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西北明军的精锐:跳荡铁骑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2 14:42:20 +0800 CS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837楼 2013-03-02 16:00:43
刀兄,“跳荡”到底什么意思?
-----------------------------
古代作战,两军对阵之初,必选精锐骑士先行逼近敌阵,或以骑射,或以冲锋扰乱敌军阵势,甚至有一举击破敌阵者,此举谓之“荡阵”,“荡阵”的先锋勇士就称之为“跳荡”。从隋唐时代起,“跳荡”已成为专业术语,例如中唐宰相李德裕的奏章《请准兵部依开元二年军功格置跳荡及第一第二功状》就提到:“ 开元格,临阵对寇,矢石未交,先锋挺入,陷坚突众,贼徒因而破败者,为跳荡”。
明立国之后推崇唐制,故而军中先锋骑兵也谓之“跳荡铁骑”。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2 22:23:53 +0800 CST  
@守侯蓝黑色 2836楼 2013-03-02 15:41:41
激情激荡。。波澜壮阔。。出书的时候一定要买。。。
-----------------------------
谢谢守候兄抬爱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2 22:24:40 +0800 CST  
虽然精锐尽出,参战的三路明军总共也只有五千人而已。而进逼稷山的日军光是先头部队黑田长政就有万余人,后面还有毛利秀元、加藤清正的四万大军!以寡敌众之战,首先就得做好保密工作,以收出奇制胜之效。明军没有通知朝鲜方面,连夜秘密出兵南下,九月六日深夜抵达稷山城南的素沙坪。朝鲜地理书记载“素沙坪……为两南通京大路,延袤甚广,东连安城,西接平泽,中贯大川,田畴渺茫”,是一片利于骑兵野战的平原旷野。解生当机立断,决定不入稷山城,而是就地决战。
七日清晨,黑田军先锋两千人进入素沙坪,遭到解生、颇贵、杨登山两千铁骑的猛攻。日军将领毛屋主水在长篠之战立过大功,自以为连“天下无敌”的武田骑兵都灭过,击退明军骑兵不在话下,于是下令日军以长矛列阵、火枪齐射进行狙击。谁知马上的西北汉子彪悍异常,哪是武田骑兵能比!史载明军“应炮突起,铁鞭之下,贼不措手,合战未己,贼兵败遁”,秋风扫落叶般打垮了两千日军,光主将解生就亲手斩获了五颗首级。黑田长政被誉为日本战国时代的“第一智将”,听闻前队遇袭,也拿不出什么奇谋妙计,只好亲率五千亲兵赴援。解生见敌军步兵大阵当前,也不硬冲,改用撤退诱敌的蒙古骑射战术。在黑田长政气喘吁吁“追击”之际,牛伯英的两千人赶到战场,两面夹击之下,日军战至黄昏终于不能支撑,败退到素沙坪南缘的丘陵地带扎寨固守。对于惨烈的败状,日军将领一直心有余悸,事后回忆道:“以区区寡兵阻敌大军,甚为凶险”,只不过颠倒黑白,把明军小部队夸大成“大军”,也真够皮厚的啊!解生当晚严令全军:“今看贼势,明当决死以退。努力敢死,毋坐军律!”
