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上午开会,中午更新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8 09:35:57 +0800 CST  
扫荡了淮北,楚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淮南的偃姓淮夷“群舒”诸国。公元前622年,楚军灭亡六国(不是战国的关东六国,位于今安徽六安市),冬天又再接再厉攻下蓼国。公元前615年,史载“群舒叛楚”,被逼到绝路的淮夷各国联合抗争,不幸又被楚军击败,不但有两个君主被俘,巢国等也被围困,被迫求和。
后来好不容易耗到楚穆王去世,群舒各国以为老天开眼了,再举叛旗。谁料想“命苦不能怨政府,造反遇到大霸主”,楚穆王的儿子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顿拳打脚踢之下,群舒各国全盘崩溃,终于完全纳入楚国版图。这一年是公元前601年,《左传》记载楚国“为众舒叛故,灭之,楚子疆之”,
而后面还有一句更重要的话“盟吴、越而还”。
楚国吞并淮南,就与江南地区的吴国直接接壤了。
此时两国一起开会、共祝友谊,但觥筹交错的宴席上,微笑的眸子里却都隐藏着刀光剑影。因为他们都明白,缓冲地带已经消失,楚吴两国以后必将沙场相会。
当然,此时的楚庄王称霸天下、如日中天,不会把小小吴国放在眼里。
吴国?和淮夷诸国一样,也就是大楚的下一个县吧。
然而,志在天下的楚庄王万万没有想到,历史很快就会证明,这是一次致命的邂逅。
因为邂逅的这个小小吴国,是一个和楚国一样传奇的国度。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8 12:22:49 +0800 CST  
@dhl419 2012-03-28 13:23:50
关于烽火戏诸侯,现在的资料来看,是完全的小说。比较八卦的说法是酱紫的:
宜臼回老家后没有立即造反,而是要等到周幽王死了,伯服即位才开始造的反。关中的贵族都支持伯服,关东的诸侯则支持宜臼(包括晋、郑等诸侯,都是因为当时屁股坐对了位置,后来才做大的)。双方在崤关对峙,打了三年谁也打不赢。伯服一心想干掉宜臼,所以把原来防守犬戎的兵都调过来。然后宜臼就使坏,联系犬戎搞偷袭。伯服在崤关听说老家被抄,知道.....
-----------------------------
呵呵,这个版本也很有趣啊,老兄常来坐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8 14:11:26 +0800 CST  
谢谢,有你的支持,就会有我的坚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8 17:14:37 +0800 CST  

