死。

表面来看,这是历史上见怪不怪的权力争夺悲剧,但实质是赵国贵族的一次集体反叛。武灵王被围数月,赵惠文王和赵国上下,竟无一人出手相救!一代雄主,何以至此?
原因也许就是矫枉过正。赵武灵王的改革虽然必要,但却有极端化趋势。古籍《汉官仪》记载,武灵王自己的王冠上吊着貂尾,插着雉羽,一副胡人打扮,还要求全国贵族官吏如此。也就是说,他有意把一场专业性的军事改革推广为全面的社会变革,在军队之外,还强迫社会也穿胡服,用胡俗,导致了大多数人的不满和反对。
在晚清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一幕。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力图把改革局限于技术领域,也许就是借鉴了赵武灵王的悲剧吧。

无论如何,赵武灵王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赵国带动下,这场军事革新广播天下,战国诸侯纷纷建立骑兵部队,赵、秦、楚有“骑万匹”,燕有“骑六千匹”,魏有“骑五千匹”,从战国到秦汉,“骑兵强则军队强、国家强”成为一条法则。从赵武灵王的足迹出发延伸,汉家铁骑成为卫护华夏文明、传扬民族荣光的强大力量。
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来看,千年以降,赵武灵王的呼声言犹在耳:
“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故不必法古!”
在民族僵化危亡的关口,这句话每每激发着蜕变重生的力量,成为民族奋发求存、改革前进的伟大动力。正因如此,梁启超先生才把武灵王赞颂为“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

斯人已去,精神不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9 18:29:36 +0800 CST  

武灵王是他死后的谥号,代表了当时赵国贵族对他的评价。蔡邕《独断》说:“尅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个谥号可谓对他一生功过的二分法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9 18:54:00 +0800 CST  
@翻山捣海 2012-04-09 22:44:05
回复第301楼,@叶落如刀
武灵王是他死后的谥号,代表了当时赵国贵族对他的评价。蔡邕《独断》说:“尅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个谥号可谓对他一生功过的二分法
--------------------------
楼主大哥!我想看打朝鲜和越南的!另外昆仑王母的事你了解的多吗?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我是按年代依次写的,中国人进入越南北部要等到秦朝末年,战国末年燕国遗民在朝鲜半岛北部建国,但纳入中国版图要等到汉武帝了,,耐心等待,会写到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9 23:40:36 +0800 CST  
@叶落如刀 2012-04-09 23:40:36
@翻山捣海 2012-04-09 22:44:05
回复第301楼,@叶落如刀
武灵王是他死后的谥号,代表了当时赵国贵族对他的评价。蔡邕《独断》说:“尅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个谥号可谓对他一生功过的二分法
--------------------------
楼主大哥!我想看打朝鲜和越南的!另外昆仑王母的事你了解的多吗?......
-----------------------------
@翻山捣海 2012-04-10 01:05:29
昆仑王母知道吗?
-----------------------------
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西行万里,赴西方瑶池与昆仑王母相会,双方还对唱情歌,立下来日再相会的誓言,从真实历史来看,周穆王是周朝的汉武帝,南征北战无数,其中对西北犬戎的战争最激烈,昆仑王母应该是生活在昆仑山脉附近,也就是青海一带的部落首领,是穆王打击犬戎的盟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0 08:49:31 +0800 CST  
@wanghongyuwk 2012-04-09 21:10:57
楼主此言差异,除了秦以外,后世所有朝代都分封过诸侯国。
-----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确实如此,但在下以为,秦朝以来,除了西汉初期,西晋,明朝初期这三个短暂时期,历代诸侯在封地都没有自主的政权,军权,财权,甚至没有人身自由,是只是中央集权政体下的世袭爵位罢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0 10:26:28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