不出解生所料,八日拂晓,黑田长政又率全军列阵挑战。他以为昨日之战是被伏击,失败非战之罪,今日若打堂堂之阵,“第一智将”岂能输给明军!他凭着兵力优势,摆出了拿手的“鹤翼之阵”,也就是中军稳固战线、两翼包抄夹击的阵势,朝鲜史载“贼兵齐发,张鹤翼以进,白刃交挥,杀气连天,奇形异状,惊惑人眼”。所谓“奇形异状”是指日本将领造型诡异的头盔甲胃,比如主帅黑田长政就戴着牛角盔,活脱脱一幅鬼怪禽兽模样。急于复仇的日军爆发出了全部战力,参战的明军将领描述为“倭性甚狞,虽前锋杀死而后不退。俺时年五十五,身经几百战矣,各种诸夷无不试者,而无如倭奴之狞狠也!”既有日本第一的智将,又有勇悍冠绝诸夷的士兵,岂能不大获全胜?只可惜,现实再次把黑田长政碰得头破血流。此时明军的预备队摆赛也奉令加入战场,明军士气大振,五千明骑一天之内发起六次冲锋,史载“以铁骑弛突蹂躏,(倭寇)不能自勇矣”。在铁骑冲击面前,日将再奸也无计可施,日军再勇也无济于事,战至日暮,黑田长政溃不成军,只得向南逃窜,幸亏毛利秀元的两万援军中途赶到,才免于被明军追歼的噩运。
短促而激烈的稷山之战以明军大胜画上句号。日本战史研究界把平壤之战、幸州山城之战和稷山之战列为三大败仗。如果说平壤之战证明在明军火炮面前,大兵团日军也守不住大型城市,那么稷山之战就证明在明军骑兵面前,优势兵力的日军也打不赢正规野战。日军诸将早在碧蹄馆之战时就领教了辽东骑兵的厉害,如今又在西北骑兵面前吃了大亏,从此再也不敢和明军野战,稷山也就成为日军第二次攻势的终结地。与此同时,重新获任水军统帅的李舜臣也不负众望,于9月16日设伏于鸣梁海峡,大败藤堂高虎率领的日本水军,重新夺回了部分制海权。经过水陆两场伏击战的大胜,危如累卵的朝鲜战局终于开始好转。
10月底,大明东征总督邢玠统帅援军抵达朝鲜半岛,明军总兵力增加到四万余人。骑兵包括东征提督麻贵、辽东镇副总兵李如梅、大同镇副总兵高策统率的15000骑。在步兵方面,汲取了第一次战争的经验,针对朝鲜多山地、少平原的地形,以及日军火器犀利的特点,强化了步兵的火力与近战力,主力是福建游击许国威和河南参将茅国器的藤牌刀兵6000人,海防参将吴惟忠和游击陈寅的南兵火枪手6500人等,共计两万余步兵。此外,还专门调来蓟镇都司王问的车载炮兵1000人,以加强明军炮火的机动性。据朝鲜史料记载“路上见南兵来到,皆是步军,所持器械皆敏捷,多带倭铳筒、火炮诸具。其人皆轻锐,所著巾履,与辽东北京之人不同。”如此兵力配置,使明军不但可以骑兵野战制胜,还具备了强大的城市攻坚能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3 18:40:59 +0800 CST  


明军骑兵突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3 18:45:32 +0800 CST  
@相当山神 2843楼 2013-03-03 20:35:43
明朝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北方防鞑。虽战火连接数百年,终明一朝,长城未失,且长期处于军事优势。然而大明终归是亡于陕北,由旱灾引起的民变,绵延南北。陕北是国防前线,军需压力很大,如同抗战时期的河南。这让我想起了电影《1942》,河南的迅速丢失,政府失策是主因,与明朝陕北民变何其类似!
这些失策似乎都在指出明廷和蒋氏政府所信仰的理学、法家治国理念上的巨大缺陷。这个缺陷我感觉应该是过度理性带来的......
-----------------------------
山神兄言之有理。在下以为,明朝后期,北方天灾频繁,从陕甘到山西一带民不聊生,而且承受着巨大的边防压力,明政府为了支付军费必须加税。当时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达,理应是开辟税源的重点,但江南士人通过科举考试掌握了朝廷实权,他们极力维护江南富商的利益,千方百计阻扰对工商矿业的征税,导致商品经济发达的明朝政府却只能着眼于传统的农业税,陕甘、山西的农民不堪重负,只能揭竿而起。
所以,有人说明亡于腐败,或亡于满清,但从经济的层面来看,其实不如说是亡于财政,而究其实质,可能是亡于江南官僚集团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也是有人说“明亡于东林清流(江南官僚为主的党派)”的真正原因之一。
岂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北方大乱,满清铁蹄踏关而入,江南又岂能独善其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时的气节固然可歌可泣,但若是那些东林党官僚早点丢掉守财奴的脾性,多一些大局意识,又岂会有此亡国灭家之祸?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4 13:42:48 +0800 CST  
10、一波三折的反攻
从此,明军进入了反攻阶段。
什么,用四万人进攻十四万人?
