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二、众神的黄昏:真腊
从占婆国的新洲港起航,郑和船队一路顺风南行,半个月后即可望见一处突出的海角,从此往南就是真腊国的海岸线了。众人好奇地抬眼眺望,只见海角东南方有一群岛屿,面积小巧却奇峰耸立,周边船只密布、人声鼎沸。马欢熟悉南洋风土,对大家解释道,这片海域叫昆仑洋,那群岛名叫昆仑岛,是南洋诸国买卖奴隶的大市场,也有输往广州、卖入中国富贵人家的,就名为“昆仑奴”。听到这里,巩珍作恍然大悟状,接话道唐代就流行“昆仑奴,新罗婢”的说法,黑肤卷毛的昆仑奴最是时髦。
众人一片喧嚷,郑和却独坐默然,心底触及到幼时被掠为宫奴的痛楚记忆,于是叹息道:“诸君可曾看过元朝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他出使真腊时,闻知真腊国山区有所谓野人,举家以巡游狩猎为生,一惯被当地居民蔑视征伐、掠入城中为奴,也就是你们所说的昆仑奴了。当地居民都买有昆仑奴,多者上百,少的也有一二十人。此奴境遇极其悲惨,平时只能在吊脚楼下与牲畜同住,稍有过失就棍棒挞伐、甚至肆意打杀,子子孙孙不得脱身。我先圣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孟子、董子、朱子,无不反对奴隶之制,历朝的有道明君也多行开释奴婢的德政善举,并禁擅自戕害。故而我中华号称上国***,岂虚言哉!”
其实,除了文明程度高低的原因,东南亚的奴隶制也有种族和文化的关系。此地最早的土著是棕色人种的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遍布于从台湾、中南半岛直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广阔地域。公元前后,蒙古人种的孟—高棉人大举南迁,矮黑人或逃入山林、海岛,或被征服为昆仑奴也。又因此地毗邻印度文明区,据说真腊国就是从印度来的传教士娶当地女王所建,故而该国全盘接受印度教为国教,正所谓近墨者黑,连印度的种姓制度也一并收纳,昆仑奴也如同印度的贱民阶层一样永世不得翻身了。
除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印度教的另一影响就是好大喜功的宗教建筑了。在中南半岛的历史上,真腊立国最早,称霸近千年。历代国王自恃国力强盛,都一上任就为印度教众神兴建巨寺,最出名者就是真腊都城郊区的吴哥窟了。它周遭数十里,大小庙宇数十百座,均用巨石精雕、黄金装饰而成,曾给元朝使者周达观带来极大的震撼,发出了“富贵真腊”的感叹,后来法国探险家正是靠周达观的记载寻找到了吴哥窟遗址。明朝使者的目的地也正是那里。

真腊国海岸虽长,但大多水浅难以停靠巨轮,直到今天也不是海洋贸易的重地。郑和船队经过昆仑岛后,又向西南航行数日才寻到港口。这片海滨地区是真腊国东南部的边地。激流浩荡、纵贯中南半岛的湄公河就由此出海。明朝使者沿着湄公河换乘小船逆流而上,眼见两岸数百里间古木参天、藤蔓蔽地,野兽与居民同处、森林与房屋并立,俨然天地初开、浑沌纯朴之世。直到二十天后驶出密林,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远处城墙耸立、宝塔如林,就是真腊国都吴哥城了。
极盛期的真腊国号称方圆七千里,囊括了今日泰国、老挝、柬埔寨全境和缅甸西南部、越南南部、马来西亚北部,但其精华区域一直位于吴哥地区。也许是真腊人虔诚供奉的缘故,众神赐予他们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由此形成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以及真腊傲视群雄的国力基础。辉煌壮丽的吴哥城正是位于洞里萨湖畔。
依照印度教传统,真腊王自视为天神化身,无不极力营建能与天神匹配的都城。早在周达观时就形成了方圆五十里、士民数万家的规模。特别是吴哥窟,历经几百年扩建,竟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印度教神庙,展现出比印度人还要旺盛炙烈的宗教热忱。只可惜老天无眼、天神不眷,当明朝使者到来时,吴哥却已隐隐显露出衰败的迹象。
就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国家的衰落也是天意难违。但与其埋怨众神的疏忽,真腊更应反躬自省: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公元十二世纪初,越南独立后大举扩张。正所谓“天无二日”,习惯了独霸南天的真腊王不甘示弱,出兵支持同属印度教政权的占婆国与越南对抗。但占婆王很快向越南称臣,恼羞成怒的真腊与占婆反目成仇,两国爆发了百年战争。其间真腊虽两次吞并占婆,但也曾被占婆军反攻征服了一回。与此同时,西部和北方的泰人也趁机举旗造反,导致暹罗和老挝先后独立。两线作战、疲弊不堪的真腊王却依然沉醉于“天神化身”的迷梦中不能自拔,大肆扩建吴哥窟,并定名为“毗湿奴的神殿”。 据估计真腊当时只有三百万族人,竟有一百万在战争和工地上挣扎。如果按照中国的标准来看,历代真腊王几乎个个都是隋炀帝了。在天神护佑、唯我独尊的沉迷中,古老的真腊步步走向内外交困的深渊。
如果郑和来早一点,可能会送给真腊王两句中国格言作为忠告:一是“自古知兵非好战”;二是“君子敬鬼神而远之”。但一切都来不及了。郑和长叹一声,购买了一批真腊特产玳瑁、翡翠等物,便扬帆起航了。就在他的船队离开后不久,公元1431年,古都吴哥城被曾经的藩属暹罗军队攻陷,并被洗劫一空。三年后,真腊王再也无法忍受暹罗人的进犯,抛弃了这座凝聚着民族历史、先祖心血的废墟之城,任其埋没于古树蛮荒之中。他率领百官万民越过洞里萨湖,向南迁都到了今天的金边市,连国名也改做了柬埔寨。只不过刚离狼窝、又入虎穴,他们的新邻居越南也不是省油的灯,而光靠改名字也改不不了运数。在泰国和越南的夹击和瓜分下,昔日的巨无霸从此沦为两国争来抢去的附庸小国。在佛教的泰国和儒家的越南面前,印度教的天神们也无能为力。千年古国,终于凄惶地走向了众神的黄昏。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数百年后的今天,郑和在高棉大地上的痕迹,只留下一座三保公庙。这座祭祀郑和的古庙兴建于公元1448年,坐落于郑和船队的登陆之地:湄公河出海口附近的磅湛省。历史老人总喜欢开些诡异的玩笑,当年郑和扬帆来时,辽阔富饶的湄公河三角洲还叫做“下高棉”,自古以来一直是高棉王国的领土,直到十九世纪却被越南侵占。昔日腹心之地的磅湛竟然成了柬埔寨的边疆,无言地述说着这个古国的衰落和悲哀。不知三保公庙里的郑和塑像,目睹历史的变迁又该发出怎样的喟叹呢?
其实,三保公庙也和柬埔寨一起历经劫难。它旁边曾矗立着著名的诺哥古城,意思是“胜利之都”,城如其名,乃是胜利辉煌的吴哥王朝的写照。当柬埔寨在泰国和越南的夹击下衰败后,这座“胜利之都”也只剩下废墟,留下三宝公庙为之叹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红色高棉残暴统治柬埔寨,导致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遇害,华人华侨也尽遭荼毒。三宝公庙也没逃过这场国难,被夷为平地。随后又是越南入侵、内战频仍,直到1991年实现和平,当地华人才得以重建寺庙。有意思的是,当地至今流传着郑和是高棉人的传说,还把郑和的头像塑成历史上高棉名君的模样。也罢,就算是为沉重的历史装点一份温暖的记忆吧。
就以庙门的对联结束这段故事吧:
三征异域抚夷安邦遗像万年留瞻仰;
保明尽忠辅政治国英灵千载永长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6 23:07:09 +0800 CST  


