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第二节 盛世惊雷:安史之乱

随着后突厥汗国的覆灭,突厥人在东亚大陆的最后据点烟消云散,从此他们只能浪迹天涯,到西方去寻找新的归宿。作为后突厥建国元勋的阿史德一族也命运飘零,或西迁异域,或南下降唐。此时此刻,无论谁也想不到,一个阿史德氏女人诞下的男婴安禄山,几十年后将再次成为大唐帝国的死敌,并掀起一场几乎不亚于五胡乱华的战祸:安史之乱。五胡乱华,终结了秦汉以来的第一中华帝国,导致了长达三百年的黑暗血时代;安史之乱虽然仅仅持续八年,却破坏了隋唐以来的第二中华帝国的国本,而且遗毒流于五代两宋,后遗症延续了整整五百年。

1、营州胡儿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这首《营州歌》,是盛唐边塞诗大家高适的作品。
年青时代的高适仗剑吟诗,壮游天下山川,足迹遍及东西万里边关。其中就包括东北的幽燕地区。在这片白山黑水的土地上,他留下了《塞上》、《蓟门行》、《燕歌行》等不朽名篇。《营州歌》里矫健骑射的胡儿少年,正映射出那个时代、那片土地特有的风土景象:这是一片胡汉交织、风俗烈烈的边塞之地。
作为东北边陲的营州,汉人居民其实是稀有动物。史载开元年间,营州首府柳城的户籍人口只有三千七百八十九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设立于营州的平卢军镇却拥有三万七千人的庞大兵力。如此不协调的军民比例只有一个原因:在营州广袤的山林原野间,生活着数以十万计的异族。正是从营州柳城的白山黑水间,走出了安禄山、史思明等祸乱天下的“逆胡”,也涌现了契丹人李光弼(父亲来自柳城)、高句丽人侯希逸等平叛功臣。

唐代的营州,州城在今天的辽宁朝阳市,统辖辽河流域。这里是朝廷直辖的极东边地,再往外走,就遍布着凶悍好战、叛服不定的契丹(辽国的先祖)、奚、室韦(蒙古人的先祖)、靺鞨(女真人的先祖)、高句丽等东北诸族部落了。
但在秦汉之世,这些民族要么是些不起眼的小角色,要么压根还没成型。正所谓不破不立,经过五胡十六国的民族大碰撞、大爆炸,东北地区原有的霸主乌桓、鲜卑都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在旧世界的废墟上,新的势力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在隋朝恢复中原一统的同时,东北地区的局面也已经更新换代,出现一大一小两霸:大霸是东突厥汗国,不但继承了柔然人的草原霸权,还把宗主权延伸到东北诸族部落;小霸是高句丽王国,经过几百年的闷声发财,建立了地广兵强的城邦农耕之国。其他各族无不拜倒于这两座大山。

管你大霸小霸,大唐帝国照打!
经过隋唐两代前赴后继的努力,彻底打垮了大霸突厥和小霸高句丽,成为东北的新霸主。营州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既是卫护中原的要塞,也是统治东北的基地。营州的内外周边,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各族人众,既有主动跑来投诚的奚族、契丹、靺鞨、室韦等部落,也有战败国灭、被强制搬来的高句丽遗民,以及从草原老家逃命来的落魄突厥人。真可谓华夷杂处、各族共和,好一个“国际大都市”!这些胡人被安置在营州城周边的原野乡村,归属营州地方官的管辖,和平时就放牧耕猎,政府有号召就上马随军出战。这种利用外籍移民组建民兵队伍的方式,既解决了府兵制衰落造成的兵源问题,又弥补了募兵制费钱的缺点,因而在大唐帝国的万里边疆非常流行,史家称之为“城傍”(城市郊区)制度。高适的《营州歌》吟诵了这些城傍胡人的矫健善武,唐朝诗人李益的《城傍少年》则另有意思:
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
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
偶与匈奴逢,曾擒射雕者。
名悬壮士籍,请君少相假。
你看,忠诚善战的城傍少年抓获了匈奴神箭手,多有用啊!朝廷将其视为可以依靠的边防力量。但福之祸所伏,万事万物有利必有弊。忠诚的“城傍少年”可以帮助国家打击外敌,不忠的“城傍少年”却会反戈一击。北魏六镇之乱不正是城傍的匈奴、敕勒部落首先发难的么?历史会反复告诉我们:
欺软怕硬是普遍的人性。
帝国强盛时,俯首听命;帝国危机时,趁火打劫。
只要人性不变,这种危机就不会走远。
只可惜,综观古今中外,居安思危的道理人人都听过,真能洞察潜伏的危机并且未雨绸缪者,又有几人?当高适慷慨长吟《营州歌》时,也万万没想到二十年后,眼前的这些营州胡儿竟能发动一场摧折大唐的叛乱:安史之乱。吊诡的是,高适前半生颠沛流离,奔波于边塞各地求取功名,都郁郁不得志,却正是等到安史之乱爆发、追随唐玄宗入蜀,才得到展露头角的机会,官至节度使。

其实,这种潜伏的危机,早在安史之乱以前的半个世纪,就有所显露了。
公元七世纪末期,突厥人暂时复国成功,建立了所谓的“后突厥汗国”,汉胡杂处的营州也跟着人心骚动。当时唐朝中央也出了大乱子,铁娘子武则天为了专权,废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唐中宗李显。契丹酋长李尽忠、孙万荣趁乱率部反叛,打着“拥护李显复位”的旗号,攻破营州城,甚至一路长驱到了河北平原。武则天组织了三次大军讨伐,才勉强镇压下去,但契丹从此分为反唐和拥唐两派,叛服不定,成为东北的巨大边患。借着契丹部落做肉盾,更偏远的靺鞨人也趁乱叛离,联合了一部分高句丽遗民离开营州,跑到辽河东边搞独立,建立了渤海国。
除了契丹、靺鞨的叛离,这次战争还有一个深远影响:西胡东迁。当年,唐朝消灭突厥汗国,把其中一部分降人安置在河套草原以南的陇西、陕北地区,设为六个州,称之为“六州胡”。六州胡的主要成分是西域胡人,也就是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中亚粟特人(唐朝史书称之为“昭武九姓”)。粟特人自古以善于经商闻名,当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有记载了。因为突厥人都是些粗人武夫,于是让粟特人全权代理丝绸之路的转口贸易,粟特奸商们自然赚大发了。突厥灭亡后,这些内迁六州的家伙还念着老主子的好,经常搞搞叛乱啥的。所以,契丹叛乱后,武则天本着“驱虎吞狼”之计,就大量征发六州胡从军,远派到东北去平叛。但这些西域胡兵的到来,使得营州形势更加复杂了。乱事平定后,他们就在白山黑水间扎根落地,然后又呼朋引伴地吸引来其他的粟特人、突厥人以及他们的混血儿,开启了营州、幽州一带的“胡化”进程。
和契丹人一样,这些六州胡也是秉性彪悍,诗人李益另有一首《六州胡儿歌》,摘录于此作为参考: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
胡儿起作本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
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身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
就在营州这个民族大杂烩里,将诞生出两朵奇葩:安禄山和史思明。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6 20:27:56 +0800 CST  


营州城傍的东胡少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6 20:44:06 +0800 CST  


幽燕边军中有大量的西域胡和东北土著蕃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6 20:46:37 +0800 CST  
2、猪与蛇
出于对叛乱者的痛恨,史书蔑称安禄山是“猪”、史思明是“蛇”。其实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安禄山身宽体胖、一脸猪相,史思明精瘦细小、奸巧如蛇,这两个人的造型放在今天,绝对是标准的相声搭档。只可惜这两人生来不是搞笑的,而是来搞事的。
安禄山是个混血儿,而且还是私生子。他老妈的姓氏是阿史德,属于漠北后突厥汗国的世袭王后之族。由于后突厥汗国有大量信奉波斯拜火教的西域胡人,阿史德夫人成年后当了拜火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的女祭司。搞笑的是,阿史德夫人虽然把灵魂献给了天神,却把肉身献给了自己的西域胡教徒,在某次云雨之后生下了混血男婴。为了遮掩丑事,她宣扬说自己虔诚祈祷拜火教的战神禄山,因而天人感应产子,还把这个男孩唤作“禄山”。生父不明的小男孩一直没有姓氏,直到她老妈嫁进了西域胡大酋长安氏家门,才有了全名安禄山。到了开元年间,后突厥汗国大乱而亡,皇亲国戚的威风一去不复还。阿史德夫人带着幼子,跟着安氏一族南逃,被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的唐玄宗收留于营州。
生物学上有个术语“杂种优势”,就是说混血儿比较聪明。安禄山虽然面带猪相,心思却比猴子还伶俐,据说精通突厥、粟特等九种语言。再加上有亲母的显赫姓氏、养父的家族势力当招牌,所以在营州一带很吃得开,担任了管理族际贸易的互市牙郎。他有个同事叫史思明,也是突厥人和西域胡的混血儿,臭味相投的两人很快成了铁哥们。
按理说互市牙郎是个肥差,可这哥俩贪心不足,天天想着发横财。公元732年,安禄山勾结恶徒偷盗羊群,被官兵捕上公堂。命悬一线之际,安禄山发挥出了政治敏锐度,对节度使张守珪大呼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张守珪正在筹划讨伐契丹,于是让他参军入伍。
史思明玩的更是心跳。公元736年,他的投机生意失败,丢下一屁股债逃亡到奚族部落区。奚人举刀就杀,史思明却面不改色道:“我是大唐朝廷派来的和亲使者,你们杀了我就会惹下灭族大祸!”奚王还真被忽悠住了,赶紧派一员大将和三百护卫跟他去朝见皇帝。到了边境,史思明又忽悠守将:“奚人名为进贡,其实是来偷袭的”,于是唐军设伏一举歼之。这一来,史思明就从逃犯变成了功臣。
靠着无耻的骗术,这哥俩上演了命运的大逆转,从此携手混在军营。正所谓“兵者,诡道也”,和以前的商场相比,诡诈的哥俩在战场更加如鱼得水。据唐代史料《安禄山事迹》记载,安禄山经常装出憨厚的笑容,引诱奚、契丹等族显贵参加宴会,然后用毒酒杀之;《旧唐书.安禄山传》说他先后摆了十次鸿门宴,灌醉对方后斩首埋掉,用这种阴招“先后杀数千人”,赚到了巨大的军功。安禄山还善于攻心,凡是真心归顺的胡人一律厚加赏赐,在边境地区赢得了很高的声望。除了收揽民望,安禄山更精于走上层路线,甜言蜜语拜了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当干爹,而且凡有朝廷使者经过,他无不“百计谀媚”,大肆贿赂,终于让自己的“好名声”传到了唐玄宗耳朵里。
唐玄宗一听大为欣喜: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