是的,就是如此不可思议的战争。当然了,此前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是不可能,曹操破袁绍的官渡之战、东晋破后秦的淝水之战、张士诚退元军的高邮之战都是以一敌十的经典,但那是在防守中取得的胜利;以劣势兵力进攻获胜的先例也有,比如野狐岭之战,成吉思汗用十万骑兵大败金国的四十五万大军,他的小儿子拖雷又在三峰山战役用三万骑兵击破十五万金军,本朝的常遇春、傅友德、蓝玉、李成梁等名将也屡创奇迹,但都是以精锐骑兵野战机动制胜。而在狭窄多山、城池密布的朝鲜半岛上,要用四万人马进攻凭险据守的十四万敌军,难度可比前辈们大多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了稷山的案例,麻贵对如何打日本也算有底了。他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和战场威慑力,分路派出骑兵团突袭日军重镇,摆出逼迫敌军决战的态势:你若出城野战就是自找死路,你若龟缩据守我就围着不走,你若合兵援救,嘿嘿,正好给我打主力会战的机会,简称“逼迫战术”。
这一来,日军就陷入极大的被动。经过多次交手,日军诸将对明军骑兵的战斗力心知肚明,谁也不敢自找晦气。即使是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也忌惮于强悍的明军,制定作战计划《高丽阵阵立书》严令“勿犯京城”,要求诸军不得冒进恋战。其实,丰臣秀吉最初的打算就是以打促和,趁开战初期明军兵力薄弱时偷袭制胜,迫使明朝让步,再不敢提什么征服大明的梦话了。如今进不能进、守也守得格外煎熬,日本君臣无计可施。
明军参将彭有德率1500名骑兵进逼青山城的毛利秀元部队。参加过稷山之战的毛利秀元已被吓破了胆,坐拥两万人马,竟然不敢和彭有德交战,还招呼了后方蔚山城的浅野幸长等部前来接应,然后灰溜溜地撤退了。又比如李如梅率五千骑兵进攻星州,守城的小早川秀包在碧蹄馆之战曾险些丧命于明军铁骑,所以拥有优势兵力却不敢死战,装模作样守了几日就弃城南逃。以彪悍著称的加藤清正倒是不怕邪,联合了浅野长政等人合军两万,在水原城外与同等兵力的明军干了一仗,谁想一家伙就报销了三千余人,也只能认栽开溜了。
这种不可思的战争持续到十二月,麻贵的“逼迫战术”取得完胜,日军各部纷纷败逃,最后一路逃到大海边。丰臣秀吉没想到一溃千里,暴跳如雷破口骂娘,严令诸将死守最南端的沿海堡垒,以毛利秀元守釜山,加藤清正守蔚山,黑田长政守梁山,小西行长守顺天,岛津义弘守泗川等地。

麻贵的反攻战术如此成功,不仅让丰臣秀吉气急败坏,也出乎明朝和朝鲜当局的预料,于是速胜轻敌的论调开始占据主流。尤其是朝鲜君臣像打了鸡血一样,天天叫着把倭寇赶下大海,反正打赢了土地归朝鲜,打输了死的是明军嘛。刚大出风头的杨镐也被朝鲜人的马屁拍晕了,极力主张一战解决问题。
但作为百战名将,麻贵当然明白穷寇勿追的道理。今天从顺天到釜山乘车不过两个半小时,从釜山到蔚山不过一小时。古代没有汽车,但这些地方水路贯通,坐船驰往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十几万日军龟缩在毗邻的沿海堡垒区,又有优势水军支援,四万明军怎可能一口来个蛇吞象?
可惜明朝实行文人统军的政策,总督邢玠、经略杨镐是麻贵的顶头上司。在一片喊打喊杀的“正义声”中,身为军人的麻贵只能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还是尽量做出了合理的军事部署:明军只能集中攻击一地,以把整体的兵力劣势暂时转化为局部的优势。而日军诸部以蔚山的加藤清正最为强悍,也是朝鲜人最为痛恨的屠夫,无论是“政治正确”的角度还是“擒贼擒王”的军事原则,都是当之无愧的打击目标。
讲完了思路,麻贵接着对邢玠、杨镐摆出困难:围城战的关键是围城打援,当年要不是打退了河套地区的蒙古援兵,李如松和我也困不死宁夏镇的叛军。加藤清正虽然号称“虎加藤”,但一头老虎不可怕,可怕的是群狼:蔚山周边各地的十万倭寇!他们利用太和江和海路往来,很容易就能给明军来个反包围!
邢玠、杨镐一听也头大了,史载“总督极以为忧,屡疏揭到兵部,催促闽浙南直水兵”,但一时半会也到不了啊。朝鲜人正高兴得“额首称庆,认为清正不难成擒矣”,生怕明军统帅部改变主意,朝鲜军总司令官权栗赶紧跑来拍胸脯道:怕啥,没听说过定海神针李舜臣么?有他的无敌水军在,倭寇只有作水底王八的份儿,甭想援救蔚山!
