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威震西亚东欧的斯基泰骑兵,在西迁的西戎面前只是三流角色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8 19:56:51 +0800 CST  
3、霸主之路:当齐桓遇到管仲
遥望那东海之滨,日出之地,只听沧海一声笑——不对,是一声哭——春秋首霸齐桓公出生了!
齐桓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85至643年,虽然出生日期没有定论。但一般认为他在20—30岁间即位,所以应出生于公元前715—705年之间。这一时期北方异族的侵略异常活跃,继公元前714年北狄侵略郑国之后,又在公元前706年大规模攻击了齐国。少年时代的齐桓公自小对鬼子们的祸患应该是耳闻目睹的。
刚出生的齐桓公,想必细皮嫩肉、皮肤白皙,因为他贵为春秋首霸,名字却没有一点霸气,父母为他取名叫“小白”。然而,这可怜孩子很快幼年丧母,又因排行老幺无缘王位,还备受兄长们的敌视。
名字可怜可爱有点萌,早年杯具餐具有点怂。
小白,擦干眼泪,就此起程吧,去寻找你那命中注定的男人:管仲!

管仲,一代牛人。该君发明甚多,比如政治上,首创春秋联合国、尊王攘夷;经济上,发明了农业轻税、盐铁国有、重商主义等重大政策;民生上也大有建树,发明了红灯区!
《战国策?东周策》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明代谢肇浙的《五杂俎》解释道:“管子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所以,管仲同志不仅被盐商等行业世代祭拜为神,也被历朝历代的青楼女子奉为保护神。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9 19:10:44 +0800 CST  

山东淄博的管仲纪念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9 19:13:47 +0800 CST  
刚才被无良的领导招去陪酒,总算是立着回来了……接着再写一段:

这个管仲不仅是青楼女子命中注定的男人,也是决定了齐桓公命运的男人。齐桓公与管仲,表面上看就如刘备与诸葛亮,二者结伙之前,主公都是颠沛流离、无处容身,那叫一个惨;二者结伙之后,主公顿时咸鱼翻身、称王称霸,那叫一个欢。搞得后来当主公的,都想得到管仲、孔明那样的贤臣;当臣子的,都想遇到齐桓公、刘先主那样的明君。
然而,在管仲成为齐桓公命中注定的男人之前,却是一个差点要了齐桓公命的男人。