原来唐玄宗自登基以来,致力于创造超越前人的功绩,具体来说就是开疆拓土。开元、天宝年间,唐军四边伐鼓、烽火不息,北伐后突厥,东征契丹与奚,西击吐蕃、大食,南征南诏,搞得自己和国家都身心疲惫。对于这个铁与血的时代,诗圣杜甫的《兵车行》描述道: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长期的开边战争,确实让天下民众不堪重负,有识之士无不为之忧心。到了开元末期,在宰相李林甫的建议下,唐朝实施了影响深远的军事改革:取消府兵制,改行募兵制。简单地说,就是不再强征老百姓打仗,而是花钱雇用愿意从军的人,史书记载“人赖其利,中外获安。州郡之间永无征发之役矣”,以至于唐玄宗连续用兵的十六年中,人口却依然增加了21%。但凡事有弊必有弊,既然取消了强制兵役,谁不想享受大唐盛世的和平生活啊,犯不着用命去打工吧!从此内地的兵员逐渐枯竭,只有边境的藩胡乐于从军,军队开始明显“胡化”,加之边境地区胡人聚居,以夷制夷的法子看上去也挺划算的。
所以,唐玄宗最操心的事就是寻觅熟悉军情、边情的胡人将领。他用“突厥父、西胡母”的哥舒翰镇守河西,用高句丽人高仙芝总督安西,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安禄山无疑是东北战线的上佳人选。陈寅恪先生分析道:“唐代中央政府若欲羁縻统治而求一武力与权术兼具之人才,,为此复杂胡族方隅之主将,则拓羯(即粟特人)与突厥合种之安禄山者,实为适应当时环境之唯一上选也。玄宗以东北诸镇付之禄山,虽尚有他故,而禄山之种性与河朔之情势必为其主因”。所以,在唐玄宗的刻意栽培下,安禄山迅速成长为一方主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7 19:14:46 +0800 CST  


兵车行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8 04:04:05 +0800 CST  
安禄山官升得快,打仗的本事却不见长。公元736年,他奉命讨伐叛乱的奚、契丹部落,结果恃勇轻进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气得干爹张守珪关押了他,并请示宰相张九龄。张九龄不光是个大文豪,写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名句,而且是位睿智有为的大政治家。他很厌恶面憨心贪的安禄山,预言道“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次安禄山出了纰漏,张九龄决定趁机铲除祸患,于是批示“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并进奏唐玄宗,把安禄山比作祸乱西晋的石勒。
安禄山能逃过鬼门关,得感谢两个人。首先是“用人不疑”的唐玄宗,他反驳张九龄道:“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明确不同意军法从事;其次就是副宰相李林甫了。李林甫出身宗室,靠着攀附玄宗宠妃武惠妃上位,一直想顶掉张九龄的位子,于是也极力附和玄宗的心意。恰在此时,唐玄宗想把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召入朝中为相,张九龄又表示反对。李林甫赶紧从中挑拨,终于贬了张九龄的官。
张九龄失势后,李林甫扶正为相,安禄山也出狱为将。后世一直把李林甫和安禄山视为搞倒大唐的罪魁,所以在这一刻,天下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了。确实,李林甫深怕文武双全的汉人将帅会取代自己的相位,所以力主任用没文化的胡人担任边镇统帅,比如安禄山就在公元742年跃升为封疆大吏平卢节度使,哥们儿史思明也跟进为平卢兵马使。但实际上,李林甫虽然假公济私、专制朝政,但他对好人和坏人都一视同仁:不老实就打屁股!如果说安禄山是一头面憨心贪的野猪,那李林甫就是一位心黑手辣饲养员。所以,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治下,安禄山服服帖帖,大气都不敢出,绝不敢有非分之想。
安禄山真正勾搭上的靠山,其实是杨玉环和杨国忠兄妹。

在中国历史上,杨家兄妹可谓后宫祸水、外戚乱政的典型,其实是有家族传统的。杨国忠的亲舅舅张易之就是武则天最宠爱的情人,为可以当他妈的武大娘写下了“一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谁堪坐秋思,罗袖拂空床”这样缠绵的情诗。不管他俩是不是真心的忘年之恋,大臣们打着反对张易之乱政的旗号发动了兵变,导致绝代女帝武则天黯然退位。谁成想几十年后,杨国忠兄妹又上演了几乎雷同的悲剧,坑苦了一代雄主唐玄宗!
有舅舅张易之这样的历史污点,杨国忠的日子很不好过,混到三十多岁才在四川新都县当了个不入流的县尉。在四川工作期间,他唯一的收获是结识了杨玉环一家。说来也是奇妙,杨玉环和武则天很有几分神似,她俩的祖籍都是山西,又都跟着做官的老爸来到四川,在秀丽的巴山蜀水度过童年,出落成一代美女。十岁那年,杨玉环的老爸杨玄琰病死于成都,作为同宗亲戚的杨国忠尽心帮办丧事,顺便搞上了杨玉环的姐姐。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杨国忠的命运有了奇迹般的转机。
公元734年,少女杨玉环到洛阳参加贵族婚礼,被寿王李瑁一见钟情,娶为王妃。寿王的老妈就是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处心积虑地要把儿子扶上大位,于是勾结李林甫一起诬陷太子李瑛。公元737年,李瑛终于被废,自杀了事,杨玉环眼看就要当太子妃了。只可惜老天开眼,武惠妃也随即猝死。更倒霉的是,唐玄宗因武惠妃之死失魂落魄,恍惚间竟然看上了儿媳妇杨玉环。这下可好,没了老妈做靠山,又和老爸有了夺妻之恨,寿王的太子梦自然化为泡影。杨玉环却因祸得福,一跃而为皇贵妃。这一幕,与武则天在唐太宗、唐高宗两父子间的周旋又何其相似啊!
杨玉环一人得道,杨家亲戚跟着沾光。杨国忠自己也承认“某起家于细微,因缘椒房之亲,以至于是”。顶头上司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也看好他的人脉,主动资助他去长安活动老情人的门路,果然很快就成了京官。起初,杨国忠只是金吾兵曹参军,也就管管京城驻军的军事装备。但他心思细密、善于奉迎,很快获得了唐玄宗的好感,一跃而为监察御史,成为杨家外戚党的主心骨。自古以来,为了争权夺利,内廷外戚和外朝权臣的关系很难处好,更何况李林甫出身于武惠妃、寿王一党,于是李、杨之间明争暗斗,矛盾逐渐白热化。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9 01:39:45 +0800 CST  
聪明人不会在乎老黄历,都会选择潜力股。随着李林甫的衰老,副宰相陈希烈、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等势力都压注在杨家身上。安禄山是何等机灵的人,也使出拿手的卑词厚币、糖衣炮弹之术,认了比自己小十六岁的杨玉环当干妈,并和杨国忠以兄弟相称。在杨家的庇护和扶持下,安禄山进步更加神速,于公元751年二月升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并且兼领河北转运使、采访使等职,成了河北、辽东地区事实上的土皇帝。
公元752年十月,李林甫病终。杨国忠趁势联合安禄山、哥舒翰等边镇大将,指控李林甫曾与突厥降部勾结谋反,借机把李党势力一网打尽。站队正确的安禄山更是混得猛火烹油、如日中天。唐玄宗下诏誉其为“万里长城,镇清边裔,中权决胜,暗合孙吴”,安禄山的老妈及祖母皆赐封为国夫人,十一个儿子皆由玄宗赐名,长子还被招为驸马。其心腹史思明也因战功得到唐玄宗召见,并赐予了“史思明”这个名字。
沉迷于贵妃、梨园的唐玄宗早就忘了,驯兽术的要领是胡萝卜加大棒。往日有李林甫这根大棒在,安禄山还不敢造次。如今安禄山正忐忑不安地观察着,看新相杨国忠到底是一根大棒还是一根废材。他很快就看清楚了,如果说李林甫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伪君子,那杨国忠就是一个无德无能的真小人:公元751年,云南地区的南诏部落强大起来,杨国忠为了立威,执意派自己的嫡系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统兵八万南征,结果一败涂地,死者六万余人,此后又两度派兵,尽皆惨败!
对于这场战争灾难,当时邻近战地的四川诗人刘湾写下《云南行》以兹凭吊:
百蛮乱南方,群盗如猬起。骚然疲中原,征战从此始。
白门太和城,来往一万里。去者无全生,十人九人死。
岱马卧阳山,燕兵哭泸水。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
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哀哀云南行,十万同已矣。

这个败家玩意儿,原来真是一根废材啊!
安禄山从此与杨国忠争权抗衡,反目成仇。杨国忠在京城捕杀安禄山的心腹眼线,又屡次上奏称其必反;安禄山也在镇所招兵买马、做摊牌的准备。只可惜唐玄宗真是老眼昏花了,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后来安禄山请求提拔两千多名异族士兵为军官,又奏请以蕃胡将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唐玄宗居然都一口答应。
公元755年12月16日,万事俱备的安禄山在范阳举兵,打着“清君侧”旗号讨伐杨国忠,拉开了长达八年的叛乱序幕。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9 01:41:12 +0800 CST  