但实际上呢,自从开战初期闲山岛舰队被歼后,朝鲜水师再也未能恢复元气,史料记载“李舜臣兵止二千人……另有朝鲜水兵官李应龙领水兵五百余名,向伏岛中,不敢南视。清正亦轻视之,全不为备,欺其兵力弱也”,李舜臣的水军虽然勇猛善战,但以如此微弱的兵力,做做捣乱的水上游击队还行,想要封锁水路赴援的日军大兵团,无疑是螳臂当车。所以虽然总司令权栗拍胸脯下保证,头脑清醒的李舜臣却重演了“拒绝出海截杀加藤清正”的旧例,在整个蔚山战役期间按兵不动。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4 13:44:20 +0800 CST  
信了朝鲜人的忽悠,明军终于发动了蔚山攻击战,共计出动明军36000人,朝鲜军11500人。其中16000人马作为应变策援之军,一部分佯攻顺天、牵制小西行长部队,一部分进驻宜宁,防止日军“围魏救赵”、乘虚北犯。真正攻击蔚山的是杨镐、麻贵、权栗统帅的三万联军。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明军进攻部队实行了严格的战场纪律,到十二月二十日悄然抵达蔚山以北八十里的庆州,日军竟然还一无所知。联军为谨慎起见,再次派人侦察敌情,获得两条重要情报:一是日军在蔚山城外的制高点岛山修筑了巨型堡垒,欲破蔚山必先破岛山;二是加藤清正临时率部去了七十里外的海港西生浦接收补给,蔚山守将是第九军团的浅野幸长。听说加藤清正缺席,立志打虎的联军不免失望。但有利有弊,这也是攻陷敌营的机会。二十三日黎明,三万联军人衔枚、马裹蹄,突然疾进八十里,袭击蔚山!
其实,守将浅野幸长也非等闲之辈。他老爸浅野长政是丰臣秀吉的连襟,贵为中央政府的五奉行之首,且身兼侵朝日军总后勤部长和第九军团长。浅野幸长自己号称智勇兼备的名将,连德川家康也为之忌惮,后来不惜下毒杀之。俗面对联军的突袭,浅野幸长倒是不含糊,亲率数千精锐出城迎战。明军先锋李如梅、解生、杨登山、摆赛等将都和日军打过野战,胸有成竹,于是利用骑兵机动优势且战且退,等日军步兵大队追散了阵形,立即回马冲击掩杀,当场斩获首级四百四十余颗。浅野幸长吓得魂飞魄散,连蔚山城也不要了,率残部龟缩入岛山堡垒。留守蔚山城的几千日军来不及出逃,都被明军主力堵住围攻,在大炮轰炸、火箭焚烧之下全数倒毙。明军破城之后,迅速团团围困岛山。

岛山是一座五十多米高的小山,毗邻蔚山城,俯瞰太和江,日军在山顶修筑了十五米高的日式城堡,内外共有三层石墙(日式称呼是本丸、二之丸、三之丸),每道石墙上均密布枪眼,墙内又建起高头楼阁,形成了纵深立体的火力网。堡垒外面又依山形插立了三重木栅,分别布置兵力狙击,真可谓依山靠水、攻守兼备的雄关要塞。如此完美的堡垒,不愧是“筑城名手”加藤清正、浅野幸长联手打造的杰作。他俩在日本国内领地分别修筑的熊本城、和歌山城也都名列“日本三大名城”呢。除了本城,日军还在岛山外围修筑了伴鸥亭、城隍堂、太和江三寨,分别扼守通往外地的水陆要冲。
二十四日一早,明军先对外围三寨发起进攻。参将茅国器一马当先。他手下三千步兵由浙江鸟铳手和福建藤牌兵组成,远射、近战配合默契。早在嘉靖年间,明军就在西草湾海战、双屿之战时缴获了葡萄牙和日本火绳枪,加以仿制形成了鸟铳。仅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一年,明朝的南方步兵就装备了国产鸟铳1万支。到了1571年,根据《练兵实纪》记载,戚继光的步兵营里鸟铳手比例已高达40%。第二次援朝战争爆发后,作为戚家军后裔的浙江鸟铳手大量从军,有效地弥补了明军轻火器的不足。而福建藤牌兵是明朝步兵的另一张王牌,左手持油浸老藤制成的盾牌,可挡火枪弹丸,右手持精钢长刀,翻腾迅捷、势不可挡,正是后来郑成功北伐南京、收复台湾的主力军。这两支劲旅互相配合,浙江鸟铳手火力齐射,掩护福建藤牌兵快速突击,砍倒营寨栅栏后挥刀肉搏,如同吹枯拉朽一般,一日之内就连破日军三寨,当阵斩获的首级就有六百六十一颗。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4 13:46:08 +0800 CST  