实际上,齐桓公与管仲更像唐太宗与魏征。魏征一开始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多次献计要除掉李世民,李世民上位后非但不以为罪,还委以重任,遂成千古君臣佳话;管仲更猛,早年为了帮齐桓公的二哥公子纠上位,穷凶极恶地一箭射中齐桓公的肚脐眼(箭术了得啊,这肚脐眼堪比十环靶心吧),差点要了他的命。但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告,以德报怨、唯才是举,竟让管仲作了相国,从此谱写天下霸主的华丽篇章。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9 21:19:16 +0800 CST  
@fanghuabang 2012-03-09 21:02:20
@叶落如刀 2012-03-07 09:57:34
第三节 霸主之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
在讲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故事之前,必须先聊聊一个枯燥但又根本的理论问题:华夷之辩。
1、华夷之辨: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
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第一件大事是什么?不是爱情,不是自由,不是事业,当然更不是挖坑灌水。除了吃奶以外,遇到的第一件大事是取名字。想你我降生之时,全家群策群力、大鸣大放、绞尽...........
-----------------------------
呵呵,夏的含义的确有多种说法。比如《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但这里的“大”,应该不是指疆域辽阔,而是文化博大精深的意思吧。
欢迎一起探讨。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9 21:26:53 +0800 CST  
4、制霸之道
君临齐国只是路的起点,天下制霸才是梦之所在。
天下制霸,谈何容易?
虽然据管仲说,周天子曾对齐国先君姜太公授权:“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这么大块地盘上的诸侯都归你管,不服就打。”但“空口说白话,谁信谁傻瓜”的忽悠成份较大。况且连今天的周天子讲话都不管用了,那几百年前的周天子说的话还能顶真?
论身份,齐国国君只是侯爵(齐桓公的“公”只是国内自称的,就跟越南国王对中国只可称王,对内才敢称皇帝一样),位列杞、虞、宋、等一堆正牌公爵之下,与晋、鲁、卫等国同级并列;论血统,齐侯是姜太公后裔,虽是功臣之后,但毕竟不是姬姓王室亲族血脉;论地缘,此时的齐国偏居极东的山东一隅,外有宋、郑、晋等中原大国阻隔,内有山东南部的鲁国和胶东半岛的东夷诸国分庭抗礼,局面和当时还蛰居关中的秦国差不太多。
真是要啥啥没有,谁看谁犯愁。
但齐国要啥啥没有,就是有人才。
具体来说,人才就是管仲。
人才管仲的制霸对策是:尊王攘夷。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0 15:41:09 +0800 CST  
继位仅五年,性急的齐桓公就进行了以“尊王”为旗号谋取霸权的第一次尝试,即史上有名的“北杏会盟”。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照理说应该是周天子主持诸侯平乱,但王室衰微无能为力,而各大诸侯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筹划着趁火打劫。
齐国怎么办?是围观看热闹,还是趁乱捞一把?
都不行,咱要做见义勇为的好公民!管仲主张向周天子主动请缨,由齐国替王室去主持正义,并且不找王室报销任何费用,反有厚礼相赠。
干活你去,好处我拿?天下竟还有如此好事!周天子喜出望外,大夸齐桓公的忠义,并授权他主持诸侯盟会操办此事。
管仲这一招就叫“尊天子以令诸侯”。不是曹孟德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字之差,身前成就差别不大,但身后评价却是大相径庭:齐桓公是个英雄,曹孟德是个奸雄,传统评价大致如此。管仲比曹操高明的地方就是:咱都是打着天子的旗号谋自个的利益,但我可是连请示带送礼的,态度多好啊!
于是,齐国向天下诸侯遍发英雄帖,提议在靠近宋国的边城北杏(今山东东阿)开联合国大会,开创了齐国君主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
就凭这一点,齐桓公的业绩已经超越了前辈,但他还是不满意:参与会盟的只有宋、陈、蔡、邾等四国,其中宋国还是救助对象。其他如鲁、卫、晋、郑等实力派都不理睬。最气人的是,隔壁的遂国这种撮尔小国,也仗着鲁国撑腰拒绝参会。
齐桓公一怒之下,立马出兵灭了遂国。但解气不等于解决问题:你能靠暴力解决遂国,还能靠暴力解决其他大国?果不其然,失去理智的齐桓公接着就被鲁国打败。
冷静下来的齐桓公开始反思:尊了天子却没能令诸侯,这问题出在哪儿呢?
老谋深算的管仲劝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尊王是一项长期投资。你一个侯爵突然说要代替天子发令,诸侯们怀疑也是正常的。等下次开会咱们把天子的代表也拉上,事情就好办多啦。
机会是留给有战略规划的人的。
第二年,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又废除了国君。齐桓公立马又派人给周天子送礼,恳请王室兴师问罪。宋国不想背负对抗王师的罪名,主动请求开会和谈。这次齐桓公学乖了,请天子派遣王室大臣单伯主持会议,史称“鄄地会盟”。有了天子做后台,卫、郑等国只好承认了齐桓公的盟主地位。
三年之后(公元前667年),齐桓公又召集了“幽地会盟”,天子再次派人坐镇出席。果然是习惯成自然,这次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齐聚一堂,共尊桓公为盟主。
但在诸侯们的眼神里,齐桓公却看出一些不屑与不服:你能有今天,不就是拉大旗作虎皮么?什么尊崇天子,忽悠天子还差不多!
桓公默然,以问管仲。
管仲答曰:
尊王以令诸侯,求盟会盛事,只是一时风流的权术胜利;
攘夷以服诸侯,让天下归心,才是万世流芳的霸业大道!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0 23:19:28 +0800 CST  