淮夷诸国北接齐鲁,南连吴楚,西抗陈蔡,东临大海,与华夏诸侯交织错居,发生着持久激烈的竞争。《诗经.鲁颂.泮水 》就记载了鲁国对淮夷的一次胜利:“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8 18:39:57 +0800 CST  
3、以仁义开国 以军事强国:吴国之勃兴
吴国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史记》记载,早在商朝,周族的祖宗周太王想传位给三儿子一支,但和立长不立幼的礼法不合,太王因此郁郁寡欢。为免父亲心忧、家族内斗,长子太伯和二弟仲雍主动退出,一口气从陕西跑到荒凉的江南梅里(今江苏无锡),自主创业去了。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感念太伯仁义(没有太伯当年让贤,今天哪来的武王),就把泰伯的两个重孙封为诸侯,《史记》记载:一个“在中国”,就是虞国(今山西平陆),一个在“蛮夷”,就是吴国。
《史记》就此大发感慨:“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吴国开国之“仁义”,让烂熟历史的太史公也惊叹不已。中国人都有着“好人有好报”的美好愿望,这种受封诸侯的结局还算让人满意吧。
但是被封在吴国的那位,当时并不满意,还抹着眼泪埋怨武王偏心呢:都是做孙子的,凭啥他去中国吃香,我在蛮夷开荒?
先别怪他脆弱,你要在那儿也会掬一把同情泪:
吴国主要地盘在今天的江苏扬州、南京、无锡、苏州一带,以及毗邻的安徽南部地区。这地方今天当然是富庶发达的首善之区,但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不折不扣的蛮荒异域,简直比楚国还惨。楚国的根据地在长江以北的汉水流域,直面中原便于陆地交通;而悲摧的吴国在长江以南。据考证,两千年前的长江在镇江和扬州附近入海,南北两咀的距离高达180公里,而且江面宽度也在10公里以上。这么浩瀚的大江,使得江南的吴国犹如海中孤岛(所以中国古代南北对抗时,北方往往侮辱南方政权是“岛夷”),而即使越过了长江,也还有淮河以及东夷阻隔,难以和华夏文明直接对话。在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吴国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异族风貌,《左传》记载吴人“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战国策》说吴国风俗“黑齿雕题,鳗冠林缝”,比华章美服、诗书礼仪的中原差太多了。
这地方,太伯爷爷隐居是挺适合的,但我是要开基立国、志在四方的诸侯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9 10:44:19 +0800 CST  
抹眼泪的这位同学,也别太悲观,你是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浩瀚长江阻隔了南北交通,但也阻隔了北方的侵略与干扰,可以闷声发大财啊。就好比“中国”是成熟市场、竞争激烈,虽然一时吃香,混久了也容易吃瘪。虞国后来就被晋国吞并;而“蛮夷”是新兴市场,虽然风险也不小,但只要产品对路,就不愁市场份额。
想通了的吴国君主开始励精图治,从宁镇丘陵扩展到太湖周边,囊括了丰茂肥美的苏南地区。到了公元前585年,寿梦即位吴国君位,自立为王,成了楚国之后第二个敢称王号的国家。从公元前12世纪太伯奔吴到寿梦称王,吴国蛰伏了整整七百年的时间。
寿梦之所以称王,是他心中有一个熊熊燃烧的梦想:
七百年间,世人不知有吴,视我如无物;
但没关系,我们自信是传奇的国度;
总有一天,我们会称霸天下;
而你们,将会惊讶莫名,战栗畏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9 18:06:24 +0800 CST  
为了实现这个隐藏了七百年的梦想,寿梦决心变法图强,全面学习华夏文化。
东汉范晔写的私人史书《吴越春秋》记载,寿梦一即位,就忙着出国学习考察,朝见周天子,又拜访了鲁、楚等诸侯,重点就是学习华夏礼乐制度。当在鲁国领略了正宗的礼乐表演后,寿梦感慨万千:“我在夷蛮之地,以为梳个发鬃就挺拉风了,哪里知道还有这种文明啊”,在回国路上还一路念叨着:“这就是礼啊!”回国后,寿梦在贵族中大力推行华夏礼制和文化教育,效果显著,快速提升了吴国的文明程度,后来他的儿子季扎就成为连孔子也崇拜不已的大知识分子。
但千万别搞错了,寿梦不是宋襄公。吴国虽然以仁义开国,但决不幻想以仁义称霸。
文武之道,国之双翼。光引进先进文化还不够,还得引进先进武备。
要想霸,先打架。
吴国的国策很快就调整到了军国主义的路子上。
那么找谁打架呢?必须找楚国。
对吴国来说,与楚之争,既是保家卫国的生存之战,也是奋发图强的必经之战。
自从公元前601年楚灭淮夷、吴楚会盟之后,吴国一直寝食难安。吴楚两国之间没有长江那样的天险阻隔,楚军东侵那是分分钟的事情。只不过楚国一心忙于北上争霸,一看吴国又低眉顺眼、装乖卖萌,就暂且寄下他项上人头罢了。
然而,虽然楚庄王已经在公元前591年逝世,但人亡政不息,楚国依然在霸主之路上高歌猛进。公元前589年十一月,楚国为调解齐晋矛盾,召集了“蜀之盟会”,齐、秦、鲁、宋、卫、郑、陈、蔡、许、曹、邾、薛等国齐集,出席国家数量和层次都创下春秋以来楚国领导的盟会之最。

连晋齐秦等诸侯大佬乃至周天子都得买帐的霸主楚国,吴国又奈之若何?
主动攻楚是找死,光说不练是等死。怎么样才能不死呢?寿梦迷茫了。
寿梦的运气实在是好。答疑解惑的人很快就来了,而且还是个楚国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30 12:04:53 +0800 CST  