微笑的众神,也挽救不了高棉的黄昏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6 23:27:01 +0800 CST  

乘象张弓的真腊王四处征伐,怎能想到子孙后代沦落如此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6 23:36:43 +0800 CST  
@亨利贞sfjp 2013-01-07 10:23:50
才去实地看了高棉的微笑,确实震撼,看了如刀的文章,更是期待把所有东南亚国家走一遍。
-----------------------------
是啊,中国的未来在东南亚。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7 12:25:12 +0800 CST  
三、喧嚣的群岛:马来世界
从占婆和真腊的海港扬帆起航,郑和船队就将驶入一片更加神秘的海域:马来群岛。
在从台湾以南、马六甲海峡以东直到澳大利亚以北的广阔大洋上,密布着两万余大小岛屿,陆地总面积达两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占到世界岛屿面积的五分之一。这“岛屿的故乡”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南洋群岛”,因为绝大部分居民属于马来人种,故而又称为马来群岛。二战以后,群岛上涌现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一系列现代国家。
由于远离欧亚大陆的核心文明,马来世界长期游离于历史的视野之外。但正如不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是美洲印第安人发现了哥伦布一样,在亘古流长的时间里,马来群岛的居民默默地繁衍生息、自成一体,终于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体系,学界通称为“马来世界”。当然,马来世界的胎动也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刺激和滋养。在大唐盛世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蔚然成熟,无数海船从广州出发沿中南半岛东岸航行,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然后直达波斯湾。繁荣的海上贸易如同兴奋剂,加快催熟了紧靠马六甲海峡的苏门答腊岛。公元七世纪,第一个马来人的强国三佛齐(又名“室利佛逝”)兴起于苏门答腊岛海滨的旧港地区(今印度尼西亚巨港市)。
三佛齐兴起后,迅速向大唐遣使朝贡,成功跻身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描述为“三佛齐国在南海之中,乃水道之要冲也。东自阇婆(即印尼)诸国,西自大食(即阿拉伯),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巨大的贸易财富转化为扩张的实力,三佛齐向东征服爪哇岛,向北扩张到马来半岛的克拉地峡,迅速崛起为南方强权。除了政治和经济上的霸权,三佛齐还成为马来世界的文化领军者。历任国王大力推广佛教,成为东南亚佛教传播中心。唐代高僧义净就曾远航至三佛齐修习佛法,成为和玄奘、法显齐名的大译经家。从公元750年开始的百年间,三佛齐更动用数十万人力,在爪哇岛兴建了规模宏大的佛寺“婆罗浮屠”,与中国长城、印度泰姬陵、柬埔寨吴哥窟并称东方四大奇迹。

郑和的目的地正是苏门答腊岛。但望着远方那巨大的岛屿,郑和既没有海商的兴奋之情,也没有义净的向往之心。因为他深知面临着和唐宋之时截然不同的棘手情势:
星移斗转、时移事易,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南印度崛起的朱罗国(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垂涎于三佛齐的巨额财富和航路控制权,向东发起了连续的跨海远征,并在1017年、1067年两次攻陷三佛齐都城旧港,三佛齐也曾发动代价惨重的反攻,一直打到朱罗国控制下的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两国激烈的拉锯战一直延续到1270年。公元1290年,趁着三佛齐被争霸战争削弱,爪哇岛东部的藩属国满者伯夷国又举旗造反。随着三佛齐的衰落,马来世界再次进入混乱的战国时代。
恰在此时,从中国开来了庞大的船队:不是满载的瓷器和丝绸,而是蒙古帝国的武士。公元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史弼、亦黑迷失率领两万军队、千艘战舰从福建泉州渡海远征爪哇岛。满者伯夷国刚好发生内乱,国王遇害。脑子灵光的驸马爷克塔拉亚萨向元军称臣降服,用借刀杀人计诱使元军攻击叛军。两万元军登陆急袭,一战击溃十万叛军,斩首5000余级。谁料克塔拉亚萨翻脸不认人,在胜利宴会上突然率部袭击元军。史弼等人措不及防,只得跋涉300里热带雨林退回海岸,等回到泉州时士卒伤病而死者达3000余人。
狡黠的克塔拉亚萨不愧是枭雄,登上满者伯夷王位后大举扩张,把三佛齐的势力逐出了爪哇岛。随后历任国王都强勇好战,逐渐征服了马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洪武年间甚至杀害了明朝派往三佛齐的使者。公元1397年,满者伯夷国海军攻占旧港,三佛齐亡国。满者伯夷王朝成为马来群岛的新霸主。这一王朝也被印度尼西亚人视为“强汉盛唐”一般的黄金时代。
在亡国前夕,一位三佛齐王子逃往马六甲海峡以北的马来半岛,另立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并为了借助穆斯林海商的势力而改宗了伊斯兰教,成为马来世界伊斯兰化的开端。与此同时,唐宋以来迁来苏门答腊岛经商的华人,也不满满者伯夷人的残暴统治,史载“华人流寓者往往起而据之”。各地豪杰推举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新王,踞守旧港一带。随后十余年间,数万广东人掀起移民潮,投入到东南亚建立的第一个华人国家。当然,与激烈的乱世相伴的,还有大量海盗的滋生,严重威胁着繁盛的马六甲航线。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7 23:05:52 +0800 CST  