日军据守蔚山外围的木栅防线。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4 13:48:21 +0800 CST  
二十五日凌晨,天色尚未分明,明军就乘胜对岛山堡垒发起强攻。蓟镇都司王问的车营使用马车拉载的轻型火炮,一顿猛轰就炸塌了山脚处的木栅栏。游击陈寅也是南军,岂能让茅国器独建大功,于是率所部两千人奋勇冲锋,迅速占领了第一处木栅。在向山腰处的第二道木栅冲击时,明军遭到日军火枪猛烈射击,身先士卒的陈寅也被击伤了右腿。但他重伤不下火线,瘸着腿继续攀登,将士无不感奋力战。此时茅国器也率部赶来,两军协力猛攻,一举攻破了第二道栅门。第三道栅门的日军乱作一团,行将崩溃。就连堡垒内的浅野父子也觉得兵败如山倒,仰天长叹不已。但恰在此时,明军大营却敲响了停战铜锣。
关于停战的命令,历来众说纷纭。《明史.李如梅传》说是杨镐起了私心,想让私交密切的李如梅捡便宜。杨镐和李如梅搭档打过辽东的蒙古军,有一次远袭失败,还是李如梅救了杨镐的命呢,两人绝对是患难之交。第二种说法,杨镐敲锣是为了让第二梯队的茅国器割敌首级,以便核报军功。这也有可能,中国古代军制一向是数脑袋换赏钱,这也是杨镐的工作职责。无论如何,明军当日的攻势到此为止了。
其实,若照这个架势打下去,杨镐的失误也是可以弥补的,反正第二天也能猛攻破城。但天意弄人,就在当天夜里,绝望的岛山堡垒却欢声雷动:加藤清正回来了!
原来,西生浦的加藤清正听闻岛山战况,立即招呼诸将商议。根据日本史料记载,很多人劝他明哲保身,他道:“如果浅野幸长战死了,我有什么面目见浅野长政啊?”也难怪,浅野长政可是丰臣政权的宰相,要是知道宝贝儿子成了加藤清正的替死鬼,这梁子就结大了。于是他连夜率领第二军团精锐驾船回援。一路上,发誓狙击的朝鲜水军却连个鬼影子都没有。当天半夜时分,加藤清正率军登陆,一举突破明军巡逻线,进入了岛山堡垒。
如此一来,岛山的日军总兵力暴增至一万余人,明军的任务陡然艰巨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4 20:34:59 +0800 CST  


岛山城堡鸟瞰图,地形极其险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4 20:37:46 +0800 CS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859楼 2013-03-05 12:20:44
刀兄:
萨尔浒之战时西北边镇和辽东有大量精锐骑兵,为什么不集结大规模骑兵军团和努尔哈赤打野战呢?
当时的四路大军就算获胜也无法歼灭敌人的主力精锐骑兵啊,而一旦失败则被敌人骑兵全歼,结果正是这样
-----------------------------

萨尔浒之战时,明朝确实从西北边镇抽调了很多骑兵去辽东参战,比如杜松、王宣、赵梦麟等部队都是西北骑兵的老底子。但在明朝后期,由于明蒙和议的达成,西北、华北一带防御蒙古的边镇已经很少有大的战事,军事经验和战斗力是比不上战事频繁的辽东骑兵的。而辽东镇的兵力,在嘉靖末年有九万五千三百六十九人(骑兵不到一半),在萨尔浒之战时也差不多,但辽东镇派兵驻防的城市和重要堡垒有二十一座,能够抽出来做野战进攻的骑兵部队最多不超过三万人。
如此算来,就算明朝不顾及华北和西北防务,集结九边重镇的精锐骑兵去打努尔哈赤,也不过能凑出六、七万骑的样子,仅仅是数量上也并不能形成对努尔哈赤的优势。当然,如果是统帅换成巅峰期的李成梁或者李如松,还是很可能胜利的。
明朝决定进攻努尔哈赤的首府,是打算攻其必救,要知道满洲人不是蒙古那样的纯粹游牧民族,而是农耕、渔猎和畜牧混合经济,而且努尔哈赤一族是世袭明朝官员,其思想意识非常汉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放弃都城的。
至于为何要分兵四路,而不是合军一处进攻,这就是当事者的战术思路问题了。比如援朝灭倭之役,蔚山之战就是合兵一处,结果被敌人援军反包围。说不定杨镐是惦记着蔚山的教训呢,呵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5 16:29:17 +0800 CST  