齐景公大墓(山东淄博)的殉葬马匹高达600匹,足以装备150辆大型驷马战车,齐国雄厚的军事实力可见一斑。这一切都源于一百年前,齐桓公为筹划攘夷战争而大兴养马之政,至今淄博还有一个“桓台县”,传说就是“桓公养马台”的意思。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1 12:41:36 +0800 CST  
更正致歉:幽地会盟时间是在公元前677年,上文笔误写作“公元前667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1 19:11:54 +0800 CST  
5、江湖救急,首战救燕
俗话说:小混混只会窝里横,大哥大还得对外狠。
要成就霸业,尊王只是旗号,攘夷才是资本。光在窝里横,那是侵夺诸侯的利益,别人当然不服;要是对外狠,抵抗外敌威胁,那就是维护诸侯的利益,当然天下归心。这也是为什么蒋介石一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时候,最后却搞出一个西安事变、身陷囹圄;当他改弦更张,宣布“全民抗战”之后,却一跃成为民族领袖,个人政治地位达到历史巅峰。
此时的天下诸侯,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大哥大。
如果观察此时的华夏地图,就会发现“安内必先攘外”的正确性:山戎部落盘踞在河北北部和辽东,威胁着燕国和齐国;北狄各部从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一直蔓延到黄河岸边,为中原各国酝酿着灭顶之灾;西戎人则从西边的陕甘蔓延到了河南西部的豫西山地,阴魂不散地充当周王室的心腹大患;东边的山东半岛、淮河流域活跃着许多东夷王国;南边的楚国虽然名义上是周王室分封的子爵诸侯,但一直把自己当外人,领着南蛮们大举侵吞汉水流域的姬姓诸侯。
《春秋》说“夷狄也,亟痛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缕”,实在是真实写照。满清末年那幅流传甚广的《时局图》(参见我们都学过的历史课本),图上猛兽横行、中华呻吟,齐桓公时代的中国也不外如此。
山东大汉齐桓公,说到做到不放空。
“鄄地会盟”后不久,公元前674年春天,齐国发生大灾,疫病大流行。但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齐桓公依然在冬天就出动大军讨伐山戎。虽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战果,但旗帜鲜明地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让诸侯们眼前一亮。
当然还是有人说风凉话:尊王攘夷?接着忽悠!小白同学,真正考验你的时候还没到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2 00:00:19 +0800 CST  
这个真正的考验,一等就是十年。
十年之间,齐桓公和管仲励精图治,富国强军,时刻准备着,等待那个真正考验自己的时刻。
公元前664年,终于等来了燕国披头散发、满身战伤的使者。
燕国是姬姓宗室召公之后,是周王朝分封在今河北东北部的戍边诸侯。自立国以来,燕人就生存在严酷的华夷战争之中:燕国西北的太行山脉、北部的燕山山脉一带,都是山戎人的老巢;东北边的林海雪原属于尚未开化的东胡部落;南边倒是城邦之地,但盘踞的是商朝贵族后裔的孤竹国,以及开化的一族山戎统治的令支国,一向是貌离神合、战多和少。面对这种三面临敌、一面靠海的绝地,历代燕君都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好愿望。
但这次,燕国是真的快死了。
这一年,北方的山戎与孤竹、令支结盟,全军三面来袭,对燕国发动了灭国大战。数日之间,燕国各地纷纷失陷,只剩国都蓟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一带)还在死守。
几百年来的拉锯争夺,已让山戎与燕人结下血海深仇,今此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誓要做一个了断!
以一敌三,如无外援,了断的只能是燕国无疑了。
绝境之下,燕庄公想起了接壤的齐国。齐桓公不是口口声声忽悠“尊王攘夷”么?虽然以前自己是打死不信、嗤之以鼻,但今天只有死马当活马医了。他派出几批死士突围,终于冲出一人到达齐国。