婆罗浮屠是三佛齐文明的遗证,也是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遗址。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7 23:36:22 +0800 CST  
强横不羁的满者伯夷霸权,劫后余生的满剌加苏丹国,顽强坚守的旧港华人王国,以及猖獗肆虐的南洋海盗。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大明帝国会制定怎样的对策,郑和又能如何解开这团棘手的乱麻呢?
一言以蔽之:锄强扶弱。这不仅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侠义精神和道德传统,也是古今中外通行的外交策略。为了稳定南洋地区形势,保障国际贸易秩序,大明船队实行了雷厉风行的三板斧:压制小霸满者伯夷,保护满剌加和旧港,消灭海盗。
第一斧砍向爪哇岛。此岛是满者伯夷国的本部,也是马来世界的腹心。今天的爪哇岛人口已高达一亿,聚集了南洋各国总人口的三成。不仅人多势众,爪哇人在马来族裔中也最为强悍残暴,直到现代文明社会,依然死性不改地制造了1998年印尼屠华事件。根据马欢的记述,当时的爪哇岛成年男子全部带刀,一有争执就拔刀对砍,满者伯夷政府遇到犯事的,也不分罪行轻重一律刀刺处决。其实,这种刀就是和大马士革刀、日本武士刀齐名的“马来克力士剑”,用远古坠落的陨石为材料,反复锤锻数百次,强韧无比。而且该岛流行类似角斗士的“竹枪会”,两名爪哇男子用尖竹枪对刺致死,胜者仅需给予死者家人一枚金币,还能把寡妇和女奴据为己有。如此民风,让马欢不禁悚然感叹“人好凶强……其国风土无日不杀人,甚可畏也”,并恶称为“鬼国”。凭借神刀利器和彪悍血性,满者伯夷国蹂躏四方,真真不可一世也。
1406年6月30日,郑和船队到达爪哇岛港口(今印尼三宝垄)。历史真是惊人的巧合,郑和遇到了和元朝舰队一样的情况:满者伯夷国又发生内乱了。叛军失败后逃往海岸港口,国王维克拉马率军追杀时,郑和船队的先遣队正好登陆到港口贸易。维克拉马法哈纳以为明军是来援助叛军的,一想当年连蒙古大军也被祖先打跑了,明朝人又能如何?于是不分三七二十一,杀死了登陆的一百七十位明人。
郑和雷霆大怒:我不找你晦气,你倒自己打上门来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指挥舰队封锁港口,派陆战队上岸列阵迎战,一时间巨舰如山、刀枪如林,人喊马嘶如同风雷。强大的明军登陆后,以往受气的小国土邦纷纷呐喊助威,满者伯夷国内人心大乱,刚刚建起的霸权地位颜面扫地。维克拉马一看势头不妙,霸道劲顿时变成软骨头,赶紧向郑和遣使谢罪。郑和也不跟他客气:你先赔六万两黄金赎罪吧!
六万两黄金是什么概念?按当时的物价,一两黄金的购买力约合今天的六千元人民币,六万两黄金就是三亿六千万。明朝遇难者的赔偿标准就是人均两百万元。这样的身价,就是真正的世界超级大国的身价,就是大明国民的身价!
而维克拉马看到这个数额,差点吓晕过去。要知道,当时满剌加国每年向满者伯夷交的保护费也不过一百两黄金。没办法就变卖家产吧,当时南洋地区最重要的出产是胡椒,六万两黄金能换两万吨胡椒,相当于满者伯夷全国十年的贸易收入。不过再看看大明的舰队,维克拉马只能保命要紧,忍痛谢罪认赔。
明成祖接到郑和的工作报告,一看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且一把就掏空了敌人的家底,不禁连连称赞。他又趁热打铁,颁诏训斥满者伯夷国王一番,要求他改变霸权作风、平等对待周边邻国,还授其藩王金印,纳入了大明朝贡体系。两年后,郑和船队如约远航爪哇收取赔款,满者伯夷国砸锅卖铁也只凑出一万两黄金,那叫一个诚惶诚恐。但明成祖醉翁之意不在钱:都认我作大哥了,剩下的七万两就算了吧!维克拉马那叫一个感激涕零,从此终郑和一生,其国不敢造次,反而成为大明舰队的稳定基地。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9 12:45:18 +0800 CST  


蛮勇的爪哇武士,右者背上所背即为著名的“马来克力士剑”。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9 13:01:29 +0800 CST  