麻贵闻讯不禁暗自骂娘,一骂杨镐瞎指挥,二骂权栗瞎忽悠。但仗还得打下去,他一面派李如梅率骑兵一千、游击卢继忠率步兵两千封锁江口,警戒敌方援军,一面只能安慰自己:这下说不定能把加藤清正一锅端了。
二十六日一早,麻贵亲自督战,明军各部鼓勇齐进,终于攻陷第三道木栅,进抵岛山城墙。这下麻烦来了,岛山堡垒依着山形修得极其陡峭,明军的车载火炮仰角不够,基本派不上用场;虎蹲炮倒是可以曲线设计,但堡垒紧凑,炮弹往往直接越过城头,打到爪哇国去了,即使偶有命中,以虎蹲炮的小型炮弹也根本轰不动巨石砌成的城墙。联军只能靠鸟铳、弩箭的掩护拼死仰攻,战至下午,连大同镇副总兵高策也亲自上阵,率敢死队一度攻入城内,只可惜城里的日军居高临下赌命抗拒,用密集的火力截住了后续部队,高策寡不敌众只能退回。浅野幸长也是亲自拿把火枪防守第一道石墙,《浅野家记》说他连脸颊都被火枪发射的硝烟熏黑了。战况之激烈可见一斑。二十七日联军换班,由朝鲜军总司令权栗率部进攻。他命朝鲜士兵背负柴草堆积城下,想用火攻的法子烧毁城门。只可惜日军火力密集,朝鲜军死伤惨重,余者掉头就跑。权栗激怒之下斩杀了临阵怯战的临山县监全悌,还是无济于事。
其实不光麻贵着急上火,杨镐也没有闲着。他从战俘那里搞到了情报,说是岛山固然易守难攻,但山上没有水源。杨镐的脑瓜灵光,再一想小小城堡聚集了上万日军,不光喝水,只怕粮食也不够吃的。他赶紧找来麻贵合计:为减少将士的牺牲,咱们围而不打,困死、渴死那些倭贼算了!
事实证明杨镐确实是个聪明人。联军围困几日后,日军果然粮水皆断。中日朝史料都记载,日军只能吃纸张树皮充饥,甚至杀马饮血、喝尿解渴,到最后只能让几百名火枪手勉强吃饭充饥,其他人饿死拉倒,史载“饥渴死者,尸横成堆”。根据日军参战者笔记,最后岛山城内已经没有一人能张口说话,只能像原始人般嘶鸣而已。正月初一,养精蓄锐的明军又发起攻击,竟然一鼓作气攻破了第一道和第二道石墙,幸亏日军还有几百能吃上饭的火枪手,不然就彻底完了。据说绝望的加藤清正写了乞和信,妄想联军给残部一条生路。他写道:“欲为讲和,而城中未有知文字者,船上有僧,若使出使,则欲修和书。”联军认为他是缓兵之计,决定不予理睬。
如果不出意外,加藤清正和浅野幸长都得成为孤城饿殍了。

只可惜,战争总是充满了意外。
围城困敌的办法不错,只是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老天不下雨,二是敌人没援军。杨镐自觉上知天文、下知人情:一来冬日哪来的大雨,二来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是死对头,绝不会全力救援。但朝鲜的老天爷真是瞎了眼,竟然帮起了血债累累的倭寇。从正月初二开始,瓢泼大雨倾盆而下,立马解了日军的渴水之患。反倒是露宿围城的联军遭了秧,史载“山下皆烂田,我兵无着脚处……又苦泥没膝,昼夜围守,冰雪裂肤”。正月初三中午天气稍微转好,联军赶紧发起攻击,这一仗一直打到初四的凌晨,但泥泞湿滑的地面极大地加重了进攻的难度,不光明军的骑兵、火炮难以使用,连步兵也甩不开步子。明军死伤数百人,领头冲锋的游击杨万金、陈愚冲也受了重伤。眼看到嘴的鸭子就是吃不到肚子里,连老天爷都不帮忙,联军的士气开始下降。
屋漏偏逢连夜雨,更糟糕的是,就在初四晚上,敌人的援军竟然也来了。杨镐分析得没错,小西行长确实不想搭救加藤清正,其他将领也畏难不前,只装模作样地派了十几艘兵船走过场,还都被明军炮火打沉了。但偏巧此时来了个愣头青——小早川秀秋。这小子(确实是个“小子”,蔚山之战时年仅十六岁)曾经给丰臣秀吉当过养子,又是第一次侵朝日军实际总指挥小早川隆景的继承人,所以这次高居侵朝日军左路军总司令。其实他平常也就跑跑后勤,从没真正上过战场,但这回刚好从日本押粮到釜山港,听说岛山被围,竟然初生牛犊不怕虎,严令诸将会军赴援。毛利秀元、黑田长政、岛津义弘等人只得凑出两万精锐,于正月初四进军岛山。
这一来,阴差阳错间,天时地利人和全倒向了日军一边。遮天蔽海的日军船队在太和江趁夜登陆。负责打援的李如梅战力不错,却全然没有哥哥李如松的胆略,见势不妙就带着一千骑兵掉头北奔,成了后来明清战争时辽东骑兵效法的榜样。卢继忠倒是条硬汉,带着两千步兵死战硬抗,但挡不住海潮般汹涌而来的敌军,让日军主力杀向了岛山。