盛唐风华,将随着安禄山之乱走向凋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9 01:59:34 +0800 CST  
安禄山说自己是“清君侧”,一些历史学家也认为安史之乱是政治斗争恶化的结果。但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正如罗马帝国亡于日耳曼蛮族雇佣军,阿拉伯帝国被突厥雇佣军反客为主,安史之乱也是一场蛮族雇佣军的集体叛乱。安禄山的部队集结了范阳、平卢两镇精锐,以及多年招诱接纳的蛮族强兵,大致可以作如下分析:
不怕流氓有刀枪,就怕流氓有理想。
为首者是内迁的突厥人和粟特胡人,他们是曾称霸北方的突厥汗国后裔,祖先的辉煌激励着复兴的梦想,又集体信奉拜火教,有着民族和宗教上的双重凝聚力,所以成为安史之乱的领导集团,安禄山、 史思明就是突厥和粟特混血儿,而安禄山的头号谋主阿史那承庆是突厥王族后裔,后来作了安氏大燕国的宰相。由于粟特人是从西北六州迁来,所以史书称呼他们的部队为六州胡,或者按其自称为“柘羯”,也就是波斯语“武士”的意思。
如果说外来户突厥粟特集团是有理想的流氓头子,东北本地的奚、契丹、室韦、黑水靺鞨、高句丽诸族就是主力打手,尤其是最毗邻边境的奚 族人,聚居幽州辽东一带已有几百年,向来是唐朝半拉半打的对象,关系时好时坏。自从安禄山掌权后,为了集中力量打击劲敌契丹,就对奚人大肆拉拢,弄得奚人那叫一个受宠若惊,结果安禄山举旗后,几乎整个奚族都参加了他的造反事业,贡献了近十万骑兵!安禄山又在奚族和契丹骑兵中优中选优,精挑细选了八千人收为义子,呼之为曳落河,实为天下第一铁骑。
另一支劲旅是原隶属朔方镇的铁勒族同罗部落,首领阿布思曾任朔方节度副使,被玄宗赐名李献忠。安禄山设计陷害他,迫使阿布思率部叛逃,结果在回纥和唐军的夹击下战败而死。狡猾的安禄山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立即装出一副好人面孔,收留兼并了两万同罗余众,史称“自是禄山精兵无敌于天下”。
不仅兵如此,将也是如此。当时安禄山手下,文有谋臣五人,并称“五狐”,分别是阿史那承庆(突厥人)、孙孝哲(契丹人)、严庄(汉人)、高尚(汉人)、张通儒(汉人);武有大将十员,号称“十虎”,分别是史思明(突厥人)、蔡希德(不明)、崔乾祐(不明)、安守忠(粟特人)、李归仁(奚人)、田乾真(契丹人)、阿史那从礼(突厥人)等。以上观之,汉人一般只是充任谋士文臣之职,核心的军事领导层无疑是一个蛮族集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11 23:27:44 +0800 CST  
出差归来,恢复更新

4、安西双杰的宿命
让唐玄宗感到庆幸的是,长安城里虽然精兵不多,却名将扎堆。安西双杰高仙芝、封常清,以及吐蕃的克星哥舒翰,因缘巧合间,他们三人当时都呆在长安。
哥舒翰就不用多说了,玄宗时代的老牌名将,河西、陇右两大边镇节度使,是大唐帝国唯一和安禄山势均力敌的军界元老,也是杨国忠倒安的盟友。美中不足的是,哥舒翰是因为中风来京城养病的,暂时不能统兵出战。所以,朝廷的的目光聚焦在''安西三杰''身上。
高仙芝祖上是高句丽王国贵族。亡国后,高句丽豪强贵族多被迁到河西地区充军对抗吐蕃。高仙芝的老爸在河西立下战功,升调到安西都护府,因此小高自幼长在安西,后来就不用多说了,纵横西域、威震中亚,与吐蕃、阿拉伯两大帝国激烈角逐,被敌人敬畏地称为''中国山地战之神''、''中亚的主人''。恒罗斯之战失利后,高仙芝受到弹劾,被调回担任京城警备区司令。
高仙芝回内地后,安西节度使的位子就交给了他的心腹封常清。小封的出身比小高很惨,因为外公犯法被全家流放到安西,几岁时又父母双亡,年过三十还只是最偏远的胡城,也就是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城的守门小卒。为了出人头地,他竟然跑去找最高统帅高仙芝毛遂自荐,但因为个子矮小、斜眼跛足而被高帅哥无视。可封常清身残志坚,堵在高家门前几十天,硬是磨得高仙芝答应收他为幕僚。从此文武双全的他锋芒毕露,甚至为严肃军纪斩杀了高仙芝的奶妈之子。总结他的上述事迹,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极端自信、极端胆大的草根怪杰。在安禄山反叛时,封常清也恰好入朝汇报工作。
在世人看来,这哥仨随便拎一个出来,都够安禄山喝一壶的。尤其是胆大过人的怪杰封常清,率先请命出征道:“中原之人久不习战,所以惧怕叛军。然而事有顺逆,势有奇变,请允许我去东都洛阳开府库、募豪杰,必能擒获逆胡!”唐玄宗听得很开心,任命他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就是说只要搞定了安禄山,安禄山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归他。封常清也不含糊,立即星夜疾驰出关,在河南一带六天之内就招募了六万新军,沿着黄河河桥、虎牢关和洛阳城组织起三道防线。随后,唐玄宗又任命高仙芝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在关中地区招募了十一万军队,屯驻于潼关和洛阳之间的陕郡。安排好两位门神后,程千里也受任为河东节度副使,赶赴太原收拾残局。
满朝上下皆以为,有了安西三杰出马,至少也能撑到西北边镇的勤王大军赶到,到时候就高枕无忧了。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不是,你看唐朝一下子就招募了十七万军队。只可惜,千军易得,得到的却不是有战斗力的军队。自从废除义务兵役后,内地的民众已有整整一代人没摸过刀枪了。纵然全副武装起来,依然只是毫无经验的民兵罢了。虽然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能够战胜一只绵羊领导的一群狮子'',但封常清的绵羊军团面对的,是狮子王领导下的一群狮子。
当然,以封常清铁腕治军的作风,如果给他三个月军训时间,至少能把绵羊训成长犄角的山羊。但安禄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封常清的第一道手段是封锁黄河大桥。但安禄山来了一招声东击西,从河桥下游的浮冰地域抢渡,缺乏精锐骑兵的唐军根本来不及追堵,反而惊慌溃逃。封常清努力收集散兵,在虎牢关组织防御。他身先士卒,率亲兵卫队突袭城外敌军,竟能冲散敌阵,斩杀了数百胡人骁骑。但一旦十数万敌军发起总攻,他手下的新兵蛋子们又被吓傻了,史书记载甚至有人被叛军的战鼓声吓得跌落城楼的。交战不到半日,唐军再度崩溃,封常清使出杀高仙芝奶妈之子的狠劲,连斩了许多逃兵。但''军法从事''这个法子生效的前提是军人心里还有纪律观念,老百姓哪管这些啊,封将军的刀再快,也没有胡骑的马快啊!
逃就一个字,还得说一次。等到退回老家洛阳,唐军更是一哄而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封常清和几千尚有血气的男儿,与叛军血战数日,终于顶不住四面围攻,最后只能破城逃走。
逃到陕郡后,封常清遇到了统军而来的高仙芝。这支唐军不仅有十数万之众,几乎是封常清部队的两倍,而且包含了京城禁卫军这样的精英部队,看起来还有得补救。但封常清拉住老领导的缰绳,说你从长安街市上就能招募到比洛阳更好的兵么?还不是肉包子大狗一有去无回。至于所谓的禁卫军,早已成了官二代、富二代们混资历的捷径,真上战场一样得尿裤子!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当时就是禁卫军的一员,后来他这样回忆禁军子弟的纨绔生活“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蔵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姫。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如此吃喝嫖赌的浪荡子,怎敌虎狼之师!
高仙芝信任老部下的判断,为免重蹈覆辙,他决定放弃野战的计划,全军退守天险潼关。
败报传到长安后,唐玄宗陷入愤怒与忐忑交织的情绪中,立即把封常清一撸到底,命他在高仙芝营里白衣效力。

封常清被撤职不久,高仙芝也倒了血霉:监军边令诚奏报高仙芝不战而退、失地辱国。
史书把边令诚当作一个典型的死太监,陷害忠良、罪无可恕。但实际上,他曾是高仙芝的救命恩人。当年高仙芝成名的远征小勃律一战,边令诚随军督战,算是过命的交情。后来夫蒙灵察不满高仙芝直接向唐玄宗上奏表功,骂他作“啖屎高丽奴”,还想找茬做了他。幸亏边令诚紧急奏报玄宗,为高仙芝申冤辩白,才使他翻身一跃作了安西节度使。
考虑到这层关系,玄宗才让边令诚当高仙芝东征军的政委。但这一回,两人却发生了严重的争执,甚至反目成仇。说起来也简单,作为监军的边令诚自然是政治第一,也就是要坚决贯彻皇帝的旨意东征平叛,而司令员高仙芝认为军事第一,打不打得赢才是最紧要的。所以对高仙芝坐拥重兵却退守潼关之举,边令诚很是不满,就给玄宗打了报告。
唐玄宗这叫一个火冒三丈:我信安禄山,结果他造反了;我信封常清,结果他把洛阳丢了;我信你高仙芝,结果你违诏不战了!老爷子我的“伟光正”形象,全被你们仨给毁啦!如今我管不了安禄山,还管不了你们俩吗?
唐玄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奉诏抵达潼关军营,先斩杀了士兵封常清,然后进入高仙芝的官署宣示敕书,诸营士兵皆呼“冤枉”,声震天野。高仙芝看到了封常清的尸体,叹息道“封二(封常清是家中次子),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高仙芝从容而死。
当时,盛唐边塞诗大家岑参是跟随封常清多年的幕僚,曾为封将军的西域征战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但如今,封将军身死潼关,岑参还在万里之外的安西都护府,听闻噩耗后不禁挥泪长叹,挥笔赋诗道: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18 18:58:07 +0800 CST  
不好意思,最近忙于跳槽。现恢复更新。