马来克力士剑特写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9 13:13:27 +0800 CST  
压服了地区小霸,郑和声威广播南洋,旧港的华人王国终于找到了靠山。国王梁道明亲自入京朝贡,把王位留给了副手施进卿。如果说满者伯夷国是旧港的压顶大敌,那么海盗陈祖义就是卧榻之患。这陈祖义本是广东沿海的海盗头子,被明朝官军击败后窜逃南洋,纠合了当地土著蛮夷,在马六甲海峡一带抢船掠港,横行了十余年,甚至想抢夺旧港的王位。更离谱的是,他的信条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竟然打起了郑和船队的主意。施进卿闻讯大喜,赶紧把陈祖义的阴谋报告了郑和。果不其然,陈祖义向郑和诈降,然后乘夜率领上万海盗突袭船队。早有准备的郑和指挥战舰包抄夹击,击毙海盗5000余人,生俘了陈祖义。此战之后,南洋海盗一扫而空,史载“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眼见母国天威浩荡,旧港华人无不欢欣鼓舞,殷切期望成为大明属地,以保证自身安全。而郑和船队也需要稳定的海外后勤基地和商贸据点。于是一拍即合,明成祖下旨设立旧港宣慰司,授予施进卿正三品宣慰使衔,把这片南洋宝地正式纳入大明版图。旧港宣慰司不仅是大明疆域的最南端,也是中国对南海主权无可置疑的力证。
当时,由于老霸主三佛齐灭亡,新霸主满者伯夷又被郑和打压,南洋地区一时涌现许多独立小国。除了旧港宣慰司以外,最重要的是马六甲海峡两侧的两个小国:海峡北侧的满剌加苏丹国和南侧的苏门答剌国。
对满剌加苏丹国而言,大明就是再生父母。当初三佛齐王子逃往马来半岛后,被地头蛇暹罗国百般欺压,不仅索求贡金,而且不准其立国称王。后来他抓住机会向明成祖告了御状,于是郑和率舰队到暹罗示威,明确要求暹罗不要侵扰邻邦。有了满者伯夷的前车之鉴,暹罗王自然乖乖听话。满剌加国这才得以诞生。所以,满剌加苏丹上表请求成为大明的郡县,虽然未能获准,但连续三代国王都亲自上京面圣,实质上已成为大明领导的国际秩序的忠实成员。根据马欢的记载,郑和船队在满剌加国建立了永久性城堡,“设四门,更鼓楼,内又立重栅,如小城”,成为船队继续西行的前进总基地。以至于当时波斯人写的《中国纪行》认为满剌加是明朝的一个行省。更重要的是,亲华的满剌加国成为华人向南洋移民的重镇,成为今日新加坡立国的渊源和基础。
而海峡南侧的苏门答剌国就稍有波折了。此地就是印尼的亚齐省,自古民风彪悍,现在还在不屈不挠地流血闹独立,是印尼政府最头疼的地区。郑和船队到达该国时,恰逢王室为了继承权争斗。就像今天把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一样,苏门答剌王室也请求超级大国大明作出裁决。谁知明成祖作出裁定后,落选的王子苏干刺不甘心,一时热血昏头,竟然率领一万多党羽进攻郑和船队。郑和可是带着两万九千将士来的,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了叛军,还把祸首苏干刺王子押回南京斩首。这一来,苏门答剌国王等于是明成祖一手扶持上位的,于是也成为忠实的藩臣。郑和还奉旨送来一座宣示恩典的青铜大钟,现在还收藏在亚齐省立博物馆里呢。
通过这一套锄强扶弱、恩威并施的组合拳,郑和成功地平定了南洋地区形势,牢牢控制住了航路要隘。自此,大明船队向西穿越马六甲海峡,就将驶入广阔的新大洋——印度洋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1 15:22:34 +0800 CST  
四、战争与和平:锡兰
印度洋三面都被大陆环绕,东面是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北面是印度次大陆和西亚中东诸地,西面是非洲大陆,宛如一个巨大无比的内湖,为诸国交通提供了天然通道。另外,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造型,印度洋还拥有天赐之宝:季风环流。夏季是顺时针大洋环流,冬季反之。海船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展开风帆顺时而动,轻松抵达目的地。所以,直到西方殖民美洲大陆之前,印度洋一直是最繁忙的海域,诸国之军队、商团、使者、学者、僧侣等等东西来往、南北交纵,被誉为“繁荣之海”。
穿越马六甲海峡,郑和的眼前就是一望无垠的印度洋。顺着季风一路向西,安逸地欣赏美丽的海景,堪称轻松惬意的旅程。只需过些时日,就可以抵达印度洋的中转站锡兰岛,然后直达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著名大国了,船队上下无不满怀期待。只可惜,这难得的休憩意外地被锡兰岛打破了。

锡兰岛即是今日的斯里兰卡,因为主体民族僧伽罗族名的意思是“狮子”,故而又称狮子国。该岛和印度次大陆之间只隔着一系列的浅滩,无论文化传输还是人口迁徙都极其方便。印度阿育王推广佛教后,锡兰就成为一个坚定的佛教国家,并成为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佛教的母源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印度修行时,也专门到锡兰学习佛法,记载其国仅王城就方圆四十余里,拥有佛寺数百所、僧侣两万人。
硬币总是有两面。与印度的接近,为锡兰岛带来了颂扬和平的佛教文明,但也带来了制造战争的入侵者。从公元五世纪起,印度南部的泰米尔族人不断入侵,数次攻占僧伽罗人的都城。由于泰米尔人信奉印度教,而僧伽罗人尊崇佛教,宗教矛盾更激化了敌对情绪。从此,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往复、高歌浅唱,构成了锡兰历史的主题曲。特别是公元十世纪末,印度南部的泰米尔族朱罗国崛起,一直扩张到马六甲海峡,锡兰岛也被征服。虽然僧伽罗人从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国请来援军、复国成功,但泰米尔移民依然割据北方。从此到公元十五世纪,锡兰一直是僵持不下的南北朝局面。
郑和船队抵达的,正是这样一个南北朝的锡兰岛。仿佛冥冥间自有天数,上天注定要郑和来拨动锡兰历史的车轮。郑和船队在南部僧伽罗国的加勒港(世界文化遗产)靠岸,满怀热情地竖起了一块巨大的石碑。这块石碑的内容无非是宣扬大明皇恩、歌颂世界和平、祈祷神灵保佑之类,一路上送了诸国君主不少。然而,正是这块石碑引起了误会:因为碑文用了汉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三种文字,泰米尔文碑文的意思是祈祷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奴保佑航行平安。
这也难怪,当时南印度的泰米尔诸国热衷于海上贸易,泰米尔文也算是国际语言了。但僧伽罗国王亚烈苦奈尔却多心了:敢情你是向着泰米尔国的?而且,在斯里兰卡历史上,亚烈苦奈尔是个颇具争议的君主。僧伽罗人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却不怎么信佛,似乎是个多神论者,因而统治权颇受质疑。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交聚下,亚烈苦奈尔的神经变得敏感,于是拒绝郑和前往王城。
自打下西洋以来,郑和头一回吃了闭门羹。但郑和还急着赶路去印度呢,也就不和他计较、买了些给养就扬帆而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1 15:31:53 +0800 CST  