围城的联军刚刚经历了厮杀,此时都在雨雪中露宿寒夜,睡得正沉呢。忽然闻得太和江畔战火升腾、杀声整天,联军人心大乱。面对敌军的突然夜袭,联军的指挥体系失灵了:为了完全封锁岛山堡垒,联军分为四处大营,杨镐、麻贵在城北扎营,高策在城东扎营,吴惟忠驻在城南,李芳春驻在城西,深更半夜的,各部之间更是难以联络。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军队面对夜袭都没有什么好法子,在这种局面下,战术谋略、军队人数、武器装备什么的都不管用,扭转局面的唯一机会,就是指挥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死战到底的勇气。
只可惜,杨镐不是这样的指挥官。要他羽扇纶巾、谈兵论战可以,临阵应变就尿裤子了。于是,脑袋灵光、腿脚也灵光的杨镐率先奔逃。诸军也随即纷纷急撤。危难之时,方显中流砥柱。吴惟忠、茅国器所部四千人因为扎营于城南,北撤时居于队尾,遭受日军猛烈攻击。但戚家军的后裔果然是一支铁军,大敌当前不为所动,在两位将军的指挥下阵型有序、奋勇抗击,在成功掩护大部队撤离后,自身也杀透重围而归。日军也深知是占了乘夜奇袭的便宜,等到天明再打阵地野战就没准了,于是见好就收撤回了岛山。
轰轰烈烈的蔚山战役,就这样虎头蛇尾地落下了帷幕。联军先胜后败是事实,杨镐也因此被撤职查办。弹劾杨镐的明朝言官声称联军死伤高达两万,这个说法还被写入了清朝修撰的《明史》。但正如《明史》说入朝明军“丧师数十万”纯属无稽之谈一样(那样的话,明军将士每人得翻来覆去地死上好几回了),这个数字也是言官们的耸人听闻之语。杨镐自己上报的数字是死伤千余,显然也是遮掩之语。相对中立的是朝鲜人。朝鲜大臣的私人笔记是“唐军(指明军)死者无数,或云三千,或云四千”,而朝鲜官方给明朝的奏章也写道:“先后阵亡官兵共八百余员,被伤官兵共三千余员……被伤官兵因伤而死,该数想过一千余员名。官兵死伤之数,大约如此。”与之相应的是,日军光是蔚山驻军死者就有数千人之众,两军战损大致也差不多。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5 16:30:38 +0800 CST  



明军围攻岛山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5 16:39:20 +0800 CST  


明军攻破外围木栅和三道石墙,一度突入城中。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5 16:40:51 +0800 CST  
@相当山神 2843楼 2013-03-03 20:35:43
明朝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北方防鞑。虽战火连接数百年,终明一朝,长城未失,且长期处于军事优势。然而大明终归是亡于陕北,由旱灾引起的民变,绵延南北。陕北是国防前线,军需压力很大,如同抗战时期的河南。这让我想起了电影《1942》,河南的迅速丢失,政府失策是主因,与明朝陕北民变何其类似!
这些失策似乎都在指出明廷和蒋氏政府所信仰的理学、法家治国理念上的巨大缺陷。这个缺陷我感觉应该是过度理性带来的......
-----------------------------
@叶落如刀 2846楼 2013-03-04 13:42:48
山神兄言之有理。在下以为,明朝后期,北方天灾频繁,从陕甘到山西一带民不聊生,而且承受着巨大的边防压力,明政府为了支付军费必须加税。当时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达,理应是开辟税源的重点,但江南士人通过科举考试掌握了朝廷实权,他们极力维护江南富商的利益,千方百计阻扰对工商矿业的征税,导致商品经济发达的明朝政府却只能着眼于传统的农业税,陕甘、山西的农民不堪重负,只能揭竿而起。
所以,有人说明亡于腐......