太伯奔吴为江南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文明。图片是无锡市新区梅村街道举办的“重走泰伯奔吴路”活动,目的地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的“周太王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30 16:45:08 +0800 CST  
4、巫臣的复仇:吴楚六十年战争
寿梦称王的第二年,楚人巫臣做为晋国使节出使吴国。
这个巫臣堪称春秋奇人,原来是楚庄王手下重臣。话说当年陈国君臣三人同时和美女寡妇夏姬(郑穆公的女儿)搞婚外情,夏姬的儿子一怒之下杀死了陈灵公。楚庄王以霸主身份平定陈国内乱后,楚庄王、司马子反、巫臣都想把夏姬据为己有。巫臣鼓动如簧巧舌,用礼仪廉耻之道打消了楚庄王和子反的念头。但等到庄王一死,巫臣就和夏姬私奔出国快活去了。这一下搞得子反大怒:你是伪君子,我是真傻子?巫臣以前就因为支持县制改革、反对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私人,得罪了楚国大贵族子重。于是子反和子重联合起来,把巫臣抄家全族。
逃到晋国的巫臣得了美人,却丢了全族。怨念之下,巫臣建议晋国联吴击楚,就以晋国使节的名义来到吴国,实施他的复仇计划。巫臣亲自主持吴国军事改革,教会了吴人驾驶战车、使用弓弩的战术,又让儿子负责吴国的外交事务,营建起对楚国的战略包围网。
史载“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在巫臣父子的全力调教下,吴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实现了正规化、现代化,也就是华夏化。
这个楚人巫臣,为吴国的崛起拉开了序幕,也给楚国挖下了墓坑。
从战略地理上看,楚吴两国的矛盾焦点在于对淮河下游、长江中游之间的淮夷诸国的争夺。在以后的时代里,这种荆州势力和扬州势力互相竞争的格局还将不断上演,就像三国的刘表/刘备对抗江东孙家,又比如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荆州藩镇和建康朝廷的多次较量。可以说,楚吴之争就是最早的荆扬之争,双方对峙拉锯的战场就是淮南之地。
巫臣来吴的当年,就迫不及待地鼓动寿梦攻击楚国在淮南的领地,以及楚国的附庸巢国、徐国等。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31 10:01:48 +0800 CST  
当时楚军主力正在郑国对抗诸侯联军,对东边吴国的突袭猝不及防,楚国东部重镇州来(今安徽凤台)沦陷。从此楚军主将子反和子重陷入两线作战、疲于奔命的困境,一年之间竟然长途调动了七次。
公元前581年,尝到甜头的吴国再次攻伐楚国。夹在中间的淮夷诸国一看,吴国人真是越战越猛,要真能把楚国人干趴下,俺们不也就解放了么?于是,越多越多的淮夷人开始倒向吴国的怀抱,史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
身边突然冒出一个狠角色,让楚国大为震惊。公元前579年,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楚国和晋国签订停战协议,史称“第一次弭兵大会”。这一下吴国面临的局势就严峻了,独自和楚国死扛了几年,终于熬到晋国大哥又出手了。趁着楚国被吴国疲弊,公元前575年,晋国在鄢陵一举击破楚军,夺回了当年被楚庄王抢走的霸权,史称“晋悼公复霸”。楚军主将子反自杀,巫臣复仇计划完成一半。
吴国马上跟进,派人策反了“群舒”之一的舒庸国(今安徽霍山、桐城一带),在舒庸人的引导下袭击了楚国三座城池。但不幸的是,瘦死骆驼比马大,楚共王派出主力大军击败吴军,顺势彻底灭了舒庸国。
经此一战,吴国消停了几年,埋头休养生息。淮夷诸国也汲取了舒庸的教训,重新投到楚国门下。楚国扳回一局,决定反守为攻。公元前570年,子重率军顺长江东下,攻下吴地要塞衡山(今南京江宁区),距离吴都姑苏(今苏州)只有两百公里。但楚军先锋轻敌冒进,在进军姑苏的山路上遭到伏击、全军覆没,子重功败垂成,只得撤军回国。吴国展开越境反击,占领楚国大城驾邑(今安徽怀远)。子重在国人舆论压力下自杀。
至此,巫臣成功地逼死了两大仇家,回到晋国和夏姬安享晚年,身后留下一个强悍的吴国,足以和楚国抗衡的吴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31 10:18:19 +0800 CST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第二年楚共王也去世了。吴王诸樊即位后,趁着楚共王国丧又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但被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就是说他的)率领的楚军击退。公元前559年,继位的楚康王反攻吴国,同样战败而归。
这种谁也无法吃掉谁的抗衡,一直持续到公元前548年,吴国派兵支持舒鸠国叛楚。吴军战败后,舒鸠重蹈了舒庸的覆辙。吴王诸樊大怒之下,亲自领军攻打楚国巢邑,不幸战死城下,开创了春秋时代国君战死的先例。
悲痛之余,更大的危机降临吴国。公元前546年,楚国和晋国签订第二次停战盟约,规定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也要朝贡晋国。这次的停战协议获得极大成功,晋楚和平持续了四十年。没了晋国作外援,楚吴之争的天平又开始向楚国倾斜。
公元前535年,齐国权臣庆封轼君弄权,犯了众怒,在中原无处容身,最后举族逃往吴国。此时的吴王还真是有点“愚昧”,竟然讲义气收留了他。这下子楚国有了借口,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攻入吴国,并在诸侯盟会上当众处死了庆封。吴国立刻出兵报复,更让诸侯们倒向了“维护正义”的楚国一边。于是楚国集结了八国联军攻吴,虽然最后在吴国的坚壁清野战术下撤退,但已经重夺优势地位。
危机之中,一个偶然事件帮助了吴国。公元前530年,领军围攻淮夷徐国的楚灵王突遭后方政变,自缢身亡。政变阴谋者之一的楚平王继位后,宣布“罢兵五年,与民休息”,精力集中于稳定国内局势,吴国赢得了喘息之机。