锡兰国象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1 15:33:02 +0800 CST  
真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郑和回航时又得经过锡兰,初遇的不快终于酿成了战争。
不知道亚烈苦奈尔是神经过敏还是想钱想疯了,总之是妄想消灭郑和船队。狂妄归狂妄,他干起活来确实比陈祖义聪明,知道在海上攻击是自取灭亡,得把郑和骗上岸再说。于是,他派使者到港口恭迎,一通“上次是我有眼不识泰山,罪过罪过”之类的忽悠,还真把郑和感动了。郑和高高兴兴地带着礼物前往王城拜访。从港口到王城有一百多里地,一路上山形耸峙、崎岖难行。郑和眼见着锡兰向导鬼鬼祟祟、神色可疑,引导的道路又越走越荒僻,突然有了不祥之感: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这亚烈苦奈尔前倨后恭,必有阴谋!郑和当机立断,拿下锡兰向导逼问实情,才知道亚烈苦奈尔已在前方险要处设下埋伏、袭击郑和,同时还派出四万大军从大道直奔港口,要突袭抢占大明船队。
郑和大吃一惊,急忙率众返回,但山路已被锡兰军砍伐巨树堵塞,无法通行。亚烈苦奈尔窝在王宫里哈哈大笑:就算你郑和看破计谋,也无回天之力了吧!他眼中似乎已出现大明船队满载的奇珍异宝,以及郑和被砍下的脑袋。
实事求是地说,亚烈苦奈尔此番排布也颇显军事谋略,不愧是南北战争锤炼出来的枭雄。只可惜,他要在郑和面前玩奇袭,简直是班门弄斧。想当年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决战,只带八万人马大破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郑和就是率奇兵突袭立下的大功,因此被明成祖赐姓为“郑”。
如今形势再险、敌军再强,也比不上郑村坝之战吧!郑和沉着谋算,一面派人抄小道赶回港口报警,一面为众人分析道“今贼倾巢而出,国中必然空虚。既然我们难以返回,不如一鼓作气直捣王城”!此时他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但都是百战精锐、远航勇士,无不唯郑和马首是瞻。明军再度返身踏上通往王城之路,避开敌军埋伏,在穷山恶水中间道疾进,终于在傍晚时分悄然抵达王城科达(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郊区)。
正如郑和所料,敌军主力倾巢远出,王城只留下几千守军。明军接近城墙后万炬齐明、铳箭突发,把守军打得措手不及、肝胆俱裂,激战片刻便攻陷了王城。可怜亚烈苦奈尔还拥着嫔妃做美梦呢,就成了郑和的俘虏。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郑和的“围魏救赵”之计获得初步成功。王城沦陷的噩耗迅速传播开来,锡兰军主力急忙回军勤王,港口的大明船队安全了。但他这一招也是事出无奈的险棋,稍有不慎就会被包了饺子。等到第二天黎明,汇聚在王城下的锡兰勤王军已达数万之众,明军殊死奋战六天六夜,无数次击败敌军进攻,保得城门不失。
孙子兵法有云“绝地无留,死地则战”。按照孙子的解释,“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郑和对王城的反突袭就是死地之战。那么,如今王城外有绝对优势的敌军,内有躁动不服的市民,就是不可恋栈的“绝地”了。只是敌军围困重重、归途又道险路远,要脱身谈何容易!
郑和思虑良久,决定“绑票”。贵为国君的亚烈苦奈尔自然是上好人质,再加上一帮王亲贵戚全数打包,看起来足以作明军撤离的肉盾。但他心思更细,听说亚烈苦奈尔在国内就不怎么得人心,保不准有人打着救驾之名行杀君之实,趁机攻击明军。
面临危局,有部将献计道:就算不给国王面子,总得给佛祖面子吧?
根据佛教典籍记载,佛祖涅磐后,肉身化为无数舍利子,其中最为神圣的是两枚佛牙。一枚佛牙传往今天巴基斯坦的一个小国,后来几经波折,于南齐时期传入中国,如今宝藏于北京八大处;另一枚佛牙传入了锡兰。前面说了,该国全民信佛,佛教不但是和平的宗教信仰,更是僧伽罗族凝聚国民团结、对抗泰米尔入侵者的精神支柱。所以,佛牙被举国视为至高国宝,也是锡兰王权和国际地位的最高保证。
郑和本人是个宽容的信仰者,虽然祖辈信仰伊斯兰教,但他自己是受过菩萨戒的佛门弟子,对于佛牙的尊崇是发自内心的。他觉得带上佛牙不仅能保证安全,还可弘扬佛法,何乐而不为?于是乎,第七天天明以后,明军押着亚烈苦奈尔一干人等,并护卫着佛牙圣物,刀枪外向地出城了。敌军果然拜服避让,间或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浑人冒犯,也被明军迅速击破。明军且战且行,黄昏时分终于返回港口,随即扬帆回国。

明军一举破王城、擒国君、获佛牙,锡兰举国震恐。正担忧着亡国灭种之祸呢,未曾想明成祖是皇帝肚里能撑船,在斥责亚烈苦奈尔后,只是废除了他的王位,便将他释放回国,连至宝佛牙也一并归还。明朝也未派大军前来讨伐,只是让郑和传谕国人另择贤良国君,勿再作恶阻扰。大明可谓天恩浩荡、仁至义尽,从此锡兰国成为友好之地,大明船队凡下西洋无不来此休整补给,传下无数佳话。
顺便提一句,被明朝扶持上位的新君叫波罗伽罗摩巴忽六世,是斯里兰卡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明君。他上任后一改亚烈苦奈尔的弊政,励精图治、尊佛勤政,并且征服了包括北方泰米尔国在内的各地割据势力,重新实现了斯里兰卡的统一。