-----------------------------
@相当山神 2864楼 2013-03-05 17:50:58
刀兄一针见血,我心中疑惑顿解。古代西方人羡慕中华帝国的皇帝专制,其实帝国的专制从来都只能集中在王朝前期,老一辈革命家逝去后,共和不可避免!
既得利益集团上台,党争,短视的政治。强大的米帝也被布什家族耗光了裤兜。
-----------------------------
山神兄所言极是。小时候看历史书上骂万历帝派太监和锦衣卫当税监、税监,说他搜刮民脂民膏、唯利是图,还挺义愤的。后来一看万历帝也没有什么挥霍的举动,就在想他搜刮这些钱干嘛?后来多看些书就弄明白了,万历三大征,还要养六十万边军,在卫所屯田制度衰败的情况下,这些花费都得靠现银解决,而且明朝时军队武器装备大规模火器化,火枪、火炮、战舰的费用不是以往的纯冷兵器时代可比,传统农业税根本无法支撑。所以万历必须对工商矿业的老板们下手。但这些人在朝中有官僚集团代言人,万历帝根本无法通过文官政府实行新税制(即使是权相张居正,所谓的财政改革也只能局限于农业税范畴),只能动用自己能够指挥的力量,也就是太监和锦衣卫了。
看的历史书越多就越明白,内廷太监和外朝官僚,本无所谓正邪好坏,帝制专断和贵族共和(中国历史中体现为文官体制,或者可以叫精英政治)也没有截然的反动进步之分。当然了,真正能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还是现代民主政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5 21:02:14 +0800 CST  
节目预告:
抗倭援朝之役写到现在,其实也差不多了,接下来的一年虽然过程屡有波折,但大局已定,日军退出朝鲜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结尾部分暂时不写了,接下来继续回到唐朝,上回写完了突厥章节,写到后突厥汗国灭亡,余众入降中国,却不知降者中有一少儿,胡名唤作“轧荤山”,三十年后,此儿参军立功,成为一方节度使,唐玄宗为他赐名为:
安禄山。
明日请关注下一章节 安史之乱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5 22:07:13 +0800 CST  
@从前的小魏 2869楼 2013-03-06 11:02:29
楼主没有节操啊!老是掐头去尾,而且写作方式还是蛙跳式的。并且写作态度也完全凭自己的个人喜好,宋朝为啥子不写了?南宋军队在战。

-----------------------------
宋朝当然会写,不过要等唐朝结束之后。另外之所以跳着写,因为本人只是业余爱好,不靠兴趣确实是写不下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6 12:44:49 +0800 CST  
@求道修仙 2868楼 2013-03-06 11:01:50
清朝和明朝的武器力量对比,指的是明朝和清朝各自在热兵器最鼎盛时期的对比,不是指清兵入关干仗时双方的对比。
-----------------------------
各自在热兵器最鼎盛时期?如果拿满清末期编练新军、北洋舰队时候来比,那当然是清军的热兵器强多了。如果是着眼于甲午战争之前,清军的热兵器其实也有,火炮、鸟枪都有,比如康熙到乾隆的几十年间,一直和准葛尔汗国干仗,双方都有大量火器上阵,即使是着眼于清军和明军对战的时代,在萨尔浒之战时,随同刘铤部队进军的一万朝鲜军阵前投降清军,根据朝鲜史料其中至少有五千名火枪手,到了崇祯朝,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汉军部队投向满清,他们再次带去了大量火炮与火枪,以至于到了崇祯末年的时候,满清甚至已经能靠汉军八旗自行铸造攻城重炮了。
所以,在入关作战和清朝前期,清军步兵的热兵器应该是继承了明军的传统,但问题是有继承却没有发展,有使用却没有革新。明朝的热兵器一直与世界发展同步,虽然有时暂时落后,但皇帝和官员都会主动借鉴和追赶,并无固步自封之气。而清朝君主以骑射为根本,再加上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都不如明朝君主,对热兵器没有改良创新,以至于百年之后,清军火器和西方有了难以弥补的代差。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6 12:59:45 +0800 CST  
@hyflux12345 2873楼 2013-03-06 19:24:32
终于回唐朝了,刀兄这跳票够久的了,不过直接从安史之乱写了?唐与高丽,吐蕃,回鹘,大食的不写了?

-----------------------------
呵呵,要写的。只不过因为安禄山是从后突厥汗国来的难民,所以就连着突厥章节写了。我想尽可能突出历史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6 20:24:19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