十年了,等的就是今日!制霸宏愿,在此一搏!
史载此战,桓公亲征,精锐尽出,管仲、隰朋等一干重臣都随军出战。一时间战车粼粼,旌旗猎猎,大军日夜兼程,长驱直入进抵蓟城郊外。
正在围城的山戎人一看齐军来了,还以为是来入股分红的,谁料到是来见义勇为的。
这年头,只见着华夏人你争我斗,难道还真有活雷锋?山戎人见齐桓公摆出拼命的架势,欺软怕硬的本性顿时暴露,慌忙撤围逃去。孤竹、令支两军也逃回国去。
燕庄公感激涕零,忙招呼齐国兄弟们进城休息,大餐美女伺候。齐桓公却大手一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等我一鼓作气,灭了这些家伙再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2 07:29:03 +0800 CST  


燕国都城遗址:一堵土墙,埋藏多少沧桑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2 07:38:37 +0800 CST  


战车北向,攘夷救亡。桓公霸业就此驶向辉煌。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2 07:41:00 +0800 CST  
山戎是游牧部落,一跑就没影。孤竹、令支总算是城邦之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齐军便把第一个打击目标定为孤竹国。这孤竹国传自商朝盟友东夷之族,据说立国都九百年了,国都位于山区,路险且远,易守难攻,一直就是个超巨型的土匪窝子,国民凶悍狡猾,个个都是坐山雕。
你孤竹国个个都是坐山雕,我大齐军人人皆乃杨子荣。
齐军马不停蹄、人不卸甲,全军进山剿匪,直扑孤竹国都。孤竹人和周朝诸侯周旋了几百年,早就练熟了一套“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便撤出城市进入深山,想把来自平原的齐军拖垮。这种山地追击战,有两个因素最为重要:士气和地理。管仲干净利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为了保持士气,管仲作词作曲,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军歌(可能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人)《上山歌》:“山嵬嵬兮路盘盘,木灌浪兮顽石如栏。云薄薄兮日生寒,我驱车兮上岭屹。风伯为驭兮俞操竿,如飞鸟兮生羽翰,跋彼山巅兮不为难。”
此曲朗朗上口,边唱边走,齐军士气大振。回想起我们学生时代参加军训,那种集体拉歌的场面确实给力啊。
边唱边走人不累,路要走错也白费。山区行军,最大的麻烦是迷路,千山万壑、扑朔迷离,也许还没找到敌人,自己就先累死在里面了,再遇上孤竹人这种专打游击、伏击战的心理阴暗者,来个“敌驻我扰,敌疲我打”,那更是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现在的美军太空有卫星、头上有飞机、手里还有夜视仪和望远镜,在阿富汗山区一样找不着本.拉登。苏联当年侵略阿富汗比美军更惨,在迷宫般的潘杰希尔山谷可是伏尸无数。
眼看着齐军在迷宫般的山林里傻不啦叽白绕圈,一天又一天,根本不用打,很可能就老死山中。孤竹人高兴坏了,不禁也唱起了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管仲又生一计,让人把军中的年老马匹都放到前头去,然后全军相随,果然在老马的带领下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典故。
这一来,孤竹人傻眼了:累不垮、绕不晕,这些都是什么兵?
用今天的词儿来说,尊王攘夷、保家卫国,这些都是有理想、有主义的兵。
最后,齐军成功地斩杀孤竹国王,比周王朝还久远的孤竹国从此亡国。胜利下山之时,文思如泉涌的管仲又发挥余热,创作了《下山歌》:“上山难兮下山易,轮如环兮蹄如坠。声辚辚兮人吐气,历几盘兮顷刻而平地。捣彼戎庐兮消烽燧,勒名孤竹兮亿万世。”
唱完《下山歌》的齐军,再接再厉又灭了令支国,最后突然掉头北上,把正在侥幸的山戎人狠揍一顿。短短半年之间,一举解除了燕国的三大外患。
这下轮到燕庄公担心了:这下该不会是要解决我了吧?
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之世,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多余。
谁知齐桓公不但不要燕国分毫,还把浴血征战得来的五百里土地全部送给了燕庄公,只是宽厚仁慈地教导:“你应该执行燕国开国之君召公的国政啊,永远像周成王和周康王时代一样,按时向周天子纳贡。”
燕庄公这叫一个声泪俱下:“大哥,我是真的服了You!”