斯人已去,奇迹永存。时光一去数百年,公元1911年,一位工程师在加勒港的筑路工地发掘出了郑和留下的石碑,现藏于斯里兰卡国立博物馆。碑首雕刻二龙戏珠,碑文写着“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末尾铭刻“永乐七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3 13:03:03 +0800 CST  
五、大洋季风:南印度
与锡兰岛一衣带水的就是印度次大陆。地理学意义上的印度次大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四国大部分地区,其地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部横亘着喜马拉雅、兴都库什、锡斯坦等一系列连绵的山脉,成为自成一体的辽阔大陆。大陆内部河流纵横、气候湿润,拥有全世界最适宜耕作的环境。直到今天,国土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印度依然拥有全世界第一的耕地面积,而三面环海又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海上贸易优势,可谓宜农宜商、攻守兼备的人间天堂。
沐浴在上天厚爱里的印度次大陆,孕育出早熟的文明。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原住民达罗毗荼族就在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发展出城市文明,为今天的印度赢得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荣誉。但历史总会开些残忍的玩笑,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白种的雅利安人从伊朗高原大举迁徙,用暴力鸠占鹊巢,霸占了达罗毗荼族的家园,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种族隔离制度:种姓制度。所谓“种姓”一词,印度文的原意是指“颜色”,也就是根据人的肤色划分等级。白种雅利安征服者是地位最高的婆罗门(宗教贵族)和刹帝利(世俗贵族)阶级,雅利安平民以及混血儿成为吠舍(自由民)。而被征服的棕黑色的达罗毗荼人沦为劳苦大众的首陀罗阶级,更惨者甚至被打入视同牲畜、不可触碰的贱民集团。不同等级之间壁垒森严,高等级者享受一切,卑贱者世世代代不得翻身,高低等级间甚至吃饭、喝水都不能在一起,越级通婚者更是杀无赦……
如此恐怖、如此无耻的制度,却在印度次大陆实行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依然根深蒂固,所谓的贱民竟然还占印度人口的16%左右。要放在中国,早有无数陈胜、吴广高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要造反翻身当皇帝了!可与之类比的是,蒙元征服中国后也实行“人分四等”的种族歧视制度,结果只勉强维系了七八十年,就被暴起的红巾军起义打垮。
难道当奴隶还能当出瘾来?中国人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关键的原因就是宗教因素。中国人的传统是“敬鬼神而远之”,相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也只是歧视外人,教徒之间还是平等的。而狡猾的印度雅利安人善使阴招,利用印度教编出天大的鬼话骗人:天神用嘴造出了婆罗门,用手制成了刹帝利,用腿制成了吠舍,而首陀罗是用臭脚丫子做出来的,至于贱民干脆连出身都没有,所以种姓区别是天意不可违。
靠着这套宗教鬼话,他们成功地把种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然后又把阶级矛盾消弭于宗教信仰。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要不服,那就去找神仙们理论吧!
事实证明,在科学落后的古代社会,用神仙吓唬人还是最管用的。印度次大陆就这样逐渐禁锢于种姓制度的牢笼中。但有其利必有其弊,这套制度虽然保障了统治者的地位,却让整个社会分化对立、一盘散沙。一旦有新的外来入侵,只有既得利益者婆罗门和刹帝利抵抗,广大的低等种姓不会去当炮灰,反正只是换个主子而已嘛。所以,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征服的历史,波斯人、月氏人、白匈奴人、马其顿人、突厥人、蒙古人、英国人轮番入主坐庄,几千年历史只有可怜兮兮的一个本土大一统王朝:孔雀王朝。
而孔雀王朝之所以能空前绝后,恰恰是因为有勇气破旧立新。
孔雀王朝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后期。雄主阿育王南征北战、一统印度后,被佛教高僧优波毯说服,于是毅然移风易俗,改而推崇新生的佛教。在世界宗教之林中,佛教和印度教可谓两个对立的极端,印度教是唯一实行内部歧视和隔离的宗教,而佛教是唯一提倡无论教门内外、普罗众生一概平等的宗教。阿育王正是意图利用佛教来大破大立,一扫印度社会的积弊。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育王去世后,孔雀帝国很快分崩离析,从此以后的两千年间,印度次大陆永远陷于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失去庇护的佛教也被印度教利益集团打击报复,失去了官方正统地位。到了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兴起,穆斯林突厥人大肆入侵印度北方,留存民间的佛教力量也被摧毁殆尽,连唐玄奘西行取经的那烂陀寺也被焚为废墟。
随着佛教的衰灭,阿育王的远见宏图终于化为泡影,次大陆进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竞争的时代,重新回到列国混战、苦难绵延的死循环。正如佛教经典《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4 13:00:50 +0800 CST  