5、浴血潼关,哀歌马嵬
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于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话说安禄山称帝的行为彻底撕下了“清君侧”的画皮,前线的胡人军队倒是欢呼雀跃,但留守平卢的将士就纠结了:这下子可装不得糊涂了,何去何从,必须选边站队啦!
平卢留后吕知诲是安禄山一手提拔的亲信,自然选择继续效忠大燕皇帝安禄山,却引起了平卢镇属下的安东都护夫蒙灵察愤慨。要说起来,夫蒙灵察虽是西北羌人出身,却是唐军里的老革命了。他年青时在河西镇抗御吐蕃,立功成名,后来又升任安西节度使,哥舒翰、高仙芝这些人都曾是他的跟班。只可惜老革命功高气傲,在安西时故意打压后起之秀高仙芝,
唐玄宗一怒之下就把他贬到了东北。他看不起小高,自然也不会接受小安的领导。于是吕知诲就受了安禄山的密令将其毒死。这一来,引发了平卢镇的连锁爆炸。安东副都护王玄志秘密串联了平卢游奕使刘客奴、先锋使董秦、田神功等汉军将领,决意起兵讨逆。他们遣使与河北义军联盟,颜真卿喜出望外,不但派水军运去军需粮秣,还把年仅十岁的独子送去做人质。受此鼓舞,平卢汉军一举击杀吕知诲,并进军范阳。唐朝闻讯大喜,为刘客奴赐名刘正臣,加封为平卢节度使,董秦赐名为李忠臣。
后院起火,前面潼关又有老帅哥舒翰把守,进退失据的安禄山的皇帝梦做得很不安生。方寸大乱的他痛骂当初共谋造反的亲信们:“你们当初说造反可保万全,可现在敌军四合,我只有中原的几个州罢了,你们以后别来见我啦。”实际上,如果硬碰硬的话,唐军也很难在短时期内吃掉安禄山的精兵。但继续这么耗下去,叛军很可能兵疲粮尽、不战自灭。面对危局,安禄山也把老本都豁出去了,一面派史思明和蔡希德征战黄河以北,负责应对河北二颜、平卢汉军和李光弼的威胁,一面派崔乾祐为帅,带着孙孝哲、阿史那从礼等将去潼关对阵哥舒翰。

话说崔乾祐带来了数万精锐,但只在潼关前摆出几千散兵,还故意装出吊儿郎当、极不专业的样子,其实主力都隐蔽驻在陕郡一带的豫西山地,目的是诱敌出击、伏击歼之。哥舒翰久经战阵,一看就知道有蹊跷:如果叛军就这德性,高仙芝会不战而退,封常清会临死还不忘提醒皇帝不要轻敌么?
他决定坚守不战。但谁料想,就在安禄山四面楚歌之际,朝廷又一次放过了他:杨国忠已成惊弓之鸟,生怕哥舒翰也举兵“清君侧”,于是劝说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进剿。哥舒翰既不想拥兵倒杨,做安禄山第二,也不想违诏获罪,去黄泉陪伴高封二将。所以唯一的路就是出关讨贼了。
自古东西相争,战略通道就是陕西河南交界处长达百里的山地要隘,即今天河南三门峡和灵宝一带。先秦两汉之世,在这片山地的东端设立了著名的函谷关,后因战乱废弃,改在山地西界另筑潼关。唐军出潼关讨贼,首先要闯过的就是这片北依黄河、南逼秦岭的险地。
就在这种勉为其难、尽力而为的情绪中,老将军开始了一生最后的战役。
唐军迅速击溃了关前叫战的几千老弱残兵,然后沿着山谷搜索前进。一路上山空谷静,哪有叛军的影子。唐军逐渐放松了警惕,队型也散乱起来。
突然间,密林间射来无数火箭,山岩上滚下燃烧的草球,唐军顿时被弥漫的烟雾笼罩起来。"敌袭!敌袭!"在视野迷蒙的狭窄山道上,惊扰的士兵们高叫起来。由于部队来自河陇各地的诸多民族,汉军、突厥、羌、吐谷浑等诸军之间言语不通,混乱中难分敌我,竟然自相格杀起来。等将领们回过神来,努力制止住骚动时,已有数千士卒死伤于己方刀箭。
经此惊扰,前军的士气大挫,不知前方烟雾弥漫处藏有多少伏兵。哥舒翰只得下令全军弓弩齐射假想中的敌人,直到正午烈日当头,箭矢几尽,唐军才缓缓进兵,却发现并无敌军踪迹。
原来是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的合体版啊!这不正说明敌军实力的空虚么!哥舒翰立即严令全军速进,赶到灵宝西原时终于逮着了叛军,只有万把人稀稀拉拉散列山谷,完全是一副败退溃逃的样子。为保万全,哥舒翰亲自乘坐小船,沿着河流观察敌情,目光所及并没有异状。也许叛军精锐真的还在洛阳吧?
哥舒翰命头号战将王思礼率精兵五万冲锋,大将庞忠等率十万人马继后跟进,自己亲率三万步骑北渡黄河保护大军侧翼。唐军先前被诡计戏弄,早已憋了一肚子火,此时个个杀气升腾,撵着敌军的屁股猛追猛打,很快就追到了秦汉时的函谷关旧址。此地地势险恶,北面是波涛咆哮的黄河,南边矗立着拔地而起、高数十米的土山,山河之间紧紧夹着一片东西绵长、南北狭隘的野地。唐军前部的五万人马拥挤于山谷中,史载士卒们"拥挤得像捆好的柴禾,连挥舞兵器的空间都没有":原来这才是崔乾祐选好的战场!

南面土山上的数千弓弩手突然向唐军猛烈射击,前锋骑士纷纷倒毙。佯装败撤的叛军也趁机鼓噪示威,就地立下木栅堵塞前路。唐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地形逼仄又加惊悸未定,几番轮攻也攻不下敌寨。哥舒翰急中生智,准备数十辆披挂毛毡和皮甲的马车,准备用古代装甲车强行突破。这一招还真奏效,叛军阵脚开始松动。但老天无眼,夏日正午却突然东风暴起,崔乾祐大喜过望:好凉快啊!这当然是说笑,他真正开心的是可以顺风放火,不但烧毁了装甲马车,还把唐军的阵地搞得烟熏火燎。两军一直激战到日落西山,还是难分胜负。
正当战事胶着之际,唐军侧后又传来震天杀声,原来是阿史那从礼率领五千同罗骑兵迂回而来!
哥舒翰本以为地形是北平南窄,叛军精骑必然列阵于河北,所以才亲率三万中军渡河防御。谁料崔乾祐竟然反其道而行之,把骑兵隐蔽于河南的山岭间,耐心地等到日暮时分才一击致命!此时唐军将士已精疲力竭,暮色笼罩下又难辩虚实,在首尾夹击之下,五万先锋军崩溃,王思礼负伤而逃。后军十万人本就是临时征招的西北部落和市井平民,眼见精锐的前军突遭灭顶之灾,也顿时化作鸟兽散。十多万人一齐涌向黄河岸边,只有少数幸运儿抢到渡船过河,余者或死或降,浮尸几乎遮蔽了宽阔的河面。
哥舒翰在河北看得呆住了,没想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啊!他本想率中军作最后一搏,但火拔归仁等将可不想为大唐殉葬,早就带着自己的部落骑兵西逃了。哥舒翰也只得带着残兵翻山越岭逃回潼关,清点人马仅剩八千而已。
安禄山得到潼关捷报大喜,派大将田乾真率援军赶去,与崔乾祐合兵猛攻潼关。九日下午,火拔归仁发动叛乱,把哥舒翰与潼关一起献给了安禄山。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23 18:42:20 +0800 CST  
潼关一失,长安休矣。朝议纷纷,有的说西奔陇右甚至凉州,有的建议北向朔方,都是打算依托边镇强兵徐图恢复,得到了太子李亨的赞同。但年过六旬的玄宗显然失去了折腾的勇气。此时杨国忠提出南下蜀中,因为蜀地是他起家的地方,当地势力可以保障他在朝中的地位。而玄宗也觉得以蜀道之难,叛胡的骑兵没有用武之地,算是最牢靠的保险柜了,而且天府之国也是养老的好地方嘛。
在一片凄风苦雨中,玄宗一行离开了长安城。临行前,有人建议把府库里的财物一把火烧光,免得便宜了安禄山。玄宗长叹一声道:还是留给他们吧,希望他们因此可以不去抢掠百姓。在这种时刻,玄宗还是一个有人味儿的帝王,只可惜他的仁爱之心错施给安禄山,给天下百姓酿出滔天大祸。
杨国忠如释重负地踏上南下之路,他万万没想到这并非新生之路,而是一条不归路。车驾经过马嵬坡驿站时,恰好遇到一支吐蕃使团,使者们围住杨宰相,抱怨无人照应他们。这兵荒马乱的,哪还有功夫给你们办国宴啊!杨国忠哭笑不得,正解释着呢,旁边的禁卫军将士忽然鼓噪起来:“杨国忠欺君误国,如今又要勾结吐蕃挟持皇上呢!”
禁卫军在潼关一役损失惨重,如今又要背井离乡,早就对杨国忠恨之入骨,在军官们的煽动下,大伙儿拿吐蕃人做借口,乱刀砍死了杨宰相,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包围了玄宗的住地,要一鼓作气灭了杨奸臣的后台:杨贵妃。玄宗可谓爱江山更爱美人,但关键时刻还是更爱自己的性命:前朝隋炀帝想迁都江南,不就被愤怒的禁卫军杀死了么!于是杨贵妃自缢,马嵬坡成为千古吟唱的悲剧之地。