对于于这种毫不利己、只求利人的做法,很多人也有疑惑:齐桓公这不是赔本赚吆喝么?自己出兵、出钱、出粮替人打仗,打完还送人家地盘?
齐桓公,你图的究竟是什么啊?

我图的不是天下土地,而是天下人心。
人们都说成王败寇,但在我心里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只抢地盘而失去人心,名为王实为贼,那只是我所不耻的贼王;
扶危济困而收获人心,失小利得大义,那才是我心向往之的霸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2 18:39:29 +0800 CST  


在辽宁出土的孤竹国青铜器,证明孤竹国势力当时已发展到了辽河以西地区。这个东夷古国曾产生了“不食周粟”的义士伯夷、叔齐,并拥有悠久的历史与雄厚的国力,最终却因军事冒险的失败而告终结。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2 18:49:03 +0800 CST  
明日去上海出差,告假一日,回来继续更新。
谢谢各位的关注。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2 18:50:41 +0800 CST  
有没有哪位朋友知道,帖子怎么更改标题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4 00:54:03 +0800 CST  
6、霸主对决,再救邢国
当然,不要酬谢不要土地,齐桓公还是要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大葱。史载山戎之地盛产“冬葱”,齐桓公伐山戎“得其冬葱植于齐鲁”,从此山东大葱名闻天下,和齐桓公春秋霸主的美名一样流传至今。
经此一战,“齐桓公,活雷锋,不要土地要大葱”的歌谣唱遍大江南北,成为齐国巨大的声誉资本和过硬的实力证明。齐桓公终于令天下诸侯心悦诚服,霸业底定。
此时的齐桓公真是笑傲江湖,顾盼自雄:
灭三敌风卷残云,救燕国起死回生。如此功绩,可为霸主乎?
诸侯们已是心服口服,但还有人不服——山戎那种跑龙套的算什么?俺们北狄还没出场呢!
公元前660年,是北中国局势大乱的一年。幽燕地区的山戎之患刚刚平息,北狄之乱又接踵而至,竟然连续攻灭邢、卫两国,把华夷战争推向一个更高潮。

北狄,自西向东分为白狄(分布于黄河两岸的陕北和山西吕梁地区)、赤狄(分布于太行山两侧)、长狄(活动于山东、河北交界地区)三大集团。其中赤狄一族,号为最强,早在春秋早期就以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等六大氏族为核心形成部落联盟,后来更是组织主导了整个北狄势力,说起来比华夏诸侯还团结呢。
清代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就评价道:“自宣公十五年以前(注:公元前662年到前594年),凡单以狄举者皆赤狄也”,如果说齐桓公是华夏诸侯之霸,那么赤狄俨然就是北狄诸部之霸。
两霸相争,真正考验的时刻才刚刚到来。

说起来也是诡异,和犬戎灭亡西周相似,这次北狄的大入侵据说还是缘起于一个“智慧的女人”。
话说公元前660年的某一天,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进言:“赤狄的皋落部落经常侵扰我国边境,抢粮抢人抢土地,烦死人了。如果您让太子率军打败狄人,既可以保护边疆,又能威服诸侯,岂不妙哉!”爱妃真是贤内助啊。晋献公抱住“哲妇”一阵猛亲之后,立即派太子申生领军讨伐赤狄的皋落氏。
说来晋献公也是一代雄才,早年征战四方,史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还留下“假途灭虢”的军事典故。讨伐太行山的赤狄,打通东方的道路,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但骊姬的真实算盘是,让太子滞留在边境,最好是战死沙场,而让自己的儿子夺取王位。几年之后献公去世,骊姬果然酿出大乱,晋国公子纷纷出逃,其中一位叫做重耳——他的另一个名号叫晋文公。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且说皋落氏号称赤狄部落的最强者,也不是吃素的,没让晋军占到啥便宜。晋军退走后,皋落氏越想越来气:向来只有我打人,哪有人打我的!不过晋献公这厮确实不好对付,那俺就把一肚子的鸟气,向东撒去!说不定还能开辟新世界、打出新天地!