至此,半个多世纪的楚吴战争,两国彼此拉锯,互有胜败,但大体维系在箱体震荡的平衡格局。连年血战,伤亡无数,却又无人能出致命一击,谁能打破这种残酷的平局呢?
这不,答疑解惑的还是一个楚国人,而且仍然是一个“叛国”的楚国人。
苍天哪!楚国真是欲哭无泪。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31 18:04:51 +0800 CST  


诸樊之剑,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公元前548年,吴国派兵支持舒鸠国叛楚。吴军战败后,舒鸠重蹈了舒庸的覆辙。吴王诸樊大怒之下,亲自领军攻打楚国巢邑,不幸战死城下,开创了春秋时代国君战死的先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31 18:13:35 +0800 CST  
5、一剑封喉 吴国灭楚
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应该人尽皆知了,这里就长话短说。话说“热爱和平”的楚平王休兵停战之后,很快就沉醉于声色犬马,最后竟然为老不尊,抢了太子的未婚妻。做贼心虚的他,怀疑太子的老师伍奢鼓动造反,就灭了伍氏一族,只剩下老二伍子胥逃出生天。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逃亡到吴国,遇到了诸樊之子公子光。
这两位一拍即合:啥也不说了,缘分哪!
伍子胥与楚国有杀父之仇,比当年的巫臣还惨。而公子光的父亲就是战死沙场的吴王诸樊,与楚国也有杀父之仇。
这两个人与楚国都有杀父之仇,所以志同道合。正潜心筹备之中,伍子胥听到一个晴天霹雳:仇人楚平王在公元前516年去世了。
杀人不成,那就鞭尸!这事得抓紧办。第二年,伍子胥就向公子光推荐刺客专诸,用铸剑大师欧冶子的名作鱼肠剑杀了吴王僚。公子光成功夺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随后,伍子胥又推荐隐居在吴国的齐人孙武,为吴国训练新军。
准备两年后,一心要取楚国的命的吴王阖闾和伍子胥,对楚国发动了进攻。
公元前512年,吴军攻陷了楚国边城舒邑,杀死投奔于此的吴王僚的弟弟烛庸、盖余;公元前511年,吴军按照伍子胥制定的“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游击战术,两次攻入楚境骚扰;公元前509年,楚军气势汹汹地发动报复,却被早有准备的吴军迎头痛击,还丢掉了居巢城。
干脆乘胜追击,一踩油门直杀入楚国都城去!吴王阖闾耐不住性子了。
孙武表示反对,因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吴军还没有能力深入辽阔的楚国腹地。
伍子胥冷笑着点头道:高手出招,一剑封喉。我们要等待的就是一剑封喉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此时的楚国,君幼臣昏,国君楚昭王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大权掌握在令尹囊瓦手中。囊瓦是出了名的浑人,小学五年级课文《晏子使楚》里,一心想侮辱晏子、结果却被骂得无语的大臣就是囊瓦同志。后来他听信费无极(就是鼓动楚平王害死伍子胥老爸那位)谗言,杀死楚国名将郤宛,其子伯嚭逃亡吴国,为吴国灭楚事业再次输送人才。要说他执政期间最大的成绩就是扩建了楚国都城,新城名为“麦城”——不错,就是害死关云长的那个麦城,这不,囊瓦同志干的唯一的好事还留下如此严重的遗患。
就在吴军频频进犯的紧要时刻,囊瓦同志再显“浑人本色”。楚国的附庸蔡昭侯、唐成公来国事访问,囊瓦看上了人家随身用的裘袍、玉佩、骏马。一时索取不成,他竟然就扣留了这两位诸侯。公元前507年,被囚三年的蔡、唐两君献出宝物,赎身得归。在渡过汉水时,蔡昭侯投玉于水,咬牙切齿地发誓:“再南来者,有如此江!”