马嵬坡的悲剧只是唐玄宗个人的哀痛,而沦陷的长安却是苍生之痛。
长安沦陷后,大诗人杜甫也跟着难民队伍逃出长安,一路凄惨无比。适逢暴雨淋沥,杜甫和家人走散,幸好遇上一位重表侄主动让出坐骑,杜甫才骑马找到了家人。多年后,杜甫重逢这位远房亲戚,作诗回忆道: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野果充餱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其中国破家散的悲怆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泪透纸背。黎民百姓无辜流离,而被俘的李唐宗室更是遭到了灭顶之灾。长安城破之后,安禄山指令孙孝哲屠灭了皇族成员一百余人,王侯将相随从入蜀者,其留在长安的亲族也尽皆满门抄斩,史载“挖心剔首折肢,血满街衢”,实乃人间地狱图。杜甫就曾在长安陋巷偶遇一位乔装避难的宗室,赋诗《哀王孙》道:
长安城头白头鸟,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昨夜春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23 18:43:23 +0800 CST  


潼关之战,导致河西、陇右两镇精锐死伤殆尽,唐王朝丧失了抗衡叛军的主力部队。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23 18:47:44 +0800 CST  
6、南国的门神:张巡和鲁炅
关东和关中重地尽皆失守,富庶的巴蜀又是唐玄宗的偏安之地,唐肃宗只能局限在贫瘠的西北一隅,纵然能召来勤王大军,又靠什么支撑浩大的战争开销呢?放眼天下,能供应钱粮税赋之地也只有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两地了,可以说,荆扬存则李唐命脉犹在,荆扬失则李唐无力回天。
此等利害关系,安禄山岂能不知。所以他起兵之后,就分兵南下进攻。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攻无不克的大军竟然没能越雷池一步,使得江淮以南的富贵宝地可望而不可及,反而为唐朝源源不断地输血养兵。直到安史之乱平息,荆扬始终牢牢地为唐所有。
南中国能幸免于难,要归功于两大门神:守荆州的鲁炅和守扬州的张巡。
自古幽燕出豪杰,鲁炅是范阳人,长期追随哥舒翰征战西陲,被其誉为有节度使之才。安史乱起,朝廷用将,鲁炅被临时派往南阳镇守,幸运地避过了潼关的灾难。但是祸躲不过,他刚到南阳郊外募兵立营,叛军大将毕思琛就率大军来袭。毕思琛是当时的西域胡人名将,在安西都护府为将十余年,曾与高仙芝等人并驾齐驱。在洛阳开城投降后,毕思琛被安禄山委以南征重任,率铁骑两万奔袭南阳。鲁炅心知敌强我弱,命令守营不出,谁想手下这些地方杂牌军没战斗经验,被叛军纵火一熏就往营门跑,结果全被射成了刺猬。鲁炅拼死突出重围回到城中,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南阳郡乃荆州与中原的交通门户,一旦失守叛军即可进逼汉水,直攻荆襄。武令珣乘胜围了南阳城,以为指日可下。鲁炅却败而不馁,拿出当年攻取吐蕃石堡城的血性,收集散勇、动员民兵,硬是靠着万余土八路死守孤城,逾月而不动。安禄山大怒,又增派叛军名将田承嗣带来五万精兵,连续击溃了几路唐朝援军,把南阳城彻底孤绝,夜以继日发起猛攻。鲁炅亲临城头白刃指挥,又以国难家仇激励将士,坚守数月而屹立不倒。但城中粮草逐渐告罄,连一只老鼠也要卖四百元钱,士气军力都到了最后的关头。恰在此时,一个太监的到来挽救了危局。
一说到太监,人们大多鄙夷厌弃,甚至如同用红颜祸水来污蔑女性一样,把什么烂帐黑锅都扣到太监头上。但其实太监也是妈生的,忠勇仁义之辈也大有人在,比如唐肃宗派来慰问南阳军民的这位曹日昇。
当时各路援军都被吓破了胆,纷纷劝告曹公公明哲保身,最多远远喊两嗓子"同志们好"就行了。但曹日昇慨然道"我受皇命慰问义士,岂能如此敷衍!"他身边连小太监加亲兵才十个人,竟然就向数万敌军的重围冲去,把身后那些所谓将军们弄得羞愧难当。叛军也看得目瞪口呆,见这十骑视死如归的气势,终究没人敢去截杀。曹日昇入城后宣告诏书,火线加封鲁炅为节度使,三军踊跃欢呼万岁,士气重新恢复。随后,曹公公又亲自去襄阳押运来军粮,叛军知其骁勇也不敢拦截。就这样,英勇的南阳城坚守了一年零两个月,直到公元757年五月,鲁炅粮尽援绝,才率全军结阵突围,又大败田承嗣的追兵,安全撤至襄阳组建新的防线,从此叛军再未能南下一步
鲁炅败而复战,守而不死,退而不乱,不愧为久经沙场的智勇良将。与其相比,张巡的表现就更加决绝而惨烈,甚至富有争议了。

如果说鲁炅是传统边镇武将的榜样,那么张巡就是新兴的科举文人的代表。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张巡就是开元末年进士科举的第三名,俗称“探花”(古龙小说里的小李飞刀也考中过探花,所以又外号“小李探花”)。他身上凝聚了儒家知识分子刚正不阿的崇高气节,在初任清河县令时政绩考核为最高一等,但因不愿依附奸相杨国忠,只是平调为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全力以赴地工作,一到任就斩杀了鱼肉百姓的豪强地主,获得了百姓的倾心拥戴。
安史叛乱后,张巡的上司郡守投降叛军,他却倡义起事,属地人民都踊跃追随,渔民雷万春、农夫南霁云投奔麾下,成为得力猛将。如果说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之败,是因为部下是临时征召的乌合之众,那么张巡也是同病相怜。但他深知“人身固然是肉做的,但人心可以是铁打的”。他先把散布投降言论的六名军官斩首示众,又率军民在唐朝先帝画像前痛哭拜祭,以刑立威加上以情动人,政治思想工作做得是相当到位。在他的感召和激励下,这支民兵很快成为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钢铁之师。比如一次作战中,部将雷万春被叛军弩箭射击,面庞中了六箭却屹立不动,简直就是唐版邱少云。
起义之后,张巡率军助守雍丘。主将战死,他挺身而出,率领三千军民继续抵抗,坚守六十日,杀敌过万,一战成名,连升数级成了河南节度副使。公元757年初,更大的考验来了:安庆绪杀父上位后,为了南向抢占江淮,派大将尹子奇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此城扼守淮河与运河要冲,既是江南粮赋北运的必经之路,也是保卫江淮的前沿重地。太守许远四面求援,只有张巡铁肩担道义、赤心为国家,率众入城防守。城中唐军只有六千,而尹子奇手下有十万人马,而且多有蕃胡精锐,实力对比天差地别。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26 19:13:11 +0800 CST  
睢阳太守许远也是开元末年的进士,两个文人并肩作战,率领战士死守十六昼夜,打掉了尹子奇的骄狂之气,间或又趁夜出城突袭,先后斩获万余人,迫其退兵而去,朝廷因功加封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
三月初,尹子奇又来攻城。他吃打长记性,不再一味强攻,而先将睢阳城郊的村镇一扫而空,作长期围困的打算。捱到了五月麦熟的季节,叛军收割城外麦田以充军粮,张巡见状就擂响战鼓,唬得叛军放下镰刀拿砍刀,准备迎战。哪想得张巡又停下鼓声,片甲不出。就这样几次三番地,叛军被骚扰得都麻痹了,于是埋头干农活,再也不做防备。张巡当机立断,命猛将南霁云出击,光天化日之下直扑尹子奇的中军大营,一举拔掉了敌军帅旗!惊魂未定的尹子奇恼羞成怒,派一千精锐骑兵去城下骂战。张巡却暗命敢死队事先潜伏于护城河中,在敌军骂得正欢之时突起袭击,杀得其人仰马翻、狼狈而逃。张巡又设下奇计,故意用蒿草作箭头,被射中的叛军以为唐军弓矢已尽,于是得意地去向主帅尹子奇报告。张巡因而认出尹子奇,立即命南霁云以强弓射之,一箭就射瞎了他的左眼。叛军只得再次退兵。
到了盛夏七月,尹子奇养好伤,又调来援军,一共十三万人马把睢阳城围得水泄不通。而睢阳城中本有战士六千、百姓五万,至此重围日久,粮草开始告急。战至八月,张巡急令南霁云突围求援。只可惜周边的友军统帅如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节度副使许叔冀等人,个个明哲保身、作壁上观,没有一个像曹公公那样的勇士。史书记载,贺兰进明还想拉拢南霁云为己所用,于是盛宴款待。南霁云泪下如雨道:“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也,虽食且不下咽!”悲愤之下当场拔刀自断一指,流血请援,满座皆惊。在遭到贺兰进明拒绝后,南霁云张弓射向城内佛塔,怒喝道:“平定叛军之后,必杀进明!此箭乃我志也!”最后,他在战斗过的真源、宁陵两地借得三千援军,随即率众冲入叛军重围,还捕获敌人数百头牛驱之入城,总算获得些救命的粮食,但血战之余,幸存入城的将士也只剩下一千余人了。
到了深秋九月,城内彻底断粮,史载“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张巡甚至把爱妾也杀了,分与士卒为粮。到了十月,原来的数万军民都纷纷战死饿毙,幸存者不到千人,余众只能以死人为食,直如人间地狱。绝境之中,众人商议突围南撤,张巡慷慨陈词,认为一旦放弃睢阳,叛军定然乘胜南追,江、淮必亡。在他的坚持下,将士们放弃了生的希望,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誓与睢阳共存亡。十月二十五日,叛军发动总攻,守军饿得连弓也拉不开了,城池终于沦陷。张巡、南霁云等人引颈就义,许远被押往洛阳后处死。
在苦战孤城的最后关头,张巡写了一首诗以言志: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见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唐肃宗闻讯大怒,下旨把贺兰进明撤职查办,见死不救的谯郡太守闾丘晓等人也被处死。宰相张镐亲率大军兼程赴援,终于在睢阳陷落后第四天赶到,叛军统帅尹子奇战败逃跑,不久被杀。但正义之后就是争议。当时就有很多大臣认为,张巡的死守固然忠义至极,但在粮绝之后应该为百姓考虑,开城以救众生,更不应该把人肉当军粮。由于争议性太大,唐肃宗在表彰功臣时一开始没有列入张巡。他的好友李瀚愤然上书道:“以少击多,以弱制强,守睢阳而保江淮,援军至而城陷巡死,功劳至大,何况吃人是不得已!”,于是众人议论才平息,张巡终于名入功册,以后更成为千古表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韩愈就赞道“守一城,捍天下”。
正是有了张巡的死守,江淮的粮赋得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往西北的唐朝复兴基地,为即将展开的反攻奠定了基础。就在睢阳血战的最后时刻,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唐军主力发动了收复长安的惊天血战:香积寺之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26 19:14:14 +0800 CST  
@hyflux12345 2953楼 2013-03-27 11:28:26
张巡以自己爱妾为食保全睢阳将士,以睢阳一城军民的牺牲保全江淮,跟二战时牺牲一个连也要拯救一个大兵瑞恩(这是取材真实的事)形成鲜明对照,中国人说为了集体的利益应该牺牲个体,西方人则认为个体都不能保证谈何集体,是非又有谁说的清呢