辉煌的印度古文明遗址。文明创造者达罗毗荼人被雅利安白种人击败和征服,从此坠入印度教的种姓牢笼不可自拔。印度教改革后,为了击败佛教,又把佛祖释迦牟尼视为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而且藐视为诱人误入歧途的恶的化身。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4 13:43:44 +0800 CST  
不能实现政治统一,那就先实现文化统一吧。有意思的是,如果说佛教曾给印度带来什么变化,那就是促使印度教自身有所变革。为缓解种族与阶级矛盾,他们开始大搞统一战线,把达罗毗荼人的上层人士也升为婆罗门和刹帝利阶级,从而使印度教成为次大陆不同民族的共同信仰。从此,以印度教为基础,同时吸纳海上商路传来的伊斯兰因素,避居于印度南方的达罗毗荼诸族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王国。这些王国遍布于海岸蜿蜒的南印度,成为东西方海上贸易的繁荣之地。尤其是位于印度西南海滨的喀拉拉邦地区,依山面海,良港众多,而且盛产胡椒(占全球产量的四成),自古以来就是国际商贸枢纽,直到今天也是文化最多元化,风景最优美宜人,文盲率、死亡率和出生率最低的印度省份,被旅行家推荐入“五十个人生必去的地方”。
郑和船队从锡兰岛出发,目的地正是喀拉拉邦的那些达罗毗荼海滨王国。1406年冬,船队首先抵达古里国(今卡利卡特港)。该国贸易繁荣,是当时南印度的第一大港,在西南诸国中居于领导地位,国王自豪地自称为“大海和山川的主人”,所以既是郑和印度之行的首站,也是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登陆的地点。尤其以印度特色纺织品出口闻名东西,英文单词“印花布”就源自它的国名。印度教改革后,该国统治者属于婆罗门种姓的南毗氏,所以又被称为南毗国。元世祖忽必烈曾经招谕该国、遣使入贡。郑和抵达后,古里国王仿效祖先的例子殷勤备至,为明成祖献上一条50两黄金抽丝编制、镶嵌无数宝石的腰带。郑和则带来了明成祖所颁敕书和诰命银印,并在古里王城竖碑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直到葡萄牙殖民者攻占古里国后,1613年传教士还曾看见这块石碑。封赐之后,古里国成为郑和船队往返西洋的重要基地,七次远航就来了六次,每次都停留数月大做贸易。熟悉西洋民情商讯的古里人还被招入郑和船队,有叫沙班和沙孝祖的两位表现杰出,后来还荣升为南京锦衣卫副千户。
从古里国满载了织物、胡椒和生姜,郑和船队顺着海岸线南下约两百公里,来到了柯枝国。柯枝国就是号称“世界椰子之乡”的科钦市,今天是印度西南部最大的海港和贸易中心,地位仅次于孟买,而且还是印度海军军港和军舰建造基地。该地地形特殊,港口里面地广水深,外围却有许多小岛环绕,自古以来,不同语言、肤色和信仰的外国商人便在各个小岛上安营扎寨,组成了一个小联合国,所以彼此之间早就见怪不怪了。但庞大的郑和船队的到来,依然为这个国际性都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一位叫康丁的威尼斯商人主动请求加入船队,几年后学成归国,把郑和的航海图献给了立志远航的葡萄牙国王,为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贡献良多。当然,郑和船队在带走椰子和威尼斯商人之外,也留下了一样平凡却宝贵的物件:多人协同操纵的大型中国渔网,当地业因此成为印度渔业鳌头。至今在科钦港入海口,还能看到许多高大的中国渔网,是当地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展牌上写着“大约在公元十五世纪初,中国人把这种渔网带到本地”。到了公元十六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利用古里国和柯枝国的竞争矛盾从中挑拨,最后将两国一网打尽,建立了西方在印度的第一块殖民地。中国人留下的是渔网,葡萄牙人留下的是城堡。如此天差地别,实在令人慨叹。

继续游历了其它几处小国后,郑和船队离开南印度,经过马尔代夫等沿途诸岛,进入阿拉伯海。从此往西,就离开了佛教和印度教地区,进入伊斯兰世界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4 14:05:00 +0800 CST  
@慕容加罗 2648楼
前不久刚把NHK的《坂上之云》欣赏完,可以说此片完爆***近二十年来拍摄的那些垃圾历史片,包括这个那个的“XX王朝”、“XX大帝”之流。我觉得历史题材要拍到这样的水准才算合格,80年代小日本的《敦煌》的思想性、严谨性也完爆现在的那些***砸了多少个亿的所谓历史大片。可见根本是历史片主创人员的水平能力和思想、趣味的问题。
-----------------------------
呵呵,中国拍的不是历史戏,而是政治戏。NHK的历史剧、纪录片确实上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6 12:28:24 +0800 CST  
@fanghuabang 2643楼
楼主对封建的理解非常赞同!以前我们总是说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我觉得封建专制封建专制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非常矛盾!封建,就是封邦建国,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那么诸侯就只对天子负责,但是诸侯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制度与法度等等,但是天子却管不着,只是诸侯始终对天子负责而已,然而诸侯却可以在下面养一群士大夫,这群士大夫的老板就不是天子了,而是诸侯们,天子死活不干他们的事,他们只要想诸侯负责就行!这点......
-----------------------------
谢谢兄台支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是未来的镜子,这就是本文的目的之一。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6 12:30:29 +0800 CST  
@hyflux12345 2649楼
回复第2644楼(作者: @守侯蓝黑色 于 2013-01-15 19:37)
看了,有苏定方的战争,只是感觉少了什么
==========
苏定方平高丽刀兄貌似没写?

-----------------------------
是的,苏定方参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战事,将专章另述。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6 12:32:11 +0800 CST  