蔡昭侯发的誓言并不管用,他很快就再次南来。
只不过这次带来的不是裘袍玉佩,而是千里奔袭的吴国大军。
公元前506年春,满腹怨恨的蔡昭侯向十六国诸侯发出邀请函,央请霸主晋国伐楚,谁料天下乌鸦一般黑,又遭到晋国权臣荀演的索贿。绝望之中,蔡昭侯终于想起了远在南方的吴国。
面对蔡、唐的结盟请求,伍子胥喜出望外。因为蔡国长期是楚国附庸,被楚国视为东北屏障,控扼着淮河上游。如今蔡国叛楚,就可以避开楚国重兵设防的长江沿线,而是渡江北上,沿着开挖的运河进入淮水,再顺淮水西进到河南南部的蔡国;然后在蔡国下船登陆,避开重兵屯据的方城要塞区域,顺着大别山脉南下,一举进入楚国腹心之地,甚至直捣楚都!
伍子胥和孙武筹划的这个作战方案,堪称大迂回、闪电战之鼻祖。天才的构思,往往意味着天大的难度:行军距离保守估计不低于1400公里!对于诸侯林立的春秋时代来说,这已经属于星球大战的级别了。
但两人对于亲手锤炼的吴军,显然有着足够的信心。为了出其不意,吴军还特地选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出征。吴王阖闾亲率王弟夫概、伍子胥、孙武、伯嚭及三万精锐,在蔡、唐军队的引导下,成功进抵汉水之滨。
吴军出现在北方的汉水?不是东边的长江?楚国懵了。
慌乱之间,囊瓦来不及等待援军,只带着都城驻军去迎敌——即使这样,楚军也有十万之众,是吴蔡唐联军的两倍。这一比较,囊瓦同志的心态就从恐慌变成了狂喜:敢情不是天兵天将,是来送死的傻子啊!
于是,他拒绝了等待方城驻军南下、前后夹击灭敌的良策,立即渡河进攻。吴军佯装后撤、梯次防御,三战三捷。在把囊瓦军引诱到大别山麓的柏举后,吴军先锋夫概率五千人马突袭,打乱楚军阵脚,联军主力随后跟进,大获全胜。
柏举之役后,吴军又转向击溃从方城回援的楚军,楚国腹地再无可战之兵。此后吴军仅用十天时间就攻入国都。
六十多年的拉锯,竟然在短短八年决胜。
一剑封喉,不虚此言。

但这一剑,虽封了喉,却没要了命。
占领楚国的第二年秋天,吴王阖闾就不得不撤军归国。煮熟的鸭子是不会飞的,除非有人来抢。吴国就遇上了两个新对手:一个是西边的秦国,被楚臣申包胥的痛哭所感动,派出五百乘兵车来救急,与吴军对峙于楚境;另一个更要命的是南边越国,不但趁虚而入偷袭吴国,越王勾践还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妃,两国正式结盟抗吴。两面受敌之下,王弟夫概以为人心必乱,就潜回吴国自立为王了。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吴王阖闾只好回国平叛,然后又忙着报复越国。谁料越国是块硬骨头,打到公元前496年,连吴王阖闾自己也战死在对越战场上。
这一下,吴国终于体会到楚国的痛苦了:身边怎么冒出来这么一个煞星?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1 17:43:05 +0800 CST  

千里奔袭,一剑封喉。吴军迂回攻入楚国腹心。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1 19:38:20 +0800 CST  


吴楚汉水对峙,吴军后撤,把楚军诱入大别山区,在柏举一举击溃之,奠定胜局。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1 19:40:37 +0800 CST  


吴军进入楚都,大肆焚掠,留下废墟一座。楚国复国之后不得不迁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1 19:45:06 +0800 CST  
清明出游,告假两日。祝朋友们也玩好休息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2 11:41:30 +0800 CST  
出游归来,感谢大家的支持!

先贴上本文关于五胡十六国章节的目录,是按照历史演进顺序选择的代表性人物,请大家指教:

1、持剑的诗人:刘琨
2、逆流的斗士:祖逖
3、西风的少年:谢艾
4、怒目的天王:冉闵
5、不羁的枭雄:桓温
6、命运的苍穹:刘裕与麾下诸将
7、并立的豪杰:曹景宗、韦睿、陈庆之
8、南朝的挽歌:陈霸先、吴明彻、萧摩诃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4 22:55:58 +0800 CST  
@七月的希望 2012-04-05 00:00:52
刘裕才是真英雄,其他都没什么成绩。。。。。以刘裕的能力,没有后方问题,统一北方建立百年大朝代都是有可能的。。。
-----------------------------
感谢七月兄的长期支持哈。

从出身和功业来看,刘裕确实是东晋南北朝第一英雄,要是刘穆之或者刘道规有一人能多活数年,刘裕也不用因为后顾之忧,导致北伐统一大业功亏一篑。

在下以为,其他几人也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华夷战争的标志性人物,虽然功业不如刘裕,但也有英豪事迹、精彩人生,值得一写,呵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05 12:23:55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