-----------------------------
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比较,其实在西方和中国传统社会都是争论不休的。西方并非是个人绝对优先,肯尼迪总统在著名的就职演说中说道:“先不要谈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是你为国家贡献了什么;而中国也绝非一贯用集体湮灭个体,张巡杀妾做粮的行为也遭到当时唐朝大臣的一致批评,几乎连功臣名册也进不了。单论睢阳之事,我个人推崇张巡的气节,认可他的功劳,但杀妾之举实际上既不道德也无必要,实际上是为了激励士气作的一场秀,仅从技术角度而言,还不如学习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在自己身上割一块肉来给大家呢。当然非常之时自有难言之事,后人也难以客观评价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27 12:21:12 +0800 CST  
出差归来,恢复更新

7、三攻长安城,血战香积寺
陇山萧萧,渭水淼淼。山河之间,风雨飘摇。
公元756年7月,坚持留在西北抗战的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皇帝位,也就是唐肃宗。从他即位起就把收复长安作为头等大事,屡败而屡战,矢志而不渝。
当年十月,时任宰相房琯就在陇西十郡征集了数万义军,兵分三路讨伐叛军,力图收复长安。十月二十一日与叛军战于长安城郊的陈陶,结果唐军士卒战死四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当时身陷长安城的诗人杜甫,目睹叛军得胜归来的骄横情态,写下了这首哀痛的《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陈陶惨败后的第三天,在唐肃宗的催促下,房琯再次组织军队发动攻势,结果又在青坂大败。杜甫再闻噩耗,又挥笔写下了《哀青坂》: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仓卒。
由于连续两次大败,唐肃宗的小朝廷顿陷危机,作为复兴基地的西北地区也随之动荡起来。公元757年正月,聚居于河西走廊的粟特族商人见族人安禄山发达了,便聚众六万余人发动暴乱,还劝唆了河西兵马使盖庭伦入伙。须臾之间,河西节度使周泌被叛军杀害,治所武威郡的七座城堡被胡人占据了五座。肃宗朝廷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幸亏节度判官崔称与监军太监刘日新临危不乱,率二城之兵以寡击众,血战十七日平息了暴乱。
二月十九日,长安的叛军也发动了进攻。大将安守忠击败唐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兵锋直逼大和关,距离唐肃宗的驻跸之地凤翔仅五十里。朝廷大为震恐,宣布戒严。身陷长安的杜甫也忧心忡忡,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待到四月,杜甫终于寻到机会,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城,从人迹罕至的偏僻山林逃到了凤翔,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从此被世人称为“杜拾遗”。
也正是在四月份,唐肃宗迎来了转机。郭子仪为解西北危居,率领朔方军从河东南下到关中平原,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他与王思礼率领的河陇军会合后,即率十万大军反攻长安。

当时屯驻长安的叛军主力是奚族骑兵,据说有十万骑之众。说起这奚人,在中国历史上只算小型的边疆民族,比起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女真诸部来说,简直是默默无闻,如今也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了。然而,在有唐一代,这个民族却曾把历史之河掀起滔天巨浪。安禄山叛军里,号称“曳落河”的八千精锐由于战功显赫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其中大部就是奚族骑士;而跟随安史南下中原的奚人军团,根据乱平后降将的说法,更是数以二十万计。他们从白山黑水的辽东一路杀伐,席卷辽阔富饶的华北平原,又呼啸直抵西北苍凉的黄土高原,在狼烟中腾起天下骁骑的名声。
长安奚骑的统帅是悍将李归仁。此人祖上是奚族大酋长,开元年间父祖归顺唐朝。安禄山起兵后,李归仁所部以凶悍残虐著称,干下了许多屠城杀俘的暴行,唐军闻之大多胆寒。李归仁自己也被安禄山加封为北平郡王。唐军进逼长安时,李归仁正带着五千骑兵在三原一带巡逻,在措不及防的遭遇战中被打得全军覆没,李归仁却能凭着一股子悍劲突破重围,跳入河中凫水逃生。随后,他会合了另一员叛军骁将安守忠,军势复振。
如果说李归仁以凶悍著称,安守忠就是以诡谋出名。这安守忠是安禄山的亲戚子弟,洛阳之战时就是他与田承嗣两人联手击败了名将封常清。他先屯兵清渠(长安西南五十里),以河流为障和唐军对峙十余日,然后佯装粮草不济而去。郭子仪全军追击,半道上遇到李归仁率领九千骑兵摆成一字长蛇阵。郭子仪见是手下败将,于是下令攻击。谁知唐军前锋突进后,敌骑突然变阵为鹤翼之形,分为左右两翼合围夹击,安守忠也率主力返身猛攻。唐军被一截为二,前锋万余人尽皆战死,唐军只得退回武功。
第一回合的交手,唐军先胜后败,着实领教了奚族骑兵的厉害。面对如此强敌,谁能缨其锋?看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得等待两支部队的到来,郭子仪这一等就是五个月。

在这形势危急的时刻,时间就是生命,能让郭子仪等五个月的奇兵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漠北回纥汗国的援军。回纥人向来是唐的忠实小弟,唐太宗灭东突厥和薛延陀汗国时,回纥人就立功下了投名状。唐高宗时四征西突厥,回纥人又是得力打手。等到了后突厥汗国覆灭,唐玄宗就封回纥首领做了漠北原野的新可汗,此后近百年的国运共有十三任可汗,其中十二任都接受唐朝册封。其国领地“东极室韦,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全靠了骁勇善战的十数万铁骑,足可匹敌长安的奚骑了。盛夏八月,四千回纥骑兵终于抵达,唐廷让敦煌王娶回纥可汗的妻妹为王妃,太子李俶又和回纥援军首领叶护结为兄弟,来了个亲上加亲。回纥人倒也爽快,郭子仪要留他们休整三日,叶护却道“国家有难,我帅兵远来相助,难未消,何以食为!”当即加入战斗序列。
另一支奇兵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嗣业将军和他的安西陌刀队。就算在名将灿若星河的盛唐时期,李嗣业也是数得上的奇男子。这位身高超过两米的关中大汉(史载身高七尺,唐代一尺约为三十厘米),从十六岁开始就在西域从军。对于他来说,严酷刻板的军营纪律、恶劣的大漠雪原、生死一线的战争恐怖,甚至青春独身的偶尔寂寞,都不是问题,反而是他所向往的那种感觉。唯一的苦恼竟然在于:找不到称手的武器!因为他的身材过于高大,力量过于强悍,性情过于猛烈,完全超越了通常战士的极限,一般的刀枪棍棒在他面前就成了娃娃的玩具。
所以,李嗣业选择了大杀器——陌刀。这种武器渊源于西汉斩马剑,发展至隋唐成为长达一米五、两边开刃的步战利器,是唐军步兵对抗各族胡骑的不二法门。尤其是极西边陲的安西镇,两万四千人的正规驻军只有四千骑兵,而要对付的突厥、阿拉伯、吐蕃等却以骑兵为主力,所以安西镇的陌刀队被历练为身经百战、威震天下的精英部队。李嗣业加入安西陌刀队后,每战必奋威争先,史载“挡嗣业刀者,人马俱碎”,很快升为陌刀队主将。高仙芝出征小勃律一战,李嗣业率领陌刀队为先锋,狂舞长刀所向披靡,不到半日就拿下了号称天险的敌堡,因功升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镇使(今喀什地区)。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争雄的恒罗斯之战,因为葛罗禄部落雇佣兵倒戈叛变,唐军败北。李嗣业力主撤退,却被一位小军官段秀实指责为“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禀性忠厚的李嗣业闻言慷慨请战,仅率一百陌刀手殿后据敌,硬是把风驰电掣的阿拉伯骑兵杀得肝胆俱寒,不敢东向追击。更为难得的是,战后李嗣业还向高仙芝大力推荐了段秀实。
作战神勇无双,为人正直第一,李嗣业不愧奇男子!
安禄山叛乱后,边镇诸军勤王。李嗣业率领五千安西健儿跋涉万里,赶到灵武的唐肃宗行营,随行的还有安西都护府辖下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龟兹、于阗等藩属军。唐肃宗欣慰道:“今天有你助阵,胜过数万兵卒!”
凑巧的是,当时杜甫正赶往鄜州探亲。由于朝廷将官民的马匹一律充军备用,杜甫就试探着向李嗣业借马。豪爽仗义的李将军以马赠之,诗人目睹安西军威也兴奋地赋诗回赠: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好一句“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在会战兵力近三十万的香积寺大战中,无论是李嗣业将军的五千安西军,还是四千回纥骑兵都显得微不足道,但郭子仪的眼光没有看错,正是这两支奇兵危难之际大显身手,起到了逆转乾坤、中流砥柱之效。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30 12:57:21 +0800 CST  
九月初,唐朝以太子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统帅诸军十五万再攻长安。边塞大诗人岑参也随唐军出征,时值重阳佳节,他遂作诗明志道: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个战场,就是长安以西四十里的神禾原。根据《封神榜》传说,商朝的闻太师被姜子牙打败,就自刎死于此地,商朝国运遂绝,故而古名“绝龙岭”。大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出猎至此,见有禾苗生长双穗,誉之为“神禾”,从此该地改名为神禾原。
神禾原西高东低,东隔潏水与长安遥遥相望,南部则伫立着名寺香积寺,规模宏大有“骑马闯山门”之说。神禾原可攻可守,于是郭子仪选为决战之地,布下一个纵深十余里、倒“品”字形的浩大军阵:委派李嗣业为前锋主将,率诸军五万人驻扎东边的潏水(今西安皂河)前线;他和李俶亲率中军五万屯据西侧的沣水,作为支持;粮秣辎重则置于南面的香积寺,以王思礼为后军护持之。长安的叛军也倾巢而出,由监军孙孝哲留守长安,副宰相、魏国公兼西京留守张通儒亲自出阵,总督北平郡王李归仁、亲王安守忠、京兆尹田乾真等大将率十万大军,距离唐军数里扎营布阵。