说到做到,劫道趁早。皋落氏立即邀约赤狄六部盟会,尽起大军东出太行,赫然如山洪暴发,从太行山上倾泻而下,立时汹涌淹没了华北平原。
第一个倒霉的是邢国。邢国位于今天的河北邢台,是太行山脉南段与华北平原西缘的交汇之处,北连幽燕,西通三晋,南接中原,东达齐鲁,而且做过一百多年的商朝京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周初期,周成王把周公第四子封于此地,成为控制北方交通线的重要侯国。立国以来,历代邢侯也和燕侯一样的劳碌命,整天忙着和戎狄掐架,倒也没落过下风,后世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就称赞为“邢侯搏戎”。
但这一次,面对山洪般咆哮而来的赤狄大军,邢国猝不及防,被困重围。有了燕庄公的榜样,邢侯也立即派人向齐国求救。
按说刚帮燕国打完架,总得休息休息,不然体力也吃不消啊。但管仲鼓气打劲:“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立下决心,起兵救邢。但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赤狄确实比山戎强悍,抢在齐军到达前攻破了城池。
邢侯与一干民众拼死突出陷落的国都,南渡黄河,逃到了山高林密的夷仪之地,在这里遇到了风尘仆仆的齐军。一见齐桓公,邢侯就长跪不起,痛哭失声:“祖宗数百年基业,华夏数万计生灵,如今毁于一旦!还望霸主为我们报仇雪恨啊!”
霸主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齐军向邢国加速前进,却只看到一地荒凉:赤狄听说桓公亲征,就一把火烧了邢都,溜之大吉也。齐桓公只好把一片杀气都化作爱心,就在夷仪之地为邢国遗民筑城居住,聊以延续邢国香火。
该死的赤狄跑哪儿去了呢?难道是学山戎的样,退回太行山老窝去了?
齐桓公正纳闷,又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找到赤狄了,但不在太行山,而在更南边的卫国,而且杀死了卫懿侯。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4 09:13:58 +0800 CST  

西周中期的邢侯墓出土的青铜器“臣谏簋”,上面的铭文写道“当戎人大举出现时,邢侯即与戎人搏战,同时邢侯命令谏率亚旅居于地,并命谏为国的执政大臣。谏则禀告邢侯,其子早亡,请邢侯允许其胞弟引之长子(即谏之长侄)入朝,继承他的官职。谏的这个请求得到了邢侯的应允,故作器以记之。”作为周朝在今河北地区分封的两大诸侯国之一,邢与戎狄抗衡百年,使戎狄不能南下中原,功莫大焉!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4 13:57:28 +0800 CST  
写得仓促,现更正“5、江湖救急 首战救燕”中的一个错误,该段修正后如下:

“燕国是姬姓宗室召公之后,是周王朝分封在今河北东北部的戍边诸侯。自立国以来,燕人就生存在严酷的华夷战争之中:燕国西面的太行山脉北段、北部的燕山山脉一带,都是农牧结合的山戎人的老巢;东北边是东夷族的孤竹国(今河北秦皇岛、唐山一带),虽然也是城邦文明之国,但一直以前朝诸侯自居,与周室血亲的燕国貌合神离、战多和少;偏南点的地方还有个令支国,是开化的一族山戎人所建。面对这种三面临敌、一面靠海的绝地,历代燕君都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好愿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14 17:02:39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