最近缅甸内战复燃,炮弹都打到云南境内了。我也凑个热闹,先把明朝对缅甸的章节发一下


第二节 龙象之争:明朝与缅甸的冲突

1、泰缅世仇
说起泰国,你能想起什么呢?
精彩的泰拳、艳丽的人妖、辉煌的佛寺、微笑的路人、碧绿的大海,当然还有好吃的泰国菜。
由于是鼎鼎大名的旅游胜地,我们都是以观光客的身份去看待泰国。但真实的泰国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它同样拥有过光荣和屈辱、豪情和痛苦。正所谓“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最让泰国人耿耿于怀的,无疑是邻国缅甸:在明清时代,缅甸的东吁王朝、雍籍牙王朝先后两次征服了泰国。尤其是明朝中期,缅甸东吁王朝毁灭了泰国阿育陀耶王朝,就此播下了世仇的种子。缅甸与泰国的生死角逐,堪比中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
就像我们常拍抗战影视剧一样,泰国人也热衷于拍摄这段惨烈的历史,比如国内视频网站上能看到的《暹罗王后》、《纳瑞宣传奇》、《热血暹士》之类,每次都能在泰国赢得票房冠军。而在泰国长达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四个王朝、五十位国王,只有五位被尊称为“大帝”,其中三位都是抗击缅甸的民族英雄。可以说,我们有多痛恨日本鬼子,泰国就有多憎恶缅甸。
但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缅甸人一面把东吁王朝视为他们的“强汉盛唐”,一面也不忘对泰国人反唇相讥:别装可怜了,一开始可是你们趁火打劫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话头还得从中国历史说起。
话说早在唐朝时期,位于中国云南的南诏国实力强盛,不但扛住了大唐、吐蕃两大帝国,还扩张到了缅甸的中北部。入侵的南诏人与当地民族融和,逐渐形成了缅族。公元1044年,缅族建立了缅甸领土上的第一个统一王国蒲甘王朝。缅甸人的《琉璃宫史》(地位相当于我国的《资治通鉴》)竟然写道,蒲甘王为了索取佛牙舍利,曾出兵2000万进攻中国。这个牛皮当然吹破天了,但蒲甘王朝在中南半岛确实有霸者之相。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公元十三世纪末,蒙古人的崛起搅得欧亚大陆天翻地覆。元朝铁骑从北至南一路通关,占领华夏大地后兵锋直指中南半岛。位于半岛北部的缅甸首当其冲,公元1283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大军攻占蒲甘都城,末代缅王弃城南逃,缅甸史书称其为“德由披敏”,意思是“畏惧中国人的逃跑君主”。蒲甘王朝因此灭亡,随后缅甸陷入了割据混战,一乱就是两百年,形成了三族鼎立的格局:北部是掸族(泰人分支)统治的的阿瓦国,南部是孟族(孟-高棉人分支)统治的勃固国,中部是缅族的东吁国。其他的小族小邦更是数以十计。
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缅甸内乱的时侯,东边的泰族却发达了。他们也是从中国西南迁徙来的,据说比缅族来得晚,北宋时才南迁到今天泰国的中南部沿海地区。但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僻处南荒的泰人幸运地躲过了蒙古铁蹄的摧残,又赶上了缅甸蒲甘王朝和高棉吴哥王朝的衰落期,于是趁势崛起,于公元1350年建立了泰国的第一个统一王朝阿育陀耶王朝。
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席卷亚洲,广袤的东亚只剩下中国、日本和泰国三个独立国家,究其原因,主流的解释是“中国太大,日本太强,泰国太巧”。所谓“泰国太巧”,是指泰国人精于政治外交,善于利用外力。其实这是祖传的本领,阿育陀耶王朝刚刚建立,就敏锐地抓住了大明开国的契机。公元1377年,明朱元璋派使者招谕各国,泰国王子立即入朝进贡,大得明欢心,于是赐予“暹罗国王之印”。此后短短五年,泰国进贡使团就达十五次之多,迅速成为大明帝国最喜欢的小弟。有了超级大国做靠山,泰国一路开疆拓土,势力向南扩张到满刺加(今马六甲)等国。但聪明的泰国人很清醒,一直保持对明朝的恭顺。比如公元1402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出使泰国,指责泰国抢掠南洋小国,甚至袭击其前往明朝的使团,泰王立即低头谢罪,靠柔软的身段重新赢得大明的信任,获得了“暹逻王”的金银大印。此后郑和船队数下西洋,泰国都是重要的补给基地。
靠一个“巧”字,泰国的势力继续扩张,公元1431年还摧毁了半岛老牌强国高棉人的都城,其遗迹就是闻名世界的吴哥窟(吴哥窟所在的城市暹粒就是高棉语“击败暹罗”的意思,还真够YY的)。强大起来的泰国打趴了高棉,又想染指缅甸。由于缅北阿瓦国的掸族和泰人同文同种,所以泰国长期支持其内战,还派兵占据了很多地盘。

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时间之轮转动到十六世纪,缅甸形势又发生了巨变。
公元1527年,缅北的孟养、木邦、孟密等小国突然造反,联军进攻霸主阿瓦国,杀死阿瓦王。这些国家名义上都是大明帝国的藩属,国王头上都顶着大明宣慰使之类的官衔,所以阿瓦国遣使到云南哭诉求助。恰好当时云南境内也有土司造反(史称“安凤之乱”),甚至一度围攻省城,云南地方官哪有余力管缅甸的事,就派了几个人去调查调查。结果大明的面子还是管用的,各国真的休兵言和了,但昔日霸主阿瓦国已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阿瓦的衰落,使得缅甸三足鼎立的格局迅速崩塌。随后南部的勃固国又出现兄弟争位的内乱。中部东吁国的缅族卧薪尝胆两百年,如今终于等到了“民族复兴”的时机。公元1531年,东吁国迎来年仅十五岁的新国王莽瑞体。自古英雄出少年,莽瑞体大举出兵,于公元1539年一举攻灭了孟族的勃固国,随即北伐阿瓦。公元1544年,阿瓦王被迫和昔日的仇敌孟养、孟密等联手对付东吁军,但北方七国联军却被一战击溃。东吁军的统帅莽应龙是莽瑞体的异母弟弟兼妹夫(关系够乱的),从此声名大振,为日后继承君位确定了基础。

缅甸的血色天空终于出现曙光,但更为广阔的中南半岛却将陷入更加血腥的未来:一山不容二虎,泰国开始干预缅甸的统一进程了。眼看北伐胜利在即,泰国出兵援助同族的阿瓦国。莽瑞体、莽应龙被迫放弃煮熟的鸭子,转而进攻西部沿海的阿拉干国,结果又传来情报称,泰国军要趁东吁空虚大举进犯。
我晕,旧恨又添新堵,泰国人还真是蹬鼻子上脸啦!
说来也正常,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任何国家都无法容忍身边出现一个新兴的强权,所以纵观古今中外,新老霸权的交替期肯定也是战争最激烈残酷的时期。如果要以大家更为熟悉的时代来比喻的话,此时的中南半岛犹如普法战争前夜的欧洲:越南是奉行均势中立的英国,自认为是高人一等的“小中华”,又一直被明朝压制,所以冷眼旁观蛮夷相争;缅甸是野心勃勃的德国,结束长期内战之后强势崛起,一心要恢复至尊无上的荣光;泰国则像享受了长期霸权的法国,家大业大而且小弟众多,一脸的冠军相。其他如高棉、万象、兰那泰等小国就是跟班小弟,政治上被迫翻来覆去、军事上被搞得死去活来。
莽瑞体意识到和泰国必有一战,而且是你死我活的决战。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于1548年底大举进攻泰国首都阿瑜陀耶城。谁也想不到,泰缅战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战火绵延三百年,一直持续到缅甸被英国征服为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6 12:34:45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