双方布阵完毕,李归仁率先出阵挑战,以精骑数千冲击潏水防线。唐军万箭齐发射退敌骑,随后派骑兵部队渡水追击,一直冲到叛军大阵之前。谁料这是清渠之战的翻版,只不过换成李归仁诱敌、安守忠和其他将领狙击罢了。在叛军的大举围攻下,唐军骑兵寡不敌众,败退西逃。十万叛军一齐发动,如潮水般涌过潏水,把唐军阵线冲得七零八落,前锋甚至冲入了郭子仪的中军大营,形势一时危如累卵。
李嗣业见情势紧急,高声大吼道:“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他奋然脱去盔甲,手持陌刀冲至阵前,狂舞长刀一连砍杀了数十名叛军。他手中那把格外粗砺硕长的陌刀像一条浴血的飞龙,连刀杆上缠绕的黑白纹布也染成了暗红色,残留的几缕红色长缨在腥味的朔风里火样飞舞,让披头散发、周身染血的李嗣业直如威猛金刚。正所谓“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义”,在李嗣业的表率下,五千安西将士无不感奋追随,用数千把陌刀聚成一道钢铁长城,人如石墙而进,刀如闪电而舞,竟然把叛军人潮逐出了阵外。李嗣业更是战意高扬,带着两千陌刀手硬生生地突入了敌阵,一路刀光翻飞、腥风血雨地向纵深杀去。
在安西陌刀阵的鼓舞下,唐军诸部也纷纷奋起反击。凤翔兵马使王难得是河西镇骁将出身,曾单人独骑勇闯敌阵、生擒吐蕃王子,受到唐玄宗的亲自召见。叛乱爆发后,王难得倾其家财献给朝廷作军费,并率所部参战。此时激战之中,他见部下裨将陷入叛军重围,于是再现当年单骑擒敌的雄威,纵马直冲入阵,但救出部将后自己被叛军围攻,眉骨中箭,连眼睛都被垂下的眼皮遮住了。好一个王难得,犹如夏侯惇拔箭啖睛、关云长刮骨疗毒,竟然硬生生拔出利箭,扯掉眼皮,尽管血流满面,仍然高呼奋战不已。
在李嗣业、王难得等人的殊死奋战下,一度危急的阵线终于稳定下来。双方二十多万大军在潏水西岸殊死搏杀,无数死伤者把河水染得一片赤红。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镇香积寺的王思礼部也派出精锐驰赴潏水前线,实力对比似乎变得对唐军有利了。
然而,兵法玄机、祸福难测,这却正是叛军等待已久的战机:趁虚突击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大诗人王维笔下的《香积寺》,深幽肃穆、苍劲空灵,寄存了多少长安名士的悠游怀思。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这处世外胜境竟然会爆发一场血流漂橹的大战。
香积寺是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净土宗认为人即便有所作恶,但只要虔诚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去恶消业,死后投生往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俗话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基督教的临终忏悔意思差不多。这种简单便捷的修行方式大不同于其他流派的苦修煎熬,故而净土宗从隋唐之世大为繁盛。以叛军作恶之暴虐,选择香积寺为决死之地,不知是否以为能靠佛祖之名超脱往生?
然而,善恶有报,因果不爽。
纵然狂呼千万佛号,迎接你们的绝不是西方净土,而是无边地狱!
在香积寺附近的树林里,安守忠派遣亲族骁将安神威率领五千精骑埋伏已久。一接到出击的军令,安神威立即率军奔袭香积寺。这一招和潼关之战相似,都是玩“以正合,以奇胜”的骑兵侧翼突击战术。作为潼关惨败的幸存者,点背的王思礼不幸重蹈覆辙,营中精锐已调往前阵,剩下的老弱之兵哪里挡得住突然杀来的五千铁骑?
香积寺既是唐军辎重所在,也是后方基地,一旦被袭破,大军必遭两面夹击,后果不堪设想。幸而王思礼的特长正是防守。史书评价他“善守计,短攻战,持法严整”,潼关之战是野地攻击作战,不善攻战的王思礼一遇到同罗骑兵突袭就全军崩溃。但香积寺是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寺墙绵延、殿堂密布,当时就有“骑马闯山门”的美誉,正是“善守计”的王思礼的用武之地。他组织唐军凭借寺庙建筑竭力抵抗,用辎重粮车杜塞大门,命士卒登上院墙房顶发射强弩,他自己也赤膊上阵,和将士们一道挥舞白刃接战。
但叛军也是有备而来,用娴熟的骑射战术把当面唐军驱散,又发射火箭焚烧寺中房舍,渐渐把唐军分割开来。被切断指挥网络的王思礼深知,如此下去,部属只能人自为战,终归逃脱不了被逐个歼灭的绝境。正当他心急如焚之时,北边又是烟尘升腾,难道敌人的援军来了?和王思礼一样,安神威也在狐疑地注视着奔来的马队。那些骑手的姿势很怪异,弯腰低首,几乎贴在了马背上。他们不是纵马直来,而是拐着流畅的弧线,好像在天际盘旋的一群猛禽。
“回纥!是回纥骑兵来了!” 忽然有人骚动高叫起来。原来郭子仪眼见香积寺方向烟火蔽天,立即派仆固怀恩引导回纥军驰援。
安神威久在北疆,知道回纥军的优势是无以伦比的速度与箭术,只有尽量接近肉搏才有制胜的机会,于是亲率主力前去迎击。
在香积寺旁的原野上,两队骑兵席卷着风声迎面相汇。训练有素的叛军骑兵排好了楔形阵,以两波相继快速突进。但显然对手并不打算给贴身近战的机会。在两军相距五六百步时,随着一声尖锐的呼哨,回纥骑兵迅速拉开间距,向两翼盘旋舒展,顿时扩张出两倍的覆盖面,像一只大鹰张翅包住了相对密集的叛军。叛军来不及应对这突然的变阵,继续高速刺向回纥军中央。回纥军两翼也开始收缩,尾端疾速转向回追,很快就完成了合围,三面呼啸而来的箭雨把许多叛军射下马来,安神威也被射成了刺猬,跌落下马后就被回纥人割去了首级。余者失魂落魄、乱作一团,被回纥军和王思礼两边夹击,不多时便全军覆没。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30 13:18:56 +0800 CST  
对不住各位兄台了,这段时间跳槽了,到了另一个城市,所以杂事缠身。

9、血战横水,再复洛阳
唐朝和叛军双方都生了内乱。
公元761年三月,史思明乘胜进攻陕郡,却未能突破重重设防的豫西山地。初春时节天寒粮缺,他只好下令筑堡自守,以作长久之计。他把建筑工程交给了长子史朝义,限令一个月完工。限期到后,史思明验收发现外墙还没有抹灰,当即大骂史朝义等人:“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
若是把史思明调到今天主管质量监督,中国的豆腐渣工程肯定立马绝迹。只可惜他骂错了对象:史思明向来宠爱史朝义的异母弟弟史朝清,而且还废长立幼,立史朝清为太子。史朝义为此早已愤懑不安:谁知道偏心老爹会不会真的拿工程质量当借口,为了小弟上位杀了自己啊!史朝义自觉走投无路,于是恶从胆边生,派亲信部将夜入史思明大帐行刺。史思明虽比大胖猪安禄山矫捷,一听到响动就翻墙而出,骑马欲逃,却被一箭射伤落马,最后被勒死于柳泉驿。
史朝义在洛阳继位称帝后,立即实施了内部清洗,一面派使者到陕郡前线斩杀了史思明的心腹大将、行军司马(相当于军队总参谋长)周挚,一面派精骑北赴范阳捕杀史朝清。安史政权的重臣张通儒自从香积寺一战败逃后,就坐镇范阳担任留后,此时支持史朝清武力对抗。双方在范阳城内巷战两个多月,死亡数千人马,史朝清、张通儒等终被歼灭。不久后,忠于唐朝的平卢节度使侯希逸(高句丽人)又趁乱进攻范阳,史朝义急派大军迎击,又贿赂了平卢当地的奚族部落前后夹击,一直打到公元762年正月,侯希逸招架不住,率军民两万人南渡渤海湾,撤到了山东半岛,后被朝廷加封为淄青节度使。

叛军的内讧持续经年,暂时失去了进攻的能力。但唐朝也是难兄难弟,出的乱子也不小:
公元761年四月,河东节度使、老将王思礼病逝,继任的邓景山一到就大搞廉政反腐斗争,严厉追究官兵贪没军粮之责。只是他刚正有余、智识不足: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朝廷已经积欠了前方将士数月军饷,难道你还想俺们流血流汗不吃饭?这还让不让人活啦!于是骄兵悍将们一怒就杀了邓景山。随即,同样驻扎山西的客军也因军饷问题骚动起来,百战宿将安西北庭两镇节度使荔非元礼、朔方镇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竟然都被乱军所杀。变乱如此剧烈,稍不注意就可能变成一场新的安史之乱。唐肃宗赶紧给三军补饷加薪,又请郭子仪出山为汾阳王,统任朔方、北庭、河中、泽潞诸镇节度使。靠着老郭的声威,这场大乱到五月底终于平息。
只可惜祸不单行,兵变刚平,宫乱又起。话说宦官首领李辅国和皇后张良娣曾鼓励唐肃宗北上灵武坚持抗战,都是他的患难之交,所以得以干预朝政大权。但也许是“同性相斥”的原理,这太监和女人搞不到一块去,为了争权变成死对头。公元762年四月,唐玄宗病逝,唐肃宗因哀痛过度不能理事。张皇后趁机图谋政变除掉李辅国,但她找的杀手竟然也是太监——大婶啊,你不知道他们的头子就是李辅国么?李辅国立刻得到线报,于是假传太子李俶的命令,率领禁卫军“平叛”。张皇后吓得躲到肃宗的卧室,却依然被李辅国拖走处死。唐肃宗也因病中受惊,当天夜里就驾崩了。
唐肃宗这位乱世天子,熬过了杨氏兄妹的算计,挺过了安史乱军的攻击,却死在老婆和家奴的斗争里,也算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吧。他壮志未酬身先死,把烂摊子传给了李俶,是为唐代宗。代宗此前一直担任平叛前线总司令,虽然不是实际指挥,但也算久经战阵的老革命了。他略施小计,先封李辅国为宰相以作安抚,借机把禁卫军实权转给了自己的亲信宦官程元振。李辅国怨愤道:“既然老奴没有资格侍奉郎君,不如让我去地下侍候先帝吧”。真是祸从口出,十月十七日深夜,长安发生一起惊天血案。数名武林高手潜入戒备森严的李府,杀死权倾一时的李辅国,还带走了他的脑袋和一只手臂。带走这两样东西,不是因为杀手喜欢收集标本,而是要给唐代宗验货。

等唐代宗和史朝义都摆平了家务事,时间已到了公元762年秋季。两边终于腾出手来,继续大打出手。金秋十月,唐代宗以太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李光弼为副元帅,率诸镇大军二十五万会攻洛阳。史朝义也亲率主力十数万屯聚于陕郡到洛阳一线,另在洛阳西北方的横水驻有精兵五万。
当时黄河通道主要有河阳的河桥和横水的渡口。由于河阳城堡被唐军掌握,叛军沟通河北老巢与洛阳的生命线只剩下横水渡口。这里是支流横河汇入黄河之地,今日建成了著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造福民生,而千年前却是一场惊天血战的杀戮斗场。
有鉴于九节度邺城攻坚失利的教训,唐军制定了避实击虚、围点打援的战略,避免在洛阳坚城与史朝义主力正面对决,转而进攻叛军必救之地横水。公元762年10月,太子李适留镇陕郡牵制史朝义,李光弼、仆固怀恩等统帅大军二十万绕开洛阳,直扑横水敌营。叛军急忙利用滩涂泥泞的地形构建木栅长墙,背水决一死战,并飞骑向史朝义求援。
所谓围点打援,其实是一项冒险战术,稍有不慎就会被敌援军反包围,遭受腹背夹击之苦。唐军侦探得知史朝义已率十万骑兵出发来援后,立即决定先吃掉横水之敌。仆固怀恩等亲率主力列阵于西面原野,吸引叛军注意力,另又乘夜秘派五千精骑和三千回纥兵跋涉泥沼,出其不意地迂回到敌营东北方。待到黎明时分,西面唐军擂鼓出战,发起如潮攻势。木栅内的叛军忙张弓搭箭全力应战,正手忙脚乱之时忽然闻得背后马蹄如雷、杀声如潮,做梦也想不到唐军骑兵竟然从北边的河滩芦苇地里冒出来!
两相夹击之下,唐军的第一通战鼓还没结束,横水大营已被攻破,五万守兵溃不成军,只逃出几千人马,逃到洛阳城北三十里的昭觉寺与史朝义相会。据说横水大胜之后,当地民众欢欣喜悦,自发地杀猪做菜犒劳唐军,从此流传下地方美食"横水卤肉",成了一道千古佳话。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4-15 14:04:28 +0800 CST  
洛阳昭觉寺和长安香积寺一样,也是始建于晋代的净土宗名刹。李世民曾于此地血战王世充,即位后就下诏扩建寺庙,以悼念阵亡将士。作为唐朝开国英烈的镇魂之所,昭觉寺如今又将成为决定唐朝国运的战地,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数。
史朝义连亲爹都敢杀,当然不会在乎死了一百多年的唐军鬼魂。他见周边皆是平原旷野,而此地却南高北低、易守难攻,于是下令扎下大阵决战。唐军刚经历了横水鏖战,战力疲惫,又加之是从北面低地仰攻,几番冲击都被击退,反被叛军弓弩杀伤惨重。如此迁延下去,等到唐军力竭气衰,史朝义就可率铁骑俯冲席卷,扭转战局!
监军太监鱼朝恩也知战况紧急,于是也把本钱掏了出来,派亲随的五百禁卫军射生将出战。射生将顾名思义,均是射术精湛之士,十数万禁军中只精选一千余人,真可谓百里挑一。
火车不是推的,射生不是吹的。只见这五百射生将张开强弓,顿时利箭如电、指眼射眼,把身裹重甲、手持长盾的叛军也射得人仰马翻。素来以骑射自负的藩胡之众,竟然被射生将给压制住了,唐军乘势再度冲锋。然而史朝义督战严厉,凡退者立斩不赦,属下将兵也自知造孽深重,一旦战败绝无生路,于是拼死抗击,即使被射成刺猬也不溃乱,大有不动如山之势。唐军诸部再度气绥败退。
危难之际英雄出,安西豪杰孤胆怒。接替李嗣业的安西节度使马璘将证明,这支英雄部队永远是国家的中流砥柱。马璘是关中扶风的烈士遗孤,父祖皆为国捐躯,他游荡到二十岁时偶然读了《汉书.马援传》,大受感动,于是慷慨从军,远赴西域加入了安西军团。安史之乱爆发后,马璘随安西军万里勤王,曾率百骑破五千叛军,因功成为李嗣业将军的接班人。
此时马璘见诸将不敢出击,气血上涌大呼道“事急矣!”,如同香积寺之役的李嗣业英魂附体,单枪匹马挺枪冲阵!只见他一人一骑如风雷闪电,视枪林箭雨如无人之境,一路呐喊间已冲上高地,然后挥舞铁枪狂呼乱刺,一连击倒数名出战的敌军。叛军急忙把近一人高的长盾插在地上,组成一道盾墙阻止马璘。谁知马璘奋起神威大吼一声,一枪刺入盾牌然后扬空一挑,竟然把盾牌连同盾牌手一并甩上半空,把叛军看得目瞪口呆。马璘随即又挑掉一盾,硬是把坚如磐石的防线闯出一个缺口。
李光弼观望战况,不禁赞道:“我打了三十年仗,也没见过马将军这般神勇的人啊!”,五百安西陌刀手见主帅如此英雄,更是一齐奋威怒吼,冒死冲锋而上,直突入缺口中。史朝义大惊失色,亲率援军封堵,但五百陌刀手长刀翻飞,如同一部巨型绞肉机杀得叛军血肉横飞,又把缺口撕裂扩大开来。李光弼、仆固怀恩趁势催动唐军诸部一齐猛攻,如潮水般涌上高地,终于击溃了叛军防线。史朝义率残部南逃洛阳,一路上又在石榴园、老君庙、尚书谷三战三败,最后只剩下几百骑兵,只得放弃回城的打算,转而渡河北逃了。
横水渡和昭觉寺战役,唐军一举斩杀叛军六万,俘虏两万,彻底摧毁了史思明带来的嫡系老底子,连阿史那承庆等安史元老也死于战场,总算痛快地报了邺城之仇。
话说史朝义逃到河北后,召集了田承嗣等将数万兵力回身拒战,但兵败如山倒,又是四战四败,被围在了莫州。随着张忠志、薛嵩等诸地叛军大将的投降,田承嗣也不想一条道走到黑,于是劝诱史朝义带五千骑兵突围北逃,然后转手就开城降了唐军。可怜史朝义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好不容易逃到老家范阳城下,一看连范阳守将李怀仙也闭门不纳,气得捶胸顿足,最后只得刎颈自杀,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就此落幕。
然而,洛阳城虽然没有遭受战火洗礼,却在战后备受荼毒。
话说早在会盟之时,回纥可汗就骄横无比,想强制太子李适下拜献舞。所谓拜舞之礼,乃是藩属诸侯对宗主的敬礼,想当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后,就拜舞于唐太宗面前以示臣服,难道你回纥想骑在大唐头上不成?李适当然不从。回纥可汗大怒,当即鞭打了李适的陪臣,其中两人甚至被活活打死,还对李适大骂道:要不是念你年轻不懂事,一定连你一块打!
对大唐太子尚且如此,何况是士民百姓!回纥军入城之后大肆劫掠,府库市井都一扫而空,还杀害了数万市民。唐军诸将没有郭子仪的威望和手腕,只能坐叹奈何,部属也多有劫掠之举,真是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4-15 14:05:27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